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认识的关系范文

2024-06-23

科学与认识的关系范文第1篇

(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又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要求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从变化发展的实践出发。

(二)认识也影响实践,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正确认识即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克服错误认识,推动实践向前发展。

作为大学生,我们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课的学习上,上课、听讲座是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在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里,我们也有机会通过亲身体验来验证自己所学的知识。如果说通过上课,我们可以直接得到对事物的认识,那么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说是一种实践,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知识,是有前人在实践中得到了启示并且从实践出发进行了漫长的学术的研究才得以慢慢积累的。我们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去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这也是我们获得认识的捷径。我们通过学习获得的这种知识是总结前人的实践经验来得到的结晶,而在我们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以后,在理论知识的支撑和指导下,我们可能就有能力自己进行后续的实践了。通过这种实践,我们可以自己去验证我们所学习的知识是否科学,并且为我们专攻的学科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因为,只有不断地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够更好的推动认识的发展,使学科的知识继续更新和完善。

科学与认识的关系范文第2篇

1.

如何正确认识大自然和人类的辩证关系?

参考答案

1.“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系统和社会环境系统。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原始自然界、人化自然界、人身自然界和生态自然界;社会系统是由现实的生产组成的,即物质生产系统、人的生产系统和精神生产系统。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界。同样,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的条件,对人

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人类的持续劳动使得人类能够持续的生存和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的改变着我们的环境。

2.辩证关系(有机统一)

相互区别和互不可分,即:“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

从历史主体与客体角度看。两者是同一个活动、同一个过程。人是历史主体,环境是历史客体。“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是人与环境、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两种运动,即人向环境、历史主体向历史客体的运动,以及环境向人、历史客体向历史主体的运动。

一是环境对人的生成,即所谓客体的主体化、非对象化。

人一生下来,就受着环境的影响。在环境的影响下,发展着身体,获得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经验,形成各种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的客观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则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

黑。”董仲舒认为人的品德“或仁或鄙,陶冶而成之,不能粹美,有治乱之所生,故不齐也。”

二是人对环境的认识和改造,即所谓主体的客体化、对象化。

人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着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着自己。环境对人的影响,离不开人的社会实践。人的社会实践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客观的环境条件没有成为主观的活动对象,那么,再好的客观环境条件,也不会对人的发展起到什么作用。比如,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却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污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

人和环境之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对象化与非对象化的辩证统一运动,构成了人与环境之间动态的内部运行机制。因此,人改造环境和环境改造人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从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即阶段性)相统一的观点分析。历史上,每一代人都在前辈创造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基础上从事活动,把前一代人活动的终点作为自己活动的起点,同时又超越前辈们创造的环境,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新创造。诚然,这些新创造受到已有的环境即

前辈们活动的结果(客观条件)的制约,但他们也能动地改变这些条件,并在改变这些条件的同时改变人类自身。这样,每一代人都以自己的新贡献加入到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和绵绵不断的历史长河之中,并且锻造出自己的新的品格、新的力量和新的面貌。这就是“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的有机统一。

总之,人与环境总是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创造的。“人创造环境”和“环境创造人”,这是人类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两种方向相反而又内在统一的活动。人的活动受生存于其中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时,环境又不是游离于人的活动之外孤立存在、精致不变的。

三、意义

科学与认识的关系范文第3篇

应机勘院领导要求,借此机会谈一谈工程勘察设计企业文化建设问题。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通过接触各部门行业勘察设计协会的了解,企业文化建设正在全行业逐步展开,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统计,但是只要通过网络搜索,可以看到,很多大中型勘察设计单位的网站都有企业文化建设相关的内容,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个判断。对于行业内企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情况、有哪些成效、存在哪些问题,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总结。借此机会,根据平时对听到、看到的一些情况的思考讲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企业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勘察设计企业尝试推行企业文化建设的初期,普遍都会遇到一种质疑,企业有思想政治工作,行业有思想政治研究会,有没有必要再搞什么企业文化建设,认为是赶时髦,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

