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论文范文

2024-07-21

高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阅读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是由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差,无法完全理解文言文中的所有内容,也就很难掌握文言文所传达的知识。此外,老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学生认为文言文晦涩难懂,不愿意进行深度阅读。笔者通过阐述阅读文言文对于学生的意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建议,从而达到让小学生通过阅读文言文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 文言文 小学生 文学素养

21世纪以来,美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教育的重点也逐渐从单纯的学知识转移到综合性的学习上,综合性教育部分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学素养一词进入人们的视野后,文言文教育也逐渐成为了大家所关注的焦点,人们意识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识字、阅读,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如果单单学习语言的基础运用、认字以及写字,这种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想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更好地感受到语言的优美,首先就是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的古典文化之美,即文言文。在语文教学中,有阅读这一环节,是通过学生对名篇、文言文的阅读、朗诵来锻炼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从中理解作者的思想以及感情。本文将针对阅读文言文对于语文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性进行介绍。

一、阅读文言文的意义

(一)想象写作背景,提高想象力

学生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要想将字里行间的意境了解彻底,就需要了解作者生平以及写作背景,想象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情绪变化,言外之意就是,如果学生想要较为透彻地掌握文章内涵,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感悟。与此同时,学生可以把文言文的学习当成是一个新的起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想象作者当时的所见、所思、所感、所悟。古人常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便是这个道理了。

(二)感受语言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学生们在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言美的感染与熏陶。通过阅读,学生可以将各种形态的美结合在一起,比如说画面、色彩和意境等,它拥有的审美功能是相对较为特殊的,学生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常受到美的感染。“文中有画”、“画中有文”、“字中有情”、“字中有理”,这不仅将美的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还能够给人带来较为深刻的启迪与感悟;不仅抓住了“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还能够提升学生们的道德情操。小学生诵读文言文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

(三)弘扬传统文化,培养良好品德

学生在进行古文阅读,尤其是阅读文言文时,对名篇的朗诵,都是在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通过诵读,学生们既可以了解到诗人对其所处社会的评价与认识,还能够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文言文更是中華上下五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它能够唤起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们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同时还能够教给学生为人处事的方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小学生受到认知思维水平的限制,所以对于文言文的理解相对比较肤浅,甚至有畏难情绪,这时指导者就应参与进来,与学生共同阅读,尽可能地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文言文的兴趣。笔者将分享以下几个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

(一)设置课堂展示环节

1.课前展示

每天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分享搜集到的名言佳句,可以是板书的形式,也可以是背诵、诵读的形式,然后全班交流感受。每周要求学生推荐一段佳句片段,小组、班级进行评选。利用微积累不断丰富学生阅读量,提高学生阅读兴趣,丰富学生文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

2.课内展示

即便是成年人在进行长时间单调乏味的阅读活动时也会走神,更别提孩子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那么古文课究竟怎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反复诵读便是最好的办法,将文言文读得越熟越好,并不需要太多的注解,只要多读几遍就行,且遍数越多越好。因此,教师可以设置课堂展示环节,并对勇于发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这样就可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他们大声朗读,将文字转化为有感情的声音,充分掌握文言文的内在含义,提升阅读理解能力。文言文种类繁多,比如山水游记类、叙事类、抒情类等等,学生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自然会慢慢爱上阅读,体会到文言文的趣味与魅力。

(二)举办文言文阅读活动

1.课内活动

在文言文教学中,如果只是枯燥地教学,被动地背诵,只会减弱学生的阅读兴趣。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或情景表演,可以加深学生的感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在教学《世说新语》时,曾让学生表演课本剧,学生的表演让我出乎意料。学生对于能用文言文表演这件事感到非常兴奋和自豪。这样的文言课堂散发活力,这样的文言课堂可以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文言名篇推荐会”和“读书分享会”。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文言文读本、名篇,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推荐。学生之间可以分享读书后的收获和体会。

2.课外活动

在课余时间,教师同样可以开展各种活动,让文言文充实学生的生活,寓教于乐。如“读后感佳作评选”活动、创作手抄报和开设文言文诵读公众号,还可以让学生以竞赛的方式进行朗读、背诵。这样不仅可以锻炼他们的心理素质与口头表达能力,还是加快兴趣培养最好最快的方式。让学生在相互竞争中学习,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才是真正地将“小课堂”与“大课堂”结合了起来。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对重点字词句、文言常识的问答比赛,开展表演故事、讲故事、编写故事比赛。毫无疑问,举办阅读活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潜移默化渗透文言精髓,锻炼语感能力、提高阅读鉴赏水平。

