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教学课改论文范文

2024-03-16

数学实验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课改全面推行背景之下,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学科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无论是教学方法的改善或者是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率的数学课堂。因此,基于新课改视角,思考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广大数学教师准确把握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致力于通过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改进,迎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凸显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升;方法分析

出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學有效性的考虑,必须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学科表现出的需求,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证学生所承担的数学学习任务的合理性,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内容和学生兴趣以及个性的匹配,以此实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更加贴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这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希望通过本文就对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启发。

1.利用学习工具进行教学

运用学习工具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行之有效数学工具的使用目的在于针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而想要实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增长,关键点在于学生对于数学学科拥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使用学习工具展开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充分关注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表现出对于学生真实意愿的尊重,围绕学生的兴趣点,实施主题教学,通过学习工具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采用游戏化的主题教学模式,适用各种教学工具组织学生进行游戏,以此提高学生对于数学课堂的参与积极性,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取生活化教学模式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涉及到大量的计算知识,这对于小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难度。为了保证该部分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当避免采用传统的说教形式,更适宜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并且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较为紧密,这为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应用提供了可行性。例如,在教学“万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创设“测量教室的长宽”教学情境,让学生用1米的直尺实际动手测量教室的长与宽,然后让学生将得到的长与宽的米转换成毫米,再计算长与宽的和与差。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之间的相互转换思维,还可以让学生对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进行巩固式学习,使得万以内的加减运算得以最优化体现,可谓一举多得。

3.借助于信息化教学,降低学习难度

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开展高校小学数学课堂行之有效,这是因为信息是技术,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能够整合多种信息资源,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保证小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其中在课堂上。另外一方面,信息技术对于知识的呈现更加生动形象,能够大幅度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供各种丰富的教学资源支持,丰富数学课堂同时拓展学生的视野。

4.构建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问学态度”

采用问题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主动探究欲望,以此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自主学习推动数学教学节奏。在该过程中需要关注对于学生问学态度的培养。为了达到良好的问题是教学效果,教师需要积极和学生进行互动,鼓励学生勇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疑问。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肯定学生的想法,以此增强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信心。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创新教学方式,与学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互动交流。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问,积极听取学生对于问题的见解,哪怕是学生间接是错的,教师也不要一味地指责与批评,积极给予学生鼓励、支持,让学生逐渐地提升勇于质疑的勇气。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逐渐地提升自身的能力,克服惰性思维,进而提升课堂学习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探讨新课改背景下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优化的相关策略,确保小学数学日常教学更加贴合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咨询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采用生活化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日常数学教学效率。最后采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对学生的问学态度进行培养,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统一,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摆脱对于教师的依赖,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综合能力就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月红.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现状分析与方法探究卟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8).

[2]王芬.浅议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有效教学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1,(1).

[3]刘万能,刘志梅.在继承中发展在扬弃中前行——新课改下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的思考[J]1.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2012,(11).

[4]张凤.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模式[U].中国文房四宝,2014,(4).

数学实验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目标的提出和实施的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适应性的改变和创新,以继续展示其应有的教育功能,而不落后于时代发展。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明确现阶段面临的新任务和要求,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本质,有效促进情境教学的灵活应用,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有效学习,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策略

隨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推进,教育教学确立了更明确的目标,即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境教学的应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可以使小学数学教学达到更高的水平。本文将从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设计递进性题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四个层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学在新课程改革目标下应用情境教学的具体途径。

一、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当学生的学习内容接近他们熟悉的情况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并有更多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同时,新的课程改革提出了让数学回归生活的目标,这充分反映了接触生活教学的重要性。在这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将生活元素融入实践教学,创造熟悉的情境,恢复场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关系,感知数学的存在,理解数学学习的基本意义。

例如,在教授小数乘法时,笔者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首先,笔者模拟了学生在超市购物的情况,在活动中,笔者扮演超市销售人员,学生扮演顾客购买商品,笔者将在各种商品下标记价格,如,文具盒的价格是15.5元,铅笔的价格是1.5元,橡胶的价格是2.3元。然后,笔者在购买前创造了一个背景,一名学生帮助五名学生购买铅笔盒、橡皮。在设置故事背景后,笔者邀请学生模拟场景,当学生在台上选择商品时,他们首先整理了学生需要的五件商品,然后为自己选择了一个文具盒。选择完成后,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这些商品的价格列出并计算结果。笔者发现,学生列表的计算方法有很多,如1.5×5+2.3×5+15.5或(1.5+2.3)×5+15.5。

