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范文

2024-06-25

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范文第1篇

让数学回归课堂

(226200)江苏省启东市特殊教育学校

数学对智残儿童来说是一门十分深奥的学科,即使是简单的数字、简约的图形、简单的加减乘除也是他们难于逾越的门槛。在数学面前常常表现为兴趣不足、前学后忘、边学边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提高智残儿童的数学教学质量?这是摆在我们特教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按照现代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从这一理念中不难看出,数学教学必须面对现实生活,让现实生活与学习数学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才使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有挑战性的。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特教的数学教学更应注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学习数学中回归生活。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数学的加减乘除、数的度量与计算均来自于现实生活的需要,是现实生活的抽象与概括。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智残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是什么?就是其在现实生活中所取得的经验-----一张嘴巴用来吃饭,二只耳朵用来听声音,十个手指用来玩玩具等一些数的原型。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掌握数学。

1、从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

我们在具体实施数学教学时,首先要分析教材,挖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点,然后在教学时,一是教师焕起学生对生活情景的回忆,使他们从平日的生活情景中想到数学问题。二是教师可创设一定的生活情景,把生活情景再现在学生面前,在这特定的生活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通过实践、观察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例如:在数学第七册《时、分、秒的认识》教学中,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正点钟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当分针不正好指向12点时,现在是几点钟呢?我们是从几点钟开始上课的?到几点钟下课?(这是生活中经常有人询问的问题,这就是生活情景的一部分)学生就会感到只认识正点钟是不够的,就自然产生问题:分针指向每一个数字时是几点呢?数字之间的每一格有什么用呢?分与时是怎样的关系呢?等问题。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2、从生活事例中寻找数学“原型”

小学数学的许多概念、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如:课桌面、书本的封面、小手帕、黑板、门、窗等等都是“正方形、长方形”概念的原型。如果我们能把这些生活中的“原型”变为数学学习的对象,学生就会在把现实问题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把现实中的具体问题转变成数学问题,对概念就更清楚、更容易掌握,这时候的学习也就变得格外的轻松、格外的愉快。如我在教数学第七册“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先利用“分簿本”“分食品”等人们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生活原型引入课堂,让学生说说平日我们分东西时是怎样分的?今天老师把手中的铅笔分给你们,看看这样分你们有意见吗?于是把手中的14支铅笔不平均地分给7个小朋友,问:这样分有意见吗?有什么意见?怎样分才好?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了“平均分”的概念,也懂得了平均分的意义。

3、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我们教师必须根据智残儿童的生活背景,从其生活背景出发,既要明确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要素,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从生活背景中探索数学问题。例如:我在教学“元的认识和简单计算”时,认识到学生的生活背景----他们平日接触到的大多是10元以下的币值,与50元、100元币值接触较少,所以在进行“简单计算”时,重组了教材,暂且以计算10元以下的币值为主,待这些计算熟练了,再进行更大币值的计算。在“认识元”时,首先让学生说说你知道哪些以元为单位的人民币?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较为紧密,学生很快说出有“1元”“2元”“5元”“10元”四种币值。然后让学生说说你见过“3元”“4元”“6元”“7元”等币值的人民币吗?学生马上发现了其中的数学问题,小脑袋里出现了问号,如果请你拿7元钱,该怎么拿?这时课堂又热闹了起来,他们开始了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有的说:“一元一元地拿,拿七个一元。”有的说:“拿3张2元,再拿1张1元”„„最后探索出共有这样几种方法:1+1+1+1+1+1+1=7 2+2+1+1+1=7 2+1+1+1+1+1=7 2+2+2+1=7 5+2=7 5+1+1=7 这样学生既加深了对“元”的认识,又学会了简单的计算,当然也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从生活经验中学习数学知识 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的数学学习方式,寓数学教学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活动之中,并以直观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为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为生动有趣。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产生了与数学的亲和力。如在教学“7的认识”时,组织学生开展套圈比赛,用铁丝圈去套地上的玩具动物。全班刚好有7个小朋友,分男、女两组,问男生有几人?女生有几人?一共的几人?从而懂得了7可以分成3和4。接着再让每个学生拿7个圈,看谁套得最多?套好以后各人数一数你套中了几个?没有套中的有几个?合起来有几个?由于各个小朋友在活动中所发生的情况不一样,有的套得多,有的套的少,呈现了7 的各种不同组成情况。这个活动是小朋友十分喜爱的活动。从现实情景中使学生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数数,知道了数的组成。在活动的最后对优胜者给予适当的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方法

