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

2023-09-23

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1篇

阳谷县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魏自友

艺术创意课程集艺术性、趣味性、实践性、科学性为一体,深受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喜爱,通过整个活动方案体系,让学生了解摄影的基本指导原则和常用的艺术创意效果,掌握数码相机的使用技法,能把数码相机上的照片导入到计算机里的指定位置。会利用专业的数字图形软件Art weaver等对所拍摄的照片的后期处理,并制作电子相册。 艺术来源于生活,创意让生活更精彩。艺术创意课程顺应学生成长的天性及特点,对学生实施良好的艺术教育,以最佳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创意能力,让学生不仅爱艺术,更加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充满了自由创作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精神。

艺术创意活动课程在对照片进行艺术美化处理环节,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手机拍照,用美图秀秀可进行简单美化。这样使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有亲身体验的过程。教师再讲解利用Artweaver Free 5处理照片时,学生易于接受,并快速掌握。从而积极主动参与实践,以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艺术创意课程要求突出评价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学生在室外拍照环节,各小组成员间要相互团结,集思广益,充分利用校园内的景点,力争拍出艺术性强的作品。在后期处理时,要求对照片添加有创意的文字,要注重策略,开动大脑,合力完成。

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2篇

一、了解高效课堂理念产生的背景、当前我国高效课堂建设面临的挑战、高效课堂的理念基础;

二、掌握高效课堂的基本理念即高效课堂的内涵和基本标准;

三、掌握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高效课堂的作用。

第二章 高效课堂的准备与步骤

一、掌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如何积淀专业素养,丰厚人文底蕴;

二、掌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如何深钻课程标准,正确解读教材;

三、掌握高效课堂要求教师如何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

四、掌握高效课堂的五大步骤;

五、理解课堂教学的导入、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点拨的含义。

第三章 高效课堂的内容与形式

一、了解课堂上执行好落实好教学目标需要注意的方面;

二、掌握如何运用好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选择灵活的教学方式、激起创生的教学智慧、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三、了解近年来全国各地课改“高效”模式和高效课堂有效期呈现的文化追求。

第四章 高效课堂的分类与方法

一、掌握高效课堂的五种类型课;

二、掌握高效课堂的六种教学方法。

第五章 高效课堂的原则与要求

一、掌握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原则;

二、掌握高效课堂如何进行课前准备、课堂运用和巩固反馈;

三、掌握高效课堂教学中问题案例点评从哪些方面进行;

四、了解高效课堂对教学的要求、对教师的要求和对学生的要求。

第六章 高效课堂的精品案例辨析

一、了解李炳亭的高效课堂思辨;

二、掌握什么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三、了解高效课堂的七种模式。

第七章 高效课堂的校本研修

一、掌握什么是校本研修;

二、掌握集智备课——研究高效课堂;

三、掌握教学设计——解读高效课堂;

四、掌握专业引领——深入高效课堂;

五、掌握同伴互助——磨练高效课堂;

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3篇

理念

问题1:为什么要实施“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的教育?

答:“爱是降生于我们世界的每一个儿童的秉赋,若使儿童爱的潜能得以发挥或者其全部价值都得以发展,我们就会取得无法计量的成就。”

“儿童必须通过自立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地使用其选择能力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 给予儿童自由,儿童便拥有独特的机会来思考自己的行为,确定自己的行为对己对人有哪些后果,体验现实情境的范围限制,并学习何种行为能带来满足感而哪些行为却会带来空虚感或不满,继而发现自己的能力和缺点。这种能发展出自我认识的机会正是自由所带来的一种最重要的结果。”

儿童只有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才能使身心得以放松,也只有这样的放松状态,儿童才能将他心智的敏感度得以真实的体现。如此,儿童生命初期的各种敏感期才能顺利的渡过,这一过程,恰恰是帮助儿童建构并完善他的心智状态。 “儿童只有依靠爱和自由,才能获得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问题2:“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所蕴涵的教育精神是什么? 答:我们将把人们的认识从传统的幼儿教育观念中,首先要从“随带”、“看护”观念中引出,也要从“唐诗儿歌”、“小写小算”、“天文地理小识”、“小学内容下放”等儿童早期教育误区中引出。

以爱的情感激发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自我意识的主动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儿童体验人际的亲和性;以规则的内化养成儿童行为的规范性。

问题3:“爱和自由”的教育主要表现为何? 答: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

“爱”表现在:观察儿童的行为,理解儿童的心理,关注儿童的思想,给予儿童强大的心理能量。它建构了儿童快乐、宁静的品质,满足了儿童基本的心理需求,使儿童的生命成长高度集中在心智发展上。

“自由”表现在儿童可以通过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和行动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通过自由地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通过没有干扰地独立工作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规则”则表现在所有人共同遵守规则。这些规则是符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是可以终生受用的。它保护了儿童天生的秩序感,建构了儿童自发的自我约束,自信的精神和能力,摆脱了传统教育的权威压制。

“平等”充分保护每个孩子的个人成长空间,同时建构出一个平等、自律、有为的成长环境。 主题二:关于“爱和自由”的教学的基本情况

问题1:孙瑞雪教育机构旗下幼儿园实施的教学内容包括? 答:

国际蒙特梭利教学法——百年验证的教学体系,全人类智慧的财富; 国际奥尔夫音乐教育——当今世界影响最广泛的音乐教育体系,让身、心和音乐在一起,充分保护和滋养了儿童的艺术天分;

与孩子共享自然——相互独立、相互引导的环境与活动设计,一种情景,一种体验,使各种性格的孩子在自然中获得启发,从而获得智能、心理的充足发展;

每周一次社会活动课——1年48次最真切、最美好的社会体验:走出学校,走进芭蕾舞团看芭蕾、美术馆看展览、农研所里观察花蕾和青瓜,孩子们来到牛奶场挤牛奶、卡通城与卡通对话,科技馆里尝试最前沿的科技成果„„

其他:家政活动课、科学实验课、四岁以上英语教学课等等。

问题2:混龄编班的意义是什么?

