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建筑大学建设法规范文

2023-09-17

山东建筑大学建设法规范文第1篇

一、历史沿革

1956年,作为国家城市建设部在全国新建的十所土建类学校之一,济南城市建设工程学校宣告成立,并于1958年升格为本科院校。其后,伴随国家教育事业的不断调整,学校历经山东建筑学院、山东省建筑学校等发展时期。1978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本科办学,定名为山东建筑工程学院;1982年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7年,学校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山东建筑大学;2007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并取得优秀成绩,学校建设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二、基础设施

学校设施先进,功能完善。2004年,在驻济高校中率先建成并启用新校区。现有新校区、和平校区两个校区,占地2500余亩,校舍面积70余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图书298万余册,其中印本图书186万余册(含外文印本图书2万册),电子图书112万册(含外文电子图书2万余册);各类运动场所面积8.42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9亿元;教学用计算机5098台,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18500个;拥有便捷高速的校园网络。学校区位优势明显,规划自然韵致,建筑恢宏大气,环境优美流畅,生态型、园林式、数字化的校园成为广大师生读书、治学的理想之地。

三、办学层次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办学格局。设有土木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热能工程学院、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艺术学院、建筑城规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商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理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体育教学部15个学院(部)和继续教育学院。拥有48个本科专业,涉及6个学科门类;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专业硕士培养领域。学校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3万人。

四、师资队伍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人才成长和发展环境,师资队伍的年龄、学历、学缘结构不断改善,满足了人才培养需要。现有专任教师1306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46.4%,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占74.71%。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4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3人,全国优秀教师1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2人,山东高校十大优秀教师8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治学严谨、教书育人,为学校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五、教育教学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大力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核心,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不断强化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建设,深入实施教学质量工程,积极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立项,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1人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6个土建类专业相继通过国家专业评估或复评。2007年,学校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了以学习型、实习型、研究型为服务模块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习基地建设,支持鼓励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2004年以来,学生参加“挑战杯”、电子设计、数学建模、规划设计、艺术设计等各类竞赛活动,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专利申报和授权数量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学校先后十九次被评为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组织单位。毕业生受到社会广泛认可,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山东省高校前列,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就业工作创新教育示范高校”。办学50多年来,学校为社会培养了10万余名高素质本专科毕业生,他们扎实苦干、锐意进取、遍及齐鲁、辐射全国,多已成为所在行业、部门的业务和管理骨干。在山东省评选的19位建筑大师和规划大师中,有9位毕业于我校。广大建大毕业生以良好的素质、出色的表现为学校创出了品牌,赢得了社会赞誉。

六、科学研究

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将其作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突出土木建筑学科的专业优势和特色,注重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断凝炼学科方向,提升研究和建设水平,在土木工程、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智能建筑、建筑节能等研究领域均已形成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学校建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有3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3个省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十二五”省级重点建设立项评审中,获批9个省级重点学科、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其中,2个学科被列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实验室被列为省级强化实验室,标志着学校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

学校坚持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完善管理体制,促进资源优化整合,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取得了一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和高层次科研奖励。近五年来,学校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80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2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山东建筑大学学报》成功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七、社会服务

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需要,充分发挥土木建筑学科领域的研究特色和优势,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2006年,推介实施《山东建筑大学服务山东建设事业行动方案》,主动对接区域经济特别是建设事业发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节能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发挥了应有作用。学校先后与东营市、山东省科学院、力诺集团等地市政府、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40余项,有400余项成果实现技术转化和产业推广,主持或参与制定了30余部国家与省相关行业规范标准。整合资源成立科技产业园,建成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完成国内第一座建筑物原地旋转平移、古建筑保护平移等工程,承担济南市长清大学科技园、奥体中心、园博园等20余项大型工程的项目管理,参与完成世博会山东馆、十一届全运会自行车馆等项目的规划设计。汶川地震发生后,学校积极参与救灾重建,主持了援建板房和太阳能小学的设计工作,被评为全省建设系统抗震援川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学校荣获“山东省企校合作先进单位”称号。

八、合作交流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及社会各界的联系沟通,不断拓展办学视野,提升办学水平。积极开展国际教育合作,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所高校建立友好关系,开办土木工程、建筑学、国际商务等6个本专科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0余个学生访学项目。积极开展学者互访,有60余名访问学者、留学人员回校工作,10余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常年在校任教。加强国际科研协作与学术交流,现承担多项国际间科研协作项目,先后承办国际可持续能源技术大会、太阳能建筑国际研讨会等20余次学术会议,并邀请外籍专家来校开展短期讲学和学术活动,拓宽了师生的学术视野。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山东省建科院、青建集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建立40余个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设立奖教学金18项,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条件。

山东建筑大学建设法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培养

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教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革,处在一个转型期。是彻底放弃通用英语(EGP)教学转向学术英语(EAP)教学,还是二者兼顾?本文拟介绍突显学术英语兼顾通用英语的山东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涉及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术英语师资培养以及已经取得成就等方面,以求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ESP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课程设置

(1)ESP课程体系。山东大学课程设置充分考虑了国家、社会和学生的需求,突显学术英语兼顾通用英语, 目标是提高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吸收现代科技文明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国最优秀的本科生,服务于建设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规划。

我们构建了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在内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课程体系。通识必修课程下设通识基础类课程和通识提高类课程。基础类课程包括大学英语读写课、大学英语视听说课、ESP系列课程以及为部分学院开设的特色专业课程,如为“泰山学堂”学生开设的捷进英语系列课程,为医科学生开设的医学英语系列课程、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的科技英语系列课程等。提高类课程主要是为学完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后的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开设的课程。通识选修课程下设三个课程群:通识一般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和国际网络课程。

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对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依托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课程优势发展,是山东大学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特色之一。基于互联网的国际课程,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推动了课程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2)医学英语教学的个案。实施医学英语教学首先解决了很多问题。医学英语涉及医学、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物工程学、伦理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因此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结合学生的建议和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精选教学内容,编写教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医学英语教学确立了“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为不同级别的学生开设了“医学英语翻译与写作”、“基础医学英语”、“临床医学英语”、“医学英语听与说”等多门课程。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学习,主动式学习。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而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学采取教师引导、学生准备(自学)、集体讨论、教师集中讲评或答疑等形式。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充分利用课件和音像资料,把知识性、趣味性和科学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医学英语教学还专门设立了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文字、音频和视频的资料。学习成绩评价注重学习过程和多元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由课堂表现、平时作业、论文写作及期末考试等各个方面的评价构成。

由于医学专业内容复杂而难懂,教师们采用视频播放、案例分析、项目展示、网站辅助、论坛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教学重点除了教授医学英语语言知识以外,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成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紧密沟通,确保普通英语学习与医学英语学习的衔接以及学生进入临床阶段医学英语学习的连续性。

二、教学模式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的特点,我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

(1)分级教学。为了突出“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特点,我校大学英语教学采用分级教学。学生入学后根据考试成绩分为大学英语二级起点和大学英语三级起点两个级别。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布置一些需要学生合作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如辩论会、专题探讨、模拟国际学术会议等,要求学生协作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3)营造语言环境。营造语言应用环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为学生提供应用英语的舞台,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自2009年以来,我校大学外语教学部共举办全校性英语表演赛40多次,每学期都组织英语讲座、英语沙龙、英语创新作文比赛和英语文化月等活动。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大学外语教学部配合学校举办了3期全英文暑期夏令营,共有600多名学生参加学习,收到了令人欣喜的效果。

(4)利用现代技术。大学外语教学部早在2004年就建立了集网络教学、系统管理、资源服务“三位一体”的多功能网络教学平台,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大学英语教学平台由1个卫星节目编辑室、2个课件制作室、8个自主学习中心、4个网络课程直播室组成。平台上安装了5套大学英语学习系统,约有10T的信息资源,可供6个校区2万多学生在线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5)发展国际合作。自2008年以来,山东大学与美国东卡莱罗纳大学联合开设了4门有关语言、文化、时政的网络视频交互课程,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美国、瑞典等32个国家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网络互动,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总之,山东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实行分级、读写和视听说分课型上课,采用了基于课堂和计算机网络的教学模式。通识选修课程则运用了研究、讨论和实践等教学方法。采用不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

三、教学评价

山东大学的大学英语教学引入多元化评价机制,包含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和教师的教学质量监督机制两个方面。

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实行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加大学生平时学习的分值。必修课程采用“4+6评价方法”(即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选修课对学生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考试结果进行多点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业表现和学习效果。通过几年的实践,逐步完善了形成性评价的量化标准,保障了评价的科学性。

为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大学外语教学部成立了以教学骨干为主组成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定期检查和研究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质量实行“一票否决制”,评价结果与业绩挂钩,强化质量意识。在各校区都委派了大学英语教学督导员,负责大学英语教学质量检查。所有这些措施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师资培养

大学英语从通用英语向专业英语转移受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多种因素的制约。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需要一支特别的外语教师队伍。他们不仅需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山东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制定了教师发展规划,通过各种方式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团队带头人和业务骨干,造就了一支具有非英语专业背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为开设各类全英文通识选修课程奠定了人力基础。到目前为止,40%的教师获得或在读博士学位,80%的教师具有国外学习、研究经历。组建了20个教学团队,而且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加强。其中,大学英语教学团队于2010年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大学外语教学部通过“输入或培养”的方式,组建了一支“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大学英语教师队伍,目前已达43人。除英语语言外,业务专长还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法学、宗教、人文医学、经济管理、教育学、机械学等领域,为开设各种通识类课程和特色专业英语课程提供了必要的师资条件。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 制约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方向转移的因素分析[J].外语研究,2010(2).