回顾近些年的历史,学习研究企业文化的内涵,就可以看出,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到企业文化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必然产物。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的企业,历来受到企业领导重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领导越来越感到,如何适应市场形势的变化,如何改进加强与之相适应的企业基础性建设,如何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作好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成为全新的课题。一是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作为企业党委系统的工作,随着企业领导体制的变化、企业组织结构的改革,党政职能机构及人员的精简、合并、调整,原有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二是越来越感觉到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方式、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其快速变化的形势,思想政治工作在“左”的意识形态统治下形成的形式单调、生硬呆板、内容枯燥、空洞说教、动辄批判、无限上纲,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的问题难以解决,越来越不受职工群众的欢迎,政工干部越来越感到困惑、

委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作为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领导,一直在思索着、探索着适应新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

企业文化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八十年代传入我国,理论研讨、实践探索,逐步在各行各业展开。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其基本含义就是指企业全体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企业观念形态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制度形态文化的总和。它以科学的管理思想、开放的管理方式、柔性的管理手段,以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如果用最简单的意思概括就是,企业如何采取所有必需的措施来实现其目标或者使命的总和。

学习研究企业文化的有关内涵,我们可以感受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模式、方法,是诞生于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比较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是与企业管理融合在一起的,有利于企业的生产业务、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有机地统一运作。很有学习借鉴的必要。

就是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很多勘察设计企业逐步开展了企业文化建设活动,创造了许多形式新颖多样、内容生动活泼的好成果和好经验。

在规划构建企业文化中,由于习惯的思维定式,很容易认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党委的事情。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是紧紧围绕企业中心工作——生产经营开展的,是与企业管理高度融合在一起的,需要通过调动企业行政资源才能实现的,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由企业行政一把手主导、倡导、引导,带领全体员工努力实践。中国企业有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特色,行政一把手在企业文化建设起主导作用,但党委绝不是陪衬。党委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设计、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中应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要动员、组织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企业文化建设

构建企业文化,就是要确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包括企业的价值观、企业的经营哲学、企业精神、员工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企业的规章

制度以及付诸实施的方式、方法、措施等。首要的是确立企业价值观,就是企业决策者对企业性质,目标,经营方式的取向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全体员工所接受的共同观念,是企业员工所共同持有的,是支持员工精神的主要价值观。企业价值观是艰苦努力的结果和长期积淀的产物,是把所有员工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企业行为规范制度的基础。对于不同的企业,企业文化的内涵及表述可以有多种多样,但作为社会主义的企业,构建企业文化最根本的必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和引领。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在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荣辱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遵循什么样的行为准

则、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的重大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根据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科学地总结概括出来的,它也必然要回到实践当中去,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得到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过程,也是它自身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和引领,就是要在全面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实质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认真总结和提炼企业多年形成的具有企业文化特质的好的内容和形式,根据市场经济形势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构建自身的企业文化体系。

三、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关注“社会文化”的影响

这里引入“社会文化”的提法,是指在社会一定范围大众所普遍反映的,具有观念形态的文化现象,诸如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伦理道德等。当今社会,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各种利益格局的调整及矛盾处在剧烈的变动之中;多元化的思想意识观念在激烈的交锋之中,这种变动和交锋,有时甚至只是一种个案,在一定条件下都会形成一种社会舆论、社会思潮。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这种舆论和思潮得以迅速扩散和渗透。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首先是一个社会企业,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企业员工首先是一个“社会人”,员工的自我独立意识、自我价值意识很强烈,不会自认为是依附于、听命于企业的雇佣者,过去我们常说的“企业主人公”的意识已经很淡薄。社会文化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企业和员工。构建和实施企业文化,必须高度关注社会文化的影响。

1、企业文化与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就是以网络为连接点,人们在其上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工作、交往、学习、娱乐等等。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二场地,反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网络文化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全球性,传播速度很快,渗透力很强,影响面很广。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甚至是思维方式、工作方式的社

会文化;成为国家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应该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企业局域网,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也更要关注、引导员工正确识别网络所传播的各种信息。

