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范文

2024-07-16

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范文第1篇

据统计, 201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规模高达765万, 比去年增加了16万人。在这么多的毕业生中, 有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特殊群体, 其择业观念受家庭观念和社会观念影响, 自我就业定位不准确。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发展, 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 切实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是各高校目前的当务之急。

二、调查与分析

由于吉林大学大规模多校区的特殊性, 此次调查主要以抽样调查为主, 样本为吉林大学2016年认定的在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问卷主要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就业的态度、就业的区域、以及就业的指导满意等方面的认识为调查重点。

问卷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400份调查问卷, 问卷发往六个校区, 回收问卷372份, 问卷回收率为93%, 其中有效问卷346份 (其中毕业生228人, 非毕业生118人, 理工科类学生201人, 文史科类学生145人) 。

在“您对目前就业前景持何种态度”这一项中, 仅有24.57%的学生对就业前景持乐观的态度, 对就业前景持比较乐观态度的学生有43.35%, 然而32.08%的学生觉得就业前景不乐观, 对未来的就业表示担忧。在问及是否觉得就业难这一问题中, 52.23%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的能力与经验不足, 45.82%的被调查者表示担心自己的家庭条件会成为自己找工作的障碍, 37.64%的同学觉得自己就业观念有待改善, 还有部分被调查者觉得薪资待遇低、就业压力大。通过这项调查, 我们不难看出,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就业的心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在对“大学生对就业去向”这一项中, 46.24%的被调查者受到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政策的影响表示愿意留在东北地区 (图2) , 34.10%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能力与经验不足、气质形象欠佳以及受国家西部发展战略政策的影响表示愿意去西北地区发展, 仅有19.65%的被调查表示愿意去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

在“您主要通过什么途径获取招聘信息”这一问题时, 通过网络媒体获取招聘信息的比例高达75.38%, 61.52%的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来获取招聘信息, 52.86%的被调查者表示是通过学校就业办来获取招聘信息, 通过熟人介绍来获取工作信息的学生有43.57%。从调查结果来看, 学生通过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办获取招聘信息的比例并不是很高, 针对这一问题, 学校就业办需要做出部分调整, 尽量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更多的招聘信息。

此外, 对于学校所开设的关于就业指导的课程、讲座以及招聘会, 34.68%的学生表示对其有非常大帮助, 49.71%的学生觉得比较有帮助, 15.61%的学生觉得帮助不大或者没有帮助。对于问及“吉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有多大帮助”这一问题中, 分别有32.28%、46.89%、20.83%的被调查者觉得非常有帮助、有较大帮助帮助不多或者没有帮助.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来看, 学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以及就业帮扶这些还需要更多的普及。

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近些年,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 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这既有个人层面、家庭环境也有社会层面的原因。

1、个人心理层面

通过上面的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来看, 许多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心理问题, 这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升入大学后, 在与部分家境殷实的同学接触后, 会发现他们之间的贫富差距比较大。而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从小就学习口才、乐器、舞蹈等特长, 并取得相应的证书。这些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难以享受到的, 在他们心里自然而然就会产生落差, 导致自卑、迷茫心理, 在就业方面也产生了消极心态。

此外, 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期望凭借自身努力谋求一份工作, 但是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就业定位不准确, 择业期望值过高。他们苦苦追求与自身能力不相契合的职位, 一味地执着于地位高、收入可观的工作, 对基层工作不屑一顾。在求职过程中, 也表现出明显的功利性等。这些都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

2、家庭环境层面

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来看, 45.82%的学生觉得会家庭经济基础成为他们找工作的障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大多数出生于农村或偏远山区, 社会地位比较低, 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 使他们无法及时有效地给予孩子们关于就业方面的信息,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 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取的就业信息量少, 再加上家庭物质基础条件的制约, 导致在他们找工作之前就错失了某些锻炼、培养他们能力的机会。与其他人相比, 就业竞争力显然不足。而且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在大学阶段, 往往将校园里的各种社团活动视为浪费精力和金钱, 由于自卑心理作怪, 学生干部也基本与他们无缘, 久而久之, 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方面得不到有效锻炼, 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

