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范文

2024-06-27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范文第1篇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完善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保障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方法:通过对职业暴露危害影响因素的探讨及原因分析,总结其防护对策。结果: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并完善培训教育可以降低职业风险。结论:加强对护理职业暴露的知识培训,增强护理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关键词 护理人员 职业暴露 危险因素 防护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由于医院工作环境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临床护理在进行各项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组织和排泄物等及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常常暴露于各种职业危险中,遭受职业性损伤的机会相应较高,因此,护理人员必须了解潜在的危险因素并掌握防护措施,才能有效地做好自身职业防护。

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生物因素:对护理人员易造成职业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在工作中经常直接接触的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体液、排泄物等,特别是外科护士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分泌物等,存在着被感染的高度危险[1]

意外损伤:职业性质和特殊的工作环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容易被锐器损伤,如掰安瓿时划破手指,抽药后回套针帽时刺伤手指,将血标本注入试管、注射时被针头刺伤,输液结束后拔针时被针头刺伤;不及时拆卸针头,徒手分离针头、处理破碎的安瓿等;注射操作过程中将用过的针头与棉签、针帽、液管混放导致的分类处理时被锐器划伤。

化学因素:包括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消毒剂。护士每天都要接触大量化学消毒剂,医院使用的消毒剂:甲醛、含氯消毒劑等对皮肤有轻度损害,强烈的气味对呼吸道刺激大,可引起鼻炎、哮喘,重度可造成中毒或致癌;随着各种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涌现,使肿瘤治疗的效果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多数抗癌药物在杀伤或抑制癌细胞的同时,正常组织细胞也受到损害。医务人员尤其是护理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治疗时直接或间接接触此类药物,日积月累会对身体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2]

物理因素:护士工作中频繁接触紫外线,易引起皮肤瘙痒、过敏、角膜炎,甚至可诱发皮肤癌;电离辐射,如X射线及其他放射性治疗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影响生育,长时间接触可能致畸致癌。

职业暴露的原因

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没有充分意识到锐器损伤的危害性,在工作中未能执行标准预防措施,一些年轻的护士认为即使被损伤,患传染病的几率也很小,存在一种侥幸心理。

缺乏正规严格的防护教育培训及自身防护理念,对某些传染病的传播认识不足、防护措施不当。

工作烦忙,全神贯注地投入危重急症病人的抢救,往往忽略了自身的防护。

医院领导思想观念滞后,对职业防护基础设施、设备方面不舍得投入资金,使医院落后的职业防护条件得不到改善。

职业暴露的防护措施

加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教育:要加强对护士职业防护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工作中开展普及性预防,即假定所有患者血液、体液都有潜在感染性而采取的防护措施[3]。强化自我防护意识,增强职业暴露防护的自律性,加强医务人员职业安全与健康教育,日常工作具有慎独精神,防范意识须落实到每项操作的每一个环节。

严格执行操作标准,加强职业暴露的控制与管理:加强监督管理,不定期抽查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措施落实情况,使护理人员在实施各种操作中时刻树立防护意识。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和隔离制度,建立健全职业防护规章制度,全员进行锐器伤后的伤口处理培训,伤后要及时处理伤口。严禁双手带针帽,及时送入锐器盒进行处理,操作后要及时清理用物,以免他人清理用物时被刺伤。

建立职业暴露登记报告制度:医务人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立即按照规程进行局部处理,到感染管理部门填写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再根据具体情况处理或到专科治疗。

建立预防体系:全院职工定期进行体检同时进行免疫接种,全体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体检一次,特殊科室如放射、急诊、手术室每半年一次。并全体注射甲、乙肝疫苗,以增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甲、乙肝的感染。

改善工作环境:改善护理人员工作环境是护理人员职业感染防护的物质保障。医院加强职业暴露预防资金的投入,提供有力的职业安全保障,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总之,在医学领域,伴随着诊疗手段的不断更新,使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越来越多,并呈现出隐匿性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医护人员的潜在危害也不断增加。因此要加强医护人员自身的健康保健,完善职业防护培训教育,建立锐器损伤后登记上报制度,熟练掌握刺伤后常规处理流程,使医护人员的职业风险降到最低限度,保障自身健康,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曹伟新,李尔之,主编.外科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4-185.

