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发展的概念解释范文

2024-06-25

人的发展的概念解释范文第1篇

海派即海上画派,清末民初在上海兴起。19世纪上海经济发展迅速繁盛,也使这里成为新的绘画市场,吸引了江浙一带专业画家。居于主流地位的画家,是被称为“海派”的群体。以赵之谦、任颐、吴昌硕等为代表。海派把诗、书、画、印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与民间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将明清大写意水墨画技艺、金石艺术中刚健雄强的审美特色、强烈鲜艳的色彩融会贯通,描写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形成雅俗共赏的新风貌。

“海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有张雄、朱熊和“三任”,即任颐、任熊、任薰,任颐为高峰,晚期以吴昌硕为巨擘。任颐即任伯年,其绘画非常全面,是清末人物画作者中的佼佼者,同时也画花鸟、山水,他所作人物画,有肖像画,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吴昌硕在诗、书、画、印各方面造诣都很深,又擅长大写意花卉。在他的作品中,巨石、题跋、印章与所做花卉顾盼呼应,交相辉映,使画面组成有机而和谐。 2.赵之谦

赵之谦是近代被视为“海派”但为定居上海的画家之一。赵之谦在书法和篆刻方面造诣很深,他将在书法和篆刻上取得的古拙风格移入绘画,使长期流行的那种柔媚、纤细的画风变为大写意花卉画的挺拔、峻峭、浓艳与厚重。他所画松、菊、梅、鹤等强调气势,笔墨酣畅,具有鲜明的主观情绪,在开拓近代花鸟画风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3.决澜社

决澜社是中国最早主张吸收西方现代艺术成果的、有宣言和纲领的学术性社团,对于中国现代艺术的起步具有开创意义。“决澜社”为西洋画团体,1931年9月由庞薰琹、倪贻德等人在上海发起成立,组织过多次展览,1935年自行解散。其主要成员均为留学法国、日本归来的青年画家,艺术思想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比较喜欢后期印象派绘画,都想用新的技法来表现新时代的精神。 4.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说

蔡元培为辛亥革命后第一任教育总长,在1917-1926年间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他发表过《以美育代宗教说》、》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等论文。寄希望于以纯粹之美育来陶冶人们的感情,把美育作为改造国民精神的手段。 5.徐悲鸿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在美术上坚持并倡导现实主义道路,对中国进行了中西融合的大胆革新,探索以西洋画法来改造中国画的新途径。中国画《愚公移山》、《九方皋》,油画《田横五百士》等是其代表作。 6.刘海粟

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1912年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正规的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早年从事油画创作,色彩与线条强烈,带有表现倾向。后期转向中国画创作,水墨泼彩并举,浑茫壮丽,创作了山水画的新意境。 7.林风眠

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曾任国立北京艺专校长,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林风眠的绘画早起多为油画,抗战以后多用水墨、水彩、水粉等在纸上作画,并且题材多样。他借鉴西方现代绘画明丽的色彩,结合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深入研究,最终以“彩墨“的形式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作品有《笛》、《裸女》等。林风眠作为”中西融合“这一艺术思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在固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上,把中西绘画各自的长处加以调和,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和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人物画多以”中“为主,着重墨线上的变化;山水画则以”西“为主,着重透视或明暗变化。他成功的将陶瓷等民间工艺的艺术表现融入到绘画中,简洁有力的线性表现,大笔铺张的水墨渲染,都成为他常用的画法。林风眠把中西绘画的长处加以加以”调和“并赋予其独特的风格,这种特征在他以中为主和以西为主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无论作品的表现意图如何,都能以意境、神韵与情趣的表现统率全画,在形象的描绘和色彩的处理上,又能吸收西画之长,因此能”调和“中西并和谐统一。 8.张大千

张大千的绘画造诣很深,是近代画坛罕见的多面手,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通。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和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9.黄宾虹

现代书画家、篆刻家、画学理论家。黄宾虹山水画尤为著名,以“黑、密、厚、重“的独特风格著称。在山水画创作中,他喜欢用焦墨和浓墨,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字用墨方法,即”五笔七墨“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价值。其代表作有《西湖栖霞岭》,中国传统笔墨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并因此而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 10.齐白石

我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在书法、篆刻、诗作上都卓有才能。齐白石在师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的基础上,又吸收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等人的长处而自立门户。其绘画是具有齐白石个性的文人画,通过对物象“形”的描绘,达到传神的效果,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成就突出体现在花鸟草虫画上,他专长画花鸟,尤擅画虾蟹、蝉、蝶、鱼、鸟一类的题材,水墨淋漓、生气勃勃,其代表作有《群虾图》等。题材充满民间情味,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神态活泼,色彩鲜明强烈;善于把阔笔写意花卉与工笔细密的写生虫鱼巧妙结合。齐白石也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建国后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获得文化部授予的“人民艺术家”的荣誉奖状和国际和平奖金。 11.北齐南黄

中国现代美术界有“北齐南黄”的说法,“北齐”指的是国画大师齐白石,“南黄”指的是著名山水画家和绘画理论家黄宾虹。其中,齐白石在师法徐渭、八大山人、石涛的基础上,又吸收赵之谦、吴昌硕、陈师曾等人的长处而自立门户。其绘画是具有齐白石个性的文人画,通过对物象“形”的描绘,达到传神的效果,强调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绘画成就突出体现在花鸟草虫画上,他专长画花鸟,尤擅画虾蟹、蝉、蝶、鱼、鸟一类的题材,水墨淋漓、生气勃勃,其代表作有《群虾图》等。

黄宾虹山水画尤为著名,以“黑、密、厚、重“的独特风格著称。在山水画创作中,他喜欢用焦墨和浓墨,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平、留、圆、重、变“五字用笔方法和”浓、淡、破、泼、积、焦、宿“七字用墨方法,即”五笔七墨“具有很高的美术理论价值。其代表作有《西湖栖霞岭》,中国传统笔墨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并因此而与齐白石并称“北齐南黄”。 12.潘天寿

现代书画家、篆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艺术博采众长,尤于石涛、八大山人、吴昌硕诸家中取其精华,形成个人独特风格。以写意花鸟和山水画著称,用笔老辣、生涩,善用浓墨、泼墨,着重画面布局,经营严谨而又出奇制胜,画风雄浑奇崛,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感和现代结构美。 13.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是近现代天津民间彩塑艺术家的俗称。于清末民间发展起来,最早指晚清案头泥塑的代表人物天津张长林,他将天津泥塑提高到崭新的艺术境界,世称“泥人张”。他所塑作品细致工整,健康清新。张长林以后,“泥人张”彩塑艺术经其子张兆山、其孙张景祜、曾孙张铭的数代积累更加完美,在原有基础上吸收了古代泥俑、陶俑和宗教彩塑艺术的专长,又吸收现代雕塑的技巧,成为近代民间发展起来的著名工艺美术流派。这充分体现了天津的地域文化特色,亦体现了民间美术发展的精致和雅化倾向。 14.《惜春作画》

《惜春作画》是清末“泥人张”第一代艺人张长林代表作品之一,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作品高31厘米,是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题材的一组彩塑。作品由三人组成,惜春居中伏案,右手执笔,目光审视未完成的兰花画幅,似在思索。左右各立一人,立者手持纸卷,身微前倾,服侍惜春作画,神态活泼可爱。坐者注视画面,似在玩赏。人物刻画真切生动,是“泥人张”的传神佳作。 15.月份牌 月份牌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上海发源的一种商品广告画,用擦笔画和水彩画两种技法融合而成,是近代商业广告与图画相结合的最成功的方式。代表人物有周暮桥、郑曼陀。周暮桥是最早被聘请画月份牌的画家,以单线平涂的技法来描述故事。郑曼陀奠定了擦笔水彩画法的基础,大胆地采用时装美女做月份牌的主要描绘对象,以水彩风景作为衬景,这种作画布局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中国美术家协会

