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范文

2023-09-18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1篇

【教学要求】能陈述教育科研的基本特征;能理解学前教育研究的含义;正确理解学前教育科研的原则。

【教学重点】教育研究的定义及科学原则,学前教育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教育研究的科学原则及各自内容,学前教育研究的意义,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本质与特征

一、教育研究的本质

1、科学研究是指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遵循一定的研究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现象和规律,以获取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其核心是知识的拓展和问题的解决。

2、教育研究就是人们在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教育领域内的各种现象和问题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并且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过程。

3、教育研究的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客观性、教育性、伦理性、实用性、可行性、准确性、发展性。

二、学前教育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1、学前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的一个分支。在我国,学前教育通常是指针对0-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根据教育场所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托儿所教育(3岁前)和幼儿园教育(3-6岁)等。不论广义或狭义,学前教育研究都可以被理解为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学理论和其他相关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讨该年龄阶段教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揭示其规律,进而有效的改善和体改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的一种实践过程。

2、学前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研究内容的结合性、研究类别的结合性。 3研究内容的结合性包括:课程开发研究与课程评价研究相结合、课程开发研究与教师发展研究相结合

第二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功能

1、描述:学前教育研究可以对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最为贴切的描述,由此可以帮助我们积累有关学前教育历史和现状的各种知识,认识学前教育实践过程中的进展和问题,从而评价学前教育的实施效果和反思学前教育存在的问题等。

描述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量或观察工具的使用。

1.1、以《幼儿学习过程中的教师教育行为》为例,对描述性功能进行分析P7

2、预测:依据早先的X时间内所获取的信息,对某一现象将在Y时间内发生作出预测的能力。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可以根据一个幼儿在幼儿园期间的表现预测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发展,可以依据国家相关政策的颁布预测几年内学前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重点区域。 2.1、以“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为例,对预测性功能进行分析P9

3、解释:思考并合理说明某一教育现象的原因、本质及规律等。如果一个研究者能准确合理的解释某一教育现象,这无疑意味着该研究者能够描述这一现象、预测其进展或结果,并懂得如何使其改进完善。

3.1以《纲要》为例,对解释性功能进行分析P11

4、改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改进不良现状,使学前教育发展向理想的目标不断靠近并无限接近。

4.1以“佩里学前教育方案”为例对改进性功能进行分析P12

第二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和理论建构

【教学要求】能陈述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内容以及他们的不同。

【教学重点】了解研究范式的四种类型,四个主要研究方式,进行研究的基本操作程序 【教学难点】质性研究的应用,常用的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式,及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学前教育研究的范式与知识观

范式:主要包括一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理念,在共同体内公认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框架及理论视角。简而言之,范式就是用以观察和理解研究问题的模型和框架

一、实证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实证主义者认为,社会与自然界没有本质区别。社会如同自然界一样,可以被客观描述,也可以被逻辑而理性的研究。实证主义持可知论观点。

2、实证主义四大特征:

第一,以事实为依据,以观察为手段。

第二,具有可重复性,在实证性研究中,如果某两项研究的步骤和逻辑相同,那么其研究结果也应该是相同或是类似。

第三,具有可积累性,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要经过一代代研究者的努力、在数据,资料以及经验积累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已有结论的不断验证和反思而使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得到提升,获得新的发展。

第四,可证伪性,我们没办法归纳到一类事物中的所有个体,但是这一逻辑的好处就是,我们可以通过举出一个反例来证明原命题不成立。

二、解释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解释主义试图解释人们是如何理解他们周围的环境的,解释主义主张人类对世界的体验,并非是镜像似的被动的反映与接收,人能主动地认识和解释世界。

2、现实世界的真相并不是客观的存在于那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去认识,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使人们主观建构的,而且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平等的建构有关现实世界的具体意义。

3、我们并不是简单的接收特定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每个人都在不断地用社会共建、共享的某个文化框架来解释我们周边的环境。另外我们对社会的解释反过来也会影响我们在这个社会中的行为表现。

4、对于解释主义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动态的意义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不断地创造并再创造者社会的意义。我们的社会不只是等待解释的社会,事实上,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解释着我们的社会。

三、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结构主义的前提假设是:一切事物无论表面怎样杂乱无章,其内部必然隐藏着某种“结构”,日常生活中的“结构”是客观的,通过观察能够感知到的经验层面的属性。而结构主义所说的“结构”则是抽象的和内在的,接近于事物的普遍本质。“结构”是部分与部分之间关系的组合

2、结构主义的思维方式认为,世界不是有事物组成的,而是由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构成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那些关系;在任何既定情境中,一种因素的本质就其本身而言是没有意义的,它的意义由它和既定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所决定,任何部分只能在整体中获得意义。

3、结构主义范式之中,有一个非长突出的特点,就是看重事物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结构主义关注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而非事物本身。同时,结构主义认为,世界的结构性不是客观世界所固有的,而是人类心智的产物,是人脑结构化潜能对外部混沌世界的一种“整理”和“安排”。

4、结构主义范式四个特征:第一,结构主义最明显特征是他提倡一种“整体论的观点”。第二,结构主义倾向于考虑不变的东西而不是暂时易变的东西。第三,他反对实证主义。实证主义喜欢根据直接观察到的实体来说明事物;而结构主义认为“结构”是远在观察到的现象表层之下的比较深层次的实在。

5、在结构主义中,结构系统是动态平衡的,这取决于两种机制:第一,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复杂的内部组成部分的作用下,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第二,变化遵循的规律是不变的。所以结构的变化又不会是漫无边际不可控的,这可以保障整个系统持久地存在。

四、后结构主义范式与知识观

1、后结构主义范式特点:首先,后结构主义的首要特征是对形而上学的拒斥。其次后结构主义是历史的回归。

2、后结构主义认为世界在根本上是不确定的,这与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观点很大不同。对后结构主义者而言,世界远非是封闭的,类别清晰地,充满着确定性的,等待着科学家的探索和发现。在他们眼中世界变动不居,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只能是暂时性的理解。

第二节 研究路径与研究方式

一、量性与质性研究路径

1、量性研究是这样一种路径:“对事物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和分析,以检验研究者自己关于该事物的某些理论假设”

2、质性研究则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是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活动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3、量性研究以实证主义范式为基础,以演绎推理为逻辑框架,以理论检验模式来确定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以非价值介入的客观中立的态度来最大限度的减少研究者对研究的干扰,以保证研究的客观性。

4、质性研究以人文主义范式为基础,以归纳推理为逻辑框架,通过建构理论来深入的理解社会现象,并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问等搜集有关资料并得出解释。

5、质性研究的价值介入性比较强,与量性研究相反,质性研究非常注重研究者对自身研究的主观诠释,通过搜集到的资料对研究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由此可见定性研究扮演着“理论发现者”的角色,而定量研究则是“证明人”。

二、四种研究方式

1、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通常将社会研究的具体方式分为四个主要类型即文献研究、实地研究、实验研究和调查研究。其中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是比较有代表性的量性研究方式,实地研究则属于质性研究。

2、文献研究是以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来探讨和分析各种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文献是指能够承载有关研究对象的信息材料。

2.1、文献分析法优点:第一,文献研究的费用相对较低,而且比较节省时间。第二,研究对象对研究者的无反应性。第三,超时空性。第四,可以做深入的纵向分析。按时间顺序梳理文献资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梳理一个事件纵向发展的历史过程。

2.2、文献分析法不足:第一,文献的质量难以保证。第二,对文献的依赖性强。第三,很难保证研究的信度。

3、实地研究是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形式。

3.1、实地研究包含参与观察和个案研究两种类型。参与观察是研究者浸泡在研究对象所处的环境中,通过各种感官来获取相应的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作出诠释。个案研究是选取全体研究对象中的一个个按作为重点观察,并对其进行深入,详细的了解》这个个案,不一定是一个人,也可能是一个“集团”,如一个村落、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 3.

2、实地研究是一种质性研究,这意味着它并不仅仅是搜集材料,它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分析所收集的材料,对研究对象作出理论上的解释,因此,可以说实地研究是一个“理论发明者”

3.3、实地研究的优越之处:首先,效度高。其次,实地研究的灵活性大。

不足:第一,实地研究背负着伦理的拷问。第二,虽然效度高,但是信度很低。第三,耗时较长,而且影响到研究对象。

4、实验研究是一种探索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研究方式,实验研究的实施,必须通过精心的实验设计、严密的控制和对变量的操作来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推断。 4.1、自变量是通过自身变化而引起其他变量变化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变量,实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考察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2、前侧与后侧分别是指在实验前后对因变量进行测量,在实验进行之前对因变量进行的测量称为前测,之后称为后测,通过实验前后两测对因变量发生的变化进行比较,从而找到所给出的刺激使因变量发生了何种变化。

4.3、对相同对象进行先后两次相同的测验,在后测时,实验对象可能会因前测和实验时的经验不同而表现不出真实的实验效果。为了消除前测对后测的影响,需要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组就是接受刺激的一组,控制组就是不接受刺激的一组,为他们分别做前测,然后实验组接受刺激,控制组不接受刺激,然后分别后测,比较可发现刺激到底发挥了多大的影响。 4.

4、罗森塔尔效应是指老师对学生和学生对自己的期待会使学生表现得更好。

霍桑效应是指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成绩或是业绩提高的现象 双盲实验的施受双方都不知道谁是真正接受刺激的实验组。

4.5、实验研究的优点:首先,实验研究的最大优点就是其严密的逻辑性,这种逻辑性赋予了实验研究课重复验证的特点,这样经过重复检验的结论会让人深信不疑。其次,相对于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相对比较省时省力,而且要是实验结果不理想,再进行一次实验也相对比较容易。最后,实验研究非常适用于探究因果关系,能够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

4.6、实验研究的不足:他最大的不足在于实验环境的人为设臵性,因为实验对其环境进行了高度的控制,环境相对比较简单,而真实地社会环境远比实验环境复杂得多,有很多变量是不可控的,会对得出正确的因果关系造成干扰,所以在实验中得出的结果不一定适用于真实地社会环境。

5、调查研究是指“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是问卷的方法,系统的、直接的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5.1、调查研究方式的特点:第一,调查研究并不搜集所有研究对象的相关信息,他只搜集和分析所选定的研究总体的样本的信息。样本是研究者在全部研究对象中抽取的,认为能够代表研究对象整体情况的那一部分研究对象。第二,调查研究主要以来问卷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这样可以得到大量的量化资料便于日后统计分析。

5.2、调查研究的优点:首先,调查研究能够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得出有关整体的结论,研究者可以通过调查结果快速的掌握某一整体的情况并形成对某事的态度。其次,调查研究能够描述大样本的特征。最后,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访谈便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统计和分析。

5.3、调查研究的不足:标准化的问卷和结构式的访谈虽然便于以后的分析,但是,问卷和访谈提纲设计者给出的答案选项极大地限制了调查对象的回答,也许他们有更多的想法,但是却收集不到。另外,在调查比较复杂的议题时,极易出现搜集到的信息简单化、片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调查研究无法像实地研究那样能挖掘研究对象内心深层次的感悟。而且调查研究也无法保证问卷或是访谈所的材料的真实性,也就是说问卷的答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回答者的真实想法,研究者是不知道的。 第三节 逻辑体系与理论建构

一、归纳逻辑与理论建构

1、广义的理论是指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范畴的体系或命题的集合,是关于特定领域或对象的系统化知识。不管是何种理论,其建构有两种逻辑:归纳和演绎。

2、归纳逻辑是指“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

二、演绎逻辑与理论建构

1、演绎逻辑是指从一般到个别从一个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另一个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

2、在演绎的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即研究人员提出的假设来自于一般性的原理或常识。”

3、演绎和归纳这两种逻辑方法,相互独立而并不相互排斥,通常两种方法会同时用于解决同一问题。运用演绎逻辑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运用归纳逻辑则旨在发现各种经验规律,用以构建新的理论。

第三章 学前教育研究的伦理

【教学要求】了解研究过程中的相应的法规以及道德,知道什么是抄袭,以及引用他人文献时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重点】明确与被试合作过程中要注意的五个方面,知道针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学会引用文献资料。

【教学难点】知道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在引注的时候需要注意的内容以及格式。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真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法规

一、政府的有关法规

1、《纽伦堡法典》中有两条涉及研究对象保护问题:“(研究)须取得受试者知情且出于自愿同意”和“研究设计必须是科学有效的方法,并能为人类带来利益(利大于弊)”此后《纽伦堡法典》成为要求任何研究者都必须尊重被研究者的“自愿参与”和“知情同意”。

2、美国为了促使法律规章得以实施,要求任何由美国政府部门提供基金进行研究的机构都要设立审核委员会。委员会的人员有责任就研究中提出的道德问题进行调查。

3、《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规范指南》其中有一条“以人为本”涉及研究对象保护:“人文社会科学应将体现人性、尊重人格、保障人权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将增进全社会和每个社会成员的进步和幸福作为终极目标。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既要考虑全社会的整体利益,又要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第二节 基本原则

