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论文范文

2023-09-16

金融机构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中国进入快速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更深层次的发展,其中我国地方金融机构和准金融机构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相关部门要深化地方金融管理体制,金融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关键词:新时期;金融体制

一.对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进行深化的作用

在我国的金融行业常用的管理手段是“一行三会”的政策,这种管理方式可以使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力度减少,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地方金融产业的新发展,但是在现实情况中,运用这种管理体质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表现为在地方金融机构管理过程中有留有较大的空白区,导致了我国地方政府不能通过监管来使经济和金融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管理,现存管理体制在实际应用中拥有较大的欠缺,导致了地方金融发展和国家金融发展出现了较大的差异性,并且与国家金融行业发展方向相背离,所以对地方金融管理体系进行改革,使地方金融产业能与国家的金融产业相互并进发展,使得地方金融可以为国家的金融发展提供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支持,从而减少外界对我国金融产业的影响。

二.我国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现状

1.地方金融管理职能不统一

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工作流程一般是由领导为中心展开活动,相关地方金融改革也是由领导下发的,对于地方的小额贷款和投资基金的管理,主要是由领导来批准。在日常对金融管理工作中,市政府根据国家部门所下发的文件规定,来对机构下的各个部门分配合适的任务和工作,各个部门再根据自身相关的金融管理职能,来落实领导的要求,地方金融机构主要是对城市中的一些商业银行和信用社下发金融政策,对于地方的贷款也是通过这些银行的配合来完成,市金融机构通过对这些银行的调控,来对金融管理机构进行改革和发展。市国资委和财政部门实际上是履行了出资人的职能,管理范围是信托公司或者城市商业银行。市工业和信息部门主要负责审批的是小额贷款公司或者担保公司的金融项目,所以,我国的地方金融管理职能太过于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审批机构,金融管理部门开始分区进行金融项目的审批,导致金融审批时的信息流通不顺畅,各个部门的信息传达不及时,这种传统的金融管理体制下,许多部门开始对自身的职能模糊不清,导致了各个部门审批时所发挥的职能有限,市政府无法对金融相关部门进行统一的调配和管理,从而导致了地方金融水平不高。

2.地方金融监管的法律依据不足

我国法律部门为了促进金融产业可以腱康持续的发展,出台了许多法律文件来保障我国金融的发展,但这些法律文件没有针对性的对金融管理体制进行保护,法律文件只是对大体的金融产业进行了规范,法律法规缺乏细致化的规定,我国各地方金融机构在履行我国法律时,一般是根据我国法律部门所下发的文件来执行的,法律文件缺乏执法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执法能力和正规的法律法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对金融管理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管力度,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法律部门所下发的文件,虽然具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但并没有相关的法律对监管体制进行维护,法律文件的作用形同虚设,从而导致了地方金融部门的监管力度不足,尤其是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出现的突发情况,由于法律法规不充分,管理过程中缺乏相关法律法规作为依据,加上政府部门对地方金融产业的监管力度不足,从而无法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对金融管理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

三.加强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的途径

1.建立和规范正确的金融监管理念

国内地方金融机构要使政府的管理顺利进行,就需要树立正确的地方金融管理理念,作为地方机构管理的重要依据,积极地实施正确的金融管理工作,要以正确的金融管理理念作为指导,使地方的金融产业得到了发展,同时也会促进当地经济水平的提高,为此,政府要在地方金融管理机构中增强政府的管理力度,使地方金融产业和政府部门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对地方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行有效的规划,利用科学的金融管理理念,来使地方金融产业科学合理的发展,为地方金融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府和社会的条件。

2.明确地方金融机构的职能

金融管理的工作内容庞大而且复杂,所以要使当地金融产业正确性发展,就必须使各个部门明确自身的职能,金融机构要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职能上的约束,规范各个部门所发挥的职能,避免各个部门做出逾越职能的金融管理手段,规范各部门之间的职能界限,使得地方金融产业可以公平平等的发展,各个部门在行使职能时更具专业化,使得中央金融产业能和地方金融产业共同发展,增强中央和地方金融产业的联系,另外,我国中央金融产业在对地方金融产业进行调控时,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保证地方金融产业能和中央金融产业共同发展,中央在对地方金融产业下发相关的政策来对地方金融产业进行监管时,地方金融产业要积极响应中央所下发的号召,需要对地方金融产业的各个部门进行工作上的协调,使得地方金融产业可以在各个环节中完全落实中央所下发的金融发展思路,地方金融机构要在政策实施一段时间后,积极地向中央反馈实施结果,由此一来,地方金融机构可以使各个部门之间权责分明的基础上,积极落实中央所下发的政策,使得地方金融发展有要被的发展规划,使中央金融部门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的深化层次加大,地方机构能够协同中央监管来对地方管理体制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从而实现对各个部门的职能进行约束的情况,防止地方金融部门之间权力过大或者过小的情况出现,维护了地方金融机构的稳定性。

3.加强对各级地方监管部门金融管理的力度。

地方政府部门作为地方金融管理的引导管理者,要对地方金融部门加大管理力度,由于我国地方政府的金融管理职能太过分散,一个职能不仅涵盖了多个部门,并且各个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导致了对于相关的政策不能完全的落实到地方中,工作上的失误发生频率较高,无法满足当代地方金融的持续性发展,因为多个地方金融管理过程中产生了这种现象,从而上升到国家层面来说,导致了我国公共资源的浪费,使得公共资源的管理效率降低,我国的金融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部门无法共同发展,所以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可以专门设定一个新的部门,来将地方金融管理产业的职能集中在一起,還可以建立地方金融的办公室,设置专门的人员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进行监管,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对地方金融管理部门出现突发状况的预防措施的准确性,使地方政府各个部门统一、协调发展,管理部门的人员要有较强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对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管,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四.结束语

当地的金融产业对该地区的经济具有推动作用,是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所以随着我国金融产业改革的不断加强,要对我国的金融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加强对地方金融机构的管理力度,完善地方金融的管理体系,使地方的金融发展水平能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方金融机构的各个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职能,并且利用自身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来使职能的高效性发挥到极致,明确地方管理目标和管理标准,对地方金融机构进行强有力的约束,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产业的高效、持续发展,使我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中越来越具有影响力

金融机构论文范文第2篇

近期央行公布2016年4月金融统计数据:4月新增社融7510亿,约占3月新增量的三分之一,同比少增3072亿;H2由上月13.4%回落至12.8%;当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556亿,同比少增1523亿。问题是,钱到哪里去了?