答:混龄班是一种自然的、社会化的教育环境。

混龄班可以实现单对单个体教学。在我们的学校里,每一个班不超过25个孩子,有3位教师,每个班都配有一套蒙特梭利教具,这套教具适合2岁半~6岁的孩子操作。由于孩子年龄的差别,他们对教具的需求是不同的,选择也会不同。他们选择不同的教具去工作,教师也就能单对单进行指导教学。 其次,混龄编班可以满足儿童对社会生活的需求。不同年龄的孩子生活在一起,形成了和成人社会结构基本相同的儿童社会,这对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在这个环境中,大孩子可以担当教师的角色并获得小孩子的崇拜,而小一点的孩子更愿意接受大孩子的帮助,因为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在成人与儿童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

混龄编班的第三个意义体现在智能的发展上。小孩子愿意向大孩子学习,而大孩子自然地获得了一个教小孩子的机会。有一句话这么说,我听了,我只掌握了20%;我看了,我只掌握了30%;我感觉了,我就掌握了50%;我体验了,我就掌握了70%;但是我给别人教了,我就能掌握95%。所以教小孩子的过程对大孩子的帮助是巨大的。

最后,儿童5岁多的时候有被崇拜的需求,混龄编制能够使每个孩子都享受到被崇拜的阶段,顺利地渡过被崇拜的敏感期。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成人总是崇拜别人,也希望获得别人的崇拜,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个敏感期没过渡好。而在混龄教育中,渡过这个阶段就是水到渠成了。

问题3:衡量“爱和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基本的标准有哪些? 答:1.环境是否准备充足(教具、教学材料),富有美感。 2.孩子是否接纳老师。 3.是否安静有秩序。 3.孩子是否有安全感并放松。 4.孩子是否遵守规则。 5.孩子能否基本专注。 6.孩子是否敢于表达自己。 7.孩子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8.孩子是否进入工作状态。

问题4:判断是否是合格的“爱和自由”的教师标准是什么? 答:第一,教师首先要把握的是这个教育中最高的精神本质——爱和自由。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不同,所以第一个条件就是热爱孩子,如果不热爱孩子,就会觉得这个职业很苦、无味和难以忍受。忍耐的愤怒就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第二,由于儿童是自由的,而教师要从成人的系统进入儿童的系统,因此,他应该是一个观察者。这一条在教师进入学校后是可以逐渐培养的。 第三,在人的一生中,0~6岁的成长变化的惊人程度往往是成人难以发现的。因此,成人必须是一条流淌着的河流,才能够跟随着孩子的发展,与孩子互动着。所以教师的生命特质是不断成长的,至少要有成长的潜质。这是作为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第四,每一天都要为孩子预备一个良好的物的环境,这是一位“爱和自由”的教师最基本的条件。这样,在孩子进教室后拿到的任何东西都将是完善的、合适的。

第五,教师为儿童预备好的环境的同时还要能够保护这个环境。保护儿童的精神环境、文化环境、环境中的自由观念不受到损害,保护孩子工作时不受打扰,帮助孩子为自由所建立起来的规则。

问题5:蒙氏教具的特点是什么?

答:丰富而系统的蒙特梭利教具是“爱和自由”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其它教具不同,蒙氏教具是孩子用来工作的材料,而不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具体而言,蒙特梭利教具具有下述特点:

1、教具的设计可以使儿童实现自我教育。教具本身在设计上具有错误控制的功能,能够引导儿童自己发现错误。例如,在感官练习中有一套插座圆柱体教具:木托上有 10个直径递减的孔,每个孔都正好能插入一个圆柱体。操作时,要求儿童能把打乱的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帮圆柱回“家”)。如果将一个圆柱体放入比它小的孔,则放不进去;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回不了自己的“家”。这样,对错误的控制决定于教具的本身,而不决定于教师。

2、教具中需要儿童发现的错误或理解的问题只限于一种。这样就避免了额外的干扰,可以使儿童的工作单纯化。

3、各种教具在设计及使用方法上遵循由简至繁、由具体到抽象的规律。

问题6:什么是三段式练习? 答:为了给孩子一个准确的概念,在进行感官练习的时候,我们使用蒙特梭利按塞贡原则配置的三段式方法:

第一阶段,给感觉命名。例如,孩子注意到一个红苹果,告诉他:“这是红色的。”

第二阶段,认识引起相应感觉的物品。对孩子这样说:“请给我红色的。”

第三阶段,回忆相应感觉的名称。指着红苹果问孩子:“帮我看看,这是什么颜色的?”

主题三:如何在新、旧教育的冲突中找到平衡?

问题1:如何面对一个家庭中老人和丈夫对教育理念的不认同?孩子在这样的矛盾中会受影响吗?

