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9

信息化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部产生的基础,阐述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从职责设计、部门结构关系探讨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设计的架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小型图书馆 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 扁平化设计

自上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引入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至今将近20年,图书馆服务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新技术的应用丰富了读者需求,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分析设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部结构的论述,大多从本科院校图书馆角度出发,高职院校可借鉴却无法模仿。小型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部如何设置,职能结构如何关联,服务方向如何规划,高职院校图书馆做了很多尝试,但一直没有形成规范和共识。本文探讨高职院校小型图书馆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的设计,为图书馆建设提供参考。

一、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部产生的基础

如果说目录学支撑了图书馆整个馆藏服务的发展史,文献学保障了图书馆文化和知识的传播,那么信息资源服务则贯穿了整个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核心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在传统图书馆理论教程中,信息资源组织是以文本及各种类型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进行分析、选择、处理、序化,并以适当方式加以提供的活动。而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工作而言,由于不具备本科类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及其相应学科结构设置,高职院校图书馆现有组织机构以其职能类型简单分化为常见的采编部、阅览部、流通部及馆办,各个部门相对独立,极少从读者服务的便利性出发,突出服务读者的扁平式架构,因此削弱了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和发展优势。

(一)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的雏形。建立在数字化服务基础上的现代化信息资源服务有别于传统信息资源服务模式,然而机构设置具有历史传承性,追溯图书馆机构设置历史阶段,能更好为当前高职院校图书馆扁平化机构设置提供依据:1956年教育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试行条例(草案)》,高等学校图书馆一般应设立采录部(组)、编目部(组)、流通管理部(组),可根据具体情况和发展规模增设办公室和参考阅览、期刊、方法研究、特藏等部(组),规模较大的图书馆还可以再设立专业分馆,成为传统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的经典模式。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取消了对图书馆内部组织机构设置的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科学管理和便利读者为原则,确定本馆部(组)、室的设置,并确定各机构的相应职责”。200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沿用了1987年规程的做法,没有规定图书馆内部的部门设置,把“以有利于科学管理和便利读者为原则”改成了“以方便读者和有利于科学管理为原则”。不难看出,这些机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传统纸质文献典藏管理的需要,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开始转型,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大规模应用,馆藏资源的使用方式和使用载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信息资源服务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有了新的含义。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扁平化结构设计做好读者服务成为这一代图书馆人不断探索的问题。

(二)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的发展。现代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基础是依托计算机管理辅助系统和数据知识库服务,随着1996年后,图书馆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和配套数据库系统逐步进入高职院校图书馆,传统的编目方式、流通方式、阅览方式周期性发生质的变化,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开始以平均5年一次的速度流程再造,在这一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结合自身特点做了很多的实践探索工作,在以广西10所代表性高职院校为样本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关于信息资源服务部设立的名称,例如资源部、技术部、信息部、自动化部、数字服务部等,通过这些名称和职能的设置,可以得出一些共性的结论:多数高职院校图书馆此类职能部门的设置仅为了解决计算机及服务器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部分高职院校还将数字化建设与数字图书馆读者服务涵盖在职能工作中,这些部门的设置是在原有部门基础上的补充,延续了模块化的特点。部门增加了,整体的服务能力并没有实质的提升,高职院校读者对于馆藏资源的使用上依然缺乏指导性和连贯性,对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和实训环节很难提供有效的馆藏资源服务支持,各个主要部门之间缺乏有效联系,在图书馆科研上与本科馆差距越拉越大,被动的学科服务降低了读者需求黏度。

二、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高职院校小型图书馆要发展,与本科馆服务差距要缩小,自身服务模式要转型,读者需求导向要适应,这就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机构设置和流程再造创造了契机,等待变革不如主动变革。对于图书馆而言读者需求始终是图书馆改革发展的原动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读者群体对技能性知识的广度和宽度有着更为具体的要求,信息快餐十分普遍,这就要求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的职能设置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计算机设备的维护、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数字资源的采购上,而是发现读者需求层次,调整机构职能,提出解决方案。

(一)读者需求和教学需要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以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强调服务行业、生产行业的能力应用,高职生的“2+1”教学设计缩短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通过兄弟院校的对比,我们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都具有以下特点:大一基础学科学习、大二专业技能强化、大三顶岗实习。这就对高职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导大一读者使用馆藏资源,做好大二读者学科服务,支持大三读者顶岗实习,成为整个高职院校图书馆机构调整、读者服务的核心工作。与此同时,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学科支持服务也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提出新的需求,我们最常见的问题在于,无论是系部教学团队还是项目课题组,一方面不断抱怨高职院校馆藏资源结构贫乏,另一方面却忽视高职院校学科馆员的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要做好教辅服务,要提升服务能力,必须解决好服务职能扁平化结构设计和图书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问题。

(二)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人员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结构设计一直是困扰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难题之一,无论是本科院校还是高职院校,教辅力量都不应成为学院发展的短板,一个学科知识结构单一,安于现状,缺乏团队科研能力的教辅部门没有发展希望,短板效应最终会反作用于整体教学质量。因而,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引进和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图书馆引进人才不易,引进年轻人更不易,现代信息资源服务对馆员的综合信息应用能力有着很高要求,因而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人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丰富程度、工作执行能力和学科背景关联性,对于扁平化设计图书馆现代信息服务部做好教学教辅支持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人才学科结构:非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毕业生不要,是高职院校图书馆人才引进的一个误区,现代信息资源服务属于应用型前台服务,极少参与基础采编工作,馆员对信息自动化掌握的程度有着很高的要求,而当前大学教育对信息基础课教学都有着系统化的培养方案,较好地解决了应用问题。与此同时,我们面对的学生读者、教师群体知识背景千差万别,因此要求馆员要具备学科知识的迁移能力和拓展能力。一个不会主动知识迁移和技能应用的信息化图书馆员,无法完成高效的读者服务,因而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多学科背景人才是高职院校信息资源服务部组建的重点对口人才,如管理学类、通信工程类、自动化技术类,等等。

团队建设: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核心团队要做到业务精,紧跟信息技术发展步伐,基础知识结构丰富,具备一定的主动科研服务能力,否则在现有公办图书馆人事编制制度下,很难调动积极性,组成科研团队,开展学科支持服务。

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人员的培养可采取以下措施:

第一,通过继续教育,强化跨学科知识体系培养。一是对于引进的非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才,通过入职实习期、考核期、正式上岗期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鼓励或派遣参加各类相应的图书馆学基础培训班,对其进行系统知识普及。同时注重馆内部门业务交流与岗位轮换实践。二是对于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人才,要进行现代信息技术继续教育,鼓励并支持参加进一步深造或攻读第二学科学位,拓展其知识结构多样性,适应不同学科教辅需求。三是无论学科背景如何,都应要求馆员积极承担相应系部基础教学课程,或承担系部学生相应管理工作,如班主任、辅导员、社团指导老师,真正融入学生读者群体,了解读者需求,改善图书馆服务。