[2] 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

[3] 束定芳. 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陈立民]

山东建筑大学建设法规范文第3篇

英文名称: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山东财经大学是由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的一所综合性财经大学,财政部下属六大财经类院校之一,坐落于有着“世界泉水之都”美誉的泉城济南。2009年被确定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与积淀,学校现已成为以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主,文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水平较高、规模较大的普通高等财经院校。英文缩写:SDUFE

2011年5月6日,教育部致函(教发函[2011]10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山东财经大学,筹建期限为1年,办学定位是财经特色鲜明的多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

2011年12月下旬,学校接受了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该校筹建工作的全面评估。

2011年12月28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决定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在沈阳召开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会议,在评审过程中,山东财经大学以高票顺利通过去“筹”。

2012年3月,山东财经大学工作会议决定,学校将于2012年5月18日举行去筹仪式,同时举行山东财经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

目前学校共有四个校区:舜耕校区(原山东财政学院老校区)、燕山校区(原山东经济学院老校区),明水校区(原山东经济学院新校区)、圣井校区(原山东财政学院新校区)。

山东财经大学拥有56个本科专业,覆盖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理学和工学5大学科门类。拥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6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覆盖了管理学、社会学科、人文学科、理学等4大学科门类。在用校园占地总面积4818亩。

拥有会计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拥有财政学、会计学、金融学、企业管理等4个“泰山学者”设岗学科,有山东省财政金融研究基地、山东省公共财政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基地等6个省级研究基地。

拥有企业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统计学、民商法学、社会保障、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10个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拥有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工商管理,经济学5个省级品牌专业。其中金融学,会计学为王牌专业

拥有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英语等9个省级特色专业。拥有货币银行学,西方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管理学,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等等众多省级精品课程。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09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0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15人。拥有一批国家和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财政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结构合理、职称结构较优、专业素质较强、专兼结合、发展潜力较大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校共有4个校区,全日制在校生33870人。校园占地总面积4818亩,现有校舍建筑总面积108.2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455.18万元,纸质图书351.53万册。另有中外文电子文献数据库31个。建有覆盖全校的千兆以太计算机网络,有图书馆、体育场馆,游泳馆等设施。

现任领导

郝书辰 (原山东经济学院院长)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书记

刘兴云 (原山东财政学院院长)

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牟思伦 (原山东经济学院副书记)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王乃静 (原山东经济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副校长

聂培尧 (原山东财政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王玉华 (原山东财政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綦好东 (原山东财政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胡文波 (原山东财政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张东超 (原山东经济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崔友平 (原山东经济学院副院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合校历程

2009年2月24日,第三届山东省学位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并确定了全省2008年—2015年新增博士、硕士立项规划建设单位,最终授予济南大学、山东理工大学为新增博士立项建设单位;山经与山财两校以实质性合并为前提联合申报,被选审授予为新增博士规划建设单位。山东省政府审时度势,极力促成两校合并,两校领导深明大义,终于,“山东财经大学”第一次出现在了政府主管部门的文件上。

2009年3月,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在合作立项建设博士单位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鲁教研字[2009]3号);

2009年6月,山东省对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规划进行公示,明确“山东财经大学(暂定)立项建设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0年4月,第七十次省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了山东财经大学筹建问题;

2010年6月,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成立山东财经大学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0年7月,山东财经大学筹建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

2010年8月,省委印发了《关于组建山东财经大学(筹)临时党委和行政领导小组的通知》;

2011年4月,教育部致函山东省政府,同意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山东财经大学,筹建期限为1年;

2011年6月22日,省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了山东财经大学的领导班子;

2011年6月29日省政府下发关于组建山东财经大学(筹)的通知,撤销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的建制,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正式合并组建为山东财经大学(筹)。

7月4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在济南南郊宾馆召开山东财经大学组建大会,即山东财经大学(筹)领导干部会议,标志着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筹建山东财经大学工作全面正式启动,随后的时间里学校开始进行机构、学科、人员等一系列的整合和调整。 燕山校区校门

8月12日,在山东财经大学(筹)燕山校区(原山东经济学院本部)学校大门前的巨石上,“山东财经大学(筹)”七个大字正式安装完毕。

8月17日,山东财政学院舜耕校区门口的原校名换下,挂上了山财大(筹)的牌子

12月初,编制完成了“十二五”总体发展规划,未来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清晰。

12月下旬,学校接受了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对该校筹建工作的全面评估。

2011年12月28日,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山东财经大学等高校省部共建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财政部、教育部、山东省决定共同建设山东财经大学。

2012年1月13日教育部在沈阳召开全国高校设置评议专家委员会会议,在评审过程中,山东财经大学以高票顺利通过去“筹”。

2012年3月2日,教育部正式公示山东财经大学“去筹”成功。

2012年3月,山东财经大学工作会议决定,学校将于2012年5月18日举行去筹仪式,同时举行山东经济学院建校60周年校庆。

校区功能及分布

一、燕山校区:济南市历下区二环东路7366号 邮政编码:250014 (济南市内乘

49、k50、k

56、k9

6、k10

7、1

51、152路)

职能部门:党群职能部门原则上集中在燕山校区办公;在燕山校区办公的行政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有教务处(招生办公室)、科技处、发展规划处、审计处、总务处、基建处、资产管理处、保卫处、招标管理办公室

教学、科研、教辅单位: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会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统计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艺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MBA教育中心、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区域经济研究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研究中心)

二、舜耕校区:济南市市中区舜耕路40号 邮政编码:250014(济南市内乘34, 39, 42, 43, 48, 66, 110, 152, k100路)

职能部门:在舜耕校区办公的行政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有社科处、研究生部(重点学科办公室)、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离退休工作处、就业指导处、饮食服务中心、《经济与管理评论》编辑部、《山东财经大学学报》编辑部

教学、科研、教辅单位:经济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国际经贸学院、体育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MPA教育中心、经济学科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经济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同时在燕山校区、舜耕校区两校区办公的职能部门: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财务处;在各校区均设派出机构的职能部门、直属单位有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团委、总务处、保卫处、饮食服务中心

三、明水校区:济南市经十东路东首大学路1686号 (章丘3路公交。燕山校区校车直达)

四、

四、圣井校区:山东省济南市经十东路18602号(章丘收费站西邻 k

311、 k30

1、 济章快速、舜耕校区校车直达)

学校历史

山东经济学院

一、1952年10月14日, 山东省会计专科学校、 原齐鲁大学经济系合并成立山东财经学院,是山东省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也是全国建校最早的财经类普通高校之一。1953年暑假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山东财经学院并入上海财经学院。

二、1958年9月7日,在省委书记舒同的关怀下,重新组建山东财经学院,舒同题写了校名。

三、“文革”期间,山东财经学院改为山东省财贸干校。

四、1978年,山东财经学院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并更名(复校)为山东经济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

山东财政学院是一所由财政部和山东省联合办学,以省为主的省属高等财经院校,组建于1986年,1987年邓小平同志为学院题写了校名,1992年原国家教委正式批准成立。1995年6月,经国务院学位办批准,学院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11月正式通过了原国家教委对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的合格评价,1998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从建院至今,大体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1986年筹建至1992年的“边建校、边办学”阶段。,1987年校址定于金鸡岭下,原学院党委书记王振岳,副院长吴世杰、王运金参加奠基仪式,原建设部副部长谭庆链参加学院基建招标会, 财政部直属的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江西财经大学包建该校专业系部和专业教学,山东省五所高校承办学院基础课办学会。1987年6月借省税务局办学,1988年迁至济南市委党校办学,建成后迁至舜耕路校址办学。在这一阶段,学院“以基本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既完成了学院建设的基本任务,同时又在部、省属十所院校“承包办学”的高起点上进行了教学建设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基本保障了教学质量。

第二阶段:是1992年至今的“自主办学和加强教学建设”阶段。在这一阶段,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逐步进行了以“规模、结构、质量、效益”为核心的综合教学建设,逐步完善了自主办学的运行系统,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

学校现状

山东财经大学

合并以后的学校坐落在以“泉水”闻名海内外的泉城——山东省省会济南市。学校共有4个校区,占地4818亩。现有21个学院,5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33000余人。其中,本科生31000余人,研究生2000余人。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16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拥有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和会计学4个“泰山学者”岗位。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艺术和教育等八个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

山东财经大学属于“中国八大财经院校”集团。“中国八大财经院校”指的是原一统于财政部的六大院校:上海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山东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和原中国人民银行旗下的西南财经大学,原外经贸部旗下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学校不断强化科研的先导地位,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研工作的激励和引导,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近五年来,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23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9项、省部级项目814项;获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奖励153项;被SCI、EI、ISTP和SSCI等检索收录论文393篇;获得科研经费11988.49万元,年均科研经费1938.3万元。有山东省政府规制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省财政金融研究基地、山东省公共财政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研究基地、服务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和山东省公共政策软科学研究基地等6个省级研究基地,成立了区域经济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90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6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15人。教师中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4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2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5人,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3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19人,全国优秀教师17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2人,博士生导师20人。

学校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5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2个专业学位授予权。2009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学校现有16个山东省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拥有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和会计学4个“泰山学者”岗位。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艺术和教育等八个学科门类相结合的学科结构。

学校现有会计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财政税务学院、金融学院、保险学院、国际贸易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统计学院、艺术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体育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公共外语教学部、MBA教育中心、MPA教育中心、东方学院、燕山学院、成人教育学院。

师资力量

学校具有一支教学科研水平较高,学历、年龄、专业技术职务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909人,教师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者901人,其中教授28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的1609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515人。学校在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4个学科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人,博士生导师20人。

截止到2011年11月底,全校硕士研究生导师405人。其中,校内导师309人,校外导师96人

校内专家 数量 校内专家 数量

省部级学术带头人、学术骨

1 11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 14 省部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13

19 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 4 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

1 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

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

2 17 全国优秀教师

计划

5 12 财政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 山东省教学名师

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

5 27 博士生导师

专家 办学资源

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现有山东省企业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媒体技术实验室、山东省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经济运行动态仿真实验室和金融服务外包创新实验室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山东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13个。校舍建筑总面积108.2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75.3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455.18万元。图书馆藏书351.53万册,电子图书262.37万册。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和食堂等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交流与合作

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加拿大、德国、韩国等国家的大学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广泛稳定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合作办学、学者互访、互派留学生、合作科研、联合培养以及资料互换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形成了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合作局面。学校与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和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合作,开展了联合培养本科生工作,目前已有毕业生200余人;学校从1999年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至今已接受了19批共240名非学历教育外国留学生。

学校与国内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与山东大学、天津财经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每年选送部分优秀研究生、本科生到山东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等高校相关专业进行为期半年或一年的访问学习。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依据国家与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不断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山东省高层次财经人才培养和经济研究的重要基地,为地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山东财经大学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注重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创新,坚持知识、素质、能力协调发展,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紧密依托优势学科进行专业建设。通过突出品牌特色专业,发掘新兴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形成了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教育、艺术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学校现有24个教学单位,56个本科专业。财政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经济学、金融学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企业管理、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管理科学与工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和理论、统计学、民商法学、社会保障、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16个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财政学、金融学、工商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经济学、英语、统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11个专业为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学校积极探索多种模式办学。在国内,该校与山东大学、天津财经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在国外,该校与英国龙比亚大学、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美国阿拉巴马大学、美国哈特福德大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奥威西布雷学院、新西兰Unitec理工学院等开展了国际访学生项目。学校与中国重汽集团、山东微软技术中心、浪潮集团、用友软件公司等知名企业联合,分别组建了企业信息化研究中心和ERP实验室;与山东社会科学院、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财政厅、山东省国家税务局、山东省地方税务局、山东省统计局、章丘市人民政府、济南市民政局和各地市财政局、税务局等科研机构和地方政府联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合作。学校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就业渠道宽,深受用人单位欢迎。

