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下的论文题目范文

2024-07-20

环境影响下的论文题目范文第1篇

摘要:纵观戏剧的发展史,戏剧种类的诞生、观念的变革及表现形式上的变化都与科技的发展有着或大或小的关联性。如今,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科技的迅猛发展更是为传统戏剧的推陈出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近几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在被称为“VR元年”的2016年,虚拟现实对当代的各个文化都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戏剧领域也不例外。虚拟现实是一种可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将“虚拟”引入现实,其互动性、沉浸性、想象性等特点给传统戏剧带来了巨大的魅力。

关键词:戏剧;科技;媒介融合;虚拟现实

纵观戏剧的发展历程,最早的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可追溯到秦汉时代,在宋元之际得以成型。戏剧艺术源于生活,是一种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表演,并且虚拟生活故事情节的综合性艺术。构成戏剧的三要素是剧本、演员和观众,而演出必须有固定的舞台空间(物理空间),于是就形成了戏剧的四要素。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变革推动着戏剧形式不断更新,戏剧艺术与技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和互动关系。可以这样说,每一种新型戏剧的诞生、表现形式的变化,甚至是每一次戲剧观演的转变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科技发展的影响。时至今日,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迅速发酵,并以惊人的速度与传统戏剧艺术相结合。虚拟现实技术,顾名思义就是虚拟和现实相互结合的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交互性、沉浸性和想象性等三大典型特征,从根本上改变了戏剧的观演方式,从而使观众从孤独的观赏者转变为戏剧的参与者,并与之互动,甚至成为戏剧的创作者,让戏剧的矛盾冲突达到最佳效果。传统戏剧艺术的表现形式无法满足人们追求的“感官盛宴”的审美需求,虚拟现实技术的崛起,给传统戏剧艺术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戏剧艺术中空间、演员、观众三方面在表现形式上实现了改革与创新。

本文从空间、演员和观众三方面剖析媒介融合背景下,虚拟现实技术给传统戏剧艺术带来的种种变化,在唤起艺术家对科技的重视的同时,进一步引发人们对戏剧艺术本体的思考[1]。

1 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空间中的应用

当前新型媒介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依赖网络传播的屏幕与电影有着许多相同之处,如外观上来看,都是通过一个机器界面传达信息,而戏剧艺术亦可将所要传达的信息透过屏幕展现在观众面前。网络诞生的同时,也给传统戏剧艺术的呈现带来了新的面貌。以机械录制的电影艺术呈现的戏剧内容,在情节和观演方式上与传统面对面的戏剧并无实质上的区别,只是借助屏幕媒介将现场表演转换为屏幕呈现。

虚拟现实技术(VR)在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给戏剧的现场感赋予了一种新型的体验方式,其交互性、沉浸性和想象性三大特性很可能会成为虚拟戏剧空间的基本特征。交互性改变了传统的观演方式,让观众与演员零距离地交流互动;沉浸性让观众在感受时加入触觉、听觉甚至是嗅觉通道来丰富审美;想象性为戏剧艺术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对观众想象力和对创作者创作力的激发。综上所述,VR戏剧可让观众实时、现场、集体地参与剧情,实现真正的家庭影院。

1.1 传统戏剧空间

传统戏剧的观演环境可大致分为表演环境(舞台)和观赏环境(观众席),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使传统戏剧空间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戏剧空间不等同于物理学上的二维、三维空间,但受限于物理空间,即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中国传统戏剧空间由表演场所和舞台布景两部分构成。最初,戏剧表演于“勾栏瓦舍”,也就是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剧场)。舞台一面为背景,三面为围观的观众。在这一封闭三开放的狭小表演场所中,舞台采用了最为简约的“一桌二椅”布局[1]。至明清时期,戏剧表演舞台为达到最佳观演效果,由三面观转变为一面观,观众处于戏台背景的正对面,两侧变为演员演出的上下台口,这种传统戏剧的舞台设计延续至今。“一桌二椅”的舞台布景直到清末基本没有什么改变。

1.2 表演环境当众性的回归

传统戏剧艺术具有高度的集中性和表演的当众性,戏剧是演员在舞台上当众表演的一种综合性艺术。“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观众对戏剧演出会作出反应,演员可以根据反应实时对剧情进行调整,因此在演出中,演员的创造过程与观众的欣赏过程是时空一体同步进行的,这一规律被概括为当众性。随着电影电视艺术的发展,一幕幕传统戏剧被录制后再播,出现了屏幕化的艺术表演形式,它率先突破了戏剧的当众性,具有一定的演播优势,当然也损失了观众一定的沉浸感。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诞生与发展,并借助于网络传播,表演环境从客观存在的转向虚拟,戏剧的当众性有所回归,找回了屏幕化戏剧相对于传统戏剧艺术失去的当众表演形式和观众现场反馈机制。虽然,虚拟戏剧在演员与观众的感官感知效果等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但它依然是科技社会的戏剧发展方向。

1.3 观赏环境的“远程在场”性

就观赏环境而言,在传统戏剧演出中,观众席是固定的,时间亦是固定的;而在虚拟现实技术的作用下,对应的观众席演变为观赏环境,也许观众只处于一个狭小的空间,但也能让人感受到集体在场性,其特征是无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观众不再受限于物理空间(剧场)和固定的时间,可以随时随地选择符合自己审美观念的戏剧。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日趋完善,VR戏剧将打破传统戏剧的观演方式,创造更为方便的“远程在场”这种新型观演模式。“远程在场”相对于传统戏剧的“近程出席”,实际上是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任何地方获得一种与在剧场无异的感觉。VR可以模拟在剧场时的任何感受,观众可以感受到邻座的存在,不再受选座的限制,可以选择任何的“最佳观影位置”。

2 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演员中的运用

传统戏剧艺术中三要素之一的演员,是戏剧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标志性特征,演员通过舞台上真实的唱念做打来表达思想情感,而电影电视出现后,演员的概念正发生着变化。屏幕中的真人影像开始盛行,演员由真人形态转向影像化、虚拟化,但演员的虚拟化仅仅只是最初的机械录制,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特殊形态的虚拟演员的创作。

2.1 传统的戏剧演员

中国传统戏剧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而演员的当众性表演是戏剧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标志性特征,即传统戏剧艺术的中心。朱寿桐先生在《朱寿桐论戏剧》中说:“戏剧演员既要有适应人物规定性的表演,更要适应观众心理期待和情绪感性的表演的双向适应要求。戏剧演员需要更加扎实的表现技能和更加深刻的美学修养。此则对戏剧表演主体提出了更为复杂且较为苛刻的要求。”[2]由此可见,在传统戏剧艺术中,演员这一要素的地位可以说是举足轻重,传统戏剧演员的职业性和身体性,要求演员具备极强的表演能力和对观众情绪的掌控能力及应对能力,因此演员对戏剧表演起决定性作用。

2.2 戏剧的虚拟演员

数字化时代中,虚拟现实技术正逐渐创造虚拟演员,真人演员向虚拟演员转变。虚拟演员是指剧中演员的物质载体而不是真实的人类,是通过计算机技术虚拟出来的角色。虚拟演员打破了传统戏剧的时空问题,可以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之下用于真人演员的虚拟化复制和重塑,让虚拟化的真人演员替代演员本人,投入舞台进行艺术表演[3]。虚拟演员将更容易达到真人演员的素质和修养,如身体具有“能量”、高超的表演技巧和以假乱真的模仿能力,从而塑造出和谐统一有血有肉的戏剧人物形象,让观众感受到戏剧的沉浸感,享受到戏剧艺术美。

传统戏剧演员的身体性要求演员必须用自己的身体来表演,戏剧的灵魂特征——矛盾冲突,其中的情节与语言的冲突离不开演员的身体,传统戏剧之所以能与新兴影视行業继续抗衡,或者说至今还能留存的最大因素就是舞台上与舞台下能够及时进行真实的交流反馈,这也是戏剧身体性本质重要性的充分体现。而虚拟演员借助上述的表演环境的当众性和观赏环境的“远程在场”性可以轻松达到真人演员的身体性要求,甚至突破其限制。

3 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观众中的运用

随着媒介环境的变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颠覆了传统戏剧艺术的固有形式,中国各门类艺术开始遵循“受者中心”的原则进行创作。戏剧演出的成功与否,往往与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需求成正相关。

古往今来观众一直是戏剧重要的元素之一,没有观众,戏剧艺术的内涵如何传播?而虚拟现实技术为戏剧艺术带来形式上改变的主要原因当然是观众。戏剧表演发生时,演员、剧本(作者)和观众三者是相互交融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观众的参与度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人员试图通过多种媒介调动观众的主动性,甚至鼓励观众加入戏剧的创作,而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中应用最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观众的主动自由选择。

3.1 观演关系的转变:被动—主动

法国戏剧理论家萨赛认为戏剧的本质是“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戏剧的一切元素都必须与观众的审美需求相适应。传统戏剧艺术的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剧场内台上演员的表演和台下观众的观赏是分开的,观众受邀请或者受邻座观众的情绪感染而被动加入戏剧剧本的探讨,传统戏剧的观演关系是被动的,或者说是可预测的。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中的应用使观众不用考虑约束因素,以匿名主动的方式自由选择参加的戏剧演出,甚至成为主创人员,打破了现实与虚拟、艺术与技术、演员与观众等的界限。

3.2 观众对戏剧的侵入——参与度延伸

戏剧观众在虚拟现实技术交互性特征的作用下,可以自行控制演出的舞台环境,如利用VR眼镜调节舞台灯光效果,又如借助工具或者手套捕捉虚拟现实现场的事物,甚至可以自行选择配乐或者场景。从观看者到互动者,观演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观众的参与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伸。VR戏剧使观众开始具备选择性、创造性和参与性,观众与舞台零距离,对剧本和传播媒介有充分选择的权利,能实时参与剧情创作,甚至让自己成为演员,观众与演出之间的审美距离消失了。

4 虚拟在戏剧中应用的启示

目前,我们生活在一个日渐虚拟化的世界,曾经的我们对大自然的畏惧变为了如今对科技发展的渴求。感官上的知觉与时空的连续日益解体,艺术与技术、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

上文从戏剧空间的角度分析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戏剧艺术的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对戏剧最深远的影响便是对戏剧空间的改变,而这部分变化仅仅只是科技对艺术所产生的作用中的九牛一毛,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虚拟现实技术与戏剧艺术的结合将会引发相关学者一系列打破传统美学的新问题,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我们应与时俱进,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新的审美眼光去看待科技发展给艺术带来的改变。

4.1 极致的沉浸式快感

在虚拟现实技术影响下发生形式改变的戏剧艺术,被称为沉浸式戏剧(VR戏剧),和VR电影相比,它的互动性更强;和VR游戏相比,它又带有更多的表演元素。艺术源于生活,但绝不是生活的原封不动的翻版,而是主创人员有选择性地将重点进行夸张、放大。艺术家和观众对真实性的追求从未停止,而虚拟现实技术和传统戏剧的融合不仅仅在程度上提高了对幻觉的追求,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它借助技术手段在观众面前创造了以假乱真的虚拟空间,使观演者身临其境,让受众从视听转变为更多感官的享受。

