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会计论文范文

2023-09-16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专业 大学生 诚信教育

目前,会计行业信息失真问题严重,会计诚信的缺失对我国市场经济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会计人才的摇篮,应当更加重视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大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前提条件。

一、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

目前,多数会计专业大学生在自身认知层面上将诚信作为一种重要品质来看待,但当遇到实际问题时,却出现了理想认知和现实操作断层的情况。高校对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受就业压力大及社会风气的影响,多数学生认为提升专业技能才是职场竞争的核心,故而当前会计专业实践教育中更注重岗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鲜少提及诚信素养、职业道德。而诚信素养的缺失会直接冲击会计行业的发展,导致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会计诚信教育通常都贯穿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学之中,缺乏专门的教材和案例分析,使得具有特殊性的会计诚信教育在教学内容上过于单一。

二、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缺失原因

1.社会影响

当今曝光的一些商业交易,假冒伪劣泛滥,制假贩假活动猖撅,不守信用的行为充斥在人们身边。同时,一些会计从业人员,迫于企业压力或自身利益驱使,做假账等违反会计准则的行为时有发生。这些不良思潮也蔓延到了象牙塔内,不断侵蚀高校大学生。

2.学校教育

一方面,在教學理念上,很多高校侧重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仅仅将公共思想教育课作为会计诚信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的德育教育没有更好地与会计专业教育融合,所以这样的会计诚信教育失去实效性。

另一方面,多数高校已通过讲座、班会、专题教育片等形式将诚信教育融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但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的诚信评价机制相对薄弱,诚信品质的考核、评价缺乏相应的奖惩、监督机制。

3.家庭教育

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更多停留在考试成绩的评价方面,对于综合素养的提升往往重视程度不足,并且,在孩子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家长更多表现为大道理灌输、说教,缺少情感交流与互动。因此,在学生诚信品格的塑造过程中,家长应与学校加强沟通,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完善教育方式。

4.学生自身因素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学生通常习惯于“填鸭式”教育,对于所学知识不能做到真正理解与举一反三。同时由于会计专业的特殊性,很多会计专业大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在考取各种职业能力证书上,对于会计职业道德问题的关注和反思相对匮乏。

三、强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的措施

1.优化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教育文化环境

要提高学生的诚信教育质量,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让诚信教育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让守诚信的思想和观念融入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生生活的每一个环节。因此高校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开展诚信文化建设:

一是充实丰富以诚信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如党团支部交流会、诚信案例分析大赛、学生求职就业诚信签名仪式、话剧、征文等,使会计专业大学生在活动中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职业操守,从而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二是做好诚信宣传工作,通过校报、横幅、展板及学校官微等自媒体平台,在学生群体中发掘并树立诚信典型事例,以“身边人的诚信行为”教育感染在校学生。

2.完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诚信素质培养方案

首先,挖掘思想政治课程与专业课程中关于诚信内容的结合点,相互渗透。一方面,思想政治课程不应只停留在对基本理论的枯燥说教,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应将教科书中的原理与社会现象相结合,通过案例分享、互动体验等形式,分析失信现象产生的原因,引发学生思考,同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工作,针对他们遇到的有关诚信问题的困惑,及时排解帮助其调整心态。另一方面,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任课老师可以结合专业知识适当地向学生渗透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方面的内容,结合美国安然事件等典型案例,让学生开展有关会计诚信的专题讨论,加深学生对会计诚信的理解。

其次,充分发挥诚信教育实践基地的作用。高校应拓展一批以企业、金融机构为主的诚信教育基地,使学生在专业实习实践环节中了解会计工作的各种原则和规范,对诚信在会计工作中的重要性加深理解。

3.建立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评价、约束、激励机制

学生引导上,应该走出“绩点”中心,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增加德育评价比重,建立包含学业诚信、经济诚信、日常行为诚信等方面的诚信评价体系,并且使学生诚信档案的记录与奖惩补贷直接挂钩,大力表彰讲诚信的集体和个人,严厉批评不诚信行为,同时为用人单位会计岗位招聘提供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王雨.会计人员素质与会计诚信——浅谈高校会计专业职业道德教育[J].中国市场.2012(15):25-28.

[2] 侯彦杰,刁硕.浅析高校会计专业大学生诚信教育[J].经济师. 2013(9):176-179.

[3]闫帅.大学生就业诚信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征信. 2015(3):60-62.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毕业实习实习考核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张尧洪(1962-),男,浙江嵊州人,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财务会计应用及教育与教学管理。(浙江金华321000)

一、会计专业毕业实习管理的内涵

1.成为合格员工的实习管理。企业方面,首先要收集国家涉及该企业业务有关的各项财经方针、政策和法规,单位规章制度、主要业务环节、业务内容和内部控制程序;其次单位领导和实习主管就实习事项做好沟通工作,把学校专业和指导教师电话告知主管,提交学校的实习计划书。学校方面,毕业生要定时向指导教师汇报实习单位信息、主要岗位以及工作内容,使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环境,从而锻炼学生融入实习单位的能力,形成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以毕业实习手册的形式,告知单位领导、指导师傅、学生个人和指导教师各自应完成的工作,尤其提醒学生必须加强与实习单位、指导师傅与学校老师之间的沟通和联系。

2.具体实习单位与岗位调查和管理。通过对学生实习内容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实习主要内容包括:完成具体的会计核算业务,填审会计凭证、登记明细账簿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8.76%;完成出纳业务,办理现金结算、登记日记账、编制银行结算凭证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4.05%;完成税务控制及申报业务,使用税控软件、红字冲销发票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3.85%;完成仓管岗位业务,办理盘点、出库单和保管账登记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71%;完成工作量统计、定额计算、费用分配等数据统计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51%;操作办公软件,制作WORD文档、编制EXCEL表、制作PPT等办公软件操作工作,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17.33%;完成非会计方面的工作,如营销员、人力资源管理等,占全部学生实践活动的20.18%。从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调查,学生的毕业实习内容随着单位与岗位的变化而变化,并不能简单地按专业对口和岗位贴近度进行规范,应按就业为导向原则,先就业后择业的顺序,强调学生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实习机会,不懂就问,提高实习就业的成功率。

二、会计专业毕业实习教师的指导管理

1.重视毕业实习前的组织发动和教育。学生毕业实习,要求学生尽快适应岗位,接受从学生角色转变为学生+员工这一双重身份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强调毕业实习的目的,明确毕业实习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注意毕业实习期间的安全,了解毕业实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的处理流程,加强学生对实习单位和对自己的工作岗位的认识,缩短不适应期。

2.加强毕业实习的组织与管理。为保证高职生毕业实习顺利、有序地进行,保证工学结合教育培养富有成效,学校建立校院二级、院企双元的毕业实习管理机构,派督导专人监控毕业实习教学质量。学校广泛征求合作企业的意见,共同制定并完善《毕业实习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会计专业根据专业技能训练和就业导向等要求制定与完善毕业实习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大纲。学校规定学生毕业实习指导必须实行“双导师制”,明确企业兼职指导教师及学校指导教师的各自责任。具体管理流程设计如右表所示。

建立专门的实习管理教室,充分利用现代通讯、MSN、QQ及视频窗口等现代网络手段和文件管理发布系统,教师可以在实习管理教室进行实习管理操作,记录实习管理过程。

三、毕业实习教育结果的考核管理

毕业实习课程评价与考核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毕业实习成绩考核由校企指导教师共同完成,学校将毕业实习的考核成绩作为学生获取相应学分和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考核评价指标由平时出勤表现、工作态度和业绩评价、实习体会和实习总结报告四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依次为20%、20%、30%、30%。企业和教师根据学生顶岗期间的表现、与单位师傅、学校指导教师的联系,进行实习的纪律、态度端正、资料的正确和完整性的考评,其中企业评价占全部成绩的40%,教师评价占全部成绩的60%。毕业实习结束后进行小组评优,学生以口头形式汇报实习的工作与心得体会,锻炼学生表达能力,以20%比例评选毕业实习优秀学生,并由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工作经历证书”。

四、毕业实习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根据麦可思公司对我校毕业生的实习就业跟踪调查,会计专业半年内的就业单位与实习单位一致性大致保持在45%,同学对实习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清晰,有近63.71%的同学认为沟通表达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毕业实习典型交流材料反映最多的是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正确妥善处理各种关系。

人才培养方案应当提出沟通表达能力的训练要求,把它切实落实在各课程中,特别是对案例讨论教学方法的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增加管理学基本原理、数学及统计学应用的要求,可以针对学校周边店铺进行各种主题调查,进行数据调查分析,注意调查过程中的交流沟通设计;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设置,增加人文素养的训练,丰富学生的职业文化修养;将学生的学习及工作态度的训练作为每一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2]马树超,郭扬.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历史的抉择[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孔德军.基于工学结合构建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12).