小学数学中一些具体的思想方法,如:多加要减、多减要加、移多补少、移少补多、等量代换等在现实生活到处可见。如我们到菜市场上去买菜,青菜每斤1.5元,买了1.8斤,要付多少钱?我们常常会这样心算的:每斤1.5元,2斤就是3元,每斤1.5元即每两为0.15元,2两就是0.3元,2斤去掉2两是1.8斤 ,3元去掉0.3元就是2.7元。这就是“多加要减”的数学方法在生活实例中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在教具体的数学方法时,不要只黑板上讲“多加要减”“多减要加”之类的计算方法,要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要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实例中去感悟、去理解。

二、让数学回归社会生活

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什么?答案很明确,是为我们的生活所服务。在工作中需要数学、在生产中需要数学、在生活中需要数学、在学习其他知识时也需要数学。所以现实生活是我们学习数学的归宿点。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这样既进一步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又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之后的快乐。

1、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

数学首先是一种语言,它是人们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来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时代,数学的语言功能更为突出,人们可以用所学的数、符号或图象这些语言去描述世界,可以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如用一串数字来表示“电话号码”一可表示某人某单位的电话,二可用这串数字拔打这个电话。再如“××新村58#605”是“门牌号码”,它只用简单的几个数字表示了某人某单位的住址,是“××新村五十八号楼六零伍室”语言的数学描述方法。再如车牌号码、产品型号等都是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事件的例子。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解决生活中事例,如:我是一(3)班学号为5的学生,怎样用数学语言去描述呢?有的学生用“135”来表示,有的用“1305”来表示。通过这些事例,学生不但体会到了数学语言的功能,而且理解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真正意义。

2、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环境

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数学,有的视而不见,有的仅是目光一扫而过,有的稍加留意,有的则比较敏锐。例如同是一个班级的学生,有的能正确地说教室里有几扇门、有几扇窗子甚至于几块玻璃,有的则一问三不知,这就是数学眼光的差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有这样的眼光。如:学习加减法应用题,引导学生根据周围的事物编题,可根据教室里的人数编一道加法应用题或减法应用题。经常这样做,让学生养成留心周围的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

3、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人民币应用题”时,先把学生带到商店,让学生选择自己所购东西,然后分别问学生你共用了多少钱?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是怎样计算的?又是如何付款的?付出多少找回多少?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摸得着、看得见、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范文第2篇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不受时间限制;从国内到国外,不受地域约束;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富于生活气息,具有时代风貌。可以这样说,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以下就是我个人的几点体会:第一,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

语文知识不仅存在于课本上,课堂之外更有广阔的语文天地:墙上的海报,报纸上的广告,电视上的新闻,营业员得体的话语,歌唱家动听的歌词,老太太追忆往事时的语调„„,无不给人丰富的语文营养。因此教师应抓住语文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导入新课,这样和学生的生活相接近,有利于将学生的心从课下玩的状态中吸引到课堂上。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犹如一篇杰作的序曲,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住学生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常情况下,我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不同的导入语。

首先可用生活中饱含深情的歌词。好歌词犹如浓缩的现代诗歌,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也接近学生内心,深受他们欢迎,这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何乐而不用呢?例如,我在讲《背影》时说道:“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同学们听着这朴实无华的语言你在想些什么?当你想起父亲的那一刻是否也曾定格在某一件事上呢?散文家朱自清对父亲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好,我们一起欣赏一下《背影》。”其次,可结合师生的曾经共同有过的生活经历设计启人思索的导入,上《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在成长的旅途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家庭遭遇变故,学习成绩落后,同学关系紧张等等,害怕吗?困难会把你打倒。勇敢些!你会把困难踩在脚下。走一步,战胜一个困难,增强一份信心;再走一步,终将成为一名勇士。到那时,你会昂首挺胸的说:感谢你,困难。”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走一步,再走一步》。

