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负债论文范文

2023-09-16

财务管理负债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 本文结合我国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的现状及主要问题,分析了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的缺陷,提出了中部地区高校融资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校 融资 对策

自1999年开始扩招至今,各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猛增,与办学条件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矛盾日益凸显。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状况以政府财政拨款和事业收费两方面为主,以社会服务和社会捐赠为辅。国有公办学校的政府拨款经费一般占到其总收入的40%左右,事业收费一般占到其总收入的50%以上,社会服务和社会捐赠一般占到其总收入的10%左右。而高校扩招使高校规模急速扩张,高校的办学投入也水涨船高,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却并没有因此而增加,相反,生均拨款在部分地区呈下降趋势,中部地区尤为明显。可见,高校融资问题已成为中部地区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发展的绊脚石。

一、中部地区普通高校融资存在的问题

1、总体上财政投入不足

一直以来,财政投入不足是困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国际上衡量教育水平的指标是:一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国际标准线是4%。早在二十多年前,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但是,到2010年也就是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结束之际,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只有3.66%。由于我国GDP增长迅速、财政收入占GDP较低等多种原因,这一目标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直到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才首次达到4%。

2、高校融资存在较大程度的区域不平衡性

我国高校之间融资上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在东部沿海等发达地区,强劲的财力使得财政拨款占据高校融资的主要位置;在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由于中央财政转移和政策支持,同样使得财政拨款对高校融资贡献巨大;相比之下,江西、湖北等中部地区两头不沾,学生的学杂费成为了高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而就同一省份而言,“985”、“211”工程高校享受中央专项资金,用于补助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用于提高整体水平所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其他一般高校,政府的投入相对较少。融资区域不平衡严重阻碍了我国中部地区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均衡的发展。

3、事业性收费增长受到约束

事业性收费包括学费、学杂费、住宿费等,我国很多地方高校都是通过事业性收费来维持正常运作的。在中部地区,很多城市仍属于欠发达地区,财政收入有限,对地方性高校的财政拨款常常难以按时到位,很多高校只能大规模招生,事业性收费是这些高校的主要经费来源。然而,我国要求公立高等教育的学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4000—6000元,住宿费收费标准为每生每年1000—1800元。截至2013年,许多高校的收费都在6000元左右。高等教育学杂费一直不断增长,不断高涨的学杂费给不同地域环境下的家庭带来了不同的负面影响。目前学费的增长水平已远远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长水平,高额的高等教育支出成为低收入家庭的沉重负担。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内不可能通过提高收费的方式来增加学校经费。

4、社会服务收入和社会捐赠收入降低

中部地区高校社会服务收入主要是校办产业创收,但校办产业又主要集中在以后勤服务为主的辅助部门和以校办科技产业为主的边缘附设部门,而高等院校主体教学、科研领域很难吸收资本市场资金。在中部地区这种产业投资收益低下,除少数几家上市公司较好外,更多高校的业绩大幅下滑,进入亏损行列。另外,在中部地区,民间资本捐助意识不高,社会捐赠一般只占其总收入的2%左右。

在财政拨款增加不强、收费标准很难提高、社会服务收入缺乏、外部援助不确定等因素下,中部地区高校应结合地区现状,拓宽思路,探索适合中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多渠道筹措办学资金道路,形成多元化的筹资格局。

二、普通高校融资策略的优缺点分析

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的融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以银行贷款和融资租赁以及一些金融工具手段为例,分析其融资的优缺点以及在中部地区高校推行的可行性。

1、银行贷款

普通高校的经费来源除了依靠高校举办者的办学经费和学校经营收入外,最主要的融资形式就是靠银行贷款来解决的。在我国曾一度出现了高校贷款热潮,据统计,2010年全国1164所高校负债超2600亿,几乎涉及到90%以上的高校,向银行贷款已经成为许多高校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一条主要途径。吉林大学2010年银行负债近32亿元,湖南有一所规模不大的高校2009年银行负债近16亿。利用银行贷款固然能解决短暂的资金需求,但银行贷款最终是要由高校按期、按利率加以偿还的。这些高校一年的收入,除去支付事业性人员经费、教学科研等公用支出后所剩资金只够勉强偿还银行贷款的利息,一些高校甚至陷入了“以贷还贷”的恶性循环,财务风险逐步显现,已严重影响到了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这种银校合作的贷款模式在中部地区高校运行需要慎重考虑。

2、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在高校中的应用一般为后勤设施,如学生公寓,这也属于后勤社会化引资的一种方式,一般由投资公司开发,学校租赁,产权属于投资公司,通过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融资租赁业务本身是一种以实物为载体的承租人扩大投资,引进设备,增加资产流动性,缓解债务负担的有效筹资渠道。对于高校来说,融资租赁可以达到融资的目的,是可选的融资渠道之一。高校具有自身的优势,融资租赁的特点和作用非常适合高校进行融资,具备可行性,也是现实易操作的融资方式。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渠道,对于高校目前的财务状况来说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和使用价值,它可以降低办学成本,减少占用资金。但这种模式只能作为银行贷款的补充,因为融资租赁的实际利率会高于名义利率,所以通过向融资租赁公司筹措资金的成本就会高于向银行贷款的成本。

3、金融工具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国家鼓励运用金融手段、信贷手段,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学者提出了采用金融工具融资的方式,如在资本市场中学费收入资产证券化,发行教育债券、组建教育公司进行股票融资、发行教育彩票等方式形成教育基金,再对教育基金进行投资,走教育集团化之路以及开放政策性金融、成立教育银行等等。以上种种策略在发达国家或者像北上广这些发达地区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但是在当前情况下,对于中部地区,这一方式还存在种种困难,例如学费收入从长远看其优越性不明显,资本市场不完善,民间对教育股票的反应消极,开放政策性金融和成立教育银行条件不成熟等等,所以采用时应谨慎对待。

三、中部地区普通高校融资对策

当前,现有的融资模式已不能适应中部地区高校对资金的需求。高校办学资金的筹集渠道应从传统的财政拨款、学生缴费、科研、产业、捐赠等渠道中走出来,逐步建立一种适合中部地区高校发展的多元化的融资模式。

1、让渡经营权

让渡经营权就是利用高校的资源吸引社会法人投资,同时将一定时期的经营权、收益权让渡给投资者,高校仍然拥有资产的所有权。让渡经营权融资主要适用于高校可以社会化的部分,如设施开发、后勤资产等。它包括两种常见模式: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和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模式。

