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范文

2023-11-18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范文第1篇

18日,2012第九届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组委会发布,第九届届国际动漫艺术周将于8月16日至22日在江苏常州举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方国强表示,本届动漫周将移至常州恐龙园举办,15项活动为海内外动漫界人士和广大动漫爱好者奉献一场动漫的饕餮盛宴。

方国强介绍,本届国际动漫艺术周继续坚持“弘扬民族文化,扩大国际交流,搭建交易平台,发展动漫产业”的宗旨,重点安排了国际动漫博览会、国际动漫交易会、“金恐龙奖”原创动漫作品大赛、主题论坛、“金恐龙”杯COSPLAY表演赛、国际动漫狂欢节、动漫主题花车巡游、“金恐龙奖”获奖作品展映等15项专业性显著、国际化突出、品牌化凸显的活动。

方国强说,自2004年以来,“中国(常州)国际动漫艺术周”已连续举办了八届,与上届不同的是,本次动漫艺术周与市场结合更紧,主场馆由常州国际会展中心移至中华恐龙园。艺术周与恐龙园的结合,依托恐龙园的名气、人气、商气,提升艺术周的影响力,同时,艺术周部分特色展馆将长期留驻,供游客参观游览及互动参与。

本届动漫艺术周台湾企业将首次组团专设“台湾地区馆”。国际动漫交易会,与韩国动漫协会、加拿大动漫协会、江苏省影视动漫协会、江苏省玩具协会、优漫卡通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预计此届有200多家海内外生产供应商、购片商、投资商、发包商等参会。

据了解,为了让全民感受动漫的气息,本届还首次举办的创意集市,让老百姓体会“练摊”的乐趣。还设花车巡游让动漫人物以零距离的方式,走进市区,为广大市民送上动漫大餐。

厦门动漫设计学校编辑 来自:中国新闻网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范文第2篇

摘 要 学校行政管理要适应现代信息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地更新信息化管理理念,架构信息综合化平台,促进学校数字化管理,从而提高学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关键词 信息化;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信息化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已经进入广泛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的新时代,人们的生活已经和计算机应用与网络密不可分,网络信息技术使人们以更快捷便利的方式获取并传递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信息渠道,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学习新的积识,掌握新的技能,并把新的技术应用到工作实践中,使之对工作和生活产生良性的推动作用,从而最终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肩负着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职责。为了更好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学校应该主动从内部开始改革,从管理与教育教学等方面不断更新理念、创新管理,因为只有不断开拓创新,学校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发展。

1 构建学校管理信息化现状与问题

学校管理工作信息化是指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和相应的办公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件传输、信息发布、资源共享等方面应用现代技术,促进学校管理工作的发展、提高学校工作效率的过程。为了提升办公效率,很多学校根据自身的工作需要和办公经费情况,开始逐步引进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校园办公平台,从长期以来所坚持的纸质办公状态向无纸化、数字化办公转变。

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的办公习惯和人员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因素,校园信息化平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存在功能使用单一化,软件开发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工作人员思想上的墨守成规和长期以来养成的工作习惯,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彻底地扭转和改变。特别是一些年纪比较大的老同志更是在接受新事物掌握新技术方面存在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在现代化的办公平台面前依然沿袭旧有的习惯和方式,不但没有提高办公效率,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这些弊端和问题呈现在学校管理者面前,需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来改变这种状况,推动行政管理工作在网络信息发展环境得到长足的发展和推进。因此,学校行政管理工作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必须从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素质、改善行政管理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推进行政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以支持和促进学校各项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适应新时期发展的需要。