2 高中度.浅谈介入放射医护人员的防护[J].华夏医学,2003,16(2):215.

3 亓秀梅,朱念琼.从健康促进角度看我国护士职业防护存在的问题[J].现代护理,2006,12(2):507-508.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范文第2篇

护士职业暴露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 针头刺伤:采血护士经常碰到的是针头处理过程中的刺破以及在采血过程中的采血针头刺破; (2) 采血人员的皮肤与血液直接接触; (3) 粘膜接触:指的是验血样过程中发生的离心机气流飞溅等。

2 影响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

(1) 生物因素:专家指出, 人群血液性传染病的流行率决定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程度。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结核杆菌等。 (2) 隐患因素:主要包括一次性工作服、口罩、手套、帽子、一次性耗材、注射器及针头、渗漏血袋等。 (3) 物理因素:主要指的是操作损伤和针刺损伤。 (1) 血液泄露:统计数据显示:血站职工职业暴露中粘膜污染占6.52%, 皮损污染占15.7%, 针刺占77.78%。如果工作时采血护士的手部有皮肤的破损, 很有可能感染带有HIV、HCV、HBV血液病毒。另外, 在采血过程中留样时, 也会对护士的手有不同程度的污染, 比如处理献血反映时针眼血液外溢和导管夹松夹造成血液外溢。 (2) 针尖损伤:被针尖刺伤过的采血护士的比例大约是80%, 采血护士这一高危职业群体时有可能发生经血液传播疾病、感染以及针尖刺伤。 (4) 化学因素:常用于物品表面、室内空气消毒的含氯消毒剂、戊二醛等化学因素在采血护士的周围随处可见, 由于特殊的血站工作环境, 采血护士每天面临着这些潜在的危险。

3 保障职业安全的措施

(1) 树立职业安全意识:为确保护士在血液采集活动过程中的自身安全, 在进行任何一项操作时, 不仅仅要加强保护献血者的安全, 还要注意采血护士自身的安全防护, 避免受工作因素的侵袭与损伤。 (2) 采血过程中的防护措施:在为鲜血者进行采血的过程中, 采血护士应该戴好帽子, 穿好工作鞋, 避免露出脚趾, 穿好工作服避免口腔、鼻子以及皮肤暴露在病毒污染过的血液中, 防止血液溅入眼内, 所以操作时动作要特别轻。留取血液标本前, 要检查试管是否完好, 如果热合采血管的话, 要事先选择好合适的电流强度, 防止因电流强度的过高导致的热合破裂。当采血针拔出后, 一定要告诉献血者正确且有效的按压方法。 (3) 血迹的清除:采血过程中, 采血护士的手上沾上了血迹, 要立刻拿泡在消毒水中的毛巾擦干净。如果有渗漏的废液或者是血液, 应该按照WHO消毒规定进行消毒。 (4) 消毒剂防护:采血站的工作环境消毒采用的消毒剂应该根据不同的空间分开选择, 比如紫外线消毒设备或者是臭氧消毒设备。因为有效的消毒不仅能对防护工作人员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能够满足安全采供血的要求。 (5) 废弃物管理:废弃物分类放置。废弃针头, 放入专业一次性锐器盒内封闭。感染性和损伤性废弃物由专人到垃圾产生处收集, 先集中高压灭菌, 再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处理。 (6) 近距离飞沫传播疾病的安全防护: (1) 加强对献血者的排查, 详细询问病史, 严格体格检查, 阻止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献血, 延缓从传染病流行地区回来不足21h的人员献血。 (2) 流动献血车上安装空气消毒设施, 采血过程中动态消毒机始终处于开启状态。 (3) 献血车上设专人负责组织工作, 安排献血者有序地上车, 防止车内过分拥挤。 (4) 工作结束后对献血车内包括台面、地面进行彻底消毒, 工作人员离开前打开定时消毒机对空气进行再次消毒。

