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工作范文

2023-09-22

教育管理工作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镇坚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xx区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工作实施方案》(宝陈教体发【2012】45号文件)基本要求,按照“转变教育观念,强化科研意识,落实研修任务,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思路,坚持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目标,以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和小课题研究为抓手,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积极构建自主、开放、高效的校本研修模式,全面推进我镇校本研修工作的健康发展,增强了校本研修的针对性、实效性,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我镇教育内涵发展。

一、把师德建设作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有力抓手。

1、镇教育组严格执行《慕仪镇中小学教师交流聘用办法》。这个“办法”对中小学教师下校交流人数、综合考核、学校教师配置等原则性问题作出了新的规定,利于教师合理流动和交流。通过教师交流,均衡学校师资水平,充分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提高广大教师业务水平,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开展了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各校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撰写学习心得体会,从2013年起,利用一年时间,在全体教师中着力开展以“倾情、用心、超越、奉献”为主题的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倾情,就是要求教师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把本职工作、职业追求和个人理想融为一体,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用心,就是要求教师克服浮躁情绪,潜心钻研教育教学,从设计好每一节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做起,尽心尽力完成好每一天的各项工作;超越,就是要求教师加压奋进,争创一流,在总结反思中不断超越自我,塑造师表楷模;奉献,就是要求教师淡泊名利,公而忘私,辛勤付出,把忠诚教育事业做为终身追求。

2、开展了“常规教学、高效课堂、校本研修” 三维一体教师实践行动。镇教育组按照《xx区常规教学、高效课堂、校本研修三维一体教师行动手册》内容和要求,把对教师“行动手册”的学习、理解和总体把握、填写作为对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校通过组织教师听课、议课和做课,开展教学沙龙等活动,引导教师在“做中学”、“学中做”、“教中研”、“研中教”;通过常规教学的认真落实、校本研修的专业引领,推进高效课堂的全面深化、教师的作风转变和专业能力以及研修水平的提高。

3、建立师德评价、考核、督导机制。健全完善师德考核办法,教育组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督导评估学校工作的重要指标;学校能够把师德建设纳入常规管理,通过学生测评、家长调查问卷、学校评价等形式,全面考核教师的师德表现,把考核结果同教师年度考核、职务晋升和评优评先挂钩,对从事有偿家教、校外兼课、办辅导班、体罚或变相体罚侮辱学生、向学生推销或代购教辅资料等失德失范的教师,进行批评教育。

4、树立和宣传师德师风先进和典型。利用教育工作会或教师节,表彰了各校评选出的“师德先进个人”,通过召开师德演讲比赛,举办师德征文活动,大力宣传我镇“师德模范”先进事迹,弘扬高尚师德,示范引领广大教师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树立为人师表良好形象。

二、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建设

1、镇初级中学不断巩固“高效课堂”成果,在广大教师中积极开展大炼内功、以赛促教活动,七至九年级全部为实验年级,各年级、各学科教师都能撰写“导学案”,学校有检查;教师和学生培训学习照片汇编成册,配发图片96张;课改文化浓厚,“读书六字诀”“展示六字诀”嵌入教室黑板两侧,各学习小组有名称、有口号,全体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了高效课堂学习的乐趣。近年来,区教研室初中组教研员先后参加镇中学教学教研活动6次,听课28节,在师生中开展问卷调查3次,对学校组织开展的高效课堂工作给予有力指导。

2、各小学的高效课堂教师也在不断推进。作为区级高效课堂实验校的镇中心小学和镇级实验校袁科小学、五星小学等校先后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区教研室苟主任带领小教组教研员参加了中心小学的教学研讨活动;镇教育组和其他小学骨干教师参加了袁科小学、五星小学的教学观摩教研活动,10名骨干教师分别上了观摩汇报课,区教研员现场点评,区教研室苟主任作了重要讲话,全镇高效课堂教学教研工作得到进一步深化。

3、加强教改项目学科基地建设,提高实验校学科建设整体水平。镇初级中学、镇中心小学被确定为区级“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项目学科示范基地以后,两所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学校成立了教改项目学科示范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办公专题会议,研究制定“高效课堂”学科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目标,集中本校学科骨干力量,积极承担学科研究任务,促成优秀团队,邀请区教研室教研员一起开展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学科教学研讨、观摩、培训活动,努力提高“高效课堂”绩效,促进了学科基地学校的自主发展和内涵发展,发挥了“高效课堂”教改实验的学科研究中心、辐射中心、指导中心和示范窗口的作用。

为充分认识新课程教学大赛对深化我镇“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并以此为契机,全面落实好区局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的“高效课堂”深化工程,不断提升课堂教学水平,不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积极培育名师,打造名校,为全区教育内涵发展、整体提升、创建教育强区作出努力和贡献,镇教育组成立了“高效课堂”教学大赛工作领导小组,各中小学根据分配的名额,在本校开展了新课程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镇校评选基础上, 2013年推荐3名教师参加区级联评,10月28日,区教体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中心小学房艺红、黎明小学赵永录、镇中学田红梅三同志区级教学能手称号。

4、强化培训,增强对“高效课堂”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两年来,我镇80名中小学教师分别参加在xx实验小学举行的市“高效课堂”研训一体xx区推进会、xx区“高效课堂大家谈论坛”等重要会议,聆听了教育专家所做的高效课堂专题报告和全区优秀教师的论文交流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坚定了教师参与高效课堂课改实验的决心和信心。