(三)设置班级图书角

学校规定的文言文阅读教材数量有限、种类单一,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设置班级图书角就显得很有必要。教师可以动员学生将自己已有的课外文言文书籍暂时放在图书角,这样班级里就有几十本甚至几百本书供学生轮流交换阅读。书籍的总量多了,学生的阅读面也就大了,他们可以根据各自的兴趣偏好,选择自己想读的文言文书籍,还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读书心得,这个方法可以营造班级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长学生的见识。

(四)进行师生互动

将师生互动的策略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解惑,这种教学策略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用心与关爱,又可以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做不但让学生成长了起来,老师也在教学过程之中进步了很多。此外,老师参与课堂讨论和创新,能为学生提供建议作参考,在学生心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更加敬佩老师,增进师生感情。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一般表达的情感都是关于爱国、亲情和友情等等,因此教师在与学生互动时应该着重教给学生如何理解文言文内在情感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体会作者写文章时所处的环境和写作时的心态,进而提高学生对古文的鉴赏能力。

三、总结

文言文教学对教师来说虽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并不是完全无计可施。教师应找对教学方法,正确合理地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导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正确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探索古文世界。文言文以及名篇的朗读,不但可以使学生了解到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付家艳.谈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中的文言文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114-115.

[2]于海.“文武”皆备 “内外”兼修——高中语文要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出发[J].语文学刊,2013(17):151+161.

[3]王梓菡,王永宏.文言文学习兴趣激发策略研究[J].经济师,2019(09):212+214.

[4]顾成会.浅谈语法在初、高中语文衔接教学中的重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6(16):127+137.

[5]连晓冉.“文”“言”合一:小学文言文教学之突破[J].语文学刊,2018,38(05):104-108.

高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论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做法,提出立足阅读鉴赏培养文学认知情趣、立足表达交流培植文学审美思维、立足写作应用培育文学创作素养等策略,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文学素养 《故都的秋》

所谓文学素养是指个体在文学鉴赏、文学交流与文学创作等层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与水平。《故都的秋》在高中阶段属于必修类散文名篇,作者郁达夫将偌大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融入对秋景的描写中,以“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细腻地勾勒了秋的味道,可谓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典型范本。本文立足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写作应用等三个层面探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立足阅读鉴赏,培养文学认知情趣

(一)在阅读兴趣中激发文学认知

经典文学之所以能流传千古,在于其在不同时代所散发的源源不竭的语言和内涵魅力。教师要善于设计文学鉴赏的形式,创新文学阅读模式,开放阅读交流,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认知解读,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并主动进行经典文学的阅读欣赏。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以鉴赏为目标、以阅读为手段,分步完成教学设计。一是善于“留白”阅读。“留白”为学生自主阅读腾开思维空间,使学生可以在自由氛围中沉下心阅读、发挥想象力阅读,既能对“故都的秋”产生意象共鸣,也能由此延伸到不同地域的“秋色”“秋味”。如此,学生自然会对文本语言形成感性认知,能更贴切地理解郁达夫笔下的秋景。二是营造情境阅读。不同的散文,在所表达的景物、意象、意境等层面都有所差异。针对《故都的秋》文本意境,教师要紧抓学生的思维关注点与薄弱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影音视频等形式为学生展现秋天之美,重点表现《故都的秋》中“秋院”“秋槐”“秋雨”等意象色彩,帮助学生深度进入郁达夫的文本情境,在写景艺术与情感表达层面形成高度认同。

(二)在审美情趣中激活文学理解

散文之美在于语美、景美、情美。《故都的秋》采用了大量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读者展现了雅致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之美、韵律之美。教师要利用好《故都的秋》这一经典文本,将自主鉴赏与引导鉴赏相结合,加深学生的审美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一是要关注其语言之美。这里的语言关注所指为风格与韵味上的品析。从全篇来看,《故都的秋》在遣词造句上较为讲究,语言凝练而无赘述,整体语言美感颇佳。从开头郁达夫便以“清”“静”“悲凉”直击故都之秋滋味,其后的句式又在骈散之间切换,读来节奏变化较多,表意丰富。如“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连续三个“下得”让文字似乎沾染了故都的秋味,在朗讀中愈加浓厚。二是要体察其修辞之美。为了表达自己的心境,郁达夫从不吝啬语言的雕琢。在《故都的秋》中修辞的使用随处可见,如“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拟人手法下,秋蝉之鸣叫俨然富有生命情感的灵物。再如“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很显然,作者的主观理解让北国之秋在与南国之秋的对比中更具秋之韵味。这些都可成为挖掘修辞之美的文本所在。三是要鉴赏其韵律美。如“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其中“深沉”“幽远”“严厉”“萧索”四词,分别以1个“平平”、3个“平仄”的韵律出现,避开了表意磅礴的跌宕起伏,极其符合作者所描写的优雅苍凉之景,突显了音律之美。此处如果教师能带领学生反复品味,阅读鉴赏将变得更有深度、更具美感。

