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就业形势范文

2024-06-21

高职院校就业形势范文第1篇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由于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偏见,不少学生认为上高职“低人一等”,“前途不如人”,从而自甘人下,精神不振,学习不好,甚至持“破罐破摔”思想,混沌度日。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更大,所以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模式,创新就业指导工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市场要求。

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就业指导思想落后

目前,尚有不少高职院校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仅看作行政管理人员,甚至实行轮岗,致使就业指导的教师自身专业素质不高,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甚至部分就业指导教师还是一些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时间过短,集中于高年级学生,没有将就业指导纳人学生四年的学习规划当中来。

(二)就业指导形式单一

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相比,就业指导显得微不足道,这使得就业指导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三)就业指导的内容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政策法规、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等短期性指导,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和学生的择业观教育。

二、创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动因

(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步入发展新阶段的推动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是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劳动力要素市场的过程中产生的。可以说,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建设正步人新的发展阶段,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与市场经济新阶段相适应,与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相适应,就需要发展创新。这是基本制度变革性的推动动因。

(二)适应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霜要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够盲目发展,要科学发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科学发展,就是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通过指导,让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也就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这是和谐发展的推动,是发展性的动因。

(三)建设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霜要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是我国应对人均GDP从1000到3000美元发展时期所面对机遇和挑战的一种战略安排。

创新包括三个层面:原创性的创新、技术层面的创新和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上的再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需要在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社会等各个方面和岗位都进行创新发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亦不例外,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机遇性的推动动因。

(四)适应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完成了由数量扩张到质的飞跃,就要求就业职位多样化和大众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必然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变化的要求,以满足不同大学毕业生的差异性指导需要,实现大学毕业生资源在社会上能够得到最佳配置。这是就业指导工作发展阶段的质变性的推动动因。

三、创新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指导的内容

(一)创新工作思想认识

创新当前就业指导工作的思想认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主要有三个的要点:一是要抓住它的实质,即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抓住它的要义,其第一要义是发展,并且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三是要抓住它的核心,即以人为本,作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思想认识创新来说,最核心的是以学生为本,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毕业生与职业、毕业生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了这种和谐发展,就为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协调发展提供基础。

(二)创新工作机制

由于历史沿革的原因,行政管理工作管理机制的惯性,依然在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显现。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把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作为一种专业的工作人员来对待,而是作为行政管理人员来对待,从而在轮岗中将其轮掉了。所以,需要贯彻以人为本,创建新的工作机制,集指导、教学、研究、咨询、服务、管理等职能为一体,专职与兼职相结合,集体指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实现全程化、全员化、专家化。

(三)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显然,现阶段就业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与精英就业阶段是不同的,应该特别认清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所处的阶段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适应毕业生就业社会化的要求,并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会进一步社会化。创新就业工作方式方法,主要应该表现在多样性和开放性,可开有关就业指导的必修课、选修课、各种讲座;可请校友回校做报告,请社会人士讲企业文化、对毕业生的要求等;可设专门的教研室;可开设咨询室,咨询日进行个体咨询辅导,组织各种活动,群体咨询,模拟招聘等。就开放性来说,不仅要以占领用人单位市场为目标走出去,请进来,而且要是和社会力量有机结合,如聘请一些社会人士为学校就业指导兼职辅导员等,共同进行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还要调动动员学生的力量,如成立学生就业社团,在老师的辅导下开展活动,自我教育。

(四)创新工作手段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国家、地方、高等学校三级就业网站基本都建立起来了,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发改委和国资委共同组建了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就业工作的管理工作平台和服务平台。它既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工作管理更为及时有效,同时使得毕业生信息发布、交流、意向反馈更为方便。抓好市场建设,推进就业信息化,形成有形市场与信息网络市场相互促进的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为毕业生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

(五)创新工作内容

这主要是细化就业指导的内容,分层次、分专业、分对象指导,最核心的是,由单纯就业指导过程性的就业指导,变为对指导大学生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负责,全程、终身性咨询指导。

四、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人员创新能力

为适应就业指导工作新的发展阶段—职业咨询指导的需要,就需通过强化培训教育和实行职业资格认证等方式,提高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主要来源于就业指导人员应具备的四种基本能力:一是开展咨询辅导的能力,包括熟悉职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具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应用的能力,熟悉职业规划和助人的基本技能,具备与各种各样来询者互动运用的能力。能够把握服务对象的需求,具备设计和培训的能力;二是把握职场动态信息的能力,包括熟悉劳动力市场职业需求,具备信息收集的能力,对劳动力市场和职业需求信息分析和管理的能力,具备利用相关信息帮助服务对象的能力;三是把握职业道德和政策法规的能力,包括熟悉国家有关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具备运用和指导能力。遵守职业咨询师的职业道德,具备把握自己工作职责范围的能力;四是管理与实施服务的能力,包括具备一般事物的管理能力,具备项目管理和实施的能力,能够宣传与推广咨询服务项目,具备宣传和公关的能力。