此外,还可通过讲故事、现场训练法、对联渗透法、想象法、表演法„„精心设计导入,使导入产生引人入胜的效果。导入语是课堂与课下较好衔接的重要环节,而且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恰当引入就会使学生深深感到:噢,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呀!从而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的好习惯。让学生逐渐具备和生活对话的意识,使语文学习渐至佳境,这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展示生活中的自己,实行“模糊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所谓“模糊教学”就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唯“标准答案”是从。它和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是有本质区别的。它的出发点是由于语文的答案本身具有多元性,并无权威性,万不可限制学生的思维。恩格斯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激活学生的思维就找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源头。一个没有自己独特见解,随声附和之人,暴风雨来临时不过是个“海鸭”而已。只有有个性的人,才能发展成有创造性的人。那种把人生命的丰富性简单化、格式化的做法,只能造成精神和人格的缺失。为此,我们有责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个性的人。

在课堂上,我时常提醒同学们可以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能自圆其说者皆正确。例如讲《宋定伯捉鬼》时,我依照教参告知学生:“古人写作也有漏洞,若两人独立行走慢,„共递相担‟不是更慢吗?”不料,一位学生大胆举手反驳:“老师,我不这样认为,看,后文有一句„略无重‟,课下注释解释为„完全没有重量‟,既然如此,„共递相担‟岂不省一个人的力量?”顿时,班内掌声四起,我也笑了。这位学生不是很有头脑吗?讲完后,我又发问:“你们会如何评价宋定伯和鬼呢?”回答更令我惊诧不已:“我们喜欢鬼。鬼并不呆头呆脑,他很实在、很憨厚。而宋定伯却很阴险:他骗鬼、侮辱鬼、又卖鬼。这不正说明人心叵测吗?从这里我们得知:防人之心不可无。再说啦,老师您平时不总是教我们做人要诚实吗?你不觉得宋定伯不诚实?”十

二、三岁的孩子,不仅有自己的见解,还能回答得如此完整、漂亮,谁能不为之叫好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样有思想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赞叹?难道我们还要因为服从教参、迷信权威之说而否定学生的回答、抹杀学生的个性吗?又例如在学习《伤仲永》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围绕最后一段的议论说说它讲了什么道理?你有什么看法?对这个开放性话题进行讨论,学生发言的角度之多和观点之新让教师感到惊喜。 有的同学从自己角度考虑,认为自己天赋不错,但还要后天努力。还有的学生批判方仲永的父亲认为他目光短浅,惟利是图。而一位同学的发言引起教师的关注,他说:“我认为在方仲永的变化中,作者王安石也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课文第二段的第一句话„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清楚的说明作者王安石对于方仲永的情况非常了解,那么他为什么没有关心方仲永,也没有劝阻他的父亲,就这样看着一个天才少年消失了,所以我认为这其中也有王安石的责任。”教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勤于思考,并号召同学们来评议这一观点 。学生有的反驳,有的支持。经过一番讨论,集中的问题是: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去帮助方仲永?大家陷入沉思。最后,有一位同学找出了答案:王安石生于1021年,而《伤仲永》一文说的“明道中”即1032-1033年,仲永十二三岁,也就是说王安石见到仲永时,他自己也只有十二三岁,又如何去教育、指导方仲永呢?同学们豁然开朗。

如教《羚羊木雕》,就“我该不该把羚羊送给万芳”这一论题学生又展开了辩论,在辩论中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还有《第二次考试》中关于“谁是文章主要人物”这一问题,也可让学生展开辩论。在一种和谐、平等、自由的氛围中,让学生找回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态度,让他们在我的课堂里尽情地交流、探讨;尽情享受 思想碰撞时那美妙的火花。我想作为语文课堂,给学生的绝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立场;一种作为“受者”应该拥有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生活空间,以一种博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无拘无束地展示生活中的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和发明性,使他们的智力水平得到高度发展。

