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规划范文

2023-09-20

养老规划范文第1篇

各位被调查者:

我们是石家庄经济学院的在校学生,为响应学校科学技术协会科研立项活动的号召,

了解裕华区机构养老质量的现状,特此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对被调查者无任何不良影响,谢

谢大家积极参与!

请被调查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问题下设的最符合自身看法的选项:

1. 您的性别是( )

A、男B、女

2. 您的年龄是( )

A、50岁以下B、50-60岁C、61-70岁D、70岁以上

3. 您选择本养老院的因素有哪些( )

A、房间宽敞明亮B、人性化服务,能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C、医疗护理周到专业D、生活及学习配套设施全面(如配置棋盘室,便利超市等)

4. 您认为自己可以承受的养老院的档次是( )

A、低端养老院每月1000以下B、低端养老院每月1000—1500

C、中端养老院每月1500—2000D、高端养老院每月2000元以上

5. 您目前的养老费用是由( )

A、完全自己负担B、大部分自己负担C、大部分子女负担

D、完全子女负担E、部分国家负担F、完全国家负担

6. 您是否享有退休金()

A、是B、否

7. 您认为养老院的伙食质量( )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满意

D、较不满意,有待改善F不满意,必须提高

8. 您对养老院的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的满意程度( )

A、非常满意B、满意C、一般D、较不满意F不满意

9. 您在养老院最大的忧虑是( )

A、费用负担大B、不能融合到老年群体中

C、不能常见到亲人,情感上太孤独

10. 您希望养老院能提供哪种服务( )

A、有定期的文艺演出B、定期有资深医生来体检

C、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D、能教老年人上网、讲解健康知识等

E、其他________________

11. 你所在的养老院的基础设施(健身设施、空调、棋牌活动设施等)是否完备( )

A、是B、否

12. 您在这里生活的满意程度( )

A、非常满意B、比较满意C一般D 较不满意E 不满意

养老规划范文第2篇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张先生夫妻二人正处于事业的上升阶段,未来工资提升的可能性非常大。

从目前家庭状况来看,夫妻双方的父母都有退休金,以及医保,短期暂时不需要很多开销,而且,夫妻俩人单位均有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以用在买保险上的理财产品的费用不需很多。 张先生家年收入为10.8万元,年支出为8.16万元,每年的结余为2.64万元,同时还有2万元的存款,及市值4万元的股票(被套,损失近1.2万元)。有一部价值10万元的经济型轿车,暂时还没有住房。

二、理财分析

(1)家庭资产状况分析

根据张先生的家庭状况,可以分析出:实物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62.5%;金融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25%;货币资产占家庭总资产的12.5%。

(2)家庭收入状况分析

在家庭收入中,刘女士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33%,张先生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67%,由此可见,张先生的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大部分。

(3)家庭支出状况分析

年总支出为8.16万元,日常生活支出3.12万元,占总支出的38.2%;养车费支出1.2万元,占总支出的14.7%;其他支出3.84万元,占总支出的47.1%。

(4)家庭结余状况分析

10.8-8.16=2.64万元

三、理财目标

处置目前被套的股票;2年内购买一套两居室住房;五年后养育一个孩子。

四、理财规划

1、鉴于张先生家已持有价值4万元的股票,风险较大,建议不要再增加过多资金购买股票,因现在股票被套,不要急于离场,造成实际的损失。建议暂时持有股票,遇到持有股票低价是可适当补仓,以此来降低成本,等待时机,现在股市探底回调,后市看好,待股市反弹,价格回调时再解套离场。

2、鉴于现在通胀的压力,银行存款是负收益,建议张先生将存款取出,买一些理财产品,为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和安全性,可以选择国债和基金的投资组合,利用国债的高安全性稳步增加帐户中的数值,利用基金博取一定的收益,每年的结余资金可以做基金定投。

3、由于夫妻的父母均有退休金及医保,夫妻二人也有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所以目前家庭不需要买过多保险产品。

4、两年内购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如果选择地理位置较偏的地方,价值大概在35万元左右,首付10.5万元,每月还月供1600元。

