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文化范文

2023-09-18

英语文化范文第1篇

1 不同的宗教对语言的影响

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对人类的“起源”与“未来”的问题的回答。而宗教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不同的宗教, 使人产生不同的信仰、不同的处世哲学, 进而作用于语言。在中国, 人们崇尚佛教、道教。佛教讲究轮回, 劝人向善;道教主张“无为”。一些佛教道教的经典用语,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被提到。

英国人则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各种仪式充斥着英国人的日常生活。孩子出生后要洗礼、名字中第一个就是教名。人们每周日都要去教堂做礼拜, 向神忏悔、祈福等等。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也可以看到英国人的许多习惯、喜好是和基督有关的。如果你有机会和英国人接触, 慢慢地你就会发现, 他们常常在说完一句为自己加油或祝福的话之后, 碰一下木质的东西。这是因为在英国, 木头被用来代表耶稣。因为当时耶稣是被钉在木质的十字架上的。因此, “摸摸木头”常表示向耶稣祈求保佑。了解了其中的原由, 你也就了解了他们的意图, 也就会更便于和他们交流。

2 传统民俗对语言的影响

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看中英两国不同的传统习俗。它对语言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其民俗复杂多样, 对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汉民族很重视血缘宗法, 家族观念强。其一度曾成为维系统治的纽带。在中国古代, 抽象的精神原则就是“亲亲”与“尊尊”。而这“亲亲”就是“亲亲父为首”的简称。它要求在家族范围内, 按自己的身份行事, 不能以下凌上、以疏压亲。亲族成员都应以父家长为中心。在汉朝时甚至提出了“亲亲得相首匿”的法律主张。即亲属间首谋藏匿犯罪可以不负刑事责任。这样的宗族观念深入人心。个人是属于家族的。在中国人的姓名中, 姓在前, 名在后。而且上辈人名中用到的字, 小辈是不能再用的。否则就是欺祖、不孝。而在英国呢?英国人没有中国人这样强的宗族观念。他们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英国人的名字中, 是名在前而姓在后了。同时, 英国人如果崇拜、喜欢某个人, 他们就可以把这些偶像的名字拿过来自己使用或给孩子使用。甚至于在私下, 干脆对长辈也可直呼其名。这并不是不礼貌, 而是代表亲切, 是一种民俗。但在中国这简直是犯家法的。我们在看《红楼梦》时一定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情节:黛玉在写其母名字中的“敏”字时, 总是少写一笔, 以示尊重。直呼其名怎能想象呢!

3 不同民族人们的性格对语言的影响

中英两国人民具有不同的性格, 由此对语言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汉朝“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影响可以说是深入到骨子里的。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受此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大多是谦谦君子——容忍、谦逊、克己。“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 “集体”被放在了首位。而“小我”的位置则被弱化。否则常会被人指责为“自私”、“个人主义”。这一点在我们写地址的习惯中可见一斑。在中国, 人们写地址时, 总是由大而小的。而在英国, 地址的书写顺序却恰恰与我们相反。他们注重“自我”, 强调“个人”。地址也是由小及大, 充分突出自我。

性格不同, 说话习惯就会不同, 对语言的态度也就不同。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中国人的性格中多了些“容忍”、“谦逊”、“中庸”。事事“三思而后行”、“沉默是金”、“三条大路走中央”……反映在语言上, 总是“话到嘴边留三分”。婉转、客套也就成为了中国人说话的习惯。较中国人的内敛、忍让, 英国人的性格更为直接、外向、独立、好胜。说话时少有中国人的客套。_____Would you like some soup?_____Yes, please.或No, thanks.直截了当, 绝无半句繁琐。如果这个问题换作由中国人来回答, 那可就大不一样了。

在中国的传统中, 人们不喜欢能言善辩的人。有时甚至于强调“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孔子就曾经说过:“天何言哉?”“善者不辩, 辩者不善”。而在英国, 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崇尚语言的魅力。善辩者常受到人们的爱戴与尊重。这一点我们看看西方国家历届的总统选举, 就不难理解了。

同时, 由于两国人对语言的态度不同, 反映在文字上, 人们的表达方式也不同。中国人讲究文章的意境, 而英国人则更看重文字的现实意义。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多短小精悍的诗词, 而英国多宏篇史诗。

4 结语

语言教学不同于其他门类的学科教学。它没有像数理化那样严谨的定义、公式、规律。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慢慢约定俗称, 进而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 具有很强的人文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国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人们的交流也越来越多。英语已经不再简简单单地只停留在国际组织工作用语和贸易用语的范围内。它开始进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音乐、网上聊天、网上游戏、产品说明……甚至于哪天你走在大街上, 就会有外国朋友用英语向你问路。因此, 学好英语是更好地融入到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语言的首要作用是满足人们的日常交流的需要。学英语就是为了会用英语。而在用的过程中, 就要讲究一个“地道”。而仅仅停留在字面的学习是毫无“地道”可言的。因此, 学习英语必须掌握其文化, 了解将其作为母语的人们的方方面面, 包括他们的性格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学习语言。

摘要:语言教学不能脱离其文化背景。一个国家特有的宗教、民俗乃至人们的性格、喜好都会影响到语言。因此, 要想学到地道、纯正的英语, 并将其正确运用于日常交际中, 就必须努力掌握其背后深层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文化,语言,宗教,性格,民俗

参考文献

[1] 王前.中西文化比较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

[3]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4] 王连义.海外风情趣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英语文化范文第2篇

摘要:IT职业英语是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同国外各领域公司进行有效交流与合作的工具型语言能力。文章基于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对从业人员IT职业英语能力的要求,提出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阐述课程结构调整、校企合作平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内容。

关键词:软件服务外包;IT职业英语;校企合作

目前国际软件服务外包市场中的软件供应商主要是西方国家的公司,其中美国约占70%以上,欧洲15%左右。截至2012年底,中国软件服务外包产业产值达到了300亿美金。英语软件外包订单为我国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利润,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掌握IT职业英语能力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如何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成为了各高校和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1、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各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软件服务外包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机制并不完善,具体体现为“4个不平衡”。

1)重应试轻能力。

由于理工科学生的英语基础参差不齐,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淡薄甚至抵触的现象,很难通过英语学习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再加上高校对于软件专业IT职业英语教学的要求并不明确,在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配备方面都不够完善。软件专业也只是同其他专业一样设置了公共英语学习和一门专业英语选修课。通过应试教育的大学公共英语课和很少有人问津的选修课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显然是不实际的做法。

