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范文

2024-08-14

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范文第1篇

江苏省徐州市九里区人民法院以贯彻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精神为契机,强化民事审判法官的综合素质,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的指导思想,积极推行用“情感”调处纠纷、化解矛盾,做到案结事了。

新任院长刘静荣认为:作为法官,必须认清当前我们国家的政治形势,克服官僚作风,克服仅凭死抠法条审理案件的教条作风;正确使用手中的审判权,为我们国家的政治稳定服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作为一名称职的法官,仅有良好的理论素养是不够的,也要具备洞察社会公序良俗和当事人内心世界变化的社会综合素质。

为此,院党组首先从加强队伍建设入手,细化指标,严格考核。要求民事法官一定深刻领会民事审判会议精神,转变民事审判作风,要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用“情感”调处纠纷,不能简单地就案办案;要化干戈为玉帛,努力做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为达到民事审判工作公正、高效、和谐的目的,党组要求民一庭、民二庭、审监庭,理清工作思路,制定详细工作计划,处理好民事审判工作各种关系,把司法和谐贯穿到具体工作中去。

坚持司法公正 严格审判程序

以法定程序审理案件是每个法官必备的基本要求,清正廉明、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是每个法官的基本素质。法官首先自己要忠诚、信仰我们自己执行的法律,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意识,以自己的良心、良知、良行时刻自省自己的道德修为,老老实实做事,干干净净做人,尊重并切实保障各个诉讼主体行使诉讼权利,依法行使释明权,指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

加强民事审判工作能力,特别是加强民事调处工作能力

在民事审判工作中,改变机械的法条主义审判作风,提高司法的公信力、亲和力;注重提高调解工作能力,把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精髓,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民俗,引导公众崇尚法治理念;通过自己对人生社会的正确理解,结合风土人情,本着人文的精神,用真挚情感调处矛盾,化解纠纷。妥善审理好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纠纷、损害赔偿、赡养抚养、房屋买卖、婚姻家庭、债权债务等涉及民生的案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以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同时,在民事审判工作中,加强与党政机关、社会组织的协调,化解矛盾。对事关稳定大局和改革政策等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主动汇报、通报、沟通,依靠各级党政机关、社会组织,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妥善予以解决。近期将组织召开人民陪审员、基层民调和辖区大中型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三个座谈会,以前移民事审判工作的关口。

发扬无私奉献、勤勉为公的精神 高效为民司法

鼓励法官发扬我党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弘扬无私奉献、勤勉为公的精神,合理整合审判资源,激发法官的工作热情和智慧,充分发挥简易程序的便民作用,在探索中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把定纷止争、案结事了作为民事审判的最高追求。

强化工作责任心 提高司法权威

在民事审判工作中,要强化工作责任心,加强社会人情风俗知识的积累,努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理论水平精湛、社会经验丰富的具有全方位知识、高综合素质的民事审判队伍。

坚持重大、疑难案件,由分管院长、庭长参加合议庭或主审,坚持对民事审判工作中遇到的对全局工作有重大影响的问题要及时向院长或党组报告。

推行“诉调对接”工作,探索调解与判决的最佳契合点。树立审判质量第一的意识,提高民事审判工作能力和司法调研工作能力,精心制作裁判文书,尽力减少上诉率、发回改判率和当事人的投诉率,维护公正裁判的既判效力。

加强流程管理和节点控制 强化监督评查

对往年案件评查工作中,因掌握标准较宽泛,以至于去年没有评出一件错案及瑕疵案件,而受到了上级领导的质疑。结合这次民事审判工作会议精神,我院立即落实整改措施,组织落实审委会委员对去年发、改的23件案件重新进行再评查。严格按照省高院《全省法院案件质量监督评查实施办法(试行)》的规定标准,严格打分、分级,规范评查,责任到人。保证评查工作的公正性。

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范文第2篇

了解一下您个人对我校人才培养的相关想法。请您仔细阅读此问卷,按照实际情况和真实想法填写问卷。

在此,我们对您的帮助与配合表示诚挚的感谢!