(三)在审美情境中激起文学共鸣

文学素养的培养一方面依托于特定情境下的辅助性理解,另一方面则需要在长期的环境熏陶下,让学生理解文学情感,感知文学魅力,形成文学鉴赏的行为自觉。从《故都的秋》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其中关键的意象点,可在多媒体环境下进行粗线勾勒故都秋景,并在景物的欣赏与理解中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道理。一要聚焦“故都”二字,诠释故都北平对王朝兴亡、英雄起落、人生春秋的见证,理解“故都的秋”实质也是“人生之秋”。二要聚焦“秋”,理解作者在白色恐怖下的辗转躲避、痛失爱子以及在悲惨经历后的淡然与凄美。如此而往,学生自然会嗅到来自“落蕊、蝉声、秋雨”等意象的味道,听到花开花谢的自然之声、人生起落的情感之声,进而恍然大悟、豁然开朗。

二、立足表达交流,培植文学审美思维

(一)在主题理解中有效互动

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机会,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故都的秋》的主旨内涵。一是教师的文学底蕴决定师生互动的质量。语文教师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学底蕴,对学生鉴赏方向的把握极为必要。就《故都的秋》而言,由于各时代学者素养及鉴赏视角的差异,其解读过程与认知结果也有所不同,教师可供选择或遵从的思考空间更为宽泛。如《故都的秋》的主题着力点,究竟在“具有怀旧意味的故都”还是“寄寓苍凉愁闷情绪的秋”?二是教师的教学点拨是学生文学审美的关键辅助。语文教师不仅要加强知识储备,更要在方法经验上给学生自主阅读思考以必要的支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我见解与认知,充当学生见解的分析者与评价者。如对《故都的秋》中“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南方没有秋天”,没有可比性;也有的学生提出就跟鲁迅描写的“北国的雪”一样,北国的秋也有其深厚的韵味,是彻底的、纯粹的“秋”。教师要细加分辨、合理评价、善于取舍,穿针引线地点拨和指导学生,使学生获得启发并分享精辟见解。

(二)在感悟语言中诵读交流

《故都的秋》言之为“悲秋”,但感之为“凄美之秋”。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咀嚼文本经典语言,学会品味和捕捉文章的美感,形成良好的文本诵读习惯。一是引音乐导品读。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故都的秋》朗读MV,形成音乐性范读,这对刺激学生认知感官、强化审美理解有着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可将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等相关音乐用作朗诵背景音乐,要求学生在教师范读过程中聆听品味,鼓励学生也在音乐声中展开自主诵读,形成个性化品味与展示。二是选经典片段多轮品读。《故都的秋》中优美的语言随处可见,教师可设置活动让学生自主去摘选经典部分。如“秋槐落蕊”中的一段:“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其通过摹状式描写给读者展现了落蕊满地的美感。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化品读、小组互读、师生共品等,从而强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是评诵读心得享感悟成果。学生作为阅读文本的主体,其个体感受是最真切的。《故都的秋》全篇都在向读者营造茫然无际的凄凉秋境,情感真挚,抒情浓烈,内心独白与秋景相互交织。学生在阅读中也必然存在不同的感受。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将这些心灵层面的感受分享出来,经过取舍修正后便会成为全班的阅读学习成果。这是极为宝贵的智慧资源,也是学生经验与认知的直接移植。

三、立足写作应用,培育文学创作素养

文学素养的培养,写作应用几乎是其终极目标。在《故都的秋》教学中,教师要锁定这个目标,并围绕学生创作素养的培养,进行仿写名句、即兴习作等层面的设计与训练,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学审美意识与创作素养。

(一)从取材中学习经验

《故都的秋》将“故都”与“秋”两个点结合起来,一下子使得散文基调有了深厚的韵味。作者郁达夫在取材时,更加重视其所表达的典型寓意,并未循着秋高气爽的视野,而是细处着手选择喇叭状的牵牛花、秋槐中的落蕊、衰弱残音的秋蝉等作为表达意象,霎时秋天之萧瑟、寂冷及凄清都笼罩起来,显示了“以小见大”艺术表现手法的妙处。教师可组织学生根据自我心境与固定话题选择“地名/地点+季节”作为取材,如“小院的秋”“通州的冬”等,通过精雕细琢选取意象,进一步理解选材的重要性。

