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风险论文范文

2024-03-18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近些年,随着金融产品创新和资金需求增加,影子银行获得快速发展。作为金融中介,影子银行进行期限,信贷和流动性转换,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然而,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之外,高杠杆经营和存在严重期限不匹配,从而这种金融中介活动内在是脆弱的。亟需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减少监管套利激励,促进影子银行体系健康发展。

关键词:影子银行;资产证券化;宏观审慎监管

一、 影子银行体系

在最近信贷危机中,恐慌性银行挤兑引起广泛关注,但挤兑不是发生在传统银行体系,而是发生在影子银行体系,尤其是回购市场。回购率增加,补偿回购价格上升和回购交易量下降损失,市场流动性枯竭。金融稳定委员会认为,广义影子银行体系是指由在常规银行体系之外的实体及其活动所组成的一个信贷中介系统;狭义影子银行体系是指上述系统中那些具有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的实体及其活动;此外,影子银行体系还包括那些仅为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以及杠杆交易提供便利的实体(如金融担保机构、债券与抵押贷款保险商以及信用评级机构)(FSB,2011a)。

1. 影子银行业务。在传统银行体系中,存款人向银行转移货币,以有保险的储蓄账户作为交换,而且存款人可以随时取回存款。银行再把这些资金贷出,以财产作抵押,银行在其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贷款。在影子银行体系中,投资者向影子银行提供资金,影子银行向投资者提供抵押,这类似于传统银行吸收存款,但也存在重要差异,在传统银行体系中,存款由政府提供保险,而在影子银行体系中,投资者从银行获得抵押品,实现与政府保险相同保护。换句话说,传统银行业务是发放贷款和持有贷款,有保证的活期存款是其主要资金来源;而影子银行业务是打包和再出售贷款,回购协议是其主要资金来源。

2. 影子银行职能。本质上,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都是金融中介。信贷中介是相对直接放贷而言,信贷中介有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信用转换指中介所发行债务因具有优先索偿权,从而债务信用质量提高。期限转换是中介把短期存款转化成长期贷款,中介面临展期风险。流动性转换指中介使用流动性好的工具为非流动性资产融资。因此,传统银行和影子银行有许多共同之处。准备金,存款保险,存款利率和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贷款是传统银行最主要构成。首先,通过要求部分存款以准备金形式持有,以提高银行清偿能力,且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而利用这些准备金。类似地,当影子银行通过回购市场融资,回购折扣(即贷款与抵押品之间价差)使影子银行持有部分资产作储备。其次,存款保险是政府所作承诺,违约时向存款人实施支付。影子银行所提供债券抵押品起相似作用。再次,如果银行急需现金,可以提高存款利率以吸引存款,影子银行回购率类似于存款利率。最后,传统银行把存款贷出,在资产负债表上持有贷款。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资金只是暂时借出,贷款被重新包装并作为证券化債券出售。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加速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本质上,影子银行体系是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一个庞大的二级市场。该市场的交易成本越低、定价机制越完善、流动性越高,商业银行越有激励将其发放的信贷资产出售,从而在获得价差收益的同时回收流动性。在此情况下,美国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目的逐渐由传统的获取存贷利差收益转变为获取低买高卖的价差收益,即商业银行逐渐转变为“生产”贷款的金融企业,其目的是通过出售而并非持有其产品获利(Pozsar et al.,2010)。

3. 影子银行特征。尽管影子银行与传统银行职能相仿,但影子银行具有自身特征。

(1)高杠杆、期限错配。基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影子银行进行期限转换,即融入短期资金,投资长期非流动高收益项目。此外,影子银行持有大量短期负债,从而再融资频率高。当影子银行资产遭遇不利冲击且无法迅速变现,资产与负债期限严重错配效应通过高负债放大,流动性干涸,偿付能力下降,从而造成巨大损失,甚至引发流动性危机。

(2)对市场信息敏感。由于影子银行资产主要依赖经常发生波动的汇率、股票、债券等资产,从而影子银行资产价格可能发生剧烈波动。在正常市场环境下,影子银行资产对市场信息不敏感,即资产市值不随机波动。但当市场陷入危机时,影子银行资产,尤其是用作短期债务抵押的资产,可能遭遇巨大、意外冲击,从而对市场信息变得很敏感,而且影子银行严重期限错配和高杠杆,冲击迅速扩散,可能诱致恐慌性挤兑。

(3)不受监管。影子银行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不受金融机构审慎监管标准约束,也没有信息披露要求,从而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资产负债结构、资金流向、内在风险等不透明,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当影子银行资产遭遇冲击,冲击可能通过高杠杆被迅速放大,并向传统银行体系溢出,进而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4)提供抵押品。在影子银行中介活动第一阶段中,与传统银行不同,影子银行向投资者提供抵押,这使债权人免于破产诉讼,这是增加债务安全性的另一特征。由于存在抵押,关于影子银行挤兑,关键问题不是哪些银行可能违约,而是当银行发生违约时,抵押品在市场上出售所能回收的价值。由于抵押品是盯市的,一旦债券风险增加,债券价格下跌,抵押品的风险缓释效应大打折扣。影子银行信贷中介第二部分与传统银行不同,传统银行体系中,银行自身承销贷款,而影子银行体系中,影子银行把该功能转移给直接放贷人,专门承销这类贷款,即在出售给银行之前仅暂时持有贷款。在这里,贷款决策与资金来源发生分离。

(5)更强信用创造能力。类似于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影子银行信用创造取决于初始抵押贷款数量和折扣率(即贷款与抵押品之间价差),?驻A=■?驻L,?驻A为资产总额增加量,?驻L为初始抵押贷款增加量,rd类似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K代表货币乘数,K=■。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受到监管,由于rd不受限制,从而影子银行信用创造能力更强(李波,2011)。当rd趋近0,乘数■趋于无穷大,从而资产总额无穷大。在正常市场环境下,rd趋近于0,而当经济陷入危机时,rd增加以补偿损失,这是由于市场环境不好时,回购协议价格上升,交易量下降。

二、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

在欧美发达金融市场上,影子银行是指在传统银行体系之外可能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或者监管套利的各类非银行信用中介机构,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结构投资工具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组织和信用衍生品等非常规金融工具。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从传统银行获取零售存款),证券化(把传统银行资产从其资产负债表移走)和回购(加速把证券化债券作为货币使用的回购协议)是主要表外融资(Gorton & Metrick,2010)。在我国特殊制度背景下,影子银行体系主体、业务模式、资金来源、内在风险上存在一定差异。