3、学校指导和教育层面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来看, 学校就业指导和招聘信息发布可能存在之后现象, 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缺乏重视, 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 但是许多学生就是为了完成学分。学校就业办是联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重要桥梁, 部分学校就业办可能没有及时发布招聘信息, 导致毕业生错过了参加面试的机会。

此外, 现代教育已从精英化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 用人单位不仅重视文凭, 而且更看重应聘者的应变能力、人际关系协调、创新等能力。而学校教育恰恰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 社会实践这一重要环节相对匮乏, 导致大学生四年下来积淀了不少理论知识, 而在社会实践方面几乎空白 (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 也就是说, 理论与知识相脱节, 这严重阻碍了大学生们的自由而全面地发展。此外, 高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也明显带有滞后性。目前大多数高校都选择在毕业季举办校园招聘会, 校方继而才举办各种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讲座。显然, 未能贯穿于四年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 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4、社会环境层面

实事求是地讲, 社会大环境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无疑是不利的。拉关系、走后门、送礼等社会不正之风严重侵蚀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待就业的态度, 进而影响他们的求职之路, 这无疑对在物质条件上处于劣势的大学生就业是不公正的。此外, 社会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一种认识偏差, 放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上的不足之处, 对其身上诸如独立自主性、自我控制力等优点却视而不见, 还有些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等等, 这样只会加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再加上社会提供的就业信息渠道狭窄和就业信息相对匮乏,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必须依靠自己在不同招聘会之间穿梭, 在求职过程中产生的差旅费、食宿费等费用同样会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肩负经济负担。毫无疑问,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来说是雪上加霜。

四、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措施

就业是民生之本, 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是各个高校的重要工作, 吉林大学从心理、经济、就业、信息四个方面提出对策以期望能够更好地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

1、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

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如:自卑心理、依赖心理、迷茫心理, 以及就业观念和择业观念存在的偏差, 我们在构建心理援助措施的时候, 着重对这些学生开展心理帮扶和加强思想教育。

1) 要注重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预防和消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通过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的主题教育活动, 营造积极成长的心理氛围。加强班会、系会、讲座以及第二课堂等心理宣讲和心理健康讨论活动的开展,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 准确自我定位, 消除迷茫心理。此外, 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作用, 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就业心理援助热线、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 加强这些学生的心理沟通, 及时消除他们的就业心理问题, 同时加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耐挫能力。

2)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起着重大的作用。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力量, 学校要多开展常规的自强教育、自信教育、挫折教育、激励教育等内容的活动和讲座, 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 培养心理方面的正能量。

2、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援助

1) 吉林大学通过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金制度, 增设勤工助学岗位, 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学校通过建立良好的助学资助体系, 做好基本的资助工作, 尽可能的覆盖到每一个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 为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打好基础。此外, 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的时候除了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各门专业课程的成绩外, 同时也十分看重学生的课外实践经验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 学校充分增设勤工助学岗位, 促进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增加就业的竞争力。为弥补学校勤工俭学岗位的不足, 学校可以为家庭经济困学生开拓校外兼职的渠道, 比如家教、实习等。出于学生校外安全考虑, 学校可以与信誉良好的企业达成合作协议, 时刻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2) 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求职补贴, 消除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的经济障碍。目前就业竞争压力大, 为了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在应聘衣着和简历上需要花费一定数量的金额。而且, 有的招聘会需要交门票费用, 以及一些企事业单位需交报名费, 此外还有交通费、住宿费等, 使得经济困难学生不堪重负, 不得不放弃一些招聘机会, 所以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设立求职补贴, 减少这些学生因经济困难产生的压力, 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安心参加面试和招聘, 顺利就业。

