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消费论文范文

2023-09-16

学生消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长期以来收入分配和居民消费是我国经济研究中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消费结构还不够合理,本文立足于收入的不同来源,通过分析总结相关国内外文献,梳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缓解贫困,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不同来源的收入 消费结构 农村居民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居民的生存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然而,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不能带来贫困人群人力资本积累消费(如医疗、教育等)的提高,Banerjee and Esther(2007)就曾指出,人均消费支出低于一美元的多个贫穷国家的贫困者,会把支出中的很大一部分用于烟酒的消费,挤压了必要的膳食需求。这是由于人们消费行为的选择问题造成了显示性商品消费对非显示性消费的挤压,长此以往,这样的恶性循环将不利于我国消费结构的改善。十八大报告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明确提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因此,分析收入与农村居民消费的问题将是当前及今后的研究重点,我们要从根源上了解农民的消费行为动机,梳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缓解贫困,在政策制定上为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提供有针对性的物质帮助。

二、收入对消费的影响

消费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被认为是解释居民消费行为重要依据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Keynes(1936)的绝对收入假说,Duesenberry(1949)的相对收入假说,Modigliani(1949)的生命周期假说以及Friedman(1957)的永久性收入假说(PIH)。Keynes的绝对收入假说认为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绝对收入决定当前消费,其关系就是消费倾向。Duesenberry的认为消费者行为不仅受到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还受到他人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之间的比较会增加购买显示性商品的频率,被称之为“示范效应”。生命周期假说与绝对收入假说的不同在于人们会在更长时间范围内计划他们的生活消费,从而实现以在整个生命周期内消费的最佳配置,Carriker对生命周期假说进行了扩展,发现非农业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收入的短期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均高于农业生产收入的短期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持久性收入假说认为,收入可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中的持久收入部分。Pesaran(2001)运用迭代方法对持久收入假说进行量化指出收入变动对消费的影响显著。

虽然有学者认为西方消费理论无法说明中国消费者的行为特征(余永定、李军,2000),但这些还是能够部分的解释中国居民消费行为同时也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分析中。在我国,消费水平的偏低造成的内需不足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而影响居民消费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收入、价格、利率、文化历史传统、社会年龄结构、心理预期等,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还是收入(祁毓,2010),居民收入总量及其空间分布是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动态关系(杭斌等,2004)。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或者收入不稳定成为制约消费的关键因素(刘建国,1999;王宏伟,2000;杜长乐,2002)。从长期看,农村居民消费主要由持久性收入主宰(李锐、项海容,2004)。另外,暂时性收入对消费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的(苏良军、何一峰等,2005)。同时,过去的消费、习惯、偏好改变也会对现时的消费产生影响(Seckin,A.,1999;Alessie &Teppa,2010;贾男等,2011)。针对研究不同来源的收入与消费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是收入差距对消费的影响、收入分配结构对消费的影响以及收入来源对消费的影响(陈柏洋,2014)。

三、不同收入与消费结构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收入与消费的研究都是建立在收入具有可替代性这一假设之上的,这就将不同类型的收入放在了同一平台,但现实中,不同消费群体,不同收入之间的消费倾向是不完全相同,不能一概而论的。有人认为收入常被分为不同的心理账户,不同收入账户的消费不一样。居民收入的不确定性和持续变动会使消费者保有精神账户来应对这种收入的变化,通过增加或减少这一收入在精神账户中的余额,来潜在地决定不同收入的消费程度,从而对消费支出产生不同的影响(Thaler,1990),针对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可以体现在非农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农业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例如,通过辛苦劳动赚得的1000元和买股票得到的1000元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是不一样的,人们往往更加愿意优先消费掉意外之财中的1000元。

国内学者对居民消费以及消费结构问题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关于农村居民消费的相关研究明显增多。多数研究认为不同来源的收入由于不确定性大小的差异而对消费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方福前和张艳丽,2011)。Gan and Soon(1994)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情况,表明把收入进行分解研究是有用的,持久性收入的消费倾向高于当期收入的消费倾向。徐会奇等(2009)运用面板数据发展经营性收入是拉动消费的主要力量,农村消费市场具有很大的潜力。李锐等(2004)、纪明等(2010)等学者也认为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存在差异。祁毓(2010)在构建1997~2008年和2002~2008年全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不同来源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经营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工资收入对消费的影响在逐渐提高且对消费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转移性收入增加能够更加显著地影响到农民消费,财产性收入对消费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储德银等(2012)用GMM估计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长期消费弹性,指出在短期内提高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可以有效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

对于消费结构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Edward(1868)首次提出了家庭消费结构支出分类法。然而现代消费理论则起源于Keynes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早在1957年,Friedman就将收入分为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并研究各自的消费效应。随后国际学者在Friedman的基础之上对不同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了验证。Langemeier(1990),Bradbury(2004)和Kwon et al.(2006)认为消费倾向对不同收入变化的敏感度不高。由于在收入来源上的划分标准不同,国外学者主要从边际消费倾向出发,研究不同收入来源对消费产生的影响,而国内则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界定,将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来源分解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对不同来源收入的研究仍具有局限性,需要将不同来源收入的划分方式进一步拓展,从而更加全面的对居民收入与消费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四、显示性消费对非显示性消费的挤压