基本资料:

1.所在学院及专业:

2.所在的年级:A 大一B 大二C 大三D 大四E研究生及以上

3.性别:A 女B 男

1.您认为大学精神是什么?(可多选)()

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范文第3篇

[摘 要]大学生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道德责任和身体素质等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现有的培养模式中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培养目标理解不准确、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教学管理模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成效。要增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有效性,就要增强认识、明确目标、更新教育理念,要创新和优化大学课程体系,要改进评价机制、完善教育管理模式,要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和各类人员的素质。

[关键词]学分制;综合素质;途径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对现代人才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学分制改革在国内高校的全面深入开展,这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背景和条件。那么,大学生究竟应当具备怎样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是什么?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现状如何?学分制跟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有那些关联?在学分制背景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构成与特征

素质,也称为能力、才干等,一般是指一个人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品质等。〔1〕对于什么是素质,目前,学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它体现于人的思想品质、气质修养、价值取向、情操情趣、心理性格、文化修养行为能力等方面;也有观点认为素质是人在教育和环境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多方面主体性品质;还有观点认为一个人的素质有潜在的部分和显现的部分,潜在的部分更多地被理解为一种具有潜在特征的个人特质。从不同层面分析,对素质会有不同的理解。素质概念及理论的应用经历了从内涵分析到实际运用的发展过程。在实际运用当中,有学者从素质与人所从事的职业特征相联系角度研究的,也有从个人成就发展角度研究的,还有从个体工作要求角度研究的。这样,通过将个人素质与职业发展、工作要求、组织环境、个人品质、心理特征等因素联系起来分析,从而拓展了素质内涵,并有助于设计培养和提升个人素质的理论模型。

由此而言,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既包括知识与技能显性要素,又包括动机、态度和价值观等隐性要素;大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文化知识与专业技能,又要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等素质。大学教育的目标不单是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性。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专业知识,主要是指大学生应该掌握的本学科、本专业及其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基本理论等;(2)专业技能,主要是指大学生结构化地运用专业知识去完成某项具体工作的能力;(3)心理品质,主要是对大学生个性、态度与动机等的基本要求;(4)道德责任,可以从大学生对其个人形象和社会角色的认知两方面去理解;(5)身体素质,主要指大学生应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集合而成的,会随着时间、空间、任务、环境和要求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第一,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多维性。大学生综合素质由主、客观等多种因素构成,既有个人的个性、态度、动机与价值观等主观因素,同时又有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等客观因素,难以依据单方面因素来进行单向的评价。第二,大学综合素质具有动态性。除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点外,更为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大学生素质的构成要素中属于表象部分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是相对比较容易被培养和提升的,如通过课堂学习与专业实践就能获得;而属于潜在部分的心理品质与道德责任等则是难以改变和短期培养的。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素质要素中的潜在部分既和主体因素有关,又和客体因素有关,既和家庭教育有关,又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有关,还和组织群体活动与教育模式设计有关。潜在因素既受到个体过去与现在观念的影响,同时也与其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中他人的观念有很强的关联,它是大学生自我认知、组织规范与社会评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总之,大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有着复杂结构和内在逻辑的体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应该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才会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基本上建立起了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等方面。在实施学分制背景下,大多数高校在教育理念创新、理论探索、课程设置等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规律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实施,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当前,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形成共识,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内容构成以及提升途径等方面,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受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仍然偏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有的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培养技能为主的才艺教育,也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单纯以提高学生自主选课、不受约束的学习模式,还有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当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单纯工具性教育。

(二)培养目标理解不全面

在学分制的背景下,通常更多地强调学习时限的灵活性、学习内容的选择性与课程考核的变通性;强调教学以学生评价为基础、以学生自主选择为结果、突出“教”为“学”服务;强调重视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各方面带来的挑战性,但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构成与特征等了解不深入、不系统,对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与途径认识理解不到位。在学校教育和教学管理中仍然存在着以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的能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形成了制约。在人才培养中只重共性层面的一般性要求,缺少不同层次、专业和类别学生的针对性,存在着目标错位和不到位现象,从而难以有效的实现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三)课程体系不健全

