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

2023-09-21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第1篇

摘 要 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过程,以及使用案例教学法应把握的几个要点。试图通过探讨改进会计专业课教学的模式,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 会计专业课 启发式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实证研究在教学实践中的借鉴与运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在职业教育中,尝试案例教学更有意义。所谓案例教学法,即运用社会或身边发生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明道理,给学生的行为以启发的教学模式。教师遵循理论与教学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宗旨,按照教学大纲要求,以案例资料为教学素材,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相交流与沟通,人人参与,打破教师与学生的身份界限进行平等对话、讨论,并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学习内容的重要教学形式。

1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

(1)中职学校课程改革的需要。近几年,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中、高级技工的需求持续增长,这无疑使职业学校的学生市场需求看好。另外,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应该说职业教育前途非常好。关键是如何向教育教学要质量, 真正让学生学有所成。换句话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职业学校赢得市场的关键, 而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又是提高教育教学的前提,必须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思想,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2)中职学生的现状要求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中考的失败和对未来的茫然使得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加之社会对中职的偏见,以及自身定位的偏差, 另外一些学生在初中就不好好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厌学情绪。 人生追求的缺乏使其陷入了散漫性与惰性之中,厌学、懒散、纪律性差在中职学生中占有相当比例。 这就要求教师正确全面认识学生,关爱学生,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能动性。在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参与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有利于对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检验和提高。

(4)会计专业课是实用性很强的课程,而企事业用人单位也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有很强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案例教学法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结合起来, 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为这一教学目标的达到提供了一种可能。

2 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的组织实施

会计专业课采用案例教学应当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要求,在课堂上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过案例资料在实际中加以应用和呈现,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搜集资料,建立案例库

教师在平时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搜索国内外企业经营实践中或其他资料中的会计管理典型案例,建立会计案例库。

2.2发放案例资料,布置任务

根据教学需要,教师提前三至五天从案例库中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案例资料发给学生,并且书面向学生说明下发案例的基本内容、性质,以及阅读要点、重点、难点和分析讨论任务要求,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会计案例时要查找一些相关的参考文献。帮助学生运用过去所学的会计知识理论,正确理解、分析、评价学生所获得的案例,并在后期写出适当的案例分析、评价、总结报告。

2.3利用课堂教学,对案例展开充分讨论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广泛讨论,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理解分析和评价结果,依次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把会计理论知识与会计案例(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评判学生分析评价观点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提出自己认为最优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出学生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自己评判是否正确。

2.4撰写案例分析报告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是学生对案例分析与课堂讨论后得出的结论,也是对过去以及现在所学知识的回顾与总结,同时也能使学生的书面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3案例教学法在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运用应把握的几个要点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改进了教学方式,创造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性与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如果使用不当,未必就能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因此在会计案例教学中还应把握好下面几个问题。

3.1建立案例库应把握典型性和相关性原则

教师对所选用的案例要紧紧围绕教材中理论知识点,认真组织安排,不能脱离实际,闭门造车,想当然编造教学案例。收集案例资料,教师可以从教材中收集,可以上网查找,可以结合教师的实践活动,深入到公司、企事业等单位收集实际工作中的案例等等,不一而足。不论案例资料来源如何,在选择使用时都要把握好相关性与典型性的原则进行整理。

3.2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使用

会计专业课案例教学注重实践教学环节,但是案例教学并不排斥讲授法和其它教学方法,如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仿真模拟实验、实习等方法。在教学中既不能坚持满堂灌、填鸭式等传统教学方式,不应用案例教学,也不能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认为案例教学无所不能,可替代其它教学方法,这两种观点都是错误的。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方法要结合使用,相辅相成,才能收到最佳教学效果。

3.3教师要精心准备,创设案例情境

教师在课前要精心准备,根据教学内容模拟、创设案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例如,在有关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的教学中,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则教师免不了要逐条介绍国家《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规定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学生会觉得乏味,因而缺乏学习兴趣。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就可以先将现实经济生活中发生的某些会计违背职业道德而受到有关部门严惩的案例,然后要求学生分析其违背第几条规定,学生必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3.4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会计案例教学中,应把握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把教师从过去教的职能向导演职能转变,从主角形象向导演身份转变,把学生从过去被动接受学习向学习的主体转变,学生是演员、是学习的主角,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学习。因此,在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导思、导想、导行,要学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尽其所能把主角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同时,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主动发展能力都会得到培养、锻炼与提高。

将企业会计管理案例应用于课堂教学,在巩固学生所学企业会计知识,发挥学生潜能与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调动学生学习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相信案例教学法在今后的中职会计专业课教学中会被越来越多的教师应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实践技能性、实用性会计人才。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第2篇

2 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要求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了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素质要求:人才需求的层次根据由多到少依次为应用型技术人才、高级研究人才、复合型人才、一般工人和一般研究人员;而企业对毕业生人才素质的评价中, 34%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强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20%的企业认为需要加强专业知识。下图数据充分说明了社会对于应用性人才需求强劲, 同时对目前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的动手能力、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普遍失望。 (图1)