虽然在“三农”政策的指导与帮助下,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仍然存在其不合理性,主要就体现在显示性消费对非显示性消费的挤压。显示性消费也被称为“炫耀性消费”,是由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Veblen提出的创新性概念,也是由其首次带入经济学领域。Corneo and Jeanne(1997)的从众效应的含义是“担心被看作是穷人”,而势利效应的含义是“希望被认为是富人”。由此可见,炫耀性消费行为不只是上层社会的专利,而是在各个社会阶层都存在的现象。李时华(2006)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证明炫耀性消费行为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过度炫耀性消费行为会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这种竞争,从而导致某些稀缺资源的浪费,并造成社会福利损失。刘飞(2007)对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思想作了简略的探讨,系统回顾了炫耀性消费从经济学的生产主义到社会学的消费主义的发展历程据此,认为研究农民的炫耀性消费对研究贫困地区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有重要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发现收入较高的人们会购置一些奢侈品如高档车、名表、名牌包等来显示自己的地位。这是因为他人常会将观察到的行为作为评价他人的依据,因此,消费者在决定是否购买某种商品时,不仅会考虑消费品为其带来的实用价值,而且会考虑其显示性价值,以便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Belk,1988)。已有很多经典文献指出,农村贫穷家庭往往会花掉他们收入中很大一部分购买奢侈品进行消费(Banerjee & Duflo,2007;Miller,2001;Case et al.,2008)以显示自己经济能力并不比别人差。这样的消费行为,在收入有限的前提下,势必会造成对那些非炫耀性商品消费的扭曲和挤压(Frank,1985)。在中国,由于重男轻女传统观念与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男女比例失衡,其结果是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升高,“攀比”现象普遍,迫使男方为提高竞争地位而增加储蓄或改善住房条件等(张晓波,2010),尤其在农村地区对红白喜事非常重视,贫困地区农民可能会将收入的绝大部分用在结婚或是丧葬方面,从而挤压了膳食等非显示性消费。在印度很多地方,穷人可能会把全年10%左右的收入花费在节假日喜庆活动上,而他们小孩子的教育花费只占到2~3%,小孩的教育受到严重的影响(Banerjee & Duflo,2007)。但目前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本土研究还刚刚起步,且大多集中在先富群体和年轻白领群体,对农村居民等低收入群体炫耀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尤其缺乏。

五、研究述评及未来研究展望

目前,农民收入对其消费结构的问题已经引起外国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国家如何制定扶贫政策,采取何种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及人力资本积累将是当前及今后的研究重点。目前,我国对“意外之财”带来的收入没有给予很好的重视,未来的研究方向可在现有内容的基础上,探讨炫耀性消费(如人情礼、烟酒、在外饮食等)是否对与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积累消费(如医疗、教育等)产生了挤压,从而为国家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有效的意见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祁毓.不同来源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以我国省级面板数据为例[J].农业技术经济,2010,09:45-56.

[2]纪明,赵菊花.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的不同来源收入分析——基于LCH-PIH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11:69-74.

[3]陈迅,高晓兵.不同来源收入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J].技术经济,2011,11:63-67+116.

[4]徐会奇,李敬强.不同收入来源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9,03:44-46.

[5]张邦科.湖北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

[6]杨刘杰.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4.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2014年度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x2014719,扬州大学商学院2014年研究生创新项目立项资助课题SXYYJSKC201402。

学生消费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互联网不断快速发展,抖音逐渐进入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对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对抖音为何在高校大学生中风靡原因以及抖音对当代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影响进行分析,并对于如何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对策研究。

关键词:抖音;消费行为;高校大学生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网速的加速,流量费用的降低为小视频APP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短视频的风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越来越喜欢在碎片化时间内观看小视频来获取更多信息。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5.08亿短视频独立用户,占国内网民总数的46%,观看短视频已经成为用户上网娱乐的主要形式之一,年轻人引领了风潮,平均每天使用短视频 APP时长超过60分钟,并且时长稳中有升,在寒暑假期间为用户使用时长高峰期。[1]其中抖音APP倍受当代大学生欢迎。抖音是一款可用于观看和发布创意小视频的视频APP。根据苹果应用APP下载榜提供的数据,抖音短视频拥有第一名下载量。

由于内容的新颖性、逗趣性、猎奇性吸引了高校大学生群体的目光,在高校食堂,教学楼,自习室随处可见到高校学生们观看抖音小视频的身影。对大学生的生活中影响无处不在,其中对于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有重大的影响。

一、抖音在高校大学生间风靡原因

(一)投放更精准,导致大学生群体上瘾

抖音在创建初期,向用户推送无序性的视频,用户体验感较差,许多用户分流到其他的小视频APP。为了在同类型的视频APP具有更多的竞争力,抖音迎合客户的需求。抖音采取今日头条大东家的算法内容分发机制,使得抖音重新回到小视频APP的王牌首座。算法内容分发机制通过技术监控用户数据,分析用户的点赞、转发、观看视频时间等来分析用户的喜好,将同类视频准确推送给用户,实现了“内容-用户”的精准推送。这样精准的碰撞,使得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于抖音产生一种共鸣感。“这APP更懂我,更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延长了学生用户在抖音的停留时间,同时也在无形之中最大地保证了用户群体的“粘性”。

大学生在浏览视频过程中,大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宝贵的时间正在从手中流失,而不斷沉浸在观看小视频产生的愉悦感中,这种愉悦感让大学生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观看完一个小视频情不自禁的渴望滑动观看下一个。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成瘾的状态,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2]

(二)内容多样性,满足高校大学生需求

相对于传统视频制作短视频相对于操作门槛很低,普罗大众都能够通过短视频来分享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同时由于4G网络时代,逐渐提高的网络传播速率对于发布视频非常方便快捷。因此,如果身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只要有一部智能手机,人们便可以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及时将视频传播出去,使得视频内容更具有多样性。

内容的多样性满足了高校大学生的多种需求。首先,满足高校大学生的追求新鲜事物需求。作为移动互联时代先锋的大学生群体,追求流行与时尚,勇于尝试新鲜事物,学生群体通过观看一些时尚类,教育类的视频可以从中获得最新的前沿的知识,更好的充实自己。例如了解职场信息为步入社会打好基础。其次,满足高校大学生渴望被认同的社交需求。抖音全民参与、全民互动等特征为青年提供实现交往价值的渠道,在获得他人点赞、评论或对他人视频进行点赞、评论的过程中交互,并与有共同兴趣的人形成共同体,建立了新的社交圈,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抖音对当代高校大学生消费行为影响

