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论文范文

2023-09-16

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高中数学教学新课程的实施不断的深入发展,对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同时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高中数学在现代教育模式下不断创新教学手段,也体现了社会对高中数学教育的要求。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地转变教学观念,要不断地研究新课程标准,把高中数学教学融入教学实践中,努力促进高中数学教育改革,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高中数学;现代教育模式;教学观念

随着信息化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剧,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起来,人才资源的竞争首当其冲。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输出基地,教学手段成为了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现代化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给高中教学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现代化教育模式有效的整合了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资源,并借助于现代化的数学教学设计、数学教学手段、数学教学方法等现代信息技术方式,以实现教学效果不断优化的目的,不断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突破和发展创新。

一、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现状

现代教育模式是一个多元化、人性化、复杂化的综合体,成为了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全新的教育框架,给教学手段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变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现阶段的高中数学教学手段来说,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尚未完全普及,传统的数学知识教学手段仍旧占有着主要的地位,高中数学知识中一些晦涩难懂的定理、定义直接抛给学生,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知识学习过程的探究和自我实践,造成了学生对于数学抽象内容理解困难,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模式的形成,缺乏深刻的认识的现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严重影响了课堂效果的发挥。

另外,在高中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应用不当。教师过度的追求现代教育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过度的追捧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授课方式,而无法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信息化技术手段的潜能,换汤不换药,延续的是传统式教学内容,方式转变成为了计算机教学,变革的只是电脑屏幕和黑板的差别。

二、如何的推进现代教育模式在高中数学手段中应用的措施

1.加强现代教育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

高中数学知识所具备的突出特点就是抽象性强、逻辑性强、数字化量化转变强。而高中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思维水平、情感认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就导致了高中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来实现抽象思维的直观转变,这就为现代教育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和应用提供了可能和条件,促进促进教学手段的变革和创新,有效的推进学生学习方式和途径的变革,帮助学生掌握高中数学知识的规律和实践应用,比如:通过现代化教育模式下,借助于强大的现代化教育信息数据处理功能,可以借助于互联网、校园高速公路、校园网等信息化学习平台来进行相关资料的搜索和学习,保证高中数学教学效果的实现。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数学手段的支撑,实现探究式学习的飞跃

现代教育模式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在对于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提升上,注重知识的实践性获得和应用,突出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以现代教育技术为高中数学手段的支撑,是打破传统数学教学手段的束缚而转变为积极主动的获取高中数学知识的全过程。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教学手段创新的重要表现。现代化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让学生自主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自己动手解决问题。通过搜索所需要的材料,依据知识学习的需要来进行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归纳,来实现对于所学数学知识的框架体系的构建。比如:在函数与方程的知识学习过程中,图形结合是解决问题常见的方法,但是书本上的呆板的图像无法将整个图形完美的表现出来,无法在高中学生数学知识学习中去挖掘到潜在的联系,教师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下能够为学生提供知识的引导和链接,为学生独立的解决问题提供辅助,实现接受性学习到探究式学习的飞跃。

3.以实现技术和手段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

高中数学知识的学习在整个高中知识的学习阶段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这就给高中数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数学学科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技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现代教育模式并不仅仅是指将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高中数学知识教学过程中去,更为重要的是实现现代教育模式对于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变革和创新,以实现技术和手段的优势互补和有机结合,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不断优化高中数学课堂结构,以教学技术为依托,更好的保证数学课业目标的实现,切实提升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代化教学理论和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给高中教学手段的变革提供了契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进行现代教育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学手段分析,以期有助于推进高中数学教学手段的创新,整合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探究式学习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优化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突破教学的难点、重点、关键点,帮助学生实现抽象思维的直观化转变,形成现代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丁波.基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下的高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2009

[2]马颖.生本教育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究[J].广东省中山市华侨中学,2011

[3]章乐,范燕燕.试论现代教育模式下高中数学教学手段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

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纵观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幼师的主要工作在于培养幼儿的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对幼儿幼师专业能力的理解仅限于基础知识教育能力。随着学前教育理念和幼师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科学设计幼儿教育活动是激发幼儿兴趣、促进幼儿发展、保证教育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石。于永平教授曾提出,幼儿园幼师应具备六种基本能力:观察能力、教学设计能力、工作分析能力、对话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和评价能力,这是幼师专业化的体现,其中教学设计能力是保证教育活动质量的前提。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了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中幼师专业能力发展的主要策略,希望能够提升学前教育工作质量。

【关键词】自主游戏  专业能力  发展策略

由于幼儿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建立在游戏活动上的,所以游戏教学设计能力是幼师必备的专业能力。然而,在当前的幼儿教育工作中,众多幼师开展的游戏活动与幼儿的个人成长特点不符,很多幼师认为制定游戏计划就是简单地组织幼儿在一起玩,并没有将各种因素进行组合设计,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此外,一些幼师错误地认为游戏教学设计的能力是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简单地添加几个游戏,而没有考虑游戏精神的内在价值。对于幼师来说,不仅要具备最基本的游戏教学设计能力,还要具备幼儿的启发能力——幼師将游戏的形式和精神元素融入教学设计的能力。所以,幼师在设计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既要考虑游戏内容,同时也要考虑游戏的形式以及游戏活动对幼儿带来的影响,从而实现个人专业能力的提升。

一、培养幼师专业能力的必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开展学前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以游戏教育为主要的形式。《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的学习应该依靠游戏。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自主游戏教学法是推动幼师专业教育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梳理“游戏教学”的相关文献时,笔者发现大多是对游戏教学的内涵、概念、实践和策略的研究,而对自主游戏活动中幼师专业能力发展的研究很少。然而,幼师的专业能力是影响是游戏教学成效的重要因素,其能力对游戏教学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将重点研究幼儿幼师的游戏教学设计能力。通过对幼师游戏教学设计能力的概述,可以了解其内涵、要素和特点,为丰富幼师游戏教学设计能力的理论研究,丰富游戏教学的研究做出有益的尝试。

二、自主游戏活动中幼师专业能力构成

(一)游戏化教学设计的觉察能力

该能力考查了幼师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游戏教学的意识、态度、价值取向和动机。具体分为对游戏教学设计重要性的认识和游戏教学设计的能力。主要是指幼师是否从意识层面认识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是否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游戏教学理念,是否意识到自己有能力胜任游戏教学设计。

