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会计体系成本管理论文范文

2024-07-22

精益会计体系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由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对管理会计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套全面科学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成为管理会计领域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同时,信息化条件为管理会计报告的编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结合某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就报告模式和体系构建进行了分析,并指出现有体系中的不足以及改进方向。

关键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平衡计分卡 商业银行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事后会计信息已经不能满足管理者决策的需要。同时,全球化和竞争的加剧,对支持企业运营管理的信息报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者需要更加全面、及时的管理会计信息来支持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同时,信息化和网络化可方便地实现会计和非会计信息的收集、存储、加工和传递,这为企业编制管理会计报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以便满足各层级管理者实施决策和控制的需要。

二、管理会计报告研究文献回顾

不同学者对于管理会计报告有不同的见解。孙建强(2006)认为,管理会计报告是反映和披露企业实施的管理措施效果的信息集成系统,是建立在企业已有的管理哲学基础之上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评价服务的信息体系。何艳梅(2006)认为,管理会计报告不同于财务会计报告,它是以财务会计信息为基础,数学方法为分析工具,为企业管理层服务,旨在提高企业管理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会计模式。祁钧业(2002)指出,管理会计报告的相关性、时效性、长远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决定了它能够及时地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相关的信息。

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周其武教授早在1999年中国会计学博士生联谊会上就指出“中国最需要的是管理会计,而非财务会计”。但是管理会计报告的应用一直未能得到重视,陶娅(2008)认为我国的管理会计报告应用十分片面,许多企业仍处于事后记账的阶段,未能得到有效落实和起到管控的作用。曲丽晓(2014)也指出当下我国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突出问题是其普及度低、报告主线不清晰、所反映内容相关性低、体系尚未成型等。温胜精(2013)的研究表明:管理会计报告推行的难度如此之大关键在于,理论上没有成型的体系,实践上缺乏管理层的深刻认知和有效推动。由此可见,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亟待开展。

张先治(2006)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管理会计报告应包括资本经营报告、资产经营报告、商品经营报告以及生产经营报告四个方面,这一观点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研究和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方法和指导。潘飞(2012)指出,我国的管理会计报告框架应以价值为基础和战略为导向建立,通过管理控制、预算评估、作业核算和绩效评价四部分来实现。贺佳(2013)提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基于事项会计模式,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建立,包括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上述学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如何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但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和系统的理论体系。

近年来很多学者采用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管理会计报告在不同行业中的实践。唐睿明(2012)以某钢企为研究对象,从预算管理报告和分析报告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具体的管理会计报表并对该钢企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提出建议;陈明龙(2012)具体分析了某通信企业,以平衡计分卡为理论依据通过构建成本管理报告、预测决策报告、规划控制报告和责任中心报告,并用具体的指标加以反映。

基于以上学者们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文拟以某商业银行为例,分析平衡计分卡理论下金融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具体应用,揭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的特征和关联关系。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框架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的Robert Kaplan教授和David Norton先生于1990年共同创立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方法,它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的综合管理。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鲜明特点就是为不同层面的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管理工具,使其能够随时掌握相关信息,及时调整管理策略,从而保证整个企业都在为总体战略目标而共同努力。企业的战略目标是通过各个层级的组织者、管理者、执行者协同工作完成的,管理会计报告需要及时为相关人员提供有效信息,以实施决策和控制。不同层级的管理者所需的信息不同,对信息种类的关注点不同,比如相比较财务信息,销售部门更关注客户信息。企业管理会计报告就是需要满足这种差别需求,但同时又必须保证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计分卡的四个维度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管理的需求,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内容应包括:

(一)财务维度报告

管理会计报告的财务维度不是一般的财务会计对外报告的含义,而是基于财务会计报告基础的调整。财务维度报告的使用者主要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他们通过财务指标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将信息传递给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等领域的管理层,使他们在进行相关决策时能够与财务指标相协调,最终将企业的战略与产品、客户及其长远发展相统一。因此,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财务维度不同于对外财务报告,应包括基本会计信息和具体为某一产品、某一客户或某一部门服务的会计信息。

(二)客户维度报告

客户是企业利润的来源,平衡计分卡理论强调企业的客户保持、新客户获得、客户满意度和客户价值等,这些信息都应该作为管理会计报告的组成部分定期加以报告。客户维度报告主要提供给与客户密切相关的部门,如市场部、销售部等,他们在掌握了客户信息后能更全面地了解客户的需求,有利于管理层做出科学的决策。

(三)内部流程维度报告

企业内部流程体现为产品或服务,企业是否能够吸引客户、保持客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为客户带来的价值。管理层必须及时掌握哪些产品和服务是得到客户认可并受客户欢迎的,哪些产品或服务还需要某些改进,哪些产品或服务是未来需要加强或削弱的。更进一步,形成产品或服务的流程是否合理有效,如何进行更好的控制等。这些问题都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必须面对的,内部流程维度的管理会计报告就是要及时、准确地向管理人员提供信息,实现决策与控制功能。

(四)学习与成长维度报告

学习与成长是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该维度使得企业的关注点从有形转入无形,从短期转向长远,学习与成长强调人力资源的重要性,通过员工保持、员工满意度、员工发展等信息引导管理者为企业保持充足的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做长远规划。

四、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研究

(一)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区别于其他行业,商业银行具有独特的业务、客户群和盈利模式,与之相匹配的管理会计报告也会与其他行业有所不同。

X银行是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在业内居于领先地位。其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建立在统一的报表平台上,该平台支持ERP财务项目报表和管理会计绩效报表两部分内容。报表的具体形式有:费用分摊报表、产品覆盖度报表、客户产品盈利分析报表等,可以用于企业绩效评估、内部管控和未来发展预测等。

X银行的管理会计报表按照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设计,具体内容如下页表1所示。

(二)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分析

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财务维度报告是基于财务会计报告并加以调整、细化后形成,内容相对精细。企业管理层可以利用财务维度报告信息,分析各分行经营效果,按照考核要求,对各项业务、各类产品、各类客户等进行交叉分析,掌握盈利情况。X银行的财务维度报告将财务指标与客户群、产品以及市场相结合,为管理层提供了有利于决策的信息。