根据上海市现代物流专业课程标准的要求, 中职校物流专业分为四个专门化:物流运输、仓储与配送、口岸物流、物流营销, 各自的就业岗位如表1所示。

同时, 从上表的物流岗位群中, 我们可以归纳出物流专业的专业技能包含:采购谈判技能、物流业务销售技能、仓储配送业务技能、运输协调组织技能、国际货代单证处理技能、物流软件应用技能、物流信息处理技能。很明显, 这些专业技能单单靠学校的理论教学是无法实现的, 需要强化实践教学, 而实践教学最好的途径莫过于校企合作。 (图2)

2 校企合作模式分析

国外的校企合作开始于18世纪中叶, 发展到现在已有较成熟和普遍的运用。典型的如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 (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即技术与继续教育、美国的“合作教育”、英国的“学徒制”、日本的“校企合作”、新加坡的“教学工厂”等。而我国的校企合作可以追溯到洋务运动时期, 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开设了船政、机械、电讯等实用性和职业性较强的学科与学校, 还开设了企业的附设学堂, 以达到学用结合的效果。

那什么是校企合作呢?对于这一点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论断。本人比较认同刘力在他的《产学研合作的历史考察及本质探讨》一文中的定义: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 培养适合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

国内的文献研究对校企合作的模式进行了归纳, 包含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作开发、委托开发等。本文更多地从职业院校的实际出发, 侧重于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所以更多地是强调企业对于学校的“输血”功能和完善学校的“造血”功能。基础此, 本人将校企合作模式分为全面合作和部分合作。其中全面合作包括专业建设指导和“订单式”人才培养, 而部分合作包括学生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学、证书鉴定四种具体的模式。

2.1 全面合作模式

(1) 专业建设指导。

要使职业学校培养的物流人才适合企业的需求,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目标和方案的制定。校企合作进行物流专业建设可以分为三步走 (如图3) 。第一步:邀请和聘用物流行业有一定公信力和话语权的企业如“中外运”、“中远”、“FedEx”的资深员工组成专业建设委员会, 对目前物流市场人才需求进行调查, 得出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第二步:企业专家和职教课程研究人员将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转化为专业定位、培养目标, 推出职业描述和工作任务分析, 最后归纳出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第三步:由企业专家、职教课程研究人员和学校的专任教师将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分解为专业知识、职业素养、基本技能和核心技能, 最后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内容设计。基于一步步的“推导”过程和企业实践人员的全程参与, 最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物流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基于社会和企业需求的, 换而言之,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定具备物流企业需要的能力, 从而能顺利实现就业。

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实行的董事会下的院长负责制类似于这种模式。从1997年成立以来, 学院邀请了德国博世 (BOSCH) 、飞利浦 (PHILIPS) 、诺基业 (NOKIA) , 美国旭电 (SOLECTRON) 、艾默生 (AMERSON) 、三星公司 (SAMSUN) 、明基 (BENQ) 、超微半导体 (AMD) 等十几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进入董事会, 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每年一度的董事大会上, 董事企业都要审议院长的年度工作报告, 向学院提供产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技术岗位能力需求的准确资讯。董事会作为学院大政方针的决策者和监督者, 从制度层面保证了学院总的办学方向符合企业需求。

(2) “订单式”人才培养。

订单式人才培养是综合性的校企合作模式。目前毕业生就业困难, 按订单培养成为解决就业难题的重要法宝。实施如下:学校与企业磋商, 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先由学校根据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公共基础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体系然后交给企业指导修改, 从而把企业的需求变成实实在在的课程体系。三年级下半学期或者四年级到对应的企业进行定岗实习, 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工作, 为进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与奇瑞汽车公司合作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典范。自2005年下半年起, 奇瑞公司和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已基本确定密切型合作办学框架, 奇瑞公司向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下就业订单, 共同培养学生, 在2004、2005级的汽车应用技术专业、机电工程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等7个专业实行合作办学, 由奇瑞公司选派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一定理论功底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部分课程教学工作;并建立汽车实训基地, 共同编写教材, 共同培养人才。目前合作班的学生已有450名, 毕业后将被奇瑞公司优先录用。

2.2 部分合作

(1) 学生顶岗实习。

学校在最后一个学年安排学生到企业的物流岗位实习, 给每位学生配备特定的岗位, 并安排“师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 进行生产各个环节的实战演习,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可以安排“轮岗”, 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 让学生的对物流企业的各个工作环节都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从而能做出比较为今后的岗位选择做好准备。

顶岗实习阶段的评价与考核不同于在校内所开课程的考核, 这种考核的评价主体应该是校企双方, 只有双方共同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 共同参与评价过程的实施, 才能保证评价与考核的科学性, 达到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学生技能及综合素质的目的。学校可以将顶岗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