4 职业暴露后的处理

伤后立即用肥皂和流水冲洗伤口, 尽量挤出伤口的血液, 用75%乙醇或者其他皮肤消毒剂进行医疗处理;伤后72h内作HIV、HBV、HCV、梅毒螺旋体等的基础水平检查;可疑暴露于HBV感染血液时, 注射乙肝病毒高价抗体和乙肝疫苗;可疑暴露于梅毒螺旋体感染血液时, 可于24~36h内注射大剂量青霉素。

5 职业安全的保障

(1) 建立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血站建立可行的职业暴露应急处理预案, 详细规定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案, 包括采供血各环节以及从人员安排、采用方法、物品设备准备和使用等各方面的处理措施。 (2)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血站由专人负责职业安全管理, 并对血站的职业安全负责。各科室设立安全监督员, 确保及时解决工作中的职业安全。同时保证血站工作环境进行安全管理, 并确立有效地评价标准, 提出改进措施。

摘要:为达到做好采血护士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工作的目的, 结合多年的实际采血工作经验, 针对采血护士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有意外暴露和难免的危险操作, 长期接触传染源, 需要对感染有效地控制, 加强防范。本文主要探讨血站的工作人员 (主要是采血护士) 的职业防护问题。

关键词:采血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

参考文献

[1] 殷大奎.认清形式, 加强预防控制艾滋病[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00, 1:35.

[2] 田秀花, 郭宗娥.采血护士所面临的职业危险因素和防护[J].中国数学杂志, 2004, 17 (5) :382.

[3] 李映兰.介绍美国护士的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预防[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8 (8) :116.

[4] 颜超.医务人员职业感染的危险防止对策[J].国外医学·流行病传染病学分册, 2001, 28 (12) :262~265.

[5] 李天君, 姜志勇, 赵峰.臭氧与紫外线对空气消毒的比较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 2003 (4) .

[6] 世界卫生组织.血液采集及血液制品规程[M].日内瓦.WHO, 2002:26~27.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范文第3篇

(一)、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操作或进行清洁、消毒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和护理工作制度,避免发生职业暴露。

(二)、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采取最基本的防护措施,穿工作服和工作鞋,戴口罩、帽子,洗手。

(三)、以下情况应戴手套,脱去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1、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

2、解除患者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

3、清理传染性患者用过的物品及进行清洁消毒时。

(四)、当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当穿隔离衣,戴眼罩、面罩,穿鞋套等,以防感染。

(五)、在护理传染性疾病患者时,根据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隔离和防护措施,必要时采取双向防护。

(六)、及时清理被污染的被服及各种污染物,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及微生物传播。

(七)、及时处理被污染的医疗用品及设备,重复使用的医疗仪器设备应进行清洁消毒。

(八)、正确处理医用垃圾,避免造成交叉感染。

(九)、若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并及时上报,按照医院规定进行相应的身体检查和预防治疗。

二、医疗锐器伤的防护措施

(一)、加强对临床护理人员教育,对医疗锐器伤的认识及重视,掌握预防医疗锐器伤的措施。

(二)、正确处理医疗锐器,避免发生锐器伤:

1、及时将用过的针头与注射器分离;若针头带有血液或体液连同注射器一并弃入锐器盒中。

2、针头、安瓿等锐器应放在固定的坚硬的锐器盒内,禁止将针头遗弃在不耐刺的容器中。

3、禁止将针帽套回用过的针头。

三、发生医疗锐器伤的应急处理

(一)、护理人员如不慎被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传染病污染的尖锐物体划伤或刺破皮肤时,按照以下步骤立即进行处理:

1、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切忌只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2、立即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