客户维度报告在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例如:2013年某所属分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中,与客户维度相关的分析报表占全部管理会计报表的比例达到75.38%。另外,客户分析报表所涵盖的内容广泛,企业除了在报告中对客户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的客户类别编制明细报表外,还从系统中提取了包括存款数额、还贷周期以及为企业所带来的利润等数据信息,并在各个报表中关注了客户数据的变动。再如,去年末X银行某分行的客户覆盖度报告中显示:客户总量相对上月同比增长2.00%,基本户客户同比增长0.23%,占客户增量的74.55%,该信息提示管理层需重点关注基本户客户的增长问题。

内部流程维度的报表也是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大部分,与之相关的报表比例达63%,其中有44.62%与客户维度交叉重合。X银行的内部流程报表主要依托金融产品展开,重点关注了客户存款、贷款、中间业务三个部分,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体现了产品与客户的交叉。X银行根据每一类客户编制了产品覆盖度明细报表和产品使用情况表,最后通过条线盈利表可以分析不同产品产生利润的情况,获得为企业不同产品带来高收益的客户,从而实现内部流程的分析与管理。例如,X银行某分行2013年的中间收入情况表显示:其公司业务、个人金融业务(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和投资银行业务占中间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21.22%、20.49%、34.14%,合计为75.85%,这提示管理层应在今后经营中提升服务品质以保证对公司类和个人类产品增长,避免对投行业务的过度依赖。

表1中仅列示了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财务、客户及内部流程三个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报告体现在人力资源模块中,具体内容如下页表2所示。

(三)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保障与实施

X银行在软、硬件方面基本可以实现对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支持与保障。它以管理会计数据为基础,可以进行客户或客户群的产品结构分析、单项产品的用户群构成分析、条线内部的产品结构分析等多维度的分析,实现了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信息报告。这些条件为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为了更好地推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X银行的管理层十分重视管理会计组织体系的建设,成立了管理会计部,并与各分行一起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组织保障,同时在业绩考评环节也加入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执行效果内容。这些保障措施,使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的推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X银行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改进方向

X银行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建立在统一的报表发布平台上,同时引入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初步建立了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的模式。但由于应用仍处于探索期,未来的改进任重而道远。

首先,管理会计报告体系需进一步完善。X银行的管理会计报表中学习与成长维度未纳入统一报表体系,这说明管理层对于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依照平衡计分卡理论,缺乏学习与成长维度,报表体系也是不完整的。因此,X银行应尽快将这一维度纳入管理会计报告体系。

其次,管理会计组织体系需要进一步理顺。X银行设立了管理会计部,并在各个分行设置了相关角色配合执行管理会计的各类事项,但是传统上主导学习与成长维度相关数据收集与分析的人力资源部并不属管理会计部的协调范围,因此这一模块就未能置于管理会计报告体系中。因此,X银行需进一步尝试理顺管理会计组织体系与其他职能部门的关系,形成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再次,各维度管理会计报告应进一步丰富。X银行的产品、业务和客户的分析都仅限于现实的情况,潜在产品、客户未纳入报告范围,而这些都是企业在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化竞争中必须重视的内容。另外,反映产品和服务以及客户质量的报告内容未有涉及,比如客户满意度是客户保持和客户获得的重要参考指标,在客户维度的报告中应得到体现。

最后,培训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在X银行是新事物,很多相关人员对整个系统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易导致机械照搬照抄。因此,X银行必须加强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会计岗位人员在管理会计知识方面的培训。

五、小结

管理会计报告体系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工具,基于平衡计分卡理论建立报告体系体现了短期与长期、无形与有形、财务与非财务、结果与动因的战略决策全景。X银行建立了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的报告体系,并通过软硬件技术使系统在企业内得以实施,对管理会计报告应用作了探索,但未来仍需在报告内容、组织建设、人员培训方面开展更多的工作,使得管理会计报告更加完善,为企业实现科学预测、决策和控制服务。J

参考文献:

1.何艳梅.管理会计报告与财务会计报告的特征比较[J].财政监督,2006,(22):9.

2.祁钧业.构建现代管理会计报告体系[J].经济论坛,2002,(5):26.

3.陶娅.论构建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J].北方经济(综合版),2008,(4).

4.曲丽晓.管理会计在我国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分析[J].中国外资,2014,(4).

5.温胜精,顾利幸.管理会计:推行中面临的难题[J].财务与会计,2013,(4).

6.张先治.论企业管理会计报告系统构建[J].财务与会计,2006,(12).

7.潘飞.中国企业管理会计研究框架——以价值为基础和战略为导向[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12,26(2).

8.贺佳,陈秀凤.基于事项会计理论的新会计模式探讨[J].会计之友,2013,(28): 10-13.

9.唐睿明,刘君.管理会计报告体系的构建[J].商业会计,2012,(8):16-18.

10.陈明龙.A公司的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应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 2012.

11.罗伯特·S·卡普兰,安东尼·A.阿特金森. 高级管理会计(第三版)[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1999.

12.高岩芳,赵慧荣.平衡计分卡——完善战略管理会计的工具[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4,(3).

作者简介:

陈秀凤,女,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管理会计与内部控制,企业信息化与财务管理。

精益会计体系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2014年10月,财政部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管理会计体系的框架设计,为管理会计体系的普遍构建指明了方向。本文主要根据《指导意见》的精神,以某科研院所——A单位正在推进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为例,以该单位模式转型的核心任务——产品工程建设为着眼点,对管理会计体系构建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构建 管理会计 体系 产品工程

一、A单位构建管理会计体系的紧迫性

A单位是主要从事军品项目生产,同时兼顾军民融合式发展的科研院所。“十二五”期间,A单位虽然在预算管理、核算管理、财务分析、科研经费管理、成本工程、产权管理、筹融资管理、财务人员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事实上,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会计体系直接关系到A单位会计工作转型、会计工作总结提高、科研生产发展以及产品工程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一)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会计工作转型的需要

我国以往的会计工作以财务会计为主,管理会计发展相对滞后,管理会计在为单位发展提供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做出了总体部署,大力加强管理会计工作是会计领域全面贯彻落实深化改革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快构建管理会计体系对于A单位而言,不仅是顺应我国会计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更是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的重点所在。