4.2 主创人员的消失

传统戏剧的主创人员和观众的定位是截然不同的,而VR戏剧以虚拟现实技术的交互性特征为戏剧表演的手段,观众对戏剧演出有自行控制权。音乐、灯光、场景甚至是剧情等,这些曾经都是主创人员的工作,如今观众可以根据自我喜好作出选择。主创人员的渐渐消失是一次戏剧史上的重大改革,也是观演关系迈出的一大步。

4.3 戏剧艺术的屏幕化

作为戏剧艺术主要特征之一的综合性是各门类艺术共同拥有的特征,虚拟现实技术的加入对戏剧艺术的综合性是没有影响的,反而通过技术特征增强了人们对戏剧的体验感。VR技术通过屏幕“远程在场”拓宽了戏剧空间,打破了传统戏剧空间的物理限制,使主创人员消失,观众真正走向舞台,观众与演员零距离接触。而虚拟现实技术在戏剧空间的诞生将戏剧屏幕化,其发展期不断将屏幕缩小化,未来虚拟现实技术的成熟可能会将屏幕隐形化,但虚拟现实技术对戏剧艺术的影响不变的是不断增强戏剧的现场感,提升矛盾冲突性。

5 结语

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下的戏剧艺术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戏剧表演舞台,使其被电子化、多角度的屏幕所替代。这种改变不单单从技术上改变了戏剧的表演模式,更改变了观众的审美方式,使视觉效果更具冲击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戏剧的生存危机。

艺术与科技不是简单的取代关系,而是一种共生关系,两者交叉融合正是要创建一种跨学科的交互式共生模式,并形成打破传统和跨领域的产业创新成果。戏剧艺术的数字化让未来戏剧艺术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也有助于更多数字艺术馆的打造,让大众的艺术欣赏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让艺术作品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呈现,借助科技的力量进入千家万户。

参考文献:

[1] 王妍,胡华华,李晞睿.虚拟戏剧空间设计:当中国传统戏剧遇上虚拟现实技术[J].文艺评论,2016(12):103-110.

[2] 朱寿桐.朱寿桐论戏剧[M].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13-56.

[3] 张若琦.试论数字时代真人演员的虚拟化[J].湖北社会科学,2015(06):130-134.

作者简介:章蓉(1996—),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视觉艺术。

环境影响下的论文题目范文第2篇

摘要:1930年代的中国文化生态极不平衡,文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北平、上海两个城市,这两个城市的文化通过主体的集居状态、经验形态和创造心态影响着文学理论的生成,从而形成“京派”与“海派”两种理论形态,两派理论在文体与逻辑形态上差异甚大。

关键词:1930年代;文化生态;理论形态;京派;海派

谈文学不能离开文化,因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1},而文化则是文学理论这一特殊的“精神文明的产物”最为核心的“环境”,因为“文学是文化中的一个部门”{2}。

文学理论的发展根本不可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社会的文化状况的影响,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1930年代即被人视为与“经济”、“军备”并列的国家“势力”。③

文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它既包括人们的物质活动方式,也包括人们的精神活动方式;既包括客体之自然、社会的世界,也包括主体之情感、心理的世界,还包括人类所创造的知识世界,也就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世界1(客体、物质世界)”、“世界2(主体情感和心理世界)”、“世界3(主体创造的精神世界)”。文学及其理论世界自然属于“世界3”,也就是狭义的“文化”世界。作为由文学主体即文人们创造出来的“世界3”,其存在形态为前两个世界的社会生态状况所决定,亦即由社会客观因素(经济、政治、教育、历史等)和主体经验因素(艺术素养、审美趣味、创造能力等)所决定。

1930年代的中国文化生态极不平衡,其主流文化形态以城市文化形态为主,因为广大农村教育出奇的落后,民众基本上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文艺的创作、传播和发展主要是在城市区域内进行。该时期(1938年抗战爆发以前)中国的文化重心是上海、南京、北平(现在的北京)三座城市。南京是当时国民政府的首都,因而是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当时亚洲最大的国际城市,是当之无愧的经济、金融、贸易文化中心;北平虽然在政治上比不了南京,在经济上比不了上海,但在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力量上却远远高于南京,也高于上海,是当之无愧的学术文化中心。这种地域经济、政治、学术的三分格局,在1930年代文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形态表现上打下了鲜明的印记,这个鲜明的理论印记表征就是南京文学与学术的乏弱以及上海“海派”与北平“京派”的对立。

作为政治中心的南京,其文学与学术何以乏弱?这与政治中心环境下的思想和言论自由限制过多有关。在这样的区域,文人自然不敢放肆,理论领域里的探索不敢乱越政治的雷池。1930年代的国民政府由于军事强人掌权,其政治模式还基本上停留在“军政”阶段,蒋介石本人又十分崇信法西斯主义,在他直接掌控下的京畿之区,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中枢,意识形态管制较严,言论自由十分受限;即使在文艺领域,官方也给文人们制定了大大小小的政治紧箍。这种政治环境不可能不影响文人的创作与思想,不甘受约束的文人都选择了政治意识形态大逃亡:持不同政见的左翼文人跑向上海,自由主义文人北上北平,南京所剩的也就是一些想吃官饭的平庸文人。在此情形下,南京文学界不可能在理论上有什么作为。自古以来,凡政治意识形态管辖过严、政治标准第一且评价标准单一的时代和国度,精神领域必然萎缩,各种理论的发展必然走向穷途末路。

上海和北平的文坛出现“京派”和“海派”的对立;主要是因两地各自的地域文化生态而起。两地不同的文化生态,陶铸着两地的文化精神和文学风气,从而导致两地文人在创作文体、创作风格、艺术追求上的巨大差异。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主义文学的影响,北京的文人群体追求高雅、纯正、理想的艺术境界和人生旨趣;受殖民主义统治影响下的商业投机习气影响,上海的文人群体追求“名士才情”、“商业竞卖”。当然,这只是就地域文化的整体精神而言,不能一概而论。“京派”与“海派”概念的提出者沈从文对此说得也十分清楚:“海派作家及海派风气,并不独存于上海一隅,便是在北京,也已经有了人在一些刊物上培养这种‘人才’与‘风气’。”{1}因此,“京派”与“海派”的划分,其逻辑依据不是地域,而是文人禀有的艺术价值观。

抗战以前,中国文艺界的精英集聚区域主要是北平和上海;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中国文艺精英大批南迁,桂林、昆明、重庆都曾经成为1930年代后期中国的文化、文艺中心城市。战时的中国一切以抗战为目标,偶有的理论争鸣与批评也都与战时政治有关,因此,谈及该时期的文学批评与理论,时间上以抗战以前为主,地域上以上海和北平为主。事实上,1930年代文学领域的批评、论争和知识探讨,也主要发生在抗战以前的上海和北平。

先看当时上海的文化生态状况。1930年代的上海是中国最为特殊的一个区域,这一区域的特殊性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政治环境等各个方面均与众不同。

从自然位置上说,上海地处长江口,交通便利,航运发达,是近代以来中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抗战以前,上海在行政区域毗邻国民政府首府所在地南京,属于国民政府治下的亚政治中心区域;抗战以后,南京陷落,成为汪伪政权的首府所在地,上海又成为日伪统治区的一个亚政治中心区域。抗战爆发以前,国民政府治下的上海并不是一个主权城市,因为它有许多帝国主义国家的“租界”区域。“租界”享有独立的政治和司法权,成为国民政府治下区域的政治飞地。无论是“共产党”、“第三党”还是其他政治反对势力,只要逃到租界内,就可以安然无事。以法租界为例:“30年代初期,最为突出的是国民党各派系、共产党及其他进步人士,在法国当局的‘中立’政策下,把法租界作为政治舞台而激烈较量”,“根据中法条约,法国领事对法租界的法国侨民拥有司法裁判权,一般称为领事裁判权,由领事法庭行使司法权。同时,法国领事还攫取对租界内华人的司法审判权”,“根据该条约,法租界当局不承认南京国民政府颁发的《治安紧急条例》,因此,在客观上减轻了对中共和进步人士的迫害。”{2}多重政治空间给多重政治势力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既藏污纳垢又藏龙卧虎的上海因此成为各种势力尤其是国共两党政治、文艺的博弈中心:它既是左翼文学的大本营,又是民族主义文艺的集结地。

从经济状况上说,上海因其特殊的自然和政治地理位置成为西方资本家在远东投资的最佳场所。上海的工业、企业、金融、贸易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其经济发达程度超过日本的首都东京,是一个典型的国际化、现代化的大都市,其娱乐和消遣条件也比国内其他大城市高得多。这里是花花世界、销金之窟;只要有钱,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在这里灯红酒绿、纸醉金迷。

从发展历史上说,上海有较长时间的殖民历史。受西方人价值观的影响,上海人在经济上喜欢投机,在政治上倾向自由、民主,在商业活动中喜欢冒险投机,在日常生活中喜欢放纵和刺激。西方殖民统治影响下的铜臭飘飞、人欲横流,上海人早已司空见惯。受此影响,上海形成了注重实用、势利的精神传统。在这个十里洋场,很少有人能够出淤泥而不染、见金钱而不眼开,也很少有人能够不趋时媚俗、追新逐奇。

1930年代的上海,其政治与生活上的多元、混杂特征必然影响文学的存在和发展。上海的商业环境给许多那里漂泊的文艺青年提供了谋生之路,以至于对“海派”文学的商业气息十分反感的沈从文也一度说:“北京不是我住得下的地方,我的文章是只有在上海才写得出也才卖得出的。”{1}左翼文学家正是“看中了文学的政治作用,更看中了上海,于是用租界作根据地,用文学刊物作工具,与三五小书店合作,‘农民文学’、‘劳动文学’、‘社会主义文学’、‘革命文学’……等等,随之产生。租界既是个特别区域……商人目的又只在赚钱。与同业竞争生意,若投资费用不多,兼有相当保障,为发展营业计,当然就将这些名词和附于名词下作品,想方设法加以推销。”{2}同样,那些留学归国的前卫艺术家,他们秉持的先锋文学意识,在上海找到了现代派文艺的试验场域。这一时期,上海文艺界的商业化、政治化、前卫化、通俗化等数重特征,正是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下形成的。而“海派文学”的滋生,正是以此为文化背景。