一、尊重被试

1、每一个生命都有尊严,尤其是以人为研究对象,人格的尊严和平等是高于一切的。因此,尊重被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应该遵循的第一伦理原则。尊重被试就是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要负责维护尊重被试享有各种人身权利,包括不参与协作权、知情权、保密权等。

2、案例分析调查留守儿童现状 P50

二、知情同意

1、知情同意是指研究人员要让研究对象知晓研究的目的,研究可能存在的危险,研究人员的基本情况等有关该研究的信息,并在这个基础上获得研究对象的同意。

2、知情同意保护研究对象党的两项权利:一是知情权,让研究对象清楚研究目的、设计、风险等信息;二是自愿参与权,研究对象必须是在清楚研究设计之后自主决定参与研究。

3、在教育科学研究中,遵循知情同意一班有三个步骤:信息、理解、自愿。信息主要包括研究目的是什么,研究的发起者是谁,怎样进行研究,需要多长时间等。理解:研究者的表达习惯和艰深的专业术语等问题可能会导致潜在研究对象的不理解研究信息。这就需要研究者了解潜在对象的理解能力和语言习惯,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传递研究信息。

4、研究者应通过宣传、说理、鼓励等积极方式来赢得研究对象的合作,研究对象应该是在没有顾虑,非常情愿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中来。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研究对象的自由不受限制,他们可以自愿选择继续参与实验或是退出研究。

三、隐私保护

1、匿名是指研究者无法根据所收集到的资料判断出提供资料的个人身份,匿名不仅仅是对研究对象的保护,更主要的是当研究结果公开的时候,研究对象不会因为他提供研究信息而被认出来。

2、隐私是指外界无法探析某一特定对象所提供的资料。

3、保密,研究对象就敏感问题提出信息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一些麻烦,这是研究者应该严格的对研究对象的姓名、身份和家庭住址等个人信息加以保密,保密的意义首先有利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研究关系,避免给被研究者的工作、学习、生活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其次有利于消除被研究者的顾虑,向研究者提供真实的信息资料,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

四、不欺骗

1、不欺骗原则是指研究者必须诚实、真诚的对待研究对象,尽可能不采用欺骗方式的研究设计,除非不用欺骗方式的设计无法取得研究结果。但是即便采用了欺骗,研究者一定要在研究结束后向研究对象解释、说明研究设计的目的和过程。

2、对于是否应该在研究中采用欺骗还存在争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不道德的,也有一些人持反对意见,认为这种方式是为了实现研究目的,对研究对象欺骗是善意的,并在研究结束后会向研究对象澄清一切,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3案例分析:幼儿园期望效应 P55

五、文化平等

1、不可避免的研究对象在性别、民族、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但我们在研究中应该得到一视同仁的对待。研究中收集到的数据资料也应该公正的评估处理,不能因为研究者的喜好,或为了证明研究目的而隐瞒或消除某些资料。

2、在态度方面,可能会因为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存在的文化、教育、经济等差异而造成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不适当态度。 第三节 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

一、研究过程中的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是指研究过程中各方利益的处理要符合基本学术规范和伦理原则。

2、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

第一,研究者要警惕研究是否会对研究对象造成不利影响。研究者应该意识到一些工作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者没有权力毫无禁忌地刺探研究对象的所有方面,研究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不能压倒其他社会伦理道德。

第二,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的一切调查研究都要获得知情同意。知情同意不仅是研究应该遵守的基本伦理准则,也是与研究对象建立良好关系的基本条件。 第三,积极采取措施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保护研究对象的利益主要指为了避免对研究对象造成伤害,要为研究对象享有一切权利提供便利。研究中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出现矛盾主要是因为双方利益的冲突,因此从道义来讲研究者应该把研究对象的权益放在第一位加以保护。

第四,做好保密工作。为了能让研究对象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在研究开始之前研究者有必要向研究对象解释这些信息的用处以及承诺做好匿名和保密.工作。因为要让研究对象放下防备与研究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研究者必须要让研究对象觉得安全放心,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第五,持有平等态度。研究者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而觉得与研究对象有什么不同。研究者应明确自己在研究中的位臵不是居高临下,应该把自己看作研究情景中的一分子,与研究对象的不同仅仅是因为在研究中的分工不同,研究对象提供信息数据,研究者分析信息数据,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共同认识和解决某个问题或现象。另外,研究者也不能因为自己的文化背景和喜好而不公正地对待不同研究对象。研究过程中歧视或不公正对待是最容易激发矛盾的,因此研究者确立平等的态度是建立与研究对象良好关系的前提。

3、与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

教育研究为了获得合法性并能够顺利地开展,必须得到相关单位的许可和支持。由于教育研究通常需要到学校实际情景中做研究,因此获得研究对象所在学校的管理者(单位)的允许是必须的。另外,教育科学研究者多数是高校教师或一线教师,为了让自己的研究项目得以开展,此研究课题需要获得研究者所在学校的批准。因此,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者要处理好与两方面的学校管理者(单位)的关系。之所以会涉及两方面的管理者,主要是因为一个研究课题跟他们都发生了利益关系。 第一,采取正常的办事渠道。

第二,研究方案需经过两方面学校管理者的审核。 第三,研究中各自承担的责任和获得的利益要明确。 第四,研究成果发表时需要经管理者同意并根据实际情况署名

二、研究过程中的学术诚信

1、学术诚信包括两个方面:引注的规范和数据资料处理的规范

引注包括引用和注释,引用是指转述或直接陈述他人的观点内容,注释是针对应用的内容所作出的注解,以此来说明引用内容的出处。

2、在撰写学术著作时,必然会借鉴和转述别人著作的观点内容,如果在借鉴和转述别人观点内容时不说明出处误把别人的东西当成自己的,这就是学术剽窃。

3、学术引用的伦理;学术引用应体现学术独立和学者尊严,引用必须尊重作者原意,不可断章取义,引用观点应尽可能追溯到相关论点的原倡者,写作者应该注意便于别人核对引文,应尽可能保持原貌,如有删减必须加以明确注明,引用应以必要为限,引用已经发表或出版修订的作品应以修订版为依据,引用未发表的作品须征得作者或相关著作权人的同意,引用应伴以明显的标识,以避免读者误会,引用须以注释形式标注真实出处,并提供与文献相关的准确信息。

4、规范收集数据资料的关键是真实的展现数据和资料,在收集数据资料过程中出现不符合学术诚实的突出情况是捏造研究数据和资料,向别人借用实验结果。在研究过程中不要为了让数据资料成为证明研究问题的有力证据而自己篡改编造数据资料。更不能根本没有做实验或调查而把别人的数据拿过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将数据做一些改动就直接使用。

第四章 基本过程

【教学要求】了解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如何选题及拟定研究计划,学会论文的基本格式 【教学重点】学会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以及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的基本格式。 【教学难点】学会选定题目,会写文献综述,能够自主拟定研究计划。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操作程序

一、选择与确定研究问题

1、研究问题的来源,研究者的兴趣将成为研究问题的最好来源,研究者可以思考我对那些专业理论或现实问题感兴趣?为什么我会对这些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还与那些理论、现实问题相关?这些问题背后是否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原因?研究者还可以从发现、解答社会问题中确定研究题目。

2、研究者选题还要考虑研究价值和研究者个人能力。研究价值主要是理论价值与现实价值即该研究是否能够构建新的理论或者完善充实现有理论,是否对解决某些现实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个人能力问题是指研究者本人为完成研究所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研究能力,以及个人精力、经费等其他辅助条件。研究者的个人能力是完成研究的基本条件。

3、研究题目的表述,研究题目应准确得体,并能准确表达论文的中心内容,恰当反应研究的范围和深度,不能使用笼统的、泛指性很强的词语和华丽不实的辞藻。题目应简明,使读者印象鲜明,便于记忆和引用。题目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的缩略词、字符、代号等。题目所用的词语必须有助于选定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二次文献,以便为检索提供特定的实用信息。

二、拟定研究计划

1、文献综述,即在阅读与研究相关的大量文献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系统总结和评价。主要工作是两项一是总结已有研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二是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评价,如值得借鉴的理论和方法,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2、文献的主要来源书籍、报刊、教育档案类文献、网络资源。如果需要阐述比较系统、全面的资料,可以从书籍类文献检索。但从写作到书籍出版需要较长时间,这可能导致书籍类文献较为缺乏时效性。报刊类文献更新速度快,如需新观点、新视角的资料可从这类文献中检索。教育档案类文献一般根据年代、会议召开时间为坐标轴整理当时的教育政策、理论观点。互联网资源需要研究者注意甄别这些资料的真实与质量。

3、筛选文献方法,目标文献是期刊文章的话,阅读摘要和结论部分是快速过滤无关文献的好方法,因为这两个部分简要概括了一项研究最重要的主干内容,如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书籍类的课先浏览目录对书的内容有大致了解之后可以阅读前言和第一章内容。除了对检索文献与后续研究的相关性进行辨别之外研究者还必须判断和分析文献的内容、结论的科学性、并决定是否有继续阅读的必要。

4、撰写文献综述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文献综述不是简单罗列前人研究的观点和结论,更要注意总结这些研究之间的关系。第二,文献综述除了介绍文献结论之外,还需要描述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这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好的判断结论的可靠性。最后,文献综述是为研究者的后续研究做准备的,应具体说明这些文献与后续研究之间的关系。

5、研究目的是指研究者从事某项研究的动机、愿望、和期望,这些目的可能因研究这个人的生活背景、自己所属的社会团体以及所研究的现象不同而有所不同。

6、研究意义是指研究结果对有关人员、事情或社会机构的作用。主要包括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具体陈述研究结论对充实、完善现有理论的作用;现实意义部分要求研究者阐述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7、在选择研究方法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明确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与局限性。因为这些优势与局限性可帮助研究者了解哪些研究资料适合用何种方法来获得,某一研究方法在搜集资料方面的盲点可由哪些其他方法补充完成。换而言之,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可以选择某一种研究方法作为整项研究的主要方法,此外也许选择其他方法作为补充。 第二节 论文写作

一、学位论文写作

1、学位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学生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的重要条件。

2、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概括。摘要的内容应包括研究的目的、方法和总结并重点介绍研究的结果和结论。

3、关键词是为了满足文献标引或检索工作的需要而从论文中选取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体内容信息的词或词组,数量为3—8个。

4、正文部分 第一章 导论:研究课题概述,研究的意义,研究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第二章 文献综述:前期研究与观点综述,知识现状的全是性概要。第三章 研究方法:研究设计,样本抽取与研究对象人身保护程序,测量,其他程序,时间线。第四章 研究发现:统计程序综述,对每一假设、问题、目标或目的的结果的描述,补充分析。第五章 论述:对各结果的诠释,研究的局限性,对未来研究的启示意义,对实践的意义。

5、参考文献是指论文作者阅读过的、对文献具有参考价值的文献。分两种:一种是论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另一种是作者虽然没有在文中引用,但在研究过程中受到这些文献的启发。参考文献按其在文中引用出现的顺序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其他没有引用的文献列于其后。

6、附录是论文主体的补充主要包括:比正文更详细的理论根据、研究方法和技术要点;由于篇幅过长或取材于复制品而不宜写入正文的;一般读者并非必要阅读,但对本专业同行很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某些重要的演示数据、数学推导、计算程序、框图、结构图、统计表等;

7、致谢 研究者很难仅仅依靠一己之力完成复杂的研究工作。在进行研究撰写论文的过程中,研究者可能接受了来自老师、同学、家人等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致谢部分便是为研究者提供感谢的机会。

二、期刊论文的写作

1、署名:如果论文由多人合作完成,那么在署名中应将这些合作者列出,署名顺序按作者在论文撰写中的作用由重要向不重要排列。一般来说,署名排序越靠前,对论文撰写的贡献就越大。

2、通讯地址:一般为作者的工作、学习单位,假如单位所属省、市和邮政编码。

第五章 抽样

【教学要求】学会常用的抽样方法,了解质性研究、量性研究的区别以及具体抽样方法和理论。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总体效度、目的抽样、样本规模和抽样误差,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分类及方法。

【教学难点】熟悉质性研究的内容和研究方法,样本抽取的时候样本容量的控制以及如何减少样本误差。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抽样的基本概念

一、总体和样本

1、总体通常是与构成它的要素相关的,一般是指构成它的所有要素的集合。在调查研究中,最常见的总体是由社会中某些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组成的,这些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就是组成总体的要素。要素是收集信息的基本单位,也是进行分析的基础,通常是指个人或一定类型的群体,而样本就是指用一定的方法从总体中抽选出来的一部分要素的集合。概而言之,样本就是在研究中为研究者提供信息的那个群体。