2)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受到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影响,软件专业的学生一般只关注考试的相关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也只是针对日常交流和英文应用文的练习,很少有运用英语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的机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不具有专业性质,只是一味地灌输语义语法知识,不给或很少给学生用英语交流和建立英语思维方式的机会,这些都限制了学生IT职业英语能力的提高。

3)重语言轻文化。

为了弥补中外文化的差异,软件服务外包从业人员必须学习一些西方文化知识,这样在跨文化交流的商务环境中,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软件供应商的需求,为业务合作扫除障碍。但是现行的软件专业英语教育很少涉及文化交流的内容,仅仅是语言上的听说训练显然不能满足软件服务外包的从业要求。

4)重技术轻商务。

目前,软件服务外包企业需要的是复合型专业人才,从业人员除了要掌握基本的开发技术、团队合作和项目管理能力外,对于英语商务活动和技术交流学习的能力也要尽可能培养。但是,目前高校的软件服务外包教学过于看重专业技术培养,培养的毕业生很难胜任技术岗位以外的商务活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在企业的适应速度和发展方向。

2、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目标

IT职业英语是指从业人员在软件服务外包工作中的听、说、读、写等英语能力。如:听方面,参与项目会议时,要求能够听懂与自己项目相关的内容;说方面,可以运用英语较流利地进行项目讨论与汇报;读方面,能快速且准确地读懂项目技术文档;写方面,可以用E—mail进行项目技术与管理交流,可以规范、准确、简洁地写出项目报告及文档。

针对上述要求,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除了要遵循英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外,还要充分考虑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对于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初期,首先要通过分析和比较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来确定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培养目标。这里主要从听力、口语表达、阅读和书面表达几个方向进行分析,见表1。

从上表可以看出,英语课程的需求和企业英语能力的需求有共性描述,但在细节上有差异。两者都是要培养学生无障碍沟通和表达的能力,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更加强调技术层面和商务交际的实际能力。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要从培养这些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健全符合英语教育基本要求和软件外包产业需求的专业英语课程,实现毕业生“专业”“英语”和“商务”全方面发展的目标。

3、IT职业英语人才培养改革方案

为了提高软件服务外包人才的IT职业英语能力,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和大学公共英语教研室合作,在深入研究英语课程要求和企业英语能力需求的基础上,在课程设置、合作办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实施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1)课程内容设置。

本着“英语+专业+商务”平衡发展的原则,相关课程内容要在英语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改革,从语言知识、应用技术、文化交流和商务交际等方面改进或增加相关的课程内容。首先,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技术文档撰写和商务交流的内容,并在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机制方面进行有侧重性的改革,着重突出软件外包专业能力和商务交际能力。其次,开设一系列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的IT职业英语专业限选课,根据具体的外包工作类别分为技术术语、办公情景英语、商务谈判、交际礼仪等实用课程。最后,建立IT职业英语实践长效机制,组织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后实践、校内交流、校外实习等,通过实际的语言交流、文档编写、商务谈判等实践环节来提高学生的IT职业英语能力。另外,软件学院的部分课程也鼓励教师采用双语教学的方式授课,通过全英文环境的专业技能学习实现“英语”和“专业技术”的无缝对接。

2)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的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是—个面向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由学校、企业、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共同承担,通过人力、知识、技术、设备、信息及政策等资源的互动实现人才培养共建、共享、共赢的一种组织形态。校企合作平台采用了“项目引领”和“订单式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平台中IT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是—个重要环节,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软件服务外包校企合作平台的IT职业英语培养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是第1-4学期的基础技能学习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教学活动是在校内进行IT职业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实践练习;第2阶段是在第4学期的暑假,学院组织学生进入面向英语国家提供外包服务的软件企业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主要针对英文文档的阅读和英语口头交流技能的实践训练;第3阶段在第5-6学期,采用“项目引领”式的教学模式,聘请企业资深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到学校进行双语技术交流和授课,学生要在专业教师的帮助下学习项目研发和团队建设的相关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练习英文文档的编写技巧;第4阶段是第7-8学期,采用“订单式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这个阶段实现了企业培训和就业同步的“零距离”接触,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就业意愿选择相关的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除了要通过实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之外,还要通过英文项目文档的阅读与编写、商务谈判练习、项目阶段报告和毕业论文撰写等环节来提高IT职业英语能力。

3)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IT职业英语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只有教师的学术水平提高了,他们才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改革。学院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术进修和经验座谈,交流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无缝衔接,最终确定了面向IT职业英语教学改革的师资队伍建设措施,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弥补英语教师的专业缺陷和专业教师的英语缺陷,通过国际交流座谈会、英文文献查阅和商务沟通能力的学习来提高教师的IT职业英语教学能力。

其次,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选派业务精良、年富力强的专业教师进入软件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英语交流能力和英文文档撰写能力。

最后,完善教师资格考核机制,利用有效的奖惩制度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将专业英语和商务交际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内容,如专业词汇、英语谈判技巧等。

4、结语

哈尔滨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在进行了面向IT职业英语能力培养的软件外包教学改革之后,学生的英语沟通能力和文档撰写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在进入英语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工作岗位,并得到了相关企业的广泛认可。学院在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强化IT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探索高质量、高效率软件外包英语人才输出的有效途径,实现毕业生、高校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英语文化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在多媒体视听和网络资源环境下对大学英语影视文化课程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改革。通过整合网络和多媒体资源等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直接的文化场景,达到大量输入,自然习得的效果。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选材多样化、任务设计的启发性、教学目标的立体化、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以及语言和非语言教学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关键词:多媒体;网络;影视文化;探索

一、引言

当今世界开放的社会环境和多元的文化构成对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正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优化的改革。顺应时代要求,大学英语影视教学作为一种省时有效的现代教学手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引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之中。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使用和推广现代技术,进行有效的大学英语影视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英语影视文化教学得以发展的理论依据和背景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缺乏充分的语言输入。语言教育理论家克拉申关于外语学习的“输入假设”理论(input hypothesis)提出,理想的输入应该作到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 and relevant),且有足够的输入量;只有当输入变为可理解时(comprehensible input),习得才会产生。之后克拉申又解释道,当学习者有了可理解的略高于现有水平的输入时,习得就会产生,即著名的i+1。而学习者的情感焦虑往往影响语言的输入,也就是说,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略高于学生目前語言能力(i+1)的信息输入,同时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自然习得语言:适当的语言输入和适度的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可以激活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促进其语言习得,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以网络的形式储存的英语资源为学生提供原汁原味的、信息量丰富、输入途径自然的外语学习,正是克拉申所倡导的第二语言教和学的“自然途径”(natural approach),即大量输入,自然习得,达到运用真实的语言完成真正交流的任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正如法国著名语言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所说“西方无论从哪方面看,文化都离不开语言”。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影视作为一种文化的普遍存在,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影视作为艺术的范畴,应从文化哲学的更高层面来看待影视传播教育。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视听的逼真感和高度的形象性吸引了青少年,成了他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来源和认识世界的窗口。总之影视文化已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人们深切地感受到影视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三、多媒体和网络背景下英语影视文化教学的成效