研究生教育

山东财经大学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于2011年7月合并而成。目前,学校拥有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56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分布在经、管、法、工、文6个学科门。目前有5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已正式招生。

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16个,其中省级特色(强化建设)重点学科6个。2009年,学校取得了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资格,确立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立项建设学科和理论经济学、公共管理2个支撑学科。目前已形成了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核心,文、法、理、工、教育、艺术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

截止到2011年11月底,已毕业研究生15届,毕业各类研究生2912人。现有各类在校硕士研究生2014人。

目标定位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教学条件和环境建设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科学管理为保证。通过实施“教学强校、学科强校、科研强校、人才强校”战略,经过三至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不懈努力,把学校建成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主,文、法、理、工协调发展的全国一流的综合性财经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精神

学校发扬“求是崇真、博学笃行、克明峻德、格物致知”的精神,总结了“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山财大传统,形成了“以人为本、德行为先”的山财大文化,确立了“学校与师生员工共同发展”的山东财经大学信念,形成了教职工干事创业、努力工作,学生勤奋学习、全面发展的良好风气

克明峻德、格物致知

学校历经沧桑,广大师生始终追随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创造并展现了山东财经人的辉煌,完美地诠释了“求是崇真、博学笃行、克明峻德、格物致知”的山东财经精神。它将继续成为山东财经人刻苦钻研,探索真理,勇于实践,艰苦创业,致力于以财经科学促进经济发展、献身祖国和人民的思想源泉和不竭动力。

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山财、山经几代师生将通过艰苦创业形成的、具有深厚财经专业底蕴的大学精神不断传承、升华,并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始终。

院部设置 院系设置

校园一角

‖财政税务学院 ‖ 经济学院 ‖ 金融学院 ‖ 保险学院 ‖ 国际经贸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 工商管理学院 ‖会计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体育学院 ‖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 ‖公共外语教学部‖ 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 统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 ‖ 法学院 ‖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经济学科实验教学中心‖网络信息中心‖经济研究中心‖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科实验教学中心‖图书馆‖档案馆‖区域经济研究院(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研究中心)‖MBA教育中心 ‖ MPA教育中心 ‖人民武装学院‖燕山学院‖东方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由原山东财政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和原山东经济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合并整合组建而成。

学院拥有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省级重点学科;数字媒体技术省级重点实验室,金融信息工程技术省级研究中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电子商务五个本科专业。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教研室、计算机工程教研室、软件工程教研室、网络工程教研室、数字媒体技术教研室、数字媒体艺术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计算机基础部和计算机实验中心;还拥有软件工程、金融信息工程、经济运行分析高性能计算、移动商务与物联网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5个省部共建的特色实验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两个省部共建的基础实验室,山东省教育厅强化建设的数字媒体教学实验中心以及8个校级专业实验室。

现有教职工95人,其中专任教师77人;教授15人(含特聘教授2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32人;博士和在读博士52人,其中博士后6人。全日制在校生近2000人,是我校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是由原山东经济学院信息管理学院与原山东财政学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山东财政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和原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管理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组建而成的。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及其服务外包方向)、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程管理、管理科学、项目管理6个本科专业,有管理科学与工程、物流工程硕士、项目管理工程硕士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校本科生、研究生2700余人。

现有专任教师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9人,副教授47人;37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47名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其中在读博士9人);13名教师有国外访学进修的经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济南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人。

经过多年努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学团队”被评为山东省省级教学团队,“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决策的计算机方法”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学科建设成绩斐然。至今,已形成拥有6个本科专业和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相对完备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体系,并形成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管理科学理论与方法、工程管理等相对稳定的学科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2010年被列为学校博士点规划建设的三个一级学科之一。

经济学院:

理论经济学是山东财经大学最早发展的学科之一。2011年11月,学校在原山东经济学院经济与城市管理学院以及原山东财政学院经济学院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组建了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学院现有教职工79人,专任教师67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27人;博士(含在读博士)41人;国外留学人员8人。政治经济学教学团队与西方经济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设有经济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农村区域发展3个本科专业,其中 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品牌专业。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经济史、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防经济学10个硕士点。其中,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3个学科为山东省省级重点学科。在校生1263人,其中,本科生1165人,硕士生98人。

学院致力扩大对外交流、积极推进开放办学。先后聘请了国内外20多位经济学界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硕士生导师,并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等多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财政税务学院:

财政税务学院是由原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和原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的财政学、税务、公共管理等专业学科组建而成。原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是山东经济学院最早设立的教学系部(前身“财政金融系”)之一,196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是山东省最早招收财政学专业本科生的高等院校,2003年7月“财政金融系”更名为“财政金融学院”。原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的前身--财政系创建于1987年,1998年财政系和税收系合并成立财税系,2003年在财税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2011年7月成立山东财经大学,2011年11月组建新的财政税务学院。

下设财政理论、财政管理、税收理论、税收管理、公共经济5个教学研究室和6个科研机构(基地),1个财税教学实验室。现有财政学、税务2个本科专业,并拥有财政学、税务专业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财政学是学校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的学科。财政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政府批准的“泰山学者”设岗单位,山东省“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山东省品牌专业。财政学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财政学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 金融学院:

金融学院是在山东财经大学的筹建过程中,整合原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和原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所属金融学科教学科研机构和师资、实验室、图书资料等相关资源后,于2011年10月正式组建的。

学院目前共设有金融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3个本科专业,以及金融学科学硕士、金融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全日制在校学生合计近3400人,是该校规模最大、整体实力最强的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教职工总数为97人,其中,专任教师(含兼任行政领导职务的“双肩挑”人员)77人。另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1人,及院外客座(兼职)教授、兼职硕士生导师等近20人。在专任教师中,共有教授20人,副教授3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到教师总数的71%;具有博士学位的44人,占到教师总数的58.67%,经过多年发展,学院已形成一支专业配备均衡,学缘、知识、年龄与职称等结构合理,具有优良的团队精神并充满活力、发展潜力十分突出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现设有金融理论、金融管理实务、国际金融、金融投资、金融工程、信用管理与微观金融、金融实验课程等7个教研室,承担着约40门金融相关专业课程及全校金融类课程的教学和相应的研究任务。另设有国际投融资、农村金融发展、资本市场与投资等研究中心(所)和金融外包服务创新实验室、金融学科文献资料中心,以及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机构。

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所属各专业(含其前身)迄今已招收本科以上学生1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600余人),已毕业本科生8000余人;毕业研究生400余人。这些毕业生许多已成为所在单位的业务骨干或行政领导。据我们对毕业生所做的跟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表示满意的高达90%以上。由于毕业生培养质量得到较高的社会认同,我院各专业本科毕业生近年来的年底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研究生就业率则达到100%;而在每年的高考招生中,我院本科各专业的录取分数线也始终在省内处于最高水平,通常可高于一本录取分数线20分以上。在参加研究生、公务员报考中,我院学生取得的成绩十分突出,两项合计的录取率,近年来一直在25%以上。在参加全国性的学生专业竞赛中,我院学生同样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如2009年,以金融学院学生为主组成的我院代表队在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交易大赛(全国共有500多所高校参加) 中,一举夺得团体赛股指期货投资华东赛区冠军、外汇投资华东赛区亚军、期货投资华东赛区季军,以及个人竞赛股指期货项目华东赛区冠军等优异成绩,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院的专业教学水平及学生的专业素质。 保险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由原山东财政学院及山东经济学院两校的相关专业及师资组成,正式成立于2011年11月。现有教职工29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2人,在读博士3人,师资结构比较合理。学院下设保险经济、保险学、精算学3个教研室,有保险学、保险精算两个本科专业,招收保险学专业及保险精算与风险管理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并具有保险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还设有风险管理与保险研究中心和精算研究中心,拥有先进的统计与精算专业实验室,软硬件设施齐全。学院致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及诚信意识、体魄健壮、人格健全、熟谙保险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拥有在校本科生969人,研究生19人,已有4届本科生毕业,总计271人。 国际经贸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前身源于原山东经济学院的对外贸易专业。1960年山东财经学院贸易经济系开设对外贸易专业,“文革”期间停办,1978年山东财经学院经国务院批准恢复办学,并更名为山东经济学院。1979年山东经济学院工商经济系成立对外贸易教研室,1990年12月正式成立国际贸易系,2003年更名为国际贸易学院。原山东财政学院1991年成立国际经济系,2002年更名国际经贸学院。2011年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合并组建成山东财经大学(筹)国际经贸学院。 国际经贸学院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和贸易经济三个本科专业,国际贸易学、世界经济学和国际商务专业硕士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009年被批准为国际贸易博士点授权建设单位。国际贸易学科为山东省“十一五”省级重点学科和“十二五”省级特色重点学科,世界经济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国家管理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山东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重点学科(国际贸易学)依托专业、学校重点专业。学院还拥有教育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经济学)、两个省级教学团队(国际经济与贸易教学团队、国际经贸双语教学团队)以及三门省级精品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跨国公司经营理论与实务)、两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际市场营销学、国际商务)和八门校级精品课程。

国际经贸学院正以坚实的步伐朝着国际化、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学院迈进! 体育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筹)体育学院是在2011年山东经济学院与山东财政学院共同组建山东财经大学(筹)的基础上,于2011年10月由原山东财政学院体育教育学院和原山东经济学院体育学院合并组建。目前体育学院担负着全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专业教学、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课外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大学生体质监测和体育场馆设施管理服务等工作。