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的,课程的可“选择性”就是其核心和重要特征。多数学校通常就用所能提供的课程数作为一种评价标准,而不太注意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忽略了课程内容搭配、课程比例结构与专业课时设置等方面。〔2〕通常的课程体系设置大都侧重理论知识的教授,缺少深入论述理论知识的合理性和恰当性,作为专业知识的考核又往往侧重于专业理论知识的记忆。其实,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和提升,除了专业课程知识理论学习之外,还必须加强实践类课程体系的设置,这是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关键核心所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中,虽开设有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课程,但是体系陈旧,教授过程往往偏重于知识理论的灌输,实际效果不尽人意。

(四)教学管理模式没有跟进

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约束力较小,常常导致学生学习组织和纪律松弛,有的学生在选课方面可能就易避难,出现“凑学分”现象,影响培养目标和基本培养规格的实现。同时,由于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导致即使是同一层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术水平差别较大。再者,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学生学习的计划性和学习质量也可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实际上,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实行学分制改革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的。一方面,学分制改革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促进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提高也为发挥学分制管理模式的优势和特色创造了有利条件,又极大地推动了学分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学分制背景下,通过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的分析,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更好地来为社会服务,更好更快地促进社会发展。全面了解学分制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后,在学分制背景下,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增强认识,明确目标,更新教育理念

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优秀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次,要提高全员对实施学分制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之间关系的认识,深入理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构成及其生成规律。要明确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定位,侧重于大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心理品质、道德责任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再次,对当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模式和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理解问题,发现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多种教育方式,多渠道、多环节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创新和优化大学课程体系

第一,在指导思想上,要完善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拓宽专业口径,通过整合课程门类,优化课程体系,实行模块化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二,在课程结构上,构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课程群和核心能力培养模块以及多个面向岗位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第三,增加创新性实验教学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自主创业训练和科技科研创新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3〕

(三)改进评价机制,完善教育管理模式

评价机制既是对专业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的检查,也是对学生专业学习情况的考察,既是教育的评价手段,又是教育的管理手段。运用评价机制时,既要全面评价和了解学生,查看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应用情况,同时也要对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进行考察。一方面,通过正确地运用评价机制做好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学校要科学地制定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项教学制度,改进教育管理模式,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热情,为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创造条件。

(四)全面提高教师队伍和各类人员的素质

对教师来说,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教师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而且要根据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其次,要求教师更新和拓宽专业知识,形成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注重自身能力与素质的提高,提高自身的开拓创新能力,成为具有多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复合型教师。〔4〕对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的要求,则要不断增强服务意识,革新管理模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同时要求能够熟练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主动做好各个部门与人员之间的协调和协调工作,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指导、帮助和服务。

〔参 考 文 献〕

〔1〕赵曼.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256.

〔2〕杨六栓.美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及启示〔J〕.河南社会科学,2010,(05):140-142.

〔3〕赵建红,汤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5):184-186.

〔4〕崔崇芳.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1,(05):155-157.

〔责任编辑:侯庆海〕

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范文第4篇

“综合素质评价”不是今天才提出来,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综合素质评价就被提及。进入到21世纪以后,综合素质评价又在学校刮过一阵子风。又是10年过去,伴随高考新政出台,综合素质评价又被提了出来。

如何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横更在许多学校面前的难题。长期面对应试的要求已经导致众多学校失去了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不仅如此,整个社会都缺乏对“综合素质”的基本理解和共识。

学校回避综合素质评价的另一个深层次原因在于: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却对学校进行单一评价。这样导致学校根本不敢大胆探索。因为:“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

在“不管怎么做,最后还是成绩说话”的逻辑里,学校不愿意探索和研究。探索有可能犯错,但成绩是不允许犯错的。这样又要马儿跑又不让马儿吃草,让很多学校选择观望、等待。形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局面,更养成了学校的拿来主义:等他人做好了,领导推动了再说。虽然改革不一定会成绩下滑,但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学校做实验。

要让学校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首先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进行“综合素质评价”,需要教育行政对学校评价进行“松绑”,从单一评价走向多元评价。