养老规划范文第3篇

相比其他投资, 养老设施建设存在很多难题, 如投资大、风险大、见效慢, 而且房租也呈不断攀升的状态、人力成本逐年提高, 这些都是民营养老机构经营不善的重要原因, 严重阻碍了社会资本投资养老业。所以, 有规划有步骤建设养老设施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 利用已有的医疗资源, 在公立医院周边规划养老设施, 满足养老机构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老年人普遍身体偏弱, 养老院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必须的, 但在目前的情况下, 医疗设施投入巨大, 同时具备专业资质的医务护理人员在养老业是十分缺乏的, 在一些已有的公立医院周边规划养老服务将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日本将盲道、残疾人公寓设立在医院周边范, 不仅仅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同时对老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其次, 农村养老难问题突出, 针对农村乡镇等贫困地, 应将养老设施建设列入基础建设计划中。相对于基本的医疗、教育而言, 养老设施的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很多地区没有相关的计划。农村地区人口众多, 人均收入较低, 基本上依靠养儿防老的传统做法, 现有的养老设施陈旧不全, 这些都是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的阻碍。因此, 将养老设施建设列入农村基础建设计划中, 有规划有步骤地建设养老设施是十分有必要的。可以以乡为单位, 试点将乡医院和养老院结合, 适当增大养老设施配套的投资, 逐步改变人们对农村养老院的看法, 同时在给与一定的资金补贴, 解决投资农村养老院资金不足的问题。只有接受认同了养老服务, 才能大规模投入养老事业发展的社会资本。

“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的养老模式导向已是大势所趋。有关部门还要做好养老需求调研, 尽快出台实质性帮扶政策, 在土地供给、建设补贴、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建议。

二、构建养老新模式, 提供多元化服务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时代, 养老服务业发展进入黄金期, 给我国养老市场带来很大机遇和挑战。但是, 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养老业务呈现不健康的发展状态, 要么太低端, 要么太昂贵, 直接影响和抑制了收入中低的大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大多数老人难以“挤进”少量的普通养老机构, 而豪华养老机构更是只能为少数老人提供门槛;中心城区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 地处郊区的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却闲置。一方面是需求, 一方面是资源的缺乏;一方面是资源的浪费, 一方面是消费者的望洋兴叹。养老机构档次不均, 从一个侧面暴露出我国养老机构的供需不平衡。比起养老床位总量不足的问题, 养老机构结构设计的不合理更应引起重视。因此, 构建养老新模式, 提供多元化服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首先, 构建医养结合养老新模式。医养结合主要是将养老资源与医疗资源进行统一整合, 以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养老与医疗等各方面需求。医养结合运营服务机构要在距离位置、建筑环境、基础设施以及医疗器械及服务上达到一定层次, 实现医疗与养老的双重要求。实现这种对接, 既可以尝试在医院中开办养老院, 也可以探索建立配备医疗机构的养老院。

这一模式的运行成本较高, 价位也比普通养老机构要高, 因此政府应大力加强对收入较低人群的补给, 对民间资本引进也应给予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

其次, 推动养老服务社区化、小型化。生活在社区是当今大部分城镇老人的状态, 这时就应充分发挥社区特殊作用, 社区医院站点相对分布较多且均匀, 在其周边配置一定比例的偏小型养老机构, 这样既能更好地利用社区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 又能很好的实现医养融合。同时社区化养老设施的增加, 对居住在家的有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也可提供医疗护理, 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 解决了社区中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家庭的后顾之忧。社区养老虽然将民营养老院的各类服务引入社区, 却没有对所有老人采取集中供养的方式, 实施起来比较便利可行, 较好地处理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矛盾与纠纷。同时养老业小型化、社区化的建设投资相对较少, 比较灵活, 有效降低了养老机构的门槛, 非常有利于养老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专业化 (医养融合) 、社区化, 是未来养老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必然选择。

三、完善养老服务规范准则, 建设养老法律制度

养老产业需要健康平稳的发展, 这就需要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和制约, 这为规范养老服务的行为和做法、提高养老服务的质量、促进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保障。在人口老龄化趋于严重的大形势下我国虽然对养老产业极为重视, 但尚未形成关于养老行业的规范制度及法律体系。国内一部分省市虽制定了地方性的养老服务业标准和规范, 但是也只是杯水车薪,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执行难度, 操作性差, 扶持力度和政策不到位, 个别特殊现象比较普遍等问题。而且还有一个棘手的现象, 就是养老市场护理人员的质量和业务能力差别较大, 没有较专业的规范参考, 部分养老院设施不齐全, 养老建筑设计不符合老年人生活及娱乐, 事故频发等问题也折射出我国养老市场管理的诸多问题。因此, 完善养老服务规范准则, 建设养老法律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 服务规范准则和法律制度建设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的做法都是在大量的实践和总结中得来的, 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养老法律制度的时间普遍偏早, 美国于1965年制订了《美国老年人法》, 按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和意愿, 将老年居住建筑进行分类, 并对不同的老年居住建筑规定相应的设施和居住形式。目前, 美国的养老基本在社区, 有很多私人投资的商业类型项目, 政府起到的是监督管理的角色, 制定完整和不断发展的评估体系。各州也同时制定养老用途的地产许可制度、建立准备金及提取一定比例入住费存入第三方账户等财会责任、为特殊的住户提供所需要的照护和资助。德国也早在19世纪, 颁布了老龄、工商、疾病等法案, 还建立了三项保险制度。日本也有一套系统的法律体系, 如《老人福祉法》、《高龄者居住安定确保法》等, 都是保护高龄老人居住和生活的相关法律或法令。立法需要顶层决策者的关注和支持, 养老法律法规也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完善。