5、镇初级中学开展了创建宝鸡市“高效课堂”三星升四星活动。2013年12月5日,区教体局教研室赵主任一行5人对我镇初级中学创建宝鸡市“高效课堂”三星升四星工作进行了检查初验。首先,听取了镇中学张校长《关于创建高效课堂四星级学校工作汇报》。接着,赵主任一行对

七、

八、九三个年级课堂教学情况逐一进行了检查。检查组听了九年级7班的“主题班会课”《冬季安全教育》,并对镇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资料进行了全面细致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指出,要求学校进一步改进,查缺补漏,限期整改。赵主任与部分教师进行座谈,就教师对高效课堂深化工程这一重点工作的认识、一线教师的主要做法、体会等开展调研;向中学领导班子反馈了本次检查的情况;张校长代表镇中学作了表态发言。

三、狠抓教师培训与业务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1、近年来,全镇教师培训工作积极推进。其中参加校长岗位胜任培训8人、幼儿园园长培训1人;教师参加国培计划73人,省级培训4人,阳光师训47人,高效课堂专题培训148人、远程教育技术培训46人。教师参加各种培训达到281人次。通过参加上述各类培训活动,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业务素质。镇中学注重教师队伍建设,32名班主任老师坚持撰写《班主任工作案例》60多篇。

与此同时,我镇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教育教学征文大赛、区级现代教育技术优秀成果大赛、xx区“高效课堂大家谈征文”等作为评选活动。据统计,全镇教师撰写的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达到256篇,其中区级获奖论文201篇,市级优秀论文39篇,省级及其以上论文16篇。

2、两年来,开展镇级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为持续抓好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工作,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促进“高效课堂”活动健康有序的开展,全镇各中小学校于2012年10月和2013年5月,集中开展评教赛讲活动。在校级教学能手评选的基础上,全镇中小学31名教师参与评选。经过评选,镇初级中学周林茜、中心小学陈蓓等17名同志被评为镇级教学能手。

四、全镇小学组织参加了区级小学数学调研检测

2012年上半年,我镇小学240名学优生参加了2012年区级小学数学调研检测,7名学生获得区级一等奖,9名学生获得区级二等奖,47名学生获得区级三等奖;获奖率占26.25%。谭永宁、谭锁堂、刘明明、王旭、王春亮、魏建堂、张小平7名教师获优秀教师指导奖。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呈现逐年攀升的态势。

全镇小学三至六年级242名数学优秀学生参加了2013年区级数学调研检测,经评选,我镇获一等奖的学生11名,获二等奖的学生8名,获三等奖的学生30名,获奖率占21%。中心小学刘少敏、刘明明和洞坡小学杜亚强、谭锁堂4名教师被评为区级优秀辅导教师。

五、课题管理和毕业班工作

1、加快实施小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为进一步落实全区高效课堂深化工程,加大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研究力度,增强学校校本研修的实效性,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我镇教育的内涵式发展,镇中学、洞坡小学等学校开展了小课题征集活动,他们的小课题涉及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其中语文5个课题,数学6个课题,英语2个小课题。六月份,镇中学、中心小学等5所学校征集小课题18个,被确定为区级小课题6个。

2013年5月,区教体局教研室对我镇中心小学和五星小学教学常规工作进行了检查,本次检查听课4节;检查了资料。镇中心小学注重教研工作的开展。学校形成了“135”教研模式,即“一案”一个课时一个导学案,“三步”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训练,“五环”即独学、群学、展示、点拨、训练。重视制度建设,学校先后制定了《教师学习制度》、《教师听课评课制度》、《学生评价制度》等9种;校本研修工作有制度、有方案、有组织机构、有十二五课题实验校申请表、有校本研修成果记录、教师上公开课活动安排、教学反思等。中心小学还于3月14日举办了首届教师幸福论坛开课仪式,广大教师在工作中体会到了幸福和快乐。中心小学承担了国家十二五课题《少教多学》课改研究项目,学校制定了课题《少教多学和高效课堂之研究》,分3次对教师进行了北师大网站学习集中培训,要求教师每年不少于2个教学教研成果(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等),适时参加全国课题组的成果评选。

2、毕业班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2013年5月15日,我镇在中心小学举行了小学毕业班教学观摩研讨暨毕业班教学质量分析会,全镇小学校长、教导主任和小学毕业班任课教师共计36人参加了会议。从全镇毕业班教师中推出4名优秀教师上课,涉及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之后分学科进行了评课,各任课教师对前期教学工作进行了总结汇报,并就今后工作提出设想,镇教育组通报了小学毕业班期中教学质量检测结果。袁科小学和五星小学校长就后期毕业班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作了表态发言。袁科小学、洞坡小学和五星小学教师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镇教育组对今后毕业班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会后,与会的学校领导、毕业班教师上交了发言材料。

六、强化制度建设,注重考核检查

1、将《教师行动手册》规范填写作为一项制度去落实。每学期,镇教育组在开展教学常规检查时,把教师对《教师行动手册》填写情况纳入对学校的检查范围,并通报有关情况;各校将教师对《教师行动手册》填写情况纳入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之列。从2013年两次检查情况看,广大教师对《教师行动手册》的填写认真细致、规范到位,体现了“一本通”,体现了填写记录与教学同步,其中陈蓓、兰青峰等同志的填写受到好评。