第二,通过教学结合强化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图书馆发展的原动力在于教学需求、读者需求,一所高职院校图书馆不积极融入读者群体,不参与教学实践环节,最终只能被淘汰。因此,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的馆员要以自身学科背景为优势,主动参与到高校基础教学工作,取得相应的高校教师资格证,成为“双师型”人才。同时,要根据高职院校图书馆实际情况,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核心科研团队,积极参与系部学科建设和服务工作。

第三,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图书馆,可以定期在图书馆内业务部门之间,兄弟院校图书馆之间开展短期交流学习活动,通过岗位短期轮换,院校间实践交流,让图书馆员工从不同侧面发现读者服务中存在的不足,汲取借鉴优秀的工作经验,更好地为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

三、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设计的架构

(一)信息资源服务部职责设计。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设计要以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为支撑,以读者需求服务为导向,将图书馆整体资源通过检索平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部门职责:针对高职院校图书馆岗位人员少、服务受众多、需求压力大的特点,高职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主要职责是(见图1):一是结合高职院校图书馆实际情况做好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管理,以及LibWeb2.0二次设计开发工作;二是借助服务平台做好数字图书馆馆藏资源(如CNKI中国知网、超星读秀知识库、就业数字图书馆等数字资源)读者推送服务工作;三是做好具有高职特点、满足高职院校科研需求的学科查新、科研支持服务工作;四是做好CALIS、CASHL等重点平台资源服务支持工作;五是做好高职院校图书馆部门相关的其他工作,如电子阅览室管理、读者培训、馆员内部培训等相关工作。

人员组成:信息资源部主任岗1名、信息资源建设岗1名、信息资源维护岗1名、信息资源服务岗1名。

岗位任职基本条件:热爱学院,热爱图书馆事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工作主动热情;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努力完成本职工作,服从工作安排与调动;遵纪守法,认真执行学院和图书馆的规章制度,遵守劳动纪律;尊重同志,互相支持,团结协作;具备信息化技术、设备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具备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基础知识;具备学科知识迁移及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做好卫生、安全保卫以及其他临时性工作。

主任岗位职责:确保本馆网络信息系统平台正常运行,协助馆长进行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承担教学科研相关信息服务工作,负责本部门发展。一是协助馆领导做好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规划和统筹管理工作。二是负责制订本部门工作计划、业务工作规程与细则,报馆长批准后实行。做好本部门的工作总结、业务统计及员工考勤考核等管理工作。三是负责组织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及现代化设备维护和管理工作。四是组织和实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工作。五是负责组织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与传播工作。六是做好教学科研相关信息服务支持工作,图书馆科研相关工作。七是协助做好图书馆主站设计制作工作,做好规划和质量把关工作。八是搞好部门内部团结和部门之间协作,组织部门技术培训和经验交流,带领本部人员积极完成馆里布置的其他工作任务。

信息资源建设岗:一是主要负责图书馆信息资源引入、数据库引进、服务资源二次开发和应用推广工作。二是负责试用、评价相关学科的电子资源,为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提供技术支持。三是负责数据库引进的相关技术服务工作。四是负责对全馆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操作指导工作。五是协助做好信息资源市场调研、需求分析、结构设计工作。六是协助开展数字资源读者服务、培训等相关工作。七是协助开展图书馆科研相关服务工作。八是及时跟进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引用的动态进展工作。

信息资源维护岗:一是主要负责图书馆信息资源维护管理工作、全馆数据库资源验收管理及维护工作。二是负责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管理及全馆网络管理维护工作。三是负责对全馆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操作的指导工作。四是协助做好图书馆计算机类设备采购方案制订、验收管理及维护工作。五是协助做好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服务推广工作。六是协助开展数字资源读者服务、培训等相关工作。七是协助开展图书馆科研相关服务工作。八是定期编写、更新相关信息资源读者服务参考资料,包括利用图书馆的主题指南和新资源使用指南等。

信息资源服务岗:一是主要负责图书馆信息资源读者服务、资源培训、专题查新、查重服务工作。二是制订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专题培训计划,定期完成图书馆信息资源推送服务工作。三是负责搜集、鉴别和整理相关学科的网络信息资源,并在图书馆主页上按学科大类建立学科网络导航。四是负责对全馆工作人员进行计算机信息理论知识和基本应用操作的指导工作。五是协助对口系部的教师进行相关课题文献检索工作,根据各系部的需求协同其他学科馆员为重点学科研究提供定题检索服务,逐步做到有针对性地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六是经常性为对口系部教师、团队提供利用图书馆的指导和培训,包括介绍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七是协助开展图书馆科研相关服务工作。

(二)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部门结构关系。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与高职院校图书馆原有服务单元关联情况如图2所示。图书馆管理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是信息资源服务部的核心职能之一,对于小型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流通服务和阅览服务基础功能在管理系统的支持下服务领域和服务方式不断增强,覆盖面逐步深化,其原有的服务职能和载体方式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因而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梳理好三个核心功能服务关系,调整服务重点,将形成更为流畅的服务体系,并对个性化图书馆服务整体设计提供便利。

现代信息资源服务部在高职院校图书馆整体服务中的组成关系如图3所示。无论是流通服务、阅览服务还是信息资源服务,都是图书馆整体服务的重要一环,通过图书馆信息资源服部对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LibWeb2.0的设计,将使这两个传统服务部门具备信息化整体服务能力,无论我们的读者是从教学团队出发还是从学生需求服务出发,都能迅速高效地展开教学需求服务、科研需求服务、读者需求服务。减少部门间踢皮球现象,促进高职院校图书馆员工主动服务意识和整体化服务理念,强化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整体服务能力。

现代信息服务部扁平化设计与读者一站式服务结构关系如图4所示。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而言,由于人员编制少,读者服务需求全面,这就需要通过信息化服务部对整体需求的设计,通过图书馆服务平台以扁平化的方式展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无论是在校园、图书馆内,还是在学生宿舍、实习基地和实习单位,都能通过信息化服务部的服务系统满足各种需求,使每一位馆员都能成为学科服务助手。

综上所述,看似简单的组织结构和服务职责,其实质是由高职院校特有的服务需、岗位编制、人才结构所限制,高职院校小型图书馆要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突出重围做好读者服务、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就一定要坚持不懈地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以本科院校为参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结合实际,流程再造,才能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司莉.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专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28-132

[3]倪延年,等.高校图书馆系统管理学概论[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344-350

[4]张永庆.图书馆管理规章制度全集(上)[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4:39-44

[5]董哲英.浅谈对95后高职读者的培养[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7)

[6]徐军华.基于现状调查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优化模式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10(5)

【作者简介】廖建威(1982- ),男,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在读研究生。

(责编 黎 原)

信息化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新课改下的中学图书馆开展参考咨询服务不仅可行,而且非常重要。广东实验中学图书馆为成为师生们教与学的参谋做出了尝试。