由于抖音小视频拍摄无门槛,不受地理位置环境,拍摄器材等条件的限制,只需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15s的短视频拍摄。其无门槛性质导致了抖音上乱象丛生,这种快餐化的视觉信息正改变着高校大学生正常的消费行为方式。

(一)进行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是指现阶段的消费水平超出自己本身收入水平通过于预支未来收入而形成的消费行为。抖音音对高校大学生的超前消费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产生这种行为主要来自于拟态环境内的信息影响。拟态环境是指在大众传媒中传播信息形成的虚拟环境,拟态环境中受众会因为接收到的信息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心理,受众在潜移默化中被虚拟环境中的信息不断改变受众的认知和行为。在抖音的拟态环境之中,大学生收到拟态环境信息的刺激, 认为抖音视频中传递出来的奢靡消费方式默认为自身所处的现实消费环境,在内心不断暗示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向这种生活方式靠拢,随之出现了冲动的产品需求,然后产生购买动机,进而选择购买。随和在这种环境内大学生形成的消费观念和消费内容具有多样性。

(二)产生跟风消费行为

在抖音上许多视频发布者通过分享自己的生活碎片,营造出一种光鲜亮丽的形象:使用高端的电子产品,出入高级餐厅,拍摄精致的照片来体现自己优质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将拥有物质和高奢消费生活的人们定义为成功的精英群体,认为消费能力与社会地位成正比,社会地位越高其消费水平越高。这些精英势必会引领一定的社会风潮并同时对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误导大学生对品牌消费的盲目追逐,同时倾向购买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来塑造自己“成功形象”。

当代高校大学生追求奢侈性消费的背后,是一种与当代倡导节俭的消费行为背离的畸形消费行为。大学生为了标新立异,常常以过分穿戴名牌、过度消费来包装自己。为了自己所谓的“面子”而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自己高消费的需求,其中包括兼职赚钱、向父母索超出家庭负担的生活费,透支信用卡等。

(三)促进冲动性购物行为

商家为了刺激商品的消费,便于当代新媒体合谋推动广告的投放。打开抖音界面即可看到静止5s的静态广告或者上下滑动5个视频左右就会出现一个小视频广告,抖音中投放广告只需轻轻点击即可立即购买。“网络超级链接就像一个迷宫,提供了无穷无尽的站点,只要一点击,就总是会有未知的目的地在等着。”[3]

随着抖音用户人数不断增加,广告的投放手段也越发的精准和灵活。在大数据分析背景下,根据浏览过的消费网页以及消费APP的数据,来进行分析用户的购物喜好以及同等的网络消费平台来源的数据,对于不同阶层的消费水平,消费喜好,消费偏好进行精准的定位并进行准确的投放。广告精准投放是在用户感兴趣的同类商品中最优选择,在用户点击视频的时,自动跳转至网购APP。视频中随着动感的音乐和令人心动的购买文案,大部分学生都会按捺不住自己的购买欲望产生冲动购物行为。

广告投放更具灵活性。越来越多的抖音红人与成熟的制作团队运作,其拥有更强大的制作能力能在有效的投放时间内运用有趣的文案,进行看似为搞笑视频实则高质量的广告投入,吸引更多流量。首先这种新奇的销售方法首先不用于普通的传统的硬性广告,避免了用户对于广告的厌烦感,其次增加了商品的可靠性。最后动感的音乐加上红人们的销售话术,使得大学身群体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的产生了购物的想法。大学生群体消费心理主要为感性大于理性,其购买动机具有冲动特性,他们优先考虑商品外观,其次考虑商品的可实用性以及质量。一旦推送“媒介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越多,人们对媒介的依附程度就越高,每一次愉快成功的购物体验,都会更加强化人们对网购的执着和痴迷。”[4]随着高校大学生的每一次冲动购物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陷入盲目的购物的旋涡中无法自拔。所以必须加强抖音内容推送的管理,及时矫正高校大学生不良的消费行为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

三、引导当代高校大学生正确消费行为建议

当前高校大学生的畸形消费性行为主要来源于消费观念和与时代期许相背离,如若进一步放纵现有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将会阻碍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无论社会、政府、学校和高校都应对此进行做出行动。

(一)积极宣传正能量,注重价值观引领

随着抖音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比重增加,其影响力越来越大,高校应积极运用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介。首先高校应积极入入驻抖音。组建宣传团队,将高校各种宣传平台联动起来,在多种新媒体平台上相互关联推送。只有多种传播平台相互帮持,才能扩大正能量的辐射面。其次注重视频内容,加强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弘扬。宣传团队应先将资源进行系统的整合,然后集思广益运用聪明才智,将国家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先进正能量结合音樂打造出精品小视频。视频内容应以高校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例如配动感节奏的图片卡点视频、slom慢动作视频等。