在中国, 依据我国国情, 从实用角度和立法趋势看, 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建立全国统一的基本养老制度, 地方鼓励性政策的实施细则, 如税收、贴补等;

2. 严格管理营利性养老机构, 如开业许可制度, 医护人员管理制度;

3. 加强养老保险政府配套措施, 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 如"医养合一"、"以房养老";

4. 制定专业人员、养老建筑设计和养老服务的行业规范标准;

其次, 积极完善养老服务业规范标准。目前养老机构普遍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科学调研和分析, 较少从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出发, 导致养老机构华而不实, 许多养老机构提供的服务和老年人的需求之间无法完美对接。同时, 护理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素质普遍偏低也是影响养老服务发展的一大因素。目前, 养老机构趋向市场化, 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服务行业标准尚未建立, 所以应积极完善养老服务业规范准则, 这是未来养老机构提供多元化服务的必然选择。

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涉及方面众多, 如:医疗、饮食、心理、设施设备、建筑要求、制度管理等各个方面。所以简单的文字标准无法称之为标准化建设。标准化建设需要现实的实践结果来检验, 同时与市场接轨, 借鉴其他行业的标准。政府应大力支持相关法律制度建设, 完善养老服务规范标准。

养老服务既不能只靠情感, 单纯去做公益;也不能当作地产销售, 追求利润最大化。养老是“夕阳工程”, 但属“朝阳事业”。为长者提供有尊严、有温度、体面的日常生活务;让百姓老有所依, 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这些离不开全社会的积极参与, 是涉及民生的大事。

摘要:数据显示, 目前,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亿多人, 占我国总人口的15%左右;半失能及失能老年人将近4000万人, 占总人口的3%,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到本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超过4亿。然而, 我国各地却普遍存在诸如养老服务和设施供给不足、养老业市场旺而无力、行业法律规范欠缺等一系列问题。所以, 如何经济有效的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如何构建养老新模式提供多元化服务、如何完善养老业行业规范法律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关键词:老龄化,养老设施,养老模式,法律制度,规范标准

参考文献

[1] 姜瑜.养老模式走向多元化.上海金融报.2012.10

[2] 詹运洲吴芳芳.老龄化背景下特大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策略探索——以上海市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11月

[3] 程同升.基于人口老龄化的城市养老设施规划研究——以江苏启东市为例[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电子版) .2017 (18)

养老规划范文第4篇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对大多数国家都将是重大的挑战, 世界各国都在探索解决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8年年末, 中国大陆总人口数量139538万人, 其中, 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949万人, 占总人口的17.9%, 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 占总人口的11.9%。相较于2017年, 老年人口数量增加近千万, 65岁以上人口数量增加约800万。预计到2020年, 老年人口达到2.48亿人, 2025年, 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人。在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 如何养老成为中国家庭关注的问题, 尤其是针对80后一代的独生子女家庭, 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 家庭小型化, 家庭养老能力弱, 养老问题显得更加棘手。要想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在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 智慧养老为解决养老危机提供了新选择。

二、传统养老与智慧养老比较

目前, 我国养老服务模式还是依靠传统的养老模式, 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三方面。家庭养老的优势表现为能最大限度的陪同家人, 具有较高的亲情感和自由度, 经济成本低, 劣势为子女时间不足, 尤其针对80后一代, 工作生活压力大, 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个体差的异大, 照顾水平差异性很大;社区养老由于在各个社区建立养老护理服务中心, 优势是能够为老人就近享受服务, 劣势是服务半径有限, 要求居住集中, 而且社会资源整合度低, 养老专业性不强;机构养老的优势是可由专门的养老机构 (福利院、养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等) 将老人集中起来, 进行全方位的照顾, 劣势是成本高, 资金压力大, 可能面临资金不足、养老床位紧缺等限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包括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在内的传统养老模式已无法全面适应养老需求, 急需寻求新的多元复合服务模式, 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的精神物质生活需要。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电子信息技术,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医疗保健、娱乐休闲、学习交流、社交服务等, 对老年人的生活起居、身体健康等数据信息进行自动采集、监测、上传、分析、处置, 实现老年人全方位综合性、线上线下、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相较于传统的家庭、机构和社区养老, 智慧养老模式具有独特的优势。随着智慧养老理念的深入和电子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进步, 将使未来的养老模式变得更加多样化、人性化、高效化。智慧养老借助网络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基础和技术优势, 整合线上线下优质资源, 及时预警, 快速响应, 能够让处于割裂、离散状态的社会养老服务单元享受更多的优质服务, 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灵活性,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人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而促进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不断改进。例如, 居家老人可以通过在家内安装摄像头、传感器, 放置智能机器人, 穿戴便携式智能感知设备等, 实时收集老人的生活起居和身体健康状况数据, 实时监测, 及时预警, 家属远程也可以同步了解老人生活起居状况和身体健康数据, 当老人有日常生活、学习娱乐、健康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时, 家属可以向云平台发布需求, 平台分发信息, 由养老工作机构人员或社区服务人员根据具体需求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第一时间的救援, 满足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和健康安全保障需求。