中国美术家协会,初名为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1949年7月23日在北平成立,1953年改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是中国文联的组成团体之一,是中国唯一的全国性美术团体,通过举办展览、出版刊物、组织成员进行创作、理论探讨以及开展国际美术交流等活动,努力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美术。由于中国美术家协会的官方性质,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的美术家组织,在全国各省都设有分会,是美术界的权威机构。 17.《收租院》

《收租院》是20世纪6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作品利用地主庄园原有的场地,塑造了114个人物,有正面也有反面。对于情节的重视和现实生活道具的使用成为这部作品的特色之处,它成功地将戏曲艺术的一些元素融入到作品中去,扩大了“雕塑”的概念。《收租院》反映了雕塑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反映了他们对时代精神特有的敏感,以及对毛泽东“坚持阶级斗争”、“为工农兵服务”的文艺思想的理解。 18.伤痕美术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随着社会的变化,中国美术创作进入了一个对“文化大革命”以及中国文化和历史进行全面反思的时期。反思的结果就是在美术界出现了“伤痕美术”。它的出现受到了文学的启发和影响,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伤痕美术”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知识分子和老干部受迫害的题材,一类是与知识青年在“文化大革命”中的人生经历有关的题材。“伤痕美术”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在于,美术家们敢于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对“文化大革命”进行揭露,提出质疑、反思,开始有批判现实的意识和追求。张红年的《那时我们正年轻》、王川的《再见吧,小路》、何多苓等的《我们唱过这支歌》,都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 19.美术学

研究美术现象、阐述美术规律及美术原理的文艺科学。包括美术创作、美术理论、美术史及美术批评等内容。通过对各种美术现象的研究,总结美术发展规律,阐明美术基本原理,指导美术创作和实践。 20.美术批评

又称美术评论。在美术欣赏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美术作品、作者和各种美术现象(包括美术运动、美术思潮、美术流派)所做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其中以对作品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评价占主导地位。美术批评是一种科学的审美活动,一方面协调创作与欣赏的关系,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美术创作的质量和社会欣赏水平。 21.美术的社会功能

由于美术与社会生活联系的广泛性以及美术创作的多样性,美术的社会功能主要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22.透视

在平面上重视物体在空间上的立体感的绘画方式。可分为形体透视(几何形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数学原理,用线条描绘物体空间位置、轮廓和物体投影。空气透视是通过空间距离对物体色彩及明暗度所起的作用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 23.构图

一般指在美术创作时根据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将要表现的形象加以组织,构成一个完整协调的画面,使个别与局部的形象通过艺术加工而成为一个整体。在西方,自文艺复兴开始就有很多艺术家和学者对美术中的构图进行系统的研究,专门研究构图对于形象呈现的作用。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被认为是“画之总要”,极受重视。 24.黄金分割

造型艺术中的一个分割原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是: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与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一部分之比。用数字表示,它的比值是1.618:1或者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仍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协调的比例。 25.写意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以简练的笔墨,画出物象的神态,以墨的皴点、浓淡、干湿变化为主。它一般只是寥寥几笔,就可以大致表现物象,显示出物象的气韵神态,抒发作者的感情。写意画在表现对象上运用概括、夸张的手法,有高度的表现力。宋代写意画开始出现,明清写意画有了进一步发展,沈周、唐寅是文人派花鸟画的开创者和奠基者,初步开拓了写意花鸟画的领域。扬州八怪的艺术创作师造化、抒个性、用我法、专写意、重神似、端人品和博修养。这些已经职业化的文人画家和已经文人化的职业画家,在一定程度上挣脱了宫廷提出的正宗保守艺术的羁绊,或多或少地摆脱了贵逸平的“士气”和“书卷气”,形成反映时代变化的新风貌,发展了写意画。

2011年12月13日星期二

1.工笔

亦称“细笔”中国画传统的画法之一,与“写意”对称。用细微精刻的手法描摹物象,线条细致,一丝不苟,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它的源头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期的帛画。到了隋唐、两宋,大量画家和作品的涌现,使工笔画进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然而此后不久,文人画逐步兴起,精描细写的工笔绘画开始走向低谷,被看做是工匠的描摹之作,受到讥讽和贬斥。中国画随即进入了千年的沉寂。直到20世纪80年代,工笔画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沉寂后,开始逐渐复苏,并以前所未有的全新姿态迅猛发展。当代工笔画的复兴,体现了古代艺术传统的不断延续,同时也显示出了中国画艺术的新生和希望。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工笔画以它刻画精细、传神,富有抒情色彩的艺术面貌而独树一帜。

2.墨分五色

指墨的浓淡干湿,但是“五色”说法不一,或指焦、浓、重、淡、清;或指浓、淡、干、湿、黑;也有加“白”,称“六彩”。古代中国画家崇尚“墨即是色”,指墨的浓淡变化就是色的层次变化,因此“墨粉五色”,也就是指墨色运用的变化丰富。在水墨一体的中国画中,墨是基本的色彩,通过水墨的皴擦点染、干湿浓淡等变化,塑造体积,烘托气氛。墨中有丰富的色彩,“墨粉五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没骨法

中国画中不用墨笔线条勾勒为骨,直接用色彩描绘物象的技法。相传为南朝梁张僧繇所创。五代黄筌画花勾勒较细,着色后几乎隐去笔迹,遂有“没骨花枝”之称。北宋徐崇嗣效学黄筌,所绘花卉摒去墨线勾勒,只用色彩画成,后人称这种画法为“没骨法”。清代恽寿平亦用此法。 4.青绿山水

山水画的一种。中国的山水画,先有设色,后有水墨,设色画中先有重色,后来才有淡彩。青绿山水画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有大青绿、小青绿之分。前者多勾廓,少皴笔,着色浓重,装饰性强;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隋代画家展子虔,其代表作《游春图》,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山水画卷。反映出作者观察与认识自然景物能力的提高,开创了青绿山水的端绪,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画面金碧辉煌,有装饰意趣,反映出浓厚的宫廷与贵族审美气息,表现出宫廷山水古雅秀丽之美和灿烂辉煌之境,形成与水墨山水完全迥异的山水画风格。 5.界画

中国画的画科之一,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已有。隋代,界画已经相当成熟。现存唐懿德太子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宋代的著名界画有《黄鹤楼》《滕王阁序》,因界画以写实为尚,为以书画抒情的文人所不喜,因此在文人画统治中国数百年的历史里虽为人知,却罕有重视。 6.文人画

文人画在传统绘画里是指以水墨为主,讲究诗书画一体,寄托一定情操或抒发一定理想的独特绘画形式。是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区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唐代诗人王维以诗入画,使后世奉他为文人画的鼻祖。宋代中后期以来,文人画继续发展,文同、苏轼、郑思肖等以绘画抒情寄兴,状物言志,不完全拘泥于形似格法,多好水墨写意,爱画梅兰竹菊等题材,号称“四君子画”,以表现高洁品格。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著名文人画家有“元四家”,他们的画多表现“隐居”、“高隐”、“渔隐”等,表达一种士大夫阶层的孤傲、空虚的情感。艺术风格上提倡“高雅”“平淡天真”等,明清是文人画的鼎盛时期,代表人物有吴门画派、董其昌、四僧等 7.四君子

中国画中梅兰竹菊称画中四君子。文人高士常常借它们来表现自己清高脱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的鉴戒。自宋元时起,就有一部分画家喜画竹、梅、兰、水仙之类,将竹、梅、松并称“岁寒三友”,后来又将梅兰竹菊合称“四君子”。人们常借“四君子”来表现自己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情感,并且一直流传到现在。文人画赋予梅兰竹菊以道德品格,号称“四君子画”。 8.浙派

9.吴门画派

10.吴门四家(明四家)