第三,让富有生活意识的训练走进语文课堂教学。

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记忆、巩固知识,它是巩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训练当作百科全书来对待,将一系列的知识点加以罗列,否则学生将会对语文训练产生厌烦。语文训练最好以竞赛、表演等富于乐趣的形式出现,使学生感觉好像就在参加电视节目中的有趣的知识竞赛,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掌握大量知识,将来成为学识渊博的人。

1、课堂表演。课文的精妙之处可以通过表演的形式,使学生加以直观理解,以

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编演课本剧。演《宋定伯捉鬼》时,学生主动一致地把教室的灯全熄了,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由一胖学生扮演的“宋定伯”和一瘦学生扮演的“鬼”出场了。当轮到“鬼”背“宋定伯”时,他吃力而哆嗦地说道:“卿太重,将非鬼也。”引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学生在《皇帝的新装》等课本剧中的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蚊子和狮子》、《陈毅市长》等都可编演课本剧。

片段表演。语文课文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如《傻二哥》中傻二哥吆喝前的准备动作及吆喝的内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先生朗读时的动作、神情、语调,《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和“摸出四文大钱”等片段,都可让学生仔细揣摩、表演,加深体会。

2、开展竞赛或游戏。通过竞赛或游戏,激发学生思维过程中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能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擂台赛。如教《变色龙》一课,根据课文情节制有七张幻灯片,要求学生叙述画面的内容。男生与女生实行擂台赛。

接力赛。教语法中的词、短语、句子等知识都可采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还可采用接力形式让学生背诵古诗等。

“抢凳子”游戏。教师设置七个问题让八个小组来抢答,即八个小组“抢”七条“凳子”。这样小组间能形成你追我赶、不甘落后发言的积极气氛。

3、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不妨将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尝试当“小老师”的滋味,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常有意注错音、写错字等,请学生当小老师进行批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模拟教学。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受到了教育,获取了知识和体验,应通过实践来巩固加深,从而达到最佳效果。我组织进行《这就是我》综合学习课时,便请校长来班上进行模拟答记者问,“小记者”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博采各科知识教学。语文是百科之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是互相吸收、互相促进的。在课堂教学中,如能使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则会使学生获得求知的快感,萌生学习的兴趣。如消息的六要素可归结为“五W一H”,即英语的“Who、When、Where、What、Why、How”等。还可博采数学、历史、音乐、美术等知识教学.此外,教师幽默生动、情真意切的语言,迂回曲折、起伏有致的提问,严谨有序、新颖不凡的板书以及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手段,都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那充满乐趣的竞赛活动更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语文活动的生活气息使学生在乐中求学,正符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一理论,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第四,结合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在课堂上确立自己的理想。

多年来,学校教育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是等待加工的“产品”,施教者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调查询问他们的理想,答曰:“目前尚不明确”。社会的发展就是人的发展,一个没有理想和目标的人,无异于一只无头苍蝇,你指望他将来会有何作为呢?长此以往,岂不悲哉?因此,课堂中渗透德育,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

长的过程,让他们为今后做准备是必要的。

例如,授课《为学》时,可在学生表演完“穷富二和尚”的话剧后,试问学生富和尚失败的原因——空想不付诸行动,由这句话深入发问:“思考一下,你是„空想‟还是准备落实到行动上?如何实现?”然后,展开讨论,明确“事在人为”的道理,要求学生分析自身情况确立自己的目标,做行动上的巨人!又如 执教《伤仲永》时我问大家方仲永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天赋的孩子,可为什么到后来却一事无成呢?于是大家先是一阵沉默,接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说是他爸爸害的有的说是他的乡邻害的,最后大家经过讨论认为主要还是方仲永自己造成的,接着我又问那成为天才到底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大家说要有天赋但也要努力,“天才”是由百分之九十的汗水加上百分之十的天赋造就的;联系自身他们得到的启发是学习上也要勤奋努力、不断进取,不能自以为聪明就懒惰不思进取。就这样学生们在课堂上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学习态度的教育,而且效果尤佳。

