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

2023-12-12

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对于中职学生而言,亦复如是。为了能使中职院校的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在中职院校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充分考虑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将人文素养融合在教学方案中,而是采取了冷冰冰的教学方式,让课堂了无生气,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因此,本文通过对人文素养在中职教学的开展中的重要性入手,提出相关的提高中职语文教学的人文素养培育的措施。

一人文素养概述

(一)含义

人文素养,指的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生存价值的关怀和探讨,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对象的一种素养。人文素养的灵魂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实质上可以看做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是一种人生哲学、一种价值观念。人文素养包含了科学、艺术和道德精神,是对人生和社会的至高境界的一种憧憬和追求。人文素养是对人的情感的崇拜,其有一个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人文素养是以人的价值、感受、尊严等为万物的尺度,对所有反人类的、破坏人类和谐的行为的奋起反抗,是高尚与崇高的。

(二)人文精神

在许多场合和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把“人文精神”等同于“人文素养”,在一些场合是对的,但实际上,这两者是存在区别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根本特征。每个人的人文素养是对个人的人生历程的一种反映,个人人文素养越高,说明他的发展历程越健康,越优秀。而社会的额人文素养,则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日积月累的文明生长的过程中保留下来的,是不断吸取曾经的历史教训和成功的经验得来的,是对社会的文明的衡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二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当前的社会环境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除了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上升,社会对各行各业的需求也在不断膨胀。在这种情况下,中职院校的学生是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对于努力提高中职院校的学生的人文素养,社会学校都开始引起充分的重视。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育,能够直接影响一个学生的人生的发展轨迹,学生的心态,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还能够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由于语文学科与人文素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因此,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人文素养融合进来,将人文素养的培育和语文学科紧密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提高人文情怀,提升认知。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语文学科的人文素养的渗透,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能够得到充分的满足,更加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1]。

三提高中职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

由于中职院校是对专门性的人才培养的院校,因此,社会各行业对中职院校的学生需求是极大的。中职院校也在不断为社会输送有用的人才。但是这些人才不能仅仅了解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的技能,他们也需要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往来。因此,在中职院校的教学中,需要加入人文素养的培育这一环节。在现实的许多中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十分缺乏的,这也导致了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无法很好地在社会上立足,因此,如何通过语文学科,将人文素养的培育融入其中,成为了广大中职教师需要面对的课题。

(一)突破传统教学理念,营造良好教学氛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我国受教育人群也在快速增长,在这一情况下,我国高校对招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放低,导致了许多素质参差不齐的学生涌入各类院校,中职院校更是如此。此外,大量学生的涌入,与社会的需求量产生了脱节,各行各业的用人单位在进行招工时,有了更多的选择,因此对于中职学生的要求也愈发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由于中职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相差无几,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时,会看中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教师需要迫切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在进行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的局限,适应新时代的教学方法,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教案等进行更新和改良,并根据不同的现实状况对自身教学的方式进行调整。教师自身要充分学习人文精神相关的知识,定期接受培训,将这些知识很好地融合进自己的教学方案中,对自己的教学体系进行完善和补充,从而能够更好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教学。此外,中职语文教师要根据学校和教育部的教学指令和教学的大纲进行教学,不断改良创新,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给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良好的氛围的营造,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对教师而言,课堂氛围的营造,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让学生在课上能够更加投入和专注。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时,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为对象的理念,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

(二)努力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精神

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本中与人文素养相关的内容,在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的情况下,适当地对课堂内容进行拓展,对人文素养进行有意识地灌输。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外的读物,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灌输。通过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文阅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譬如,让学生阅读《鸟的天堂》一文,通过对课文的深层次解读,让学生发现作者隐藏在环境描写背后的人文情况,即保护环境的意识等。让学生对作者的心境进行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将优秀的文化传递给学生,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的传递,最终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三)根据学生个性,进行多样化教学