[4]林慰平.高职会计实习方案设计[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文章从核心期刊上发文量、承担课题和学科建设情况等方面,对“C9联盟”大学体 育科研现状进行了探讨,并在分析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发 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现状;发展对策

The Status Quo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in Sports Scientif ic Research of the “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ZHANG Jianxin1,SUN Qilin2,WU Lingmin1

(1.P.E.Dep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411 104,Hunan China;

2.P.E.Dept.,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 i 200030,China)

Key words:“C9 Alliance” universities; scientific research of physical education; status quo;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

1998年5月4日,原国家主席江泽民 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向全世界宣告:“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 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中国教育部决定在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 划”中,重点支持国内部分高校创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985 工程”也就应运而生。[1]然而,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学 科建设方面还需经受诸多考验与挑战。体育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肩负着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的重任。高等学校作 为人才荟萃之地,知识密集、学科齐全、设备集中,强大的科研队伍、广播的交叉学科知识 ,先进的科研设备等条件,对于开展体育科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了解我国研究型大学体 育科研的开展现状,对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 以第一批启动的9所985大学体育部门公开发表在CSSCI、核心期刊的体育论文、承担的 国家级课题和学科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9所大学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 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且这9 所高校在2009年10月14日共同签订了《一流大学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协议书》,组成类似于 美国“常春藤联盟”的“C9联盟”。以下简称“C9联盟”大学。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体相关论文,了解当前我国高校体育科研的研究内 容、方法以及趋势;通过维普网、中国期刊网和CSSCI中心查询“C9联盟”大学的CSSCI和核 心期刊的体育论文发表数量;通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 网站收集“C9联盟”大学立项的国家级课题;通过访问9所大学官方网站了解学科建设情况 。

1.2.2 访谈法 通过访问和电话访谈获得文献资料法难以得到 的信息。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获取的数据用Excel2007进行常规处理。

1.2.4 对比分析法 对所获得结果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爬 疏影响“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的因素。

2 结果与分析

2.1 “C9联盟”大学CSSCI、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比较

2.1.1 “C9联盟”大学CSSCI和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总体特点与分析 科研能力是一所大学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师资水平高低的重 要组成部分。在目 前高校体育科研水平能力评价体系中,论文数量和发表刊物的级别是评判科研能力的重要 指标,图1和图2显示了9所大学13年间发表在CSSCI和核心期刊上论文的情况,两类文章均呈 转念上升的趋势,在2008年达到巅峰。CSSCI期刊论文从1998年平均的0.22篇,到2008年达 到了8.11篇;而核心刊物论文则从1998年的平均0.44篇,到2005年的平均7篇,在2008年 更 是达到了12.89篇。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人才的竞争将是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自中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以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 培养创新人才的呼声已成为国人的共识。“C9联盟”大学从自身发展出发,顺应时代要求, 注重师资科研能力的培养。高水平论文发表数量逐年增加,这不仅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发展, 这对于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标有着重要作用。不过两类文章均在2008年后有较大幅度的下滑 ,这或许与2008年夏季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有关。但无论何种缘故,这种现象都值得“C9联盟 ”警惕,应根据学校自身情况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图1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CSSCI年发文均数

注:数据来源于维普网和中国期刊网图2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核心年发文均数

注:1)数据来源于中国期刊网;2)核心文章数包含CSSC文章数。 2.1.2 “C9联盟”大学CSSCI和核心期刊体育论文发文量对比分析 图3,图4反映了各所大学分别在过去的1998-2010年间发表CSSCI和核心论文情况。13年 间,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发表CSSCI文章分别为73篇和66篇,处于各高校的前列;在已发表 的核心论文中,浙江大学以159处于第一位,清华大学以122篇处于次席,而中国科技大学则 以4篇排在最后一位,其他几所大学发表的论文基本上是随时间的推移逐年增加。浙江大学 是9所大学中唯一设立体育本科专业的大学,也是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的大学 ,有多年专门从事体育研究的体育人才和各种研究条件,独树一帜的专业特色和多年的体育 文化积淀促进了体育科研的顺利开展。清华大学作为我国大学的排头兵,学科门类齐全,师 资实力雄厚,硬件条件完备齐全,这对于体育科研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1.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发表CSSCI期刊比较与分析 在表1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在已经发表的313篇CSSCI刊物论文中,9所大学均有论 文发表的体育类刊物只有武汉体育学院学报,而集中发表论文刊物前3强的是体育与科学、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文量均在30篇以上,分别为49篇、31篇和30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天津体育学院学报和西安体育学院 学报的发文量也在22篇以上。CSSCI刊物发文量较多的学校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 大学发表在各类期刊的论文比较平均。但其他学校则在刊物上有所偏颇:西安交通大学在西 安体育学院学报发表论文17篇,高达发文量的48.6%;复旦大学在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发表 论 文13篇,占发文量的43.3%,如果去除非体育部门人员所发文章,比例则更高;上海交通 大 学在成都体育学报上发表论文14篇,也占已发表论文的41.2%。究其原因,一方面这些论 文 性质可能符合了这类期刊的要求;另一方面,地方保护主义、录用中的“关系”也可能存在 。

图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发表核心与CSSCI论文比较 图4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CSSCI论文发表情况折线 表1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CSSCI发表期刊

分布统计 体育与

科学上体

学报北体

学报武体

学报中国体

育 科技成体

学报天体

学报西体

学报体育

科学体育

学刊本 校

期刊其他清华大学1485382816434北京大学6111211232浙江大学53961577142410上海交大13641421111复旦大学6131118南京大学15317223214西安交大2531117213中国科大22哈工大3211112合计493130292928222214131036 注:一些刊物是后增补成CSSCI的,所以文章数是从其成为CSSCI之后统计的,如“西安体育 学院学报”。

2.1.4 “C9联盟”大学体育部门与非体育部门人员在发文中对比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发表在CSSCI期刊的论文,复旦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发表 体育论文数量所占比例是9所大学中最高的,共21篇,占其总数的70%;南京大学次之,为17 篇,占其总数的42.5%;清华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在论文发表数量上接近总数的1/6,为10 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非体育部门人员所发文章比例占50%;哈尔滨工业大学无非体育部门人 员发表体育论文;其他学校所占比例较低。加强交叉学科的建设,特别是引进本校其它学科 的高水平人才加入体育部门的科研机构,提高本单位科研水平是目前很多高校采取的措施。 一方面,它可以提高本校在同等院校中的科研竞争力;另一方面,高水平人才可以带动本校 的科研水平。因此,研究型大学在加大体育人才引进力度同时,加强与非体育部门的合作, 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提高学校科研人员整体体育科研能力和水平也势在必行。不过,复 旦大学非体育部门CSSCI期刊体育类文章占据70%的比例也明显不合理,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 体育部门人员科研的不作为。

图5 “C9联盟”大学体育部与非体育部发表CSSCI论文对比 2.2 “C9联盟”大学承担三类体育学课题的分析与比较

2.2.1 立项课题的数量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间,共立项课题96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 课题体育学项目14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国家级项目5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软科 学课题77项。“C9联盟”大学中有6所大学获得过这三类课题的立项,其中清华大学 以总数2 9项名列第一,北京大学以28项列第二,浙江大学以27项列第三,但仅有2项国家社科基金课 题的北京大学,在国家级课题方面明显比清华大学的8项和浙江大学的6项偏少;而上 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分别以5项、4项和3项分列第4至第6位。截止到201 0年底,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仍未获得此三类课题的立项。表2 “C9联盟”大学三类体育学立项课题国家社 科基金