理想智慧的形成就是学生不断“动脑筋”的内化的结果。其语文教材的一篇篇文章中都蕴藏着作者做人和作文的智慧,是一座座宝藏,而每一个学生的头脑,都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教师要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发掘编者和作者的智慧并且联系生活,最终唤醒、激发学生的潜能,点燃他们头脑中智慧的星星之火。一位名人曾说过“理想是指引人生道路前进的灯塔,飞向胜利目标的翅膀,是点燃热情烈焰的火把。古往今来,是理想激起年轻人奋勇前行的精神。”人生犹如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人生的旅途上,有洁白芬芳的花,也有尖锐的刺,但只要一个人有了自己的理想,并决心去实现它时,就会荣辱不惊!因此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理想道德的教育就显得尤为有意义。

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范文第3篇

1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

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可是我们也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选取他们感兴趣的数学模型。 比如,刚入高一的学生一开课就会碰到“集合”,如果只是简单的介绍“集合 ”的定义,“集合”的性质,学生们会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如果我们以生活的眼光告诉学生“集合”就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集合” 就是要把所有的书放在书房,所有的厨具放在厨房,所有喜欢篮球的孩子组成篮球队,喜欢足球的孩子组成足球队……那么学生会马上把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与“集合”联系起来,把抽象的知识鲜活化。 还有高中的孩子有充沛的精力,他们热衷于各种运动。 如果让他们感知到就连自己喜欢的运动都离不开数学, 会激发他们对数学更大的兴趣。 比如我们在讲抛物线时可以和他们的篮球运动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投篮划过的弧线就是我们课本中的“抛物线”,他们所站的位置,投篮的角度都会影响 “抛物线 ”的形状 ,进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 “抛物线 ”的相关知识的兴趣,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这样他们自己就会慢慢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刻刻在用数学,进而加深理解教材所学的内容, 以此来培养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

2要让学生把数学融入到生活中去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中,同时生活又应用于数学。 那么我们教师在高中数学实践中,必须关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构建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将相应的数学知识紧密地融入到生活实例当中,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从而获得极大的数学成就感,以此激发更强烈的学习热情。

例如, 在讲授概率知识时笔者会把当前最关注的 “隐私保护”融入进去,通过概率学习如何设置密码,如何降低密码破译风险……在讲授斜三角形应用时, 笔者引导着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隔海相望的两地距离, 欣赏异域风光的同时又解决了实际问题,学生们情绪相当高涨;学生们在积极接受新知识的同时又加进了现实的生活体验,提高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趣味性。 当然我们在讲授数学的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哲理。 比如,在讲三角函数正弦余弦函数图像时,笔者曾问过学生,正弦余弦函数图像像什么,不少学生都认为像海浪———不断变化的波浪线。 后来经过笔者的提示学生们发现它更像人生的轨迹———有高有低。 每个人都希望站在波峰,但谁都免不了经历低谷, 只有你坚持不懈地努力攀爬总有一天会从波谷升至波峰。 不同的三角函数图像呈现出不同的振动幅度,这就像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不一样的成功和失败,无需看向别人,只需自己努力进步……当时笔者能感觉到学生们听进去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是对自己成长的一种顿悟,对数学哲学,对生活的一种理解。

总之,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是将数学知识还原于生活,将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将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使数学课堂更加生动, 更加高效。

摘要:高中数学抽象难以理解,知识枯燥缺乏趣味,这恐怕是很多高中学生的心声。如何拉近数学与学生的距离,如何让学生自主地走进数学,欢快地学习数学,这恐怕也是每个教师都在思索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让数学生活化,鲜活化,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把数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处处围绕着数学,从而真正地激发出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好数学,用好数学。

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范文第4篇

1 幼儿数学生活化的组织策略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 处处隐含着数学教育的内容。新《纲要》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 建构初步的数概念, 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某些简单的问题。”这为我们指明了幼儿数学教育必须生活化的方向。那么, 我们该如何不仅重视集体性的数学活动, 还要把数学教育渗透与幼儿的生活中, 在生活中挖掘数学内容, 实践数学知识, 引导幼儿进行探究呢?