(二)游戏化教学设计的分析能力

这种能力主要反映了幼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能够在对幼儿、目标和教学资源的分析中体现游戏教学理念。首先,观察和分析幼儿是设计教育活动的前提,“幼师应具备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能力”。游戏教学的精神核心是促进幼儿的深入学习,这意味着幼师应该引导幼儿超越表面符号知识的学习,进入对自身发展具有内在意义的学习领域,让幼儿能够探索的过程中养成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操作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追求。因此,幼师应该通过实际观察来分析幼儿,不是仅仅根据年龄特征来概括幼儿,相反,幼师应该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特征、个体差异、学习风格和认知发展水平来了解幼儿,解读幼儿适合什么样的游戏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适的游戏教学设计。其次,分析目标是教学设计活动的出发点。这里的目标包括游戏活动目标和知识教学目标。由于幼儿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确定游戏活动目标和知识教学目标能够使幼师为幼儿提供有益身心发展的课程,增强自身教育工作的针对性。

(三)游戏化教学设计的整合能力

该能力主要反映了幼师在自主游戏教学设计活动中,对游戏教学目标、游戏内容和游戏教学环境的整合。首先,游戏教学目标应与知识教学目标在方向上保持一致,教学目标应隐藏在游戏目标中,特别是要考虑到幼儿对游戏内容的接受程度。其次,在教学内容整合方面,要求幼师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从游戏内容对幼儿的容纳程度和幼儿自身的的参与程度两个方面整合设计,注意自主游戏活动内容与幼儿掌握知识的联系,并将游戏的核心体验目标与教学内容相统一。此外,还需要强调幼师设计不同的游戏形式对幼儿个人精神成长的指导。最后,游戏性教学环境是指幼师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的富有知识因素和游戏情境的环境,构建游戏教学环境需要幼师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幼师作为参与者,从旁进行引导。

(四)游戏化教学设计的评价能力

教育实践证明幼儿在不同的自主游戏活动中获得的游戏体验是不一样的。幼师除了关注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表现之外,重点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幼师对幼儿的评价不是以最终的游戏结果为基础的,而需要更加全面、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因此,游戏教学设计的评价与反思能力是指幼儿幼师能够以非定量、书面、情境再现和自我评价、其他评价或相互评价的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的能力,而不是以简单的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口头评价“对”或“错”。对基于游戏的教学设计成果的反思能力包括“经常反思游戏与教学设计的整合是否合理”“幼儿在自主游戏活动中的情感、知识和技能体验”“教学设计中的幼师在具体实施是否简单易行”等反思。

三、基于幼儿园自主游戏的幼师专业发展策略

(一)强化游戏教育意识,增强幼师专业能力

通过上文分析,幼师在游戏教学设计中存在目标分析、内容分析、游戏环境整合等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幼师缺乏对自主游戏教学的理解,缺乏与游戏教学设计相关的知识,导致幼师在行为上的偏差。

首先,幼师的个人认知是游戏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什么样的认知造就了什么样的行动,即幼师的游戏教学意识越广泛,其自主游戏教学模式和种类也更为多样化。因此,幼师应增强游戏教学意识,即重视游戏教学的意义,明确游戏教学的本质。从现状来看,幼师在观念上认同游戏教学,认为游戏教学很重要,但没有明确游戏教学的本质,尤其是在游戏教学设计的分析与整合能力方面。因此,幼师增强游戏教学意识更多的是在理解游戏教学内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认识。游戏教学设计不仅仅需要幼师设计游戏形式,同时也需要推动幼儿理解不同的游戏精神,这才是自主游戏活动开展的本质。幼儿幼师只有理解游戏教学的核心理念,才能在游戏教学设计中处处体现游戏精神,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从而提高自身的游戏教学设计能力。

其次,在幼师的自我意识方面,要主动学习和理解游戏教学设计的相关知识。知识是能力的保证,幼师应加强对游戏教学和活动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这是自主游戏活动的基础和保证。第一,幼儿幼师可以通过阅读有关游戏教学和游戏教学设计的相关书籍,或者通过网络教育资源了解游戏教学设计的最新研究动态成果,巩固自身的理论基础。第二,幼师不是孤独的学习者。一个人的能力和知识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年轻幼师,应该向有经验的幼师学习,提出更多的问题。这是掌握游戏教学设计知识最方便、最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当我们不理解或怀疑不同自主游戏活动的教学成效时,很容易陷入困境。这时候就应该更多地与优秀的老师交流,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幼师还可以通过借鉴以往的成功案例和和其他幼师的优秀游戏活动内容,吸收他人的精华,提高自身的游戏教学设计能力,培养个人的游戏反思能力。

(二)强化游戏教育反思,增强幼师专业能力

首先,幼师应成为积极的研究者,要具有积极反思的意识,在主观意志层面形成自我反思,更多地反思游戲活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此外,幼师要参与更多与游戏教学设计相关的科研项目,以研究者的身份重新审视自身游戏设计活动,以科研实践为指导,回顾游戏教学实践。其次,反思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幼儿幼师不必生活在单一的教学反思形式中,而应该进行多种形式的反思。

例如,通过应用微博、微信、QQ等现代信息手段,幼师可以随时记录自身的反思内容,而无需在教育报告和教育日记中专门记录。当然,幼师的教育报告和教育日志也可以放到幼儿园组织的教研专项活动进行讨论,以凝聚公众智慧,增强幼师的反思能力。此外,幼师不仅要反思教学技能,还要反思游戏教学的理念。观念是行动的指挥棒。幼儿幼师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的理念,将游戏精神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设计教学活动,不偏离游戏教学的本质。另一方面,幼师应积极参与各种游戏教学设计实践活动,将游戏教学设计的理念和知识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在实践中寻找原因,进而在游戏教学设计中加以改进。同时,幼师也要不断积累游戏教学设计经验,在实践中体会和理解,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反思提高自己的能力。当然,幼师也可以参加更多的活动,如基于游戏的教学设计竞赛或公开课。在活动中获得专业指导是对幼师游戏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极大提高。

四、结语

综上,在现代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游戏活动成为当前学前教育开展的重要形式。幼师的个人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自主游戏活动的质量。那么幼师需要重新审视自身在自主游戏活动中地位与影响,在组织幼儿开展自主游戏的过程中认真记录,并且积极参与不同的教育实践活动,转变自身游戏教育理念,提高学前教育工作成效。

参考文献:

[1]贺小霞.游戏精神贯穿幼儿自主游戏活动的组织策略[J].名师在线,2021(26):62-63.