社融大幅回落

4月新增社会融资7510亿,约占3月新增量的三分之一,同比少增3072亿。从表内贷款来看,对实体经济人民币贷款新增5642亿,同比少增2403亿;4月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走弱,企业去外币负债趋势回升,外币贷款减少706亿,再现负增长。信贷下降是新增社融回落的重要原因。

表外融资中,新增委托贷款1694亿,新增信托贷款269亿,增长相对平稳;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大降2778亿,主因票据监管导致表外转表内趋势延续,而4月表内票据融资大增2388亿,所以总体保持稳定;4月新增企业债融资大幅回落至2096亿;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951亿。

企业债净融资减少是社融回落的又一原因。4月新增企业债融资从3月的7000亿大幅回落至2096亿,但同比依然多增480亿。4月份信用事件屡发,企业债利率大幅上行,大量企业债取消或推迟发行,对直接债券融资构成>中击。根据路透社的不完全统计,4月份共有超过150家发行人,累计1543.3亿人民币的短融、中票及企业债等取消发行。在经济增速放缓、产能过剩的背景下,未来信用事件恐仍将难以避免,对信用债发行仍将产生抑制作用。

新增信贷骤降

4月金融机构贷款增加5556亿,同比少增1523亿,环比少增8144亿,大幅低于市场预期。其中居民中长贷新增4280亿与上月基本持平,4月房地产销量依然高增、房贷需求未减;非居民中长贷跳水,减少430亿,同比少增3200亿,反映企业投资需求低迷;仅票据融资同比多增超1000亿;居民和非居民短期贷款也大幅回落。

4月居民中长贷仍处高位。4月新增居民中长贷4280亿,较3月少增117亿,但仍处高位,同比多增超2700亿。去年4季度以来,市场流动性过剩叠加信贷政策利好,房地产市场大幅回暖。从融360重点监测的35个城市情况来看,4月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为4.52%,环比下调0.02%,较去年同期的5.74%平均利率大幅下调1.22%,创历史新低。与此同时,尽管调控政策出台导致地产降温,但4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依然成交26.4万套,处于历史高位。未来随着地产销量继续放缓,居民中长贷可能回落。

4月非居民中长贷大幅回落。4月新增非居民中长贷-430亿,较3月少增5508亿,同比少增3206亿。从季节因素来看,一季度银行信贷一般都会冲量上升,而今年一季度天量信贷对银行储备项目的消耗要更明显,所以4月信贷受到“挤压”回落。

此外,信贷回落也反映融资需求依然偏弱。4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6.0%,低于上月的6.8%,也低于市场预期的6.5%。工业增速回落说明一季度的货币刺激并没有增加经济好转的可持续性,融资需求依然偏弱。

政府融资激增

虽然4月社会融资及其中的信贷大幅萎缩,但是其中并不包含政府融资,而恰恰是后者在4月份大幅激增。4月份政府债券净发行1.22万亿,同比多增1.14万亿,其中地方政府债券净发行1.06万亿,同比多增1.06万亿。按照央行的说法,4月通过地方债发行置换的贷款规模不低于3500亿,所以这部分贷款规模减少仅仅是换做以地方政府债券的形式存在。

这意味着若加上4月份地方政府债券净融资额1.06万亿元,新增社会和政府融资规模将达到1.82万亿元,同比多增7574亿元,融资总量依旧充足。

政府存款激增

4月M2由上月13.4%回落至12.8%,考虑到低基数因素,这一增速不仅低于市场预期,还首次低于13%的年度目标,M2回落的主要原因是财政存款大幅增加。4月新增财政存款9318亿,同比多增8217亿,环比多增1.1万亿。但是财政存款不统计在H2中,对货币总量增长产生收缩效应。而4月一般存款增速为12.8%,与3月基本持平。根据央行有关负责人的解读,4月财政存款增加影响H2增速约0.64个百分点。财政存款增加一方面因为4月地方债大规模发行,另一方面4月营业税清缴和地产回暖使地方财政收入大增,而支出大幅回落。

从新增存款看,4月人民币存款增加8323亿,扣除激增的财政存款以外,居民存款减少9296亿,企业存款增加21 75亿,非银金融机构存款增加3873亿。存款数据变化也意味着资金在流向政府部门。

4月M1同比增速继续上升至22.9%,M1和M2剪刀差进一步扩大。一季度信贷天量增加,项目在逐步实施,资金从金融系统进入实体经济过程中会导致存款“活期化”。而一季度M1的高增长也有滞后影响,事实上4月M1环比仅增加1900亿,而3月份就增加了1.9万亿。此外,地方债发行和财政收入上升或导致机关团体活期存款上升,对M1亦有推动作用。

货币趋于稳健

融资结构恶化,民间投资跳水。综合来看,虽然4月社融信贷增速回落,但是政府融资激增,社会加政府融资总和仍高。但是政府投资效率较低,政府融资激增也意味着融资结构恶化,4月份民间投资增速再度大幅跳水,也与融资结构的恶化相呼应。

经济下行通胀上行,货币政策趋于稳健。各经济体历史经验表明,转型期的货币刺激难以推升增长,而极易推升通胀。“权威人士”表态经济走势将长期维持L型,而4月工业经济再度回落。与此同时4月通胀依然稳定在2.3%,油价猪价上涨制约短期通胀回落,滞胀风险依然未消。预计货币政策态度将趋于稳健,短期难再降准降息。

金融机构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零售业务已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是中资、外资银行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在信用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理财等零售银行业务领域,外资银行在产品创新、产品营销等方面占据优势,中资银行则拥有网点、地缘上的优势,而且中资银行的模仿速度较快。

关键词: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理财;信用卡;网上银行;私人银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机构逐渐增多,其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都给中资银行以启迪和借鉴。通过对中外资银行在业务领域各自的优势进行比较后,一般认为,中资商业银行的盈利重心主要以存贷款利差为主,而外资银行的盈利则主要来自于中小企业业务、投资银行业务、零售银行业务领域。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中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方面创新发展的不同,探寻外资银行在银行零售业务经营中值得中资银行学习借鉴的经验。