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应该从单一的教学成绩评价走向多元的办学成绩评价。多元办学成绩评价至少应该同时包含以下10项内容:

1. 学生培养 2. 教师团队培养 3. 家校合作 4. 教研成果 5. 学校课程建设

1 6. 学校常规管理 7. 学校文化建设 8. 学校品牌建设 9. 管理团队培养 10. 学校的成长性

“用评价督促学校发展”应该成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的基本原则。 评价不是一刀切评出好的学校,或者曝光不好的学校,而是要通过评价标准的设立,让更多学校变得更好,只有拥有更多更好的学校,教育民生才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进行学校评价时,将学校作为独立个体,以学校个体现状进行评价是相对客观、公正的。

一、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首先应根据学校现有生源状况对学校进行评估,过程性和终结性的评估应指向“学校是否让学生全面发展”这样的目的,如果评估仅仅指向学生的学业成绩,就会导致各个学校之间进入生源抢夺大战,恶化教育生态。这是典型的“制度使人变坏”。

一所学校的意义不是把好生源、好师资聚集在一起取得好成绩。学校作为组织存在的意义是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最好的成长。

因此,评价学校的学生培养状况,要遵循“增幅”和“过程性”的原则,根据学校为学生培养所做的努力对学校进行评价,量化标准多元。

二、教师团队是教育事业的财富,学校让教师团队成长为教育的生力军是学校作为国家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师团队的成长不应只重视学历提升、获奖多寡,更应重视教师实际教学能力的提升,理念的转变,教师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进行评价,应重点关注学校针对教师团队现状做了哪些培养工作,有何成效,对学生成长有何帮助等方面。

三、鼓励学校进行家校合作。每一所学校的家长群体构成都不同,学校的家校合作模式不能进行简单复制和移植。“家校合作共同育人”是探索的前提也是探索的方向和目标。教育行政部门应鼓励学校根据自身学校的情况进行多种模式的 2 探索,通过家校育人结果的呈现进行学校评估,而非简单使用是否有家长委员会,是否有家长课堂等单一量化标准。

四、鼓励学校开展自主教研。学校的教研就是解决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每所学校都能主动解决学校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学校就变成一个高效能的组织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自主教研的评价应该从“文山会海”走向“实效评价”,从看文件、听汇报走向开学看规划、期末看效果。学校自主教研的开展某,是学校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五、课程是学校工作的核心,立德树人的落实必须依靠学校课程实施。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的评估应从“开齐课程”的要求逐渐向“课程建设”过渡。鼓励学校进行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的探索。教育行政部门若无法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指导,只重视数量,就会使学校陷入疯狂开社团活动的误区中,延误学校课程建设的时机,导致学校课程看起来繁花似锦却无实效。另外课程的实施、课程的评价,都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进行课程建设绝不仅仅是搞活动,而是要通过课程实现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这是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课程建设进行评价的重要意义。

六、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常规管理的评价应从人、财、物的高效使用、资源的合理搭配等方面进行考察。早年进行的ISO9000认证将企业的管理方式引入学校无非也是想要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但企业标准未必适合学校环境,随后这项工作不了了之。其实学校管理并不复杂,所有管理的目的都是为师生服务,学校常规管理的流程和秩序是保证学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

七、学校文化对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都会产生强烈影响。学校文化建设绝不仅仅停留在学校外显、硬件文化的建设上,这种“装修式”的文化建设见效快,易量化,可以说深受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喜爱。但是,这种“面子工程”的评价方式,本身对学校文化就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校行为和文化走向一种敷衍和功利。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应从学校的定位、立意、品位、育人功能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促使学校拥有健康的文化场。

八、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有助于学校对办学行为的规范和自 3 查自省。学校品牌建设是学校组织化特征的体现,也是学校走向良性发展的体现之一。学校品牌建设的评价指标是多元的,学校品牌的建设是学校文化逐渐固化、传承的过程,有助于学校保留良好传统,进行文化传承,同时也有助于督促学校与时俱进,加快自身调整的步伐。