由于中职教学与一般教学存在差别,因此在教学时要更加关注一个学生的长处和表现出来的天赋。通过对学生的天赋和能力的了解,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学习方案和学习进度,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进行多样化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愉快、高效地成长。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的整体综合素养偏低,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要适当降低难度和深度,进行简单的教学,在简单的教学中,挖掘深层次的人文素养,将学生的每个人的独特之处发挥出来,根据学生的不同的情况,让课堂变得更加多样化和有趣。

(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最后一点,是对中职语文教学的总结。中职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努力通过教学方案的制定,将课程或课外内容的探究性、层次性和合作性进行有益地融合,将中职学生的培养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综合能力上,促进社会需求和学生能力的有效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适应社会的真正需求,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升。此外,中职院校还要为中职学生尽可能地提高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时社会实践和实习,来对社会有个真正的、具体的了解,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的提升,社会各行各业的需求的提高,对中职院校而言,通过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了一项十分必要的课题。中职院校的教师和相关的工作者要充分地重视人文素养的重要,通过语文教学的方式,将其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对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人文素养的熏陶,培养出优秀的人文精神,拥有人文关怀,从而促进自身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成为真正对社会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金燕.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6,2(15):145.

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语文素养涵盖了语文学习中培养的多种能力——汉字书写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文学感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广义上来说还包括学生的人格修养,思维方式等等很多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能力是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学生自我努力才能得以提升的,时间长,见效慢。尤其是在高中阶段,对考试成绩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语文素养的积累的重视,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现状令人堪忧。

一、高中生语文素养现状

1.汉字书写能力

我们在学生的语文作业中经常会发现,很多学生字迹潦草,方方正正的汉字写得点画不到位,歪歪斜斜,不成字体。真正字写得美观、整洁的作业寥寥无几。同时,错别字现象也十分普遍,每份作业上面都会有几个甚至十几、几十个错别字,有的是因为不认真写错了,有的则是因为对字词缺乏必要的掌握。高中生经过十来年的语文学习,应该具备一定的汉字书写能力,然而我们学生的现状却值得我们深思。

2.理解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仅仅在阅读中可以判断出,高中生语言理解和运用能力严重不足。比如现代文阅读就是比较简单,容易得分的阅读题,对学生理解能力是一个最基本的测试,很多小题通过阅读或者经过简单的理解、总结都可以找到答案。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会摸不着头脑,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写不对答案。即使能写对答案,也是表述混乱、幼稚、白话连篇,语意概括得也十分不好。

3.写作能力

其实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差并非是在高中阶段才形成的,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就普遍比较惧怕作文课,写作文时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却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语句不流畅,中心不明确,缺乏真情实感。然而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中,也没有任何改观。我们在审阅学生作文时可以发现,高中生的作文并没有比初中生优秀多少,有时候我们费尽力气想挑选一篇范文来讲读,却发现居然找不到一篇。

二、如何培养高中生语文素养

1.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一切学习的保障,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无论是学习基础有多扎实,学生的智力水平多高,也无法达到成功。因此我们要想提高高中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学习习惯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汉字书写习惯、常规的课前预习、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主动写作并修改、准确表达、耐心倾听等,可以说语文学习的习惯举不胜举。但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应该贯穿于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有目的地强调并做长期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重视语文的熏染,尊重学生的体验

无论是语文教材的课文,还是我们练习中的阅读题,都具有丰富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把握好这些,以这些文章来熏陶、感染学生,润物细无声,则可以使学生接受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洗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进行这样的熏染时,切不可机械灌输,而是要尊重学生自身的体验,多听听学生对于这些是怎样认识的。毕竟,“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任何事物都会有自己的一些独特认知和体验,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鼓励不同的意见,鼓励创新的表达,鼓励“冰化了是春天”的诗意答案。