⑵实训教学。

物流专业的应用技能需要靠实训教学来实现, 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 上万元的物流软件、几千块的货架还可以承受得起, 但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综合实训软件、自动化立体仓储设施、自动分拣设备是无力购买的。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校只能购买“精装版”物流设备——设备模型, 但模型的功能无法和“货真价实”的真家伙相提并论, 实训的效果大打折扣。而校企合作为实训教学提供了极佳的解决途径。

实训教学的校企合作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第一, 把课堂搬到企业。依托物流企业现有硬件、软件, 让物流专业的学生有机会“面对面”地认识各种物流设施设备、体验操作流程, 学会接单、下单, 熟悉目前物流企业使用的仓储软件、运输管理软件、港口码头使用的集装箱软件、出口企业使用的报关报检软件。第二, 引导企业为学校出资或合作建设实训室, 增加和更新物流实训的软、硬件, 同时可以根据某个企业的实际建设模拟的物流经营场所, 从而帮助学生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企业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 进一步提升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训教学上成功地运用了校企合作。学院充分利用地域优势, 积极挖掘办学潜力, 多渠道筹集资金, 新建3栋实训大楼, 筑巢引凤, 与物流企业紧密合作, 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 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 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 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 建立了一批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职教师资状况调查资料显示, 职业院校66.6%的教师是所谓的“三门”教师, 即从家门-大学门-校门。而作为新兴专业的物流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经济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学等专业转移过来, 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如何高效率地建设物流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呢?途径有二个:第一, “引进来”, 把企业中的物流人才如高级技工、仓储员、运输调度员引进学校, 然后对其进行教学规范的培训。第二, “请出去”, 组织教师定期到物流企业上岗实践、培训, 或者由教育机构组织教师参加实践培训。

书作为合格与否的标志。由于证书具有较长的时效性, 将会较大地提高教师参加的积极性。此外, 在同等条件下, 学校应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定、福利待遇、进修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从而持续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壮大。

(4) 物流资格证书认证。

资格证书是对学生实践和操作能力最好的证明, 是学生就业的“敲门砖”, 更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励的今天获取工作的重要砝码。目前物流证书门类很多:如上海中职校课标中规定了四个物流专门化相应的证书要求。此外, 还有英国皇家物流, 劳动部的物流, 国家采购联合会的物流证书。那么怎样的证书才能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真实反映?从而让企业相信和接受呢?答案就是学校和物流行业中成功的大型企业、物流行业协会如中国物流采购联合会等积极合作, 共同研制符合物流企业岗位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提升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认可程度。

3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 促进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

随着校企合作实践的展开, 其中的一些问题也浮出水面, 主要有:学校和企业对开展校企合作必要性的认识不够;合作中利益分配问题, 尤其是企业获利不足缺乏动力;校企合作中法律的缺失;校企合作中学生管理存在“真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本人认为应从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着手。

3.1 政府扮演好催化剂的角色

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 共同研究协调本地区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重大事件。定期表彰支持职教发展的企业, 并给予物质奖励和政策优惠。对有校企合作重大项目的企业, 实行减免税政策, 保证校企合作健康发展。

3.2 从政策和法律上明确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

国外产学合作教育是在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开展的。我国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 尽快建立及完善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 从而明确学校和企业的责、权、利。

3.3 提高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让企业参与学校培养人才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变企业用人为有偿化, 使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目的更明确, 有利可图。这样可改变校企合作中学校单方面向企业寻求合作的现状, 增强企业的主动性。此外, 学校和企业要联合制定校企合作中的学生管理制度, 以保证学习的质量和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

4 结语

校企合作无疑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众多学校和企业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合作模式。本文主要从全面合作和部分合作的层面进行了分析。校企合作可以研究的内容很多, 尤其是具体个案的比较分析将是可以继续探讨的问题。

摘要:物流人才作为上海市的紧缺人才之一, 企业需求旺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职业学校物流专业毕业的学生却很难找到对口的工作, 原因在于学校培养出来的“产品”不对企业的“胃口”。那么怎样才能使“产品”适销对路呢?校企合作无疑是必然的理想选择。本文从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入手, 提出问题, 然后结合上海中职校物流课标中对物流专业的岗位群, 梳理出物流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接下来, 本文重点分析了专业建设指导、“订单式”人才培养、学生顶岗实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训教学、证书鉴定六种具体的校企合作模式。最后, 本文就我国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以期进一步促进和完善校企合作。

关键词:物流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互动.合作.共赢——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成功案例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006 (10) .

[2] 王亚妮.校企合作的误区与角色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07 (7) .

[3] 贾文胜, 周小海.实践“双证融合”模式培养高技能应用人才[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21) .

[4] 刘春生, 徐长发.职业教育学[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5] 李进, 丁晓东.产学合作教育研究与探索[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

[6] 王士星.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模式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 2007.

