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范文

2023-09-16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财务信息化、智能化已经成为会计专业发展的趋势,对管理会计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我国管理会计人才紧缺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应对会计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进行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本文探索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职业能力的要求,分析传统会计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建议。

关键词: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会计信息化

1 大数据时代对管理会计职业能力要求

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会计行业也面临时代的变革与挑战。如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财务软件智能化,从而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会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成了会计行业的共识。人工智能在重复性、机械性的简易会计核算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传统会计核算人员一周的工作量,人工智能仅几分钟即可完成,市场对于传统核算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大大降低,财务工作的重点逐渐由会计核算转变为决策支持。因此,综合型管理会计人才逐渐成为大数据时代亟须的人才。管理会计人才需要具备财务分析能力、风险控制能力、数据挖掘能力、融资投资决策能力、资金运营管理能力、业务沟通能力等职业能力,而当前与之相应的实践教学课程鲜有开设,高校应积极进行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培养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与前瞻性战略思维的综合性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大数据时代会计行业的转型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2 高校传统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中存在问题

2.1 实践课程设置缺乏智能化课程体系

大数据时代,要求管理会计人才掌握多元化技能,而鲜少高校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将智能化网络、数据挖掘、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入相关实践课程。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会计实践课程主要以培养学生的会计核算能力为主要目标,偏重于财务会计而非管理会计。传统会计实践课程设置以《会计基础》《成本会计》《会计综合模拟》为主,缺乏与现代企业会计实务中智能化的连接,偏向于传统会计核算方法的培育,以及CPA、ACCA、CMA考证方向的引导,导致学生所学仅限于书本传统知识学习或陷入考证焦虑,最终忽视了企业会计实务当中智能化技能的学习以及预测决策能力的培养,缺乏大数据时代下要求的复合型会计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传统实训课程使用金蝶、ERP等会计软件,尽管能帮助学生熟悉建立账套、录入凭证、审批复核等简易会计核算流程,了解软件操作方法,但是对学生信息化、智能化办公能力的提升较小,学生难以建立起对企业整体经营的系统性认识。因此,缺少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的实践课程设置,难以系统地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风险管控、管理咨询的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大数据时代下行业发展的需求。

2.2 实践课程教材内容及课程配套设施陈旧

实践课程教材中模拟业务场景失真,资料业务类型简单,业务量少,通常只涉及部分的基础业务类型,学生仅用课内所学基础会计知识即可解决,缺少对于学生分析决策能力、战略规划能力、风险预测能力的锻炼。教学内容与企业真实营业过程中发生的复杂业务场景、业务类型、业务量差距较大,学生难以通过实践模拟课程了解真实工作状态及行业趋势。

同时,传统实践课程中的模拟实践方式大多数以手工账、粘贴凭证、录入基本账目分录为主,与目前企业会计实务中全流程电子化操作存在较大差距,实践课程使用的实验机房电脑设备普遍较为陈旧,系统软件和会计软件更新换代慢,与企业实务中会计软件的操作流程、电算化算法相比存在滞后现象,导致传统会计实践课程效率较低。

2.3 管理会计实践导师资源稀缺

管理会计实践课程要求实践导师拥有扎实的实际操作能力,但专业的管理会计老师较为欠缺,多数为传统财务会计教师转型而来,且大部分缺少一线企业的工作经验,实践运用能力稍弱。此外,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少高校推行企业导师学徒制,但由于未制定系统的考核激励制度,且企业核心资料具有保密性,学生一般无法深入企业的核心账务,只能学习到传统的账务处理流程,比如粘贴凭证,整理资料等。同时,实践课程授课时间较短,学生无法完整跟进整个业务项目,难以了解业务的各个决策环节,影响了实践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 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策略

3.1 完善实践课程体系,纳入信息化课程

與传统会计电算化时代的基础会计信息不同,大数据时代的会计信息来源广泛,种类复杂,体量庞大,因此需要培养学生对于冗杂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能力,利用技术工具将数据整合以提供决策支持。高校可充分与计算机专业老师合作,开设《会计大数据信息搜集与处理》、课程,包括搜索经济数据、企业信息、行业分析,通过挖掘有效数据,培养信息检索整理能力;开设《大数据可视化分析》《大数据与会计分析》《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培养学生分辨原始数据,提炼有效数据为战略预测提供支持能力;以及《财务软件设计与开发》《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与数据可视化》等VB、C语言基础编程课程,服务企业个性化财务系统。

3.2 革新实践课程教材,更新教学配套设施

大数据时代,教学教材内容需要紧跟大数据时代需求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可增设《现代企业与服务业虚拟仿真综合实训》课程,模拟市场和企业的真实经营过程,模拟业务尽可能采用典型企业业务案例,业务量与业务类型适当增加,增加大数据获取、处理、分析等内容。同时,增设多种现实场景,增加业务难度,使学生发散思维,运用沟通、谈判、函证等多种技巧解决业务难题,培养学生战略管理、风险控制等综合实践能力。教材内容更新及时,能够真实反映企业财务业务处理情况,才能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起到帮助作用。

随着企业大环境的变化,会计实务工作呈现出共享化、无纸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特点,因此在实践中课程中加大配套软、硬件设施的投入势在必行。积极构建沙盘企业资源计划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电算化机房,及时更新模拟实验机房信息技术设备。打造现代化管理会计人才孵化、培养基地。与之配套购入SAP、Oracle、VBSE、VDC等前沿会计软件平台。构建会计实务数据库体系,延伸会计实践课程的触角和范畴。优化软、硬件配套,增强实验室活力,为会计实践课程教学提供智慧化环境。