3.树立“大语文”学习观

其实说到底,语文课上所培养的学生的语文素养毕竟是有限的,仅凭课堂上的那些教学内容,仅凭我们一言半句的引导,学生语文素养是无法切实提高的。所以我们要树立“大语文”学习观,要让生活中处处都变成语文课堂。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与课本紧密相关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积极组织开展“校园广播”、办黑板报、组织校园文学社等校园文化活动;多学科渗透的学语文;在家庭、社会中学语文等。让学生们感到自己既在学习语文,也是在参与生活,学习生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皆语文。这样一来,学生所经历的、所接触的、所认识的都是语文,他们的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就会潜移默化得以提高。

此外,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身素养,通过不断地阅读、学习、体验、感悟,来实现自身语文素养的提升,从而才可以着手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非朝夕之间可以完成,语文素养是经过长期积累和不断努力才可得以提升的,这不仅仅需要学生的积累和努力,更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教学观,放弃急功近利的想法,切实、扎实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将目光放长远,将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落实到实处。

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一、归纳出现错字别字的原因

(一) 同音字混淆

例如出错频率最高的有:“在、再”, “的、地、得”“以、已”, “工、公”, “坐、座”, “做、作”, “像、象”, “绒、茸”, “义、意”, “因、应”“念、恋”等的混用。有时, 学生对古诗词不求甚解, 用同音字, 音近字代替就更多了, 如“远上寒山石径 (尽) 斜”等。

(二) 形声字混淆

如“辩、瓣、辫、辨”不清、“祥、详”、“仿、访、纺”、“级、及、极”、“记、纪”、“杆、竿”混用等。

(三) 形近字混淆

如出头不出头现象“己”和“已”;多竖少竖现象“候”和“侯”;笔画长短现象“未”和“末”;多撇少撇现象, “稍”和“梢”混用, “贰武式”, 很多孩子多写一撇;多点少点现象, 如“烧、浇、望、慌”, 很多孩子多写一点;多横少横现象, “酒”和“洒”不分, “竟”和“竞”不分, 又如“县”里面写三横, “具”里面写两横, “隔”里面多添一横等, “复”字多一横, “夏”字少一横。“廷”和“延”分不清, “签”和“鉴”分不清, “滴”的右边写成“商”, “肺”字右边写成“市”, 还有把左右部分颠倒写的如“知、叶”等。

(四) 笔画繁杂形成错字

如“鼎、藏、禀、颤”等。

(五) 其他原因形成错字

如“虐”字, 不少学生把下面的“巾”字写成向右的方向, 从而成为错字。

二、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孩子预防和纠正错别字

(一) 针对同音字混淆和音近字混淆, 弄清字义是区别它们的关键

同音字, 大多数是形声字, 我就要求学生结合形声字的特点, 通过形旁表义的方法来理解字义。例如区别“访、仿、纺”三个字。“访”字是“言字旁”, 一定与语言有关, 根据字典中“看望游历”的意思它可以组“访问、访友、拜访”, 根据“调查寻求”的意思可以组“采访、寻访、明察暗访”等词语;“仿”根据字典中“照样子做和好像、类似”的意思可以组“模仿、仿佛、仿效”等词语, “纺”是“绞丝旁”, 一定与棉、毛、麻、丝有关, 就只能组“纺纱、纺线、纺织、纺绸”等词语了。再如“辩、瓣、辫、辨”, “辩”字中间的形旁是“讠”, 表明与说话有关, 可组成词语“辩论”“争辩”等, “辫”字中间的形旁“瓜”字, 表明与果实有关, 可以组成“花瓣”“一瓣”等词语, “辫”字中间形旁表明与丝织类物品有关, 可以组成“辫子”“小辫”等, “辨”字中间形旁表明与心有关, 可组成词语“辨别”“分辨”等。长期这样引导学生根据规律去区别, 自然就会收到好的效果。

不是形声字的同音字, 我也让学生通过每个字的义项来进行区别。如“在”字, 它有“存在活着”的意思, 就可组“在职、在世、健在”等词语, 它还有表示“正在进行”的意思, 就可以用于“在画图、在上班”等短语, 它还表示“动作的实践地点或范围”, 就可以用于“在家里, 在全国范围内”等短语;根据字典中“再”有“又一次或第二次, 更, 重复继续”的意思, “再”字就可以用于“再度、再会、再高点、明天再谈”等词语或短语。其实, 这两个字是不难区别的, 它们的义项不相近, 但用错的频率极高, 电视剧字幕中都常出错, 究其原因, 就是对这两个字的义项不熟悉, 没有认真思考的原因。

