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与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学校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规范化管理是学校各项工作最大限度发挥成效的保障,是学校软硬件环境走向理想化的最大动力。学校规范化管理主要是指学校管理者根据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结合学校实际,通过制定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对学校各项基础工作与基本活动进行管理,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的过程。规范学校管理,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不仅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和广大家长对学校的殷切希望。因此,规范化是学校管理的价值追求。作为校长,就必须要规范学校的一切办学行为。只要学校管理规范了,学校的内涵也就提升了。也只有学校管理规范了,学校才有可能成为特色学校,否则特色学校就是“水中花,镜中月”。下面,笔者仅就自己四年来的学校管理实践及本学期的管理重心谈几点想法。

一、课程管理规范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蓝图,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课程计划是课程安排的总体规划,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课程计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课程管理规范化就成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们一直严格遵循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并上好每一门课程。同时,根据学校实际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改进。

⒈推行三层课程管理制度

我校是一所城区薄弱小学,师资力量有限,而且经过考试进校的教师不是语文教师,就是数学教师和英语教师,始终缺乏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能学科专职教师。因此,根据学校发展实际及师资配备情况,我们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管理,力求让课程管理产生实效。我们的做法是:语文、数学、英语是主干课程,要求任课教师严格对待;体育、音乐、美术是重要课程,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对待;其他课程是辅助课程,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按照规定教授。同时,我们还要求所有的教师必须按照学校课程表开展教学。为了督促课程的正常实施,学校先后三次约请学生代表进行座谈,从上述三个层面了解课程的实施情况。经座谈了解,各班基本上按课程表有序展开教学。特别是在三月底的仙居县音体美专项工作检查中,受到县教育局督导室领导的好评。

上述做法也许跟国家的规定和要求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也是无奈之举。相信随着师资数量及种类的不断充实,最后必将是对每门课程都严格对待,一视同仁。

⒉不断探索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一所学校从规范走向特色的必由之路。校本课程的编制和开发是为了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多样的学习选择,最终促进学生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那些以往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校本课程的开发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和重新认识自我的机会,从而不断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他们所学的知识更加丰富。因此,为了让课程设置与实施更加规范,学校必须要探索和开发自己的校本课程。为此,我们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思考。

上个学期,我校组建了16个学生社团,一开始大家信心十足,热热闹闹,可后来好多教师的精力不足,最后还是不能到位。究其原因,各个社团的指导要求不一致,有些社团需要指导教师花费大量精力,而有些社团则不需要指导教师投入太多的精力,这种不平衡促使部分老师出现懈怠心理。为此,我们认为学校的社团活动一开始就全面开花是不切合实际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先有普适性的社团,然后在此基础上追求百花齐放。为此,本学期我们有意识地把社团活动引导到学生感兴趣的中国象棋和围棋这两大主流活动上来,并要求所有班主任踏踏实实上好活动课,学校则不定期进行巡视检查。一学期下来,大部分学生掌握了基本技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下学期,我们将再选择其中一项活动进行普适性实践,力求使学校的校本课程规范地浮出水面,成为特色。

二、教学常规规范化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凭借。上好课是处理好提高教学质量和减轻学生负担之间矛盾的关键,而上好课的前提是要做到教学常规的规范化。让每位教师的教学常规规范化,就成为校长的重要职责。为此,本学期我们对所有教师的教学常规进行必要的规范,并不定期地对教学常规进行督查,具体要求如下:

1.实施规范:不准随意调课,如有特殊情况,应由学校统一调课。

2.准备规范:教师应在事先充分备课的基础上上课,严禁“不备而上”,信口开河。

3.候课规范:上课前1分钟必须到教室,以确保上课的有序进行。

4.行为规范:不坐讲,不接打电话,不随意离开课堂,不做与上课无关的事。

5.过程规范:按照“本色课堂”的要求展开教学。

6.惩罚规范:惩罚学生要适度,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7.作业规范:给学生布置适度的作业,力求减少机械性作业。

8.辅导规范:要义务为潜能生补课,同时要注意辅导的方式和方法。

上述规范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比较难。如何让全体教师自觉地去践行呢?首先,校长要起到示范作用。校长的示范是无声的命令,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量。校长教学常规规范了,教师的教学常规自然也就规范。其次,为防止有些教师产生懈怠心理,校长还要通过学生代表座谈会来了解真实的教学状况,以此来持续推进教学常规规范执行的进程。当然,上述八个规范不可能一次性到位,需要时间的保证。因此,每学期抓教学常规应该有侧重点。如本学期我校就重点抓准备规范、流程规范、辅导规范等三项内容。抓准备规范,可以让学生享受到课堂的高效——紧凑、紧张、舒缓;抓流程规范,可以让学生享受到先进——简约、充实、本色;抓辅导规范,可以让学生享受到真诚——义务、和蔼、激励。

三、校园活动规范化

⒈学生活动规范化

丰富多彩的学生比赛活动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因此,学校适时安排一些规范的学生活动有利于学校内涵的提升。为此,本学期我们先后安排了“学雷锋,做好事”主题征文、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知识竞赛、第四届踢毽子大赛、写字比赛、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现场绘画比赛、现场作文比赛、第三届学生书画展、第四届广播操比赛、讲故事比赛、拔河比赛、第四届才艺展示、板报评比、路队比赛、庆“六一”联欢活动等16项学生活动,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又促进了课堂教学的规范化,促进了学习风气的好转,可谓一举多得。同时,我们还规范课间操、眼保健操活动,力求通过这些日常活动提升学生体质。当然,我们还对每一次学生活动进行事后评估,力求让一些好的活动常规化。

