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范文

2024-06-25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范文第1篇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其中有愿意画画的,有喜欢看课外书的。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说实话,我挺生气的,但是我没有在课堂批评他们,而是在课下自己进行了一番思考,是不是我讲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不精彩,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后来,我又把这几位学生找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我也和其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我才知道,原来这几位学生是非常喜欢绘画和写作,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做这些事情。

我想:即便如此喜欢,也不能耽误了课上的学习呀!这让我陷入了焦虑之中,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我考虑到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大家的喜好不同罢了,为什么不能利用他们的优势来进行学习呢?于是我便想了一个办法,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经常画地图、涂色等等,后来这位学生还独自绘制出了一本地图小册子。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既提高了他的地理读图识图能力,又不耽误他的个性发展,让个性融入到其学习当中。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我经常让他去图书馆和机房查阅一些地理课外资料,引导他学着自己总结,并且尝试着写一些小论文进行发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利用自己的写作长处来创作了地理小论文、地理小专刊,使得自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并且也为大家提供了众多的地理课外资料。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地理,爱上了地理课。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范文第2篇

1情思的特征 、内涵

1.1 情思是文章形象的 “情 感 ”、“思想 ”

情思是语文教材中所塑造的形象或作者形象的“情感”、“思想”。哲学用抽象概念对人生述说 ,科学用逻辑思维反映自然,而作品则用形象来表达感人至深的情感、思想。一株紫藤、一只猫、一声吆喝、一个背影等,物物有思想,处处见真情。作品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形象来表达情感思想的。没有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场面,刘成章就写不出《安塞腰鼓》。没有见过底层的车夫的生活场景,杨绛就写不出《老王》。没有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定格,朱自清就写不出《背影》。没有北国万里的雪飘,毛泽东就写不出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这些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是学生学习应该感受和体会出来的。

1.2 情思是具有永恒意义 、超越形象的情感 、思想

一切艺术作品都追求“刹那间的永恒”,总是打破天与人、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的界限, 追求对个体的永恒渴求:生命、人生价值、情感、自由等,希望超越艺术形象,追求永恒意义。正如《背影》中朱自清以父亲买橘时的背影追求伟大的亲情。《最后一课》中都德以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表现追求超越时空的爱国之情。《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以鸭蛋的清香追寻深深的乡情。 语文文本正是追求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永恒意义,才具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他们的人格品性,才具有永恒作用。

2语文教学应让情思飞扬 ,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塑造完完美的人格

2.1 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思资源 ,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设置编排既考虑了知识的层级学习,又考虑了人文、情感、思想层级的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对文章的情思资源进行多元化挖掘、占有,让教材中的情思显现于语言教学,而又超越语言教学。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挖掘出作者对春描写的情感———挚爱、赞美,也要挖掘出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生命的召唤,解读出人对新生命的挚爱珍惜的思想情感。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既能挖掘出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赞美,也要挖掘出黄土高原人受到压抑反抗所迸发的激情和势不可挡的气概。鲁迅的《孔乙己》既要挖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要挖掘出对可怜人儿的怜悯之情。在教学设计时突出把挖掘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的联系、融合,才能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资源。

2.2 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情思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文本情思和学生情思碰撞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设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达成之外,还有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这三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前两者的突破主要靠学生的情思支持,没有浓厚的兴趣、饱满热情、钻研的精神、思想的碰撞是难以完成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对于第三者,文本的情思则是学生情感培养、价值观树立的基础。有了对文本的感受、思考,才能与文本情思产生碰撞、比较,才能有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这三者目标的圆满达成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思飞扬的结果。学生情思的激发将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知识与情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对于文本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学生的读、写、讨论文章内容完成,但这则童话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对人性丑陋、虚伪无耻批判及对真实淳朴人性的追寻, 要通过学生的课堂上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认识、感受,表达出对大臣们的阿谀奉承的鄙视、对皇帝虚伪无耻的蔑视, 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类似的现象, 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让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文本情感思想产生火花,才能真正使学生情感、思想受到洗礼,催发对人生之路、人性美丑的认识。再如学习《丑小鸭》时,对于文章基本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自己完成, 而本文所反映的丑小鸭面临排挤, 没有绝望、沉沦始终奋斗不止的精神,则需要学生去体会,结合现实社会讨论其形象的现实意义,就会解决本文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有血有肉,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生品性,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思想的发展成长。