再看1930年代北平的文化生态状况。和上海相比,当时的北平是另外一番文化光景。该时期北平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现代化③程度与上海相去甚远:“与上海适成对照的是,30年代的北平经济基本上处于工业化以前的状态。除了电车以外,大部分北平人几乎没见过现代机器和现代化的生产关系。该城仅有的一点点工业大部分是一些分布在该市各处的以计件工作为基础的小工厂车间。”{4}以1933年的情况为例,国民政府官方发布的《中国工业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全国12个主要城市之中,“北京工业……大多规模小、资金少,设备简陋、技术落后”{5}。到1935年时,北平的“工业始终没有长足的发展,由于聚集了大量的消费人口,城市商业以及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远比工业要快,据1935年统计,在全市资本总额中,工业资本仅占到5.62%,商业、金融、服务业资本占94.38%,其中商业资本占到50.58%。依然是以消费商品为主,而且其中粮食和副食品还是占主要部分”。{6}这些统计数字表明,1930年代的北平虽然是一个大都市,但决不是一个现代化城市,因为社会现代化的硬指标之一就是科技和工业生产的现代化。在政治方面,自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北平的政治中枢位置自然失去。然而,经济、政治的边缘化并没有导致北平文化发展中的边缘化。抗战之前的北平,其文化综合实力堪称中国的中心。

北平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原因有多种。一是现实原因。国民政府虽然定都南京,但因其政权不稳,它一时还顾不上文化建设,许多重要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仍然留在北平,这就使北平的文化生产力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军地位。二是历史原因。从明清两个朝代再到初期的民国,北平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文化发展已历数代,积淀已久,底蕴丰厚,其精神地位一时还难以动摇。三是文化自身的原因。文化世界的建构与发展,与物质世界的建构与发展规律并不一样;在物质世界的发展中,只要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机器设备、实验器具马上就能投入使用,高楼大厦马上就能建造成功。文化的发展过程较之物质世界的发展要缓慢得多,它需要薪火相传,靠一点一滴积累而成;其成也缓,其败也慢,不会随政治改变而立即随之改变。国民政府虽然定都南京,但也不可能用几年时间就把南京改造成一个文化大城;北平积累了数百年的文化,同样,也不会因首都的迁徙,大厦将倾,成为精神领域里的破落户,此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当然,京派和海派文学理论形态的差异还受制于京沪两地文人尤其是自由主义文人和左翼文人出身和教育背景的差异,也就是文学理论生产的主体世界差异,这种主体世界的差异隐然折射出现代外来文化与中国社会秩序的双重影响。从文学理论生产主体的教育背景来说,京派的自由主义者留学背景多为英美。英美国民价值理念奉行独立、自由、平等,政治变革喜改良而不喜暴力革命,尽管美国是以暴力革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的,但这个国家与英国文化渊源关系毕竟太深,因此在政治理念上多与英国趋同。海派中的左翼文人大部分留学日俄,俄国政治革命当时是“正在进行时”,日俄两国虽有宿仇,却并没有影响两国之间的文化交往,日人在政治理念上多受俄人熏染,苏俄革命思潮对日本影响极大,共产主义思想在日本得到广泛传播,苏俄政治与文艺思想多由日本的中国留学生传入中国。从政治出身来说,留学英美者多出身大户人家,而留学日本者多出身草根阶层。大户人家多是“被革命者”,即无产阶级的“革命对象”,而草根出身的文化英雄则深受被压迫被剥削之苦,自然极力主张革命。

上海、北平在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物习俗等文化生态方面的差异,以及文学生产主体世界的差异,这两者是如何影响文学生产状态,从而影响文学理论形态的?客观的文化生态是如何通过主体情态对文学理论形态生成造成影响的?弄清这两个问题,对理解1930年代文学理论形态生成的文化生态根基及其互相关系至关重要。在我国的学术环境中,人们习惯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角度强调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尽管从口头上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但在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往往不敢对意识的作用展开分析,生怕被人扣上“唯心主义”的帽子。从文化创造的实际情形来看,主体在精神文明的创造过程中的作用非常关键;“吾心就是宇宙”、“意之所在便是物”,从精神创造的角度来说,这些命题确能成立。如果不是站在决定论的角度,而是站在实践论的角度考虑,在文学领域里,意识的确能创生“物质”:文学作品的虚构形象、文学理论的设计模式,一旦通过相关手段物化出来,就能成为人类创造的第二世界。在1930年代,上海、北平的文化生态通过影响文学主体的下述成分,从而形成相应形态的文学理论:

一、文化生态影响理论主体的集居状态。上海是一个巨大的工业、商业、金融、贸易城市,又有租界这样的特殊政治——地理空间,它既能给政治受迫害者提供一个安全的栖居之地,也能给普通人提供较多的生活和就业机会。所以,早在19世纪末,四面八方的人就源源不断地涌入上海,虽“沪上开销之大,……而四方之人犹源源而来者,以上海所谋之事多也”。{1}如果“混在杭州城里,一万年也不会有什么机缘。上海是通商口岸,地大物博,况且又有租界,有什么事,可以受外人保护的”。{2}这虽是小说家语,却也是1930年代大量涌入上海之众生真实的想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么说,上海是金融冒险家、商业投机者的乐园,也是下野高官、失意政客的寓居之所、持不同政见者的避难空间;是先锋艺术家的实验之地,也是文学爱好者的谋生之所。京派作家沈从文也曾一度漂泊上海,尽管沈氏对沪上文坛的政治性质和商业气味极为反感,但他对上海本身的生活环境却十分怀恋,他在给友人的通信中强调:“北京一般朋友都劝我住在北京,他们在这里倒合适得很,各人在许多大学里教书,各人有一个家,成天无事大家就在一块儿谈谈玩玩。我怎么能这样生活下去?我心想,我一定还得回去,只有上海地方成天大家忙匆匆过日子,我才能够混下去。”③为什么年青的沈从文只有在上海“才能够混下去”?因为上海数百万人口之中,绝大多数都是低收入的贫民阶层,上海娱乐场所虽多,他们能够去的地方实在有限,于是,大报、小报的花边新闻、桃色事件、文艺副刊等,成为底层民众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对象。写稿件、赚稿费成为有文字写作一技之长的青年们的主要谋生方式,沈从文、曹聚仁、徐懋庸、谢六逸等不同理论倾向的文学青年,在1930年代文坛上都十分活跃,报上曾有专文称沈氏为“多产的沈从文”{1}。文学市场拉动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推动文学生产,文学生产的增长吸引更多的文艺之士走向文学创作,文学创作中出现的种种良与不良现象,必然诱发相关的文学批评与理论反思,这是文学领域必然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二、文化生态影响理论主体的经验形态。两朝古都与现代新城、慢条斯理与行色匆匆、余韵悠长与机器轰鸣:这就是1930年代北平与上海适成对照的文化生态图景。两种文化生态图景的差异实质上是传统手工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差异,也是两种生活经验状态的差异,“京派”与“海派”的对立正是建立在这种差异状态下文人经验形态的对立。借用德国现代思想家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的观点,传统手工文化的特点是“闲适”,现代工业文化的特点是“震惊”。手工文化属于“经验文化”,现代工业文化属于“体验文化”。“经验”是指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为基础的淳朴生存状态,“体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遭到破坏,信息取代感觉与想象、冲突与对立取代和谐、机器支配人的生活状况。“经验”与“体验”的对立与冲突实际上是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之间的对立与冲突,两种文化的对立意识集中在沈从文为代表的“乡下人”文化心态中。谈到“乡下人”或“都市里的乡下人”这种说法,一般人都熟知沈从文的“乡下人”宣言{2},其实在1930年代,京派作家中作出这种思想表述的不止沈从文一人。李广田自称:“我是一个乡下人,我爱乡间,并爱住在乡间的人们。就是现在,虽然在这座大城里住过几年了,我几乎还是像一个乡下人一样生活着,思想着,假如我所写的东西里尚未能脱除那点乡下气,那也许就是当然的事件吧。”③李健吾在评论李广田的诗文时则说:“我先得承认我是个乡下孩子,然而七错八错,不知怎么,却总呼吸着都市的烟氛。身子落在柏油马路上,眼睛接触着光怪陆离的现代,我这沾满了黑星星的心,每当夜阑人静,不由向往绿的草,绿的河,绿的树和绿的茅舍。”{4}京派文人普遍存在的“乡下人”心态,实际上是京派文人的生活经验形态在创作或批评上的一种理论折射,一种美学层面的理论还乡意识,这种理论还乡意识的表现,就是京派文人在批评与理论上的诗化风格的追求。{5}

三、文化生态影响理论主体的创造心态。地域文化生态对文学理论形态的影响,1930年代的鲁迅已经洞察到这一点:“‘京派’与‘海派’,……所指的乃是一群人所聚的地域,……籍贯之都鄙,固不能定本人之功罪,居处的文陋,却也影响于作家的神情。”{6}鲁迅所说的“居处”,其实也就是地域文化环境,而他所说的“作家的神情”,则是指作家、批评家的创造心态。上海的文人大多生存比较窘困,许多人都有过居住狭小、昏暗、通风差、冬冷夏热的“亭子间”的经历,在那种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文人没有条件平心静气地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在那个殖民化、商业化的社会里,生存是文人的第一法则;而要生存下去,只有两条路可走:堕落或走向反抗。大部分文艺青年走向了政治激进之途,他们深知:“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固然是很好的,但为现在抗争”{7},更为符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一心为生活抗争奋斗的文艺家只顾得了当下,当然没法“潜心于他的鸿篇巨制,为未来的文化设想”。自然,那种深入细致、富有学理的学术论文在上海文坛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上海文坛所能产生的理论形态,也只能是一些零零碎碎,难见系统。北平远离政治中心,没有花花世界的喧嚣与骚动;虽然其商业水平也相当发达,但影响不了文人的生活水平,因为北平的文人都是生活处境优裕的教授、学者,他们没有上海穷文人的生活窘境,能够静下心来,一门心思搞学问;他们对文学问题的思考多是从文化精神的层面来考虑,其理论设想大都建立在人类生活常态这一暗含的假定之上,政治意识不强,很少从时局出发去考虑问题。他们谈天说地,谈生活,谈文化,“什么都谈,只除了政治”{1}。“纯正”{2}的审美趣味、高蹈的文学理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事实上也只能在这种文化情态下才能生成。

与平、沪两地的文化生态、文人情态相对应,京派与海派两个地域文化派别所生产的文学理论也表现为文体与逻辑两个种类的差异。

理论文体形态的差异表现在:海派文人中的左翼文艺家因贴近政治、立场左倾、心态浮躁、情绪偏激等原因,坐不住冷板凳,其理论见解常常是以杂感、小品、随笔等文艺作品的形式体现,左翼批评家的理论文章虽也有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也都近长篇文艺政论;京派文人大都为学贯中西的学者,如上面提到的梁宗岱、宗白华、朱光潜等人,他们大都在高等学府供职,远离政治与商业,远离杀戮和恐怖,商业领域里的经济危机、政治领域里的腥风血雨,似乎都与他们无关。所以,他们能够安居于自己的象牙塔内,谈审美,论距离,讲象征,说趣味,构制长篇大论的学术论文,即使批评文章,往往也洋洋洒洒,钩深致远;至于专门的学术论文,更是探赜索隐,旁征博引,立论沉实,理足服人。