高职院校就业形势范文第2篇

一、职业院校就业形势的转变

(一)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自从进入21世纪,全国院校毕业生人数与日俱增,以每年五六十万人的速度增长,毕业生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就业需求越来越少,这就是一个矛盾体。毕业生的就业率急剧下降,“就业难”成为毕业生走出校门面临的最主要难题,这就是就业形式的转变,只有适应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式的转变,不断创新,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大学生与其他劳动力的竞争加剧

职业院校就业形式的转变基于就业市场岗位需求相对平衡,但是新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却进入了就业的高峰期,这必然对劳动力市场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部分工作人员下岗,农村劳动力也开始向城市迁移,造成了劳动力的大量富余。无论是下岗失业人员,还是新型劳动力就业,无疑不让就业市场雪上加霜,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二、职业院校就业形势的政策创新

自从我国进行大学生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已经朝着大众化教育转变,学生考上大学并不代表着有铁饭碗,而大学生阶段仅仅是职业生涯的起点,需要创新当前职业院校的就业形式,重塑高职学生的就业理念。

(一)政府搭台,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拓展更大空间

职业院校就业形式的政策创新首先体现在政府需要发挥余力,为毕业生拓展就业空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为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完善现有的就业体系,提出新方针政策,鼓励毕业生回乡就业,而基层企业需要予以更多的就业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职业水平,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基本保障;其次,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公共就业服务,比如在校招或者公益招聘时,就业服务机构开展一系列的免费咨询,对于一些报名费也尽可能减免;最后,进一步放开产业管制,成立就业创业辅导中心;对于给予大学生就业机会的企业,政府对企业给予税收、贷款等相关政策的扶持,提升企业竞争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现双赢。

(二)职业院校充分发挥在就业中的主导作用

当前很多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考虑的首要因素是薪酬、福利待遇,进而无法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院校需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做好职业规划,根据学校提供的职业培训,有侧重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职业院校要想充分发挥就业中的主导作用,还需要进行工作重心的转移,提升教学质量,这是生命线,在多年急速扩张的背景下,需要落实教学本质,紧抓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团队,让学生真正有所学有所得。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国家经济的发展,进行学科设置,市场的需求永远都是大前提,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在走出校门之时,有更大的竞争力。最后,职业院校要加强创业教育,面对社会的需求,深化课程改革,让学生选修更多的学科,拓展知识面,通过一系列专题讲座的学习,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走出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创业做好准备。

(三)职业院校学生要勇于改变就业观念,把握机会敢于创业

职业院校学生在面对就业形势的转变时,要能突破自我,勇于改变就业观念,抓住机会,敢于创业,首先,正确评估自己,明确职业方向。职业院校学生职业定位不清晰,尤其即将迈入社会,需要做足准备,扩展知识面,丰富头脑,提升沟通交流能力,结合自身兴趣,综合分析自己的职业定位;其次,在校期间,多多参与社会实践,理论结合实际,提升面对突发问题的解决能力,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为将来迈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再者,把握每一次就业机会,先选择就业,之后在根据自身的能力进行职业的调整。很多学生在刚迈入社会时的职业岗位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和自身能力也不匹配,但是任何一个经历都是宝贵的职场经验,需要了解自己的不足,适应社会的发展,拓展职业发展技能;最后,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自主创业,避免急功近利的心态,在面对挫折时,坚持不懈,培养良好的心理素养,创业是一条不归路,在创业之初,职业院校的学生需要做好心理建设。

结束语:

从长远来看,职业院校的学生要想解决就业问题,就需要转变自身的就业理念,从自身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出发,提升自己的基本功,以此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职业院校的学生就业具有专业性,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业素养,在企业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同时,社会、企业也需要为职业院校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摘要: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就业问题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解决的,需要社会、院校、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促进毕业生的就业。面对着当今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逐年增加的毕业生人数,本篇文章将职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就业形势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政策,希望从多维度促进毕业生就业。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形势,转变,政策创新

参考文献

[1] 范恒君.做好高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大观,2010(01).

[2] 姜宇国.论高校职业指导教师的能力和素质[J].教育探索,2009(01):86-87.