2 构建现代化的信息平台,提高行政办公效率

为了切实推进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首先就需要结合工作实际,围绕科学实用性目标,搭建实用高效的信息平台。要进一步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内网运行速度;在有需要的场所、办公室构建无线网接入设备,逐步提升校园信息化环境。在办公软件的选用上,要广开言路,充分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使得相应办公平台模块的设定符合工作需要和绝大多数人的使用习惯,才能让大家更易于接受,也才能切实地提高办公效率;否则会失去调研基础,其作用只能是适得其反。同时要做好相应的培训,由专业人员细致入微地进行讲解,教会大家具体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在具体操作几个工作日之后,再组织一次专题的培训,结合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答疑解惑。只有经过这种讲解与答疑的双重安排,才能让大家较为顺畅地对软件平台的使用在短时间内高效能地熟悉和掌握。

3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保障信息化工作能够落实到位

一方面是通过制定制度对人员进行要求,因为科学的方案和计划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收到切实的效果。为了保障学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工作的落实,就需要结合工作目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予以保障,通过制度的约束,细化工作的流程,强化工作的要求,引导工作人员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带给工作上的便捷,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学习。同时将工作的执行情况与个人绩效考核相挂钩,通过这种约束机制促使工作人员逐步由不适应变为习惯,从而激励工作人员积极进取,提高效率。

另一方面是对设备设施等方面的制度保障。依据工作需要,制订并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从网络安全、软件升级、信息更新等方面都制定详细的规定,做到定期维护、及时更新、有效保障。

实践证明,只有以上两方面同时强化管理,才能保障信息化工作的有效推进。

4 转变观念,将信息化与日常工作有机融合

任何先进技术的应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物质资源不会自动地产生效益,只有人充分利用资源开展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出效益,所以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变社会。作为现代先进科技的信息技术,只有在充分运用的情况下,才能产生最大的作用。在学校管理中,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是推进学校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管理效能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学校的行政办公人员充分认识到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现实需要和长远效益,需要每一个工作人员及时转变观念、认可接受,相关的领导者科学引导、大力推进,最终依托信息技术实现无纸化办公,促进数字化管理,达到最优化的管理效能。

而信息化技术在学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确实已经收到初步的效果。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通过相应的管理模块提供学校公共基础数据查询、信息检索等服务,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信息的及时沟通,避免因为沟通不畅而造成工作中的撞车和资源的浪费。现在大部分学校都架构起了校园的内网和办公平台,在文件传输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已经得到应用,但是信息技术应用还有待于深层次的挖掘和实践,如在后勤服务保障和教务管理中的应用都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

后勤服务保障工作中可以开发应用信息交互软件,一方面通过各个计算机的终端分布广的特点,可以及时收集到校园内各个部位出现的需要维修的问题,既可以将问题及时快速地解决,避免问题扩大化造成不必要的损耗;又可以弥补后勤人员定时巡查所存在的时效性差和覆盖面窄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信息交互软件的使用,可以很便捷公正地对后勤保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行考核,从报修时间到维修完成再到使用者的反馈意见,一系列的数据能够很客观地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考评,提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水平。

在教务管理工作中也同样可以应用信息交互平台实现课程安排、教学研究以及进行听评课等工作的开展,既能够实现课件资源的共享与相互的交流,又可以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网络空间,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同样,行政工作利用网络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宣传,可以展示工作的成果,让职工和公众对学校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使得职工和公众通过这个信息渠道对学校工作状况发挥一个监督的职能,也有利于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在这种氛围中进一步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更加积极努力地去开展工作。

5 查漏补缺,不断改进和完善信息化工作

任何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只有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推进社会的更好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由于其共享性、开放性,致使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如果不能正确应对这些问题,有可能会给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带来工作上的障碍甚至是经济上的损失。因此,如何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现状与特点,通过对安全风险的分析,采取多层次、多方面的安全管理方法来保障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和畅通,是行政管理工作部门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以保障工作的正常开展,需要从管理和技术两个方面来加强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运用合理的安全技术来实现网络信息的安全运行。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工作人员技术的培训和防范能力的提升,使工作人员对于网络的有效使用、风险应对有清晰的认识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要制定网络信息管理工作制度,严格按照工作流程来进行操作和检查;另一方面是加强对网络系统与设备的监管和维护,采用先进可靠的安全技术是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有力保障,通过技术的更新及时弥补可能存在的安全漏洞,改进工作中的短板和不畅通的渠道,切实保障信息传输的安全便捷、资源共享与信息交互的畅通。

