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

2023-09-16

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秩序带来了较大影响。相对于新型冠状病毒对生命威胁的即时性,疫情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与持久性,持续蔓延的国际疫情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同时影响了应届高校毕业生择业去向、职业生涯规划的方向。为此,结合网络问卷、报表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唐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的实际影响进行客观分析,并为促进毕业生就业提出相关的对策。

关键词:疫情;就业;对策;唐山市;高校毕业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社会将保民生、保就业作为重点工作大力推进,中央提出“六保六稳”要求,旨在通过增加就业选择、提升就业规模、提高就业率等举措,保证经济社会平稳运行。高校毕业生就业事关社会稳定、个人发展、民生保障,须重点关注并积极应对。

一、调研基本情况

在专项调研中,一是结合驻唐高校相关就业管理部门集中组织驻唐应届毕业生并依托生源地基层社区,引导因疫情未能返校人员填写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共收到有效问卷11 324份(唐山户籍6 257人,市外省内4 165人,其他省市902人;2020年度应届毕业9 490人,往届毕业生1 834人,问卷男女比为4 197∶7 127),进行意向研判。二是结合高校相关工作信息开展报表调查。由驻唐高校招生就业部门提供相关数据资料,并梳理汇总上一年度和本年度开展工作情况,厘清现状。三是结合对接企业进行招聘岗位需求调研。在唐山市范围选取496家百人以上企业,了解招聘及岗位实际需求情况。

二、调查样本分析

从高校毕业生供需情况、就业情况、面临主要问题和诸多影响因素等方面来看,当前疫情影响下的唐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业生供给数量质量较上年度有所提高

结合对10所驻唐高校的信息统计,2020年应届毕业生总数为37 548人,较2019年增长7.2%(与全国毕业生数量变化趋势一致)。其中,大专学历17 179人(占比45.8 %),本科学历19 278人(占比51.3 %),研究生学历1 091人(占比2.9 %)。

(二)专业结构教、理、工、医、管类占比大

结合对有效问卷的梳理,8 648名高校毕业生选填了专业,涉及专业名称数十种之多,但多以师范教育、机电、医护、管理类等学科专业为主,就业预期的专业指向性较为明显,专业属性与就业预期的关联度高。

(三)毕业生就业预期受疫情的影响较为明显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改变了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计划、打乱了其就业节奏。具体表现为,期望从业的行业、工作地点和岗位预期等发生明显变化,就业意向进一步趋向于求稳。其一,本年度应届毕业生选择就业行业和单位时,希望到国有企业就业的占比为30.79%,意向进入民营和外资企业的占比为28.86%,意向进入机关事业单位占比为17.22%,选择从事自由职业的占比为8.33%,选择进入科研机构的占比为5.58%,另有9.22%毕业生表示“什么样的单位都可以尝试”。其二,薪资要求预期较为理性,在对本年度应届毕业生的问卷中,认为可接受薪资3 000元以下/月的有449人(占比3.97%),期望3 000~5 000元/月的为7 120人(占比62.88%),预期为5 000元以上/月的为3 755人(占比33.15%)。

(四)毕业生求职渠道得到较为充分有效的拓展

结合对11 324名高校毕业生问卷调查,高校毕业生求职的途径越来越多,其中:选择通过校园现场招聘会求职的占比16.67%;选择通过政府招聘网站求职的占比13.77%;经由家人亲友推荐的占比13.16%;依托社会机构招聘网站求职的占比12.81%;利用政府微信公众号求职的占比12.46%;使用企業官方网站渠道求职的占比10.16%;采用社会机构现场招聘会途径求职的占比6.42%;经由政府现场招聘会求职的占比6.34%,通过其他渠道求职的占比8.21%。

(五)毕业生对就业服务供给的需求日渐增长

通过开放式收集大学生对政府就业工作及服务的建议,希望提供更多岗位信息的5 573人,希望组织用人单位积极对接的5 480人,希望提供职业指导的4 800人,希望提供就业技能培训的4 560人,希望组织就业见习的4 106人,希望提供创业培训及指导的3 031人,其他1 744人。可见,本届毕业生对相关就业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内容越来越多元化。

三、2020年度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

(一)年内新增就业需求将进一步放缓

一是宏观上,2月、3月抑制的就业需求在4月大规模复工复产后得以释放。但部分企业复工但未复产,复工复产不饱满,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等领域用工需求不足。二是微观看,抽样的496家企业今年以来,用工总需求9 537人,其中大学生2 982人;2019年同期用工需求14 800人,其中大学生4 881人。同比用工需求总数下降35.56%,需求大学生数量下降38.91%。三是人力资源市场统计,2020年春节以来,参加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的用人单位827家,提供就业岗位7035个,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8.6%。

(二)年内毕业生就业任务进一步增加

一方面,毕业生总量有所增加,预计今年全市接收应届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增加1 600人、增幅4.3%。另一方面,2019届离校未就业大学生9 341人,该部分人员将作为存量进入2020年就业任务中一并保障解决。