高职院校就业形势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考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一) 考务管理工作是校风、学风、教风建设的重要推手

一个学校的校风即学校风气, 是一种校园精神文化, 是通过长期的沉淀逐步形成的全体师生员工共同拥有的文化潜质。学风即学生学习的风气, 是校风的集中体现, 是学生在校风的熏陶下逐步内化的素养。教风是校风在教师身上的一种折射, 是老师立德树人的素养。而考务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体现因素就是考风, 如果考风不正, 会间接影班级的学习、教师的授课。对高职院校而言, 考务工作日常建设中,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 逐步端正考风, 做到诚信考试, 让学生树立自我价值观, 能够有效反作用于校风、学风和教风, 形成良性循环, 提升学校声誉。

(二) 考务管理工作是教务管理核心环节

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教学的基础服务, 是学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开展教学活动保障。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考务管理、教学日常管理等多方面, 其中考务工作是其核心环节之一, 从我们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 考试的成绩反馈着教学质量, 促进着教学内容的改革, 考务流程体现着教务管理绩效。由此可见考务管理工作在教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三) 考务管理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手段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是考核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 而考试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的方式, 可以选择不同的考试方式来检验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反映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再通过考务管理中全面的考试分析, 能够有效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等教学改革实践中, 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目前高职院校考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工作思路陈旧, 缺乏创新因素

由于高职院校的考试工作一般包括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补考、清考等几个环节, 虽然专业有所不同, 考试方式稍微有差别, 但针对同一个部门, 其工作重复性比较强。另外在实际运作中, 考务管理部门在大多数职业院校中得不到重视, 人员编制和人员层次安排不合理, 并且工作量大, 容易出现纰漏, 这就造成考务工作者思想认识不够, 不愿创新、怯于创新, 也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总结。

(二) 客观因素影响, 教考难以分离

对教学质量公平公正的评估是高职院校教学实施中的难题, 从理论上来讲, 教考分离是解决该瓶颈的重要手段。但由于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 教考分离难以落地实施。比如职业教育重视技术技能的实践操作, 跟进市场的技术应用, 更新较快, 而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没有时间从事教学研究, 也没有时间开展题库的研究更新, 单独组建命题小组的可行性也比较低。

(三) 考核方式单一, 不能体现学生能力

大部分高职院校, 无论是校内的考试还是校外考试, 都还是传统的考试模式和管理模式, 考试形式单一, 难以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成果有效地纳入成绩总评, 不能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从而导致考务管理与人才培养规格存在分歧, 学生对考试的积极性不高, 对其性价比存在质疑。

(四) 疏于总结分析, 不能有效促进教学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考务管理工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其作用除了保障考试工作顺利进展, 还有个重要的功能性环节不容忽视, 那就是总结反馈,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收集的教师的课程总结、学生的成绩报表等多项资源都需要进行统计分析, 形成报告为领导提供决策性素材。然而我们大部分高职院校只是形成了可查阅资料而没有进一步的分析挖掘, 也就失去了其促进教学的功效。

三、新形势给考务管理带来的挑战

(一) 生源结构多样化增加了考务管理的难度

随着我国高考改革的深入, 高职六种招生考试方式的出台, 高考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 各种生源混合教育, 必将带来培养模式变革, 对教学实施带来深刻的影响。考务管理工作也必须随之做好顶层设计、实施方案, 建设好实施资源。

(二) 新兴信息技术给考务工作信息化改革带来新的契机

近年来, “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落地应用, 智慧校园建设使得“教”与“学”的模式放生了革命性的变革, 信息化2.0有效推动了资源共享方式、翻转课堂模式, 这些也就要求相应的教务管理互动实行“智慧教育”的转变, 我们的考务管理工作也要相应地适应学生的学习个性化、碎片化、终身化的需求。

(三) 创新创业教育给考务工作内容带来新的课题

国家大力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落地实施, 尤其在高职院校将“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作为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 这接打破了原有的教学体系, 将双创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将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融入到技术技能的锻炼中, 这样原有的考务管理必须做出实质变革, 适应专创融合, 推动教学改革和实践。

四、基于新形势的考务管理工作改革策略

(一) 体系化顶层设计

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必须调整对考务工作的重视程度, 做好顶层规划和设计, 设立专门的考务部门, 从人财物给予一定的预算, 并不断完善考务管理制度, 提升考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 并在实际工作执行中组织人员针对考务工作开展有效地研究, 逐步培育良好的考试作风和诚信观念。

(二) 信息化创新模式

由于生源结构的多样化、双创教育的融入, 给高职教育带来新的挑战, 教学的方式、教学的内容、教学的实施角色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考务管理工作也需要信息化升级。除了出题、考试安排、批改、成绩录入、成绩分析等一系列模式化工作之外, 还要设计开发中间件或者调整系统架构, 打通考务系统与其他教务系统的数据, 尤其是跨部门、跨校区形成更加高效地无纸化渠道。