(二)从结构中学习经验

《故都的秋》结构自然清晰,按“总分总”的结构设计,主体部分以“秋院”“秋槐”“秋雨”等有序布局,形成“形散而神不散”的行文特点。教师可按照选材进行结构布局示范,如“小院的秋”先总述其特点,然后选取墙上的爬山虎、菜园的蛐蛐、瑟瑟的秋風等作为主体景物,最终收束全文表露心情。同时也可鼓励学生按照一定思路进行谋篇选景,逐步培养学生在作文框架搭建方面的能力。

(三)从语言中学习经验

有人评价《故都的秋》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这其中既有语言的清新脱俗,也有情感的真切可感。语文课堂要成为有韵味的课堂,语言品析是必要内容。一方面,教师可进行语言赏析展示,选择经典文本从修辞、句式等层面进行欣赏评价,如“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漏”字之精妙,比喻之贴切,都是用来分析展示的部分;另一方面,提倡语言仿写,针对《故都的秋》中的经典句子,展开适合情境的句子仿写,如“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等句子,让学生熟练仿写的同时,更加真实地理解修辞之美。这也是学生文学语言积淀的重要途径。

总而言之,《故都的秋》具有极高的文学教育价值。无论是主题思想、结构布局还是语言艺术,教师都可牵引学生沉入文本进行鉴赏,不断强化学生的文学认知情趣、文学审美思维及文学创作素养;同时,围绕《故都的秋》进行理性拓展,通过关联性学习,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文学资源积淀,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叶荣.谈《故都的秋》的文本建构方式[J].中学语文,2021(9).

[2]郑书妍.故都之秋,哀而不伤:《故都的秋》文本解读[J].湖南教育(B版),2020(11).

[3]于广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对策[J].求知导刊,2020(40).

【作者简介】覃碧霞(1970— ),女,壮族,广西钦州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与研究。

(责编 罗汝君)

高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2、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中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研究

3、学前师范生文学素养的探索与思考

4、浅谈对高职学生的文学素养现状的反思与提高对策

5、经典诵读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

6、大学语文应用作文教学改革探索

7、以英美文学渗透大学英语教学

8、浅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文学素养

9、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学素养情况调查研究

10、文学素养的培养与思辨创新型阅读教学

11、古典诗词学习对于当代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功能探析

12、大学英语教学与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

13、提升大学生自身文学素养的几点体会

14、大学生语文学习意愿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15、简析大学语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职能与作用

16、大学生母语危机对汉语国际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17、基于网络背景下英美文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价值探讨

18、关于江苏大学生文学素养和审美情操的调查论证5

19、自媒体时代语文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原则

20、基于英美文学阅读基础上的大学生英语文学创作研究

21、新媒体视域下的大学文学教育创新

22、浅谈新生代影视文学与大学生行为教育之间的关系

23、运动员文学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24、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5、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26、大学英语教学融入英美文学的必要性和方法

27、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及问题研究

28、地方高校学生文学阅读情况调查

29、试析文学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30、网络文学对大学生文学创作的影响及对策

31、“莫言热”——促进高校图书馆文学经典阅读的推广

32、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策略探究

33、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34、以英美文学教育促进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35、三本院校汉语言文学(师范)学生文学素养养成教育

36、碎片化背景与文学史课程的教学建构

37、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国学经典诵读指导方略

38、文学教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影响探究

39、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提高理科生文学素养

40、文学艺术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41、以文学阅读为载体培育大学生人文素养

42、浅析提升理工科大学生文学修养对策研究

43、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英语文学素养培养研究

44、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文学经典阅读现状及对策

45、分析大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思想政治教育

46、探究网络文学融入高职语文课程教学的路径

47、“互联网+”模式下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特色化发展探讨

48、论大学生文学素养的缺失与《文学理论》教学

49、网络文学教学的课程思政要素分析

高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所达到或具备的一种水准, 以学生的言语和言语技能为核心, 包含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热爱的情感、具有健康的个性与人格、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 相应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综合体, 它是一个复合素养。身为中职的语文教师应很好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在理解语文素养内涵的基础上, 把提高语文素养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