目前,大多数高校开设英语影视文化类课程。影视课程的教师可以利用校园网络中心的服务器,采用光盘阵列储存与影视教育相关的视听资料,建立起可供学生在网络计算机终端检索查询的影视片和相关材料资料库,供学生学习时使用;同时,也可以将一些课程制作成相应的课件在校园网上运行,选课的学生可以通过与校园网络连接的终端设备,随时进行“提取式”学习,利用网络信息传播的交互性,与教师进行交流。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看,影视教学图、文、声、情并茂,能全面刺激学生的多个感观系统,增强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角度看,影视教学是训练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通过对英语影视作品的赏析,不但扩大了学生英语语言的输入量,并且也增进了他们对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的了解。

通过近年我们开设的影视教学课程,作到了以其最直接、最真实、最准确的方式集中展现着社会文化场景,井以其丰富的语汇全面具体、生动形象地传递着异域文化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我们实际教学中,根据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电影赏析》《英语电影视听说》等教材和网络视频资源,把内容分为“精学”和“泛学”两个部分。“精学”部分精选10部英美近年来出品的较为优秀的影片重点讲解和讨论。其中包括历史文化背景、人物简介、故事梗概、精彩片段的人物对话分析、生词和词组解释、电影常识、理解测试练习。另外“泛学”部分通过网络视频观看学生喜闻乐见的现代名片并查询课程资料,完成规定的论文和作业。影片题材广泛,内容多样,涵盖社会伦理片、校园生活片、浪漫爱情片、历史片、战争片、动漫片等多种类型的影片,涉及当代英美国家家庭、社会、教育、科技、法律等生活的各方面。这种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的精泛结合,有效地把语言基本技能培养和文化知识积累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运用上,打破传统的课堂讲授加影片观摩的模式,首先要在影视教育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互联网络双向交互式传输方式,将影视动态视听信息加以物化形态的制作,建立起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同时从适合影视课程教学规律的教学平台,来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四、今后大学英语影视文化教学中的改革重点

(一)注重英语影片的选材多元化

教师应根据所教学生的外语水平,尽可能地选择较标准的英式发音或美式发音、语言难度适宜、没有污秽语言和词汇的影片。题材方面尽量作到经典和流行相结合、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多元化,既有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经典老片,也有具有巨大冲击力的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既有喜剧片也有悲情片,还有历史题材片。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在享受影视盛宴的同时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注重任务设计的启发性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任务和课外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教学活动应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和心理特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训练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此外,课堂教学任务要延伸到课外学习和生活当中。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课后作业,发扬团队精神,协作完成为小组讨论或表演的而作的准备工作。同时,学生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资料、搜集数据的科研体验也为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三)注重立体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影视文化教学应体现视听说读写多方面、立体化的教学目标。为了最终达到教学的综合目标,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四点:①首先要让学生看电影,了解其主题和梗概,了解历史和文化,欣赏艺术。②引导学生听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和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逐渐熟悉和适应英美人士交流的语速,提高相似语境的交流效率。③指导在理解影片的基础上进行模仿练习,锻炼口语。④鼓励学生尝试写出自己的观点,对影片进行评析。

(四)注重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已成为外语教学中重要原则之一,受到外语界极大的重视。

每一部影片都有着独特的主题,反映了其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和风土人情,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观和价值观。《死亡诗社》描述了古老传统而富有声誉的威尔顿学院的一位特立独行的新老师基廷和一群试图摆脱传统思维方法桎梏和窠臼的年轻人。这部电影令无数师生唏嘘不已,也令人们关注学校教育改革,思考人生。《罗马假日》是一部浪漫的爱情喜剧影片,充满了艺术的美感,导演把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融入剧情之中,使得这部浪漫的爱情喜剧影片堪称经典之中的经典,多少年来屡映不衰,一代又一代的影迷为之倾倒。《女王》通过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戴安娜王妃遇难事件中的矛盾挣扎引发对历史传统与政治革新、权力与责任的重新认识。《当幸福来敲门》改编自美国著名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同名自传。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励志故事,成功诠释出一个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地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教师在影视文化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通过观看电影:①熟悉和了解外国文化;②理解、感受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念;③克服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疏离感和恐惧感,拥有文化宽容态度,提高文化参与度和文化适应力;④正确对待、理解不同的文化态度,正确评价文化差异;⑤透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五)注重语言与非语言知识的教学

影视教学中既要突出语言知识又要注重非语言知识。人们日常人际交流是通过语言行为和非语言行为两种形式进行的。在意义和感情的表达手段中,非语言交际在交际领域中的作用甚至大于语言交际,属于超语言线索,它包括姿势、手势、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身势动作、衣着、图像等等。它和语言一样,同样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以一定的文化为基础的。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语言教学和非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了解西方社会文化和价值观念等知识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观察片中人物的动作、表情。通过影视,实现语言、非语言交际相辅相成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到活生生的语言。这也是通过影视教学体现当代课程教学理论展现“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的特点。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影视文化教学是一种优化的教学方式。因此,影视教学教师应积极探索立体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这一平台,在传授学生语言技巧,对其进行语言信息输入,使其获得语言习得的同时,有意識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思考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意义,从文化认知角度对影片作更深层的探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兴趣,通过透视影视文化内涵和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Stephen D. Krashen. Input Hypothesis:Issues & Implications[M]. New York: Longman, 1985.

[2]顾曰国.网络教育初探[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许丽娜.“课堂一网络”的整合一“超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03,(1):48-52.

[4]徐志英.英语电影视听说[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5]姚范美.大学英语影视文化教学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4,(9):145-146.