学院体育场馆设施较为完善,4个校区均有标准田径场,同时还有1个体育馆,1个综合训练馆,1个游泳馆、以及健身房等相关配套设施,能够满足广大师生日常学习、锻炼需求。

学院坚持“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以及“素质教育”的体育教学理念,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增强了大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意识,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打下坚实的基础,丰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近几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优秀,一直保持在优秀以上。每年举办学校田径运动会,“毕业杯”、“三好杯”等各项比赛。先后获得教育部颁发的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高校;山东省高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山东省学校体育、卫生、国防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由山东经济学院的文学与艺术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的人文学院经过专业调整,合并而成。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是山东财经大学一个年轻而具有潜力的学院。该学院有四个专业,分别是:文化产业管理、汉语言文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其中文化产业管理为重点发展方向。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科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专业布局科学,教学基础条件优良,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广泛社会影响。近年来,学院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学院现有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四个本科专业,分别于1993年、2002年、2007年和2009年开始招收本科生;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招生专业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学位点于200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为“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英语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文学、美国文学史为省级精品课程。 学院现有教职工93人,外语专任教师81人,思政教师6人;外语专任教师中,教授7人、副教授26人;博士及在读博士17人,占教师总数的2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73人,占教师总数的90%;硕士研究生导师7人;在国内二级以上学术团体担任会长、副会长2人、常务理事5人;兼职教授6名,客座教授4名,常年聘有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学院设有研究生教研室、MTI教育中心、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教研室、应用英语专业教研室、日语专业教研室、法语专业教研室、德语专业教研室、外语教育技术中心以及外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九个教学、科研机构。

学院现已形成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英美文学、翻译学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各方向均有科研能力突出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近五年来,获批课题立项共50余项,其中教育部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2项;教育厅课题15项;企事业委托、其他部门及校级课题20余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80余篇,出版专著和译著30余部、教材10部(其中2部为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获高级别科研成果奖励16项,其中省部级2项,省教育厅8项。

学院教学基础条件优良,拥有设施配套完善、功能齐备的多媒体语音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计算机辅助翻译(CAT)实验室、卫星电视节目接受及制作中心、ERP及眼动仪专业实验室、外语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学基础设施,能够充分满足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需要。学院资料室拥有专业图书总量 2万余册、国内专业学术期刊100余种、国外专业学术期刊20余种。

历年来,学院毕业生以其扎实的语言基础、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综合素质与较强的应用能力,赢得社会的广泛好评和认可。 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

数学与数量经济学院兼容经济学和理学两大学科门类。现有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两个本科专业,拥有数量经济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现有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000余人,有90名教职工,其中教授10 人、副教授26人。 国际交流学院:

国际交流学院下设机构为:办公室、学团机构(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就业指导办公室)、资料室。

学院现有中加本科和中英专科两个合作办学项目。中加项目已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正式批准,中英专科项目已获得山东省教育厅的正式批准。合作办学项目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模式和管理经验,融合中外教育理念与课程设计优势,引进合作大学的教师资源和部分原版教材,联合培养具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国际化视野、较高英语水平,适应国际经济新变化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自2005年开始至今多年的发展,两个项目均拥有了很高的社会认可度,报考人数连年攀升,项目学生获得的毕业证书和学校其他学院的证书没有区别。

中加本科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为该校和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合作开展的本科合作办学项目。根据教育部教外综函[2011]49号通知,该校与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合作举办的经济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2011年第一批受理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获得批准。项目批准编号为MOE37CA2A20111189N。该项目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自2008年开始试招生,招收的学生属于经济学专业。该项目的学生可以在大学三年级或者四年级赴加方学校交流学习,学分修够,可以拿到该校和加方学校相应的本科和学士学位证书或者结业证书。项目学制为4年,在校期间,每生每年需交纳学费21000元。该项目的学生学业合格,可以取得该校的本科毕业证书以及经济学的学士学位证书,而且,和该校其他二级学院的学生一样,能选修该校开展的第二学位的学习,学业合格,还能取得第二个学位证书。

中英专科合作办学项目:该项目为该校和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合作开展的专科合作办学项目。2005年4月13日,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实地考察论证,正式下发文件(鲁教计字【2005】10号)同意该合作办学项目。项目招收的学生属于3+1模式,即第四年可以赴爱丁堡龙比亚大学学习,在校期间,每生每年需交纳学费17000元。2005年9月,该校招收第一批中英专科合作办学项目学生,其中,2005--2009级的学生均参加了2+2校内学分互认型专升本;按照教育厅的相关规定,从2010级学生开始,该项目的学生只能参加全省统一的普通专升本考试。

继续教育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筹)继续教育学院是该校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和各级各类社会培训的职能部门,下设办公室、教务部、考务部、学籍部、培训部、函授夜大部、学生工作办公室(团总支)、自学考试办公室,现有教学管理人员35人,其中硕士学位以上23人。

学院由原山东财政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和原山东经济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合并整合而成,是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学品牌专业建设点,企业财务会计、基础会计、成本会计、高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金融学、证券投资学入选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

学校目前开办的成人学历教育主要有专升本、高起本、高起专三个层次,有函授、业余两种形式,专科设有会计、会计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财政、金融保险、法律事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计算机应用技术、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高起本设有会计学等专业;专升本设有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财政学、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近五年,成人学历教育毕业生19000余人,目前在校生15000余人。

学校是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经类专业的主考院校,有专科和本科两个层次,毕业生7000余人,曾获得“全国高教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省高教自学考试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是山东财经大学(筹)最早设立的院部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目前设置有企业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五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在校全日制本科生3217人,硕士生134人,MBA577人。

本学院拥有教师115人,其中教授、副教授69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5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1人。本学科拥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泰山学者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3人,省高层次人才库入选专家4人。

本学院所属的工商管理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团队为省级教学团队。企业管理学科是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和“十二五”特色建设重点学科,并设有“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拥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管理学实验教学中心。拥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2006年以来,承担教育部、省教育厅教改项目13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编写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财经院校精品课程系列教材等16部,获得省级优秀学位论文5篇。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国家金奖1项、省级特等奖1项。

会计学院:

会计学院由原山东经济学院会计学院和原山东财政学院会计学院于2011年11月合并而成,前身是成立于 1952年的山东财经学院会计系。

会计学院现有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和资产评估 4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专业是我省建设与发展最早的学科,也是我省首个会计学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有本科和硕士(学术和专业两个类型)两个办学层次;该学科曾被教育部、省政府和教育厅评定为省级重点学科(1991)、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9)、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学科(2002)、省级品牌专业(2006)、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泰山学者”设岗学科(2008)和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10);与之配套的会计学实验室先后被确认为国家级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审计学专业1986年开设,最初是与山东省审计厅共建专业,1998年根据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合并到会计学专业,并将财务管理专业分设,2003年审计学专业又重新申请恢复。资产评估专业 2006年开设,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内较早试办的专业,2010年取得资产评估专业硕士学位授权资格。

今后,会计学院将“以博士点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优化为基础、以科学研究强化为关键、以人才培养提升为目标、以政治思想和管理创新为保障”,经过3-5年努力,力争把会计学科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国内著名、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国家级重点学科。 公共管理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组建于2012年11月,由原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原山东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原山东财政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教研室和行政管理教研室、原山东经济学院经济与城市管理学院城市管理教研室等四股力量依学科优化布局整合而成。

公共管理学院拥有本科、硕士两个办学层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本科层次设有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城市管理4个本科专业。硕士层次拥有公共管理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下设行政管理、社会保障、教育经济及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五个二级专业。其中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硕士点2007年开始招生;2012年行政管理硕士点计划招生。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达1400余人。

公共管理学院科学研究成绩斐然,研究成果在理论层面上起到了学术引领作用。近五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高水平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自然基金、教育部课题10余项,省社科基金、自然基金、省软科学项目等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一等奖、山东省软科学一等奖等奖项30余项。 法学院:

山东财经大学(筹)法学院于2011年11月由原山东经济学院法学院、社会发展学院部分专业和原山东财政学院政法学院合并组建而成。

合并后的法学院设有一个法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国际法学、法学理论、诉讼法学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民商法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设有法学、社会工作专业、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学4个本科专业。有法学理论与宪法、行政法,民法,商法,经济法,刑法与诉讼法,国际法,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法8个教研室,商法、不动产法、诉讼法和实践教学管理与研究等4个研究中心。拥有一个专业资料室,约15000册藏书。学院自主创办学术期刊《法学空间》,设编辑部由专人负责。

目前,学院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85人,其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博士(含在读)29人,形成了法学专业门类齐全、学术梯队布局适当、学缘结构合理、师资力量较强的教师队伍。目前在校本科生1421人,研究生55人。

法学院本科教育以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理论知识,熟悉中国法律和相关政策,具有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开设14门法学核心课程外,同时还开设有会计学、金融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经济管理类基础课程和30余门法学学科基础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1年5月,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财政学院合并组建山东财经大学。同年10月,原山东经济学院马列主义教研部和原山东财政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正式合并为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目前,学院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5个教研室,学院内部还设有和谐发展研究中心。

学院已经建立起了一支学历、专业、年龄和职称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初步形成了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学科、专业结构;创建完善了有效的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制度。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专任教师72人。其中教授11人,占教师总数的16%;副教授24人,占教师总数的34%;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占教师总数的24%。在学科建设方面,学院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读研究生30余名。

在科研方面,学院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综合研究,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理论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研究特色。近几年,学院共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近40部,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学院承担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及省级科研项目近20项。

公共外语教学部: 统计学院:

统计学院前身为计划统计系,是山东财经大学最早设置的教学系(部)之一,1980年开始招生。统计学院现有统计学一个本科专业,统计学、技术经济及管理、国民经济学、应用统计专业四个硕士点;设有经济统计教研室、计量经济教研室、金融统计与证券投资教研室、数理统计教研室四个教研室;设有统计科学研究所,数据挖掘研究中心、统计模拟实验室和一个专业资料室。 统计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44人,其中专任教师36人,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30人,校“231”人才工程入选11人;学院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教师。统计学院教学科研互促,近几年学院教师发表300多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出版20余部高质量、有特色的论著和教材,承担着20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获20多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多人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多6厅、处级领导,在大中型企业任高、中层管理者或在高校、科研、事业单位作出重要贡献。

国际教育学院

是为贯彻学校开放式办学理念,推进国际化教育和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在10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工作的基础上设立的专门负责中外合作办学及留学生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二级教学单位。主要负责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及协调工作,负责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中方和外方学籍的管理工作,并负责留学生的招生、管理、教学、教务及考务管理工作以及各种外语培训(特别是学生的雅思培训)的组织和实施工作,把国外的学生引进来,把想出国的学生送出去。

山东建筑大学建设法规范文第4篇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80分)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 A助手和后备军 B后备军和接班人C希望和未来D新生力量和接班人

2、年满__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___,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A17,合法公民 B18,先进分子 C16,先进分子 D 18,合法公民

3、下列不正确的是()

A、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本人递交申请书,但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不一定列为党的积极分子。

B、政审是发展党员工作中必须严格履行的手续。 C、入党介绍人只能由党组织制定。 D、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大会,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4、党章第三条规定党员的义务共有()项。 A四项 B六项 C八项 D十项