⒉校本教研规范化

丰富多彩的校本教研活动既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又可以营造学术研究氛围,让学校真正成为学习型学校。因此,适时安排规范校本教研活动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为此,我校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工作。本学期我们强势推进互动式教研,即上课教师必须撰写教学反思,听课教师必须撰写书面评课稿,这样就可以让每一个参与教师都有所收获。一学期来,我们共举行主题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六次,有效提升了全体教师的教学水平,其中执教者的教学水平更是得到快速提升。同时,我们还先后召开班级管理经验交流会、教育写作专题讲座、补差经验交流会、期中质量分析会、语文大练课、精彩教学片断交流会等专项教研。通过这些教研,开阔了全体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了教学与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同时,学校积极为参加90学时培训、40学时培训及外出听课的教师安排好教学工作,让他们用心参加,以开阔他们的专业视野。

当然,为了充分发挥学生比赛及校本教研的辐射作用,我们努力规范每一次活动,活动前做好方案的策划与制定,活动中力求有序开展,活动后及时做好反思总结。可以说,“策划制定→有序开展→反思总结”已成为我们组织每一次师生活动的必要经历。

四、养成教育规范化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着足以改变人的命运的巨大能量。因此,一所学校的养成教育水平体现其办学水平。为此,一学期来我们持续规范并推进养成教育。

⒈规范“三项竞赛”

“三项竞赛”及卫生、纪律、文明礼貌等三项内容评比。“三项竞赛”是提升养成教育水平的主渠道,也是养成教育的基础工程。为此,我校一贯重视这项工作。为继续规范并推进这项工作,本学期我校大队部依然重视对大队干部的培养,先后组织三次思想教育及检查方法指导,力求他们在检查时做到公平规范,以利于各班开展和谐竞赛。为使这项工作取得实效,我们还特别要求大队干部必须要走进教室检查,力求让“三项竞赛”落在实处。同时,为了让所有学生实时了解“三项比赛”结果,我们还专门制作了一个精美而实用的宣传窗,专门用于结果公布,以利于班主任的动态管理。

⒉规范日常行为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既是养成教育的依据,又是养成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如何规范小学生的日常行为呢?首先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它的内容。为了让所有学生了解《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我们在本学期三月份开展了一次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竞赛,一、二年级以口答为主,三至六年级以书面竞赛为主,力求通过竞赛让全校学生明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其次,让学生践行日常行为规范。在学生基本清楚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后,学校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学生去逐步实践,力求让学生养成高雅的行为。当然,《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下子就落实。为此,本学期我们重点抓行礼问好、路队行走、禁买零食、标准“三姿”这四种行为。因为抓好这四种行为,其他的许多行为也跟着变得规范起来。

⒊规范志愿者服务活动

为了让少先队员体验为人民服务的理念,我们努力规范每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力求让每次活动取得实效。而要让活动规范,组织者必须要进行精心策划。为此,在每次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前,我们都静下心来思考,预设最佳的活动方案。本学期,我们认真策划的“学雷锋,做好事”系列活动就特别成功。我们先利用红领巾广播站宣传雷锋精神,进而举行两次红领巾志愿者服务活动(打扫老人公寓)然后举行清扫校门口专项活动,最后举行“学雷锋,做好事”主题征文比赛,使学雷锋志愿者服务活动成为一项系统而又规范的工程,深入每个队员的内心世界,让他们铭记于心。

⒋规范红领巾广播站

红领巾广播站是学校宣传的重要阵地。因此,规范红领巾广播站的播出方式及播出水平就显得特别重要。本学期,我们对红领巾广播站的播出主题进行了一定的规划,使红领巾广播站的播出内容始终与学校工作主题相呼应,促进了学校工作的有效开展。其中,学雷锋、安全教育、好好学习等主题成为红领巾广播站的主旋律。一学期以来,学校共开播出36期广播,主要栏目有主题播报、国内要闻、信息台、点歌台等。为提升播音效果,少先队大队部还对每个播音员进行指导与排练,一般都是提前一周把播音稿交给主持人,然后班主任督促和指导他们展开训练,最后经大队辅导员考核通过才可以上台播音。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学生播音员的播音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⒌规范各种仪式

仪式在德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庄严的仪式能促给学生心灵的净化。为此,本学期我们规范学校的一切仪式,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毕业典礼、散学式等,力求让仪式成为德育的重要窗口。其中的国旗下讲话既成为学生德育的阵地,也成为锻炼教师讲话水平的重要途径。

⒍规范路队行走

路队是班级团队意识的体现,是班级班风的体现,是学生自主管理成效的体现,也是班级管理水平的体现,更是学校形象的体现。为此,我们把路队行走作为养成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本学期,我们不定期检查路队效果并及时反馈。对于检查时处于低水平的路队,我们在周前会上进行通报批评。我们规定路队的标准是:首先,每个班选好一个领队,要求身材、形象俱佳,因为他们要举着本班的班牌,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其次,每个班还要选一个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路队队长,其职责是整理队伍和喊口号,也是路队的指挥者;放学时,各班学生要先在教室门口整理好队伍,然后排着整齐的队伍走到教学楼和操场相邻的地方,接着由队长对路队进行重新整理,要求做到“快、静、齐”;行走前,要求全班学生按照队长的口令先原地踏步十下,然后在队长“齐步走”口号的指挥下,全体学生迈着整齐的步伐精神抖擞地走出学校的大门,行走时要求踏步声节奏鲜明而响亮,并要求做到直线行进和直角转弯。对于达不到标准的路队,走到校门口后重新回去整理和行走。现在,路队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效能建设规范化