2、企业文化与社会思潮。社会思潮作为一种在一定社会范围内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带有某种倾向性的思想趋势,对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是必须予以关注的议题。新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出了多元的格局。多种多样的社会思潮不断产生,相互交织,正确的社会思潮与错误的社会思潮相互冲突,积极的社会思潮与消极的社会思潮相互激荡,既有占主导地位的正确思想,又有居于非主导地位的思想甚至是错误思想,它们共同构成了新时期一元主导多样共生的社会思潮格局。新时期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变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随着社会形势的改变而不断改变其形式和性质,因而呈现出变化多端、性质复杂等特点。当今世界和当今中国都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带动着社会思潮的变化。社会思潮深刻地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想变化,影响着企业的改革发展,企业文化建设要引导员工以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正确识别社会思潮。

3、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开始引起企业和社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揭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更好地贯彻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好地落实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把企业对员工、对消费者、对社区和环境的责任贯彻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企业的社会责任,开始成为企业建设和运行的重要内容。这里讲企业社会责任,由两层含义,一是从企业的性质与功能层面,一是从企业管理层面认识。从企业的管理层面看,已经从“三标一体化”发展“四标一体化”发展,就是从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增加了社会责任管理(SA8000),这个认证更多的是从保护劳工的角度。

从企业的性质与功能看,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涉及面更为宽泛。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建设与运行的题中应有之意,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企业既是经济组织,也是社会组织,既有经济功能,也有社会功能。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凸显出来。企业原来单纯的经济性越来越向经济性与社会性并存的方面发展,使企业成为经济属性与社会属性相统一的社会成员。企业的这种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追求经济功能和经济利益的同时,还必须履行其作为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各方面义务。而且,这些社会责任的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进步和发展息息相关。企业原来那种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或背离社会价值和责任的理念与行为,已经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缺少了社会责任的企业也无法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可以有多种解读,只列几条主要的。一是合法经营、诚信经营。现今社会,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破坏市场经济正常运营的一个重要因素,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合法经营、诚信经营是最基本的要求。勘察分会率先在行业开展了诚信评估,为全行业开展诚信建设带了个好头,希望勘察行业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把诚信建设进一步推向纵深,创造出新的经验。二是确保职工各项劳动权利的实现。劳动力是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要素。企业必须尊重和保障职工各项合法权益,全方位关心职工,妥善处理好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在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是国家对企业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三是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这是国家的基本国策,是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企业必须把保护环境和节约能源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并付诸行动。四是奉献爱心、回馈社会。企业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主动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帮助困难弱势群体,为社会和谐发展尽责。企业和企业家只有和员工、消费者、整个社会共存共荣、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各方面利益“多赢”,才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

科学与认识的关系范文第4篇

审计岗位是从会计岗位不断演变的过程当中分离出的, 其工作主要是针对报表、凭证, 附件等多种财务资料, 二者都是公司为更好地实现内部控制, 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的经管水平的重要岗位。同时, 会计岗与审计岗的工作依据都是以会计资料为主要依据的, 其对会计资料的处理与应用直接关系到企业内部管理的质量与绩效。

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 会计与审计, 它们有什么关联性

两者的工作对象都是会计信息, 例如财务报表、财务凭证、财务账薄;两者和企业内部的具体制度关系密切;都能促使企业的科学发展。

(二) 客观根基的同一性

不管是会计公司, 还是审计公司, 都是依据同一个企业已经实现了的经济业务履行各自的职责。即:两者反映与监督的都是同一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所以, 它们的客观依据是一样的。

二、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 它们有什么区分

(一) 责任主体不一样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得责任主体不一样。会计责任是被审计公司管理层和治理层对其所编制的会计报表所承担得责任, 故其承担责任的对象是被审计公司的管理层与治理层。审计责任是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过程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 其责任对象是审计公司的注册审计师。故, 从概念上就可以看出, 这二者的责任对象明显不同。

(二) 责任得内容不一样

从上文的概念就可以看出, 会计责任的内容指向被审计公司的管理层与治理层的会计业务和其根据法律法规所编制的会计报表, 其主要内容有:履行法定义务、遵守相关法规、建立且实施内部管控、遵照有关准则和制度编报会计报告、保持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审计责任的内容是指向审计公司的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方式与所依法规出具的审计情况, 其主要内容是:对被审计公司财务收支、财政收支及有关经济业务实施单据审计并做出审计报告。