BOT模式是指高校提供土地,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通过经营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回收投资;合同期满,高校收回设施所有权。如湖南教育投资公司以BOT方式投资6000万元用于中南大学学生公寓、食堂等综合项目建设。学校提供土地,公司注入资金,双方协议项目建成后所有权归学校,公司享有15年的经营使用权。

TOT模式是指双方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产运行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对方经营若干年,一次性融得一笔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特许经营期满后,合作方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高校。

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弥补中部地区国家财政投入的不足,有利于扩大非官方资金进入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摆脱高等院校“扩招”后教学和后勤设施严重不足的困境。这种模式在高校的新校区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

2、资产置换

高校所谓的资产置换是指通过经营学校自身的资产来筹集新校区建设所需资金的方式,包括转卖老校区、出让学校闲置资产、出租设施、转让技术等。学校可通过资产置换的经营模式来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和提高学校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例如江西中医药大学将附属江中制药置换出5亿资金用于新校区建设;武汉理工大学、浙江中医学院等都利用了这一模式来整合办学资源,置换资金,缓解建设的资金压力。资产置换是高校办学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利用校园的区位优势,将旧校区或部分分散的旧校区转让,可使众多高校获得自我发展的更大契机。

3、校企联合

校企联合是指利用高校的科技优势和企业的资金实力开展校企合作。企业如果能利用高校的物资资源和人力资源,就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效果。所以,近年来,许多企业纷纷和各高校联合办学成立二级学院,如江西财经大学的用友软件学院、南昌大学的泰豪软件学院等等。企业和大学的携手合作推动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换。具体合作形式可以是企业独立出资,也可以是校企共同出资、共担风险亦或是高校自己建立高科技企业,将高校大量的科研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培植校办企业,最终反哺高校办学,既达到了产、学、研结合,又弥补了高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北大方正电子出版系统、清华同方大型集装箱检测系统、交大昂立、浙大中控系统等等。

4、增加销售与服务收入

销售与服务收入主要是学校利用自身的科技、智力、设备、设施和校产等优势,开展对外服务及销售所取得的收入。高校既有有形的固定资产,如房产、体育场馆、实验室、仪器设备等,也有技术、品牌等无形资产。只要加强内部管理,充分挖掘、盘活现有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它们就有可能为学校增加一项可观的收入。在国外,这项收入模式在一些历史较长、基础较好的私立高等院校均广泛使用,是值得借鉴的。

四、结论

我国中部地区高校融资受地域影响较大,在借鉴发达地区或西部地区的经验时不能照搬照套。只有结合中部地区的区域状况和当地高校的特点,找到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融资模式,才能保证高校健康、良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善庆:从发达国家经验看我国高等教育资金短缺问题的解决[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8(2).

[2] 王雄伟:高等教育融资现状及其优化途径[J].广西轻工业,2011(6).

[3] 查显友:高校融资及其制度安排[J].中国高等教育,2007(21).

[4] 陈瑾:高较融资模式[J].决策与信息,2009(5).

[5] 姚世斌、李羽:高校融资渠道分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4).

[6] 李伯圣、刘超:高校融资渠道与方式创新探讨[J].生产力研究,2007(20).

[7] 吴泽强:浅析我国高等教育融资途径[J].成人教育,2011(5).

[8] 翟志华:我国高等教育融资途径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0(1).

[9] 马元兴:我国高等教育投融资体制的创新[J].江苏高教,2008(6).

(责任编辑:胡冬梅)

财务管理负债论文范文第2篇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81年,是中国最大的、全球性规模经营的消费类电子企业集团之一,旗下拥有三家上市公司:TCL集团、TCL多媒体科技、TCL通讯科技。

目前,TCL已形成多媒体、通讯、家电和泰科立部品四大产业集团,以及房地产与投资业务群、物流与服务业务群。1999年,公司开始了国际化经营的探索,在新兴市场开拓推广自主品牌,在欧美市场并购成熟品牌,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领头羊。2009年TCL全球营业收入442.95亿元人民币,6万多名员工遍布亚洲、美洲、欧洲、大洋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销售机构,销售旗下TCL、Thomson、RCA等品牌彩电及TCL、Alcatel品牌手机。2009年TCL在全球各地销售超过839万台液晶电视,1612万部手机。2010年TCL集团营业收入达518.70亿元,其中销售收入502.53亿元,同比增长17.09%;实现净利润4.33亿元,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7.96亿元。

近几年,TCL集团面对较大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采取了一系列的积极措施,有效地优化了负债结构,控制了负债风险,其经验值得借鉴。

一、TCL集团近年来面临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度量

TCL集团的大规模国际化扩张,一方面扩展了全球市场,使集团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翘楚,另一方面也给TCL集团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仅仅在并购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中TCL集团就支付了近10亿美元。而处于快速扩张中的TCL集团仅靠企业经营的利润积累难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扩张步伐,如同一个人发育得太快,自身的造血功能不足而必须依靠体外输血一样,TCL集团在经营中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筹措资金。在筹措资金的方式中,除了股票增发补充资本金之外,通过银行贷款就成为了TCL集团扩张得以实现的重要支撑。我们可以通过TCL集团最近几年的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来考察和度量集团负债经营所带来的的财务风险。

从TCL集团负债经营的主要财务指标来看,集团经营状况欠佳,尤其是2005至2006财年,企业出现巨额亏损,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近80%,在证券市场上面临退市,企业的负债经营面临巨大的风险,但经过集团采取一系列的资本运作等风险控制措施,自2007年之后,企业的经营状况逐渐好转,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呈现出不断降低的趋势。

二、TCL集团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分析

根据TCL集团近年来的主要财务指标表总结来看,TCL集团的负债经营财务风险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资产负债比率过高

企业资产负债比率的计算公式为:企业资产负债比率=企业负债总额/企业资产总额。从上表中可以看出,TCL集团的资产负债率一直维持在较高位置,在2006年甚至达到80%,远高于行业公认的70%的临界点。在2004年并购汤姆逊之后,由于整合不利,TCL集团的欧洲区业务出现巨额亏损,受此影响TCL集团在2005年2006年连续两年巨额亏损,亏损金额分别为14.6亿和35.7亿元。连年的亏损是造成在2006年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80%的原因,随着集团对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的剥离,经过艰难的资源整合、提升经营效率,在2007年TCL集团终于实现了扭亏为盈,并且伴随着企业经营状况的好转,集团得以通过配股、增发等资本市场融资手段来改善负债状况,资产负债率也随之不断下降,至2010年底已降至66%,低于70%的临界点,负债经营财务风险得以缓解。