课题全国教育规划

课题国家体育总局

课题合计清华大学532129北京大学22628浙江大学62127上海交大1225复旦大学44西安交大33总计1457796 从表3可以看出,“C9 联盟”大学这三类课题的立项从2002年起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从2001年的3项,到2002年到 达9项;此后“C9联盟”大学这三类课题的立项保持在较高数目上,在2006年更是达到最高 点,获得16项课题立项。究其原因,一方面与国家鼓励争创一流大学、一流专业的政策相关 ,“C9联盟”大学体育提升了对体育科研的重视程度和加大了对科研的投入力度。科研条件 是保障研究顺利进行的重要支撑系统和技术平台,是支撑课题完成的重要基础。浙江大学和 清华大学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大学,其科研氛围、师资队伍、各种用于体育研 究的软硬件条件在9所大学中相对更好;北京大学位于我国首都,在我国教育史的地位首屈 一指,其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软硬件条件齐备,有较好的科研氛围和实力;上海 交通大学位于我国沿海城市上海,这里经济基础雄厚,其研究条件优越,确保了其较好的科 研条件;且上海交通大学是9所大学中最早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大学,这些都为就为 课题的申报和完成和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与国家体育总局加大了体育社会 科学和软科学课题的立项数目,以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被列为国家体育总局体 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有关,国家体育总局对这类重点研究基地的大学在课题立项方面有 加大的倾斜度,三所学校在13年间,获得了68项国家体育总局的体育社会科学和软科学课题 。表3 “C9联盟”大学1998-2010年分年度立项课题情况19981999 200020012002 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总计清华大学1241315233429北京大学12454243328浙江大学12123324322227上海交大415复旦大学11114西安交大1113合计1223981281610781096 注:表2、表3的数据来源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 公室和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2.2.2 课题负责人的分布情况 从表4可以看到,在 立项的96项立项课题中,共涉及到62位项目负责人,其中,主持承担7项课题的1人、5项的1 人、4项的2人、3项的4人,2项的10人,1项的44人。的主持承担两项课题5人次,主持承担 三项课题的有1人次,主持承担4项课题有1人次。清华大学的仇军以承担7项课题位于榜首, 浙江大学的丛湖平以承担5项居第二位,北京大学的董进霞和调离浙江大学之前的凌平分别 承担了4项课题。课题项目负责人能力水平是课题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科带头人通常都 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综合性的知识结构,能迅速的瞄准学科前沿的理论热点、难点和疑难问题 ,因此能保证选题准确性、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因此,学科带头人在高等学校科研工 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带动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的提升。清华大学、北 京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在这一点较为成功;其二,科研团队也对课题的立项起到 了很大的作用。随着不同专业的深入研究,分工也越来越精致,体育研究也已脱离了传统小 作坊的运作方式,单靠一人之力很难完成整个工作,依靠团队的力量共同攻关成为当前科研 中的重要一环,一项课题从申请到立项再到最后的接结题,往往需要很多人共同参与才能顺 利完成,可以说,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对于课题的完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科 研团队还给相关人员提供了提高的锻炼机会,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团队科研能力乃至一个 学校科研能力的整体水平的提升。

表4 “C9联盟”大学主持国家级课题人员统计 人7项5项4 项3项2项1项清华大学1159北京大学11119浙江大学11139上海交通大学11复旦大学4西安交通大学3合计11241044 2.2.3 课题类型分布情况 表5反映了“C9联盟”大学立项课题内容分布情况。从表中可以看出,“C9联盟 ”大学的立项课题在体育社会与文化领域最多,为34项,体育产业经济领域有25项,体育训 练与竞赛、学校体育领域也均有11项。清华大学出了体育心理领域外,其他6个领域均有立 项课题,多领域的研究除了说明学校本身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多样性以外,也跟学校所具备 的研究条件密切相关。清华大学具备和国内专职体育院校相媲美的研究条件和实力,有很多 国际上先进的运动训练、检测系统,这对于进行高水平的实验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因而 还主持了5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浙江大学在7个领域均有立项,主要集中在体育社会文 化、体育产业经济领域,分别有10项和8项。可以说,体育社会文化、体育产业经济是浙江 大学的研究特色所在。这可能与学科带头人的本身具备的优势有关。另外,王健教授主持的 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未统计在此数据中。北京大学立项课题也涉及4个领域,这也跟北 京大学自身具备的条件有关:北京大学属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师资队伍雄厚,其文 科水平在国内排名第一。表5 “C9联盟”大学立项课题内容分布情况体育社

会 文化体育产

业经济体育训

练竞赛学校

体育体育

法学实验

研 究体育

心理清华大学866333北京大学14612311浙江大学10832211上海交通大学14复旦大学13西安交通大学12合计34251111852 2.3 学科建设情况

2.3.1 学位点建设 大学的学位授权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学科建设的水平。“C9联盟”大学比较注 重学位点的建设,除了复旦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外,其他大学具有至少1个体育学二级硕士 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还是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 单位。在博士点建设方面,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也是成绩斐然:浙江大学在原有体育人文社 会学二级学科博士点的基础上,于2010年获批了体育学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授权。不过,浙 江大学虽然在学位点建设方面有突出成绩,但其体育系和公共体育部却不是学校二级单位, 而是归属学校二级单位的教育学院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作为一级学科的体育学在浙江 大学并没有获得相应的地位。清华大学清在原有体育教育训练学博士点的基础上,于2009年 申请到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并于2010年获批了体育学博士学位的一级学科授权,还与生物 医学工程研究所、人文学院等联合招收并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而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虽 然没有获得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但通过与校内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合作,自2007年起开始招 收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

表6 “C9联盟”大学体育学学位点和研究基地情况 学校名称硕士点博士点研究基地国家级

精品课程清华大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

博士后流动站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大学体育浙江大学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上海交大一级学科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大学 体育西安交大一级学科大学体育北京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大学体 育南京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哈工大体育教育训练学 2.3.2 基地建设 “基地根据其建设目标可分为教学基地、科研基地、产业化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等[2 ]。科研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依托,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一流科研基地 可 以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都拥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 重点研究基地,推动了高水平体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创造;上海交通大学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引进相关人才,并在体育文化研究 的课题和论文方面均有所突破。 大学可以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基地,并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讲授方法,丰富学 科内部知识体系的、促进科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学科体系的优化。“C9联盟”大学中,上海 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大学体育》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 ,对于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的教师梯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2.3.3 学科梯队建设 拥有一支研究方向稳定、学术底蕴深厚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队伍,以及结构合理、团结 协作的教学和科研梯队是学科建设成功的关键。“C9联盟”大学体育的学科梯队建设较为成 功。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体育系拥有1名国家教学名师和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80名教 师中有教授5人占6.3%、副教授31人占38.7%、讲师及以下职称44人占55%;教师学历结构 为博士学历3.75%,硕士学历23.75%,本科学历及其他72.5%;年龄结构为35岁以下14人 占17.5%,36~45岁29人占36.25%,46~55岁24人占30%,56岁以上13人占16.25%,其中 教授的平均年龄为56.8岁。如果说,“二级学科至少应有‘一正三副’,一级学科至少有 ‘三正高’及其梯队群体”[3],上海交通大学在学科梯队建设方面还是比较成功 的,欠缺之处在于教授 平均年龄偏高、以及硕士和博士学历结构偏低。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其它大学在学历结构方 面都存在偏低现象,南京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甚至还没有体育博士;而且,清华大学和北京 大学的讲师职称结构过低,不利于梯队建设;另外,虽然9所大学都有体育学科或学术带头 人,但半数以上学校还是缺乏在国际和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与学术团队。表7 “C9联盟”大学学科梯队情况学校名 称领军人数与国家级

科研教学团队各级职称人数教授 副教授 讲师及以下博士学

位人数 清华大学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11291812北京大学634107浙江大学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1人1150339上海交大国家教学名师和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

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531443复旦大学324251南京大学421191西安交大736414哈工大636272中国科技大学41912

3 “C9联盟”大学体育科研的发展策略

3.1 拓宽国际视野 在全球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是加快建立高水平科技创新队伍 、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术带头人的重要途径。作为知识创新主体的研究型大学,参与国际 科技合作与竞争已成为是其科学研究的基本特征之一。 “C9联盟”大学作为我国顶尖大学,也需顺应时代要求,加快国际化的进程。要根据实 际情况,在体育学科规划制定过程中必须首先要牢牢树立国际化的概念,紧跟学科国际发展 的最新趋势,把握住各学科国际最新发展的脉搏;建立多层次、多类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 系,多“走出去”;以兼职、客座教授等灵活的形式邀请具有国际背景的海外优秀体育学者 讲学,加大与国外著名大学之间的体育人才交流;围绕国际上体育及其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 问题,根据体育学科的自身特色和学校重点学科的优势,从中凝练出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性 的体育交叉学科方向,高标准地开展学科国际化建设;积极承办大型的国际性、全国性的体 育学术研讨会,设立国际体育学术沙龙,为国内外师生搭建体育学术交流和争鸣的平台,努 力提升在国内外的体育学术地位和知名度。