(二)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会计工作总结提高的需要

近几年,A单位在管理会计应用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在完善财务制度和流程、全面预算管理、建立财务分析机制、型号成本管理和财务信息化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上述领域的尝试还只是运用了管理会计的部分职能,对管理会计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层面,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指导意见》的要求相比仍存在差距。只有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将管理会计各个职能的应用整合起来,才能使管理会计真正在A单位发挥前瞻性的决策支撑作用。

(三)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科研生产发展的需要

目前A单位正处于统筹谋划“十三五”发展的承上启下时期,改革发展任务艰巨,型号试验任务繁重,风险程度高,挑战严峻,原有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节奏,必须积极推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推动军品产业化发展,提高效率效益。A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是系统化和综合性工程,具体对财务领域而言,通过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利用管理会计体系加强规则制定,实现模式重构,提高管理效能,能更好地促进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

(四)构建管理会计体系是推进产品工程建设的需要

产品工程是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核心工作,其关键理念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实现部组件产品化,从而实现经济规模的不断提高。推进产品工程建设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部组件的标准成本怎么计量?质量缺陷成本如何核算?共享资源如何分摊?这些问题都是管理会计的标准命题,只有加快构建适应性的管理会计体系,通过管理会计体系优化流程、统筹资源、把控风险,才能更好地推进产品工程建设,在助力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同时促进A单位整体价值提升。

二、产品工程建设需要管理会计体系作为支撑

A单位的产品工程旨在建立以产品为核心的体系,推动从面向型号需求的定制式产品向面向市场需求的模块化、货架式产品转变,其核心是满足市场需求和部组件产品化。产品工程的重点是产品平台建设,通过引入共用模块设计理念,提炼产品共性平台,开发货架式产品,满足可预见的全部使用要求。产品平台的具体架构如左图所示。

从产品平台架构可以看出,转变了原有的“私人订制”模式,建立了标准化共享的平台,这能大大规避产品研制过程重复、资源浪费、成本偏高、周期过长的问题。因此,实施产品工程可以优化产品研制流程,提高产品成熟度,控制产品研制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产品工程的成本核算及结果反馈需要管理会计体系的支持

由于产品工程的成本核算涉及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作业成本、质量成本等,这些成本概念在很大意义上已超越了传统财务会计的范畴,需要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与方法处理和解决;产品工程的结果反馈也无法仅仅根据财务会计提供的量化指标做出判断,需要借助管理会计的方法和工具进行综合评估。

(二)产品工程的流程设计及风险控制需要管理会计体系的保障

由于产品工程的基础是标准化共享的平台,注重技术和部组件资源的共享,原先事后式、程序化的型号管理模式已不能适用,需要建立事前策划、过程控制的体系化、专业化产品管理模式。与财务会计侧重核算历史成本的职能相区别的是,管理会计的职能是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的有机结合,能够对全过程的运营风险进行把控。

三、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工作探讨

基于《指导意见》提出的理论建设、指引体系、人才培养、信息化建设和咨询服务的管理会计体系框架,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工作应顺应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方向,以助力产品工程建设为着眼点,以理论建设为指引,以典型案例为基石,以综合性管理会计师为依托,以信息化模块为支撑展开。

(一)加强理论建设,统驭体系构建

理论建设是A单位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的基础,通过推进管理会计理论建设,强化理论创新,既能够有效引领和指导管理会计实践应用,又能为综合性管理会计师培养提供知识储备,为设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A单位管理会计理论建设主要包括建立管理会计的制度体系和建立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库两方面内容。

1.建立管理会计的制度体系

A单位目前已建立了一套成熟的财务制度体系,A单位管理会计制度体系可以参考借鉴现有财务制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要求,做出两步调整:第一步是将相关的科研综合管理制度规范纳入进来,例如科研生产管理制度、产品工程操作指南、产品保证体系手册等;第二步是在现有的财务制度中增加管理会计元素,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修正或制定新的制度,例如对成本核算制度等进行修改,增加战略管理制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制度、绩效评价制度等内容。

2.建立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库

在工具方法库中主要说明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应用的环境、具体操作及各自的优缺点、预期达到的效果等,为A单位系统应用管理会计提供资源基础;同时对各种管理会计工具方法的使用提供实例示范,作为A单位实施、应用相应工具方法的参考,有助于A单位发挥能动性,进一步开发更具适应性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

(二)整理应用实例,组织应用推广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内在应用管理会计方面有不少优秀典型案例,可以为A单位所用。对A单位而言,在总结学习管理会计案例时,应侧重关注产品工程领域成功的案例。例如大众、丰田等知名跨国企业的生产流水线,华为公司的集成产品开发IPD管理体系等都是可学习借鉴的范本,重点是提炼管理会计应用经验。管理会计案例库建设应当坚持标准化和特色化相结合的原则,采用螺旋式上升的方式。在统一框架结构、基本要素等案例标准,形成案例规范格式文本的基础上,结合A单位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不同发展阶段,逐步提炼案例,应用于产品工程实际,通过实际应用效果的反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案例,从而在建立成熟案例库的同时,对实际运作提供指导和帮助。

(三)提供发展平台,培养综合技能

结合A单位的产品工程,可采用每一个管理会计师负责一个系列产品的模式,以“产品CFO”作为管理会计师的职责定位,由管理会计师对产品全流程进行把控。这种模式对管理会计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现这种模式,需要A单位提供广阔平台,加大培养力度;需要管理会计师突破固有思维,提高综合技能。

1.单位要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养模式

在科研生产管理模式转型的形势下,重点是使管理会计师对科研业务知识和产品工程有一个全方位的掌握,这种掌握的深度应突破科普性层面的了解,只有使管理会计师对业务流程形成系统性认知,才能对产品工程的各个环节有效把控。可采用科研部门举办专业讲座、管理会计师到科研部门交流挂职、组织管理会计师定期到产品一线调研等多种形式。