(三)年内毕业生招聘形式进一步多样

高校毕业生对线上招聘持积极态度,49.3%的毕业生喜欢线上招聘,认为线上招聘更高效,会积极参与。同时,也有50.7%的毕业生喜欢线下招聘,觉得线下更靠谱。由于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防控需要,各级各类现场招聘活动基本停滞。为应对不利情况,虽然唐山市及时启动了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春雨”行动、“24365网上校园招聘服务”“云招聘”“微信面试”等一系列就业服务,促进供需对接,但线下招聘依然不可或缺。随着疫情进入精准防控阶段,线下招聘活动已基本恢复正常,线上线下同时展开,且形式多样。

(四)人岗匹配进一步受多方因素制约

1.适合岗位总体偏少。496家抽样企业用工缺口6 840个,其中:普工4 549人(占66.5%),技工1 265人(占18.5%),管理、专业技术岗位1 026人(占15%),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岗位不多。

2.实践经验欠缺。应届毕业生因缺乏实践经验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顺利,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调研中,44.5%的毕业生认同缺乏实践经验是造成其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3.市场岗位供求预期差距较明显。结合调研,应届毕业生与企业之间未能达成就业意向主要原因有:工资低、上班远、晋升空间小、专业不对口、工作兴趣低等,用人单位提供的相关“条件”与毕业生的“心理预期”差距明显,其主因仍在于毕业生对就业后的相关待遇和工作条件预期过高。

(五)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仍偏于被动

通过对9 490名应届毕业生简历投放情况调研,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缺乏就业主动性,有40%的毕业生甚至没有投过求职简历。另外,虽然国家和省市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现越来越多“互联网+就业”的新模式,网络主播、网上代货等新型工作方式不但灵活自由,且收入丰富,但大学生创新创业、灵活就业的主动性和市场活力远远不够。

四、疫情下促进唐山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一)进一步坚持并落实就业优先戰略

结合唐山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一方面,城市发展转型进入重大调整期,传统产业对就业的贡献明显下降,新增就业机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和服务业[1]。唐山市在进一步继续做好钢铁、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升级的同时,将加快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并广泛吸纳适用人才。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方面,要优先考虑就业因素,并着力挖掘重大工程项目、工业产业园区等的人才融合,进而带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潜力的提升。

(二)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帮扶的力度

在现阶段,企业是社会用工岗位主要需求方,企业发展的好坏和成败决定着唐山市就业工作的基本盘面。坚持“五个一”工作机制,毫不松懈地抓企业复工复产,深入开展“春雨金服”“暖企促贸”等活动,确保金融扶持、税费减免、援企稳岗等“惠企二十条”政策落实到位,切实降低企业资金压力、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帮助企业增大后劲、增加活力,促进激励企业在稳定现岗位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新岗位。

(三)进一步鼓励并扶持自主创业活动

进一步有效支持各类创业就业孵化载体向有需求的毕业生全面开放,积极且高质量地提供经营场地、项目开发、成果转化等综合服务,提升高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能力。

(四)进一步增强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

驻唐高校要不断加强在校期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毕业生实习、就业见习等政策,吸引各类用人单位为大学生提供优质实(见)习岗位并且留用。

(五)进一步强化高校毕业生职业培训

有序、有效破解高校毕业生社会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将有参与培训意愿的毕业生组织到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当中。开展有针对性、富有成效的就业技能培训、并按规定给予各方培训补贴。

(六)进一步优化对毕业生的就业服务

1.不断加大招聘岗位信息推送力度。根据高校毕业生实际专业结构情况和特征,有针对性地筛选岗位信息集中向高校就业部门定向推送,以提高应聘人才和招聘岗位的供求匹配率。同时,加强人社部门官网与高校网招聘频道间的互联互通,多渠道、多方位提供岗位招聘信息。

2.加强常态化且针对性强的就业指导。积极组织经验丰富的职业指导师(企业精英、行业榜样等)与各高校毕业班建立联系,通过有效开设就业指导“云课堂”等形式,开展求职方法、素质测评、职业规划辅导,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在校时即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在应对真实市场就业时克服消极等待思想,放下“高姿态”“高身段”,建立起职业平等概念,积极理性求职,增强从校园到职场转换的能力[2]。

3.有效开展服务于创业创新的保障服务。组织参加“中国创翼”“挑战杯”“互联网+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引导有意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比赛、现场观摩,通过有效方式促进优秀项目实现成果转化,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

4.加强对已离校未就业人员的动态管理。采取实名管理的方式,准确掌握其就业和培训需求,实施“一对一”精准帮扶,全面记录就业服务、就业帮扶全过程。

5.运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实现精准管理。精简程序,优化流程,在进一步落实相关政策的同时,自动关联办理就业创业证,并准确记录创业就业情况,为毕业生实现就业创业最大限度提供便利。

(七)进一步积极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1.做好政策宣传,将唐山市各级各部门的就业政策清单、就业服务清单、就业服务机构联络清单及时更新,打捆打包,用宣传册、口袋书、短视频等方式向毕业生定向推送。

2.做好权益保护,通过主流媒介开展警示教育,发布提示,有效增强毕业生法律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3.积极宣传国家省市有关政策和毕业生扎根基层的生动事迹,发挥榜样力量,感召并引导广大毕业生把职业选择与社会需求、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參考文献:

[1]  王列军.综合施策有效落实就业优先战略[N].中国经济时报,2017-03-22.