三、智慧养老的实现路径

总体来讲, 实现智慧养老要从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基础的养老服务信息系统, 即依靠电子信息技术基础, 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应用于养老服务, 建立信息实时获取和分发的基础;二是养老信息的互联互通以及养老机构、社区、社会等服务资源的整合, 如整合健康安全管理、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餐饮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等的提供商, 集合各方面的资源来提供一体化专业服务;三是数据的应用和提供服务, 利用智能监控系统、智能便携的可穿戴设备、健康检测设备等智能终端设备, 及时收集和上传信息, 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计算分析, 做到及时预警, 及时提供相应服务。

具体实现路径,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 推广智慧健康养老服务

培育智慧健康养老服务新业态。推动企业和健康养老机构充分运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 创新发展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照护、养老机构信息化服务等健康养老服务模式。

推进智慧健康养老商业模式创新。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探索民办公助、企业自建自营、公建民营等多种运营模式, 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推进基本、保障性服务由政府保底购买, 高端、个性化需求由市场调配的运作机制, 推动用户、终端企业、系统集成平台、健康养老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实现共赢, 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成熟商业模式。

(二)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建设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智慧健康养老创新中心, 解决行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问题, 不断创新产业生态体系。

建设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健康信息、养老信息等信息平台, 基于区域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统一规范、互联互通的健康养老信息共享系统, 积极推动各类健康养老机构和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 开展健康养老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应用。

建设创新孵化平台。支持智慧健康养老领域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创业支撑平台建设, 鼓励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众创空间发展, 推动建立一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生态孵化器、加速器, 为初创企业提供资金、技术、市场应用及推广等方面的扶持。

(三) 建立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

制定智慧健康养老设备产品标准, 建立统一的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检测计量等标准, 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

(四) 加强基础网络建设和网络安全保障

加强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覆盖家庭、社区和机构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网络。落实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网络安全防护要求, 提高防攻击、防病毒、防窃密能力。

四、军民融合助力智慧养老产业

国防科技工业在科研生产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先进技术, 培养了一大批高端人才, 通过技术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生产合作等多种方式, 实现多方位的资源共享, 推动国防军工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各地在开展军民融合产业规划编制和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工作过程中, 要在军民融合产业规划中就纳入智慧养老产业, 从顶层策划上系统考虑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考虑清楚这几个问题:当地有什么样的基础条件, 计划引进什么样的资源, 发展智慧养老产业的哪些产业链条, 与当地军民融合产业怎样融合, 与相关军民融合产业园怎样产业互补等。在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下, 充分利用军工优势资源、条件, 推动国防科技工业的技术基础资源军民共享, 助力智慧养老产业发展。

五、结束语

老龄化社会是全球趋势, 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健康状况差等方面的特征, 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有助于解决养老服务问题。化解这一危机, 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 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的发展趋势下, 充分利用新技术, 发挥政府政策支持和引导,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积极发展智慧养老等创新养老服务模式, 从传感器等智能产品供给、商业模式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搭建、养老标准体系制定、基础网络建设等等方面入手, 以协助养老服务业升级并成功化解养老服务供给危机。

摘要:随着老龄化社会进程的不断加速, 传统养老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养老服务的需求,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智慧养老模式优势明显, 本文从智慧养老模式对于传统养老模式的优势, 智慧养老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提出智慧养老是化解养老服务危机的新模式。

关键词:老龄社会,智慧养老,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 戈晶晶.智慧养老需要走出困局[J].中国信息界, 2017 (04) :61-64.