3.3 利用新兴教学平台,创新教学模式

利用智能化教学手段,完善线上教学平台。录制微课、慕课,通过短视频、小程序等线上轻应用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提前了解和预习课程内容及要点,还原会计实务中的真实业务场景、操作流程,提升学生体验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适当翻转课堂,采用分组教学,模拟不同公司业务,帮助同学们探索公司实务中的操作,发现书本中忽略的现实问题,将刻板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运用技能。课后利用教学交互平台远程辅导,通过雨课堂、腾讯课堂等线上平台及时答疑,发布课件和实务作业,丰富学习途径,提升学习体验,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巩固课程知识。

3.4 落实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实践平台

高校与企业单位联合建立培养实训基地,针对不同的会计岗位,定期深入企业开展实践教学课程,可利用企业完善的会计设备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帮助学生体验真实会计岗位的工作以及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真实要求,提升课堂教学与社会需求的铆合度。合作企业也可在与学校的交流中获得专业的继续教育以及前沿科研动态,检验自身知识结构与水平,教学相长。

高校可聘请企业导师作为会计实践课程辅助教学导师,完善职业场景化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全真的实践环境,将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弥补校内理论学习的不足,能够让学生真正适应岗位的需求,培养的学生能够更贴合企业和社会的需要,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入企业导师后,一方面需要规范企业导师教学流程,明确信息化教育目标,整合高校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发展需求,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即要求企业导师根据当下正在统筹的项目拟定教学方案,设置课程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规划学生能够参与的项目环节,真正实现顶岗实习,深入了解岗位职责。同时,高校人才培养方案需合理规划学生实践课程安排,协调师生时间,尽可能安排完整的项目时间以便学生全程跟进学习,熟悉项目的各个决策环节,了解管理会计在实际业务中的工作程序及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的素质能力。另一方面,高校需建立教学评价与激励制度,量化考核企业导师的指导情况,确保企业导师教学的规范性,保障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基本安全,帮助学生能够在实践课程中真正学有所得。

3.5 确定多维考核方式,培养复合型人才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的高效性、交互性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多维度考核评价,纳入学生个人自评、学习实践小组互评、校内外双导师考评等多个评价方式,涵盖基础知识、数据分析、实训技能、项目能力等多项综合考评内容,调动学生自主性,激励学生根据实践教学场景,在原有的书本知识基础上,构建起个性化思维方式,积极探索问题解决方法。高校秉持“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并重”理念,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环节全程化、评价内容全面化,建立起广覆盖、多维度、可视化的课程考核体系,对标市场需求,培养复合型管理会计人才。

4 结语

大数据时代为会计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對会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综合性管理会计人才,势必成为高校会计专业教育的发展重点。高校推进智慧化教学及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体系改革,应当将新的数据挖掘分析技术融入会计课程,发挥先进技术的应用优势,运用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为学生提供综合性的跨学科的教育,构建能够与时代接轨的实践课程,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符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优秀管理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高职院校审计专业竞争力提升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20,(12):183-185.

[2]吴洁.人工智能时代高职管理会计实践教学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9,(33):384-386.

[3]许松涛,王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管理会计课程体系改革策略研究[J].商业会计,2020,(13):118-120.

[4]周叶叶.大数据时代下会计专业学生应用能力及实践课程构建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11):347-349.

[5]陈婧.大数据时代财务业务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创新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02):182-183.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以职业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厘清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从课程设置、课程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现状及建议

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在高职教育里得到广泛认可,熟练的专业技能成为学生就业时有效的“敲门砖”。许多高职院校为了追求光鲜的“高”就业率,在课程体系设计中一味地强调实践课程的比重,却忽略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课程教學的考核,使学生在获得基层工作岗位以后缺乏职业提升的后劲,这种短视的课程体系设计与高职教育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本文将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以职业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厘清就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关系,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从课程设置、课程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建议。

1职业能力的内涵

1.1职业能力的概念职业能力是人们从事某项职业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它由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构成。职业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就业者能否胜任该行业的工作,以及在该职业中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企业需要的不再是掌握固定知识和单一技能的操作者和实施者,而是在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基础上,具有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及计划设计、实施和评估反馈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职业能力还包括态度和经验方面的要素。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熟练的职业技能可以使劳动者具备快速获得基层岗位的就业能力,但这种就业能力却不可等同于职业能力,它只是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而言之,高职教育要培养的是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输送“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起得来”具备向管理岗位晋升潜质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1.2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具备的职业能力①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熟知酒店运营管理知识,包括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等主要部门岗位设置和工作任务,同时,还要掌握人力资源、财务、营销、工程设备部门等的相关知识。经过专业训练,学生应该掌握酒店各岗位的业务流程,能够独立完成对客服务工作。②职业素养。这里所说的职业素养是指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工作中能够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责任,这属于价值观、人生观、就业观等意识范畴,需要在长期学习和工作实践中逐渐培养出来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延续性。良好的酒店职业素养表现在,熟悉行业、爱岗敬业,在工作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客人提供优质的服务。③管理能力。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经过三年的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践,不但能够直接从事酒店一线服务工作,而且能迅速成长为基层或中层管理者,这也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和中职教育的地方。④持续学习能力。所谓学习能力,就是指人们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酒店必须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对新技术的应用等方面与时俱进,才能满足顾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将无法满足长期工作需要,良好的持续学习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汲取新知识,适应职业发展要求。