[7] Robert.Learning from Experience:Enhanc-ing Co-operative Education and Career Ser-vic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aterloo[Z].2005-08-31.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第3篇

笔者于今年暑期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调查工作, 先后走访了江苏德源药业、徐州医药卫校等多家用人单位及同行业学校了解医药企业对中药制药技术人才的需求情况, 听取了专业人士对有关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现对资料进行总结和研究, 为制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施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1 职业分析

1.1 专业对应行业企业的职业岗位 (群) 及工作任务分析

1.1.1 主要就业方向

(1) 中药制剂生产岗位。从事中药制剂的生产及管理工作;药品半成品及成品质量分析、检验工作;车间生产设备的使用、保养、维护工作。

(2) 车间管理岗位。从事班组、车间及有关科室的产品质量、生产安全与生产技术的管理工作。

(3) 技术改造岗位。从事产品的生产工艺改革及生产设备的技术改造;新产品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各类制药设备的调试、操作与控制工作;工作车间、工厂的“三废”治理工作。

(4) 新产品开发岗位。在产品小试开发中担任科研助手工作, 在产品生产的工艺设计与设备设计中担任助手工作。

1.1.2 次要就业方向

(1) 中药质检岗位。从事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的质量分析、检验工作。

(2) 中药购销岗位。从事医药商品的采购、保管与养护、供应及销售工作。

1.2 专业相对应职业岗位 (群) 及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1.2.1 知识结构

(1) 具有德育、法律、数学、文学、心理等人文科学基本知识。

(2) 具有专业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英语应用的基本知识。

(3) 掌握中药制剂生产所必须的中药制剂技术、中药炮制技术、制药设备、GMP等理论知识。

(4) 掌握中药材及制剂质量检测所必须的中药鉴定技术、中药制剂分析技术、中药化学、药物微生物等理论知识。

(5) 熟悉有关药品质量管理、药事管理与法规、企业管理的基本知识。

(6) 了解我国药品市场运作特点, 熟悉药品销售、购销的基本知识。

1.2.2 能力结构

(1) 具有较好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交能力。

(2) 具有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会话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阅译本专业相关的英文技术资料。

(3) 能熟练使用计算机操作系统进行文字编辑和数据处理, 会利用计算机网络收集信息、资料。

(4) 能熟练地调试、操作和控制各类制药设备。

(5) 具有从事中药常见剂型的生产操作能力。

(6) 具有保持安全生产的能力。

(7) 具有中药材及制剂质量检测的基本能力。

(8) 具备药品的保管、养护能力, 能初步承担药品企业的购、销工作。

(9) 具有能初步承担药品企业销售工作的能力。

1.2.3 素质结构

(1) 思想道德。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热爱祖国, 坚持为人民服务, 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能吃苦耐劳, 乐于奉献, 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能遵纪守法, 遵守职业道德。

(2) 人文素质。能诚实守信、谦逊正直、与领导、同事团结合作;努力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有求知欲和终身学习的精神;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调整能力, 对胜利和成功有自制力, 对挫折和失败有承受力。

1.3 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中药制药企业,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 具有与我国医药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中药制药专业知识、能从事中药行业的技术生产、质量检测、炮制配制、生产管理和购销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热爱劳动, 团结协作, 能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4 职业资格证书要求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标准, 至少取得以下一个工种的高级工 (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职业资格证书:中药制剂工、中药检验工、中药购销员。

2 对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建议

2.1 对课程设置的建议

在进行课程设置时, 以中药制药岗位群分类为基础, 从岗位实际需要出发, 对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所需的能力进行分析, 根据能力目标与要求设计本专业的课程和教学计划。

基础课的设置以“必需, 够用”为度, 不要求强调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如可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有机化学的部分内容整合为基础化学。至于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 应减去理论验证性实验, 保留单元操作实验即可。即使基础操作的不足也可等待专业课实训去弥补, 因为基础理论课是为专业课服务的, 是为学习专业技能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课程。在课时不充分的情况下, 应努力扫清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理论上的障碍, 使学生自己都能够看得懂专业课教材。既为专业课的“重实轻理”提供支持, 又有利于知识的再生和迁移, 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适应转岗, 继续学习的后发潜力。

加强计算机、数学、英语等基础学科课程内容与本专业的联系, 例如, 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引入医院管理系统、药房药品管理系统等软件, 加强计算机课程在药学领域中应用的教学。