基金项目:本文为河北师范大学第九批教学改革项目研究成果之一

英语文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英美文化;中华文化;教学融入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及对外开放政策和“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由此则要加大国际交往人才的培养力度,这就需要从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就开启相关人才的培养。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学生需要学习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知识,并将其与中华文化进行融合,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这也是《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但目前高中英语的实际教学往往存在一定的不足,不太重视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教学。为此,本文主要以新都区部分高中学校为研究对象,就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存在的问题、原因和对策进行研究。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更加强调要将英美文化的学习融入进中华文化的融通理解,提出英语学科要关注中外文化的差异与融通,正确认识和对待他国文化,吸收中外文化精华,积极发展跨文化沟通策略和能力,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播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鉴赏中外优秀文化,培育中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增进国际理解,逐步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的看来,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后,高中英语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合教学得到了空前的重视,教学效果和评价体系也大为改觀。但在教学实践中,将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课题组对在校高中生及本科生的问卷调查、高中一线教学实际调研及笔者自身学习经历体会分析,特别是对成都市新都区一级、二级、三级示范高中的走访调研,可知当前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教材及内容方面

1.教材中强调文化融入的内容占比不高

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由于地区之间经济和教育水平的差异性,导致教材编选的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所获得知识的层次也有差异。学校英语课堂使用的教材大概有三个版本:人教版、外研社版和各所私立学校自行编写的版本。在这三个版本中,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英美文化知识,而涉及到的中华文化知识较少,其中教材中涉及到最多的是关于旅游地理、风土人情方面的信息,社会、历史、教育、人口等方面涉及较少,不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一个综合、全方位的认知。此外,私立学校自行编写的教材内容对英美文化的涉及更为丰富些,学生的获得和了解也更加深入,但中华文化的占比依然不足。

2.教学设计中文化融入的知识不够

从调研结果看,大多数英语教师会在课堂中拓展英美文化知识,但有部分教师不会有意识地给学生拓展和延伸与英美文化相关的中华文化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目前的高中英语课堂上,英语课程设计的重心主要在于学生对考试知识点的掌握,如语法、单词和短语,以应对考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无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拓展,况且学生接收新知识的能力在单位时间内是有限的。其二,课堂设计只针对英语有关知识,与我国传统文化结合不足,导致教师担心过多地涉及文化间的融合会给学生产生认知上的误导。其三,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担心过多涉及与考试关系不大的知识可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故而不愿去深入阐述。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成为只会应对英语考试,却对英语背后的文化背景一无所知的“应试机器”,无法正确使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流。

(二)学校及教研方面

1.学校教学管理对跨文化意识的关注不够

其一,高中在引进英语教师时比较注重毕业院校及专业,而较少考查教师对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涉猎,如教师是否为英语专业出身,是否在国外留学或访问进修经历等。教师有国外学习经历,既有助于教师将他国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更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体验中外文化异同,并形成跨文化意识。其二,学校或上级主管业务部门没有定期组织英语教师进行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教学的业务培训,缺乏有效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如组织教师到国外进修深造、交流访问、教学研讨,到好的学校去参观学习、交流经验等,这些都有利于教师理解文化的差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优秀。其三,学校用于支持英语教学及文化融合教学的经费不够。受高考导向性作用的影响,多数学校在支持教师出国进修、培训、交流、访问及以中西文化为背景的教师培训会、教研会、学生活动方面经费不足,更谈不上引进以英语为母语的优秀外教。

2.学校教研难以强化教师文化融合教学能力

其一,英语教学团队对教研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传授知识的素材仍较单一,教授方法有待优化。其二,英语教学团队教研活动不多。教研组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对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合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在课程设计中涉及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知识不够丰富,未深入研讨如何将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课堂,问卷调查中17.45%的学生反映教师不注重或不擅长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合教学。其三,英语教学团队统筹组织不力。传统教育模式下学校常将各教师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比较,极易导致教师产生“单兵作战”意识,教师在教学上便闭门造车,基于此,学校亟需加强团队的统筹组织和教学的协调开展。

(三)教师及教法方面

1.教师自身文化素养薄弱影响文化融入

其一,教师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兼修素养不高影响了学生对文化的接受。教师是否对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有足够的了解、能否熟练掌握并运用文化融合方面的知识、是否有意主动向学生教授中西文化方面的知识等,直接决定了高中生能否较好地接受、掌握跨文化相关知识,而当前英语教师关于文化融入的教学方式以直接口述为主。其二,教师职后能否提升英美文化及中华文化素养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当前,学历为硕士、博士的高中英语教师相对较少,大部分仍是本科学历,教师自身能力不足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极大。其三,教师对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融合的重视程度不足。从问卷可看出,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并没有从教师那里了解到足够的英美文化及中华文化相关知识,可见教师的重视程度仍需进一步提高。

2.教师的中西文化融合教学方法较单一

其一,部分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不注重文化融入。问卷调查发现,70.21%的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将英美文化知识融入中华文化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可见大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中设计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入;同时,79.15%的教师是在讲到相关知识点时依据课本内容讲解,可见学生在课堂中能接收到的知识相对有限。教师能否在课本基础上对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拓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接收、掌握到更多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方面的知识。其二,部分教师教法单一。问卷显示,仅有不到50%的教师会选择电影、英文报刊等作为英美文化知识素材来源,与中华文化融合的方式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内容、教法单一呆板等问题。其三,教师在教学中缺乏交流借鉴。在设计教法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交流,创新教学内容、教法等,以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知识的融合。

(四)学生及学法方面

1.学生自身情况造成文化融入还存在差异

其一,就读学校的类别影响着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入的接受程度。问卷中,绝大多数学生就读的学校为非外国语学校,非外国语学校教师教授英语的重心与外国语学校会有所不同,非外国语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往往忽略了对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入,外国语学校则会有专门课程开展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融合教学。其二,学生日常的英语学习氛围不足。从问卷可知,在对外交流较多的城市,意味着学生与外国人交流的机会更多,从而间接接触了英美文化,更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学习;而许多城市对外交流较少,学生接触到的英美文化并不多,学生对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学习比较薄弱。

2.学生文化融入学习方法有待优化

其一,学生对中西文化融合的兴趣不足。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35个学生中,66.81%的学生认为自己关注文化融合的目的是因为对中西文化感兴趣,53.62%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文化融合的目的是考试。其二,学生对中西文化融合的了解途径较少。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82.55%通过电影学习,69.79%在课堂中学习,45.53%通过观看电视剧學习,38.3%通过观看外国名著学习,37.87%通过阅览新闻报刊杂志学习,30.64%通过观看综艺了解,1.28%以其他方式学习。可以看出,通过电影学习中西文化融合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最具有吸引力,大部分学生是在课堂之外了解相关知识的。