11.白阳青藤

12.松江派

13.董其昌

14.南北宗论

15.南陈北崔

16.波臣派

17.清初“四王”

18.清六家

19.清初“四僧”

20.八大山人

21.石涛

22.金陵画派

23.扬州八怪

24.居氏兄弟

人的发展的概念解释范文第2篇

报告会上使用的演讲稿)

郝贵生

鞍钢宪法是1960年毛泽东命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大法,其内容极其丰富。本文把鞍钢宪法放在马克思主义学说和毛泽东思想的完整整体系上特别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理解其内容及其实质,以及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的发展的理论学说

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精髓究竟是什么?笔者在多年对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研究中,发现相当多的学者和领导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主要表现在不重视或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人学思想、人的发展理论摆在重要地位。文革及其以前的哲学教材主要讲的就是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规律问题。经济学教材把经济学只讲成经济关系本身的发展及其规律,特别是讲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发展、货币和利润的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讲成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给人的感觉就是经济发展、制度发展都是离开了人的所谓纯客观的发展。1983年哲学理论界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讨论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很好的一次大讨论。但这次讨论又在一种新的大帽子下夭折。但我始终认为,完全可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人道主义,不能简单把人道主义与唯心史观划等号。关键是对人道主义中的“人”做何解释,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学说中的人性思想解释,人道主义就是抽象的唯心史观中的人性理论。但马克思主义在回答世界的本质的同时,也科学地回答了社会的本质,回答了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实践的人,是社会关系的人,是具体历史的人。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是阶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解释“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就是真正的人道主义,是弘扬、高杨作为实践主体的劳动者的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是人的发展的学说,是劳动者发展的学说。恩格斯就说,唯物史观是现实的人及其发展的科学。

所以我们说,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发展的理论把社会发展区分为外部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外部世界的发展又区分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发展、文化的发展(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社会科学理论)也就是哲学教科书中说说的社会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发展。但社会发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共产主义社会时,不仅从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还从人及其发展的角度讲共产主义的特征,即大家所熟悉的“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早期的著作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中晚期的《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反杜林论》、《费尔巴哈论》都有许多类似而深刻的论述。

毛泽东思想中虽没有直接提“人的发展”的概念,但毛泽东一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就特别强调革命队伍中的革命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民主革命时期最著名的就是延安的整风运动,就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武装全党,努力塑造真正的共产党人。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所写的《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三篇短文就是关于中国共产党人人的发展的理论。民主革命胜利后,毛泽东这方面的论述更多。他的“两个务必”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思想,特别是毛泽东在各条战线树立的一系列英雄模范如大家最熟悉的孟泰、王崇伦、王铁人、陈永贵、雷锋、焦裕禄等无数个先进人物,同时结合反面典型教育全党、全社会。如建国初期的对刘介梅现象的解剖、对张青山、刘子善的批判都教育了全党和整个社会,对促进我们的党的领导成员、普通党员和整个社会人的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和全面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毛泽东所发动的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革时期对走资派的批判,绝不是单纯揪出几个人来,而是通过对他们所走的道路的分析解剖教育全党和全国人民,提高其基本素质。毛泽东特别倡导全党“改造我们的学习”,倡导学风的根本转变,也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说毛泽东思想理论中是特别重视人的发展问题的。

二、鞍钢宪法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鞍钢宪法给人的直观感觉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大法,是制度大法。但从它的基本内容分析,它实际上也是塑造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新人的大法。具体表现在:

第一,它塑造的是坚持政治挂帅的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的人

任何一个现代化企业都需要业务过硬的技术人员。不仅技术人员过硬,管理人员、普通个人的业务技术也要过硬。西方管理学、马钢宪法中有这样的要求,鞍钢宪法中也有这样的要求。但鞍钢宪法是社会主义企业的大法,它所塑造的绝不是单纯业务、单纯技术过硬的人员,而是具有政治方向、政治头脑、政治过硬的专业和技术人员。因为鞍钢宪法中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而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的主要内容就是政治方向问题、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就是世界观问题。毛泽东这里所讲的政治挂帅直接是针对马钢宪法中的利润挂帅、物质刺激所讲的。这一思想实际上也是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资本主义经济学的老祖宗亚当·斯密就认为,任何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首先是关心、爱护自己。社会生活之所以有交换活动,就根源于人的自私自利性。人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客观上就会促进企业和社会的进步。这就是理论界所说的“经济人”因此他们认为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的惟一方法、手段就是用物质利益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刺激劳动者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和技术能力。原苏联的马钢宪法虽然也是号称社会主义的企业之法,但却把资本主义的依靠物质刺激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照搬过来。虽然这种方法不是直接讲人的理论的。但它隐藏的含义就是人是自私的,其结果就是进一步助长人的私有观念。所以这种素质的核心就是个人主义、就是自私自利的人。毛泽东认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积极性确实同人们自身的物质利益有关系,但它不仅只是同个人的物质利益有关,也同群体的、阶级的、民族的利益有关。同时,人不仅是一个经济人,也是文化人、政治人。人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的活动中,必然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下进行的,离开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纯粹“经济人”是不存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不仅要求作为共产党人的领导者、管理者树立为大多数人的集体主义观念,也要求普通劳动者、普通工人逐步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献身的观念,努力把集体利益摆在个人利益之上,努力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从来不否定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但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利益放在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人的最重要的内容。孟泰、王崇伦、王铁人等一大批工人阶级的楷模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的典型。社会主义企业绝不单纯是纯物质生产的单位和组织,它也是生产和发展人的社会组织。

第二,它塑造的是主人翁意识的主体性的人

一个现代化企业中,谁是企业的真正主人?普通工人在现代化企业中只是被管理者,还是企业的主人?同时,参与企业活动的领导者、技术人员、工人如何具有责任感?是从单纯的从个人出发才有责任感,还是从人民、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才有责任感?在这些问题上,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与西方企业,是有原则区别的。在西方企业中,资产是老板个人的,老板是企业的主人,而技术人员和工人不过是老板的雇佣者,是老板的奴隶,二者是商品买卖关系。而在鞍钢宪法中,社会主义企业是公有制企业,这种经济基础决定了企业领导者与普通工人是权利平等的关系。领导者的责任是因为他代表国家和人民行使对企业的管理,所以就有责任感。而广大技术人员和个人也感到企业是自己的,自己是企业的真正主人。“两参一改三结合”中工人群众参加管理是鞍钢宪法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一条内容决定了工人群众在整个企业运行过程中,绝不是单纯以被管理的奴性意识的地位出现,而是以企业主人的主体性面目出现。普通工人的这种主人翁地位决定了工人群众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他们把工厂企业看作自己的家,工厂企业的兴衰就是自己的兴衰。“爱厂如家”就是当时相当多的工人强烈社会责任感意识的具体表现。当前在国企改革中流行一种所谓“现代企业管理”的特征即“以企业产权制度为核心,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而展开”。实际就是说社会主义公有制产权不清晰,导致各级人员权责不明确,工作主动性不强。只有私有制、只有物质刺激才能调动人们积极性。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亚当·斯密的人的自私观点。这种企业管理大法实际是资本主义的管理大法。我们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形成的无产阶级最重要的阶级本性,就是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无产阶级自己,就是大公无私,技术集体主义,就是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这个思想就成为作为无产阶级政治组织的共产党人的个别宗旨。革命时期这样,建设时期也是这样。社会主义企业的劳动者、管理者之所以有责任,最重要的就是无产阶级的本性和党的根本宗旨所绝对的,而绝不是是否产权归自己。而且这种企业的管理制度同社会主义一系列其它组织有其共同特点,领导者是仆人,而不是领导者之上的主人。这是社会主义任何一个组织包括企业能否搞好的最重要条件。南街村之所以成功,最主要的条件就是以王宏斌为班子的领导班子是真正履行“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共产党人。