3.2 加强交叉学科建设,打造具有校本专业特色的体育科研方向 与体育院系相比,研究型大学均有其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且拥有处于国际国内前沿的 研究成果、一流的学术团队和学科建设经验,有体育院校和科研机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C9联盟”大学应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学科门类齐全、科研条件完善的优势 ,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进行高学历的跨学科复合型体育专门人才的培育。应依托自身特色 和优势,从中凝练出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新性的学科方向,高标准地开展体育科研,使之能够 尽快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促进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创造出富有特色的新兴的、边缘的 学科专业,从而构建出既符合国际学科发展趋势又颇具本校特色的复合型体育学科体系。如 清华大学可大力培养体育建筑、人体运动信息检测与仿真、纳米陶瓷运动材料等方向的人才 ;北京大学可培养高级体育管理和运动医学方向的人才;复旦大学可培养体育新闻方向的人 才;上海交通大学可培养运动生物医学等方向的人才;等等。

3.3 加大学科梯队建设力度 大学体育的学科建设,是衡量大学体育综合实力和知名度的重要标志。而学科建设的核 心是队伍建设,其中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团队的培养又是队伍建设的关键。只有具备一流的学 科带头人、一流的师资,才能构筑一流的学科,产出一流的成果,造就一流的人才。“C9联 盟”大学体育要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多种途径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学者以及有潜力的中青年 体育学者,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过来,使师资队伍国际化、高层次化和多元化。并将学科带 头人、学术骨干及研究队伍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学术研究团体。要“改变‘单 打独斗’的科研方式,建设复合型科研创新团队,形成‘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的学科人才 结构”[4]。

3.4 搭建科研平台 科研经费、科研基地、科研资料等在内的科研硬件条件是搞好科研的必备条件,科研基 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C9联盟”大学体育应根据自身优势,遵循“借东风、 保重点”的原则,合理地配置现有人才、物力、财力资源,优化整合现有的实验室和科研机 构,并借助校内其他学科的优势资源,建设若干个体育科学研究基地,为学科人员从事体育 科学研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除了巩固现有研究基地外,“C9联盟”大学体育应从自身情 况出发,根据本校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建设本学校的优势研究方向;应主动联系学校 其他优势研究基地,借助物理学、医学、材料学等优势学科的资源搭建跨学科研究平台。

3.5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高等教育区域化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 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反过来 也会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所在区域高等学校的发 展水平。[5]“产学研”结合正是实现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紧密联系的重要途径。 通过“ 产学研”结合,高等院校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可更直接地利用社会广泛的 各类资源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科研成果的前瞻性和实用性并履行服务社会的职能。作为 研究型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C9联盟”大学体育应积极主动参与“产学研”合作。这一方 面是需要体育管理层更新观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管理层和研究者通过各种模式和方式发挥自 身的服务作用,服务社会,引领体育学科、产业进步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http://www.moe.edu.cn/ edoas/ website18/37/info3337.htm,2009-10-17.

[2] 龚月聪,王家平.加强基地建设,促进重点学科可持续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 3(3):60-63.

[3] 余国扬.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43- 48.

[4] 杨桦.关于加强体育学学科建设的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5.

[5] 王新德,等. 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信息平台的构建[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5) :110-113.

投稿日期:2010-11-10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2008年度国家一般 项目“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校体育改革”(项目编号:BLA080062),主持人:孙麒麟;2 009年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基于大学职能视角的研究型大学体育发展研究”(项目编 号:B09006),主持人:张建新。

作者简介:张建新,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校体育管理。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民国时期大学教师为解决薪金积欠带来的经济紧张,希冀获得更优裕的生活等,而过上“跑街式生活”的大有人在。政府对此为“特殊情形式”的有条件认可、大学则为“商请校长式”的许可,二者对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呈现有条件禁止。总体而言,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苦且累,常需要长途跋涉、多校奔波,但是按时支薪又使得大学教师可维持生活水准,且此项收入较之中小学教师收入高。大学教师的“跑街式生活”,可以利于不同大学的教师学术交流,更新他校学生思维,其弊端则在于教学时间、教学效果等难以保障,大学教师教学和学术难以平衡等。基于此,国立教育考察团等提出必须从保障大学教师待遇、促进师资养成、培育大学教师责任感等方面努力。

关键词:民国时期;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

“跑街”一词的解释为:“旧中国商人雇佣的推销员。”[1]跑街有基本的月薪外加佣金,佣金的多少,全靠自己的本领。当时,为解决教育经费不足、薪金积欠带来的经济紧张,希图增加收入获得更优渥的生活等,“跑街式生活”不再是商店推销员、买办等的“专利”,大学教师四处兼课、兼差的也大有人在。大学教师“跑街”主要指本大学专任教师除担任本职工作之外还在外兼差,主要包括到其他大学兼课,到其他机关兼事等。[2]大学教师“跑街”首先有赖于自己的本领、能力等,而兼职,尤其是兼课按钟点计算薪金,则使得大学教师能多兼多得。当然,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因干扰本校教育教学、教师学术发展等,政府和大学明令限制大学教师兼职,但二者依然并行不悖地共存着。目前,已有研究者围绕民国时期大学教师兼课进行了相关研究[3][4][5][6],但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政府法令的规范、对大学教师生活状况的影响等,因此本文拟从时人对大学教师兼课的戏谑为“跑街生活”入手,主要再现政府、大学对这一行为的态度,并力图还原大学教师“跑街生活”的原貌及在对比中突显“跑街生活”何以“禁而不止”。

一、政府和大学对大学教师“跑街”的态度

(一)政府层面:“特殊情形式”的规范

1912年,民国政府教育部出台《大学令》,允许大学在必要时可以聘请兼职教师。由于民初大学师资不足等原因,大学专任教师和其他职业的人员均可列入备选,这也为大学专任教师兼课他校埋下了伏笔。1914年,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直辖专门以上学校职员薪俸暂行规定》,规定“凡直辖专门以上学校职员,除特别规定外,不得兼司他项职务”[7]。从此可见,民国政府成立之初,政府对大学教师校外兼职由模糊规范到逐步禁止,但是“特别规定外”一语为大学专任教师兼职留下余地。南京政府教育部成立后,主要对大学教师兼课进行了规定。1929年南京政府教育部明确规定:“凡国立大学教授,不得兼任他校或同校其他学院功课。倘有特别情形,不能不兼任时,每周至多以6小时为限。”[8]紧随其后的《大学组织法》第十三条指出,大学兼任教师的人数为总数的1/3以内。南京政府教育部的“兼课”令主要针对国立大学而定,且并没有完全禁止大学专任教师兼课,特殊情形下仍可每周兼课6小时以内。可见,民国政府教育部层面出台的限制大学教师兼课,并没有完全禁止大学教师校外兼职,而是逐渐演化并认可为有条件的兼职。

(二)大学层面:“商请校长式”的许可

对照民国政府教育部对“跑街式大学教师”采取“特殊情形式”的态度,大学当局同样没有完全禁绝此类教师的存在。1918年,北京大学教师聘任规则明确要求“教授不得兼他处职务”。[9]1922年2月11日,北京大学第五次评议会对教授兼职又重新规定,即本校教授兼校外非教育机关,改为讲师或以教授名义支讲师薪俸;本校教授在他校兼充讲师须经校长事先认可并规定授课时钟。[10]对此,马寅初在给蔡元培的信中提出异议,指出为公平专、兼职教师待遇起见,“凡有兼职者,无论在教育机关与非教育机关,一律改为讲师”[11],此建议得到蔡元培采纳,兼职教师均为讲师。1922年10月11日,评议会进一步重申本大学教师在外兼课,每星期不得超过六点钟的有关规定,如不得已而在外兼课者,请将教课及每星期钟点报告校长。[12]1924年3月11日,评议会第四次会议议决,“凡因兼差由教授改为讲师,其后欲恢复教授时,须于兼差去后在本校继续任讲师二年以上始得恢复”[13]。由于大学教师兼课与本职工作一致,北京大学对本校专任教师兼课还算认可,对于教学工作悖离的兼非学校职务则严格禁止,以求维护本校的教育脱离政党、政治的牵绊,谋求学术、教育独立。

整体而言,大学教师有在校外兼课、兼事的通融空间,但是必须经过校长同意才可以到他校兼课、兼事,如四川大学要求本校各级教师非商请并经过校长同意,否则“不得兼任他处之职务或四小时以上之课程”[14]。同济大学“教职员非经校长许可不得在外兼课,或其他职务兼任教员不在此例”[15]。较之四川、同济大学二校教师兼课时限定和校长商定,浙江大学、清华大学除此点之外则要求得更为详细。浙江大学对本校专任教员兼课的规范如下。