[关键词]中学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广东实验中学

参考咨询服务是体现图书馆核心价值、展现图书馆员情报知识的重要工作,已为大多数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所重视。随着中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改革,“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和各种课题研究深入到广大普通中学。中学师生们在繁重的学习和高考压力下急需获取课本和教参以外的知识,中学图书馆不仅为教师教学、科研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也为时间紧迫的中学生扩大知识面、进行信息技能培训提供了支持,还为领导层提供教学管理、学校建设等跟踪服务,因此,在普通中学开展参考咨询服务显得极其重要。

1中学图书馆开展的参考咨询服务的特点

1.1 服务对象固定

中学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对象相对固定,就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学校领导有分管教学的、科技的、德育的、党团的、基建的,等等;教师可分为文科教师、理科教师、主课教师,科技竞赛教师、心理辅导教师、德育辅导教师,必修课教师、选修课教师、校本课程教师、研究性学习导师等;学生可分为初中生、高中生,文科生、理科生等[1]。图书馆可根据固定的服务对象分门别类,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服务对象的固定,使人力资源有限的中学图书馆提供参考咨询服务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

1.2 服务方式灵活

1.2.1 面谈式的服务方式。由于中学师生在校时间长,所以他们常常可以利用课间或放学的时间到图书馆,与图书馆员进行深度的交流,清晰地表达他们的信息需求和使用目标,图书馆员也可根据师生们的需求,提供更好的服务。

1.2.2 网上非实时服务方式[2]。师生们可通过Email和专门的表单,把自己的个人信息、需要查找信息的描述、回复时间等发给图书馆员,图书馆员在一定时间内将查找到的资源用Email反馈给读者。这种方式比较适用于课余时间较少的学生们。

1.2.3 网上实时服务方式[2]。师生们通过网络聊天工具如:QQ、MSN、TOMSkype等进行实时的咨询、沟通、对话,图书馆员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浏览师生们的浏览器,进行远程控制,直观地演示检索过程, 使师生们既获得所需信息又掌握了检索的技巧。这种方式适合时间安排相对自由的教师。

2中学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实现

2.1 引起领导的重视,争取学校的支持

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中学图书馆广泛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关键。学校领导肩负学校教学、德育、科技竞赛、建设等各个方面健康发展的重任,图书馆应定期主动地为各个部门的领导提供相关的资料,为学校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图书馆提供的领导决策服务、校园建设建议、规章制度完善建议等,可减轻相关部门搜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工作量。当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工作能支持领导们的工作时,就会引起他们的重视,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地位,为图书馆争取到资源、资金的支持,便于进一步开展参考咨询服务。

2.2 广泛宣传,引导师生们了解、利用咨询服务

让师生们了解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是图书馆开展该项服务的前提。图书馆馆员应分析普通中学师生对参考咨询服务需求的特点,不断地完善馆藏。根据教师的教学特点,建立教材、教参、试卷、课件等特色馆藏;根据学生的探究型学习需求,建立研究性学习特色馆藏;根据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建立期刊数据库。当图书馆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能够解决师生们的问题、减轻他们的教与学的负担时,他们自然会喜欢来图书馆利用这一服务。

图书馆还可以通过校园邮件向每个师生发送邮件和短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海报向师生们详细地介绍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项目;通过班主任向各班同学专门讲解该服务;通过教师业务学习由图书馆员向教师讲解该服务。这样,使全校师生都能够了解并充分利用这一服务。

2.3 想方设法实施参考咨询服务

2.3.1 实现图书馆的网络化管理。图书馆的网络化管理是开展参考咨询服务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应购买文献资源管理系统,统一管理本馆的纸质、音像、电子文献;图书馆应建立本馆的网页,供师生们查阅本馆资源;图书馆馆员应能够链接互联网,在网络上为师生们查找所需资源并及时发送给他们。

2.3.2完善图书馆馆藏配备和主动加入共享成员馆队伍。图书馆应根据本校师生的信息需求特点,不断地完善馆藏配备。然而由于中学图书馆经费有限,不可能靠一校之力建立一个“大而全”的馆藏。因此,中学图书馆要积极主动地促成并加入共享成员馆队伍中。在保证本校师生80%的需求的前提下,与各共享成员馆统一协调,分别建立不重复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特色馆藏,联合购买期刊数据库,分享开发的网络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和人力资源,保证参考咨询信息的质量。

2.3.3 参考咨询服务日常工作化[3]。由于中学图书馆管理员人数不多,不可能专门成立一个参考咨询部。参考咨询工作可由馆长领头,根据各管理员的特长分配不同的参考咨询任务。相对简单的咨询可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复杂的咨询(如领导决策、课题跟踪等)可以采取多对一的方式,每个管理员根据自己的特长负责数据库、书目、报刊、网络信息等信息源的查找工作。

图书馆应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介绍图书馆馆藏、功能,提高师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在图书馆的主页建立常见问题解答服务,指导学生查找藏书、数据库,解决读者们遇到的一般性问题;建立导航库,根据本校的教育特色和科研特点,在网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源并整理、分析、提炼;提供网上实时、非实时参考咨询服务,每天应定时浏览Email和查看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及时为读者提供解决方案;主动为领导和教师提供决策和课题跟踪服务,每天查看相关报纸、网络,定期向领导和教师发送相关的、最新的信息资源。

3广东实验中学图书馆开展一系列参考咨询服务

3.1 开设文献检索课程

自2006年以来,广东实验中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每学年初始,利用自习课、暂停的艺术课为高一20个班、初一12个班的新生开设《新生入馆培训》课,向学生介绍我馆的馆藏、各个库室的功能和开放时间,简单讲解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用法、查找藏书的技巧、使用系统续借和预约等。培训后的学生利用图书馆的意识明显加强,到馆率明显增加(如表1),图书错架的情况明显减少。2006年,我馆采取在电子阅览室上课后参观图书馆各库室的方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了解本校丰富的馆藏资源。这样做,吸引了他们的兴趣,效果较好,但电子阅览室没有投影仪、黑板,老师需要控制学生的电脑界面来上课的方式,增加了上课的难度。当时的图书馆只有3个老师,一天上4、5节课,比较吃力。2007年采取两个班在阶梯室上课的方式,虽然改善了上课的环境,但100多个同学同时上课、参观,课堂纪律难以控制,效果明显下降。2008年至今,由于图书馆教师人手增至6个,我馆采取先到各班上课,再参观图书馆的方式,效果很好。今后,我馆将在这一模式上增加请高二的图书义务管理员作为小导游的做法,带领新生参观图书馆。

利用新课改的契机,我馆于2005年开始开设了校本课程——信息检索课,为选修学生详细讲授手工检索工具、网络检索工具、检索的方法和途径。一部分选修课学生还被吸纳为图书馆义务管理员。

3.2 为师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自2005年始,我馆老师应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备课长的要求,为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文献检索”讲座。通过案例向同学们展示查找资料的重要性,根据各种资料的特点,深入浅出地介绍一般图书、工具书、报刊、数据库、电子图书、网页的查找技巧,为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奠定了基础。