养老规划范文第5篇

我国老龄化特点是未富先老, 老龄化速度极快, 社会家庭养老负担沉重, 65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幅提升, 由于计划生育带来的“四二一”型家庭人口结构, 家庭养老负担将极大加大。

地区发展不平衡, 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老龄化差别大。

2 我国养老现状

2.1 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制, 但由于一些省个人账户的基金己用于支付现有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个人账户己变成了空账, 现行制度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模式。

养老金积累少, 养老金缺口较大。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 到2013年, 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

2.2 社会保障金投资回报率低

现行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过于分散, 缺乏宏观协调平衡机制, 因而使社会保险基金难以集中管理和统一运作;我国缺乏高水平的保险基金管理人才和运营技术的落后, 随着社会保障基金积累的增加, 在基金运营方面缺乏有效的投资渠道和手段, 基金保值、增值问题将越发突出。

2.3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由上表可看出, 虽然近年来国家对社区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 但与庞大的老年人群体相比, 很难满足社区所有老年人的活动需求。

3 社区养老:国外社区居家养老的实践

3.1 英国社区照顾模式

英国的社区照顾包含:“社区内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老年的家属、邻居、志愿者等, “由社区照顾”提供照顾的主体是社区内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政府通过建设开放性的院舍为无子女照顾、自理能力较差的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3.2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

日本居家养老模式主要强调老年人接受养老服务的场所在家中, 社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 满足老年人日常护理、家政服务等需求。为行动能力较差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养老需求, 有超过10000个诸如志愿者服务协会这样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到日本的居家养老服务中, 形成了良好的尊老敬老的社会舆论效应。

4 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发展

4.1 合肥市居家养老模式“2460”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

为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合肥市在主城区引入市场化机制, 推动“2460”为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 即“24小时为6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服务”。合肥市预计到“十二五”末, 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所占比例达到60%以上, 全面建设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在城区将新建和改造一批托老所、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 在城市增加养老设施网点, 建设日间照料和短期托养的养老床位。建设市级养老服务信息网络和服务平台, 逐步在全市推广应用包括老年人基本信息、养老服务等多个子系统在内的养老服务信息管理应用系统, 提高服务效率。

4.2 大连沙河口区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沙河口区各街道建立了社会组织服务中心, 独居、孤寡、空巢老人等可免费享受健康娱乐、日间照料、代购代买、配餐送餐、家政保洁等12项服务。2006年, 大连沙区被民政部首批命名为“全国养老示范区”, 全区每年用于涉老方面的资金补贴近500万元。今年, 大连沙区政府工作报告专题提出:探索推行居家养老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模式, 为老人提供衣食住行、医疗保障、心理慰藉等个性化、多元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据统计, 沙区现有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136980人, 占全区户籍人口20.8%, 高于全市1个百分点。针对空巢老人家庭增多和生活不便等问题, 沙区在全国首创居家养老模式后, 今年又积极利用社会组织和智慧平台, 开展更加符合区情、更加适应辖区老人多种需求的养老服务。目前, 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的融衣食住行医等多项服务为一体的全方位居家养老服务, 已经在沙区的9个街道推行。中山公园街道引入信息化应用系统, 通过为老年人提供“一键通”呼叫终端, 全天候提供紧急支援、信息查询、远程医疗、社区服务、家政上门等服务。沙区还为辖区老人就近提供休闲娱乐等托管服务, 使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普惠型过渡。

4.3 经验与启示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 许多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社区养老模式来应对。基于我国国情可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 政府要重视社区在养老中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推进其发展。英国养老服务由政府主导, 这也使英国的社区照顾模式具有高福利的特点, 政府在社区照顾模式中承担了主要的开销, 这使英国的老年人在支付较低成本的情况下享受到了社区服务。但因我国的“未富先老”和庞大的人口基数, 要政府承担主要开销显然不可行, 因此, 政府要在其中扮演指导者和监督者角色, 积极引入私人资本的加入。

第二, 重视养老服务人员的培养。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深化, 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迅速, 这就需要更多人投入到养老产业之中。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能够为老年人提供优质、全面的服务;而志愿者的积极参与有利于缓解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如日本在社区居家养老中就有相当一部社区养老工作由志愿者承担。

第三, 根据我国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因地制宜, 提供多样化服务。如在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 老年人多有宗教信仰, 开展工作过程中必须重视这一问题。而在上海等发达地区, 老年人相应思想较为开放, 对新事物接受度较高, 当地养老机构也应当提供较为多样化创新型服务。

5 存在问题

5.1 法律体系仍需完善

我国《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婚姻法》均规定了赡养老人是一种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义务, 但实际上老年人在社会家庭中处于弱势地位, 当他们权益受到侵害时往往不能及时诉诸法律, 从近年来层出不穷的虐待老年人事件可见一斑。