第三,它塑造的是具有团结协作意识的人

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能够取得胜利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就是军民鱼水情,就是全党全军的团结。“团结就是力量”是那个时代非常响亮的一首歌曲。按照辩证法质量互变原理中的结构变也会导致质变的原理。同样是个体力量的相加,但最终形成的力量是不同的。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1+1可能大于2,1+1也可能小于2.。对辩证法熟知并运用非常娴熟的毛泽东非常懂得这一原理。如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中最大限度地把不同类型的人的个体力量凝聚为最大的集体力量,是毛泽东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鞍钢宪法中强调干部走群众路线还参加劳动,强调工人参加管理,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原则就就是把个体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为最大力量的一种人员组成和合作方式。毛泽东这一思想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大独创,是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具体化。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但从来没有否定杰出人物的重要作用。但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只有结合起来才真正体现人民群众的决定作用,也真正体现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毛泽东在鞍钢宪法中既强调领导干部的作用,也强调技术人员的作用,更强调工人的作用。但三者不是孤立起作用,是相互学习、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管理模式形成的人就是具有团结合作意识的人。不同类型的人的这种结合模式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最大的物质力量,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内在的强大动力。 第四,它塑造的是肯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学习的人

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活力究竟是什么?在笔者看来,就是学习。理论要学习,技术要学习;今天要学习,明天也要学习。毛泽东所批示的鞍山市委关于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开展情况报告中许多地方特别强调干部、技术人员、工人的学习问题。如要“学习毛主席著作”,各级领导“应抽出时间来学习和务虚,以虚带实。”要在企业“造成‘学、比、赶、帮、超’的热潮。”“还要不断搞文化革命,举办业余文化学校、技术训练班等,迅速培养和壮大科学技术队伍。”毛泽东本人就是终身学习、善于学习的楷模。他对这个报告中强调企业各级人员的学习问题也是非常感兴趣的。他在批示中指出要把这个报告“当作一个学习文件,让干部学习一遍,启发他们的头脑,想一想自己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学习报告中的强调学习的内容。毛泽东1966年“五七”指示中提出要“把军队办成一个大学校”,同时指出:“同样,工人也是这样,以工为主,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也要搞四清,也要参加批判资产阶级。在有条件的地方,也要从事农副业生产,例如大庆油田那样。”毛泽东这里虽然没有像美国学者彼得·圣吉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但他对鞍山市委报告的批示以及“五·七”指示的内容中,毛泽东已经具有把一个社会组织包括现代化企业办成学习型组织的思想雏形了。

按照唯物史观,人类社会任何活动、任何制度、任何组织都离不开人及其人的发展。同理,人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活动、人的组织、人的制度、人的关系。不同的活动、不同的组织、不同的关系、不同的制度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发展。私有制度必然会培养和助长私有观念的人,公有制度下有助于克服私有观念和培养集体主义观念的人。不平等的经济、管理制度会助长特权思想和奴性意识,反之,公平的分配、管理制度有助于人们的平等观念、责任观念、主人翁意识的形成。因此,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和管理制度。鞍钢宪法本身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管理大法。没有公有制作基础,就不可能有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同时,鞍钢宪法的具体的管理制度也是保障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鞍钢宪法中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思想就是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的领导即“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现代化企业中坚持党委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首创。毛泽东在红军时期就主张党支部建在连上。它不仅是个组织形式、组织结构,更重要的是保证党指挥枪这一根本原则。而党指挥枪也绝不是党的干部指挥枪,而是从组织上保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指挥枪。同理,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也不单纯是几个专职但的干部的领导,而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思想路线的领导。

三、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的现实意义 鞍钢宪法是企业管理大法,但鞍钢宪法所包含的一般内容不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对社会主义的任何一种社会组织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同理,鞍钢宪法中的人的发展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1、高度重视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化企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口号即发展是硬道理。孤立地讲这句话是对的。但马克思主义一讲发展观,必然讲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内容是什么?发展的目的是什么?发展的依靠力量、动力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而猫论、摸论就是这种发展理论的内容。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因此这种发展理论就有极大的片面性,由此导致实践中把社会发展单纯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和GDP的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七大对此又做了深入阐发。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思想正是针对把社会发展片面归结为经济的发展、制度的发展,经济发展又归结为GDP的发展提出的,突出强调人的发展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在正式刊物发表的有关论文中指出,“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发展观实际上也是“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本的发展观。“人的发展”为核心要比“经济建设为中心”更核心,更中心。我们今天之所以强调人的发展问题,不仅是因为人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是我们民族在社会发展进程暴露出许多问题、弊端和缺陷。最主要的就是三点,一是拜倒在权力、金钱面前的奴性意识,二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虚伪性意识,三是欺软怕硬、欺善怕恶的窝里斗的内耗性意识。这种落后意识不仅普通群众中存在,干部队伍和知识分子队伍同样存在,而且更为严重。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拜权主义不仅得不到批判,而且随着国门大开与资产阶级的拜金主义思潮结合起来构成了当代中国最腐朽文化内容,形成了大批异化了的畸形人、片面人、单向度的人。中国人的这种素质的落后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瓶颈和桎梏。这是我们今天重视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现实依据。“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提出已经

六、七年了,中央也一再强调学习、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但据笔者观察,各部门、单位的学习贯彻基本上是走过场。把经济特别是GDP发展看作重中之重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学校则仍然是把规模、金钱、研究生点、项目摆在第一位。“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完全被抛弃。鞍钢宪法中包含的人的发展思想也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西方一些开明的企业家和学者也开始认识到人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如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就讲到,一个现代化企业“不能只依靠福特、史隆或华生那样伟大的领导者一夫当关、运筹帷幄和指挥全局”,而是要靠企业全体员工的素质和能力。因此,今天我们研究学习鞍钢宪法一定要结合其中关于人的发展的思想,学习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思想,学习毛泽东思想中的人的发展思想、结合中国人的发展状况,真正把人的发展问题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上来。

2、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人的发展的首要目标

鞍钢宪法最重要的一条内容就是要坚持无产阶级政治挂帅。“政治挂帅”这一提法这些年被当作“左”的空洞的口号,不讲业务、不讲技术。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政治挂帅”是“挂帅”,是指导思想,是方向,是全局,它不能代替业务、技术、手段、方法、局部,但它可以指导它们。离开无产阶级政治的业务、技术、方法必然要走错方向。生活中这类现象太多了。一个党、一个组织是如次,一个人也是如此。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提写的“三八作风”中第一句话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军队是如此,社会主义各种组织和社会主义各种新人的标准也是如此。近三十年来,那么多的干部走上腐败道路,那么多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商人、政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方向的迷失。特别是原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一些领导干部认为,社会主义失败了。中国早晚也要走苏联的路,也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捞白不捞,不贪白不贪。在这些人的头脑中,什么马克思主义、什么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都是虚的,只有权、钱、色才是真的。看看我们周围,那些走上犯罪道路的领导干部不都是丧失了政治方向吗?坚持政治挂帅,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坚持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必须在意识形态领域批判封建文化和资本主义文化。

3、认真改造世界观,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

人的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世界观的问题。毛泽东早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和《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会议上的讲话》中就指出,无产阶级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资产阶级也要按照自己的世界观改造世界。而两种世界观的对立焦点就是为什么人的问题。无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是集体主义精神,而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是个人主义。拜权主义和拜金主义就是资产阶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突出表现。由于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同时受到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影响,我们队伍中的干部、知识分子包括工人都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其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要不要加强人们的世界观改造,要不要努力解决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就成为人的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尽管鞍钢宪法中本身没有直接提世界观改造和为什么人的问题。但“政治挂帅”本身以及对物质刺激、奖金挂帅的批判就包括了这一内容。这里既强调干部的世界观改造(如强调根本参加劳动,毛泽东对此有很多论述),也强调知识分子的世界观改造,也强调工人阶级本身的改造。今天在所谓的企业改革中,一部分公有制企业变成了私有制,也就根本谈不上政治挂帅和世界观改造。那么就是在没有改制的所谓国有企业中,一些企业领导利用权力为自己谋取高额工资,推行物质刺激,变相地也把公有企业变成私有企业了。他们虽然还顶着共产党员的帽子,但灵魂深处已经资产阶级化了。正如毛泽东早在1969年党的九届一中全会上的讲话中就已经指出:“据我观察,不讲全体,也不讲绝大多数,恐怕是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工厂里头,领导权不在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不在工人群众手里。过去领导工厂的,不是没有好人。有好人,党委书记、副书记、委员,都有好人,支部书记有好人。但是,他是跟着过去刘少奇那种路线走,无非是搞什么物质刺激,利润挂帅,不提倡无产阶级政治,搞什么奖金,等等。”目前国有企业的现状难道不比60年代的工厂现状严重得多吗?