2、镇中学等校制定了《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多次组织教师上汇报课、观摩课、示范课,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达标活动,通过“搭台子、压担子”、过程考核、定期评比等多种措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拜师一帮一”活动,在班级管理、学生教育、课堂教学等方面互帮互学,共同前进;学校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外出培训,组织开展“高效课堂”教改活动,组织好示范观摩课并进行了大面积的评教赛讲活动,个个参与,人人过关,评选镇校教学能手,并推荐上区参赛教师。立足本校,扎实开展校本研修和省区级教研课题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3、开展了校本研修学时认定工作。校本研修是学校教师业务水平得以提高的重要标志。各校能够正确树立校长是学校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的管理理念,坚持一边学习一边提高,学校校本研修有规划、保障研修有经费,能够完善管理制度,校本研修基地校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注重骨干队伍建设、学科带头人培植,教师能够参加各级培训,校本研修学时每学期达到或超过30学时,圆满完成了校本研修学时认定工作。

教育管理工作范文第2篇

摘要: 回顾认识了人格化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与特征,并以此对高校教师管理适用人格化管理策略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传统管理策略的滞后、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劳动特点决定了人格化管理的必要。从管理起点、过程、归宿描述了人格化管理的思路与途径,并提出要辩证认识人格化管理策略以及在教师管理实践过程中要注意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 高校教师;人格化;非人格化;管理策略

高校教师管理是高校行政管理的最为重要的工作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教师的招聘、任用、评价等各个环节。在教学活动、科学研究、教书育人、自我成长等各项事务中,既有教师作为主体性角色的身影,同样也包含着行政力量对教师实施科学、人本管理的思维、策略和方针。而高校教师的管理思维、策略和方针是与教师自身的人格、教师劳动的特点、高校的基本任务以及教师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实现形式等密切相关的。因此,高校教师的管理策略既要尊重高校教师的基本人格及其劳动特点,也要体现大学作为一种社会组织的基本效率。

一、 人格化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与特征

人格化管理理论是在对人在生产劳动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不断认识、审视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和逐步完善起来的,是对传统管理理论中忽略、误读人性、人格的修正和重判。

传统管理理论对人性和人格做了一种错误的假定,它将人视为消极因素对待,认为人天生懒惰、厌恶工作、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组织的需要,所以对多数人必须使用强迫的手段,这时期代表性的管理理论便是“经济人”假定原理和相应的X理论。后来,著名的霍桑实验提出了“社会人”的概念和相应的人群关系理论,认为人不仅有经济和物质需求,也有更为重要的社会需求,管理中要注重改善人际关系、鼓励员工参与管理。

人格的内涵是不断丰富发展着的,需求理论将自我实现视为最高层次。美国行为科学家麦格雷戈1957年在美国《管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一文,提出了著名的“X理论—Y理论”,他认为有关人的性质和人的行为的假设对于决定管理人员的工作方式来讲是极为重要的,各种管理人员以他们对人的性质的假设为依据,可用不同的方式来组织、控制和激励。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能够承担责任,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指挥,并有创造才能和主动精神,个人的追求与组织的需要并不矛盾,而且可以统一起来。

然而,至少在同一时空条件下,并不是所有人的需求层次都是一致的。人员素养、工作特点、人际关系、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异使得管理策略不可能完全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阅历的丰富以及在一个具体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改变,其基于人格的需求也会发生改变。薛恩考察到这一特征,提出了“复杂人”的概念,认为“不仅人们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多种多样的,而且这些需要的模式也是随着年龄与发展阶段的变迁,随着所扮演的角色的变化,随着所处境遇及人际关系的演变而不断变化的”[1]。

莫尔斯和洛希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于1970年发表了《超Y理论》,认为人是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到组织里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要与工作性质和人们的需要相适应,要综合考虑,不能千篇一律,有些人适用X理论,需要正规化的组织机构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有些人适用Y理论,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创造性的机会去实现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上述管理理论的出发点还是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设定在一个对立的前提下,只是对被管理者的人性假定、内涵、复杂性有着逐渐完善的认识。美国管理学家威廉·大内基于对日美两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认识和研究提出Z理论,否定权威管理和人性管理而主张采用基于人格平等的人格化管理,这是人格化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Z理论既与依靠等级制度实行集权管理的X理论不同,也与实行人性管理的Y理论不同,它不是建立在人性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之上的。其基本观点是企业对员工实行长期或终身雇佣制度,促进员工积极关心企业的利益和企业的发展;注重员工的培训,培养员工适应工作环境需要;管理过程既要运用各种统计报表、数字信息等控制手段,更要注意对员工的经验和潜在能力进行诱导和激发;鼓励员工参与企业决策,并由领导者承担责任;上下级关系融洽等[1]。

二、 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策略的适用环境

(一) 传统管理策略不能满足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成长需要

传统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交易型”的管理[2]。所谓“交易型”管理是指管理者以利益奖惩为交换条件诱导被管理者从事工作的一种制度,这种管理制度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以物质刺激为激励诱因去实施管理,本质上是一种非人格化的管理。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于组织管理的“非人格化”有过经典性的阐述,在其代表作《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中,他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在实行科层制的组织中,管理工作应该以法律、法规、条例和正式文件等来规范人的行为,人们在处理公务时只应考虑合法性、合理性以及有效性,而不得掺杂个人的情感、偏好等非理性的因素。“交易型”管理确实有利于刺激教师的进取欲望,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教师的竞争意识,但它却忽视了教师内在的、超越于物质利益之上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异化和抑制了教师的内在精神需求与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这在一定程度上从内在精神层面制约了教师的专业发展,长此以往,会阻碍教师发展成为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的人。

教师是大学立足与发展的根本。在当前我国高校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高校教师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为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激发教师的内在责任与创造热情,这就要求高校人事管理的职能和工作方式进行相应的改变。教师人格化管理策略要以培育和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创造尊重教师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的个人尊严与自我价值,了解教师的愿望、要求、需要、意见,切实解决教师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教师参与学校规划、决策和管理的大事,为教师搭建施展才能的科研、教学和生活的平台,使教师自身发展与高校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二) 高校教师人格特征和劳动特点决定了人格化管理的重要性