我校每周三第八节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时间,我馆在这一节课开放报刊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书库,供师生们咨询和使用。

3.3 为学校和教师的课题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我校作为广东省的重点中学,在“十一五”期间,承担了4项国家级课题、3项国家级子课题、16项省级课题、10余项市级课题,25项校级课题。我馆作为学校的信息中心,已拥有6位专业的信息管理人员,有义务、有能力为学校和教师的课题提供跟踪、咨询服务。 我馆主动为教学处的省级课题研究项目“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评价与考试研究”提供了相关的书目和中国期刊网上的相关论文摘要;为省级课题研究项目“无线电测向运动发展课程的构建与实施研究”完成了文献综述的撰写工作;参与了校本课程撰写的子课题,编写研究性学习中“信息检索”部分章节;为教师的课题“基于Web2.0的教育优质资源拓展研究”撰写了文献综述;为帮助教师撰写体育教学论文,从期刊网搜索并下载相关参考论文。

3.4 为教师的备课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教师上课需要准备大量的信息和图片,这增加了年龄较大、计算机操作相对薄弱的老师的备课难度。当这些老师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我馆馆员都能主动为他们解决问题。如,通过查找网络上的电子书,快速地为语文教师查找《二十五史》(共十二卷)中的一个情节;通过查找中国期刊网,为语文老师查找关于《庄子》中“气”的内容;为医务室教师查找并下载了大量关于“药品的安全”“体育运动会的常见医疗安全”的图片,协助其完成了课件制作。

3.5非实时的参考咨询服务

当教师们通过我馆在教师资料室设置的“心水推荐”和校园邮箱向图书馆推荐书目、提出建议时,我馆馆员能通过邮箱及时回复教师,并通过图书馆主页、校讯通、邮件等方式向教师定期推荐新书书目、购书方式、购书时间和注意事项等。我馆书库设有“大家来写一写”栏目,包括“心水版”和“吐槽版”,学生可将推荐购买的书目、对图书馆的咨询和交流张贴在相应的版块上,馆员每天整理这些栏目,及时给学生回复。学生还可以通过图书馆的微博“广东实验中学图书馆”了解图书馆的最新动向,和图书馆教师进行交流。

4结语

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的“技术活”,是图书馆工作和图书馆员核心价值的重要体现,在具备馆藏和人力资源的图书馆可以并应该积极开展。我馆的参考咨询服务刚刚起步,服务深度需继续加强,服务项目还需继续扩展,开展更多的课题跟踪服务,以打开决策领导服务和实时参考咨询服务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章晴霞.中学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模式初探[J].教育管理,2009(5):160—161.

[2] 贾玉英.网络时代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的拓展[J].情报探索,2005(7):113—115.

[3] 洪利标.新课程环境下中学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J].图书馆论坛,2006(5):216—218,215.

信息化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移动信息平台成为当前主流的沟通渠道,给越来越多的人带来便捷体验。移动信息平台有效克服了时间、空间和硬件设施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从事事务管理。文章对移动信息平台运用到高校图书馆管理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使高校图书馆服务效率得到质的提升,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关键词:移动信息;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实践探索;目標

高校图书馆在我国知识传播与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师生提供交流、讨论、学习的空间,使知识实现有效互通[1]。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采用“人工为主,信息为辅”的管理模式,图书借阅、新书购置、图书登记和信息反馈大部分都依赖人工方式完成,这给图书管理人员带来巨大压力,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图书馆的运行效率。因此,借助移动信息技术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效率至关重要,学生借助自己的移动设备就能完成基本的图书事务,不必花费时间在图书馆排队等候,有效节约了学生的宝贵时间。移动信息平台对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大有裨益,高校图书馆需要做好对移动信息技术的引入,让更多的人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

1 高校图书馆的基本功能介绍及具体实现过程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的高低,更多地体现在功能的实现上。只有让图书馆花费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就能正常运转,才能让全体师生从图书馆获得更多知识,享受到高效的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图书馆全面深入剖析其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明确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有待提升的内容。

1.1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分析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可以划分为三种,即“图书馆—师生”功能、“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和“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首先,第一种功能主要是图书的借阅、查询和归还。传统图书馆一般通过借书证或校园一卡通,通过信息录入设备将图书信息注入磁卡中。但是,该模块功能需要借助图书馆PC机和RFID扫码设备,需要学生到图书馆才能完成[2]。第二种功能主要表现在图书的具体管理与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需要对馆藏图书的使用情况有全面的了解,明确图书在图书馆的划区和具体位置,同时对新购图书完成项目分类、登记入库、条码粘贴等。第三种功能就是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补充完善,将一些优秀图书、出版年代新的图书纳入图书馆馆藏,对一些残缺不全、内容陈旧的图书进行更新换代。其次,图书馆要针对师生实际需求购置图书,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图书馆基本功能如图1所示。

1.2 高校图书馆基本功能的实现途径

图书馆的三种功能所依赖的条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是以人工为主、以信息技术为辅实现[3]。首先,“图书馆—师生”功能需要管理员和学生共同完成,缺一不可。学生在查阅所需书籍时,需要进入图书馆内网才能完成信息查询。然而,图书馆所提供的机器设备是有限的,学生只能排队使用PC机。这种问题在借书高峰期尤为突出,大大制约了借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学生在挑选好所需图书后,需要在图书登记区将图书信息录入卡内,这就必然会在登记区产生拥堵,给管理员带来较大的工作压力。其次,“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功能需要管理员完成对馆藏图书的登记、将师生所借图书摆放到规定区域、新书籍录入图书数据库、对图书情况进行归纳汇总等。这些基本功能都需要管理员人工完成,只有在图书归还时才会应用射频技术。最后,“图书馆—图书采购科目”功能依赖图书管理员对全年图书借阅情况和馆藏图书情况的分析统计,并制订出下一年度图书采购计划。该模块功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做的决策不能完全代表全体师生的意愿,具体实现途径如图2所示。