3借助情思引领学生走向理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性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都是作家们用真情、真性乃至热血和生命铸就的情感世界,正好作为学生培养情感、接受先进思想走向理性的动力因素。学生对教材文本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正是学生自己的独特体验和思想感受,它是学生思想、情感的外在表现。它能够诱发学生的心理、思想、性格、情感的变化和形成,最终走向理性。因为任何理性思想情感的获得不是只占有物质、知识就会成功,都是需要经过情感、思想的碰撞并以之为先导的内化,正如列宁所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一样。例如鲁迅的《故乡》学习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闰土的形象解读出封建礼教对人的无形迫害, 还要解读出“我”对自己希望的茫远、对希望的感伤。学习时不应只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文中人物形象, 还应以悲悯的眼光去认识人物的命运、情感、思想,去触动学生的灵魂。再让学生围绕“我们如何对待希望、人生未来之路”进行讨论 ,这样就会借助文本的情感思想引领学生的情感思想升华到理性高度, 把学生的灵魂带入到崇高的精神天空。

初中语文教学是文本、教师、学生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要让文本、学生的情思贯穿始终,起到催化剂、粘合剂的作用,才能使这三者之间的对话富有生命意义,才能构建学生具有崇高的品性、思想、情感的审美人格,成为一支具有思想情感的苇草。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是情感思想与语言的结合体,语文教学就不能摒弃情感思想的作用,应让情思飞扬于语文教学,发挥它对于语文课堂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和塑造学生审美人格的作用,赋予语文教学以情感、思想的生命意义。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范文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时代呼唤创新,创新的土壤是什么?是个性。课堂就是生长个性的土壤。新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学应是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努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时空,教师如果让语文课堂个性飞扬,必将使语文教学精彩纷呈。

一、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活灵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个性。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 》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

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愉悦自主地参与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二、教师能大胆放飞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飞翔 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便没有创新。优秀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无不借助课文,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应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亦步亦趋,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一些东西的局面,而应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全部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一些东西,甚至是一些隐藏在课文深处,连作者自己也未曾认识到的东西;引导学生通过大胆的想象来补充课文情节上的空白、意念上的省略,或改组课文的内容,延续课文的情节,或对课文的某些观念进行提炼升华,从课文中引出新的见解等。

我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请学生与小女孩进行心灵的交流,写出小女孩的心语。我教《潼关怀古》最后一节,让学生对《潼关怀古》的体会,用自己的语言借助诗歌形式表达出来等等。问题的设计,何尝不是放飞学生的想像翅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利用每一节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激发出他们智慧的火花,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丰富个性化阅读形式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式

在教学中,学生自由选择先读什么,再读什么,最后读什么,教师对此要鼓励学生从课文感兴趣地方读,读后有什么感受。学生在阅读中,往往先是找自己喜欢地方读,这就是学生个性表现。例如:我在教《草原》一课时,我就让学生自由阅读,这篇课文是一篇极其优美的文章,描写草原美丽景色,刚上课时,我利用色彩鲜艳的草原课件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学生带入了一种美好的意境,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课文,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学习方式,或读、或讲、或背、或画,这样就构建了一个开放的学习形式,而且,每个孩子都觉得有”用武之地“,我的布置刚刚结束,孩子们就迫不及待的读学起来,有的读描写草原静态景色的段落,有的读写草原动态活动的段落,个个摇头晃脑读书声响彻教室,他们不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有的学生绘声绘色讲草原美丽景色,还有的学生用他那五彩的神笔画出草原的天空,羊群,还有的学生闭上眼睛,陶醉在美丽的草原美景

中,那真是如痴如醉,看的出,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同时也调动了学习主动性,最大限度的激活了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不要束缚学生阅读后的感受,给学生言论自由。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言论自由氛围。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教师和学生应该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讨论,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使他们的个性插上理想翅膀,飞向那光辉的彼岸。例如:我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在总结课文中,我问小朋友:“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话音刚落,小朋友们就踊跃回答,有的说:“我不会象青蛙那样,每天都坐在井里,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精彩。”有的说:“做事或看问题不要象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还有的说:“对事物认识不要只看局部,要看得全面些。”听了这些话,我露出了赞许目光,刚想表扬总结,这时,一个小朋友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有不同意见,从这篇课文中我明白了,青蛙固然目光短浅,看不到外面美好的世界,但他也非常聪明,因为他在井里有安全感,还有什么能比得上自己的性命更重要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像炸开了锅,有的哈哈大笑,说他错了;有的若有所思,说他说的有道理。我为他的发言与众不同而喝彩,因为我知道敢于说不同意见的学生,往往有着与众不同的感受和见解,我如果简单地否定或草率应付,就会损伤学生阅读的热情,压制学生的求异思绪和个性发展。只有正确对待,才能保护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