总之,只有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才能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学校管理的现代化。学校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依托信息化促进管理现代化,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的进程,提高行政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最终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全面提升。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范文第3篇

“它是一定的集体为了维护集体的利益并保证工作顺利进行而制定的要求每一个成员遵守的各种规范和规则。”

究其根本的目的就是使教师和管理者能教容易地完成整齐划一的教育任务。而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换取整齐划一的表面现象?这种外在的纪律到底有没有以牺牲学生的自我内在发展为代价是值得我们去做深入的研究。

在学校教育中, 纪律是不是已经成了主体, 而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已经成了纪律的奴隶?我们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培养无条件接受和遵循的被动附属物, 还是要培养全面的人?“全面发展的人”的内涵是什么?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前提是我们面对的是“人”而不是“受教育者”, 两者的内涵和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当我们把对象看成受教育者时, 就从某种上压抑和限制了人的发展。而全面发展也不是我们狭隘意义上的各方面才能的发展, 人全面发展的内涵要比这个理解丰富得多。

知识的习得对人来说是重要的, 但是知识的习得不是人发展的全部。在技术兴趣上的发展仅仅是人发展的一部分, 甚至是最容易的一部分。而人在交往兴趣和解放兴趣要比技术兴趣深刻得多, 丰富得多, 却是我们发展过程中忽略和被压制的。

“教育决不是强迫学生服从教师, 决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 必须破除教师的个人专制和知识专制。知识根本不是传授给学生而是提供给学生的。教师只是把自己所奉信的知识、价值及其理由提供给学生, 然后在师生对话与交流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最后引导学生从中进行选择, 决定是否接受教师的观点。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析强加于学生或潜移默化地暗示学生, 因为这样就会把学生贬低为教育的对象。”[1]这是存在主义教育的观点。在师生对话与交流中学习, 存在主义提倡互相尊重各自的自由和个性是具有深刻的意义。

学校纪律总是试图规定学生的发展方向, 然而我们没有从人的发展这一根本去思考。人的发展往往与学校的规定在方向上出现冲突和矛盾。个人的发展可能从不同程度上逾越了学校的规定。尽管学校纪律在常常有助于保持学校的稳定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但是现行的纪律由于总体上是压抑和排斥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和个性的, 因而整齐划一的表面现象是虚假的, 是以专制为前提的, 人的发展会因此失去活力和内驱力。

大量的调查表明, 学校纪律问题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加剧了师生之间的矛盾, 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结合实际纪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有利于改善校园严重的学生违纪问题, 对构建安全校园, 缓和师生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许多学校为了表面彰显学生的管理的有效而制定了例如仪容、仪表的规范, 同时也包括对教师仪容、仪表的规范。在这些校风校纪的规范中。学生因为扣不好衣服的扣子, 拉不好拉链而被批评, 这些批评的意义何在?就是要学生无条件的接受和服从吗?当走进课堂看到目光惘然、缺乏主动的学生时, 我们作何感想?是谁让我们的孩子变得麻木?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一种信念还是偏见?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排斥回到学校?

如果学校纪律忘了培养人的目的, 将也失去了基本的道德意义和人性。如果扭曲了学校纪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也必定会造成教育过程中方法的错位。当学生意识到纪律只是教师和管理者实现另一外在的目的而使自己作出不必要地牺牲时, 他们会对纪律产生痛恨与不满。就学生而言, 有大多数学生会觉得学校的纪律是专横的。它强调了学生的机械式无条件遵循。

学校纪律不允许在课堂大声讨论问题, 不管是不是有意义的讨论。从6岁开始, 我们要求学生“强迫儿童坐在固定桌椅的座位上, 两眼直瞪瞪地望着老师, 不允许左顾右盼, 手脚放在一定的位置, 禁止自由活动。”这是不是一种驯服教育?我们的目的是不是要把学生变成我们的驯服对象?