孙瑞雪:给孩子“爱和自由”这种教育观念是一种全新的观念,我们的父辈和我们自己从未享受过,也没有那样生活过,我们甚至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都会因人而异。我们常常把自由视为洪水猛兽,把自由等同于为所欲为,等同于放纵,甚至等同于其他意义上的自由,这同我们所理解的发展孩子潜力的自由、人与人相处时的自由和平等有着截然的不同。这些一定会给老人和其他的人造成极大的不安全感和危机感。但是我们要了解到这个教育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改变。改变人的意识形态一定是个比较难的过程,就如同一个从未尝过甜味的人,告诉他糖怎么甜,他是无法透过话语来明白的,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具有恐惧感。 如果我们所倡导的教育对家庭的中的某些成员来说具有不可知性、不可预见性,这本身就会让他们产生恐惧,我想这可能是潜在的原因。今天我们在实施一种国际上先进的、符合人性的、科学的教育,并不是所有的人一下子都能接纳。即使这个教育在国际上已被很好的验证过,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接纳他仍然需要勇气,需要有爱力来支持,需要用心灵去感知儿童的需求,还需要用智慧去推理它可能发生的情况,尽管这个教育在国际上已经成功地实施了八十年的历史,但是在中国它还不能影响大部分人。

这个教育方法具备科学性和人性化,由于它具备了这两个特质,母亲往往凭着对孩子本能的爱,凭着对孩子未来的带有预感性的感知而爱上这个教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们也能够逐渐发现儿童的秘密,并且因为这个秘密而感到喜悦,这是进入这个教育的开始。由于这个教育让我们回头审视自己的生活,这本身是对自我生活、对家族生活、对已有的现实生活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审视,也是一种改变的基础。但是这样的改变对老人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要说服别人改变已经形成几十年的想法谈何容易啊。但是对于妈妈来说,由于爱孩子,由于和孩子在一起而怀抱的希望,给自己带来了新的向往。这样的改变本身就和周围的不变产生了冲突。 孩子是明天,你是今天,老人是昨天,这是永远无法追赶上的。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的是:首先,孩子是你的,你是他的绝对监护人,在你生下他的时候,作为母亲就已经拥有了这种权利。实际我这是想告诉妈妈一个界限的问题。上一辈人可能有发言权,但是没有控制权。这个权利是在妈妈那儿,其他的人不可以“侵权”。母爱是神性的,你能感受到孩子的东西是天下除你之外任何一个人无法感受到的。正是因为这一点,你的任何一个决定都将影响你孩子的命运。其次,你需要跟你周围的人有一个良好的沟通,以便使他们能够支持你。这种对你的支持从本质上来讲是对你孩子的支持,如果你的孩子能生活在一个认识一致的家庭,那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现在的处境是不一致。如果你的温和而坚定的态度能够避免争执,那么这也是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没有争执就不会影响孩子。第三,你需要对自由和规则有一个良好的把握,这个把握会在孩子成长的时间内让你的家人看到孩子的优秀、睿智,相信家人的观点会有所改变。 父辈普遍不认可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这是中国现阶段儿童教育的状态,我们机构会和你一起走过这段艰难时段,直到你的孩子成人,他们将是第一批成长起来的新人。

问题2: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如何更好地适应普通的小学教育?

答: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后,最难适应的是两点:

一、心理状态。这个在自由和尊重中长大的孩子,突然面对环境的改变,适应需要一个过程。

二、思维模式的改变。过去的成长过程,是依靠自我统合的思维结构,进入普通学校则更多的是以记忆为主体的学习模式。这需要儿童有一段时间来转换。

同时适应环境是任何人都要做到的事,不论曾经接受的是否是“爱和自由”的教育,儿童对于环境的改变都需要一个适应期,从没有教学要求到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有因为年龄的变化而面临的家长和教师的不同的期待,这是每个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都要经历的一个过渡阶段,而不仅仅是接受“爱和自由”的教育的孩子。

所以在进入普通小学半年至一年,有的甚至更长一些的时候,儿童就都会调整过来适应新的环境。有的家长会想,如果是这样还要不要孩子接受这个教育呢,我的理由是:六岁能吃好,六岁后吃不好,六岁前还让不让吃,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希望能帮助孩子在0——6岁建构完整而强大的人格、建构健康的心智状态,并以这样的状态去面对今后一生的各种变化与成长。

问题3:旧教育中成长起来的父母如何实施“爱和自由”的科学新教育? 答:在现有的阶段,许多家长都提出不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经济上,对于实施“爱和自由”的科学教育都感到力不从心,首先是自己的各种旧有经验、习惯不断地干扰和动摇自己,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容易焦虑;其次,在这样的教育还未普及的阶段,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将孩子送进这样的幼儿园里。妈妈们面临的这些问题也是我们曾经面临的问题。 养育孩子是所有生命的一种特征,植物和动物都在很安然地做这件事。因为从整个生命发展的过程来看,这是是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因此,母性就成为生命延续下去的一个保证。

由于人类是一个过于复杂的生命体,他的心理成长往往会影响成人之后所做的事情的情绪和心态,比如:如果您的童年没有过好,您的心理没有长到成人,您再生育一个孩子,当您养育他时您就不可能做到心安理得地养育他。在陪伴他的过程中,您的那个还没有长大的自己,会时刻跳出来,时刻渴望着要成为自己,要求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去做属于自己的事情,这个时候您自己就是一个儿童,让您承担起养育的责任,您就会在自己的潜在意识中变得焦虑起来。一方面您想成为自己,一方面您为了孩子要把自己放到一旁,这样在您陪伴孩子的时候,焦虑和愤怒就会油然而生。这种潜在的因素,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但他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回过头来,当我们观察动物,例如一只老虎养育小虎仔,我们会惊讶地发现,这个过程是那样地自然、安详、母性十足。实际上,我们一千遍地跟许多妈妈说,有的时候跟生命界的其他生命相比,我们真的退化了。而这个教育不过是在唤起母爱,然而这也是人类最高的教育。