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援助

通过对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学校方面原因的分析, 吉林大学开展“辅导员走千家”活动, 在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的毕业生中开展“毕业生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活动;对应征入伍义务服兵役学生, 开展“应征入伍服兵役资助”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双困学生”, 学习积极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会。大部分学生入学之初, 几乎没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承载各种压力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如此。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工作, 增强就业援助对于这些学生顺利就业有很重要的意义。积极开展就业能力提升培训会, 可重点从“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准备、求职礼仪、求职简历和方法技巧的等多角度、全方位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针对性进行培训和指导。增强“双困学生”的就业信息, 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此外, 学校还按照比例配备一定的就业指导专家或老师, 针对特殊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个性的辅导, 适当增加他们外出实习的机会, 增加他们就业的自信, 提高综合素质, 以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帮助其顺利就业。

4、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援助

上文提到, 学校就业办是联结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中介, 学校就业办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需要通过学校的就业信息网与用人单位信息库, 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及就业市场的行情走向, 及时发布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做到及时更新就业信息, 可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时进行消息推送, 以免错失机会, 有针对性地对贫困毕业生进行职业指导, 及时帮助解决贫困毕业生求职遇到的问题。此外, 可优先将推荐工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用人单位见习。

五、结语

解决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是吉林大学学校就业办和学生工作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直接关系到吉林大学学生的成长成才, 有利于吉林大学更好地向建设“双一流”的目标迈进。构建吉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 是一个全面立体化的就业帮扶体系, 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 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改进。

摘要:随着高校扩招, 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的解决吉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 吉林大学采取抽样调查的形式, 发放“吉林大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援助调查问卷”, 在寒暑假学生对困难学生家庭实地走访, 并对基础学院进行调研, 希望通过这一系列举措能够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就业、促进教育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对策分析

参考文献

[1] 林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帮扶体系构建探讨[J]探究, 2012.

[2] 葛云芝.新常态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5 (11) .

[3] 陈阳, 李磊, 刘红艳.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创业帮扶模式探析——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4 (9) .

[4] 高晓琴, 褚必海.高校贫困大学生援助体系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 2010 (26) .

[5] 张成.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1)

[6] 卜雪梅, 杨桂元.高校贫困生自主创业: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 2012 (5)

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范文第2篇

1 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1.1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3]

首先,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的定位不合理, 对职位的要求普遍过高。认为自己是高知识高技能型人才理应有较高的报酬和职位, 据《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年度调查报告》显示选择外企、国企、机关这三类就业单位的毕业生比例接近70%。而作为很重要的容纳毕业生就业的民企、私企等来说, 却受到毕业生的冷落, 仅有8.23%和6.42%的毕业生把民企或私企作为自己就业时的首选。这在无形中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也是就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其次, 大学毕业生理论实践能力和职业道德素质需要提高, 在中国经济日趋与国际化接轨的形势下, 众多国际企业纷纷进入中国, 人才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这就要求大学毕业生既要有良好的理论实践能力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这涉及到大学生就业面试、工作的方方面面也是企业对大学生的整体水平评价标准, 是影响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特别是职业道德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够, 没有良好团队协作能力, 毕业生跳槽情况严重, 毕业生往往在进入到一家企业时与其他毕业生企业做对比, 觉得诸多条件不如其他企业好, 一味埋怨企业, 与同事没有很好的团队合作, 自我表现意识强烈, 在企业花了时间和金钱对其做了培训后不讲明情况就跳槽走人, 种种行径让企业对使用毕业生留下了不良的印象, 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2 市场经济下企事业用人单位的问题

当今是市场经济社会, 所有企事业用人单位, 特别是私营企业把盈利放在了第一位, 这就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往往吸收能够马上为他创造效益的人才, 而大学毕业生则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拥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发展潜力, 但不能为企业马上创造价值, 有的甚至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为大学生岗前培训, 再加上现在的金融危机, 种种的现状让企业宁愿招一个低学历的熟练工也不愿意吸收一个大学毕业生。