第一,本校专任教员以不在校外兼课为原则,但遇绝对必要时,经校长同意,得酌量兼任;第二,专任教员兼课地点,应以杭州市为限,每周兼课时间,不得过四小时;第三,专任教员如有在外兼课之必要时,须由兼课之学校于事前商准校长,始得兼任。其兼课所得报酬,应由兼课之学校交付本大学会计课,再由校长商定数目,转奉兼课之教员;第四,凡未依照上项规则办理,而在校外兼课之教员,概以兼任教员待遇。[16]

浙江大学并不提倡专任教师兼课,但是考虑到绝对必要时商请校长则可以兼任,但兼课只限于每周在杭州市兼课4小时,同时兼课所得由兼课学校转浙江大学会计课和校长商定后发放。比之浙江大学,1932年清华大学规定,专任教员、助教不能在外兼课或兼事,只有教授才有此种资格。在校外兼课或兼事的教授,首先必须完成本校要求的最低教学钟点,而后“须先得本校许可,其所兼课或兼事机关,应先函商本校”,每周在北平地区界限之内兼课、兼事四小时以内,且兼课所授课程应和清华大学所授课程一致,兼事则必须与所授课程性质相同。[17]追溯到1925年大学部成立之初,清华大学对本校教授兼课限定更为严格,为防止教师远离清华兼课影响工作,严格限定只可在毗邻的燕京大学兼课,并形成合作互用章程。[18]因之此规定,1926年7月份,梁启超邀请杨树达任教清华大学担任国文教员之初,信中明确指出“兼课为本校所禁,然则非辞师大不可”[19]。到1932年的教授兼课办法,清华大学对教师兼课逐步放松关口,教授可以在北平周遭兼课,可供兼课的学校选择性更大,但是又从兼课时间、区域,乃至兼课酬劳、兼课和兼事性质均给予完整规定,足见对本校教师兼职“网开一面”和“予以规范”双向进行。

二、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的群像素描

民国时期政府和大学对大学教师兼职的“许可式”规范,使得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成为可能。大学教师的“跑街生活”因为奔波忙碌而身心俱疲,但付出总有回报,“跑街生活”又能弥补薪金积欠,提高经济收入,利用多劳多得从事自己的“事业”,“跑街”忙中有累,但累中有所收获。

(一)“跑街生活”的忙和累

时人曾对大学教师的“跑街生活”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其中席珍对大学教师的“跑街式生活”描写道:

“某教授教社会学,他编的一套《社会学及社会问题》的讲义,却接连用了六家。他自己也把这讲义称之为‘吃饭家伙’。”据他说:“我每天夹了我的吃饭家伙至少要坐八次电车,四五次人力车,步行二三里,晚上回家洗了一次浴,换一套新衣服,于是我的自由时期到了,便尽向都会里跑,偶而睡三四个钟头,天又亮了,于是再带了一双朦胧的眼睛去见“学生诸君的面”。法科的教授,做推事,做律师,做教授,整天的从公馆里跑到事务所,从事务所跑进法院,从法院跑进学店,最后又从学店踱回公馆。他每在说“我忙极了”,不错,他实在是忙极了。[20]

兼课的大学教师“跑街”首先要有一套讲义在手,因为“跑街”的繁忙,这套讲义是多所兼课学校的“样本”而难得更新,重复式、机械式、复述式的讲授更影响了教学效果,下课后急于奔赴另一所学校,师生感情难以增进。此外,各大学间距离很远,“比方复旦大学、持志大学、劳动大学和上海法学院都在江湾,沪江大学在杨树浦,法政学院在金神父路,暨南大学在真茹,暨南大学法律系又在上海劳神父路,中国公学在吴淞,交通大学在徐家汇,每校相距,恒在数十里之遥”。大学教师只能“整天夹着皮包,跑来跑去,简直在汽车、电车、洋车上,过风尘生活,和上海各商店的跑街,在表面上看,并无不同”[21]。天有不测风云。有时汽车出了毛病,电车罢了工,迟到的大学教授赶到时,学生因等得不耐烦而各自散开,大学教师只得赶紧跑下一家,以免再次误课。由于“跑街”的大多数光阴都消耗在路上,大学教师吃饭只能草草了事。胡朴安在持志大学授课时,午饭“就天通庵路局饭店,以小洋两角吃蛋炒饭一碗充饥,连一点儿火腿香肠都不顾加”[22]。不仅如此,从早到晚的“跑街”以及“跑街”后再做自己心属事宜,又影响了大学教师的睡眠。崔敬伯在《开始教学工作》中便写到了兼课的“苦”以及“以苦为安”:“台前执教鞭,自问已汗颜!赖以诚相与,交迸不知然。两校违离远,风寒跋涉难。沐雨餐风惯,反以苦为安。”

当然,大学教师“跑街”不止穿梭于某一城市。何廉曾回忆,“有些不仅仅在一个学校任课,有的还在两个城市的学校中同时任教。这样一来北京大学的教授常常同时也在天津教书,上海一些大学的教授常在南京教课,反过来也是一样”[23]。“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式的兼课路线还算较近的跨市兼课,有些还千里兼课。柳存仁就指出:“1935年,北大千里迢迢的聘请了一位当代法学的‘泰斗’T君来专任每星期二小时的中国法制史的课程。这都不用多提,最妙的是T君除在北大授课外,同时还兼任着另外一个著名大学的专任教授。那是什么学校呢?清华?燕京?朝阳?中国大学?……都不是!……原来那是上海昆山路旁的苏州东吴大学的法律学院!结果,他不得不在北大常常请假,并把大部分的授课时间花费在平沪通车的大餐间上面。”[24]对此,有人批评道:“还有些大名鼎鼎的大学教授,那格外出风头了。专门跑码头,今天在上海教书,明天到南京授课”[25],坐夜车兼课成为他们家常便饭。有些人对大学教师长途跋涉兼课则表示同情,吻云在参观上海东亚同文书院后的归途中,遇到了一位兼课的中国大学教授,对此曾写道:

他手夹皮包,仆仆风尘;看他那副憔悴的形容,禁不住我要问他。他说:“学校欠了三个月月薪,校长一年要换三次,都是革命党人,终年在他的衙门里,全不问学校事的。可笑我身兼四个大学的教授而不能谋一饱!终日在车轮子上寄附着我的身体,这车厢中便是我的研究室了!”[26]

对比同文书院舒适的教授生活,琳琅满目的书籍和独立的研究室,中国大学教授只能“以车厢为研究室”,“跑街式生活”抵消经济紧张之余,更折射了这位欠薪大学教师“跑街”的无奈和生活重担。

(二)“跑街生活”累并收获着

凡事付出总有回报。大学教师“跑街生活”累,但是于经济上则是收获着。当时,兼课教师按钟点支薪。1917年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定》,规定讲师每小时支薪2-5元,1927年南京政府教育部公布《大学教员薪俸表》规定,各大学兼课教师的薪金同样按时计算,但是各大学支付兼课的薪酬额度有所差异。北平大学讲师薪俸每小时3元至5元[27],成都大学“授课本科的特约教授、讲师每小时3-5元,授课预科为2-3元”[28],武汉大学“讲师薪俸除聘书上有特殊约定外,依钟点计算,本科每小时洋5元,通习课程及预科课程每小时4元”[29],暨南大学“讲师月薪按钟点计算,每周授课一小时,月薪14元,但特约者不在此限”,照此计算,暨南大学讲师每小时薪金为3.5元[30],浙江大学“兼任讲师按授课钟点支薪,每小时4元至5元”[31],同济大学“本校兼任教员之待遇以授课钟点酌定之,大学部每小时以5元至7元”[32]。可以看出,各大学兼课教师每小时的平均薪金水平在3-5元。如果一个大学教师只按照1929年南京政府要求的每周兼课6小时以内,那么他一周可以有18-30元进账,一个月则有72-120元的收入,兼课教师全年领10个月代课费,则一年有720-1200元。