2 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面临的困境

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对图书馆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着师生对图书馆的使用体验和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只有明确当下服务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图书馆才能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笔者通过对传统图书馆的基本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分析,得出以下图书馆所面临的具体困境:第一,图书管理员涉及领域较大,图书馆管理任务繁重。传统图书馆都是围绕管理员开展工作的,只有管理员的充分参与才能完成正常的运转。然而,由于图书管理人员数量和精力是有限的,他们只能按部就班地进行图书管理。这种问题必然会导致工作效率得不到提升,不能很好地满足师生对图书馆的需求。第二,信息技术渗透不够全面,没有充分发挥其便捷性的特点。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工作管理效率,也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和学习。目前,在图书馆服务管理中只是单纯地应用到射频枪、射频码和图书管理数据库,集中体现在借还书流程中,对其他方面渗透得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使用体验。因此,信息技术要贯穿于整个图书馆管理,从图书入库到图书查阅、从信息登记到意见反馈,在整个过程中充当“图书管理员”角色,用现代信息技术更好地提升图书馆服务效率。第三,学生查阅和预订图书不方便,时间利用率不高。目前,图书借阅和查询都需要在图书馆内完成,空间约束性对学生来说极为不便。学生不仅需要到图书馆查询所需图书,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学生在查询时也会出现没有所需图书或已被借出的情况,让学生白跑一趟。因此,图书馆需要完善移动信息平台,让学生借助该平台就可以查询所需图书并进行预订,大大提升了借阅效率。第四,学校师生较少参与图书购置,图书供求不能达到良性平衡。图书馆的立身之本是为了传播知识,让师生能从中获取到所需信息。图书馆图书购置应以师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需要购买图书[4-5]。然而,目前图书采购权多集中在图书管理员身上,只能由他们决定下一年度订购图书的类型和数量。由于他们依靠的是管理图书的经验和对师生借阅的主观推测,因此他们的订购决策不能代表全体师生的实际需求。要想更好地使师生从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中获益,图书馆就必须以师生实际需求为指导,更加科学地采购图书。

3 基于移动信息平台优化服务管理效率的具体措施

3.1 构建掌上图书馆,实现图书查询和网上预订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中较为普及,它覆盖了将近100%的人群。因此,构建掌上图书馆,使学生借助手机图书馆APP或微信公众号,就能对图书完成查询和预订。图书馆要实现移动端与PC端数据库的共享,学生在移动端就能完成基本的信息查询。学生将所需图书名称填写到移动信息平台上,该平台对查询信息进行初始化,以规范的格式上传给图书馆服务器。服务器对请求信息的获取完成Web层、sercice层、dao层数据调用,将查询到的图书信息反馈给手机端。这时,学生不仅可以看到所需图书的具体位置,还能查询到剩余数量,并且能够在手机端完成对图书的预订。例如,某学生想要查询《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时,他只需要填写图书名称和图书所在类别等信息,将其提交到服务器。服务器通过SQL语句“select*from图书类where bookname=‘中华上下五千年’”查询所需图书。同时,学生想要预订所需图书时,只要将个人有效证件号码上传给服务器,图书数据库会将该图书锁定至指定个人,学生可以在有效期限内到图书馆借阅该图书。这项功能不仅能让借书更有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图书馆员查询图书的工作压力。具体功能实现流程见图3。

3.2 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借阅

在成功预订图书后,学生可以到图书馆完成图书借阅。在学生通过射频器和PC终端完成图书信息读入时,会出现排队等候的情况,影响借阅效率。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后,学生利用APP或者响应式网站,通过手机AR功能读入信息,将该书记录在个人名下。此时,该平台将图书数据库信息由在馆设置为借出,实现图书信息的正常互动。该信息平台具备实名制的功能,能够将信息具体到每个师生。如此一来,学生就不必排队在借书卡中读入信息,节约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3.3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完成图书登记与使用情况的录入

对新书信息的登记和对馆藏图书情况的录入,是图书管理员的主要工作,也是较为复杂的工作流程。传统图书馆对新书的登记是在射频器和PC终端上完成的,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就可以由多个管理员共同完成,不必受硬件设备的约束。它的基本功能和借阅图书功能类似,图书管理员以admin身份进入系统,通过手机AR扫描技术完成对图书信息的录入。此时,图书管理数据库完成对该数据的更新,将其纳入馆藏图书中。管理员在对馆藏图书使用情况进行录入时,传统方法是两个管理员依次对图书进行信息登记,用文字记录其基本情况。这种方法不仅会降低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同时在记录信息时也会花费大量时间,影响图书馆的管理效率。而应用移动信息平台后,图书管理员只要进入“图书使用情况”模块,系统会自动提供多种图书情况选项供管理员选择,管理员只需通过扫描图书码并选择具体选项就可完成信息录入,大大提高了录入效率。

3.4 应用移动信息平台搜集师生需求信息

移动信息平台最大的优势是普遍性,它涵盖学校的每位师生。师生可以借助移动信息平台,将个人对图书的需求信息和所属类别上传到服务器,通过后台数据库的统计分析完成信息登记。图书管理员通过查看师生的图书需求数据库,明确师生对哪些类别图书的需求程度高,根据师生需求制订下一年度的图书采购计划,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

4 结语

移动信息平台对优化图书馆服务管理效率起着关键作用,既方便学生查询、借阅图书,又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压力和负担,并且能够很好地指导图书采购和需求信息获取,让图书管理更加科学化。因此,高校图书馆要把移动信息平台融入图书管理工作中,真正实现数字图书馆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贾国祥.基于3G手机移动学习平台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5):53-56.

[2] 吴雪映.RFID技术应用与公共图书馆服务管理转型[J].图书馆杂志,2012(11):51-52.

[3] 姚秀敏,路程.我国图书馆服务管理战略的内涵及其实施[J].图书情报知识,2002(2):23-25.

[4] 宋娟.圖书馆理念下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J].管理观察,2013(21):78-79.

[5] 周耀.微信时代下的高校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研究[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14(3):3-5.

(编校:崔 萌)

信息化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技术全球化。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对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队医院图书馆的人员素质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偏低成为制约军队医院图书馆发展的瓶颈。本文针对当前军队医院图书馆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合理配备图书情报学专业、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外语专业的人员比例,强化人才的群体功能,形成学科馆员、网上咨询专家、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等四个层次的人力结构新模式。

关键词: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模式设计

一、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通过一系列组织行为及有效的运营机制,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整体规划、具体培训管理、选拔录用、考核激励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的工程,开发全体馆员的智力潜能,提高其工作绩效,增强其事业心,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积极性,营造一个和谐融洽的亲情气氛,发挥图书馆所有资源的价值,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医务工作者和读者对医学文献信息的多种需求,努力实现图书馆的目的宗旨。在促进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员工个人也在奉献中获得认同,实现个人价值的成就感。

二、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意识薄弱

因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目前,一些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观念仍然比较淡薄,一直沿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在人员的引进、使用上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另外,由于军队医院图书馆并非医院主流业务工作,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封闭保守,安于现状,缺乏危机感和竞争意识。与此同时,一些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规模、设备和馆藏,轻视人力方面投入和管理的意识问题。一些军队医院领导对图书馆很少问津也成为图书馆的管理者人力资源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二)业务素养偏低

因为种种现实原因,一些军队医院图书馆成为安排家属就业、闲置人员、“门路人员”的收容所,真正懂业务的人才难以调入,大量素质偏低、专业不对口的人员被安置进医院图书馆,造成图书馆员整体业务素养偏低。另外,目前医院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大多数不是图书馆专业毕业的人员,有的只在工作中获得了一些简单的图书馆工作技能,不具备基本的、全面的图书馆学教育背景,对高层次的图书馆管理及研究缺乏理论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研究表明,现有军队医院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基本技术,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高新医疗技术的发展,无法满足现代医疗临床和科研的需要。此外,军队医院图书馆主要面向医务工作者,但是,许多医务工作者因为工作繁忙和对图书馆缺乏认识,对图书、情报、信息利用意识淡薄,造成图书馆人力资源长期闲置,使图书馆员能力素质自我提升的主观能动性不足、积极性不高。