[2]张莉莎.自主游戏中幼儿自定游戏规则的建议[J].家教世界,2021(24):18-19.

[3]何云侠,葛星星.幼儿的自主游戏与幼师的价值体现[J].家教世界,2021(24):22-23.

[4]徐娟.浅谈幼儿园户外自主游戏中幼师的有效指导[J].名师在线,2021(22):57-58.

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要让校长做校长该做的事,就必须给校长松绑。首先要建立校长负责的相关制度,理顺行政与校长的关系,迫使校长们按教育规律、市场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规律来办职业教育。其次主管部门要按照相关政策和文件拨足经费,让校长们不要担心教师的工资、日常的开销等问题,才能潜心思考管理和发展。第三,校长的考核要与学校的考核挂钩,让社会评学校、学生评教师、教师评校长,通过机制的约束来推动校长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谐管理。

(江苏省泰州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马永祥)

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编者按:随着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将进入深度调整期,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是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为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当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农业改革的“试验田”和区域现代农业“展示板”,农业部发布《关于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指导意见》,为打造发展先进、创新活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示范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指导意见。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a

(一)总体思路。按照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以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强化改革创新、科技驱动、资源整合和政策支持,推动现代物质技术装备广泛应用,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健全,打造发展先进、创新活跃、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样板,形成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极,示范引领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总体目标。到2020年,一半以上的示范区进入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阶段,初步形成一批区域代表性强、类型多样、路径清晰的建设模式。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全面落实,耕地质量大幅提升,现代科技广泛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平均达到80%左右,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平均超过60%。农业用水总量有效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农业废弃物(农膜、秸秆、畜禽粪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引领和带动各地现代农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二、改善生产条件,率先实现基础设施完备化

(三)集中连片建设主导产业核心片区。以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核心村镇为基础,健全统一规划、部门协调、程序规范的建设管理体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发挥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农业土地开发资金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落实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技术措施,整村整乡整建制推进核心片区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示范区以核心片区为载体,积极探索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粮食产能建设有机结合,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稳定提高耕地质量,建设高产稳产、生态安全的现代粮食生产基地。鼓励运用以奖代补、以补促建等措施,支持村集体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核心片区项目建设任务,完善建后管护机制。

(四)分类打造特色产业园(基地)。坚持市场导向、规模合理、效益优先,结合“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统筹布局各类特色产业示范园(基地),有序推进高水平、网格化、带动力强的特色产业示范园(基地)建设,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以点带面、错位发展。支持示范区按照程序和标准实施园艺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广泛开展园艺作物、热作标准园创建活动,以及园艺作物“三品提升”(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和品牌创建)行动。

(五)提升标准化规模养殖水平。坚持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与区域土地消纳能力、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调整优化畜禽水产养殖基地布局,开展养殖标准化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活动。鼓励优先利用未利用地发展养殖业。率先应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化养殖设备,建立科学、高效的动物疫病防控管理机制。支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配套建设畜禽粪污治理和资源化利用设施。探索规模养殖用电按农业生产电价执行的具体实施办法。

三、强化科技支撑,率先实现技术应用集成化

(六)因地制宜推进农业机械化。积极探索现代耕作技术与全程机械化融合的生产模式,支持示范区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新机具,促进粮食主产区的示范区率先实现小麦、水稻、玉米等主粮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他农产品优势区的示范区在机插秧、机采棉、甘蔗机收等薄弱环节上率先突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一步向示范区倾斜,培育壮大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探索推广以信息化手段促进跨区作业、订单作业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优先在示范区实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项目。

(七)率先普及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探索农业科研机构与新型经营主体合作集成熟化科技成果的有效途径,建立并完善“一个主导产业、一位首席专家、一个示范基地、一套技术模式、一支服务团队”的农技推广机制,促进现代科技与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创新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建立新品种推荐、育秧供苗等综合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农业灾害预警防控与统防统治能力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广使用产地质量证明,建立产地准出机制。有条件的示范区要率先整合农业信息资源,加快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生产经营融合发展,推动物联网等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生产管理智能化平台和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农产品质量及食品安全信息平台。

四、激发发展活力,率先实现生产经营集约化

(八)构建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新格局。完成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农民采取互换、入股、托管、并地等方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流转市场和县乡村服务网络,鼓励支持承包土地经营权更多地通过公开市场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探索建立自愿组合、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机制。支持国有农场参与农村土地流转。鼓励示范区率先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保障金制度。鼓励社会化服务组织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关键环节,为众多分散经营农户提供统一服务,以社会化服务带动生产经营的规模化、标准化。对落实政策好、激励措施实、推进成效显著的示范区,在组织申报相关项目、试点政策时给予适量加分或优先推荐奖励。

(九)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新增农业生产性补贴的支持重点,放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机库棚、仓储等设施的用地扶持政策。引导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联合与合作,探索鼓励科技特派员、大中专毕业生、基层农技人员领办或创办农民合作社的政策措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覆盖到所有示范区,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力度,培训对象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主。

(十)全方位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健全农业公益性服务经费保障和绩效考核激励机制,试行政府购买公益性服务。创新搭建以公益性服务为基础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吸引农资配送、农机作业、工厂化育秧、病虫害统防统治、配方肥统配统施、设施维修等经营性、半经营性服务有序集聚,促进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优势互补、成龙配套,为各类主体提供保姆式、菜单式、超市式等多种形式系列化服务。探索制定重点行业、主要品种生产性服务的具体规范和合同样本,健全服务标准和流程。

(十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支持示范区依托高产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基地,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产业集聚区集聚,建设与农业产业化集群相配套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完善鲜活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和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各地发展农社对接、农超对接、直销直供等现代流通新业态;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发展电商及连锁配送,探索创新服务农业生产营销的新方式。支持相关领域、相近环节、上下游产业间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融合发展,通过“接二连三”、“隔二连三”,创新联动经营、协作服务的合作机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组合型、群体化发展。