(三) 适用得法律不一样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界定所依据的法规不完全相同。会计责任主要依据《会计法》, 而审计责任的界定和问责则主要依据《注册会计师法》和《审计准则》等。

(四) 监管公司不一样

在对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的监控和问责过程中, 其具体的监管机构也不完全相同。对会计责任进行监控和问责的单位有财政、税务与审计等, 而对审计责任进行监控和问责的单位有财政、注册会计师协会与证监会等。总的来说, 这些监管机构也在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法规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中。

三、会计与审计得认识盲区

(1) 被审计公司的认识盲区, 被审计公司一般存在这样一种认识盲区, 认为既然审计公司已经对自己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并出示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说明, 就说明审计公司对自己的会计报表已完全认可并且为此承担相应得责任。一旦会计报表仍被查处问题, 被审计公司频繁会以此追查审计公司的责任, 而推卸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2) 利益相关方得认识盲区, 因为财务信息对利益相关方经济业务的重要性, 故利益相关方也很注重审计公司对被审计企业的审计活动。因为对会计与审计并没有深刻的认识, 利益相关方大多数时候认为只要审计公司出具了审计说明, 而后又被发现有问题, 就应该是审计公司的问题并进行上诉和问责, 往往疏忽了由被审计公司会计责任执行不力、审计公司由于信息不匹配难以及时发现而造成会计资料失真等情况, 导致审计公司频繁被推上被告, 而被审计企业则经常免于被问责。

(3) 被审计企业得认识盲区导致一些注册会计师不愿、不想出具审计证明, 认为一旦自己出示了审计证明, 就意味着自己对被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认同, 就有可能要替被审计企业承担责任。而有的注册会计师则正好相反, 一旦在他自己出示审计证明后仍被查处会计报表有问题, 他们会想尽办法将责任推给被审计企业, 声称是被审计企业的会计责任执行不到位而造成的, 从而推诿自己的责任。

四、实务中科学划分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的一点建议

(一) 改变企业治理机制

企业治理机制失效会造成很多严重问题, 会计与审计责任得混同仅是其中之一。我认为, 应着手处理"内部人员控制"问题, 重新构建权力制衡制度;合理规划经理层的工资。

(二) 协调法律人士的认知

首先, 法律人士应对审计的局限性有充分认知。其次, 无限连带责任就可充分维护社会大众的利益, 但也可能会"罚不当罪", 导致违法所得独自拥有, 风险受罚共担, 可能消极得成就了企业管理层的财务资料造假行为。

(三) 改变细小层面

(1) 建立完整得被审计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的重心是内部牵制制度, 具有维护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资料真实可靠的作用, 有助于会计与审计责任的划分。

(2) 提高会计人员的认知。会计人员受聘于企业管理当局, 本来就处于渺小地位。在管理当局财务造假和利益操纵的压力下, 很可能实施违规行为, 但会计人员依然可以发挥功能, 如跟管理当局深度沟通就是一种不错的策略。

(3) 提升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审计人员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环境、形形色色的人员、错综复杂业务和层出不穷的舞弊手段, 务必提高自身业务素养, 增强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4) 协调社会大众的认知。社会大众应保持正确的投资观念, 提升自身素质, 有效使用会计和审计报告

五、结语

审计与会计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审计活动中经常面对的两个概念,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断地前进, 进一步分辨清楚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合理划分各自的责任区域, 对发挥审计在现代经管和市场经济发展中, 有着重要意义

摘要:会计和审计责任虽然有不同的含义, 但是应为会计与审计责任之间存在着亲密的关系, 致使两者的区别比较困难。在业务中经常会由于岗位职责不明确而引起争论, 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对有些会计与审计责任范围划分不清所引起的。本文主要对会计和审计责任进行具体的剖析, 提出实务中科学划分两者的建议

关键词:会计责任,审计责任,联系,区别,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仓民.对企业负责代写论文人员与会计人员行为责任的经济学分别[J].经济科学, 2000.