2 幼儿园教学探究“生活化”

陶行知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这无疑是给数学教学注射了一支强心针。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应给数学教学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

2.1 集体教学生活化

集体教育的生活化指的是集体教学的每一项内容和活动都与幼儿的生活紧密相连。在活动中教师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提炼、概括, 使幼儿理解生活经验中的数理观念, 并能从这些生活经验中提取抽象的数学。

(1) 教学内容由分科向整合发展。

在现在的主题式综合课程中, 社会、语言、艺术等领域的内容, 相对来说, 比较容易结合到主题活动中去。而数学学科, 其本身的逻辑性、系统性非常强, 所以, 在主题实施中, 很难结合、融合进去。我们提倡的内容整合, 主要指充分挖掘其他领域教学活动中的数学教育因素, 使幼儿可以在其他领域更好地习得和运用数学经验。新教材中的主题活动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比较贴近, 因此, 数学生活化是整合的最佳途径。我们在选择主题内容时, 强调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 选择幼儿能理解、感兴趣并密切贴近其生活实际的数学教育内容。

(2) 选择具有真实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内容进行整合。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真实、自然的生活情景, 可以将教师的计划性、目的性与幼儿生活融为一体, 让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学习数学。

2.2 操作材料由单一向多元化拓展

教师挖空心思精心设计制作的操作材料, 远离了幼儿的生活, 幼儿在活动中体验不到乐趣, 抑制了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现在孩子们的操作材料不再限于一幅图、一堆玩具, 而是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随处可取的各种物品都成为数学环境的材料。他们在寻找材料的过程中积极开动脑筋, 哪些东西符合要求, 哪些材料是自己喜欢的, 不同水平的幼儿所找的材料层次也不一样, 是适合幼儿自己的水平层次。操作材料的多元化、生活化使幼儿变被动为主动, 操作活动中能主动的去探索, 为幼儿提供了自我表现的空间机会, 而且教师也从繁重的操作材料的设计制作中解脱出来, 能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幼儿的观察指导中去。

2.3 教学时间由结构化向非结构化过渡

传统教学和生活、游戏有相对独立的时间段, 数学活动放在教学时间段完成, 教师不得随便延长时间或更改时间。幼儿数学生活化后, 突破了结构化的时间, 游戏和教学时间可以合并, 更可以将教学活动延伸到一日活动各个环节。

3 数学活动区生活化

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区是为集体活动和将来的数学活动提供前期准备的场所。数学区不仅可以作为集体活动的延伸, 还可把生活活动、游戏纳入其中。在生活化的数学活动区中我们设立了两种数学档案袋。

3.1“身边的数学积累袋”

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创建了“身边的数学积累袋”, 鼓励幼儿随时留心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有的孩子收集的是自己 (或者和家长一起) 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了的问题;有的孩子收集的是自己在生活发现的数学问题;有的孩子收集的是与老师 (同伴, 父母) 一起做的数学小游戏。每当孩子向同伴介绍自己收集的内容时, 总能引起全班同伴浓厚的兴趣, 他们会乐此不疲地交流、探讨、争论。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 不仅可以让孩子获得一种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满足感、自豪感, 还可以让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从而激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得以较长久的维持。

3.2“身边的数学材料袋”

为了更好地发挥孩子们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我们还积极引导孩子们创建了“身边的数学材料袋”, 鼓励孩子们将自己收集到的生活中的数学操作材料放入材料袋中, 以便平时取用, 也更激发了孩子们运用不同材料、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难题的兴趣。

(1) 幼儿生活实践“数学化”。

数学教学就其本质上来说:“数学应用”是数学知识的归宿。学是为了用, 用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幼儿的数学教育是由幼儿园、家庭、社会三方面共同完成的, 这三方面互相制约, 互相依存, 互相促进组成教育的整体。

(2) 幼儿园。

对幼儿而言, 数学就是处理生活中切身相关的问题。为了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促进幼儿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教师要努力寻找日常生活中的数学, 创设情景, 让幼儿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3) 家庭。