5.2 养老产业质量有待提升

2012年老年消费规模达1.3万亿元, 预测2020年将达到3万亿元。据预测, 2014年至2050年间, 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 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中国老年人消费市场潜力巨大。

养老平台的构成还很单一, 以政府包办的具有福利性质的养老院为主, 少量存在着一些收费很高的仅供少数人享有的私立疗养院, 而其他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的产业, 类似于老年旅游业、老年教育业、老年生活用品业、老年医疗保健业、养老信息业、保险业等还处于欠发达、不成熟的状态。

5.3 社会参与不足, 第三方组织作用有限

我国社区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 社区养老服务资源缺少整合, 能够承担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机构和团体发展不快。关于老年人群的管理和照护, 目前我国负责城市老人工作的有老龄委、老干部局、退管会及民政、人事、组织和街道社区居委会等, 相应的社区老人主要有单位退休职工、离退休老干部、没有单位的老人以及三无老人及需要救助的老人。在社区养老服务推进方面, 这几家单位并没有结合起来。街道社区居委会承担社区养老的主要职责, 而经费运转困难, 相应的退管会和老干部局却存在经费盈余而服务缺乏的矛盾。

5.4 对老年人定位不准, 没有充分利用银发资源

联合国大会于1991年12月16日通过《联合国老年人原则》, 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独立;二、参与;三、照顾;四、自我充实;五、尊严。而在我国, 由于受传统观念影响, 人们普遍认为退休后就是脱离社会, 退出劳动, 对“银发人才”的再开发尚存许多不正确的认识。不少地方把“银发人才”资源再开发看做是负担, 只重视在职人才。

6 建议

6.1 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要完善老年法律保障体系, 整合老年维权工作资源, 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整体推进老年维权工作的合力, 推动形成纵向到底的老年维权网络体系。各级政府要安排适当的资金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组织建设, 鼓励社会各界志愿捐款用于老年法律援助。各级司法部门要履行法律服务职能, 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做好老年人法律援助中心的建立工作, 在城镇社区设立老年人法律援助站和咨询电话, 有条件的地区设立老年法庭, 将法律援助服务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延伸, 逐步形成援助网络。

6.2 构建养老产业链, 提高服务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增加服务项目, 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强政府引导, 扩大社区养老规模、完善养老服务政策, 积极发展机构养老, 建立多元化体制, 推进社区养老服务产业化, 提高养老服务队伍规范化、专业化建设等措施, 能够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推进产业完善发展。

6.3 引入第三方非盈利组织

政府加强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政策资金支持, 为非营利组织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 如对非营利组织做好引导、宣传工作, 使得非营利组织在一个较好的社会环境中开展活动, 争取更多的资金运转, 充分挖掘志愿组织这一巨大资源。

6.4 发展老年人再教育, 改变其传统养老观念

发展社区老年大学等为有学习和再就业倾向的老人提供学习机会, 并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加强对“独立”“参与”“照顾”“自我充实”“尊严”观念的宣传, 引导老年人发掘自我价值, 改善老年人退休后的精神生活。

摘要:随着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和老龄化的不断深入, 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挑战, 社会化养老是必然趋势。同时我国社会养老产业发展滞后, 造成养老的供求矛盾日益凸显。针对我国未富先老的养老现状, 本文通过总结英国, 日本, 我国合肥市、大连市沙河口区养老模式发展经验, 探索分析“社区养老”在我国的可行性及不足, 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社区养老,养老模式,家庭结构

参考文献

[1] 孙熠, 等.国外主要养老模式介绍.中国护理管理, 2013, 13 (3) .

[2] 龚静怡.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符合中国国情的城镇养老模式.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6 (4) .

[3] 林乐飞.人口老龄化背景下我国城市养老模式选择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4] 靳欣.家庭结构显著变迁, 养老方式面临转型.科技智囊, 2014 (8) .

养老规划范文第6篇

1 目前我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

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完善的家庭养老制度是国家安定,百姓安居,社会详和,制度优越的具体表现。但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进步,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农村的养老也不则局限在单一的家庭养老模式之中,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其它养老方式并存的多元化养老格局。

1.1 传统式的生儿养老

生儿育女养老防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秉承着儒家“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和道德观,一直以此作为做人准则来训导子孙后代。儒家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德之本也。”从中不难看出儒家对人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是以“孝”道作为首位,在这种崇尚儒家思想文化的氛围中,这些土生土长的农耕族们,虽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但在尊老人、敬长辈、爱父母、痛子女上,仍然是承继古训,恪守职责,尽心尽孝。因而尊老爱幼,赡养老人这一古老的传统美德在我国社会里,在广大农村中一直代代相传。