4、人民群众要自觉树立社会主人翁意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主人。公有制是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主人的经济基础。但仅有这一点不够,还必须有人民群众做社会主人的管理制度。鞍钢宪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干部走群众路线,干部参加劳动和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运动等保障人民群众成为社会的主人,由此最大限度第调动工人群众的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社会责任感。同时也是调动工人群众对干部的批评权、建议权和监督权。但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的严重影响,干部、技术人员瞧不起工人,与普通工人交往中往往高估自己。而普通工人也瞧不起自己,在与干部和技术人员接触中,往往把自己放在被动的奴性地位。从这个意义上,人的发展理论中就要求人民群众自身要自觉地把自己当作社会的主人、企业的主人。要自觉学会享受自己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管理企业的权利。毛泽东早在1958年《读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批注和谈话》中谈到劳动者的权利问题。他说:“这里讲到苏联劳动者享受的各种权利时,没有讲劳动者管理国家、管理军队、管理各种企业、管理文化教育的权利。实际上,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最大的权利,最根本的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劳动者的工作权、休息权、受教育权等等权利,就没有保证。我们不能够把人民的权利问题,了解为国家只由一部分人管理,人民在这些人的管理下享受劳动、教育、社会保险等等权利。”去年,大家所熟悉的通钢和林钢工人正是依靠国家宪法赋予的主人权利通过斗争维护了国家和广大工人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改革绝不是改制,绝不是单纯地改革分配制度,而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进一步完善三结合的制度,在这大前提下,改革不合理的分配制度。

5、各级领导要努力造就一种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人员主动性,并努力凝聚为大于各种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最大力量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都不是单个人机械组织在一起。它自身有不同的结构。结构不同,最后形成的力量也不同。一种结构可能导致人与人交往中相互抵消力量,另一种结构可能导致单个力量凝聚为大于单个力量机械相加的总合。一个领导的社会职能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下属每一个人的积极性,二就是如何去凝聚为各个单个力量。制度的本质就是一种人员的结构模式。公有制、党的领导、两参一改三结合就是具体的制度,也是把人结合起来的结构。特别是这里提出的领导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三结合的人员结合和构成方式,绝对是人类管理学方面的首创。它能够保障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种人员主动性、创造性,并把各种单个力量凝聚为更大力量。这种三结合方式在文革期间,毛泽东把革命委员会的组成也由三结合(干部、军队人员、群众)组成。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组织中,都需要努力把不同类型的人内在结合组织在一起。它对于今天的改革事业是有极大的启发作用的。需要指出,任何制度,任何人员结构方式都是形式,没有离开内容的形式。如果仅有表面形式,而不知形式中所包含的实在内容,就会流于形式主义。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事例太多了。同时,社会组织中任何形式都是人的形式,因此任何形式都要求形式中的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这种人的素质的重要内容就是现代人的合作意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倡导的现代人才的四个学会之一就是“学会合作”,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依靠他人,学会给他人帮助,学会相互学习。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任何其它社会组织都应该努力培养善于团结他人善于合作的人。

6、努力把各级组织办成学习型组织

人的发展的概念解释范文第3篇

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现实条件下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未来共产主义的理想状态。人的全面发展之哲学根基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传统本体论哲学之超越,现实生产的人的实践活动对抽象的人的活动的超越。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开过程。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完善的过程中,只有兼顾经济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才能在现代化建设中培养出现代化的人,使人能够逐渐摆脱对物的依赖,从而为人的自由个性额实现创造条件。

关键词:人;全面发展;市场经济;经济建设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哲学基础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會关系的总和。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着自己全面的本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不是抽象意义上的全面发展,而是人的现实活动与能力的展开过程,是人在现实的生活条件下能力的最大限度的发挥。也就是说,我们应当将全面发展自己作为自己的职责、使命、任务。

人作为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当人类从自然中脱颖而出之日起,人就作为一个以理性的身份来看待这个世界的自然存在物,人就自然地被迫陷入有限与无限、绝对与相对、理想与现实等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早在巴门尼德的时代,哲学家们就面临着统一的本质与多样性的现象之间的矛盾。然而哲学家的任务不仅在于发现宇宙万物之统一的根据,而且还要进一步说明统一根据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因此,哲学家们就为本体论灌注了某种目的论的因素,这样,本体论的基本结构最终以目的论显现。但是显然,这是一种具有浓厚的理想性色彩的本体论的目的论。而实际上,这种目的论的理想性色彩就恰恰体现了哲学乃至本体论所固有的理想性、超验性特征。总而言之,西方传统哲学将理性思维视为人之为人的本质。自巴门尼德提出“能思维和能存在是同一的”开始,经柏拉图之“理念世界”与“可见世界”的划分来二重化世界,再经亚里士多德之范畴体系的确立,最后,黑格尔作为传统哲学的集大成者,以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实现了思想与客观性的和解,但却因此吞没了人的生命实存,从而没有能够回到人的真正的感性活动之中。

马克思曾指出,对事物、现实、感性,不应仅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来理解,而应该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来理解,应该从主体方面来理解。也就是说,对于人的理解不应离开人的现实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而应该在人的现实生存处境下对人进行理解。而人的发展也须在人的现实的生产实践下才能寻求到其合法性和根据。“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而人总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正如马克思所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可以说,正是社会关系的牵扯使得人的实践活动具备自身的规范性。而实践活动又是个动变的过程,每一动变都在生成新的关系,正是这个动变的过程使得实践活动具有无数的可能,因而其自身是个域性的拓展。可以得出,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理解不仅具有本体论意义,它还有其方法论意义。世界观就是人对世界的根本理解,人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对世界的理解的,所以可以说实践是个世界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理解的本体论意义。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决定人以何种方式与世界进行交流,不同的实践情境下,人以不同的方式与世界的交流就是实践自身所具有的思维方法也即方法论意义。因而,实践就是对人、对物、对世界理解的枢纽。而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的自由而全面的实践交往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基础。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

在经济学视野下,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的有效结合是研究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所以,人在经济学研究的过程中被视为生产要素和交易要素,市场的经济运作的过程和结果的物质方面是经济学的着眼点。而哲学则是从人的角度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加以审视。对于在哲学视野下的市场经济,人的发展是一个根本的考量方面。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和运行结果必定要以人的发展为价值尺度和价值标志。“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它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么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因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对市场经济的考察首先应该从人着眼来考察,因为人是物质经济关系的承担者。即及应从人的社会实践方式来解释和理解市场经济之一般本质,也应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去揭示和理解人的实践生存方式。

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既体现在它的运作过程中,也体现在它的运作结果之中。在市场经济的运作过程中,人与物的关系、物与物的关系的构成和发展都要通过人来构成,这个过程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得以体现的过程。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由——生产活动的自由。相较于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为人的自主性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人有意识地进行生产实践,且每个人为自己的生产实践的结果负责。还有,市场经济为产品交换和生产的社会化创造了条件。也就是在产品交换和生产社会化的过程中,人的社会交往得以产生,人的社会属性得以提高。在市场经济的运作结果中,人的价值与力量的体现是通过劳动产品的交换得以实现的。在劳动产品交换的过程中,我的产品通过他人而被社会所承认和认可,人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就得以实现,人的力量在此意义上也就得以展开。