(二)整治不良视频,改变视频推送方式

抖音存在许多不良内容的视频,包含了黄色、暴力、污秽等视频。一方面,由于抖音短视频的录制相对制作门槛较低,广泛参与性的特点。其特点导致了不良视频产生例如危险动作模仿视频、吸烟纹身等。这种视频严重影响了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正常成长和发展。必须从源头治理,提高抖音制作人员的门槛。采取技术手段,对违规的不良视频及时删除,对不良视频发布者对于其发布ID采取永久封号等措施。同时对传播正能量的创作者应采取适当的鼓励或者奖励,在社会中积极传播自己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抖音视频推送采取大数据粘性推送模式。大数据粘性推送模式即为:根据用户的喜好,推送视频的相似度达,相似小视频推送间隔时间短。这种令人上瘾的推送模式导致大学生沉迷不良低俗视频无法自拔。2018年8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了网络舆论的重要性,他指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新媒体公司应在功利化和视频健康化之间坚定不移的选择推送视频的健康化。在追求流量经济和推送正能量视频做出选择,应该坚定不移的向用户推送积极向上的视频。要加强文化引导,价值引导,不断的自我革新,增加弘扬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推送。健康的网络环境不能仅仅依靠运营公司的单方面发力,同时也应积极鼓励网民参与网络监管之中,对于低俗文化的视频积极抵制。

(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群体舆论氛围

大学生不仅是未来建设国家的生力军,更是整个民族振兴的希望。当代大学生道德风尚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于校园风气的塑造,我们应加强对校园风气的建设。校园已不再是以往的“象牙塔”,它时时刻刻受到社会上的多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各种不良思潮借助印刷媒介、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网络媒介等载体无处不在的影响着校园,不断也影响着大学生群体。针对这种情况,高校不仅应应对校园内部的不良风气同时也应警惕来源于社会上的多种不良风气。

高校教育工作者必拓宽教育渠道,运用各种方式,构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例如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坚持正面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发挥学校社团作用,组织学生进行理财宣讲会等,形成正确的消费心理。同时,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校园媒体文化发展,坚持弘扬我国优秀传统节俭文化,有利于抵制社会上消费主义风气的影响,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加强高校媒介素质教育,树立好终身观念

高校始终肩负着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任。针对青年学生在移动新媒体场域下的消费现状,加强他们媒介素养教育刻不容缓。[5]高校的媒介素质教育根本目的即为通过媒介素质培养来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拒绝接受不良信息以及对意识形态的负面侵蚀。高校大学生的不良消费行为的主要原因为:高校大学生群体社会经历少,其消费观念的不成熟,他们将物欲的满足、感官上的享受视为人生的主要追求和至高目标。无法抵制媒介信息中的不良信息印象,所以高校加强媒介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首先,应培养大学生要树立好终身观念。传播主体越来越平民化,许多的视频红人都是高校大学生,可见高校大大学生群体是潜在的抖音小视频传播者。我们要积极构建高校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多媒体平台上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文化。其次应提高当代高校大学生对待信息独立思考能力。新媒体时代垃圾信息是不可避免的,商业环境下驱动的文化传播水平低,当代高校大学生要批判性的对待信息。提高信息甄别力,鉴别有效资源,要排除宣扬腐朽思想的信息谨慎对待来源不明的信息,选择官方发布权威认证的信息和弘扬社会主旋律的信息。最后,应养成大学生对传播媒介规则敬畏之心。媒介素质要求就是遵守网络媒介的法律法规。在这样一个信息犹如洪水猛兽袭来的时代,大学生难免迷失自我,容易产生违规违法行为。所以更要让大学生群体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也应需遵守法规。

现在处于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高校大学生的消费观以及消费观念不免被消费主义文化、亚文化等多种文化所影响。但高校大学生并没有完全沉迷不良的消费行为无法自拔,随着网络中高校大学生网民数量的增加,我们应紧紧抓住就机会,运用网络上的多种传播方式积极传播正能量,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及时匡谬正俗,为时不晚。

参考文献:

[1] 魏夏琳.新媒体时代短视频APP的传播特点——以“抖音APP”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9(08):22-23.

[2] 陈侠,黄希庭,白纲.关于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2003(03):355-359.

[3]  ( 英)拉贝·迪克斯 . 被展示的文化 :当代“可参观性”的生产 [M]. 冯悦 , 译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4] 胡银银.“光棍节”网购乱象:表现、成因及治理——基于传播学“使用与满足”理论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3(02):88-92.

[5] 王珂.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问题思考[J].科技传播,2019,11(15):171-172.

(西华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学生消费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民消费 人均收入 恩格尔系数

一、引言

我国的发展迈入了新的台阶,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仍过度的依赖于投资和出口,为了提高国家的竞争水平,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必须将提高自主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国家目前主要的任务。我国农村人口占据我国人口总数的一大半,农村居民的消费在国内市场占有很大的份额。农村消费情况直接体现了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村消费水平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所以为了进一步促进发展,国家对推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为重视,对农村农民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加大,农民消费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但目前农村消费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需改善。

二、农村居民之间的消费差异状况

(一)不同地区之间消费情况的差异

通过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按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这七个方面的消费支出指标,将我国31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分为四类,其中北京上海分为第一类,天津浙江和江苏分为第二类,广东福建山东辽宁海南重庆湖南内蒙古河南安徽四川江西湖北河北吉林黑龙江山西分为第三类,贵州甘肃云南青海新疆西藏陕西广西宁夏为第四类。北京上海属于国家的中心城市,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高,因此消费水平也比其他各城市高,天津浙江江苏沿海城市发展较快,人均纯收入高,因此消费水平也高,河南河北等这些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消费较为稳定,而贵州藏等地区由于受到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自然灾害,交通不便利等因素,使得发展较为缓慢,消费程度也较低,总体来说我国中西部地区消费程度偏低,地区之间差异较大,农村消费能力分布很不平均,对农村整体消费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影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这种差距。

(二)城乡之间的差异

根据《统计年鉴》给出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及恩格尔系数的数据表明,从1978年到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的一开始3倍的差距到2013年差距仍接近为3倍表明虽然收入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没有缩小,但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指数已经超过城镇的指数,在未来的几年城乡差距缩小有望进一步实现。