从第一部分人格化管理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可以看出,人格化管理策略的适用群体还是需要有所甄别的,高校教师正是非常适宜的群体之一,这是由高校教师人格特征和劳动特点的特殊性决定的。

人格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个人的道德品质;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人作为权力义务主体的资格。”显然,人格不仅表现为外在的道德人格,还包含反映人的内在特质的心理人格以及权责对应的法律人格。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一个知识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全的人却难以用知识去弥补。”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力量。”因此,我们所讲的教师人格,不仅具有心理学的内涵,就教师角色的社会职责和形象而言,还包含着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要求。他们的人格特征不仅决定着自身的工作状态和生活幸福感,更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与效益。长期以来,高校教师社会角色的道德要求使得教师面临着较大的工作和社会压力,在要求与现实之间,有的教师在工作中甚至有产生双重人格的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在人格化管理过程中注重促进教师自身人格的健康发展。

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其自身人格、社会角色担当、高校的基本职责及其对教师的考核和评价方式密切相关。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劳动对象的全面性和发展性、劳动工具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劳动过程的长期性和反复性、劳动形式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劳动技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劳动范畴的集体性和社会性、劳动信息的双边性和示范性、劳动价值的实效性和间接性等特征[3]。因此,管理对象和环境的复杂性决定了高校教师管理往往游走在人格化与非人格化之间,需要针对具体的事务采用不同的方法,管理既要追求共性,更要倡导个性。

对高校教师进行人格化管理就是根据教师的心理规律、学术规律、管理规律,通过营造尊重教师、关心教师、激励教师的氛围,改善教师人际关系,维护人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促使其主动创造和创新,在满足自身需要和动机的同时,使其智慧、知识及创新研发能力长期服务于学生、高校和社会。对教师进行人格化管理不仅是科学规范地履行行政权力的体现,也是为教师群体更好地行使学术权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三、 当前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的思路与途径

(一) 人格化管理起点: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由斯凯恩在《组织心理学》中最早提出,阿杰里斯在《理解组织行为》中将这一概念进一步深化。这种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说明的相互期望即心理契约,它同样决定着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教师对高校这一社会组织的选择本身,已经包含着将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和高校组织发展的可能性紧密联系起来的希望;高校对教师个体的选择,也意味着将组织发展的目标托付给个人的期待。可以看出,这种相互期望使得教师的个性和人格得到尊重,需求和动机得到满足,高校的组织发展目标与教师个人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教师不再游离于组织发展目标之外。

高校教师的人格特征和劳动特点决定了其对高等教育事业、对学科专业、对学校和学生往往具有深厚的情感和责任心,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质疑精神,在工作过程中具备创新意识,并且具有高度的自主性。美国心理学家科曼认为,有效的领导行为应该把工作行为、关系行为和被领导者的成熟程度结合起来考虑。当下属比较成熟时,能独立进行工作,就不希望领导者过多地指示和约束。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同时又是情感成熟的人,领导者应该采用授权式领导方式,高校教师往往只希望“有限的社会感情上的支持”,厌恶指手画脚、说三道四,在他们心目中,有效的领导就是允许他们自己决定如何工作[4]。所以,心理契约管理应该是高校人格化管理的起点和理念,这对于高校教师队伍稳定性的巩固、积极性的鼓励、创造性的激发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二) 人格化管理过程:柔性与整合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的一个概念,其本身不是一种具体的管理方式,而是一种管理思维。多年来的教师激励和管理都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进行,忽视了教师自身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诉求,或者说只是将这些要求当做有效的管理方法选择的一个有效变量。柔性管理关注教师的内心世界,以人性为前提、以感情为纽带、以精神为寄托,在应对机械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中形成对人的具体诉求的尊重,并体现了高校组织的反应能力与调整能力[5]。现在形成的共识是,刚性管理形成基本秩序,柔性管理形成良好氛围,将理性的关系情感化,实质上是对心理契约管理的一种延伸。

整合是相对于当前高校科层制管理基础上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学术资源利用、传播、分配机制不合理,各类资源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甚至相互掣肘的情形提出的一种人格化管理策略,包括完善学术组织和非学术性组织、建立学习型教师组织、发展学术沙龙、构建学术创新团队等,在这样的整合过程中,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沟通与交流,教师的成长机会、情感需求、学术权力得到实现、满足和保障。在此过程中,高校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组织文化,引领组织健康地运行、发展。

此外,人格化管理具体的技术化手段也是必要的。如美国微软公司通过建立电子邮件系统、平等的办公室、无等级划分的停车场、没有时钟的办公大楼、适应天气的工作方式、到处可见的高脚凳、快乐的周末等方式,吸引了一大批富有创造活力的人才,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6]。

(三) 人格化管理归宿:变革评价与考核方式

高校教师评价与考核一直是高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其出发点一是为了激励以提高组织效率;二是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但其模式和指标也一直处于不断地发展和争议之中。近年来,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年度考核与聘期考核、目标考核与过程考核等考核方式的相结合,对于原有考核方法中机械生硬、急功近利、个人主义等现象有了较大地改善。

人格化的评价与考核方式首先需要转变评估观念,从尊重教师人格和劳动特点的角度出发,变奖惩性的评价与考核为发展性的评价与考核,尊重教师复杂的角色和职业体验,区别不同学科、专业、单位、教学研究类型的教师的劳动差别,尊重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以及教师的学术生命价值,直至引领教师本身超越评价和考核,即教师的劳动不再是谋生的需要,更是一种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7]。