其次, 一些大型企业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基础, 但他们却片面强调学历, 在招聘的时候设置过高学历的门槛, 考评选拔人才重学历甚至唯学历, 选人学历化造成受聘人员水平和能力与岗位不相适应, 进而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不少本科生或大专生的工作能力不比研究生的工作能力差, 而现在我国毕业生主要集中在本科生和大专生, 这也是使得我国的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所在[3]。

1.3 市场经济形势下的高校培养模式问题

首先,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事业单位需要的是能为他创造价值的人才, 更注重的是实践能力, 而高校在培养学生上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 却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 因而在这种应试教育体制下, 学生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但是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最起码的人文关怀。相对于目前瞬息变化的社会发展, 毕业生在大学所学的知识已不能适应现实生产力的需要, 这也是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其次,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较为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的培养, 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往往是在学生进入大四以后, 大多是“临阵磨枪”, 多采取就业形势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方式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单一, 没有将大学生就业指导当成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导致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教学工作脱节, 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 没有一定的职业经验。使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缺乏基本的职业素养, 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第三, 高校大学生普遍的人文精神的失落与缺失, 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最终是其人文知识和素养所决定的。从某种意义上讲, 专业能力、业务素质只是个体职业发展的条件, 而人文素质, 是决定个人职业发展潜力的坚实基础。在经济、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 以及就业压力的日趋增大, 很多毕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动机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重视眼前利益, 急功近利, 重眼前, 轻长远, 高校没有给当今大学生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 导致就业来临时莘莘学子陷入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困惑, 这也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6]。

2 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对策[1~2]

2.1 面对现状积极提升自身各方面素质

首先, 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要认清当今社会的就业形势, 在就业时要正确评价自我, 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值, 提倡先就业再择业的理念。并在大学期间就要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当今市场经济主导经济日趋国际化, 形势变幻多样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没有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无法立足的,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要不断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在完成好学业的同时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 融入到社会中去, 利用课余时间做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未来从事的行业有关的工作, 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弥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的不足。在选择职业时, 大学生应当冷静地分析就业形势, 全面地评价自己, 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 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 合理地调整就业期望值不断变换自己所处的角色并使之能够适应多个不同的环境, 为今后择业提供基础。大学生在就业期间要发扬艰苦创业的精神, 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所从事的岗位, 在就业初期要牢记收入可以不高但收获一定要大, 为将来从事相关行业积累足够的经验。

其次, 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社会实践, 这也是提高职业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人的道德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实践是人们养成道德品质的源泉, 也是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目的和归宿。大学生在学习职业道德理论的基础上, 只有不断融入社会, 把自己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地认识自身的价值所在, 正确审视自己的不足, 并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陶冶自己、完善自己, 最终完成职业道德品质的提高。

2.2 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要与时俱进培养社会需求之人才[3]

高校在新的经济体制形式下, 要致力于培养能与企业对接的人才,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学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校应将理论传授的传统模转换到工学结合的模式上来, 对社会所需人才进行深入调研, 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 建立一批大学生教学实习和就业实习基地, 重在培养搞匹配度的技能型人才。

其次,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建立和完善就业为目的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通过设置职业指导系列课程, 分层次、分阶段实施贯穿于大学生求学过程的始终。大学生就业指导旨在帮助大学生纠正某些不恰当或盲目的行为和消极态度, 排除职业决策中的心理障碍和困难, 提出决策建议, 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理念的渗透, 另外应积极指导和激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行业实践和职业实践, 通过实践, 更好地检验和锤炼大学生融入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4]。

第三, 高校应在教学和生活中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渗透, 教师在专业课程的传授过程中应贯穿和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自主性意识和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可以开办人文社会科学系列讲座, 组织开展全校师生都能参与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事业用人单位应本着发展的眼光培养和使用毕业大学生

首先, 大学生是一群年轻而富有朝气的群体, 他们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良好的素质和理论实践能力, 虽然他们初出茅庐有太多需要指导和培训的地方, 但是用人单位应本着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大学生, 一个大学生一家企业工作一定长的时间后显现出来的巨大价值是不容企业忽视的。

