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

2023-09-19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1篇

合兴小学:邓群红

众所周知,活泼好动是小孩子的天性。然而,太好动的孩子却叫我们头疼。今年我所带的这个班级的确让我有点头痛。其一,班上的男生多于女生;其二,班里调皮好动的孩子太多。围坐下来整整有一大桌。这些孩子原来就是班上的活跃分子(的年纪重新分了班级),现在汇聚在一起更是精神十足,调皮万分。班里经常被弄得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开学至今,我已尝试过不少方法用以“整治”这些调皮捣蛋的孩子,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现将自己的一点做法和感受整理如下:

一、找到孩子调皮的原因。

调皮的孩子不是坏孩子,调皮是孩子的天性,一点都不调皮的孩子是不存在的,越是调皮的孩子他们内心世界往往越丰富。我们要有足够的爱心,更要有足够的耐心。俗话说:“七岁八岁狗都嫌。”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普遍有强烈的表现欲,往往很想表现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得到别人的肯定。他们的本意不是想破坏,只是他的表达方式不恰当。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不会想我这样做会不会伤害别人,会不会造成一定的后果。所以在老师没有注意的情况下,他们往往打搅了课堂的秩序,造成一定的混乱,还往往以此为荣。所以我们要利用这个原因去引导学生的积极性。不能粗暴地制止,如果讽刺挖苦,容易损伤孩子们的积极性。因此,对于调皮的孩子,我们应该有宽容的态度。千万不能从小就给他戴上“坏孩子”的高帽子。这样会给他们的心里造成很大的伤害。

当然,对调皮孩子的宽容决不是不闻不问和纵容,当他们做得不对的时候,我们只是态度要友善,让孩子能从心底接受你的教育。

二、用心与孩子进行交流。

课堂上总会有些同学爱捣乱,扰乱课堂秩序,我们千万不能对他们说这样的话“你们几个真让人讨厌!”、“你们再说话,出去!”等偏激的话。这样只会让师生之间更难沟通,他们不仅不会改,还会变本加厉,会变得越来越不听话。我们要用平和的心与他们交谈,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们沟通的方式与方法,用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学,与他们倾心交谈,听取他们的意见,鼓励他们不断进步,这样会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切感,愿意与老师好好沟通。

班上那几个最调皮的男生尽管被我批评得最多,然而,他们和我的交流却很多。下课时经常围着我问长问短,毫无怨恨心理。

三、给孩子们讲故事。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们的天性。这个学期,针对班上很多学生好动的特点,我特地制定了一条新的班规:只要学生纪律方面有进步,我就给他们讲一个故事。这一招还真的很管用。开学至今,我已经给全班同学讲过了十多个故事,比如《邱少云的故事》、《去年的树》、《一个都不能少》、《三只小猪》、《王献之练字》、《看谁先出来》等等。听着这些故事,同学们渐渐地安静下来了,从中也明白了不少道理。

记得有一次,当我讲到邱少云为了完成战斗任务,不惊动敌人,在大火中壮烈牺牲时,孩子们一个个都瞪大了眼睛,教室里出现了从没有过的安静。听完故事,我随机问了几个调皮的男生,你从邱少云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他们顿时明白了“遵守纪律的重要性”。那次,我答应他们,只要上课专心听讲,下课不违反纪律,我每个星期都给他们讲一个故事,同学们开心得合不拢小嘴。

四、给孩子们听听音乐。

听音乐是我的爱好。我想让这些调皮的孩子也来感受一下音乐的魅力。中午写作业的时候,我总喜欢把教室里的电脑打开,让同学们听着舒缓的乐曲,把心收回来,然后再开始写作业。伴着优美的钢琴曲,孩子们的声音会越来越小,最后只有静静的写字声了。当然,在选曲子的时候,我特别注意,只有那些节奏舒缓,曲调优美的乐曲才适合我们班这些调皮好动的孩子。比如:像《天鹅湖》、《献给爱丽丝》、《绵雪》、《回乡风韵》、《思乡曲》等。听着那纯美的音符,孩子们的心也渐渐地收敛了许多。只要对他们的成长有帮助,我想我一定会坚持下去。

五、奖惩结合,形成习惯。

对于调皮捣蛋的孩子,光有奖励还是不够的。适当的惩罚也能帮助他们改过自新,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当某个学生经过多次提醒还不能自觉遵守课堂纪律时,我会对他采取必要的惩罚。比如,晚上留下来和值日的同学一起扫地,主动擦黑板,或者在一周内至少做三件

3好事等。通过这样的“惩罚”,在同学们的心中会留下更深的印象,违反纪律是不受老师欢迎的,调皮捣蛋也不能过分,否则会自找麻烦。

通过这三个多月的坚持,对于班上那些调皮学生的“整治”,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现在的课堂,我不用再三番五次地停下来强调纪律,课间秩序也大有改观。

除了以上四种方法,我还坚持把赏识与激励、理解和宽容、家校联系等方法结合在一起,想尽一切办法让这些调皮的孩子早日“安静”下来,让我们的班级逐渐走上“活而不乱”、“井然有序”的境地。

后记: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调皮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反反复复的,长期的过程。对调皮学生的教育,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根据其不同情况,适时采取相应措施,坚持宽容与耐心相结合,坚持关爱与引导并行,我想,调皮的孩子也会变得不调皮的。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2篇