3、污染眼部黏膜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

4、用0.5%碘伏或75%酒精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必要时到外科进行伤口处理。

(二)、发生锐器伤后,上报院感办、填写锐器伤登记表。

(三)、当暴露源为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时,参考以下建议进行访视:

1、乙肝病毒(HB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2、丙肝病毒(HC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丙肝病毒(HCV)抗体,丙肝病毒(HCV)阳性者需要检测丙肝病毒(HCV)-RNA证实。

3、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后,于暴露后即刻。2周、8周、12周、24周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肝病毒(HCV)混合暴露者,延长访视至暴露后12个月。

(四)、以上暴露也可根据感染科专家建议,制定个体访视计划和暴露后免疫防护方案。

四、艾滋病(AIDS)防护管理

(一)、加强护理人员有关预防知识的学习,掌握有效防护措施。

(二)、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的护理和治疗工作时必须戴手套。接触被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器具或物体表面时也必须戴手套。接触每一个患者后要更换手套。

(三)、脱手套后必须立即洗手,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

(四)、医务人员的手部皮肤存在破损时,应先采取措施保护破损伤口,再戴双层手套。

(五)、在进行可能出现血液或体液飞溅的操作时要带口罩、眼罩或面罩,避免口、鼻、眼粘膜接触污染的血液体液。当可能有大面积飞溅时,还应穿具有防渗功能的隔离衣。

(六)、建议使用真空采血。禁止对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复帽。

(七)、使用后的空针、针头、输液器等单独存放在密闭、不易刺破的容器内,外套黄色垃圾袋。

(八)、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禁止用手接触使用过的针头等锐器。

(九)、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血渍,须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或0.5%过氧乙酸溶液将血渍全部覆盖,浸泡消毒30分钟,然后进行清洁处理,不能直接用抹布或拖把擦拭。

(十)、对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化验标本应放在带盖试管内,再放入密闭容器内送化验室,防止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溅洒。标本运送遵循有关生物安全管理规定。

(十一)、在运送阳性标本途中应携带消毒剂,以备意外。

(十二)、如果不慎被污染的针头刺破皮肤,应按照医疗锐器伤处理措施进行紧急处理。

(十三)、请感染科专家对伤口进行评估、处理及预防用药。

五、化疗防护工作规范

(一)、总体要求:

1、护理人员到岗前进行岗前教育,并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增强化疗科室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和防护知识。

2、接触化疗药品及做好相关处理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如穿防护衣或使用一次性围裙,戴好口罩、帽子、眼罩、手套等,摘掉手套后应认真洗手。

(二)、化疗药液的配置及临床应用:

1、配置化疗药须穿隔离衣,戴双层手套、口罩。

2、掰安瓿时用纱布包裹防止药液外溅,融粉剂时,溶酶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浸透后再搅动,注入药瓶中的负压不宜过高,以免拔针时药液外溅。

3、使用较大注射器抽取药液,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的3/4,防止药液外溅。

4、操作时应确保空针及输液管接头处衔接紧密,以免药液外漏。

5、不要将抽吸化疗药空针内的空气直接排到空气中。

6、在配制化疗药、输入化疗药物时,如药液接触皮肤或溅到眼内应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为患者更换输液时戴手套。

7、化疗药物应专人、专柜保管。药瓶有损坏时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三)、废弃物处理:

1、废弃化疗安瓿、小瓶。用完后立即放入带盖密闭的桶内,并及时处理。

2、安瓿中如有剩余药液,不可直接丢弃,应放入密闭容器后丢弃。

3、配制化疗药物后的垃圾应按有毒垃圾处理,装入黄色垃圾袋,盛垃圾容器要加盖并及时处理,防止化疗药物蒸发到空气中污染环境。

(四)、环境保护:

1、加强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2、对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用清水冲洗。工作台面、治疗车(盘)等用后及时用清水擦拭,防止残留药物挥发到空气中。