(三) 弹性化多元需求

随着市场形势的改变,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 以学生为主体, 体现成长成才价值。为此考务工作需要根据各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后的人才培养计划作出改革调整, 将学校、企业纳入考核的角色多元化, 将笔试、面试、实操、路演纳入考核形式多样化, 将传统考试、实习实训成果、创新创业成果纳入考核的内容丰富化, 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成长需求。

(四) 迭代化延伸功能

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化手段, 优化提升考务管理工作的功能性。通过优化考务管理系统, 做好考务全过程管理, 尤其是要加大过程数据和过程成果的采集, 一方面增加考核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及时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将考务管理的效用辐射到整个教与学的全过程。

五、结语

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发展, 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考试作为学生能力、教师水平、学校品牌的外在表现手段之一, 也需要与时俱进, 考务管理也要不断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 结合学生实际情况, 改变其管理的模式和水平, 不断推进学校办学能力的改革和创新, 发挥其在高职院校长远发展中的推进作用。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 高职教育不断被注入新的时代因素, 高职院校日常管理工作无一例外不受到影响。考务管理是教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整个“教”与“学”的实施过程中占据着关键地位。本文首先指出了高职院校考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然后在分析目前高职院校考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以及新形势对考务工作带来挑战的基础上, 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 探讨了考务管理工作改革的创新性策略与方案。以期望推动高职院校考务管理工作的适应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信息化,创新创业教育,考务管理,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含薇.高职院校考务管理的问题及优化对策[J].科学咨询, 2017 (40) :41-42.

[2] 吴富英.关于深化改进新形势下高校考务管理工作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 2019 (17) :115-117.

高职院校就业形势范文第4篇

1 更新理念

对于所有高职院校来说, 学生管理的最根本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所谓学生自主管理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及帮助下, 自我教育、自我发展, 能自己正确处理日常生活、活动与学习方面事物的管理模式。这种新型的理念在于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体位置, 以学生为中心, 能力为本位, 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热情, 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 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修心、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协作、主动交流、主动参与, 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2 完善制度

制度是理念的体现。完善、合理、适度的制度是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的前提。制定制度的主旨是让管理依法依规, 杜绝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人为因素。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就是学生管理的规矩, 有这个规矩才能有良好的环境。现行的《高校大学生行为准则》、《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实施细则》等管理制度中有很多过时的内容, 而高等教育的发展又日新月异, 学生的思想千变万化, 必须及时的修改、更新管理规范的内容, 使之符合国家法律的精神, 符合时代发展的精神, 符合学校管理者的意志, 符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同时要及时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 把日常琐碎工作系统化归类, 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提炼提升, 作为规章制度之外适当的补充加入到学生管理之中, 使各项规章制度更贴近学生生活, 具备更强的工作针对性。当管理制度提升到了人性化的高度时, 富有人文关怀的制度会使人在被管理的过程中体会出温暖和帮助, 也就可以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 使学生在被管理中受到教育, 并最终自觉地参与到管理活动之中。

3 强化队伍

3.1 辅导员队伍

加强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维护高校稳定的重要保证。辅导员的教育活动是学生良好自我教育的先决条件。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是一个“内化”的心理过程, 是辅导员的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双边活动的过程。辅导员必须在付出更多情感的同时, 与时俱进, 更新观念, 具备良好的人格魅力和审美情趣、良好的心态和习惯, 尽量贴近学生, 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剖析他们的思想变化, 疏导他们的思想问题, 实现人的观念转变, 塑造他们的精神世界。辅导员只有真正的关心学生、激励学生、提升学生、尊重学生, 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之形成真正的价值认同, 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真正的实效。

3.2 学生干部队伍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体力量, 是联系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干部素质的优劣、工作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所以, 要想学生管理工作取得成效, 就必须大力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4 转变思想

学生思想转变是实现学生自主管理理念的关键所在。进入21世纪以来, 一些非主流的、反中心的、多元的因素等通过各种途径冲击着思想尚未完全定型的当代高职生, 对他们的文化观、价值观、民主观等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影响有积极的, 也有消极的。辅导员要联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正确的教育, 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 避免由于多重价值观和人格再构等内在原因以及环境诱发因素的作用, 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下降, 产生情绪障碍。

同时还可以利用优秀的艺术作品, 比如经典名著, 影视节目, 歌曲绘画等, 创设情景, 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这些积淀了人类精神文明的作品既能使学生增长知识, 开阔眼界, 提高认识水平, 还能陶冶情操, 有益身心发展。只有当学生获取了辨别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和情感时, 主体意识和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增强时, 他们才能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 学生自主管理才能行之有效。