二、高中英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教学问题的成因

(一)英语教材的中西文化融合存在差异

目前高中主要使用的教材包括外研社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及外语学校自编教材,不同版本教材分别展现出将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不同特点。外研社版教材一共有11册,关于文化的部分,教材设置了cultural corner板块,据教材可知该板块的目的是为“借助于篇章阅读的形式,介绍丰富翔实的文化背景知识”,该板块的文章内容往往与单元的主题有关,覆盖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人物、机构组织等多个方面。如第六册6单元讲述了联合国的背景知识,第九册3单元讲述了屈原的故事。常用对比手法,对比几个西方国家的情况,如第二册1单元对比了英国、美国及加拿大的医疗制度;或对比中外的文化,如第四册6单元,对比了中外对于“dragon”的不同理解;或仅介绍与单元主题相关的拓展话题,如单独介绍国外或国内的名人、文化、科技、学习生活情况等;其余板块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中西方文化。人教版教材并没有单独设置文化教学部分,而是将其融入单元的主题中。如必修二1单元讲到了各国文化遗产,必修三1单元讲到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必修四4单元涉及到世界各地的body language。其中涉及到少部分的中华文化,如第九册2单元涉及到各国航海探险的历史时,其中也有关于中国古代的部分。

(二)英语教师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首先,英语教师专业学习背景差异较大。教师是否为英语师范专业或英语相关专业,会直接影响教师授课技能的高低及授课内容的深浅。在问卷调查中,约90%的学生的老师是英语师范及英语相关专业,这其中英语师范专业占了三分之二。可以看出,当前多数英语教师都有一定英美文化学习经历及知识储备,但仍有10%的学生的教师为非英语专业,这就会成为文化交融教学的障碍。其次,英语教师大多无国外学习或交流经历。教师是否有国外学习或交流经历对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的教学效果有着直接关系。从问卷调查来看,有海外求学及交流访问经历的高中教师仅占13.19%,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教师出国交流的机会更少,这样教师就无法直观深刻地比较、认识和感受中西文化,要游刃有余地开展文化融合教学就有较大难度。最后,英语教师因性别、年龄差异呈现出不同特质。教师的性别与任教时间也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着其在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教学中的基本倾向和水平,这里存在着一定的个人

差异。

(三)英语教师存在文化融入的能力短板

首先,许多教师个人学科素质和业务能力不足。目前大多数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中英语教师,学历基本以本科为主,意味着教师前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还不够,关于英美文化及中华文化的知识储备还不够。部分教师尽管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仍需在工作之余继续学习深造。其次,教师对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应用不佳。受访学生中有14.47%认为教师擅长英美文化融合教学,22.98%认为教师擅长中华文化传播,45.11%认为以上二者兼有,17.45%认为二者皆无。但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融合教学是新课标对教师教学的重要要求,是英语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的关键之处。最后,教师没有较好地处理应试考试和文化理解的关系。高中英语教学不仅是针对应试考试的语法、单词、课文的讲解,更应包含英美文化融入及中华文化渗透。让学生理解文化差异性,体会不同文化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更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当前高中生在学习上时间紧、任务重,对英语学习的基本目标是做题考高分,这并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初衷,因此高中英语教师还须思考如何妥善处理应试考试和文化理解的关系。

(四)英语教学内容的文化融入比重不足

首先,大部分英语教师的文化融合意识不强。从问卷可以看出,近70%的教师只有讲到相关知识点时才会涉及文化融合内容,近50%的学生认为从教师那里了解到的文化融合知识较少。大部分教师更注重应试内容的教学,没有意识到英语作为一门工具语言,最大价值是为人们开启英语世界文化之门[2]。其次,多数教师文化融合的教学素材来源有限。受访学生中,近80%表示教师的教学素材仅来自课文,少数来自电影、报刊、新闻等渠道。最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及载体应用能力欠缺。目前教师教法应用及载体以口述为主,多媒体展示、文字圖片呈现、学生分享为辅。从问卷可以看出,82.13%的教师会选择以口述为主要教授方式,这意味着在讲到相关知识点时才会意识到要教授学生相关英美文化或中华文化知识,并未提前做相关准备,教学的随机性、无序性、主观性较强,并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即使现在高中教学倡导以多媒体展示为主,也仅有58.3%的受访学生表示老师在教学中用过多媒体,这个比例在当今数字化教学趋势下依然较低。

(五)学生文化融入学习意识较差

首先,学生英语学科文化融入学习意识较差。目前我国大部分学校还是通过考试来判定教学效果,根据新课标的要求,高中考试评价逐步加大对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考查力度。部分学生对考试中增加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考核这一变化理解不到位,侧重对英美文化的理解,而忽视了其与中华文化的有机融合。其次,学生中西文化意识错位影响着学习效果的提升。近年来,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对英美文化的兴趣高于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受西方文化影响较深,一味追求西方所谓的先进文化,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够,对中华文化基础知识的了解不够系统和丰富。另外,学生文化融合学习的途径也比较单一。通过问卷可以看出,当前高中生在英语学习中主要通过课堂学习来理解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融合,少数学生也有一定的课外学习途径。相对来说,融入学习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不够,特别是在一些经济发展及办学条件较为滞后地区的学校。有些地区家庭和社会力量的辅助性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学生文化融入学习的实践体验不足,效果也打了折扣。

三、高中英语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教学的实施对策

(一)优化课程标准,编选合适教材

1.完善英语课程标准

基于经济社会发展、对外交往开放的需要,以十九大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指导思想,需进一步落实“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体系上要注重将英美文化融入中华文化,同时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订。其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乃至世界其他优秀文化紧密结合是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互鉴、共同繁荣的有效途径和可行之路。通过课标的完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的多元文化之中,加强对其的感受、理解、应用,进而培养出更多的全球化人才,推动世界的发展。此外,基于现今教育部标准化考试对学生的英语语法要求逐渐淡化,有关英语语法方面的知识可以酌情删减,继而增加对中华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补充和拓展。

2.优化教材编写选用

教材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必须严格把关的重要一环。全国要集合各方面的力量,如专家、学者、教师等,一同参与编写有关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美优秀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高中英语教材,使英语教材及辅助性材料成为中西文化互鉴学习的重要载体,搭建一个世界文化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能感悟和弘扬本民族文化。此外,各地教育部门应鼓励和帮助不同地区建设适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教材。总之,各地要根据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文化教育基本特点、对外交往工作需要、学生学习领会状况等选用合适的英语教材及有关教辅资料。