[2]  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召开[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2019-10-31.

Key words:epidemic situation;employment;countermeasures;tangshan city;college graduates

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校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高校管理主要是以政府为导向,导致了政府对高校管理的失灵。目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校扮演的角色有所改变,高校管理主要以市场为导向,导致市场对高校引导失灵。因此,合理定位政府与高校的关系,才能真正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可持续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然后在以“新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下,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为“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重新调整政府和市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既强化市场调节的作用,又确保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独特的作用。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对高校扮演的角色是多重的,政府是高校的举办者和管理者,高校服从政府的管理和调控,是一个没有行政主权的实施者。政府大包大揽,包揽了高校所有的举办权、管理权、招生权和分配权等,从而导致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课程内容,以及行政管理中的“政府失灵”的情况频频发生,其具体表现如下:

1.造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就是一个象牙塔,不需要闻校外事,不需要与社会及市场联系,高校与社会及市场严重脱节,获取人才市场的信息严重滞后和失灵,从而导致政府在某一专业领域或学校重复投资,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无法适应人才市场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或者培养出来很多社會和经济发展中根本就不需要的人才,从而造成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

2.导致高校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包揽了高校所有的教育经费和教育支出,高校不需要自负盈亏,根本就没有控制教育成本的动力,没有教育成本管理的理念,甚至有些高校为了争取国家财政的更多拨款,大肆挥霍教育经费,导致了高校管理成本居高不下。而且政府负责对所有高考考生进行统一的招生,对所有大学毕业生进行统一分配,高校根本不用担心招生和学生工作分配的问题,高校之间也缺乏竞争的意识和动力,导致高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效率低下。

3.导致教育资源寻租和腐败行为的产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的所有教育经费和投入都是通过国家财政统一划拨的,因此,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高校或专业可能会通过特权或权钱交易获得政府更多的教育经费和投入,从而导致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与高校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转变,政府不再是高校的主宰者,政府把招生权、举办权和管理权等都下放给高校,高校逐渐地以市场为导向,大学生毕业需要自己联系工作单位,高校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发展,但由于政府管理过少,高校本身权力过大带来了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高校教育结构的失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政府对高校开设专业没有进行很好的宏观调控,高校开设专业缺乏应有的理性,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从众性,从而导致对一些热门专业,全国大部分高校都纷纷争相开设,对一些冷门专业,有些高校取消开设,最终的结果是一些热门专业在人才市场上供过于求,导致就业形势趋冷。相反,一些冷门专业在人才市场上供不应求,导致就业形势趋热。而且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复合型、实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而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质等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从而导致部分毕业生专业背景、就业意愿和岗位需求不相匹配。

2.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或就业质量不高。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2003年开始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我国的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迅速扩招,导致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据统计,仅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就达到660万人,2012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到约680万人,远远超过我国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导致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2010年,教育部和人社部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其调研结果表明,近两年绝大多数高校毕业生选择在中小企业就业,或者去中西部就业。虽然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似乎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满意率不足五成,从而导致高校毕业生跳槽频繁,就业稳定性差。

三、以“新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范式

以“新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高等教育新公共管理范式,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失灵”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失灵”的情况下,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和成本控制理念,重新建立政府、高校和市场三者之间的关系,重新调整政府和市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

1.引入成本控制理念。利用“新公共管理学”理论把企业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理念引入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在教师管理、教学设施购买和基本项目建设等高等教育管理和建设过程中进行绩效考核和成本核算,以此来控制高等教育支出成本,提高高等教育管理和建设工作的效率,通过市场经济的力量来弥补政府的不足,防止“政府失灵”的情况发生。

2.转变高等教育服务理念。在高等教育管理过程中,要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转变服务理念,把高等教育的工作定位为服务于师生和社会的工作,加强高校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善于从师生的角度为师生解决问题,提高高校的管理质量和教学质量。

3.引入竞争机制。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而且应当在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在高校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就是要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和新进人员的聘用制度,对新进人员要进行一系列严格的审核、考核以及面试才能录用,对已进人员要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并将工资、岗位津贴以及年终资金与绩效考核直接挂钩,从而提高高校管理和教学的工作效率。在高校之间引入竞争机制,就是政府要对所有高校进行宏观调控、统筹安排,不能主观地对所有高校进行等级划分,如“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然后再垄断地对等级不同的高校划拨不同的高等教育经费,而是应该让所有高校公平竞争高等教育资源,包括国家财政的教育经费以及社会力量的教育投入,这样既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也会使高校在竞争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新公共管理范式下的高校与政府的关系

在新公共管理范式下,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政府作为“裁判员”是所有高校的宏观管理者,高校作为“运动员”是教育活动的微观主权实施者。

1.政府仅是高校的宏观管理者

首先,政府作为高校的宏观管理者,要對高校加强宏观调控。新公共管理范式更强调政府统一指导高校的功能,而不是大包大揽,不仅要放权给高校,使高校拥有独立的举办权和管理权,政府不再干涉高校的内部经营管理、教学、招生和就业,而且要对高校加强宏观调控,调控高校与政府、高校与社会以及高校与市场的多种关系,但在这种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只是“裁判员”,不再是“运动员”。通过这种宏观调控,政府可以在高校“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调控作用,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减少市场给高校带来的不利因素,纠正“市场失灵”。