5、党章第四条规定党员的权利共有几项()。 A六项B四项C 八项D十项

6、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所遵循的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 B平等互得、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C独立自主、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D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7、党章规定:预备党员()

A可以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B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C必要时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D尽可能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8、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会议上作了题为《高举()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A爱国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集体主义 D和平与发展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A1234 B12345 C123456 D123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创新B发展C稳定D改革

11、党章规定,党员的党龄从()算起。

A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 B党委审批通过之日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 D支部大会通过他为积极分子之日

12、对申请入党的条件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1 A年满十八岁 B中国公民 C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D只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

13、关于预备党员,正确的一项是()

A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从入党宣誓之日算起

B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外,同正式党员一样。

C预备党员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可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两年 D预备党员不必交党费

14、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A保持思想上的坚定性 B保持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D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15、党章规定,凡是重大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A会议决定 B书记决定 C 常委会决定 D 党员决定

16、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改革创新 C、坚持科学发展观 D、社会和谐

17、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年7月23日。 A1919 B1921 C1923 D1927

18、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周年。 A50 B60 C65 D70

19、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以人为本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密切联系群众 D理论联系实际

20、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 A少数服从多数 B民主集中制 C下级服从上级 D票决制

21、下面()不是预备党员入党宣誓的誓词的相关内容。 A拥护党的纲领 B永不叛党 C保守党的秘密 D学习党的知识

2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2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党组 D中央政治局

24、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 A2年 B3年 C5年 D10年

25、党的基层组织是当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 A战斗堡垒 B战斗集体 C先锋队 D基础阵地

26、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

A党的支部 B党的书记 C党的培训 D党的组织

27、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融合 D民族区域自治

28、()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A留党察看 B开除党籍 C开除公职 D刑事处分

29、中国共产党党徽为()组成的图案。

A镰刀和锤头 B镰刀和斧头 C五角星和镰刀 D斧头和五角星 30、中国共产党是()的领导核心。

A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B工人阶级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1、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

A民主执政 B有效治理国家 C依法行政 D协调各方

2

3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A安定团结 B稳定发展 C改革发展 D社会和谐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

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保持社会稳定 D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4、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的形成。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科学社义 C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3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共()人。 A 7人 B 9人 C 11人 D 13人

36、()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 A任人唯贤 B德才兼备 C干部四化方针 D以德为先

37、党的纪律基本内容有:政治纪律、()、群众纪律、宣传纪律、人事纪律、经济纪律、外事纪律、保密纪律等。A道德纪律 B组织纪律 C廉政纪律 D思想纪律

38、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是() A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党的生机活力。 B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C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当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A发展进取 B艰苦奋斗 C改革创新 D稳定发展 40、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为主要内容。

A八荣八耻 B树立正确的价值趋向 C明辨是非荣辱 D道德规范

4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坚持()的建党原则。 A社会主义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共产主义 D唯物主义

42、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李大钊 B王明 C毛泽东 D周恩来

43、1945年4月召开的(),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A中共七大 B中共五大 C中共六大 D中共八大

44、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中,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它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A解放思想、群众路线、自力更生 B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和平发展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5、邓小平理论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实事求是、改革创新 D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4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核心在坚持(),本质在坚持()。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B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 C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独立自主 D改革创新、执政为民、党的领导

3

47、()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和谐 B稳定 C发展 D改革

4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可持续发展 B科学发展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49、对入党积极分子经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A半年以上 B一年以上 C一年半以上 D满两年 50、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社会和谐

51、中国共产党永远是()的普通一员。 A无产阶级 B劳动人民 C先进分子 D守法公民

52、党章规定党的纪律处分除()外,还包括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延期转正、B 告诫 C警告 D诫勉

53、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开了真理标准问题探讨的序幕。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C《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54、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

55、西藏和平解放是在()。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56、在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5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8、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相结合的产物。

A中国革命运动 B中国工人运动 C中国人民的革命

59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的理论阵地是()

A《青年》杂志 B《先驱》半月刊 C《共产党》月刊 60、“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 6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性作用。

A决定 B基础 C指导 6

2、()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A 党内民主 B党内监督

C党内集中 D党内纪律

63、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的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

A四项基本原则

B社会主义方向

C马克思主义

D科学发展观 6

4、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 A 社会主义 B 四项基本原则 C 改革开放

6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所在。

A 根本利益 B 基本利益 C 长远利益

66、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理论体系。 A 邓小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三个代表

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A 邓小平理论 B 马克思主义 C 科学社会主义

68、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马克思主义 D 科学发展观 6

9、()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A 经济发展 B 社会稳定 C 社会和谐

70、增强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A 协调性 B持续性 C 稳定性 D 科学性

7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A 自主创新? B 自主建设 C 文化发展 D 自主研发

72、加快转变()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A 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 C 文化发展 D 思想发展 7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B),是十七大对我国文化发展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A文化素质 B文明素质 C道德素质 D身体素质

74、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要着重从()上建设党。A理论 B实践 C思想 D政治

7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A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B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 C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 D二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76、连续(A)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A六个月 B八个月 C十个月 D十八个月 7

7、党章规定,(C)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A 增加择业竞争砝码,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 B具有政治资本,使自己早日成才

C 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强自身建设,完善自我

78、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B)

A 实现共产主义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实现社会主义现在化

79、最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C)年,由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

A2007 十六 B 2006 十七 C 2007 十七 D 2006 十六 8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5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包括(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2、关于发展党员程序的正确叙述是(CD)

A、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一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

B、申请入党的人,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就成为正式党员。

C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D上级党组织在批准申请人入党以前,要派人同他谈话,作进一步了解,并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

3、发展党员必须坚持(AC)的原则。A个别吸收 B 重点发展 C入党自愿 D质量第一

4、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指(ACD)A批评与自我批评 B艰苦奋斗 C密切联系群众D理论联系实际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

A坚持标准B改善结构 C慎重发展 D保证质量

6、党的群众路线包括哪几层含义:(ABD)

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B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D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下列哪些基本要求:(ABCD) 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 C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民主集中制

8、共产党员的基本标准是:(ABC) A 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B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

C永远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中普通的一员 D无产阶级或中产阶级

9、党章指明,中国共产党是(AB)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对 C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D中华优秀分子的先锋队

10.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需正确处理好(ABD)关系。 A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 B个人致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 C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D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山东建筑大学建设法规范文第5篇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80分)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 A助手和后备军 B后备军和接班人C希望和未来D新生力量和接班人

2、年满__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___,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缴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A17,合法公民 B18,先进分子 C16,先进分子 D 18,合法公民

3、下列不正确的是()

A、列为入党积极分子一定要本人递交申请书,但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人不一定列为党的积极分子。

B、政审是发展党员工作中必须严格履行的手续。 C、入党介绍人只能由党组织制定。 D、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党的支部大会,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

4、党章第三条规定党员的义务共有()项。 A四项 B六项 C八项 D十项

5、党章第四条规定党员的权利共有几项()。 A六项B四项C 八项D十项

6、中国共产党同各国共产党和其他政党的关系,所遵循的原则是()

A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 B平等互得、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C独立自主、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 D独立自主、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不干涉内部事务

7、党章规定:预备党员()

A可以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B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C必要时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D尽可能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8、2007年10月15日,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会议上作了题为《高举()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A爱国主义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集体主义 D和平与发展

9、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

1、民主法治

2、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

4、充满活力

5、安定有序

6、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A1234 B12345 C123456 D123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A创新B发展C稳定D改革

11、党章规定,党员的党龄从()算起。

A支部大会通过他为预备党员之日 B党委审批通过之日

C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 D支部大会通过他为积极分子之日

12、对申请入党的条件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1 A年满十八岁 B中国公民 C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 D只能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的先进分子。

13、关于预备党员,正确的一项是()

A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是从入党宣誓之日算起

B预备党员的权利,除了没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外,同正式党员一样。

C预备党员不具备党员条件的,可延长预备期,但不能超过两年 D预备党员不必交党费

14、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

A保持思想上的坚定性 B保持原则问题上的坚定性 C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 D保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

15、党章规定,凡是重大问题,党的各级委员会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A会议决定 B书记决定 C 常委会决定 D 党员决定

16、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久治安的根本要求。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改革创新 C、坚持科学发展观 D、社会和谐

17、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年7月23日。 A1919 B1921 C1923 D1927

18、200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周年。 A50 B60 C65 D70

19、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 A以人为本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密切联系群众 D理论联系实际

20、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 A少数服从多数 B民主集中制 C下级服从上级 D票决制

21、下面()不是预备党员入党宣誓的誓词的相关内容。 A拥护党的纲领 B永不叛党 C保守党的秘密 D学习党的知识

2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为()。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两年

23、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委员会 C党组 D中央政治局

24、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每()年举行一次。 A2年 B3年 C5年 D10年

25、党的基层组织是当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 A战斗堡垒 B战斗集体 C先锋队 D基础阵地

26、党章规定,发展党员必须经过()。

A党的支部 B党的书记 C党的培训 D党的组织

27、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民族自决 B联邦制 C民族融合 D民族区域自治

28、()是党内的最高处分。 A留党察看 B开除党籍 C开除公职 D刑事处分

29、中国共产党党徽为()组成的图案。

A镰刀和锤头 B镰刀和斧头 C五角星和镰刀 D斧头和五角星 30、中国共产党是()的领导核心。

A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B工人阶级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1、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总揽全局,()的领导核心作用。

A民主执政 B有效治理国家 C依法行政 D协调各方

2

32、()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A安定团结 B稳定发展 C改革发展 D社会和谐

3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中心是()。

A改革开放 B经济建设 C保持社会稳定 D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34、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的形成。 A社会主义 B共产主科学社义 C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

3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其中中央政治局常委共()人。 A 7人 B 9人 C 11人 D 13人

36、()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具体表现,也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保证。 A任人唯贤 B德才兼备 C干部四化方针 D以德为先

37、党的纪律基本内容有:政治纪律、()、群众纪律、宣传纪律、人事纪律、经济纪律、外事纪律、保密纪律等。A道德纪律 B组织纪律 C廉政纪律 D思想纪律

38、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出的目标是() A不断改革创新,提高党的生机活力。 B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设马克思学习型政党作为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C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D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当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9、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A发展进取 B艰苦奋斗 C改革创新 D稳定发展 40、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为主要内容。

A八荣八耻 B树立正确的价值趋向 C明辨是非荣辱 D道德规范

4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运动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结合的产物自产生以来就一直是坚持()的建党原则。 A社会主义 B马克思列宁主义 C共产主义 D唯物主义