2 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

2.1 课程设置的弊端

职业学校在建校初期, 由于缺乏专业课老师, 大量课时被文化课充斥, 一些学校为了适应市场的需求, 培养“速成”专业人才, 只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 忽视文化课的教学, 压缩文化课的课时, 没有统一规范的质量评估。在语文考核方式上采取单一的考试模式, 标准化命题, 答案统一, 考试命题仅仅限于书本上学生学过的知识, 甚至考试范围界定在学生熟悉的练习题上。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 绝大多数学校充分挖掘现有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潜能, 努力扩大招生规模, 为节省开支增加现有教师的人均周课时, 导致教师常年埋头上课, 疲于奔命, 几乎没有学习、进修机会。师资队伍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2.2 学生的自身条件制约

目前, 大部分中职学生是在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 读普通高中又无望的条件下选择职业学校的。这些学生无论从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等方面都相对较差, 甚至还有放任自流、厌学、混文凭的现象。因此, 中职学生普遍学习自信心不足, 提高语文素养困难较大。而且在职业教育过程中, 学生普遍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课就行, 把文化课放在了从属的地位。他们只强调了“职业”的特点, 却忽视了“文化”的内涵, 没有认识到在掌握某种职业本领的同时, 必须达到相当水平的文化程度, 两者是相互制约又相互依托的。

2.3 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

一些中职教师也错误地认为, 中职的文化课可有可无, 只不过是个点缀, 学生应重视专业课学习, 文化课好不好无所谓。而且面对一群基础差、不好管理的学生,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和精力投入不多。中职语文教学中, 大部分教师仍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满堂灌, 教学方法陈旧、单一。同时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有些教师上课只忙于灌输知识点, 完成教学任务即可, 忽略了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差异, 放弃有针对性地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甚至不交流。所以, 课堂语言缺乏幽默, 照本宣科, 死气沉沉, 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更有些教师只重分数, 歧视成绩差的学生。教师没有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取分层次教学, 教学采取一刀切, 轻易放弃基础差的学生。这些现象往往造成师生间的隔阂, 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3 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3.1 积极进行人文关怀教育

语文素养的特征决定了在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必须处理好语文素养各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应贯彻言语知识和技能、情感和态度与学习过程和方法相统一的原则, 引导学生对生活、对人生的思索。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关爱生命, 注重人本, 发展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充分利用语文教材,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人类高尚精神的陶冶, 感受到人性的美。在我们使用的中职语文课本中, 表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篇章和材料俯拾皆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培养创造的个性, 形成健全的人格。例如,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思想——关爱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献身精神;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的爱国精神。这些民族文化的精髓, 滋养着学生的精神世界, 奠定了学生的人生根基。

3.2 拓展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空间

中职学生正处于富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年龄, 急需大量优秀的书籍帮助他们走向文明的殿堂, 所以中职教师应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 提供一些具有可读性的作品。教师可以根据普通高中书目, 结合中职教材, 鼓励学生积极阅读, 同时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书籍, 每周或每两周安排一节“阅读交流课”, 将学生平日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交流时要把课堂交给学生, 先让组内同学讨论, 然后每组找出代表将本组同学的读书笔记介绍给大家, 不同专业学生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可借助多媒体制作课件演示, 导游专业学生可以展示口头表达能较强优势。总而言之, 学生们各自施展自己的才能, 真正成为课堂主人。教师要及时予以点评, 引导并组织学生打分, 作为本学期末课外阅读成果成绩, 这对学生也是很好的激励。课上评选出优秀的摘抄, 装订成册, 作为全班学生共同阅读的资料, 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把摘抄的内容与课文整合, 综合分析, 使学生形成思维习惯。

3.3 养成中职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中等职业教育只是他们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 阅读将成为他们终身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 充分认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对中职语文教师而言, 应重视诵读这一教学环节, 要“以读促读”, 即通过教师或优秀学生声情并茂的范读, 让学生感知什么叫把书读熟, 读出味道来, 把文章读懂, 把文章的思想感情读出来。然后, 引导学生自我比对范读的差距, 激发学生把书读好的内心追求, 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 用心读书。中职学生古诗文基础差, 学习古诗文, 有很大的畏惧心理。在给中职学生讲解古诗文时, 对艺术性可以分析少一点, 而应重视诵读这一环节, 通过反复诵读, 在抑扬顿挫中自然领悟了古诗文中无法言说的神韵。学生对作品的艺术性和语言美的领会, 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中职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过程中, 要求不必过高, 只要能够掌握词语的结构次序、停顿, 音节的高低强弱就可以。