大学教师兼课所得的收入,自然不能和民国政府的官员、商人等相比,但是较之小学教师、工人、黄包车夫等收入而言,又有所超越。陶孟和1926年对北京小学教员生活状况的调查显示,每月薪俸为40元,但每周授课时数得达到24小时。[33]1924年甘博对北京黄包车夫收入调查显示,每人每日拉车的平均款合大洋4角7分4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对上海黄包车的调查显示,黄包车夫每日平均拉车9小时,每日收入为8角5分4厘,每月收入22元6角2分[34],上海工人每日工作时间为8-12小时,每月工资在8-50元之间。[35]大学教师每月仅占用24个小时,也即消耗一天时间,携带重复性课本进行讲授即可获得一二百元左右的收入,可谓投入少产值大,而小学教师、工人、黄包车每月则与之相反,须一二百个小时才最多能拿大学教师教师兼课的50%,因此大学教师兼课的收入还是可观、丰厚的,且维持一般家庭的日常开支还算轻松。1928年天津工人平均每家每年支出为212.76元,1929年-1930年上海工人家庭生活费每年支出为454.38元,1926年北京小学教员家庭每月几十元的薪金,能保证他们膳食中米面20种,菜蔬43种,调和类22种,且含有一定量的鱼肉食品以获取蛋白质等营养成分,每间屋子至多住1个人左右,生活得还算舒适。1931年1月,教育部对12个4口以下的小学教员家庭生活费支出统计,其每月支出为36.97元,四口以上为62.72元。[36]可见,即使物价随着年份有所上升,大学教师所拿到的兼课酬劳可能有贬值情况,但是每月一二百元的收入在月俸不保的时候也总能应付每月基本的生活支出,若加上月俸,甚至更能满足其养车、住洋房等高消费生活,被席珍冠以“跑街之王”的诗人、北大教授徐志摩授课北大、兼课他校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每月开支太大,在他写给陆小曼的信中提及,兼课女大教授每月有280元的收入,加上北大的300元月俸,每个月“总够过活”。 [37]此外,兼课所得还能支持大学教师的买书、办期刊等事业,陶希圣通过每月兼课所得的100元顺利地办起了《食货》。[38]因此,大学教师的“跑街”固然累,但是却能增加收入,保障生活水准,从事自己心仪的活动,可谓累并收获、快乐着。

三、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之针砭

大学教师“跑街式生活”因为师资不足、欠薪而兴起,①兼课教师对于当时大学师资补充,弥补欠薪带来的经济紧张有重要作用,且还可以于教师交往、学生学识有益处。一些知名教师,如邓之诚、朱自清、俞平伯、吴宓、何基鸿等兼职他校,首先有益于学生思想和学术的更新,程俊英在北京女高师求学时,李大钊、胡适等兼课教师对她影响很大,前者给予了她马克思主义的启蒙以及敢于斗争的信心,后者的《文学改良刍议》所倡导的“八不主义”则影响了她的创作走向。[39]此外,兼课还增强了不同学校间大学教师学术交流和彼此交往,钱穆就因张星烺周五兼课燕京大学而宿舍相邻而熟识,与孟森相熟缘于北大兼课时教师休息室的晤面。[40]

大学教师“跑街生活”有利就有弊。对大学教师来说,兼课容易分散其时间、精力,难以一心一意地进行教学、学术研究;对学生而言,大学教师兼课很容易造成重复讲授,两校距离远等又导致大学教师难以按时上课,影响学生及时获取新知识;不仅如此,大学教师兼课发展到极端,“有所谓两主任、三教授、四十八小时的功课等骇人听闻的称呼”。[41]此种极端化兼课不仅使得大学教师难以考虑教学、学术等,仅注重利益和薪金,容易“整天在路上赶车换车,东奔西走的忙个不了,上课时把陈旧的讲稿敷衍学生,下了课早就不知去向”。此时大学更像一个市场,兼课教师更像从事一种知识兜售,“学生与教员不但没有感情上的联络,就连询问会见的机会都是很少”[42]。当然,四处奔跑兼课的大学教师还算尽职,有些则“有计划的在各校轮流辍课,还立了种种法制,保障他们自己的饭碗”[43]。此种情况出现与欠薪、师资不足固然相关,但是也足见一些大学教师为保障自己经济地位而“误入歧途”。

综上,时人认为改良大学教师“跑街忙”的弊病,处理好生计问题自然是首要且尤为重要的一个问题。[44]复旦大学学生汲川指出:“曾任本校教授的呢?都因后来或投身政界或转入他校谋得丰厚的收入而脱离本校了。这根本的原因是复旦实在太穷,对于教授的待遇比较相差太远了。”[45]因此,1929年北京大学提出中兴北大就要改善教授待遇,原因在于“一个教授,如果生活费不够用,那末,心神不能安定,因此对于教课,决不能忠心。一方生出兼课请假的弊端,一方又无力购置参考书籍,这样的教授,决无高深学识和进步的可能。”[46]国联教育考察团持相同认识,进一步指出:“大学教师之经济地位应极稳定,教师对于其责任,亦应有一较正确之认识。大学教师应成为一组有组织之专业,薪水按时付给,享有一种确实明白之地位,且具有一种专重团体之精神,不致降低其职业标准,损及教师全体之荣誉。”[47]可见,在保障薪金、地位基础上,寻求大学教师自身修养和精神,避免兼课才能说得过去;此外,一所大学师资不足同样容易聘请兼课教师,如东吴大学法律系因我国法律专业师资缺乏而聘请律师等兼课,这提示必须重视师资养成;最后,大学必须处理好兼课和“跑街”的矛盾,适当的知名大学教师兼课裨益于学术、校际间交流,四处拉钟点以谋取经济收入则要严格禁绝,应成立如兼课稽查委员会等调查兼课情形等,使兼课在合理范围和时间内进行。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因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逐渐稳步增加,大学教师收入较为稳定,且大学教师数量日益增长,大学教师不再迫于生活压力等四处奔跑兼课,大学也不必四处聘用兼课教师。值得注意的是,据2012年芝加哥大学教师阿特巴赫对28个国家高校教师收入调查结果显示,前五名国家月收入均在6000美元以上,中国仅为720美元,是全球“最低价”。[48]当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达到4%,在4%中必须重视保证大学教师薪俸的支出额度,力图突显国际间的薪酬竞争力,同时把大学教师纳入教育公务员制度[49],提高大学教师待遇和确保其生活优裕。正如弗莱克斯纳指出:“每一所大学都必须能够为所有的教师提供足够的薪水和津贴,使他们能够成家、养家,并能够享受与其他专业人员家庭同样舒适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只有在这种条件下,牛津和剑桥才能够在即将来临的岁月里留住足够多的优秀学生从事教学研究。”[50]

此外,大学为保证大学教师有效完成本校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学质量,还必须增强大学教师的教学责任感和忠诚感。具体来说,大学教师应明确教学责任是其首要责任和神圣职责,教学也是学术活动,不能因为兼职、兼差而忽视本职工作。同时,大学应将教学规则、兼课和兼职等制度化、规范化,体现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加强大学教师对教师身份的认同[51],使大学教师兼课处于规则和自我约束的可控范围内。

注释:

①据蒋廷黻、李宗侗回忆,北京教育界因为欠薪,大学不能按期发放薪金,兼课按照钟点计薪,致使兼课之风大盛,兼课多的教师还能被冠以名号。据胡适言,温源宁曾被流言冠以“有身兼三主任,五教授”的名号。参见胡适《丁文江传》。

参考文献:

[1]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辞海(试行本)第3分册(经济)[Z].北京:中华书局辞海编辑所,1961:191.

[2][4]田正平,商丽浩.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史论——制度变迁、财政运作与教师流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520.

[3]吴民祥.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5]梁晨.民国国立大学教师兼课研究——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1(3).

[6]陈育红.民国大学教授兼课现象考察[J].民国档案,2013(1).

[7]教育部直辖专门以上学校职员薪俸暂行规程[N].政府公报分类汇编,1915(14):121.

[8]国立大学教授自十八年度上学期起应以专任为原则[N].教育部公报,1929(7):39.

[9]教员延聘施行细则[N].北京大学日刊,1918-05-30:1-2.

[10]评议会第五次会议[A].北京大学档案,1922,7(1):109.

[11]徐斌,马大成.马寅初年谱长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30.

[12]王学珍,等.北京大学纪事(1898-1997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38.

[13]校长布告[N].北京大学日刊,1924-03-13:1.

[14]本大学延聘教员暂行规则[J].四川大学周刊,1932(4):1-3.

[15][32]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大概览[M].上海:同济大学,1934:14,16.

[16]浙江大学专任教员兼课规则[J].浙江大学校刊,1933(142):1491.

[17]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一览[M].北京:清华大学,1932:272-273.

[18]第九次评议会开会记录[C].清华大学档案“国立清华大学评议会记录”,1926,1(6):1.

[19]杨树达.积微居友朋书札[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18.