(二)加强教学管理,注重学科教研

1.加强学校教学管理

首先,提高对英语学科建设的重视程度。学校领导要坚持贯彻教育部要求,注重教师团队素质提升,使其尽可能地全面了解东西方的不同教育传统、教育理念以及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交流理解障碍。其次,注重新入职英语教师的考核。学校应在引入新教师时提高基本素质标准,引进授课经验较丰富,能够使用教学技巧来让学生专注课堂,能够以亲身经历为学生传达客观真实全面的中西文化知识的教师。再次,创新教师培训管理机制。新教师可由骨干教师传帮带,快速提高新教师的教学能力;对于已参加工作并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应督促其不断精进,补充吸收新知识。同时促进教师内部的良性竞争,如以年级为单位的竞争,进行团队集体作战。最后,积极聘请优秀外教加盟。吸纳优秀外籍教师,让学生学习地道准确的英语表达,建立英语学习自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精通中英两种语言,能够更好地让学生感受到中英文化的异同。

2.注重学科教学研究

首先,积极争取英语教学经费支持。定期组织教师到优秀教育示范学校进行实地学习,邀请各地优秀教师来校进行经验交流,加大英语教学专业的设备投入,营造良好英语学习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其次,提高对英语学科教学思想、方法的要求。教研组要重视对英美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将其作为学科教研的核心内容,这也是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核心举措之一。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要求高中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促进学生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再次,加强校际国际间教师的交流学习。教研组要加强英语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内部应加强交流,并要求教师加强教学反思,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及时更新学科专业知识,提高语言素养,向优秀教师学习,不断扎实基础,提高教学实践能力。最后,通过丰富的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研究表明,中国学生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远强于口语能力,只有到纯英文语言环境中学生才能够快速掌握英语的实际运用。

(三)提升教师素质,改进教学理念

1.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文化融合意识。不仅要将英美文化知识与教学内容融合,也要将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不可照本宣科。对英美文化了解不够深刻、专业知识相对欠缺的教师要主动提高个人业务能力,如选择到英美进行访学或进修,提高自身英美文化知识素养,并将其与中华文化有效融合;或选择在专业、学历上提升进修、研学,加深对英美文化知识的认识,并与中华文化有效对接。其次,教师要在课本基础上拓展文化融合内容。还应脱离课本中固定、有限的内容,深入研究课标及教材,结合课本最大程度地引伸知识,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了解优秀英美文化知识。深入挖掘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相似之处,吃透英美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融合要求,结合中华文化来促进学生掌握英美文化知识。最后,针对外教也应有要求及问题的解决办法。学校要发挥外教得天独厚的文化背景作用,使外教能最大程度地将英美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并且外教也要热爱和熟悉中国文化。

2.持续改进教学理念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充分了解学情。全面熟悉了解所教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英语学习基础、兴趣,对英美文化领悟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学生英语学习的习惯。教师可在课前通过问卷调查来改进、调整教法,以使得学生能更好、更客观地涉猎英美文化方面的知识。其次,教师要优化教学方法。在调整、设计、优化教法的过程中,要注重英美文化在教学中的融入,在介绍、拓展英美文化的同时,注意与中华文化及课本知识的融合。课后还应及时检验文化融合的教学效果,如学生对教师教法、考试中完成试题和考试后成绩的反馈,以及公开课中其他老师、专家等的专业反馈等。最后,创新多种教学形式。尽量避免照本宣科的形式,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运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如加入游戏、竞赛活动等,构建新颖课堂。

(四)强化学生意识,拓展学习途径

1.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首先,不断提高学生将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学习的意识。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学生应首先认同和熟悉本民族的文化,并能够利用英语表达。而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3]。学生对英美文化的学习要深挖其本质,探究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开放性,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4]。同时,以英美文化为参照,才能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其次,让学生相互影响来化解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融合学习的问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光集中在教师一个人身上,他们还非常关注自己的同学,尤其是同学对学习所作出的各种反应[5]。如果班上有学生格外注重对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学习,并产生了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不仅能够带动其他学生一起主动学习相关文化知识,还能形成良好的文化融合学习氛围。

2.拓展学生学习途径

首先,将英语学习阶段尽量前置。各个地区要尽量实现小学三年级开始英语课程设置和学习,不同学生所在的学校、区域差别都会影响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在高中教学中的融入,因而首先将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统一,在后面的教学中能够减少一些差异。其次,加强英语学习的家校配合。家长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强有力的后援,在学生学习过程发挥着引导、促进作用,而家长又时刻支持着学校的各项教学举措,因而要化解文化融合学习的问题,从学校和家长两方面考虑是必不可少的。最后,以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效果。学生的兴趣在英美文化与中华文化的融合学习中十分重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兴趣。

将英美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并融入高中英语课程教学实践,既是提升高中英语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需要,更是培养未来国际交往人才的需要。这项综合工程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形成合力,共同施策,通过优化课标、完善教材、改进管理、加强教研、提升素质、精进教法、强化意识、拓展学法等举措来实现长远目标。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时代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学生今后能快速融入并适应世界的发展,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9年印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张丰硕.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渗透——评《高中英語文化意识教育实践路径》[J].中国教育学刊,2021(1).

[3]大浪淘沙.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

15b51bd790102wvkz.html.

[4]鄭昊琪.初中英语教学中英美文化融入有效性研究[J].校园英语,2020(5).

[5]倪鸿幸.利用学生间的相互影响促进英语教学[J].上海教育,1998(3).