专业课的编排应彻底打破学科体系, 加大课程整合力度, 合理调整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包括实践教学体系, 尽可能遵循职业工作的操作管理顺序, 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实验课程的比例, 减少理论课教学。因为专业技能课程的实操是立竿见影的实用技术, 是立马能够得到用人单位首肯的求职“敲门砖”, 也是高职人才区别于普高毕业生的标签。同时, 这种安排亦有学科本身的要求, 如中药制剂技术、制药设备与操作、中药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化学、制剂质量检测技术等专业课, 本身就是技术性质很强的学科, 用理论教学的方式来讲授技术工艺过程显然是吃力不讨好。专业课内容要精炼, 要把行业的最新应用技术成果融合进去, 要有一定的综合性。突出车间实训教学, 使学生有较强从事生产操作技术的工作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 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 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和车间进行生产实习或模拟生产实习, 如中药制剂技术、中药提取与分离、中药鉴定、中药炮制、中药制剂检验技术训练等;第二阶段在校外相关工作岗位进行的顶岗实习, 毕业生在掌握上述两个层面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以一个高级操作工的身份到相关药品生产企业参加实际工作, 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解决生产实际中的有关问题, 达到毕业就能直接上岗从事有关生产工作的要求。

课程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 主修与辅修双线安排, 增加综合素质养成课程,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以及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变化。

2.2 对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

实施引导式教学, 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学习推动教学法, 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 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采用“问题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启发式教学法”, 激励学生参与, 增强课堂互动, 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采用“知识竞赛”、“技能大赛”等活动, 帮助学生了解最新行业动态、技术前沿, 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2.3 对专业师资配置及任职要求的建议

制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完善其知识、能力标准评价体系, 建立使教师持续跟踪行业技术水平的激励机制。规定本专业教师每两年下企业锻炼时间不少于两个月, 取得相关职业资格高级证书不少于1项 (教师下企业工作计划见表1) 。

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重点培养1~2名本专业学科带头人;每年安排1~2名教师出国进修或合作研究;安排骨干教师参加全国或省内医药类专业技术培训班。同时, 加大专业内部培训, 每学期期末学生放假后组织教师进行教科研活动, 安排系列专题讲座;制订本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配带教老师制度。

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引进中药制剂方向理论知识高、实践能力强、有药品企业工作经历的骨干教师来充实现有教师队伍;聘请药品生产企业中具有制剂生产技术、生产管理、质量检测、药品经营管理等专长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组织本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本专业课程标准、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 指导毕业生就业等, 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 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2.4 对专业实验实训资源配置的建议

实践教学基地是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摇篮, 是高职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 是培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高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 也是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需要的可靠保证。近两年来, 我校制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虽已有一定的规模, 但是仍然无法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为此, 应加强本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依据专业设置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供必备的场地和其他资源条件, 为完成正常教学任务、生产任务、技能鉴定任务提供保障。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一是扩建、提升现有制剂实训中心条件, 引进固体制剂、液体制剂生产线, 增加常用生产操作设备的台套数, 强化学生中药制药技术的

表1教师下企业工作计划实操训练;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按技术类别群进行分类, 要把相关大类的岗位集中起来, 针对岗位群对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设置。实训基地的建设要灵活应变, 要留有发展空间, 不要全部占满, 在人才需求多的时候可以及时扩充。二是加强药品原料、半成品、成品检测实训中心建设, 进一步加强检测实训项目, 尽可能按企业和检测机构的管理模式进行运作, 使学生不仅接受检测技术的训练, 而且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工作训练, 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经国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批准建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便利条件, 提高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

除此之外, 应完善、健全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实训基地管理制度, 对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实践教学大纲制定、实训 (实验) 讲义的编写以及教学准备工作、实训指导教师考核、学生实训 (实验) 技能考核等方面制定评价标准, 对每个实践性教学项目, 原则上应该有实训教学大纲、实训教学计划、实训教学指导书、实训报告书、实训教学考核、实训教学总结等教学内容, 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职业技能鉴定, 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另外, 学校还应加强与周边医药企业的联系, 结合双方需要, 充分发挥双方优势, 本着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 完善学校校外本专业的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 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摘要:文章对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规格进行分析定位, 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专业师资、实验实训等方面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职,中药制药技术专业,职业分析,人才培养方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 牛陇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观的基本理念[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3) .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第4篇

会计专业开设于2009年, 是学院重点建设的专业之一, 下设在财经学院, 目前在校会计学生人数795人, 共18个班级。本专业具有较好的教学和实习条件, 校内实训室8个, 校外实训基地4个。该专业共有专兼职教师15人, 其中专任教师12人, 兼职教师3人;专业带头人1人, 骨干教师4人, 中级以上职称占教师比例接近50%,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90%以上。

二、专业诊断与改进

按照诊改相关文件精神, 结合PDCA戴明环, 会计专业的诊改过程为“目标-标准-设计-组织-实施 (监测-预警-改进) -诊断-激励-学习-创新-改进”的“十步一环”, 第一轮改进结束后, 会直接转到第二轮, 十步一环质量改进螺旋持续运行, 推动专业不断向前发展。

(一) 目标和标准

为了全面提高会计专业的专业品质, 将会计专业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业。根据学院年度工作要点, 对“十三五”期间目标进行分解, 得到2018年度工作目标:

1. 教学管理工作目标

全面推行教学精细化管理, 坚持听评课制度和每月教学检查制度, 力争课堂教学学生满意度达到90%以上, 教学优良率达到90%以上, 专升本工作有新提升, 无教学事故发生。扎实推进课程建设改革, 新建1门院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青年教师素质拓展提升计划, 校外培训教师3-5名, 进企业锻炼教师5-8名,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 2-3名骨干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

2. 教科研工作目标

会计专业教研活动有计划、有专题、有成效, 教研活动教师参与率达到100%, 完成4项专题教研活动, 培育1项院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 立项1-2项院级科研课题;在编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教科研论文3篇, 人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科研论文1篇;组织教师提供社会培训服务。

(二) 设计和组织

结合专业调研结果, 设计“校企合作、教练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要素, 结合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及专业发展现状, 构建专业建设关键质量控制点。

(三) 实施

1. 监测

建立学生专业学习条件和学习效果的“满意度”, 毕业生对人才定位准确性、能力充分性、就业质量的“满意度”, 用人单位“满意度”管理制度, 定期测量、分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率”, 建立专业教学效果综合化评价机制。

2. 预警

针对专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低于设置标准的项目, 需要及时的发现并采取应对的措施, 对不满足预设条件的监测结果实时进行反馈、分析, 及时推送专业预警信息。2018年会计专业设置46个质控点, 完成程度达到91.13%, 基本完成所有任务, 没有重点预警项目。

3. 改进

对预警的相关内容进行改进, 完善后返回至设计环节, 重新设计实施方案。对于预警出现的情况及时调整相应的项目要求, 改变现在的现状, 以期未来达到设计的专业质量控制点。

(四) 诊断

从专业管理、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教学评价和学生管理等方面对会计专业做如下诊断:

1. 生源不足, 学生素质整体下降

随着高考人数的不断减少, 会计从业资格证取消, 高职生源出现了严重的萎缩, 数量持续下滑, 学生从统招变为单招, 生源整体素质下降, 文化基础课整体水平不高, 学生整体学习习惯不好。

2. 实践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受到实训场所、设施设备和时间等因素影响, 部分实践课程与正常教学在教学场地存在冲突, 导致正常教学不能有序开展。

(五) 激励、学习及创新

1. 激励

对于诊断环节出现的问题, 采取有针对性的学习及研究, 外出调研、政策文件研读、理论研究等, 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找出差距与不足。通过网络学习、国内外交流学习、专家报告等方式开展各项学习调研, 寻找生源数量和质量下降、专业课程改革进展缓慢、实践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创新创业与国际交流效果不显著的原因, 积极寻找解决的途径和办法。

2. 创新

以学院质量保证体系为导向, 以学生质量保证体系要求为依据, 重新完善工作内容与流程, 创新方式方法, 重构保证体系, 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改进成效措施

(一) 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会计专业深度探索与实践“双核驱动, 四线并行”人才培养模式;会计教研室深入学习研究《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准确掌握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2. 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继续推行以赛代考、以训代考、以证代考等考核方式。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会计电算化、初级会计电算化、EXCEL在财务中的应用等专业课程采用机考方式, 突出实践操作特点, 增强课程考核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举办院内技能大赛, 使技能大赛覆盖各专业大部分学生, 形成以赛促教、以赛促练、以赛促改的浓厚氛围。

3. 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严格执行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教案签字制度、调停课审批制度、课堂考勤制度、多媒体使用登记制度、听评课制度、教研例会制度、毕业生就业及职业发展跟踪制度、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师互评制度等;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和学生对学院的认同度等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构建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二) 注重课程建设, 增强专业内涵

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创新课程与教材呈现形式, 探索开发网络课程、电子教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工作过程虚拟软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未来建设校本教材1部, 国家规划教材1部。《税收实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财务分析》《VBSE》《审计实务》等课程将进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改革。

(三) 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加强院内实训基地建设, 引入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和实训指导教师, 校企共建院内实训室。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深化合作范围和内涵, 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新增融课程实训、顶岗实习、跟岗实习、师资培训、实践锻炼一体化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 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1. 实施骨干教师培养工程

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在职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提升学历;通过暑期培训、国外研修、国内培训、网络培训等方式, 跟踪专业技能发展动态, 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发展前沿;通过下企业锻炼、企业在岗授课、顶岗实习指导等多种渠道, 切实提高骨干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业务素质;通过学术交流、说课、专业剖析一系列专题培训, 使广大教师的业务水平得到提升。争取每年培养2名骨干教师, 五年内组建一支锐意创新的骨干教师队伍。

2. 实施教学名师培育工程

依据学校教学名师培养机制, 培育院级教学名师和省级教学名师。通过开展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成果建设、优秀教材建设等途径, 培养德才兼备且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学名师。

3. 实施双师素质提升工程

全面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和比例, 增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一是鼓励教师考取行业认可度高、专业对接紧密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校企对接, 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 进一步了解行业标准, 积累行业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