然而孩子活泼好动是天性, 抑制了孩子的生命潜力, 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机械压迫只能培养出反应迟钝、智力低下、奴性十足的人。”

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曾经有一段让我们深思的对话。“你不想得到掉根针都能听到声音的秩序与安静吗?”“我并不讨厌安静本身, 但以道德品格为代价得到的安静, 我讨厌。”

当我们的学生安静地做在教室时, 我们是不是也以压制学生的顽皮天性为代价?而这种代价的付出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发展?赫尔巴特说:“一切管理制度首先会采取的是惩罚的威胁。”难道学生盲目的冲动和率真是一种本恶吗?

“学校纪律可以说渗透在教育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无时不刻地对学生产生着限制和约束作用。通过这种限制与约束, 从而使学生的欲望与行为能够合乎纪律规范的要求, 但是目前学校纪律往往被学生所厌恶和痛恨。”[2]

学校纪律多数时候被理解为一种外在的纪律。学校的纪律从本质上说更应该是道德因素, 而道德因素不应该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它应该是促使学生的内在发展的教育因素。学校纪律现在尽管不再完全的学校或教师去制定, 学生从某种程度上参与学校纪律的制定和修改。但是为什么学生还是厌恶纪律?“学生的恨意既来源于自身被伤害的遭遇, 也与自己无法拥有某种所爱的客体, 从而感受到某种挫折感息息相关。”[3]

认为儿童的内在生命意志是本恶的, 是导致其违纪的根源。这种看法本身是片面的。而从“人性本恶”的观念出发随意对儿童的内在生命意志进行压制, 将可能抑制儿童的发展潜力。因为儿童的冲动与欲望在某种条件下会转化为好奇心与求知欲之类的积极因素。[4]

纪律的功能从根本上是反应性和预防性。我们现在的纪律更多是体现了反应性。着重于学生在违纪后的惩罚, 而忽略了学校纪律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预防因素。学校纪律的制定不该着重于学生违纪后惩罚措施的制定。要重视学校纪律的预防功能的发挥。学校纪律的制定应该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使学生能对学校纪律的理解和认同。

“美国教育家查尔斯指出, 新的研究所提出的课堂管理方法通常建立在假设基础上。学生可能会遵守他们能理解和接受的规则;当学生有规律的进行感兴趣的活动时纪律问题会降到最低。管理者应该着眼建立一个有成效的学习气氛, 而不是从消极的角度强调对不良行为的控制。”

这说明学生能较好的遵循他所能理解的纪律, 从而思考怎样确立学校纪律。

(1) 在学校纪律的制定过程中, 要克服专制。根据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考虑让学生参与纪律规定的制定。皮亚杰和科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为三个水平:无律、他律和自律。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参与制定, 但参与制定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参与制定的过程中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已有的理解, 从而有效地推动学生对纪律的理解和接受, 从而能更好的发挥教育功能;而不是一味的惩罚。

(2) 纪律需要师生共同遵循, 教师要将自由和自律示范于一身。学生与教师在同一个集体中遵循共同制定的纪律。在共同遵循的过程中, 学生有观察, 有感想。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教育, 是纪律教育功能的预防性能发挥。这种无声的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有效的、深刻的。

(3) 制定纪律的规范时多些人性发展, 少些硬性规定, 多些教育因素。“不准”或“不能”等字眼频频出现在纪律规范里, 这些规定都缺少对学生个性的认同, 同时也增加了纪律的专制性。这样的纪律很难让人接受, 更不能获得学生的认同和接受。纪律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 而不能把我们的学生驯服成纪律的奴隶。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在纪律中渗透教育因素, 不要对学生的教育只侧重于违纪后的惩罚。

(4) 重在养成, 戒束缚。学校的纪律是为了服务管理, 但是“管”是为了“不管”。在纪律制定后要重视在平时渗透纪律的教育, 让学生理解纪律, 并能自己管理自己。在预示学生将发生的违纪行为之前发挥纪律的教育功能, 在平时的小节中养成遵循的习惯, 养成对纪律的理解与习成。