四、 运用高校教师人格化管理策略的注意要点

(一) 辩证认识人格化与非人格化管理策略

管理中的人格化与非人格化表面上看似很对立,但在具体实践中却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利用,做到对立而统一,关键的问题是在实践中分清主次、适度结合。非人格化管理具有管理的一般性特点,人格化管理是对它的深化和发展。人格化管理主要是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从人格的角度出发,理解、尊重、关心、信任他们,使其潜在能量得到自觉充分的发挥。而非人格化管理是指凭借一种相对客观的技术、数字和理性规则来实行管理,希望以此来克服管理过程中个人主观因素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本质上是为了去除人为因素对管理行为的影响,让管理技术化、制度化、理性化的现代化管理机制。因此,即使针对同一管理对象,因为具体的管理任务和目标不同,二者之间不仅可能没有矛盾而且还有可能是一致的。高校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人格特征有异于其他群体,且其劳动的特点也有异于一般的劳动,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以执行制度为理由而否定人格化管理,也不能单纯依靠人格化管理而废除必要的规章制度。

不可否认,由于种种原因,当前高校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这样的不信任文化环境中,非人格化的管理策略仍然适用,甚至还显示出其极大的优越性。人格化管理策略不能破坏了公平、公正的制度环境,要区别不同的事务,要把握时机、区别环境。就高校教师管理的实际而言,只有把人格化管理和非人格化管理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而不是割裂开来,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解放教师的创造力。

(二) 提升管理人员人格化管理的水平

在教师管理的实践过程中,看似制定了种种制度,对教师的行为做出了规范和界定,关于教师管理过程的一切问题似乎都能找到答案。但事实上,针对具体的某位老师,制度本身也可能存在缺陷,比如,教师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基本教学工作量不足,教师攻读更高一级学位的学校和专业,教师外出访学进修的内容、形式,教师校外学术行为的规范管理,面对这样的情形,如何采用人格化的方式就与管理者自身的素质联系起来了。

“一个有能力组织有效集体工作,并被视为懂行和思想开放的行政主管人员,常能成功地在其学校中引进重大的质量上的改进。因此必须保证把学校的领导托付给合格的、尤其在管理方面受过特定培训的专业人才。”[8]从高校当前治理结构的实际来看,行政力量仍然在学校事业发展各项重大战略、各类资源调配使用以及其他一些具体的事务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甚至是支配性、决定性的地位,因此,加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提升人格化管理的意识和水平至为重要。在此过程中,要加强管理人员自身的修养,补充必要的知识,让其了解教师个体的不同个性特征、不同成长阶段的发展和评估策略,了解校史校情和学校组织发展战略,等等。

参考文献

[1]薛恩.组织心理学[M].余凯成,等,译.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87:116.

[2]何菊莲.人格化管理: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则[J].云梦学刊,2007,28(1):127-129.

[3]陈华新.论新时期教师劳动的特点[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62-64.

[4]孙彤.组织行为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200-202.

[5]卢宝祥.柔性管理:教师激励的新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7(4):69-74.

[6]车行.人格化管理[J].北京工商管理,2002(8):34-35.

[7]赵应生.大学教师劳动特点及绩效评估的人文关怀[J].黑龙江高教,2005(2):74-76.

[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44.

(责任编辑赵文青)

教育管理工作范文第3篇

建立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理解什么是教育治理体系。目前学术界对现代教育治理的研究,较多论及教育的某一方面,如从如何治理的角度来谈教育的治理问题,而较少从体系的角度来谈现代教育治理的问题。虽然有少数文章谈到了教育治理的体系问题,但也只是从某一方面如从治理的内容角度来谈教育治理的体系问题。鉴于此,本文拟从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概念和要素及结构的角度谈谈对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理解,以为现代教育治理提供一个整体的分析框架,供教育决策部门参考并就教于对此问题感兴趣的同仁。

一、现代、教育、治理及体系: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概念探析

要理解什么是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我们认为首先要对“现代”“教育”“治理”和“体系”这四个概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现代”在空间和时间上为何指?一般来说,在空间和时间上,“现代”在西方一般指的是思想启蒙及工业革命后到现在的这个时代,在中国一般是指从五四运动到现在这个时代。而我们这里所指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的“现代”,既不是以西方所出现的“现代”作为标准,也不是以中国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作为标准,而是以“当下”中国的这个现代作为标准。也就是说,我们所指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是以当下中国的现代作为我们所说的教育治理体系的时间点。之所以对现代治理体系中的“现代”做出这样的界定,是因为西方和中国对“现代”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西方所说的现代比中国所说的现代在时间上要长。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在价值观和内容上也是有差别的,如西方所讲的现代社会制度和我们中国所说的现代社会制度在性质上完全是两码事。因此,我们在理解“现代”的含义时,不能笼统说是以西方所理解的标准,抑或说是以西方和中国合在一起所理解的标准。我们这里将中国“当下”作为现代的标准,与西方所理解的现代及中国所理解的现代在时间上是重合的,因为西方的现代与中国的现代都包含有“当下”这个时间点,这样就避开了西方所理解的现代和中国所理解的现代时间长短不一这一矛盾。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所说的中国当下的这个现代,是专指有中国当下情景特点的现代,这同样也就避开了西方和中国现代内容中所指不同的矛盾。由此,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在中国当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背景下,我们要建立一种什么样的教育治理体系才能既适应和推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和推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