二、设计递进性题组,引导学生知识迁移

数学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旧知识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能够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和构建。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数学的基本特点,适当改变数学问题的条件、数量、形式等,逐步设计和实施问题组,让学生从旧知识的理解,实现新知识的有效迁移,学习从例子中推断,理解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详细解决思想和技能,最终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数学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以足球比赛的开始为例,在每一场足球比赛中,裁判都会通过投硬币来决定开球。这么公平吗?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们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有人说公平,也有人说不公平。然后,笔者分析了投掷硬币的概率,让学生意识到投掷硬币的概率分别占50%。此时,笔者将让学生思考,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让两支球队公平开球呢?根据笔者的想法,学生们建议他们可以用两个不同颜色的球代表两支球队,把两个球放在一个盒子里,裁判可以让抓到规定颜色球的那支球队先开球。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知识理解

数学知识是抽象和模糊的,如何使其更直观,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情境创造的关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多媒体、电子白板、微课堂视频、高效设计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实现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思维联系,转型最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当教授圆的周长时,笔者首先使用事先准备好的道具来演示圆,如,笔者用一根细丝围成一个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圆周长。对于细丝围成一个圆,可以拆卸并拉成一条直线,测量垂直细丝的长度非常简单。然而,面对其他圆形物体,我们不能拆卸所有物体。因此,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们要学习如何通过简单的公式计算圆周长,然后笔者引出圆周长计算公式,让学生初步熟悉。随着课程的推进,笔者通过信息技术创造了直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公式的起源。同时,笔者还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了1000多年前中国数学家祖冲的故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本质,从而实际发展和改进学生的思维。因此,在双减的背景下,实施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不仅要依靠理论知识的教学和解释,还要依靠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数学知识的获取,体验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数形结合细想,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逐步过渡和转变,为学生的深入数学学习和探索奠定了基础。

例如,在低教学过程中,笔者将在20以内加法知识点中渗透到数学思想中,一个加数变大,另一个加数保持不变,和会增加。这种函数思想比简单的计算练习起着更大的作用,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的变化规律。以面积知识点为例,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深入理解区域公式。此时,笔者将指导公式S=a×b,让学生了解公式中的面积S随矩形两侧的变化而变化,在引入函数思想后,笔者将给学生尝试和体验函数思想的空间。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下,如何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已成为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也是真正实施双减理念的关键,减轻学生负担的关键。因此,每一位小学数学教师都要在实践中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断探索和探索,以双减政策和素质教育要求为指导,促进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让学生体验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实现快乐成长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施人瑜.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个性化策略[J].文理导航(中旬),2021(09):26-27.

[2]杜海清.基于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6):173-174.

[3]姚永妃.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数学实验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我们可以利用游戏来“玩数学”,在课堂实操中体验“做数学”,在小组交流中体验“说数学”,在创设生活教学的情景中体验“用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改;体验式教学

“愉快的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主体验,符合小学生活泼、爱玩、竞争意识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些年龄和心理特征。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和谐浓厚,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情感。

一、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玩数学

孩子的天性是“好玩”,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喜欢做游戏,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活动,既能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提高,也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把“教”数学变为“玩”数学,让学生学得更有趣、更轻松、更主动、更深刻。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玩中获得知识呢?例如,在教学“位置——左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加深认识,笔者在课堂上设计了“我说你做”的游戏:抬起你的右脚,举起左手,抬起你的左脚,举起右手,左手捏捏你的右耳朵,右手拍拍你的左腿……可以让学生轻松学,开心学,在有趣的、喜爱的“玩”中学,把以往枯燥乏味的被动式课堂变成主动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游戏学习中去,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完成整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做数学

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做”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数学,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直接获得经验,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来感受、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预留充分时间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操作中学习新知。通过操作活动,提高学生的情感技能,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学习新课“时分秒的认识”,教师会在课前要求学生制作一个钟面的模型,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生活中的观察以及自己的思考或向家长求助,已经认识了钟面结构,为学习新知识奠定了基础。再如,4位教师带60名学生去参观动物园,成人票10元一位,学生票5元一位,团体票6元一位(10人或10人以上),怎样买票最合算?学生们通过讨论、计算、思考总结出多种解法,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为学生在各种“做数学”的自主探索活动和交流活动中提供了主动建构的时空。