[20]席珍.跑街式教授[J].现代学校生活,1932(1):8-9.

[21]汪翰章.上海教员的生活[J].现代学生,1930(2):40-41.

[22]编者.希望胡先生勿忘蛋炒饭[J].生活周刊,1929(17):257.

[23]何廉.何廉回忆录[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51-52.

[24]牧洲,牧小.北大故事:名人眼中的老北大[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8:281.

[25]李宗义.现代中国大学教育之病态[J].江苏教育月刊,1932(5):24.

[26]吻云.车厢中一位教授[J].红叶周刊,1931(2):49.

[27]国立北平大学本部教员待遇暂行章程[N].京报,1928-11-14.

[28]成都大学.成都大学一览[M].成都:成都大学,1929:108.

[29]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一览[M].武汉:武汉大学,1930:160.

[30]暨南大学.暨南大学法规集[M].上海:暨南大学,1933:11.

[31]浙江大学教员待遇规则[J].浙江大学校刊,1933(142):1491.

[32]陶孟和.北平生活费之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3:82.

[34]上海黄包车夫收入调查目录[J].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半月刊,1930(10):41.

[35]工商部.全国工人生活及卫生生产调查统计报告书 一(工业工人人数工资及工时统计表)[M].北京:工商部,1924:4.

[36]教育部.二十年度全国初教概况[N].申报,1935-11-03.

[37]傅光明.轻轻的我走了 徐志摩书信集[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67.

[38]陶希圣.潮流与点滴[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121-124.

[39]朱杰人,戴从喜.程俊英教授纪念文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2.

[40]钱穆.八十忆双亲 师友杂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138,154.

[41]菊.教授兼职[J].师大教育月刊,1931(1):1.

[42]顾仲彝.大学教育的病象和诊断[J].华章,1932(15):285-286.

[43]胡适.丁文江传[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155.

[44]永.北京教育界的问题(一)[J].努力周报,1922(23):3-4.

[45]汲川.同学应注意教授的进退[J].复旦五日刊,1930(52):1.

[46]北京大学.北京大学三十一周年纪念刊[M].北京:北京大学,1929:43.

[47]国联教育考察团.中国教育之改进[M].南京:国立编译馆,1932:171.

[48]刘尧,闫志刚.透视高校教师薪酬状况[J].教育与职业,2013(2):26-27.

[49]周洪宇.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 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EB/OL].http://news.163.com/10/0303/16/60S80I2T000146BD.html,2010-03-03.

[50][美]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现代大学论—英美德大学研究[M].徐辉,陈晓菲,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64.

[51]马星,刘贤伟.基于责任三角模型的高校教师责任感研究[J].高教探索,2015(6):117-121.

(责任编辑 钟嘉仪)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 随着出版物的迅速增多,高校图书馆藏书与日俱增。在浩瀚如烟的图书中,如何选择和确定好的读物,对于读者来说显得越来越困难。快速紧张的生活节奏使人们心生浮躁,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让人们偏爱浅阅读,从而导致能静下心来阅读、思考、感悟的读者也越来越少。高校图书馆如何激发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强化阅读在思维训练、人文情怀熏陶和人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而图书管理的工作也受到了影响,各高校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挖掘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改变陈旧的图书管理模式,打造图书管理工作创新升级版。

【关键词】 大学图书管理 存在的问题 应对策略

近些年来,网络化技术正在获得改进和提高;面对网络化的新环境,管理者也亟待转变传统认识与管理模式,对于大学内部的图书管理也应当运用新型的管理模式。应当明确的是:图书管理不仅涉及简单的图书整理与信息收集,同时更应当涉及资源互通、信息沟通与分享等。为顺应新时期的信息化潮流,管理人员就需要明确图书管理现存的模式缺陷,进而探究缺陷根源所在。作为图书管理的负责人员,本身也需要具备优良的综合素养,确保在最大限度内完善图书管理,通过运用网络化的手段来弥补缺陷并且完善模式。

1 大学图书管理的价值与意义

随着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更多高校已经意识到图书馆对于自身的价值所在,在此前提下也开始尝试着完善现行的图书管理。进入信息化的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逐步成了师生查阅资料与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方式,这种现状也在客观上突显了图书管理的价值与重要性。高校蕴含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因此亟待运用与之相应的管理模式,进而构建资源共享的新机制。目前的状况下,很多大学都已经逐渐意识到图书管理对于高校的价值,在此基础上也开始探寻最适合自身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模式。然而从整体角度来讲,图书管理并没有达到真正的完善。这主要是由于,目前某些高校仍停留于浅层的图书资源供应,高校提供的文献与资料勉强能满足现阶段的师生需求,然而却很难支持师生进行自主探究或者自主创作。此外,某些高校过于重视拥有图书资源的规模,对于院校的图书馆也进行了盲目扩建,这种现状实质上并不利于提升图书资源的基本质量。从长期的角度来讲,盲目扩建院校图书馆的行为也损害了最基本的图书管理秩序。

2 现存的问题

2.1 图书管理模式单一落后

高校图书管理工作是为师生提供学习参考的重要场所,也是学生的精神食粮。目前图书管理模式仍然比较传统单一,还停留在靠人工管理图书的阶段,这种模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准确记载书籍,从而对图书的更新也不及时,慢慢形成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图书的使用价值,使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也停滞不前。

2.2 各高校对图书管理的工作不重视

高校图书管属于一项无盈利的教学设施,没有经济来源,由于经费不足会导致图书缺失,更换不及时,或者购买一些劣质书籍,从而间接影响到老师和学生生对图书阅读的需求。而学校对于图书管理的工作更是无人问津,认为图书管理工作不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殊不知图书管理也是高校教学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3 明确问题根源

3.1 多途径补充图书资源

根据学校师生对图书资源的需求情况而开展多途径方式进行补充资源。例如图书馆根据当前的管理系统而增加一个栏目,让学生和教师可以在此区域中添加自己希望图书馆购买的书籍,这不仅能够帮助图书管理者提供购买目标,而且还能够提升图书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效率。此外,进一步完善借阅管理工作,尤其是对于其中比较珍贵的图书,除了定期做好保存、修补工作之外,还需要指导学生和教师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书籍,更好地满足学生和教师对图书资源的需求。

3.2 图书管理模式智能化,以人为本

利用互联网技术使繁重的信息管理由计算机完成,信息一目了然,还能节约管理者的时间,更能对图书管理工作进行科学的规范。高校图书管理面临的群体是师生,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为老师和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阅读服务,充分发挥图书管理在高校的重要作用。在如今的网络环境中,要做到网上信息资源共享,则需要将图书馆数据库内的文献和数据等信息统一管理,将其规范化,标准化。在如今的图书馆数据库中,文献和数据的索引标识不够规范,导致了很多的用户在网上检索时无法找到相应的资料。所以图书馆的数据库急需进行规范化建设,严格按照索引标识进行标准的录入,严谨地分类资源信息,提升数据库质量。

3.3 健全对于书籍的分类监管

具体在完善图书管理时,可以選择分类管理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健全学校内部的图书管理。具体措施应当包括粘贴条形码、提供电脑检索等多样的管理方式。为达到图书管理的基本目标,管理人员就需要从全方位的角度入手,对于图书流动的速度进行适当的加快,以此来促进信息共享。从院系的角度来讲,各个院系也有必要选购类型齐全的专业图书,通过扩大宣传的方式来提升师生的自主性,确保师生都能做到珍惜图书,充分利用宝贵的图书资料。

3.4 增大图书管理中的投入力度

图书管理如果缺少了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则无法从根源上获得实效。为了转变现状,院校的负责人都应当投入更多资金用来支持图书管理,尽量运用最少的资金来购买最丰富的图书资料。院校除了增大自身的投入之外,还需要运用多渠道吸收资金,确保扩大资金利用的多种渠道。对于重复购買某些图书的行为应当予以避免,以此来节省购买图书时的成本。作为图书管理的负责人员,也可以尝试着构建资料库,全面提升图书利用的成效性。

结束语

结合上文分析,在知识经济发展的模式下,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能力。而大学时代是学生结合自己发展而做好知识储备的重要时期,因此,学生就需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中的资源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而在图书管理方面则需要适合时代发展的需要,结合当前技术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从而使得图书管理工作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为校园师生带来良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金莹. 资源共享型大学图书管理方法研究[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3):154-156.

[2] 赵相锋. 大学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模式[J]. 办公室业务,2015(23):124.