“京派”与“海派”文人在文学理论的逻辑形态建构方面,其精神差异更大。

海派中的商业主义者,如张资平、叶灵凤之类的人物,其写作目标就是生活目标——赚钱享乐,而不是艺术,这类文人在文学理论上毫无建树,因为他们深知:高头讲章的理论文章根本卖不出去,换不成金币。

海派中的左翼文人大多是职业革命家,在上海那样的商业环境里,他们从事写作一方面也要顾及挣钱,但更主要的是为了实现他们的政治理想,因而,其写作的根本目标是政治而非金钱,那当然也不是艺术。左翼文艺家所建构的文学理论特质不在于科学性而在于政治性和斗争性,因此,左翼文学理论一般体现为意识形态话语;即使与纯文艺知识相应的讨论,也往往由于政治因素的介入,最终成为思潮形态。

京派文人大都幽闭于高等学府的三尺讲堂和自己家庭的书斋,他们衣食无忧,不用像艺术领域中的商业主义者那样为金钱而奔波,自然,作为“统治阶级中的被统治者”③,他们也没有左翼文艺家的革命冲动。从日常生活到精神活动,京派文人都比较讲究秩序,追求典雅和厚重,讲求趣味和水平。他们关注的是艺术自身的存在与文学知识的传授,他们对相关文学的探讨往往出于纯粹的知识与理论兴趣,以及对于文学艺术自身深深的迷恋,他们在文学领域里的理论研究成果,成为较深层次的知识形态。

当然,在纷然芜杂而又丰富无比的事实面前,任何逻辑概括都难免有削足适履之嫌。所谓“京派”与“海派”之说,也只是从两个地域的文学精神与理论形态的总体状况概括而言,理论上的实际存在情况却常常是“斩不断,理还乱”。以象征主义诗歌理论而论,左翼文人穆木天与现代派诗人李金发可谓标准的“海派”,然而,他们在探讨象征主义诗歌理论时,十分严肃认真,李金发的诗论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商业主义市侩之气,穆木天的诗论也没有左翼理论家常有的机械左倾之弊。

【责任编辑 付国锋】

环境影响下的论文题目范文第3篇

摘 要: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智能网络的覆盖,近年来游戏行业的兴起有目共睹,游戏的传播方式不再拘泥于刻板的宣传模式,游戏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对应的游戏公司也需要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而不断融合资源,创新更迭,提高绩效,而多元化战略正好迎合游戏行业内的规划需求与发展目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化战略作为企业发展首选的模式同样适用于游戏公司,文章通过以三七互娱为例阐释多元化战略对游戲公司绩效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化战略;游戏公司;绩效影响;三七互娱

DOI:10.13939/j.cnki.zgsc.2022.10.089

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为了更多的占领新市场和开拓新市场所采取的市场战略手段,也是企业需要规避在运营单一事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有针对和准备地进入新的事业领域当中所采用的战略规划。将多元化战略实际运用到游戏公司能有效地提高公司绩效,助力游戏公司的发展从量变向质变转变。

1 多元化战略的宏观背景

迈入2021年,在国家对疫情的有力控制下,人民的生活步入正轨,经济文化也呈现一片复苏的大好形势。2021年4月30日,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1],这对于在文化产业中占很大比重的游戏行业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消息,尽管疫情的到来并未使得游戏行业遭受太大的影响,但线下活动的无法开展始终影响游戏公司的绩效。通过文化产业的回暖,对于大多数的游戏公司来说意味着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可以促进带动更多的游戏公司走上持续化发展的道路。

从2020年的疫情暴发到现在的疫情稳定,国家从财政、制度、金融等多个方面颁布相关政策扶持文化产业的发展。疫情虽阻挡住了人们出行的脚步,却无法控制线上网络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出现带动着疫情防控期间的文化产业发展。但由于各家企业都想挤进线上市场,导致文化产业间的竞争十分激烈,诸多的传统型线下企业在此时经不住疫情影响被社会淘汰,但在这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也涌现出了诸多转型成功的文化产业,而这些企业大多依靠着多元化战略模式加速转型和升级,在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高的疫情防控期间同样收获颇丰,获得了更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资金收入渠道,例如三七互娱在疫情防控期间所做出的转型值得大多数的游戏公司借鉴。

2 多元化战略的简析和分类、含义

2.1 多元化战略的简析

多元化战略是由战略管理的鼻祖伊戈尔·安索夫所提出,在他所撰写的著作《何谓企业战略》一书中提到了多元化战略的分类,这一影响世界的战略模式在多个国家的管理方针政策中都有涉及,以至于今天每个大大小小的企业都在按照多元化战略的发展模式谋求一席之地。

2.2 多元化战略的分类及含义

多元化战略分为横向多元化、纵向一体化、同心圆多元化、整体多元化四个类型。由多元化战略所衍生出来的四种不同模式含义也各不相同,横向多元化指的是企业利用市场所提供的原始条件生产出能够满足用户新需求的新产品,由此来带动市场的消费;纵向一体化则是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纵向衍生,利用产品产业链渗透到其他的市场领域当中谋求新的消费对象;同心圆多元化更注重原有技术的创新,需要在原有的生产范围内进行新产品的生产,整个过程通过原有技术的蜕变来实现;整体多元化则更注重扩展经营范围变化,企业需要联系与自身产品相关的原材料和技术以及市场等因素来进行经营范围的扩张。

3 多元化战略对游戏公司绩效的影响

可以说在所有游戏公司的运营过程中,多元化战略对游戏公司绩效的影响统一分为运营模式的变更和战略规划的转移两个部分,从这两个部分的变革逐渐产生效应带动公司绩效的提升。多元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以三七互娱游戏公司为例分析研究多元化战略对游戏公司绩效的影响。

3.1 运营模式的变更

目前来看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的主要运营范围十分广泛,这也是依靠多元化战略所带来的优势,公司业务不仅涉及互动娱乐的运营,同时对手机游戏和网页游戏的研发、发行也一手包揽,并且在近年的发展中紧跟时代科技不断创新,将市场拓宽到布局影视和动漫二次元,也在音乐和VR科技以及各类直播等泛娱乐业务中塑造着属于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的市场文化产业链。

1995年三七互娱游戏公司成立,但在前期的发展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的前身是一家小型企业,一开始三七互娱的产业链中并未涉及游戏等娱乐产业的运营,随时都有着被市场吞并的风险。依靠着单一产业的稳步发展,三七互娱公司于2011年上市,但伴随着后期的运营不善和市场的紧缩,三七互娱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被收购的命运。

2014年芜湖顺荣汽车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以60%的股权收购三七互娱上海科技有限公司,尽管名义上被收购,但对于三七互娱来说这是一个值得把握的发展契机,两家公司在多方协作下完成了各项产业的资产重组,值得一提的是三七互娱一直运营的文化创意产业并未被其他产业所覆盖,在这样的发展模式下,多元化发展战略此时已经初露锋芒,三七互娱公司从被收购前的单一现代文化创意公司转变为现如今先进生产制造与现代文化创意并行的双主业上市公司,相对应的三七互娱的公司运营战略也发生了变更,原先文化创意产业所涵盖的业务范围已经并不满足公司持久的战略目标,于是三七互娱将公司的产业链纵向衍生,迈入网络游戏等互动娱乐产品的运行及开发当中,在游戏市场中寻找适合公司的运营项目。当然,公司一直运营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及销售也并未落下,由此,在多元化战略对运营模式变更的影响下,三七互娱游戏公司和顺荣汽车部件公司正式成为双主业并存的综合性公司。

2015年,顺荣汽车部件公司募集资金正式以40%的股份将三七互娱完全收购,到了2016年,三七互娱游戏公司正式成为顺荣汽车部件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由此看来,三七互娱游戏公司能够在之后的战略规划转移中有序地进行改革,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背后有着稳定的汽车部件产业链全力支持。

2018年10月,三七互娱游戏公司产业链已经初步形成,三七互娱公司将顺荣汽车部件公司100%股权对外进行转让出售,且在2019年9月再次根据多元化战略发展策略对经营范围进行变更,公司将经营范围中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和销售”大幅度减少,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的这一举措有利于公司经营范围的转型与升级。

3.2 战略规划的转移

三七互娱游戏公司在2014年发展路线已经基本稳定,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与网络游戏产业的高速運转,此时的全球游戏产业大多都凸显着一个稳定发展的趋势,再加上国家政策和方针战略的扶持,三七互娱游戏公司从品牌塑造到优质口碑再到市场拓展都做了进一步的规划,清晰地看到国内网页游戏所蕴含的商机,牢牢把握住巩固国内网页游戏平台的运营优势,将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的游戏运营再度推向一个高度,从此三七互娱游戏公司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游戏运营,而将产业衍生到游戏的研发与扩展当中。随着无线网络的覆盖,智能手机的功能越发强大,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看中资源丰富的海外游戏市场,将重心全力布局到智能手机移动游戏的发展战略上,依靠着多元化战略规划的转移,发挥着积淀已久的品牌文化优势,在扩大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整合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同步运营,安排专业的管理人员负责业务板块之间的协调[2]。至此,三七互娱游戏公司从内而外的发展模式和由外及内的互补转移,使得公司在短短的时间内业务收入结构就发生了质的飞跃,不仅将经营业绩提升到了大型游戏企业的水平,还增强了在各项业务板块中的盈利能力和利润回报。

三七互娱游戏公司通过2015年和2016年的巩固,进一步扩大营业范围,公司业务遍布互动视频直播和动漫的制作以及游戏的研发和发行,采用股权投资的操作模式将市场中的推广与发行纳入旗下,并关注到多个海外知名IP领域,利用“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与高速发展的游戏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根据多元化战略的引导,三七互娱游戏公司逐渐将发展战略推进成为平台优势、全球合作优势、泛娱乐产业链优势。

2016年,三七互娱游戏公司坚持多元化发展战略,稳步前行的过程中秉承着马拉松式的服务精神,在各项领域的服务中做到了娱乐大众、舒适生活的优质口碑,立志成为游戏行业领头羊。三七互娱游戏公司通过汇聚团队中的智囊团,带领公司不断追赶并超越行业中的有力竞争者,对于游戏行业中的网游和端游,发挥公司前身的文化创意优势,有针对地做出分类调整,将在行业中的领先优势逐步扩大。三七互娱游戏公司极其注重游戏模式的开发,通过游戏用户的体验反馈制作玩家钟爱的游戏模式,优质的品牌口碑是众多游戏爱好者选择三七互娱的理由之一,依靠多元化战略将用户影响力发挥到最大。