3.4 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作用

中职学生有其自身特点, 相对普通中学的学生来说, 他们比较独立、早熟, 不太愿受管束, 对他们的教学管理有一定难度, 要想更顺利地实施教学, 就要先收住他们的心。许多中职学生是因为信服这个老师才去学习这门功课。所以, 中职教师应提高教书育人的工作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关心爱护学生, 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 尊重学生的人格, 用真挚的情感温暖学生。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地学习。教师一旦拥有高雅的、深厚的、开放的思想, 其语言自然生动清新、娓娓道来, 其信息往往丰富鲜活、引人入胜。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 让广博的知识和丰富阅历发挥作用, 让学生时时感受到知识的存在, 感受到知识无处不在。

总之, 中职语文教育面临着种种困难,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会在朝夕之间一蹴而就, 这需要我们中职语文教师不断探索。

摘要:职业教育中作为基础课的中职语文, 对于塑造学生人文精神, 健全学生人格,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新课标将语文素养视为基本理念中的核心理念。因此, 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作为首要目标。鉴于此, 本文对中职学生语文素养缺失的原因与提高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语文,素养,阅读

参考文献

[1] 王松泉.语文课程新理念导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高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大众媒介的迅速发展以及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通过对成都市三所理工类高校的学生进行调研,调查内容主要针对媒介消费行为、媒介素养认知、媒介批判能力、媒介主动参与度等方面。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市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消费能力比较强,其中对手机网络的依赖程度相当高,社交网络活跃度高;大部分学生具有媒介批判意识,但无法深入分析新闻事件,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对媒介素养认知模糊;媒介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 大学生 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根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在中国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的比重最大,占到总人数的25%,20~29岁的网民群体则是中国网民年龄结构中比例最大的群体。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2004年10月,以“信息社会中的媒介素养教育”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时至今日,也仅有十几所综合性高校如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安徽大学、长江大学等先后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而国内理工类高校的媒介素养课程的相关数据则在知网上难以查询到。根据访谈了解到,理工类高校中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更是少之又少。通过研究文献可知,西部地区的媒介素养调查和研究,在体量上相对少于东部沿海地区。因此笔者对成都市三所理工类高校的大学生媒介素养进行了调查和分析。

一、大学生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媒介素养则是指大学生对媒体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具体说来,大学生应该具有关于媒体的一般基础知识和技能;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能自主选择能使自己在某个时候最便捷地获取信息的媒体;在接受特定的信息时能较为充分地理解媒体信息传播者的意图;对待某些特定的媒体信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等。媒介素养教育是一个过程,媒介素养是结果。媒体素养教育经常使用一种基于问询的教学模式,鼓励人们问一些关于他们看到、听到和读到的问题。媒介素养教育提供工具帮助人们批判性地分析信息,为学习者拓宽他们的媒体经验提供机会,帮助他们发展创造自己的媒体信息的创造性技能。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媒介素养教育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早期的媒介素养教育理念主要从“保护主义角度”,关注媒介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英国学者F·R·利维斯在1933年就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了媒介素养教育问题,他认为“知识分子的首要任务是维持文化的连续性”,这是由于“大众文化产品的泛滥几乎中断了文明——文化所珍视的思想和感觉方式”。他曾提出过一套完整的建议,“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学生面授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者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1978年,加拿大安大略省的媒体文化协会(AML)的形成,被认为是北美媒介素养教育的里程碑式开端。加拿大传播学学者Marshall McLuhan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点燃了北美媒介教育运动。在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学者Robyn Quin和Barrie MacMahon写了一些开创性的教科书,如真实的图像,把许多复杂的媒体理论翻译成适合课堂学习的框架。1997年《现代传播》刊载了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在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拉开了中国大陆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序幕。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了媒介素养教育中心。从2004年至2010年,文献数量稳步增长,2010年至今,我国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大幅上升,截止到2017年7月,中国知网(CNKI)内在主题中搜索“大学生媒介素养”得到的文献共计1724篇,其中大多数文献是对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综述性研究。总体看来,我国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虽然在数量上有所上升,但存在研究内容相对笼统宽泛、重复性研究、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但我国的研究特色在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很多学者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整合起来,也获得了相应的成果。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结果——基于对成都市三所理工类大学学生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为了了解成都地区理工科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情况,笔者于2017年5月到7月三个月间,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和当面访谈的形式,专门对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90份,回收有效问卷269份,占总数的92.7%。调查对象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女生占34.57%,男生占65.43%。学生的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类工学、理学。主要考察了大学生的媒介消费行为分析,媒介素养认知和批判能力分析,以及媒介的应用和开发能力分析。