二、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简述

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资本市场发展迅速,优质企业更多地从资本市场上融资,如美国银行资产占全国金融资产总额的比重由20世纪50年代为75%,到1998年下降为25%;商业银行从传统的银行批发业务中获取收益的能力下降,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对象广泛、风险分散、利润稳定的零售业务成为银行开拓的重要领域。银行的零售业务与公司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的联动大大提高了银行配置资源的效率,降低了零售业务成本,零售业务已逐渐成为银行业的主要盈利来源。2006年,国际性大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普遍在40%至55%之间。近年来,亚洲地区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中国目前至少有30万人具有千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可投资资产,拥有数百万元可投资资产的人更加可观,为他们提供个人理财和财富管理的私人银行业务潜力很大。随着中国人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零售银行业务正在成为中资、外资银行竞争的焦点。

三、中外资银行零售业务的异同

(一)信用卡业务

在银行对个人的金融服务中,银行卡成为一个主要载体。信用卡利润是国际大银行在银行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核心业务和主要利润来源,如,花旗银行的信用卡利润收益占其利润总额的1/3以上。

从发达国家的规律来看,当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至5000美元时,信用卡业务将进入大幅增长阶段。2002年,北京市人均年收入已达4000美元,中国的沿海地区和一部分社会群体也已进入这一收入区间。近几年,我国以房贷、车贷为代表的个人消费越来越热,作为个人消费操作平台的信用卡业务也越来越成为各银行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

2002年底,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随后两家合建信用卡中心。信用卡业务已经成为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首选业务。中国工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中资商业银行,也都在2007年外资银行全面经营人民币业务之前扩充其银行卡业务,到2008年,以招商银行、工商银行为代表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宣布其信用卡业务达到盈亏平衡点,并正在或已经走向盈利。工作刚性强,人员思想意识易懈怠。部分会计人员工作主动性差,满足于做好录入复核等基础操作,缺乏积极进取的意识,对会计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缺少敏感性,风险防范意识淡薄。二是由于会计工作量的减少、会计表层风险的降低,会计人员的警惕性减弱,工作差错屡纠屡犯。三是由于会计工作奖惩不对称、会计人员流动性差、获得发展的机会相对少,加之会计工作相对单调,风险责任又大,部分会计人员认为工作地位不高,对风险隐患熟视无睹。

(二)系统因素风险

系统因素风险是指会计核算系统在数据控制、存储控制、应用控制、系统维护等方面出现某些漏洞而形成风险。

1.程序设置风险。

(1)自动入账功能缺乏风险控制。大额支付系统来账自动入账控制不严谨,自动入账的标准是收款人账号,并不审核收款人户名是否与账号一致,与会计规定明显不符。

(2)重要业务处理无复核功能。如对重要空白凭证的出售、作废,金融机构信息管理(如准备金户利率设置等)、查询查复等重要操作模块无相应的复核功能,存在着“一手清”的风险隐患。

(3)来账进程退出无显示功能。ABS系统日常运行过程中,若支付来账进程退出,动态显示屏不显示(只显示支付往账进程退出)。一旦系统发生故障又不能及时发现,极易造成账务积压,尤其是发生在业务截止之前,会严重影响账务处理的及时性。

(4)操作员登录次数、签退时间无限制。操作员登录系统后,系统无法对操作员登录的次数进行限制,多屏操作开启存在风险隐患。若未能及时签退,系统既没任何提示,也无超时强制签退功能,而是长时间处于待机状态,其他人可以利用该操作员代码随意进行业务处理,产生资金风险。

2.运行维护风险。

(1)前置机整合风险集中化、危害扩大化。根据银办发[2010]62号文件要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于2010年3月底对ABS系统前置机进行了集中整合。集中整合后,各网点业务处理时间相对集中,文件服务进程不稳定,造成操作员登录失败、重复打印报单、后台提取数据出错等一系列问题频繁发生。

(2)CCPC升级打补丁,对ABS系统带来冲击。2010年8月根据清算总中心安排CCPC升级打补丁之后,ABS系统极度不稳定,经常出现“调用CCPC失败”、“往来账进程退出”等问题。大小额进程的退出使得支付系统账务处理不稳定,容易造成往账不能及时发出、来账卡入系统等问题,解决方法复杂,账务处理不及时,带来了一定的资金风险。

(三)操作因素风险

操作因素风险是指会计人员执行规章制度不力,违背操作规程或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形成的风险。

1.终端机更换为计算机增加操作风险。ABS终端机在业务处理时只可单屏操作,同一台终端机一名操作员签退后另一人方可登录使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业务操作的风险。网点柜更换ABS终端机为计算机后,可切屏使用,造成一机可多人同时登录使用的情况。假设录入员登录后未能及时退出,复核员切屏使用可直接进入录入员操作界面,形成风险。

2.预留印鉴手工加盖,人工判断存在误差。开户单位工作人员在凭证上加盖印章粗细不一、印油不匀,给会计人员肉眼核对造成障碍。尤其现金支票折角核对时遮盖一部分,更增加了肉眼识别印章、核对印章的难度,带来一定的资金风险。

3.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变事后审核。相关会计核算制度严格要求对重大会计事项进行事前审批,但在系统中未能提供相应的控制功能,审批事项停留在人工操作的层面。由于资金汇划的时效性、业务主管坐班的不连续性使得实时审批存在一定的难度,事后审核发现问题不能弥补,造成资金风险。

4.系统双讫记账功能与单式记账凭证会计反映存在差异。ABS系统提供双讫记账功能,依据的是使用复式记账凭证,但一些重要业务凭证仍使用原设计的单式凭证。如办理再贴现业务,ABS系统提供账户关联功能,把再贴现行户、再贴现户、利息收入户、表外再贴现户等账户进行关联。记账操作时,系统可实现一记多讫(在1个记账画面记入相关4个账户),提高记账效率和准确率。但记账时所依据的记账凭证为多联单式凭证(共5联其中3联单式记账凭证),前期凭证处理手续繁琐,填写会计分录等容易造成人为差错,且与复式记账要求不符。