效能建设是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的催化剂,更是提高全体师生工作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而公平规范的效能建设所产生的激励作用更强、更深入。为此,一学期以来我们继续强势推进效能建设,力求让效能建设成为学校的工作亮点。首先,我们规范“文竹之师”(根据学校发展目标设定的,面向优秀教师)、教学明星、教研明星、科研明星、优质教师、优秀班主任及优秀等递等考评细则,并严格按照考评细则进行考核,力求让每一位教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充分加强工作过程管理,本学期我们增加每月“文竹之师”的评选名额,由每月四个增加到每月六个,力求调动更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我们还将规范“文竹之星”(面向优秀学生)、学习明星、进步明星、才艺明星、书画明星、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等评比细则,力求让每一个学生有希望、有目标。同时,我们还在期中考试后为学习进步明显的学生家长发喜报,并把关心并参与孩子学习管理的家长评选为优秀家长,喜报和奖状在家长会上当场发放,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家长参与学习管理的信心,从而间接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效能。另外,我们还不定时地召开潜能生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心声,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从而使潜在的效能得到更好地释放,实现了质的飞跃。

六、团队建设规范化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帮助,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促进其成员的快速发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团队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构建规范而又有吸引力的师生团队就成为校长的又一重要职责。为此,本学期我们继续开展教师团队建设,力求让每一个教师融入岭下张小学的发展洪流中去。我们规范文竹式办公室、文竹式年级组、文竹式教研组评比,通过评比增强教师之间的协作能力,从而提升工作效能。同时,努力平衡各办公室、年级组、教研组之间的差距,力求让每位教师都能获得努力工作的信心。另外,我们也规范文竹式学习组、文竹式互助组、文竹之班评比,通过评比提升学生的互助意识、团队意识,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融入集体,快乐成长。当然,在团队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努力按照评比细则进行评比,力求公平公正。以上各种评比每月一次,获奖团队都将在学校宣传窗内展示,以此激发全校师生强烈的团队意识。

七、工程建设规范化

校园扩建工程质量事关学生的生命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本学期我校正在扩建一幢教学楼和一幢综合楼,争取在今年下半年投入使用。因此,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显得尤其重要。为此,我们积极配合县教育工程指挥部展开工作,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督促中标建筑公司按预定方案展开建设,并要求监理公司按照行业标准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学校还专门安排一位中层干部负责督促这两项工程建设,及时巡查,及时发现,及时通报。对于建设中暴露出的质量问题,我们及时同施工方沟通,督促其进行整改。同时,我们也将督促中标建筑公司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快工程进度,以保证九月份顺利招生。为保证工程质量,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让工程建设和谐推进。

八、文化建设规范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所在。经过近四年的建设,我校的学校文化系统——“文竹”文化已初步建构,并得到一些专家的肯定和好评。但校园文化是与时俱进的,本学期我们根据学校发展实际,结合学校发展目标,适时补充学校文化要素,使文化建设更加系统。本学期,我们鲜明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是“文雅校园,情智育人”。随着这一任务的分解和逐渐实施,文竹式学校的内涵必得到进一步强化和提升。下面就是我们所追求的“顶层设计”:

办学方向:把学校办成学生喜爱的、家长满意的、社会认可的仙居县优质学校。

办学宗旨: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办学目标:构建文竹式校园,培养文竹式学生。

办学理念: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服务;为每一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办学重心:文雅校园,情智育人。

办学思路:质量为本,突出特色。

办学策略:激发效能,锤炼团队。

办学特色:关注习惯,突出体艺。

德育风格:关注细节,透视心灵。

教学风格:简约充实,追求本色。

校训:自强勤奋,求是创新。

校园精神:团结协作,积极向上。

同时,为了宣传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们根据学校发展需要新增了两个宣传窗,并对这两个宣传窗进行精心布置,力求让学校的发展愿景与主要工作让所有师生及家长了解,以此提升学校办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校的网站建设也与学校发展同步,校园新闻及时更新,点击率逐渐攀升,已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效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必须要坚定信心,持之以恒,坚持数年,才能大见成效。同时,规范化管理也是一项民心工程,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我们的下一代具备更高的素质。因此,加强和改进学校规范化管理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也是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学校应当将其作为“质量立校、管理兴校、文化强校”的治本之举,长计划、短安排,稳扎稳打,真正取得规范化实效,让我们的孩子真正得到全面、和谐、持续、稳定地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仙居县岭下张小学)

学校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教育强县和教育现代化先进县的建设,怀集县各乡镇中小学校的教育装备得到快速发展,学校按标准化建设了实验室与功能场室,常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齐全,但是这些装备的使用率不高或是成效不明显,甚至有闲置不用的现象,极大地浪费了教学资源。如何应用管理好这些教学仪器设备设施,提高教育装备的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值得思考和实践探索。

关键词 教育装备;教育现代化;乡镇中小学;实验室、功能场

室;实验教学;微课

1 前言

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创强”和“推现”成果,推动区域城乡学校实验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结合多年工作实践,探讨乡镇中小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的几个问题。