[2] 范继芳.辨析审计与会计责任的关系[J].经管者, 2010 (22) .

[3] 付华, 董浩.审计责任划分理由剖析[J].商业会计, 2011 (26) .

科学与认识的关系范文第5篇

李英田

“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根本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对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清醒认识,反映了党对巩固执政地位、坚持长期执政的深刻自觉。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一个发展着的理论和实践命题,对其概念、特征、目标、任务等问题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当前,围绕这一重大课题,需要正确把握三个关系:一是“科学性”与“政治性”的关系。一些同志认为,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淡化政治性,以科学性取代政治性。这种认识没有正确认清二者之间内在的关系,陷入了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强调党的建设的政治性和党性,这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背离的。但马克思主义不仅仅代表一种政治学说,更重要之处在于它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本身就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政治性与科学性是党的建设的本质属性,二者的内在统一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政治性规定着科学性的方向和属性,离开政治性谈科学性本身就不科学;科学性必须服务和体现政治性,失去了科学性就难以达到政治目标。党的建设有其自身的基本规律,如必须与时代发展同步,与党的事业的要求相符,与人民利益需求相一致,与其他建设相协调等,这些规律既体现了政治性的需要,又蕴含着科学性的要求。同时,我们要看到,过去我们对科学性重视是不够的,我们强调了政治性,却没有真正重视它的科学性,结果没有真正达到政治性的目标,反而影响了政治性。实践证明,党的建设既要讲政治性,又要讲科学性。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过去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党的建设的工作方式、运作机制、思维方法,虽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今天,这些党建工作的机制和具体方法不一定完全适应,这就更加需要重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问题。

二是“高层科学化”与“基层科学化”的关系。一些同志认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主要是中央和高层的事情,是推进制度建设的问题,基层党组织落实好中央部署就可以了。这种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后果就是基层在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上难有作为、无所作为。事实上,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全党、中央和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更要靠每个基层党组织的具体实践。一方面,我们党发展到今天,党员队伍已经从建国初期的580万人发展到7500多万人,党的基层组织也已经从25万个增加到37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已经成为党执政的根基、党的战斗力的基础,没有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就谈不上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另一方面,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呈现出一些与科学化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如一些基层组织对新形势下党员队伍的思想状况研究不够深入透彻,理想信念教育缺乏针对性和说服力;一些制度刚性不足,执行不够规范和严格。再比如,在党建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绝对化、片面化、简单化现象,等等。党的建设中存在的这些不够科学、不够严格、不够规范的问题,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在基层党组织、党员问题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就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难以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党的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就难以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难以顺利实现。因此,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不仅是中央考虑的问题,更需要广大基层党组织认真研究、深入探索,需要全体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体力行、率先垂范,通过努力使各级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时代变化的客观实际,更充分地倾听群众的呼声,更大程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要,从而把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真正建立在广大基层党组织遵循客观规律基础上。