1.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构成。在我国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下,银行在影子银行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商业银行有强烈监管套利动机,通过表外业务转移资产获得更高收益、规避监管。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包括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和资产证券化业务,以银行理财业务为主,此外,银信合作、委托贷款、小额贷款公司、抵押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机构储蓄转投资业务,地下钱庄、民间借贷、典当行等民间金融,都是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影子银行资金来源包括储蓄资金、企业闲置资金和民间社会资金。

2.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信贷需求增加,影子银行获得迅猛发展。2011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达12.83万亿元。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等主要表外业务快速增长,其中2011年委托贷款新增1.3万亿元。银行理财业务获得快速发展,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达16.5万亿元。随着影子银行业务快速扩张,银行新增信贷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占比下降,2011年仅为54%。

3. 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因素。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快速发展,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从供给上看,商业银行开发证券化、衍生产品等创新产品和工具,投资银行、对冲基金通过高杠杆,投资这类产品以谋取高额利润,此外,民间资本充裕,但投资渠道有限,形成庞大影子银行体系。从需求上看,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需求大,但由于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容易遭遇银行信贷配给。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央行实施信贷紧缩政策,资金供需严重失衡,难以获得银行信贷的中小企业转向影子银行。此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快速扩张,2012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2.4万亿。加之银监会要求商业银行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总量控制,地方政府融资转向影子银行体系。

在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有其积极意义。影子银行体系深刻改变我国金融体系结构,影子银行体系成为以商业银行为主的传统银行体系的重要补充。影子银行采用批发业务模式,促进商业银行进行业务模式创新,从传统零售业务模式向零售和批发并重模式转变。从金融发展阶段和金融结构演进的大背景看,在中国当前的金融管理体制下,影子银行更多的是金融结构发展、融资多元化和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特定表现(巴曙松,2013)。从金融结构演进考察我国影子银行形成及其监管无疑具有重要启发含义。欧美资本市场发达,金融创新产品种类繁多,影子银行迅猛发展,几乎与银行体系并驾齐驱。而我国是以商业银行为主导金融体系下,商业银行仍绝对处于主导地位,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是为获得较高收益,很大部分投向实体经济,这与欧美发达金融市场上影子银行主要是为分散风险不尽相同。目前,我国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主要投向实体经济,满足企业资金需求,也便利储蓄向社会有效投资转化。对我国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企业融资结构中直接融资比例偏低,这可能是由于中小企业面临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容易遭遇信贷配给,尤其当央行实施信贷紧缩政策时。间接融资占比高使风险在银行体系积聚。作为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银行理财、信托、委托贷款、财务公司,为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渠道,也拓展居民投资渠道,引导社会闲散资金投向实体经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

三、 影子银行风险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融資约束。此外,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相互竞争,促进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变,调节市场流动性,推动利率市场化。与此同时,影子银行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存在潜在风险,可能对金融体系和宏观调控产生不利影响。避免过度负债和严重期限不匹配很重要,两者都可能损害金融稳定。

1. 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通过期限转换获取收益,融入短期资金,投资长期非流动高收益风险项目,从而负债与资产期限严重不匹配,而且短期负债需要经常进行再融资,在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如市场预期变化时,资金出逃,出售风险资产,购买安全资产,容易面临流动性风险。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大多采用资产池运作模式,多个理财产品与多个金融资产相应,如果新的理财产品无法发行,则无法满足资产池流动性需求。

2. 违约风险。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没有资本充足率要求,自有资本金少,业务规模大,此外影子银行高杠杆率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面临较高经营风险,进而引致危机并使危机加重。在经济繁荣时,负债持续攀升、风险累积。尤其当融资环境发生不利变化时,高杠杆影子银行面临更高保证金要求和资产贬值而被迫减少负债引发进一步损失,违约风险很高,可能造成系统性危机。

3. 监管套利风险。商业银行有强烈激励进行监管套利,通过信托、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扩大表外资产,规避存贷比限制。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及声誉,当理财产品发生亏损时,银行仍承担保兑义务,从而表外风险向表内溢出。银行还通过银信合作把表内资产转移至表外,而信托只是中间环节,风险最终仍由银行承担,从而表外风险向表内溢出。民间借贷不受监管,利率高,债权人利益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发生信用链断裂,极易引发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4. 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我国主要通过信贷渠道调节货币流通量。而我国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之外,行使货币银行职能,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总体融资结构,进而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应。在经济繁荣时,影子银行可能导致信贷过度扩张;而在经济陷入危机时,表外风险向表内溢出,可能影响传统银行体系流动性,造成信贷过度紧缩。此外,影子银行利率远高于商业银行利率,影响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价格型工具的传导效应,抵消其部分效应,甚至可能使货币政策失效。

四、 影子银行监管

影子银行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需要防范其潜在巨大风险。

1. 宏观审慎监管。宏观审慎监管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内部化影子银行体系所产生的外部性。在“一行三会”监管架构下,加强监管部门之间协调,成立宏观审慎监管协调机构,制定相机抉择目标,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协调,共同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由于影子银行形使传统银行职能,相比机构监管(指对传统银行的监管造成这些银行通过影子银行进行更多监管套利),功能监管可能更有效,重点关注金融创新产品的监管归属问题,避免监管真空和多重监管,及时对影子银行风险进行评估,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制度设计。

2. 推进利率市场化。影子银行是对传统银行信用扩张渠道的替代或补充。在我国,理财产品规模急剧扩张与人为压低利率条件下银行间高息揽储的竞争密切相关。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助于从源头上消除官方利率和民间利率之间价差和套利空间。

3. 加强银行表外业务监管。银行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影子银行监管着重关注银行负债如长期负债,还有其资产。对于表外或者资产证券产品和业务要求提高风险准备金。对于理财业务和委托贷款,计提资本具有可操作性。加强对理财产品等表外资产业务监管,例如理财产品销售合规审查、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包括规模、资产配置动向等、资金流向监控,尤其是信托贷款以及信托股权融资。监管银信合作业务、理财业务、券商资产管理等表外业务(张振轩等,2013)。

顺周期资本充足率和直接监管银行短期借贷,可以减轻信贷周期波动和控制系统性风险。资本充足率作为稳定策略是合理的。更高资本充足率限制经济繁荣时期资产负债表扩张和经济衰退时期资产折价销售。更高顺周期资本充足率限制项目融资,证券化和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扩张。在经济不好时期,资本充足率下降限制资产清算和银行资产负债表过度收缩。顺周期资本充足率减少实体活动波动,改善资源配置效率。

4. 堵、疏相结合。由于影子银行快速发展,需控制社会融资总量规模和增速,避免社会总信贷过快增长。在增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同时,完善资本市场,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拓展直接融资渠道;拓宽居民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渠道,缓解资本供求不平衡。就民间借贷而言,推动民间借贷立法,明确民间借贷主体及其责任义务、监管主体、权限、方式,促进民间金融公开化、合法化和规范化。

总体上,欧美金融市场发达,影子银行通过复杂金融衍生品以分散风险,而在我国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下,影子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和其他融资模式满足资金需求,获取较高收益和规避监管。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避免过度负债和严重期限不匹配,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拓展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解决表外业务监管套利动机,实现影子银行体系健康、穩定发展,服务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 FSB.Shadow Banking: Scoping the Issues[EB/OL].www.financialstabilityboard.org/list/f- sb_publications/index.htm,April12,2011.