对古诗中容易出现别字的现象, 我要求学生理解记忆。教学古诗时, 我预先想到学生会在哪里出错, 就有的放矢地带领学生走进古诗意境, 看诗人所看, 想诗人所想, 了解诗人的意图。长期这样, 学生就习惯先理解后记忆了。如前面提到的“远上寒山石径斜”描绘的是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山峦, “径”是小路的意思, 而“尽”不是小路, 这样让学生理解后, 学生再也不会将这首诗中的“径”随意写作“尽”了。

(二) 纠正形近字混淆常写错字的方法是

1. 简单易错的这类字, 提供口诀帮助学生加快记忆。

如辨析“未”和“末”时, 我告诉学生:“未”来的路越走越长, 所以“未”字的两横是上短下长, 而“末”路越走越短, 那么“末”字的两横就是上长下短了。辨析“土”和“士”时, 我画图帮助他们区别。土堆上小下大, 士兵上身宽下身窄。

2. 笔画复杂的字, 弄清字体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如“鼎、睿、爵、藏”等字。对能拆分的字, 我把字分解开, 让学生记住。如“赢”分为“亡口月贝凡”来记忆, “冀”分为“北田共”, “翼”分为“羽田共”来记忆。这样, 学生就能很快地记住了这个字的写法。

3. 掌握规律记忆。

如古时大凡和鬼神迷信有关的字都是“礻”旁, 如“社、祖、神、礼、福”等。凡表示用衣料做成的东西的字都是“衤”旁, 如“被、袖、衬、衫、补”等。这样从文字学的角度去作些浅显的解释, 效果也不错。

(三) 从造字方法上讲解汉字的来由, 从而达到不写错字的目的

比如“虐”字, 有不少学生容易把这个字下面的“倒巾”开口向里写, 从而成为错字。我告诉学生, 这个字是会意字, 以前这个字上面画的是老虎, 中间画的是老虎的爪子, 最下面是一个人, 意思是让人犯罪后, 让老虎慢慢吃掉, 这就是“虐”字的本义, 后来老虎的爪子慢慢简化成“巾”了, 下面的人也去掉了, 然后我问学生, 老虎吃人时, 是把爪子朝向外面呢, 还是朝向里面, 我边讲边做动作, 在学生会心的一笑中, 他们再也不会将“虐”字的“巾”朝向里写了。

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 提高学生改正错别字的学习兴趣

(一) 开展找错别字攒“积分”得“新书”活动

我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错别字的活动。在同学中、电视上、报刊上、广告牌、张贴栏、横幅中, 每找到一个错别字得一分, 积到一百分就可以得到老师的一本新书。当然, 被同学找到错别字的同学会减掉一分, 通过这样的活动提高学生纠正错别字的兴趣, 学生的错别字大为减少。

(二) 开展编讲错别字笑话活动

让孩子在开怀大笑的同时得到教育, 认识错别字的危害。我抛砖引玉地给学生讲了我小学语文老师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有人写了一封信, 告诉亲人家里的情况, 信中这样写道:“妈妈昨天上吊了, 爸爸今天跳崖去了”, 弄得亲人读信后伤心欲绝, 只好匆忙往家赶。回家后, 才发觉不是那么回事。原来, 写信人想说的是:妈妈昨天上调了, 爸爸今天挑炭去了。大家捧腹大笑后也明白了这都是错别字惹的祸。孩子们收集创作错别字笑话热情高涨, 通过这样的活动, 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 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也将孩子们的错别字扼杀掉了。

总之, 通过我对学生错别字的纠正, 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了提高,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大为增强, 学习态度也明显好转, 学习习惯也越来越好, 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