(1)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塑造人的灵魂的系统工程, 仅靠课堂灌输很难完成其使命。当前,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化、知识化、课程化的做法明显, 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和教育, 考核也重在考察学生对理想、道德知识的掌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 往往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个性发展、思想品德和专业教育的协调培养。在学生的意识里, 思想政治教育似乎仅仅是一门独立的知识课程, 靠死记硬背便可以过关。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一个具体工程, 传统的“灌输”很难实现与教育对象的对接。学生思维发达, 人际交往频繁, 信息来源广泛, 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了解宽泛。“灌输”使学生对所灌输的内容感到迷惑不解, 进而会感到社会的虚伪, 并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反感甚至抵触。

(3)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导致学生的思想表现十分依赖于外部环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论采取什么方法手段, 都应该通过学生自身的思维和情感体验使之内化于心灵世界, 变成其自律的品质。但我们常常发现, 当学生失去外部道德规范制约的环境时, 不少人就可能会有不道德的言行, 甚至在不道德的动机驱使下也会做出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因为自律是有时空条件限制的。

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方法直接与效果、效益相联系, 是教育行为成败的关键。因此, 当我们确定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原则就必须配以正确、科学的方法。

(1) 方法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实效性的要求。当前, 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 这不但与教育者的素质、实践经验有关, 与社会环境负面影响有关, 与教育目标过高、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有关, 更为重要的是与教育方式、方法单一, 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变化了的形式有关。因此, 必须克服只注重思想教育内容更新而忽视方法创新的弊端, 把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教育方法的创新结合在一起, 使教育方法适合教育内容, 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高职学生成才就业的要求。

(2) 方法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认识和掌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依据。新的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与对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 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 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变化了的外部环境。首先, 社会生活的变化影响着当今的学生, 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因此, 思想政治就教育必须改进工作方式, 讲究工作艺术, 提高工作效果。其次是网络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网络的出现, 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必然会动摇既有的道德基础, 催生新的道德精神, 同时也会给学生带来道德的滑坡、行为的失范、价值的迷茫、精神的危机以及信仰的真空等现象。因此, 深入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创新, 提高德育针对性和实效性, 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再次, 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条件下, 经济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增多, 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摩擦比较集中地显现出来。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日趋繁重、难度加大。

(3) 方法创新是适应高职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的要求。当今, 学生的观念在不断更新, 思想观念变化呈现多元化、多变性、选择性、趋利性等特点。因此, 解决好学生多元价值观中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偏移问题, 清理价值观方面的误区,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创新体系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方法创新的切入点是以学生为本, 关键点是从关心和理解学生人手, 创新教育方法。

(1) 运用“情感关怀式”教育方法。首先打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化”教育模式, 建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制”,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富有爱心、热爱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想政治导师”团队, 通过师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在校期间全程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导, 教育任务通过“进公寓、进社团、进课堂”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获取学生的信任,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双向互动, 在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构建积极、健康、阳光的校园文化,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德育实践中来。

(2) 运用“优化环境式”教育方法。当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学校的“加热”功能抵不过家庭和社会的“散热”功能。因此, 学校要重视学生在校外的延伸教育, 把教育跟进到家庭、跟进到社会, 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互动的合力型教育体系。特别是网络带来的信息污染、网上伦理道德等问题, 学校还要靠网络来解决。要通过建立“红色网站”, 充分开发网络的功能, 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 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构建开放的教育体系, 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当前的封闭状态, 通过开展全球意识教育, 培养学生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规则意识教育, 让学生懂得践踏规则, 将会给我们的国家利益、民族经济带来危害;通过爱国意识教育, 要培养学生在国际规则的约束下, 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通过危机意识教育, 让学生时时有一种危机感;通过公民意识教育, 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权利与义务观念, 学会与他人平等相处, 尊重他人的权利。

(3) 运用“规范管理式”教育方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离开人的自然性去空谈其社会性。要真正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就必须将教育机制建立在对人性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影响人的行为, 影响人的行为, 必先了解人的需要。因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学生的衣食住行开始, 从生活、学习、就业人手。要做到管理中有教育, 教育中有管理;教育落实到管理中, 管理升华到教育上。著名学者张尉萍教授曾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管理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是治党、治国、冶企的科学。”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把管理的理念引入其中, 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学校、社会的管理。通过自我控制, 协调人际关系, 认识到社会管理的好处;通过社会管理目标的实现, 体验到提高思想素养, 提升人生品位, 给学生带来的巨大收益。

摘要:分析我国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时期, 面对多元化的办学格局、人性化的教育管理要求, 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构建多维的方法模式, 运用科学实效的方法体系以探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上的创新。

关键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

参考文献

[1] 曲建武, 张贵仁.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体系研究[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 周长春.新形式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3] 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3篇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是相对于正常大学生群体而言的一个比较概念, 具体来讲就是由于社会、学校、家庭、自己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在某方面或几方面有问题的大学生群体。其类型有:经济有困难、学习有压力、就业有阻碍、身体有缺陷、心理有障碍、网络游戏有瘾、行为有过错七类典型的特殊大学生群体, 以及少量休学复学、失恋、异常家庭、情绪偏激的人员, 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因为, 他们心理上的空虚、郁闷、自闭、焦虑、恐惧、偏执情绪等得不到正常的引导、疏通、及时的解决, 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比如:休学、退学、自虐或攻击他人、违纪、违法犯罪、自杀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不但影响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还会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所以, 及时、准确、系统地掌握他们的思想情况、研究其行为特点、探索其教育管理方法意义十分重要。

2 高校特殊大学生群体共同的思想行为特征

1)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没有完全确立, 所以, 他们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 特别是面对具体的政治观点、道德立场、利益取舍、人生课题、感情纠葛时, 不能正确且一分为二地分析、判断、解决一切问题。