二、目标总体和可抽样总体

1、目标总体就是研究者感兴趣或者想要研究的总体。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一总体是很难得到的,因此,研究者能够概化的那个总体就是可抽样总体,也就是说研究者的研究结果可以推广或者应用的总体,也有研究者称之为可获得总体。目标总体是研究者的理想选择,而可抽样总体则是研究者的现实选择。

三、概率抽样和费概率抽样

1、概率抽样通过碎计划的操作来抽选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相同的被选为样本的机会。这样的抽样方法能避免抽样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保证样本的代表性。

2、费概率抽样是指不依据概率理论而选取研究样本的方法的总称。在非概率抽样中,总体中每个个体被抽中进入样本的机会是不同的,研究者会根据需要或者特殊目的来抽选少数具有代表性的个体作为样本。由于每个个体进入样本的概率是不同的,而且研究者的主观意志会影响样本的选择,所以无法说明样本是否重现了总体的结构特征,用样本来推断总体的情况也是不可信的。

3、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案例P95 第二节 抽样的概率理论

一、量性研究

1、量性研究 研究者通常是通过概率抽样的方式选择样本,样本的选择是为了代表更大的总体,研究者关注的是总体,而非偶然抽取的样本,他们也更关心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总体之中的程度。

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家长如何看待幼儿园收费问题。

研究者当然想调查全国每一位幼儿家长,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许研究者智能设计一个仅有1000位幼儿家长的调查问卷。

2、强调总体效度

总体效度是指一项研究所获得的结果能被推广或应用到研究样本所属的总体之中的程度。可以说总体效度是判断和评价研究有效性的标准之一。

过去总体效度主要应用于实验性的量性科学研究中,比如测验某一种水稻品种的产量。但是随着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总体效度也同样应用于其他量性研究的抽样逻辑上,比如测量人类某一个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为了得到一个好的总体效度,研究者必须从确定的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以保证能将研究结果推广或应用到更多的总体中。

这就要求在取样的过程中,随机抽样的样本必须足够大,以避免和减少样本和总体之间可能产生误差的概率。

案例:假设太原市大约有40000名中学教师,他们大部分学历是大学本科,你从该总体中随机抽取了50位教师作为一个样本,你也许会偶然得到他们大部分学历是专科毕业的样本。但是,如果你抽取1000位教师的样本,得到的学历情况肯定会比50位教师组成的样本中得到的学历情况更接近总体。

当然也不是样本越大越好,在综合考虑时间、精力、财力的情况下,相对来说大样本具有更好的总体效度。至于样本规模后面将会详细讨论。

二、质性研究

案例:研究者想对一名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做一次质性研究,研究这可能会观察这位幼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研究这位幼儿教师的教案、教学笔记和反思笔记,对这位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等等。

在这一研究中研究者基本上只对他选定的作为个案的样本感兴趣,他研究这名幼儿教师是期望从中挖掘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能触动其他幼儿教师的东西,研究者并不期望能将从这位幼儿教师身上发现的结果推广到更大的幼儿教师总体中去,那样也将是毫无意义的。 目的抽样:研究者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案例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样本的取样是很少的,有时候会选择一个案例作为样本,研究者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作为样本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只是为了对所研究对象获得更深入的理解。

案例:研究者想了解幼儿园新教师的实践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其在幼儿园新教师的成长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如果研究者决定采取个案研究法进行研究,这就需要目的抽样,从幼儿园新老师中选择一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假设研究者初步锁定几所幼儿园的几位新入职幼儿教师,当研究这进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时,他需要考虑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对于这项研究的参与态度,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兑与研究的配合程度。如果某位幼儿教师比较矜持、不善交流和沟通,总是被动的参与研究,那么研究者可能放弃说服他作为研究对象参与到研究中来。相反如果以为幼儿教师性格积极外向,渴望参加并愿意接受研究者所提出的要求,这位幼儿教师就会被选为研究对象,作为研究样本。同样,假如研究者认为还有必要选取以为从事幼儿教育多年的“老教师”参与到研究中,与新老师形成对话,研究者也可以依据目的抽样法,选取一位“老教师”作为研究的样本。

总的来说,目的抽样是非概率抽样,是质性研究中的一种抽样方式,与量性研究中的概率抽样是不同的,他不是为了得到总体效度而设计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对研究样本的深入理解。

三、样本规模与抽样误差

(一)样本规模: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样本规模 样本规模也称样本容量,是指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

在非概率抽样中,样本规模一般很小,一个或几个样本就可以满足研究所需的样本量。 概率抽样中多大的样本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

统计学中样本通常以30为界,30及其以上的个案就是大样本,30以下的个案称为小样本。但是对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抽样来说30个个案样本通常是不够充分的。

总的来说,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去,样本容量越大,他就越有可能代表总体,但这并不是说样本容量越大越好,因为样本容量的大小不仅影响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与调查的人力物力息息相关。容量太小的样本会削弱研究的代表性和研究效果,而容量太大的样本则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不但增加工作量,而且会影响研究的顺利完成。因此,在样本的确定上合适的就是最好的。

总之 合理的样本容量应该是研究者在合适的时间、精力、财力的耗费下能够获得尽可能大的样本。在一般的教育科学研究中,实际上并不会要求很高的精确度,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情况下,研究者一般是根据经验来确定样本容量大小 以下是供参考的样本容量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依据经验确定的样本规模,其精确程度是需要考量的。

(二)抽样误差和抽样偏差

抽样误差是指样本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之间存在的误差。由于样本的性质和规模与总体的性质和规模是存在差异的,这样在用样本的统计值去推算总体的参数值时会有偏差,这时抽样误差就产生了。

案例:假如我们从总体2000名的5岁幼儿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随机样本,并以此样本来测量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如果测试的平均水平是108,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总体的平均水平正好是108呢?这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相信总体的平均水平在108左右。

在总体的平均分和样本的平均分之间存在的偏差就是抽样误差。100枚硬币同时落在地上正面朝上的不一定刚好是50个

在随机抽样中,由于随机波动原因,抽样误差是一个变动量,而随着随机样本容量的增大,作为变动量的抽样误差是会逐渐减少的。

在抽样的过程中,常常会因为误抄、数据登录差错、计算错误、违规操作等人为原因而产生误差,但这种误差并非抽样误差

一般来说抽样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是存在误差大小的问题,而抽样偏差是可以避免的。

抽样偏差是指所抽取样本不能代表其所要代表的总体的情况,这时抽样偏差就出现了。 案例:我们想从总体为2000名的5岁幼儿中抽取一个容量为300的随机样本来测量幼儿智力发展水平,假如我们抽取的300名幼儿都是男孩或者都是女孩,最终测试的平均水平是108,那么这样的样本是否能代表总体的情况呢?当然不行,因为其抽样存在偏差,这样的样本顶多只能说是能代表一部分男孩或女孩的平均智力发展水平。

总的来说 抽样偏差是一种歪曲,是在选取和形成样本的过程中引起的,由于抽样偏差所产生的样本对总体来说是不具有代表性的。 第三节 概率抽样

一、简单随机抽样

1、概率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依据来选取研究样本的方法的总称。概率抽样是通过随机化的操作来抽选样本,使得总体中每一个个体都有 被选为样本。

2、简单随机抽样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样,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在抽样中通过一定的程序在总体中抽取一组样本,要使总体中所有个体都有同等而独立的机会被选为样本的成员。所谓“同等”就是每个个体被选中的机会都是一样的,所谓“独立”则是指每一个个体被选为样本时不会对其他个体的选入产生影响。

3、简单随机抽样的优点是,在总体和样本足够大时研究所的数据在统计公式决定的误差范围内能够被推广或应用到更多的总体中去而且随机抽样的方式也能够保证样本的公平性和代表性。

4、简单随机抽样是理想的概率抽样类型,简单易行,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也能很好的推断总体,并且有相应的抽样规则。但是如果总体容量太大时这种抽样方法就比较费时费力费钱。

二、分层抽样

1、分层抽样是指在抽样之前将总体按照不同的性质或者特征分为不同的子总体,这些性质相同的子总体就是层,然后从每一层中分别抽取子样本,将子样本和在一起就构成了总体样本。与简单随机抽样相比分层抽样能够提供代表性,同时可能减少抽样误差,其原因在于从通知总体中抽取样本比从异质总体中抽取样本产生的误差要小。

2、分层抽样是要确保总体中同质的次级子总体会被抽出适当数量的个体作为样本,而不是直接随意的在总体中抽取样本。

3、该如何划分?划分多少层?从理论上来说,用一分层的理想变量是目标变量,也就是研究者想要测量或者精确描述的变量,但在实际调查中,目标变量通常是未知或者不明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只能根据与目标变量最相关的辅助变量进行分层。

4、对于抽样层次数量的划分,理论上是分层越多越好,因为层次越多层内的个体性质就越相似,但在实践中由于样本数量、研究经费以及研究者时间和精力限制,分层数量是比较有限的。

5、比例分层抽样就是按照分属各层的子总体在总体中所占比例来抽取子样本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大的层所抽取的子样本就大一些,而在总体中所占比例小的层所抽取的子样本就小一些。

6、非比例抽样,由于总体中有的层所包含要素数量太少,如果按比例分层抽样的方法,则这些层的样本量会很小,不便于了解各个层次的情况,也无法进行统计分析,这时就需要采取非比例抽样的方法,加大该层的样本量,从而对子总体进行更好的研究和比较。加权处理,也就是对于那些较大概率入样的单位赋予一个较小的权重,而对那些较小概率入样的单位赋予一个较大的权重,从而保证以样本推断总体时不会出现偏差。

三、系统抽样

1、系统抽样又称等距抽样具体做法是:

第一,将总体中所有个体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并给个体编上号码。

第二,计算出抽样间距,抽样间距是指两个被选中的个体间的标准距离。其方法是以总体容量初一样本容量。

第三,在最开始的K个个体中,用完全随机的方法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记下这个个体的编号假设其为X,这个X就是随机抽取样本的起点。

第四,在总体中,从X开始,每间隔K个个体抽取一个个体作为样本,即陆续抽取的个体分别为X,X+K,X+2K……..X+(n-1)K.最后,将这些抽取的个体集合起来,就成了研究所要求的样本容量。

四、整群抽样

1、整群抽样是将总体按照某种标准划分为若干个群体,然后以一定的方式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群,只要该群被选中,则该群的所有个体进入随后的子群体,这些子群体合起来构成了总体的样本。

2、在整群抽样中,群体的划分原则是:群体内各单位的异质性高,群体间同质性高。如果在整群抽样中,子群体之间的差异显著,而每个子群体内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小,那么这种情况下抽取的几个子群体显然是没有代表性的,不能有效推断总体。

3、整群抽样还分为等规模整群抽样和不等规模整群抽样,在实际研究中,经常会碰到不等规模整群抽样的情况,即总体内各群大小不一,面对这种情况,要避免抽样偏差的产生,可以采取多级整群抽样的方法。 第四节 非概率抽样的

一、目的抽样

1、目的抽样就是研究者选择与研究目的相关的案例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目的抽样是质性研究的通常采用的抽样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目的抽样并不遵循概率理论进行抽样,但并不是说这样的抽样是随意的,抽样单元的选择是以事先确定的准则为依据的。也就是说,研究者在抽样之前必须对抽样单元的特征有深刻的了解,需要这些单元提供与研究问题相关的信息。

2、全面抽样是指样本中包括所有具备特定特质的个体的抽样方法,适合于样本容量较小时使用。

3、方便抽样也叫偶遇抽样,是指研究者根据研究的需要,以自己方便的形式在一定的时间、情境和环境中偶然遇到或接触到的人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

4、最大差异抽样是指抽取那些能解释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的最大差异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这种抽样方法实际上是一种选择的过程,主要是选择那些特征差异较大的个体作为样本。最大差异抽样也叫配额抽样,因为在调查中总是将具有不同属性或者特征的个体分成不同的类或层,然后按照“定额”在不同的类中抽样。

5、极端案例抽样是指抽取那些具有显著特征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在进行极端案例抽样的时候,还可以从连续体的两端选择极端案例,以便更好地进行比较和分析。注意,极端案例抽样的研究结果一般只在有限范围内具有解释性,人们可能会因为样本是极端案例而怀疑其结论,但是这种抽样所获得的研究结果常常会很有启发性。

6、典型案例抽样

典型案例抽样是指抽取那些具有典型特征的个体作为样本的抽样方法。所抽取的个体通常被认为是研究现象的典型或者占据总体的大多数

7、滚雪球式抽样是指在调查开始时先从几个被访者开始,然后通过被访者介绍更多的人来参与访谈和调查,从而使赝本的范围不断扩大。这种抽样方式所选取的样本代表性差,容易产生偏差,通常会在探索性研究的阶段运用。

二、机会抽样

1、机会抽样是指研究者从先前 案例的研究中所获得的发现来指导对下一个案例的选择。在运用这种抽样方法的过程中,先前的案例研究为后来的案例选择提供了机会,使之成为一个相关的信息链条。