五、保护资源环境,率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十二)实行农业资源挂牌保护。在综合考虑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基础上,以农业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草则草、宜渔则渔,推进区域生产力布局优化,提高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率先在示范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挂牌保护机制。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支持示范区构建耕地保护信息平台,建立公开公示机制。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促进免耕播种、深松整地、科学除草等技术广泛应用。加大天然草原退牧还草工程、草原畜牧业提质增效示范工程在示范区实施力度,优先在适宜示范区开展草原自然保护区建设。

(十三)推进农业环境长效治理。探索构建适应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的技术体系,加快改变大水、大肥、大药的技术模式,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面建立农药化肥等投入品使用档案,探索农药可追溯体系。健全农业面源污染和农产品产地环境例行监测制度,鼓励开展高标准农膜推广和残膜回收利用示范,探索秸秆综合利用新模式新机制。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探索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新途径。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重点在示范区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逐步实现示范区全覆盖,不断提高水肥一体化等农艺技术在示范区的应用水平。

(十四)发展高产高效生态友好型农业。以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为衡量标准,净化产地环境,因地制宜建设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基地。有条件的示范区应积极开展粮食作物改种饲料作物、粮草轮作、发展草牧业等试点,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积极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种养循环模式,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畜禽粪便、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大力发展立体养殖,积极推进稻鱼共生、林下放养等生态农业模式。

六、加大投入力度,率先实现支持保护系统化

(十五)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强化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在资金来源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管理权限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前提下,打破行业界限、部门分割,以示范区为平台,以规划为依据,以核心片区建设为切入点,按照功能配套要求,统筹衔接各类项目实施的资金计划和进度安排,建立健全相互配合、良性互动的沟通协调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有序投放的整体效能和使用效率。中央财政对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大、现代农业发展成效好的示范区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政策并逐步扩大奖补范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相关涉农资金结合现有渠道对符合条件的示范区给予倾斜支持。

(十六)创新农业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推广以农业机械设备、水域滩涂养殖权、承包土地收益权、农业保险保单、订单仓单等为标的的新型抵(质)押担保方式,建立各类农业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和流通变现渠道。把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纳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客户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等正向激励措施。创新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补偿基金,组建政府出资为主、涉农服务为重点的融资性担保机构。选择有条件的示范区开展财政资金引导金融资本试点,优先建立农业信贷担保机构。

(十七)完善农业保险服务。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提高粮食作物保险覆盖面和保障水平。探索开展主要粮食作物、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和蔬菜价格指数保险,以及贷款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等业务。鼓励保险机构开设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及适应新型经营主体需求的险种。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对设施农业、农机具、渔业养殖、制种、林果等保险保费予以补贴。

七、强化辐射带动,示范引领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十八)推动“产村城”协调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建设规划应纳入本地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引导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相融。大力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发展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型业态,实现产村相融,一体发展。鼓励有条件的示范区将农业生产作为城乡发展的生态本底,探索建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产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

(十九)强化联合与协作。鼓励示范区与其它区域建立农业区域合作机制,采取共建基地、合作营销等方式,先发带动后发。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经验交流会、专题研讨会等形式总结推广建设经验。鼓励示范区积极参与农业国际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引进国际先进技术设备、优良品种、科学管理模式,开展优势农产品出口品牌和出口基地建设,开拓出口市场。

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现代音乐创作与美术创作关联密切,在文化观念、审美意识、情感表达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本文从现代艺术的整体视野出发,对19世纪后期开始的欧美现代音乐与现代美术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主要艺术思潮与流派发生的环境、原因及相互联系和特征,力求通过这一途径清晰现代音乐发展的背景和语境,深化对各种现代音乐思潮文化意味、审美价值、表现性质等方面的认识,提高意识水平,找寻有价值的撷取与借鉴的元素。

关键词:现代音乐;现代美术;比较;研究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后半期,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欧美思想界、文化界酝酿着人变革的浪潮。60、70年代印象主义绘画的出现标志两方现代艺术的开始。马奈、莫奈、德加、雷诺阿等印象主义画家在新的光学科学研究成果的启发下,专心于自然光与色的描绘。为了充分表现自然界光线与色彩的丰富变化效果及空气效果,人物、景物的素描关系被消解,明暗对比弱化,形体结构松散、模糊。色彩的冷暖变化关系被强调,画面闪烁、跳跃,各种物体统一于朦胧的光与色的律动之中(见附图1)。印象主义绘画追求色彩的“真实”,其结果却导敛传统的造型基础——素描关系及“形”的解体。

德彪西等人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出现源于多方面的影响,印象主义绘画是重要方面。形式审美上,印象主义音乐具有与绘画相似的特征:结构朦胧、虚化,旋律与节奏飘忽不定,织体关系丰富,音色闪烁。印象主义绘画瓦解了传统绘画的素描关系及“形”的规则,开拓了绘画表现的空间,印象主义音乐则瓦解了,传统音乐的调性规则及节奏与和卢规则,使音乐创作获得了新的自由。应当看到,印象主义音乐并非印象主义绘画在音响艺术领域的直接对应之物,两者更多的是形式感觉方面相似。印象主义绘画基本是自然主义的,其关注点在于自然光色状态的表现,排斥文学情节:印象主义音乐在描写、渲染自然风情与光色变幻时,也表现象征的意象、叙事的情节及模糊细腻的心念变化。这体现在德彪西的《牧神午后》与《水妖》等作品中,印象主义音乐较绘画更具主观性和象征性。

19世纪未、20世纪初,欧洲出现了表现主义运动,其波及义学、美术、建筑、音乐等整个艺术文化领域。蒙克是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和代表。不幸的经历促使他反复描绘恐惧、不安等感受,构图古怪,不守常规,人物形象怪异,表现着强烈的主观体验及复杂的象征性(见附图2)。在现代艺术史上,表现主义具有突出的艺术与文化的发展意义。在美术方面,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的写实原则与形式和谐原则,创造了强烈主观情感表达的范型,强化了绘画表现的力度。

表现主义音乐是表现主义思潮在音响艺术方面的反映,艺术理念与追求同视觉艺术中的表现主义极为相似。勋伯格认为:“艺术家为之奋斗的最伟人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表现他自己。”“我们的心灵才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表现主义音乐追求潜意识描写,表现极度的主观世界,极度的兴奋、恍惚、怪诞的幻想,预言式的或莫名其妙的事物等。无视既定的美学原则,否定传统的调性音乐秩序,使用僵硬而有棱角的旋律、非和谐的和声、极端的过分大跳的高低音域及不规则的节拍与节奏等,使音乐承担主观意识记录的功能。勋伯格的《月光下的皮埃罗》,贝尔格的歌剧《沃切克》等作品体现了此类特征。