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教育”,既指各级各类教育,也指各级各类教育中的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从教育类型来看,有从教育内容上划分的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特殊教育,有从机构性质或举办者的角度划分的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从教育层次看,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各类中的教育活动是指教育活动的主客体、教育活动内容(课程、教材)、教育活动方法、过程、环境等;教育体制就是教育机构和教育制度的结合体,教育机构是指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教育制度是建立并保证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制度。教育制度与教育机构所形成的各级各类教育体制主要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制和各级各类管理体制;教育机制是教育现象各部分之间相互关系及运行方式。基本的教育机制有层次教育机制(宏观机制、中观机制和微观机制),形式教育机制(行政计划式的机制、指导服务式的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机制),功能教育机制(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教育观念是对教育这种活动的理性认识,主要包括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

我们之所以这样理解现代教育治理体系中的“教育”,是因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的实践活动第一性的原则研究各级各类教育现象时,人们首先发现的是这些教育现象的活动范畴,包括活动的主客体、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方法、活动的过程等要素,以及反映这些要素之间关系及其运行方式的活动的机制范畴;而使活动有序而高效,就要建立相应的机构与制度,于是就形成了与教育活动有关同时又上位于教育活动的教育体制范畴。在教育体制形成过程中,机构与制度之间、各种机构之间以及各种制度之间就会形成一定的联系及产生一定的运行方式,于是就产生了教育体制的运行机制。当教育体制形成后,教育体制与教育活动之间也要形成一定的关系并产生一定运行方式,于是就产生了教育体制与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机制。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开展,教育体制的建构,教育机制的运行,都要产生并受制于一定的观念。于是就产生了教育观念这个范畴。当教育观念形成后,各种教育观念之间及教育观念与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

由于活动之间都要发生一定的联系并形成一定的联系方式,于是就产生了教育观念的运行机制及整个教育现象运行机制这两个范畴。可见,教育现象四大基本范畴中,教育活动是第一层次,教育体制是第二层次,而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是第三层次。我们之所以把教育活动作为第一层次的范畴,是因为教育活动与其它三个范畴相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范畴;将教育体制作为第二层次的范畴,是因为教育体制这个范畴是建立的教育活动这个范畴之上的;将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作为第三层次的范畴,是因为这两个范畴是融于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这四个范畴之中而存在的范畴。如在教育活动中有教育活动的机制与教育活动的观念,在教育体制中有教育体制的机制和教育体制的观念,在教育机制中有教育机制的运行机制和教育机制的观念,在教育观念中有教育观念的机制和教育观念的观念,以及反映整个教育活动、体制、机制、观念的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由此可见,教育现象四个范畴的形成和认识的应然逻辑,首先是教育活动,然后是教育体制,最后才是教育机制或教育观念。然而,现实中的教育现象的形成与认识并非全然遵循这一应然逻辑,往往偏离应然的逻辑路径,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特征。比如先是形成和认识教育体制、教育机制,然后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下展开具体的教育活动,随后再认识和形成关于教育的观点等。

我们这里所说的“治理”,是公共管理学的一个范畴。治理理论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詹姆斯·N·罗斯瑙认为,治理是通行于规则空隙之间的那些制度和安排,或许更重要的是当两个或更多规则出现重叠、冲突时,或者在相互竞争的利益之间需要调解时才发挥作用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格里·斯托克指出:“治理的本质在于,它所偏重的统治机制不依靠政府的权威和制裁。治理的概念是,它所要创造的结构和秩序不能从外部强加进来,它发挥作用,是要依靠多种进行统治的以及互相发生影响的互动”,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将治理的定义表述为,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者不同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正式的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利益而授予其权力。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建立不经支配为基础;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机电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根据上述对治理的理解,我们可以将治理的定义表述为,治理是指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对相互冲突和相互竞争的利益的各方进行调解的一种过程。这种调解不是外部强加,而参与调解的各方之间的互动而完成的。治理与管制不同。一方面,管制的权威主要来自政府,而治理是权威并不为政府所垄断,治理的过程是国家与公民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只起到制度的供给、政策激励和外部的约束作用。另一方面,管制是自上而下的单向度的过程,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与治理活动有关的各方,主要是通过合作、协商处理公共事务。由上我们对治理的理解我们可以说,教育治理是通过一定规则和程序对教育中相互冲突相互竞争的利益各方进行调解的一种过程。这种调解不以参与调解的任何一方为权威,而是参与调解的各方平等、合作、互动地处理教育的公共事务。

二、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要素及结构探析

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治理这一现象是由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这三个基本要素所组成的逻辑结构。谁治理这一要素是指参与治理的各方。一般来说,参与现代教育治理有政府、学校与社会三方即三个子要素。政府是教育的举办者,学校是教育的实施者,而社会是教育的支持者和制约者,这三方理应成为现代教育治理的参与者。这里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还包括市场的成分。因为实际上,市场在调节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以及调节各种教育的关系上正在发挥其作用,而且将要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上面我们已经指出,政府不是治理的唯一主体,社会(市场),当然也包括学校在治理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重要的作用,不仅指社会和学校相对独立地发挥作用,而且还指学校和社会能通过各种渠道对政府施加的影响。