2、在研究中先前的研究发现对研究者的意义重大,它会影响研究者对下一个案例的选择甚至会改变研究者选择下一个案例的研究设计。

第六章 观察法

【教学要求】掌握观察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观察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调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观察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时间取样法、叙事记录法、事件取样法的意义和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观察法概述

一、观察法的含义

1、研究者需要利用观察获取研究资料,并通过对研究资料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因此在观察之前,研究者必须明确观察目的和观察内容,即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在观察过程中,研究者也要按照科学研究规范所观察的行为、现象进行记录;观察结束后,研究者还需利用科学统计的方法分析观察记录,并得出结论。

2、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对目标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分析,从而获取研究资料的方法。

二、观察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1、与访谈法、问卷法需要幼儿按照要求回答问题不同,在观察法中,研究者要观察的就是幼儿在自然状态的行为表现,并不对幼儿的行为做出特殊的有别于常态的要求。更适合心智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

2、观察法记录的不仅仅是被观察者的目标行为,而且要对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目标行为从起因到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考察。这就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更加准确的解析幼儿的行为。

3、观察法相对于其他方法操作较为简单,适合幼儿教师应用。幼儿教师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法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也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幼儿。

三、观察法的信效度

1、观察过程中很多因素会影响信效度,这些因素主要来自于样本的选择、观察者的个人素质、被观察者因素三方面。首先在样本选择方面一下情况会影响研究的信效度:(1)选择的样本不能代表总体的全部特征;(2)样本具有不稳定性,观察者没有认识到人群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从而无法比较当前样本与以前样本(3)数据不具有代表性,观察者没有考虑到样本之间的地理和地区差异。

2、观察者个人素质影响信效度的几种情况:(1)观察者将非人的期望、价值观和兴趣带入观察中,一方面可能会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产生影响或诱导,另一方面使观察记录和对目标行为的评价有失客观。(2)随着时间的延长,观察者因疲劳等因素而改变原来的行为判断标准,降低了研究的信度;(3)技术错误:观察者由于缺乏观察技巧,而在观察记录过程中出现错记、漏记等问题。

3、观察者效应是指被观察者由于观察者的出现,而表现出有别于自然状态的行为。

4、观察法的信度,观察者信度一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考察: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观察者间的信度、观察者内部信度。

4.1标准关联观察者信度是指普通观察者的记录与专业观察者的记录达到一致的程度。在培训过程中可以播放一段录音或者录音材料,由专家观察者和一般观察者分别对其进行记录,这样既可以让一般观察者在对比中改进学习,也可以通过此方法测量二者的一致性。应该在正式观察开始前就对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进行确认,而且还应在正式的观察开始前就对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进行确认,而且还应该在正式的观察过程中也不断对其进行测查,这会使资料收集更加准确。

4.2观察者间信度是在有两个及两个以上观察者的研究中,考量所有观察者记录的一致性。观察者间的信度与标准关联观察者的信度不同在于,后者更关注普通观察者与专家标准之间的符合程度,也就是新手或普通观察者是否专业;而前者则强调所有观察者记录相符的程度,这不仅指新手与专家记录的一致性,也包括对新手之间、专家之间记录的相符程度的考察。对观察者间的信度的计算可以通过以下这个公式来完成:

观察者间的信度=观察着记录相同行为的数量/(观察者记录相同行为的数量+不同行为的数量)

信度一般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果信度越接近100%,观察记录的可靠性也就越高 4.3观察者内部信度是指观察者在记录过程中的一致性,观察者内部信度考察的是,观察者本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情境进行观察时,是否遵守同样的标准、使用同样的记录方式。观察者内部信度对研究至关重要,他直接说明选用的观察者是否可靠。考察方法与前面谈到的基本相同,给观察者播放一段录像材料,并要求对其记录;几天后,重放同一录像,要求观察者重新记录。然后可以按照上面的公式进行计算,测查两次记录的相符程度。

5、提高信度的方法

(1)在正式观察之前,对需要观察的行为进行严格、详细、准确的定义,使每个观察者都清晰地了解要观察的目标行为的特征,并能够与其他相似行为进行区分

(2)要设计制定观察规则和标准,尽量对观察的每个细小步骤都提出规范化要求,这样至少可以避免因程序化问题导致信度降低。 (3)要对观察者进行选拔和培训。

(4)单词观察的时间不要过长,长时间的观察会使观察者出现疲劳等问题而影响记录的准确、客观。

6、观察法的效度,影响观察效度的两个主要因素: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代表性是指我们在某一情境下、某一时间段内观察到的被试的行为,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在其他情境、其他时间也会出现。概括性是指根据观察到的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应该能对其做出全面、整体的了解。

7、确保观察法的效度可采取措施:第一,尽量覆盖行为可能出现的时间段。对某个对象的某个行为也要反复进行观察,避免偶然性。第二,通过一些措施和手段减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的影响,控制“观察者效应”。 第二节 观察法的程序操作

一、确定、定义目标行为

1、定义目标行为可遵循以下步骤:第一,尽可能用明确、清晰地语言定义目标行为。第二,列举目标行为的具体表现,检视其是否涵盖在定义之中;另外,也要列举那些相似但不在观察范围内的行为,检视其是否被排出在定义之外。第三,进行预观察,预观察也就是真正观察开始之前的练习观察,在预观察中通过实践练习再次检查定义是否准确。

二、确定观察类型

1、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严格设计观察过程,观察法可以分为有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

有结构观察是指,研究者在观察开始前要对观察对象、记录标准、观察时间、目标行为等问题进行周密的计划与安排,所有观察者都要严格遵守上述要求进行观察和记录。

无结构观察则相对宽松,但并不是毫无准备,观察者事先要拟定一个观察提纲,其内容应包括:希望通过观察了解哪些情况,为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观察哪些行为,观察的对象大致有哪些,在何时何地进行观察更易有收获。

2、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根据观察者是否参与被观察者活动,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在非参与观察中,观察者臵身于被观察者活动之外,只作为旁观者进行记录。其优点在于观察者能够冷静和客观的看待、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但在某些研究中,如果观察者不能深入被观察者的生活,可能很难理解被观察者的行为,观察也就更像是实况记录,而不是能够得出准确结论的科学研究。

参与观察观察者直接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有时更像是被观察者中的一员。参与观察能够使观察者更好地理解被观察者,但在观察过程中可能很难避免加入主管情感,有失客观。

3、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根据研究者是否控制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可以把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中,研究者不能对被观察者所处的环境有任何认为的控制和干预,必须在自然情境中等待目标行为出现。实验观察中,研究者可以通过一些策略、方法改变原有情境或创造一个新情境来激发被观察者的某种行为。实验观察比自然观察更能控制研究情境。对于那些在自然情境中很少发生的行为,或者研究者希望了解不同刺激变量对被观察者行为的影响,实验观察是比较好的选择。

三、记录观察内容

1、叙事记录法是以客观的立场,用日常语言描述记录观察内容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儿童的社会技能和交流技能、儿童群体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风格,儿童语父母的互动情况等问题。

1.1日记描述法观察者每天或隔几天记录一次,并且整个观察研究需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一般来说数月以上。

1.2逸事记录法与日记描述法基本相同都是使用描述性语言记录被观察的行为表现。在逸事记录法中研究者只记录自己感兴趣的、与研究内容直接相关的行为事件。

1.3、叙事记录法的优点(1)能够提供对观察对象及其所处环境有整体、全面的印象。在日记描述法中,在长期的跟踪观察过程中对被观察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2)简便易行 缺点是:(1)不适合活的量性数据。(2)很难确保研究效度。(3)由于此种记录方法使被观察者数目受限,因此,观察结果的普遍性也很有限,旺旺只适用于被观察者本人,而缺乏普适性。叙事记录法一般应用于质性研究中。

2、抽样法一般以时间取样法和事件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的取样单位是时间——选取特定的时间段进行观察,需要注意的是目标行为必须是外显、可观察到的。事件取样法是指在观察过程中,只要目标行为出现便进行记录的方法。记录的内容可以仅仅是目标行为发生的次数,也可以详细记录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适合于那些有明确起止时间的行为。

3、等级评定法是在观察结束时在一个事先制定好的量表或行为核查表上,按照等级对行为进行评定。在评价目标行为的整体性以及对印象进行量化方面比较有效。

第七章 问卷法

【教学要求】掌握问卷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问卷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问卷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问卷设计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教学内容】 第一节、问卷法概述

一、问卷法在学前教育研究中的意义

1、问卷法是一种以问卷作为工具和手段来进行资料收集的调查方法。

二、问卷法的信效度

1、问卷法所收集到的资料不是研究者通过查阅文献获得的,也不是研究者通过亲身实验和实践得到的,而是研究者以问卷作为工具盒中介从被调查对象那里获取的,问卷治疗的高低直接影响调查资料的精确性和准确性。问卷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代表了信度和效度。

2、问卷法的信度是指在相同或者类似的条件下,用同样的方法或者技术对同一对象重复施测后,活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信度主要指的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越高代表信度越高反则,信度越低。

3、提高信度的方法有以下三种重测发、复本法、对分法

4、问卷法的效度是指测量方法或者技术能够测量出他所要测量的概念或特质的准确性程度。效度主要指的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效度越高说明测量结果越能反应其测量对象的真正特征和内涵,反之测量的效度较低,则说明是无效的测量或者测量不具有效度。

5、内在效度是指研究资料和研究结果的有效性程度,反应的是问卷的内在效度,即问卷的题目或指标对于概念和问题测量的有效性程度。

6、外在效度反映的是问卷的外在有效性,是指问卷在具有内在有效性的情况下,其是否适用于其他的时间、地点、情境和群体,也就是说它是否具有普遍适用性。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是问卷准确性和有效性的保证,他们是密切相关的,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内在效度是外在效度的前提和基础,外在效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在效度的有效性程度。

三、问卷法的优缺点

1、优点:方便实用、省时省力、花费少,具有良好的匿名性收集资料相对客观,搜集的信息多,收效大,资料便于处理和分析。

2、缺点: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容易流于肤浅,不够灵活,难以保证回收率,难以保证填答质量。

第二节 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确定调查目标

1、确定研究的“时间框架”,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时间段

2、确定研究的“空间位臵”,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地理位臵。

3、确定你研究的性质,即确定你的调查和研究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还是探索性的。

4、确定研究对象的范围,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的范围是针对总体还是针对不同的群体

5、确定研究的议题,即确定你调查和研究需要解答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抽样

1、抽样的样本必须具有代表性,如果在这方面不注意,很可能将问卷派发给那些无法提供研究者所需资料的人群,从而影响研究的进行。我们在进行抽样的时候,要尽量选择那些认为问卷内容对他们来说比较重要的人群作为研究的样本。

三、设计问卷

1、卷首语设计,卷首语实际上是一种宣传和说服,通过对研究目的和问卷情况的介绍 ,使被调查者认识到此项调查研究的意义,打消他们的疑惑和顾虑,使他们愿意接受调查。卷首语的语气要谦虚、诚恳、平易近人。

2、问卷的设计

2.1提问的原则:问题要简短、问题要清楚、避免使用行话、俚语、和简写,避免使用超过被调查者能力的问题,避免双重问题,避免否定性问题,避免带有倾向性的语言和问题,避免直接询问敏感性问题

2.2问题的形式:开放式问题、封闭式问题

3、问题的数量一般以调查者能在30分钟内完成为宜,问题过多,问卷过长会使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时产生厌烦情绪或为难情绪,往往对后面的或者比较重要的问题敷衍了事,从而影响问卷的质量和回收率。

4、问题的序列:前一个问题的出现可能会影响被调查者对后面问题的回答,如果被调查者已经被问及对某些事情的总体看法或者态度,那么在后面被问及有关事情的具体方面时,他们会尽量和前面的回答保持一致,上下文情境也会影响被调查者对问题的回答。

5、一般问卷问题的排列:先易后难,即将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在前面,将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在后面;先一般后特殊,即在调查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可以先问一般性的问题,然后问一些比较敏感或者特殊的问题;先客观后主观,即先问客观的或事实性的问题,后问主观性的问题;将可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在前面,将容易引起被调查者紧张,戒备或顾虑的问题放在后面,将开放式问题放在问卷的结尾部分;涉及个人背景或特征性资料的问题一般放在后面,但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

6、答案的设计

设计原则:答案的分类必须具有有穷性,也就是说答案应该包括所有可能的回答;答案的分类必须具有互斥性,即答案之间要互相排斥,不能重叠。 答案的形式:填空式、选择式

四、问卷调查的实施方式及优缺点

1、实施方式:邮寄和自填问卷、电话访问问卷、当面访问问卷、电子调查问卷 第三节 问卷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一、问卷资料的收集