Exploration into the Integration of Anglo-american Culture into Chinese Culture in 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

——Take English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Xindu District as an Example

Yajie Huang, Xiaoling He, Yifan He, Meng Hu, Yuqi Li

(English Teaching Major, grade 2019,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

Key words:se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anglo-american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teaching integration

英语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多元文化;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渗透

当今世界正处于全球化的过程之中,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多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交流,产生火花。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当前文化的基本特征,而且文化和语言也是紧密联系的,文化是语言的载体,语言教学中必然包含着文化教学,所以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文化是指一个国家和一个社会的种族、民族的多样化,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以及文化和价值的多元化。多元文化背景下,人类社会逐渐复杂化,信息交流也越加频繁,文化转型的速度也在加快。与此同时,以文化交流为目的的英语教学也随之面临着历史性的转折,特别是大学英语教学,大学中英语交流的机会更多,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英语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多元文化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文化背景渗透现状

大学英语教学包括英语语言教学和汉语语言教学,所以在多元文化背景之下的英语教学中也就包括英语文化教学和汉语文化教学两种。首先,在认识上层面上,很多人认为英语学习只需要会读、会说、会写即可,其余的只要按照习惯就可以解决,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也不需要注重,更不需要理解其中的文化。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更注重的还是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相对忽视了对汉语文化的学习,比如很多学生非常注重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等等,对中国传统的“七夕节”等节日知之甚少。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比较注重对词、句等的讲解,对文章背后的文化背景讲解甚少,甚至一点也不讲解,这就导致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很少能够得到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视野也比较狭窄。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的渗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大学英语教学渗透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当前,多元文化教育和外语教学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十分广泛的文化的多元性也是得教育呈现多元的样态.《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课程标准》表明英语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还要求学生了解一定的背景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的吸收外来文化的能力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英语教学中蕴含着多种文化,所以,英语教学也是文化交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渗透文化背景,学生首先需要了解本国文化,然后以英语为媒介表达中国文化;其次,英语国家的文化和我国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有存在很大的区别,所以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需要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加强母语文化对外语文化在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文化间的交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英语,进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五种基本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多元文化背景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的文化素养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文化素养,言传身教就很好地表明了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当前,大多数的英语教师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学习、成长的,自身的文化功底不够深厚,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对英语的词、句、章的讲解,忽视了英语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价值。所以,作为英语教师自身而言,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母语文化素养,校方也需要对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开展英语教学比赛等途径,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二)实施新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很少会提到文化背景的渗透,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文化更多的是英语国家风俗习惯等等,对本国的文化背景讲解甚少,也很少将本国文化和英语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做一些对比。所以,学校要针对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订改正,实施新型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英语教学中英语国家文化和我国文化的渗透及其比较。

(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文化大使”

学生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除了需要在英语课堂上学习听、说、读、写、译基本能力和文化素养之外,学生还需要在课外也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阅读哲学经典,利用现代网络优势寻找与英语教学内容有关的文学背景,了解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学好英语,努力使自己成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文化大使”。

(四)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渗透文化背景

文化自身也是有一定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的,有其自身独特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就需要合理地规划、安排英语教学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是在英语教学框架中进行的,文化背景是为英语教学服务的,其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和交际能力。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背景需要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切莫本末倒置。其次,每一种文化中都或多或少的涉及不同类型的亚文化,若果在大学英语教学内容中涉及到这种文化,教师就需要认识到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背景应是主流文化,因为英语教学中的大多数内容都能在主流文化中找到解释,教学内容、文化背景也需要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束语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英语国家文化的渗透,还要注重我国文化的渗透,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比较,实现母语文化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将文化渗透于英语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最基本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英语基本技能之外,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荣军,徐敏.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探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03)

[2]杨玲,张璐.简论英语文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05)

[3]夏静,韩翠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新滩[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1)

英语文化范文第6篇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品格;核心素养

所谓文化品格就是学生所能够体现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以及文化行为取向。英语这门学科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以其为手段,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理解其文化,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文化品格,也能够促进其认知理解其他不同的文化。但是,针对英语文化品格的养成以及发展,必然要建立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要辅助与其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最佳的培养效果。日常教学过程中,比较、阅读以及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已经得到了教学实践的验证,是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培养形式。在比较中,重点突出的是中西的文化差异;在阅读过程中,是为了了解不同的民族风情;在情景模拟中意在學以致用,因此将其引入高中英语教学,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一、开展对比教学,感受中西文化差异

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对比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自主建立对比意识,能够对比较对象拥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知。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通过任务设置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文化,使学生可以感知二者之间的异同,既有助于深化对本国文化的认知,还能更好地解读他国文化。在选择比较的切入点时,应该是学生常见的点,可以是衣食住行,也可以是日常交际等。

(一)对比英语词汇内涵,感受中西文化差异

进入高中阶段,词汇是英语学习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更是语言表达的基石所在,在词汇中实际上也潜藏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英语词汇,也能够就此发掘中西文化方面的异同。

(1)搭配差异。以“free lover”为例,英语含义为“滥爱、泛爱”,这一点与“自由恋爱”存在本质区别。(2)认识差异。面对相同的现象或者事物处于不同文化背景,使人们的认知也会存在显著差异。以“peasant”为例,很多中国学生会用它表示“农民”一词。实际上,在西方,其更多地意指处于中下等地位、非常贫穷的农业劳动者,甚至还可以译为“乡巴佬”,带有一定的贬义。(3)联想差异。某些词汇除表面意思之外,还包含了其他隐含意思,以green为例,在英语短语green-eyed,green-eyed monster中,其还带有“嫉妒”之意。但是在汉语中,含有此意的短语常常表示为“眼红”,突出的是“红”,如果直译,则写为red-eyed,很显然这与英文表达中的green-eye的完全相反。此外,英语中的“绿色”还可以用于表达“缺乏经验,知识浅薄”等意。(4)背景差异。英语中的某些词汇同时还具有相应的历史意义,蕴含了社会文化背景,但是,有些词汇会呈现出某一文化中,而在其他文化中并不存在,这也是致使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例如Thomas,这是耶稣12门徒中的一位,性格多疑,所以doubting Thomas,可以将其翻译为“多疑的人”,或者也可以是怀疑主义者。

(二)挖掘语篇文化信息,感受中西文化差异

在一国的语言中,所体现的是本国的文化价值、宗教信仰以及哲学意识、观念等等,以牛津高中英语为例,可以展现其中的集体与个人观念,在文章中讲述了父母出去度假,只留下子女独立在家的故事。在西方父母为了放松娱乐,常常会留下子女自己出去度假,这所体现的就是他们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同时也揭示了西方父母特别重视对子女独立性格培养的观念。但是,在我国,所倡导的是集体主义,是为了家庭可以放弃自我、放弃娱乐的意识观念。

在高中英语教材中编排了很多话题,这些都与跨文化密切相关,其中包括动物、购物以及职业、科学等等。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扣语篇,充分挖掘潜藏于其中的文化信息。同样以牛津版高中英语为例,在教学Module 1 Teenage experiences时,从中可以揭示不同国家的社会生活;又如Unit 1 School life,描述了一段英国的学校生活,就此可以揭示中西方国家在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方面的不同。