2.个人要转变管理理念,提高综合技能

管理会计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在财务计划、预算预测、财务分析、决策支持、业绩评价、绩效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管理会计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财务知识,更要懂得如何进行职业判断和决策分析。需要指出的是,管理会计师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必须使自身知识体系与A单位的科研生产管理体系融会贯通,提升视野的全局观。主动学习科研业务知识和产品工程运作方式,学习全新产业化模式等,努力学习并研究透彻相关政策法规。

(四)完善信息匹配,提供决策支持

结合A单位的产品工程和目前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状况,可根据产品工程的产品研发、产品成熟和产品绩效评估等阶段对管理会计信息的不同需求,增加相关模块,以信息化的手段处理数据,把“大数据”利用起来“强管理”,从源头上防止“信息孤岛”。

1.产品研发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研发阶段,产品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市场需求,梳理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部组件,形成共享的技术平台和部组件目录,需要管理会计师提供部组件的标准成本,标准成本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的修正分析获得;管理会计师还应积极收集行业中同类企业的可比成本作为参照的目标成本;与此同时,管理会计师还应建立产品的全周期成本策划,从而为产品全周期把控奠定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标准成本、目标成本以及全周期预算成本模块。

2.产品成熟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成熟阶段,产品工程的重点任务是依据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以及可应用程度进行度量,度量结果将作为产品被选用的重要依据,需要管理会计师提供产品的精确成本,对于同一产品平台上不同产品系列之间,以及同一产品系列中不同产品之间共享的资源可以通过作业成本法逐步进行分解和计量。同时,产品生产、设计过程中发生的质量缺陷也应纳入总成本中,并通过统计学原理,对质量问题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风险预判。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作业成本、质量成本以及风险分析与预警模块。

3.产品绩效评估阶段的管理会计信息化需求

在产品绩效评估阶段,产品工程的重点任务是根据产品的选用情况对产品进行绩效评估,需要管理会计师根据产品的实际成本数据、选用重复率、效能指标等综合因素进行产品的经济性分析。因此,在这一阶段,A单位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中需要增加经济性分析、预算与实际成本比对、综合绩效评估等模块。

通过建立与产品工程不同阶段相对应的管理会计模块,各模块通过数据采集、智能计算后,分别输出针对性的报告,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发挥管理会计的“价值创造”职能。

参考文献:

余绪缨,汪一凡.管理会计(第3版)[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3.

(作者单位:朱其芬,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陈淼,上海机电工程研究所)

精益会计体系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精益管理会计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在管理会计与精益管理相关概念紧密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管理会计理念。相对而言, 能够满足制造企业精细化生产的要求, 相关工作的开展是以价值为根据, 对产品成本进行科学的核算、管理和分析[1]。首先, 精益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对企业各环节工作流程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考察, 确保企业领导层更加精准的掌握企业状况, 促使决策更加科学。其次, 精益管理会计的应用, 能够将业务活动通过具体的数据反映出来, 便于相关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 避免浪费现象的频繁出现。

二、精益管理会计应用在制造企业中遭遇的困境

(一) 精益管理会计环境需完善

良好的精益管理会计环境, 是相关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但是很多制造企业并没有具备完善的精益管理会计环境。首先, 企业的精益管理会计意识薄弱, 无论是企业的领导层还是普通员工都不够重视, 无法将有关理念与日常决策、工作相结合, 没有将其与企业文化融合, 致使精益管理会计的应用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其次, 由于制造企业的决策大权由管理者掌握, 普通员工只是单纯按照领导的指示工作[2], 这种管理模式与精益管理会计全员参与决策的理念相违背。最后, 因为没有认识到精益管理会计的重要性, 部分制造企业相关的制度规定也不完备, 有关工作开展无章可循, 阻碍了精益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有效应用。

(二) 精益管理会计体系不健全

制造企业的生产运营活动较为复杂, 精益管理会计的应用如果没有科学体系进行约束, 管理活动将会陷入混乱。一方面, 由于精细管理会计在近几年才兴起, 可供借鉴的经验较少, 相关的制度体系存在一定的缺陷, 没有将各部门以及人员的职责进行明确, 存在一人多岗或者多人一岗的现象, 工作效率比较低下, 精细管理会计的应用受到阻碍。另一方面, 精益管理会计的执行缺乏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难以被发现, 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加上企业员工不愿主动参与到相关工作之中, 致使相关制度执行力度不足, 精益管理会计的应用进程停滞不前。

(三) 精益管理会计人才匮乏

精益管理会计工作的开展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 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相关工作的质量。但是, 在实际工作中, 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素质难以满足精益管理会计工作要求, 制约了其有效实施。首先, 制造企业的精益管理会计工作人员大都是原有的会计人员, 其具备丰富的数据处理经验, 能够游刃有余的应对财务信息的整合归纳, 但是面对一些非财务信息时往往无从下手, 在精益管理会计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还有所欠缺。其次, 企业没有及时对会计人员进行相关内容的培训, 员工本身也不会主动学习了解有关知识, 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工作方式依旧沿用落后模式。

(四) 绩效管理不对等

制造企业进行有效的绩效管理能够保证相关工作切实开展, 但是在实际工作当中, 很多制造企业的绩效管理都存在不对等的情况, 致使有关工作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 对于作为绩效考核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的原始记录、表单等保存不到位, 使得后期评估标准以及员工培训等工作开展的信息支持与实际情况不对等, 影响绩效考核结果的科学性。再有, 沟通作为绩效管理的关键, 常常被一些制造企业忽视, 往往都是员工被动接受领导的命令, 加上管理层与普通职工对于绩效考核理解存在差异, 久之相应的绩效管理会出现混乱, 影响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精益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应用状况相关策略

(一) 完善精益管理会计环境,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精益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高效运用及开展, 需要以良好的环境为基础。首先, 企业应该认识其的重要性, 特别是企业的领导层可以积极学习相关知识, 并将其融入日常决策或者编写进企业文化中, 为企业员工接触精益管理会计营造文化氛围[3]。其次, 企业管理层应该适当将权力下放, 在进行决策时应该积极采集普通员工的意见, 从而确保相关决策的科学性, 也促进了精益管理会计工作的高效开展。同时, 企业还应该完善相关制度的建立, 保证有关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充分发挥出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 健全精益管理会计体系, 保证工作规范性