三是“坚持基本经验”与“依靠改革创新”的关系。一些同志认为,党中央提出党建科学化水平,意味着过去党的建设并没有真正走上科学化轨道,因此,推进党建科学化从根本上

科学与认识的关系范文第6篇

1 春秋战国时期的科技以及中医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全面奠基时期, 也是第一次大发展时代, 由于新兴封建制度优胜于奴隶制度, 其成就不仅赶上而且超过了早期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古希腊。春秋末期出现了块炼铁渗碳钢, 战国时期又出现了白口铁处理技术, 这些冶铁技术的发明, 是一个突出的标志, 正是它大大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农业方面形成了以精耕细作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农业, 战国末年写成的《吕氏春秋》, 其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称得上是这种农业科技的论文开端。以都江堰、郑国渠两个大型灌溉工程的兴建为标志, 展现出为农服务水利工程设施的空前发展。《考工记》中生产工具、乐器、建筑、交通运输、皮革制造、染色、乐器、玉器等36项专门实用工艺技术的记述, 显示了这一时期手工业内部的细密化及其技术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它记载了大量实用力学知识,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知识的总汇。《墨经》中包含有关于力学、光学、声学、几何学、逻辑学以及对物质结构的猜测等科学成就, 它不仅是我国第一部几何光学著作, 而且在世界上也是领先的, 比欧几里德几何光学要早百余年。同时, 它也是古代力学与光学论说的代表作, “力”概念的提出, 光直线传播思想的揭示, 使这部著作更增添了亮丽的光彩。可以这样说, 《考工记》与《墨经》一起作为我国古代经验科学出现的标志, 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将生产、生活实践中取得的丰富经验进行抽象概括的成果。在数学、天文学与历法方面都有了广泛的发展与进步。十进位值制和筹算制度不断得到完善, 为后世具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数学体系的形成确定了基础。有关天象观测的记载详尽准确, 即使在今天仍不失为天文研究的宝贵历史资料。在地学方面, 《山海经》、《禹贡》、《管子地员》等著作的出现, 标志着人们的地理知识已从地理资料的积累, 上升到进行某种形式的综合论述与区域对比, 以服务于当时的政治、经济需要。在我们所关注的中医学方面, 以《黄帝内经》等著作为代表, 以人体器官整体观、阴阳五行论与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 以人体解剖、生理、病理、病因诊断等的研究与实践为重点, 兼及针灸、经络、卫生保健等诸多方面, 构成了我国特有的医学体系的最初基础, 并在临床上显示出杰出的贡献。《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中医学典籍, 是影响中国医学发展的鸿篇巨制。《黄帝内经》的成编, 确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 为中国数千年来的医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被后世尊为“医家之宗”。

2 东西汉时期的科技与中医的发展概况

两汉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又一高峰期, 一方面, 由于科技本身经过了春秋战国的长期酝酿、积累和实践, 到这时达到了量变足以引起质变的地步;另一方面, 则是社会政治上的统一与安定, 经济的恢复与持续发展, 为科技活动和科技新高潮的到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它呈现出科技人才辈出, 科技著作大批问世, 科技成果辉煌, 科技对生产的渗透与协调日益显著等诸多特点。《九章算术》以及《周髀算经》的成书显示出以算盘为计算工具的独特数学体系的形成, 形数结合, 数学算术化是其特征。今天, 由于计算机的出现, 算术化倾向于现代数学中的作用已日渐显著, 中国古代算术的思想与方法和现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正相融合, 为此它将重新焕发青春, 以崭新的面貌重现, 在数学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是可以预期的。历法已确立了我国后代历法体系、规范和基本内容的原始框架, 而以张衡为代表对天文仪器的研制和对天象的观察与记录以及论天三家为代表的宇宙论则形成了中国古代天文的固有传统。像赵过的铁脚耧车、杜诗的水排、梯级船闸设计的原理与方法、木结构建筑风格、竖炉冶炼法、实测基础上绘制的地图等等都是突出的成果。造纸术更是汉代一项最重大的发明, 也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牛耕的推广与代田法、区田法耕作制度的创新, 则在当时条件下起到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此时的中医学方面, 出现了两本巨著:《神农本草经》和《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结, 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汉朝著名中医医家张仲景博览群书, 广采众方, 凝聚毕生心血, 写就《伤寒杂病论》一书。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 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 而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 更加切合医疗的实际应用。