未来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其也是波及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等领域的影响广泛的艺术思潮。未来主义者赞颂革命之美、战争之美、现代技术的速度和动力之美。其攻击模仿的形式、和谐及高尚的概念,对同时并置性观念、对变态、对运动物体永远不断的增生活动表示敬意,强调艺术应当直接激发情绪。未来主义绘画与雕塑热衷于描绘耀眼的光色闪动、群众狂热骚动、激烈活动之类的场景,表现反叛性的运动、速度与裂变等感觉(见附图3)。

鲁索洛是未来主义运动的理论家之一,既从事绘画,也进行了音乐实验。1913年,他发表了未来主义音乐宣言《噪音艺术》,制作了许多噪音乐器,并制定了未来派乐队的配器法。他的音乐奏出非常令人震惊的音域和音色,声响效果奇特而具有机械文明的特征。尽管这个音乐会在当时未取得成功,但其方法却成为后来的电子音乐、具体音乐、偶然音乐的先导。

对理性的数学与秩序化美学的追求突出地体现于二战后至50年代盛行的序列音乐中,序列音乐家们强调了十二音音乐的序列原则,并进行形形色色序列化的探索。勋伯格的学生威伯恩是序列音乐的肇始者,他首先突破了12个音的局限,把序列的逻辑运用到节奏中,并在1940年作的《管弦乐变奏曲》,作品30号中实践了节奏序列化的原则。与浪漫主义相对立,威伯恩精心限定音乐语言,努力“预先构成”作品中各种要素,并使用最少的材料衍引出整个音乐作品,其音乐关系抽象,没有拍子,短小,具有超自然的性质。梅西安的《时值与力度的模式》按照一个由36个音符(分成三个音列,每列12个音符)、一个24种时值的节奏序列、一个7种力度和力度序列和一个7种出音方式的“音色”序列组成的设计方案写成,结构具有数学公式股的精密特点和高度理性化与组织化的特点,人为的浪漫与感性色彩几乎不存在。

20世纪初,毕加索、勃拉克即开始在艺术创作中使用现成品或“拾来物”,在油画面上拼贴餐馆菜单、报纸、草绳等物品,或用金属片、金属线、旧木板等制作雕塑,通过此类方法,发展了立体主义艺术。杜尚运用现成品表现“概念艺术”的理念。他认为:一件艺术品从根本上来说是艺术家的思想(idea),而不是有形的实物——绘画或雕塑。根据这种理念,艺术家可以运用任何物品或任何方式创作艺术品,表达其思想。

生活中或自然中“拾来”的现成品是否是艺术品?这涉及到艺术评价价值体系及艺术哲学问题。分析美学家H·G·布洛克认为,小便盆、河面上漂浮的烂木头之类的东西在生活中或自然环境中并不具有审美意义,但若被艺术家所选择,并被放美术馆展出,其必然寄寓、表达着艺术家的意图即思想、艺术观点、见解、审美取向等,因而也即具有了某种审美意义。

上世纪40年代末法国电视台音响技师皮尔·舍费尔收集火车鸣笛、刮风、下雨等声响,运用磁带录放手段创作的“具体音乐”的性质与视觉艺术方面运用现成品或“拾来物”的性质相似,各种具体的自然音响或噪音经过选择、加工,表达着作者的意图,生成了新的意义,成为艺术作品。显然音乐作品中的自然声响元素或噪音,只有自然声响所不具有的思想与审美方面的意义。

排除主观意识及既定知识系统干扰,运用随机、偶然或潜意识的方式进行创作是现代艺术的常用于法之一。上世纪10至20年代,汉斯·阿尔普找到了新的表现于法,即任意撕碎一些彩色纸片,并使这些碎片不受人为控制地漂落在画幅上、将这些碎片粘住即成为绘画作品(见附图4)。在东方禅宗哲学的启发下,凯奇形成自己的思想与审美体系,提出“偶然音乐”的

概念,认为音乐创作是“有意的无意义或一种无意义的游戏。”“这种游戏是对生活的一种肯定——不是试图使混乱变得有秩序或表示创造的价值,而仅是使我们注意到我们亲身经历着的生活的一种方式。一旦我们不以我们的思想和愿望去干涉生活而让它顺其自然时,生活该是多么美好啊。”凯奇在《4分33秒》中,演奏者在钢琴前静坐4分33秒,在规定的时刻打开和机关上钢琴的琴盖表示三个乐段的划分,听众能听到的只是周罔各种偶然出现的声响。《4分33秒》也是“概念音乐”,听众在无声中进行钢琴乐曲的想象,并在知觉体验中将其与各种偶然之音相混合。凯奇的系列音乐实验在于尽力展现不受人T控制的偶发或不确定的音响之美,并提倡人们在同常生活中进行艺术发现和体验。

凯奇的理念成为上世纪50年代末出现的“偶发艺术”和“环境艺术”的先导。“环境音乐”是环境艺术理念在听觉艺术领域的体现,拉·蒙特·扬上演了音响与灯光可以持续一周的环境音乐,人们可以随时来欣赏,如同欣赏大自然中瀑布等景色;斯托克豪森的《献给贝多芬音乐大厅的音乐》在大厦的三个厅和在个休息室连续和同时演出,听众可以漫步在大厦空间内随意听各处的音乐,同时,有人读着诗歌,墙壁上放映着电影。同环境艺术的其他形态一样,“环境音乐”使艺术具有了动态的、多样因素交合的综合性质。