2 落实职责,明确责任

落实岗位职责,是抓好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和使用的基础,是关键。要做好实验场室的管理,必须责任到人,要把实验管理人员配置到位,明确职责任务,并树立责任意识,进一步抓好实验各项工作的落实,从而推进实验室与功能场室的精细化管理工作。如在日常实验教学中,要求实验管理员认真细致做好实验课前教学仪器的准备,课中协助实验教师做好学生分组实验操作的辅导,课后做好器材整理及实验账册记录,等等,做到人员足,仪器设备好,实验台账明,实验效果好,进而确保课堂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真正发挥实验教育资源的作用和功效。

那么,如何精准落实好岗位职责?首先,做好教育行政部门与教育装备主管部门的职能顶层规划,加强对其辖区学校的实验室与功能场室建设及教学仪器设备需求进行科学规划,做到合理配置、细致指导、周到服务、有效监管,充分发挥其指导、服务、监管的职责与作用。其次,学校领导要重视教育装备“建、管、用”工作,成立装备工作机构,做到组织机构职责明晰、分工合理、权责统一。最后,坚持一把手负责制,统筹规划本校学年度的教育装备工作计划,并指定校級分管教学副校长负责这项工作,由学校教务(教导)主任具体抓好工作落实,监督实验管理员日常管理工作是否到位,实验教师是否正常开展实验教学与研究活动等,做到每周巡查有记录、有反馈总结。只有落实职责,明确任务,压实层级责任,形成工作合力,才能将学校教育装备“建、管、用”做实、做细、做好。

3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要使学校的实验教学形成常态化的有序开展,除了落实好工作职责之外,还必须建立健全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使学校的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这样既可以规范实验员工作、实验教师教学行为,实现量化管理,形成工作考评体系,也能进一步促进学校教育装备工作有序健康发展。近年来,以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县为契机,做好顶层设计,先后出台《怀集县中小学校实验室及各功能场室制度》《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常规管理要求及评价细则》《实验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等一系列教育装备及实验教学管理制度。基于这些合理、科学、操作性强的制度,能够有效推进学校实验管理及实验教学工作正常化、科学化、规范化,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管理与应用评价机制。为此,还制订《怀集县中小学校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实施方案》,以《方案》为抓手,积极开展学校教育装备信息化应用管理的实践活动,以应用促管理提高,从而促使全县中小学校教育装备工作实现配置、管理、使用“三规范”。

配置规范  学校实验室与功能场室用房建设规范,间数、面积符合《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广东省初级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试行)》标准化建设要求;配套设施规范,灭火器、排气扇、沙箱、水电、柜、实验桌凳、门牌等设备设施齐全,做到定期检查灭火器药剂是否过期,电源、水龙头、通风设备是否良好等。

管理规范  册、账、标签管理规范,及时登记入档案册、总账、校产账、柜目录标签,保证册、账、签的仪器数量与实物相符,仪器定位标签和序号标签、试剂瓶标签确保完好;机构健全,管理机构名单入镜框上墙,专职人员配足;室内布局合理,柜、台、凳摆设合理,环境氛围浓;制度完善,有管理制度、实验开出制度、借还与报损制度;仪器摆放规范,按分科分类和仪器编码顺序入柜,并按序号顺序纵横整齐地排列;仪器保养规范,如显微镜镜头入玻璃干燥器,天平、光具座要及时抹油,易潮解药品的瓶口要上腊,存放钾、钠的油和磷的水要及时补充。

使用规范  实验室有实验排期表、实验通知单、实验报告,借用、报损要及时登记;每次实验及时登记实验开出记录,有关人员要签全名,校领导每月检查一次,并有检查和审阅后签名;各类资料和使用说明书装订成册,实行专柜存放。

4 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地方中小学实验管理人员的学历及业务水平参差不齐,这也是制约推进学校教育装备有效管理和应用的关键因素之一。根据调查发现,学校实验管理人员大部分不是从一线教学实验教师或专业理科实验员过来的,而是由原来的“代转公”教师、教辅人员等从事这项工作。由于他们大部分学历不高,业务水平不强,对学校的实验场室、教学仪器、设备设施管理不到位,甚至有不能胜任这项工作的现象,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健康、长远发展。因此必须切实做好实验管理员能力提升培训工程,以“推现”为着力点,做好培训规划,依托县教育科研中心对他们进行新一轮的学历提升工程、继续教育培训、操作技能等专项培训。

一方面,加强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队伍建设,提升业务能力水平。通过抓好县级培训、校本培训和个人自主研修,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知识水平、业务管理能力、操作技能和专业水平,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良、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稳定的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教师队伍,为基础教育教学提供服务保障支撑。近年来,加强组织举办全县中小学校实验管理人员培训班、信息技术与实验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理念班、实验微课程制作培训班、学校自制教具培训班等专题内容培训,通过系列培训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实验管理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为推动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一方面,组织开展专家团队“送教下乡”、校际“帮扶”活动,为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应用注入新鲜活力。通过邀请名师、专家到学校开展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和实验教学的业务指导与专题讲座,对他们进行现场把脉诊断,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以优质学校带领薄弱学校,开展“一校带多校”“一校带多点”的送课下乡、支教、片区学习交流等系列活动,促使学校装备管理上水平、应用上台阶。