但是客观的现实是,在我们还不适合做母亲的时候就已经做了母亲,那我们就按现实的状态来做。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内幕我们都无从真正知晓,每一个老人和父母成长的经历我们也无处追寻,就像今天,我看到一个家长这样说:“我说‘不可以’自己都说烦了,孩子还是不变。”从我一个旁观者来说,这个家长就有严重的障碍,我知道这种“不可以”说到了如此地步,是对儿童意识空间的一种不停息地骚扰,这个孩子的生长环境是可怕的。如果这个父母不改变,那么这个孩子的未来就一定会出问题,教育的最高本质就是改变我们自身的生存状态,这对无数的家长来说是有希望的,我们借着自然赋予我们身上的母爱行使这种改变,是一个机会,我们要坚定信心,不要放弃。

在国外,爱和自由的理念不仅仅普及在他们的教育中,同时也普及在每一个母亲的心里,我们所提倡的“爱和自由”仅仅是一个人作为人成长的基本条件,而不是教育本身。由于您爱自己的孩子,期望给予他更好的,所以,在与内心产生冲突时,您就会焦虑。但是,依我的认识看来,大部分妈妈即使并没有养育自己的孩子,这种焦虑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我们是在判断自己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什么事情上。当我们把这个问题理清楚的时候,焦虑可能就会离开一半。

另外,我们所期望做到的,和我们能够做到的,是两个概念。我们尽力了,做我们有能力做的事情,我们就应该满意,这是我们爱自己的开始。如果我们学会这样爱自己,接纳我们的现实,我们就会自然很多,孩子自然也会好很多。当我们都回复到一种自然状态时,您也就能把握您的孩子了。 我想告诉您一个秘密,幸福的人或者天才并不是有钱人家的专利,一个贫困的家庭同样能产生。这要视我们是否给予了孩子爱和自由。爱和自由是我们最低的底线也是我们最高的标准。

问题4:我感觉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够健康,需要成长,我该如何面对孩子的成长?

答:自我成长对一个健康的人和不健康的人,都是一生要做的事情。对我们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童年的成长经历都差不多,成人后,都面对着我们身上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我想说的是,不要气馁,有这么多的人和您相伴,您就不会再孤独。

解决的办法就是寻找自我的过程,该如何寻找呢?我想您可以读一些书,《让心自由》、《与上帝交谈》、《懂得爱》、《懂得健康》、《懂得生命》、《少有人走的路》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帮助自我成长的书籍。我想,帮您治疗的唯一方式就是您自己的自我治疗。

同时我也建议您读一些经典的心理学书籍,目前心理学是帮助自我治愈的最好的学科。

另外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倾听的朋友,与自己相伴,一起走过这段路程。这是我能给您的唯一建议。

实际上您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是一个起点,只是在调整的过程中会非常痛苦,请坚持下来,成人是在痛苦中成长的!

另外,机构在各地开设的心理提升俱乐部就是为那些渴望与孩子共同成长,希望带给孩子更好的教育环境的父母们开设的。重新给自己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也是重新给自己一份拥抱幸福的机会,而这就是在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教育。

主题四:关于孩子上幼儿园的问题

问题1:孩子2岁半以前有没有必要参加亲子乐园班或启蒙教育?2岁半的孩子是继续放在家里好,还是送幼儿园好?我的孩子是属于难送幼儿园的性格。

孙瑞雪:我个人认为,孩子在1岁以前没有必要送到任何一个培训机构去培训孩子。但是做父母的应该受到非常好的培训,因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是0—3岁,然后是3—6 岁,因此母亲应该掌握孩子认知的过程,同时还要掌握儿童的成长规则,这个成长规则是大自然的一个产物,如果父母不了解的话,肯定会延误孩子的成长。因为儿童的成长是有一个非常科学的、微妙的一个过程——认知过程和心理过程,我觉得1岁以前的孩子着重是家长接受培训,而不是孩子接受培训。两岁半的孩子是否要入幼儿园,这主要取决于你要入什么样的幼儿园,如果这个幼儿园对你孩子的生命成长是有帮助的,我认为你可以入,但是如果这个幼儿园是在控制你的孩子,一切都由老师说了算,孩子没有自由去用手来认识这个世界的话,我认为送幼儿园就太早了。我个人觉得孩子喜欢在一个环境中,只要孩子的安全感建立的非常好,没有害怕到幼儿园的,比如说我们的孩子第一天到幼儿园就非常高兴,那天家长就说,说太奇怪了,我的孩子第一天来你这儿下午放学就不愿意走,在这儿不断的工作,原因:第一就是这位爸爸

妈妈建立的安全感就非常好,第二这个孩子所处的环境自由度很大,在这可以提供他智能发展的东西,他的心理就得到了满足,所以他不会不愿意来幼儿园,这完全取决于幼儿园的办学质量和效果。

六岁以前儿童离开母亲是最不明智的。必须上幼儿园对于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儿童来说,最大的意义在于是否获得了爱、自由、安全感!如果这些获得够了,这就是最好的幼儿园!

问题2:如何给孩子选择幼儿园?孩子入园前应该做那些准备?如何面对孩子入园第一周的哭闹?跟妈妈分离的这种惨烈情况(有时真的是挺惨烈的),会对孩子的心理成长有影响吗?