三、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说数学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观念不同,因此,不同的学生对事物理解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他们站在不同思维角度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反映面,可利用这些反映面来引发学生交流,使学生互相促进。例如,在教授“10以内数的认识”时,让学生用第几行第几个来说一说同桌的位置;让学生说说教室有几把风扇、几个窗户、几块黑板;说说书包里有几块橡皮、几本书、几支笔;家里有幾口人,有几个大人,有几个小孩;让学生们说说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分别是由哪些数字组成。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课堂气氛高涨,能主动地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在交流家长的电话号码过程中,明白到数字的排列顺序不同,组成的电话号码也就不会相同,既解决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又领悟到数学的奥秘。

四、让学生在联系生活中体验用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知识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碰到的困难。因此,无论是在应用中体验,还是体验后得以应用都是以生活为归宿的。所以,“体验学习”既要立足于生活,也要回归于生活。

例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人民币”这一概念的学习设计成实践活动,通过四人小组合作,互相认识小面值的人民币(1元、5角、1角等),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各种小面额的人民币。通过兑换人民币,创设一个坐车到超市购物的情境。“上车1元,请小朋友自觉投币。”准备好各种小面值的硬币和纸币,学生可以自由地用各种不同币值上车,从而知道1元=10角,让学生理解人民币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制关系。最后开展购物活动的练习,创设一个让学生在超市中购买生活用品后需要付款的情境活动,每个小组选一名售货员,其他的组员做顾客,在小组内开展购买文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体会人民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感悟到现实生活与数学理论知识之间联系密切。在这节课的教学活动中,笔者不断地给学生提供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景活动中掌握元、角之间的关系,真正体会到1元钱的币值,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在活动中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体会到有多种付钱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能合理使用人民币、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将生活和数学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学得开心、投入,效果自然就好。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化内容与教学知识相联系,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数学课堂,并提供亲身体验和动口、动手的机会,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愉快的体验式教学,改变了以往学习数学的枯燥乏味,学生在思想上有了改变,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再到“我喜欢学”质的飞跃,从而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责任编辑  陈红兵

数学实验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初中数学教学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于此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包括教学理念上的问题、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单一保守、教师素质水平偏低等。存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这些问题无疑都影响着教学水平的提高,新课改的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改进,但是改进工作需要对症下药,要对存在的问题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对此,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新课改进行教学改进提供依据,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问题

G633.6

引言:新课改实施以来,在初中数学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但是许多改进工作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在当前的初中数学教学中也还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接下来的课改中加以完善。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如下问题。

一、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新课改是近年来新提出的教育主张,在此之前大多数教师秉承的都是传统的教育理念,由于长时间的思想影响较深,教学理念上的转变还是相对较难的,这也是当前教学理念仍然相对落后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初中数学教学理念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为教学中角色定位的颠倒,在很多教师看来,教学中教师是占有主导地位的,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在教学中时被动的受教者。这一理念与新课改的要求是完全相反的,新课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作为引导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接受教学,才能提高学习效果。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十分必要的。

二、初中数学教学方法上的不合理

(一)教学手段的适用不合理

新课改后,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被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但是对于不同内容的教学应当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却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当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就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应用的问题,例如過分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在新课改后应用多媒体教学被重点推广应用,这也导致了有的初中数学过分应用这一教学手段,而忽视了传统的板书教学[1]。虽然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的优势,能够激发初中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方式手段,单纯的依靠多媒体进行课程内容的展示对于深入理解数学课程还是不够的,尤其是数学是一门讲究实际动手去练的课程,有时,多媒体的展示会使得节奏被固定,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经常会出现脱节的问题。作为教师不能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如何制作幻灯片课件,而是应当集中精力对重要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整理,以适合学生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

(二)教学中设置的提问不合理

教學中针对学生的提问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所起作用也是十分大的,但是初中数学教学中所提问题大部分存在着随意性,有的问题虽然是经过老师设计安排的,但是往往也与教学中的重点缺乏联系。教学中的提问应当具有启发性的作用,所提出的问题也应当遵守这一原则,这也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和目标之一。但是在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中,对启发式教学,很多教师都没有深刻把握,所设计的课堂提问也不能很好的发挥上述作用。在下一阶段的新课改过程中,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新课改要求的理解,根据新课改提出的目标,完善在数学教学设计中问题的提出,从而实现启发式教学模式的良好运行。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上的单一保守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新课改的重要阵地,在近年来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数学教学也进行了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也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是从目前的教学内容上来看,还是存在着教学内容较为单一保守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程内容上增加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讨论或者游戏,但是这些内容有时是与教学毫不相关的,因此不能算作是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传统的教学内容没有被触及,只能说明教学内容还是单一的。教学内容上的丰富还要求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主体,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生活经验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让数学教学更加具有实践意义,这才是有生命的数学教学。在这一教学内容的探索中,可以应用情景式的教学方法来展开教学,这也体现了教学方法的适用应当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选择这一原则。