2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是指同一专业不同课程门类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依托,它规定了培养目标实施的规划方案。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专业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的整体格局。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2.1过度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量我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之初,几乎都是沿用大学本科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过于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后来,随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兴起,酒店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经过了多次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的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同时,许多高职院校迫于“就业率”的压力,加大了实践教学课时的比重,在总课时数既定情况下不得不减少专业基础课和培养综合能力课程的教学课时。虽然,这样可以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的能力,但是,却降低了支撑学生在行业中持续发展的职业能力,有矫枉过正的嫌疑。

2.2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设置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整个专业的教学效率和效果。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为了追求专业课程的数量而过度细化专业课程。比如,有的学校在酒店专业课程中,同时开设了旅游学概论、饭店管理概论,其实这两门课程里有相当部分的内容是重合的,在饭店管理概论里面增加旅游学知识的比重就行了;另外,《宴会设计与管理》课程也完全可以整合到《饭店餐饮管理》课程里面去,没有必要人为地将紧密相关的知识割裂开。第二,重专业课程,轻能力拓展课程。过度细化的专业课挤压了能够提升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比如说,酒店行业里面,学生想要进入中高管理层就应该掌握一定的会计和财务知识,试想一个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的人,怎么可能进入酒店的管理层呢?然而,有的学校在酒店专业课程里面却没有开设会计课程;另外,如酒店礼仪、音乐鉴赏、插花茶艺、管理心理学等可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课程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

2.3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缺失酒店管理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科学可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课程目标的实现。目前,许多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更多地注重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课程评价方法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具体的课程评价体系。以酒店前厅服务为例,客房预订、办理入住登记、宾客投诉处理这些知识点都应该有相应的考核方法,以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然而,在课程体系中却没有具体的评价标准,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4课程体系设计缺乏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几乎所有高职院校的专业都设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往往都是由从事酒店管理工作多年的资深专家组成。学校会不定期地组织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座谈会,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案制定等内容进行讨论,然而,取得的成果却不是很多。究其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这些专家来自不同类型和等级的酒店,或者是行业行政管理部门,由于专家自身对课程体系设计理解存在局限性,他们对人才需求的看法不盡相同,难以达成有效共识,进而导致学校在课程体系调整时无所适从;二是专家提出的一些课程体系改革建议,由于学院教学条件或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而无法实施;三是有些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召开往往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这些专家多数比较繁忙,可以参加会议的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方面重视程度不够,会议时间短,用来做材料的照片似乎比会议能否取得成果更重要,使研讨会成了走过场。由于缺乏与酒店企业的良性互动,导致业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不能很好地实现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建议

3.1进一步优化专业课程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要培养能胜任中、高级酒店一线服务和中基层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的设置既需要结合酒店企业的实际需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一方面,通过适当地合并专业课程,增加综合素质课的课时数,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调整专业实践课时的分配方式,将部分实践课时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中去,而不是简单地将实践课以集中实习的方式完成,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将专业课的课堂“搬”到企业中去,真正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

3.2打破专业课程界限,整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专业课是课程体系的核心组件,它的排列组合方式将对人才培养的成败起到关键作用。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是依据企业工作部门和岗位所设置的,以前学校已经习惯了将每一门课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单元,但在酒店实际工作中这些内容都是密切联系且相通的,不能人为地分隔开来。所以,学校需要改变专业课教学相对独立的局面,打破专业课之间的界限,站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分析为主线,根据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岗位需要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能力,对各典型岗位工作能力进行分析,整合专业课程并形成教学模块。以酒店工作环境为参照,设计学习情境;以职业标准、工作规范为依据确定考核目标,形成全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3.3建立科学细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课程体系的好坏决定了学生培养的有效性和质量,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教学质量的保障。酒店管理专业就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主体不仅包括老师,还包括学生、企业相关人员。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考查。评价形式方面,结合课堂考核、书面作业、技能操作、小组活动、企业实践、口头答辩、书面考试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注重考核学生所拥有的综合职业能力及水平。具体来说,每一个学习模块、每个知识点的考评方法都要在课程标准中一一列明,细化到尺寸、时间、角度、比例等评价要素。比如说,在《饭店餐饮管理》课程里中西餐摆台的标准、在角色扮演时处理宾客投诉中“顾客”的满意度等等。

3.4让酒店企业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之形成良性互动课程体系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载体,专业培养目标是由企业需求决定的,所以说,行业企业能否参与到课程体系设计中来,形成良性互动,决定课程体系改革的成败。酒店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决定了酒店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产品设计、管理模式上要与之适应。那么学校在课程体系设计时就必须让酒店企业参与到其中来,看看企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现在的培养目标与酒店的需求是不是相吻合。另外,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体系,因为在学校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是符合的,但这离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还有三年的时间,这段时间里市场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学校课程体系也应该有相应的调整,调整的重要依据就是酒店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所以说,让行业企业参与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并与之形成良性互动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校培养的学生满足企业需要。

总之,酒店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在设计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就业能力,更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通过与酒店企业的深入合作,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当今高职教育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沈忠红.高职旅游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思路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5).