3、加强宣教,患者呕吐物、排泄物要置于带盖容器中,如有遗洒应及时清理,并用清水反复擦洗。

4、处理化疗患者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时必须戴口罩、手套。

护理部工作制度

一、根据院工作计划,结合临床医疗和护理工作实际,定期拟定医院护理工作计划,经分管领导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

二、经常督促检查工作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及护理人员工作职责的贯彻执行,提高基础护理和疾病护理的质量。

三、合理计划和调配使用护理人员,做到护理任务和力量的基本平衡,加强对护士长工作的具体指导,充分发挥护士长的作用。组织护士长查房和各科之间定期交叉检查和不定期检查。

四、负责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开展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操作技术的训练,统一常规技术的操作规程和定期考核。开展业务教育和举办短期学习班,加强护理工作的技术管理,开展护理工作的科研和技术革新活动,不断提高护理技术水平。

五、全面实施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

六、做好病房管理,达到环境整洁、安静、舒适、安全、工作有序的要求。对患者进行住院指导和生活管理,搞好基础护理,合理控制陪护,积极创造条件,搞好病房设置规范化。

七、定期对各科(病房)常备药品、器械物品的领取、保管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八、了解或参加各科开展的新业务、新技术及危重患者的抢救。

九、经常深入科室了解实际情况,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落实,杜绝护理事故,减少护量差错的发生,分析护理工作质量,发现问题衣时解决,并作好记录。定期向院长汇报工作,提出改进工作措施。

十、掌握全院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关心护士生活。

护理安全教育、管理制度

一、各类护理人员每年必须参加护理安全相关内容的教育及培训,从思想上重视护理安全。

(一)、新护士及进修护士入院教育内容必须包含护理安全教育。

(二)、其他人员每年接受1~2次院内或科室组织的相关内容的教育或者培训。

二、护士长要重视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对新业务、新技术的开展必须遵守相关的准入制度,并在科内护理人员中进行广泛培训后方可实施。

三、各级护理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一线护理人员的工作状况,及时发现、清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对违反护理工作要求、操作常规的现象及行为,要及时进行教育及纠正。

四、护理管理部门要及时将科室存在的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反馈,督促整改,并追踪改进效果。定期进行护理不良事件分析,通过案例进行安全教育。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范文第4篇

4心理社会因素

1切断传播途径的防护措施

1.1洗手:在医院内非紧急情况下,护士在护理患者前后,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等均应认真洗手,洗手时应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法。如果手被体液或人体组织污染,应在安置患者于安全的环境中后,立即用肥皂和水清洗,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手。

1.2戴口罩及防护目镜

口罩经常清洗、消毒;口罩变湿后或被血液、体液污染后要立即更换;口罩应盖住口鼻部,不能挂在颈上反复使用或备用,口罩两面不能混用。

1.3戴手套

操作中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脱手套后仍需彻底洗手。

1.4穿、脱隔离衣

隔离衣每天更换,如被血液、体液污染后或打湿后应立即更换。

2控制感染源的防护措施

2.1隔离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区携带者

根据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严格遵守隔离原则采取隔离措施。

2.2按规定程序处理污染物及废弃物

所有医疗废物,包括一次性锐利器械、各种废弃标本、感染性敷料及手术切除的组织器官等,都应放在有标记的塑料袋或专门容器内,送往规定地点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医护人员误伤或在运送途中流失。

2.3环境储源的防护措施

保持医院环境的清洁和消毒,在有明确感染源存在的情况下,应采取措施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

3保护易感人群

改善营养,提高自身非特异性免疫力,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主动和被动的特异性免疫力,加强个人防护和药物防护,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改善精神面貌,从而减少职业伤害。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范文第5篇

[摘           要]  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以及自身防护的意识不断提高,护理职业防护也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为了有效提高护理专业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技能,护理教育将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知识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中。但是由于教师不够重视护理职业防护实践教学,导致学生职业防护的技能较为低下,在护理实习的过程中容易发生职业暴露。就中职护理专业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如何融入职业防护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院校;护理学基础;职业防护