其次, 企业要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 企业与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所结成的互利互惠、互补互促的联合与协作关系。通过这种方式, 高校可以得到更多的科研经费, 同时, 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并且能为学生创建一个既稳定又贴近现实社会需求的实践平台。在美国,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方式为:由企业提供资金和课题项目, 大学提供研究人员进行开发研究, 产业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在我国也有类似的校企产学研合作但是远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企业因携手高校大力发展产学研合作为大学生的就业开辟一片新的天空[5]。

第三, 企业要有民族使命感, 而民族的使命很大程度上在于中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这很大程度上要看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展如何, 中国现阶段正值国际经济接轨时期和金融危机时期, 企业应本着缓解就业压力, 维护社会稳定,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尽可能的岗位, 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

摘要:近年来由于金融危机、全国高校扩招等因素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本文主要分析了在这种现状下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并对存在的原因提出一些指导性的对策, 使得毕业生资源能够合理有效配置和利用, 使其能够在社会中有一立足之地。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分析,对策

参考文献

[1] 夏俊章.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困难分析及高校就业工作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 2009 (5) .

[2] 王靖鑫, 薛翠红, 史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改革与开放, 2009 (5) .

[3] 周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策略指导[J].文教资料, 2009 (4) .

[4] 方烨.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潜力的有效途径[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

[5] 李黎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范文第3篇

1 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经济结构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推行改革开放, 大范围引进外资。而促进外资、合资企业发展的同时, 国有自主品牌受到冲击, 使我国经济对外资的依赖性日趋增强。这种依附性的产业结构对大学生的就业也产生了影响。一方面, 产业利润大量外流, 而国内市场空间相对萎缩, 从而限制国内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限制劳动力的就业;另一方面, 产业依附地位使一部分企业没有技术研发部门, 无法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从而使越来越多的毕业生纷纷选择升学或出国深造, 以暂时回避就业难题, 却更加重了后期就业的负担。

1.2 高校扩招、经济危机导致社会供求差距加大

从1999年起, 我国开始实行高校扩招, 变“精英教育”为“大众教育”, 与此同时, 社会需求则保持相对平稳或略有增长, 从而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增幅明显高于社会需求增幅。

有关研究表明, 国民经济每增长1%, 可以增加就业岗位80~100万个。整个十五期间, 我国各类新成长劳动力有4650万人, 加上下岗失业人员1750万, 平均每年须解决就业2300万人;而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只有8%~9%, 平均每年只能提供800万就业岗位。巨大的供求差导致了就业市场的竞争骤然加剧。

笔者统计了我国自2002年以来的经济增长率, 其平稳趋势与高校毕业生的持续大幅度的增长形势形成鲜明对比 (如表1所示) 。

2008年, 全球性金融风暴袭来, 使众多企业面临“寒冬”。专家预测我国在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只能保8, 而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却将达到611万人, 在这样的环境下, 大学生就业的艰难程度更如雪上加霜。

1.3 学生择业观念滞后导致就业不平均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大学生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由于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地方差异性, 大多数的毕业生愿意选择到东南沿海及内地核心城市工作, 一般不愿选择到条件差的偏远地区就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相对的人才过剩和人才集中。

1.4 高职学生的自身素质与企业要求之间存在差距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生命力, 因此企业对从业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国定义了青年就业应该具备的四个核心能力:沟通力、团队力、执行力、领导力, 可是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高职毕业生只有很少一部分。一些学生在校期间不认真学习专项技术、专业能力不强, 综合素质不高, 从而失去就业机会。还有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学习, 而不注意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在应聘过程中表现平平, 也得不到单位的青睐, 从而与理想工作失之交臂。

2 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指导措施

毕业生就业是关系到高职院校发展壮大的重要问题, 只有“出口畅, 入口才能通”。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 以及《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 使2009届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如何针对性的解决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难题, 直接决定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