5 服务教学,融合创新

学校的教育装备建配管用,最终目的是服务教学,为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动手实践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创新思维能力[1]。因此,要聚焦应用为重點,立足乡村学校实际,加强实验课堂教学及研究,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推动教学仪器设备在学科教学中的常态化应用,引导实验教师积极探索与实践,大胆尝试课堂教学新模式,切实提高教学效益。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  以“小学期末科学实验考查”“初中毕业生科学实验操作考试”为切入点,着力抓好中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计划,积极组织开展实验课堂教学及示范课活动,做到既要开齐开足学科课程实验课时,同时加强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探究的组织与实施,要求学校科学演示实验开出率100%、学生分组实验开出率98%以上,大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益。

创新应用  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教学不再是固化于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而是要重塑新的课堂教学方式,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资源,配合传统的实验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有效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如以怀集县“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为契机,积极开展同课异构、研课磨课、实验教学专题研讨等教研活动,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尝试将微课[2]融入学科实验教学过程中,形成基于微课的学科实验教学新模式,构建有效的实验课堂。

6 加强督查,促进提高

要查看学校教育装备的管理是否到位,装备应用成效如何,就需要通过平时抽查和期末考核的方式进行督查及评估。由教育装备主管部门与督导室组成检查小组,依据《怀集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评估方案》的内容和要求,对本辖区中小学校实验室、教学功能室、图书室和教学仪器设备及相关账册资料的管理、使用工作进行考核评估,对于管理应用有成效的及时给予表扬,对表现不力者要通报批评,并责令其整改。将督查评估结果作为校长年终绩效考核依据。这样通过过程管理、制度评价和应用评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校教育装备应用水平的长效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教育装备的管理和使用效能,实现管理应用常态化。

近年来,在督查过程中发现学校的教育装备管理与应用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一方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对教育装备管用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学校经费投入、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等投入机制能满足学校教育装备信息化的建设要求;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学校实验室与功能场室建设标准化,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台账管理规范化,建立健全教育装备实验制度程序化,全县中小学校装备管理水平和应用成效显著提高。

7 结语

总之,在推进学校教育装备管理应用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加强教育装备“建、配、管、用”工作实践研究,以教育装备管理为重点,以提高使用效益核心,扎扎实实做好工作,使乡镇中小学装备管理有水平、应用有成效,从而不断增强教育装备对教育教学的服务能力,促进教育装备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柯伟.进一步做好中小学装备工作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支撑[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7(3):3-9.

[2]胡铁生,詹春青.中小学优质“微课”资源开发的区域实践与启示[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11):65-69.

学校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博物馆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博物馆的职能也从起初单一的研究机构发展为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综合机构。随着免费开放政策的实施,未成年人参观比例逐年上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越来越受重视。如何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好社会教育活动已经成为博物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结合

1 博物馆面向青少年开展社会教育的必要性

博物馆的教育对象是广泛的,不分年龄、职业、国籍、文化层次,几乎没有什么限制。只要进入博物馆进行参观的人,都可以视为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因此,博物馆的教育对象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机动性的特点。博物馆的教育是一个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在这些不同的教育对象里面,也包含了青少年群体。

我馆自2009年实施免费开放政策以来,在每年的参观总人数里,未成年的参观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截止2018年10月数据统计,未成年的参观比例已接近总人数的40%。相信这样的数据比例在全国其他地区博物馆也同样存在。由此可见,青少年群体已经成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是博物馆的教育对象之一。如何面向广大青少年开展好教育活动已经成为我们博物馆工作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 博物馆是学校教育补充和延伸

博物馆是一种开放式的教育,面向的群体也是广泛的。博物馆利用自身的藏品资源并将其陈列展示,配合各种多媒体进行数字化展示,运用讲解员现场讲解、互动游戏体验等多种方式,对不同参观对象开展教育活动。博物馆拥有成千上万的、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受众人群,通过直观、生动的展览,向人们传输各类文化知识或者是科学知识等。但是博物馆的教育结果也是开放式的,教育的结果并不稳定,我们无法预测或者是很难评断游客参观之后可获得多少知识。大多数外地游客也许参观过一次之后,很久之后才会第二次来馆参观。

学校教育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具有固定的场所,有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有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等。学校教育的人群处于一定的年龄阶段,从幼儿园到大学本科毕业。一般,一个学生大概要花费20年的时间在学校完成各类学习。学校教育的教育对象相对单一,学生所学习的内容以注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主,教学成果以分数和升学率来检验。为更好地达到学习目标,学校要制订学习内容、学习时间、教学计划等,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要完成学习任务,进行考核。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教育方式缺乏趣味性,教育内容缺乏丰富性,教育手段也较为单一,以理性行为居多。虽然让广大青少年学到了文化知识,学到了一定的职业技能,但并不能满足广大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历史文明、科学技术等知识的渴求。

3 如何将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

通过以上累述,我们发现,博物馆与学校在教育的手段、方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是却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普及知识。站在这个出发点,博物馆可通过与学校开展各种合作,充分利用博物馆的藏品资源开展社会教育活动,一来达到了教育目的,二来也充分补充了学校教育,馆校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3.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加强馆校沟通,制订教育方案

博物馆的固定陈列以及临时展览等,是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这些是学校教育里没有的,也是无法替代的。博物馆首先要利用好自身的各类资源,把展览作为开展社会教育的第一把利剑,让博物馆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编制适合学生的讲解词,设计适合学生的互动体验内容,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要达到以上的目的,就需要我们与学校进行深入的沟通。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需求的知识类别、对事物的认知能力都有所不同,不同学校针对学生开展社会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博物馆要深入到每个学校进行沟通,明确学校想要什么,我们能给予什么,安排好开展教育活动的时间等。同时,可以邀请老师参与到教育活动的策划、设计中。老师是最直接与学生接触的人群,他们往往更了解学生的需求。通过邀请老师参与设计,博物馆可更好地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年龄差异以及个体性格特点等,设计出满足不同群体的教育活动,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参观博物馆,参与不同的互动体验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学校教学内容的不足,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思考分析能力等。且博物馆教育的一部分知识还可以作为课本知识的延伸,这是课堂教学所不能给予的。