其次,政府作为高校的宏观管理者,要为高校提供良好的内部教育环境和外部社会环境。内部教育环境不仅包括良好的教育教学设施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等教学条件、办公设施和学习环境,而且包括政府要为高校建立健全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等,在制度层面上规范高校的管理和教学,为高校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内部教育环境。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就是需要政府为高校构建一个与市场经济及社会进行信息交流沟通的平台,规范人才市场,改善就业环境,建立健全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对用人单位和人才市场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监督、评估和信息反馈,指导高校更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明确培养目标,帮助高校了解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为高校营造一个健康、畅通的外部社会环境,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

2.高校是教育管理的实施主体

高校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实施者,是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独立办学的自主权,主要负责高校内部的日常管理、运营、招生和教学等。在日常的管理和运营中,高校应该实行一些市场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方式,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为向导,引入竞争机制和成本控制理念,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在招生和学生就业方面,高校应该利用“学生就业”这根指挥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量,立足各个高校办学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学校的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设置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使高校办学更加面向市场,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弥补政府的缺陷,减少政府给高校发展过程中带来的制约因素,纠正“政府失灵”。但在高等教育活动中,政府和社会对高校要进行适当的制约和合理的监督,防止一些高校在市场化过程中通过特权或权钱交易攫取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或者造成高等教育资源的无谓浪费。

在以“新公共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范式下,本文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定位为“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关系,重新调整政府和市场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既可以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弥补市场经济的缺陷,纠正“市场失灵”,确保政府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发挥独特的作用,又通过市场的力量来弥补政府的缺陷,纠正“政府失灵”,从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吕华芹.政府和高校关系——新公共管理学的视野[J].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5,(4)。

[2] 申素平.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角色的转变[J].高教探索,2000:(4):1.

[3] 李成明.大学与政府的关系:英国模式之研究[J].教育研究,2003,(4).

[4] 周建民,陈令霞.试析近十年我国政府与高校关系问题[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7):12.

[5] 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http://sannong.cntv.cn/spe-cial/dxscy2012/20120808/115119_1.shtml,2012-08-08.

[6] 人民日报: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新高,http://www.chenzhou.gov.cn/2012/06/14/171600352837.html,2012-06-14.

作者简介:王宁(1970-),女 ,山东荣成人,副主任科员,从事高等教育、档案收集与管理研究。张珍辉(1978-),女,湖南邵阳人,档案馆馆员,从事高等教育、档案管理与利用研究。

(四川大学档案馆)

(责任编辑:陈丽敏)

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 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许多高校在管理中为毕业生找工作大开绿灯,导致在校毕业生的“管理荒”。对大学毕业生缺乏管理导致一些新问题出现,加强管理是必要的。为加强对大学生在校期间最后一年的管理,探讨解决办法。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就业;管理

Management of College Student before Graduating//Feng Yong

Key words graduate; employment;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China 421001

目前国内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较大,政府和学校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但随之而来的是大学毕业生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的学习生活的混乱。这不利于学生工作的开展和学校正常秩序维护。国内理论界普遍关注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1-2],而对毕业生的管理少有人关注,李志刚等初步谈了大学毕业生班的管理[3],本文认为加强待毕业大学生的管理是目前不容忽视的问题。

1 “就业难”导致的毕业生的“管理荒”

1.1 找工作时的毕业生缺乏管理

进入大学最后一年,对于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找工作已成为大学最后一年的中心工作。不少用人单位在毕业生进入大四的入学开始就来学校招聘,全球金融危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目前高校的就业部门在就业服务中,对来大学“挖人才”的用人单位非常欢迎,往往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在许多教学正课时间内组织大量的招聘会,并全力动员毕业生应聘,因此,这部分学生不能用正常的教学秩序来要求。还有部分学生长期奔波于全国各大招聘会当中,长期不在学校,也给学生工作带来管理上的困难。

1.2 签约后的毕业生缺乏管理

一般来说,各个学校就业不困难的专业在毕业年级的第一学期就完成大部分人的签约,而随后而来的第二学期在教学计划上除毕业设计外,大部分是空白时间。因此,学校对这批签约后的“准毕业生”的管理也处于空白,各个签了约的学生处于没有管理的状态。同时有不少用人单位不重视学生的课程学习,在与学生签好约后,不顾学生的课程没修完,安排学生在毕业前去上班、出差。还有一些公司安排了实习或军训,在大四第一学期就让学生过去参加培训。这些干扰导致签约后的毕业生无法安心在学校完成学业。

1.3 学校的放任带来管理上的空白

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在大学最后一年,高校的学生工作将重点放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尽量为毕业生找工作提供支持。学生也清楚,只要是为了找工作,学校在管理方面一定会给予支持。据对湖南某大学的调查,毕业生在学校最后一年,平均每个人都请过假、缺过课,而且请假的时间超过7天的占87%以上。许多学生工作者认为只要学生签完约,学校就完成了对学生的所有义务,不再关注这些毕业生,所以许多高校对于签约前后的大学生的管理基本上是一个盲区。