2) 理想、信念、目标缺失, 更不要说科学的、崇高的理想信念, 因而在生活、学习、工作上没有方向、动力和激情, 思想品德修养不主动、不积极、甚至不乐意。

3) 学习动机、成功欲望不强, 艰苦奋斗精神缺失, 不愿寻找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

4) 能力培养、素质提升方面缺乏主见、或方法不当, 不愿实践锻炼, 竞争、危机意识不强。

5) 法纪意识淡薄, 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 责任心不强。

6) 心理上要么空虚无聊, 或者自卑、郁闷、自闭、焦虑、恐惧、烦躁等, 因而, 不愿意或者不敢主动与他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 思想行为表现怪异。

3 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方法

对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努力提高对他们教育管理方法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全面、协调可持续培养“四有”新人。在教育管理中, 思想政治工作者 (以下简称管理者) 要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提高他们认识、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他们实现短期、长期目标而努力奋斗。特殊大学生与正常的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方法相同, 只是对特殊大学生的教育管理所花的时间要多得多、方法上要系统周全、情感上要细心、耐心、热情。

3.1 采用需要、目标调查法, 摸清情况, 找准“病根”, 与之结为知心朋友, 建立成长档案是搞好教育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 请大学新生用一张A4纸写上自己近期和在大学四年的需要与目标, 交给管理者分类分析处理后作为他们成长档案的第一页并在实践中修改和完善。然后, 管理者进行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访谈录, 其目的是摸清每个管理对象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缺点、家庭背景等第一手真实材料, 同时区分正常与“特殊”大学生, 以便因材施教、施管, 管出质量、效益。由于特殊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其内心世界“丰富多彩、矛盾重重”, 但外表却可能风平浪静;其人际交往行为谨慎, 内心大门紧锁, 表现出不与人为伍的样子。所以, 在正式教育管理之前, 管理者本人, 包括共产党员、团员、学生干部、寝室人员都要像“特工”那样想尽一切办法打入“敌人”内部, 走入特殊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他们认为你是他或她的知心朋友后, 他或她就会向你敞开心扉和你交心谈心。管理者就可以对他们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辅之以利、导之以行的教育管理工作, 你的言行对他们来讲就可能像“圣旨”一样管用。

3.2 充分发挥党、团员、学生干部、寝室人员、父母家庭成员的育人作用, 打造学习型班级、寝室文化、和谐家庭环境是保障

古语说得好: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孟母三迁也说明:好的育人环境对人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所以, 要齐抓共管, 形成合力,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汗往一处流, 共同为特殊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打造学习型班级、寝室文化、和谐家庭的育人环境。首先, 在党团员、学生干部中选负责任、有能力、对特殊大学生教育管理有利的人员作见习辅导员。对他们进行业务培训, 努力提高他们的管理素质与能力, 再视其能力授权他们代替管理者对特殊大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日常的、简单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帮扶工作, 为管理者汇报特殊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情况, 当好桥梁和纽带作用。其次, 管理者引导、鼓励、帮助班支委干部和寝室室长对班级、寝室文化, 使特殊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健康成长。再次, 管理者把班级分为考研究生、科研、体育爱好、琴棋书画等兴趣小组, 引导各小组之间开展竞争学习、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使大学生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磨练意志, 形成信仰。最后, 管理者与父母即家庭成员取得联系, 了解家庭背景, 告知其子女情况, 希望他们尽力建立和谐家庭, 共同教育帮助子女成长成才。

3.3 管理者要当好总设计师、做好资源优化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 点燃特殊大学生的希望之火——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找准他们成才的方法与能力, 既是对他们教育管理的核心, 也是关键

1) 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任课教师, 以及在日常的学习、工作、活动、生活中采用问题与案例相结合的方法, 系统、长期的帮助特殊大学生确立“五观”“三义”, 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解决根本性问题。这项工程难度最大、内容最空、效果最不明显, 但它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所以要放在优先培养战略。第一, 要求特殊大学生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和日常学习生活中, 对涉及“五观”“三义”的内容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或体会交给见习辅导员批阅后, 再转交给管理者处理。第二, 要求特殊大学生把问题与案例先进行研究或写成论文, 然后, 管理者、见习辅导员同特殊大学生进行探讨、辩论, 使特殊大学生在发现、分析、研究、探讨、辩论问题的同时, 把“五观”“三义”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立场、观点, 并形成坚定的信念。比如“两弹一星”为什么能成功?蒋介石为什么会败给毛泽东?以及大学校园内发生的大学生自杀、犯罪的案例和社会热点。特殊大学生通过长期被动的学习、培训、锻炼, 不但对他们“五观”“三义”的形成有帮助, 而且对他们的学习方法、能力、兴趣的培养效果也显著。

2) 帮助特殊大学生认清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找准闪光点——自己的天赋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特色;抢占关键点——养成好习惯, 除掉坏习惯。大学的目的, 从最简单来讲有三: (1) 获取知识的殿堂, 走向政治家、经济、管理等“大师”的阶梯; (2) 对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形成独特的专业个性, 所以, 大学生应该有人无我有, 人有我精, 人精我转的战略眼光和思想来培养、经营自己的专业特色; (3) 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然后走向社会, 把毕生的才华奉献给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 管理者要帮助特殊大学生认清自己, 找准自己的闪光点——天赋, 并做大、做强形成自己的特长;抢占关键点——养成好习惯, 除掉坏习惯。依据美国管理学家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一文中提出“一流工人”的理论, 即“人都是有天赋的, 只要工作与工人的天赋相符合, 工人又愿意把工作干好, 那他或她就是一流的工人。”同理, 要把特殊大学生培养为“一流的大学生、一流的人才”关键有三: (1) 协助他们找准自己的天赋并帮助他们做大做强; (2) 使学习或工作与他们的天赋相符; (3) 帮助他们养成好习惯, 除掉坏习惯把工作干好来成就他们的事业。即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管理者教会特殊大学生养成为人正直、诚信;办事公道、正派;工作踏实、认真;精神上乐观、向上等好习惯——终生用不完的财富;改掉消极、懒惰等坏习惯——终生偿还不完的债务。