在现代艺术的早期,一些艺术家即开始探讨数学化的“简约之美”,蒙德里安的风格派绘画是较早的例子。上世纪60、70年代,唐纳德·贾德等人的极少主义(minimalism,也称简约主义、初级结构主义)艺术将简约的形态发挥至极端。极少主义艺术家的表现观念与追求多种多样,共同之处是表现简约的、数学化与均质化的几何造型,很多观念与禅宗等东方哲学思想相联系,并具有强烈的概念艺术的特征。极少主义的极为简化和规律化的作品在当时出现之际,予见惯各种抒情艺术、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批评家与观众强烈的耳目一新的感觉(背景:上二世纪50、60年代是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人发展时期)。极少主义在当代建筑艺术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安藤忠雄、赫佐格和德默隆、卒姆托等诸多设计师运用其原则创作出一一批享誉世界的当代建筑作品(见附图5)。拉·蒙特·扬、斯蒂夫·雷奇、波琳·奥利维罗斯、斯托克豪森等人将极少主义的原则运用至音乐艺术。在扬的即兴演奏《乌龟的梦想和旅行》中,演奏者和歌唱者奏或唱不同泛音进进出出,音响合成器在下面放送嗡嗡持续的基音;斯托克豪森的《心境》让八个歌唱演员带着话筒坐在地板上,仿佛围着一堆篝火。他们拉着长声唱出降B大调和弦,持续二十分钟,偶然呼喊几声某神明的名字。此简单的声响效果所包含的意味并不简单,能唤起听众内心深处隐藏的各种丰富的体验和记忆。

人的心理过程是复杂的现象,在个体的审美活动中,“新”与“旧”、传统与现代并非截然对立,人们往往既期望与欣赏新的艺术,希望摆脱“审美疲劳”,也喜爱与怀念古典的东西,传统经典的艺术具有持久不衰的魅力。现代艺术发展历程中不断出现各种“新古典主义”或传统回归思潮即是此状况的体现。

在视觉艺术领域,热忠于反叛的现代主义旗手马蒂斯、毕加索等人多次回到古典的传统。新古典主义是西方现代音乐的重要线索之一,德彪西、布索尼、斯特拉文斯基都进行过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应当看到,新古典主义并非简单的历史循环,20世纪作曲家们在表现古典艺术范型的过程中,总是融入各种现代音乐的元素,如复杂的旋律与和声、多变的配器音色、双重调性、复节奏、复拍了等,并融入自己的个性与感情。

引用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元素是上世纪50、60年代以后西方当代或后现代艺术的突出方向之一,艺术观念与方式形形色色,其超过了一般怀旧的情结,而表现更为复杂的意味,手法也更加多样。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肇始人文丘里的母亲住宅引用了古典建筑的山花、线脚、平面等元素,将其进行断裂、异变等非理性的处理,使之产生复杂与矛盾的意味。文丘里提出,“用非传统的方式组合传统的部件”。

引用传统艺术与文化的元素是上世纪50、60年代以后两方当代或后现代艺术的突出方向之一,艺术观念与方式形形色色,其超过了一般怀旧的情结,而表现更为复杂的意味,手法也更加多样。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不可避免地促使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发生变化,也必然促使艺术创作模式与艺术观念发生变革。现代美术创作中“艺术与科技”、“录像艺术”、“光与空间艺术”、“高科技艺术”、“媒体艺术”以及“电脑艺术”等运用各种非传统的新的技术手段或媒介进行创作。在音乐领域,电子音乐的兴起标志着新的革命的形成。磁带录音机、电子音乐合成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科技设施的相继运用,极大地丰富了音乐表现的形式,也不断促使人们文化观念及审美观念的变革,成为具体音乐、偶然音乐、概念音乐、环境音乐、简约音乐(极少主义)等各种现代音乐实验与创作的基本手段,凯奇、斯托克豪森、布列兹、贝里奥、巴比特、克拉姆、沃奥里农等运用电子技术创作出形形色色的新的现代音响效果和体验,音乐表现的形式与审美边界被不断地丰富和开拓。电子音响技术正促使人们不断对音乐的本质、意义、审美等哲学、美学命题进行新的思考。

现代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质量更多的是被构建,它不容易被测量。质量与质量声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质量声誉是一种评价或预期,它基于质量并影响质量。本文突破了单纯从机构办学行为影响质量因素的局限,从时代背景、行业声誉和自身因素三个视角分析了影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因素,提出了提升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建议。

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影响因素;建议

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低”一直是悬在参与高校头顶之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刺痛着行业机构及其从业者的神经,也深刻影响着人们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知。问题在于,我国现代远程教育从来没有出台任何维度、任何层面的教育质量标准,人们又根据什么来评判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高低呢?尤其是人们逐渐认识到“质量”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而“质量标准”又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构成时,对质量的直接评判显然相对困难,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低很可能是一种缺乏实证的主观判断和猜测。显然,在社会大众眼中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低,其“质量”一词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远程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而是与办学质量关系密切或者能够反应办学质量水平的概念——质量声誉。产品质量一定会影响产品的声誉,声誉也是反应产品质量的重要信号和指标,但声誉有时不能完全反應产品的真实质量或全部质量。根据产品地位信号理论,产品声誉是反应产品质量的重要信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产品实际质量和人们感知到的质量之间存在着差异,由于人们掌握的信息不同,可能会对同一产品做出不同的质量猜测和判断,其中就有可能对产品的质量估计不足。很明显,人们观念中的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低实质上是指目前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低,并不一定真的代表远程教育的质量低。

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低,是行业整体面临的现实状况,而不是单一机构面临的问题。其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远程教育校际间办学特色差异不大,品牌化程度相对不高,因此单一机构的质量声誉发展不明显,只能呈现出行业集体声誉的特征。同时,学习者很难对单一办学主体的实际办学质量做出评判,能获得的只是由所有办学机构的教育服务共同决定的行业集体声誉。因此,人们关于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低的认知,是关于远程教育行业整体的模糊认知,而较少涉及到每一个具体办学机构的质量声誉,这就很有可能存在着对具体办学机构实际办学质量的错误认知。

但集体声誉是一种共同标识(陈艳莹,2012),它毕竟反应了人们对行业产品质量在一定阶段内的认知,而且大学的质量声誉在大学的服务质量和学习者的满意度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Shahzadi Saima Saleem,2017)。分析影响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升质量声誉,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已有研究容易简单地把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低归咎于个别办学及服务主体行为的失范,缺少一种纵向的历史视角、横向的时代视角和整体的行业视角。一种现象的出现必有其过去的积淀、时代的背景以及全体参与者的责任。因此,反思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低,就要突破思维局限,以整体的视角从发展的脉络和广阔的时代背景中进行。