健全的精益管理会计体系是保证相关工作规范性的重要条件, 所以制造企业必须予以重视, 加速完善有关体系的建设。一方面, 可以借鉴同行业标杆企业的优秀经验, 将其与自身实际情况相结合, 制定出一套具有针对性、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精益管理会计体系, 并将企业各部门及人员的职责进行详细划分, 保证其各司其职, 共同为企业的发展而努力。例如, 某制造企业在精益管理会计思维的基础上, 形成了双模化管理会计体系, 对各部门职责进行有效整合, 利用大部室作业的模式, 缩减相关流程, 节约内耗, 将指责进行直接划分, 促进了企业共组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保证其经济效益最大化。另一方面, 企业应该设置专门的监督考核部门, 安排专门的人员开展监管评估工作, 时刻关注相关工作执行情况, 并及时分析工作开展效果, 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 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 保证工作质量。同时, 还应该配备严格的奖惩机制, 不仅能够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还能有效提升其工作效率, 确保精益管理会计的切实执行。

(三) 组建高素质专业团队, 保障工作质量

高素质专业团队是制造企业高效开展精益管理会计工作的重要基础, 有关企业必须将其提上日程。首先, 对于企业现有的会计工作人员, 应该定期开展精益管理会计有关知识以及工作技能的培训教育, 并将轮岗制度有效落实, 定期派遣会计人员深入企业各部门, 了解其工作内容和流程, 帮助其提升非财务数据的分析能力, 拓宽其知识面, 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 在人员招聘方面, 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其道德水平、学习能力、相关经验等各方面的素质, 严格考核面试者的综合水平。也可以与有关高校积极开展合作, 吸纳校内的优秀人才, 并及时开展入职培训, 有利于所招纳的人员更好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同时, 还应该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 及时鼓励员工, 帮助其加强自我认可, 更有效率地参与到工作之中, 保障精益管理会计的有效推行。

(四) 加强绩效管理力度, 推动精益管理会计切实应用

绩效管理的有力开展, 能够推动精益管理会计的切实应用。在实际工作当中, 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绩效考核方式, 进相关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保证其质量, 以平衡计分卡为例, 应该从企业的顾客、学习与成长、内部业务流程和财务四个方面对企业的绩效进行衡量, 及时对上段时期的生产结果进行总结分析, 并以此为基础, 对未来的生产等活动进行与预测, 同时充分考虑顾客和业务开展情况, 并从此角度评估企业的经营状况, 使得考核结果更加科学。再有, 企业好应该将相关的单据等原始资料保存好, 打通企业上下级的沟通渠道, 保证企业绩效管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

四、结束语

总之, 精益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不可一蹴而就, 它的高效完成需要相关企业长期的努力。在实际工作当中, 企业应该完善精益管理会计制度,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健全精益管理会计体系, 保证工作规范性;组建高素质专业团队, 保障工作质量;加强绩效管理力度, 从而确保精益管理会计工作的高质量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对于企业发展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国务院2015年5月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高端制造业国家战略规划中提出的精益管理等先进的理念, 推动了传统管理会计向精益管理会计的进一步发展。精益管理会计在制造企业中的应用逐渐步入正轨,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此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存在一些问题, 相关企业只有将这些问题有效解决, 才能实现精益管理会计的高效应用。本文主要从制造企业开展精益管理会计相关概念切入, 简单分析了在此过程中遭遇的困境, 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希望为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制造企业,精益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策略

参考文献

[1] 马广奇, 王文心.精益管理会计在制造业中的应用思考[J].现代企业, 2017 (06) :70-71.

[2] 白智贤.浅析精益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国际财经 (中英文) , 2017 (21) :73.

精益会计体系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会计准则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新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开“新路”等方面。新会计准则下企业可利用资产减值、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公允价值和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等途径来实现盈余管理。企业在实现盈余管理时,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内容和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佘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企业持续、良性发展。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企业盈余管理;途径

1.盈余管理概述

1.1盈余管理的概念

盈余管理是指企业的管理者为实现自身利益或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目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主要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调节企业盈余的行为。

1.2盈余管理的行为特征

一是盈余管理的主體是企业管理当局,它包括经理人员和董事会。二是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佘信息。在美国会计学家凯瑟琳·雪珀的定义中,盈余管理不仅仅指对会计收益的调整和控制,而且包括对其他会计信息的披露的管理。三是盈余管理的目的是盈余管理主体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又包括管理人员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董事会成员所代表的股东利益的最大化。

2.新会计准则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分析

2.1新会计准则缩小了企业盈余管理空间

(1)资产减值准备不再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法宝。在新会计准则出台之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冲回是企业调节利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原因在于旧的会计准则允许企业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这导致很多企业,尤其是那些在前一年已经出现亏损的企业,为了避免三年亏损被ST、PT,往往在当年大力计提减值准备,使劲大亏一笔,而在第二年予以转回,调增利润,以实现“盈利”,其实质上,企业的经营业绩并未发生变化。这种手段在管理层收购时备受青睐。

(2)新会计准则合并报表范围的变化减小了通过关联交易调节利润。新会计准则对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会计处理做了新的规定,要求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跳过公允价值的使用,以避免利润调控。在我国“公允价值”一直是会计计量中的“软肋”,其干扰因素大,准确性差。

2.2新会计准则为盈余管理开“新路”

(1)新会计准则为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新空间。新准则改变以往将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被豁免或缩减的负债计入资本公积的做法,转而将其计入营业外收入,作为当期收益。这项规定,将为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调节利润打开方便之门,使那些无力偿还债务的企业, 一旦获得债务全部豁免或部分减免,其收益将直接反映到当期利润中,使得企业的账面业绩发生变化,而且愈是亏损较重、负债较多的企业,其调节利润的空问就愈大。

(2)非货币性交易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增加企业盈余管理的可能性。《企业会计准则第 7 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规定,如果非货币性交换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应以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一是交换具有商业性质; 二是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对于第一个条件,那些想以此为契机进行盈余管理、调节利润的企业,必会想方设法让关联方的非货币交换具有商业实质,而对商业实质的划定界限模糊,第一条件的成立就有很大可能。对于第二条件,由于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使得公允价值的真实与否成为关键。在我国“公允价值”的成熟操作环境尚未完全形成,资产评估机构评出的“公允价格”往往并不公允,这使得企业为了盈余管理的需要,有可能买通评估机构,得出有利于自己的价格。