3) 帮助特殊大学生培养自学和自我管理两种可持续发展能力。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更新快, 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必须具备自学和自我管理两种最基本、关键的能力。自学能力至少应有三方面的内容: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或学习规律;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具有创造性学习效果。然而, 学习能力又必须在长期学习、实践、锻炼中才能养成。自我管理能力的有无、大小与特殊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小成正比关系。因为, 人进入大学学习、社会工作后, 其自己支配控制的时间就越来越多, 其单位时间利用的效率与效果, 关键在于个体对时间的管理效率, 即自我管理能力。这里的自我管理与管理学上的组织管理有共性:即管理者 (这里指特殊大学生) 通过决策、计划、控制等 (职能) 的实施, 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协调, 确保目标得以实现的过程, 包括自我设计、实施、约束三方面的内容。在目标设计阶段, 管理者应帮助、指导特殊大学生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个人理想、目标要与社会理想、自己的资源、能力、条件结合, 实现客观允许、主观可能的和谐发展之路;实现长、中、短期目标相衔接, 即大学四年的总目标与学年、学期分目标衔接, 人生总目标与一年、五年、十年分目标衔接, 实现短期目标向中长期目标滚动式、可持续、协调发展;目标能调动自己的“三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目标实现后自己的满意度、对外信誉度最大化。由于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会受到阻碍、诱惑、干扰、乃至挫折和失败, 所以特殊大学生必须用自己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去约束、控制自己, 确保目标的实现。

4)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特殊大学生比正常大学生的实际问题要多, 感情脆弱, 抗压耐力差, 并且每类、每个特殊大学生的问题又不相同, 表现出鲜明的个性。作为管理者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特殊大学生的具体问题, 只有他们的思想包袱、压力减轻了, 思想教育管理工作才有效果。具体讲, 经济困难型有两类:一类是, 经济有困难, 但他们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艰苦奋斗、奋发向上等优秀品质, 笔者把这类大学生列为正常大学生群体, 另一类才属于特殊大学生, 管理者应帮助他们实现国家助学贷款、争取学校减免部分学费和社会力量援助、为其找到勤工助学的岗位;教会他们为竞争国家奖、助学金而努力奋斗和合理安排自己的经济开支, 达到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学习压力型用这个公式去做思想工作:学习成绩=f (能力×方法×积极性) , 仔细分析学生欠缺什么就补什么。网络游戏有瘾型:管理者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协助他们像戒毒一样戒掉网络游戏瘾, 然后进行教育培养。心理问题型要分层次进行, 如果是神经分裂、混乱、精神病者, 办理退学或住院治疗;对其他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心理医师、咨询师诊断治疗与教师、同学、家长在学习、工作、生活、集体活动中辅助治疗相结合等等。

摘要:特殊大学生群体的成才教育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高校教育管理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总设计师、导演, 加强特殊大学生的培养。

关键词:特殊大学生群体,教育,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 王玉国.加强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的路径探析[J].教育探索, 2006. (4) .

[2] 张泽宝.高等学校特殊学生群体行为研究及管理对策[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6, 8 (3) .

[3] 吴文兵.论新形势下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J]思想教育研究, 2007.

[4] 丁敏娜.浅谈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教育管理[J].科技咨询, 2008 (31) .

[5] 肖晓哲.高校特殊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初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10 (5) .

[6] 魏丽娜.关爱大学生“特殊群体”构建和谐校园[J].管理观察, 2010 (3) .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4篇

那么, 体育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怎样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生活方式教育?

1 教师健康生活方式教育方法

体育教师一是要重视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 与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二是要与世俱进、开拓创新。精选具有时代特征的、有利于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形成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教学氛围。三是利用健康教育课, 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是什么?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四是结合体育教学, 注重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的发展, 及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教会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的方法, 特别是体育健身的方法, 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的能力。

2 了解健康生活方式及影响因素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某种价值观念的指导下, 各种生活活动的方式。它包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人的健康状况与体质水平深受这一因素的影响, 良好的生活方式能使人精力充沛, 延年益寿;不良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多种疾病, 严重损害人的健康与寿命。与生活方式有明确因果关系的疾病称为“生活方式病”, 其中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血脂异常等。这类疾病频发于现代社会, 具有病程长、预后差、死亡率高和并发症严重等特点, 是人们早亡、致残的重要原因影响健康生活方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工业化和科技的迅速发展, 导致了劳动力的重新组合和人们社会角色的冲突。如劳动强度的降低、人们的精神紧张、许多人养成了“开夜车”的不良生活习惯等。二是消费方式的多元化。特别是夜生活、娱乐活动的延长, 使相当一部分人身心过度疲劳, 精神舒缩不当, 无暇于体育健身运动, 甚至出现以消费方式代替体育健身行为。或误认为身体靠营养, 强壮靠年龄的错误观点与行为。三是缺乏体育意识、习惯、方法。正是由于以前在体育教学中, 我们体育老师缺乏对学生终身体育价值观的培养;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兴趣与习惯、体育特长的养成教育;缺乏对健康、科学健身方法的训练。最终造成学生走入社会后, 对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锻炼方法不科学等不良生活习惯, 导致生活方式不健康。