(三)岗位配置不科学

当前,大多数军队医院图书馆极少有人力资源的中长期岗位配置规划,不仅不重视岗位培训,而且不能正确运用能级对应的管理原则,即根据人的能力,把人才放到相应的岗位上去。普遍存在着能级不分、职级岗位错位、管理失衡和聘任制有名无实等错误现象。在一些军队医院图书馆中,一方面是图书馆专业人才缺乏,业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另一方面则是,现有的人力资源岗位配置不当,使人才不能各就其位、各尽其职,一些专业人才纷纷“跳槽”。

(四)制度机制不规范

在军队医院中,因为图书馆的工作非主流业务,使一些具有较高素质的馆员感到被“边缘化”,因为馆员的晋升、评职、业务深造等方面,基本按照论资排辈的做法,使一些人才丧失了对图书馆事业的归属感和主动进取的精神,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争上岗和激励机制,缺乏规范化的人力资源培养、稳定和业绩考核等方面的制度。

三、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模式设计

要解决好当前军队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首先就是要解决人的问题,搞好人力资源配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新时期图书馆呈现出的新功能、新特点,通过改革现有人力资源配置方案,改变图书馆人力结构,合理配备图书情报学专业、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以及外语专业的人员比例,强化人才的群体功能,形成学科馆员、网上咨询专家、信息技术人员、专业管理人员等四个层次的人力结构新模式,有助于军队医院图书馆建立起一套健康的人才体系,形成良好的运行环境。

(一)学科馆员

军队医院的学科馆员是以提供医学专业知识服务为主,依托具有某一医学专业背景、熟悉图书馆馆藏和资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及文献获取能力,与某一学科建立专门联系的图书馆高级专门服务人员,是拥有某一医学专业领域扎实知识和较高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这是一支专业性很强的服务梯队,这既是服务内容层次区分的必然,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必然。在队伍建设时,可参考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参考馆员制度:工作队伍分A、B、C三级,每一级中又分成学科与技术两种岗位,整个队伍成金字塔形配置。其中:A级为资深参考馆员,他们可负责专题咨询;B级可负责知识导航;C级负责信息检索,整理。

(二)网上咨询专家

网上专家咨询是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手段的扩展,是图书馆咨询现代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也是咨询人员社会化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建立网上专家咨询队伍,主要是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并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患者和科研工作者提供专业知识咨询服务。军队医院图书馆的专家咨询队伍既可以聘请本院知名专家担任,也可以外聘专家,这部分专家不占用图书馆编制,能够准确把握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读者的知识需求点,对提升医院图书馆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三)信息技术人员

包括现代信息工具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人员。现代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的知识化,即由向服务对象提供文献资料服务转向提供知识服务为服务对象做好信息咨询工作,这一特征的出现对图书馆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也使现代图书馆必须调整人力配置结构,建立一支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很高的能从事信息获取加工整理和发布的队伍。当前,虽然互联网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的梳理、筛选、加工与处理却是众多医务工作者难以做到的。近年来,军队医院开始越来越多地聘用非现役文职人员,他们中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对提升军队医院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效益起到关键作用,尤其是一些信息管理技术人才,已渐渐成为医院图书馆业务的中坚力量,能够有效地开发图书馆知识信息资源。

(四)专业管理人员

医院图书馆在优化人力结构时必须要考虑建立一支精干的管理人员队伍,也就是说一个好的图书馆还要有一支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作为一个既是学术性,又是服务性实体的军队医院图书馆,管理人员主要是以现役军人为主,要有人力资源管理的经验、头脑和学识,他们对医院人力结构起到协调、管理、运作的作用。

军队医院图书馆正随着整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数字化发展而迈入改革的轨道,必然会引起内部人力结构的一系列调整。军队医院图书馆要紧跟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步伐,主动调整人力结构,优化人力资源配置,逐步形成一个从知识、能力、专业、学历、职称、年龄都趋于合理的整体结构。建构科学的人力结构模式,满足新时期对军队医院图书馆工作的新要求。

信息化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分析归纳了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问题,针对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不足问题提出了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不足

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近年来,美国高校十分重视信息素质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信息素质和信息能力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国在“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教育部门开始意识到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198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奏响了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新篇章。随着教育部1985年《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及1992年《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等一系列政策法规的颁布,文献检索课在我国高校开始广泛普及,并成为二十多年来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手段。

一、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多年来,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虽然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不足是不容人们忽视的。

1. 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高校的实施缺乏统一规划

美国信息素质教育之所以能顺利实施,主要得益于权威机构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组织出面对信息素质教育作一个统一的规划和部署,这使我国信息素质教育的开展陷于一种无序迷茫的状态。

2. 高校的教育职能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管理缺乏力度

我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往往陷于图书馆孤军奋战的尴尬境地,得不到教学管理部门以及院系相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活动中,许多学校的文献检索课教学工作不但没有得到加强,教学任务反而被严重削减,因此文献检索课备受冷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素质教育重视不够。第一,将信息素质教育等同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第二,将信息素质教育片面认为是专业技能教育;第三,将信息素质教育认为是提高学习效率的辅助手段。这些观念深深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模式,制约着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开展及教育的效果。

(2)信息素质教育手段落后。目前,多数高校仍然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唯一的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方式。模式是老三套:新生入学教育、讲座式教育、文献检索课教学。课程设置大部分为选修课,课时设置多的为一个学期,少的仅仅为几节讲座,而且课程内容陈旧、落后。虽然增加了计算机检索内容,但大部分仍局限于数据库如何检索等检索技能方面的应用,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方法等基本不沾边,缺少系统化的信息意识、信息需求、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综合信息素质的培养。

3. 信息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涵盖面窄

教育部“四个文件”的下发,在我国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没有这四个文件,就不会有文献检索课今天的成就与辉煌,现在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但也必须看到,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瞬息万变,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作为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培养与教育的课程,显然原文件的有关内容,特别是[1992]44号文件《教学基本要求》已经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与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内容滞后。信息素质教育应该包括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教育、信息技能教育和信息道德教育。高校现用教材是以国家教育委员会[1992] 44号文件《关于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为依据编的,内容主要是信息技能教育,部分涉及信息意识教育、信息知识和信息道德教育,内容陈旧又不全面,对学生信息素质的要求也不高,因此不适应新世纪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要求。

(2)教学层次不分。学生年龄不同,程度不同,信息素质教育的课程也应不同,对不同的学生应因材施教。目前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大多共用一套教材,教学层次不分。因此,实施本科、专科、研究生的分段教学也势在必行。