(二)研究发现

1.媒介消费行为分析

在“您平时最经常接触到的媒介”的排序题中,选项“手机”击败“电脑”成为大学生中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介。“电脑”位于第二位,而传统媒介广播、报纸则被大学生选择为最少接触的媒介。说明新媒介已成为大学生中媒介消费最多的载体。

而在另一题“您每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一题中,36.43%的群体选择了1~3h,35.32%的群体选择了3h~6h,26.77%群体选择了6h以上,只有1.49%的群体选择了小于1h。说明当前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较高,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app的兴盛,对大学生群体有巨大的吸引力。

在网络媒介消费动机上,受訪者选择最多的是“使用QQ、微信等聊天软件育人沟通交流”,其次是“使用搜索软件查询资料”“浏览新浪、腾讯、搜狐、知乎等各大资讯平台了解新闻咨询”则排到第三位。

而被成都市理工类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应用分别是,QQ、微信、微博、知乎。这四种社交网络的功能显而易见是不同的,QQ和微信作为即时通讯软件在理工类高校大学生中的使用频率最高。前三名分别于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相对应数据的前三名相似。但已经值得注意的是,在成都市理工类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社交应用中,知乎作为以问题导向的网络问答平台,已经排到第四,豆瓣网作为以书影音等兴趣导向的社交社区,可以说是对书影音等相对传统的纸媒的网络延时社区,则排到了相当靠后的位置。这个结果十分有趣,说明相对于以书影音等传统媒介为依托的兴趣社区,理工类高校大学生更喜欢某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集中的直接的讨论。

2.媒介批判能力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当下的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媒介批判意识,但在应对具体事件时的媒介批判能力还是有待提高,大多数学生对媒体报道的新闻事件是没有深入主动思考的。虽然在在被问到“你如何判断受到新闻咨询的真实性”时,54.28%的群体选择“多方比较,自己判断”,33.46%的群体选择“官方网站的消息公布”,8.55%的群体选择主流媒体的报道,3.72%的群体选择“大众评论的风向”。但我们同时发现约有72.45%的学生认为“北大才女回乡创业从快递”等社会热点新闻事件的报道是很符合和比较符合事实的,只有12.3%的学生提出质疑。在访谈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信息,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欠佳,仅有23.2%的学生表示对“罗尔事件”等社会热点新闻能通过自己的知识判断新闻的真伪,独立思考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有近60%的学生则选择了“不会”或“不大会”轻信各种媒体的观点。

3.媒介素养认知

在访谈过程中,发现过半数学生不了解媒介素养教育,绝大部分同学没有在学校上过媒介相关的课程。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56.13%的学生不太清楚“媒介素养”的含义,23.43%的学生“听说过,但是很模糊”,13.74%的学生群体大致知道什么意思,只有6.69%的学生很清楚的知道含义。由此可见,我国理工类大学对学生媒介素养的课程设置是相对缺乏的,相关的宣传也比较少,造成学生对媒介的接触比较少,对于媒介素养的认知比较模糊.而学生对自身媒介素养水平的认知:认为自身媒介素养水平“极好”的学生占1.81%,“较高”的占21.79%,“一般”的占48.40%,“较低”占22.71%,“非常低”占5.29%,说明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但媒介素养水平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4.媒介的使用和开发能力分析

根据俄罗斯学者亚历山大·费奥多罗夫教授对全世界10个国家25位媒介素养教育专家的调查,除了“确保人民指导如何分析、批判性思考并创造媒介文本;识别媒介文本的来源”,媒介素养的含义还包括“选择适合的媒介将自己的信息或者故事传递给目标受众;即要是媒介文本的‘接受者’,还要是媒介文本的‘创造者’”。因此,我们设置了相应问题对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使用和开发能力的进行调查分析。据问卷调查,58.74%的学生基本没有参与过媒体相关的工作,29%的学生群体参与过微信公众号的运营,23.43%的学生群体只做过视频、音频,7.43%的学生做过杂志、报纸等纸媒的编辑。由此可知,在成都地区理工类高校中,接近过半学生群体尝试过主动使用媒介,特别是自媒体的开发和探索,但还有过半群体没有参与过媒体相关工作,主动使用媒介和媒介传播信息能力较弱,媒介文本创造能力也有待提高。在问题“你会经常将身边的事发到社交网络上么?”的回答分析中,选择“少发”的群体占到43.49%,而有17.84%的群体选择“从不发”,只有6.69%群体选择经常发,也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

四、结语

媒介素养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在中国引入和发展的时间尚短,暂且缺乏质的飞跃,但媒介素养已然成为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部分。而在理工类高校中,由于学科特点以及缺少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和宣传,学生群体对媒介素养的认知相对模糊,对媒介信息具有批判意识但缺乏深入分析能力,以及主动使用媒介意识不高、媒介文本创造能力偏弱等特点。如何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結合学科特点,通过合理地利用媒介资源发展和完善自我,提高媒介的批判能力等提,升理工类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就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参考文献:

[1]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报告统计》.