中充分飞扬。

四、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即经常让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一些激励性的评价。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

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语文老师,也喜欢上语文课。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范文第4篇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丹心向党,青春飞扬》。 回想这么多年来,身边总会有那么一个人给我们讲他们老一辈的故事。讲到过有那么一群人为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自由、解放而书写的抗争史、奋斗史、革命史。讲到过有那么一群人凭借着那份对于真理的永恒执着,永不放弃!讲到过,有那么一群人凭着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忠诚,为如今的我们撑起一片晴空!3年前我也光荣的成为这一群人中的一员,用我的实际行动慢慢体会着“为人民服务”的深刻哲理。

2011年,装备上我的青春,带上我的梦想,回到了我们的可爱家乡——&&&,我雄心勃勃的挽起袖子准备开始我人生梦想的宏伟蓝图。

我带着这颗充满激情的澎湃滚烫之心,走进了##局,成为了一名党员干部,也就是在这个有这19名党员的集体,我不断的接收着党对于我的熏陶。

也就是上个月,为了落实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我们一行五人,下乡进村,做一些移民搬迁的基础性工作,来到乡政府才知道,近来多雨的天气冲毁了前往村里的道路,组长临时决定乘坐村民的3辆摩托车前往。局里还有工作等着呢,不能耽搁。可是走了大概还有20多里路得时候,突然下起的小雨再

加上泥泞的道路摩托车已经无法前行,司机说:“雨大了车滑,今天算了吧?”。想到天不好,搬迁工作也等不得,有人便喊道:“走!走着去!赶紧赶紧!”我跟在队伍后面深一脚浅一脚的走着,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步行,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累的话也不想说,可老同志却已开始走家串户了。这时王叔轻拍我的背说到:“娃呀,这成天下乡没个好身体可不行。”在大家爽朗的笑声里我不好意思了。这就是我的前辈,我的伙伴,他们没有豪言壮语,这敦厚朴实的言语却是一名共产党员立生活里最实实在在的写照。在我们用一腿水两脚泥换来老百姓的称赞和笑脸时,我想青春不是圆舞曲,只有光鲜和激情,青春是朴素的,朴素中绽放着可爱的光茫。

##人都有一句老话,“##无周末”。周末里加班是常有的事,深夜里饿了,吃包泡面充饥也是常有的事。记得前些天的一个规划的制定小组,连续奋战几昼夜,终于把规划完成。每个项目从立项批复到竣工验收每一步都凝聚了大家太多的汗水。很多问题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个问题都需要反复研究,每个决定都可能成为溃千里长堤的蚁穴。面对枯燥乏味的工作,没有人抱怨,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他枯燥是因为单一,但就在这种单一里锻炼了一种专注,一种求实和严谨的作风。我想青春不是沿途多变的风景,青春有时是寂寞里开出的一朵花。

这不前几天一年一度的高考将近,同样也煎熬着无数的父母,有天,我们刚准备出去办事,刚好遇见李姐女儿站在大门

口,还没等她说话,孩子很懂事的说:“妈,我继续吃方便面就行,还能减肥呢……”可是,谁的孩子在高考前夕还以方便面为伴?哪个孩子不是在父母的陪伴下度过高考的最后时光?就这样我们走了,一路上她再也没有说话,面对这样懂事的孩子,她也许只有无言的沉默和深深的自责〃〃〃〃〃〃这就是我的同事、这就是我身边的党员、就是我们可亲可敬、无怨无悔的党员!谁能不为拥有这样的伙伴感到无尚荣光?

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我坚信,流星虽然短暂,但在他划过夜空的那一刹那,已经点燃了最美的夜空。那就让青春在我们各自的事业上无怨无悔的燃烧!让胸前的党徽闪闪发光!