3.2 开展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打造可移动博物馆

虽然博物馆有专业的陈列、精美的展览、有趣的互动,但博物馆的陈列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里是不会改变的。换句话来说,观众第一次来和第二次来看到的内容是相同的。对大型博物馆来说,展厅多,陈列内容多,展线长,即便是来了很多次,也不会完全地了解展览的全部内容。对于喜欢研究的人来说,在求知欲望的驱使下他们会多次去博物馆参观学习。而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往往是在节假日自发来博物馆参观,或者是被父母带来参观,或者是学校组织来博物馆参观,参观的频率并不高。我们如何吸引更多的人进馆参观或者如何让更多的人能了解博物馆,这是摆在大多数博物馆眼前的棘手问题。因此,在做好精品展览的同时,我们应该设计更多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走出去的方式,实现博物馆教育效能的最大化。在这里,笔者以洛川县博物馆的现实情况来举例。

洛川县博物馆是一个小型的综合博物馆,以民俗陈列为主,也有历史文物展览。整个博物馆展厅面积只有800多平方米,民俗展区的展厅最小的才十几平方米。一个单独的展厅,同时容纳的游客最多不超过30人。为了弥补游客容纳量的不足,我们采取了走出去的策略。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们已经与多个学校签订了馆校合作协议,先后成为西安美术学院、西安科技大学、延安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随州師范学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同时与本县的各类中小学也签订了多个馆校合作协议,今年被评为延安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虽然我们的陈列展览经过了数次提升,增加了视频展示、互动体验等内容,但是从学校反馈的意见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展厅小,最小的展厅仅12平方米,能容纳的人数最多30人,非常拥挤。其次,展厅少。洛川的传统民间习俗带有浓厚的牧猎文化余韵,同时兼具中原汉族的特色,可谓是百花齐放,内容丰富。民俗展区现有的6个展厅也仅仅展出其了冰山一角,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我们经过反复思考、多次讨论。既然我们无法接待这么多游客,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走出去举办活动呢?博物馆的院子小,学校的院子大啊!一时间,这个困扰我们的问题突然迎刃而解。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向,接下来就是怎么开展活动、开展什么样的活动的问题。经过多次深入基层,走进中小学校,与校长进行沟通,与老师进行交谈,与学生进行对话后,我们开始尝试制订适合当地学校的社会教育活动计划。自2009年免费开放政策实施以来,我们先后走进了全县三十几所学校,足迹遍布全县各个乡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依托“5.18”国际博物馆日、自然与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等,我们开展了“博物馆进校园暨小小讲解员实践活动”“非遗与我同行互动体验主题活动”“传统文化校园行活动”“一带一路新舞台、文化遗产活起来皮影戏主题活动”“博物馆宣讲小分队走进课堂活动”“中华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之端午节、中秋节主题活动”等多场次主题活动。这些活动,有的是通过讲解员示范讲解,学生参与讲解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热爱博物馆的热情;有的是通过工作人员的现场示范和现场教学,让学生们参与到皮影戏的表演中来,从而对我们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有更深入的了解;有的是通过播放视频、现场示范、动手操作等方式,将我县优秀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及;有的是通过亲自动手参与风筝、香包的制作,来体验不一样的传统节日。这些活动的成功策划实施,为博物馆带来非常好的社会效应,受到了广大学校的热烈欢迎。

综上所述,博物馆要想成为文化互动的平台,离不开三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博物馆自身的展览资源,一个是不同类别的参观群体,一个是搭建平台的纽带桥梁。针对占比较高的青少年人,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进校园活动。这已经成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只有不断提升博物馆自身软硬件配置,深化馆校合作,建立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互动机制,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才能使博物馆真正成为搭建文化互动平台的桥梁和纽带。在这条道路上,我们博物馆任重而道远。■

学校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综观各地特殊教育学校的职教工作,不难发现,目前特校职教工作尽管已有了一定的起色,但是发展很不平衡。

一、特殊学校职业教育的现状

1.师资缺乏,专业能力偏低

目前,特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着职业教育师资严重缺乏,现有的老师大多是从普通学校中途改行过来的,专业能力偏低、教育教学技术落后等问题。

特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般包括康复教育、文化课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块,道理上应该配备相应的师资。但是,我国培养特教师资的各类院校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培养出来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知识技能,加上诸多客观条件的制约,特教教师的教学经验得不到丰富,教学能力和水平受制约,处于较低层次。

2.职教项目单一,指导思想偏离

职教项目单一,不能根据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难以适应未来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这可能是当前各特校的共性。比如:有的学校只开设了缝纫课,而有的学生喜欢理发或修理、烹饪等,可学校又没有开设这些课。有的学生有绘画、舞蹈的天赋,却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单一的职教课,束缚了学生个性发展,也为学生将来就业埋下了隐患。