42、1935年的遵义会议,确立了()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从此开始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A李大钊 B王明 C毛泽东 D周恩来

43、1945年4月召开的(),正式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A中共七大 B中共五大 C中共六大 D中共八大

44、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中,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它构成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A解放思想、群众路线、自力更生 B实事求是,改革创新、和平发展 C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45、邓小平理论贯穿始终的哲学思想,就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A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实事求是、改革创新 D解放思想、改革创新

46、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核心在坚持(),本质在坚持()。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B与时俱进、党的先进性、执政为民 C实事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独立自主 D改革创新、执政为民、党的领导

3

47、()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A和谐 B稳定 C发展 D改革

48、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可持续发展 B科学发展 C以人为本 D统筹兼顾

49、对入党积极分子经过()的培养、教育和考察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支部大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A半年以上 B一年以上 C一年半以上 D满两年 50、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 A改革开放 B快速发展 C与时俱进 D社会和谐

51、中国共产党永远是()的普通一员。 A无产阶级 B劳动人民 C先进分子 D守法公民

52、党章规定党的纪律处分除()外,还包括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延期转正、B 告诫 C警告 D诫勉

53、1978年5月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题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从根本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解开了真理标准问题探讨的序幕。

A《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B《一切主观世界的东西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C《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54、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

55、西藏和平解放是在()。 A 1949年 B 1950年 C 1951年

56、在中国最早宣传十月革命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

A陈独秀 B李大钊 C毛泽东

57、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8、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相结合的产物。

A中国革命运动 B中国工人运动 C中国人民的革命

59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次运动的理论阵地是()

A《青年》杂志 B《先驱》半月刊 C《共产党》月刊 60、“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的是()。

A改革开放 B科教兴国 C“文革”结束 D包产到户 6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性作用。

A决定 B基础 C指导 6

2、()的实质是党从人民利益出发,按照从严治党的要求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

A 党内民主 B党内监督

C党内集中 D党内纪律

63、因为我们党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所以全党同志必须始终坚持()为指导,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一切优秀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的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

A四项基本原则

B社会主义方向

C马克思主义

D科学发展观 6

4、十七大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4 A 社会主义 B 四项基本原则 C 改革开放

6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所在。

A 根本利益 B 基本利益 C 长远利益

66、高举中国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理论体系。 A 邓小平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三个代表

6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A 邓小平理论 B 马克思主义 C 科学社会主义

68、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 A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 马克思主义 D 科学发展观 6

9、()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A 经济发展 B 社会稳定 C 社会和谐

70、增强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十七大对我国经济发展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A 协调性 B持续性 C 稳定性 D 科学性

7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A 自主创新? B 自主建设 C 文化发展 D 自主研发

72、加快转变()方式,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A 社会发展 B 经济发展 C 文化发展 D 思想发展 7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B),是十七大对我国文化发展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A文化素质 B文明素质 C道德素质 D身体素质

74、加强和改进党的自身建设,要着重从()上建设党。A理论 B实践 C思想 D政治

75、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A)。A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 B精神文明决定物质文明 C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有巨大的反作用 D二者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

76、连续(A)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缴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就被认为是自行脱党。A六个月 B八个月 C十个月 D十八个月 7

7、党章规定,(C)是唯一正确的入党动机。 A 增加择业竞争砝码,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 B具有政治资本,使自己早日成才

C 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强自身建设,完善自我

78、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是(B)

A 实现共产主义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实现社会主义现在化

79、最新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是(C)年,由中国共产党第()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

A2007 十六 B 2006 十七 C 2007 十七 D 2006 十六 80、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C)。

A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5 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包括(BCD)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 科学发展观

2、关于发展党员程序的正确叙述是(CD)

A、申请入党的人要填写入党志愿书,要有一名正式党员作介绍人。

B、申请入党的人,经过支部大会通过和上级党组织批准后,就成为正式党员。

C党的支部委员会对申请入党的人,要注意征求党内外有关群众的意见,进行严格的审查,认为合格后再提交支部大会讨论

D上级党组织在批准申请人入党以前,要派人同他谈话,作进一步了解,并帮助他提高对党的认识。

3、发展党员必须坚持(AC)的原则。A个别吸收 B 重点发展 C入党自愿 D质量第一

4、党的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指(ACD)A批评与自我批评 B艰苦奋斗 C密切联系群众D理论联系实际

5、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发展党员工作的基本方针是(ABCD)

A坚持标准B改善结构 C慎重发展 D保证质量

6、党的群众路线包括哪几层含义:(ABD)

A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 B党必须倾听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要求、集中群众的智慧,形成正确的理论和政策,然后,再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要向人民群众学习 D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下列哪些基本要求:(ABCD) A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B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具进 C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坚持民主集中制

8、共产党员的基本标准是:(ABC) A 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

B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觉悟

C永远把自己当作劳动人民中普通的一员 D无产阶级或中产阶级

9、党章指明,中国共产党是(AB)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对 C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D中华优秀分子的先锋队

10.党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需正确处理好(ABD)关系。 A按劳分配与无私奉献的关系 B个人致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 C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关系 D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

山东建筑大学建设法规范文第6篇

新闻作者:庆典办公室 2006年4月24日

省直校友会

名誉会长

杨金镜 山东省民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焕彩 山东省建设厅党组书记、厅长 程曾惠 山东省建设厅助理巡视员 徐茂波 山东省科技厅副厅长 柳文敏 山东艺术学院党委书记 顾一中 山东交通学院副院长

林松柏 山东省农业干部管理学院副院长

会 长

顾发全 山东省建设厅执业资格注册中心主任

副会长

张广奎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处长 康会亭 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韩培江 山东省城市建设学校校长 江崇居 山东省监狱管理局设计院院长 刘 新 省开发银行客户部主任 孙 黎 山东省省级机关住宅公司 申作伟 山东大卫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 昶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乔 社 山东省城乡建设勘查院党委书记 宋义仲 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秘书长

贾凤兴 省建筑工程管理局行业发展处副处长

常务副秘书长

唐建民 山东建筑大学和平校区管理处处长

副秘书长

于仓建 民航山东省安监办 于振国 山东大学副处长

尹枝俏 山东省建设厅勘查设计处助理调研员 王海山 山东省永隆装饰公司总经理 任 群 山东省能源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刘宝强 医药工业设计院土建室主任 刘金栋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副主任 曲振云 山东冶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 李吉平 山东省粮油工程设计院院长 李 波 省人防质监站站长 李 彬 山东省商职学院高工 狄元孝 山东省审计厅科长 刘树新 山东省教育厅办公室

修志栋 中国人民银行山东省分行办公室副主任 殷 涛 山东省建设厅科技教育处副处长 温风军 山东省鲁商冰轮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工 毕可敏 山东省建筑技术开发培训中心副主任 张 爽 山东省质监站副站长 李 煜 山东省建筑工程管理局科长

付 彬 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基建处副处长 潘战平 山东省勘查设计院经理

联系人:贾凤兴 联系电话:0531-86195330 济南校友会

名誉会长

雷建国 中共济南市委副书记

会 长

董承铭 济南市人大副主任

常务副会长

蒋向波 济南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

副会长

曹 桦 济南市政府副秘书长 王迪生 济南建委副主任 高立文 济南市规划局党委书记 蒋晓光 济南市市委组织部副部长 毕筱奇 章丘市市长

许传海 济南市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弭尚通 济南市四建集团董事长 秘书长

王建森 济南市建委科技节能处处长

副秘书长

马 林 济南市房地产管理局副局长 王国富 济南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刘元琦 济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黄 蓓 济南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助理 王 粮 济南建设设备安装公司董事长 段辉文 济南建设设备安装公司副董事长 姜海英 济南市供水集团总经理 陈西克 济南市四建集团副总经理 联系人:王建森 联系电话:13325122095

青岛校友会

顾 问

袁本令 原青岛市建委副主任 张德志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总经济师 名誉会长

汤吉庆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会 长

杜 波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总经理

副会长

王亚军 青岛市规划局副局长

牛瑞华 青岛房地产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石志强 青岛市市政公用局副局长 孙梦元 青岛市出口加工区管委会副主任 李广成 青岛安装建设股份公司董事长 李 东 青岛理工大学副校长 李云保 青岛市舜华实业总公司董事长 李苏满 青岛市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 杨 宏 青岛适佳楼宇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建新 青岛建设集团华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立平 胶南九方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周 安 青岛市机关事务局副局长 袁 杰 青岛崇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穆光福 胶州九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山东建筑大学驻青岛联络员 于鸾君 山东建筑大学教授 秘书长

孙宗贤 青岛建筑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常务副秘书长

刘建民 青岛建设集团公司办公室主任

副秘书长

于周军 青岛市建管局副处长

马 浩 青岛恩马房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乃鹏 青岛安装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明慧 即墨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王建卫 中国银行青岛分行

王炳文 青岛利业建设事务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维清 崂山区建设局副局长

田力男 青岛市建设委员会设计管理处调研员 冯玉波 胶南市建筑业管理处主任 吕 涛 青岛市规划局建管处处长 刘 玮 青岛规划局胶南分局局长

刘焕宏 青岛方正建设项目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金成 胶州市建设局副局长

杨绪强 青岛崇杰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 宋 军 青岛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苏中光 城阳区招投标办主任

赵迎利 青岛建设集团华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郭长林 青岛四方区规划局局长 胡乐常 青岛李沧区经济计划局局长 郭常亭 莱西市环保局局长

侯传群 青岛城市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郝建新 青岛市建筑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 袁德胜 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黄成岗 青岛国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焦晨生 青岛市发改委投资处副处长

薛 栋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大项目办副指挥 联系人:刘建民 联系电话:0532-88257777

淄博校友会

顾 问

张发生 淄博市建委原副主任兼总工、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会 长

刘东军 淄川区委副书记、区长

副会长

王立军 张店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尹 鹏 周村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石 延 淄博众信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史晓涛 淄博金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建鲁 淄博市自来水公司书记、经理 李淑进 淄博市政环卫处处长、书记

张承友 淄博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调研员 张卫国 淄博晟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继明 淄博市规划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林治国 淄川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周 鹏 省安一公司书记、经理 赵 颙 淄博市煤气公司书记、经理 常 勇 淄博市展览馆馆长、党支部副书记 董存良 淄博市散装水泥办公室主任