朋友们,今天的我们沐浴着党的阳光,顺着创先争优的大潮,乘着“转型”的东风,用这份对于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着这份对工作的热忱、执着、负责、严谨,打造着这个城市的梦想,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去建造一座&、&、&的可爱家乡。是的,我们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要风雨兼程;既便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是背影,我也无悔。

让我们怀着广阔的胸襟、满腔的执着,将生命的点滴融入我们各自所从事的平凡事业之中。让我们以诚信为根,奉献为叶,与***儿女一道扎根这片沃土,丹心向党,让青春飞扬!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范文第5篇

在上课的时候,我经常发现有个别学生不认真听讲,其中有愿意画画的,有喜欢看课外书的。刚发现这种现象的时候,说实话,我挺生气的,但是我没有在课堂批评他们,而是在课下自己进行了一番思考,是不是我讲课的方式学生不喜欢、不精彩,还是出于其他原因?后来,我又把这几位学生找来,心平气和地和他们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且我也和其班主任以及其他任课老师进行了沟通,我才知道,原来这几位学生是非常喜欢绘画和写作,他们经常在课堂上做这些事情。

我想:即便如此喜欢,也不能耽误了课上的学习呀!这让我陷入了焦虑之中,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后来我考虑到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个性,大家的喜好不同罢了,为什么不能利用他们的优势来进行学习呢?于是我便想了一个办法,让喜欢画画的学生经常画地图、涂色等等,后来这位学生还独自绘制出了一本地图小册子。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他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既提高了他的地理读图识图能力,又不耽误他的个性发展,让个性融入到其学习当中。对于喜欢写作的同学,我经常让他去图书馆和机房查阅一些地理课外资料,引导他学着自己总结,并且尝试着写一些小论文进行发表。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他们利用自己的写作长处来创作了地理小论文、地理小专刊,使得自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并且也为大家提供了众多的地理课外资料。就是利用这种方式,学生们渐渐喜欢上了地理,爱上了地理课。

让语文课堂诗意飞扬范文第6篇

关键词:平等对话 多元 品读 质疑 自主探究 写作 个性

尊重生命,体现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可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分突出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沉闷、机械和模式化;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激发,桎梏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革除这些弊端,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应是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彰显学生的个性呢?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平等对话,张扬个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也意味着对话过程中每一个场景,都是彰显个性风采的契机,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如,有位教师教《木兰诗》一文时,有学生问:“古代女人都裹脚,木兰裹脚后,还能关山度若飞,还能驰骋疆场吗?”该教师说:“这与课文主旨关系不大,不必多想。”你看,一盆冷水浇下来,学生还敢质疑吗?而另一位教师在教《五柳先生传》时,学生问:“五柳先生是陶渊明吗?”这位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研究陶氏生平、思想、作品,比较两者之间有何异同。结果学生的结论精彩纷呈,有的说等于,有的说约等于,有的说大于,有的说小于,他们纷纷陈述自己的见解。理由,让人不由得称赞。此外,在对话中,还应允许一部分学生暂时保留自己并不十分成熟的意见,并让他们在对话过程中慢慢修正自己的意见,领会更为正确的见解。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才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情感、态度、信念、动机和需要,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所以说,尊重是一缕阳光,也是一种期待,只要我们现在给学生一缕阳光,他们一定会灿烂辉煌,反之,则会抹杀学生的个性,使课堂变为一潭死水。

二、多元品读,展示个性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而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有着充分的能动性,存在着自由发挥的极大空间;由于立场观点、思想感情、生活经验、文化修养等不同,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他们面对文本所使用的方法和表现出的兴趣与深度等也都因人而异,其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由于这个因素,读者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对它的品读必然是多元的。

萧蕴说:“读、吟、诵乃至唱,是学习语言,体味意境不可缺少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与品位是相辅相成,诵读出之于口,品位会之于心,心口相应,相得益彰。

比如,《天净沙·秋思》一文,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读、个读、听读、配乐读、齐读,几次读后,学生已熟读成诵了,然后,我让学生说说读这首小令后的感受。学生经过思索后,纷纷发言: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写出了天涯沦落人的孤寂的乡思。/它让我想起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首小令寄情于物,借枯藤、老树、昏鸦、西风、马、夕阳,这些有形之物来抒发无限的凄苦之情,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枯、老、昏、古,几字用得好,秋风萧瑟中一派灰暗,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瞧,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趣味、审美标准进行了创造性地阅读,他们由文本引发出这么多的感悟,品出这么多美点妙要,这种品读吟诵,牵一发而动全身,张扬了学生个性,我们做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三、质疑探究,激活个性