治理什么是治理的内容。治理的内容包括四个子要素,第一个子要素是要协调好学校、政府与社会之间三方之间的关系。总的要求就是要政府对学校实行管、办、评分离,使学校能面向社会依法独立自主办学。为此,在政府这方面要协调好各级政府之间,及政府内部各行政部门之间的关系,如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责权限的划分,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责权限的划分等,政府内教育行政部门与财政部门和人事部门等部门的关系均属此列。在学校这方面要协调好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以及学校内部各种关系,如在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上,在各类学校中,对学校外部来说,要协调好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技术教育学校之间,以及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关系,在各级学校中,要协调好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关系。在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中,这些关系的协调,主要是要摆正这些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除此之外,在学校内部,还要协调好教学、科研等业务部门与人事总务、财务等行政部门和党委、团委、工会等党群部门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业务部门,各行政部门,各党群部门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学校内部教学、科研、德育、管理等工作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学校内部教师、学生、管理者等各种人员之间的关系。在社会这方面,要协调好各有关社会民众,社会团体和社会媒体之间的关系。过去人们虽然也知道社会团体、社会民众和社会传媒对学校和政府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人们比较看重的或讨论得比较多的是市场对学校和政府的影响,而较少从综合的角度来看待社会团体、社会民众和社会媒体及市场对学校和政府所产生的影响。事实上,市场对学校和政府的影响总是和社会团体、社会民众和社会媒体对学校和政府的影响交织在一起的。从综合的角度来看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有利于从整体上处理好这些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子要素是协调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特殊教育及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级教育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的协调,主要是指国家在发展这些教育时,如何摆正这些教育之间的关系。摆正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关系与上面提到的摆正各级各类学校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联系。因为谈到各级各类教育,一般都要谈到这些教育中的学校。然而,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级各类学校又是有区别的。因为当我们谈到各级各类教育时,除了学校以外,还有与学校有关的教育管理部门即管理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因此,当我们说要协调好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时,是把学校与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

第三个子要素是协调好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与教育观念四个范畴之间存在着应然和实然两种逻辑关系。由此,我们所说的要协商好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要么按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应然逻辑来协调,要么按这四个范畴的实然逻辑来协调。但无论按这四个范畴的哪种逻辑来协调,都必须注意这四个范畴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不能顾此失彼。如我们在改革教育时,不能只改革四个范畴中一两个范畴而不顾其它范畴,否则即使改革这一两个范畴,随着改革的深入,必须要跟进其它范畴的改革。如我国开始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后来教育活动的改革(教育活动的内容即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机制的改革及教育观念的改革也随之开展起来而取得了较好的改革效果,就说明了这一点。

第四个子要素是协调好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四个基本要素中各子要素之间的关系。如教育活动中的教育的主体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中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方法中的讲解、讲授、实验、问答等方法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个活动环节及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关系等;教育体制中的机构与制度之间、各种机构之间、各种制度之间,由各种机构与各种制度所形成的学校教育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之间、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体制之间、各级各类教育管理体制之间的关系,教育管理体制中的教育行政体制与学校管理体制等;教育机制中的层次机制与形式机制和功能机制之间的关系,层次机制中的宏观、中观、微观机制之间的关系,形式机制中的行政计划式的机制、指导服务式的机制和监督服务式的机制的关系,功能机制中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之间的关系;教育观念中的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和教育质量观之间的关系。

在上述四个方面的治理内容中,学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协调是整个治理内容的主轴,也就是说,各级各类教育关系,以及某一类或某一级教育中的各种关系;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各个子要素关系的协调,都是依赖于学校、政府和社会关系的协调,它们这些关系的协调,都是在政府、学校和社会关系协调,以及这三方面中某一方面各种关系的协调过程中实现的。在余下的三个方面的治理内容中,各级各类教育关系的协调属于宏观的教育治理,而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的关系的协调属于中观的教育治理,而教育活动、体制、机制和观念中各子要素关系的协调则是微观的教育治理。虽然这三种治理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一般来说,这三种治理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

如何治理这个要素,包括治理的依据、治理的原则、治理的程序、治理的过程及治理结果的处理等五个子要素。教育治理首先要有一个依据,有了依据就要有治理的原则即要求。根据一定的依据和要求进行治理,就要关注治理过程,尔后还要关注治理的结果是否按一定的依据和要求来进行治理。

治理的依据是指现代教育治理要依据法律和法规来治理。除了依据一般的法律法规外,特别要依据教育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当前我国已出台的教育的法律和法规还不太健全,有些已出台的教育法律法规在当前教育改革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下还需要修定,所以为保证依法治理,就要加快教育立法和有些教育法修正的速度。另外,在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中,由于学校章程是依法制定的学校的宪法,所以在学校治理中,我们要注意依据学校章程来治理。做到以法治教、以章治

校。我国当下在学校章程的建制过程中,只有小部分大学和中小学制定了章程。因此要满足以法治教,以章治校的需要,不仅要加快教育立法和修定教育法的速度,还要加快制定学校章程的速度。

治理的原则是说教育治理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要求。这种原则就是平等、公正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参与治理的各方是平等的,协商的标准是公正的,对各方的诉求是一视同仁的。提出这样的治理原则,是因为在教育治理的学校、政府的社会三者的关系中,政府行使着行政权利,学校往往代表着学术方面的权力,而社会一般体现着民主权力。在这三个权力中,政府的行政权力一般处于强势地位,不仅如此,在各级和类教育的治理中,在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的关系上,在学校内部的党政管理部门与一般业务部门的关系上,在学校领导与一般教师的关系上,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一般前者都处于强势地位。在这种状况下,教育治理的各方如果不遵循不平等、公正的原则,那就不是现代教育治理而是传统意义上的管理了。