2018年开始,三七互娱开始意识到单纯地依靠游戏行业传统发展模式是停滞不前的,因此,在此基础上,制定多元化战略方针,带领团队转而制定精品化游戏,进一步提升将线上游戏的质量,“精品化”的发展策略主要体现在游戏公测前的宣传和上线后的运营模式两个层面。一方面,三七互娱开始注意到与腾讯、网易等诸多优秀游戏公司的差距,通过借鉴和学习先进技术在游戏产品和线下服务等多个衍生领域进行系统化的测评;另一方面,三七互娱游戏公司也开始意识到合作共赢的重要性,相继与完美世界和世纪华通等众多优秀研发厂商强强联合。三七互娱游戏公司在这一年中最重要的变革是将游戏发展重心放在产品品类和产品题材上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和制作。

从2019年至今,三七互娱游戏公司的主要业务都聚焦在智能手机移动游戏客户端和网页游戏的研发上,寻找各行各业的明星代言提高游戏知名度,再通过自媒体的流量宣发,与粉丝众多的网红合作扩张游戏覆盖面也是多元化战略手段之一。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三七互娱游戏公司希望可以涉及教育培训和休闲交际等领域,同时在多元化战略的指导下,向更多的市场资源靠拢,把握转型升级时机。

4 多元化战略对游戏公司绩效的建议

资源的整合需要的不仅是广泛的渠道,更重要的是精致的内容才能达到游戏公司所期望的连锁效应,这也就要求当下的游戏前期不能通过单一传统的宣发,而是结合娱乐圈和演艺圈的各类明星、影视作品、视频广告的影响力来提高游戏的知名度和覆盖面,以达到庞大的用户群和惊人的下载量。利用这种战略合作方式来提高游戏公司绩效是当下最常用的手段之一[3]。

4.1 “高质量”和“针对性”的战略方向

游戏质量的改善最关键的阶段是前期的市场调研与软件开发,在依托各类IP资源储备的基础上,按周期不断更新游戏数据,优化游戏配置,满足玩家经过体验后所反馈的游戏需求,以达到高质量的游戏服务模式。

通过对游戏适龄人群的调研,有针对性地调整游戏发展规划,各类游戏板块加入年轻人群中流行的时尚元素,充分迎合年轻人群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其在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也能够在现实中创造共同话题。

4.2 “细化市场”和“多元联动”的战略手段

市场类型根据所推广的游戏核心从多方面扩展,结合各类IP产品联动项目细化市场结构,发挥公司在各项板块的战略优势,借助游戏产业链打通市场渠道,整合各类游戏资源,在研发阶段充分利用所提供的资源条件进行深度的挖掘与开发。

4.3 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趋势

游戏公司的发展需要时刻关注国际内外的走向,多元化战略是游戏公司迈向国际化的必经之路,在这条道路上,游戏公司需要审视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可以提供的资金条件,尝试与更多的国际游戏公司联袂合作,将游戏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引进国外的游戏资源助力国内游戏产业更新换代,借鉴国外的运营模式和优秀团队,打造专属于自己的研发精英和战略规划,在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迈向国际游戏领域。

5 结语

在不断变化的游戏市场环境中,多元化战略作为游戏公司的有力武器,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且准确地做出反应,把握游戏市场的需求,为公司的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方向。游戏公司需要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环境下与不断发展的多元化战略相匹配,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游戏公司的要求越发严格,而真正能经得住考验在残酷市场中生存下来的游戏公司,必定是在多元化战略的指导下发展壮大,由此可见,多元化战略对游戏公司的绩效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赵凤,王铁男,张良.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8(11):111-122.

[2]田树玉.多元化战略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8(20):78-79.

[3]杜宏巍.聚焦与多元化战略决策方法[J].中国市场,2016(33):44-45.

[作者简介]徐义涵(1996—),男,云南金平人,硕士,研究方向:会计、财务管理、财务报表分析、发展战略分析。

环境影响下的论文题目范文第4篇

[摘 要] 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文化自觉将对整个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探究了文化自觉理论的渊源与发展,指出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探析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制约因素,提出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必然要求,探讨了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具体路径与注意问题,并提出大学生党员应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发挥文化自觉的示范与榜样作用。

[关键词] 十八大精神 大学生 文化自觉 培育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和具体的战略部署。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1]“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纵观党的发展历程,文化自觉是我们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有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我们党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保持着旺盛的生机活力,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走上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2]

一、文化自觉的理论渊源与发展

“文化”一词的原意为种植、耕作,含有通过劳动,获取成果之意。到了16世纪才逐渐演变为被栽培、培育、教养等意义。国内有多种解释。目前对文化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张岱年、程宜两位学者在《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中给文化下的定义:“文化是人类在处理和世界关系中所采取的精神活动与实践活动的方式及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活动方式与活动成果的辩证统一。”[3]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是具有本质性的内在联系的。文化是个复杂的整体,分思想、制度、物质三层次。

“文化自觉”一词最早是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意思是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4]费孝通用十六个字箴言表述其“文化自觉”精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2]在21世纪奔小康的进程中,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认识到文化的重要性。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这三个报告当中看出,我们党对文化自觉和自信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党的十六大在确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和奋斗目标中,突出强调了建设先进文化的战略地位和极端重要性;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了全面部署,提出并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十八大又进一步地确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并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1]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扩大,其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而深刻。新的形势、新的任务,迫切需要我们进一步树立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二、大学生文化自觉的现状

高校以继承知识、传承知识、创新知识为特征;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为己任;是知识、思想、精神价值观的诞生之地,担负着传承文化、批判文化、审视文化、选择文化、创新文化的使命。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

然而目前大学生文化自觉现状堪忧,表现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感情但在心目中逐渐弱化;与英语的火热普及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本土传统文化教育正在慢慢地缺失,由于在麦当劳、肯德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的物质氛围的“熏陶”下长大,对国家的一些传统文化缺乏深刻的理解和传承的兴趣,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系所在。据对校内外800位学生调查问卷发现:大概有50%的大学生认为如中秋节、端午节、元宵节等节日重要,但是也认为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一样重要;认为过西方节日浪漫,东方节日老土占65%,认为西方影视作品比国产的好看占70%,认为学习外语比学习中国传统古诗词更有用的占90%。仅有25%的大学生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自豪,45%的同学认为传统文化糟粕多于精华;不知道、无所谓占35%。对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有学习但存在质疑、认同危机。大学生按要求必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但确抱“过时论”和“无用论”的学生较多,文化价值观实用性和功利性特点明显;在多元文化选择中缺乏自主性,对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优劣并存的外来文化无所适从,在选择中不知所措;追崇大众文化,喜欢对文化现象评头品足但对其实质的审视和批判能力弱,道德心理还不成熟,缺乏理性思辩和分析选择的能力;有创新文化意愿,欣赏羡慕新的文化载体出现,想有所作为,但不够脚踏实地且基础能力薄弱,文化自信不足。

三、影响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制约因素探析

1.社会上缺乏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社会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滞后,重视力度不够,舆论导向作用不足,导致青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不深。年轻人盲目追求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将自己国家博大精深的文化抛之脑后,优秀传统文化得不到弘扬,有淡化趋势。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远远比不上对流行歌曲、动画片、文娱节目的宣传力度。公共图书馆不足,在美国平均不到2万人一个图书馆,英国1万人,法国2.2万人,日本3万人,瑞士3000人就有一个公共图书馆,而在中国50万人才有一家公共图书馆。社会上缺乏崇尚传统文化的氛围,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英语热”兴起,社会、学校、家庭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途径和力度明显不足,导致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可度下降。

2.西方文化、多元文化的影响。当今世界处于多元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人打开国门,不同的文化之间相互吸取,“文化在交流中发展,没有文化交流,文化就会走向自我封闭和衰亡”[5]。在对外交流和交往中,人们接触并了解了各种西方文化。“所谓多元不仅仅表现为具体文化形式和风格多样性,而是实质性内容——价值主体、坐标和取向之间的异质性、异向性。”[6]就是说多元文化不仅是浅显的表面意义上文化间的差异,如饮食习惯、服装样式、艺术、音乐舞蹈形式,也有不同价值观的差异。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国人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和理念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同时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文化中的糟粕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大学生思维活跃、对外来事物反应敏感,但由于年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稳定,有时不知道怎样在众多的缺乏净化和沉淀的多元文化信息中获取正确的信息,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无所适从,甚至将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作社会本质,而去效仿。在一些大学生眼中,个人、金钱至上,物质利益的满足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异化成金钱关系。

3.高等教育的实用性与功利性。改革开放以后,在急于改变落后面貌心理驱动和西方唯科学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高等教育凸显其功利性弊端。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转变,将会进一步强化这种趋势。过分夸大教育的经济功能,片面强调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普通高校特别是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的理念上,重专业技能培养,轻人文素养养成;重知识被动接受,轻知识自主创新。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和学时安排上均以专业为中心,呈现出重专业课程,轻人文课程的情况。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就业质量,制定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方案,但又以各种形式削减人文课程。因此,这种实用型、功利性的教育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以至一些大学生被评价为“有知识,无文化;有学问,无修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而欠缺人文素质,最终只能成为人们所说的“机器人”“工具人”“单面人”。

4.缺乏辩证思维方式的培育。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在近几年来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方面却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由于缺乏正确思维方式,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其主要原因是:学校对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过分地和片面地强调直觉、灵感、顿悟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高职高专院校理论课中甚至取消了哲学课程。缺乏辩证思维,学生沉浸在“野性思维”和“破碎思维”之中。据一份调查发现:被调查100位大学生中七成的人赞成用辩证思维方法解决问题,半数的人了解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含义并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唯物辩证思维,有三成的人会自觉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有四成的人直接答道不知道什么是辩证思维方法。总体而言,现今大学生听过或接触过辩证法的有半数学生,但在实际应用中,约半数大学生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并不能运用唯物辩证法解决问题。[7]由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缺乏正确思维方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如何去扬弃取舍,文化自觉便无从谈起。

四、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必然要求

时代责任是指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历史活动的本质特征对人们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1]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文化自觉是大学生担当时代责任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文化自觉是大学生对文化的“自知之明”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对外来文化的“合理扬弃”,对未来先进文化的“积极建设”。具体来讲,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就要培养大学生担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培育大学生积极吸纳先进文化的意识,培育大学生的文化创新精神,以及培育大学生有利用文化资源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意识。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使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活”起来。对否定传统文化的“虚无主义”要勇于批判。同时对民族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如融入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市场精神、法治精神、竞争精神、公平精神等新理念。[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举世瞩目。但是,我国的思想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还很小。“一个只能出口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国、研究我国经济制度,发展模式,甚至研究我国领导的人格魅力,出了不少著作。而我们自己在这方面的研究却显得比较落后。“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总结好,提升到思想文化的高度,包括中国现代的经济思想、政治思想、社会思想、文化思想等,使之理论化、系统化。”[9]另外在中西文化交往、碰撞中,我们有很多教训和经验,需要好好总结,而要做到这些,作为大学生就应勇挑重担。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地球村”,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社会思想的多元性、多变性、开放性等,在带来思想文化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思想混乱。在这种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大学生“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正确看待自己的文化,正确对待别人的文化,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做到文化自信,关键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2]。只有当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达到全球的领先水平,特别是在文化上要能够创造一套领先世界,并能够为世界人民所广泛认同的话语体系、价值理念、思维方式、人文科学、生活方式的时候,才能够说我们真正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9]