(四)网络因素风险

网络因素风险是指网络传输载体本身的不安全性或使用网络不当而发生的风险。目前网络安全管理法规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内联网的安全防范措施不够完善,以及网络传输载体本身安全性能和通讯不够稳定,致使网络安全存在隐患,网络风险发生的概率加大,进而影响会计核算业务正常开展,甚至危及资金安全。

(五)管理因素风险

管理因素风险是指面对新业务的发展、人员的频繁变动,会计管理方式不能及时与变化同步调整所带来的风险。一是面对市场需求变化,作为营业部门所面临的业务也在发生变动,若不能迅速制定相关业务操作流程、风险防范制度、配备业务操作人员等将严重影响新业务的开展,并带来资金风险;二是未根据制度和办法的相关规定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安排、职责划分等,使得重大业务差错发生时人员责任推诿,存在责任主体不明的风险。

(六)制度因素风险

制度因素风险是指现行ABS系统核算体系的变更、系统的不断升级与配套制度的不同步形成的风险。原有的会计核算与管理办法是以会计分级核算为基础的,与现行的会计集中核算体制不匹配,尚未建立一套与会计集中核算相配套的科学、完整、系统的操作规程和内控制度。比如县支行网点发起业务没有出台职责界限,而联行柜对县支行网点传来的影像进行账务处理(不能确保影像账务信息的安全性),制度未能明确此核算模式下职责的承担问题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未能起到防范风险的作用,形成会计制度盲点。尤其面临县支行会计核算业务全面上收,对会计制度的执行带来新的挑战。

三、ABS系统业务风险防范

(一)增强人员责任,提升防范意识

会计风险的防范关键在于人的管理。一是建立人员道德约束机制,提升会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会计核算业务的安全运行;二是加强全员培训,尤其加强新系统新业务的培训,形式要灵活多样,如集中授课、岗位能手技能传授、专家教授理论讲座等,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三是引入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营业部门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会计人员工作有指标、追求有目标,完成各项业务。

(二)注重完善系统,确保平稳运行

注重建立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秩序,确保系统升级中遇到的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一是在运行过程中发现系统功能缺陷后,及时反馈到科技部门,形成特定的业务需求意见书。并及时反馈至相关系统研发部门,尤其在新系统研发涉及阶段可根据反馈意见解决系统运行缺陷。如完善系统自动入账功能风险控制;增加联行柜查询查复的复核功能和网点柜查询查复画面等。二是面对运行维护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应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数据库备份、服务器调试等工作,确保系统及时恢复正常运转,减少资金风险。三是注重对备用机的维护和运用,使备用机随时处于可用状态。

(三)严格落实制度,规范业务操作

现行业务核算体系存在“重制度、轻操作”的困境,各项规章制度得不到操作上的严格执行,在风险防范上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是严格规范岗位操作。定期轮换岗位,促进人员学习了解其他岗位的业务处理流程,认识到岗位轮换的重要性。二是严格管理业务用机,明确业务用机责任主体,防范一机多用造成的风险。三是必须严守格道重大会计事项审批制度,确保资金安全。四是按照会计制度要求改进有关凭证格式,减少操作差错。

(四)确保网络顺畅,有效控制损失

网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应被界定为不可控风险,在面临巨大灾难、事故时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各项损失降至最低。日常工作中实时监控网络运行问题,及时与科技部门沟通解决,以防重大网络灾难的发生。业务处理人员应严格执行计算机安全规定,防止外来病毒破坏网络,造成损失。

(五)防范控制风险,做到管理严谨

首先要加强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及思想教育,从思想上对会计人员形成约束,教育引导员工牢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真正从内心深处提高警惕。其次根据业务发展状况和内控管理要求,出台相应制度,合理配置人员。如人行郑州中支营业部顺应市场需求开办再贴现业务,营业网点随之业务量增加、人员紧缺。在遵守相关岗位职责设定的基础上,该部实现部门内部跨专业兼岗——合理安排综合科人员兼岗,既准确高效地完成了业务处理,又全面有效地防范了资金风险。

(六)努力适应系统,不断完善制度

ABS系统的相关制度是进行业务处理的规范。明确责任主体、不断完善制度,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工作更具依据性、责任意识的提升更具约束性,从而减少业务处理中因制度依据不一而造成的不同理解。完善制度有效引导业务行为,是在面临新系统、新业务情况下处理工作的指示牌。

从以上分析来看,影响ABS系统正常稳定运行的六要素从各个方面冲击ABS系统并带来新的风险。建议营业部门定期组织本部门人员讨论系统运行状况,分析各岗位、各环节的潜在风险点,制定合理的应对方案,确保会计核算系统正常推进。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课题组,对央行会计核算风险评估的实证分析[J]华北金融,2008,(12)

[2]钱素芹ABS系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J1l金融纵横,2009,(5).

(责任编辑:贾伟)

金融机构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年来,天长市普惠金融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其发展却存在着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合理、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够丰富、普惠金融的供给与居民多样化需求不对称、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高、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等问题,应通过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竞争充分的金融组织体系、增强大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匹配能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环境等策略,促进天长市普惠金融的发展。

【关键词】县域地区 普惠金融 金融服务

普惠金融也称包容性金融或金融包容性发展,要求在成本可负担的前提下,为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中小微企业等社会所有阶层提供有效、全面的金融服务。总体来说,县域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相对落后,其发展与完善尤为迫切。为有效提高县域地区金融服务可得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居民的满意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本文以天长市为例,对其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天长市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

(一)金融服务覆盖率正在不断提高

目前,天长市有1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90个营业网点,县域金融机构从业人员1155人,此外还有证券公司2家、保险公司10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县域地区拥有自动取款机215台,POS机数量为5793,其数量较上年都有所增加。在县域金融机构中,其中以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拥有的网点最多,现有营业网点49个。天长农村商业银行为了持续推进农村基础金融全覆盖,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着力推进基础金融服务向村级延伸,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工作的实施。截至2016年二季度末,累计布放POS机2098台;累计发展助农取款服务点138户;累计布放ATM机71台,ATM机布放实现县域乡镇全覆盖。基本实现乡乡有机构,村村有服务的目标。