(二)负债结构不合理

企业负债结构是否合理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指标来判断: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流动负债与负债及权益总额的比率、负债经营率。其中资产负债率和负债经营率两项指标尤其重要。资产负债率,也叫债权人投资安全系数,用来衡量企业资产对负债偿还的保障程度。TCL集团近年来的资产负债率一直在70%上下,处于较高水平。这说明:1.企业经营受债务资金的制约增强,独立性降低;2.企业偿债压力增大;3.企业结构稳定性下降,财务安全系数降低。另外,从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来看,企业的年经营现金净流量远远低于企业的流动负债总量,可见在TCL集团的负债结构中,短期负债无疑占据着主导地位,在2005年短期负债比率甚至达到99%。集团过高的短期负债比率与企业经营的快速扩张有关,TCL近年来不仅大举进军海外市场,还在全国各地建立近十个工业园区,这些举措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由于集团资产负债比率过高,难以从银行获取长期借款,因此其不得不借助于抵押和质押借款等各种短期筹资手段。但是,过高的短期负债比率使得TCL集团面临巨大的流动性风险,一旦债务无法偿还,集团的现金流将陷入枯竭状态,正常的企业经营将难以为继。

(三)资产运营效率较低

企业的资产运营效率主要通过总资产周转率来衡量,也可以从资产报酬率和每股现金流等指标得到反映。总资产周转率能够反映企业资产运用的有效性,也就是企业运用资产创造销售收入的能力。2006至2010年,TCL集团的总资产周转率徘徊在1.2至1.8之间,显示出企业的盈利能力较差,资产运营效率较低。从资产报酬率和每股现金流来看,TCL集团在同行业的43家上市公司中仅排在中下位置,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集团的每股现金流量在2006年和2007年均为负值,显示集团属于现金净流出状态。集团的总体资产运营效率欠佳,使得企业难以承担较高的负债比率,只有在企业经营业绩良好,并且企业未来快速发展可以期待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承担较高的负债比率。

三、TCL集团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措施及经验介绍

面对如此之高的负债经营风险,TCL集团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优化资产结构,提升资产运营效率,全面控制成本,并且不断自主创新,使集团的盈利能力大大提高,负债结构得以优化,负债风险得以控制。下面简要介绍和分析TCL集团控制负债经营财务风险的具体措施及其效果,希望能为同类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多渠道筹集资金,优化资产负债结构

TCL集团通过配股、增发等方式筹集资金用于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公司于2008年6月通过向TCL集团全资子公司TCL实业、TCL多媒体管理层,以及独立第三方投资者在内的投资者,定向发行1.55亿美元新股,用以赎回2007年向德意志银行定向发行的1.4亿美元可转换债券。通过可转换债券的赎回,有效降低了集团财务成本、优化了负债结构,并且可以终止其可转债项下之财务承诺,抵消可转债公允价值对其财务数据的影响,并可促进其融资活动,同时可通过对其内部资产的整合大幅提高资产的运营效率。并且在2009年在国家扩张性财政政策支持下,集团获得了近20亿元的银行长期贷款,使得企业短期负债比率达到近89%,负债的结构得到很大改善,流动性风险得到控制。

(二)改进企业管理策略,提高资产运营效率

TCL集团除了优化资产结构之外还通过各种手段提升了资产的运营效率,提高了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集团总部职能实现了由经营管理型向战略管理和风险控制转变,新模式强化了产业协同效率,提升了业务群的经营管理效率。同时,公司实施了聚焦主业和贴近市场的策略,通过全球供应链关键流程再造等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提升了主营业务核心竞争力。进入2009年之后,TCL集团经营状况大幅好转,公司通过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提升了公司对产业链的掌控能力和未来的增值空间;并且多年的全球化扩张也初见成效,公司在中国、欧洲、北美、广义新兴市场全球四个主要区域完成了全球产业链布局,海外业务开始盈利,海外销售额占总体销售额比例接近40%。企业资产运营效率的提高,使得企业抗负债经营风险的能力大幅提高。

(三)改善产业结构模式,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TCL集团于2007年结束了亏损的原多媒体欧洲业务中心,启动了集中力量开发和维护大客户的新欧洲业务模式并逐步显现积极效果,海外市场的盈利能力及整体经营状况得到实质性改善。通讯业务在海外市场凭借ALCATEL品牌清晰的产品定位及与运营商良好的合作关系,取得了理想的市场认同度。2009年和2010年TCL主要围绕多媒体和通讯两大核心业务,加快产业模式的升级转型,在核心技术创新和主要产品研发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2010年TCL通讯业务经营业绩持续保持增长,产品销量和营业利润均创出近年来新高;多媒体业务由于自有品牌发展策略调整及库存清理等影响,经营业绩出现亏损,但随着库存清理完毕以及产品线调整到位,四季度以来TCL的液晶电视销售量逐步回升,并取得第四季度经营性盈利。进入2011年,TCL集团继续加强与全球主要电讯运营商的战略性合作关系,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得到持续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提升,负债经营风险承受能力得以提高。

(四)减少企业的财务支出,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

在企业的负债经营活动中,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较高,企业经营风险较大,因此,资金管理在企业财务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措施,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减少企业的财务支出,提高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控制财务风险,是企业负债经营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TCL集团由于进行大规模国际化扩张,企业的财务支出大幅度增加,例如,在并购汤姆逊公司彩电业务中TCL集团就支付了近10亿美元。类似财务支出的急剧增加使得TCL集团的资金周转举步维艰,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可以看出TCL集团实行的是高风险、高回报的财务政策,但从2007年起,企业管理者采取了加强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的措施,通过清理亏损业务,拓展海外市场,开发新业务等举措,节流、开源并重,有效地减少了企业的财务支出,健全和完善了财务管理策略,提高了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由高风险、高回报财务政策逐步转向较为稳健的财务政策,提高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2009年,TCL集团的产权比率水平还比较高,这意味着如果在今后的经营活动中不能实现盈利,企业仍将面临很大的财务风险。由于TCL集团在2009年成功地转变了财务管理策略和经营战略,企业资产运营效率得到提升,财务资金的利用效益明显增加。而到了2010年,企业的产权比率下降了37个百分点,这说明企业的负债水平降低,利息支出也相应减少,企业财务风险得以降低。