(3)无形资产的新规定可能成为企业盈余管理新的着眼点。新准则对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再局限于直线法,摊销年限也不再固定,企业有可能通过改变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或摊销方法来进行盈余管理。

(4)新增的《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为企业盈余管理辟出新径。《投资性房地产》新准则在保留现行成本模式的情况下又引入了公允价值,企业可以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利用此规定,企业可能通过从关联的企业低价购入土地使用权等房地性资产,然后利用价值重估增值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增加利润。在以往,房地产只有在卖出后才能确认收益,而在新准则下,只需进行价值重估便可确认收益了,这给企业进行盈余管理开辟了新径。

3.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佘管理的途径

3.1利用资产减值

新会计准则扩大了资产减值范围,除原先要求计提的“八项”资产减值准各以外,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金融资产以及未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等资产,均应在会计期末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相应提取减值准备。

3.2利用研发支出的部分资本化规定

新准则把过去计入当期损益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划分为两个阶段:研究阶段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允许资本化计入资产价值。但对于开发项目是否具有可行性,企业是否具有完成该项目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企业是否能证明开发的新产品、新技术存在市场等问题的确定都需要会计的职业判断。会计的职业判断主观性很强,这为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3.3利用公允价值

新准则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金融工具、企业合并等非共同控制类型中和债务重组等方面均引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提高了财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更有助于相关利益使用人做出正确的决策,然而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多数行业缺乏相关的活跃市场,外部公允价值参数获取仍不透明,公允价值计量确定难度较大,这就削弱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同时也将会导致财务数据可操作性加大。

3.4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范围的扩大

旧准则规定可予以资本化的资产仅指固定资产,而新准则规定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和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购建或者生产活动才能达到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的存货、投资性房地产等,扩大了可资本化的资产范围,随之可资本化的借款范围,使专项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扩大借款利息资本化的范围。

4.新准则下规范企业盈余管理的建议

一是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二是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一般是在会计准则未明确规定时发生的,所以要做好会计准则的完善工作;三是加强评估机构的独立性,提高相关人员素质。我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规定得不够具体,尤其是对第三者(报表的使用者)应负有的法律责任基本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这就使得注册会计师在其审计报告中基本上不对企业盈余管理状况做揭示,从而使报表使用者因使用失真的会计信息而导致决策的失误。因此,有效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一方面需要规范评估业务,提高评估质量;另一方面需要加强评估人员专业素质、法律观念同时进行适当的职业道德教育。

总之,企业应对新会计准则的影响予以重视,分析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内容、方式、方法,预估企业利用新会计准则进行盈佘管理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研究近期审计和证券监管的对策,制定长远的治理规划。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促进经济持续、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著.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准则问题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王建刚,刘庆艳.基于新会计准则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9,(02).

[3]邹武平.新会计准则下企业盈余管理的八大途径[J].审计与理财,2009,(01).

精益会计体系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精益生产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降低企业管理和运营成本为主要目的的生产方式,是众多企业追逐的经营管理理念。基于此,从精益生产理论体系入手,分析了传统成本管理的缺陷,进而对精益生产模式下的成本管理框架进行探讨。

关键词:精益生产;精益成本管理;成本管理框架

一、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缺陷

成本管理是通过搜集、利用成本信息,以成本最优化为原则,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考核、分析、预测、决策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活动[1]。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地不断变化,我国企业要求得生存与发展,就必须使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并且质优价廉,因此,加强成本管理,有效并不断地降低成本是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2]。对于精益运营模式而言,传统成本管理的局限性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传统成本管理脱离了市场,片面追求以增加生产量的方式来降低单位成本,未结合“市场需求”这个关键因素对成本实施有效控制,结果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存货积压,带来更大的价值损失。

2.任何一种产品从生产到获利,其成本都是贯穿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传统的成本管理单单侧重于对生产环节中产生的各种耗费进行控制,而忽视了产品其他环节的成本监控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管理信息不够全面,加之未曾考虑成本信息与业务活动的关联性且以事后分析为主,使得成本管理信息缺乏及时性、准确性,不能够很好地支持管理者作出正确的决策,也不利于企业实现产品成本目标,导致传统的成本管理系统无法有效地衡量与改善企业的绩效[3]。

3.传统成本管理采用的成本方法单一,成本核算过于简化,不利于对产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与核算,容易陷入单纯地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影响企业的日常运作。

面对我国企业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缺陷日益成为企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这种趋势,改变现行的成本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如今成本管理也不再是以短期内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赋予了成本管理新的含义,即定位在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战略层面上的精益成本管理。精益成本管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了客户价值的增值,有效地控制资金占用成本,减少了价值损失,并能够及时提供全面的精益成本信息,是精益生产管理理念与成本管理思想的结合[4]。精益生产方式以“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零库存”为基本目标,准时化、自动化地进行生产,在追求最大限度地消除一切浪费的同时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5]。而正是在精益生产模式理论框架的影响下,精益成本管理更关注于对顾客需求的准确反映、企业决策能力、竞争优势的提高,能够全方位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企业的长期战略目标,突破传统的以利润为导向的成本管理模式。精益成本管理是高新技术、市场需求和现代管理三者结合的必然产物,它代表了企业成本管理思想和方式的发展方向,为成本管理开创了崭新的思维空间。

二、精益成本管理的提出

精益成本管理是精益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创造顾客价值为前提,以降低企业成本为目标,促使成本管理朝着预测、决策和控制方向深化,从而实现对整个企业的精益成本管理。

精益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立足于在“客户价值增值的同时将企业成本降到最低”的目标观,超越了传统的以利润或资产等价值量为唯一准绳的目标观,关注的是顾客需求能否准确反映、企业的决策能力和获利能力的高低以及成本竞争优势的强弱,是企业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以求得生存与长足发展的一种全新的成本管理理念。