2. Pozsar, Zoltan, Tobias Adrian, Adam Ash- craft, and Hayley Boesky.Shadow Banking.Federal Reserve Bank of New York Staff Report,2010.

3.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金融研究,2011,(12):77-84.

4. Gorton, Gary and Andrew Metrick.Regulating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2010,(2):261-312.

5. 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经济纵横,2013,(4):27-30.

6. 张振轩,陈伟.浅议影子银行的发展与监管.宏观经济研究,2013,(5):65-67.

作者简介:郑和明,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3-08-20。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2篇

(一) 影子银行概念的界定

影子银行是脱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体系之外的一种信用中介组织, 它同样会带来金融风险和波动, 特别是对短期流动性的影响十分显著, 借助金融信贷业务的杠杆作用将风险成倍放大;此外, 它还会带来严重的监管套利风险和信任危机。

(二) 影子银行的特点

影子银行扮演了部分传统商业银行的业务角色, 但是又有着其独特的业务特点。从影子银行的定义中本文至少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1) 隐蔽性强, 监管难度较高。经过多年发展, 传统商业银行都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业务监管体系, 金融监管当局制定了十分严密的业务管理制度。对于非正式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来说, 其在扮演商业银行部分经营角色的同时, 却没有受到相同的监管和约束, 容易逃避金融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督, 也促使一些商业银行也开始转而寻求影子银行来获取更大的经营利润。

(2) 融资方式特殊。在传统金融体系中, 商业银行通过吸收储蓄发放贷款获利。但是, 在存在影子银行的金融体系中, 一些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的方式来募集经营资金, 通过吸收短期存款负债再将其转化长期负债资产。因此, 从金融行业全局角度来看, 信用期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影子银行造成了金融行业信用严重错配。

(3) 金融风险防范能力较弱。在金融风险防范方面, 影子银行系统由于不需要承担商业银行承担的各种税费和监管责任, 因此其可规避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和约束。一旦经营不善发生挤兑现象, 影子银行只能寻求抵押资产来进行风险防范, 这种风险防范手段显然过于单一。

二、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现状及其特征

(一) 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历程

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成熟, 证券化率较低, 影子银行的范畴明显不同于欧美国家。影子银行在我国目前主要表现为银信合作理财、典当行、民间借贷、私募投资基金、地下钱庄、小额贷款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

(二) 我国影子银行的特征

(1) 主体独立性偏低。国内影子银行多从商业银行或者国有大型企业设置的表外业务或者融资机构衍生而来, 是国有股份的下属机构。另外, 作为影子银行的另一大主体---信托公司, 由于其与商业银行业务联系紧密, 其业务范围也局限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体系内, 因此业务独立性较低。

(2) 活动的杠杆率相对较低。影子银行一个比较重要的特点就是高杠杆率, 同时也是系统性风险的主要制造者。但是在我国, 金融监管部门对杠杆率监管十分严厉, 同时私募基金不得向商业银行申请贷款。而作为高杠杆设计的金融衍生品和资产证券化业务尚未发育成熟, 无法发挥其应用的作用。因此, 国内影子银行的杠杆率相对较低, 其带来的系统性风险也明显要低得多。

(3) 产品组合结构特殊。从图1知, 银行理财产品占到了44%的比例, 并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这是因为银行追求理财规模的增长, 个别银行理财资金直接或间接投向政府融资平台、“铁公基”等限制性行业和领域, 影响了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 并给银行带来一系列风险隐患。

主要以民间借贷和民间私募基金等形式存在的活跃的民间资本, 是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特别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民间借贷规模持续增大, 利息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负担, 增加了破产清算的风险。

五、当前我国影子银行风险及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 存在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

当前, 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监管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滞后的法律建设。例如网络借贷就存在巨大的法律监管漏洞, 人行和银监会之间没有明确彼此之间的职责, 监管主体严重缺位。此外, 监管制度存在漏洞。例如, 人民银行建立了第三方支付准入制度, 但是没有制定更加具体的操作条例, 监管不到位。

(二) 期限错配可能引发流动性危机

影子银行往往是通过在短期资本市场上发行资产支持票据以获取资金, 它的期限往往很短, 但是资产的一般期限却很长, 这种期限错配的业务模式很有可能会引起巨大的流动性危机。一旦市场出现不稳定因素, 影子银行便遭遇“挤兑”风潮, 很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流动性危机, 甚至危及金融体系和金融安全稳定。

(三) 存在信用和道德风险

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占据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相当规模, 由于银行往往掌握着比客户更多的信息, 理财产品的销售人员常常“扬长避短”过分强调所推销产品的高收益, 对其风险则避而不谈。当投资的偿付能力有问题时, 会引起投资者强烈的反应, 很可能会引发信任危机, 造成挤兑风潮, 进而演变为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摘要:影子银行自产生以来发展迅速, 并在金融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随着影子银行的发展所带来的各种系统性和流动性风险等, 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基于此, 本文拟选取我国影子银行的问题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首先, 在影子银行相关理论概述的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当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的主要特点, 此外, 提出了我国影子银行面临的风险与监管的问题。

关键词:影子银行,监管,风险

参考文献

[1] 易宪容.影子银行体系一信贷危机的金融分析[[J].江海学刊, 2009 (3) .

[2] 李建军, 田光宁.影子银行体系监管改革的顶层设计问题探析[J].宏观经济研究, 2011 (8) .

[3] 陆岷峰, 张惠.我国影子银行体系问题及管理对策研究[J].西部金融, 2012 (6) .