九、学校管理团队的培养是学校持续发展实力的体现。梯队型管理团队的培养要破除“教而优则仕”的传统路子,大量挖掘有管理潜能、熟悉业务的新型管理者。管理团队的培养会提升学校办学和管理品质。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团队培养的评价应着重在梯队建设、技能提升、理念前沿,实效呈现等方面。将学校落后的管理局面通过管理队伍的打造进行改变。同时为本区域储存学校管理干部。

十、每所学校的校情不同,根基不同。学校评价如果放在同一起跑线难免有失公允,甚至会无形中增大校长、学校和教师的压力。同时,同一起跑线的评价方式会促使家长选择现有的优质学校而无视成长性高的学校,这是由不恰当人为评价带来的教育不均衡。许多现有优质学校的绝对教学质量并非优秀,仅仅因为其生源优于其他学校,在以成绩论成败的评价体系里,这些学校脱颖而出。 但这就带来家长在学校选择时的误区,也给区域教育管理和发展带来难度。要改变此种现状、促使每所学校都能良性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就要针对学校的“成长性”进行评价和评估,针对“成长性”进行的学校评价能为学校带去公平竞争机会,激发学校寻求发展动力。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将教育改革推向了更深,评价学生的目的由“甄选符合单一标准的人”提升为“培养更优秀的人”,这是一种本质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更接近于“评价”的本质,但是在短时间内恐怕很难达成广泛的共识。

“评价”的变化会随之带来一系列的变化,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深刻理解“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一改革带来的变化并主动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仅仅将评价的变化压给学校当作任务完成,这就与教育改革的初衷南辕北辙了。

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范文第5篇

一、音乐教育提升思想道德素质

音乐作品是对客观事物、现实世界的认知、感触和感想的反映。音乐教育利用优秀的音乐作品中表达的思想精神、包含的背景环境、蕴藏的情感心得在大学生聆听的过程中触动着他们的心灵, 塑造着他们的品格。比如, 富含爱国主义情感的红色革命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等, 就通过热血澎湃的旋律, 精炼而蕴含力量的作词展现了革命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坚持奋战, 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伟大斗争精神, 反映了中华儿女为了民族存亡、国家独立而做出的不屈不挠的抗争。在特定的时间里, 运用这样的作品, 讲述作品的时代背景, 引导大学生去体会、去感受作品所表达的乐观的、坚持的抗争精神, 结合当下的国家繁荣景象, 无疑会让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更加懂得珍惜和平的生活, 更加懂得奋发图强。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可以激发大学生不同的情感和触动, 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 能够更有力的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感染、启发、鼓舞大学生的心理情感,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合理选择音乐教育材料, 最大限度发挥音乐教育的效用, 可以净化大学生在喧闹环境中的心灵, 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 有助于大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音乐教育促进文化素养提高

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要求大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高超的专业能力。思维能力的水平是制约着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修养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大学生投入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过程中, 良好的音乐氛围有助于放松大学生的精神压力, 活跃大学生的逻辑思维, 提高精神投入度, 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 提高文化素养。

现代神经学家进行实验研究发现, 人的左脑具有更高的逻辑思维功能, 而右脑具有更高的形象思维功能。研究表明右脑对音乐具有较高的敏感度, 对于大多数大学生左脑可以得到大量锻炼而右脑接受刺激较少的情况, 音乐教育能促进开发右脑, 发展大学生的形象思维, 促使左右脑平衡发展。优美的音乐不仅可以提供娱乐的放松和享受, 更重要的是音乐能诱发思维灵感, 辅助构建科学构想, 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知识能够系统融合, 文化素质综合提高。

三、音乐教育有助于发展身心健康

有科学研究表明, 音乐可以提高健康水平, 辅助治疗疾病。优美的音乐可以刺激神经系统, 使精神情绪积极化, 帮助大学生消化自己的不良情绪, 控制自己的精神状态。可以改善内分泌状况, 由外而内的作用于身体, 又由内而外的改善身体健康状况。音乐教育在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增益作用上与体育锻炼是不同方式统一功能的教育形式。应用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节奏训练, 可以让大学生的动作准确度和敏感度大大提高, 随着音乐的旋律