护理专业是一门通过学习专业护理知识及护理技能,进而服务于医疗事业的服务型专业。护理人员作为处理伤病的特殊医护人群,其工作的环境和内容经常涉及医患接触、医疗器械、药品处理;而由于医患感染、器械刺伤以及药品接触导致的职业暴露危害,会严重威胁到护理人员的健康状况。据相关统计数据可知,每年由于护理人员使用医疗器械被刺破、刺伤的发生率达到了80%以上,这样以来会导致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和频发,从而危害护理人员的健康安全。中职院校护理专业作为向社会培养专业护理人才的重要基地,需要重视职业防护知识技能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结合,综合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一、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的现状

目前我国护理专业的职业防护教育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职业危害情况较为严峻,职业危害防护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缺乏三个方面。

在职业危害情况中,相关学者经过研究调查发现,我国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在医院实习期间,由于操作失误导致的医疗器械损伤率达到了93%以上,虽然近年来对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所增加,实习学生受到医疗器械损伤的比率也有所下降,但是依然保持一个较高的发生率[1]。

在职业防护教育课程内容和教学场所方面,中职院校并没有开设专门的护理专业职业防护课程,而是将护理专业的理论知识融入护理学基础中,或者融入其他护理及医学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的场所主要以教室为主,没有建设相应的护理专业防护实训基地。因而中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和实践技能水平均较为低下,无法在实习过程中对自身的安全进行更好的防护[2]。

二、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中职院校护理专业而言,从理论上加强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从实践上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方法和技能,能够为学生日后在医院实习和工作中的自我防护提供更好的保障。护理学基础作为中职院校护理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不仅涉及护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实践技能,而且也涉及护理过程中的职业防护。因此,通过在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职业防护在未来实习工作中的重要性,从而形成一个职业防护的意识,充分意识到护理工作过程中潜在的职业暴露危害。比如说现阶段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职业暴露危害,其中物理性危害是最为主要的职业危害类型;涉及医疗器械噪音的危害、高温烫伤的危害、医疗器械割伤刺破危害,这些物理危害类型会严重影响到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3]。

三、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职业防护意识

职业防护意识缺乏体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于教师而言,一些教师长期脱离临床医学实践,导致自身临床经验不足,因而不能够很好地向学生传达护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内容,学生也就无法有效地掌握一定的职业防护技能;还有一些教师在参与教学工作以后,安于现状,不注重自身知识技能的提升,教学的内容和方式较为落后,在教学中只重视理论内容的讲解,忽略实践课程的开设,导致学生护理职业防护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学校理论课程的考核并不涉及护理职业防护内容,因此,部分学生对职业防护内容的学习不够重视,缺乏职业防护的意识,认为只要自己足够小心就能够预防职业危害的发生,从而导致自身职业防护技能较为低下。

(二)教学内容存在局限性

护理学基础课程内容主要涉及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操作技能两个部分。在护理专业职业暴露数量逐渐增加的情况下,学校虽然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将职业防护的内容融入护理学基础教学中,但也只是涉及“护理安全与防护”内容,职业防护教育的教学内容较少,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以外,由于职业防护教育只是以理论的形式体现在课本上,而学校和教师也不够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的开展,从而导致学生职业防护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防护教育,不仅要重视护理学基础的理论教学,也要相应地开设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职业防护的技能,也要通过搜集相关案例,开展专题讲座,丰富职业防护教育的形式内容,激发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现阶段,虽然一些学校配备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器材,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不够明显。比如说,很多学生对于一些最新的医疗防护器材的操作不够熟练,在使用过程中依旧会出现一些问题。以能够耐刺、防漏的环保型锐器收集盒、真空采血系统、自动回套针头等新型职业防护用具为例,这些最新的护理器材在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学校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课程教学,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掌握防护用具的使用流程和规范[4]。然而,一些学校考虑到成本的投入,并没有采购新型的医疗防护用具,在开展职业防护教育实践课程时,依旧采用一些老旧的防护用具,导致职业防护教育的效率较为低下,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四、护理学基础中融入职业防护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为了提高职业防护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学校必须重视教师自身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这就要求学校首先要重视职业防护教育工作的开展,定期安排教师到医院学习最新的医疗防护用具,通过临床实践来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经验,更好地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实践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其次,教师也要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搜集最新的职业防护教学设备的案例,让学生对现阶段在医院护理工作中用到的新型防护用具有一定的认知,可以通过搜集相关的职业防护事故以及职业防护成功案例向学生传达职业防护的重要性,提升自身在护理职业防护教学过程中的专业性。