文化的对象是人,文化的主体也是人,只有人的高度文化自觉,才能实现真正的、充分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体现了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弘扬,对先进文化的倡导和发展,以及相信文化事业大有作为的心理态度。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我们伟大的党团结带领我们伟大的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并且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事业的伟大奠基文化的品格。我们有伟大的事业,就必然有伟大的文化;我们有伟大的社会实践,就必然有崇高的文化追求。[10]只有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达到真正的文化自觉;而只有文化既自觉又自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自我更新,走向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培养大学生文化自觉和自信,就是培育为文化主体的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和自我创造,使其有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深刻的文化反思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体现了大学生的思想与精神状态。引领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与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文化的自觉、自信,最终还是要落脚在实现文化自强上。时代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文化自强承担着重要的使命。这也需要作为“知识人”“文化人”的大学生勇于担当责任。

五、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的路径分析

1.营造文化自觉的社会大环境。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了环境无用论和机械的环境决定论的同时提出科学环境论,认为环境决定人,人反作用于环境:“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教育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如果没有与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环境,任何教育都是苍白无力的。因此营造文化、讲文明社会大环境显得非常重要。社会要大张旗鼓宣扬本民族文化美在何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有哪些;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网络这些现代传播媒体要多渠道、有意识地唤起大学生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的了解,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2.设置人文素质课程。要多多重视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努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在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应纠正以往唯专业、唯分数的倾向;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培养出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又有厚实广阔的人文视野的综合人才。

3.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11]一个民族的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艰苦而重大的任务。要造就一批高级的对文化有自觉意识的有用的人才,就要对大学生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发展辩证思维能力,是大学生科学世界观形成的思想基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离不开思维方法的指导。行为主体本着什么原则,用什么样的方式、途径去思考问题,就是思维方法。它贯穿于认识的全过程,支配具体认知活动和行为表现,更制约着个体的心理状况。全面、联系、发展辩证思维方法与片面、孤立、静止形而上学思维方法是相对立的。如何正确看待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多元文化,并对其进行“扬弃”,如何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精华,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和理念,但又要去除糟粕,对本民族文化要自信,但不自大,如何取人文化之长为己所用……这些都是文化自觉的体现,而要做到这些自觉,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方法是基础。如何发展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是高等教育紧跟文化强国建设发展步伐而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环境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和文化启迪的主要形式。学校可以多开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多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大学生情操。加强校园自然人文景观的建设,使大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启迪和熏陶。

六、对大学生文化自觉培育要注意的问题

1.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培育应走出三个误区。一是“文化自觉意识论”。认为文化自觉只是一种意识觉醒。其实培养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不只是培育一种意识的觉醒,也是行动的过程。如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二是“传统文化绝对论”。认为文化自觉只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认为学习西方东西就会把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文化忘掉,这是唯我独尊和夜郎自大的态度。时代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欣赏前人的文化,更重要的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元素,创新民族文化。三是“西方文化绝对论”,认为文化自觉就是要全盘西化。西方不管什么做法都认为是中国效仿的对象,西化就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办法。这是数典忘祖,自惭形秽的自卑心理。最终恶果是中国文化被边缘化掉,甚至被西方文化消灭掉。

2.要使大学生懂得个性化审美偏好要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导向相一致。要认识每个人都有各自审美偏好,但应坚持核心价值导向,这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市场经济是冷酷无情的,但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人,却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意志的,坚持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导向,可使市场转变为充满人文关怀、道德情感的空间,使冰冷的财富创造方式变为精神与物质相互贯通的财富聚集效应。要强化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意识,培养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的“文化自觉”。

3.培育大学生用审慎的态度注重文化安全。要彻底消灭一个国家,办法无非两条,一条是肉体上的消灭,另一条是文化上的同化。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无优劣之分。但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差异与发展水平的高低,容易造成文化优劣的错觉。目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之西方发达国家仍有一些距离,就使人误解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落后,甚至认为西方文化优越于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怀疑、否定,丧失对于中国文化的自尊与自信。[5]因此不仅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与先进性的关系,还存在着如何认识和处理文化的民族性、先进性与文化的世界性、多样性的关系问题。不能正确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就可能在无意中妨碍国家文化安全,甚至是在维护和保障国家文化安全名义下干出危害国家文化安全的事情来。

十八大进一步吹响建设文化强国的号角,指引人们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迈进,这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与企盼。十八大把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写入报告,顺应了时代要求。文化决定软实力,软实力既是对硬实力的补充,更是硬实力的支撑力。大学生是新时代最有朝气、最有活力的一个群体,而大学生党员更是大学生当中的精英,是大学生群体中思想觉悟和政治水平较高的优秀分子。据中国教育报2011年7月1日报道:近年来高校每年发展大学生党员的数量均超过当年全国发展党员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学生党员在大学生中有着更高的时代责任感,其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较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因此大学生党员应与时俱进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在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上树立起个人的良好形象,发挥示范榜样作用,为建设文化强国作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云彬.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5、16、17).

[3]张岱年,程宜.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4]费孝通.跨文化的“席明纳”——文化价值再思考之二[J].读书,1997(10).

[5]陈金龙.文化交流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J].湖湘论坛2010(04).

[6]王学风.多元文化社会的学校德育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17).

[7]大学生用辩证思维解决问题的状况调查分析引自:http://wenku.baidu.com/view/83eef2105f0e7cd185253603.html.

[8]邱炜煌.文化强国呼唤文化自觉[N].天津日报,2011—11—14.

[9]杨金海.文化强国与文化自觉[N].中国青年报,2011—10—24.

[10]韩震.中国文化建设的历史方位——兼论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1—10—1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潘 瑀

环境影响下的论文题目范文第5篇

摘要:自动化实际上就是指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指定的机械生产设备,可以在无人的情况下自动按照已经设定好的程序完成生产任务。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逐渐加深,经济全球化的进度也在逐步加快,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们国家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迫使相关部门必须不断革新机械自动化技术,并将其充分使用到机械制造行业行中。

关键词:自动化;机械制造;应用;分析

1导言

将自动化技术与机械制造相结合是当前机械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的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迅猛,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但相对一些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让自动化技术更好地与机械制造相结合,实现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力的投入就必须针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充分利用自动化的优势帮助机械制造业更加快速发展。

2自动化技术的概述

自动化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技术,它和控制论、信息论、系统工程、计算机技术、电子学、液压气压技术及自动控制等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其中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对自动化技术的影响最大。目前很多工业生产都离不开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因此有必要对机械制造自动化问题进行探究。

3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中应用的意义

在机械制造行业中有效应用自动化技术将会带来很多现实意义。传统机械制造行业操作工工作量大,工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以及生产效率不理想的问题。通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机械制造不仅能够节省人力,降低生产成本,还能通过自动化操作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生产全过程的实时监控。实践证明自动化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极大的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甚至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

3.1自动化技术对于机械制造生产效率的提高意义

自动化技术在提高机械制造生产效率上主要表现在实现了生产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对于大批量的生产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市场和世界市场关于机械制造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能提高生产效率将很难在市场立足。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应用自动化技术实现多条流水线自动化作业,能够高效完成生产任务。

3.2自动化技术对于降低机械制造生产成本方面的意义

传统的机械制造往往在人力上耗费大量的资源,随着当前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耗费大量人力的生产必将被市场淘汰。在以往传统的机械制造中很多工序需要人为监控或者调整,这样会造成各车间生产进度衔接不流畅难以符合精益生产的要求,而且人为失误或者技术参差不齐等不可控因素导致次品出现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样长期下去可能会造成企业成本投入加大,经济效益降低。采用自动化机械制造技术能够很好的利用计算机等进行生产监控,大大的减少人力的投入和报废品的产生,虽然在技术使用初期对相关自动化设备的投入可能会造成短期的资金紧张,长远来看对于减少成本投入却具有深远意义。

3.3便于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控

应用自动化技术可以方便实现远程监控设备的运行状况和产品的生产过程,一旦某个生产环节或者设备出现问题,远程监控终端会发出警报,提示相应的异常参数,监控人员可以根据参数的异常,准确判断和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预防措施。对整个生产流程进行监控不但可以保证生产效率和产品的加工精度,对于生产安全性也有很大的提高效果。机械自动化设备自带的监控、报警和诊断保护一体的应用功能将会很好地预防因机械故障而导致的安全事故,并且通过传感器将某个出现损坏的设备部件通过电脑等电子终端设备及时反馈给监控人员,实现生产异常的快速响应,保证企业能对设备及时维修处理,从而提高了维护的效率并且降低了维护成本。

4智能化在汽车机械制造的应用

当前机械制造领域的发展趋势是更加智能化,融合自动化技术以及信息集成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形成一种新型的智能化设计制造模式,这种智能化的设计制造模式具有综合性的技术优势,通过人工操控生产信息设备,对机械制造生产机器设备提前输入操作指令,使机器生产全面代替人工生产,从而改善汽车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环境,减少生产过程中的人为操作失误,提高汽车机械制造业的整体生产效率。通过对该智能化系统进行优化改良,对各个生产步骤进行实际模拟,从而发现问题并快速提升工作效率。智能化已经成为汽车机械制造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汽车机械制造行业发展的有效推动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对该系统进行技术升级,使该系统兼备精确性与时效性的特点。基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该智能化系统进行设计方面的优化。一方面,对操作生产机器的智能机器管家的运行速度进行优化,通过对当前汽车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做出具体分析与大胆预测来达到具有阶段性的以及有条理的设计与生产,使机械制造行业的多元化发展方向得到拓展,从而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另一方面,需要对人工操作系统进行一定的优化与升级,针对系统可能存在误差的问题,采取模拟以及测试的方式对误差进行一一排除以保障系统操作的零误差来实现更加顺畅的生产流程,确保输入的操作指令没有错乱的情况,避免引起资源的无谓消耗。通过对智能化系统的设计系统进行综合优化与提升,可以使汽车机械制造企业的自身实力与对外竞争力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5自动化技术在网络化应用中的体现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网络化在自动化技术中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并且也将其利用价值发挥的淋漓尽致。对于机械设计制造而言,网络化几乎在大多数的自动化技术中都进行了有效的应用。网络化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机械设计和制造的高效性。尤其是在目前的网络技术影响下,各行业中的佼佼者都能够意识到其价值所在。在机械设计和制造中能够合理的应用网络化技术,不但可以将其系统进行一定的优化,而且还会对其他的设计、管理以及制造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6系统集成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也呈现出迅猛发展的趋势,同时为日后信息迅速获取提供了重要基础,同时也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将原来自动化信息集成系统转化为现实,同时这种系统还能够对相应的信息进行集成处理,有效的实现机器设备自动化。当系统进行自动化集成的时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企业规模的扩展。并且提升整体产品质量,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除此以外还将使企业的生产力以及竞争力提高了一个层次。

7虚拟技术

对机械制造业来说,虚拟技术同样也是重要的自动化生产技术。虚拟技术实际上是由众多学科知识组合而成的综合技术,如多媒体技术、制造工艺、加工工艺、人工智能、图形学等等。其建立在模拟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上,能够在模拟过程中提前帮助设计者和制造者分析系统本身的问题。如机械装置与设备的制造中,在研究出生产方法以后就可以应用虚拟技术进行模拟实验,展开对生产方法、生产设施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故障进行模仿研究和仿真研究,以防该问题在生产中真正出现,保障生产有效性,提高制造生产效率。该技术可以帮助机械加工企业降低成本、减少生产周期,是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关键性技术。

8结论

在整个机械制造的过程中,机械自动化的成果直接取决于其技术水平的高低。因此,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根据现阶段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不断对机械自动化技术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促进我们国家机械制造行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在这之前,我们还需要对整个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做一个系统的分析,了解机械自动化技术在其中的应用,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最佳的发展方案,因此我们就更需要不断探索自动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小峰.自动化控制在矿山机械设备设计与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风,2019(03):129.