摘要:字词是文章的基础, 作为小学语文教学, 识字教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 能否写正确的字对一个人的“语感、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习惯”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不写错别字是一个人基本的语文素养, 只有具有了语文的基本素养, 才能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形成核心素养。

关键词:错别字,培养,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2011年最新修订版。

[2]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 2015年4月1日。

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素养是品质和能力的综合体现,一方面指个人的学识、文化、道德品行;另一方面,指的是人的综合能力,如语言能力、运动能力、思考能力等。因此,由此而引申出的科学学科素养,指的就是学生在科学领域掌握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养成了科学探究精神以及科学综合实践能力。就着重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可以切实培养和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学科;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是小学阶段的一门非常重要的科目,旨在让学生认识自然、发现自然、探究自然,在掌握充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对现有的科学手段、技术等进行再创新,为人类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因此,这一学科领域学科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具体的实施方法进行阐述,希望可以抛砖引玉。

一、明确小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地位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而想要实现这一愿望就离不开教育的投入。近些年来,我国相继实施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伟大战略,就是希望可以通过提升国民整体素质,深化文化内涵的途径来达到理想中的目标。并且在小学科学新课改革中也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加之,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也认为科学教育思想应当渗透到生活教育中。当然,能够支持学生科学素養培养的理论依据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在告诉小学科学教师一件事,那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科学素养其意义十分重要。

二、强化对小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

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对科学知识的掌握,从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将科学知识作为培养儿童科学素养的基础,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不少儿童很难集中全部的精神在课堂上学习,并且就算是勉强集中精神,也没有很好的维持方法,最终注意力也会涣散。因此,在对儿童实施科学知识启蒙教育时,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儿童学习中的客观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课堂效率。

比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相关内容时,首先,我们可以结合生活对儿童进行启发:“同学们,大家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你可以听到声音呢?”有的学生说:“人在说话的时候。”有的说:“水从高处流向低处的时候。”还有的说:“汽车刹车的时候。”……然后,再次追问:“那么,大家再想一想,这些生活中声音的产生是因为什么呢?或者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呢?”借此,让学生到教材中寻找答案,他们就会对这一部分的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和深刻。

三、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能力与团队合作精神

培养儿童的科学实验探索精神,也是对儿童科学素养进行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实验精神主要包括细致观察、实事求是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可以在教学科学教材中的内容时,结合一些趣味性的实验演示让孩子们细心观察,感悟科学奥秘。比如,太阳能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并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家庭生活中安装的太阳能热水器就是最好的例证。对此,我们可以利用课下的时间搜集相关制作材料,如矿泉水瓶、黑墨水、橡胶管等,然后在课堂上当着学生的面制作一个小太阳能热水器,并且布置给儿童家庭作业,那就是回到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动手制作。如此,儿童想要制作成功,就一定要细心观察教师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操作环节,而回到家与父母一同制作,更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四、提升儿童科学实践能力

实践是手脑相互协调和统一的结果,物理学家杨振宁曾经说过:“不该说,读书努力就是好学生。应该说,有很强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才是好学生。”科学学科的总体特点,为培养人的动手操作、发明创造能力提供了充分、良好的便利条件,而在实践中,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利用这些便利,调动儿童多种感觉器官,引导学生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依据一定的科学实验要求对所探究的个体,如实际物体、标本、问题等进行科学实验,让学生获得最为直接、清晰的学习印象,为他今后在科学领域以及其他领域进行创造、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让儿童科学学科的整体素养得到培养。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是科学品质、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综合能力的结合体。在小学教育教学阶段,我们应当关注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因为这是奠定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础,所有的小学科学教师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学创作推动了人类的进步,让我们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快捷、便利之路上。未来我们还有伟大的“中国梦”需要实现,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当互相勉励,互相交流,共同进步,砥砺前行。

参考文献:

[1]李玉娇.刍议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5).

[2]罗小平.促进小学生语文科学精神素养发展的教学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4).

