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论文范文

2024-09-17

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作文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有利于创设良好的情境,优化作文课堂环境,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开拓学生“材”路,引导学生自主写作,优化习作评价,提高协作创新能力。在作文教学中,要合理、充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源,把作文教学工作做好做细做精,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语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作文教学整合创新

当今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多媒体作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辅助手段,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述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可以从四方面实现作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与创新。

一 创设良好情境,优化作文课堂环境

多媒体运用能突破时空限制,为人们提供认识事物的相对完整有序的动态表现。可再现场景,利用图画、动画、摄像等手段以声动心,以像传情,积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得到深刻的印象,真切的感受,带着自己的感悟自由抒发。

景物描写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在教学景物描写与鉴赏时,笔者先制定学习的重点:情景交融,突出特征。课上先播放了一组“秋”的图片,并配以文字“那黄金般的秋色,那通往远方的路,那满地的落叶,多么恬静安详”。秀丽的景色、优美的文字把学生带入了诗一般的境界。以“秋”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回忆杜甫、刘禹锡、王维、毛泽东等人的诗句,得出结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写景要注重感情抒发,要做到情景交融。笔者又选取了“冬”这个季节,播放了一组江南的冬天、大兴安岭的冬天、工地的冬天、山顶的冬天的图片,以及笔者自己所拍摄的定州的冬天的画面。让学生对比观察,讨论交流,归纳出家乡冬天的特点。学生极有兴致,各抒己见,得出定州的冬天的特点:干燥而多风、灰蒙蒙的天空、有一点温馨的雪花、定州塔的孤寂、校园里琅琅的读书声、路灯光的照射……这样,学生就会在今后生活中留意观察,并注重把握事物的特征。

二 激发写作兴趣,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兴趣是人们专注于某种事物并带有一定情感的意识倾向活动,它能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潜能。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调动起学生的各个感官,诱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刺激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关注自然,树立环保意识。在教授完本单元之后,可以以环保为话题布置一篇习作。因为学生生活视野狭窄,对环境遭破坏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缺乏写作的兴趣。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展现了罗布泊前后的巨变,地球气候变暖带来的灾害,边远地区水资源的严重缺乏,人类肆意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的地震、海啸、泥石流等灾难的画面……看到这些,学生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扼腕叹息,内心情绪激奋,不吐不快。这样由景激情,由情引意,更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今后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都提出了自己见解,既锻炼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情操。

三 开拓学生“材”路,引导学生自主写作

网络有着海量存储和覆盖全球的传播范围,指导学生运用网络来扩大视野,丰富见闻,积累素材,拓展写作资源,是信息社会下作文教学的新变化与新特点。

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素材的必要手段。乐于观察是学生自主写作的良好前提。计算机教学直观性强,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的观察兴致。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积累写作素材。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搜集资料,教师也可以建立相关专题信息,供学生查阅,还可以通过建立QQ群等开展网上讨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文体和语言风格表达自己的思想。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风俗民情,单元综合性学习有一项是家乡素描。可分三个阶段进行:搜集素材,交流讨论和实战写作。学生因平时对身边景物关注不够,家乡的景点也没有细细游览,对定州了解甚少。上网查询后,才发现故乡的历史源远悠长,充满文化底蕴,风景名胜更是数不胜数,巍峨的开元寺塔,历史悠远的文庙,苏东坡的传闻轶事……学生不由为自己的家乡喝彩,发出由衷的赞叹。有这种情绪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写起作文来便会一气呵成。

四 优化习作评价,提高协作创新能力

评改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是指导、帮助学生分析、运用写作材料,以不断提高作文质量。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提出“把评改作文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选取学生的优秀习作放到展示平台上。这些优秀的作品就成为了学生学习阅读的最佳资源。教师鼓励学生勇于提出个人的修改意见,由教师归纳,并对作品做出总体评价。同时,学生也可以直接在网上互相评改,在评改他人作品的同时,引发自身反思,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作文水平。教师点拨,学生讨论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

总之,信息技术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弥补了传统作文教学的单一和低效,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多媒体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视野,生动形象的课堂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多种多样的评改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创新能力……新课改任重道远,学科整合才刚刚起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不懈探究,合理、充分、正确地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丰富资源,把作文教学工作做好做细做精,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水平语文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责任编辑:高照〕

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提到了阅读教学中“对话”的运用。近年来,对话理论也越来越受到语文教育界的重视。笔者认为,写作和阅读一样,也是一种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让对话走进写作教学,通过写之前、写之中、写之后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对话 写作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语文课程标准》将对话理念引入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使我们重新审视、构建语文阅读教学的同时,对写作教学进行反思。特别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教学提出“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等要求,我认为:应该让对话走进写作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对话的本质

对话的本质是交流。对话作为一种重要的活动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还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话既是当时学者的一种思维方法,同时也是学者之间进行学术研讨、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的主要方式。当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从此,“对话”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巴赫金认为“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一切莫不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而我们现在可将对话具体理解为:主体双方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意义为实践旨趣,促进主体双方取得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交往活动。在交往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互相理解、互相合作、互相激发、共同创造的精神和意识。而教学是师生之间通过对话、文本等言语作品以及听说读写等言语行为进行的思想、情感和信息的双向交流活动,是一种典型的“对话”活动。在写作教学中,对话是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拥抱,精神触摸,生命融通。对话式的写作教学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加强对学生写作的点拨和指导。