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7.7%到2013年的37.7%。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不断的呈现下降的趋势,近几年较为平缓,恩格尔系数作为研究生活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指食品支出总额占居民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数值越大代表贫困程度越大,59%以上为贫困,30%-40%为富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已经为富裕的程度。但由于贫富差距较大,人均达到富裕并不代表普遍富裕,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研究2000~2014年农村居民人居纯收入的发展变化,从2000年高收入户的人均纯收入为5190元是低收入户802元的将近六倍,到2014年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23947.4是低收入户2768.1的接近10倍,说明农村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仍然存在并且有增无减,根据边际消费递减理论,只有缩小贫富差距,才能有效的促进消费。缩短贫富差距的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

三、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近些年来,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根据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消费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近些年的数据显示随着收入增加,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也确实有所提高,收入与支出之间确实存在这某种必然的联系,为了进一步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对1978年到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与生活消费支出的数据用spss做相关性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以明显看出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达到99.9%,显著性概率也小于0.01说明二者的是显著相关的,再对数据做线性回归,人均消费支出作为因变量,人均纯收入作为自变量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线性公式表示如下,y=0.744x+48.762模型建立的标准误差为0.004,说明这个公式确实能很好地表达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收入水平与消费之间确实有很大的关系。

四、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发展变化

最近几年国家采取的各项扩大内需的政策下,如降低利率,降低资金使用者的成本压力,提高了消费的信心,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医疗保险公共服务建设等农民在食品方面的消费逐渐向多元化,丰富化方向发展。由主要消费食品为粮食蔬菜,变为粮食蔬菜虽然仍居主要地位,但相对变少,而瓜果坚果奶制品这些副食的消费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村居民消费的主要耐用品数量,新建住房面积以及住房平均面积也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改善农村消费水平

(一)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社保医保体制机制,普及农业保险,提高基础公共服务建设水平

我国的人口逐步迈入老龄化,对医疗卫生的需求逐渐加大,各种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了农民的储蓄动力,降低了消费能力,只有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对农村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完善农村的养老金制度,减轻农民的家庭负担,才能提高农民消费能力,普及农业保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对各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改善消费环境,农村居民有了实实在在的福利保障之后,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的消费。

(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营组织

在传统的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建立大规模农业生产的新型农场。农民可以将合作经营,传统的播种、施肥、浇水、收获均由专门农用机械来完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收获后,农产品统一联系厂家出售,不再是从前的农民各自零散买卖,也充分提高了农民的议价能力。年终农民按照自己的土地数量百分比来分配利润。农民收入水平可以获得很大提高,从而大大提高消费水平。

(三)大力支持农村第三产业以及新兴产业发展

目前农村各种服务行业发展非常有限。随着现在农民收入的增加,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市场潜力巨大。政府可以进一步的普及相关优惠政策,支持农村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补助,降低贷款门槛和利率等。大力鼓励发展农村餐饮、外出旅游等多个产业,充分满足农村群众的各种需求,使农民消费向多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铁想,刘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变化对收入结构的影响-以陕西省为例[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5):27-3

[2]刘启欣.安徽农业科学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影响因素[J].

作者简介:邹馨(1992-),女,蒙古族,河南平顶山人,辽宁大学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国民经济学。

学生消费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学生;消费安全;防范意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都有了一定改变,在日益便捷和丰富多元的消费形式创新中,人们的消费安全问题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成为当下重要的社会问题。中学生有了一定消费意识,但在购物过程中由于年龄和阅历认知等,对消费安全问题不甚重视,甚至形成不正的消费观念驱使消费行为,最终酿成不可挽回的错误。针对中学生的特点,笔者另辟蹊径从学生消费安全防范意识切入探析如何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形成正确消费行为。

一、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态度

现阶段的高中学生受到网络影响很大,多数学生因家庭和成长环境等因素并未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消费观念,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低下,容易盲目跟风购买一些不实用的商品,或在爱豆的影响力中购买各种代言产品等,很多学生甚至并非在家庭承受范围内去接触网络贷款购买奢侈品,超出了自己及家庭能够承担的消费水平。这种错误的消费观念教师理应重视,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盲目消费带来的浪费和危害,结合学科育人渗透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学生适度消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之间可以互通有无,通过了解观察学生的消费行为,评估其是否存在超前消费或过度消费的问题,平时可以通过结合负面案例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当消费带来的危害,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记账的良好消费习惯,通过记录和客观分析一个周期自己的消费量,统计消费与生活费之间的比例,在对比中判断是否超出计划,下一个阶段如何调整消费结构,量力而行,以此引导学生学会正确适度地消费。同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传授知识之外,与学生分享消费观念,通过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延迟满足,引导学生重视理财,为其后续学习成长和更好地生活奠定基础。

二、传递网络购物信息安全防范观念

当前互联网背景下,很多学生都已经很熟悉网络购物,但他们由于防范意识薄弱,经常误点各种广告使得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教师在引导学生网络购物时要注重引导他们认真了解基本的电商网络支付安全知识,在网络购物时要能够应用权威的合法的大型购物网站,不要贪图便宜访问小的可疑的网站,通过增强网络消费安全意识和法律知识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尤其是身份信息及账户隐私信息。在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认知过程中,具备一定网络购物安全防范意识后,一定要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知识培训中,掌握一些较新的防护技术,通过努力学习信息技术知识获得技能,在最大程度保护自己计算机网络信息不丢失的前提下针对手机与平板电脑上接收的陌生邮件及非法程序做到不打开不运行,避免黑客病毒侵入导致信息外泄。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购物后,收到的包裹软件上的地址信息、聯系方式要能够及时清除,控制信息流失造成的不必要的麻烦。