另外,部分学校仍片面追求文化课的成绩,只重视语文和数理化教学,其他科只作为副科,可上可不上,职业技术课就是搞清洁卫生。

3.资金政策和扶持缺位,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长期以来,特校职业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大部分学校没有用于职业教育的专项资金,特校开展职业教育所需经费,只能通过学校创收或社会赞助解决。办学必备的物质条件准备不足,教学设备、实习基地问题得不到解决,职业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特殊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1)树立正确的残疾人教育观。残疾学生生理残障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了诸多不便。但是事实上,残疾人不是残废。对于听障人而言,听力损失使他们在与健全人的沟通上产生一些障碍,但他们的智力、学习能力、劳动能力并没有受到必然的损害。除了部分对听觉有特别要求的行业外,工业、农业、手工业、服务业、美术工艺等正常人能做的职业,很多听障人都可以从事。耳聋学生的职业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发展情况不同,随着社会分工更加精细化,随着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的生理缺陷得到进一步补偿。而且聋生还具有眼明、心静、手巧的特点,他们工作中完全有可能做得与健全人一样好,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可超过健全人。只要实施合适的职业技术教育,他们的潜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2)树立知识教育与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观念。特殊教育学校是几种教育要素有机结合的整体。要使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能自食其力,必须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两者兼备才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2.加强职业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1)上级主管部门在配备特校教师时应适当配备一些专职教师。

(2)挖掘内部潜力。首先,要加强培训,让特校中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分别进行工艺美术、烹饪、按摩、美容美发等的专业技术培训,扩大职教队伍。其次,让具有某方面专长的教师担任职教工作,让他们边学习边教学,学用结合,在学习研究和教学实践探索中成长一批专业教师。再次,选派教师到工厂企业、兄弟学校参观学习,结对拜师,开阔眼界,熟练技能,提升一批专业教师。最后,聘请专业人员作为特校兼职教师,定期或不定期来校进行培训、指导,培养一批专业教师。

3.加强课程的开发,建立完整的职教体系

中学阶段重点做好专业分流,文专并进。学校应从七年级开始设置职业劳动课程,教学简单的职业理论和操作,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在完成文化课教学任务的同时,实行专业技术课程分流教学。在学校课程安排上,进行大量的调研和大胆的改革,可全校上午集中上文化课,下午集中上活动实践课、职业技术课。在职业技术课上,采用打破年级界限,按智力、能力、爱好自由选择,适当调整的方法,保证每一位学生能较集中地学一门技术。课程开设大致如下。聋生:缝纫、机械加工、广告设计安装、毛衣编织、美容美发、糕点制作、建筑与装修、汽车美容、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擦鞋等。盲生:按摩、配乐、唱歌等。培智生:家政服务、洗车、擦鞋、清洁卫生、搬运装卸、酒店勤杂。

经过中学几年的技术教育,毕业生能有一至两门较娴熟的技艺走上社会,同时他们也可以参加高一级学校招生考试继续学习。

参考文献

李定仁,马正学.关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2(9).

(责任编辑周侯辰)

学校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从现阶段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及问题背后的原因出发,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意见,希望对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职学校 德育教育 现状 对策

德育教育工作是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对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情感进行有效教育,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形成的重点内容。就中职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目的而言,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有效教学,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技能型人才。

1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与普通院校相比,中职学生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学习群体。他们的特殊性,除了表现在教学体系以及教学内容方面之外,还体现在具体发展阶段以及发展特点上。对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极易产生厌学情绪;生源来源渠道较多,学生性格以及成长环境差距大,交流过程中容易发生冲突,易怒;性格冲动,信心不足,对未来缺少规划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但是就目前的实际开展状况来看,似乎效果不太理想。

1.1 重视程度不足

中职学校教育主要是对学生的技能进行培养,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学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能。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中职教育除了专业技能方面教学的有效开展之外,同样离不开德育教育对学生思想素质以及思维涵养的有效培养。在新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中职生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是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综合素养的必然措施,同时也是对中职教育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中职学校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1.2 目标与实际效果不一致

目前,就德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而言,除了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之外,在具体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目标与实际效果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出入和差距。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目标而言,主要是辅助中职学校的职业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思想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从而为学生今后个人发展创造条件,奠定思想基础。但是许多德育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只图在形式上完成任务,对于德育教育的效果,并没有采取任何形式进行跟进;对于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只是点到为止,没有采取相应的辅助措施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帮助和引导;在教育形式上,一直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和设计,不仅没有发挥德育教育工作的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引起了学生逆反心理。

2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对策

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对现阶段中职教育体系的完善和辅助,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提高德育教育工作的质量,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求教育方式方法的转变。结合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以及教学环境的特殊性,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2.1 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有效性,取决于学生对德育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因此,就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而言,调查工作显得极为必要。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相关部门在具体教育工作开展之前,首先应对现下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生活状况进行详尽的了解,通过多种渠道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掌握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对具体德育教育工作内容及开展步骤进行有效设计。

2.2 德育教育方法的有效改进

除了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了解之外,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还应从学生的接受层次出发,综合考虑学生的兴趣倾向,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进行有效的转变。在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可以通过电影渗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德育教育工作者们应针对当期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对影片的呈现内容进行过滤,组织学生观看体现德育教育主题的电影,潜移默化起到德育教育的目的;结合中职学校教育的特殊性,就其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来说,也可以对实践进行合理的应用。

2.3 评价机制的有效确立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对于德育教育的成果和效果并没有统一的评定标准。这样不仅无法有效督促德育教育的有效开展,还难以调动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工作热情。针对这一情况,在德育教育工作中,除了教育方式方法的有效改进之外,同时还应确立一套有效的评价机制,对德育教育工作开展的效果以及开展过程中需要改进的系列的问题进行有效总结,从而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3 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优化中职教学体系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课程教育改革条件下对中职学校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作为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始终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组织者的角色。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综合中职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对德育教育方法进行改进和转变,确立有效评价机制,不仅是德育教育工作者神圣的教育使命,同时也是转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现状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延琪.中职学校“人本德育”实施方案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

[2]丁汀.中职生思想道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3]文伟.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现状与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4]杨利军.中职学校“问题学生”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5]孙爱军.论当前中职生德育现状及教育对策[D].鲁东大学,2013.