[4] 苗晓宇, 陈晞.影子银行体系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探析[J].国华北金融, 2012 (2) .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3篇

(一)文献综述

1. 影子银行的概念

(1)国外研究综述

麦考利在2007年的美联储会议中最先提出这一概念,即在监管体系外也存在着于类似于传统银行功能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虽然不挂银行的名字,但确实有着和银行一样的功能,我们把这些机构统称为银子银行。在2011年,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着手发布了一篇名为《影子银行:内涵与外延》报告,在这篇报告中,影子银行被进行了全面的定义,只要不是正规银行序列但却有相同功能的就是影子银行。更具体点说,FSB认为影子银行会利用现有规则的漏洞,从而增加系统性风险爆发的几率。

(2)国内研究综述

巴曙松(2009)认为影子银行就是那些不具备传统银行资质但却行使相同功能的金融机构。周丽萍(2012)觉得影子银行就是能完成一切传统银行内所有的业务的但不属于正规银行序列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孙国峰和贾君怡(2015)则认为,基于信用机制,我国影子银行可以分成2类,传统影子银行以及银行影子。传统影子银行是指我们最初出现的影子银行,这些机构将募集的闲置资金通过信托贷款等方式,为实体经济借款人提供融资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此过程中机构相当于一个中介的角色,而且因为这一信用行为机制与发达国家的资产证券化等影子银行业务类似,所以称为传统影子银行。那银行影子指的是什么呢?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指银行通过开展类似于贷款的义务却没有记在贷款科目下以此逃避相关限制和监管的业务。大部分为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小部分为投资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与其他发达国家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是银行影子。

2. 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综述

系统性风险在中国的界定标准主要有两个,其中一方面是风险传播途径,另一方面是负外部性。翟进林(2001)这样定义系统性风险,当市场上某些不利信息传播影响金融机构或者机构本身存在一系列问题时,对银行内部稳定有着重要作用。包永会(2005)则将其定义成,某些机构处于困境时,对相同业务范围内的其他机构造成负外部性的影响。影子银行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却加大了系统风险。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人民银行受到市场化的相关影响,决定着手推进改革从而完善市场一系列规则,比如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让其形成独有机制规则。LPR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上由各个报价银行加点形成。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利润空间逐渐减少,各银行只有通过金融创新提升融资效率、降低经营成本,以获取利润增强竞争力,而我国影子银行正是金融活动主体为躲避监管套利而进行金融创新的产物。

2. 研究意义

在现有文献中,对于影子银行业务的研究,多数集中聚焦于营利性与风险性上,而极少涉及影子银行的存在究竟为传统银行的系统风险性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针对影子银行业务的规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带来的影响并不明确,导致我国的监管无法确定一个参照标准,无法维护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二、影子银行的存在对中国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一)影子银行业务概述

现阶段,在我们国家基本所有的影子银行都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商业银行从事的影子银行业务。理财产品作为一种工具,许多商业银行都利用其来实现对传统利率上限的突破,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设置在远远高于存款利率。第二部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从事的影子银行业务,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发放贷款为企业提供融资的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公司等。第二类是除了借贷也发放一些理财产品的机构,它们的业务与银行已十分接近。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是这类非银行金融机构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第三部分是具有借贷功能的非正式金融活动,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民间借贷。在我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占主导地位,因而在我们国家,大型机构相较于中小型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而中小型企业呢?融资较为困难,那只能求助于不太正规的民间集资,而且这些利率都对比正规银行较高,所以承担的风险更大。

以上的三部分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仍在金融监管体系内,但相较于传统较为灵活。而第三部分则完全不受传统规则限制。

(二)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

影子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造成的系统性风险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影子银行业务通过货币市场,影响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商业银行无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二是影子银行业务先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随后整个金融系统将陷入危机。

1. 高杠杆—金融脆弱性—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2008年经济危机后,我国推出“4万亿计划”来刺激经济,为了鼓励消费,中国的各个金融部门对消费信贷也给予很大的鼓励。住房信贷和消费信贷都大规模地提高了中国居民的杠杆率,相较于国际水平我国企业的杠杆率更高。从企业的结构来看,非国有企业杠杆率相对于国有企业比较低。我国的金融部门杠杆率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是低于国际水平的。危机后普遍的意见认为如果说美国的杠杆率很高,那么中国还需要加杠杆。在这样一种思想的引导下,中国金融部门的杠杆率上升得很快,央行也在一直推进相关政策来降低杠杆率。

市场情况如此,它的相应分析理论也应运而生。其中较为拥有代表性的就是金融脆弱性理论。这个理论由敏斯盖在1991年系统性总结得出。他将本体作为企业,从企业的战略角度观察到的信贷市场究竟是有着怎么样的脆弱性。一般对于传统银行,它们的系统性风险往往来自于内部周期性调动,而与外部变动无关。经济上行,银行及其他机构资金较为充足可以适当降低标准使得企业贷款,而且降低比率,企业能顺利融资,那更进一步就会选择负债比率较高的种类,并将借款投资到一些高收益、高风险且期限较长的项目上。但此时经济下行呢?市场不景气,企业无法收到预期回报,对于金融机构的贷款无法承担,只能宣告破产,然后反映到银行上,就会造成银行相应风险真正爆发。

2. 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银行理财业务是影子银行的主要来源,其中1—3个月的短期理财产品占比较高,但这些资金却倾向于收益率高但流动性差的长期投资,如:房地产、基建等长期项目。一旦资金链出现断裂,银行流动性将急剧下降,极易陷入流动性危机,并且可能将相关风险传至有关联的银行,导致整个银行业的系统性风险增大。

3. 收益率错配—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资金池作为影子银行业务最常采用的一种手段,因为在这种手段中,资产方收到的回报高于负债方,中间的差值就是真是能收到的回报率,举个例子,中国的一年期基准贷款利率是6%,而理财产品的资金方的年化收益率大概是10%,中间差的4%就是我们能收到的确实回报率。但并不一定盈利,一旦出现亏损,大多数理财产品的亏损都是投资者自己负担,最终的结果就是滋生系统性的违约风险。

4. 监管不足—多层关联—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

《巴塞尔协议》中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核心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4%,人民银行对于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也有着法定的标准。商业银行通过影子银行业务实现信贷出表,与其他金融机构联合进行套利,形成监管盲区。由于我国影子银行业务参与方众多,呈现出跨机构跨市场的特征,一旦哪一个环节出现了资金链的断裂,众多参与方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流动性危机。最终使得系统性风险急剧增大。

三、政策建议

虽然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还未引起较大波动,金融市场也没因此受到太大的波及。但如果按照一定的速度发展下去,我们就需要重视监管力度,否则迟早会造成大风险的集中爆发。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如下。

(一)“去杠杆、控风险”的监管

首先,我们要对业务范围制定一个详细划分标准,避免无上限的拓展,标准化一系列的理财产品,将嵌套风险降到最小。同时使资产存续期合理匹配产品期。其次,资金的来源必须做到毫无问题,以免各个金融机构相互借贷,也就是俗称的拆了东墙补西墙。最后,金融体系中关键的一环就是银行,它是否正常运营决定了当前金融市场是否处于健康状态,所以要对银行业的相应业务体系做到细致监督,从根本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

(二)保证信息的公开透明

制定更加完善的规则,增加影子银行业务的信息透明度。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机构,对所有产品进行划级分类,保证信息透明而且完整。

(三)影子银行的正确应用

实体经济的发展还是影子银行存在本质的作用。但影子银行怎么发挥自身作用也需要我们正确引导,它既能给实体经济带来益处,但同时也会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所以,不仅要单单保证其在实体经济的服务,也要精简流程,加快资金流传,充分利用资金流向,最后回归到实体经济中实现真正地发展。

摘要: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商业银行净利差收窄,价格竞争加剧,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爆炸式增长,商业银行流动性大幅度下降,系统性风险积聚,金融体系脆弱性增强,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研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经济意义,监管部门应全面加强监管,引导影子银行业务规范化和化解商业银行风险以保证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关键词:影子银行,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利率市场化

参考文献

[1]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2] 周莉萍.论美国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J].国际金融研究,2012(01).44-54.