尽管市场经济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是这只是将人放置于经济物质领域所展开的发展。人的平等、人的自由的实现也是在人作为“经济人”的条件下得以实现的。因为市场经济以利益的最大化实现为其最终目的。那么人就被放置于利益的天枰上进行考量。人的道德、人的情感、人的自尊等方面就变得微不足道了。但是人之为人不仅在于物质资料的满足,还在于人能够在物质资料满足的基础上进行精神上的生产。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统一于人的生产实践之中。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本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服从于社会主义国家的调控,使市场得以在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而生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主体地位的确立、主体性原则的实现、个人主体的生成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的体现。马克思曾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要使这种个性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程度的全面性,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力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同自己和别人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可见,马克思强调的是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生产发展的一致性。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立为人的自主性的生产劳动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的劳动过程的自主性。而人的解放与劳动的解放是相一致的。异化劳动实践所产生出人的个性必定也是异化的。在异化劳动过程中,生产资料不属于劳动者所有而属于资本家,因而就造成了劳动者与资本家的对立;生产结果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资本家就造成劳动者与自身生产成果的对立;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是出于自由自愿的活动愿望而是被迫劳动就导致生产过程中的人与自身的矛盾等等。这些矛盾制约着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才能为人成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人,而不是受制于资本压迫的异化的人。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发展要素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要素的合力作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因此,衡量社会的发展的尺度不应仅局限在经济领域。当前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种种重大成就无不证实了我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在经济飞跃性发展的同时,人的发展却没有得以同步。人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内涵,它不仅包括人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基础的全面发展,还有人的理性因素的发展,也有人的非理性因素的发展等。可以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各种能力,包括感观方面的能力、实践能力、审美能力、艺术欣赏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必定是具有思想觉悟与高道德水平的人。人的全面发展必定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而人的精神世界发展之体现就在于人的思想觉悟与道德水平之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将人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作为一个考量标准。道德自律是人将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从而形成的内在的约束。所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道德规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只有主体内在的行为准则才能使其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不沦为单纯追逐利益之“经济人”、“物质人”、“利益人”,而能保有“人之为人”的超越性、理想性。

还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必须重视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只有在经济稳定发展的前提下,才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自由时间的产生提供余地。而唯有自由时间才能使人的艺术、科学等能力的发展得以可能。也就是说“群众的剩余劳动不再是人类头脑的一般能力发展的条件。于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生产便会崩溃,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本身也就摆脱了贫困和对立的形式。个性得到自由发展。”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人之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与社会制度具有不可割裂的关联。适合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是人產生适合于人自身全面发展的保障。正如一位哲学家所言:“道德的基础是伦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合理展开。因此社会制度的完善所促进的社会的完善就与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形成了互动,人的一切物质生产活动的展开与社会关系的拓展都在社会发展进步之合力中得以体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首先包括的就是人的生理基础的方面的满足与优化、人的心理基础的全面的发展与优化、人的社会基础的全面发展与优化。在此基础之上产生的就是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基础的高度提升与丰富。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的生理基础、心理基础、社会基础、精神境界、文化基础的全面的发展与完善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这样的哲学意义就在于它是人不断突破自身的根据。人的实践活动过程必定也是主体认识自身的有限性的过程,而这样的认识也就使主体对全面性、完满性的发展具有倾向性引导。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不断突破有限性、不全面性而趋向全面性发展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逄锦聚,陶得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人的发展的概念解释范文第4篇

在艺术世界里, 有许多职业艺术人, 无论他们的工作内容什么, 他们都是在从事与艺术相关的工作, 这些职业艺术人其中包括:艺术创作者、艺术理论家、艺术管理者。艺术管理者需要在艺术领域合理地帮助艺术生产者协调管理、经济、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艺术市场与商业利润以及艺术评论的不同压力下协调发展, 帮助艺术家生产更好的作品。艺术管理者早在莫里哀时期的法国就已经实际产生了,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也有像法国莫里哀时期那样专业管理美术作品的机构。“策展人”一词属于舶来词, 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是“展览策划人”, 也可以称之为“常设策展人”指在在与艺术有关的展览中承担展览主题的构思展览策划协调以及整个艺术展的营运管理等职业人员, 负责艺术品研究、收藏、保管和陈列。随着社会的发展, 艺术形式日渐多元化, 策展的发展需求。出现了独立策展人, 英文“Independent curator”, 通常翻译为“独立策展人”或“独立策划人”, 独立策展人的出现开启了一种新的艺术策展形式独立策展人在艺术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艺术见解和艺术想法, 他们利用独立策展人这个专业艺术职业者的身份, 实现自己在艺术领域的艺术理念追求。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独立策展人这一群体的出现备受人们所关注, 独立策展人的兴起, 为当代艺术领域增添了许多独特的风格。中国的独立策展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职策展人”是只工作于策展的这样一类人, 这种专职的策展人只负责专职策划展览不负责其他工作, 并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 这一类策展人的数量比较少。当然这两类独立策展人都不属于任何博物馆和美术馆等艺术机构, 他们是完全独立的这一类人。在艺术展览的策划中独立策展人因其自身的独立性, 策展人能够自己决定展览的主题。参展的艺术家, 参展的艺术作品, 展览的规模大小, 展览的资金来源等等与展览相关的事务, 这样的策展不仅仅是反映了一个独立策展人的艺术理念, 观者也以从中了解策展人的文化观。独立策展人从出现发展到今天艺术史一种精神活动, 也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 独立策展人不断将自己汲取的艺术理念与艺术家们反映的现有艺术现象、社会生活, 融合到一起, 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给观者,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重构艺术, 甚至重构社会和文化, 因此, 独立策展人的职业身份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着。

二、中国独立策展人的兴起和发展

随着艺术的发展, 艺术市场的活跃, 策展人成为当代艺术语境的创造者, 独立策展人逐渐在当代中国艺术的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国内策展人的发展, 受到了西方艺术体系下的策展人制度的影响, 许多西方的策展人选择中国的艺术作品到欧美等地区策划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 同时这也有利于中国的当代艺术优秀作品走向海外。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 独立策展人的发展大致经过这几个阶段:“85美术思潮”时期, 首先, 在这个时期很举办了很多关于艺术的展览, 在这些展览中, 艺术家们按照自己独特的艺术追求和艺术理念确立展览主题, 较早一批的艺术家们按照自己艺术的审美批评标准和艺术理念追求策划了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览。到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的举办与之前所举办的展览大有不同, 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中国前卫艺术第一次进入中国美术馆的大展览, 把“85美术运动”的理念积极推向公众。不得不说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对我国独立策展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次展览受到国内国外的关注, 在艺术界对此次展览的褒贬也各持己见。这次展览依然沿袭“众筹会”的模式, 筹委会由参与展览的艺术批评家、艺术家组成, 并向社会公开展览消息, 向艺术家们征集作品参加展览, 这次展览根据不同的作品和主题分布在不同的主题展厅。在这次展览中, 批评家们参与整个展览策划过程, 包括展览主题的提出确定, 寻找资金来源, 场地的安排等细节策划, 不论这次展览策划的目的宗旨是什么, 此时展览的策划已经得了艺术领域的关注, 巨大的争议也为艺术批评家和职业艺术人带来了新的启发, 策划此次展览的艺术批评家在无形中充当了策展人的作用, 展览筹委会委员费大为、高名潞、范迪安等一批年轻的艺术批评家开始走向前台, 这个时期这些批评家们并没有以“独立策展人”的身份出现, 他们是“新潮美术”的引领者, 这次展览不仅仅是把“85美术运动”的理念积极推向公众, 最重要的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家的职业转型开启了新的大门。在之后的10年里, 策展人的名称不断的变化着, 经过秘书长、艺术主持、艺术总监等名称的转变后, 在1995年左右艺术展览中出现了“策展人”这个名称, 开始有一批年轻的艺术批评家在展览中自称为策展人。