5 科学管理

科学的管理是保证实施效果的重要手段。目前在部分高职院校, 采取了“刚柔相济”、重在“柔性”的管理模式,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所谓“刚性管理”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 并利用组织结构、责权分配来实现由支配到服从的管理。为了实施刚性管理, 必须建立起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制度, 并附以严格的奖惩措施。这些规章制度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 必须人人遵守, 无论谁违反, 无论什么原因违反, 都无一例外地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受到相应的处罚。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提出来的。它强调“以人为中心”, 依据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它采用非强制性方式, 以在学生心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 激发每个人的内在潜力、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把组织意志变为个人的自觉行动的管理模式。

在高职学生管理工作中, 根据学校办学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需要, 通过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 通过使用控制、监督、惩罚等管理手段迫使学生以某种行为规范去完成学业是必要的, 这是保证学生管理有章可循的基本条件, 是维护校园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等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因此, 必须利用各种形式和场合让学生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 这是十分必要的。

总而言之, 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学校学生管理的最终手段和途径,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学校培养的最终的目标。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 我们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需求,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 要不断的探索, 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和能力, 真正让学生从做中体验、从做中管理自己, 成为学习的主人, 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摘要:本文就如何实现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主管理, 从理念、制度、队伍、思想、管理等方面出发, 围绕如何用制度来体现理念、用队伍来推行理念、用学生思想转变来实现理念、用管理来保证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理念,制度,队伍,思想,管理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0 (3) .

[2] 彭越农.构建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J].长沙大学学报, 2008 (11) .

高职院校就业形势范文第5篇

[摘 要] 通过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进行分析,剖析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围绕学生特点与市场需求,对就业指导理念、就业指导形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与方法,希望能为高职学生就业找到一条较好的解决路径。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高职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和人民对高职教育的认可,一批批办学理念先进、设施一流、教学质量优良的高职院校涌现出来。这些高职院校不仅重视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同步,更在产教融合、城教融合等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也有显著提升。他们更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但依然存在教育投入与毕业生就业质量不匹配,学生、企业满意度不够等现象。众所周知,对于集中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学生是学院的“产品”,“产品”是否畅销、质量是否合格、是否经得起市场的检验,直接影响到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如何全面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和专业对口率已经成为高等职业院校破解办学瓶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高职学生就业现状

据有关部门统计,2017年北京高校毕业生高达23.5万人,其中高职毕业生3.4万人。再加上中职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2017年新增劳动力超过30万人,就业人数激增,用人单位需求质量增加、数量减少。虽然北京疏解非首都功能项目在推动产业升级的同时,也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了一大批就业机会,但高职學生的就业能力不足和就业观念偏差,使高职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不乐观。

(一)理想与现实偏差,使部分毕业生有业不就

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够务实,一方面他们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毕业后能够轰轰烈烈地干一番大事业,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不能正确认清自己和当前的就业形势,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向往轻松又体面、收入高、福利好的工作,面试多家企业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造成不少毕业生“慢就业”或有业不就。

(二)就业能力不足,使部分毕业生有业难就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我国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用人单位非常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毕业生的沟通、理解、学习、运用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由于高职学生的文化水平和本科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部分毕业生有业难就。

(三)供需结构失衡,使部分毕业生无业可就

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大于求,市场需求主要集中在生产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和生产、管理、服务等基层管理人员。高职院校面临着招生的压力,许多高职院校不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而是以招生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许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另一方面,一些用人单位存在着人才高消费现象,招聘时随意提高学历要求,导致一大批高职毕业生无业可就。

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现状

就业指导在高职生就业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高职院校教育者的共识。但因为受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师资专业程度和学生综合素质等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始终处于起步阶段和摸索阶段,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严重影响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及就业质量。

(一)就业指导与专业人才培养不同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开始重视招生、培养与就业一体化的重要性,并设立了就业指导部门,普遍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受师资多为兼职等因素影响,并没有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就业指导教材基本采用通用教材,认知明理的内容多,与不同专业岗位定位和就业实际结合的内容少。

(二)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立不够完善

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没有一支专职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就业指导课教师多为专业课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研究与交流非常少。有些虽然接受过职业指导师培训,也是短期的综合性培训,缺乏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更缺乏对行业用人需求差异的了解以及对企业文化的认知和感受,因此无法站在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给予学生最及时、最实用、最有效的指导。

(三)就业指导形式和方法相对单一

受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形式基本上就是开设一门课程,教师按照教材章节完成就业政策、就业技巧、个人简历制作等授课内容,导致学生的认知和实践相脱节。其次,大部分教师由于缺少专业背景,对就业教育认识不足,很多教师采用照本宣科、糊弄了事的态度,导致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不佳。