[2]彭才根,等.高职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策略及途径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

[3]昉杨.浅谈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4]闫秦勤.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查问卷分析,了解学生在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专业课程设置和职业发展能力的真实感受、意见,提出现阶段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和尚待改进、优化的问题。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独立院校;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规模越来越大,专业点由1998念的1276个猛增到2004年的2866个,5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经济学类和工商管理本科,占全部本科院校的80%以上。”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院校和教师开始审视工商管理专业的传统培养模式,关注在适应市场需求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和优化。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研究报告还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培养规模适度,供求基本平衡;人才的培养质量尚好,且呈上升趋势。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一些具体环节还存在问题,如课程结构不尽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实习和案例教学、忽视个性化培养等。”

一、独立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云南師范大学文理学院是云南师范大学按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根据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以下简称《意见》)的具体要求创办的本科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自2004年秋季开始招生,2005年开始招收本科生,现有在校学生进660余人,相对于学院其他传统专业来说应该属于新专业的范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一个首要的问题。在独立学院的背景下,我院工商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面向谁、面向哪个层次培养什么样人才规格的毕业生,才能符合我院的办学理念、宗旨以及市场需求,值得高度关注。

根据问卷调查,我们发现:

接受调查的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的应当是既能面向各类企业,又能面向政府和科研等机构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应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占调查人数的87.9%(表1)。

值得一提的是,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学生都反对培养纯粹理论研究工作者。同时,结合我院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专业基础宽厚、专业技能熟练,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宗旨,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应该培养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就现阶段而言,培养何种素质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深受课程体系的影响。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他们对自己掌握了什么样的知识、用什么方法获得知识以及具备了什么样的知识结构最具说服力,对还欠缺什么样的知识十分清楚,所以在这个方面,学生的说法和意见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尽可能地要将其作为未来课程体系设置、优化的重要依据。

在对学生调查过程中,25.2%的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偏少,8.6%的学生则认为偏多,但大部分(66.1%)学生认为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一般”(表2),总体上可见,现行的教学计划所安排的课时比例与学生的期望是可以达成一致的。同时也表明,学院与学生对在培养专业基础知识宽厚的培养目标是能够取得共识的。

接受调查时,68.5%的学生表示专业课程中还应该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以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为基础的情况下,应该注重学生相关职业能力的培养、训练。还有部分学生提到相关职业技能训练课程设置偏少会对学生产生专业的失落感,害怕毕业后无法胜任专业化分工的职业,这一想法在高年级的学生中颇能产生认同感和共鸣。

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查中,针对教学方式的板块,大部分学生表现出不喜欢甚至颇为抵制传统、纯代理式的教学方式,认为那样的设置并不利于自己能力的提高。因而在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我们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这一观点得到了学生的充分认可,83.4%的学生偏重于重实际操作能力、问题分析能力的案例教学和小组讨论教学方式。

学生有时候为了完成案例讨论也需要利用各种方法查找相关的资料,花去的时间很多,但同时也获得了在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调查过程中,对于课外辅导资源的使用态度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如何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优化上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对学生技能的拓展也有促进作用。

三、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职业能力的培养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育来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现实中诸多方面的客观要求和现实需求。在调查过程中,越是高年级的同学对职业能力的培养越为重视,39.1%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在大学期间重视自身职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是目前解决就业问题最有校的方法。同时,23.1%的学生认为“学校与社会应该提供更好的就业指导和服务”。56.9%的被调查学生认为“参加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兼职工作、专业岗位实习” 是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与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有上述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学生迫切地需要学校为其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较好的环境。

目前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中有社会实践这一块内容,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22.6%的学生认为专业岗位实习有利于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日后的工作能力,同时有66.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专业实习且实习时间可以控制在6各月以内,这样的结果也符合目前课程体系大方向的设置。

在问及面对当前就业形式作为在校学生会面对遇到的困难时(图1),

图1在校生面针对自身对就业形式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我们还了解到,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课程体系设置“理论和实践结合脱节”。在学习、生活、实践过程中被调查的学生最为看重的能力依次排列为(前五种):①交流表达能力;②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学习的自我提高能力;④与他人合作能力;⑤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现阶段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探讨

1、课程体系设置有欠市场的检验

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得到在校部分学生的认可,但是仍然不能以市场为方向,走不出传统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圈子,课程体系设置缺乏市场竞争力。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明确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虽然有独立院校的办学宗旨为指导思想,但是在設置上仍然过于含混、不能明确该目标,缺乏有力的定位型课程体系(模块)。

3、课程设置专业理论基础与实践操作之间有欠平衡

专业理论基础课程设置充分,不断改进中的教学方式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肯定,但是实践操作课程的设置有所欠缺,结合不够紧密、有欠连续性,对于学生及社会需要的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给予的关注和重视明显不组。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实践操作环节得不到体现,不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4、关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有待加强

对于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创新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独立院校的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关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环节应该得以重视,而不应该和传统的学科设置一般不重视或者被平均分配到四个学年当中,内容上会因为时间的跨度而缺乏内在的连续性,显得零散,敷衍了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应该走出新型实用型道路,不拘泥于传统院校、传统专业设置的圈子,应以学生职业发展能力体系的构建为核心,加强入学专业引导和教育;增加职业技能课程(模块)的设置;多展开职业发展能力讲座,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扩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施构建校内实习实践场所;完善学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查报告(摘要)[OL],http://www.moe.edu.cn/ edoas/websit18/info13090.htm

作者简介:

陈红霞(1980.4),女,陕西韩城,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称:专职教师/副教授,学历:研究生,研究方向:营销管理、项目管理。

易琳(1981.8),女,云南昆明,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职称:专职教师/副教授 ,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创业管理,电子商务。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汽车逐渐成为人们的必需品。但实际上我国目前汽车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这就造成在职业院校中汽车制造和装配技术专业成为热门。由于我国职业院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过多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述,缺乏实践活动,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基于此,对职业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进行研究,以期探讨适合我国目前汽车方面人才发展的专业课程。

[关 键 词] 职业院校;汽车制造;装配技术;课程体系

目前,职业院校在汽车方面的人才培养中存在某些不足之处,要想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必须对当下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重视个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最大限度地解决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不足。