改善学校纪律环境, 建设和谐校园, 任重而道远。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要, 体现学校纪律为学生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服务。纪律不是驯化学生的武器, 应该服务于学生。因此, 如何在学校管理中怎样发挥纪律的功能而又能有利于学生的内在发展这是值得研究的。

必须引起注意的是我们推行的不是驯服教育。弗莱雷对形成驯化教育的社会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解剖。他认为:人只能接受现存文化的规范, 按现存文化规范而行事。驯化教育就是要将人驯化成与现存社会制度、现存文化相一致的社会成员。而驯化教育的结果是掌握许多的知识而丧失思考能力, 被驯化成适应现实的人, 缺乏批判意识和创造性。[4]

我们推行素质教育, 但是在学校管理上的根本上我们的教育是否也有驯服教育的影子, 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

摘要:批判性评价现行的学校纪律理念, 阐述了学校纪律对学生内在发展的影响。提出研究学校纪律的必要性。从学校纪律的反应性和预防性功能辨析学校纪律的根本作用;提出确立学校纪律的四个原则。

关键词:学校纪律,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 扈中平.教育目的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117.

[2] 刘德林.学生怨恨及其教育干预[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论文, 2009, 5:74, 79.

[3] 刘德林.学校纪律的性质及其确定[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62.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范文第4篇

1 树立人本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 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 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 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归根到底, 建构和谐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管理中也要体现“以人为本”, 意味着一切应从人出发充分依靠和重视人, 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 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暗示着在学校管理活动中, 管理者必须转变视角, 从视教师和学生为“物”转变到把其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 从他们的实际出发, 尊重其身心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 对他们充分关心、理解和信任。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社会面对人的主动自觉的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以及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 我们应把学校管理真正立足于人, 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始终。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念中, 管理者首先必须是教育者, 而教育者自然也是管理者, 因为教育与管理的惟一对象和终极目标是学生和学生的成长。所以, 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必须体现“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样四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管理理念。

2 打造学校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组织特色的态度、价值观、思维程序和行为方式。具体地说, 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以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学校文化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和发展功能。学校文化不仅是当代文化思潮与学校管理方式交叉的结晶, 还具有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学校文化的实质是尊重人, 以人为中心, 不但强调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 也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因此, 对于学校的管理而言, 营造友爱和谐、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3 人尽其才、有为有位

学校管理者应注重人文关怀, 加强情感管理, 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挖掘教师的潜能, 提高工作效率, 满足他们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普通高中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 他们中的多数人荣誉感强, 极力追求事业成就感。所以, 实现学校的管理, 就要抓住对于教师内在激励的有利时机, 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 积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事业成就感打造平台。注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应变讲授式、封闭式教学为灵活式、开放式教学, 强调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应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人格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品质的优化。教师的需要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实行激励机制的基础条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需要, 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激励, 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4 以学生为中心, 创新管理制度

普通高中探索适应学生发展的学生管理模式, 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同时, 要拓宽人才发展路径, 使学生成为志向高远、基础扎实、素质全面、特长突出和具有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因此, 学生管理要发挥课堂教学在德育及学科教学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 教育活动以教学为中心, 教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教学的价值取向由制造适合教学的学生向创造适合学生的教学转变。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是探索重建符合新课程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的新型学生教育管理机制的核心理念。在教学班与行政班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并存的情况下, 要赋予任课教师更多的班级管理职责, 同时要更加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 由班主任牵头, 选课指导教师参与, 协调行政班、教学班以及其他学生组织 (如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 的关系, 多方协同, 共同做好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