2 毕业生的管理空白带来系列问题

2.1 心理上的困惑

在面临就业难时,许多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因此而不同程度地处于心理上的亚健康状态。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加上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今年的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和更多的困难,许多大学生面对就业显得恐慌、焦虑、迷茫、无助,当其处于无人管的状态时,容易发生问题。据调查,在大学期间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集中在毕业学生中,许多学生在工作应聘受挫时表现出来的颓废状态令学生工作者担忧,如果日常管理跟不上,听之任之,很容易出现问题。

2.2 时间上的浪费

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四年制本科生来说,第四年基本处于学业荒废状态,意味着去掉1/4的大学时间。许多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在第四年中安排了很多相当重要的专业课程,这种状态导致部分学生在第四年的专业课掌握不了,以致考试不及格。即使这样,也没有引起学生本人的重视,认为签约了,找到单位了,学习可以不搞了,这就出现一些“就了业,但毕不了业”的学生。这不利于学生的培养,将降低学生培养质量,影响学校的长远发展,更不利于就业前的“热身”提高,对用人单位也将造成损失。

2.3 课程的耽误

大四找工作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完成毕业学年的课程和毕业设计课程,根据对部分担任毕业班最后一年教学的教师及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的教师的调查,到课率毕业班学生是最低的,而请假的理由大部分是找工作。在毕业设计中,有些学生不主动联系指导老师,许多教师根本找不到自己所带的学生,许多签约后的学生真正用于毕业设计的时间不到1周,也就是一学期的时间仅仅只有1周用于正当的学习。这么短的时间内,很难有高质量的毕业设计出炉,大部分学生在达不到毕业设计要求情况下,求教于指导老师,因此出现不少指导老师亲自写论文的情形。

2.4 生活秩序的混乱

在没有管理监督下,毕业班学生生活较低年级表现得更为无序。大四学生寝室秩序是所有宿舍中平均水平较差的。据湖南某高校统计,在2009年,学校通报批评秩序较差的寝室,大四寝室占了58%。有些学院甚至提出不把大四的宿舍列入管理检查范围内。而在校外参与传销、违规校外住宿的大四学生占大多数。有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大量时间耗费在网吧游戏和与找工作无关的上网上。部分学生养成白天睡觉、晚上通宵的“黑白颠倒”的生活。有些学生连找工作的简历都不做,精神低迷,意志消沉,有的因此而挂科留级,甚至于拿不到学位,毕不了业而结束大学生涯。

3 加强毕业生管理的措施

3.1 加强就业指导,正确引导学生调整好求职心理

大多数毕业生在找工作中,心理较为复杂,没有正确的择业观念[4]。在没有签约之前,担心找不到单位;找到单位后,又患得患失,想找更好的。因此,只要有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就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在毁约与新旧对比中主意不定。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更是一路应聘过来,有招必应,一学期下来,真正用在功课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学生工作辅导员可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协助下,利用就业指导课的机会,引导学生对自己进行全面适当的评价,找到适合自身特点的岗位;及时搞好心理辅导,对有毁约心理和不停进行单位间对比的学生做好心理疏导,对应聘遇挫的学生加强挫折教育和心理排解。目前,金融危机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解就业之困是当前高校的首要问题。就业困难给大学生带来诸多精神和心理压力,解心理之困也是当前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解就业之困与解心理之困同等重要[5]。

3.2 加强教学管理,通过抓学习促进日常管理

不少教师对学生的就业难比较理解,所以对学生要求相对比较宽容。这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在失去课堂纪律约束下,不思进取,不去上课,四五十人一个班的课经常出现只有几个人在上课的情况。在人数非常少的情形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不会有好的效果。不仅学生自身感到学风的颓废,教师也产生应付式授课的心理。因此,授课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在作业布置中、在考试中严格要求。只有这样才能督促好学生,使其即使是在匆忙地准备应聘当中也不丢掉课程学习。这样还可以使部分患得患失的学生及时将精力转移到功课的学习中来。学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沟通,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技能。对于用人单位对在校期间的签约学生指派任务,不好让学生单独处理协调,这时需要学校出面协调,讲清楚学校政策,与用人单位有关部门搞好协商,在教学计划内的时间,不能用来为公司服务。同时,学校有条件的院系可主动提供用人单位急需的上岗技能培训,提高毕业生的学习兴致。

3.3 开展文化活动,丰富毕业生最后一年的校园生活

对于签了约的学生,少了很多后顾之忧,处于心理压力最少的时期。此时可组织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和学习科研活动,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找工作状态及时转移到校园生活中来。如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组织以毕业生为骨干力量的专业协会,在深入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把各种学习学术上的探讨发布在协会的网络BBS上,从而带动引导整个学院该专业的学习深入。该院的团学会及时组织各种经验交流会,把学习好的学有所成的、在团学会有过骄人经历的、在各种竞赛中获过奖的学长请到低年级的学弟学妹面前交流,这不仅可以使毕业生在最后一年把自己大学中的心得传递给更多的人,还可以锻炼自己在各种场合的应变能力,为进入社会迈好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进行热身。