3 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

3.1 要教育学生具有健康意识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有健康的意识才会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 否则即使有丰富的物质基础也不会给人带来健康的体魄。当今许多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 正是一部分人健康意识淡漠, 健康观念差而导致的必然结果。许多人缺乏的不仅是科学而系统的健康知识, 和实现自我健康的能力与行为, 更重要的是缺乏正确的健康观念。只有把健康当作头等大事的时候, 才会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并有积极的行动。有了行动才会消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

所以, 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 应是我们重要的教育责任与内容。

3.2 要向学生提倡健康饮食

吃得科学可以吃出健康和长寿, 吃得愚昧可以吃出疾病和死亡。许多人由于营养观念的落后, 营养知识的缺乏, 致使心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肿瘤等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 这一现象折射出人们在饮食方面存在的营养误区。因此, 对学生的健康教育, 应全面提供膳食营养方面的知识, 告诉学生如何吃才能更健康。只有一代代人都掌握了科学的营养知识, 改变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 才能达到吃出营养, 吃出健康的目的。

3.3 让学生告别不健康行为

不健康的行为有很多种, 其中最大的危险因素莫过于吸烟和酗酒。应告诫中学生远离烟、酒, 防止成瘾危害健康。体育教师可利用健康教育课、学校宣传栏、电视录像等手段, 宣传吸烟、酗酒对健康的危害。同时, 通过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 带头戒烟、戒酒。当学生深刻认识到吸烟、酗酒是一种严重的不良行为时, 不但影响他们的人生, 还会教育、影响、与制止家长、朋友与亲人不健康的行为。

3.4 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

据有关研究: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中, 心理 (精神) 排在第一位。认知行为理论认为, 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的思维和情感, 对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具有抵抗作用。社会交往理论也认为, 体育锻炼中与同学、朋友等进行的社会交往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随着人的工作压力、生存压力、心理压力不断增加, 心理不健康的人群也会越来越多, 因心理障碍而自杀的人数会不断攀升, 心理障碍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 体育教师既要重视学生的身体健康教育, 也要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3.5 要掌握科学的运动方式

最好的运动生活方式是有氧运动。最适宜的内容有:匀速健身跑、快步走 (120步/分) 、球类运动、武术、游泳、体育舞蹈、健身操、滑旱冰、骑自行车、跳绳、垫上运动、爬山等;再加上适当的大肌肉群和柔韧性练习。其负荷以时间表示在30分钟以上, 最多不超过2个小时;每周不少于4次。心率控制强度在130~150次/分;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锻炼时的心率保持在130次/分左右。

综上所述, 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机整合, 才能促进学生与社会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摘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倡导“健康第一”的思想;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追求健身效果与娱乐功能, 讲求科学健身与健心, 既是大众急切所需, 也是社会发展之必然。所以, 在中学体育教学中, 必须重视对学生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逐步提高学生健康生活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身心价值、影响因素、内容及方法, 从而促进学生与社会大众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

关键词:中学生,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教育,教育内容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 [M].湖南出版集团出版中心, 2007.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5篇

1 当代青年的成长环境与产生问题的根源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可以通过三个关键概念来概括这一时代的环境特征, 即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

1.1 信息化时代使当代青年人格塑造过程中充满矛盾性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时代成长的一代青年。上世纪90年代以来, 计算机互联网出现并迅速发展, 同时促进了I T产业化及整个文化产业的革命, 人类开始进入了以“新媒体”为依托的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的特征是信息的爆炸式辐射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此种信息化时代的孕育根源于以计算机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的发展, 以及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世界冷战政治格局的结束。

信息的爆炸性辐射表现为信息来源的广泛性, 官方媒体、民间媒体均以商业化模式运作, 将整个世界的变化和人们的现实生活全部展现在了世人们的面前。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特征表现为改变了时间、空间的阻隔, 人们上世纪90年代形象地使用“地球村”的概念来形容。这些特点给当代青年思想变化的影响是来不及反应和甄别真伪, 生存、生活的困惑、矛盾会随之加剧。

1.2 市场化体制使当代青年的价值趋向更具现实性

当代青年是伴随市场经济建立过程成长的一代青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表现为利益主体多元化、经济信息传递与经济决策的快捷化。由于是转轨的年代, 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给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带来了许多负面的影响, 进而使人们的价值观更受经济利益流动性的影响。所以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多元性的特点是有着现实的社会基础的。九零后这代人的理想、信念较多呈现为更加现实和更趋直接的特征。乃至对于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时期所涌现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事迹认为不可思议。

1.3 全球化时代塑造的当代青年价值观更具多元性的特点

伴随信息化发展与我国全方位开放过程的展开, 当代青年在价值观型塑期所接触到的是多元价值观, 我们从本世纪开始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这项工程尚在不断推进过程之中, 对于当代青年的多元价值观的引导的难度不亚于我们对于多元价值观的整合的难度。并且, 我们在对于当代青年的教育引导方法上, 尚未达到系统、科学和符合现实的程度。

2 从生理与心理学的视角把握当代青年的需求:客观分析早恋与网虫问题

我们的社会最令家长和学校头痛的事情莫过于某些青年沉迷网吧问题。那么, 他 (她) 们在网吧主要做些什么呢?调查、询问而能够说出来的大多是查资料、看看电影等, 而聊天、大游戏和偷窥黄色淫秽内容则往往被避重就轻地提及。其实, 尽管这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应该的, 而对于青年来说, 这种行为是有其合理性的, 这是一种情感的释放方式, 在没有网络的时代大多是通过手淫或社会犯罪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要想寻求正确的教育引导方法, 我们就应该从青年成长的规律上来认识青年。