家庭教育是整体的起点和基点,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 其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因此, 我们通过“家园联系栏”、“家长学校”, 向家长介绍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的重要性, 让家长认识到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教师的义务, 在家庭里家长要为幼儿创造尽可能多的实践机会, 主动去发现家庭中的数学。如家长可请孩子们数数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各自的电话号码;让幼儿运用分类知识整理自己的衣柜、玩具橱等等。

(4) 社会。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可以说是书本的, 与生活隔绝的, 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生活去做教育对象, 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社会生活“数学化”, 就是要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 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 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 了解社会。

总之,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 既提高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 也把儿童放在主体地位上, 同时也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 能真正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我认为, 生活化是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比较好的一种教育手段, 所以,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应该生活化。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 半个世纪以来, 人类对数学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者认为, 解决问题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中心, 实施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 是促使幼儿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关键。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 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 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 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是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 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更是科学贯彻教育法规精神的要求。

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范文第5篇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新课导入艺术之处,就在于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习惯思维出现了“短路”,引起认知冲突并没有立即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逐步引向探讨“年、月、日”的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研究对象。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继而引导学生探讨,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使数学活动丰富而有趣味,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把学生感兴趣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但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生活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这样学生学习和热情会更高涨,学习就会入境、入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妈妈从家到学校接小明,而小明从学校放学回家,他们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走100米,而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20分钟他们相遇,小明家到学校多少米?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行走情况,请同学们说一说。”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示出来给大家看:

(1)运动地点:同地、异地;

(2)运动方向:相对、相背、同向;

(3)运动时间:同时、不同时;

(4)运动结果:相遇、相距等。

使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观察、生活实践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相遇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魅力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生活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知识来解决。

1、到生活中去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图画、文字的形式描绘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更能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们班搞了一个“比手力”比赛,让学生排出比赛场次和每个参赛的运动员要赛几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实用性;在教学“铺地砖”之后,利用学校新实验楼铺的地砖为教材,模拟算出楼道的地砖的块数,让家里有房子正在装修的同学,结合书本的知识,帮助父母解决新房子铺地砖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有用;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 ,让同学们为自己的衣服、为妈妈的衣服作一个合理的搭配,也可以为妈妈搭配出一个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菜谱来;学习了《利息和利率》后,引导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帮妈妈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得

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

2、到生活中去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用一双数学“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总觉得这个知识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我把数学课堂教学移到操场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我提出要量旗杆的高度,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同学们看着高高的旗杆,怎么爬上去呢?个个面露难色,这时,我拿出1米长的尺子,立在旗杆的旁边,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旗杆和尺子的影子清晰可见。我问:“尺子”和“影长”,“旗杆”和“影长”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马上就领悟到“旗杆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学会了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找到了测量最佳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数学,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的数学,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教师能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伴同行,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邮编:525000

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让生活融入数学课堂范文第6篇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数学课堂教学实际,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数学生活走近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让数学知识走进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关键词:生活、数学课堂、知识、魅力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自己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小到日常购物,大到国防工程建设数据处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在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另一方面要通过创设情境,使数学教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兴趣的事件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熟悉事物中学习数学和感受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 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感悟生活的魅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自主学习的程度就越高。所以数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背景去引导学生学习,以便使学生真正地理解数学源于生活。

1、联系实际生活,实现课前开放,做好新知识学习的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应积极把数学的教学活动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生活实践活动。比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元角分”时,我让学生去超市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元、角、分”与“小数”的密切联系,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的应用;如教学“一分能干什么”之前,让学生在课前体会一分能干些什么事情?测自己一分钟的心跳数量;测量自己一分钟能走多少米;一分钟能阅读多少个字,一分钟能写多少个字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也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通过这样的活动,在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到新知识既熟悉又新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联系实际生活,把生活中的问题逐步抽象为数学研究对象。数学本身是抽象的,但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抽象的数学知识可以借助熟悉的生活问题而展示出来,让学生看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现实生活直接相关,这样的数学并不神秘抽象了,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年、月、日”时,首先准备给学生提出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问题“李老师今年(2008年)准备过第10个生日,而儿子明明过第13个生日,妈妈和儿子今年各是多少岁?”提出问题后,我并没有就此进行新课的导入,而是在引导学生的认知的冲突时,逐一出示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1)一般情况下,几年过一次生日?