教学内容突出的问题还体现在保守上,新课改要求数学教学不能只是单纯的解题训练,[2]要在数学教学中更多的进行探索性的教学,使探索和实现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和目标,按照新课改的这一要求,初中数学应当在内容上增加更多开放式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引入开放题的应用,以开放题为切入点来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更加开放的视角和创新能力。

四、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素质偏低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当具有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在教学中对教学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还要善于从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素质偏低,很多新课改的要求就无法得以实现,教学评价效果也难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素质偏低的突出表现就是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处的地位认识不清,新课改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要求也无法实现,在数学课堂上,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枯燥紧张,教学还是停留在过去的传统中。还有的教师由于自身素质问题,在对新课改的理解上产生了偏差,对新课改的精神没有得到正确的把握,也没有学习过相关的理论,就对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全盘否定,在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数学课堂变成一盘散沙,教学效果甚至大不如前。

针对当前教师素质偏低的问题,对教师的培训一直都是流于形式,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参加相应的培训也是应付了事,这对于其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适用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都是不利的。

综上所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十分突出的,新课改在下一阶段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改进,要真正让初中数学教学体现新课改的要求,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马正平.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J].成功(教育),2012,22:74.

[2] 邵月梅.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1,17:79.

数学实验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5篇

1 用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学习, 激发学习兴趣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我们只有适应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方能进行成功的教育教学。为此, 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 实现角色转变。要坚信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会数学, 学好数学, 让大部分学生从老师的信任、期待、理解中得到勇气, 得到动力, 不会轻言放弃。热爱、信任学生, 我们还必须做到民主教学, 鼓励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课标下的课堂更加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 要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来。力求以学生为中心, 在自主、合作、研究性的学习活动中培养能力, 提高素质。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 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 说“我真荣幸, 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话虽然简单, 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 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 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使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 从而形成师生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2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课堂活跃起来

教师课堂教学成功与否, 其标志之一是看教师的授课艺术能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活跃课堂气氛。

首先, 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 提倡教师笑进课堂, 以饱满热情来组织教学活动, 做到情绪激昂、语言亲切、富有激情, 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 让学生在兴趣中形成技能。

其次, 教师要注意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的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 力求以深刻丰富、系统性较强的内容, 新颖而独特方式, 风趣、幽默的语言, 亲切和蔼的态度进行教学, 使学生在愉快、活跃的心境中真正领会和掌握知识的本质, 并能解释社会生活和自然界各种新问题, 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 从而真正提高学习兴趣。例如, 抓住课堂设疑时机, 就能提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设疑是师生信息交流的过程, 恰当的课堂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根据实际情况可在知识易错处设疑, 可在知识枯燥处设疑, 可在重点、难点处设疑, 可在知识衔接处设疑。比如, 高中数学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概念比较抽象, 是难点, 学生普遍感到枯燥难懂。为此, 我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印度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 学生很感兴趣, 正是由于兴趣促使学生探究, 通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的应用。这样的设疑不仅化解了学生对这个内容的枯燥感觉, 同时也寓解疑于趣味之中。由此可见, 要精心的设疑, 使问题具有令人信疑参半的迷惑性与十分浓厚的吸引力, 学生一见到问题, 便跃跃欲试、兴趣盎然。

3 作业不再是单纯的书面形式, 要学以致用

高中数学作业结构大致可调整为自选作业、分层矫正作业、自编“测验”作业等几种形式。其中自选作业的做法:教师按教学单元提供大量的数学巩固性作业, 教师只提一个每天完成作业的最低量的要求, 让学生自由选择完成。其特色与优势是尊重了学生的选择, 改善了作业效果, 学生享受到了做作业的主人的快乐。分层矫正作业的做法: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时进行“形成性测验”, 根据测验结果将学生分成“合格”和“需努力”两个层次。教师提供矫正作业, 要求“需努力”的学生独立完成后交给“合格”的学生批改讲评。其特色与优势是有利于学生在教学单元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选择作业。自编“测验”作业的做法:章节结束时教师指导学生自编学习测验, 把自编测验当作作业。教师重在指导学生学会章节知识内容的整理, 逐步在题型与内容上建立联系。可分工合作编制, 也可个体独立编制完成。每次编题后要求学生提交章节知识内容整理、测验卷和考查的知识点等成果。教师取样讲评, 学生互评、互测。其特色与优势:发挥了以往考试评价未曾发挥的交流作用;学生在编题过程中学会了知识的归类和整理, 在一定程度上摸拟了知识的运用过程;编题后的自测, 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健康的竞争意识, 愉悦身心;学生通过担当评价者的角色, 参与了对作业设计和完成结果的评价, 提高了他们的自我价值感。