(二)创新教学方式,确保职业防护教学效果

传统的护理学职业防护教学方式缺乏创新,导致学生学习效率较为低下。因此,可以通过创新职业防护教学方式来促进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的融合。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邀请临床护理专家走进课堂,向学生传达在临床护理中需要注意的职业防护行为,讲解职业防护的专业知识,以及遇到职业防护问题的处理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除此以外,也可以通过慕课平台要求学生在线学习护理职业防护相关知识,通过不同教师的讲解来丰富学生职业防护学习的内容,拓宽学生学习的眼界。在课堂内容讲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制作微课视频,或者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形成职业防护的意识,认识到职业防护对自身的安全以及合法权益的重要影响。

(三)加强临床见习,提高学生防护意识

在护理学基础“护理安全与防护”一章中,涉及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理论知识,并且相关案例数量较少,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践课程环节,由教师带领学生到医院进行临床见习,参观现阶段在医院中常用的职业防护用具以及新型的职业防护用具,学习护理人员应用医疗器械的流程并进行实践操作,从而提高学生职业防护的意识,锻炼学生职业防护的技能。当然,临床见习的机会相对较少,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形成长期的职业防护意识,学校也要重视相应职业防护用具和护理基础设施的配置,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通过定期的实践训练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能力。最后在课程考核评价中,也可以将职业防护相关内容及操作要点当作考核内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

中职护理专业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护理知识和护理实践能力的服务型医疗技术人才,随着护理人员职业暴露危害的增加,人们对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更加关注,护理学基础作为护理专业学习的基础课程之一,包含“护理安全与防护”的相关内容,因此,通过将职业防护教育与护理学基础进行有机的融合,探索相应的实践路径,能够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以及职业防护能力的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瞿世文.高职《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效果观察[J].现代职业教育,2017(7):151.

[2]陈玉婷.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102-103.

[3]王英.护理职业防护教育现状[J].护理研究,2008(20):1787-1788.

[4]李红.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J].继续医学教育,2006(29):25-28.

編辑 张 慧

护理安全与职业防护范文第6篇

1.1 职业暴露的定义

职业暴露来源于艾滋病的相关医护工作, 现扩展为从事诊疗、护理、预防、检验、管理等工作过程中, 意外被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其他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皮肤、粘膜;或者被含有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针头及其他锐器刺破皮肤, 而具有被以上病毒感染可能性的情况。

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 有20%~40%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BV, 3%~10%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CV, 0.2%~0.5%的护理人员暴露于HIV。

1.2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1.2.1 物理因素

锐器伤是护理操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损伤。在对刀、剪、针等锐利器械进行冲洗时, 稍有不慎极易被刺伤或划伤。而被污染的针头、锐器给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威胁, 锐器损伤可引起其他疾病, 如梅毒、疟疾、败血症、伤口感染等, 任何锐器损伤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若护理人员有伤口, 则加大了感染的几率, 对护理人员自身造成一定的伤害。工作中护理人员如果长期接触放射物质, 则会有致癌或致畸的危险。