澍澍:连续几天的早晨当我走向通往幼儿园舒适的林荫路上都能看见一位家长站在校园的栅栏外探头探脑地看着园里的孩子。说实在话,我的心里很酸,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学校里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想孩子和家长平时受的罪一定不少。父母们总是在不停地担心着什么,即使没有什么状况出现,莫名的担忧也侵扰着父母,其实这种担忧也悄悄地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我知道家长们没有安全感,这当然有多方面的原因:

1、由于普遍的幼儿园现状造成孩子们在学校里受到不正常的对待和关注,孩子们对学校有恐惧,而家长们心疼又不知道怎么办?

2、家长们自身对环境缺乏安全感,无法辨别、判断孩子的情绪,而对分离的焦虑不知如何是好,自己也处在焦虑中。

3、缺少理性、客观、顺畅、和谐的家、园沟通。

这些烦恼时常困扰着妈妈们,我们无法一下改变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幼儿教育中这种长期遗留下来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缺乏尊重和真正的关爱,但是我们可以改变自己,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去为孩子营造相对好的成长环境。

首先我们要去为孩子选择的幼儿园进行多次深入了解。在我们园里,会给家长提供充分的时间,我相信好的民办幼儿园都会这样做。了解的内容除了费用之外,还要含有以下这些很关键的内容:A.教师的情况(观察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B. 观察学校是否有比较宽松的自由空间(是否集体喝水、上厕所等);C.与校长做有效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理念,并且确定自己的想法,比如:希望„„,不希望„„;D.没有任何一个幼儿园做到十全十美,包括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幼儿园。

客观地说,总会有些不如意的地方,而妈妈们必须确定自己以及孩子需要获得什么?什么是不容忽视的?不要让自己陷入琐碎的事情中去,如:这个杯子不怎么好啊,孩子的毛巾有些旧了啊,园长刚刚是不是对我有什么不满啊,今天老师没有把孩子的鼻涕擦干净啊,等等等等。只要不违背教育本质,不对孩子造成伤害,就不要让那些不愉快缠绕着我们。

当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后,一定要接受孩子分离的焦虑这个生活现状,在我们学校也会有,但是我们会采用一些方式来缓解直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父母可以陪伴一周,熟悉环境,但教师并不用多去照顾;和父母分开后的第一周,家长可以提前来接孩子,并确定地把这一点告知孩子;接到孩子后不再过长时间地留在教室里,可以带回家或在园子里一起游戏一会儿,让孩子明白你早接他们的目的。

还有,早晨送孩子的时候温和而明确地告诉孩子“妈妈要工作,下午很早就来接你。”即使孩子哭一会儿,你也可以坦然接受。那告诉孩子之后,是交给老师就离开好,还是再陪一段时间好呢?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论我们是交给老师就离开也好还是留下一段时间陪一会儿也好,您只需要确定地传达给孩子一个信息:妈妈是爱她的。妈妈必须要去工作了。妈妈下班会来接他的。他在这里是安全的。不论你选择在什么时候离开,你只要确定地传达了这些信息给他,并且也按照这样的信息去做了,您就可以在您的精力、时间范围内自己安排陪他的时间,因为现实状况就是我们不可能一直地留在孩子身边。 当父母们对一个新环境建构了安全感,接受生活的现实,积极面对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后,你会发现生活多了一分轻松,孩子的世界也因此多了一缕阳光。让我们一起加油!

您需要多些时间陪伴孩子,每晚陪伴孩子入睡,与孩子多交流,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与孩子交代清楚后告诉孩子妈妈爱你,妈妈也想陪伴你,但妈妈现在要去工作,下午就会来接你回家然后离开,这样是可以的,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个行为并不是解决孩子哭闹的根本方法。

问题3:女儿爱说“我还小呢”。2岁8个月的女儿刚上幼儿园。一天晚上,女儿和我一起躺在床上,自言自语地说“我以前小的时候不会走,妈妈抱着我。”还爱说“我还小呢!”上厕所的时候,说:“我还小呢,要蹲盆盆儿(不用坐便,用她自己的小盆盆儿)”;吃饭的时候,偶尔会说:“我还小呢,得妈妈喂”等等。我告诉她:“不管你大还是小,妈妈都是一样爱你。”好像不起什么作用。请教专家我该怎么做?

孙瑞雪:这是大人给孩子造成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儿童获得的爱和他的年龄是同进度的,孩子就不会有压力。显然,你们给了孩子这个年龄不能理解的话或者暗示,这种行为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不安全感,不要讲儿童不能理解的话,比如:你大了,该上学了。你大了以后会上大学,离开妈妈。儿童对上学以及大了,都不明白,所有的感受都是和妈妈分离。这对幼儿来说,是极度不安的。

问题4:我读过一些幼儿教育方面的书籍,对蒙氏教育的观点也很赞同,平时给儿子充分的自由,而且也很尊重他的选择。孩子一直不肯上幼儿园,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哭闹几次,不肯穿衣服,不肯去幼儿园,不肯带自己的东西到幼儿园„„总是请求能否不上幼儿园。而幼儿园的老师也反映儿子在幼儿园不怎么遵守纪律,也不怎么从众,喜欢自我的游戏,并要求家长要加强对儿子的管教,认为儿子这种性格以后很难在社会上立足。但我并不这样认为,儿子在家里玩得很好,在外面与小朋友也玩,并开始了社交的迹象。当然家里的教育有待提高,但传统幼儿园里的弊病也不少,如果我们这里有孙老师开的这种幼儿园就好了。

在这样一种现实中,如何才能在儿子身上更好地实现蒙氏式的教育,又可对传统的幼儿园扬长避短呢?