(四)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个案指导

尽管不少高职院校有意识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职业指导理念,但针对学生个体职业发展的个性化指导几乎是空白。随着人才市场竞争的激烈,企业在用人上更趋于务实,他们除了对专业、层次等方面有要求,更希望毕业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当然,面对就业、面试等一系列问题,学生也有许多个性化问题需要咨询或指导。

三、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对策

十九大以来,一系列关于高校教育改革、职业院校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出台,给高职院校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的新的挑战。如何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首都“四个中心”战略定位,坚持立足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首都经济发展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就成为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做好专业群建设、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创新等工作的同时,将就业指导工作与教育教学、德育工作、各类活动有机结合,从而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一)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三化”就业指导体系

第一,全程化就业指导。高职阶段的就业指导不应是毕业前开展的临时性教学措施,它应该是在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生理特点、年级阶段的同时,相伴于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重要教学活动。大一阶段应以专业认知、习惯养成、基本素质培养为主;大二阶段以职业道德、行业规范、职业规划、团队合作等为主;大三阶段以面试技巧、简历撰写、劳动法等内容为主。

第二,网络化就业指导。在科技发展和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的就业指导也应该在面授、讲座等形式以外,为学生搭建具有咨询、互动和答疑等功能的线上就业指导平台。一方面为应届毕业生提供关于就业政策、派遣流程、招聘信息等方面的查询;另一方面通过成功案例、优秀毕业生、劳模榜样等,宣传职业操守,弘扬工匠精神。

第三,个性化就业指导。由于人的个性差异和需求不同,就业指导除面向整体外,还需要遵循个性化原则,可通过建立毕业生就业档案,关注学生的能力维度、个体差异与求职需求,就独立人格意识培养、职业生涯的发展、个人潜能开发等,给予一对一人或一对一组的个性化辅导,从而提高就业质量。

(二)建立全员渗透与专业指导相结合的就业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因此人才培养多遵循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面对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均存在一些问题的学生,高职院校必须发动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就业指导工作,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岗位上践行职业精神,做好行为示范。同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渗透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培养,推进“五个学会”和“四个一”工作培养目标。“五个学会”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四个一”即塑造一身修养、书写一手好字、掌握一项技能、明確一个方向。

此外,为了适应人才市场竞争和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需求,高职院校还应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这支专业化的就业指导师要对就业形势、学生和企业需求等有深入的了解,同时熟悉招聘、培训、考核等人力资源相关知识,并掌握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对不同专业的行业标准、企业共性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以站在就业指导领域的制高点给学生最及时、最实用、最有效的指导。

(三)完善企业信息库,搭建实时高效的人才供给平台

校企合作良好运行机制的建立是确保校企合作关系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高职院校应认真梳理并整合优质企业信息,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库,加强联络与沟通;通过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校企合作双赢机制等,及时了解行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并利用网络与线下及时发布用人资讯。其次,广泛收集和遴选用人单位,举行校园双选会和专场见面会。这类招聘会,由于事先对企业资质、待遇、安全等方面进行过核实,并就用人要求等进行了深入沟通,可为初入职场的学生减轻不少心理压力,从而积累面试、笔试等方面的经验,就业成功率和就业质量也相对较高。

总而言之,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确实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致使个别高职院校陷入了投入大而收效小、招生难且就业难的困境,以至于影响自身的良性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长远发展,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加强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形式与内容,努力提升就业指导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顺利就业、优质择业和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陈久喜.大学生就业指导[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马力,崔颖,王银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

[3]王学东,陶云明.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7.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3-07:117-129

[5]秦光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构建研究[J]. 2009(23):84-85.

编辑 武慧慧

高职院校就业形势范文第6篇

高等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就是指院校通过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其本院校的资源信息进行整合, 对高职院校的资源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和应用, 进而达到优化资源的目的。高职院校信息改革, 其目的就是促进院校的生产过程走向自动化, 使管理和决策趋于智能化。对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主要目的就是提高院校的市场竞争力, 提升院校的管理效益。

二、高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信息化高校公共管理就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对高校各个方面内容进行管理, 从而加强高校的发展。现阶段, 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已经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发展主要是以互联网络和计算机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工具, 这两种工具的出现把传统的传播媒体例如电影, 电视, 杂志等媒介传播形式推翻, 以一种新面孔呈现, 在这种形势下高等院校需要转变以往的管理模式, 以适应信息化发展为主进行改进措施。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现今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些数字化、网络化的要求已经逐渐的进入高职院校公共管理的中心, 因此, 高校需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全面建设。

(一) 信息化工作缺乏整体性

目前, 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工作大多数都是块状结构工作。保安人员管理、财务管理、图书馆管理等管理项目分开在不同系统当中, 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 资源也很难得到共享。