1、预测问卷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客观检验法,另一种是主观评价法。客观检验法的做法是将问卷初稿打印若干份,然后进行随机调查,对象无需具有代表性。我们主要检查和分析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回收率、有效回收率、分析未回答的问题、分析填答错误。第二种是主观评价法是指将问卷送给专家评审。

2、问卷回收率是指回收问卷的数量所占派发问卷数量的比例。要进行分析和撰写报告,问卷的回收率至少要50%才是足够的,要至少达到60%的回收率才算是好的,而达到70%就非常好了。调查一类专业人群,最低的回收率认为是70%。

二、问卷资料的分析

1、问卷资料的完整性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问卷资料总体的完整性,即检查问卷调查的样本和回收率是否达到了研究和调查的要求。第二,单份问卷的完整性,即检查每份问卷的填答是否完整无缺。

2、问卷资料的真实性包括第一,资料来源的真实性,即检查问卷资料的填答是否为所要调查的对象。第二,资料内容的真实性,即检查被调查者提供的资料是否符合事实和逻辑、是否反映了本人的真实情况、资料中的数据是否准确。

3、问卷的统一性主要是指问卷填答方式的统一和一致。第一,要检查问卷填答方式是否统一和一致,是否符合填答要求。第二,要检查计量单位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即对同一指标的数字要用统一的度量单位。

4、质性资料的分析,质性研究通常是归纳性的,研究者是从调查而不是假设入手,以此来寻求解释模式并自下而上的发展理论,研究者也很少能在研究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资料分析的具体情况。与量性资料不同,质性资料分析很少出现标准化的情况,也很难建立在数学分析的基础上。

第八章 访谈法

【教学要求】掌握访谈法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访谈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访谈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访谈法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合适的实施访谈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访谈法概述

一、访谈法的含义及特点

1、访谈法的核心要素:首先,访谈法是以口头谈话形式进行的;其次,访谈过程中,基本通过访问者提问、被访者针对问题进行回答来收集资料;最后访谈法所收集的资料一般为奔放这的个人观点,是被访者以自己的视角、观点表述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

2、访谈法定义:访谈法即访问者以口头谈话的形式,询问被访者相关问题,并从被访者的回答中获取所需信息,研究资料的方法。

3、访谈与平时生活中谈话的区别(1)日常谈话轻松随意,谈话双方有感而发,即兴谈论。而访谈法要求访问者在进行访谈之前设计访谈提纲,即考虑访谈的目的、内容等。(2)日常谈话的双方互问互答,信息交流过程中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而访谈法中信息交流通常是单向的,即主要由访问者发问、被访者回答。(3)日常谈话结束后,双方的此次交流也宣告结束;但在访谈法中访谈结束后,研究人员要对访谈过程进行量性或质性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

4、与观察法相比:访谈法一方面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观察法的效果,另一方面访谈法也可以通过问答的方式加深对被访者的了解,获取深度信息,这是观察法无法达到的效果。

5、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问卷调查,即二者都是通过提问收集被调查者的答案来进行研究,只不过访谈法是将问卷中的书面问题转化为口头提问。与问卷法相比访谈法的成功率更高,其次访谈法更具灵活性,能够收集深度信息。

6、访谈法局限性:第一,访谈法比较耗费精力。第二,访谈法对访问者有更高的要求。第三,访谈法的受访对象数量有局限性。

二、访谈法的信效度

1、影响访谈信效度的因素来源于被访者和访问者两个方面。访问者因素有:被访者的态度,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记忆力,对时间的解释,被访者的语言特点、情绪、个人喜好,价值观等;访问者的因素有:访问者的技术和风格,个人的好恶和价值观,对被访者的理解能力,对物理环境的注意、选择性知觉和期望,记录技巧等。

2、提高访谈信效度的方法第一,在访谈前制定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第二,与被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使被访者呈现放松、自然的状态,这有助于进行深度访谈。第三,访问者要关注、反思自己的访谈方式和技巧,并及时作出调整。第四,采用一定的策略验证被访者叙述内容的真实性。 第二节 访谈法的操作程序

一、制定访谈计划

1、首先明确访谈目标,即通过访谈获取那些信息。其次,思考访谈法对得出研究结论有哪些优势和局限性。最后,设计访谈的进程,制定时间表。

二、选择访谈对象

1、以下几种人排除在外熟人、朋友、领导或下属。排出初次拒绝参加访谈的人和特别积极参加访谈的人。

2、访谈要得到监护人、管理者的许可

三、确定访谈形式

1、根据研究者对访谈内容的控制程度,访谈法分为三种类型:封闭式访谈、开放式访谈和半开放式访谈。封闭式访谈是指由访问者控制和把握整个访谈过程。开放式访谈以被访者诉说为主,访问者只是鼓励和激发访谈对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半开放式访谈中访问者对访谈有一定的控制,并事先设计访谈提纲,但访谈提纲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的进行调整。

2、根据单次访谈中被访者的人数,可将访谈分为个别访谈和焦点团体访谈。个别访谈在一位访问者和一位被访者之间进行,是一对一的访谈。焦点团体访谈是在多个访问者和被访者之间进行,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设计对参加访谈的人数要求各有不同。

3、根据被访者的访谈次数,访谈法可分为一次性访谈和多次访谈。一次访谈多为结构式访谈,即在访谈前设计访谈问题,而且访谈过程中多采用封闭式问题,收集资料也多为事实性材料。多次访谈多采用“三轮式访谈”的方法,分层次、逐次深入的方式进行。

4、根据访问者与被访者的接触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即访谈双方面对面进行访谈,访问者可以通过对方的表情、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记录,活的更详细的资料。间接访谈双方通过电话和网络等通信手段完成。当访谈双方因距离遥远或时间有限等问题难以进行直接访谈时便可选取此种方法完成访谈。

5、根据访谈的正是程度,可分为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谈。正式访谈就是双方事先约定好时间、地点,并且访问者在访问前要制定访谈计划和访谈提纲,在访谈过程中双方就在提纲范围内进行交谈。非正式访谈具有较强的随意性,访谈双方并没有事先约定访谈时间地点,甚至很可能是巧遇;在访谈内容方面也没有事先安排,往往是访谈双方兴致所致,侃侃而谈。

四、明确访谈提纲

1、如果是开放式或半开放式访谈、非正式访谈之类的质性研究,那么访谈提纲相当于访谈内容的提示性材料,只要粗线条地列出问题要点就可以。如果是封闭式访谈之类的量性研究,访谈提纲要更为细致和严谨。研究者不仅要列出所提问题、提问顺序以及访问者的开场白和结束语,而且要尽量推测被访者的回答以及针对不同回答的后续提问。

2、无论是质性研究还是量性研究中,访谈提纲都是对访谈过程的前臵预测,在真正进行访谈的过程中还是需要访问者具备一种开放、随机应变的心态面对被访者的回答。

五、实施访谈

1、首先确定访谈时间、地点,其次准备开场语,第三提问,

四、追问,

五、倾听,

六、呼应,

七、记录访谈内容。

八、结束访谈。

六、整理分析访谈资料 第三节 针对儿童的访谈

一、访谈儿童的伦理问题

1、知情同意,一方面访问者要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向儿童介绍研究的意图和主要内容。另一方面,访问者还要明确的告诉儿童,他们有拒绝参加、退出访谈的权利。

2、保密原则,访谈正式开始之前,访问者就要向被访者表明访谈内容保密,首先,研究信息不具有特权,要服从法院等政法部门的传唤,其次,如果访谈过程中访问者听到虐待儿童的信息,那么必须主动报案。

3、平等对待儿童,访谈者一方面要善于观察儿童的不安和焦虑,并用恰当的方法避免伤害儿童;另一方面,不可强制、威胁儿童完成访谈,如果访谈遭到儿童的拒绝和抵触,应立即中止访谈。

二、访谈儿童的特殊技巧

1、主义访谈的节奏和时间

2、简化问题、简化对儿童的要求

3、使用具体的参照物、道具、提示帮助儿童回答问题

三、访谈儿童的注意事项

1、访谈儿童的信度与效度保障。访谈儿童的信度很难测量,但研究的效度可以通过“三角互证”的方法得到保证,访谈者可以通过观察儿童,访谈儿童的同伴、父母等方式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将其与儿童的回答作对比,研究的效度与资料的符合程度成正比。

2、访谈过程中多表扬,避免批评。访谈过程中,表扬和鼓励可以更好地引导儿童回答问题,尤其是年龄偏小的被访儿童更需要表扬和鼓励。访问者要注意应表扬的是儿童付出的努力,而不是他们回答的内容,以避免对儿童产生诱导。

第九章 内容分析法

【教学要求】掌握内容分析的含义以及应用范围,内容分析法的信效度考察,以及提高信效度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以及操作程序,在以后的研究中能够依据自己的研究情况来选用。

【教学难点】内容分析法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如何合适的实施内容分析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内容分析法概述

一、内容分析法起源追溯

1、所谓内容分析法,它最早是由社会科学家借用自然科学的量性分析方法对历史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发展而来。

2、内容分析法被广泛地认为是一种诞生于传播学领域的、以研究人类传播的信息内容为主并对其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3、内容分析法起源可追溯到二战美国组织了一项名为“战士通讯研究”的工作,以德国公开出版的报纸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出乎意料的获取许多德国军政机密情报。

4、1952年美国学者纳德.贝雷尔森的《传播研究的内容分析》一书问世,该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内容分析法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的地位得以确认。

二、内容分析法的含义及特点

1、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为:一种运用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给予质性研究的量化分析研究方法,它以明显的传播内容如文献资料等中蕴含的直观、显性的教育信息为研究对象,将其转化为量性的数据资料,并以此为素材进行客观而系统的量化描述和分析,得到与之相关的潜在内容,然后对研究事实作出判断,形成研究结论。

2、内容分析法的特点:

2.1客观性:第一,研究对象的客观性。内容分析是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等研究对象出发,研究者按照设计好的计划和程序进行研究,其分析结果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主观态度和偏好,不能因研究者个人的性格和偏见等影响研究结论,就是说,同样的内容素材在被不同研究者分析时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相同的。第二,研究过程的客观性。在研究过程中每一步骤的进行都必须基于制定明确的规则和秩序,也就是说同一个研究者重复研究,其结论应该是相同的,即使不同的研究者,如果完全遵循相同的程序和规则分析相同的资料,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 2.2直观性,是指使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的时候研究对象必须是直观明白显现的,是研究者能察觉、发现的,而不是内容的含义或深层解释等。至于那些含糊不清、存在歧义或多重含义的内容,人们不易对其形成统一认识和进行客观计量,因而不在内容分析的对象之列。 2.3系统性,是指按照标准程序对内容进行分析,内容或信息类目的选择取舍有一套一以贯之的标准和法则,以防研究者在选取资料时偏向于只把支持自己观点或假设前提的资料作为研究对象。第一,选取分析的内容应当遵循明确且始终一致的规则,分析样本的选择要符合一定程序,总体中每个单元类目必须享有均等的接受分析的机会。第二,对于被分析内容的评价过程也必须是系统的。

2.4定量性,是指分析内容可按规则对制定的类目与分析单元加以计量,比较符号文字出现的次数,用数字或图表的方式表述内容分析的结果。

2.5描述性,是指内容分析结果表述的特征。在对研究对象的内容进行量化处理后,内容分析的结果通常表现为大量数据、表格、图式的列举、比较与分析。

3、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的比较,文献法主要是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内容分析法既是一种主要的文献资料分析方法,又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科学研究方法它主要以各种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文献的量性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

4、内容分析法的优势和局限

4.1优势:客观可靠、不受时空限制、经济性、可重复性、非介入性是指一种在不影响研究对象的情况下研究社会行为的方法。

4.2局限性:受材料限制大、分析的内容本身有可能不客观、前期工作具有主观性

三、内容分析法的量性与质性

1、量性分析是指用较规范的方法读取相关的信息资料的内容,把信息资料上的文字、非量化的信息转化为量性的数据,构建一定的类目系统编码研究内容,并以此来分析内容的某些特征,使研究结果具备可靠地准确性。由于量性分析发存在着难以客服的局限和不足,如其结论往往只有描述而缺乏详细深入的解释,因此在内容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中应将量性与质性的分析有效结合,从而一方面避免按部就班的计算数据而不能提出深刻到位的见地,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只使用质性方法导致的天马行空的解释却得不出客观可信的结论。

四、内容分析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1、内容分析法的适用对象一般满足如下要求:能重复操作、能被人的感官体验、意义明显、可以直接理解。

2、内容分析法的应用:(1)、势分析,内容分析法可以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内容资料作比较,把这些不同内容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比较,找出其中发生变化的因素,从而可以判断这一对象在某一类问题上的发展倾向。(2)、征分析,是指通过对同一对象的不同问题的资料内容进行内容分析,找出其中相同的因素,从而得出这个对象的特征。(3)、比较分析,是指对同一问题,但对象或来源不同的样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把这些来自不同对象的样本的量化结果加以对比,从而找出他们之间的异同。