三、开展主题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在当前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与社会接触不多,得到信息更多的是通过网络舆论,其中很多价值舆论的宣传风向较为偏颇,学生没有一定辨别力很容易受到影响,他们在看待消费时会产生攀比心理,跟风现象,针对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师要能够及时发现并作出正确引导,以免学生消费观及价值观走向歧途。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学生的特点在班级开展组织主题班会,通过确定班会主题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讨论中,在分享观点和思维碰撞中获得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树立。以当下很火的“校园贷”真实案例现象为例,教师可以在主题班会中引导学生针对案例现象进行辩论,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把握方向,了解金融风险,把握其中存在的利弊,懂得保护自己的消费安全隐私。又如,教师还可以关注班级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攀比消费观和虚荣价值观,教师可以开展相应的主题班会渗透正确的思想观念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消费,并懂得保护自己的消费安全。

综上所述,高中阶段的学生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在实际高中生活中常常会有各种消费金融方面的安全问题存在,这些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稍有不慎对后续整个人生价值观树立也有消极影响。本文笔者针对高中生消费安全问题,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消费态度;传递网络购物信息安全防范观念;开展主题活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切入探析了相关的教学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国顺,张煊.消费安全文化:概念与内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6(01):118-122.

[2] 李庭春.网络消费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J].消费经济,2009,25(05):80-83.

学生消费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大学生 消费心理 消费形式 消费观念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均发生了很大变化,[1]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模式较以前亦变化比较大。为了能够真实体现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现状,项目组对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牧业高等专科学校、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学院和河南科技大学等五所农业院校的上千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各个年级的600名男生和400名女生。除学费和住宿费外,其他消费均列入调查范围。

一、经济来源和消费方式的调查

(一)消费支出的经济来源

调查内容涉及学生的父母、亲戚和朋友、勤工助学收入、学业奖学金、助学金及小额贷款等。调查结果统计表见下表。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农业院校大学生基本上是以一个纯粹消费者的身份出现在社会消费的舞台上,家庭供给仍是大学生消费支出的主要经济来源。由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人与人的消费额度相差也比较大。家庭条件好一点的,每月消费上千元不等,消费领域涉及通讯、上网、旅游、娱乐、烟酒等高消费领域;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则比较清贫,除消费水平普遍较低之外,高消费领域则很少涉及,他们学习成绩往往比较好,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动机比较纯正,能吃苦,上进心强,所以其获得的奖学金和助学金已基本能够满足日常消费。

(二)消费方式的调查

消费方式是满足自己物质精神需求所进行的消费形式,一般主要是由个人收入水平决定的,同时还受到学生来源、当地习俗及消费观念和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2]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农业院校大学生在学习和吃饭两项的支出占其总消费的50%左右,个别比较贫穷的学生可以占到80%到90%。消费方式呈现多元化,交际聊天、娱乐旅游等支出均占有一定份额,在其他消费中,排在第二位的是电脑、手机等高档消费,特别是毕业班学生的手机普及率达100%,笔记本电脑也占了相当份额。尤其是近年来,从一年级开始学生手机的普及率也已近于饱和,经调查发现,学生购买笔记本电脑和手机,直接用于学习的很少,大部分用于看电影,玩游戏,交际聊天等。

二、消费存在的误区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农业院校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多种多样,但总的来说学生心理还是比较单纯的,很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如果缺乏正常的引导,就会存在很多的消费误区。[3]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是盲目性。一般说来一个学生的消费形式应当与家庭及自身收入水平相适应。由于很多农业院校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平时在家都是父母帮着打理一切,离开父母之后,体现出来的则是缺少理财能力,缺少计划开支。有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学生,消费更是缺少计划,往往是跟着感觉走,这样就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消费发生。由于现在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比较大,上学期间谈恋爱的比率较高,这就更增加了家庭负担以及消费的无计划性和不可预见性。

其次是攀比性。不同来源的学生想聚在一起,不可避免会带来相互攀比的心理,主要原因是由于农业院校大学生和其他高校大学生一样,自卑、自尊、虚荣、好胜等心态都比较强,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但易受到别人的干扰,消费不考虑实际情况,看到别人用手机自己也要勉强拥有;看到别人穿得很潇洒很帅气,自己也勉强去买;看到别人请客下馆子,到酒店,自己也非要打肿脸充胖子,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既给家庭增加了经济负担,又影响了自己的心理,影响了自己的学业。

再者是从众性。农科大学生也和其他类型的大学生一样,喜欢追求新奇特,总希望自己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商家利用大学生的这些消费心理,在大学生中展开凌厉攻势,很多新上市的消费品和消费手段也极易在大学生中得到推广,如现代通讯工具手机、办公电脑、全新交流工具QQ、聊天视频等在现代大学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真正将这些工具和手段应用到学习上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最后是超前性。很多学生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子女的话听之任之,鞭长莫及,管不了自己的孩子的消费。而有些学生则完全是靠借钱或贷款买电脑等奢侈品,这些学生开学之初的第一件事就是还欠款,拆东墙补西墙,往往是不到期末手里就没钱了,重新走上借钱还钱的恶性循环。

三、合理消费的引导

针对农业院校大学生消费过程中的种种问题,作为学校的主管部门,以及从事政教工作的教师们来说要正确对待,既不能不闻不问,也不能矫枉过正,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当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主体还是好的,其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消费理念是健康的,吃苦耐劳、历行节俭仍然是他们恪守的消费准则。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只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加以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规范其消费行为,消除存在的误区,就很容易将其引到正确的、科学的消费轨道上来。[4]

(一)帮助农业院校大学生树立健康的消费理念

作为一位在校大学生,由于主要任务是学习,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创造财富,所以对于家庭和社会而言,他们还是个消费者。因此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从行动上加以引导,将消费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把这个环节考虑进去,把一些有关消费和理财的学生。要有目的地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要让他们知道自己只是一个消费者,要学会尊重父母亲的劳动,结合自己的家庭情况,养成“统筹计划、量力而行、经济实用、勤俭节约”的消费原则,自觉抵制一些高档物品的诱惑,形成健康心态,不攀比,减少随意性消费,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二)引导农业院校大学生形成健康消费对策