5 科学评价, 实现师生自我重塑

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关注人的需要与发展, 强调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二是追求管理过程的激励价值, 关注人的尊严和价值。教育评价最能够集中体现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因此, 评价制度的创新与实践要体现激励价值, 促使学生和教师不断重塑自我。要探索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 逐步形成良好的有利于促进学生、教师发展的评价激励机制。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 评价内容既要包括学业成绩, 也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综合素质。在评价方法上要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办法,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要建立学分评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 规范操作过程, 客观、公平、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发展轨迹。建立发展性绩效评价制度, 避免终结性评价、绝对评价和单一标准的量化评价, 并依据校情, 在制度上坚持向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班主任、特别是做出突出成绩的优秀教师倾斜, 以发展性的绩效评价制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总之, 学校管理需要理想, 需要智慧。因此, 我们在人本管理理念的应用过程中, 必须进行认真思考, 在实践中探索, 在探索中提升, 力求少走甚至不走弯路, 从而促进人本管理理念在高中学校管理中的顺利实施。

摘要:人本管理可以确立人的主体地位, 尊重人的内在价值, 通过管理服务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使人获得自由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本文以人本管理理念为指导, 就学校管理中如何应用人本原理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学校管理,人本理念,应用

参考文献

[1] 唐悦, 凤才弟.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J].现代校长高参 (吉林教育B版) , 2005, 1.

[2] 庞玉才.以人为本理念下的学校目标管理思考[J].中小学管理, 2006, 2.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范文第5篇

一、打好实践活动底色——精心培育教师

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理解与参与是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前提, 将最终决定着实践活动的走向及成效。因此, 在实施之初, 我校就立足学校实际, 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主要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 对学校一线骨干教师集中进行培训, 比如小课题实践研究指导教师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书画艺术修养培训等, 让教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提高。

二、描好实践活动框架――创建活动特色

作为一所具有优良传统及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 我们在实践活动的开发与实施中倡导以区域特色为基点, 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资源挖掘的基本元素。多年来, 我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围绕“四条主线”、做到“四个结合”、体现“四条原则”的“三个四”进行, 创建了我校实践活动的特色。

(一) 围绕“四条主线”

1. 人与自然—→亲近自然—→立足家乡自然环境;

2. 人与文化—→感受人文—→领略巴渝风情传统文化;

3. 人与社会—→走进社区—→了解城镇发展关注现实生活;

4. 人与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学生自我人生。

(二) 做到“四个结合”

1. 在主题确定上做到“教师申报与学生选择相结合”;

2. 在资源开发上做到“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相结合”;

3. 在内容整合上做到“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4. 在课时安排上做到“集中组织与分散活动相结合”。

(三) 体现“四条原则”

1. 由小到大原则 (体现“大课程框架、小课程开发”的理念) ;

2. 由内到外原则 (实践活动空间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

3. 由点到面原则 (从典型示范到全面铺开的实施步骤) ;

4. 由近到远原则 (从学校、社区辐射到家乡地方特色) 。

三、雕刻实践活动主题——实现常态运行

(一) 整合“五大资源”, 挖掘实践活动有形资源第一板块——社会资源

我校以课题《建立校外教育活动模式研究》为引领, 积极组织学生面对社会, 走进社区, 通过访问、调查, 收集资料等实践活动去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反映社会现象, 培养他们为社会尽职尽责的使命感。

例如在指导学生进行“涪陵市民素质现状”调查时, 将学生分成了“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环境卫生保护”和“公共设施保护”调查小组。同学们通过实地拍摄、采访、调查, 记录了一串串惊人的数据, 拍摄了一张张触目惊心的画面。因此爱护公物、保护环境、珍爱生命不再只是他们规劝别人的警示语, 而是成了他们的自觉行为。

第二板块——自然资源

我校以《小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及指导》课题为引领, 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研究, 引导学生亲近自然, 走进自然, 探索自然, 珍惜自然资源。

在实践活动中, 我们注意选择切口小, 学生有兴趣, 实践操作性较强的小课题。如:《对涪陵城郊桫椤树的局部调查科普活动》《陈万宝庄园排水系统科学性研究》《江东生态环境气象测评》《长江三峡175试蓄水后对植被的影响》等。

我校的《小学生小课题研究的开展及指导》课题中有10多项实践活动获全国、重庆中小学生生物百项竞赛、科技创新大赛等级奖, 该课题研究成果获得重庆市创新学习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第三板块——科学资源