(二)金融服务可得性稳步提升

2015年末天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32.31亿元,较年初增加33.99亿元,增长17.14%。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86.05亿元,较年初增加31.63亿元,增长20.48%。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63.29亿元,增长23.32%;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122.66亿元,增长19%。截至到2016年6月末,天长农村商业银行助学贷款在贷161户,金额174万元;农村青年创业贷款余额4188万元,在贷户数510户;大学生创业贷款余额898万元,在贷户数123户;农村妇女创业贷款余额3290万元,在贷户数619户;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余额669万元,在贷户数172户,切实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并且不断拓展担保范围,2016年二季度末,该行仓储抵押貸款在贷户数5户,2季度新增客户1户,贷款余额3310万元;林权抵押贷款在贷户数3户,贷款余额600万元。三家金融机构共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5笔,贷款发放金额为1 036.20万元,其中个人首套住房贷款35笔,占比为100%。

(三)金融服务满意度有所提高

天长农村商业银行和天长民生村镇银行两家农村法人金融机构积极响应政策号召,采取多项措施促进县域普惠金融的发展。一是持续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活动,普及金融基础知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普惠金融的热情与信心;二是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利用农户信用信息平台,实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档案电子化管理,提高信用信息的建档面和利用率;三是不断简化信贷手续,通过施行独立审批人制度、限时办结贷款制度、提高农户贷款授信覆盖面等措施,不断优化信贷流程,为农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四)涉农及小微企业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天长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涉农贷款客户的多元化需求,不断推出切合客户需求的信贷服务产品,如江阴农村商业银行天长支行推出的“银贷通、抵贷通和金贷通”等贷款产品,天长民生村镇银行推出的“兴农贷、林权贷、股权贷和农机贷”产品以及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推出的“商家乐、成长金桥、金农易贷福农卡”等产品,都有效细分了涉农贷款市场,满足了各类涉农贷款客户群体对贷款服务的新需求。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工作也在不断推进,天长民生村镇银行推出了“标准抵押贷”、“流水贷”及各类组合贷款,较好地解决了小微企业抵押物不足的问题。农业银行天长支行为解决小微企业、农村新型经济体融资担保问题创新了“金担通”业务。天长农村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信贷融资需求推出了“金农易贷福农卡”、“成长金桥”贷款产品、“农金伴侣”贷款产品以及“商家乐”贷款产品;同时大力推广“96669”贷款直通车改变服务方式,简化小微企业信贷流程,缩短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天长农村商业银行以及天长民生村镇银行都分别推出了“易信贷”信贷产品,向小微客户提供信贷金融服务,截至6月末,两家法人金融机构二季度新增“易信贷”投放39笔,新增投放金额3440万元,有效地满足了小微企业信贷需求。

(五)涉农及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贷款初步得到缓解

截至2016年6月末,天长市三家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以及农业产业化企业等四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当年新增贷款投放8122万元,在贷余额达到1.56亿元,其中当年新增贷款投放金额较一季度末大幅增长了48.62%。从贷款的担保类型结构看,以抵(质)押贷款为主,其占比为71.39%,信用类和担保类贷款分别占到0.26%和28.35%。此外,小微企业贷款增速大幅提升,截止2016年3月末,天长农村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8.82亿元,比年初增加3.0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5.23亿元,小微企业贷款增幅6.66%,高于各项贷款增幅0.03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户数1.18万户,高于去年同期409户;一季度小微企业贷款获得率98.05%,高于去年同期0.31个百分点。

(六)金融扶贫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为了加大对贫困人群信贷扶持力度,天长农村商业银行深入开展评级授信活动,对辖内贫困户建档立卡2365户、评级授信户2 365户,授信金额3118.6万元;累计对110户建档立卡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累计发放金额235万元,月末贷款余额134.36万元。发放下岗再就业贷款180万元,在贷户数40户。坚持“扶贫先扶智”,实施助学圆梦工程,进一步扩大扶助范围和延伸支持对象,发放生源地助学贷款161户,金额174万元。

二、天长市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网点分布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均衡

近年来,随着普惠金融工作的有效开展,金融服务不断完善,但乡镇及以下地区的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当前各级乡镇金融机构网点分布偏少,只有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乡镇设有网点且数量有限,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机构网点主要分布在城区内,民生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以服务乡镇为主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基本上也都设在城区,信托、租赁、保险等其他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天长市各乡镇分布很少甚至是空白。金融机构网点在城区与乡镇的分布失衡。总的来说,天长市金融服务缺乏多样性,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未能充分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率还有待提高。

(二)金融产品和服务种类不够丰富,创新能力不足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满足各群体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近年来天长市各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虽有所成效但创新的力度和积极性还不够,普惠金融的可得性和满意度难以大幅提升。天长市的信贷服务缺乏信贷需求反馈平台,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各自的信贷政策和相关规定进行对口服务,并且贷款多为抵押贷款和短期贷款,信用、担保类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较少。金融服务模式单一,仍然以传统的基础业务为主,服务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明显不足。特别是小额信贷产品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农村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并且风险补偿机制仍不健全,难以帮助小额信贷机构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

(三)普惠金融的供给与居民多样化需求不对称

当前国家致力于推进城镇化建设,不断推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天长市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村经济不断呈现出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特征,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质量逐渐改善,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更加旺盛。[1]然而当前天长市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仍主要集中在存、贷、汇这些基础业务上,金融服务缺乏多元化,金融机构总体数量较少且区域分布也不均衡,难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呈现出错配和不匹配的现象。

(四)普惠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地方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以典型的贷款业务为例,因普通农户、小微企业等金融需求弱势群体对资金的需求量相对较少,大多是几万元到几十万元的数额,而发放这样一笔贷款所需要的调查环节和手续的复杂程度并不小于大额贷款,其贷款成本甚至还更高,而且这些弱势群体易受自然灾害和其他风险的影响,抵御风险的能力也较低,同时农业政策保险机制不健全,风险分担机制还很缺乏,存在着政策性便利与商业性运作的矛盾,[2]由此带来银行业金融机构业务运行成本与风险成本都相对较高,金融机构更愿意进行大额贷款交易,为“富有者”服务,因此这些弱势群体获得的金融支持也相对较少。