[2][英]大卫·帕金翰.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宋小卫 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0,(02).

[3]蔡帼芬,张开,刘笑盈.媒介素养[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6-67.

高校学生缺失文学素养论文范文第6篇

“吊丝”一词的自我嘲讽和调侃,未尝不是放低身段、期待逆袭的一种姿态。四海为家、靠打零工过活的北町贯多,属于如假包换的日本吊丝:嗜好烟酒、外表猥琐,吃起饭来狼吞虎咽,形似饿鬼投胎;灌了二两马尿,碰到漂亮女生就“我见犹怜”,右手情不自禁地伸向裤裆,任谁见了都想踹他两脚。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坷长苦辛”,被情趣高雅的王国维定为“淫鄙之尤”,“然无视为淫词、鄙词者,以其真也”。根据第144届芥川奖西村贤太获奖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苦役列车》,主角北町贯多亦可谓“淫鄙之尤”,取得2012年电影旬报十佳影片第五名的佳绩,亦“以其真也”。

日本大正年间(1912-1925)产生的“私小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自我暴露”,郁达夫留学日本期间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沉沦》即属此类。日本评论家秋山骏《私小说这种人生》,把“私小说”称为“日本独特的足以骄傲的文学”。《苦役列车》被日本学界盛赞达到了平成年代私小说的新境界,是“不顾一切拼命挣扎的文学”。

因父亲抢劫、强奸,1967年出生的西村贤太无心向学、自甘堕落,常因拖欠房租被扫地出门,打工赚来的钱,不是买醉就是买春。“觉得自己像笨蛋一样,只会写自己的事情,视野非常狭隘”的西村,领取芥川奖时,说他本来正打算出门去“风俗店”,全场为之哄堂。

北町无赖到什么程度?血汗钱浪掷风月场所也不缴纳房租,为此不惜向房东撒谎、鞠躬道歉、长跪不起,能拖一天算一天,拖到下个月就是胜利。这么一个烂崽,也有他看不起的对象。喜欢唱歌的工友高桥,教导北町年纪轻轻切莫丢掉梦想,后者嗤之以鼻:“一个搬运工妄想当歌手,听了就火大。”

“梦想有屁用,人生就是这么窝囊,你看清了吗?”因工伤下半生都得和拐杖打交道的高桥,梦想破灭、借酒浇愁,冲到台上抢过话筒,含泪演绎森进一的名曲《襟裳峡》:“也许我很懦弱胆小,襟裳峡的春天空无一物,耐不住寒冷的朋友来访了,别客气,来暖和一下再走吧。”哀我凄惶少年时:临时工没有奖金、退职金、退休金、医疗费,19岁的北町从高桥身上看见了自己的未来。

“我们上床吧,做了你就会爱上我!”如同因极度饥渴打翻一瓶牛奶的饿汉,无法用恰当方式表达内心情感的北町,把梦中情人吓得鸡飞狗跳。正二与女友谈论名流、职场、人脉,无从插嘴的北町深感自卑,独自喝闷酒,醉了便粗言秽语、丑态百出,加上借钱不还,唯一的好友也弃他而去。

再次成为没有亲情、友情、爱情的孤家寡人,北町愈发颓废、邋遢,前脚从风月场所出来,后脚便踏入前女友工作过的书店,向人家老板借钱。在酒馆吃东西,赫然发现昔日那个万念俱灰的高桥,居然闯入歌唱大赛的第二关,正在电视上引吭高歌《我不坏》:“其实很想占有自己以外的某个人……人生的欲望无穷,但我只想好好活下去!我不坏,我并不坏!”邻桌客人想换个频道看选美节目,几经争执,双方大打出手。

又臭又硬、屡败屡战的北町被打得昏死过去,凌晨醒来,身上仅剩内裤。《幻想三国志》的插曲《英雄末路》,曲名带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伤感,一听之下,才发觉日本人心目中的英雄,即便穷途末路也充满“虽千万人我往矣”和决一死战的豪情。

上一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论文范文下一篇:建筑屋面施工质量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