四、结束语

通过对TCL集团财务风险控制的分析可以发现,尽管集团在2006年由于海外扩张一度面临巨大的负债经营风险,但是经过采取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集团得以顺利度过危机,步入新的稳定发展轨道。TCL集团在面临负债经营风险的情况下,通过多种渠道积极筹集资金,优化了资产负债结构;通过各种手段积极改进企业管理策略,提升了管理效率和资产运营效率;还通过产业模式的升级转型,提高了整体盈利能力。上面所介绍的TCL集团的具体经验和做法,对同样面临财务风险的同类负债企业具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财务管理负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资产负债管理是指保险公司为了实现自身资产的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而按照预先制定的策略进行资产配置管理。保险公司通过动态调整对利率敏感的资产,或调整整体资产与负债的持续期,以确保公司的资产净值为正。本文基于银保监管合并状况下保险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进而提出调整和改进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新思路。

关键词:银保监管合并  保险公司  资产负债管理

2018年3月,针对金融监管机构的改革要求,国务院出台了将银监会和保监会职责整合的机构改革方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原银监会与保监会合并组建了新的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两会的合并将让原有分立的资产监管体系得到统一和完善,有助于填补部分监管漏缺,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而且随着监管口径的统一,使保险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目标更加明晰和专一,标志着监管模式由过去的粗放增长向审慎发展转型。新的监管框架以及监管政策必将对我国保险公司的运营与发展质量,尤其在资产负债管理水平方面带来一系列重大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Fotios Pasiouras、Chrysovalantis Gaganis(2012)针对希腊国内保险公司稳定性与监管政策,进行了首次全国性的研究。Maria Dementyeva、Paul R. Koster和Erik T. Verhoef(2018)研究了当保险公司掌握市场势力后,如何对其外部性进行合理的监管。Jose L.Fernandez、Ana M. Ferreiro、Jose A. Garcia-Rodriguez和Carlos Vazquez(2018)展示了一个人寿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型以及其数值模拟结果。Danping Li、Yang Shen和Yan Zeng(2018)在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的问题中,首次将衍生品考虑进最优资产负债管理的策略中。

2 银保监管合并后保险公司资产负债管理将面临的新风险

虽然银保监管的合并必将有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但也会产生不少新的问题和风险需要改革和应对,具体汇总如下。

2.1 现金流及资本金压力带来的流动性风险

2017年保险业现金流量净额为6330.75亿元,同比下降65.12%。由于业务与收入的急剧降低,部分寿险公司甚至面临退保以及满期给付等压力。中国的银保业务通常会受到政策和规则变化的影响,行业早期通过定价利率管制、新产品开发以及资金渠道开放得以发展。宽松的货币政策、投资许可范围扩大以及费率市场化等条件的不断出现,使我国保险行业的发展更加迅速。然而随着政策监管的加强以及转型压力增大的影响来临,保险公司下一步的经营将面临下降的风险。

银保监合并后监管新政的出台将可能对保险公司的短期经营业绩造成波动和影响,从而带来现金流及资本金压力的流动性风险。同时随着资本市场以及投资范围的不断扩展,保险公司将准予采取有效的保值与增值业务操作,这些迅速壮大的投资性业务的发展,也会使公司的资金链变长、变脆,给保险公司带来新的现金流及资本金压力的风险。

2.2 新的利差损失以及费差损失风险

随着竞争与转型等压力的到来,部分保险公司将选择提高手续费或者降低部分产品定价的策略,在产品上更倾向于期缴低价值产品而非原有趸缴低价值产品。同时,凭借长期年金产品的高额利率获得收入。长期产品或者养老金产品面临的长期性以及复杂性会迫使保险机构采取高承诺利率以及高费用率,由此进一步掩盖了利差损和费差损风险。以上两大风险都属于因经营环境变化可能出现的短期风险,待市场环境稳定后风险度会有所降低。

2.3 与银行业间的金融传导性风险

随着银保监管的合并,原有的银保合作方式将发生转变,相关的规则也会发生变化,机构间互动进一步加深,有助于推动金融一体化的实现。但是,随着银保互动的深入,风险传播的可能性也将随之加大。一方面,由于流动性风险的传递性和外溢性,保险业风险会传导至银行业,部分银行因为做了隐性担保,如不能及时兑付款项,银行业务必将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在原先的风险(赔付与红利)下,还将面临来自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传导。此类风险往往源于滞后的传导,所以难以被识别,需要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数据联动,以及与之相匹配的数据分析基础才能被识别。此外,银行业的经营业绩表现也直接影响着保险业在银行内的股权、债券等投资收益,这也是一种属于投资性的传导性风险。

2.4 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

随着新的监管框架与资本市场的变化,保险公司将进一步放开与深入到资本市场的投资中,这给保险公司自身带来了新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与此同时,由于风险的引致性也会引发新的流动性风险。

2019年1月,银保监会为鼓励更好地发挥保险公司资金的作用,维护上市公司稳定与资本市场发展,应许保险公司通过使用长久期账户的资金,增持优质上市公司的股票或债券,拓宽保险公司投资范围,并且推进研究保险公司持有长期股票的资产负债管理评估体系。在依法合规与风险可控的两个重要前提下,允许通过资管计划以及信托计划化解股票质押后产生的流动性风险,吸引更多保险公司以多种方式参与资产市場的运作。因此,新的规定以及伴随而至的资本市场的拓宽,必将给保险公司带来新的潜在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

3 基本对策与建议

针对以上各种主要新增风险,保险公司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管理和内部建设,以增强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3.1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核心问题在于:一是安全并且合理头寸管理,所谓安全的概念在于对流动性需求以及流动性管理间的平衡点。二是建立健全应急机制,确保保险公司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平稳运营。三是关注不良资产,不仅需要关注资产状况,同时需要关注各类交易对手的资产状况。

3.2 健全内部管理机制,强化自我防范能力

银行保险业务的风控管理往往是容易忽视的环节。首先,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细化保险业务的内容。其次,要抓好保险公司与银行间的密切合作,尤其是数据链的共享,使相关产品和保费管理及时得到双方的同步监管。最后,银行和保险公司间应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数据库建设,加强产品研发和创新,尽量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3.3 强化银保协作,并使之机制化

目前,银行与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通常采用多对多的方式,这是非常不稳定的。为了确保双方的稳定合作和长远发展,应该关注双方合作伙伴的共同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建设,并从长远利益来看,而不仅仅是关注眼前利益。同时深化保险公司与银行间合作机制建设,应循序渐进,通过业务渗透和整合逐步实现战略联盟。以此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双方面临的风险。

3.4 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堅持可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银行保险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保险公司应在产品研发方面下工夫,要在寿险、健康险等与客户切身利益相关的产品研发方面投入力量,尤其是养老保险和其他保险类型等。2018年7月,银保监会发布了《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暂行办法》(下称《管理办法》),该办法围绕税延养老保险资金长期保值增值的核心目标,从多方面对税延养老保险的资金运用进行了规范(如表1所示)。为保险公司今后养老保险产品的进一步研发明确了方向,打下了基础。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有必要探索出一套适用于银保监管合并后保险公司风险管理新体系,在确保充分流动性的同时,实现保险公司资产的持续保值与增值。2018年是银保监管合并的元年,也是新监管模式运营的起点。希望在新的监管模式下,我国保险业有一个质的变化和发展。通过不断提高内部管理流程和能力,将资产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的重要部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力争将我国保险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参考文献

Pasiouras F, Gaganis C. Regulations and soundness of insurance firms:International eviden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2013,66(05).