孙瑞雪: 如果孩子不依恋你,告诉我他能依恋谁呢?依恋的目的是为了走向独立,所以你要放心地让孩子依恋你。我想孩子一定是在学校里出什么问题了,这个问题使孩子拒绝上幼儿园,宁可抗拒大人一大堆的说教和劝说,这种劝说的压力也是很大的,但是没大过在学校所遇到的问题,如果你要求孩子能把事情说出来,这没有可能性。不是事情本身让孩子有压力,而是事情给孩子带来的心理让孩子有了症结和障碍。所以我建议你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试着帮着孩子说出来,假如在你说的过程中偶而能碰到这个症结,例如:“妈妈知道你根本不想去幼儿园,幼儿园让你害怕了?有谁对你不友善了?你的朋友没有遵守约定?„„”孩子就会释然,或者会把那种痛苦通过倒在你怀抱中的哭释放出来,那个问题就一定会解决。没有意义在去找什么人来寻找原因。对儿童来说,某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对成人来说却是不经意的,如果他有一个非常好的班主任老师,我想这已经足够了。经过这样的倾听,假如孩子再愿意去幼儿园,我建议你能陪伴他几天,让他顺利渡过。有时候我在想,儿童对环境的心理感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如果学校的心理环境低于家里的心理环境,那对于儿童也是苦难的。我不知道具体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能做得都做了,你的孩子还是坚定地不去,我就建议你不要送了。让他在家调整一段时间,然后再重新寻找幼儿园。

王树:幼儿园的教育是应对社会,但很容易迷失自我,而在你选择的理念中,“爱和自由”却是让孩子成为自己,所以孩子会在大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假如父母清晰孩子的需求,并且能够明确、坦然地接纳孩子的独特性。那么孩子就会感到有支持。慢慢地,在这种支持中他开始建构自我,使用自我,并且让自我走进社会而不迷失。假如父母有害怕与患得患失的心态,那么孩子就无法获得支持,很快就会被大环境淹没。所以,首先你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接受蒙氏教育的教育精神,也接受传统教育的缺点可以消解,明确成长的方向。在幼儿园里孩子学习如何面对现实世界,在家里孩子感受心灵成长,只要你接纳现状,并且轻松地运用蒙氏教育舒缓他白天压抑下来的情绪,赞美他白天学回来的技能,给予他心灵成长的关注,那么孩子会在你强有力的支持下完成自我构建,并学会在环境中调适应自己,切记不要在让自己去徘徊、焦虑、有冲突感。这也是父母需要快速成长的原因。

爱和自由的观念与我们的文化甚远,我们能做到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改变我们的孩子,然后感激我们的孩子能够将我们带上这样一条成长之路,当我们能够静静地在这种爱和感激中沉淀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大的能量不受外界的干扰并且影响和带动着我们生活的环境。

由于孩子起初在幼儿园中感到情绪压抑或紧张等负面感受,你需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倾听孩子》一书中会有具体的方式来让你帮助孩子的情绪处理,让你自己从成长中获得更成熟的心智,当你学会从高处看待孩子的成长的时候,你就会慢慢轻松起来了。

问题5:我们这里没有蒙氏园,我非常推崇爱和自由的教育。现在我考虑一个人把孩子带到银川的学校去上学,但实际上做起来的时候会遇到许多实际上的困难。能否给我一些建议?

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4篇

1 树立自主管理的理念

高职学员都是入伍多年的现职军官, 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自尊心和自律意识, 同时他们长期从事基层部队的管理或技术工作, 具有较高的自觉性。根据“自觉性”的管理特点, 对学员的管理应充分发挥其政治觉悟高、自我约束力强、管理经验丰富和管理教育潜能深的特点, 立足以学员为主体, 实现自主管理, 营造启发自觉的宽松环境, 达到具有先进管理理论和科学管理艺术的管理目标。

自主管理, 从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启发人的内在动力, 最大限度地开发人的潜力, 管理教育者要把对学员行为约束, 变成学员的自我行动, 把强制性变为自觉性, 从而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管理教育效益。

学员队树立和贯彻自主管理的理念, 也就是在更大程度、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内实行民主管理, 最大限度发挥学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和发挥学员高度的自觉性, 进而实现五个统一:严格的组织纪律与宽泛的教育氛围统一, 优良的管理教育传统与独特的校园文化统一, 正规的管理教育场所与有利于个人成长环境统一, 和谐的整齐划一与鲜明的个性发展统一, 刚性的硬管理与柔性的软管理统一。

2 树立依法施管的理念

古人云:“小智者治事, 大智者治人, 睿智者治法”。军队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 既体现了我军的优良传统, 又反映了军队建设的客观规律, 具有极强的规范性和权威性, 是学员队实施管理教育的依据。坚持依法管理、从严管理、严谨治学, 就是要始终如一地严格按照条令条例办事, 不折不扣的运用条令条例规范教育、教学和训练程序。使学员各个环节都做到正规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为了更好的树立和贯彻依法施管的管理教育理念, 要坚持以下三项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管理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管理教育模式、培训课程设置、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形成系统, 要有自己固有而不同于其他教育类型的特点。二是制度性原则。高职教育是新时期军队建设中高级干部培养的重要途径, 要形成制度, 坚持下去, 做到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 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建设的质量, 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三是灵活性原则。在准确把握条令条例精神实质的基础上, 结合任职教育的特点创造性地运用好基本原则, 在管理形式、管理方法、管理时机、管理场合等方面体现出灵活性, 逐步形成依法管理的良好环境, 真正把管理教育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3 树立宽严相济的理念