秘书长

吴 震 淄博市建设委员会科技科副科长

常务副秘书长

迟炳章 淄博鲁中勘查设计审图咨询中心副主任

副秘书长

于瑞娥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张店区分站副站长 公沛泉 沂源县建设局建管处主任

杨卫国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周村区分站副站长 张兆会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临淄区分站科长

李守斌 博山区博南铁路筹备处办公室副主任(原任博山区建设局办公室主任) 陈 锋 桓台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科长 祝得利 淄川区建设局建管处副主任 柴玉江 高青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科长 黄文涛 淄博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总工 崔 嵩 鲁中房地产开发公司副总经理

联系人:吴 震 联系电话:13508940453

枣庄校友会

名誉会长

蒋英健 市委常委 市委组织部长 张 杰 市政府副秘书长 建委主任

会 长

潘业华 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副会长

董金龙 枣庄市建委 姜 山 枣庄市建委副主任 王安富 枣庄市市政园林局局长 孙忠法 市供水总公司总经理 周 勇 滕州市建筑设计院 邓炳明 枣庄市矿务局设计处 刘全义 枣庄市中建设局局长 张树国 山亭区建设局局长 殷宪伦 薛城建设局副局长

张 良 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市中区分站 徐茂威 枣庄市台儿庄区建设局 虢宝科 枣庄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秘书长

姜 山 (兼)

副秘书长

郑均洋 市建委科教设计科科长 孙生玉 枣庄市建委工程建设科科长 张振玺 枣庄市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李明跃 山亭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刘绍强 枣庄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孔凡明 滕州市建筑设计院副总工

杨宝安 枣庄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高新区分站副站长 尹国庆 薛城区城建综合开发公司副经理 郭 森 枣矿集团供应处副总工

联系人:姜 山 联系电话:0632-8665899

东营校友会

名誉会长

刘赞杰 东营市政法委书记 商照华 东营市职业学院副院长 李德润 胜利油田胜中社区高级工程师 万玉衡 东营区政协副主席 王可龙 石油大学教授

会 长

董建华 山东众成地产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会长

马光山 市供热处处长

巴洪社 山东万达地产有限公司总经理 王守武 市信息产业局副局长 王廷怀 市规划设计院副院长 由立志 市政府办公室助理调研员 石 勇 胜利设计院所长 刘振岱 胜建集团工会主席 孙连芬 胜利油建公司副经理 吕成修 市市政设计院院长 李 丛 东营区建设局质检站站长 李广智 市东方建筑设计公司经理 李剑钧 市发改委助理调研员 李子军 垦利县建设局建管办主任 陈美华 华鑫房地产公司董事长 张成华 市技术监督局计量所所长 张兰海 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 项 建 广饶县建设局纪检书记 赵洪德 山东东赵集团总经理 姚振杰 利津县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高树福 油田供水公司副经理 韩春刚 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魏育智 河口区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韩春刚 (兼)

副秘书长

邓 波 油田设计院科研所所长 王跃凤 东营市经贸委人事科科长

孙 乾 胜利油田东风日产慧达4S店总经理 孙庆春 富海建安公司副经理 刘清文 东营渤海房开公司总工 刘文清 胜建集团副总工程师

李廷光 东营阳光三角洲工程咨询公司经理 张培民 石油大学电机总厂副厂长 张建强 东营市建委城建科科长 张洪冰 东营市政府办公室秘书八科秘书 陈月东 山东众成地产公司副总经理 周国良 天成建安公司经理

郑希新 山东万达地产有限公司工程部经理 赵国庆 市开发区建设局安检站长 郭尊亮 东营区建设局安检站长 郭培德 东营市建筑设计院所长 董志远 东营市房产局处长 薄传友 市开发区规划局局长 薄万芳 市建苑图纸审查公司经理

联系人:韩春刚 联系电话:13365460666

烟台校友会

名誉会长

孙万升 烟台市规划局局长

王 中 中共烟台市芝罘区委副书记、区长

会 长

吕道光 烟台市建设局总工程师

副会长

石学臣 烟台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李胜刚 烟台市芝罘区常务副区长 栾炳政 烟台出口加工区管委副主任 唐 波 烟台建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王潍庆 烟台建设集团党委书记

马学禹 山东中允建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陈玉忠 山东银河怡海房地产开发公司总经理 刘德生 烟台德生蚨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宫明杰 山东龙大集团公司总经理

李天世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伟 烟台第一工程监理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张绍河 烟台大学基建处处长 李志强 烟台市燃气管理处处长 刘延廷 烟台市建设工程质检站副站长 杨 勇 烟台开发区财政局副局长

宋夕纯 烟台市福山区政协副主席、福山区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庄虔文 烟台市规划局福山分局局长

王成华 烟台市莱山区政协副主席、莱山区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吴军源 盛泉工业园区管委主任 宋振家 烟台市规划局牟平分局局长 孙传武 蓬莱市规划局局长 宋庆文 蓬莱市经贸委主任 柳玉斌 龙口市地铁办主任 周忠昌 莱州市开发总公司经理 施品传 莱州市开发办主任

董 强 莱阳市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马忠武 招远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振远 栖霞市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薛少杰 海阳市城市规划管理处主任 王黎明 长岛县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秘书长

赵永安 烟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常务副秘书长

曲凡叶 烟台市建设局科教设计科科长

副秘书长

孔 超 烟台建设集团副总经理 商静宇 烟台市自来水公司副总经理 蔡雅娜 烟台市勘察设计审查中心主任

张积太 烟台市建筑设计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主任 曲修峰 烟台民用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福松 烟台开发区建筑业管理处处长 王启新 龙口市规划建设管理局副局长

高大利 栖霞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文斌 长岛县建设局副局长 杨晓奇 莱州市规划勘察测绘院院长 张大军 蓬莱市建设工程质监站站长

郭桂芬 招远市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主任 杨旭波 海阳市中村建筑有限公司经理 遇吉茂 莱阳市规划建设管理局综合科科长 林则川 福山区建筑业管理处处长

联系人:曲凡叶 联系电话:0535-6917695

潍坊校友会

名誉会长

崔学选 潍坊市建设局局长 邵长玉 原会长,潍坊建校书记 潘 强 潍坊市市政管理局局长

会 长

桑福岭 潍坊市建设局副局长

副会长

孙守勤 潍坊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王洪书 安丘市人大副主任 赵力良 临朐县规划局副局长 田玉强 青州建设局副局长 陈贵仟 昌乐县建设局副局长 崔法贵 昌邑房管局局长 单 田 高密建设局城建科科长 马翠芬 潍坊学院土木工程系副主任

徐鹏强 潍坊昌大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潍坊建筑业协会副会长 张伦孝 山东寿光第一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于永瑞 潍坊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党委副书记 刘季林 诸城华元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

王可珍 安丘华安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赵新生 山东景芝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者松 山东高密市广安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潘兆廷 昌邑兴昌建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傅友冬 山东阳光金源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王世宾 潍坊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来田 山东省寿光市第三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名誉秘书长

宋喜朋 潍坊建筑业协会会长、原潍坊市建筑工程管理局书记

秘书长 徐鹏强 (兼)

常务副秘书长

曹金采 潍坊市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副秘书长

付余新 潍坊市建设局村镇建设科科长 李光耀 奎文建设局副局长 李玉臻 潍城区质检站副站长 郭效英 坊子区建设局副局长 常兴江 寒亭建设局副局长 王慧敏 海化区质检站站长

韩炳顺 高新技术开发区组织部副部长 毛邦虎 潍坊污水处理厂有限公司总经理 庞立泽 潍坊市规划局办公室主任 刘文远 寿光设计院院长

李东泰 昌邑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张子良 安丘市建工处施工科长

王向东 潍坊建业装饰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赵洪亮 山东阳光金源置业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杨继亭 青州市高新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玉金 临朐县建筑公司总经理 李寿昌 昌乐县工程监理中心工会主席

刘国辉 潍坊华诚建设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世波 山东宏嘉工程造价咨询事务所董事长 刘道鹏 枣庄元孚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 炜 潍坊昌大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 联系人:曹金采 联系电话:13562680068

济宁校友会 顾 问

陈 颖 济宁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贺 雷 济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名誉会长

韩连绪 济宁市规划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新才 济宁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任宪政 山东圣大建设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会 长

济宁市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 济宁市规划局开发区分局局长 常务副会长

史衍智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副会长

宋 伟 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主任 郭 建 济宁市规划局总规划师 宋新光 兖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纪建国 济宁市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主任 黄玉峰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史衍智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史鲁蓬 济宁市建工建筑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 华 济宁市建设监理公司总经理 王 珏 济宁市供水集团党委书记 王 欣 兖矿集团焦化厂经营厂长 李新斗 济宁市重点建设办公室主任 马 磊 济宁市规划咨询中心主任 张 静 济宁市维拓建筑设计院院长 王培发 济宁市任城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晓光 曲阜市建设局副局长 包金才 邹城市监理中心主任 张仰杰 鱼台县经济开发区副主任 曹 欣 泗水县建设局规划设计所所长 谭少坤 金乡县建筑工程管理处副主任 张公玉 嘉祥县建设局施工科科长 高中进 汶上县房建开发公司经理 郑其君 微山县招标办副主任 刘 沛 梁山县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刘 健 济宁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

周 平 济宁市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总工程师 侣传宪 济宁鲁兴房地产开发公司总工程师 苏荣池 济宁市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站总工程师 徐善常 济宁市工业设计院副院长 潘荣国 济宁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万怀友 济宁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办公室副主任 张福民 济宁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主任 李 惠 济宁市规划局开发区分局科长 李 鹏 济宁市东方建设工程监理公司总经理 闫新元 济宁市建筑业管理办公室副科长 黄 超 济宁市华园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 彭书勋 济宁市任城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 王明春 兖州市建设局纪委书记 颜廷玉 曲阜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张兴强 邹城市建设局城建处副主任 刘鲲鹏 鱼台县建设局安全站副站长 孔宪坤 泗水县建设局定额站站长 王金雷 金乡县建筑工程管理处办公室主任 徐昭庆 嘉祥县建筑设计院院长 孙振立 汶上县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宗卫光 微山县规划服务站副站长 张庆林 梁山县建筑设计院院长

联系人:刘 健 联系电话:0537-2968005

泰安校友会

会 长

王永征 泰安市岱岳区政府区长

副会长

段爱华 泰安市岱岳区政府常务副区长 刘忠义 市规划局副局长 于守海 市招商办副主任 李彭令 市城建国资公司总工程师 闫 华 市城市建设设计院院长 玄绪昆 市规划局泰山分局副局长 张孝祥 新泰市建筑设计院院长 翟志胜 肥城市规划局局长