Dementyeva M, Koster P, Verhoef E T, et al. Regulation of Road Accident Externalities when Insurance Companies have Market Power[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15.

Fernandez J L, Ferreiroferreiro A M, Garciarodriguez J A, et al. GPU parallel implementation for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in insurance companies[J].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 2017.

Li D, Shen Y, Zeng Y, et al. Dynamic derivative-based investment strategy for mean–variance asset–liability management with stochastic volatility[J]. Insurance Mathematics & Economics, 2018.

财务管理负债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是降低综合资金成本、给经营者带来杠杆效应,还能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接着分析了企业负债经营的潜在风险是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以及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再筹能力等,最后从几方面提出了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控制。

【关键词】负债经营;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负债经营主要是指企业通过进行银行贷款或者商业信用、发行债券等形式进行资金的筹集,并且通过这些资金进行生产活动,导致企业资产补偿、增值的经营手段。在自由资金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企业进行负债经营成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趋势,这种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负面作用。要在企业发展以及负债经营风险控制中寻找最佳途径,用比较小的成本在短时间内筹集到适当的资金,获取经济效益。

一、企业负债经营

1.企业负债经营的优势

(1)负债经营能够降低综合资金成本

这方面的效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资本市场的投资人员来说,债券性的投资具备固定的收益率,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成本,跟股权性投资相比,风险比较小,其报酬率也不高。企业负债筹资的资本成本比权益资本筹资的资金成本要低。其次,企业负债经营能够从“减税效应”中获取收益,因为一个企业进行负债筹资,其支出的利息是税前支付,企业就能获取减少所得税缴纳的利益,实际承担的债务利益也比给投资者支付的股息低的多。在这个两个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当资金总额度确定的时候,运用一定比例的负债经营能够很好的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

(2)负债经营能给经营者带来杠杆效应

对于企业对债权人支付的利息来说,属于跟企业盈利水平不相干的一项固定支出项目,当企业的总支出收益率发生变化的时候,就会给每一股受益带来更大的变动,这就是财务管理所称的“杠杆效应”。因为这种效应的存在,会在企业资本收益率比负债利率所有者的收益率大的时候取得更大程度的增加。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负债经营在短时间内提高资本收益率有着很大的意义。

(3)负债经营能够减少货币贬值的损失

当遇到通货膨胀状况的时候,企业利用扩大举债的方式进行再生产比自我积累资本更加有效,因为这这样的背景下肯定会出现货币贬值现象,借款跟还款时所出现的利率差异,导致债务人资金偿还的实际价值要比没有通货膨胀时期小很多,也就是债务人把这个货币贬值产生的风险已经转嫁到债权人的身上,这样就能减少损失。

2.企业负债经营的潜在风险

虽然企业负债经营具备以上优势,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毫无节制的实行负债经营。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获取好处的同时也要承担潜在风险,特别是那些资本结构不是特别合理的企业,负债经营不合理可能让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1)无力偿还债务的风险

企业进行负债筹资,其法定责任就是在一定的期限内偿还本金。假如企业负债进行的项目没有获得原定的收益,或者是企业的短期资金运用并不当,甚至企业的整个生产經营状况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可能导致权益资本的收益出现大幅度的下降,让企业面临无力偿还债务的状况。这样的结果就使得企业资金处于更加紧张的局面,还会对企业的信誉度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企业破产。

(2)“财务杠杆效应”影响权益资本收益率

企业负债经营出现的“财务杠杆效应”能够非常有效的提高权益资本收益率,但是众所周知,收益一般都伴随着风险,这样的杠杆效益也可能导致权益资本出现大幅度下滑现象。当企业处在经济发展的低潮阶段的时候,或者是因为其他方面的因素导致经营不善的时候,因为固定额度的利息负担的存在,当企业资本收益出现下降的时候,权益资本的收益率下降的速度会更加明显。

(3)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再筹能力

假如企业过度负债,就会导致债务负担加大。如前文所述,当企业债务到期的时候,如不能够按照原来约定的额度来还本付息,就会对企业的信誉产生恶劣的影响。假如是信誉比较好的企业,还能够比较容易进行举新债来偿还旧债,而那些信誉不太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者其他企业就不会轻易的给这个企业提供资金,所以,过度负债降低了企业的资金再筹能力。

二、企业负债经营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负债经营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是难以避免的现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是投资的主体,也是进行收益分配的主体,但是这种经济模式已经不存在了。一个企业要想持续的发展,实现经济的不断增长就必须要有适当的投入。当企业自有资本出现短缺的状况下,利用举债进行投入便顺理成章。要对企业负债经营进行风险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

企业的负债规模跟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的认同程度有着非常大的关系,而资产负债率跟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也有直接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当处在正杠杆率的状况下,企业的举债越大,其利润空间就越大,当然这种结构对所有者来说是比较理想的状态。因为企业是在用别人的资金进行企业运营,增加了所有者的权益,但是对于债权人来说,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就需要承担越大的风险。就开始想尽办法来收回贷款,降低风险。这就导致了企业贷款比较困难,甚至出现资金周转问题。所以,企业的负债规模要受到限制跟所有者以及债权人的认同程度相关。对于普通企业来说,资产负债率在百分之三十为安全,百分之四十合适,一旦超出五十就可能出现资金周转难题。此外,还要关注企业的偿债能力。这种能力可以用偿债能力指标来表示,比较常用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等。比如,企业的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具备比较强的支付能力。

2.确定企业适度的负偾结构

确定企业适度的负偾结构就要考虑企业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在企业负债总额确定的情况下,要安排多少流动负债或者长期负债才更加科学,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第一个是销售状况,假如企业能够保持稳定的销售状况,能够提供相对稳定的现金流量,这样在债务到期的时候能够及时偿还;相反,假如企业销售处在一个相对比较萎靡的状况,就需要很多短期债务同时要承担比较大的风险。第二个是企业资产结构。对于长期资产占据比重比较大的企业来说,要尽可能的少利用短期负债,而流动资产占据比重大的企业则可以多利用流动负债的筹资方式。第三个是企业规模。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负债结构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在一些金融市场发展比较好的国家,经营规模大的企业持有的流动负债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这些大企业能够发行债券,可以筹集到成本不高的长期资金。第四个方面是利率状况。对比长期负债利率和短期负债利率,发现两者差距不大的时候,企业一般都会选择长期负债,这样能够减少资金成本。