参考文献

[1]黄敬宝.高等教育体制与大学毕业生就业[J].江苏高教,2009(1):72-74

[2]夏鲁惠.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发展,2009(3):5-6

[3]李志刚.浅析高校毕业生管理问题[J].长沙大学学报,2008(1):127-128

[4]林志强.论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9(8):74-76

[5]梁远海.解就业之困,解心理之困: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管理和教育工作的着力点[J].高教论坛,2009(9):3-4

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借鉴国内外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成功经验,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当重点创新就业指导服务主体体系、观念体系、运作体系和保障体系。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就业指导 服务体系 创新

国内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的研究范围比较单一,研究角度是非多维的,缺乏针对将高校置于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分析,组成政府、高校及社会三位一体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创新研究。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资料分析,国内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而言多数研究仍然只停留在对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队伍专家化、专业化等领域内,并且都有意无意地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与政府、社会脱离开来,使高校处在相对孤立的状态,不能很好地借助社会资源和力量来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在借鉴国内外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创新主要应从就业指导服务主体体系、观念体系、运作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入手,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是一个必须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考虑的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一个全程开放的多维体系,是一个为毕业生提供终身就业指导服务的体系。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主体体系创新

(一)政府应为第一责任主体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一般而言有三类主体,即政府、高校和社会各界,其中社会各界主要指用人单位。三大工作主体中独有政府有可能也有能力成为第一责任主体。

综观现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研究的成果和经验,不难发现凡在需要论述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时,研究者们似乎有意无意都在回避,不敢或者不愿承认政府应当担当起第一责任主体的角色。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就是高校的工作,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是配角。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确属于高校的工作内容,并且是高校一项主要的工作,但相对于灵活多变的就业市场而言,高校在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过程中的能量毕竟有限。在这样环境中,能担当起第一责任主体角色的,只有政府。

高等教育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决定政府应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第一责任主体。坚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导向是正确的,但是在就业情势日渐严峻的今天,完全仰赖市场自发调节的作用以实现充分就业已经是完全不可能的。高等教育同时具备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特性,当属于“准公共产品”。私人产品的生产和配置可以依赖私人努力和市场自发调节,但对于公共产品而言,则主要依靠政府的行为。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了仅仅依靠私人努力和市场自发调节远远不够,作为高等教育产品的高校毕业生“生产”(培养)环节需要政府干预,“销售”(就业)阶段同样需要政府介入,并且政府应该处于主导的、核心的地位。

(二)高校和社会各界均为第二责任主体

将高校作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第一责任主体,可能导致高校的职责本末倒置,迫使高校将核心资源转移到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上,不得不忽略或者放松教学和科研工作,而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本质和核心工作。因此,认为高校应为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第一主体的看法是不妥的。

用人单位作为社会各界的主要主体,多指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主体,这类主体乐意直接从人力资源市场上“购进”毕业生,却不大可能主动介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即便通过合作办学使得这类用人单位直接介入高等教育,角色发生改变,但无论怎么改变,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营利本性决定其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促进公平就业、公正就业和稳定就业,因此也就无法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的第一责任主体。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只有政府才有能力高效地进行调控,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也只有政府才有能力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就业市场中各类不公平、不公正和不稳定问题,促进就业公平、保证就业公正和维护就业稳定。所以,政府应该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第一责任主体,高校和社会各界均为第二责任主体。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观念体系创新

所谓观念体系是指人们对于某种问题或现象的一系列看法和感觉。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观念体系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主体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的一系列看法和感觉,这些看法和感觉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观念体系其实就是要确立正确的观念体系,正确的观念体系对于具体工作的开展具有导向和指引作用。

(一)专业指导服务的观念

创新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观念体系,首先应确立专业服务的观念。这是因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法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特殊工作。

确立专业服务的观念要求工作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然而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专业化层次较低,多数工作人员不具备从事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专业从业人员比例极低,这种局面如果不能改变,就无从探讨专业服务观念的确立。确立专业服务的观念还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态度,要在毕业生视角和就业市场视角下进行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明确就业指导服务的属性,须以学生为本,淡化管理,强化服务,将服务意识和质量意识内化为工作动力,不断创新就业指导服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努力提高工作针对性和时效性。

(三)终身指导服务的观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要以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科学合理地进行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过程中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注重就业个性指导服务,以发展的眼光创新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转变服务模式,由一直以来的阶段性就业指导服务向终身服务模式过渡,对毕业生离校后的就业继续提供指导和服务。

终身指导服务的观念要求不仅关注毕业生眼前的就业,而且关注毕业生一生的就业。不论毕业生因为何种原因失业或下岗,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都将通过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促使其提高职业技能水平,端正就业态度,树立正确的就业意识,再根据就业信息资源、就业市场供需状况和毕业生本人意愿和条件,帮助他们了解最新就业态势,合理地选择职业,以求寻找合适的岗位,从而实现再次就业。

(三)合作指导服务的观念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就其工作

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高校大学生对就业市场认识不清,准备不充分、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等问题日益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状分析