[3] 孙国峰,贾君怡.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及其规模测算—基于信用货币创造的视角[J].中国社会科学,2015(11):92-110.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采用2013年1月至2019年11月数据,构建VAR模型,研究了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和银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并对相关变量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得出结论:影子银行会扭曲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能在短期内给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影子银行自身的发展与传统商业银行息息相关,并站在监管者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影子银行量化方法和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流动性;VAR

0 引言

影子银行(shadow bank)产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影子银行越来越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因为在金融危机中,由于影子银行的存在,危机后果被加倍扩大,范围波及全世界,使各国经济都蒙受了不小的损失。受到国际金融的影响,我国影子银行同样发展迅速,很大程度上是金融抑制与监管套利的博弈产物,并发展出了许多在国内金融环境下产生的特殊形式。影子银行以其像银行的影子一样如影随形而得名,但随着金融创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子银行已经不仅仅是传统银行的补充和附属角色,它已经成为现代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而货币政策又是我国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影子银行的存在无疑会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重大影响,同样也会对传统商业银行产生冲击,而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越来越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措施。2018年3月1日,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新引入净稳定资金比例、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三个量化指标,可见当局对于银行流动性的重视程度。因此,研究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关系,对货币政策的准确执行和银行安全有重大意义,长远来看对我国经济金融环境的稳定也有重要贡献。

1 文献综述

国内关于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王博、刘永余(2013)从传统流动性和新型流动性两个方面对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影子银行的新型流动性创造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取决于证券化产品的货币化程度。第二个方面是影子银行和货币政策二者之间的双向关系。王珏、李从文(2015)探讨了货币政策、信贷规模控制和影子银行三者之间的关联和动态相互作用,表明货币政策紧缩一方面降低了传统信贷的流动性;另一方面却促使影子银行迅速扩张,引发“水床效应”。胡利琴、陈锐(2016)则利用NARDL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研究发现货币政策对影子银行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都存在非对称效应,长期内扩张性低利率行为更容易引起银子行为的扩张,且经济下行会助推影子银行转型。于菁 ( 2013) 将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对货币政策作用总结为三个层面,包括降低货币政策有效性,弱化宏观信贷政策调控效力,影响利率政策实施。李波和伍戈( 2011)认为影子银行系统通过对金融稳定渠道、货币政策调控目标、货币政策工具效力以及对资产价格影响等方面对货币政策的调控有效性提出挑战。第三个方面讨论的是影子银行存在的积极影响。毛泽盛(2011)认为影子银行在短期内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有助于就业和稳定,能给实体经济提供支持(雷曜,2013),并且促进经济发展(陈剑,2012)。魏永芬(2013)指出,影子银行改变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能增加银行活力,李扬(2013)认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有效弥补了银行常规渠道信贷投放的不足,尤其在解决超短期资金急需方面,是商业银行信贷的有益补充。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对影子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货币政策的交互作用上,较少涉及研究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关系,银行流动性相关指标也存在過时陈旧问题。

2 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取

由于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银行表外资产,所以选取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增量中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作为影子银行规模(SB)。货币政策的指标有M1,M2,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等,考虑到我国目前还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选取M2作为货币政策的替代变量。衡量银行流动性的指标有流动性覆盖率,净稳定资金比例,流动性比例,核心负债比例,存贷比(LDR)等,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用存贷比来衡量银行流动性,即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的比例,存贷比越低,意味着银行有更多的存款来应对流动性问题,流动性越高。

2.2 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区间为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国泰安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网站。根据人民银行网站中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增量中相关月份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加总后得到影子银行规模。为了平滑M2的波动,做了对数处理。用人民银行网站每月发布的人民币贷款余额比上存款余额再乘10000作为存贷比指数。

2.3 平稳性检验

首先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方法依次对SB、M2和LDR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在1%的置信水平下,以上三个变量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做一阶差分后皆为平稳序列,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2.4 VAR模型估计

为了探讨货币政策、影子银行规模和银行流动性三者之间的差异性互动关系,引入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来研究多向量互动影响关系。模型中所有方程都通过内生变量当期值对所有内生变量滞后项回归估计,反应内生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设定三变量VAR模型的数学公式如下:

其中,p为滞后阶数,c 为 3 × 1 阶常数项列向量,Yt为 3 × 1 阶时间序列向量,εt为 3 × 1 阶随机扰动列向量,φ1……φp为 3 × 3 阶参数矩阵。

首先考虑滞后阶数,综合考虑似然比检验、AIC和SC准则后,确定滞后阶数为3阶。

三个方程的拟合度依次为0.309322、0.998075、0.910206,可见第一个方程的拟合度比较低,说明M2指标和银行流动性对影子银行规模的影响不是很大,后两个方程大多数变量系数估计值通过了10%显著性水平,表明后两个方程解释力比较强。从第二个方程的符号可以看出,滞后两期后,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增加都会降低货币供给,从第三个方程可以看出,影子银行规模的增加会显著降低商业银行流动性,货币供给量的指标则根据滞后期的不同对银行流动性的影响也不同。

2.5 稳定性检验

模型估计结束后,还要检验方程的稳定性,否则检验结果不成立,且无法进行脉冲效应和方差分解,本文根据AR特征根进行检验,如果VAR模型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都落在单位圆内,则模型具有稳定性。单位根检验结果如图1所示,可以看出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都落在单位圆内,说明本文的VAR(3)模型通过了稳定性检验。

2.6 脉冲响应分析

为更直观清晰地反映误差项一个正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与未来值的影响程度,采用脉冲响应函数方法观察变量间的动态作用关系。脉冲响应是用来反映变量间的短期影响,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反映变量在受到冲击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是怎么变化的。本文选取滞后期数为10期,虚线表示正负两倍标准差偏离带。图2是脉冲响应分析的结果。