2.1 从生理与心理结构上分析把握青年

因为生理因素是心理、情绪和意识的基础, 要做好他 (她) 们的引导教育工作, 必须重视这方面的研究。

2.1.1 身体及性发育

现代青年在十三至十七岁时, 身体各方面发育都比较成熟, 看外表已经很像个大人了;同时青年自己也自以为自己长大成人了。说话做事都俨然一副成人的样子。在他 (她) 们的心目中, 成熟的标志很少是思想, 往往只注重外在的东西。

青年时期性的发育已趋成熟, 到二十岁左右时, 男女青年的三个性征均已齐备。一般说来, 女性的性成熟较男性还要早些。按照日本青年心理学家关中文的观点, 认为青年性的发育有前倾的趋势。所以, 现在出现的中学生及低年级大学生的早恋现象或因缺乏引导教育的性行为, 除了社会不良现象或网络诱使外, 还存在一个生理因素自然基础的状况。恋爱行为属性行为 (异性恋、同性恋、自恋、手淫以及通过黄色网站寻求精神刺激等) 的范畴, 应从生理上有所关注, 以增强引导工作的针对性。以生理发育为基础的智力发育和自我意识的形成也同时进行着。

2.1.2 智力发育与自我意识的发展型塑过程

关于智力, 说法不一。我们认为可能韦克斯勒的定义较为合理, 他认为“智力是个人有目的地行动, 合理地思考, 有效地处理环境的个人的总和, 也是全部的能力。”实际上智力不外是记忆力、思考力及其结合的创造力的总体。

以身体的发育、性的发育和创造力的发育为自然基础, 到青年期作为社会的人, 他 (她) 们逐步意识到了“自我”的存在, 原来作为孩子, 依附感较强。青年期随着身心两方面的发展, 一方面给青年带来了自信心, 逐渐产生了自主性和自律性的生活态度。而另一方面, 也把缺乏经验、知识不足的青年推入各种各样的陌生生活状态之中。他 (她) 们从自我中也能发现其内部剧烈的动摇性和混乱性。依据关中文的说法, 这二重性主要表现为同一性与同一性的扩散。

青年正是处在这样一个时期, 为了确定自我同一性, 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 以创造真正的自我。这种自我的确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它贯穿于整个人生。而自我意识的塑造是自青年期开始, 在矛盾的心理结构中进行着探索与尝试。

2.1.3 生理与心理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青年期情绪特点的生理基础

按照我们通行的理解, 情绪是人各种的感觉、思想和行为的一种综合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是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反应, 以及附带的生理反应, 如:喜、怒、哀、乐等。一般心理学多把情绪定义为:急剧强烈出现的、不易控制的与意识相矛盾的感情的活动。我们对于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秩序的考察应基于这样一些基础性的研究。

青年期情绪的一般特点是“疾风怒涛”式的。呈现这种特点的根源在于:过了儿童期, 内分泌腺的活动出现了急剧的变化, 随着性发育而产生了异性爱;伴随着智力的发育, 强化了判断上的推理性, 发现了以前没有感觉到的社会矛盾和不合理性;自省力的增强而能够对自己的一切感受作出客观的评价;自我意识和进取意识, 以焦躁感的形式呈现出来。

总体而言, 青年期“疾风怒涛”式的情绪特点, 是由于青年自身内部生理结构迅速趋于成熟, 而其心理意识的发展尚处在刚萌生或刚起步的阶段, 未谙世音;但从心理上往往要求像成人一样行事, 而实际上却办不到;又在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弄不清复杂性的原因, 因而矛盾重重, 极不稳定。故而需要我们耐心地进行有效引导。

2.2 从外部的社会环境来把握青年

外部社会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但就与青年成长密切相关的因素来说则主要涉及到对于家庭、社会和学校的相关方面的考察。

青年期是个逐渐疏远家庭而走向社会的过程。从上面的分析可以推断出, 青年开始对父母的依赖关系弱化, 在社会上广交朋友, 以寻求自我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因此, 当大学生新生入学后, 他 (她) 们对社团、同乡会、沙龙等怀有浓厚兴趣, 这是有着生理和心理因素作为自然基础的。当然, 随着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型塑、演化, 处朋友的兴趣也会淡化, 参加社会活动的形式也在更替, 最后由广交到少交些真挚的好友。这个时期是自我人格的塑造期, 家庭的脐带关系仍未斩断, 往往不同境况的家庭会影响塑造出青年的不同性格。因此, 我们作为青年教育引导的工作者, 及时、全面了解青年所处的家庭环境十分必要。对于那些因特殊家庭环境而导致的心灵上留有阴影的青年, 我们更应心中有数, 经常、细致入微地体贴、理解和关心他 (她) 们。

青年期的交友对于自我意识的塑造是有助益的。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 其一是平等性观念的养成。在家庭成员中有辈份和年龄的差异, 而在朋友群中则多是平等的:年龄相仿、地位相似、见解相近。又都要求按照自我意识思考和行事, 同时还希望求得别人的认同, 求得自我意识的社会的同一性。其二是约束性观念的养成。即在家庭内所允许的撒娇、任性等倾向, 在朋友之间是不允许的。据此, 我们说开展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 有益于青年身心的成长发育, 意义即在于此。不管如何, 进入青年时期, 在自我塑造过程中, 朋友的作用非同小可。

另外, 在青年期人格的自我塑造过程中, 学校教师的作用更是十分显著, 但这个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不光是学业方面的, 在引导青年对人生、社会的探索上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青年期开始趋向于一种综合的复杂信念体系的探索与辨析过程。