院校的信息化工作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完善。因此, 就需要院校改进管理, 加强对相关资源的整合和创新。信息化是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高职院校为了能有效的进行管理和创新, 就必须努力去探索一条符合高职院校发展的道路。因此, 整体性改造信息化工作是院校需要思考和计划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 对信息化认识存在不足

高校公共管理过程中, 部分高校还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 实际行动也没有落实到位, 这两者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对公共管理工作太过忽视, 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高校公共管理之中, 这项工作也没有得到很好开展。实际情况是, 高效管理层不仅缺乏创新理念缺乏创新的理念, 而是根本就忽略了信息技术在现实中的重要性, 导致了高校公共管理工作跟不上高等院校的实际发展, 同时也在一定成度上限制了学校的发展空间。

(三) 监督体系不完善

高校要实时掌握和监督公共管理的运行情况, 就必须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 有效的调整信息化管理系统, 监督高校相关部门。了解校内多项工作的运行情况, 从而提升管理系统的应用效果。然后根据现实需要来进行工作的部署, 有效的推进高校公共管理工作。目前, 各种高等院校由于其评价体系和方法不完善, 高职院校管理评价和高校内部绩效评价都不太完善, 导致高校公共管理存在不足。

三、信息化形势下高职院校公共管理模式的改进措施

(一) 加强信息化管理

信息时代的到来, 高校就必须进行信息改革, 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来进行公共管理以适应时代发展。高等院校进行信息改革, 就必须将相关领导人的思想进行改变。院校只有树立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观念, 才能将信息技术运用到高校的运用管理中, 从而使提升公共管理的效能。高效运用信息技术, 能够实有效的收集到不同种类数据信息, 提升高等院校整体的质量和管理的水平。高校管理效能的提升源于其对资源信息进行有价值的应用, 高等院校通过不断的收集院校公共管理的信息数据, 相关人员便能够有效及时掌握高校公共管理重点, 同时有效推动高校管理工作的发展。高校在人员管理这方面, 需要通过电子信息技术来管理系统平台, 实时收集到高校的一些基础数据资料例如师生就餐人数等, 然后通过计算机的汇总计算, 院校领导可以明确的了解到人流重点区域, 进而能够有效做好应急事件的一些处理工作。高职院校能够在网络技术平台上, 信息技术可以对不同分管部门进行近距离的控制。很多高职院校在日常管理当中都运用了办公自动化软件, 对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员工距离能进行进一步联系。这样的管理方式能够促使高职院校内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和谐共处, 且还能够让高职院校决策层更深层次的了解很多学校进展方面的资料信息, 根据数据资料优化自身的决策。高职院校公共管理可以通过信息化通讯行为, 对各种运作过程进行监控以, 进而加速了高职院校内管理结构的优化, 促使高职院校渐渐地走向扁平化管理。信息化技术在公共管理还体现在日常网络视频会议以及在线会议, 它能更好地约束相关人员的参与行为, 从而加速高职院校的运转。

(二) 降低公共管理成本

长期以来, 高职院校投入到公共管理中成本很高, 公共管理成本高低决定于高校管理实际投入情况。特别是在对人员管理投入和公共安全的投入上。一般情况来说, 学校都会将重点投入资金加以保障, 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但公共管理在缺少措施和机制情况下, 高校的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 会有一部分投入得不到预期的效果, 甚至会出现损失的现象。在信息化技术运用上, 高校也会有一些新的探索, 公共管理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还需要公共管理部门进行长期的运用总结。信息化投入到高校公共管理的应用可持续性强, 就像是在高校搭建一套内部公共管理平台, 公共管理作为一个重要的模块, 它能通过有效俩整合资源, 使公共管理初期的投入出现明显降低的现象, 同时保障了公共管理整体运行效果。信息化管理是指运用信息技术能够提升管理专业度, 同时也能有效挖掘管理潜能。对于高校而言, 实施信息化改造的前提是拥有一批专业人才, 同时需要有雄厚资金支持。因此, 高校要有效地控制公共管理成本[1]。高校公共管理工作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管理预期目标, 需要相关部门积极的落实各项工作。

(三) 完善高校监督制度

高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设置机构。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 科学合理的设置高校新建设, 健全相关监督制度。加强内部制度建设, 是高校建设有序管理的根本。在实际制定制度时, 高校相关人员要注重制度的科学性、权威性以及可操作性、整合团队, 为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监督提供人才支撑。目前, 首先, 高校应积极发掘内部力量, 建设监督委员会, 同时高校公共管理需要相关人员整合各个部门专业人才的力量, 组成监督委员会的成员, 全程的参与监督, 在监督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 并且为高校领导提供合理建议, 促进高校公共管理的顺利进行;同时, 为进一步加强建设监督力量, 高校也可以引进社会监理会中介咨询机构, 利用其专业职能, 为高校新校区建设把好关。