4 引用现代教学手段, 提高课堂效率

课程标准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使用是时代的要求, 如何在教学中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是一个挑战。教学中, 不仅应重视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课堂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 更应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通过信息技术, 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教学中, 应尽可能使用科学性计算器、计算机及软件、互联网, 以及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 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是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发展。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改进数学教育方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课程目标, 信息技术进入数学教学课程是国际趋势。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数学实验提供了可能, 方便的实现数学对象的多重表示, 为学生进一步展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既可以发展学生思维, 还可以实现教师的个性化教学。

总之, 我们需要大胆创新, 勇于探索, 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搞好新课改。让自己成为一个富有特色的数学教师。

摘要:新课改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机遇, 也是一个挑战。它可以让教师重整思路, 大胆创新, 同时, 许多新内容、新思想要我们把教学融入生活, 把生活带进课堂。因此, 我们要把自己的教学形式与新课改的思想相结合, 推陈出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搞好新课改。

数学实验教学课改论文范文第6篇

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音乐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

小学音乐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学生音乐学习的,生活是艺术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如:聆听、观看和分辨自然环境、自然景观、自然声响并用某些音乐要素(如:音的长短、高低、强弱、音色、节奏、旋律、和声、节拍、调性、调式等)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新教材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可接受性,并联系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经验相联系。如:人音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材适应幼小衔接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教材内容充分考虑了儿童从幼儿园到进入小学学习的心理需要。儿童刚刚开始小学生活,对他们影响最大是新环境和人际交往。儿童这时最需要的是人际间的关爱和温暖,只有老师和新朋友间的友爱 温暖,才会使他们有安全感和对新集体的依附感,才会对他的环境、学习任务产生感情和兴趣。因此,小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设计了"好朋友"的单元主题,体现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在"游戏"的单元中,让学生通过对游戏的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单元活动以游戏为载体,创造多样的"玩法",挖掘"一起玩"的内涵,使学生从自我中心走向与他人共处。

在小学音乐课程中,人文主题与知识机能的关系是统领与被统领的关系。音乐课程要求把知识技能的学习同音乐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形成有机地结合。其中特别重要的是,知识技能只有在情感的激发下才能够成为智慧。音乐教育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艺术的本质、特性,音乐课程应体现出其他学科所不能触及到的方面。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失掉了情感就没有了艺术。在小学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只有让情感得到充分体验、感受和理解,才能接触到音乐的本质,也才能让学生领会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如《音乐》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手拉手",通过《让我们手拉手》、《一对好朋友》等歌曲,引导学生表现他们丰富、有趣的生活,反映他们的感受,学会同学之间互谅互让,珍惜友情,共享快乐,使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体验集体游戏的乐趣,懂得相互欣赏和共同分享。达到情感体验和提高审美素质。

音乐是各种不同文化的符号性载体,记录和再现了人类文化和思想的发生、发展过程。在实施新课程中,要努力挖掘音乐教育的多方面功能。

首先,通过音乐与文化的连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

&nb(转载自新世纪范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免费提供下载。)sp; 在音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到参与社区、家乡的节目、庆典、联欢等活动,了解其 中的民族民间音乐、歌舞、戏曲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文化的异同。通过观看或聆听中外音乐作品,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民族,不同风格音乐的了解与尊重。例如:在"过新年"的设计中,可在聆听和感受《小拜年》、《窗花舞》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不同地区过年的情景,通过看录像、图片等,了解与中国年文化有关的年画、剪纸、春联及相关风俗。如《小拜年》则以湖南农村为例,感受那里庆丰年、闹秧歌的热烈气氛,然后再进行演唱湖南花鼓调《小拜年》,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如何剪窗花、写春联、扭秧歌等,分组参与制作、绘画、创编歌词、学走秧歌步、学打秧歌鼓点等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国年文化的情趣,同时了解中国年文化有关的习俗。

上一篇: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论文范文下一篇:课前预习小学语文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