这一板块主要是通过两年一届的科技节活动及日常科技社团活动的开展,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技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据不完全统计, 近5年来, 我校学生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获奖人数达到了200多人次。比如我校张宝文同学发明的“催眠镜”获得涪陵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区长奖;唐婉月同学发明的“防倾洒墨水瓶”获涪陵区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第二届区长奖;张书扬、易新源、王声宏3位同学组成的“飞鹰”扑翼队, 获得了重庆市的航模比赛第一名;杨灿同学发明的“新型扎袋”获市长提名奖。

第四板块——自我资源

实践活动是以学生真实生活为背景的, 只有学生主动地按照自身发展的需要去塑造自己, 完善自己, 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获得生活的经验、智慧和创造生活的能力。比如在校期间结合学科教学及学校的总体安排, 各班分别开展与学生自身生活学习相关的实践研究活动:《超市购物》《教室布置我设计》《班级学生近视情况调查研究》《班级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调查研究》《班级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每年寒暑假我校均要安排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比如:《采购年货》《压岁钱的使用》《好朋友手拉手》《我的低碳生活》《今天我当家》等活动。

通过检查评比同学们做的调查研究, 学校还将优秀的调查报告刊登在《七色花》校报上, 增强学生的自豪感,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借鉴学习, 形成人人都是研究者的氛围。

第五板块——学校资源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乐园, 学校在传承文化、与时俱进的基础上坚持了“健康向上、个性飞扬”的学生文化, 分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了各类活动。

一是以一致益智健身娱乐为主的第二课堂活动:书画、文学、科技、动漫、小制作、合唱、小记者、羽毛球、跳绳等;以培养各类特长生为主的社团活动:武术、田径、航模、器乐等;以竞赛为主的常年代表队的训练活动:跳踢、棋类、篮球、乒乓等。为学生提供了适应个性发展的条件, 帮助学生挖掘潜力, 使其学生形成了自由而和谐发展的个性。

二是通过“四节” (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读书节) 活动的开展, 小白鸽电视台、红领巾广播站, 班级中队活动, 年级主题活动等阵地, 让学生自制自编、自创、自导, 自演, 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扩大了视野, 丰富了个性;

三是以学月主题活动为载体, 培养学生健康良好个性。初步构建了能自主、懂感恩、乐读书、崇尚美、树理想、会生活、明礼仪、善合作、强体魄、求创新等学月活动主题。并根据主题编写了1—6年级的校本教材, 每学月均围绕主题, 依据教材制定活动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 每月一小结, 期末纳入优秀班集体的考核评比等。

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 据不完全统计, 我校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近五年来获奖人数达到了2000多人次。比如王俊尧同学参加“中华魂”读书演讲比赛, 获重庆市一等奖, 并在人民大礼堂演讲, 接收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徐紫云沛同学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英语风采展示活动全国总决赛, 荣获英语口语项目小学A组金奖。

(二) 搭建实践活动沟桥梁, 形成家校社合力

学生良好的个性形成和稳定, 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一致, 紧密配合, 三者之间对培养学生什么样的个性应有较为一致的观点, 避免各要求一套, 使学生无所适从。我校在明确社会、家庭、学校、老师、领导在学生个性发展中所担负的重任的同时, 采取了一定的形式来加强三方的合作与沟通。一是建立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 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 举办家庭教育讲座, 组织专家、家长、老师、孩子之间的探讨交流会, 谈心会。二是有计划地引导开展参观、访问、演讲、养殖等多种形式的家庭文化活动, 为学生和家长创造交流与沟通的条件, 使家长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 与孩子建立起平等、信任、和谐的亲子关系, 促进学生个性健康成长。三是定期举行教学开放周活动, 设立家庭教育咨询台, 请家长到校听课, 共同参加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 共同探讨育人问题, 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培养学生良好个性的合力, 塑造并完善学生良好的个性。