高校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公共管理工作实现数据信息化[2], 是平面管理工作实现立体化的呈现, 为高职院校开展自我评价和考核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完善了监督机制。高等院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对层级之间授权、分工的动态监管, 更加符合实际, 大大减少了部分部门的推诿现象, 使高校公共管理中的任意想管理行为都有理可依。相关人员可以结合在公共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来实现信息化动态更新, 促进高校公共管理的发展。

(四) 加强了高校的各项管理

1. 高等院校校人员的管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建立管理机制

将人力资源的管理软件应用于高校管理中, 将高校中各个领域人员通过集成方式有效管理, 既可以高效管理相关人员, 并且可以及时有效地分析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数据, 高校便能够及时的了解到人员的改变, 能准确把握高校发展方向, 高校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对人才资源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管理, 也可以储备、购买电子信息的系统、这有助于加强各个部门之间合作交流的力度, 将高校所有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 从而取得最大效益[3]。

2. 高校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

高等院校将信息技术与不用到财务管理当中, 有利于相关人员能够科学管理财务, 计算机技术能够准确的反应出高等院校详细的财务情况。财务部门是高校管理一个很重要的部门, 为高校能够正常运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高校财务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推算出精确的数据信息, 从而对高校领导的决策提供了良好保障。信息技术的一个特征就是具有高度集成性, 它能全面的监管整个高校财务数据, 科学的分析高校面临的财务状况。在分析财务状况时, 高校公共管理需要通过得出的数据信息研究、分析使公共管理的结果更加客观, 更有逻辑, 同时有效的减少了人工计算带来的误差, 促进高校公共管理快速发展。

教育管理信息的标准化是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也是将来实现教育信息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必要条件。高校的公共管理内容包括了学校日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中的各个方面, 包括教师。学生业务管理信息。高等院校可以通过学籍管理模块, 来实现对在校学生日常行为、毕业生信息、学生档案进行合理的管理;如开学初期在全校学生进行注册后, 可以由财务管理部门根据学生的注册信息, 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统筹安排所需要的经费;高等院校需要借助电子管理软件来实现办公需求, 提升办公效率;高等院校公共管理通过对相关管理模块进行登记, 可以对高校的整个资源信息进行宏观上的调控;高校可以利用教务方面的管理模块, 对高等学校进行班级设置、教学活动、新生注册、等信息化管理, 这种管理不但能提高公共管理工作效率, 而且能够使公共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运用高校学生成绩管理模块可以方便地对学生的成绩统计进行分析, 从而生成各种分析报表, 为高校公共管理的教学资源分配调整提供了重要依据。

(五) 维护数据安全

安全教育是指相关部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组织安全培训的教育的活动, 促进学生安全意识的提升, 增强师生的自防能力。将高校公共管理中的“系统维护”的“权限管理”中进行分组, 如备课组长组、级组长组等, 然后分别授于不同的权限, 如每个模块的新增、修改及删除权限。权限的不同划分既可防止部分人员恶意破坏数据, 又可以防止用户误用, 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各种数据的安全, 将整学校管理软件使用到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来, 促进了学校的规范管理工作, 同时有利于教育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升, 促使高校的公共管理走上教育现代化。高校公共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主要就是为了增强相关部门对校园安全的管理。相关部门要树立其先进的思想理念, 借助信息技术构建高校电子信息管理系统, 帮助高校建立一个安全教育的平台。信息化教育能够让师生更容易理解安全教育方面的内容, 同时可以提升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不断的扩展安全教育的覆盖面。

四、结束语

高校中的公共管理形式, 最重要的体现就是高职院校信息化管理改革。我国高校进行信息化管理时, 降低公共管理的成本, 相关部门需要将已有的管理体系完善, 维护高等院校数据安全, 使高校更加具有国际竞争力。因此, 相关部门日常管理时, 充需要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相关链接】

高等院校指按照国家规定的设置标准和审批程序批准举办, 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要培养对象, 实施高等教育的全日制大学、独立学院、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职工大学、业余大学、职工医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和普通高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等。

民办学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 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 其办学层次分专科和本科

摘要:现阶段, 高职院校的公共管理已经成为教育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学生思想的多元化发展, 高职院校要如何引导学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是高职院校进行公共管理的过程中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难题。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院校可以运用信息化手段对高职院校公共管理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形式,公共管理

参考文献

[1] 赖满瑢.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 2015 (22) :130-131.

[2] 罗璇.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时代农机, 2017 (8) :180.

上一篇:广州亚运会开幕式范文下一篇:汇报演出主持稿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