(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不健全,普惠金融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天长市目前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相对滞后,所包含的内容单一,各机構建设标准不一致,难以实现信息共享,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不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僵化,风险补偿和分担机制较为缺乏。[3]由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农民传统农耕意识根深蒂固,大多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并且政府的宣传教育方式也有待改善,农村受惠群体的金融知识难以得到提升。一些基层金融服务者业务素质较低,工作态度不端正,办事能力不强,因此工作效率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普惠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三、促进天长市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策略

(一)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竞争充分的差异化、特色化金融组织体系

政府要发挥积极的作用,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力度,鼓励各金融机构增设服务网点和自助设备的数量,同时增加财税补贴,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以提高其积极性。天长农村商业银行要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重点的为农民提供更多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大力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微型金融机构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金融服务延伸到广大农村地区,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活力。鼓励农业保险、担保、租赁公司等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农村设立与开办分支机构,为支农普惠提供有效保障,为农村带来多样化的金融服务。

(二)增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及匹配能力

要积极主动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通过摆放意见箱,鼓励广大居民积极主动向各金融机构提出意见和建议,根据各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发金融产品。同时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增强产品的可信度,主动加快策略创新和营销调整,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紧跟时代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研发新产品,满足各个群体的不同金融需求,减少甚至消除错配和不匹配的现象,努力朝着金融服务多元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降低和分散普惠金融服务的成本和风险

地方财政可以设立专项资金,以保证普惠金融服务的有效性、安全性。地方政府要合理利用财政扶持资金,进行系统筹划,充分发挥其作用;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对天长市各普惠金融机构服务网点进行税费减免,减轻金融机构税收负担;推广网上银行、手机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降低服务成本。同时要建立和完善风险补偿及分担机制,分散金融服务风险。增加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开展多种业务,使金融服务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以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与风险。

(四)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环境,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素质

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统一标准,使各机构实现信息共享,并与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积极开展信用评级工作,建立对信用活动的奖惩机制,严格执行,奖罚分明。完善相关制度避免逃债行为,维护银行债权,不断促进信用机制的发展与健全。同时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守信意识和责任感,形成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风尚。此外,积极培育出惠民心、接地气、业务能力较强的金融服务者,完善差异化监管政策,加强业务监管,规范普惠金融服务。还要本着普惠金融教育先行的原则,采用农民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开展普惠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激发居民对普惠金融的学习兴趣,调动人们的学习热情。不断加深天长市市民对普惠金融的了解程度,改善普惠金融服务环境,增强普惠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白振华.当前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时代金融,2015(7):53-54.

[2]张建印,王月榕.河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问题及建议[J].河北金融,2015(8):65-67.

[3]胡茵.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32-34.

基金项目:安徽大学2016年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安徽省县域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610357280)。

作者简介:李越(1996-),女,汉,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财政金融。

金融机构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近年来,新的支付方式诱发了大量的外部欺诈事件,将用户资金安全问题推上了风口浪尖。如何维护银行和用户的利益,成为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需要金融机构做好内部审计工作,并根据内部审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寻求适宜的解决措施,优化金融机构的支付方式,消除用户的后顾之忧,增加用户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

[关键词]金融机构;内部审计;监督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9.24.012

1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现状

1.1   外部欺诈事件造成不良影响

金融行业具有一定的风险,必须具备良好的财务监督能力和兼容监控能力,以较为完备和专业的储蓄事后监控和财务审核以及内部审计等手段为支撑。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被媒体揭露出用户存款“消失”的不良现象,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影响了社会稳定。从表面来看,来自外部的欺诈事件和金融机构的关联不是很明显,因为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并没有参与欺诈事件中,甚至金融机构本身也是受害者。但从深层次来看,却能够发现,这实际与金融机构关系甚密,是金融机构在内部操作和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种问题出现给外部欺诈事件提供了发生的可能性。另外,一旦金融机构出现此种情况,社会舆论势必会将所有的矛头对准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不仅承受着各方的职责,还会导致自身信誉降低,影响金融机构经营和发展。此时,内部审计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必须及时发现并解决安全风险的问题,提高金融机构应对外部欺诈事件的能力,维护金融机构和用户的整体性利益。

1.2   外部对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日益加大

社会对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日益增加,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的检查频率和力度都日益增加,惩击力度也不断加大。一旦发现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问题,面对的将是高昂的罚单,部分罚单甚至达到了亿位数。一系列的监督管理措施实施,为金融行业发展敲响了警钟,提高了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为此,金融机构必须根据相应的政策制定出符合行业准则的内部审计管理条例,理清自身各项业务的所属关系,明确自身所拥有的权利和所履行的义务,在合乎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基础上合理经营,将金融安全风险控制在一定的安全范围内,避免外部欺诈事件发生,以便于提高金融机构的效益。

1.3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漏洞多

一般而言,根据相关规定,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防控体系主要包含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5个部分。但是,在实际金融机构管理过程中,却没有严格按照以上5个部分构建安全风险体系,以至于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漏洞繁多。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尽管经常性地对安全防护工作进行检查,却没有对检查出的问题进行及时处理。就算做出整改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也只是口头上的决定,没有落实在具体的改进措施中。更为严重的是,部分金融机构不按照制度管理,而依靠情感管理,不依靠管理能力定义,而以信任程度委以重任。长此以往,内部审计工作将难以科学合理运转,从事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都备受质疑。这些问题是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进一步发展。

2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随着互联网和经济发展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金融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具体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明确

在金融机构中,部分审计委员会并没有履行应尽的职责,很多职能都由审计部门代为执行,导致审计委员会没有发挥自身优势,造成审计工作战略偏颇,缺乏权威性,在员工中没有公信力。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人的态度,若是领导人都不加以重视管理,底下的人自然会更加散漫,导致审计工作出现问题。

2.2   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缺乏精细化管理

内部审计工作应该按照规定的标准进行,而不是随意开展。但是,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大都缺乏规范的标准。现今,很多金融企业都没有根据银保监会的相关规定开展审计工作。正因为未能按照标准化进行管理,导致审计工作质量低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往往将目光焦距于表面问题上,忽视了实质性的问题,未能对审计工作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审计工作漏洞频出,给了不法人员可乘之机。