4.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陈旧、学生信息意识淡薄

信息素质教育的理念,是指人所具有的对信息进行识别、获取、加工、利用、创新、管理的知识等各方面基本品质的总和。其中,信息知识是人们在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拓展信息传播途径、提高信息交流效率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基础。信息能力是人成功地进行信息活动所必须具有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构成信息素质的核心。

(1)信息素质教育理念陈旧。信息素质包括信息知识素质、信息意识素质、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它们四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信息知识素质是基础,信息意识素质是核心,信息能力素质、信息道德素质是准则与保证。而我们许多院校把信息素质的培养仅仅理解为文献检索课教育,只着重于信息技能教育,忽视了理念教育,只重视手段应用,忽略了观念更新。

(2)学生信息意识淡薄。根据我们日常工作的观察和对部分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对信息的吸收程度有很大差别,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思路一般不是很开阔,往往局限在与自己所喜爱的某种信息接收上,主动捕捉相关信息的意识不够浓厚。另外学生的信息能力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对信息的分析鉴别能力较差、语言较贫乏、缺乏信息创新能力,不善于积累信息。

二、高校信息素质教育针对不足应采取的对策

做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要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 强调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创造政策支持的环境

知识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价值成为价值实体中的独立构成部分,信息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首要资源,对信息资源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已成为衡量21世纪人才素质的重要标准。很多发达的国家对信息素质教育非常重视,把信息素质教育看成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并认为信息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关键性的成果。吁请教育界权威机构和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信息素质教育在知识经济社会的重要性,要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为各部门人员的合作创造条件,并统一部署和规划,制定出具体实施准则和方案及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估标准。为高校推行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促使信息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

2. 制定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和切合实际的信息素质教育目标体系

各高校要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有关政策为依据并结合本院校的实际情况,指定出切实可行的信息素质教育规划。规划制定人应有校长、主管教学的领导、图书馆员、各院系老师和其他相关人员。规划内容应包括以下几点:

(1)信息素质教育的对象和范围。是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还是选择某个年级或院系为试点,条件成熟时再全面推广,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因为教育对象和范围不同,要采取的措施也不一样。

(2)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应达到的信息素质能力和细则。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信息知识、较强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平,其中特别要加强对大学生信息检索、判断、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指定达到上述能力的课程方案,并分层次、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能仅仅依靠一两门课程、几次培训讲座来实施完成。应该根据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年级的本科生、研究生制定系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措施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

A.对刚入学一年级学生进行图书馆知识及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和培训,讲授图书分类法及图书馆对图书、期刊等的加工和管理、图书馆馆藏查询的使用方法。使新生了解图书馆,增强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并为以后学习专业数据库打下良好的基础。

B.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信息能力的培养,开设信息基础理论课程,同时进行检索专业数据库技能的培养。在专业课教学中,插入专业信息及信息资源的介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重组和挖掘信息的能力,为全面学习中外文的专业信息检索与利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C.对四年级的学生应注重专业信息收集、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全面讲授中外文专业数据库的检索与利用,重点在于明确表达检索需求,精确而有效地构建检索策略;介绍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的检索与获取;培养学生论文写作的能力,全面、系统地掌握信息理论和技能知识,并能熟练运用到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

(4)确定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各类学生应接受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也应达到不同程度的标准。目前我国暂未颁布信息素质教育方面的准则,各高校可参照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也可通过社会需求的考察来制定出一套科学的、符合我国国情和各院校情况的信息素质教育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既能作为信息素质教育的指南,又可为信息素质能力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A.在信息需求和获取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信息需求的能力相协调,强调不同类型和形式的、现有的和潜在的信息资源的利用,而且还要注重所获信息的成本与收益。

B.在信息选择与评估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对信息的增值性、信息的矛盾性等性质的认识相一致。要求学生不仅对信息及信息的来源做到批判性评估,而且对所需信息能够进行有效而又高效率地评估。

C.在信息检索与应用方面。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估体系要与学生利用各种方法检索各种载体形式的信息相联系,并不断完善检索策略;在信息利用方面,能够将精选的信息纳入到自身的知识体系中去;能够利用信息完成特殊的研究;能够遵守关于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的法律、规定、政策以及礼节。

D.在信息交流方面。要求学生通过与他人、与学科专家和从事实践工作的专家的交流,来不断地修整自己对信息的理解和解释。

3.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与学校其他教育职能部门的协作与联系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推行需要在全校性的信息素质教育整体规划的前提下进行,学校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图书馆和院系要相互配合、明确分工,同时还需要信息素质教育教师与各院系的领导及专业教师、学校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相关机构密切合作。合作是高校开展信息素质的重要基础。作为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主干机构的图书馆,要争取学校主管领导的支持,注意加强与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院系教学管理机构的横向联系与协作,制定一套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机制和教育评价体系,把信息素质教育贯穿并融入学校整个教学体系中,形成全校上下齐抓共学的良好局面。具体方法如下:

(1)图书馆参与学校教学规划的制定,承担图书馆知识、图书馆利用方法、信息基础理论、信息检索与利用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2)图书馆与专业教师合作,在实现信息素质教育同时深入到专业课教学中,介绍某专业的信息资源与信息检索技巧。并对学生提供像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这样的实践场所,并能给予辅导和咨询。

(3)积极与网络中心、电教中心等机构合作,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图书馆可以对平台的功能、建设模式提出要求,在此平台上进行教学内容建设,并积极开展教学实践。

总之,信息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持久的、系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教育和熏陶。为了使信息素质教育在我们高校之间顺利实施,高校之间要建立信息素质教育经验交流机制,定期总结交流经验,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改进,使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再上新的台阶,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樊宏利.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河北科技图苑,2005(2).

[2]王玲,康美娟.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与实施策略[J].科技文献信息管理,2004(1).

[3]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郑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信息化图书馆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图书管理是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的重要内容,在我国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在“互联网+”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历史条件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图书管理创新的重要战略性举措,引起了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高度重视,但目前我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不利于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该文基于信息化建设视角探讨了图书管理问题,首先对图书管理信息化的内涵、特征以及作用进行了简要论述;其次分析了当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特别是从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从创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明确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原则、改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等诸多方面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图书管理 信息化建设 制约因素 模式创新

在全球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甚至智能化已经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特别是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以来,信息化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而作为文化建设重要阵地的图书馆,应当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信息化作为图书管理的重要发展目标和战略措施,积极推动图书管理改革、创新与发展。尽管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已经将信息化作为图书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互联网+”的要求相比,我国很多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特别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仍然缺乏创新,需要引起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高度重视。这就需要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要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着眼于破解当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各方面制约因素,积极推动图书管理步入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轨道,确保为读者提供更加优势、便捷的服务。

1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特征和价值

1.1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是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图书进行管理,积极推动管理人员信息化、图书管理智能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管理智能化、图书存储数字化、管理服务网络化。通俗的讲,就是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体系当中,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管理的自动化和便捷化,使图书管理更加适应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要想实现图书管理信息化,必须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管理技术、管理方法等方面取得突破,特别是在图书开发、利用、服务等方面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1.2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特征