宽与严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在宽与严的辨证关系中, “严”是主导决定作用, “宽”是处在服从于“严”的辅助地位。如何把握宽与严的度是至关重要的问题, 如果“宽”与“严”的关系处理不当, 不仅会伤害学员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而且会产生消极应对甚至会公开对抗管理的不良后果。因此, 要针对灵活性管理特点, 在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严格管理的情况下, 积极营造多样性、活泼性、分散性的管理教育模式, 使之更加符合高职学员的管理教育特点, 达到事半功倍的培训效果。

在准确把握“宽”的方面, 应注重把握宽的“度”:一是管理氛围要宽松。氛围的和谐与否, 集中体现在能否培育一种团结进取、奋发向上、严格自律、互相监督的良好风气。它不仅是无形的制约力量, 而且是运用集体行为实施管理教育的最佳途径。它不仅对学员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而且能促使管理步入学院自觉约束自我、自觉服从管理、自觉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二是管理教育者态度要宽容。对待被管理者的态度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素质的问题, 不是方法问题。要牢固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 力戒空谈, 求真务实。三是管理教育的模式要宽泛。作为一名好的管理教育者, 必须结合管理教育的新环境、新任务和新对象, 大胆探索宽泛型的管理教育模式和方法, 根据教育层次的特点制定培训过程管理教育、目标管理教育的规划、计划和目标体系。

4 树立服务于人的理念

我们习惯于把行政管理称作“管理教育”,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谓问题, 它包含了深刻的含义, 标志着我军把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行政管理之中, 强调对人特别是人的思想管理, 强调对人的素质全面培养和教育, 从而给行政管理工作赋予了灵魂和生命力。对高职任职培训教育来说, 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培训的中心任务, 管理教育必须服从于人才培养的大局, 这也是管理教育服务保障功能的具体体现。管理教育贯彻服务育人理念要强化二个意识。

4.1 育人就是服务的意识

管理教育工作从来就没有游离于中心任务和中心工作之外另有自己所谓的独立任务。因此, 管理教育工作要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中心而服务, 结合任职教育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对象的具体教育任务而开展工作。“教员是炒菜的, 学员是吃菜的, 领导和管理干部是端菜的”, 管理教育者就要牢固树立育人就是服务的理念, 要切实把管理教育的重心由“管好人”向“育好人”、“服好务”的方向转变, 不管对于哪个层次的管理, 都要坚持用正确的管理思想教育人, 用现代化教育理念引导人, 用科学的管理制度规范人, 用先进的管理方法激励人, 做到以管促教, 以管带教, 管教结合, 共同育人。

4.2 全程服务的意识

随着军队院校由以学历教育为主向任职教育为主的体制转变, 军事人才的成长遵循着高校培养→部队任职→院校再培养→部队再任职的螺旋式上升的规律进行。按照当前我军“三级设校, 逐级培训”的教育体制, 一名学员在完成学历教育后, 经过任职教育的初级培训, 再经过中级和高级的任职教育院校的继续教育, 一般要经过多次逐级任职培训教育。要建立人才全程跟踪机制, 树立全程跟踪服务的思想, 本着为学员一生奠基、为人才发展负责的态度, 为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和部队之间的横向联系与合作搭建平台, 为系统筹划人才培养目标, 合理安排教育培训任务, 共同搞好逐级培训衔接提供一线保障服务。

摘要:树立自主、依法、宽严相济、服务于人的任职培训管理理念, 准确把握高职任职教育管理特点, 积极探索任职教育管理的新理念, 提高管理教育的整体水平, 确保任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任职培训,管理教育模式,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纯钊.中国军校教育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2008 (9.)

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5篇

从教育目的上说,为生长而学,这就是一个哲学的命题。教育就是生长,从100多年前杜威提出生长思想,生长哲学思想在西方哲学、希腊哲学到德国哲学到马克思哲学有连续传承的认同。其实在中国哲学里面,生长也是一个核心概念,天人合一、水乳交融、阴阳相符、相互换转都是集体生长的思想。

深阳实验小学的教育改革有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思想的核心就是重视生长、呵护生长、面对生长、陪伴生长。你要用一切教育行为来保护儿童的生长。

“为生长而学”这个哲学命题要变成一个学校的教育实践,必然要通过最基本的、最核心的课程构建、重组、探索来实现。

几乎所有的教育改革都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到底怎么改?从溧阳实小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出结构性的调整、组织方式的调整,也是思想性、整体性的调整。它不仅表现在不同的课表、学科的增与删上,也不仅表现在课表的组合上。

课程改革最后的目的是为了让人拥有强健的体魄、自由的身心与高贵的品质。高贵伴随自由,没有自由就没有高贵。没有心灵的舒展,没有身体的解放,没有情绪情感的敞开与自由表达,就不可能有高贵。所以让儿童自由而高贵地生长,不仅是为了个体学习的变革,还隐含着改造环境的任务——不改造环境,我们就不可能有自由而高贵的个体产生。教育从来不是只讲个人,从来就是和社会改造联系在一起。

儿童课程的改革实现了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课程要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如领域统整与选择性课程;基于兴趣的需要,如项目学习与天赋课程;基于生活的需要,如饮食课程;基于社会性需要,如共省课程,等等。

在课程改革中,他们并没有自己去开发教材。因为国家教材、国标教材是经过长期专业性的研究才形成的教材,并不是随意制定的。他们的改革是在认同教材的基础上,在使用教材中去开发课程,依据的是学生的需求、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

晨炼、食育、闲暇课程中,课程的概念已经有了延展,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课程,它其实体现了广义学习的思想。通过学习使一个人在身体、智力、道德、审美、精神等层面得到整体、协调的生长。