(一)学生个人因素

高校大学生未做好充分的就业准备, 包括做好角色转变和心理准备、就业事项准备、就业信息收集等等, 这些方面对实现较高质量的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深远影响。高校毕业生从进校开始,应通过充分的就业准备, 减少心理落差和职业选择的盲目性, 才能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社会因素

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同时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高校毕业生人数即将突破千万,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已經不是只盲目注重人才数量,而是对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之外,还包括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广阔的知识面、较强的动手能力等。

(三)学校就业教育因素

从高校就业指导现状来看,一些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并不是核心课程,且仍属于初级阶段。很多高校基本设立了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但师资、资金、配备等方面不到位,缺少就业指导的专职教师,现有的就业指导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知识和过硬的技能,无法给学生提出有效的指导意见。

二、就业指导工作的意义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和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衡量高校办学的其中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的就业状况,同时也是检验高校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社会要求的一把尺子。这些就需要高校认真高效的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如果一所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长时间无法就业,无法被社会接纳,那么势必会影响高校自身的声誉、生源的质量、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等方面。因此应该健全和完善师资队伍,切实有效地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

三、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

(一)国家就业政策指导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再平衡、增长动力需转变,当今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国家在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不断出台新政策、采取新举措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项目,是就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特岗计划”等,以及鼓励大学生参军入伍。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及时准确把国家的一些就业政策和优惠政策进行发布,针对学生普遍关心的有关就业的扶持政策、就业服务项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问题,组织有针对性的讲解。为促进其顺利就业提供优质、高效、快捷的服务。

(二)学生思想方面指导

1.树立就业信念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年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这就要求广大青年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时刻迎接挑战。新时代的职场,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同时也伴随着竞争浪潮。高校毕业生往往缺的不是机会,而是迎接机会的准备。大学生从进入校园开始,无论是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还是国家政策、求职技巧、心态调整等方面的学习,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自信从容地主动迎接社会挑战。

2.就业心理指导

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多方面的,就业困难是表象,更多的是“就业迷茫”、“就业焦虑”,是否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正确的择业心态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大学生在学习、就业过程中承受的心理压力日益加大,来自家人的、社会的等等。就业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不仅要求个人有过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也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大学生就业心理调节成为影响其是否能顺利就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业指导工作要在大学生心理调节方面给予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常见不良心理现象,改变固有思想,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就业信心,提高就业质量。

四、就业指导工作的方法途径

(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

就业指导工作需要一支技术专业、水平高的队伍来执行,其复杂性甚至超过一些基础课,建设好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的紧迫性显而易见。对于就业指导工作而言,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没有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想要做好这项工作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校应重视并选聘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人员担任此项工作,要划拨适当的资金来保障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身为高校就业指导教师,要加强就业政策理论的学习培训,到其他院校考察学习,要调查、分析近几年社会职业变动趋势和劳动市场的需求情况,对毕业生未来职业提出指导性意见,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咨询。

(二)改变与创新就业指导教育方式

1.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尝试将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专题讨论这样的实践性教学方法应用于课堂,模拟现场招聘、面试等,以此来打破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就业指导教育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2.通过举办校友会,就业知识专家讲座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如就业心理、就业观念、就业法律法规、就业信息的收集等方面。

(三)鼓励高校大学生积极创新创业

1.培養大学生创新精神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和先决条件,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精神,当代大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开辟新的天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将创新个性品质结合起来开展各项教育和实践活动,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时,要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方面的培养。

2.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应放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的首位,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要着力帮助其树立自主创业意识、艰苦创业意识、创业风险意识、创业开拓意识、创业合作意识等。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教学竞赛、教育评价等方面要渗透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适应新时代的变化。

五、小结

面对当前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时,要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夯实工作基础,加强学校就业情况的调研,建立毕业生工作进程的反馈机制,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合作,拓宽学生就业空间,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发挥就业服务网站功能,为高校大学生顺利就业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龙建成,黄国泉.高校扩招形势下毕业生就业工作初探[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0,(7).

[2]卞成林.《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2019(08)

[3]浅析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J]. 黄燕宇,何宜萱.  神州. 2014(08)

[4]高新辅导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J]. 钱黎.  管理观察. 2014(03)

[5]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再思考[J]. 韩振兰.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05)

作者简介:于淑(1982),女,汉族,安徽宿州,教师,本科,北海艺术设计学院,管理学。

课题: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2015JGB449

高校毕业生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目前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为就业环境差、就业质量差、就业能力差,为此,分析了造成这种就业现状的原因,从社会、高校、學生三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如何提升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

关键词: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据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河南省共有高校129所,其中民办高校数量达37所。严峻的就业大环境下,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更加艰巨,提升我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为破解就业困局的关键。本文拟分析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具体策略。

1.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1.1就业环境差

尽管民办高校在我国已经有了2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很长历史时期形成的“公”与“私”完全对立的经济、政治观念,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竞争环境有很大的不同,很多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一直持不认可态度,在选拔人才时秉持“学历本位”而非“能力本位”原则,在招聘条件上设置院校门槛。即使有些用人单位表面没有对学校性质进行规定,在面试、录用的过程中仍会存在隐性歧视的现象。有学者2013年针对河南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四学生进行了就业问题问卷调查,其中高达37.7%的学生表示曾受到过毕业学校与学历方面的歧视。