[3]黎雪娇.小学科学课堂评价探讨[A].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8.

编辑 冯志强

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是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人为了获得一定的回报而从事的经常性的、专业化的、相对稳定的社会活动。作为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职业教育, 其存在的初衷就是为社会培养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1]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就要求职业教育要服务好青年就业。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如果缺乏职业素养, 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 就不能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职业素养的涵义

素养是通过后天训练和实践获得的技巧或能力, 是指一个人的修养, 从广义上讲, 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 通过人们的行为得以外显。职业素养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是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2]

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职业素养是人类在职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 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 具体指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 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从这个定义看, 职业素养包括了职业意识, 因而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 创新职业指导

职业指导应该以加深对学生所学专业及今后从事相关职业的了解, 增强学生的职业兴趣, 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为最终目的, 在职业指导中注重学生自我认识的引导。受我国职业教育课程“三段式”体系影响, 目前职业教育中对于学生的职业指导大多仅限于《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课程, 授课教师大多没有相关职业的从业背景, 课程教学针对性不强, 创新职业指导教学就不应该局限职业指导一门课程即可, 各科老师都应该将职业指导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职业意识。

(二) 开展职业实践

开展职业实践一方面要求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展现工作流程, 将企业办在学校和将课堂转移到企业, 把课堂教学设计成工作环境, 让学生认识到本专业的职业角色。另一方面就是要深化校企合作, 职业实践最直接及有效的方式就是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 也是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主要途径, 通过把学生送入专业相关的企业顶岗实习, 使学生把在校学习到的理论和技术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 在进入工作岗位前提前感受职业岗位全过程, 包括拟从事职业对从业者的基本要求、职业形象、行业文化、经营管理理念等。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对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和任职角色有了直观的看法, 对自己希望或即将从事的职业产生基本的认知, 便于职业意识的巩固。

(三) 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核心价值观及精神传承”。[3]其展现的是一种人文环境, 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学风、教风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将将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打造企业文化浓厚的教学、实训环境。从将企业、行业文化同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行为文化建设、环境文化建设相融合, 丰富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内涵, 形成了独具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四) 完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

“高职教育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而是把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于课堂教学,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4]职业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 邀请企业人员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 明确地将当前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素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应明晰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实践内容, 并在这部分内容中, 明确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应有的职业素养, 让学生在实践教学内容时, 能清楚的感受、了解、体验和实践职业素养的内容。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增加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实际的有关职业素养的内容及考核, 以便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有的放矢。

(五) 健全职业教育实践教学

清初儒家、思想家、教育家, 颜李学派创始人颜元说过:“心中醒, 口中说, 纸上作, 不从身上习过, 皆无用也。”学生只有真正到了真正的岗位且得到实际操作和训练, 才能真正体会岗位的实际所需技能和职业素养, 因此, 职业素养教育的落脚点, 还须着重在社会实践教育方面。除专业教学环节搭建企业实习和体验外, 职业学校还可以充分用好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社会实践活动环节, 开展与学生专业相关的青年志愿服务活动, 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 注重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职业素养。

(六)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职业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这就决定了职业教育师资同普通教育师资有着重要区别, 职业教育师资特别是专业课教师不光要具备本专业较深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具备本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经验。公共课教师, 也应该走向社会, 走进企业, 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 尽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教师须定期深入企业见习、学习或调研, 任课教师尤其是实训课教师, 不光言传, 更应注重身教, 在工作中应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严格执行职业规程, 注重职业形象的树立, 用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 让学生有榜样可循。

三、结束语

总之, 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 学校教育是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 只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加大与行业合作育人的力度,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生的职业目标, 培养出更多高素质职业人才, 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初衷。

摘要:“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就要求职业教育服务好青年就业。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没有正确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就不能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首要目的, 那么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需要长期的积淀, 学校教育是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养成的关键时期, 只有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加强与行业的联系, 加大与行业合作育人的力度, 在职业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才能更好地实现职业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高职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养,培养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J].云南教育 (视界时政版) , 2015 (9) :48-52.