治理的程序是说治理要有一定的步骤,按序进行,协调要有一个轻重缓急,要按教育现象各要素的内在逻辑进行,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不会取得好的效果。总的来说,要先做好教育外部的治理,即处理好学校、政府和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如果教育外部的关系,如政府与学校的关系都没能厘清,学校还是政府的附属品,要厘清学校内部的各种关系是不可能的。在教育内部的治理中,先要注意协调各级各类教育关系,然后才可能关注这些教育中的教育活动、教育体制、教育机制和教育观念之间的关系。协调好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进一步协调好这四个范畴中各子要素之间的关系。

由于治理是依法和依章治理,因而现代教育治理的过程不可能是一个绝对开放和自由的过程,而应是一个开放与约束的对立与统一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自由与控制的对立统一的过程。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政府与市场的对立统一的过程。这就要求现代教育治理要注意处理好开放与约束,自由与控制的关系,既要强调开放,也要注意约束;既要强调自由,也要注意控制;既要注意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注意发挥市场的作用。现代教育治理只有注意处理好了这些关系,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治理效果。

最后,所谓治理结果的处理是说现代教育治理要充分考虑治理各方在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及表现,注意处于强势的一方可能出现的非理性行为而产生的一些非预料的后果。当一些非预料性的结果产生时,就要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以消除这些非预料的后果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以保证取得预想的治理效果。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摘自《教育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

教育管理工作范文第4篇

2、组织、协调综合性教育行政执法检查,查处教育违法案件;

3、依法受理师生申诉案件,调解学校矛盾纠纷;

4、组织协调行政执法人员法律法规培训,负责执法证件年检工作;

5、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进程;

6、负责本系统“普法”及师生的法制教育;

教育管理工作范文第5篇

二、工作目标、任务:

以《档案法》颁布为契机,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增强全校教职员工的法制观念和档案意识,强化行政执法的力度,提高全员执法的自觉性,推动学校档案工作向高标准持续发展。

1.组织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档案管理网络人员认真学习《档案法》,参照苏州市档案局学习、宣传、贯彻《苏州市档案管理办法》活动实施方案,进行有计划、有组织地宣传、学习和落实。

2.在认真学习、贯彻《苏州市档案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政治学习对全校教职员工进行宣传、学习,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做档案知识测试卷,提高法制意识和档案意识。

3.按照《**市教育系统学校归档办法》收集好各处、室、组等部门所形成的文件、材料,按分类方案进行装订、分类、排列、编号、装合,并在今年8月底,完成2008年度各种档案资料的立卷工作,写好立卷说明及签定报告。

4.做好档案台帐,对各项内容认真填写,为迎接一年一度的档案法规性检查作好准备。

5.及时收取、处理各类文档资料,为学校提供优质服务。

6.配合学校做好各类评估、评审、考核工作。

7.根据学校发展情况,及时做好资料的汇编、索引的延续工作,为学校扩大社会效益。

三、工作安排:

第一季度:

1.制订学校2008年工作计划

2.收集本校2008年各科室所形成的文件、材料

3.做好本校新年度的文书处理工作

第二季度:

1.整理本校2008年文件资料,按《**市教育系统学校归档办法》规定做好装订、分类、排列、编号、装合工作,确保门类齐全,完成立卷任务

2.参加教育系统开展的档案法制宣传周活动

3.检查本校档案保管情况,如有不到位之处,及时向校领导汇报处理

第三季度:

1.做好本校档案编制专题汇编及索引的延续工作

2.做好局档案室、协作组来校年度检查的准备工作

3.做好年度安全检查工作,迎接局档案室对本校档案安全情况的考核

第四季度:

1.收集本校各室所形成的文件、材料

2.做好各项工作的记录与统计

3.做好本年度档案工作总结其他网友还浏览了以下文章: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队工作计划企业治乱减负工作计划

市委组织部工作计划

全省农民工工作要点

范文网[CHAZIDIAN.COM]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

节约型社会工作计划

食品安全工作计划

成本中列支控制性详细计划

粮食局年终总结计划

教育管理工作范文第6篇

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当前农村党员教育尤其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育党员解放思想确立新观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村普通党员中普遍存在的思想不解放、观念陈旧是他们不能发挥示范、表率作用的主要症结。因此,教育党员解放思想确立新观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党员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其次,教育党员带头致富谋求新发展。农民需要广大党员在带头致富、共同致富上作示范、做表率。因此,要使广大党员掌握新科技,学会新本领,在结构调整、增效增收方面先行一步,高人一筹,真正成为生产骨干、致富能手,成为村民的主心骨、领头雁。再次,教育党员牢记宗旨树好新形象。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根标杆。教育党员牢记宗旨这个老话题仍然是新形势下农村和城市社区党员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适应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在加强中改进,在创新中加强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党员教育必须坚持“重在建设”,以立为本。党员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干部,坚定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在此基础上,新时期的党员教育工作要在加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上下功夫,把理论学习同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结合起来,用创新的理论指导工作,推动工作。

农村党员教育面广量大,要保证教育效果就必须区分各个层面,选择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运用形式多样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是搞好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素质的有效增长点。在新形势下开展的各类活动,做到与时俱进,求新、求活、求实。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加大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基层干部发扬求真务实、踏实苦干的工作作风,广泛联系群众,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能力。所谓求新,就是要不断更新教育的方法和形式,使教育具有吸引力。如在一些地方开展的“双带一促”都是值得借鉴的新形式。所谓求活,就是要在开展活动时多采用活材料,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让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信得过。如党员“创十星”、民主评议等活动,就比较适合农村实际,为广大党员所接受。所谓求实,就是开展党员教育活动要切合农村实际,切忌搭花架子,搞形式主义。经常开展“重温入党誓词”、“怎样为党旗添光彩”等学习座谈活动。

上一篇:母亲的桃花源菊花范文下一篇:惊弓之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