从哲学理念到课程改革,核心是组织管理方式变革。很多学校为什么做不好?因为组织管理方式不能匹配。为了实现你的哲学思想,为了匹配课程的改革,适应课程目标、结构等变化,组织管理方式必须改革。

传统的组织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教学的组织方式,是一个狭义的教学组织方式。现在的教学组织方式带动了教师队伍变革,带动了教师培养方式的变革,比如导师不仅是上课的“师”,还是精神的“导”、价值观的“导”,“导师制”促使每位教师做完整的教师。“选师”是对教师的自我要求,不仅仅做一个授课教师,而选课制又增加了灵活性,满足了学生需求,这里突出的一点就是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班级以一个教师来命名,组成一个“学习群”。所以,从实践的角度看,“学习群”制度是一种很好的课程组织制度。

什么是教师中的艺术家?有教育艺术的教师,能够发现不同学生的天赋,能够用多种方式来应对不同天赋孩子的教师,我们才称他为“艺术家教师”。只有当教育变成艺术,教师变成艺术家的时候,我们才能称教育是科学。儿童课程改革催动教师变成艺术家的积极性,多样化的课程,尤其是天赋课程使教师有了成为艺术家的可能,而校长最重要的就是释放教师创造的空间和提升教师的价值感。

为生长而来,以“强健的体魄”、“自由的身心”、“高贵的品质”为方向的课程改革是当下急需的,我们满怀期待!

课程改革基本理念范文第6篇

1 强化素质, 培养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在知识爆炸的当代社会, 要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除了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如果教师个性健全而又鲜明、张扬而又适度, 又能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 则对自己的教学艺术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有了个性, 教学才会更有特色。个性意识强,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课堂教学更高效。同样, 个性意识越强烈, 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 愈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大胆质疑的良好习惯, 所以独立自主的个性, 是实施个性教学的前提。

2 精心设计, 展示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思路是以客观事物为基础, 是客观事物在人的头脑中经过观察、理解、认识的过程, 形成的对这些事物的印象、看法、态度或感情。教材、学生和具体的教学情景就是教学思路的基础。个性化的教学思路要在这些基础的基础上, 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首先要有创新意识, 可以根据需要打破教材的编排体系, 使教材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在具体的课堂中要一教材为中心, 但不能拘泥于教材, 不受名人教学思想的束缚, 用自己的个性去演绎作品的个性, 也可以根据需要对课堂教学的再创作, 充分展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其次, 找准教学“突破口”。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是教学思路的“突破口”。一个个学生就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 不同的智力水平、生活阅历、生活环境等构成了不同学生的完整个性。要使所有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就要求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能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使每一位都能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主演课堂角色, 使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把知识的探究、生成、运用过程交个学生, 从而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环境。

3 精益求精, 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所以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新知识的传授, 而在于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重在于“教”, 而重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 变分配式为自由选择式。高超的教学艺术, 还须有轻松幽默的一面。轻松幽默的课堂氛围, 能有效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创设和谐的课堂情趣和氛围, 在幽默中和欢乐中启迪学生思维, 从而提高的课堂效率。当然课堂教学也需要有生动、精彩描笺的另一面。细腻的细节描绘与脱俗的思想境界相辅, 能将学生引入知识的美境之中。所以, 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能指导学生在鉴赏、联想、感悟、体验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将教学的情趣、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创造“其乐融融”的课堂气氛。

个性化的课堂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活动中要“运其才智, 相机诱导, 体悟传神, 发展个性”。就是运用教师的才智, 发展学生的才智, 以个性培养个性, 以情感增进情感,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动能。

4 转变理念, 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在新一轮教学改革浪潮下, 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 改变传统的课堂结构, 按照新课改的要求, 将新颖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相融合, 形成切合教师个性实际的教学风格, 从而使教学过程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影响。

首先, 开放性的课堂教学是独创性教学风格的具体体现, 课堂上教师要创造条件促进师生双边交流, 让学生在多种思想和观点的碰撞下, 拓展思维空间, 在知识的生成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兴趣。同时, 要向学生灌输质疑思想, 敢于挑战权威, 勇于评价他人与自己, 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生活实践, 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 使独立自主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其次, 齐放性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开拓教学资源的来源和渠道, 要树立“得法于课内, 增益于课外”的开辟性教学观, 多组织学生走出校门, 走上社会, 开拓学生的视野, 扩大学生的社会接触面和知识面。

5 高屋建瓴, 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个性化教学艺术主要在的体现教学高起点、新手法、高品位上, 高起点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知识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新手法要求教师吃透课改精神, 大胆改革课堂结构, 切实将课堂还给学生。高品位就是教师要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 建立融洽、相互理解的师生关系。

个性化的教师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 在“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为了一切孩子”已然成为时尚的今天, 要做一个高品位的个性化教师, 一是要转变学生观念,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做学生的伙伴和朋友, 师生彼此尊重, 教学相长;二是教师要具备以学生为主体的“大教育”观念, 以及过硬的业务素质和高尚的人格品位;三是开展合作学习, 构建良好的教学情境。品位高的个性教学艺术还要求教师要善于结合课文内容的多层次性, 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思路去思考和理解, 去参与讨论和辩论, 在充分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的基础上, 明是非, 分主次, 求同异, 达到培养个性, 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中, 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走个性化教师之路, 一是强化素质, 培养独立自主的教学个性, 二是精心设计, 展示独树一帜的个性化教学思路, 三是精益求精, 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 四是转变理念, 塑造别具一格的个性化教学风格, 五是高屋建瓴, 展现略高一筹的个性化教学品位。

上一篇:教育中的期望效应范文下一篇:空杯运球比赛规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