在课堂教学中和平时的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一些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首先要求学生加强消费知识和理财能力的学习,学习一些消费的知识,形成科学的能力,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和自制力,克服消费中的盲目因素,增强消费的自制性和计划性。其次要形成健康的享乐观,正确处理消费和创造、消费和积累以及消费与享乐之间的关系,确保消费首先是满足自我现实需求消费。再次要让学生明白大学生消费的动机是什么,要以提高自身的思想和文化素质作为前提,与之有益的鼓励,与之无益的要摈弃,合理选择自己的消费方式。这样就养成了正确的学习观和消费理念,二者有机结合,既历练了自己,又陶冶了情操;既没有消费压力,又实现了可持续消费。最后还要对大学生进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教育。艰苦朴素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和光荣传统,培养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对于将来的工作将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更何况农业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也深深懂得父母的辛劳和家庭收入来之不易,这样做,更有利于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和保持。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教育中的作用

在大学生消费观的形成过程中,家庭价值观的影响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所需要的任何东西基本上都是父母给购买的,父母的消费观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消费观,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子女离开父母去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家庭教育就结束了,恰恰相反,家庭教育则显得更加重要。[5]有些家长对子女的消费需求不加过问,百依百顺,宁可家里借,也不能让孩子在校“受苦”。正是父母的这种纵容,才导致了部分学生消费欲望的膨胀。因此,作为家长应该要把勤俭持家的良好美德传教给子女,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是自己学习的榜样,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份,学会感恩,知道父母供给的钱来之不易。同时为了形成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这就要求家庭要多过问子女的消费情况,给钱要有个度,要及时发现并纠正子女不良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养成孩子不盲目、不攀比、不透支、不追求名牌的消费理念,引导孩子集中精力把学习搞好,愉快地度过四年大学的美好时光,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东梅,雷虹艳.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培养研究[J].学理论,2011,(25):134-135.

[2] 谢杰爽,马利娟.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及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出国与就业,2011,(14):158-159.

[3] 尹璐.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研究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8):110-112.

[4] 罗晓锋,李继林,王艳艳等.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之调查与思考[J].科教导刊,2012,(31):108-109.

[5] 孥碧君.浅析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变化趋势及对策[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2,(4):68-69.

[责任编辑:钟 岚]

学生消费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心理;消费行为;对策和建议

[作者简介]牟艳娟,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副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

[文献标识码]A

大学生的消费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特征,以期引导在校大学生客观、冷静、正确地审视自己的消费现状,树立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促使学校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消费教育,以便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人生观。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根据整群抽样的原则,我们选取了广西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问卷)。本次调查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0份,有效率为82.00%,总计男生266人,女生144人。调查时间为2007年10月。

2.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自编《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的家庭基本状况、生活消费状况、消费行为以及对消费的态度等主要内容,力图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及消费行为状况,以便为进一步的分析、研究打下基础。

二、研究内容

1.调查样本的家庭背景资料。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占53.40%。因此,农村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引起了我们极大的重视。在“你的家庭经济状况”的选项中,贫困大学生所占比例达到32.60%,而家庭优越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仅有4.50%。但是,在相应的“您认为您上学的开支对家庭造成的负担”的选项中,60.50%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是家庭的一大开销,属于“高消费”,只有不到一成的大学生认为“上大学”不会对家庭造成任何的经济压力。由此说明,大学生的经济活动、消费行为对家庭以及社会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2.生活消费行为调查。在本次调查的大学生消费项目中,排名前几位的分别是伙食费、通讯费、学习费用、娱乐消费以及日用品消费。在伙食费方面:19.80%的同学伙食消费每月在200元以下;58.50%的同学在200~500元之间;16.30%的同学在500~800元之间;5.40%的同学在800元以上。而且绝大多数的同学使用饭卡消费。在通讯费用方面:51.20%的同学每月的通讯费用在50元以下;32.4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11.50%的同学在100~200元之间;也有4.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通讯方面的费用超过了200元。在学习方面:58.30%的同学每月花费为20元以下;30.5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7.30%的同学在50~80元之间;3.90%的同学在80元以上。在娱乐消费方面(包括看电影、唱KTV等):有52.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27.60%的同学在20~50元之间;11.70%的同学在50~100元之间;7.8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在日用品方面:有45.90%的同学每月花费在20元以下;35.40%的同学在20~60元之间;12.70%的同学在60~100元之间;7.00%的同学在100元以上。

3.关于消费心理及消费态度的调查。在“您心中合理的消费状况?”的选项中,30.20%的同学选择“超前消费,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50.2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有剩余,可供支配”;19.60%的同学选择“每个月刚刚够用”。在“购买东西时,您首先考虑的是什么?”的选择中,有18.00%的同学选择了“名牌,不考虑价格”;45.40%的同学选择了“非名牌,价格中等”;21.50%的同学选择了“价格便宜”;15.1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在“你的金钱观”的选项中,有12.40%的同学选择“金钱至上”;41.00%的同学选择“够用就行”;6.80%的同学选择“视金钱如粪土”;39.80%的同学选择“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在选择“花钱时,你首先想到的是”的调查选项中,45.10%的同学选择了“钱来之不易,能省则省”;28.30%的同学选择了“人是最重要的,钱该花就花”;6.10%的同学选择了“钱是身外之物,不花白不花”;20.50%的同学在花钱之前没有任何的考虑。在“大学生对自己现在的消费状况是否满意”的选项中,15.60%的同学选择了“很满意”;19.30%的同学选择“没考虑过,无所谓”;45.10%的同学选择了“一般,过得去”;20.00%的同学觉得“不满意,花钱没计划”。