(2)现在妈妈的生日反而比儿子的少了,说明了什么问题?

(3)生日跟什么有关系?

(4)妈妈有些年没有生日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顺势提出这节课的学习的内容,学习“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这样导入新课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的新课导入艺术之处,就在于教师出示了一个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的习惯思维出现了“短路”,引起认知冲突并没有立即导入新课,出示课题,而是联系学生的生活问题逐步抽象到数学研究上来。通过这几个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深入、把生活中的“过生日”的话题,逐步引向探讨“年、月、日”的数学知识,成为数学研究对象。教师的精心设计,创设“愤”和“悱”的思维情境继而引导学生探讨,启迪学生的思维,通过对生活现象的分析,真正唤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诱发“心求通而不达的”的激情,从而使学生全心投入到新的知识学习中。

3、联系生活实际,丰富教材内容。

要使教学内容饱满并充满灵气,使数学活动丰富而有趣味,教师就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把学生感兴趣而教材中并未显示出来的,但对教学确有辅助作用的生活实例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使课堂教学更具体,更亲切,这样学生学习和热情会更高涨,学习就会入境、入心、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设计这样的题目,妈妈从家到学校接小明,而小明从学校放学回家,他们相向而行,妈妈每分钟走100米,而小明每分钟走70米,经过20分钟他们相遇,小明家到学校多少米?当学生完成题目的解答后,我问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行走情况,请同学们说一说。”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演示出来给大家看:

(1)运动地点:同地、异地;

(2)运动方向:相对、相背、同向;

(3)运动时间:同时、不同时;

(4)运动结果:相遇、相距等。

使数学学习和学生的生活观察、生活实践建立起有效的联系,从而突破教材的局限,使相遇问题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再现生活情境,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魅力

在数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生活问题可以借助于数学知识来解决。

1、到生活中去运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图画、文字的形式描绘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但实践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熟练运用更能起到“催化剂”和“检验员”的作用,只有亲身经历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更熟练地应用,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例如,教学“体育中的数学”后,我们班搞了一个“比手力”比赛,让学生排出比赛场次和每个参赛的运动员要赛几次,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实用性;在教学“铺地砖”之后,利用学校新实验楼铺的地砖为教材,模拟算出楼道的地砖的块数,让家里有房子正在装修的同学,结合书本的知识,帮助父母解决新房子铺地砖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真有用;学习了“搭配中的学问” ,让同学们为自己的衣服、为妈妈的衣服作一个合理的搭配,也可以为妈妈搭配出一个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的菜谱来;学习了《利息和利率》后,引导学生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帮妈妈算一算存款利息有多少,到期后应得

多少钱,怎样存钱最合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享受学习数学带来的乐趣。

2、到生活中去研究探索,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

教师要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用一双数学“慧眼”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比如在教学“比和比例”时,总觉得这个知识学生学得比较吃力。我把数学课堂教学移到操场上,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数学,我提出要量旗杆的高度,这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同学们看着高高的旗杆,怎么爬上去呢?个个面露难色,这时,我拿出1米长的尺子,立在旗杆的旁边,灿烂的阳光照射下,旗杆和尺子的影子清晰可见。我问:“尺子”和“影长”,“旗杆”和“影长”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马上就领悟到“旗杆和影长”之间的关系,学会了用正比例的知识来解答这个问题,同时找到了测量最佳的方法。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充满了数学,但数学本身是枯燥的,教师要教学生学会用一双“慧眼”去观察的数学,把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数学。

总之,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只要教师能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结伴同行,学生就一定会亲近数学,热爱数学,运用数学的实践能力就会不断地提高,才能让数学因生活而精彩。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邮编:525000

工作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小学

上一篇:弱势群体近年来状况范文下一篇:认识实习总结电子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