[2] 汪国庆.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技术中节能理念的渗透[J].科技风,2019(03):161.

(作者单位: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环境影响下的论文题目范文第6篇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现将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下半年主要工作报告如下:

一、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按照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扎实推进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等各项工作,全省经济运行继续呈现“稳步回升、稳中有进”态势,发展质量逐步提升,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民生保障持续加强。

从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看,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等指标完成情况较好;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收入等指标,与预期目标尚有一定差距(见表一)

(一)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今年以来,我省经济延续了去年二季度以来的企稳回升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3%,高于去年同期0.9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9%,比一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比一季度回落0.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名义和实际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加快0.8、0.9个百分点;网络消费快速增长,网络零售和居民网购分别增长80.2%、56.1%。出口增长11%,同比加快5.8个百分点,其中对中东、金砖国家、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分别增长33%、17.3%、22.1%;服务贸易出口较快增长,增速达27.1%。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继续改善。从财政收入看,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比一季度提高0.9个百分点;从企业效益看,1-5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7%,比一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

(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在稳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取得新的进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上半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2%,春粮种植面积、亩产、总产实现“三增”,分别增长1.5%、0.9%和2.3%。工业结构趋于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11%和9.2%,均快于规上工业增速。“腾笼换鸟”扎实推进,坚决淘汰了一批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的企业,规上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4项指标减排任务进展顺利。“机器换人”成效初显,1-5月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减少1.4%,劳动生产率提高10.3%。服务业发展总体平稳,限额以上交通、信息、商务、科技等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8%,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上半年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交通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长3.4%和12.9%,同比分别加快1.2和8个百分点。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取得新进展,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完成投资471亿元、997亿元,分别增长26%、33%。

(三)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今年以来,各地各部门围绕实施“411”有效投资行动计划,坚持不懈抓项目推进,抓要素保障。投资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上半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出全国同期1.9个百分点,也分别高于广东、江苏、山东5、1.9和2个百分点。实体经济投资增势良好,工业投资增长19.7%,同比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5.7%,同比提高18.6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外的三产投资增长29.5%,比一季度加快1.7个百分点。产业转型升级投资提质增效,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及汽车制造等投资增速均在30%以上,明显高于面上投资增速;生产性服务业投资增长37.1%,占服务业投资比重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八大高耗能行业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势头良好,增长19.3%,比“十一五”时期高7.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比重为62.2%,比去年全年提高0.3个百分点。浙商回归累计到位资金893.6亿元,增长26.1%,完成年度目标的59.6%。引进外资量质并举,全省新批外商投资企业717家,实际外资77亿美元,增长22.3%,完成全年目标的56.8%。重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120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0.7%;“411”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95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49%,其中127个20亿以上产业项目完成投资29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59.6%,宁波南车超级电容器产业化一期、杭甬客专、宁杭客专、杭州东站枢纽等一批重大项目竣工投用。

(四)创新发展加快推进。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创新投入不断加大,上半年财政对科学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支出分别增长15.1%、20.2%,均大幅高于面上支出增幅;1-5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0.7%,高出同期主营业务收入增速12.4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出持续增长,上半年规上工业新产品总产值增长22.1%,增速快于规上工业总产值13.5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24.1%,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较快增长,同比分别增长22.8%和30.2%。创新型企业发展走在前列,我省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44家,居全国第三;新建中控智慧城市大型专用软件研究院等19家省重点企业研究院,总数达74家;新增永康现代农业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4家省级高新园区,总数达23家。

(五)区域发展趋于协调。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促进山区经济发展政策落实,衢州、丽水等市发展提速,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平均水平。预计上半年衢州、丽水GDP增速快于全省平均1个百分点以上;规上工业增加值、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等增速也均明显高于全省平均。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加快培育,上半年完成海洋经济有效投资1022亿元。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步伐加快,6月底举办的招商推介暨项目签约会签约33个项目,签约额达1670.8亿元;上半年投资增长22.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68.8%,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六)民生保障持续改善。就业和社会保障继续加强,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51.7万人,其中,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2.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8万人,均完成年度目标的70%以上,6月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24%;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面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达20461元和10878元,同比分别增长8.8%和9.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6.7%和8%,均比一季度增速有所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财政对民生支出加快,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达72.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保障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城镇保障性住房14.6万套、竣工7.3万套,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94.4%和78.5%。“三改一拆”顺利推进,拆除违法建筑5665万平方米,实施“三改”建筑面积4081万平方米,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88.8%和81.6%。物价涨幅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9%,与一季度持平,同比回落1个百分点。

(七)体制改革纵深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省级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清理基本完成,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建立实施,绍兴县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试点、开发区园区化零为整前置审批试点、审批服务中介机构配套改革等扎实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成效继续显现,在创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检验监管模式、便利化通关机制和企业商事登记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稳步推进,在做大做强地方金融组织、拓宽民资投资渠道、创新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方式、促进民间融资规范化阳光化等方面积极先行先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绍兴、嘉兴和舟山等市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扎实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不断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嘉善县域科学发展改革示范点等30多项国家级改革试点加快推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运行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挑战,具体概括为“三减缓、三加大”。

1.“三减缓”:出口、消费和居民收入增长减缓。

——出口增长趋势减缓。上半年我省外贸出口增长11%,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7个百分点;月度出口同比增速波动较大,对美国、欧盟出口分别仅增长4.2%和1.9%;出口交货值增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表明出口不确定性依然较大。分析原因:一是外部需求持续低迷。全球经济进入相对稳定但增速缓慢的阶段,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量继续低速增长,最近世界银行将今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2.4%下调至2.2%,加上国际贸易摩擦频发且多样化,抑制了我省出口的进一步扩大。二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分别比去年年底升值1.7%、3.3%和16.7%,这不仅加大了企业出口的难度,还进一步挤压企业的生存空间。据省发改委千家工业企业监测显示,从影响出口制约因素看,二季度认为“汇率风险加大”是制约出口增长的企业占比跃居第一,为58.5%,比一季度上升10.4个百分点。三是出口订单的不确定性较大。据省商务厅监测,今年以来我省出口订单景气指数一直在100点荣枯线附近盘整,出口订单处于微弱景气至微弱不景气区间。企业反映,“有单不敢接”、订单转移及短期化情形更为明显。四是有出口实绩的企业减少。上半年全省有外贸出口实绩的企业4.45万家,比去年同期减少0.2万家;其中年进出口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减少7家。上述情况表明,受世界经济复苏不平衡、国际贸易环境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下阶段我省出口基础仍较为脆弱,出口形势不容乐观。考虑到去年我省外贸出口依存度为40.9%,出口增速放缓对经济稳定增长影响较大。

——消费增速总体减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5%,增幅低于去年全年0.9个百分点,也低于近7年我省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前期刺激消费的政策逐步退出。家电类、汽车类等传统消费热点逐步降温,上半年汽车类零售额同比增长6.7%,自去年以来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二是餐饮业、住宿业转型压力加大。上半年限额以上餐饮业、住宿业零售额分别下降4.4%和13.3%,同比分别回落14.9和20.4个百分点。三是居民消费信心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难度加大,股市持续低迷等影响财产性收入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有所下降。四是新型消费方式对传统零售业的分流影响加大。近年来网络购物、服务消费等快速发展,总量不断扩大,但目前没有全部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内,一定程度上拉低了消费增速。

——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减缓。虽然上半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总量均居省区市前列,但增幅有所放缓,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速仅为6.7%和8%,其中城镇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了2个百分点,农村低于全国1.2个百分点,均低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速,也低于年初预期目标。从收入来源看,上半年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增长6.9%,财产性收入仅增长2.4%,导致总体增速逐步趋缓。农村居民增收压力持续增大,主要是化肥、饲料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普遍上涨,土地流转费和农业用工成本涨幅较大,加上部分高档农产品价跌销缓、H7N9禽流感等影响,增收任务十分艰巨。

2.“三加大”:中小企业困难、财政平衡压力和部分领域潜在金融风险加大。

——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持续加大。中小企业普遍反映产品价格下降、综合成本上涨、盈利水平偏低,经营环境进一步趋紧。一是工业生产者价格持续下降。广大中小企业受市场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严重的“双重冲击”,产品售价持续下降,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带来较大影响。上半年我省工业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2.3%,已连续18个月负增长。部分产能过剩行业如化纤、光伏产品价格下跌加剧。二是综合成本仍在上涨。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6.2元,比一季度提高0.3元。特别是企业应收账款增长较快,小微型制造业企业资金面偏紧,短期融资成本上升。人工成本比去年同期上涨10-15%,且一线员工流失率较高、中高端人才招聘难的问题突出。三是盈利水平偏低。在价格下降、成本上升、企业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增产不增收、增产不增效”现象突出,行业和企业分化加剧,中小企业盈利水平下降,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尽管1-5月我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2.7%,但这是在去年同期下降19%基础上的恢复性增长,与2011年同期相比仍下降8.7%。

——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逐步加大。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5%,主要是受房地产市场交易量大幅增长支撑。下阶段,财政减收的结构性因素较多。特别是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呈明显回落态势,二季度各月的增速分别为79%、55.4%和17.9%;制造业税收低位增长,企业利润状况难有大的改善;金融业税收增速大幅回落,上半年仅增长1.2%,同比回落40.3个百分点;“营改增”8月1日全面扩围的减收影响将逐步显现,都将对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带来不利影响。同时,民生保障等方面的刚性支出大幅增加,地方政府性债务进入还贷高峰期,地方财政收支平衡的难度日益加大。