3、在学前教育中应用内容分析法,充分发挥研究者文献资料积累的优势及其较高水平的研究意识和内容处理与分析能力,一方面可以紧跟教育热点,更好地为研究课题服务,成为研究者的“资料库”,另一方面可以为学前教育发展趋势、特征意向和比较分析研究提供必要依据。

第二节 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内容分析法的设计与实施步骤

1、提出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抽取样本,选择分析单元,确定类目系统,建立量化系统,信度分析,统计分析数据资料。 第三节 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

1、案例一:1996——2006年我国学前教育领域关于“游戏”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基于三所高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2、该案例的内容分析法运用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研究领域中,关于游戏的研究现状如何?研究本身有什么样的特点?呈现出哪些显著地发展趋势?进而,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有哪些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二,确定研究范围和抽样。该研究的范围为:以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三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1996——2006年273篇学位论文为样本,从中确立以游戏为研究选题的学位论文23篇。 第三,具体的内容分析和统计分析 第四,得出结论并分析

3、案例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学论的进展——基于教学目标研究的内容分析

4、该研究的过程: 第一,提出研究问题。 第二,确定研究范围。 第三,抽样。 第四,选择分析单元。 第五,确定类目系统和编码 第六,资料处理。 第七,研究结果与讨论。

三、国内内容分析研究有待改进的问题

1、首先,计算机技术,内容分析软件在国外内容分析实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相比之下国内分析的规模要小的多,而且对于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也及其有限,中文内容分析法软件仍未出现。

2、其次,国外内容分析法研究项目规模普遍比较大,通常由一个研究小组根据项目管理方案共同完成。而国内使用该方法进行的研究不多,规模有限,主要由个人完成。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2篇

学校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一

1、树立起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加强安全防卫意识教育,培养正确的安全防卫心理。

2、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策略。

教学要求:

知识方面:了解有关知识;明确危害安全的行为。

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时刻公务员之提高警惕,自觉做好防范工作。掌握自救方法,提高自护能力。

觉悟方面:认识安全的必要性,树立安全意识;增强安全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危害安全的行为,及自救措施。

教学方法:导、读、议、评相结合。

1.“三要”

(1)“要”熟悉自己住所的环境

平时要多注意观察,做到对住所的楼梯、通道、大门、紧急疏散出口等了如指掌,对有没有平台、天窗、临时避难层(间)胸中有数。

(2)“要”遇事保持沉着冷静

面对熊熊大火,只有保持沉着和冷静,才能采取迅速果断的措施,保护自身和别人的安全。有的人因为乱了方寸,出现错误的行动,结果延误了逃生的宝贵时间。例如,只知道推门,而不会用力去拉门;错把墙壁当作门,用力猛敲;甚至不管三七二十一,盲目跳楼……在开门之前要先摸摸门,如果门发热或烟雾已从门缝中渗透进来,就不能开门,准备走第二条路线。即使门不热,也只能小心地打开一点点并迅速通过,随后立即把门重新关上。因为门大开时会跑进氧气,这样一来,即使是快要闷熄的火也会骤然燃烧起来。

(3)“要”警惕烟毒的侵害

在火灾中,最大的“杀手”并非大火本身,而是在焚烧时所产生的大量有毒烟雾,其主要成分为一氧化碳,另外还有氰化氢、氯化氢、二氧化硫等。消防专家的研究表明,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为1%时,人呼吸数次后就会昏迷过去,一二分钟便可引起死亡。专家建议,用湿毛巾将鼻子和嘴捂住,尽快地撤离火场。如果火势过大过猛烈,出口通道被浓烟堵住,且没有其他路线可走,可用湿棉被做掩护,贴近地面的“安全带”,匍匐通过浓烟密布的走廊和房间。绝对不能以身体站直的姿势去跑。因为冷热空气是对流的,有毒烟气飘浮在房屋空间的上部,而贴近地面的地方会跑进一些新鲜空气供人呼吸。站着跑很有可能无法呼吸,窒息而死。如果自己的衣裤着火,应该脱掉,或在地上打滚,将火弄灭。若有人惊惶而逃时衣裤带火,应将其按倒在地打滚,直至火熄。

学校安全教育教学计划范文二

校园安全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头等大事,为切实搞好这一工作,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能力,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使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特制订20——20学年下学期安全教育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创建文明和谐校园;在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同时,确实将安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渠道作用,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教师的服务意识,保障学生健康安全的成长。

二、教学目标

通过安全教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安全意识,掌握必要的安全行为的知识和技能,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具备自救自护能力;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关心他人的品质,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安全

难点:校园安全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时间

以《深圳市中小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为基本教材,在初一初二年级中认真开展防地震、防雷电、防溺水、防火、防毒、防污染、防踩踏及用水用电等方面的安全知识教育和自防自救教育,把思想品德课中的生命教育和日常安全教育结合起来。针对学校年内开展基建改造工程带来的安全隐患,认真开展校园安全教育。由学校安全办和思品组牵头制定详细的学校安全教育课程,并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确保“教材、教师、课时、考核”四落实。每学期安全教育不少于5课时。

五、具体措施

1、学校建立安全常规检查机制,落实安全责任。加强值日督察,指派专人负责交通、消防、食品安全等领域的专项检查,学校与各处室、班主任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将安全责任层层分解落实,让每位老师、每位学生都时刻绷紧安全这根弦,确保学校安全工作不出问题。及时通报安全隐患,严肃查处事故责任人。

2、利用安全教育日,开展主题教育“六个一”活动,即一次国旗下讲话、一次主题班会、一期安全教育黑板报、一场安全教育讲座、一期安全教育展板、一次安全教育知识竞赛。通过活动开展,让“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思想深入到学生心中,形成一种自觉行动,为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而努力。

3、利用家长学校、个别谈心、父母问卷、家访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家中的生活学习情况,家庭与学校共同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

4、在教学措施上做到:课前充分了解学生,认真备课、改革课堂的教学形式,注重内容的创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平时多带学生到生活中体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安全教育有深刻的认识;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加强青春期的卫生保健常识教育,扫清他们思想上的障碍,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

燃气安全工作计划(三)

为进一步加强我镇燃气安全生产管理,加快建立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燃气从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水平,严厉打击非法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消除事故隐患,杜绝燃气安全事故发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务院《城镇燃气管理条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省燃气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强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结合我镇实际,制订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为依据,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燃气市场经营秩序,依法履行安全监管职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村居供气、用气安全。

二、目标任务

深化专项治理整顿,严厉打击非法违法行为;建立健全由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长效管理机制,实现我镇燃气安全监管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整治重点

(一)推进隐患排查治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建立。落实各相关单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主体责任,建立和完善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制度;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建立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台账,形成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二)依法查处燃气企业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查处充装不合格钢瓶、缺斤少两、掺杂二甲醚等违规行为;查处为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提供经营性气源的行为;查处销售不合格钢瓶等违法行为。

(三)依法查取小液化气供应网点经营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取缔不符合规划、无证照小液化气供应网点;查处价格欺诈、强买强卖、违章倒灌、倒残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违规行为;查处超范围经营、擅自在未经核准场所经营、非法改装液化石油气钢瓶、超量存放实瓶等违法行为。

(四)规范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用户的燃气采购、储存和使用安全管理。查处使用不合格燃气和不合格燃烧器具、不符合安全规范的瓶库使用行为;查处不规范瓶组、擅自改装燃烧器具、液相直烧、管道瓶装气混用等违法使用燃气行为。

四、职责分工

各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法律法规规定的职责,认真组织、有效开展燃气行业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对各村居,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新河派出所、新河交警中队:负责依法查处禁行区域内未按“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车辆进入禁行区域时间、路线规定”的运输危险化学品行为;查处液化气运输超载行为;查处未取得危险化学品运输资质、擅自从事液化气运输的行为;负责危化品运输车辆的清理整治工作;规范“三车”(三轮车、电瓶三轮车、三轮摩托车)运送及其运输工具的安全管理;协助质监、行政执法中队做好对运输途中的气瓶检查工作。

村镇建设办公室:负责村居燃气行业的监督管理,做好日常检查管理工作,确保站内设备设施安全运行;加强应急救援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安监中队:依法行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权,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全镇燃气行业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将燃气安全纳入全镇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内容。

行政执法中队: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燃气经营许可证或不按照燃气经营许可证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依法查处经营单位和个人、燃气用户(重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及有关单位和个人的违法行为。

消防中队:负责对宾馆、饭店、小餐饮、企事业单位等场所消防安全的监督检查,对不符合消防安全技术标准、存在消防安全隐患的提出整改意见,对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单位和经营者,报发证机关依法吊销经营许可证和工商营业执照。

工商分局:负责依法查处未取得营业执照或不按照营业执照的规定从事燃气经营活动的违法行为;在营业执照有效期内被依法吊销、撤销燃气经营许可证或者燃气经营许可证有效期届满的。

各办、服务区:将燃气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内容,负责本服务区的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配备专兼职燃气安全管理员;开展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每月配合执法中队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重点整治宾馆、饭店、小餐饮、小液化气供应站等经营场所;负责重点单位隐患整改跟踪和督查,对治理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通知相关职能部门依法查处。

五、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机关各办、服务区,镇属各单位要认真分析燃气安全生产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燃气经营违规、违法行为的危害性和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为加强对燃气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镇政府成立燃气安全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详见附件),各办、服务区、镇属有关单位要抽调精干人员成立监管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

企业交通安全工作计划范文四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盛市、县有关交通安全生产的指示精神,切实加强我局年交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确保我县交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结合我局具体情况,制定年交通安全生产工作计划。

年交通安全生产工作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理念,强化安全责任落实,不断推进交通安全“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继续开展“安全基层基础提升年”活动,构建交通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促进全县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年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各项指标严格控制在市政府、市交通局和县政府下达的指标以内。杜绝特大交通事故,遏制较大交通事故,减少一般交通事故,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行业和谐稳定。

为实现上述工作目标,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强化交通行业安全监管责任,督促企业主体责任落实

(一)加强对交通安全生产工作的组织领导。交通安全事关人命和财产安全;事关交通事业的发展;事关社会的和谐稳定。局属各单位和驻沅交通系统各单位,要认真贯彻执行交通安全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执行上级对交通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指示精神,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的组织领导,落实安全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保障安全经费,实行领导“一岗双责”制。明确和落实各单位行政主要领导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和分管领导安全生产主要责任人的职责,实行党政工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全力做好我县交通安全工作。

(二)切实抓好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局属各行业安全监管机构要切实履行交通安全生产综合监管职责,加强对所属交通企事业单位和下级交通行业单位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对所监管行业、领域和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实施监督管理。

运管所要严格履行“三关一监督”职责,加强源头监控,严把交通运输经营者市场准入关,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关,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关。要强化农村客运安全监管,认真贯彻落实《怀化市发展农村客运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暂行办法》,促进我县农村客运规范安全。

农村公路管理站要抓好所辖公路安全隐患治理,加强危桥险路监控和改造,深入开展以排查治理公路危险路段,完善标志标线为主要内容的“安保工程”行动,积极争取资金,加大对纳入整改的安全隐患和排查发现的危桥险段的改造力度,提高公路安全保障能力。

交通建设质量安全监管站要继续开展“平安工地”建设活动,严格执行交通建设市场安全准入制度,严厉打击无证开工,无证施工和无证上岗行为,严肃处理各种违章行为。

海事处要加强“四客一危”船舶和库区水上的安全监管,强化重点港口、码头的源头安全管理。要严格船舶进出港签证制度;严格“三品”检查;严肃查处船舶违章超载、顶蓬坐人等行为;严肃查处船舶无证经营和无证造船厂点。要加大船员培训和船舶审验发证工作。要建立水上交通运输动态安全监管系统(GPS)建设,实行视频监控。航道部门要及时清除库区水上的碍航物,整治航道内的滥采乱挖行为,确保航道畅通。

库区水上安全所要进一步推行“县管乡包村落实”管理模式,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严格乡镇船舶、渡口的安全管理考核制度,受县政府委托与库区乡镇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并开展不定期检查,督促责任落实;二要强化联乡责任制,帮助指导库区乡镇开展船舶、渡口的安全管理;三要在去年渡口渡船清理整顿的基础上,审批渡口设置,规范渡运行为;四要严格履行“县管”职责,巩固“乡包”工作,重点抓好“村落实”工作。进一步完善内务管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培训制度、现场检查制度、隐患整改制度、应急救援机制等。五要督促库区乡镇坚持赶集、汛期、节假日、学生渡运等重点时期的领导带班渡口码头现场值守制度,切实维护辖区渡运安全。六要积极争取资金加快乡镇渡船更新改造和码头硬化、候船亭建设,渡口码头标牌更新等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全面完成全年18艘危旧渡船的更新改造任务,开展渡口改造工作。七要开展库区乡镇船管员、村安全专干的业务培训。全年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培训,着力提高船管员业务素质。八要开展库区水上交通安全手机信息提示工作,提示范围包括乡镇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安全员直至渡工。九要督促乡镇加强非运输船舶的日常安全检查制度,实行档案、台账化管理,严禁其从事客货营运。十要积极开展库区水上安全管理调查研究工作,及时总结推介“县管乡包村落实”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库区水上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生;性教育;早恋;理论研究;重视