作者简介:张婷婷,青海水电高级技工学校,青海西宁 810000

学校与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为使高职大学生进入企业之后能够良好地适应企业文化,需要深入研究学生的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内在需求与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学生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必要性,分析了两者难以实施有效对接的原因,并提出了若干种解决的方案。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企业文化

随着工业、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经过短短十余年,已发展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并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色类型。伴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求愈发迫切,并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发展共识。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高职教育,高职人才的职业素质、文化底蕴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也是高职人才的基本特征和明显标志。如何培养及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的就业、创业奠定基础,关键在于将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教育中,将学生的文化素质底蕴带到企业,做到两者有效对接,有效融合。

一、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适应情况的现状

正如一些高职教育学家所说:学生是学校的,也是企业的,但归根结底是企业的。如何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应企业人才思想品质素质需求的变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长期的学校思想教育建设规划,并在实施中不断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此营造高职学校思想教育环境,达到使企业与学校理念一致,脉络清晰的思想教育培养目标,是每所高职学校必须长期关注的问题。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状况不容忽视:①文化底子薄弱,人文知识贫乏。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进入高职教育系列的学生入学成绩均不高,普遍表现为文化课成绩不高,底子薄等现象;进入高职院校以来学习表现出厌学、逃课等现象;对民族历史优秀文化、优良传统了解甚少。②素质和能力表现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通过调查和研究我们还发现当代高职大学生心理素质低,承受能力较差,一部分学生在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还没有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岗位工作的需求。③个人修养不够。在文明化程度不断提高的今天,高职大学生则表现出个人修养不高,与当代大学生应有的素养不相适应的状况,社会公德意识薄弱,缺乏爱心、缺乏审美情趣,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缺乏高远的追求和远大的理想。这样的学生是不能适应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的。学校思想教育涵盖面较宽,按不同分类方法可以分为学校精神文明教育、学风教育、行为教育、物质文化教育、制度建设等。虽然思想教育源于知识水平和校园文化,但高职学校借鉴企业文化的研究视角,从社会学的角度更好的认识学校文化建设,所营造思想教育环境,可以在发展中更多地考虑其文化内涵的建设和形成注重微观层面的发展,而不流于表面,一味倾重于学校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学校社团活动及各种节庆,如艺术节、科技节、企业节等活动的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文化建设要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寓教于乐地提高思想教育的成效和师生思想品德素养,同时,通过内涵建设,党团活动等与专业更好的融合,在就业指导、顶岗实习等方面以企业实际需求角度打造思想过硬、心理健康、综合素质好的应用型人才。

二、学校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的脱节

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偏重于理论化的虚构性和固定化的指导模式,缺乏基于企业文化的实质教育和企业实践。由于高职教育是定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十分明确,学生的职业方向与未来职业岗位联系紧密,但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工作普遍处于自我探索阶段,一般都是模仿和沿袭其他普通高校的建设模式,在学生的职业指导过程中没有根据学生职业方向的特殊性而采取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而是采用统一的、固定的指导模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并且职业指导教师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导致职业指导与企业文化脱节,不能把培养符合企业用人需求的职业性人才的目标融入到学生个人的企业发展规划之中,从而导致学生步入企业之后,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取向,突显学生与企业之间不协调的现象。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在各自必须遵循法律的基础上,结合起来进行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十分重视职业学校与企业文化的对接。德国职业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特点鲜明,对我国职业院校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根据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职业学校肩负着培养面向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技能人才的使命,这不仅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求学生具有主动适应企业文化,进入企业就能立足、生存和发展的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建设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学校文化是职业学校培养新时期技能人才的需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促进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对接的手段

促进高职院校思想教育与企业文化的对接最为有效的手段就是相互交流、彼此学习。①将负责制定企业文化的同志请到学校来,与负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老师深入交流、交换意见,扩大共识、协调差异;甚至可以聘请相关对口企业的同志到学校来,作为外聘教师参与学生思想教育方案的制订。②将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派到企业中,身体力行地感受企业的文化;同时还可以利用假期将学生干部派驻到企业中,充分获得企业文化的熏陶,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可以更好地适应企业文化。另外,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等可能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重新进行了剖析,挖掘教学环节中的不合理因素,为良好地完成教改任务,培养出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奠定基础。③形成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的长效沟通机制,根据企业需求适时更新和优化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同时,利用校园文化的特质和影响力去提升企业文化的品质,树立更正确的企业文化发展观念。挖掘已有校园人文素质教育中与企业文化相适应的元素,吸收先进企业用人经验,建立一种适合于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并具有一定的企业适应力的校企对接模式。④通过对已经毕业的各类学生进行调研,深入了解他们在进入企业之后与相关企业文化的融合程度,以及在融入企业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还可以向企业了解我们的毕业生在融入企业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诸如此类问题的建议。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2020880);黑龙江职业学院院级课题(201117B);黑龙江省高等学校教改工程项目(JG2012010042)

上一篇:专业学生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税制国际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