一、影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历史背景

分析影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历史背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即是高校扩招。中国现代远程教育与高校扩招发端于同一时期,都被共同写入《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并且同期快速发展,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急剧扩张的阶段。从发端时间来看,1999年教育部首批批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同年中国高校开始扩招,当年扩招接近48%。 从发展过程来看,从1999年到2016年中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持续扩大,虽然年度招生增长率在持续下降,但2006年之前一直维持在12%以上的增长。而同期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呈现出相同的趋势,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长,招生规模从2001年的45.6万增长到2016年的229.61万,增长4倍多;在校生规模从2001年的67.55万,增长到2016年的644.93万,增长8.5倍。从年度招生规模增长幅度的数据看,现代远程教育年度招生增长比率整体高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年度招生增长率,较长时间内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高等教育由于资源供给与教育规模之间的突出矛盾产生了相当长时期关于教育质量的争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急速扩张后,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稳定规模和全面加强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成为主论调。

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等继续教育中的一种教育形式,现代远程教育也不可能脱离这一特定发展历史带给它的时代烙印,所以从一开始现代远程教育就具备了教育质量争论的时代色彩。尽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有着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新型教育服务模式的内生动力与价值追求,但这一“产品信息”同样难以被社会大众充分感知,反而湮没在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的长期争论和质疑中。

二、影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时代环境

影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时代环境有两个维度:一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维度;二是现代远程教育所处继续教育领域的时代困境维度。

当前我国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是教育供给方式同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从需求角度定义的教育发展程度,无论是好的教育过程还是好的教育产出,都是从学习者的角度进行衡量,而不是从教育提供者的视角进行判断。从教育供给端来看,当前我国的教育组织模式、服务模式都是基于大工业生产的逻辑进行设计的,统一化、标准化是其典型特征。虽然教与学领域进行的持续改革,在方法、资源、评价等维度上探索了学习层面的个性化选择,但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大众对学习途径多元、学习制度灵活等的更高要求。也就是说,统一、标准化的教育供给方式同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教育供给侧改革是要通过教育综合改革,构建新的教育供给方式和服务模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开放和互联互通,更好满足社会大众对教育的多元化和个性化需求。其实质是学习者需求推动的教育改革,通过改革提升教育供给能力,以匹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一方面是教育供给方式系统性改革的迟缓,一方面是社会大众对满意的教育的不同需求和衡量标准,新时代教育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教育领域面临的需求驱动的“质量压力”格外巨大。作为教育领域的一部分,现代远程教育也要面临社会大众需求驱动的压力,同样要面对学习者关于“满意供给质量”的期望和“现行供给质量”的质疑。

作为中国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一种形式,现代远程教育不可能脱离整个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的总体环境影响。尽管没有明确的文件和证据表明,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可以使用不同于或者低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标准,但在实际的运行和管理过程中,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演化出了不同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的标准。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虽然在学历上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具有同等效力,但在实际的使用上大打折扣。高等学历继续教育质量声誉低于普通全日制高等教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人们在处理产品信息时,经常会通过事物的类型归属做出估计,而忽视同一类型事物的内部差异(闫凤桥,2012)。由此导致作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形式之一的现代远程教育被天然地贴上了“质量声誉低”的标签,至于其实际质量水平如何,人们很难做出正确的评估和判断。而这种被归类很可能导致现代远程教育办学主体的“自我实现预言”行为的出现,高校或机构按照社会的预期和判断来确定自己的办学行为和价值取向,不恰当的自我实现预言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不得不说这是一种恶性循环。

三、影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行业因素

(一)高校办学自主性缺失

伯顿?克拉克曾把高等教育系统的协调看作是国家、市场和学术三股力量之間博弈、制衡的三角关系,并构建了学术权威、国家权力以及市场三足鼎立的“三角协调模型”(吴佳妮,2012)。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典型的国家控制特征,教育行政部门努力把高校纳入行政的管理范畴,规定高校按照其要求进行办学。尽管近年来教育治理体系改革在探索构建政府、学校和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并写入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始重新分配政府和高校之间的权力,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但受长期以来国家控制模式的影响,我国高校办学自主权的落实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高校办学自主性体现的还不十分充分。大学声誉的形成最重要的是高校办学的自主性(闫凤桥,2012)。办学自主性的缺乏使得高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对学校与社会之间良性关系的建立积极性不高,对社会需求的关切程度不够。这就进一步加剧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而声誉的形成依赖于信息的传递,当公众无法有效感知高校教育服务的质量信息时,就容易对教育质量做出错误的猜测。

(二)质量保证顶层设计缺位

越是创新性较强的工作越需要顶层的系统设计。虽然《关于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意见》制订了“统筹规划、需求推动、扩大开放、提高质量”的发展指导方针,并提出了要“积极完善开放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开放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建设一直缺失,突出表现在质量保证标准的缺失,以及质量保证机制的不完善。虽然对参与试点高校采取审批方式,后来又陆续采取了年报年检制度、网络统考制度、招生管理制度、学习中心管理制度等外部质量保证制度,以此来规范和引导高校的办学行为。但审批制度缺乏明确清晰的标准,两份涉及试点学校条件的通知,其都属于下行意见型公文,只是提供了试点条件的指导性原则,而没有形成确定的试点条件标准。年报年检作为教育行政部门主导、远程教育行业组织实施的一项制度,建立了学校自检、学校撰写并提交自评报告、教育部审查年报材料、专家组实地检查抽查、做出年检结论的运行机制;这项制度本是引导高校自律、提升行业整体声誉的创新举措,但由于年报年检信息和结果不公开,其放弃了沟通社会公众和办学主体信息的功能。而以几门公共课为核心的网络统考制度很难说是一种质量评价的制度,对于高校办学行为的引导十分有限,并且由于考试组织和实施过程中被动出现的一些问题又直接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招生管理制度、学习中心管理制度更多的是一种补漏洞式管理,而且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沟通衔接机制不顺畅(林世员等,2016),其在提升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方面也作用有限。

(三)试点力度大引起认识上的争论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教育改革创新的探索者角色出现在中国教育实践领域的,为了支持高校探索网络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工作管理机制,以及开展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和建设网上教学资源,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招生、考试、收费、毕业等方面给予了高校相对宽松、灵活的政策。有好多政策突破了原有政策的限制,如招生规模由高校根据学校办学实力自主确定,招生考试由高校自行组织,招生专业由高校根据学校实力和水平自主设置,学校可以自主颁发学历文凭和证书等等。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文化系统,具有内在的保守性(范国睿,2008)。这种保守性的特征让教育的改革创新要面对人们认识水平的影响。针对以上试点政策,连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内部不同业务司局之间也存在着争议和不同意见,这种争议或许存在管理规则和管理传统的问题,但更多的还是对质量的担忧。甚至于上述创新政策成为一些机构宣传的噱头,尤其是自主招生考试的政策成为宣传卖点,后来的发展也证明,个别高校的办学失范问题集中凸显在招生、考试等环节。这也导致社会公众在试点政策的理解上产生严重的偏差,极大影响了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