1.2 个体家庭自给式养老

个体家庭自给式养老,是由家庭成员承担其养老责任。家庭可分为直系亲属和非直系亲属,直系亲属家庭其成员是以血缘为纽带所组成的,非直系亲属家庭成员则是以收养等方式组成的。但不管是直系,还是非直系亲属的家庭,在赡养老人的职责中,自觉承担,义不容辞。

个体家庭自给式养老这种模式,它既体现了伦理道德的传统水准,又适合农村老人养老的生活实际,是农村普遍认同的一种养老方式。农民生活水平的高低,经济收入的好坏,其主要因素与所处的地域有很大关系,如城市周边的村庄与远离城镇的穷乡僻壤乡村不同,沿海与内陆的不同,江南与江北的不同,故在老人的养老问题上仍存一定的差距。农村纯农者由于缺少经济来源,大部分都没有条件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因此他们一旦年老丧失劳动力后,只能靠自己的家庭成员来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

1.3“大家庭”化集聚式养老

集聚式养老是农村老人走出家门,聚集到由集体创办的“敬老院”或“托老所”这个“大家庭”中去,对老人进行全方位服侍的一种养老模式。集聚养老充分体现出社会的关心,集体的温暖,是农村养老模式的多元表现。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的市场化,农村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剩余的劳动力不再是停留在以农业生产为主上,他们纷纷走出农门,融入到社会各行各业中去。于是就出现了家庭老人缺少照顾的问题。于是有条件的乡村由集体出面办起了敬老院或托老所来安顿这些老人,这种集聚式养老是目前农村老人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也是社会和谐,人性化服务的具体表现。

1.4 无偿连动服务式养老

此模式不以经济为目的,是以社会效益为宗旨。具体的做法是将那些身体硬朗,动手能力还强的,已进入老龄期的农村老人,由老人协会牵头,组成老年自愿服务团,为年迈体弱多病的老人作无偿服务。待到了自己需要照顾的时候再由别人为其服务。其特点是低成本,高效率,既减轻了政府部门的负担,也缓解了社会的压力。如宁波海曙区拱北街道的阶梯式服务模式就很有特色,即组织相对“年轻”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当义工,若干年后,当其需要服务时,提出申请,由敬老协会统一调度为其服务,此谓“服务今天,享受明天”。

2 农村养老方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8亿是农民,农村的老人占全国老人的比例达到75%。尽管现在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得到了重视,政府也加大了管理力度,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补助。各地针对当地的实际,启动了管老养老的运行机制,实行了多种形式的养老办法,但由于诸多原因,农村的养老问题仍是任重而道远。

2.1 农村家庭小型化,养老功能出现弱化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国民响应号召,少生优育。为此,全国的人口出生率在逐年下降,农村人口大幅减少,家庭小型化已成事实。据2000年的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每户家庭的人数不超过4人。从中不难看出实行计划生育后,人口从“国策”前的几何式递进中急刹,猛然调头向下,成金字塔倒挂现象。虽然农村家庭的人口少了,但是小户型家庭养老的压力却明显地加大,如对老人的供养,照顾等等,都面临着实际的困难,出现这样的问题,也反映出农村家庭中养老功能的弱化和严重性。

2.2 土地被征用后,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面临困难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维持家庭生计的可靠来源,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自改革开放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扩建,工业用地扩大,房地产业繁荣,公路的开发和延伸,国家征用了大量的土地。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对被征用土地的农民进行调查,其结果是土地被征用后,46%失地的农民人均收入在下降。从中可以看出,收入降幅最大的,当属以农为主的家庭。显然,这些对土地收益高度依赖的农民,是失地后减小经济收入的重要因素。这样一来,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就更严峻了,精壮劳动力可凭自己的强健身体出外打工,增加收入,而老人既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又无能力劳务输出,其晚年的生活就会更显窘迫。

2.3 农村老人养老保险制度的运作存在着较大难度

农村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和老人的养老保险问题政府虽然非常重视,也解决了许多的实际问题。但是,由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起步较晚,制度不完善,再加上农民自身素质及对保险制度的信任度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与城市职工养老保险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为农村的养老保险没有城镇居民那样的条件和优越性,其社保基金是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作适当补助,国家给政策的一种积累模式。加上大部分农民都是以农为主,收入低,故在社保上就凸现了问题,导致温饱型的农民无力参保,即使尚有能力的也缺少意愿性。正因这些现实问题存在,导致此项工作开展不畅,局面尴尬,突出问题表现在参保人数下降、运作难度加大等。