2.3 从生理结构与外部环境因素之统一的角度来认识当代青年

单纯的生理分析尽管必要, 但若将青年期的思想、行为完全归之于生理因素, 必然陷入自然主义的放任自流。另一方面, 又不能忽视对青年期的生理、心理分析, 因为它是思考青年成长过程的自然基础。同时, 青年成长过程中的社会环境因素分析也十分重要, 因为我们要做的是生长在这种具体环境中的青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离开这个实际, 引导工作就会不着边际。但是, 环境因素的分析依然不能代替全面的分析。我们应以系统的方法, 将这两大方面的因素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虑。因为同一环境因素对不同心理结构的青年影响是不同的, 所以, 即便是对整代青年人的一般性考察, 也要作具体的、历史的分析。

3 教育引导的“六字”工作方针与灌输引导教育的三步曲模式

基于上述对当代青年成长的环境及青年期诸特点的分析, 我们应对青年做好科学地引导教育工作, 即当好他 (她) 们的“朋友、顾问和导师”, 我们将之概括为青年教育引导工作的“六字”方针。同时在方法上注意以案例剖析为切入点, 实施灌输、引导与渗透的三步曲方法。

3.1 引导教育的“六字方针”

前述所及, 青年期交朋友的愿望, 客观上有塑造平等性与约束性人格修养的功效, 朋友身份也是青年期乐于接受的一种交流关系。所以, 我们要想科学地做好青年的教育引导工作, 首先要做青年的“朋友”, 当然, 这是建立在对当代青年的了解、理解的基础上的, 不然是当不了朋友的。建立了平等交流的朋友般的关系, 青年人才愿意敞开心扉, 我们才能了解他 (她) 们的所感所知, 也才能知道他 (她) 们的困惑所在, 进而为他 (她) 们出谋划策以循序渐进地充当他 (她) 们的顾问。

做好青年人的顾问是科学做好教育引导工作的前提条件。如前所述, 由于青年期具有矛盾性、动摇性情绪的特点, 在一些重大的人生或社会问题上常常缺乏信心, 渴望能够得到有经验、有见解的人为自己指点迷津。能够充当顾问的人, 一般应该是能够理解、懂得青年, 具有从事青年教育引导工作的基本素养和社会生活经验较为丰富的人。

作为青年教育引导工作最佳境界者是顺次发展而成为青年的导师。根据青年期的心理结构特点, 青年更需要导师。青年期的人对于导师的要求将是更高的, 通常应该具备有丰富、诚挚的情感;无私、高尚的道德;杰出、超凡的能力;学有专攻;创造力强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魅力等品质。倘若一位青年思想教育工作者能够融“朋友”、“顾问”、“导师”于一身, 他将是一位称职的、为当代青年所爱戴的领航人?

3.2 灌输引导渗透的三步曲模式

根据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 我们在进行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 应采取富有成效的“三步曲的渗透模式”, 即:结合经典案例分析, 进行理论灌输-结合身边成功典型案例剖析, 引导成才之路的现实性-结合成材素质要求内涵的细化分析, 渗透、引导青年努力的方向。

3.2.1 关于树立人生远大理想目标的案例式分析与灌输

介绍哈佛大学曾经研究了几百位年轻人的案例, 该案例调查发现3%的人目标清晰而且远大;10%的人目标清晰而不远大;60%的人目标模糊;27%的人没有目标。二十五年后, 科学家追踪这几百位年轻人, 其中3%的人成为各界的精英和领袖;10%的人成为各个专业的佼佼者, 收入颇丰;60%的人是在社会的中下层;而另外27%的人一辈子境遇很差, 怨天忧人。亦可选取其它案例, 将此类案例所揭示的意义与当今我们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结合起来, 引导大学生把个性发展、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融合起来, 以激发学习的动力、挖掘自身的潜力。

3.2.2 选取身边优秀同学的案例引导青年努力的现实性

宣扬身边优秀同学成功的亮点, 介绍其努力的过程与方法, 增强成功的现实感。我们高校面对我们的教育对象, 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 则常常可以通过选取上下届优秀学生中的杰出代表, 剖析他们的努力目标、奋斗过程和取得的阶段性成绩, 以避免说教的道理太远、太虚的感觉。

3.2.3 剖析成功人士的基本素质以细化素质养成的构成要素

我们可以分别选取政治领袖、企业界精英、学术界大师以及社会活动家等, 分别从他们的道德品格、思辨能力、学业特长、语言表达、组织协调能力、意志修养、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启迪青年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这些方面的能力。

总之, 青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我们党提出在建国一百年时我们的社会经济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到那时正是我们当代青年充当主力军的年代, 我们对于他 (她) 们的教育引导将决定着那时的社会面貌和走向, 我们当下应该结合现实环境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科学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 以促进我们的社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过程成长起来的一代, 特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青年的生理心理特点, 要求我们应该尊重客观现实, 了解、理解当代青年, 以务实有效的方法开展对他 (她) 们的教育引导工作, 基此, 本文提出了做当代青年的“朋友”、“顾问”、“导师”的引导工作“六字方针”和灌输引导渗透的三步曲模式。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教育引导,方法模式

参考文献

[1] (英)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译, 商务印书馆, 1997.