4. 加强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 健全兼职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继续选聘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业务能力突出的行业企业一线专家及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 承担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任务, 优化教师队伍专兼职结构。

(五) 深度创新校企合作形式

1. 建立“校中所、所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学生就业等方面合作的基础上, 深度拓展专业、课程、教材、教师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 重点加强与世界百强企业、知名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师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 提升校企合作层次。成立“用友新道学院”, 与知名企业合作设立企业奖助学金冠名班。探索建立“校中所”模式, 与企业合作开设冠名班或全额奖学金班, 提升校企合作层次。

2. 建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长效机制

建立多元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加入行业协会, 与企业联合共建实训室, 搭建校企合作资源平台, 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联合制订课程, 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达到人才培养, 教学科研, 服务社会的效果。

3. 主动搭建平台促进校企合作

让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实现校企双赢, 可以利用承办、参加学科竞赛等机会, 将企业领导以评委等形式邀请到学校, 对大赛、校企合作等提供建议, 同时针对校企之间如何更好地合作培养学生和产学研合作进行常态化的沟通交流。

摘要:会计专业是职业教育的传统专业, 在近几年发展中遇到了发展瓶颈, 需要不断地进行诊断和改进, 提出更好的改进措施, 达到改进成效, 才能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会计,诊断改进,改进成效

参考文献

[1] 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 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 2015-10-29.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第5篇

为全面了解应用西班牙语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科学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认真查找现行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矛盾和突出问题,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与思路, 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措施,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以下简称浙旅院) 就应用西班牙语专业的人才现状、人才需求、毕业生就业情况、教学质量满意度和就业质量主要指标等课题进行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本次调研的范围涉及毕业生和企事业单位两个群体, 其中毕业生为2014届和2015届, 企事业单位涉及事业单位、涉外旅行社、外贸公司等10家单位。共发出问卷50份, 收回42份。参与度为84%。本次调研针对企事业单位和2015届毕业生采取了电子邮件问卷和实地访谈的方式, 而针对2014届毕业生主要通过省教育厅提供的毕业生跟踪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电子邮件调查问卷以及走访单位的范围在长三角地区。

二、行业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分析

1、行业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对欧洲、拉美地区的经贸、文化、政治合作逐步广泛和深入, 西班牙语在我国的地位不断提高。加入WTO以后, 我国与20多个西语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文化和政治等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国对西班牙语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是, 目前国内的西班牙语人才相对缺乏。全国有24家高职高专开设西班牙语专业, 但在浙江省内, 仅有三家院校开设西班牙语专业。

2、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通过调研, 我们总结了行业企业对西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如下:

3、行业对应的职业岗位 (群) 对专业人才的要求

调研显示, 毕业生入职之后, 主要从事商贸、旅游、外事翻译和教育行业的工作, 这些职业岗位对西语专业人才的要求如下:

4、行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情况分析

相对应的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分析如下:

三、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分析

1、毕业生评价分析

根据浙江省教育评估院提供的2014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显示, 浙旅院应用西班牙语2014届毕业生共计36人, 答题30人, 答题率为83.33%。2014届毕业生的就业率为96.67%, 创业率为16.67%, 升学率为13.33%, 就业总体形势较好。虽然就业率较2013届有所下降, 但创业率和升学率都有上升。在专业相关度、就业服务满意度等方面2014届学生比2013届学生有大幅提升。离职率也有一定的下降。学生的平均月薪达到4578.95元。在对母校的教学情况分析中, 2014届毕业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满意度为81.33, 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为82, 对实践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为80.67, 对比2013届的数据, 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对2015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份, 收到有效答卷26份, 答题率约为87%。该届毕业生的反馈的信息基本与2014届一致, 在问卷中我们增加了关于实习的调查。结果显示, 9成毕业生认为实习起始的时间比较合理或基本合理, 同样有9成的毕业生认为实习时间的长短比较合理或基本合理。

2、用人单位评价分析

用人单位的调研结果显示, 浙旅院西语专业学生在从事工作中, 主要有如下的问题。

1) 西语口语、听力能力有待提高。2) 与上级或同事的沟通能力有待提高。3) 职业稳定性不够。

四、结论与建议

1、调研结论

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到, 用人单位期待学校培养多方位全面发展的学生。其中认为学校应该培养学生能够与各种人打交道, 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的比例相当之高其次是培养具有较强的实务操作能力、培养能力和知识相并重的学生。

另一方面, 从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自身的语言能力, 尤其是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需求也相当强烈。

目前浙旅院的西班牙语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师资力量不足, 专任教师在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上都有待提高。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的合理性欠缺, 和行业的衔接也不够紧密, 更需要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 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