一、我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课程特点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汽车专业课程特点主要是基础知识课程较多,把专业知识学习完之后,再通过与相关汽车企业合作,安排学生实习。因实习时间短、实际操作机会少,对把课程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非常不利,甚至由于缺乏专业实践,导致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得到巩固,最终难以转化为自身的技能。另外,现在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往往比较保守,不会轻易改动课程,再加上课外选修得比较少,很难有机会扩充知识面。课程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造成学生就算全部掌握了所学的课程,也很难紧跟时代的潮流,对一些新型汽车方面的知识有所了解。总的来说,就是基础学术课程大于实践,学生专业技能很难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我国职业院校企业专业课程问题研究

(一)课程设置不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的,课程的设置以专业知识的讲授为主,大量的时间都应用到理论知识的学习中。由于实践活动组织安排较少,直接造成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不能很好地对接。在只有理论知识而缺乏专业实践经验的情况下,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只停留在表面,很难将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需要中。所以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到了相关单位并不能和专业的工程师一样工作,这就是理论知识和实践不对接带来的后果。

(二)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不同步

我国对职业教育相对不够重视,职业院校的课程改革和社会的脱节程度较大,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课程的设置以及教学方式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传统的观念。过分看重专业知识的掌握,忽视实践操作,以至于学生把握不到重点,对所学知识没有系统的理念和应用意识。另外,课程活动较少、缺乏课外知识的普及、课程内容滞后性导致职业教育的整体存在着过时的意味。职业教育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不能跟上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方面的人才会越来越困难。这和职业院校自身实力、企业的联系、地方政策等都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变起来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三、如何设置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

(一)课程设置理念

针对我国的国情,职业院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强调以人为本、校企联合发展、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一般都是三年教育,三年的时间进行合理的设置安排,根据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展开教学活动。重视发掘学生潜能,安排多次不同类型的专业实践,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汽车行业中,充分了解当前汽车行业需要的技能和技术手段,并重视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活动。在理论和实践的共同作用下,发挥学生的实力、提高专业技能。另外发展多向性人才是新课程理念下必须培养的人才模式,開设一些选修课程,扩充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些选修课程要包含汽车行业不同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多方掌握汽车方面的知识,根据市场的需求,强化自身的职业技能。

(二)课程设置

我国目前的职业院校对课程的安排主要是专业知识学习和实习两部分,三年的时间有两年在校学习,另外一年进行实习,希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技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最后一年的实习把理论和实践进行统一,完成自我学习和升华。但是实际上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专业性人才培养得相对较少。因此,要不断对课程进行改革,使其能够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在能力培养上,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根据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现状,制订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摒弃固守的教育思想,按照符合现今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设置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能力;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在理论的指导下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提升自己。另外,要提高师资力量,先进的师资力量对更好地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专业性人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长远的预见性,对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性人才有关键性作用。选择能够胜任职业教育方面的人员组建团队,改进教学方式,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适合当代职业学生发展的教育,并达到培养全能型人才的目的。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毕竟是需要大量实践的专业,新课程设置要在重视理论的同时更多地重视实践培训,使相关专业的人才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真正成为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施卢丹,徐茹倩.高职院校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4.

[2]刘金翠,李恒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高职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

[3]海争平,杨志红,廖向阳.高职层面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旬刊,2015(5):252-253.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范文第5篇

“好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人的感受,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学校充满留恋和不舍,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校园里开花。”这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科大附中”)王世东校长的筑梦自白和教育情怀,也是科大附中的教育价值追求。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笔者一行走访了科大附中,在深入了解这所特色鲜明的学校后,力图揭示在改革的浪潮中,科大附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办学方式,如何进行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价值抉择。

守正:

根植一方孕育梦想的沃土

科大附中的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附属中学,创建于1960年,2013年3月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近年来,在海淀区工委、教委支持下,学校成为海淀教师进修学校和北京科技大学双重对口支持单位,申请成为北京市“1+3”项目改革试点校,“落户”北京市海淀教育新地图。良好的机遇和高端资源的注入,激发了学校的内部发展潜力,使学校发展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美誉度日渐提高。2015年,科大附中更是获得了“全国文明单位”的荣誉,也是全国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中学。

这些成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而更引人瞩目的是科大附中这57年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守育人之正、守规律之正、守传统之正、守责任之正,一代又一代科大附中人用这样的坚守根植了一方孕育教育梦想的沃土。

1.守校园文化之正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标志,文化需要继承才能鼎新,否则就会出现文化断层。因此,王世东校长十分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科大附中任职期间,始终将自己当作是学校几十年长跑接力赛中的一名接棒人,坚持在文化传承中守正。

走进科大附中,校魂石主题雕塑、文化走廊和教学楼一楼的校史馆给笔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所学校的设计很独特。这种独特并非只是位置和建筑的独特,而是一所规范、标准的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出的文化风格独特。

王世东校长告诉笔者,科大附中的文化走廊是按专题设计的,主要包括校史文化展厅、美术、科技、信息、物理、化学、生物、人文走廊以及操场墙壁涂鸦等,各具特色、内容丰富。在物、化、生、技等学科特色专题走廊的橱窗内,存放着跟学科相关各种标本、实验模型等,便于学生随时学习和观察。在人文走廊,校训中“明德至善”出处的原文被雕刻在显著位置,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校训的含义;君子六德“仁、义、礼、智、信、廉。”是人文走廊的主旋律,是学校对师生明德笃行的引导。校史馆位于教学楼一楼大厅,是新生入学要上的第一节校本课程,以此增进他们对学校发展的了解,直至促使其生成对学校的自豪感,激发他们起为学校争光添彩的愿望。各个专题走廊,或是一场专题讲座,或是一个励志故事,或是一次社团活动,或是一场精彩演讲。这种关联学科、拓展前沿、强化体验的空间设计,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一所好的学校一定会有反映自己学校风格的特色,这就是其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独有文化,也是最能证明学校自我存在和体现自我价值的。科大附中已走过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经历了几任校长,但以“明德至善,鼎新力行”一以贯之的文化和育人特色却长久地保存下来,这也是其独有的魅力之所在。