1.2.2 生物因素

护理人员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含有病原体的血液和体液, 常见的传染性病原体有乙型肝炎病毒、丙肝病毒、HIV病毒和结核杆菌病毒。在护理操作中都或多或少地会沾有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分泌物、体液、血液等, 使致病微生物通过受损皮肤、黏膜进入人体, 造成自身感染。

1.2.3 化学因素

护理人员常接触诸如84消毒液、洁消精浸泡消毒液以及甲醛熏柜等化学消毒液, 这些物品长期接触易导致过敏性皮炎或灼伤皮肤, 甚至导致皮肤癌的产生。许多化疗药物也有致癌作用, 接触不合格的一次性医疗用品环氧乙烷残留超标都会对护理人员造成危害。

1.2.4 心理因素

目前, 护理人员任务繁重、工作内容相对单一, 常常面对危重患者、悲惨场景、死亡患者, 造成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 使护理人员产生消极抵触情绪, 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防护意识

防护职业暴露的关键在于安全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培训, 对于有效控制职业性损伤非常必要。因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掌握的防护知识各有不同, 因此应加强针对性的教育培训, 因人而异。整体而言, 教育培训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内容:医院感染、危险药品接触与防护、相关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知识等;教育培训的方法主要包括专题讲座、集体宣教、进修培训、运用画报、广播、视频等多媒体培训。有学者研究表明, 医疗机构内持续的教育培训对医护人员防范职业暴露非常重要。

2.2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树立全面防护的观念

针对医疗机构可能出现的化学、物理、生物及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危害, 建立、健全相应的职业暴露防护规章制度, 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控制与防护措施, 提供流行病学资料。同时, 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各项制度操作, 改变护理人员各种不安全行为, 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 并将职业安全作为护理人员在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考核内容。作为医院管理者则应首先树立全面防护的管理理念, 将护理安全作为一种文化实施管理, 营造护理安全氛围, 唤起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职业道德与责任感。如此可大大提高事故处理的正确性与及时性, 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伤害。

2.3 增加安全防护设施,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医院管理者应提高对职业暴露防护的重视, 充分认识到职业暴露的危险, 为护理人员营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 应尽可能完善各项医疗设备与防护设施, 并尽快开展对安全性好的医疗器具 (如注射器、输液器等) 的研究与推广使用, 有效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根据CDC统计表明, 使用安全性能好的医疗器具可有效减少62%~88%的锐器伤。此外, 医院防护设备应定期检查, 问题设备应及时维修, 减少噪声、辐射等损伤;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时间编排应科学合理, 通过人性化管理为护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良好的医疗工作环境不但有利于医护人员的安全, 更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医院应不断加强安全防护设施, 改善医疗工作环境, 减少职业暴露, 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2.4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 有效降低职业伤害

有学者研究表明, 职业暴露后及时采取措施可降低81%HIV感染。由此可见, 当护理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 正确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 可最大限度地降低职业暴露的危害。护理人员应努力掌握职业健康与防护知识, 在发生职业暴露时能够以理性和健康的心态及时采取正确的措施。例如, 锐器伤是护理人员职业暴露最常见的职业伤害, 护理人员遇到锐器刺伤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 用肥皂在流水下冲洗5min, 2%碘酊、75%乙醇消毒, 并向主管部门汇报及登记, 进一步检测处理, 必要时请有关专家评估、指导用药, 并加强职业暴露后的心理护理, 有效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暴露导致的心理伤害。

摘要:由于护理人员的特殊工作性质, 他们每天都需要面对诸如空气污染、血源性感染、意外损伤、接触感染等危险, 这些病毒和细菌随时都威胁着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大量研究也证明, 护理人员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因此, 对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的职业暴露已引起国家相关管理部门及医院的重视, 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减少职业性暴露的发生, 本文对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进行了详细探究,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职业暴露防范措施的新进展。

关键词:护理,职业暴露,职业防护

参考文献

[1] 蔡文智.医务人员亚健康状态及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 2009, 44 (10) .

上一篇:会计学原理重点整理范文下一篇:会计上岗证会计基础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