图2是影子银行在受到不同冲击之后的响应过程,左边的图表示的是影子银行受到货币政策冲击后的反应。当影子银行受到货币供给一个正向的冲击,即货币供给增加时,影子银行规模会受到负向的影响,到第三期时降到最小值,然后缓慢上升,到第五期时接近于0,第七期以后影响完全消失,趋于平缓。右图是影子银行受到银行存贷比冲击后的反应。当商业银行存贷比增加,即银行流动性降低时,影子银行规模会首先在一到二期有一个小幅下降,然后在短期内上升,到第四期以后则逐渐趋于平缓,并长期处于小于0的水平,可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降低在短期内会使影子银行规模上升,长期内则会降低影子银行规模。由左右两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影子银行的规模会受到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最开始时货币供给的增加使实体企业无需通过影子银行就能获得资金支持,所以影子银行规模下降,长期来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助长了信用体系的发展,影子银行创造信用货币的功能得以发挥,所以它在这样的环境中也成长得越来越大。而当银行流动性降低时,短期内影子银行可以代替传统商业银行提供流动性,所以规模增加,但是如果商业银行流动性长期处于一个很低的位置,则影子银行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为影子银行之所以成为传统银行的“影子”,就说明他们的业务是很难分清彼此的。

图3左图反映的是当货币政策受到影子银行正向冲击之后将会怎样反应。当影子银行规模增加时,货币供给在短期内会减少,在第二期时达到最低点,接下来缓慢上升,直到滞后三期时又达到最高点,之后逐渐保持平稳,长期处于0之上的影响水平。右图表示的是商业银行存贷比对影子银行冲击的反应。当影子银行规模下降,一开始存贷比没有太大变化,随着时间推移,存贷比缓慢下降,即商业银行流动性增加,随后趋于稳定,长期处于低于0的位置。通过左右两图的对比可以说明,首先,影子银行确实有通过信用机制向实体经济提供流动性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传统中介的货币创造功能。其次,影子银行规模下降时,存贷比下降,意味着银行的贷款也减少了,说明影子银行业务因为和传统银行业务的紧密联系而使它们互相影响。

总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可以看出,影子银行会扩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也许会扭曲当局者在制定政策时想要实现的目的,长期来看对我国经济状况的稳健运行会产生预料不到的隐患,也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极大困难。

2.7 方差分解分析

方差分解是利用模型中每一个内生变量结构冲击对其他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效应分析,比较不同内生变量冲击的相对效果。对影子银行、M2和银行存贷比三个变量做方差分解得到的结果如图4所示。

图中percent X variance due to Y,表示由Y引起的X方差百分比,即X变量的方差变化中可以由Y变量解释的有多少,从第一行中可以看出,银行存贷比的变化几乎只能由自身变动解释,M2和影子银行对其没有太大解释力,即银行存贷比与M2和影子银行都没有太大关系。从第二行的三幅图可以看出,银行存贷比大概可以解释20%的M2变动,并且这一比例从第一期到第十期基本维持不变,同样地,影子银行规模的变动对M2变动解释力很小。第三行表现的是不同变量对影子银行的方差贡献度。可以看出从第一期到第三期,银行存贷比对影子银行方差变化的贡献度逐渐增加,随后保持不变,大概在5%,而M2的贡献度则在一到三期缓慢减小,随后维持在略高于20%的水平。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影响关系,这与格兰杰因果分析的结果一致。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過构建向量自回归(VAR)模型,分别以影子银行规模,M2,商业银行存贷比为变量,研究了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流动性之间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

(1)影子银行体系的存在扩大了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会比计划提供的货币供给更多,在一定程度上干预了货币政策的实施目标,给货币政策的监管带来不小的挑战。

(2)影子银行能在短期内给实体企业提供流动性,缓解实体经济的资金紧张问题,但从长期来看整个金融系统流动性的缺失无法通过影子银行补充。

(3)影子银行规模和商业银行流动性息息相关,短期内呈现互补的关系,但从长期来看,当传统商业银行流动性下降时,影子银行自身的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结论,从我国政策制定和监管者角度,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正确认识影子银行影响的双面性。由于影子银行在金融危机中所发挥的负面作用,使得目前对影子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评价更偏向消极的一面,但应该意识到影子银行也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可以在短期内向实体企业提供流动性,而且现在已经成为各国金融体系不容忽视的部分。

(2)建立健全影子银行量化方法,首先做好影子银行识别工作,完善规模测算,准确掌握影子银行管理资产范围,在上述基础上完善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让影子银行走到“阳光”下。

(3)针对影子银行可能对货币政策实施产生的扭曲效果,建议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M2转到市场利率上来,同时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这样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货币政策调控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利琴,陈锐,班若愚.货币政策、影子银行发展与风险承担渠道的非对称效应分析[J].金融研究,2016:154-162.

[2]王博,刘永余.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启示[J].金融论坛,2013,18(03):3-8.

[3]颜永嘉.影子银行体系的微观机理和宏观效应——一个文献综述[J].国际金融研究,2014,(07):46-53.

[4]徐云松.货币政策、影子银行与银行流动性[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8,20(05):18-27.

[5]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12):58-67.

[6]许少强,颜永嘉.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利率传导与货币政策调控[J].国际金融研究,2015,(11):58-68.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5篇

一、国际学术界关于影子银行的界定

影子银行在国际学术界的定义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给出了三个标准。首先,从参与实体的角度来看,影子银行通常指的是监管体系之外,且被监管较少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第二,从实施活动看,像银行一样实施借短贷长和杠杆活动,实施具有期限、信用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活动,实施与银行业务相类似的信用中介业务。第三,从创新市场看,系指创新金融工具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市场或者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及提供短期资金的回购市场。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所有受监管银行系统之外的非传统信贷中介形式”定义为影子银行。

二、中国影子银行定义文献综述

不同国家政治环境、经济发达程度不同会使得金融机构有所不同,所以,不同国家金融业务不尽相同会使得“影子银行”涵盖的主要业务也不尽相同家。在此背景下FSB曾总结,“全球影子银行业务不尽相同,所以可能并不存在国际范围内的通行口径,因此各国根据自身政治环境、监管体制、经济发达程度、金融体系、金融业务等具体情况来判定哪些为影子银行业务”。中国学者基本上一致认同中国的影子银行有自身的特殊性,并不完全符合FSB提出的定义。周小川也曾提出“中国的影子银行规模较小,产品结构相对简单,风险尚未突出”。