精益成本管理的精髓是在企业生产各个环节上下功夫,不断地消除不增值的作业,杜绝浪费,从而达到成本优化,效率提高的目的,追求以最小的成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特殊化、多样化的需求,使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它以成本管理为核心,由成本规划、成本控制、成本改善三大支柱构成[15]。成本规划主要是针对产品开发、设计环节所进行的降低成本的活动;企业成本控制是以减少损失、消除浪费为目的,运用计划、预算等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从挖掘潜力、提高生产效率、避免无效支出等方面进行考评,范围遍及企业各项策划、管理等各层次、各方面的工作,为企业提供长期削减成本的有效途径;成本改善是指持续不断地进行小幅度的改进,主要涉及三方面内容:1.从整体与局部的角度来看,在操作方法、质量检测、生产结构和管理模式上仍有改进的余地。2.消除一切浪费。精益意味着企业必须降低附加价值的工作,如产能过剩、库存积压、工序衔接中的等待,不合格产品的重新加工等,都是不必要的浪费,应予以彻底消除。3.连续改善。它是指以消除浪费并改进生产管理方法,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作为指导,对生产经营中的问题,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不断地巩固、完善的方式,通过不懈的努力、长期的积淀,以期获得显著成效。

三、精益成本管理具体实施环节

精益生产模式下的成本管理融合了目标成本、作业成本、价值链成本、全面质量管理等一系列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从制定目标成本出发,在产品的设计环节,运用销售减法公式推算出产品的目标成本;运用作业成本法对产品成本进行核算,分析不同作业的成本动因,区分增值与非增值的作业;并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法,改进不增值作业,从而找到产品功能与制造成本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与核算;最后在产品生产活动中,实施成本改善,降低产品成本。

(一)成本规划

产品设计环节对产品性能、材料采购、工艺流程和产品成本产生重大的影响,对企业竞争成败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据统计,产品的设计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大约在60%~80%之间。但是在传统成本管理工作中,重心则偏向于对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资源浪费现象的控制上,而忽视了产品设计环节的成本耗费所占的比重,致使产品在投产后不久就要进行设计改进,造成了多余的浪费。因此,精益成本管理的重心则主要是放在产品研发设计阶段,以合理的规划来最大限度地缩减成本。

精益成本管理要求成本的规划要贯穿于产品开发设计的整个过程。大致可遵循以下几个步骤:(1)产品设计不仅是作业设计,还必须使产品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特性和功能,因此,应根据市场需求组织产品的开发生产,以控制资金占用成本,设计更具弹性的生产能力,同时设定成本目标,目标成本的计算采用销售减法公式(即售价-利润=成本)来确定[16],以此为基础有效地管理控制开发、设计活动的成本。(2)确定目标成本后,将目标成本按产品结构分解落实到产品和各个零部件上。(3)在产品开发的各个阶段预测、对比分析目标成本实际达到的水平。根据分析对比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价值工程和价值分析的方法,研究并采用降低成本的有效措施,使之维持在设定的目标成本界限内[17]。如果完成产品全部作业的成本低于目标成本,则该产品设计是可行的;如果与目标成本有距离,则需要重新设计作业链,对成本做一次又一次挤压,直到可行为止。新产品目标成本的设定直接关系到产品投入市场的命运,因此,要达到产品设计阶段的成本要求,提高产品研发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也非常重要。

(二)成本控制

面对市场多样化的产品需求,科技含量的增加,产品的复杂程度也日趋增强。企业为了能够了解到准确的产品成本信息,强化成本控制功能,就必须选择更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以达到有效控制成本的目的。作业成本法是按照系统、合理的程序分析产品成本,是达到“精益”的产品成本控制的首选方法。该方法相对准确地确定了各种产品的成本,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产品成本,并将作业成本信息反馈到产品设计阶段,使得产品设计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进。

精益生产模式下的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力图增加有效作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与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相比,在作业成本法下,可更合理地分配各种间接费用,在计算过程中不再以产品为核算对象,而以作业为核算对象,按消耗资源的作业来归集成本,通过有效的作业成本动因分析,将成本合理分配到各种产品,并区分增值作业和非增值作业,减少非增值作业环节,不断加强对重要增值作业的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改进企业的生产流程,达到精益制造成本管理目的,使成本控制从产品级精细到作业级,真正体现精益的思想[18]。

在实施作业成本管理的同时,为改进不增值作业,应结合价值工程分析的方法,把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结合起来考虑,在产品功能和制造成本的升降间寻求最优的平衡点,使产品既具有满足市场需求的特性又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平衡点的寻求,关键要把握住生产量的一个“度”,即应实行全程拉动生产的控制系统,它是以看板管理为手段,采用“取料制”的方式。具体来说,就是后道工序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然后再根据本工序在产品所需要的用量从前道工序领取相同数量的半成品,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向前推动,绝不多生产一件产品。

企业成本控制运用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将作业成本管理方法和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相结合,对消除浪费、增加生产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分析考核,在生产环节不断地改进成本费用支出,有效地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

(三)成本改善

现代企业以创造和保持股东利益为首要任务,因此,精益成本管理不单只强调降低成本与费用,而是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关系中寻求总体效益最优,进行全过程的战略成本管理,这是一项持久的任务,需要持续性的改善。

成本改善是为了解决生产经营中不断出现的问题而采取的进一步改进活动。主要是在生产制造领域存在的各种浪费予以彻底消除。在对生产现场进行改善之前,应该区分清楚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活动,哪些是必须改善的,哪些是无需改善的,做到有的放矢。生产现场活动方式具体有三种:(1)不增值的作业。这种无效作业在目前的工作环境中是不可避免的,应尽可能缩短其操作时间;(2)提高附加值的实质性作业;(3)不增值且可以避免的活动,即纯粹的浪费。

参考文献:

[1] 王宗章.浅谈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7,(8):95-96.

[2] 童雯.当前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3):15-16.

[3] 董剑.现代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初探[J].商业文化,2009,(3):36.

[4] 刘淦青.浅析现代企业成本管理[J].财政监督,2009,(3):26-27.

[5] 李树茂.精益生产方式——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模式[J].商业研究,2001,(6):21.

[6] 詹姆斯 P 沃麦克,丹尼尔 T 琼斯,等.改变世界的机器[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5-37.