2.1 改善院校教学计划和学生培养方向, 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在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高校的运营机制一直是一种计划招生、统一分配的计划体制, 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与市场需求脱节。而现在我国已经处于市场经济, 大学生就业也已经市场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必须面向市场需求, 与市场挂钩, 依据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招生和专业设置;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定向培养特定人才, 创立企业订单班, 做到“产销对路”, 从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2.2 注重技能训练,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当前, 我国的就业机制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社会为高职毕业生提供了很多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职业岗位, 也对毕业生的就业素质提出了更多要求。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 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所以需要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也可以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在校内创建专业研究所、校办工厂等, 增加学生的实践工作经验, 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3 进行就业指导, 端正学生择业观念

唐雷恒教授曾经说过:人是自我观念的塑造者。一个人的成功始于愿景, 人因愿景而伟大。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会影响其一生。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入校开始, 就开设职业指导课, 给学生介绍专业系统知识、就业知识、应聘及面试常识等内容, 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常识指导和就业服务, 使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职业, 从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 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建立准确的职业定位, 优化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

2.4 开展就业服务,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创业

除此之外, 鼓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创业也是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好方法。当前, 国家非常重视推进高校毕业生的自主创业, 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优惠政策: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 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 自筹资金不足的, 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 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等等。2009年教育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还将举办全国中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以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

3 结语

2009年是我国经济形势严峻的一年, 也是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一年。高职院校只有改善办学理念, 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积极开展就业指导、端正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才能全面推进毕业生就业, 从而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摘要: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一直是限制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我国的经济结构、高校扩招、学生自身素质以及2008年以来的经济危机等原因导致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能否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分析就业困难原因, 是高职院校寻求措施、缓解就业难题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原因分析,指导对策

参考文献

[1] 田光哲, 李祥伟.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 (基础知识) [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2] 田光哲, 廉串德.创新职业指导—新实践 (职业指导师高级职业指导师) [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

[3] 李瑾.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12) .

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范文第4篇

2、残疾人:指已领取《残疾证》人员;

3、抚养未成年子女单亲家庭中的失业人员。是指持有离婚或丧偶证明,其抚养的未成年子女年龄在18周岁以下且未实现正规就业的失业人员;

4、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期间的劳动适龄失业人员:指经民政部门认定正在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人员;

5、失业一年以上人员:指单位失业职工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期限一年以上,且在一年中向公共就业就业服务机构提出过职业介绍需求,经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介绍就业三次,仍未能实现就业的就业困难人员。

6、农村零转移就业贫困家庭人员:按规定确认的农业低收入家庭中的人员是指在扶贫部门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成员证明。

7、城镇零就业家庭人员:指城镇家庭中,未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所有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家庭成员均处于无业状态的人员;(户口两人以上家庭成员中无一人就业,且无经营性、投资性收入的城镇家庭中的失业人员)

8、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人员:指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国土资源、公安、农业、财政等五部门认定,未正规就业、创业或未以灵活就业方式缴纳社会保险的人员;

9、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人员:指持有《山东省特困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卡》;

温馨提示:

1、申请人携带 户口簿、《就业失业登记证》或《就业创业登记证》、2寸照片1张、身份证复印件1份、学历证明复印件1份及所有能符合就业困难人员认定范围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原件及复印件。如家庭成员一方有养老保险(指:机关养老保险、企业养老保险、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都不能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