(四)部分机构行为失范

现代远程教育行业的主体构成较为复杂,既有远程教育的办学主体高校,更有提供远程教育支持服务的各类机构,如专业技术公司、课程资源建设机构、学习中心等等。这其中每一类主体的行为失范,都会对远程教育行业的整体声誉产生影响。声誉具有外部性特征,在同一行业内,某一主体的声誉好坏对同行业内其他主体的声誉具有较强的影响。

从远程教育办学主体的角度看,试点过程中个别高校出现了办学行为的失范问题,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声誉。为此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也采取了相应处罚措施,有些高校被停止招生,甚至被取消试点资格。问题在于,这一系列处罚措施的信息传播范围非常有限,教育行政部门似乎没有为这一社会行为赋予清晰的社会意义和目的,没有认识到它在提升行业整体声誉中的价值。而且远程教育办学的两大类主体,普通高等学校和开放大学、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在试点过程中并没有出于共同维护现代远程教育行业声誉的角度发挥彼此优势,开展深度合作,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相当大的内耗。从提供远程教育支持服务主体的角度看,这类主体构成复杂,利益诉求多样,多头管理的格局以及监管权限界限很难形成监管合力,其行为失范的可能性更大,造成办学主体的“被违规”,对行业整体声誉的影响也较大。

四、提升现代远程教育质量声誉的建议

(一)给予高校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

继续教育是与市场结合较为紧密的教育领域。作为继续教育的一種形式,我国的现代远程教育与市场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这内在的规定现代远程教育办学主体要面向市场灵活地提供教育服务。而密切对接市场提供灵活教育服务的前提基础是高校要具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机构的自主权对机构持续提升其产品质量是最基础的条件(Judith S. Eaton,2015),只有高校具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真正对市场的需求做出及时回应,才能逐渐赢得市场的认可,并建立自身的质量声誉。应进一步协调政府、高校和市场之间的关系,让高校对市场负责,而不仅仅是对政府负责;制度设计要更具开放性与包容性,在引导高校规范办学的同时也要给予探索空间。

(二)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继续教育涉及多个部门,覆盖范围较广,是最为复杂和多元的教育领域。加强政府领导和统筹是健全继续教育机制体制、推动继续教育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政府成立跨部门继续教育协调机构,统筹指导继续教育发展。”但长期以来国家层面跨部门协调机构缺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中也没有单独设置的专门管理机构,多头管理、职责不明、力量分散、监管缺位的问题十分突出。正是由于宏观统筹、规划的缺位,使得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继续教育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化倾向,突出表现在一些办学机构招生规模发展过快,导致了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跟不上、不到位的被动局面。尤其是面对一些现代远程教育服务机构的违规问题时,教育部门和高校很难做出有效回应,因此应该尝试以一种沟通协调机制的建立解决多头管理的问题和监管难的问题。

(三)建立完善远程教育质量保证制度

首先,要尽快制订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的国家标准,作为最基础的质量标准,在质量保障中发挥基础性和引导性的作用。要明确内容标准、评价标准、质量保证标准和现代远程教育质量标准间的关系,达成不同维度标准之间的衔接、配合。制订最低质量标准,能够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促进高校提升办学质量,也提升学习者和社会大众的信心。

其次,要探索建立我国现代远程教育质量保障运行机制。基于“管办评分离”原则,建立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格局,明确规则与程序,实现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和对接,尤其要注重加强和发挥第三方机构的作用。质量保证的实施要充分发挥各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机构的角度看需要协调政府、学校、行业组织、用人单位、专门机构的合力;从个体的角度看,需要教师、管理者、研究专家、学习者、企业雇主等充分参与。

(四)加快建立健全现代远程教育的制度体系

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总结性评估,全面总结20年来试点工作的成绩、经验、问题、趋势,并对试点工作给出结论性评价,结束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允许具备条件的普通高等学校开办现代远程教育。

首先,要成立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机构资格评审认证专家机构,在原有政策文件关于试点条件规定的基础上,研究制订现代远程教育办学机构的准入、评估和退出制度与机制。其次,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专门文件,对涉及质量的关键环节如师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支持服务、学习评价等进行涉及规定,引导各高校加强教学,并引导高校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支持服务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再次,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逐步建立现代远程教育或继续教育的年度报告制度,一方面加强对办学机构和服务机构的监管,另一方面通过年度报告搭建起高校和社会大众的沟通渠道,努力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逐渐提升社会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信心。

(五)健全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力度

要提升现代远程教育在社会公众中的声誉,就必须要改变社会公众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声誉感知。根据Manfred关于影响企业声誉因素的指标体系,质量、责任感、吸引力和业绩四类企业特征感知因素是影响企业声誉的重要因素,其下又对应着18个具体测量指标(Manfred Schwaiger,2004)。在质量这个因素中,虽然直接的教育服务质量很难被测量,但是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应该专注于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并及时让社会公众感知到自身的努力;在责任感这个因素中,现代远程教育机构应该注意办学相关信息的公开,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机构的办学使命、社会责任;在吸引力这个因素中,办学机构要及时让社会公众了解自身在优秀员工队伍建设以及办学业绩等方面的信息;在业绩这个因素中,办学机构应及时让社会公众了解自身在发展计划制订、办学条件提升等方面的信息。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宣传,提升社会公众对现代远程教育的情感认知,进而改善其行为倾向。

在宣传过程中要注意采取品牌延伸策略。目前参与现代远程教育的高校多是国内知名的高校,在加强现代远程教育宣传的过程借助高校本身形成的社会声誉,逐渐提升高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质量声誉。

参考文献

[1]陈艳莹,杨文璐.集体声誉下最低质量标准的福利效应[J].南开经济研究,2012(1).

[2]闫凤桥.大学的办学质量与声誉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2).

[3]范国睿.教育系统的变革与人的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4]林世员,陈丽,彭义平.我国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外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反思与建议[J].中国远程教育2016(5)

上一篇:人与环境论文范文下一篇:教育护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