(三) 铸就实践活动坚强后盾, 建好成功基石

坚强的后盾是活动开展的有力保障, 是成功的基石, 与一个学校领头羊的理念, 科学的管理, 有效地实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我校总结出:领导重视是基础, 只有领导认识真正提高了, 才会重视该课程, 使其“合法化、规范化、常态化”;教师落实是关键, 只有高素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 大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 这门既没课标, 又没教材的课程才不可能成为空设课程;资源开发是核心, 我校依托课题研究, 边实践边开发, 采取由点到面, 持续动态开发策略, 使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常态化, 提升了实践活动实施的质量。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范文第6篇

有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

佳木斯市民政局 二〇〇九年二月

佳木斯市位于祖国的东北边陲,三江平原腹地。全市辖4区6县(市),总面积3.27万平方公里,人口248.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21.5万,农业人口126.7万。

近年来,我们在构建社会救助体系过程中,注意从弱势群体的客观需要出发,在开展基本救助、专项救助和社会互助的同时,积极探索,建立起了独立的临时救助制度,实现了基本救助、专项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互助一体化,提高了救助的实效性。从2006年实施临时救助至今,先后有2761户9362人接受了临时性应急性救助,累计支出救助资金123.5万元。其中2075户7611人得到了实物救助,折合资金83万元;686户1715人得到现金救助40.5万元。

一、深入调研,制定政策,全面推进临时救助制度的实施 临时救助工作是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必然结果,是解决城乡困难群众临时性、突发性生活困难的有效手段。我市在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方面,主要做到了三个到位。

一是思想认识到位。一方面,随着城乡低保制度的不断完善,各专项救助制度的不断建立,基本解决了城乡低保对象“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的问题,并向教育、医疗、取暖等方面延伸,

- 1式、规范化管理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有力指导全市临时救助工作的开展。

二、规范操作、丰富内容,切实保证临时救助工作有效开展 为了使临时救助制度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从规范操作入手,确保了临时救助工作的科学准确。

一是规范救助范围。临时救助的主要对象是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及城乡低收入家庭(收入为城乡低保对象保障标准的1.5倍)中因突发性不可抗拒因素,严重影响基本生活的家庭;城市居民中无行为能力、无监护人、居无定所需要救助的人员;因特殊情况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以及其他确需政府救助的特殊困难对象。

二是规范救助内容。随着临时救助制度建立和实施,我们从注重救助实效的角度出发,不断丰富救助内容,拓展救助领域,通过采取实物救助、现金救助等灵活有效的救助方式,努力满足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临时救助的内容主要包括:突发性火灾救助、突发自然灾害救助、突发重大疾病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入学救助、特困职工救助、低收入家庭一次性生活救助等六个方面。2007年临时救助工作以来,发放突发火灾救助资金24.7万元,救助244人次;对7个村屯45户遭受龙卷风灾害农民发放救助资金3万元;发放突发性大病救助资金6.5万元,救助45人次;发放助学临时救助20万元,救助14人次;为市搬运二公司等改组企业临时困难职工发放救助4.45资金万元,救助227人;2009年春节期间为12.1万城乡低收入人员发放一次性补助资金1526万元。

三是规范救助程序。首先,需要临时救助的个人或者家庭向

- 3展情况督办;将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和各区人民政府列为责任单位,实施工作目标量化考核。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我们制定了《临时救助资金管理和使用办法》。办法规定,市政府决定财政部门每年列支40万元作为临时救助资金。市财政部门每月向市民政局临时救助专户拨付2万元预备金。实行单独核算、专项管理、专款专用。5000元以下的,由市民政局部门核拨,5000元以上的,由市政府主管市长核批。

三是加强监督检查。第一,对于申请临时救助的贫困家庭,要在社区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第二,财政、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对临时救助资金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监督,对临时救助情况进行抽查,切实保证救助质量;第三,市财政局、民政局定期向社会公布临时救助资金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全方位接受社会的监督。

上一篇:学习大庆铁人精神范文下一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