中图分类号:G627.9;G47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5-0090-02

小学生性教育问题是一个敏感而又难以避免的话题,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不乏对这一问题研究的尝试者、探索者,但总体来说仍是一个被忽视甚至被小心避开的领域。实际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生理发育普遍提前,有关小学生性教育的问题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文章对近些年关于小学生性教育问题的探索与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引起各方的重视。

一、性教育的相关概念

1. 性教育

性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各国教育家对于性教育的阐述角度也不尽相同。卢梭在《爱弥儿》中详尽论述了青春期教育。马卡连柯认为性教育的目的是社会目的,内容也是社会性的,并为性教育的实施给出建议。我国性学专家吴阶平认为:“性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培养的社会化过程。”可以看出,学术界认为性教育不只是对性知识的传授,更是对性道德、性文明的培养,我国更强调性教育是为人的社会化而服务的。

2. 小学生性教育

基于小学生性生理及心理发育的特点,大部分研究者从性心理教育和性生理教育同等重要的角度给小学生性教育下定义,其中较为典型的是王志强的观点:“把性的生物学知识:包括男女生殖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性卫生、计划生育及与性有关疾病的防治等,性的心理学知识及以性道德教育和人格教育为核心的性的社会学知识:包括性道德、性伦理、性法学、性角色教育、性美学教育、性文化学教育等,纳入小学生性教育的框架里,构成塑造健康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学生道德成熟与性成熟同步,力争在性成熟之前就对性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和良好的态度准备。”因此,小学生性教育并不仅仅是对他们进行生理卫生教育,而且有着更广泛的内涵,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个必要部分,必须与社会现实和学生身心发展实际相适应。

二、小学生性侵犯事件和早恋现象分析

我国关于小学生性侵犯事件的研究较少,研究的起因大多是源于近些年来媒体对小学生性侵犯事件的报道。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多采用个案分析、数据调查、对比研究的方法,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解释儿童性侵犯的概念、原因分析与应对措施,其中在对造成悲剧原因分析中,基本都谈到了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缺乏。在分析国外如何应对儿童性侵犯的相关内容中,有不少研究者提到“英国儿童的十大宣言”,其对我国小学生性侵犯的研究和对小学生性教育内容的设定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

小学生“早恋”是我国近几年兴起的热门话题。从各类相关研究文献来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属于学术理论分析,一类则是来源于小学教师的实践经验。研究认为,对异性的好感属于青春期发育的生理和心理的正常现象。但目前我国小学生成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由于营养过剩、家庭社会等因素,导致学生青春期发育普遍提前,甚至提前到小学中高年级的问题,致使学生出现生理早熟现象。与此同时,我国青春期教育又不可避免地出现滞后或缺失现象,在短期内难以迅速地适应这种转变,这种矛盾冲击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增加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男女生关系十分必要。

三、小学生性教育现状的研究方法

目前我国在小学性教育研究方面经常采用问卷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比较法、实验法、访谈法。

问卷调查法是学生性教育现状调查主要采用的方法之一。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学生、家长、教师,研究者倾向于选择一所小学或者一座城市的几所小学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基本集中于教师、家长对学生性教育态度及教育状况等方面的调查,以及小学生性知识了解情况、性知识来源调查。四川省教育厅曾在一次当地的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课题调研中创新了问卷调查的新模式,采用了“画图,写汉语拼音”的方式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取得了良好的调查效果,对国内外研究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比较法也是学生性教育研究的常用方法。该种方法主要是通过将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瑞典等的案例进行对比,从中吸取先进的经验,进而将其应用于我国学生性教育研究的一种方法。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首都师范大学吴晓燕对瑞典、美国中小学性教育的比较研究。比较法的优点在于通过与国外学生性教育的对比研究,可以为我国学生性教育的开展提供丰富经验,方便我国吸收其成功实践,吸取其失败教训。

实验法在我国学生性教育的研究中运用较少。比较著名的研究是上海师范大学奚晓华以上海市杨浦区回民小学五年级学生为实验对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知识、性态度方面的得分进行研究,最后得出青春期性教育能提高学生性生理知识及对生理概念认识的自我评价的结论。

除上述方法之外,研究者还可以到目前开展学生性教育的学校进行实地考察,观察课程实际开展情况,为其他小学开展性教育提供借鉴经验。

四、我国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在我国小学生性教育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从学生层面来说,他们基本没有接受过性教育,性知识缺乏,性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获取性知识的来源以媒体为主,他们最希望从父母处获得性知识,而父母却往往在性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性教育得不到重视。首先是课时得不到保证,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相关的课程。其次,全国没有统一的指导性教材,教材内容尺度的把握也存在争议。专业师资队伍缺乏也是学校性教育开展不力的原因之一。教师大多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性知识和性心理的教育与培训,小学中没有固定的担任性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从家庭教育层面来说,大部分家长都被孩子问过“我从哪里来”的问题,能妥善解答的家长很少。一部分保守派家长反对对小学生进行性教育,也有家长表示理解支持,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不知道应该如何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而将希望寄托于学校。从城乡差别来看,有研究者提出,农村留守儿童多,父母没有在身边,更应该接受性教育。

五、小学生性教育策略分析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对小学生性教育策略的研究一方面是借鉴国外的经验,一方面是研究者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的建设构想。从宏观层面来说,国家要完善相关法律措施,为学生性教育提供保障。从微观层面来说,要把握学生最佳的性教育时期,避免学生对性问题产生偏见,一般应从小学阶段就开设性教育课程,并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学生性教育应包括性的生物学知识、心理学知识以及社会学知识,同时借鉴美国、英国、瑞典等根据不同阶段儿童特点进行性教育的经验,将小学生性教育按照年级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就小学生性教育的媒介来看,要开发适合学生学习的性教育教材,低龄儿童性教育教材的设计可以借鉴相关国内外读本,同时可以让学生观看《动物世界》,从而明白“性”“繁殖”是生物延续的必要手段,从而树立科学的性观念,。就教师而言,性教育者要实现专业化。现阶段的师范生基本很少接受正规的性教育,以后进入小学,很可能忽视儿童相关方面的发展,因此师范院校在培养师范生的时候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同时,教师要重视同伴教育,重视同伴影响。就学校而言,要保证足够的课时,设置心理咨询室。就家长而言,要积极转变传统观念,与学校配合,对学生的性教育给予充分的关注。

六、结束语

我国小学生性教育研究还不甚成熟,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争议,相关借鉴参考资料也相对匮乏,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际操作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小学生性教育的问题迫在眉睫,这就需要研究者对此作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坚实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参考文献:

[1]吴阶平.性教育[J].中华泌尿外科,1989(01).

[2]胡珍等.美丽谎言背后的凄凉[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10).

[3]奚晓华.小学五年级学生青春期性教育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4]涂中.小学中高年段性教育的调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4篇

一、小学科学课程开设及重视程度的比较

我国小学普遍开设了科学课,但是课程名称不统一,多数称“科学课”也有称“自然课”、“现代科技课”等;课时计划不统一,每周2节课或3节课。许多学校加大了科学教育的力度,但个别学校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科学课不是主课,在考试阶段甚至在平时都存在挤课现象。总体看来,科学课属于第二平台课程,没有引起全社会范围内的足够重视。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科学教育的文件,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并在2005年底完成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在相关文件的指导下,美国小学的科学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讲,美国小学都开设了科学课,科学课是美国小学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它与英语、数学并列为三大核心课程[4]。小学科学课的名称不统一,学时各州也有所不同,每周从5学时到9学时不等。由于国家政策的影响,美国小学普遍重视科学教育,科学教师的高素质也让学生对这门课充满了兴趣[5],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最喜欢的一门课。

二、小学科学课教师情况的比较

在我国大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中,专职教师多于兼职教师。科学教师中拥有大专学历的较多,其次是拥有中师学历的,本科学历的较少,还有少数是高中学历的教师。只有少部分科学教师是理科出身,而大多数的科学教师均没有科学专业的文凭,且部分科学教师从未接受任何专业培训。一些小学科学教师原有的专业知识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对教材缺乏整体性的把握。

美国小学教师均由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系)培养,至少应取得学士学位,除了学历达标外,教师还要具有学识丰富、诚实正直、身体健康等素质。教师在大学期间都接受了理科相关学科的学习,在职期间也经常有各种各样的专业培训课程[6],经常有接受各种专业培训的机会。因此,小学科学教师的总体情况是:学历层次高,知识非常丰富,驾驭教学的能力特别强。

三、小学科学课教学情况的比较

1.教材类型和教学内容

国内现行的科学课教材主要有:教育科学出版社的《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的《科学》、青岛版的《科学》、河北版的《科学》、牛津版《自然》和科学出版社的实验教材《现代科技》等[7],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等,与美国相比,尽管课程编排顺序存在差异,侧重点稍有不同,但教学内容基本相同。

美国科学教材类型多样化,美国传统的小学科学教育教材按照其科学教育哲学中科学知识的领域分类(即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进行编写,并以教育哲学提出的三大科学概念为核心。《标准》出台之后,出现了多种旨在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小学科学教材。美国国家科学资源中心组织编写的STC(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Children)就是其中比较流行的一套[8],它共由24个有关科学主题的单元组成(平均每个年级4个单元),主要向所有的学生提供生命、地球、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丰富的体验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国内教学组织形式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小学科学教学中采用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观察法、活动法(采集标本、实地参观)等。由于条件所限,大多数地区的小学科学课仍旧多采用讲授法,或者辅以演示实验等。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注重基本理论多于实践,尽管当前提倡“做中学”的探究式教学方法,但现阶段还未能在全部小学有效开展。科学课程被作为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多表现为粉笔加黑板进行教学。科学活动的探索性被严重忽视,教学缺少真实有效的科学实践和问题探究[9]。

美国小学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要实行灵活的班级授课制,学生可以跳班,以活动化的教学形式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独立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获得了迅速发展,充分考虑儿童个体多方面的差异,使教学能面向每个儿童,并使之获得良好的培养。小队教学、游戏教学、多组教学等类型在科学课程实施中占有很大比重。在教学上有两个显著特点:注重实践,教学内容以动态的问题探究为主;重视儿童的体验,并将其与科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9]。小学科学课教学以杜威、皮亚杰、布鲁纳和前苏联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

3.教学资源

我国大多数城市小学有供科学课教学专用的实验室,配以实验器材、模型、挂图、标本等;少数学校有多媒体课件、乡土教材,还有互联网可供学生使用。有些学校能积极利用校外资源如科技馆、博物馆等。部分农村学校没有专用的实验室,但是有少量实验仪器、教学录像、模型、挂图等。尽管我国的科学课教学资源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与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在美国的小学,教室里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书架,一个20名左右学生的班级足有500多册书,随时可以翻阅。教室里多媒体计算机、打印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等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还有和书本配套或适合课外阅读的大量教学软件随时可用,课堂有限的空间得到延伸,学生获得的信息是多元化的,开放的[10]。公共教学资源也对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了大力支持。美国对图书馆、博物馆以及网络等公共教育资源的积累非常重视,到处都有公共图书馆和各种名目的博物馆,与科学有关的有航空航天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等,这些博物馆都是免费的。因此,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

四、美国小学科学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比较可看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在全民范围内的重视程度、师资队伍建设、科学教学方法、教学资源等方面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因此,应针对性地改善我们的薄弱环节,具体建议如下:首先,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突出科学课程的地位;其次,改革师范教育,培养良好师资:吸取美国的相关经验,在培养未来科学教师的高师院校相关课程教学中,提倡采用探究式的、开放的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师范生亲历的活动可以迁移到以后的教学中,有利于将教学理论真正用于实际教学;第三,提高在职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借鉴国外参与式教师培训法,在培训者和受训教师之间展开双向以及多向的交流、互动,使受训教师在充分参与各项活动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发展技能,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受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11]。第四,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学生性格、心理、人生观和世界观、思想道德水平、动手能力等,都应作为评价的依据。第五,改善学习条件,丰富教学资源:在每个教室中设置科学探究展示柜,摆设常用的实验仪器、少年科技丛书等。既可以让学生充分练习各种仪器的使用,同时为他们展示探究成果提供平台,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12]。

参考文献

[1] 丁邦平.中美科学教育比较.中国教育学刊,2000(2).

[2] 教育部.国内小学自然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2004.http://www.gzsciencenet.com.