三、独立策展人在中国艺术展览体制下的问题

中国的独立策展人的产生和发展时间不长, 与国外相比有着某些相似之处, 但更多的存在着由中西艺术体制不同所带来的差异。通常来说, 博物馆和基金会都愿意与独立策展人合作策划展览, 许多大型的展览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在独立策展人的运作下成功举办的。这样的运作方式无疑也是有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但国内的情况却有所不同, 大型的艺术展览任由国家相关机构组织, 独立策展人也没有像国外有博物馆的强大学术支持也没有像国外有基金会的经济支撑, 更没有体制上的保障。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策展机制。。

人的发展的概念解释范文第5篇

摘 要:经济发展权再法律上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其能够促进权利的行使,并且在经济法谱系中的地位很重要的。各类经济主体都具有经济发展权,所以,应该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实现公平的分配,将经济发展权中突出的问题解决,这能够使我国的经济法更加的完善,而且促进发展法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发展权;经济发展权;经济法;发展法学

作者简介:窦梓文(1990-),男,汉族,北京人,本科,北京加百利商贸有限公司,研究方向:经济法。

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更是要采取合适的措施。所以,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很多新兴的发展法学在法律问题上还是存在一些披露,需要进一步的改善。

一、从经济法的角度去研究经济发展权的原因

通过对经济法发展的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各个国家现在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进一步的加快,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发展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促进国家发展方面的发展。

发展权一般指的是个体和集体能够平等的参与的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的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不论是个体和集体都能够享受到平等的权利。在对发展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应该在不同的领域进行分析,尤其是要对人权进行干预。在《联合国宪章》中,突出对发展权进行了分析,在《发展权利的宣言》中,在对发展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实现对主体的分析,还有运用一个国家的法律来做保障。经济法的保障是发展权实现的核心内容。

按照发展权的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国情等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道路。经济发展权的应用,能够对国家和民族的经济起到保障的作用,实现了各国经济发展权利的行使,并且能够运用各项权利促进各类经济的发展。

在对原有的经济法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很多学者对相关的价值论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能够将发展与价值论结合在一起,但是对经济发展权还没有进行单独的研究。经济发展权在不同的国家应该如何去行使已经成为各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我国的国情比较复杂,现在又处于转型的时期,所以,应该针对我国的国情作出正确的决策。这些重大方式的变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革新,在国家法中,对发展权进行分析,我国分析了相关的发展层面,针对我国自行制定的法律,能够对经济法的制定提供更加有利的依据。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形势在很大程度上会对经济法的制定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发展权需要得到切实的履行,并且经济法能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其具有突出的强制性措施。在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分析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提高自身的发展权的行使。

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对经济法进行分析,在经济法的角度,将各类经济主体运用谱系的方式呈现出来,分析经济法的主体权利是如何实现的,分析各类权利之间的联系。

二、经济发展权的经济法定位分析

通常情况下,发展权主要有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发展权,在这些权利行使的过程中,应该将经济发展权作为重点,其他的发展权才能够有坚实的基础得以实现。很多学者认为,经济发展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能够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持,而且能够在国家内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秩序。经济发展权能够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各类法律的界定。

从经济法的角度去分析,经济发展权的主体能够享受到全面地权利,而且其各类主体的权利也能够得到切实的保障。这些定位是经济发展权的研究更加得权威,而且能够使各项权利都具有紧密地联系。

(一)分析国家的二元结构,经济发展全可以分成国家发展权和国民发展权

在国民发展权中,主要指的是企业和个人的发展权,从国际的角度去分析,如果对发展权进行准确的定位,那么不论是在什么类型的国家中都是可以享有经济发展权的。通过对国内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企业的经济发展备受关注,需要借助经济法的支持实现更好的发展。

在对国家发展权的干涉和收益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个人的利益,这些经济发展权与经济发展方式是密切联系的。国家经济发展权能否正常的行使具有重要的作用,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针对有机的整体和二元的结构进行分析,经济发展权可以分为整体的发展权和个体的发展权

整体的发展权是在维护集体利益的过程中制定的,坚持集体主义的原则,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对各个利益的主体进行权衡。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发展经济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在能够确保个体的利益能够得到满足的前提下,应该注重整体的效益的提升,从而实现国家的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三)对政府和市场的二元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权的扩大

促进发展权,通过完善自我发展权,使个体的权利能够得到满足,这样也能够促进整体权利的实现。国家可以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使主体的经济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自我发展权的实现能够通过市场的主体来实现,进一步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过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分析,在中小企业中一定要促进其发展权利的实现,是以国家的层面展示权利的实现的。中小企业通过对相关法律的履行,在此基础上,能够实现自我发展权的实现。国家也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制度,调整企业的金融情况,让企业在融资方面更加的简单。

从经济法的层面去分析,各类经济发展权的制定都是要求主体能够享受到权利,这些权利具有综合性特点,其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情况,使企业的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实在。确定经济发展权在各项经济法中的使用,能够发展不同类型的经济,实现了经济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在具有二元结构的经济法中,其强调的主体性,一方面是市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要实现企业的主体性,使经济法的主体能够实现二元的结构。从经济发展权的角度去分析,不同的政策都要实现自我发展权,只有自我发展了,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对相关的权利进行修改的基础上,应该找到概念的共同点,应该建立完善的适应于各类经济法的发展权。

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各国都认识到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纷纷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使经济结构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由于市场的限制,经济结构是不能形式自发调节的模式的,需要人们借助对市场的分析,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分析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在调整时不仅仅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有消费结构的调整,实现各类结构的均衡调节。在法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经济结构调整的各项制度,这样运用法律的形式加以约束,可以使市场秩序更加得完善。

在对经济发展权分析的过程中,结构的调整要适应各项权利,要实现对经济主体的调节和对市场的调节,其是不同层面的概念,所以,使经济结构的调整展现出层级行特点。各类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要实现经济的发展为目标。在经济法主体权利制定的过程中,需要实现对主体的调制权利,通过各类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权利的实现。通过借助市场上宏观调控的方式,使市场的权利得以行使和体现,从而促进市场的有序发展,保障国家能够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这与国家促进经济发展权的目标也是一致的。而且,市场的主体的权利的行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目标的实现,是一种更加综合的发展权利的实现,与其目的性和工具性是相协调的。

三、结语

经济法的实施目的在于实现主体权利的保护,使经济主体都能够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主体不仅仅是集体和国家,而且还包括企业和个人。促进发展权,通过完善自我发展权,使个体的权利能够得到满足,这样也能够促进整体权利的实现。国家可以采用宏观调控的方式,使主体的经济能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夏陈云.基于经济法对经济发展权的分析[J].现代商业,2015,06:44-45.

[2]程信和.发展、公平、安全三位一体——经济法学的基本范畴问题探析[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11,01:24-29.

[3]徐泉.经济主权与国家干预经济关系析辨[J].经济法论坛,2015,00:50-66.