[7] 大野耐一.丰田生产方式[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56-60.

[8] 詹姆斯 P 沃麦克,丹尼尔 T 琼斯.精益思想[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5-70.

[9] 刘胜军.精益生产——现代IE[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26-33.

[10] 邓修权,齐二石.精益生产方式拉动生产系统设计程序的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0,(5):28-32.

[11] 陈辉. 精益生产方式在现代中小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8:7-14.

[12] 马可.基于精益生产的中小企业管理改善和实施方法研究[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06:6-15.

[13] 孙永安.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有效性[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2,(3):49.

[14] 汪家常.精益成本管理[J].经济管理,2003,(3):33.

[15] 胡国强.精益生产方式下企业目标成本的设计[J].财会月刊,2007,(11):42-43.

[16] 徐田波.单件小批量生产企业精益生产体系研究与应用[D].重庆:重庆大学,2008:8-12.

[17] 胡元木.精益生产方式与成本控制[J].山东经济,2004,(6):95-98.

[18] 吴泷.精益成本管理模式及其启示[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4,(4):32-33.

[19] 齐泽明.论现代企业的成本管理[J].会计之友,2003,(12):65-67.

The affect of the good production to the cost management

GAO Li-hua

(Putian school,Fujian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

Key words: good production;good cost management; cost management frame

精益会计体系成本管理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對于企业档案的管理运用精益管理的思想,不仅是企业全面管理的外在要求,更是企业档案自身的内在发展需求,是提升企业档案管理质量与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此,要想对企业档案进行精益管理,则需要不断加强精益意识,准确定位精益目标,合理制定精益计划,构建完善的制度保障措施。只有这样,精益管理才能取得显著的成就。本文主要研究精益管理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应用措施,希望为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的质量与效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精益管理;企业档案;合理运用

企业档案的管理具有工作周期长、工作流程多、服务性强等多方面特点,而精益管理的管理理念是“持续追求高效”,注重优化工作流程,提升服务质量。因此,运用精益管理思想对企业档案进行管理,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以及提高档案管理的综合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其中,对于如何运用精益管理在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上,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以下围绕着在企业档案管理中应用精益管理的方式展开简单的分析与阐述:

一、树立精益管理意识

精益意识是精益管理的重要基础,如果缺少精益意识,精益管理就会无从下手,精益管理也就难見成效。为此,只有树立了精益意识,精益管理的理论才能得到充分实践。其中,要想在档案精益管理中树立精益意识,则有必要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方面,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学会主动用精益意识去思考问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重视优化以及改善管理。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岗位培训,踊跃的参加档案学术交流,从而不断的完善自身知识结构。

另一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全体员工档案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促进档案精益管理的落实。除此之外,企业档案管理部门应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持续开展多种档案业务指导、培训等方面工作,不断增强员工的档案意识。

二、定位精益目标

目标是一项工作中最基本的因素,其在管理中的地位也比较高。目标也是从事一切管理活动的主要依据,是组织和开展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当人们的行动有了目标就会不断将自己的行动与目标加以对照,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与目标的差距,极大加强行动的积极性,这样工作才会更有效率,且员工会为了达到目标而不断努力。

档案精益目标处于档案管理阶段的最顶端,并连接整个管理过程,指引着一切管理活动。因此,合理定位精益管理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我国的企业档案管理部门通过综合地分析,将经营目标分为长期和短期目标两种。其中,从长期目标来看,档案精益管理就是要持续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和管理的效率,从而提升服务质量。从目前国内的形势来看,档案管理部门都以“解决增量、避免积存、提升服务”为目标,将精益管理的目标变得可操作、可测量,并能及时对工作过程进行跟踪检查。

三、执行精益管理

在管理的实践中,先要制定好计划。计划是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只有切实制定好计划,才能按照计划去达到管理的目标。有了计划,工作就有了明确的目的和每一步的操作,增强了工作的主动性,减少了盲目性,促进了目标的实现。除此之外,制定计划还能很好的约束和监督员工。档案管理部门依照企业相关计划,对各个门类的档案归档项目做出详细的计划要求,并叮嘱相关部门严格执行。

构建档案精益管理的监督体系,监督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一个好的计划如果没有好的执行系统,那么就会难以实现。所以要构建一个监督体系,在企业档案管理部门接收、整理、上架的流程中采用动态管理表,适时监控档案接受整理周期,确保工作流程可以被监控,彻底解决档案积存问题。同时,开展对基层员工档案检查工作,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总结并予以公布,监督基层单位加强管理。

档案精益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近年来,我单位档案管理部门适时监控档案整理全流程,分析档案接收、整理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逐步提高服务质量。不断缩短档案接收上架周期,提高工作效率。当前随着档案管理的不断改进,档案精益管理具有显著效果。

四、保障精益管理制度

规章制度是人们应该遵守的,其是良好秩序的保证,是企业单位顺利发展的保障。制度的功能就是约束和规范员工的行为,切实保障管理的有效进行与目标的能否实现。要将精益管理运用于企业档案管理中,更是需要制度的保障,确保精益目标能够实现。

如果企业没有制度约束和规范的话,那么员工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企业就无法前进。只有完善精益管理制度,明确员工职责并对其进行规范管理,才能保证档案精益管理的有效运行。

从最近几年来看,我国档案部门加强了对档案管理的规划,在明确精益目标与梳理工作流程基础上,编制精益档案管理的有效方案,从而保证有步骤、有计划进行档案精益管理的各项工作。为了适应档案精益管理的新要求,还需不断完善档案制度修订,使得员工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责。同时,实施档案接收上架表管理制度。

五、结语

从以上的论述来看,企业档案精益管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改进与完善,根据市场的外在需求来调整管理目标。因此,企业档案精益管理是需要长期不断地持续进行,这样档案精益管理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完善,进而推进档案管理的进步,精益理念才会得到不断的深化,档案管理质量才能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卫红.精益管理在企业档案管理中的运用[J].兰台世界,2016,23:82-83.

[2]王贡.浅谈精益成本管理在中小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6:149-150.

[3]燕臻.浅谈精益管理在企业行政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3,30:277+348.

上一篇: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煤炭企业提高成本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