2.守办学精神之正

教育需要坚守,但坚守不等于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科大附中不斷进行着突破和超越,但在王世东校长眼中,学校应该改变的是教育理念和育人模式,不变的是学校教育特色和文化传承。坚持学校的教育文化传承,与时俱进,融于新课程的育人理念中,能更好地发挥发挥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

“百炼成钢,铸就梦想”的学校精神是由北京钢铁学院附中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凝练而成的。这是一代又一代的科大附中人(钢附人)满怀教育理想,明德至善、授业解惑、殚精竭虑,将自己的青春韶华、全部才情、抱负无怨无悔地抛洒在这块教育热土上的真实写照。正因为他们有着对教育理想的坚守,才有了今天科大附中“春风化雨育桃李三千”的办学成就。

如今,令科大附中人引以为豪的“百炼成钢,铸就梦想”的学校精神,已成为学校深化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和源泉,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炼就了师生不畏困难、顽强拼搏、实践创新、爱润心灵的精神品质。

吴遵民先生曾说:“让我们牢记教育的使命与职责,牢记教育的原点基础与终极价值:那就是生命。”的确,对于科大附中而言,“改变”与“坚守”的把握,不仅是一种技巧,而且是一项科学的决策,而做出这项决策的标准就在于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服务人、塑造人。

3.守教育规律之正

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慢的艺术,行在当下,利在长远。因此,科大附中以“健博慧雅,学有所长;家国情怀,行有担当”为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终身发展能力。

为此,学校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认知水平,开展校本化的课程实践研究,既注重学生成人成才,又注重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质量上,科大附中既追求学生成绩,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核心素养,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促进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在学习方式上,科大附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学生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和反思整理提供时间和拓展空间;在育人方式上,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建构德育课程体系,强化德育过程的实效性;制定并实施学生教育进阶目标,用陪伴教育引导学生发展。同时,科大附中注重家校合作,建立家校委员会,将家长资源整合为学校的教育资源,邀请专家给家长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做到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传统的以分数衡量学校好坏的评价机制下,科大附中并不是一所所谓的“一流”的学校,但从长远的教育终极目标来看,却算得上是一所适合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快乐学习生活的学校。

鼎新:

撑起学生放飞梦想的蓝天

古人云:“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而发。”学校发展也是一样的道理,守正不等于守成。因此,在守正根植梦想沃土的同时,科大附中还坚持在变革中出新。在教育教学中,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研究,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追梦、铸梦和圆梦,撑起一片蓝天。

1. 建设主动发展的协作团队

借助海淀进修学校对口支持的教研专家力量,依托“中国好老师”项目,加大专业引领力量和科研提升能力的“落地”实践研究,科大附中提出“对接学生有效学习,建构有次第的校本教研机制”教研策略,提升教师的学科核心素养和“以学定教”专业发展能力。

通过教研专家的专业引领,带领教师进行深度研究。各个学科教研员深入对接学校教学实践,走进课堂,诊断教学,开展课堂教学的深度研讨活动。教研员从指导者变成合作伙伴,快速提升了教师的教研能力,改进了课堂教学,从而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优质学校教研成长的新模式。

科大附中还成立鼎新书院,通过校内名师领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学校建立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的发展机制,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开展教研活动,落实三个“带动”责任:每学期组织开展一个专题研究,展示一节公开课,带领一个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行动研究中,在教研共同体的发展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教研合力。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是靠“眼界”和智慧引领学生前行的,而课题研究就是教师开阔“眼界”的“捷径”,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培育教育思想的过程。因此,科大附中十分支持教师积极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深入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教师们先后参与了“深度学习”“高端备课”“项目学习”等重大课题,并以科研促教研开展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

2.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课程有了特色,学校发展就有了特色。科大附中立足科技艺术的课程特色,借力海淀区进修学校的专家力量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双重对口支持,依托“1+3”项目,全面梳理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研发基础、拓展和研究三级四类(人文课程、STEAM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综合实践课程)课程体系。打通学段,融合学科,开设跨学科的STEAM课程。

在四类课程的学习中,以人文课程引导学生涵养品性、明德笃行,實现价值引领;以STEAM课程使学生乐知融合、鼎新力行,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以体育与健康促使身心和谐、健康成长,历练健全人格;以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学生投身实践、关爱社会、勇于担当的品质。

科大附中将教育教学活动统整在学校课程中,使课程更具有开放性、选择性和生成性,提高课程整体育人功能,形成课程育人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明德至善、知行合一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促进学生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凸显“价值引领人,科技塑造人,艺术陶冶人”的育人特色。

3.鼓励学生自我管理

对于科大附中来说,好的教育显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外在的知识,而是不断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让他们自己去认知世界。为了鼓励学生的主动发展,科大附中创设各种条件,坚持进行学生自我管理的探索。例如,学校楼道书吧里的很多图书是由学生志愿者自主选购的。同时,为了更好地建设书吧,年级都有志愿者牵头负责年级书吧的管理,同学们对书吧有什么建议、需求,可以直接向这些同学反映。

此外,科大附中在教育中不断渗透“自我管理”的理念,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管理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校持续推进生涯规划教育,按照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北京市生涯规划教材为载体,结合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自己,了解社会,学会规划;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社会,了解职业,学会选择;组织主题教育活动和主题班会,坚定目标、奋勇拼搏、实现梦想。