参考FSB对影子银行界定,许多中国学者对影子银行界定时立足于金融信用中介和信用创造的基本功能。殷剑锋等大部分学者,根据最终信贷主体的不同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分为银行的影子业务、传统影子银行业务。前者是银行为了规避信贷监管将本质为贷款的业务转为其他,以此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被统计为信贷的信用活动,后者指主体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创新业务。曾刚从信用创造的广义程度,将中国影子银行业务分为:严格意义的信贷和广义的信贷。他认为,银行机构刚性兑付的特点,创造的信贷和基金是严格意义上的信贷,最终流入实体企业。而非银行同业只是将资金从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创造的信贷是一种相对广义的信贷。

李文喆给出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功能性定义。涵盖的金融业务主要包括三类:一类是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影子银行,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第二类是指实质上属于银行业务、但又通过各种通道规避了严格的银行业监管的金融业务。与“银行的影子”有类似之处,但涵盖范围更大一些。第三类是与商业银行风险隔离的各类非银机构从事的投融资业务,包括P2P、互联网金融等,以及各类自负盈亏、不刚性兑付的资管业务。二三类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影子银行。

纪敏在研究中总结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最大特征就是“银行的影子”。忽略交叉持有情况,各种资管产品中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占比不足四分之一,但银行表外理财规模远高于其他类型资管产品规模,仅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与银行表外理财规模大体相当,但仍略低于银行表外理财余额。

三、中国影子银行行为机制

(一)银行影子与传统影子银行

对中国影子银行内涵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对影子银行规模核算、风险管控进行深入研究。因为影子银行具有以下标准:开展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业务,不受或少受监管。所以银行部分业务也符合以上特点。

银行影子通俗的讲,是指银行通过开展“类贷款”业务,例如:以其他银行为通道的票据买入返售、信贷资产双买断、同业代付等。却没有记在贷款科目下,规避贷款相关限制和监管。大部分为借助第三方金融机构的银行同业资产业务,小部分为投资资产业务和表外业务。

传统影子银行是指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提供融资的业务将募集的闲置资金通过信托贷款等方式,转移给实体经济借款人。在此过程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充当信用中介,通过货币转移创造信用。这一信用行为机制与发达国家的资产证券化等影子银行业务类似,所以称为传统影子银行。不同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与传统影子银行规模相比,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内容是银行的影子。

(二)银行影子的行为机制

在经济体中的部门,只有银行具有发放贷款、购买外汇、购买企业债券等资产扩张功能,并在此过程中同时增加客户存款,整个过程最后创造信用货币,是唯一具有货币创造功能的部门。而传统影子银行没有货币创造的功能,只能通过货币的转移创造信用,而且二者对金融总量的影响也有差异。与传统的影子银行相比,两者在信用行为机制上存在较大差异。总之,银行影子在创造和新增信用的同时创造货币,实现了货币扩张。而传统的影子银行新增信用不对应货币扩张。但银行创造信用同时创造货币的行为受到货币当局的限制。所以银行为了规避信贷政策,同时满足非金融机构的融资需求,将同业往来、同业代付、信托收益权等资产或表外业务来规避信贷政策等,记在资产方,同时将等量企业存款货币记在贷方。

根据不同的资产科目,银行影子业务可分为银行同业渠道,非银行同业渠道和投资渠道。

“银行同业渠道”,常见业务有“买入返售银行承兑汇票”、“同业代付”和“买入返售信托收益权”。指银行通过两家银行间的操作,向企业提供类似贷款的融资创造相等数额货币,将本应记于贷款科目下的资产隐匿于同业资产下,从而规避了资本充足率要求和信贷投向限制。

“非银行同业渠道”常见业务有“同业拆借”、“同业存放”、“买入返售”。指银行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融出资金,通过委托贷款等方式转为企业存款。“投资渠道”常见业务有“银信合作”。因为存在信贷投向限制,指银行持有企业投资资产,为非金融企业提供融资,将为企业提供的贷款转变为投资资产。从而规避贷款限制。

综上可知,在以上业务中,非银行金融机构只是充当渠道,通道最终债务人一方为企业,债权人一方为银行,最终的信贷风险不需要作为“通道”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承担。

(三)传统影子银行的行为机制

传统影子银行是指非银行金融机构不作为银行影子的“通道”时,通过相应业务将资金从供给方转移到需求方。在银行体系中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资金量一减一增,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中介)行为,在此过程中创造了信用,但没有影响银行创造的货币总量。

借贷行为中贷出方为债权人,借入方为债务人,债权债务关系的统一即为信用关系,所以经济学中信用即债权债务关系。所以银行的影子和传统影子银行都创造了信用。但银行作为唯一具有货币创造能力且具有刚性兑付功能的部门,在创造信用的同时创造了货币。所以银行的影子为货币创造型信用,传统影子银行为货币转移型信用。

从宏观看,两者有重要差别。用流通速度的定义式MV=PY简要说明,银行影子业务实质为贷款业务,创造信用的同时创造了货币,货币数量M增加。而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加速货币流通,增加了货币流通速度。

结束语:

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以及研究,并对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结影子银行的三个标准,本文总结出:中国影子银行满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结的前两个标准:影子银行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业务,具备完整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但不同于银行要受到严格的监管,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受到较少监管。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中国影子银行特殊性在于,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结构相对简单,传统影子银行创新金融工具业务规模较小,主要为依赖于银行信用、从事银行业务的“银行的影子”。对中国影子银行界定全面、精准的理解,可为后续影子银行规模的核算和风险的管控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即从事与银行业务相类似的,具备完整的信用转换、期限转换和流动性转换功能的金融业务。但中国影子银行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影子银行产品结构相对简单,传统影子银行创新金融工具业务规模较小,主要为依赖于银行信用、从事银行业务的“银行的影子”。

关键词:影子银行,信用转换,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

参考文献

[1] 殷剑锋、王增武,影子银行与银行影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曾刚,监管套利视角的影子银行,[J].金融市场研究2014,(05):91-105.

[3] 李文喆,中国影子银行的经济学分析:定义、构成和规模测算[J].金融研究,2019,(03):53-73.

[4] 纪敏,李宏瑾.影子银行、资管业务与货币调控方式转型—基于银行表外理财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8,(12):1-18.

[5] 赵金鑫.影子银行、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改革[J].上海金融,2019,(06):50-55.