——部分领域金融潜在风险有所加大。当前我省金融运行总体稳健,风险总体可控,但部分行业和地区存在的风险隐患不容忽视。一是不良贷款仍存在较大上升压力。尽管6月份我省加大处置力度,不良贷款额和不良货款率均比5月末有所下降,但6月末全省银行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94.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对于银行信贷正常投放和我省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等带来一定压力。二是部分地区企业资金链、担保链断裂事件仍时有发生。个别地区部分行业出现了风险从小微企业向大中型企业蔓延的趋势,尤其是我省造船、光伏、钢贸等行业的企业偿债风险有所增大。加上担保链关系错综复杂,资金链断裂往往引发连锁反应,需高度关注和积极稳妥应对。

二、下半年经济走势判断与工作重点

从发展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深刻调整中缓慢复苏,国内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内下行压力加大。我省正面临复杂严峻外部环境和自身结构调整的双重挑战。考虑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的长期性、经济转型升级的艰巨性和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的严峻性,考虑到去年我省经济增长前低后高的基数效应,预计下半年全省经济仍将以平稳增长为主基调,但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主要经济指标或将呈现稳中趋缓的走势,完成全年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的目标需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

做好下半年的经济工作,我们必须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的决策部署,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改进作风、提振精神,全力以赴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不失时机加快改革步伐,毫不松懈改善社会民生,确保完成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各项目标任务。当前,要按照“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坚持稳中有为、稳中提质,打好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组合拳”,突出“四个更加注重”:以优化产业结构为主攻方向,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以推进“四换三名”工程为着力点,更加注重转型升级;以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更加注重深化改革;以保障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和谐稳定,着力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

具体而言,着力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优化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要把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确保经济持续平稳增长。一是大力促进民间投资。采取更多有效措施落实国家鼓励民间投资42项实施细则,抓紧推出第二批面向民间资本招商推介重大项目,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重大项目建设,为民间投资进入交通、社会事业等涉及公共资源利用的行业创造条件。以确保全年浙商回归引进项目到位资金1500亿为目标,梳理100个左右“实、大、新、高”项目开展对接洽商,推进48个省级年度浙商回归重大项目落地。10月组织召开第二届世界浙商大会。二是努力推动消费提速。筹备召开全省流通工作会议,出台实施我省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加快出台我省鼓励消费的政策意见,完善促消费的工作机制。积极扩大信息消费等消费热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动杭州、宁波、温州无线城市(TD-LTE)国家试点建设,着力发展医疗保健、休闲养老等服务消费。积极开展老字号振兴工程等消费促进活动。抓好投资和消费的结合点,把推进城镇化作为提升消费潜力的重要举措,在加快都市区和城市群建设的同时,着力提高27个小城市试点镇、200个左右中心镇综合承载能力和商贸服务功能。三是积极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继续发挥展会的主渠道作用,扶持企业参展抢抓订单。积极推动企业创新拓展市场方式,加快推进“电商换市”,推进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相关配套政策落地;加快建设国际商务中心,推进电子商务大平台、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强“浙江出口名牌”培育,推动进入国外主流消费市场。

(二)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紧紧围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一根本问题,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推进“机器换人”。按照省政府关于促进企业现代化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围绕科技成果转化率、装备智能化率、产品优等品率等重点目标,全面启动现代化技术改造专项行动。实施“百企装备优化提升示范工程”,重点支持100家左右企业开展存量装备优化试点,促进“机器换人”。二是全力打造创新要素集聚平台。加快省级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工作,抓紧制定发布集聚区产业指导目录,突出各地技术创新特色和新兴产业特色。进一步发挥青山湖科技城、未来科技城在全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嘉兴科技城等重点科技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完善吸引人才等高端创新要素的体制机制。三是加快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组织实施新兴产业“百项工程”项目计划,重点推进100项左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重点项目,力争在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加快突破。制定实施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培育发展政策,力争年内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达到100家左右。完善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体系,抓好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和工业强县(市、区)特色工业设计基地建设。同时,争取今年再新建30家左右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三)着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要全面实施扩大有效投资“411”行动计划、年度计划、省重点项目形象进度计划,力争三季度明显提速、四季度如期完成,力争完成全年增长20%、投资总量2万亿元的目标任务。一是抓开工,确保全年开工“411”重大项目250个以上、新增省重点项目开工率70%以上,力争31个省领导联系省重点项目全部开工。二是抓续建,重点加快建设长安福特杭州乘用车、大榭石化馏分油综合利用、华为二期研发基地、甬台温和金丽温天然气管道、音乐学院等一批续建项目。三是抓竣工,重点推进上海大众宁波乘用车、南车轨道交通装备一期、省儿童医院滨江院区等重大项目建成发挥效益。四是抓前期,做好衔接和催批工作,加快43个左右“国批”前期工作,争取浙江LNG接收站二期工程、吉利罗佑汽车发动机生产项目等重大项目前期有实质性进展。五是抓储备,超前谋划生成一批新兴产业、海洋经济、创新载体等标杆式重大产业项目,谋划一批交通、能源、水利等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六是抓落实,组织开展全省扩大有效投资现场推进会、舟山群岛新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企业债券融资对接等活动,重点加强要素保障,帮助好项目、大项目尽快落地。

(四)着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要牢牢把握产业升级这一主攻方向,努力在“提速”上下功夫、在“提质”上求实效。一是加快实施“三名”工程。加快制定建名企创名品育名家“三名”工程实施方案,确定综合评价标准体系,着力增强浙江制造的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家素质,提升企业竞争力。制定实施总部型、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和产业联盟主导型等“五型企业”创建政策,实施小微企业“扶优助长”上规模培育计划。加快制定“浙江制造精品”重点领域、指导目录和扶持政策。二是加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实施海洋经济“822”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年度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计划和两届海洽会签约项目,力争全年海洋经济项目投资超过2000亿元。全面实施舟山群岛新区发展规划及新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建立新区建设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舟山自由贸易园区方案研究并申报设立等工作,争取新区陆海统筹试点方案、旅游产业用地改革试点方案尽早获批。三是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深入推进实施年度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加大协调推进力度,确保今年264个省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453亿元的年度计划投资顺利完成。加大对108家省服务业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快创建第三批省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四是加强农业“两区”建设。坚持把农业“两区”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平台,在各市县的“两区”中推进一个以上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开展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着力将现代职业农民、家庭农场等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入到“两区”建设平台中来。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大力培育发展现代种业、农业生物、农业机械、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五)着力抓好重点领域改革。要坚持先行先试,积极释放改革红利,大力破解体制障碍和政策制约。一是争取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早见成效。着力巩固前一阶段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果,加强对取消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后续监管,启动第二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梳理工作。加快实施企业投资便捷高效审批改革试点方案和开发区园区创新前置审批试点。全面实施政府投资项目省级联合审批制度,抓紧制订出台省级联审平台的运行规则和管理办法。二是加快推进要素配置改革。针对我省土地要素制约的瓶颈问题,加快推进“空间换地”,建立“亩产论英雄”评价体系,加快实施“亩产倍增”计划深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案,抓好海宁等地的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三是加大对区域金融改革试点的支持。深化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丽水市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实验区建设,争取在地方金融服务支持体系、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以点带面,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四是加快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等30多项国家级试点。尽快出台与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相适应的海关、税务、工商、检验检疫、外汇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完善综合交通物流平台,争取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航空口岸正式开放。加快推进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等国家级改革试点。五是扎实推进医改工作。抓好温州市社会办医试点以及嘉兴市等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六)着力帮扶企业。要高度重视、努力破解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难题,尽心尽力帮扶企业。一是提振企业家信心。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强化对我省鼓励民营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家创业创新的正面宣传,积极鼓励扶持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加大技改投入,支持企业投资发展节能环保等新产业。二是努力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落实国家从8月起再取消和免征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税费减免政策,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前置的强制性专业服务收费,严查各行业主管部门将职权范围内的事务交由事业单位、中介机构、行业协会和其他机构办理并收费的行为。深化整治银行业不规范经营“回头看”活动,完善问责机制。三是帮扶企业拓展市场。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拓展市场,加快构建营销网络体系。推进浙江名品中心、省外营销中心建设,引导更多浙货进入省外销售渠道;强化对装备制造业企业拓展市场的支持,鼓励省内企业、支持政府性投资项目和政府采购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浙江制造重点装备目录中的产品。四是强化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推进“年审制”等适合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创新。强化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的增信、分险功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对直接融资的支持力度,推动“区域集优”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发行帮助企业批量化融资。五是积极化解担保互保风险。进一步落实加强企业资金链风险管理指导意见,加强对全省资金链、担保链变化趋势的跟踪,特别要对银行贷款依存度高、民间融资依存度高、生产经营不正常的企业进行重点跟踪,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七)着力加快“美丽浙江”建设。坚持不懈抓好节能减排,全面推进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一是加快“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认真实施能源消费“双控”,制定实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办法,开展新增用能量以及现有用能存量有偿转让和交易试点。严格贯彻执行淘汰落后产能指导目录和认定标准,在确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完成省定目标任务。切实抓好国家低碳城市试点,加快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二是切实抓好水环境和大气治理各项工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大力推动浦阳江流域、平原河网整治,统筹实施饮用水源保障、工业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防治、河道内源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六方面重点工程。加快编制海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规划,强化对杭州湾、乐清湾、三门湾等重点海湾污染防治。以PM2.5防治为重点,落实年度大气污染防治计划,加快推进烟尘控制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黄标车限行区的建设,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三是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大力推进“三改一拆”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立行动项目台账,强化对各地实施情况的督查和通报。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四边”区域率先推进“三改一拆”工作,加强城乡环境卫生长效管理。

(八)着力保障社会民生。围绕确保完成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毫不松懈地加强民生保障。一是努力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进一步加大我省促进农民增收政策的力度,加快推进特色农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来料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扩大家庭经营性收入。实施农民充分就业行动,帮助中小企业、农村家庭工业解决实际困难,巩固工资性收入。落实“农民持股计划”,盘活农民资源、资金、资产,拓宽财产性收入。同时,着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健全最低工资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二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力帮扶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实施万名大学生就业见习计划,加快制定出台网上创业认定、高校毕业生到村(社区)就业等政策措施。加快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扩面,推进城乡医疗保障制度整合。全面完成全年医保扩面任务,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三项医保综合参保率保持在97%。三是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强化价格监测预警,有效处置各类市场价格异常上涨事件。切实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和“菜篮子”市(县)长负责制,完善困难群众价格补贴机制。巩固涉农价费专项检查成果,加强涉企价费等专项检查。四是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组织实施省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加快健全完善具有浙江特色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实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任务。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抓好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省市县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体育工作。五是加大对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持。落实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大力度支持山区特色农业发展和山区农民增收,扎实推进山海协作、陆海联动。继续实施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政策。六是全力做好社会管理各项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强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预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事件,努力解决好交通治堵等群众关心的实事,认真抓好防汛防台、电力“迎峰度夏”各项工作,全力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上一篇:大学智慧农业论文题目范文下一篇:双减政策教学论文题目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