朱立勇 宁阳华龙水业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刘景倩 东平县银山镇镇长

秘书长

魏兆传 山东泰安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副秘书长

任德惠 市城市建设设计院副院长 蒲英标 市建设工程管理局副局长

联系人:魏兆传 联系电话:0538-6309298

威海校友会

名誉会长

毕建新 原市建委副主任

会 长

王秉刚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副会长

隋永华 威海市城市规划局局长 岳初建 威海市建委副主任 周永迪 威海市建委副主任

鞠衍奎 威海市工程质量监督检测站站长 吴洪涛 威海市建委开发办主任 吕 波 威海市城市执法局副局长 宋修德 威海市草庙子工业开发区副主任 张忠民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处处长 扬 军 威海市宇昊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侯国进 威海市公路局开发公司经理 王天华 威海市水务集团副经理 邵 军 威海华能电厂总工

梁承山 威海鲁能海源置业开发公司经理 于富波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设计院院长 孙世波 威海市设计院巍宝安装公司经理 吴世昕 威海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副经理 丛培友 威海友邦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刘顺成 荣成建设局副局长 刘煜亭 乳山市质监站站长 姜忠军 文登市质监站站长

秘书长 周永迪 (兼)

副秘书长

丛培娣 威海市冠华房地产开发公司经理 颜海砺 威海市天垣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宋协辉 威海市建设工程交易中心主任 张林青 威海市工程招标代理有限公司经理 穆 杰 威海建兴设计院有限公司经理 庞树伟 威海建设集团三公司经理 张 伟 威海建设集团四公司经理 李方军 威海建设集团二公司经理 孙坤同 威海市房管局办公室主任 梁清华 威海市港华燃气有限公司总工

联系人:周永迪 联系电话:13356818955

日照校友会

名誉会长

董淑波 市长助理 市建委主任、党委书记

会 长

吕国伟 市建委副主任

副会长

魏茂军 市建委副主任 徐中伟 岚山区委常委、副区长 范开利 市自来水公司经理 李宜周 艺州设计院院长 陈相同 昊大集团董事长 王克富 五莲建设局副局长 高子孟 山海天建设局局长 张德利 开发区设计院院长 余西顺 地勘八院纪委书记

汉维梓 山东同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秘书长

臧新宇 市园林处主任

副秘书长

夏 永 建设工程监督站副站长 倪守录 莒县城乡建设局科长 王在兵 五莲县图审中心主任 郑德光 岚山中信监理公司经理 姚爱民 日照市开发区规划设计院 徐礼军 山海天城建集团副总 刘奎森 地勘八院科长

袁兆良 山东同泰股份有限公司主任

联系人:臧新宇 联系电话:13806330161

莱芜校友会

名誉会长

单增德 莱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王圣林 莱芜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会 长

杨 峰 莱芜市房地产管理处处长

常务副会长

亓汉友 莱芜市政工程管理处处长

副会长

刘继叁 莱芜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张学进 莱芜市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 侯晓龙 莱芜市城市规划局总工程师 陶长青 共青团莱芜市委副书记 杨贵彬 莱芜市全通建筑公司经理 郝立峰 莱芜市方圆设计公司经理 孙延身 泰丰纺织集团投资公司经理 刘士祥 莱芜市连运水泥厂厂长 冯经虞 莱钢机制公司经理

秘书长

陈立刚 莱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

常务副秘书长

田兆勇 莱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副秘书长

李云亭 莱芜市全通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 徐 峰 莱芜市规划勘查设计院副院长 张敬远 泰丰纺织集团基建部主任 亓爱群 鲁能开源建筑公司副经理 魏圣昌 莱芜市开发区规划建设局副局长 张献华 莱城区建设局质检站副站长 刘 杰 正大监理公司副经理

联系人:陈立刚 联系电话:0634-8899732

临沂校友会

名誉会长

徐从兴 山东信德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名誉副会长

刘德成 临沂市建设局副局长 杜兆银 临沂市公安消防分局 张守秀

张桂玉 天元集团董事长

朱长岭 华泰建设集团总公司董事长 朱乃廷 临沭县体改委

会 长

李兴军 临沂市规划局局长

副会长

李新忠 临沂市计委投资科科长 王卫军 双月园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亓树生 临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张新华 临沂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薛 铸 临沂市建设局施工科科长 张元金 临沂市规划局工程科科长 白 岩 临沂市规划院副院长 范玉山 临沂市城建测绘院院长 鲁佃太 临沂市建设局助理调研员 吴永清 临沂市公安消防分局副局长 田文勤 临沂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 林青友 天元集团安装公司书记 刘彦起 罗庄区建委工会主任 魏元福 临沂矿务局副经理

高洪文 山东临工工程机械公司基建办主任 冯正新 河东区建设局副局长 谭卫东 苍山县建设局副局长

张 军 房源房地产住宅发展公司董事长

秘书长

张新华 (兼)

副秘书长

王 韬 山东汇仁置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毛 杰 临沂市设计院副所长 周 刚

王文礼 双月园集团办公室主任 赵 炬 市建设局办公室副主任

联系人:张新华 联系电话:0539-8115636

德州校友会

顾 问

郭作富 德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名誉会长

邵自升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刘文治 原德州市建委副主任 孙军生 德州市组织部副部长 赵春雨 德州市城市执法管理局局长 宋学军 德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

会 长

李荣胜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副会长

杨 毅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王 红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段文通 德州市建筑规划设计院院长 杨文华 德州市开发拆迁办主任 崔全岳 德州市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 朱金华 德州市城市规划局副局长

陈鲁滨 德州市城市建设综合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靳海洋 山东德州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志敏 宁津县建设局纪检书记 郝 兵 齐河县建设局副局长 刘启彦 陵县建设局副局长 张晓临 临邑县建设局副局长 高学功 平原县建设局副局长 李玉岭 武城县建委副主任 蒋 磊 庆云县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崔全岳 (兼)

副秘书长

哈 勇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董伯驹 德州市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 孙新泉 禹城市质检站站长 卞 彬 乐陵市监理公司经理 孟宪斌 夏津县建筑设计院院长

联系人:崔全岳 联系电话:0534-2665179

聊城校友会

会 长

李军生 聊城大学副校长、聊城市市长助理

副会长

田中俊 东阿县委副书记 栾振利 茌平县副县长 孙福亮 聊城市经贸委副主任

兹留柱 山东聊建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张胜潮 聊城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 王爱生 聊城市建委副主任 郭守印 聊城市规划局副局长

秘书长

兹留柱 (兼)

副秘书长

李继峰 聊城市房管局开发科科长 宋洪秋 聊城市建委招标办主任 齐武祥 聊建集团副总经理、建科院院长

郭明洪 聊建集团副总经理、市工业设备安装公司经理 李 瑛 聊城市规划局规划科科长 赵联信 东昌府区建设局副局长

联系人:兹留柱 联系电话:13806358198

滨州校友会

名誉会长

隆方同 市建设局党委书记、局长 刘星泰 无棣县县委书记

顾 问

史 东 市政协副主席

孔祥惠 市建设局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 马光辉 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玉莲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会 长

李太远 市建设局副局长

副会长

王金岗 滨州市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总经理 李 军 滨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 尹秀琳 滨州市土地管理局副局长 韩海龄 滨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曲秀峰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马 波 惠民县建设局副局长 王 军 山东邹平建筑集团公司总经理 张胜民 沾化县建设局副局长 秘书长

马銮洲 滨州市建管局副局长

副秘书长

刘群和 滨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工程部主任 郭宪玉 邹平县建管处主任 刘 军 滨城区建设局副局长 孙建军 博兴县质检站站长 何文新 无棣县质检站站长 刘全信 信阳县安检站站长

王开光 滨州市经济开发区设计院院长 张 勇 滨州市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经理

联系人:马銮洲 联系电话:13854329919 菏泽校友会

名誉会长

李卫国 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毕可文 原菏泽地区人大主任 党文生 市建设局局长、党委书记 程贯乾 原建委副主任

会 长

方天宾 菏泽市建设局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科长

副会长

王敏生 菏泽市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刘建国 菏泽市建设局副局长 刘文林 菏泽市规划局副局长 邵九宪 菏建集团总工、高工 李 明 菏泽市规划建筑设计院院长 白 哲 菏泽光源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 孙元翔 曹县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 邵传述 成武县房产局局长 陶祥平 单县建设局副局长

彭 新 巨野县建设局副局长、工程师 胡存景 郓城县建设局副局长 马良腾 东明县供电局副局长 王同民 菏泽市建设职工培训中心 秘书长

王同民 (兼)

副秘书长

郭国智 菏泽市审计局高工 吴大勇 菏泽市质监站高工、站长 杨以柱 菏泽财政局高工 赵文兰 菏泽规划局主任 高照轩 菏泽市建行 平纪强 菏泽市一建公司高工 孔新民 定陶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经理 满启祥 单县建设局质监站站长 王若宇 曹县建筑设计院副院长

杨克亮 巨野县建设局城建科科长、工程师 库秀才 郓城县建设局

段 朋 东明县建设局质监站工程师 申 喆 鄄城县建设监理公司经理 魏昌东 成武县城乡建设局工程师

联系人:王同民 联系电话:0530-5319316

地质校友会

名誉会长

杨正江 原山东省地勘局局长 张永海 原山东省地质学校校长

牛俊宪 省委统战部副部长、山东省工商联党组书记

会 长

王桂鹏 省国土资源厅执法局局长

副会长

万继涛 省地矿局集团公司副总工 王义生 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经理 于学峰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王德敬 鲁北地质工程勘察院副院长 吉孟瑞 山东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 李 瑛 鲁南地质工程勘查院副院长 李光友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组织处处长 李景波 临沂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

宋明春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勘处副处长 郑富华 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副主任 宫述林 山东省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副院长 韩连顺 山东建筑大学科长 颜景生 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副站长

秘书长

于学峰 (兼)

常务副秘书长

韩连顺 山东建筑大学学生处

副秘书长

王传进 省地勘局审计处处长 王树星 鲁北地质工程勘查院工会主席 刘 风 泰安市泰山区工商联会长 孙永福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李现文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站站长 宋余礼 山东省第八地质矿产勘查院高工 张冠英 省建设厅经理

陈言贵 山东省物化探勘查院主任 倪 军 省地勘局财务处处长 郭德英 山东地矿工程集团经理 韩廷宝 鲁南地质工程勘查院经理 韩祥银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高工

上一篇: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名单范文下一篇: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内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