[2] 许慧清.培养医科女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和思考[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05, 35 (3) :253-255.

[3] 陈云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 2016 (9) :200-201.

[4] 高海霞, 段宏毅.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体系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 :43-44+59.

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论文范文第6篇

一、农村学校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 把对艺术教育的重视落实到对艺术教师的培养上

当前, 在广大的农村学校, 可以说建立起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专职教师队伍的学校还很少。究其原因还是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一些农村学校领导认为艺术课程是所谓的“副科”, 对升学率影响不大, 所以也不重视。另外, 一些农村学校领导懒得探索艺术教师评价机制, 所以也就从不考虑专职艺术教师队伍的建立。而是把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搭给语文、数学等主科教师, 这样根本不能保证艺术课程的教育质量。所以, 农村学校开展好艺术教育首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 培训培养起一支素质良好的艺术教师队伍, 这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二、建立健全艺术课教师评价机制, 引导艺术课教师精心组织艺术类课程的教学

中小学的音乐、美术课等都可看作是艺术类课程, 它们不仅属于艺术教育, 更是开展学校美育、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极好途径。学校要按课程标准的要求开足音乐课、美术课, 决不能以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的考试为由随意压缩甚至停开艺术课程。当前随意挤占音乐、美术课的现象应该是较为普遍的。有的学校虽然课程表上有音乐、美术课, 但却只是应付检查而已, 并未真正开课。这种现象值得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农村学校在建立健全艺术课教师评价机制的基础上, 应当大力引导艺术课程的任课教师精心备课, 认真教学, 在课堂上不仅要讲授必要的音乐或美术技能、技巧, 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及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让学生从对音乐和美术的学习中认识美, 感受美, 达到感情的升华和精神境界的提高, 从而培养起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引导其他学科教师在教学中渗透艺术教学, 加大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力度

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是音乐或美术课的事情, 其他学科也能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如政治课上可以把道德知识与审美观念结合起来讲授, 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才是心灵美、行为美;历史课和地理课可以结合历代的文化艺术珍品及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引导学生感悟艺术美;语文课可以让学生欣赏优美的文学作品, 从中领会富有美感的意境, 另外朗读、演讲、书法等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教育, 值得语文教师大力挖掘其艺术教育的价值;体育课更是健与美结合的课程, 时下很流行的体育舞蹈也很受学生们喜爱, 体育教师要不拘泥于体育教学本身, 开展一些体育和艺术相结合的活动;数理化等学科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一边学习科学知识, 一边体验科学思维的精巧和严密, 从而感受到抽象美和逻辑美。因此, 学校管理者应该教育每一位教师, 不管教什么学科, 都有责任和义务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 向学生进行艺术审美方面的教育, 从而拓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

四、农村学校要大力开展相关的艺术课外活动, 延伸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路径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该提倡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现在农村学校普遍都能利用元旦、五四、六一等节日开展每学期一次的文艺汇演。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之嫌, 文艺节目质量差强人意, 还需要有所改观。另外学校还可以成立美术、诗歌、舞蹈、歌咏、集邮、体操等课外兴趣活动小组, 可以定期召开学校艺术节。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春游、秋游活动, 还可组织、指导学生写生、摄影、采集标本、撰写诗文等, 通过上述一系列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过春游、秋游等走出校门开展艺术教育的好形式却因为安全问题开展少了, 这也值得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视。毕竟古人都提倡“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而21世纪的学生只能关起门来读书, 这确实不应该。

五、农村学校要重视美化校园, 营造愉悦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同样具有艺术教育的功能。学生每天来到学校, 看到一个愉悦而优美的校园环境, 可以说是最形象的艺术审美教育。学校要合理布局和规划, 做到卫生、整洁、和谐、绿化, 符合环保要求, 从而让学生一进校园, 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校园、花园、乐园”相互交融、浑然一体的体验和感受, 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功效。

上一篇:黄鳍鲷养殖技术论文范文下一篇:城市园林景观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