2.3   缺乏具备专业素养的审计工作员工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审计工作的监督管理上加大了力度,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深入来看,在管理和执行方面还存在懈怠问题,内部审计员工的合规意识还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并未深入人心,践行到日常工作中。虽然大部分员工都会考虑合规问题,但是根據调查可知,大部分员工的合规意识都不够深入。比如,部分员工把自己的信用卡拿给家人使用,家人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代为缴费和账户出租等现象。还有部分员工的审计工作只是表面功夫,走过场,没有负责地审核用户的身份和证书序号。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工作时只是流于表面,看起来是合规的样子,实际上是不合规的。究其原因,还是审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职业素养,无法严格贯彻相关规定,按照规章办事。

3     解决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问题的措施

3.1   培养员工的合规意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

每个金融机构都应该以身作则,培养员工的合规意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以便于更好地胜任相关工作。首先,需要从思想着手,思想对一个人的行为具有指导性作用,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员工的行为,使审计工作合乎规范。当员工开始自觉遵循相关标准、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工作时,则会降低金融机构的安全风险。其次,金融机构可以在内部开展合规竞赛和合规标兵评选等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规知识的兴趣,通过合规标兵评选,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励其他员工用心对待内部审计工作,使合规意识真正走进审计工作人员的内心。最后,金融机构的领导人也要重视审计工作人员合规意识培养,制定合理的评选制度,为合规审计工作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3.2   构建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护体系,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安全范围内

金融机构的财务管理是工作中的关键所在,要想优质地完成此项工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便更好地维护金融机构的整体利益。第一,金融机构要正确审视现有的安全风险防护体系。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将金融机构的经营范围拓展到线上,以往的线下风险控制体系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金融机构安全防护体系。金融机构需要根据实际环境,逐步将线下的安全风险防护体系和线上安全风险防护体系相结合,制定线上和线下联合的风险防护体系。第二,金融机构在推出新的业务和产品时,应该进行层层检测,全方面地综合考量,确保新产品没有可能存在的漏洞,从源头上防止被不法分子利用。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网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定期维护和改进网点内部的录音和录像设备,以便于当安全风险事件出现时,可以通过查阅录音和录像还原现场,找出事件的真相所在。特别注意的是,一些网点会存在录音和录像死角,需要特别重视,确保录音和录像能够全面覆盖网点的各个角落。还需要注意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并不是随意构建的,需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和行业发展趋势,顺应时代经济潮流的趋势。此外,在构建财务管理体系时,也应该确保财务管理和其他管理制度之间兼容,财务管理占主导地位,制度管理位于辅助地位。

3.3   科学安排监测重点,充分发挥监督的功效

不同的业务侧重点有所不同,内部检测和控制等业务监督也应该适时变动,科学合理地安排监测重点。比如,在用户购买理财产品时,用户能够利用自助渠道进行购买,但是却没有任何网点保有可供查阅的纸质材料,监测人员也无法通过登录用户网银的方式进行风险评估查询;能够查询的内容只有金融機构的网点在推荐理财产品时是否夸大了产品收益,是否承诺了可观的回报率等违规行为。此外,金融机构网点人员在向用户宣传时,要监测他们是否反复强调过交易验证码的重要性,是否确保了用户留存的号码是真实可靠的。因为就算是用户操作不当导致的金融安全风险,金融机构也会处于舆论中心,所以在向用户宣传时,一定要反复强调安全风险问题,做到尽职尽责。

3.4   完善金融诚信约束机制,拒绝虚假做账,维护企业形象

企业各个负责人和金融财务工作者应从自身做起,遵守相关规则,维护金融的权威。金融会计是衡量企业金融运行状况的重要手段,所涉及的材料信息必须真实可靠以及完整,因为这直接关乎投资人和存款人的利益,是金融机构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另外,应该对财务人员进行职业培训,确保财务人员具备良好的职责道德,能够严格遵守职业原则,避免造假做账等不良现象出现,从源头上断绝此类现象滋生。同时,发挥监督管理部门的作用,对企业审计人员进行轮换制,革新内部审计制度,以便于内部审计工作居于独立地位。

4     结 语

金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金融安全问题关乎社会稳定。金融机构一旦出现安全风险事件,对于社会都是一次震荡。因此,各方人员必须引起重视,根据金融机构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可以通过培养员工的合规意识,提高员工的专业素养;构建完善的安全风险防护体系,将安全风险控制在合理的安全范围内。此外,根据实际情况不同,科学合理地安排监测重点,充分发挥监督的功效,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审计工作,确保金融机构能够及时发现漏洞,立即弥补,保证金融机构的安全和稳定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娄长秀,胡秋虹,方新农.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与服务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6(27).

[2]秦杰.新常态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解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7(2).

[3]苏敏.浅析金融机构内部审计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J].中国商论,2018(20).

[4]王丽君. 浅析新常态下农村信用社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6(30).

金融机构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业务也在世界范围内大力发展,我国的资本主义市场越来越开阔,在这种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机遇和挑战也越来越大。对于金融机构的运行来说,风险是与盈利同时存在的,所以风险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优秀的风险管理能够增加金融机构运行的稳定性,面对经济动荡的经济形势时,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分析了金融机构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提出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剖析,阐述了相应对策,对于促进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金融机构 风险管理 存在问题 解决办法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发展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虽然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但是从世界金融市场来看,我国的金融市场受到的冲击不大,从经济危机中经济复苏也较快,其中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比较成熟有效。然而,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并解决优化是我国金融业的必须之路。

一、关于我国内部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概述

(一)金融机构的组成

所谓金融机构,又被称为金融中介机构或者金融中介,广义地来说,金融机构不仅仅指的是从事金融活动的组织,还包括对于金融组织的监管系统。然而,狭义地来说,金融机构可不仅仅包括服务于金融市场的企业,其主要目的还是以营利为主。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分类较为广泛,按照管理的地位,一般可以分为监管和被监管的金融机构,例如:中央银行、证监会等都属于监督管理的金融机构;另一种方法是根据对于国家政策性的融资任务是否支持,这时可以分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在这一范畴中,包括进出口银行、国家农业发展银行等;同时,根据金融机构是否属于银行系统,又可以分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银行金融机构。综上所述,我国的金融机构的组成多种多样,为我国的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奠定了基础。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