人的发展的概念解释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满足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在城市中的交通建设工程逐渐增多,虽然为人们带去便利,但是因为工程建设也会给周围的环境带来影响。为了减少交通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问题,需要定期对交通建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环境问题,然后提出正确的预防和治理方案。该文主要对交通建设工程对环境的实际影响进行了简单地阐述,然后提出相关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交通建设工程 环境影响评价 对策

交通建设的项目包含很多种类,其中还有海陆空立体的交通线路以及一些配套的设备等,而目前公路交通设备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是最主要的。因此,文章主要是从公路建设项目入手,然后浅谈对环境方面的影响。

1 交通在建项目对环境影响分析

1.1 空气环境影响

交通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对空气造成严重污染的物质。在交通建设中使用的材料本身可能会有大量的灰尘存在,并且,在材料运输、装卸的过程中这些灰尘就会扬起来,产生大量的扬尘,对空气造成非常大的污染。除了材料的运输过程对周围的空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之外,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也会给周围空气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会铺设沥青,而摊铺的设备也会因为产生大量的尾气而造成环境的污染。机械产生的尾气与汽车的尾气除了会污染空气质量之外,还会影响人的呼吸系统,引发呼吸道的疾病,并且对农作物也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污染物附着在农作物上,使农作物无法正常地进行光合作用,而导致农作物的减产。沥青本身发出的气体危害性就非常大,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的话,就会给环境及健康带来非常大的危害。

1.2 水环境影响

交通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也非常大。交通建设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施工作业中产生的污水对水资源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污水的影响。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设备的运行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同时,清洗设备的时候也会产生大量的污水,使用过后都会形成污水排放在水源中,严重污染水质。同时,在设备的使用中可能会产生漏油的情况,也会给水资源造成污染。施工人员的生活用水污染主要是施工人员平时在用水中没有做到节约用水,把生活垃圾与生活废水直接排放,没有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水资源的质量。

1.3 噪声环境影响

噪声是交通建设中最常见到的问题之一。由于交通建设工程的规模都比较大,而在大型设备的施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噪声污染,而施工设备多、材料比较杂,所以,需要大量的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也会产生噪声污染,这些都是影响环境的噪声因素。交通建设工程因为在不同的施工阶段使用不同的机械设备,所以,产生的噪声污染也有所不同。虽然离噪声源的距离越大受到噪声的污染就越小,但是,还是会对正常的生活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国家已经对交通工程的施工与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的距离有了明确的规定,目的就是减少交通建设的噪声对其造成的污染和影响。同时,噪声还会对动植物的成长造成污染,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正常的听力也会有所损伤。因此,必须要重视噪声对环境方面的具体影响。

2 在传统的评估水平下,对环境的进一步影响

2.1 对环境评估的不完善性

一个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都有推动的作用,但是,对自然环境以及人类生活环境的影响也是需要注意的,一定要看清工程的所有利害关系。因此,在工程项目在最开始计划建设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周围环境、人文生活、污染物排放和处理等一系列的问题,只有各方面考虑才能让工程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国外一些国家在公路建设之前都会把方案公布让公众参与到测评之中,公众的意见也是环境测评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我国在目前实施的环境测评中,并没有明确的公众测评的规定,只是在项目选址之后把它建成后可能会产生的一系列影响进行了简单地评价和预计,这实际上是剥夺了公众的参与权利,没有听取大众的意见,如果开工之后环境测评没有达到公众的要求,并且损害了公众的健康为代价,这样对于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有着极大的损失,而居民的健康以及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恢复。

对于工程项目后评估也是导致我国环评制度不完善的内容之一。工程项目后评估对于建设项目和项目的后续施工进行统一地评论,要对环境的总体变化进行论证,而不是仅仅对工程进行环保验收。环境污染是伴随着整个生产过程而产生的,所以,对于环保的相关措施也应该在这个过程中同步进行。但是,我国单位基本上进行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原则,在公路建设已经开始平稳运行之后,在对工程项目以及环保内容进行综合的评估。由于缺少了在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就进行环境评价,但是,如果没有环保报告也就没有了开发建设的通行证,为了能够得到开发的资格,很多开发商就是进行简单地评价,为了得到开发项目而已。

2.2 传统项目管理模式制约了环境影响评价的执行

按照我国有关项目建筑管理方面的规定,项目开始之前应该进行对环境评价的研究报告,根据报告再进行相关工期的进行,但是,我国很多工程实际上并没有看重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而直接进入了工业决策的过程,这样就使得环境评价是一项表面上的工程。而有些企业的资金是自筹资金,不需要国家拨款、银行贷款,这样的项目在建设中就会少很多的程序,把初步的建筑设计与项目的可行性报表合二为一,这样也是环评中的漏洞所在。而很多单位对于环评报告还不够重视,只是完成一个形式,很多的数据都失去真实性,并且,对于环评中的环境保护需要的费用也没有得到根本的落实,只是一纸空文,影响了正常的环评工作的执行。

2.3 传统发展模式对环境评价的局限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度的“牺牲环境换来利益”的现象,虽然是获得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却让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出现危机,忘记了人类对生态环境发展应负的责任。人类自认为是一切的主宰,能够征服自然对其进行肆意地掠夺,在获得自然的馈赠的同时还要将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肆无忌惮地排放到自然环境之中,破坏了自然系统的平衡。环境评价只能暂时纠正人们的价值观点,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对环境破坏的加剧,但是,人们的认识还是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没有办法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未能防止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3 交通建设工程环境影响对策分析

3.1 公众参与意识亟待提高

我国应该效仿国外一些先进的理念,土地作为国家的共有财产,需要在开发的时候采取透明的方式让公众了解土地征用后所要进行的项目的情况,让公众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对公众的影响程度,这样才是对环境的影响有充分的认识,也是为我国和地方政府的项目建筑提供更好的参考意见,为环境保护出谋划策。交通建设能够改善交通状况,对当地的经济发展有非常大的帮助,所以,很多地方政府都会为了经济建设而牺牲生态环境,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对于环境发展有非常大的弊端,所以,要提高我国公民的参与性,积极提高我国公民的环保意识。

3.2 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评价

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帮助环境评价的可持续发展。环境评价是对工程的可行性以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考虑,也是对资源的总体配置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进行项目设计的时候,需要对工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加以分析和评价,在实施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参与到其中,看是否对环境有破坏性,减少对环境资源的消耗。因此,在建设项目的时候,必须要重视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总体投入,使环境的资源配置达到最合理的状态。

3.3 建立完善的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应该建立新型的环境测评的模式,对未来的环境评价指标进行明确规定,按照规定的内容把每一个步骤都进行实施。首先,就是对当前的环境情况指标进行评价,也就是环境现状的评价;其次,就是施工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对产生的污染因子进行分析和预测,帮助其做出改变方案;最后,就是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包括可持续性的输出、输入的指标、环境资源价值等方面,还要了解工程的建设是否能够符合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补救。

3.4 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思想需要进一步完善

我国在2002年的时候已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正式将清洁生产纳入环境的评价之中。虽然,项目建设与清洁生产之间的关系联系不高,深度与广度比较浅,但是,如果我国再没有对清洁生产进行标准地、量化的生产分析,而只是把对这一生产程度停留在概念化的水平上,这样对于两方面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效果。我国的清洁生产方案在提出时就不够具体,可操作性极差,实际实施起来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样环境评价的影响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但是,如果将清洁生产的思想和原则纳入环境测评之中去,有了明文规定进行参考和评价,那么,就会对交通项目和清洁生产的环保方面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于总量的控制,也是我国关于环境治理的重要政策。随着我国机动车车辆的数量逐年增加,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量对大气的污染程度也不容小觑。如何减少机动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是我国乃是全世界都在关注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所以,对于交通建设过程中,需要对污染的后果进行宏观评估,这样才能对以后的环境保护和管理有更好的措施。

总之,交通建设工程会对环境造成非常大的影响,文章只是对其进行一部分的简单分析。交通建设部门在工程建设中,必须要政府、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共同协作,多方面发生作用才能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程度。

参考文献

[1] 徐根良,刘健.清洁生产纳入环境影响评价的现存问题及其改进建议[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23(2):74-89.

[2] 王玉兴,王有清.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现状与展望[J].交诵环保,2015,22(1):32-35.

[3] 杨以刚,曹习干.浅析建设项目公众参与[J].污染防治技术,2013,15(4):109-110.

上一篇:让个性在写作中飞扬范文下一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