影子银行风险论文范文第6篇

2007年发生的美国次债危机是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事件。本次事件当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就是“影子银行”的存在。影子银行系统作为现代美国金融体系最具创新性的金融安排机制,成为了推动本次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并蔓延至全世界的关键环节。

“影子银行”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出现于2007年美联储联会,由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保罗·麦凯利(Paul McCulley) 提出,后来又被称为 “平行银行系统”、“准银行体系”和“影子金融体系”。在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影子银行被认为是罪魁祸首之一,此次危机将影子银行的脆弱性、复杂性以及难监管性完全暴露在大众面前,“影子银行”以一种异常霸道的姿态闯入大众视线。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各方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各不相同,无法评述哪个更为正确,只是界定的角度和标尺不同才有各自不一的定义,但究其本质,还是没有多大变化的,即从事传统银行类似的信贷业务;采用金融创新的方式规避既有监管。

到目前为止,对影子银行较为官方的界定是: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无监督的信用中介机构, 包括新型网络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财机构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监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机构,包括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三是机构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监管不足或规避监管的业务,包括货币市场基金、资产证券化、部分理财业务等。

中国的影子银行产生的大背景很大程度上与金融体系的发育滞后以及规避监管相联系。与美国的影子银行不同,中国的影子银行虽然有部分原因可以归因于规避监管,但不可否认的是,其最重要的背景还是中国金融体系未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以及投资者的需求。

由于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驱动不一致,整个社会融资缺口一步步扩大。2009年至2012年我国的社会平均融资总额约为14万亿,但新增银行信贷规模只有9万亿元,而资本市场的年均供应量不足1.9万亿,这就产生约2.5~3.5

万亿的融资缺口。如此巨大的融资缺口当然需要其他途径来满足,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当正规渠道无法满足融资需要时,企业就倾向于影子银行等非正规渠道进行融资。

在现行的金融大背景之下,资金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供给量,学过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便是卖方市场了,市场利率高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影子银行顺应了人们对于所借出的资金更高回报的需求,使得存款大量向其转移,传统信贷规模逐渐变小。

影子银行的出现顺应时势要求,是一种金融创新,有效地缓解了金融抑制。除了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收益,也弥补了现行财政体制中的一些小缺陷,例如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影子银行直接连接了资本双方的供应和需求,促进了金融脱媒化,优化了国内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

二、影子银行的风险

不得不承认,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银行的不足,解决了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对活跃金融市场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因缺乏必要监管,影子银行也存在潜在的金融风险。

2011年初以来,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开始公开化和表面化,这一时期非法融资日益猖獗,而究竟我国的影子银行和国外相比情况如何,对宏观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风险状况如何?这些都已成为当前金融体系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研究影子银行的风险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影子银行的运行体系。影子银行分为两大体系,一是以银行为主导的内部影子银行体系,一是广泛的民间融资体系。内部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儿科分为银行理财产品、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银信合作、银证合作以及同业代付六种,民间融资体系则相对简单一些,共有小贷公司、典当行和民间集资三种。

将影子银行体系梳理一遍之后,在脑中也有了一个更为具体的形象,发现身边的一些较为熟悉的钱财交易场所也可以归类于影子银行。可以看出,信息不透明、资金期限错配、高杠杆(注释1)、高关联性以及对监管的刻意规避是影子银行的主要特点,也正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所在。影子银行给中国金融体系带来的

2 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抬高借贷利率,危害传统商业银行,给货币政策(注释2)带来冲击,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

在第一部分中提到,影子银行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但同时也在无形中抬高了融资过程中的资金成本。由于中小企业在正规商业银行很难贷到资金,为了企业发展,影子银行就是这些企业的不二选择,但是影子银行虽然借贷门槛相对较低,其高利率却让这些企业不堪重负,导致企业无法偿还贷款,进而致使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断裂。

尽管影子银行利率较高,但却阻挡不了各方向其借贷,比起传统信贷,影子银行手续简单、门槛较低、操作灵活、资金供求双方掌握的信息更加充分,这就减少了由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违约风险,尤其是小规模的融资,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这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使得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损失盈利性来占取市场份额。

影子银行的发展对货币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货币最终目标的实现是通过对中介目标的调节来实现的,由于影子银行的发展,央行虽然能控制货币存量,却无法实现流动性管理,而在经济消费和投资的最重要的因素上就是流动性。由此看来影子银行的壮大不利于我国稳定物价,经济发展及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影子银行自身的违规操作现象也给金融稳定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由于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政府监管的相对滞后,我国担保业、信托业以及相对风险性较低的银行理财产品相继出现违规操作的。尽管政府部门对包括担保业和信托业在内的金融监管和整顿从来没有停止过,违规操作依然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金融系统的稳定性。

影子银行在委托贷款方面对委托人而言具有较大的风险。在这一个小分支业务中,影子银行只是作为一个中介将委托者和借贷者链接起来。受托金融机构在整个委托贷款过程中只负责代为发放、监管使用、协助收回这些中介过程,其所收取的手续费只是按照贷款额的固定比率计算的,贷款收回与否,与机构没有直接利益关系。这样一来,银行只负责牵线搭桥,将贷款从委托者处借来,然后找到合适的借贷者,转手贷款。由于没有利益相关,贷款人是没有动力去收回贷款的,这样一来,所有的风险都落在了委托人身上。

3

三、影子银行的发展趋势

影子银行在国外已成为金融体系的中流砥柱,但是在中国由于金融创新不足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影子银行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内监管部门也未能及时对相关问题作出回应。研究影子银行的发展势头,未来势必会有更多相关法令对影子银行作出针对性的调整。

影子银行或将被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影子银行的存在一直游离于金融监管体系之外,对这一现象相关部门不会坐视不理,改变这一现状的方法就是改变监管方式,将我国的影子银行纳入监管范围之内,由针对机构监管向针对功能监管方向改革,这样既能有效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又能避免重复和交叉监管的现象,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影子银行的信息将趋向透明化。影子银行难以评估的风险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其经营的不透明性,因此要对影子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必须强化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设计科学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监督主体负责监督影子银行履行信息披露的义务,以改善影子银行不透明对金融投资市场带来的影响。

由银行表外业务向资产证券化业务转换。目前, 中国影子银行的多数业务借以银行理财产品、 银信合作等形式为依托进行交易,是在传统银行上进行了改造和变通,主要是银行表外业务,以资产表外化为核心。从欧美影子银行发展来看,资产证券化是影子银行最好的道路。从业务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中国的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实力越来越强,其将逐渐采用主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不断开发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或非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 用以替代为商业银行提供通道业务。因此,资产证券化将会成为中国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组成部分,金融中介业务发展也将逐渐由银行表外业务为主导向资产证券化业务为主导演变,最终加入全球资产证券化市场。

4

注释1:杠杠在简单地来说就是一个乘号,在公司财务里,杠杆是指净利润变化率与总收入变换率的比值,对金融机构而言,我们通常使用资产负债表的总资产除以权益资本来测量金融机构的杠杠率。

注释2:货币政策的定义是一定时期一国的央行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

参考文献:①《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及其监管》——吉祥

②《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研究》——施懿文

③《论影子银行体系国际监管的进展、不足、出路》——周莉萍

上一篇:林业企业融资论文范文下一篇:我国保险投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