自我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发挥自觉性和主动性的重要途径。在科大附中,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由过去的被管理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实现自我成长,是王世东校长和教师们努力的方向。

力行:

拓展多维实践学习的空间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科大附中将课堂教学拓展和延伸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迁移知识、拓展思维、主动探究,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1.在研学实践中增长才干

科大附中通过制定研学社会考察的校本实施方案,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成长规律,设计了“行前教育引导课”“行中探究实践课”和“行后研讨总结课程”。

目前,科大附中已经开辟了山东曲阜泰安线、陕西西安线。行前,学校组织年级组,根据学科学习内容,建立跨学科的备课组,不同学科老师共同备课,加强跨学科融合,设计“研学考察课程手册”,组织学生进行行前教育,使学生带着探究的问题参加全程的实践考察活动;在考察活动中,组织学生成立专题合作小组,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人文意境,体验社会生活,研讨历史事件,体味文化精髓,引导学生依托专题开展合作交流活动。考察活动结束回校后,组织学生以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研学考察成果。

正如王世东校长所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现场是最好的教材,经历是最好的成长。”科大附中鼓励学生走出校园,以祖国名胜古迹和壮美河山为素材,在实践过程中,实现教育模式从知识传授型向参与体验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参与实践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传递爱心

高质量的教育一定是能够使学生形成阳光心态和健康人格的教育,这是学生和谐发展、面对未来的基础。在实践中,王世东校长和教师们始终没有忘记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感悟人生,用自己的能力服务社会。

随着共享单车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科大附中路段,部分单车摆放无序,随意停放,造成路段的环境相对杂乱,在学校的鼓励下,科大附中的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共享单车的清理和归整。

每年9月,学校开展的图书义卖活动,将善款换为“爱心包裹”,绵延传递到“北京7.21特大暴雨”灾区、“大地之爱,母亲水窖”甘肃贫困老区、京郊敬老院、福利院等。在交通路口,设立交通志愿先锋岗,宣传交通安全,组织行人过马路。走进社区,慰问和服务空巢老人,送去爱心和温暖。每学期在校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累积达1500人次,服务时间累积超过120小时。学校志愿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次被海淀区教育系统志愿者联合会评为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志愿活动是科大附中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学校创设各种条件,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活动中,亲身感知和体验,使其心灵不断成长、发展和完善。使学生在志愿奉献中敞开“爱”的胸怀,学会“爱”的传递,享受“爱”的幸福。

从校内养成到校外实践,科大附中坚持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正以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科学育人、艺术育人、实践育人等更为多元化的方式,实现学生持续发展和自我价值的提升。

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那么它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无疑,科大附中正一步一个脚印地证明“这里是成就人的地方”,证明其具有“引起人灵魂深处变革”的能力。

责任编辑:木子

shalee0307.li@gmail.com

财务管理课程体系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班会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班会课功能定位,科学开展班会课实践,有助于发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积极推动班集体建设;有益于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班会课的实施要避免班会功能盲目扩大、班会内容交叉重复、班会实施一刀切等误区。

【关键词】班会课;功能定位;误区

【作者简介】罗京宁,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附属初级中学(南京,210001)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明确班会课的性质及功能定位,有利于解决班会课存在的诸多问题,有利于班会课的科学实施。盲目扩大班会課功能,会增加班主任的工作负担;随意设置班会课内容,会挤占有限的班会课时间;班会课越俎代庖,会与其它学科教学重复。

一、班会课的性质

班会课最初是班主任为处理班级事务而召开的班级“会议”,主要在课余时间召开,未排入课表。班会课一般根据班级工作需要来确定内容、时间和长短,多为偶发事件处理、班级工作小结、常规教育、成绩反馈等。后来,大多数学校将班会排入课表,成为“班会课”,班会课内容、授课方式多由班主任自己确定,这就为班主任开展班级教育提供了时间和阵地的保障。目前,一些学校构建了校本德育课程体系,鼓励班主任根据班情,设计并实施与之相适应的班会课,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班会课应该是一次会议、一项活动,还是一门课程呢?班会课到底该怎样定位呢?

(一)班会课是“会”,更是“课”

班主任的主要工作是带领班级达到理想的目标,这就需要通过班会课不断加强团队建设、解决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班会有时候是“会”,通过会议的方式进行班务处理、偶发事件处理、问题讨论等等;班会更应该是“课”,通过有计划、系统地实施班级德育,促进班集体建设和学生发展。班会课是班级可以支配的时间和阵地,应该形式多样,轻松活泼。班会课可以通过辩论会、演讲会等形式呈现,也可以采用一次班集体活动的形式,但不能说班会课仅仅是一次会议或活动。班会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确定的组织者、有明确的参与主体、有严格的组织过程,具有明显的学校课程特征。班会应是“课”,更应成为“课程”。

(二)班会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班会课与一些学科课程有联系,但也应有明显的区别,班会课与心理健康课的区别恰能说明这点。心理健康课多采用互动、体验、探究等形式,侧重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达到自我认知、自我调适的功效。班会课内容与范围更广,侧重班集体建设,培养团体心理品质只是其内容之一。又如,班会课与政治课等的区别也能说明这点。现今,中小学政治课(习惯上将思想品德等课程简称为政治课)更贴近学生生活、成长和发展的实际需求,与主题班会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政治课偏重于德育认知,注重知识传授,注重德育学科构建,是“学科德育课程”(处于“知道”层面),班会课是“活动德育课程”,以解决本班学生实际问题为目的(力求“做到”层面),这是两者最重要的区别。