在金融系统运行的过程中,由于某些突发因素或者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机构的整体运行出现了与预期相反的结果,这种结果可以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的效益,使金融机构蒙受一定的损失,这种现象称为金融机构的风险。其实,金融机构的风险的本质是金融产品的不确定性的影响,一般而言,金融机构根据风险的类型不同可以分为行业风险和经营风险。具体来说,金融机构由于在国家调控的基础上,带有盈利的性质,所以具体来说,金融风险主要包括国家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市场风险等。

为了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一般来说,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指的是金融机构面对突发风险的能力,也成为危机管理。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等闲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通常包括确定一定的风险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风险的监控和评估,然后提出一定的防范策略。当前,一个优秀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必须包括一个优化的管理体系、专业的监理人才、较强的企业执行力这几个方面,良好的风险管理能够有效的降低金融机构发生危机的概率,并能有效的抑制危机的蔓延,降低金融机构的损失。

(三)关于金融机构其风险管理的特点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的主要的形式为银行,结合我国国内进出口银行的风险管理来说,其管理的特点如下所述:第一、风险管理都是贯穿于银行业务的每个环节,从来不是针对任何一个单一环节的风险管理。所以,风险管理更要从金融机构业务的每个环节把握,不能放过每一个环节。第二、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往往流动性危机强。例如,在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如果一家金融机构产生了危机,人们往往会无根据的推测其他金融机构也有同样的危机,导致经营情况良好的金融机构业务同样受到影响,使整个金融市场受到影响。第三、金融机构的盈利总是伴随着风险的存在的。一般来说,要想没有风险,只有一种可能,中断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这样来说,金融机构就毫无服务性和存在性而言,盈利也更不可能。而在经营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大环境、人们的金融理财意识等因素是不定的,所以风险是必然存在的。

二、关于我国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目前状况分析

(一)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居多、风险管理意较低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某些金融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正因为有了一定的下降,才会促使金融机构通过扩大信贷的方式投放了更多的不良贷款,实际上,不良贷款的风险依然存在,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比例偏高,增大了风险管理的难度。同时,一些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意识偏低,在信贷投放的过程中,过多重视短期的高回报和高收益,在放款的数额、产品种类和放款的时间上没有仔细的审核,在对于风险的评估上面不够重视,超出了出现管理的边界,最终导致高风险问题的发生。

(二)金融机构内部的信用评估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我国的金融业来说,诚信是金融业良好运行的前提,做金融必须以诚信为基本准则,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是如此,对于享受金融服务的客户来说也是如此。金融机构的信用程度,主要由国家的调控还要受到相关部门的监督。对于享受金融服务的客户来说,我国目前没有一套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作为准则,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审核客户的信用度时,存在很大的难度,大大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程度。

(三)承担风险的主体模糊

金融机构的风险贯穿于业务的各个环节,有了风险就要有一定的承担者,才能有效的规避较大风险的发生,将金融机构的损失降低到一定程度。然而,对于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承担风险的主体单位模糊,甚至没有承担风险的单位,直接导致由国家财政承担了这个角色。而国家财政的容量是有限的,各种金融机构风险系数叠加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极易出现巨额赤字,通常是引发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所以目前来说,关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的风险承担者,究竟谁来承担的问题,尚待解决。

(四)关于风险管理的理念以及实施方法较为落后

金融机构的风险和盈利有着重要的关系,两者是相互进行的,共同存在的。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来说,他们始终将金融机构的风险和效益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注重风险管理,还会注重收益的提高。而对于我国的金融机构来说,人们通常将风险与盈利看做成对立的部分,对于风险的认识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偏差,阻碍了自身的发展。风险管理的理念是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对风险进行管理和转嫁,而不是单单为了逃避风险放弃金融业务。所以,金融机构的先进理念建设比较必要。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对于风险的分析能力重视度不够,缺乏防范意识,无法正确地认识风险,导致风险管理中无法选择正确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法。而对于国外的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来说,一些比较先进的金融管理模型已经得到了运用,如计量模型的运用。

三、金融机构如何对风险管理进行优化

基于上述问题来说,我国的金融机构管理的还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风险管理意识偏低、方法及理念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有问题就要有对策,只有结合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现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策略,才能真正促进我国金融业的发展。

(一)建立金融风险框架来加强防范与控制

对于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来说,很多问题的发生是由于金融风险框架设置不重视和防范意识不强造成的。所以,建立金融风险的框架进行防护和控制对于风险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首先,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投放来说,应该采取优化资金组成的方式,合理控制不良资金的投入情况。其次,进一步加强对于减震机制的建立,对于有些金融机构来说,在进行金融产品的投放时,并没有监理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于突发危机没有应对措施,极大的增强了风险,所以,对于金融机构的产品来说,都要有相应的金融风险机制作为后备程序。最后,对于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估系统,一定要加强控制,可以通过采取科学的信用评级方法,增强对于信用评价的专家投入费用,不断提高信用评估的质量。

(二)促进金融管理风险管理的透明化

对于金融系统的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信息的透明化至关重要。对于管理信息的透明化只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对于风险承担单位的明确。风险承担单位的作用对于风险的降低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风险承担单位不能依赖于政府的财政,而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承担机构,对于风险进行宏观的调控。二是加强金融信息的流动性,在当前的金融环境下,及时、准确的金融信息能够减少他国的金融动荡对于我国的影响,同时避免金融危机的流动性给我国多数金融机构带来的冲击。

(三)加大技术方面的指导

对于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是一项对于专业水平要求高、同时对于经济学、数理统计以及管理学均有一定要求的系统性工程,对于技术的水平要求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应该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系统作为主要支撑的操作平台,大力运用计量工具数字化和风险计量模型来进行管理,加强对于风险管理各个环节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有效的把握风险管理问题的科学性。同时,加强对于技术性人才和技术机构的建设,优化管理人才的质量,在金融机构监理一定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的主要保障基地。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金融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社会的稳定,面对日益增加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必须采取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这就要求我国的金融管理机构加强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完善管理方法,重视专业人才,从金融业务的各个环节把握,不断促进金融机构的稳定健康运行。

参考文献

[1]陈忠阳.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007(11).

[2]于威.关于建设银行后台业务运管的操作风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4).

[3]方耀祺.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

上一篇:公共政策论文范文下一篇:工程管理职称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