四、音乐教育促进智力素质的提高

音乐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智力能力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是智力良好发展的基础。音乐在大学生思想放松的状态下激发大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构想兴奋点, 有助于思维的开阔和思维的深化, 这些都让大学生的思维效率更高, 思维方式更灵活, 大学生智力能力也会相应的得到更大的锻炼, 获得更充足的进步。在音乐教育中, 特别是对乐器的学习和使用, 增加了大脑、手、眼、耳的相互配合, 有助于优化大脑的敏感度和肢体感官的反应能力以及大脑不同区域间的协调使用。在提高大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 对大脑的神经系统锻炼增强, 强化大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智力效用能力大大提高。

五、音乐教育有利于开发创造力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各学科之间的深度综合趋势, 大学生也相应的受到具备开阔深厚的基础知识的要求, 这样才能实现系统合理的全面知识架构, 实现创造力的提升和目标价值的实现。创造力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最高发展水平的变现, 想象力是创造力产生的源头。音乐具有宽泛性和巨大宽容行的特点, 会给大学生留下极大的自由想象空间, 这也让音乐教育成为培养大学生高丰富度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手段和关键措施。考虑到右脑的形象思维功能和音乐教育对右脑的启发作用, 音乐教育可以间接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音乐作为一门多功能多用途的艺术学科, 可以大大丰富大学生的想象力和洞察力。

六、结论

音乐教育通过独特的教育方式, 帮助大学生消化不良情绪, 控制精神状态, 使其心理处于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结合起来, 强化大学生节奏感, 强化身体锻炼效果, 提高身体动作的准确度和灵敏度, 促进生理上的健康发展;营造轻松自由的思维环境, 优化思维能力, 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以及智力能力的有效使用, 有利于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主观能动性的深化, 从而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积极向上发展。因此可以得出结论, 音乐教育在相当程度上能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推进, 多方面的素质教育促进途径不断被开发应有音乐教育作为审美培养的重要措施, 对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水平、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 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何使用音乐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已成为当今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音乐教育,综合素质,促进提升

参考文献

[1] 霍学英;浅析合唱训练如何提高中职生职业素质[J];北方音乐;2012, 02

[2] 李雯;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作用[J];法制与经济 (下旬) ;2012, 05

江西农业大学综合素质范文第6篇

1 选修课存在的误区与原因

现阶段大学生在选择选修课时进入了许多的“误区”。譬如, 他们在选课过程中出现了“偏食”现象, 这反映出他们学习知识时带有浓厚的功利性。

关于选修课, 有一个现象就是课程选择的“挑肥拣瘦”。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 像经济学、管理学、外语、社交礼仪和市场营销等都成了“香饽饽”, 而社会学、哲学、名著赏鉴等, 以及一些理工科的课程等选修课却出现了门可罗雀的尴尬局面。大学生在选修课上的“偏食”现象反映出其功利性和浮躁心理, 违背了选修课的初衷, 不利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 从长远来看不利于人才成长。

由于学校有硬性要求:每个学生在大学期间, 必须修满一定学分的选修课, 才能大学毕业。现在的大学选修课, 变得越来越功利化, 如果没有那几个学分, 很多课都不会有人选。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首选学分高的选修课。甚至有学生表示, 选修某些课程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大部分去上选修课的同学带着mp3、杂志或者电话。

为什么选修课会变成这样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自己选的课程没有兴趣, 选修课的目的就没有办法达到。选修课不是为学分设的, 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 只有学生感兴趣, 才能取得成效。同时, 大学生也应该对自己负责, 选课时要慎重, 选上之后, 就应该去听课。如果完全不感兴趣, 就应该早一点退选, 而不是坐在教室里浪费时间。

2 大学选修课如何能发展得更好

在我国, 选修课的正式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初, 其大力倡导和推广于90年代, 虽然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 但是其教学却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 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大高校相继开展, 而作为课程改革重要部分的选修课同样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选修课是高校教育课程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只有深入研究, 积极运作, 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教育效益。

通过对本校以及其他高校的调查, 本人认为大学在选修课方面已经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2.1 针对学生选课中出现的问题, 开设了网上选课系统