在新课程改革的框架下,班会课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等特定领域共同构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别于学科课程,综合课程主要通过相关学习内容的整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宽阔的视野、敏捷的思维,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三)班会课是校本课程

班会课的组织和实施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校情、班情为基础,以实现学校的办学宗旨、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解决班集体建设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进而形成班级特有的学生文化。因此,班会课也是一门内容和课时安排具有一定弹性且个性鲜明的校本课程。

(四)班会课是活动德育课程

完整的学校德育课程应包括学科德育课程和活动德育课程两部分,班会课属于“活动德育课程”。活动德育课程与学科德育课程紧密联系,其独特价值与功能在于突破了学科德育课程的局限,可以作为学科德育课程的一种补充。班会课作为一门活动德育课程,是班主任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正面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性地融入班会课中,并与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相配合,从而增强班级德育的有效性。

二、班会课的功能定位

在班级教育中,班会课所具有的教育功能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一)发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的现实问题或者学生的发展需求,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只有这样,德育才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1.贴近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满足学生成长需求。

一个重要话题该不该成为班会课主题不能一概而论。以“香港占中事件”为例,如果“香港占中事件”成为班级热点,这个问题引发班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行为问题,学生表现出不理性的言行,那么班主任就应该通过班会课倾听学生们的观点,进行引导教育和相应的澄清,并与学生一同关注后续发展,努力在“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如果“香港占中事件”没有成为班级热点,也没有引发学生的思想困惑和行为问题,那就没有必要,或者暂时不需要进入主题班会课。班主任的价值定位、价值干预、价值引领非常重要,班会课不是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2.立足当下,适度前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南京彭宇案”“陈冠希艳照门事件”等生活热点话题,也是学生们所津津乐道的,这些生活事件反映出不良的社会风气、折射出道德沦丧的丑态,都是很好的生活教育素材。有班主任以“陈冠希艳照门事件”为教育契机召开班会,学生踊跃发言,内容涉及如何正确追星、交友、隐私安全等诸多方面,对教师和学生都很有启发。这样的班会立足于当下生活,教育具有适度超前性,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班主任是学生的精神关怀者、人生的导师,应该根据青少年品德发展规律,在关键期抓好关键教育,通过设计和实施系列班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身体与心理健康成长,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

在班会课的准备和实施中,学生可以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经过精心设计的班会课,还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自我调控的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其它教育形式相比,班會课的教育活动更集中、更高效,它能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里开展更广泛、更深刻的思想交流和碰撞,从而激发和发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积极推动班集体建设

1.进行自我管理,处理班级事务,加强班集体建设。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接受教育影响、实现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环境。班会课作为班级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具有开放性和明确行为指向的教育活动。在班会课上,可以引导班级成员共同制定规章制度、讨论班集体建设中的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学生民主参与班级管理,有助于树立正确的班级舆论,形成良好班风。

2.开展自我教育,解决班级问题,促进班集体发展。

班会课是班主任根据学校工作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施加针对性教育影响的专门课程,是进行班级教育的重要载体。利用班会处理班级事务,解决师生间、生生间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解决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班主任的价值理念对学生影响非常大,班会课上班主任不搞“一言堂”,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们的想法,通过班会课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是班会课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

3.追求自我发展,形成班级文化,创建优秀班集体。

在班级管理和建设中,班级文化的创建极为重要。班主任可以围绕设定的主题,将班会课的内容安排和组织实施过程转化为班级文化的创建过程。班会课可以促进集体目标的实现、集体凝聚力的增强、学生合作意识的形成、师生情感的有效沟通;通过持续有效的班会课,班级的生活方式、规章制度、价值观和共同愿景逐渐沉淀、整合,最终会形成特有的班级文化氛围。而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有助于班级成员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形成,从而推动班集体的建设和发展。

(三)提升教师教育能力,促进班主任专业发展

1.促进专业发展,与学生共成长。

班主任工作是一项不可替代的专业性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影响人。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内容充实、计划周密而又富有教育意义的系列班会课来推动班集体建设。同时班会课也为班主任提供了一个挖掘自身潜能、施展个人才华的舞台。通过班会课,班主任可以熟悉所带的班级,通过对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可以围绕一系列预先设定的主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有趣的教育;可以锻炼教师的创造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教师捕捉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丰富自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

2.发挥纽带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班会课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开展多种德育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入社会,体验各行业的工作、生活,“用童眼看世界,用童心感知世界”。一些学校积极发挥家长的教育资源,根据系列班会的需要,邀请相关家长在班会课上展示专业技能、介绍前沿科技、分享人生感悟。在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时,邀请家长们来学校,参与亲子班会,搭建了亲子沟通的平台。班会课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密切了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关系。

三、班会课功能定位的误区

班会课有其自身的课程地位和教育功能,不能将班会课变为简单贯彻教育文件的一个“箩筐”。班会课一旦成为一个“箩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样盲目扩大班主任的工作范畴,增加班主任工作负担,必然会引起班主任们的反感,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作为班主任要避免班会课成为“一个鸡肋”,成为学科知识拓展的课堂,同时也要避免别的学科“吃剩下的鸡肋”变成班会的主题。因此,要在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中思考班会课的功能定位,通过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多学科协作,完成相应班会课主题的实施;要避免班会课“一刀切”的现象。如果统一班会计划、统一班会主题、统一班会方案,那么班主任就完全没有了自主权,班会课自然缺乏针对性、实效性,最终难以发挥班会课的教育功能。■

上一篇:建筑工程高级论文范文下一篇:水利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