3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医的发展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达到高度发展阶段的又一高潮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自两汉而后, 经魏晋南北朝的充实和提高, 到隋唐五代技术发展, 并呈现一股继续高涨的趋势。前者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可以刘徽与祖冲之的数学、裴秀与郦道元的地学、贾思勰的农学、王叔和、皇甫谧与陶宏景等的医药学、葛洪的化学等为标志;后者主要有李淳风、一行等的天文学、李淳风与王孝通的数学, 孙思邈的医药学以及柳宗元、刘禹锡等人的天人论与宇宙观等。这种趋势困宋元时期经济发展、文化昌盛、理学形成、战争和其他需要而得到强化。统治阶级为满足自身、政权和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多方面需要, 通过完善教育体系, 举行多元化考试, 奖励发明创造和培养扶植科技人才等措施, 助长、推动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而安定与富裕的社会环境和发达的出版业则又提供了良好的研究条件。求索物理, 格物致知, 怀疑、探索、创新的学风催促知识分子中具有务实思想的人考察和研究自然事物以及如何使之有利于国计民生。国内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国外的文化交流, 也加速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切使宋元时期成为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代, 不论天文、地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均有突出成就。作为世界古代文明标志的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三大发明的出现或大规模使用均始于北宋, 以沈括、苏颂、郭守敬、李冶、秦九韵、杨辉、朱世杰、赵友钦、毕升、王祯、李杲、李诫、曾公亮等为代表的科技名家辈出, 硕果累累, 以《梦溪笔谈》、《营造法式》、《四元玉鉴》、《武经总要》、《王祯农书》、《革象新书》等为代表的科技著作纷纷面世, 正是诸多尊敬的科技前辈先后在各方面的努力, 不断将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一时期, 地学方面的成就也很突出, 元代朱思本的《舆地图》不仅总结了唐宋以来的地理学成就, 还根据实地调查, 在制图方面取得成绩, 其精确度已达至较高水平, 成为明清时期我国舆图的范本。杜绾著《云林石谱》的出现, 反映了矿物学在宋代已较前有了很大进展。在这些学科发展的同时, 诸如水利、冶金、印刷、瓷器、机械制造、建筑、纺织、交通工具、兵器等方面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以宋元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数学四大家为代表, 使宋元数学在中国古代以筹算为主要计算工具的传统数学的发展达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大规模的恒星观测, 各种天文观测仪器的研制成功把我国古代天文学推向它的发展高峰。沈括在磁学方面的成就在当时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

金元时期的四大医学学派和相应的医学流派使中国医药学得到全面发展。宋代动植物志、谱录的大量出现并形成出书高潮, 和宋景《欧希范五脏图》、杨介《存真图》所显示的解剖学上的发展, 应该说这时的生物学也是成就不小的。金代李杲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 结合实践, 形成其独创的见解, 认为“元气”是人生之本, 元气充足与否决定了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而脾胃则是元气之源。这种认识对后世中医学颇具影响。

4 明清时期科技与中医的发展

明清时期虽相对于前发展势头明显下降, 但这一阶段问世的一些著作, 像朱载育的《乐律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与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都分别显示其集乐律、农业和地学大成的特点。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科学技术著作, 不仅是我国科技史上的一颗明珠, 也是世界科技史上光彩夺目的瑰宝。

明清时期的中医学发展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 《本草纲目》是明朝医学家李时珍30余年心血的结晶。全书共有190多万字, 记载了1892种药物, 分成60类。其中3 7 4种是李时珍新增加的药物。绘图1100多幅, 并附有11000多个药方。它是几千年来祖国药物学的总结。这本药典, 不论从它严密的科学分类, 或是从它包含药物的数目之多和流畅生动的文笔来看, 都远远超过古代任何一部本草著作。书中李时珍指出了许多药物的真正效用, 如常山可治疟疾, 延胡索能够止痛。还举了日常生活中容易中毒的例子, 象锡做盛器, 因有毒素能溶解在酒中, 久而久之, 会使饮酒的人慢性中毒。《本草纲目》被成为“东方药学巨典”。

5 结语

今天, 当人类豪迈地飞往宇宙空间, 当机器人问世, 当高清晰度数字化彩电进入日常家庭生活, 当克隆羊多利诞生惊动整个世界, 当人们在为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功能而叹为观止的时候, 我们已经明白当今三大前沿科学是信息科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工程, 然而中医学也还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向前发展, 中成药的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针灸、刮痧等仍然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之中, 尤其是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疑难疾病的治疗调理, 现代中医更是发挥其重要作用。

可以预见:中医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不但不会消失, 反而会越来越显得其重要性地位, 越来越显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要:今天我们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的社会中, 在吃、穿、住、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都享受着现代科技的成果, 中医学也随着科技进步向前发展。本文回顾了我国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 伴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 中医学也不断的向前发展, 从中我们可以明确的得出结论: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中医学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上一篇:开业送礼送什么好范文下一篇:科学文化节策划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