怎样选课是选修课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很多学校开设了网上选课系统。具体操作是:直接登陆学校的选课系统, 填写自己的姓名、所在系部、学号等内容, 选择相应的科目后锁定即可。这种系统操作方便, 又能避免人工统计时由于马虎出现的错。

2.2 针对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 实行了多种并存, 重点突出的原则

教学方法无论是在必修课还是选修课的教学过程中, 对于任课师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以传统的教学法为基础, 结合多媒体等比较现代的教学方法,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并进行师生互动, 师生配合, 达到了共同进步的效果。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继而提高课程的出席率。

2.3 学选修课:打开自主学习的窗口

在大学, 我们不仅可以钻研自己的专业, 更可以参加各种选修课, 通过这种方式来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学习, 这是大学的另一个魅力所在。同学们大都认为学习选修课的确好处多多, 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点:第一, 选修课的设置可以有效填补知识的空白, 增加了知识面的宽度和广度。第二, 有些选修课不仅为大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提供了途径方法,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和交流能力。第三, 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 促使大家更高效地安排学习任务, 规划学习时间。但是选修课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下是针对这方面提出的些许建议。

2.3.1 在选修课的网页上建立一个有关课程简介的相关连接

在学校开设的网上选课的系统中, 介绍相关选修课科目的任课教师的资料, 这可以避免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可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对于课程本身也应进行相应的介绍, 它的最大亮点是什么?学这门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以及哪些学生最适合选这门课等等, 而不是仅有一个课程名称,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凭自己的想象对于课程有所误解, 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避免选错课程、退选和重选的麻烦。

2.3.2 针对教师选修课知识储备不足的问题, 重新聘用学术修养高的教师

我国的选修课的开设起步晚, 而对于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课程, 教师的知识储备明显不足。学生的高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需要提高教师选修课的学术修养。但教师备课所耗用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少于专业课, 甚至更多。针对这种情况, 学校可以重新聘用选修课的教师, 形成一支强有力的选修课教师队伍。

2.3.3 选修课时间不佳, 课堂人数众多, 影响教学效果

选修课上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 学生们普遍反映这个时间段是最累的时候。这也是造成选修课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选修课的上课时间应改在周六和周日的上午, 这样学生精力好, 教学效果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课程人数上, 由于老师和教室数量上的不足, 基本每个班都能达到180人, 甚至200多人, 我认为现在的上线标准制定多高, 应控制在100人左右, 不能为了节省资源、易于管理等原因而以教学效果为代价。

2.3.4 选修课程看似众多, 但学生感兴趣的颇少, 多数为不得已而选之

现在的选修课根据课程长短或难易程度而设定不同的学分, 有2学分和4学分不等。学生往往选择高学分的课程, 而对此通常是毫无兴趣, 势必会出现选而不修的现象, 所以既然选修课是按照学生的兴趣, 培养其综合素质, 在学分上应该平等。在课程范围设置上, 学校对其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往往会限制内容和范围, 多数开设一些有实际作用的课程, 而对于那些学生感兴趣, 但是短期没有效果, 而有助于长远综合素质培养的课程有一定的回避, 如经典名著选读、孙子兵法、瑜珈, 英语口语。再者, 同一课程只有一位老师讲授, 也只开设一个班, 这样限制了学生的可选择性, 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相同的课程可以由不同的教师讲授, 或者同一教师也可以开设两个班级。

总之, 在高校教学改革的浪潮中, 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教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怎样把选修课教学办地更好, 是大学教改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而选修课的教学与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涉及到师生队伍、教学设备、课程内容、教学资源以及管理水平等方面。同时, 也关系到了学校、老师、学生三方面的协调问题。

摘要:为丰富同学们的学习生活, 拓展视野, 提高综合素质, 学校开设了各式各样的选修课程, 选修课的学分也被做了硬性规定。面对选修课, 大学生心态各异, 而选修课的开设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选修课的设置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客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倡导其进行自主学习。文章就如何在选修课中培养综合素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另外选修课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对高校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上一篇:教学设计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下一篇:继续教育法律知识答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