南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些名言警句,都强调了质疑的重要性。可以说,不疑不能激思增趣,不疑不能发展进步。可是,阅读教学中疑问是由老师设,还是由学生呢?刚开始,我担心学生不会问或满堂问不到重点,完不成教学任务,由我精问导思,把握重点,揭示主旨,其余由学生质疑。慢慢地,我把质疑的权利放下,由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提出疑问,我惊讶的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就是老师要解决的,当然,也有意外,如学《蜡烛》一文,就有学生问:“文中写到德国人还在轰击,可是没有一颗炮弹打到老妇人的近旁。文中类似的话描写了四次,我想问为何密集的炮弹偏偏没炸到老妇人,这是巧合,还是另有玄机?”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众说纷纭:

学生A:“老妇人很幸运,侥幸逃过一劫。这也说明上天总是庇佑好人的。” 学生B:“这是一篇战地通讯,通讯有其真实性,所以我认为是真实地巧合,而非虚构。” 学生C:“我认为这样写不但在结构上取得了前后呼应的作用,而且反复渲染了当时战争的氛围,可就在这枪林弹雨、炮火连天的环境下,老妇人却从容不迫地掩埋了苏联红军的遗体,这有力地突出了老妇人对苏联红军的爱,对法西斯的恨。”

学生D:“我认为这样巧合,也许是德国士兵有意为之的。你想,方场很小且毫无遮掩,何况蜡烛的火光在夜晚是很耀眼的,敌人怎么可能炸不到呢?再说,无论怎样凶残的人也有柔弱的一面,这也许就是人性吧。也许老妇人的行为触到他们的哪根神经,比如说肃然起敬,再比如说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或亲人。”

„„

看,学生的思想无所羁绊,纵横驰骋,这哪里是课堂,这简直就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喷发!不仅是学生,还有老师,都能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是件多么愉快的事啊!现在,我们班学生基本上都用过这种阅读方法,这种质疑为我的语文课堂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澜,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学生的个性也在自主探究中飞扬!

四、以写促读,凸现个性

如果说读、悟、疑、品,让学生体味了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含,提高了语感和文学审美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独到的见解。那么,如何将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特感悟表达出来呢?除了口头交流之外,还可以通过书面语言来进行表达。这种读写对接的形式,可以充分利用课文资源并从文本出发,进行各种类型层次的写作训练。它不仅要求学生读懂什么,还要求学生读懂怎样表达,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还可以怎样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写作不仅仅是被动的能力训练,更是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主动有效的体验,以写促读,在写中悟道,既避免买椟还珠,又不至于得鱼忘筌,鱼和熊掌兼得,读写兼顾,事半功倍。从而避免学生随意性的夸夸其谈和未经思索就脱口而出的浅薄,真正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凸现学生的个性。 如,在学完《生命,生命》一课以后,我让学生仿写一句有关生命的格言。学生的习作耐人寻味:生命就是一场马拉松,要用激情和毅力才能跑完。/生命就像一支歌,有高昂也有低回。/生命就像一匹马,要靠自己去驾驭。/生命就像月亮,有着阴晴圆缺,每一种都应微笑以对。这些格言,其内容来源于学生与课文对话时的独特感受,来源于自己情感积淀基础上的富有灵性的表达。

这样的例子很多,平时教学时,我结合文本内容以自由写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与自我进行对话,进行多方面的体验。比如,学完《信客》,让学生写一段话,作为信客墓碑上的文字;学完《海燕》,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暴风雨来临时,海燕会对海鸥说些什么,等等,这种写作式的阅读,拓宽了学生的参与面,创造了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了读书的主人,他们自然乐在其中了。

当然,个性化阅读方法很多,可是,无论哪一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阅读中找到读书的乐趣,得到健全的心智,形成独立的思想,拥有自主的精神。我们期待着,学生的个性在阅读中飞扬。

参考书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王敏《写,语文课堂的另一种对话》 《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5年第2期

上一篇:认识实习总结电子版范文下一篇:人事行政部工作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