2、专业建设定位

1) 培养目标:高层次、职业技术型、复合型人才。浙旅院西语专业应定位在培养大专层次, 具备西班牙语听、说、读、写、译技能, 了解旅游经济规律及旅游法规, 熟悉外贸、导游业务, 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 能以西班牙语为工具从事外贸、旅游工作, 面向行业第一线的学生。2) 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应以市场需求为向导, 将当地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作为确定专业主体框架的依据。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 又熟悉外贸、旅游知识及相关业务的管理人员以及导游员、外贸业务员等高层次、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3) 课程模式:理论与实践并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始终要体现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全面素质教育培养的课程体系, 并分解落实到各个教学环节;实施“双证书”教育, 即学生毕业时应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同时对学生在计算机和英语方面也有考证的要求。4) 教学设计: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高职西语专业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高职专业的培养目标, 从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调查和职业岗位 (群) 分析人手, 分解出哪些是从事岗位 (群) 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 然后对专业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可将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分解成为基本能力、西班牙语交际能力、旅游或外贸业务能力三大模块;技能分为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两部分。5) 培养途径模式:产学结合。以培养适合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教学模式, 是一条有效而基本的途径。因此, 加强实训室和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关键。

3、专业建设思路

树立专业发展意识、专业质量意识、学科建设意识和教学改革意识, 全面提升浙旅院应用西班牙语专业办学实力。

1) 发展意识根据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要求, 不断更新人才培养目标, 改变人才培养规格, 调整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2) 质量意识进一步充实应用西班牙语专业的教育内涵, 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办学道路, 提高专业办学质量。3) 学科意识加强专业建设, 提升专业内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大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力度。增加科研投入, 加强科研工作, 促进专业建设良性发展。

4) 改革意识不断深化教育改革, 优化专业结构, 加强素质教育, 注重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调抓基础、重实践、创特色、高水平地培养学生的西班牙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专业实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摘要:目前, 西语人才紧缺。为了了解行业企业对西语人才的需求情况, 总结现行西语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我们对行业企业和毕业生做了调研, 并对调研结果做了研究分析, 提出了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西语,人才培养,需求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评估院.2014届毕业生跟踪调查.2015

美术专业职业分析范文第6篇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情况

(一) 就业稳定性概念

就业稳定性是指劳动者参加工作后不仅能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期限内稳定工作, 同时, 这份工作能保证该劳动者的生活维持在稳定水平的一种状态。

(二)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情况

我们对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进行近三届的毕业生调查, 以问卷形式调查, 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245份。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我们发现: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毕业后一年内对目前工作不太满意, 计划在一定的时间内跳槽;第二就是对目前工作的内容不太满意, 一边工作一边寻找其他工作, 一旦有合适的工作会马上离开。综合上述调查内容我们分析得出: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稳定性的程度上正处于不太稳定和一般稳定。

二、影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稳定性原因

根据数据, 利用了SPSS 19软件对我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进行了原因分析。结果显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主要受学校、毕业生和企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在学校方面: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所学习的内容, 以及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实训和动手能力等因素影响着毕业生离职;第二在毕业生方面:大学期间在校是否担任过学生会干部、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是否获奖、学习成绩等因素影响着毕业生离职;第三在企业方面: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岗位发展空间、工资待遇等因素影响着毕业生离职。

三、基于就业稳定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 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让企业和专业教师共同构建专业人才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 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顺利从学生过渡到社会, 另外考虑增加相应的到企业上实训课。

(2) 加强校企合作, 推动“订单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企业参与教学方案的制订过程, 企业应转变“重技能, 轻文化”、“重硬指标, 轻软能力”思想, 与校方共同考虑将企业文化内容融会贯通到整个教学培养计划中。

(3) 重视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培养毕业生在IT行业从事的决心, 刚毕业的大学生出去工作心态难免浮躁, 学生容易对所从事的工作失去信心, 从而转向其他行业。所以, 学校应加强关注毕业生的思想状态, 特别是在顶岗实习时或过春节前, 实习指导教师要关注毕业生的思想状态变化, 及时联系学生为他们排忧解难, 并鼓励毕业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通过自我发现问题和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 有助于提高毕业生在IT行业从事的决心。

(4) 就业指导工作中需要加强个性化指导, 随着社会就业竞争的日益强烈, 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虽然学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十分的重视, 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来负责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但就业指导的工作主要有就业指导课程、就业指导讲座、优秀毕业生经验座谈会、用人单位宣讲会、就业经验交流会等, 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 大部分的学生将就业指导误认为是毕业前的指导, 缺乏长期的规划, 然而面对这样的状况, 学校针对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化就业指导开展的仍然不足。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应该是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定位, 并对专业的了解和熟悉来确定未来职业发展。只要把就业目标清晰的确定了, 大学生在校期间才不会迷失方向, 毕业时才不会盲目择业, 毕业后择业时才不会反复多次跳槽, 就业的稳定性才会更高。

摘要:本文以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例, 分析了现代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及影响因素, 并提出基于现代就业稳定性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就业稳定性,人才培养模式,高职

参考文献

[1] 程丽.基于就业稳定性分析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 (8) :192-193.

上一篇:家具设计方案范文下一篇:员工管理制度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