2.4 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给养老带来沉重的压力

据2005年2月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省级老龄办主任会议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达到1.34亿,超过总人数的10%,其中65岁以上的1.1亿,占8.5%。按国际通行的标准,60岁以上老龄或65岁以上的老龄人数在总额中超过10%和7%,即可看作是达到了人口老龄化。

目前,占全国总人口10%的老龄人中,只有25%左右是城镇户口,75%以上分布在农村,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以浙江省为例,早在2000年农村75岁以上的老人为86.4万人,到了2006年就增加了17.1万人,达到103.5万人,年均增长率是30.6‰,远高于农村65岁以上老年人口10.4‰的增长率。同样,全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快速地递进,每年却以3.2%的速度增长,大大超出了预期。农村人口的老龄化,会带来许多问题,其最致命的就是劳动力减少,本就没太多经济收入的家庭,劳动力缺小收入也会随之减小,这样一来社会负担就会加重,养老的压力也进一步加大。

3 农村养老方式的对策

要做好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理论上要加强研究,实践中更要作多方面多途径的探索。如何科学、合理地建立和健全农村的养老制度,要结合不同地区农村经济的状况,再根据国情、乡情和民情,共性问题求统一,异性问题有区别,避免生搬硬套某种模式,然后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使这项工作走上正常化轨道。

3.1 建立养老法,使养老保障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没有完整的法律可依。虽然国家出台了《社会保险法》,但仅仅局限在城镇居民的层面上,而没有将全国8亿农民的养老保险列入范围。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老人的养老,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法制准备工作,都明显滞后,许多地方的职能部门在开展这项工作时,感到最难办就是没有有力的法律依据。针对这种现状,国家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情,从实际出发,出台一部老人养老保障法,把家庭与社会的养老义务用法律来监督、制约,让老人养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3.2 建立和健全养老基金制度,解决农村老人的后顾之忧

农村养老基金的落实与否,是直接关系到今后农村老人生活的质量,只要养老基金落实了,其他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养老基金筹措的渠道,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参照城镇居民住房公积金的办法积累个人养老金。根据当地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测算出基数,然后个人拿出5%的钱作为养老金存入个人账户,集体也拿出一部分资金补给。当然集体的贴补金,要视当地的经济状况,富裕的可等额补助,一般的可酌量补助。

二是在土地资源上做文章。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最保险的资源,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粮食充裕了,可以重理思路,调整产业结构,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或搞一些养殖业,增加经济收入。有条件的可走规模化道路,农户从单一式到整合式,相互之间抱团合作,用土地作为入股条件,彼此以股份制形式参股,彻底地盘活棋路,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三是用“三方合一”的办法去解决。即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共同合力筹资,建立个人养老基金。筹资量化上应考虑农民的经济承受力,比例上政府、集体应占重头,个人酌量。以后再根据各地农民收入情况而逐步提高个人部分的金额,并同步提升享受标准。对于所筹的基金,进行科学管理,使基金保值能力得到优化,从而确保养老资金的正常开支。

3.3 做好居家养老工作,提升服务质量

居家养老是最适合农村老人养老的一种方式,与一些托老所、敬老院等相比,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它既使经济有困难的老人能得到照料,也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当然,在服务上不能求形式,要多途径,高质量。在服务人员的落实上应尽量考虑低成本,高效率。

一是组织老人自愿义务服务队。就是那些年龄虽已60多岁了,但身体仍健康的老人,为年纪更大的进行义务性服务,尽其余热。如宁波拱北街道的阶梯式服务模式就直得借鉴。

二是培养农村家政型服务队伍。人员可从农民中筛选,通过培训,然后持证上岗。

三是建立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用先点后面的办法,先试点待成熟之后再全面铺开。根据村级规模,确定几个人口大村进行试点,如1000人口以上的村可以先搞起来。待有经验后,再全面起动。网点规模约定于1000人口以上的村子设立一个网点,不足1000人口的,可以向邻村靠拢,由邻村服务点统一安排服务,或者相近的周边若干个小村协约成立老年服务队进行服务。

总之,我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在目前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处在摸索中,理论者通过研究,谋求对策,基层工作者结合当地的实际,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去积极应对,使这项工作有了新起色。但无论怎么说此项工作只处在初级阶段,以后的工作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困扰着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定能得到妥善解决。

摘要:我国13亿人口,约有1.3余亿是老龄人口,占全国总人数10%左右,在这10%的老龄人中,只有25%是城镇户口,75%以上在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面对我国的老龄化问题日渐加剧的今天,我们应积极应对,采取有效措施,从根本上去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摸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之路。

上一篇:初中历史高效教学策略范文下一篇:少先队员主要事迹材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