三、大学生的消费特点

通过调查,我们获得了大学生消费方面的基本资料,通过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分析和讨论,我们总结了大学生的消费有如下特点。

1.理性消费占主导。调查表明:讲究实用和理性消费仍是被调查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质量好,价格合理,性价比高”是多数大学生在消费时首先考虑的因素。而且多数的大学生月消费都控制在300~700元之间,每个月的消费数额比较稳定。在问及“生活费来源”时,75.90%的同学选择“来自父母”。13.90%的同学选择“勤工俭学”,5.80%的同学选择“贷款”,4.40%的同学选择“奖学金和助学金”。为了实现消费的“最大价值化”,他们往往选择物美价廉的商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尝试或者选择在校内校外兼职打小零工,来满足大学的生活消费,这部分同学达到了13.90%。而且政府开设的“贷款绿色通道”以及“奖学金助学金”也给10.20%的贫困生解决了上大学的困难。当调查“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时?”,有83.90%的同学愿意或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赚钱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在这部分同学中已经有近两成的同学实现了“自己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2.消费的不平衡性。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理区域和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生活水平的不相同,都直接导致大学生消费的不平衡,而且在大学四年的不同阶段,大学生心理以及行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特点,最终表现出大学生消费行为习惯和消费心理的极大差异性。如在对“如果有机会,您是否愿意通过勤工

助学、打工挣点钱养活自己?”这一选项中,选择“不愿意”的有67.00%为“大一”的学生。

3.消费观念的多样化。一是消费项目多样化。总体来说,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占据每月消费的大部分,但是,越来越多的消费项目(娱乐消费、交际消费、情感消费、旅游消费)占据每月消费的比例逐步提高。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呈现了多样化的特点,如在“您个人拥有的物品(多选项)”一栏中,24.30%的同学拥有电脑,14.90%的同学拥有数码照相机,拥有手机、MP3的同学分别达到53.70%和34.10%,还有23.70%的同学选择了“其他”,而且这些数据还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二是消费方式多样化。全球经济市场化和日益完善的信息网络技术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方式。大学生越来越热衷于持卡消费、分期消费、网络电子消费。这些消费方式不仅给他们带来了便捷,同时也节约了消费成本。

四、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不仅仅与大学生群体自身有关,而且与家庭、学校、社会环境以及大众媒介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能否充分发挥这些方面的作用,对于处理和解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正确引导大学生合理消费和保持健康的消费心理,特提出以下一些对策与建议。

1.大学生自身应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念

(1)消费适度。大学生作为一个经济上未能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在消费上应该确定合理的消费期望,应根据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的实际情况明确消费标准,关键要把握一个“度”,量力而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不脱离家庭收入状况和父母的经济承受力。

(2)消费有计划。大学生应当制定一个近期、中期、长期的消费计划,这些计划都必须符合自己的实际经济能力,要细化消费的项目,做到“消费有数,消费有目”。与此同时,要合理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避免出现奢华消费和过度消费。

(3)消费健康积极。大学生消费应该倡导文明消费、节约消费以及健康消费。应以智力投资和学习消费为主导,生活消费为基本保障,文化娱乐以及其他的消费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不应该本末倒置。生活消费过大会形成奢侈消费,文化娱乐消费过大会形成玩物丧志。大学生应发扬勤俭节约、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消费道德观和消费价值观,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家长应教育和引导子女合理、节约型消费。家长应该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念,让子女知道金钱是父母辛勤劳动的报酬,来之不易,子女的不良消费就是对父母劳动的不尊重,进而对父母的不尊重,从而培养他们养成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正确对待子女的物质索求,不能千依百顺,家长不应用“金钱奖励法”作为对子女教育的手段,这种做法容易使大学生养成每做一件事就讲条件要报酬的不良习惯,更严重的是淡化了子女的责任感。适当合理的精神和物质奖励相结合更能对子女起到触动作用。父母应该作好模范带头的作用,从自身做起,做到健康节约消费,引导子女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不要向他们灌输“金钱论”和“权利论”,从而误导子女。

3.学校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工作中

(1)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决定着未来中国的前途。因而培养大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消费生活方式,对社会发展进步具有向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重视和加强对在校大学生消费观的正确引导,根据大学生消费状况的新变化和出现的新问题,做好大学生的消费文化引导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修养和价值观,从思想意识上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和观念。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的调查研究。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是良好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工作的投入,鼓励相关的课题研究,引进相应的专家作为指导,或者担任学生工作的顾问,充分做好理论和实践的前提工作。而学生辅导老师,更应该与学生紧密联系和交流,不仅要关心大学生的学习,还要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关注学生的消费问题,比较和分析不同学生群体、个体在消费行为中的不同情况,收集个案,分类指导。一方面真正解决学生在消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消费。另一方面,为研究准备充分、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使学校对大学生消费问题调查研究和指导学生进行消费形成互动,最终实现良性循环。

(3)将大学生消费观教育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学生工作部门应该把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纳入到工作范畴中,把学生消费问题当成学风建设长期抓。在勤工助学方面,应该贯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鱼”的原则,教导学生要自立,要通过自己的劳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满足自身的消费需求,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培育正确的消费观念,而不仅仅是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同时,也应该设立更多的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积极拓展和寻求校外勤工助学岗位,让更多的学生自食其力。在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该弘扬正确的消费观念,营造积极的消费氛围,从意识形态上起到宣传带动作用,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促进学生健康消费,以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在助学贷款和奖学金、助学金评定方面,应当做好宣传和监督工作,保证学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助学金主要用于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而不是其他消费项目,更不是用于挥霍浪费、吃喝玩乐。

[责任编辑:荷 叶]

上一篇:工程法律论文范文下一篇:中西方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