1.2就业质量差

河南省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相对较差,但他们的就业成本普遍较高。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要花费更多的金钱与时间成本才能谋到职位,很多毕业生要经历6到10次的面试才能成功。民办高校的毕业生约有50%以上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关,绝大多数毕业生集中在私企且所处岗位多为基层岗位,且起薪较低。

1.3就业能力差

民办高校的学生文化基础不占优势。有学者就高校在校生“学习态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民办高校不能认真投入学习的学生比例高于公办高校14%,先天不足加上后天没有养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光靠择业时的短期包装很难弥补综合素质方面的不足。在求职过程中,他们往往存在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毕业院校各方面均不占优势,容易过分低估自己的实力,不能充分展示自身实力。

2.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成因

2.1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1999年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49万,加之经济结构调整与科技进步使社会所需劳动力大幅减少,就业大环境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2015年我省高校毕业生达到49.9万人,就业压力巨大。

由于民办高校创办历史较短,还没有知名度意识,其毕业生在普遍注重学校“品牌”的人才市场备受冷落。用人单位由于对民办高校存在根深蒂固的偏见,对其毕业生存在显性或隐性歧视行为。

2.2民办高校本身的原因

与公办高校拥有充足的财政拨款不同,民办高校主要的经费来源是学生的学费,民办高校因为经费不足普遍办学条件差,在学生培养方面重规模轻质量。民办高校的教师在工资待遇方面普遍较低,上升空间受限。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容易选择升学深造或其他心仪的就业渠道,人员流动性大。很多民办高校倾向于吸纳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兼职教师,这部分教师管理不便且稳定性差,师资的不稳定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同时,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往往照搬公办高校或采取一种过于功利、随意的态度,没有经过认真的调研与就业预测,培养的人才多存在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使学生求职时举步维艰。

民办高校往往不能将就业与招生给予同等关注,不能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缺乏系统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很多民办高校都是在学生面临就业时才开始关注该项工作。且往往没有专人开展,多由辅导员兼职,这部分人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民办高校的就业指导与服务状况堪忧。

2.3学生自身原因

受我国高等教育精英教育的惯性影响,很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仍然不能对自己重新定位,就业期望值偏高。有学者2013年针对河南省三所民办高校大四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高达55.8%的学生期望的起薪是3000元以上,高达48.2%的学生有意愿到沿海发达地区就业,只有5.7%的学生愿意选择小城镇或乡村就业。

民办高校求学费用高昂,学生家境相对富裕,应对挫折的能力不强,缺乏开拓创业道路的勇气,就业选项相对受限。

民办高校的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其办学条件有限,教学质量上不去的现状,一些与市场贴合比较紧的专业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国际贸易等学生很难掌握最新的知识。应用技术型人才要求具备较高的实践能力,民办高校实践教育是薄弱环节,学生在校期间很难积累符合职业所需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影响其就业的消极因素。

3.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3.1社会方面

政府应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资金上应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其办学条件,各级政府应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减免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民办高校之所以教学质量差与其师资力量差息息相关,政府的财政投入可以切实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的生存状况,有利于学校培养高水平、稳定的师资队伍。政府还应在个人发展、职称评定方面创造条件,完善政策,切实帮助民办高校提高师资水平。

同时,政府还应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认真调研,并对其发展规模、目标等作出具体规划,及时了解人才市场需求并向民办高校传达情况。在民办高校专业设置上应灵活考虑,切合其人才培养的实际。

针对民办高校社会认可度低的现实,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消除人们对民办高校毕业生的不正确认知,应出台法律法规禁止用人单位对民办高校的毕业生设置院校门槛,并对用人单位的执行情况进行后期监督,让政策真正落实。

3.2学校方面

民办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特点进行课程设置、专业设置的改革。高校应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认真调研,确保所设置的专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目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我省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民办高校应尽快改革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方案来满足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针对毕业生普遍实践经验欠缺的事实,民办高校应深化校企合作战略。学生实践训练是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高校应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使校企合作成为一种长期的机制。高校一方面应引进外部企业资源,共同搭建校内实践平台,提升校内实践教学的质量;另一方面将学生送到企业,使其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3.3学生方面

民办高校的学生之所以学习积极性不高,与其没有职业规划的意识有关,学校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积极引导大一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一旦有了明确的目标规划,民办高校的学生一样可以挖掘自己的潜力,不断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来适应职业目标的需要。

用人单位都希望招聘的毕业生一工作就可以上手,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但大部分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在校期间都没有积累实践经验的意识,致使求职受阻。民办高校的毕业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校内社团活动、校外兼职等途径积累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目前,很多民办高校的毕业生求职受阻与其过高的就业期望有关,毕业生应该树立“大众化就业”的观念,积极转变心态,将眼光放得更开阔一些,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

综上所述,河南省民办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令人堪忧且原因复杂,解决好这一问题关系到我省经济发展质量,关系到我省民办高校的生死存亡,更关乎每一位毕业生的长远利益。政府、民办高校、学生都应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共同应对,才能破解当前的就业困局。

上一篇:民宿分析论文范文下一篇:财税信息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