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范文第5篇

作为社会中的特殊人群,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下的大背景下,聋哑人也开始重视“经济效益”和追求“经济地位”。一些受不良社会风气影响和社会上不良人群的唆使,一些聋哑人也开始采用不正当的方法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其主要手段为偷窃和盗抢。从近来一些派出所聋哑人所犯案件的数字不断翻新这一严峻事实来看,加强对在校聋生的思想和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毕业后的聋生也经常为工作、生活、情感上的事回校哭诉,寻求帮助。在学校学生德育这一块,也总是领导班子抓的重点。然而行为规范的守则不知学习了多少遍,思想品德课上爱祖国爱科学、讲文明讲礼貌的道德观念不知重复了多少次,可学生的道德品质却越来越差,教师和家长常感叹学生的思想越来越琢磨不透。学生犯了错,老师的批评、教育起不了什么作用。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常言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就要我们老师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理去,只有解决了心理问题,扫除了心理障碍,才能培养他们正确的品行。对聋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了。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对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研究,揭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探讨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及行为因素,以促进青年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品质则属与认识的理性阶段。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心理健康教育就好似打地基,德育就似在地基上建立高楼大厦。如果说高耸入云的大厦好比高尚的道德情操,那么心理健康便是牢固的地基了。要塑造聋生健全的人格,做新世纪合格的公民,必须把心育和德育结合起来。研究聋哑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寻找有效的教育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提高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对于聋校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只有对症下药,德育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结合一些实例谈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从心理健康教育开始,有效的提升班级德育工作的效能。

一、 创造愉快、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是以人格塑造人格的事业。我们的老师不能将自己内心的好恶表现出来,尤其

是对某个特定的学生。应该从自封的领导者,管束者开始有意识地转变成一个参与者,一个倾听者,一个引导者,乃至一个知心者。聋哑学生的生活体验肤浅,心理承受能力差。再加上听觉障碍,使他们受“认知、意志、个性倾向、活动环境”等各方面的制约。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生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化媒体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没有加以正确引导,反而会导致他们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下,融洽的师生关系就更为重要了。特别是班主任,应利用班主任工作优势,兼负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甚至是心理咨询的责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师。在我刚接手高一(2)班的时候,我就开展了一次“辩论式调查”,让学生敞开心扉的说说:希望有一个什么样的老师来做他们的班主任?希望老师怎样对待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我得到了学生的信任,了解了学生的想法也就能更好的定位班级工作的方向了。学生有时有了心里话,想对老师说,但又羞于当面对老师说。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切实的做好德育工作,就在班级中开展了一个“悄悄话”活动。就是让学生把想说的心理话写在小纸条上,夹在作业本里。老师慢慢地赢得了学生的心,师生之间的关系就融洽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二、抓住教育转变的契机,擦去学生心理对立情绪

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深刻的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班中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成绩很差,又由于手脚有些不协调,做任何事情都做不好,有些同学就取笑他。再加上家里父母和他的相处方式不对,得不到沟通,总认为父母偏爱弟弟。导致了他对事冷漠,猜疑心大,和同学相处不融洽,把自己躲藏在内心深处的阴暗角落里。但有时又会作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如把同学的东西藏起来,欺负小同学,老师们都戏称他是“聋校阿Q”。对他的教育问题确实头疼,如何来疏导他的心理障碍呢?本学期我班来了一个插班生,刚开始在学习和生活上还不适应。我觉得机会来了,就把他俩的座位安排在一起,让他帮新同学学习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让他对自己转变看法,觉得自己还是有长处的。我发现他的心情逐渐好了,喜欢和同学接触了,对班集体的事情也很关心了,每一次都认真地做好值日。老师也反映他对学习开始产生了兴趣,特别是课后能主动的复习预习了。这一变化让我看到希望,更明白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了。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前进的信心和决心

聋生心理学研究表明:从整体上看,聋生是一个异质形群体,聋生的个性差异显著,各种心理特质发展不平衡。有的学生表现为学习上焦虑,有恐惧心理,产生厌学情绪;有的冷漠多疑,甚至敌意心理;有的冲动,自制力差;有的悲观,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善意评估学生的天性和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发展充满信心,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坚信学生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扬长避短,激励其发展成才。而且尊重学生的个性,能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触动、震撼学生的心理,使其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班中李同学性格倔强,动不动就和同学发脾气,在班中大吵大,和同学的关系非常紧张,也就导致了她的性格更差。而且,她对自己缺少信心,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逃避。在美术课上,我发现她的绘画功底很好,再看看她写的作业,每一本都字迹清秀,又干净又工整。在课堂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我表扬了她很多次。还把班中黑板报、手抄报的设计任务交给了她。没想到她非常用心,设计的黑板报、手抄报很漂亮,同学们对她也刮目相看了。再利用机会和她交谈,鼓励她学好文化课,将来朝美术方面发展。后来,发觉她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似乎一个前方的目标在牵引着她,性格也随和多了。