3.树立风险意识,健全财务风险机制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强化财务风险机制,让企业能够承担风险责任,进而形式控制财务风险的权利,获取相应的收益。首先,要确立风险意识,从法律上明确风险职责,引导企业经营者能够结合企业状况认真筹划,进而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其次,要提高资金利用率。企业要充分利用资金需要量跟资金的使用收益,进一步开展技术方面的预测工作,抓住良好的机遇进行资金管理。充分利用资金供求存在的时间差以及价格方面的差异,进行资金效益的再分配。理清资金的信贷关系,使得资金使用效益增加。充分利用资金时间价值这个比较客观的尺度,按照企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来选择比较好的方案。再次,要给风险承担者一定的权利,包括投资决策权利、资金分配权利等等。最后,要给风险承担者一定的风险报酬,调动其积极性。此外,要健全企业财务风险机制,还要区分企业风险责任,确定风险损失补偿的渠道。企业还要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来应对危机,方便紧急状况下的资金使用。

三、结论

综上所述,作为企业筹资的一个手段,负债经营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进行负债经营,在考虑到其优势的同时还要注重其风险的存在。因为负债经营不只是一项财务策略,同时也是一项经营战略,需要企业管理者具备现代企业经营意识。只有确定企业合理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树立风险意识,健全财务风险机制,才能让企业的负债经营之路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徐一千.负债融资、偿债能力与筹资风险分析[J].上海会计,2012 (5)

[2]宫兆辉.企业负债经营的风险与防范[J].辽宁财专学报,2012(7)

[3]刘雪君,邱卫林,雷芳.新经济环境下企业资金管理浅析.财会通讯综合版,2013(8)

财务管理负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无论是以主权资本方式还是以负债资本方式进行的资金筹措,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筹资风险既有举债本身的作用,也有举债之外的影响。规避筹资风险应确定最佳资本结构,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组合方式,科学预测利率及汇率的变动、风险转移等。

关键词:筹资;筹资风险;风险规避

企业的筹资风险又称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借入资金而产生的丧失偿债能力的可能性和企业利润(股东收益)的可变性。企业在筹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中各环节无不承担一定程度的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并提出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如果企业决策正确,管理有效,就可以实现其经营目标。在市场瞬息万变的经济条件下,任何不利于企业的情况发生,都会使筹集资金使用效益降低,从而产生筹资风险。

一、产生筹资风险的因素分析

企业筹资风险只存在于有负债的企业,但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举债本身因素的作用,也有举债之外因素的作用。举债本身因素主要有负债规模、负债的利息率和负债的期限结构等;举债之外的因素是指企业的经营风险、预期的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我们把前一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内因,而把后一类因素称作筹资风险的外因。

(一)筹资风险的内因分析

1、负债的规模。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大,利息费用支出增加,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增大。同时,负债比重越高,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所以负债规模越大,财务风险越大。

2、负债的期限结构。如果负债的期限结构安排不合理,例如应筹集长期资金,却采用了短期借款或者相反,都会增加企业的筹资风险。原因在于:(1)如果企业使用长期负债来筹资,利息费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将固定不变,但如果企业用短期方式来筹资,则利息费用会有很大幅度的波动;(2)如果企业大量举借短期资金,将短期资金用于长期资产,则当短期资金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来偿还短期借款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意将短期借款延期,则企业有可能被迫宣告破产;(3)举借长期资金的融资速度慢,取得成本较高,而且还会有一定的限制性条款。

3、负债的利息率。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付息的压力和破产危险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同时,利息率对股东收益的变动幅度也大有影响,因为在税息前利润一定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股东收益受影响的程度也越大。

(二)筹资风险的外因分析

1、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负债的本息一般要求以现金(货币资金)偿还。因此,即使企业的盈利状况良好,但其能否按合同契约的规定按期偿还本息,还要看企业预期的现金流入量是否足额及时和资产的整体流动性如何。现金流入量反映的是现实的偿债能力,资产的流动性反映的是潜在偿债能力。如果企业投资决策失误,或信用政策过宽,不能足额或及时地实现预期的现金流入量以支付到期的借款本息,就会面临财务危机。此时企业为了防止破产可以变现其资产。然而各种资产的流动性(变动能力)是不一样的,其中库存现金的流动性最强,而固定资产的变现能力最弱。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不同,即各类资产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不同,对企业的财务风险关系甚大,当企业资产的总体流动性较强,变现能力强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小;反之,当企业资产的整体流动性较弱,变现能力弱的资产较多时,其财务风险就较大。很多企业破产不是没有资产,而是因为其资产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变现,结果不能按时偿还债务,只好宣告破产。

2、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的场所,企业负债经营要受金融市场的影响。当企业主要采取短期贷款方式融资时,如遇到金融紧缩,银根抽紧,负债利息率大幅度上升,就会引起利息费用剧增,利润下降,更有甚者,一些企业由于无法支付高涨的利息费用而破产清算。另外,金融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都是企业筹资风险的诱导因素。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本身所固有的风险,其直接表现为企业息税前利润的不确定性。经营风险不同于筹资风险,但又影响筹资风险。当企业完全用股本融资时,经营风险即为企业的总风险,完全由股东均摊。当企业采用股本与负债融资时,由于财务杠杆对股东收益的扩张性作用,股东收益的波动性会更大,所承担的风险将大于经营风险,其差额即为筹资风险。如果企业经营不善,营业利润不足以支付利息费用,则不仅股东收益化为泡影,而且要用股本支付利息,严重时企业丧失偿债能力,被迫宣告破产。筹资风险的内因和外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诱发筹资风险。一方面经营风险、预期现金流入量和资产的流动性及金融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企业的负债比率较高,但如果企业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经营风险较低,且金融市场的波动不大,那么企业的筹资风险相对就较小。

二、规避和防范筹资风险的措施

分析筹资风险成因的目的,就是要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从而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风险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企业必须立足市场,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防机制和财务信息网络,及时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并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如通过合理的筹资结构来分散风险;通过控制经营风险来减少筹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原理来控制投资风险,使企业按市场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不断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避免由于决策失误而造成财务危机,把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