(三)对比英语语法特点,感受中西文化差异

英汉语句的基本表达结构为主语、谓语和宾语,但是其在句子结构形式方面,仍然存在显著差异,一般情况下,汉语更偏重意合,而英语偏重形合。汉语的句法关系是以语义词序进行表达,只要能够达意即可,不会过多地要求表达形式的完整性;但是在英语句子中,特别强调的是合乎逻辑的完整表达形式,虽然其中的构成部分也存在独立性,但是会利用形态的变化,用于揭示其中的语法关系。

例如:①Her father has given her a volleyball.(她的父亲给了她一个排球。)②Her brothers often give her presents.(她的哥哥们经常送她礼物。)通过上述句子可知,在英语语法中,随着主语的变化,需要配以不同的词形变化。此外,主谓结构也非常严密,如句②,主语为复数Her brothers,谓语使用的是give。当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如句①,谓语则需要转化为has given。这一点与汉语存在本质不同。针对词性的规定,英语也相对宽松,可以是形容词、名词,还可以成为动词,只需要结合相应的语意搭配以及位置调换,所以,不管句①句②中主语数以及人称发生如何变化,动词的形式都未曾改变。

二、深化语篇阅读,体验西方民俗风情

在不同的国家最突出的异质文化特点之一,就是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和风情,因此对这些国家展开探究,体会其民族风情,是感知体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可以在课内以及课外自主搜集和民族风情相关的文章并进行阅读,更利于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族风情,也能够以此实现培养文化品格的目的。

(一)深研教材文本,发现西方民俗风情

在当前的英语教材中,被选编其中的文本大都经过精心的选择,当然以教材为蓝本进行提炼,也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文化知识。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3中的“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语篇中,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节日以及不同的庆祝方式。Festivals of the Dead、Festivals to Honor people以及Harvest Festivals等等,阅读之后,要求学生根据各部分内容,提炼出不同文化以及民俗風情特色,很多学生发现在新年这一天,不同的文化常常展现出不同的风俗特色,例如,在中国,人们会贴喜庆的春联,会相互问“过年好”,会走亲戚、赠礼品,还会给年幼的孩子压岁钱等等;在西方,圣诞节是比较隆重的节日,人们会装饰圣诞树、挂彩灯,相互问候Merry Christmas,或者赠送圣诞礼物;在圣诞节前夜,还会在床头挂上一只袜子,祈求圣诞礼物等等。学习过程中,需要带领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引导其发现文本之下的文化知识,提炼出不同的文化差异,使学生可以更好地解读本国文化以及他国文化。

(二)进行适度链接,走进西方民俗风情

对学生而言,当其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渴求,便不再满足于课内学习,需要就教师精选课外阅读素材,以实现有效的延伸和补充,特别是高中生这一群体,常常会对知识产生更为强烈的渴求,渴望了解更丰富的知识量,所以在课外选择时,应当推荐优秀的内容。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2“Music”这一单元所涉及的是不同的音乐类型。一种音乐类型能够体现其所诞生的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等。以rap为例,这一音乐形式的突出特点就是说唱结合,特别讲究词汇的押韵和节奏,能够展现说唱者的心境或者用于发泄其情绪。Rap这种形式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在黑人聚居区,所呈现的是街头文化。因为在当时的时代,黑人备受歧视,再加上生活困苦,常常渴望表达自己的看法、认知以及观点等等,由此诞生了具有说唱特点的rap,也为黑人带来了心灵慰藉。可见,这种音乐形式不仅体现了民族价值和取向,也自主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民俗。实际上,在中国,很多音乐也具有突出的地方特色,以蒙古族为例,他们的乐曲大都具有悠长的曲调、质朴的歌词,这与蒙古民众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中,使他们拥有极其豁达的心胸乐观的情怀,所以在这些音乐中能够充分展现蒙古族人民质朴豁达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搜集和教材文本具有密切关联的文章,推荐给学生,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音乐文化,感知潜藏于其中的民俗风情,也能够在实际阅读的过程中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三、借助情景模拟,打开西方文化视角

真实的情境往往能够为学生提供较强的代入感,如同身临其境,所以,基于情景模拟这种方式能够为学生打开文化视角,更利于凸显其个性化特征,还能够真正实现塑造文化品格的重要作用。在创建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辅助媒介,如电视、网络等等,也可以由学生自主操作、自主设计。

(一)借助媒体创境,打开文化视角

对于当前的时代而言,网络电视是了解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在网络、电视中能够观赏到很多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也可自主浏览与其相关的网页等等,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文化视角。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9的“Australia”单元中,主要是以澳大利亚为对象,介绍了其发展历史以及特色动物等等,但是仅仅依赖于文字,能够带给学生的感官冲击非常有限,如果引入视频的方式,常常可以呈现出意外的教学效果,如《Australia》这部电影,具有典型的文化特色,呈现的是特定背景下的特殊历史事件。通过电影观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如同与主角共同征服蛮荒,能够使学生更亲密地接触澳大利亚的迁徙民,感知其与土著之间的微妙关系,体会其独有的自然风情以及风俗特征。

上述教学案例中,充分借助了多媒体这一重要教辅工具,再加上直观、生动的影视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他国文化,拓展文化视野。

(二)开展自主英语活动,打开文化视角

由学生自主操作这种方式能够更充分地张扬学生个性,能够呈现更显著的学习效果,体现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班级内朗诵优秀的英文诗歌,或者也可以自己创编诗歌,体会诗歌中所潜藏的文化特点。

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6的“poem”这一单元中所介绍的就是英文诗歌。诗歌本身在内容方面极其凝练,能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教师可以在班级内组织英文诗歌朗诵会,可以由学生自主朗诵诗歌。在朗诵英文诗歌时,需要提前完成学习,体会诗歌中所潜藏的文化内涵。

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能够使其更积极更主动的深入诗歌,体会潜藏于其中的文化内涵,掌握更丰富的文化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对学生而言,良好文化品格的塑造与其文化观具有密切且直接的关联,而文化观又会关联学生对其他文化的接受程度,由此可见,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有必要渗透文化品格的培养和塑造,可以结合任务设置,也可以精选语篇、模拟情境等等,使学生可以深入其中拓展文化视角,感知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周积富.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J].海外英语,2019(08).

[2]王博佳.从汉英语法结构差异看中西方文化与思维方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3]王俊飞.培养文化品格发展英语核心素养探究[J].成才之路,2018(32).

上一篇:参加研究性活动的体会范文下一篇:社交媒体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