四、扩大学生的生活空间,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

部分的聋哑学生从一年级开始他们就寄宿在学校里,在加上他们本身的生理残疾,使他们和社会的沟通很少,接受的信息也不完整,甚至和父母间也缺乏情感的交流。导致他们自闭、狭隘、有孤独感。为此班主任除了要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要注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他们的视野,使他们精神愉悦,启发他们对人对事产生积极的心态,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我不时地听到有的学生抱怨学校的生活无聊,甚

至说在学校里就像是坐牢一样很烦。我开始用实际行动去感化他们。每月一次“生活体验”,和学生一起包馄钝、包饺子,由于班中有外地的同学,就一起学做家乡菜;每月利用班会课介绍一本好书,看一部好电影;组织学生自编自排班队活动。

五、重家教,使学生在温馨的环境中得到成长

家庭环境是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好的家庭环境下学生的心理才能更健康。教师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家、校联系,否则你的教育将会受到影响。

1、教师要帮助学生妥善解决好来自家庭影响。

作为班主任要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首先要去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对需要帮助的同学进行一定的帮助。有许多孩子走上犯罪的道路都与家庭的不和睦有一定的关系。教师应对学生家长讲解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和具体的教育内容,使家长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2、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应有机地结合。

教育是多方面的,学校与家庭是学生教育工作的两大阵地。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任务是将学生在学校管好,回家是父母的事。这样,老师在学校的教育就会和家庭教育相脱节,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比如,教师要学生爱劳动,自己的事自己做,而回到家里,父母从来都不要孩子做事,认为他已经是残疾人了,应加以溺爱,这样,学生的思想认识就很难得到提高和锻炼,教育孩子的效果就很难体会出来。教师应该给家长多联系,让他们放弃不正确的想法,配合学校教育。

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范文第6篇

一、认定范围

就业困难人员是指办理失业登记、难以实现就业且无其它生活来源的下列人员:

一)“4050”人员:指在申请认定时女性年满40周岁、男性年满50周岁及以上的人员。

(二)残疾人员:指持有《残疾证》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员。

(三)低收入家庭人员:指家庭成员人均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符合当地人民政府规定的城市低收入标准的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员。

(四)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被征地农民:指承包土地被征用,按城镇人口安置的人员。

(五)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的人员:指在申请认定时已进行失业登记且连续失业满一年以上的失业人员。

二、申请材料

申请人应持身份证、户口本、就失业登记证等证明材料,填写《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申请表》,下列人员还需提供以下材料:

(一)残疾人员:《残疾证》;

(二)低收入家庭人员:当地民政部门出具的城市低收入家庭证明或正在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证明;

(三)被征地农民:有关部门出具的承包土地被征用、按城镇人口安置的证明。

在申请认定时,申请人向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出示上述材料原件,交复印件留存。

三、认定程序

(一)申请人本人持申请材料向户籍所在地的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社区未设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向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出申请)。社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接到申请后,应核实相关情况,并在社区张榜公示。公示期满后,签署核实意见,报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复核。

(二)街道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收到材料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复核工作,在《申请表》上签署意见并加盖公章,报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审核。

(三)县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认定工作。经审核认定符合条件的,在其《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情况”一栏中盖章,并在就业失业登记中记载。

四、退出机制

建立就业困难人员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已经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出现下列情形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不再将其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并在就业失业登记中记载:

(一)入学、服兵役、移居境外的;

(二)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被劳动教养的;

(三)终止就业要求或多次拒绝接受公共就业服务的;

(四)已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或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

(五)已就业,且享受就业援助政策期满的;

(六)不应当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其他情形。

四、社会保险补贴

上一篇:如何撰写高质量论文范文下一篇:桥隧工高级技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