从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涵来看,特别是从当前国内外图书管理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是图书借阅服务具有“快速性”的特点,由于信息技术引入到图书管理当中,这就使得纸制图书以及电子图书的借阅能够实现网络化,读者只需要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就保以快速浏览以及搜索图书网页,进而能够更快捷的借阅和下载图书,这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为突出的特征。二是图书资源容量具有“无限性”的特点,由于信息化广泛应用于图书管理当中,这就使得图书资源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数字化处理,使图书不仅可以纸制化保存,而且也可以数字化保存,而数字化保存则以存储大量的文字、音频以及视频信息,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人类知识与文化的“宝库”。三是读者服务模式具有“便利性”的特点,图书管理最为重要的就是为读者提供服务,而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使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阅读图书,特别是通过区域性、全国性乃至全球性的图书资源共享,能够大大提高诸服务的拓展性,进而为诸提供更加优势的服务。

1.3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

在“互联网+”日益深入人心的新形势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说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优化图书资源服务,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将信息化融入到管理体系当中,特别是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夠使图书管理信息资源服务进一步完善,特别是能够使信息资源的收集、加工、整理、导航等服务功能更加完善,进而能够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资源服务。二是有利于促进图书资源整合,将信息化作为图书管理的重要战略性举措,能够使图书资源进行有效的共享,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能够构建起区域性、全国性乃至世界性的共享平台,将整个区域、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的图书馆信息资源存储在云端,通过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最大限度的提高图书馆信息资源使用率,这将是未来我国图书管理的重要方向。三是有利于降低图书管理成本,尽管从总体上来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先期投入较高,但一旦建成信息化管理模式,图书管理的成本将极大缩小,这不仅体现在图书管理人员的减少方面,而且也通过图书的数字化处理以及服务的智能化模式,使各方面的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能够提高图书馆的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读者。

2 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

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都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而且也在积极推动信息化建设创新,但按照“互联网+”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很多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还存在一系列制约因素,必须对此引起高度的重视,并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图书管理信息建设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信息化建设理念比较落后。从目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来看,尽管已经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但图书信息化建设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比如目前很多图书在图书管理过程中,尽管已经初步实现了图书资源的数字化,但在应用方面还有很大的阻碍,90%的数字图书没有得到有效的应用,更多的是查找目录,而无法实现数字化阅读。再比如一些图书馆由于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制约,还没有将资源共享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因而信息化建设只限于图书本身的数字化,缺乏开放思维。

二是信息化建设方法缺乏创新。要想更好的推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积极推动方法创新。从目前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来看,还没有建立自上而上、相对独立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导致图书信息化管理数据库不够系统,也不够规范,而且在标准方面也缺乏统一性。比如目前很多图书馆都建立了一套自己的信息化系统,但各个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方面缺乏统一性,因而导致无法实现共享,造成了图书资源的浪费,这一点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最为重要的因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是信息化建设安全具有挑战。信息化具有开放性的重要特点,因而图书管理信息化必然会受到网络安全的威胁。尽管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特别是在信息安全防范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信息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因而图书管理信息化必然会受到各方面的安全威胁。比如,所美国一份《云计算安全风险评估》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在云计算服务领域至少存在着七个方面的安全隐患,包括长期生存性、调查支持、数据恢复、数据隔离、数据位置、可审查性、特权用户的接入等等,比如微软的云计算平台就由于故障停止服务长达22小时,而我国目前在云计算领域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安全体系。

四是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不足。人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打造一支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否则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就会成为空谈。从目前图书管理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来看,图书管理人员普遍缺乏信息化管理知识,图书馆也缺乏对管理人员信息化方面的教育和培训,直接导致很多管理人员无法适应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尽管很多图书馆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但在管理过程中仍然无法实现价值最大化,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3 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优化路径

一是创新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理念具有重要的先导性作用,加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首先必须在管理理念创新上狠下功夫。这就需要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开展图书管理过程中,要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适应科技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将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作为未来的重要发展战略,将大资源、大信息、大发展、大服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目标,除了要实现图书资源的数字化之外,要积极探索服务模式的智能化,加大对大数据、云存储、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图书管理“全程”信息化。图书馆要加大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在这方面可以加强与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的合作力度,这样能够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比如可以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搜索引擎的技术优势,共同开发图书馆的搜索引擎。

二是改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全球科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这就需要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图书管理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方法,而更为重要的就是要牢固树立“开放思维”,提升图书管理的开发性。比如在管理体制方面,要依据广大用户的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综合性的开发和利用,采用各种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优化馆内的信息资源,加强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控制,在操作方面要形成健全和完善的管理制度。再比如要把“市场化”和“集团化”引入到图书管理当中,建立自上面下的图书管理系统,形成全国性的图书管理信息管理模式,特别是要在资源共享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实现数字图书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共赢,而“云服务”则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法,各级各类图书應当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积极探索建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图书云”。

三是确保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信息安全是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最大挑战,这一点业界都有广泛的认识,而且也是制约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瓶颈,因而必须积极探索确保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安全的有效措施。这就需要各级各类图书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管理,既要加大信息安全方面的硬件、软件投入力度,又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在制度体系建设方面狠下功夫,使图书收藏、借阅、流程、共享、上传、下载等都有健全和完善的安全制度做保障,切实将图书管理信息安全关进制度的“笼子”。还要制定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标准,从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数据变化、用户动态、运行情况等实际情况出发,都制定出一套具有较高技术的安全标准,并严格执行这些标准,这将更有利于保证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安全。

四是打造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人才。各级各类图书要把人才建设作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对自身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制定人才发展战略,将人才战略纳入到图书馆整体发展战略当中,着力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职业素质以及创新精神。这就需要各级各类图书馆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强图”和“人才兴图”的理念,一方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有信息化以及图书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充实图书管理人才队伍,使引进的人才能够成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管理人员的教育和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对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技术的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知识,为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此外,图书还应当建立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通过有效的奖惩来调动管理人员推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各行各类关注的焦点,树立“互联网+”思维、推动行业转型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尽管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都在积极研究“互联网+”,而且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特别是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方法、安全、人才等方面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需要下大力气加以解决。这就需要各级各类图书馆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推动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特别是要在创新管理、改进方法、确保安全、打造人才等方面狠下功夫,使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新的更大的成效,以更好的适应“互联网+”时代。

参考文献

[1] 孙辉英.关于强化图书馆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上旬,2015(7):226.

[2] 黄茜.论信息化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运用[J].电子测试,2015(3):90-92.

[3] 霍哓勇.关于图书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5(15):163-164.

[4] 王斯达.信息化背景下图书机构服务模式的提升[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213-214.

[5] 郭素林.关于图书管理的信息化建设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2(18):75.

上一篇:征地制度创新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律师制度研究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