大学会计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是当前高校教学档案工作所面临的新环境和新背景,文章从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形成过程与形成内容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了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新要求,明确了高校教学档案是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大学文化积累的重要资源、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依据和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等四项功能。

关键词:高校教学档案;大学文化;属性;功能

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将传承创新优秀文化作为五项改革任务之一,表明了大学肩负着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而高校教学档案作为高等院校在教学管理、教学实践、教学运行及教学研究等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信息材料的汇总,集中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及教学文化,生动再现了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因此,高校教学档案是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其所承载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大学文化资源。在“双一流”建设特别是一流大学文化建设的背景下探究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及其功能,对于提高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性认识,推动高校教学档案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升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利用价值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高校教学档案的文化属性

档案是人类重要的宝贵文化财富,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性是其重要属性,“档案最重要的文化属性是其历史性,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生活的历史记录,它是构成文化产品的初级原始材料,也是最重要的初级原始材料之一”。[1]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直接形成的真实的原始记录,其形成主体、形成过程和形成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一)形成主体的文化属性

学校广大师生员工是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形成的真实材料,必然受到学校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既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也受到特定高校本身所具有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影响和制约。高等学校为了实现总体的办学目标,必然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教育活动,但无论是何种内容、何种形式、何种类型的教育教学活动,大学的师生员工都是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见证者,任何具有现实意义和历史意義的教育教学活动都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教育效果,而在组织和参与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都会经过教学档案工作的审查和整理后归入学校教学档案,其档案内容的详与简、多与少都与受到的社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影响有关,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主体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

(二)形成过程的文化属性

高校教学档案是教职员工从事教育教学的真实记录,是学生求知和探索的原始记载,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再现了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精神文化风貌。高校教学档案是反映学校教育教学整体面貌的文件材料,是不同时期、不同地点和不同阶段逐步形成的教育教学实践记录,教育教学活动的传承性和连续性决定了教学档案内容的连续性。大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与此相关的大学文化也在发展变化,在这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高校的办学体系、教育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大学文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元,专业层次越来越提高。而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都将作为教学档案的一部分永久地保存于学校历史记忆里,后人完全可以通过解读这些档案材料了解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轨迹和文化内涵,因此,高校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具有文化属性。

(三)形成内容的文化属性

广义的高校教学档案是指学校教师、研究人员和管理人员在教学管理和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数据、声像、实物等各种形式载体的文件材料,主要包括教学综合材料、学科与实验室建设材料、学校招生材料、学籍管理材料、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材料、学位材料、毕业材料及教材等(不同规模及类型的学校其教学类档案在二级类目的设置上有两种分类方案),[2]这些档案材料不仅包含了学校在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的全部活动,还将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真实记录了下来,成为永久备查的历史文化资源,离开了大学文化,教学档案就成为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本身也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学档案本身作为一定的物质形态也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文化,它经过档案人员的整理加工后以实体的形式而存在,一份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本身就是存储大学文化的载体,[3]如教学档案工作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准则文化及服务文化等,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既体现了教学档案工作的文化属性,也反映了大学文化的核心和精髓。

二、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要求

大学文化是一所学校在漫长的办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的共同构建和认知逐渐积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大学生命力的核心和灵魂。“世界一流大学之所以能成为一流,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积淀,从本质上来看是有其独特的精神”,[4]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大学文化。在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建设中,特别是广大教职工肩负着传承文化、研究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责任,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崇高使命。因此,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必须服务于一流的大学文化建设、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进而培养一流的人才。

因此,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必须从“双一流”建设这个大局出发,成为助力一流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学科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因子,从而在一流大学建设的视域下,提升教学档案工作的创新与活力,推动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从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整理角度而言,教学档案不仅要记录和记载广大师生员工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规定性的内容,更要完整地记录他们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全部过程;从保存和利用角度而言,高校教学档案不仅保护了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性和结果性材料,更多的是保护了学校的校园文化资源。对于教育者来说,可以充分汲取以往人们对教育教学的探索,在已有的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大量基础而详实的数据和材料必能为后来者进行真正客观的教育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三、高校教学档案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中的功能

(一)高校教学档案是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

大学文化的内容博大宽泛,记录载体多种多样,既包括通过校园建筑、人文景观及教学器物等物质形态来传递和表达的物质文化,更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精神、法规制度、行为准则等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广大师生员工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原始记录,一直是记录和体现大学的文化最原始、最准确、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更具规范性、制度性和文化性,它所呈现出来的真实的历史记录,不仅是学校历史教学文化信息的载体,也体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且伴随着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逐步开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它真实地记录了各项活动的起始、过程和结果,内容涉及学校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因此,教学档案在承载教育教学信息的同时,还是教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没有教学档案,任何教育教学的文化信息都是残缺的。

(二)高校教学档案是大学文化积累的重要资源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曾经提出:“档案是文化的重要‘母资源’。”众所周知,文化是靠不断的积累而形成的。大学文化的积累和成长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又涵盖了大学校园的方方面面,是靠无数师生员工的思想、精神和教学科研成果等积累凝聚而成的,是历届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经营、积累与沉淀的总和,承载着一所大学独具特色的人文传统和精神气质。

高校教学档案作为记载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真实记录,则是广大师生员工迎难而上、追求真理的缩影,是他们奋发图强、无私拼搏的写照。教学档案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及其所在高校的发展足迹,汇聚着学校在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各方面的成果,是高校宝贵的文化财富。所以,对高校教学档案的积累实质就是对高校校园文化的积累,有了这样的积累,大学校园文化的星空才会璀璨夺目。同时,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师生员工无论在任何方面取得的成绩,都是在校园文化的滋养下所取得的,都是校园文化不断创新发展的成果,都打上了校园文化的烙印。高校教学档案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从其信息反馈中我们就可了解到很多高校当年发展情况和校园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高校教學档案是传承创新大学文化的重要依据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一流大学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一流大学建设除了应注重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以外,还应该注重文化自觉的培养。”[5]高校教学档案作为反映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应该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培养学校文化自觉和扩大大学文化影响力等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担负起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职责。

档案借助于一定的记录符号将真实的人类活动记录于一定的载体之上,通过档案,人类不再局限于时空的限定并将各个时期的活动记录并传递下去。高校教学档案作为记录学校教学模式、教学规律及教学活动的历史记录,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学校发展的运行轨迹,能够真实、全面、历史地再现学校不同时期的发展历程,透过档案我们能够了解大学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通过发掘其背后蕴藏的大学文化发展规律和对规律特征的把握,我们能够预测大学文化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做到大学文化的创新。因此,教学档案在学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起到了桥梁与纽带作用,承载着大学文化的内容、文化的变迁和文化的繁盛,对学校后辈学人了解和传承大学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大学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四)高校教学档案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素材

高校教学档案是大学文化的积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是继承和发展大学文化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最宝贵、最生动、最详细的历史教科书之一,它不仅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真实再现,更是对学校厚重文化底蕴和独特人文精神情怀等方面的精彩展示。“高等教育的本质也决定了高校教学档案工作具有文化教育功能的特殊属性”,[6]高校教学档案作为体现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大量丰富的教学档案信息的保存和弘扬,有助于助力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凝练大学共同的群体意识,指导并规范大学生的学习和行为准则,也有助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高校教学档案积淀着学校的文化元素,连接着学校的历史、现在与未来,承载着学校全部的教育教学信息,反映着学校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教育教学发展历程,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它保存着学校大量专家学者和历史名人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道路上所走过的辉煌足迹,展现着学校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光荣的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气质,是一所大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文化资源库。将这些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丰富大学文化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品味。因此,积极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真实而丰富的档案资源就是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应有之义。

总之,高校教学档案是一所大学固有的文化资本,其形成主体、形成过程和形成内容都有着鲜明的文化属性。分析和把握一流大学文化对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新要求与新挑战,明确高校教学档案在创建一流大学文化中的功能与作用,对于推动高校教学档案工作的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高鹏,陈聃.档案的文化之“殇”——兼论档案馆的文化功能[J].档案学通讯,2012(3).

[2]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教办[1993] 429号)[Z].1993-11-16.

[3]吴晓琴.高校教学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西昌學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6).

[4]张晓鹏.大学排名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第一届“世界一流大学”国际研讨会述评[J].复旦教育论坛,2005(4).

[5]刘承功.探索一流大学建设的中国模式——“一流大学建设研讨会(2010)”综述[J].复旦教育论坛,2010(6).

[6]贺志军,王明东,向禹.文化生产力发展视角下高校档案工作理念创新[J].现代大学教育,2012(5).

上一篇:建筑知识论文范文下一篇:畜牧发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