[3]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我国十三个省、市、区小学科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科研与决策,2005(21).

[4] 王长纯主编.比较初等教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 Paul Warwick and John Sirai-Blachford.Using data comparison and interpretation to develop procedural understandings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case study evidence from action research.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2006(4).

[6] 许新海著.美国小学教育考察.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2004年年会纪要.科学课(小学版),2005(2).

[8] 张俊丽.美国小学科技课程-STC项目.外国中小学教育,2002(1).

[9] 唐湘桃.中美小学科学教学的几点比较.基础教育研究,2005(1).

[10] 沈苗根.美国科学教育的现状与启示.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

[11] 赵文超,郝京华,陈卫春.国外小学科学教师培训策略.上海教育,2005(4).

[12] 韩志安.“对科学探究”教学的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6(3).(责任编辑孙晓雯)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多民族国家大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的平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双语教育及其研究倍受关注,也成为世界教育热点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国情之一。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国家族际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还要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实施和发展以民族语与国家族际共同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特征模式发展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背景

全世界200多个主权国家中有大小民族2000多个,约有6000多种语言,绝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世界多民族、多语言的特点构成了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背景。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信息技术的进步与普及,全球一体化的进程迅速加快,“地球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所面临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也就成为国际教育普遍关注的问题。在一体化与多样化长期的摩擦与碰撞中,国外许多国家在经过语言强制、语言同化尝试的失败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找到了摆脱困境的一条出路,实施双语教育成为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种必然选择。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要求平等对待任何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并把它们视为人类共同的财富,而要实现民族的平 1

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主要途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双语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53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24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并有自己的文字,共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世界9大语系中的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南岛5大语系,语系下共有10个语族、14个语支。现行文字近40种,加上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总共约有57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国情特点之一。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民族和民族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的腾星教授通过对国内外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或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思想,随之教育理论界用“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来重构民族教育的理论体系。“多元一体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它是我国民族教育融入未来世界教育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它在注重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并通过国家的一体教育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现代教育的权利,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为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字和教育与民族宗教三大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这是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也是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及其现状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认识和探讨在我国源远流长,自秦统一中国后就出现了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并真正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民族教育中开始注重民族语言。1951年1

1月教育部长马叙伦先生在第112次政务会议上作了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阐述了民族教育中的语文问题,随之确立了双语教育方案,给部分少数民族创立了民族文字,编译、出版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教材,编印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科研材料。60年代以后,双语问题逐渐引起了理论界的关注,文革中受“民族语言无用论”、“民族语言向汉语靠拢”的冲击,双语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79年,全国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1985年改为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双语研讨会,标志着我国双语教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80年代初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试行推广少数民族文字,并使之进入中、小学校教学之中,在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民族语文和汉语文共同作为媒介语的模式,在较大范围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育。同时,在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基本上又重新确立了双语教育体制,少数民族语文教材的编译工作也获得重视。在此基础上,广大研究工作者从国家政策和法律的角度论述了加强少数民族语文教学、推行双语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展“双语双文”转换的教改实验,从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和比较语言学的角度进行了民族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的对比与转换研究以及教材教法的深入研究,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有代表性的作品有严学宭编著的《中国对比语言学浅说》,还有,如孙宏开、高树春等学者对我国的双语现象、双语制和双语课堂教学进行了研究,也有部分学者开始从文化人类学和对比语言学的角度探讨双语教育的现象与过程,使双语教育的研究向双语跨文化研究的方向迈进一步,主要代表作有陈红涛著的《文化背景与民族教育》、万明钢著的《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等,还有人从整个教育发展战略的宏观角度和民族教育学的角度认识和探讨了双语教育问题,主要代表著作有谢启晃、孙若穷主编的《中国民族教育发展战略抉择》,哈经雄、腾星主编的《民族教育学通论》、王鉴著的《民族教育学》等。这些研究使双语教育在民族教育理论中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双语教育成为民族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我国的双语教育研究已开始从经验性的调查、观察描述转向较为科学的实验性研究。自八・五规划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纳入《全国教育科学课题规划》之中,双语教育研究在深度上和广度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批

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如戴庆厦、腾星等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等,为构建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往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语言对比研究、双语教育功能与政策研究、双语教育与教学的概念界定、双语教育和教学类型的研究、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双语教学法研究、双语态度、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研究角度逐渐转向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的角度,拓宽了双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范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和多民族国家相继成立了双语教育研究机构并开展研究工作,在双语教育教学论、双语教育课程论、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学方法论、双语教育研究法、语言学习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加拿大著名学者M.F.麦凯教授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教授接受国际教育局“双语现象与教育”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成果著有《双语教育概论》,搜集并研究了一些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及其研究情况,其主要内容为双语个体、双语社会、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双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双语教育研究和结果的评价。这标志着双语教育研究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国外对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研究较为少见。

应该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1、从信息时代的双语教育功能和意义方面,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发展需要而进行变革,这一方面的研究相对薄弱,致使在具体教育实施中,人们对双语教育的认识分歧,少数民族双语教育领域中“语言融合主义”与狭隘的“语言民族主义”思想的潜在影响仍然存在,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少数民族语言的社会功能将逐渐降低,主张双语教育应以汉语为主,以精通汉语文为目的,双语教育就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文;也有人持相反意见,认为不管时代发生什么变迁,民族语言仍是民族交流的主要工具,双语

教育应以民族语为主等。

2、从我国双语教育历史及其未来发展、民族文化动态性与多元性着眼,在全球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视野中,审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并进行多维度研究,寻求发展对策和理论创新,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少见。当然,现有的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着手研究和解决的目标。正基于此,笔者打算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三、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所谓统一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而多样性则是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为千姿百态、纷纭复杂的情况。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除具有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性,遵循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因民族、语言、文化、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在教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又蕴涵着共同性,其发展也 体现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笔者拟通过对现行双语教育基本概念和术语的阐释和辨析,对少数民族双语现象、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从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等教育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论述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而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反思,对其实践要素、观念要素等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面向未来,在与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相融、接轨的我国“一体多元教育”的框架下,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多维视角进一步进行探讨,发现和分析现存问题,试图提出自己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随着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交流的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空前加大加快,不断地打破族群界、地域界,各民族间的交流频度广泛提高,双语现象随处可见,语言作为调节族际

关系的功能日益增强,双语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双语问题以及对双语教育的研究,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也成为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进而缩短国内边远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培养人才是关键,而要提高西部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就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既是各民族面临的迫切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中。在这种背景中,本选题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并试图提出个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征、模式和发展规律方面的认识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为解决双语教育现存问题、促进未来发展提供一些认识和决策方面的参考借鉴。本选题研究的一孔之见若能给人以认识和实践上的些许思路和启示的话,那将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理论研究范文第6篇

2、访谈调查是指研究者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以口头问答的形式来搜集资料的一种调查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是着重运用描述性分析来试图理解某种现象或问题的性质或意义的研究。

4、定量研究则是主要运用数据和量度来描述研究内容的特征或变化的研究,它较多注重对客观事物产生或变化的原因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进行考察。

5、结构式观察是有明确的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观察,能获得真实的材料,并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常用于对研究对象有较充分了解的情况下的观察。

6、问卷调查是指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所要研究的问题编制成问题表格,以邮寄方式、当面作答或追踪访问方式填答,从而了解被试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和意见,所以又称问题表格法。

7、简答教育科学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

(三)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

(四)研究的创新性。

9、课题论证的基本内容(1)课题选题的价值(2)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5)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

10、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1)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2)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

11、检索文献遵循的要求(1)检阅要全面,即全面性。(2)检阅要认真、细致,即准确性。(3)勤于积累。(4)善于思考。

12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1)确定调查课题;(2)选择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制定调查计划;实施调查;(5)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13、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特点(1)因果关系的探讨;(2)自变量的操作(进行实验处理);

(3)合理控制无关变量。

14一般来说,教育调查报告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一般由题目、前言、正文、总结及附录五部分组成。

15研究:指的是创造知识和整理修改知识,以及开拓知识新用途的探索性活动。

17教育科学理论研究:是在已有客观现实材料及思想理论材料的基础上,运用各种逻辑的和非逻辑的方式进行加工整理,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形式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种研究。 18系统方法:是一种将对象作为系统进行定量、模型化和择优化的研究方法。它建立在对系统的分析和综合、建立系统的模型以及系统的择优的基础上,从而揭示系统普遍性质和一般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系统的合理控制。

19析因设计:是指在同一实验研究中,操纵两个或多个变量(因素)的设计,其特点是将实验中每一变量的各个水平都结合起来进行实验。

20阐述教育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第一步,陈述研究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要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第二步,确定实验处理。第三步,列举群体、样本、实验单位、抽样方法及样本大小。第四步,选择因变量及适当的测量手段。第五步,判定实验需要控制的无关因素,选择控制方法,设计控制过程和预测控制程度。第六步,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并提出伴随这个设计的统计假设。

21一个好的教育实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2)有合理的控制(3)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4)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22无关变量:是一种心理学实验变量,是实验研究中除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影响因变量的因素,亦称“额外变量”、“干扰变量”、“控制变量”

23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有哪些?依据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全面、充分和客观;具有指导教育实践的现实性和可行性;理论分析着眼点的正确性;具有新的思路、视角和方法;基本概念的正确性以及理论体系结构的合理性。

24选择样本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明确规定总体;保证抽样的随机性;使抽样具有代表性;确定合理的样本容量。

25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有哪些?(一)选择研究课题 ;(二)教育文献检索与综述 ;三)制订研究计划 ;(四)教育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五)教育研究论文与报告的撰写 26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的方法论原则有哪些? 1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2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

3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

27访谈调查有哪些类型?面谈调查法;电话调查;邮寄调查;留置调查法。

28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问题必须有价值、问题有一定的科学性、问题必须具体明确、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问题要有可行性。

29文献:是把人类的知识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下来的有价值的典籍,包括各种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磁带、幻灯片、缩微胶片、信息自动化系统等。

30样本:是指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

31历史研究法:是借助于对有关社会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

32理论构思: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33外部评论:学者们一般将史料的考证和评价过程分为两种:外部评论和内部评论。外部

评论主要确定资料的真伪或真实性,即“辨伪”和“证真”。涉及文献的形式和外表,内容包括:确定作者、成书年代、地点、背景及版本是否可靠。

34完全归纳法:是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

35历史—逻辑方法:是指摒弃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及偶然因素,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以“纯粹”的理论形态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建立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 36协方差分析:是一种统计控制的方法,其功能是利用直线回归法,将足以影响实验结果却无法用实验方法加以控制的有关因素从方差中剔除,再经调整后,求出方差的无偏估计量。 37教育科学研究遵循:教育科学研究,应遵循以下方法论原则:

(一)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

(二)分析和把握教育问题的三个纬度:历史、现实、理论。

(三)提高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

38集中量数:从次数分布表上可以看出,分布在各组的次数有多有少,但大部分数据趋向于中间的某一点。这种向某点集中的趋向叫做集中趋势。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叫做集中量数。 39总体参数估计:就是利用所抽取样本得到的数据资料来推断总体的数据特征。

40如何理解教育科学研究中历史研究的三个不同层次?

(一)搜集、分析与鉴别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

(二)历史事件与历史过程发展规律的揭示是历史研究的核心。(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论。

41请简单叙述教育观察实施的一般步骤:

(一)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

(二)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三)编制观察记录表。

(四)记录观察资料。

(五)分析资料。 42简单描述现场观察的优点与缺点。优点有两点:所获资料自然、直观、真实、可靠性高;能够获得观察对象的活动或变化规律。缺点有:在观察过程中及对观察结果的解释都易受主观因素的干扰;需要观察者有较高的人际关系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用于观察的时间不多。

43调查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尾和表注。

44理论研究的基本功能有哪些?一)深化教育认识,揭示教育规律。

(二)完善和发展教育理论体系并构建新理论。( 三)对研究成果进行逻辑证明。

45简述全结构式观察的优点。:结构式观察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性观察。这种方法能获得大量确定和详实的观察资料,并可以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

究。

46教育调查研究的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型。

(一)普遍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二)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预测调查。(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调查表法。

47分析为主的时期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2。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3.实验方法进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视野,为考察教育问题提供了客观基础。

48现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有哪些?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现代教育科学研究非常强调理性作用。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49课题论证的主要内容有哪些?1.该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2.该课题以往研究的水平和动向。3.该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4.该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5.说明该课题研究的基本条件、研究的可能性及限制。对于重大的课题,还必须写出开题报告。

50访谈调查有哪些类型?依据不同的标准,访谈调查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1.结构性访谈调查和非结构性访谈调查。2.一次性访谈调查和重复性访谈调查。3个别访谈调查和集体访谈调查。另外还有两种特殊的访谈调查:儿童访谈调查和电话访谈调查。

51相关调查:指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教育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目的是寻找相关因素以便探讨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上一篇:下期个人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学校安全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