(二)科学投资,提高负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发挥负债资金的使用效益,是负债经营的关键。因为这是关系到负债能否偿还的能力所在,也是负债经营是否合理的标准所在。由于资金的投向不同,产生的效益和水平不同,投资风险也不同。如借入资金用于基本建设,则投资回收期长,偿债风险大;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则见效快,但成功机率又较低。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严格监督投入资金的有效使用,确保负债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树立风险意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企业必须独立承担风险。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相偏离的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在风险临头时,企业毫无准备,一筹莫展,必然会失败。因此,企业必须树立风险意识,即正确承认风险,科学估测风险,预防发生风险,并且有效应付风险。

(四)加强财务预算管理,选择适当的筹资时间

确定适度的筹资数额预算是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目标的细化,预算管理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最主要和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企业应强化预算管理制度建设,确立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预算管理方式。在保持合理的负债比率的前提下,根据生产经营和基本建设的需求确定资金需求总量,合理安排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比率;掌握好筹资时间,使筹资时间、资金的投放运用以及转化紧密衔接,及时调度。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降低应收账款,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

总之,企业要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就必须承担筹资风险。企业应在正确认识筹资风险的基础上,充分重视筹资风险的作用及影响,掌握筹资风险的防范措施,使企业既获得负债经营带来的财务杠杆收益,同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使负债经营更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汤谷良,王化成.企业财务管理学[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周文斌.企业财务风险的技术性防范方法[J].财务与会计,2001(11).

3、江涛.筹资风险与规避法[J].财经月刊,2001(5).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财务管理负债论文范文第6篇

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质量会直接影响一国金融体系抗风险的能力,同时也决定着一国是否拥有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实力。因此,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状况成为公众评价货币政策效果和形成政策预期的重要渠道,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和健康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意义

在应对本轮金融危机的过程中,我国央行及时调整政策取向,积极进行了资产负债管理。通过诸多操作,央行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央行以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为导向的资产负债管理模式,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同时,较好地完成维护国家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职责,这不可避免地对央行资产负债表造成影响,使央行资产负债在安全性、流动性、健康性以及增值保值功能等方面产生重大变化,因此对央行资产负债表进行健康性审计很重要。

(一)开展央行资产负债表审计是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重要手段

通过资产负债表审计,一是可以对资产、负债及财务报表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出全面准确的鉴定;二是能够对人民银行资产管理的能力以及重要资产的状况和安全性做出客观评价;三是可以对辖区货币政策的执行情况以及辖区金融服务管理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因此,开展资产负债表审计,能够提高央行的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有关部门强化管理,切实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健康。

(二)开展资产负债表审计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央行内审工作转型

从职责形态看,人民银行中心工作是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实现币值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从价值形态看是维护健康的资产负债表,保证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完整性,保证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保值增值。因此,从根本上讲,关注资产负债和损益是内部审计的天然义务,围绕资产负债表开展审计是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发展来看,内部审计更需为组织治理提供深层次的服务。因此,将维护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作为内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促进央行内审转型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确立

央行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央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的配置,它既是实施货币政策的结果,体现了央行作为国家重要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和开展金融服务等业务活动的效果,也是进一步实施货币政策的基础。目前,在中央银行的相关研究和实践领域,尚没有形成一套公认的、系统性的资产负债表健康性的标准。结合目前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标准的研究成果和基层央行的实际情况,本文认为基层央行在本级资产负债表审计时,其健康性标准应为真实完整性、安全性、效益性。

(一)真实完整性

真实完整性标准是反映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数据是否健康的标准,它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安全性、效益性的保证。真实完整性标准主要是确认资产负债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体现为报表反映的事项真实存在,有关业务在特定会计期间确实发生,并与账户记录相符合,没有虚列资产、负债余额;特定会计期间发生的会计事项均被记录在有关账簿并在会计报表中列示,没有遗漏、隐瞒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无账外资产;报表的结构、项目、内容及编制程序和方法符合规定;准确无误地对报表各项目进行分析、汇总并反映在有关会计报表中。

(二)安全性

安全性标准是体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各项目所对应的资产与负债是否健康的标准,它是基层央行健康性审计的核心要素。衡量资产负债表各项资产和负债是否安全,主要体现在:各项业务活动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都得到了控制,从而确定内部控制是否得到充分的遵循,是否有效,有关部门是否能够加强风险管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维护基层央行的整体健康运行。

(三)效益性

基层央行通过管理、运用各种资产、负债来实现各项职能、发挥职能作用会直接影响央行业务活动的成本收益。因此,基层央行履行职能的效益情况也是衡量和评价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和因素。履职绩效好能够证明各类资产、负债管理是有效的,健康的。反之则是无效的,效益性标准是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较高层次要求。效益性主要衡量资金来源和资金在各种金融资产中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履职取得的管理效果、政策效应、社会效益及其它影响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

三、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框架

(一)审计标准及审计内容

1. 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审计。按照财务报表审计的要求,审计部门要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具体到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公允性审计,就是对报表的列报、结构和内容是否真实完整进行审计。结合基层央行的实际,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审计主要关注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和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两项内容:

(1)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客观性取决于央行会计内控活动的有效性,所以,会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客观性审计的首要内容。基层央行的会计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会计核算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内部控制,审计内容主要包括:基层央行是否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财务管理办法和其他内控制度;不相容的会计岗位是否分离、授权审批制度是否严格执行;是否建立严格的审核核对制度以保证会计资料真实、会计信息可靠;是否坚持财权与事权分离;财务印章、重要空白凭证保管是否分离;大额开支是否坚持集体审批;日常开支是否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等。

(2)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直接关系报表数据的客观公允性,需要审计人员在抽样的基础上,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及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取得直接的审计证据,并通过评估样本对报表总体进行判断。在审计具体会计处理的准确性时,由于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审计内容广泛、涉及部门较多,审计部门不可能对全部资产、负债进行审计。审计人员必须在对内控制度与重要性水平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采取抽查方式,根据抽样情况扩大审计样本量或对某一样本的业务流程进行详细审计。

2. 资产负债表安全性审计。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安全性审计主要是对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重要资产负债项目所采取的安全保障措施、内部控制措施进行审计。审计时主要采取内控审计、风险导向审计的方式方法,分析评价相关政策、措施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审计时,首先要对各项资产负债项目的内控情况进行复核性测试,主要关注内控制度是否健全;关键控制点、重要业务环节和业务流程是否明确;对风险事件的识别能力如何,风险评估的过程、风险应对特别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否恰当;监控是否到位等。以此判断重要资产负债项目的内控体系是否健全、有效。其次要根据各项目的业务特点和业务流程,对具体业务操作进行实质性测试。鉴于基层央行主要涉及资产负债表中的13项内容,在对具体业务操作安全性进行审计时,可按照风险导向原则重点审计以下内容:

(1)再贷款、再贴现。再贷款、再贴现是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时所形成的重要资产。这些资产在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同时,面临着贷款利息计算准确性、本金的安全性及可控性等一系列风险。对再贷款、再贴现业务的安全性审计是基层央行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重要内容。审计中可重点关注再贷款、再贴现申请人申请条件的符合性、审核审批的严格性、发放手续的合规性、利息计算的准确性、资产收回的及时性、账务处理的规范性、相关部门之间账务核对的一致性等内容。

(2)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是基层行重要的资产类科目,其特点是数量较多、占用资金较大、产生舞弊的概率比较高。实际管理中存在着求大求新、重复购置、使用效率低等一系列问题。开展固定资产的安全性审计有助于基层行核实数量、摸清家底,对进一步强化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明晰资产权属、防止固定资产流失、维护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意义重大。审计中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采购计划的合理性、临时采购手续的齐全性、账务处理的规范性、资产处置的合规性、资产清查的及时性和一致性等内容。

(3)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缴存财政存款。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项目一般是资产负债表中金额最大的一项负债,是人民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之一,也是变化比较频繁的项目。它不仅关系到金融机构执行货币政策的严肃性,也影响到人民银行支付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息的准确性和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进而影响到人民银行的经营成本和收益。实际中准备金存款和缴存财政存款的安全性也存在着准备金率调整不及时、财政存款迟缴、少缴和欠缴、违规行为控制不到位等问题。准备金存款安全性审计可重点关注准备金存款缴存范围、比例和时间的准确性、考核的及时性、对违规行为处理的适当性、动用准备金存款手续的合规性、与法人金融机构对账的及时性和一致性等内容。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安全性审计中可重点关注金融机构缴存财政性存款的足额性、相关报表提交的及时性、财政性存款核算的准确性、对违规行为处理的适当性等内容。

(4)经理国库款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经理国库款项项目主要涉及到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财政预算外存款三个科目。开展基层央行经理国库款项安全性审计,主要关注与预算级次相对应的财政部门分设账户的合理性、收入入库的准确与及时性、拨款与退库的合规性、收入更正的规范性、与财政部门账户余额相符性。未报解各级预算收入的真实性与及时性、库存报表与地方财政库款、财政预算专项存款和财政预算外存款的一致性、地方级预算收入报表与待报解地方预算收入的一致性等内容。

(5)发行基金。基层央行发行基金管理工作在人民银行的工作中占有重要比重,投入大量的人、财、物。虽然发行基金未列入资产负债表正表,但重视对发行基金表外科目的审计、加强对发行基金的管理,有利于增加其安全性、更好地维护资产负债表的实质健康性。对发行基金安全性进行审计,可以从发行库管理、发行会计核算、发行基金调拨、复点、销毁等重要环节入手,查找发行基金管理上存在的不足,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

3. 资产负债表效益性审计。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在保证资产负债表客观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关注资产负债管理带来的效益性,不仅是提升审计层次的需要,也可进一步促进基层行履职绩效及整体运行效果的提高。效益性主要从资产效益、政策效益两个方面来衡量。审计时主要采取绩效审计的方法。具体内容为:

(1)资产效益。资产效益是指央行资源占用符合经济性和效益性原则,能在保证安全性的基础上实现合理的流动,并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实际中,可以对再贷款、再贴现、固定资产等的管理情况开展效益性审计。如对再贷款的绩效审计,可重点关注金融机构再贷款申请满足率、对再贷款的依赖程度,分析再贷款对金融机构流动性、经营效益和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等;对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绩效审计,可重点关注固定资产等实物资产的购置、分配、使用和维修是否经济、合理,汽车、发行机具、电子设备等是否存在闲置和使用不经济的现象,基建及大额的维修工程项目是否符合进度,是否存在超规模、超标准、超预算的情况等。

(2)政策效益。政策效益是衡量基层央行在执行总行制定的货币政策时,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实际中,可对基层行结合实际执行货币政策情况开展绩效审计。审计可通过分析性复核和比率分析等多种方式对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整体结构进行分析,了解基层央行资产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和规模走势,判断基层央行所采取调控措施是否科学、合理,以此进一步判断基层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二)审计实施

1. 明确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范围和频率。由于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目前正在探索之中,基层央行审计能力和审计资源有限,因此基层央行对资产负债表实施全面的审计是不现实的。现阶段,一是可以按照风险导向原则,从资产负债表的真实完整性、安全性、效益性入手,按照上述审计标准有重点、分层次地逐步探索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二是明确审计频率。为对基层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情况进行持续的审计监督,建议每年均根据基层行工作重点或实际情况选择资产负债表的几个重要项目开展审计。

2. 采取适当方法选取资产负债表测试项目。根据财务报表审计的一般原则,审计部门无法对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发表绝对保证的审计意见,只能通过不断修正系统的审计过程,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对财务报表整体发表合理保证的审计意见。为此在开展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时,审计部门要采取适当的方法选取测试项目,如选取全部项目、选取特定项目和审计抽样等。根据与测试认定有关的重大错报风险,单独或综合使用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规避审计风险。

3. 转变审计理念,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央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各类业务活动的综合体现。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整体性强、全局性强,是对内审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新挑战。开展健康性审计涉及央行管理不同层面、不同性质的问题,做好基层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一是要转变审计理念。在运用合规性审计思路、方法对有关问题进行查证的同时,注重从内控视角、管理绩效视角和风险视角进行分析评价,积极引入统计分析、对比分析等现代内部审计方法,探索形成“合规到内控再到管理和绩效”的审计思路。二是提升审计人员素质。审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水平。资产负债表审计既涉及到财务知识,又涉及到经济金融知识,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金融、审计、财务等多学科的知识。加快内审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可为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的有效实施提供强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郭庆平,杨立杰.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探索[C].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1.12.

[2]中国人民银行内审司《央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健康性审计[J].中国金融,2012,(9).

[3]聂健民.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审计刍议[J].华北金融,2010,(10).

[4]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课题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以及危机应对能力”研究(六)——央行应对危机措施的效果及启示[J].金融发展评论,2010,(2).

[5]宋根苗.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浅议[J].金融会计,2012,(2).

[6]李相栋,杜亚斌.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经济学分析[J].上海金融,2008,(7).

[7]王毅敏,王锦.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差异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J].金融会计,2010,(12).

(责任编辑 耿 欣;校对 SJ)

上一篇:建筑装饰施工论文范文下一篇:银行管理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