教育学生的方法范文第6篇

当代的大学生教育不可能只在学校中单独进行, 也不可能只在家庭中单独进行。长期以来, 无论是教育工作者, 还是家长和社会舆论, 都有这样一种观念:一提到教育, 似乎就是学校教育, 这种观念使人们对教育形成了一种片面的理解:教育=学校, 受教育=上学=上课[1]。大部分家长和社会都认为孩子考入大学以后, 家长就可以从沉重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 把望子成才的期盼和教育责任几乎完全寄托于学校, 认为高校=成才的“保险箱”[2], 这种认识和工作的状态带来许多不良后果。为此, 十分有必要进行家庭与学校沟通交流情况的调查, 通过分析了解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误区与弊端, 寻求良策, 采取措施, 对改进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义重大。

笔者于2008年12月通过邮寄的方式向2007年入学的大二学生的家长发放自编的“家庭教育调查问卷”200份, 收回162份, 回收率为81%, 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全面性、真实性和权威性, 可以真实的反映出加强家校合作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性和家长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 大学生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现状的结果与分析

2.1 参与家校沟通的态度

从“教育责任的看法”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认为完全是学校的责任的占0.6%, 认为家长和学校都有责任的占87.7%, 学校责任较大的占4.9%, 家长责任更大的占6.7%。对“对家校合作的态度”的调查显示, 认为非常迫切和迫切的分别占到51%和41.40%。由此可见, 绝大多数学生家长认为家庭与学校都有责任教育学生, 都意识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或家庭教育就能办到的, 因此双方都是非常迫切地希望加强合作与沟通。

2.2 家校沟通的现状及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 只有10.2%的家长表示他们曾主动与学校联系过, 其中城市家庭占绝大多数, 同时可以看出农村家庭与学校之间的联系缺乏主动性。不主动联系学院的家庭中, 有26.6%的家长是因为不知道怎么联系, 还有39.6%的家长认为怕打扰老师。家长还是以初级教育的思维来定义大学, 认为找老师就是有事所求或是老师来告状。当然学校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没有及时与家长联系与沟通和提供联系的方式。家长只是从子女那里了解学生、学校的一点信息, 孩子往往都只报喜不报忧, 家长则认为学生情况一切正常, 不需要花费人力财力来主动联系学校。

在联系方式上, 现在最为普遍的移动电话成为家长的首选占到78.4%, 直接去学校了解情况和网络了解的只占到20%。实质上只有与老师面对面的交谈, 才是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 但由于受到客观条件和家庭经济状况的限制, 对大部分家长来说不太现实。

2.3 家长与学校沟通的内容

在“家长期望与学校交流的主要内容”的调查结果为:学习成绩占87.0%, 品德习惯占4.3%, 身心健康占6.8%, 兴趣爱好占1.9%, 其他0.0%, 从中我们看到约3/4的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而只有家长仅为1/10的家长关心学生品德和身心健康, 这也说明了“重智轻德”的教育观仍然普遍存在;在“家校沟通主要作用的认识”的调查结果为:促进学习占63.0%, 促进学校管理占37.0%, 可以看出大部分家长都认为家校沟通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孩子的学习和有助于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都持积极肯定的态度。

3 家校通的内容和形式的研究

3.1 提高认识, 增进对沟通的理解

在调查中发现, 许多家长对家校沟通的认识比较肤浅, 对自身的职责认识不足。对家校沟通的正确认识和理解也有助于明确各自的职责, 在合作沟通中分工合作, 互相交流, 以增进相互信任和理解。学校首先应放下架子, 尊重家长的权利, 增加学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透明度, 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 赢得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家长也应该多与学校教师沟通, 关心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进步。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3]。

3.2 完善制度, 加强对沟通的管理

目前国外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 美、英等国都制定了相关的规定, 我国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 许多学校在开展家校沟通时教师和家长不能积极有效配合, 内容和形式中总有不如人意的方面[4]。只有建立健全家校沟通的各项法规制度, 并辅之以科学、完整的考评体系, 才能提高教师、家长参与家校沟通的积极性。才能有助于扭转“重智轻德”的风气, 使教师和家长能从全面发展的角度关心孩子的成长。同时, 主管学校工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应对各个学校开展家长沟通的情况进行严格的督促、考核, 建立激励机制, 以引起学校领导对家校沟通的重视, 从而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

3.3 改进内容形式, 促进沟通的发展

家长会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沟通形式。鉴于高校学生和家庭的特殊性, 可以在每个学期初找学习优等生和学习问题生召开家长会, 分别进行表扬和督促。

教师进行家访可以互相通报学生所在学校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 相互交换教育学生的意见, 共同商讨教育学生的对策等等。近几年来, 辽宁省高校工委多次组织“千名辅导员访千家”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上级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 此法值得更为深入的推广和坚持。

目前各个高校在高考前夕都举办了校园开放日旨在宣传学校声誉, 由此得到启发, 建议高校在每学期或学年开学之初向家长开放一天或半天做家长开放日, 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成果, 展示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学生家长可以选择听课、参加主题班会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真正了解学校、了解老师、了解孩子, 增进与学校的感情。

通讯联系是家长和学校联系及沟通的简便而有效的形式。通讯联系的形式主要有电话联系和网上交流平台。短信息平台从技术上已经不是问题, 可以通过发短信的形式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等发送给家长, 同时可以在网络上开通“家校通网络”平台, 使家长通过网络可以及时的了解到学生的相关情况。

摘要: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教育学生的质量, 目前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然而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的家校沟通往往被忽视, 从而使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事倍功半。本文针对高校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考证对家校通的作用和实施方法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家校通,家长,沟通

参考文献

[1] 蔺桂萍.创办“家长学校”架设心灵之桥[J].黑河教育, 2006, 2.

[2]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156.

[3] 丁伯正.试论家校合作[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 (3) :84.

上一篇:金融危机含义范文下一篇: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