二、写之前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

现在中学生怕写作文厌烦写作文的心理十分严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少,作文课上教师疲于讲,学生倦于听的现象较多,同时每个学生都有写好作文,交上一份满意答卷的愿望。教师也觉得写作教学总处于“有劲使不上”的状态,讲了许多,教了许多,学生还是不会写作文。因此写作教学的确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难”,主要难在两点上:一是难在写作时不知道写什么;二是难在作文不知道怎么写。其中又以“不知道写什么”最为头疼,“知道写什么”大多数学生表示作文还是有话可说,不至于半天憋不出几行字来,“知道写什么”教师传授的作文知识写作技巧就能自觉不自觉地用起来了。所以写作教学中解决作文的题材问题是解决作文“难”的突破口。

解决题材问题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所以,我们提倡的作文课不是教师将作文题目布置给学生,然后维持课堂安静的课程,教师俨然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而是在作文课上要创设宽容、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为学生与教师对话提供自由的空间,使学生在身心得到充分放松的条件下,展开写作教学。教学中的对话应是真诚、平等和信任的。其最终的目的不是说服与压制,而是在不断汇聚、融合的过程中形成新的意义。例如,话题作文“等待”中出现的三段材料,引起了学生的“窃窃私语”。我没有去制止他们,而是安排了五分钟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安排五分钟组成四人小组去讨论如何去审题,有哪些素材可用。在小组中,大家围绕作文材料展开分析,发表各自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在对话中有人达成了共识,有人坚持己见。结果有学生想写消极的等待无谓的等待;有学生想要等待时机,要蓄势;有学生想写要努力争取,不能等待结果。在一度“热闹”过后的课堂是安静的,而我在倾听完学生的发言之后,吸納其中的闪光点,当堂用多媒体打出为他们整理的作文素材,供他们写作文之用。学生的笔尖流露出的是这样的文字“生活中我们需要等待,一味蛮干不行,否则会撞得头破血流。同样,一味等待也不行,就像那位农夫希望不劳而获,盲目等待,结果什么也没有。”“不要认为等待是懦者的行为,选择在正确的时候等待,我们会收获别样的人生。”“等待,不是妥协,不是停留,更不是放弃,而是我们休养生息,准备再次出发的好时机。”其中有些作文都在学校文学社的刊物上发表。这个方法的效果还是不错的,调动了我班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他们的写作欲望。在对话中,学生虽然仍显稚嫩与生涩,但他们大多蕴涵了学生独特的思想与真挚情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表现其各自的观念、展示其独立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也期待着由此而引发的新一轮的对话与交流。叶圣陶曾说过,写在实质上就是用笔说,写之前、写之中,写的人都有一个臆想的听者,写其实也是倾诉。学生的对话的欲望往往能够促进写作。“与对话交际密不可分的话语、活生生的话语,就其本性来说希望被人听到,得到人的回应,对话的本质要求对话的终结。”对话能够最大限度地“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新课标》也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看来,在写作教学中,对话不仅是教学的手段,而且是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三、写之中的师生对话

正式开始写作文了,我就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自己的作文,不再进行交流,但是在写作过程中,我允许学生和我进行交流。学生在完成当堂作文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休息”了。我允许学生举手提问,每隔一段时间我会轻轻地走到学生中去关注他们的写作进程。有一次我们写话题作文“退一步想”,有一个学生趴在台子上不写作文,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写下去,他说找不出合适的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时我就想到了这位学生的练笔中曾写到的他遇到的一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我就提醒他,这位司机就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退一步想才解决问题的。他恍然大悟,例子原来都在自己身边就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后来我批到他的作文,他的语言很质朴,但是说的道理通俗易懂,举的例子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真人实事,很能让人信服,也是一篇成功的习作。所以即使学生在正在当堂写作文,教师依旧不是课堂中的旁观者,写作教学的课堂中不允许有旁观者,师生的对话在此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智慧的火花被点燃,生成独特的见解。最终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达到“创造性表述”的要求。这个过程不是一个主体对于一个

客体的单纯介入的过程,而是在对话基础上“自我揭示行为和价值生成过程,它使精神成为统一体,使历史成为现实,使人成为人类,使生活成为永恒,也使教育成为现实”。

四、写之后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文本和自我、他人的对话

教师批改作文的过程就是文本、师生三者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价值,学生也不例外,应当受到尊重和关怀,所以教师和学生要平等对话,思想和思想之间的对话也是平等的,因此在批改作文的过程中一定要尊重我们的学生,“多就少改”是我的批改原则,我们不能将学生的作文卷改得面目全非,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教学特权和优势,或是将其看作教师批改认真的标志。我批改作文的时候关键看作文“三基本”有没有达到,尽可能找出学生的闪光点,如好的题目、好词好句、感情真挚的一句话、卷面整洁等,如果作文有明显的缺点和致命伤,如错别字、议论观点不正确不鲜明、字数不满、字迹潦草等,我才给予指出和修改。作文批改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带着宽容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去面对学生的文本,同时我们又是“平等中的首席”,不断引领我们的学生进入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正确表达,准确表达的状态。

教师评讲作文的过程就是是师生、生生对话的过程。在作文讲评的课堂上创设多重对话形成“对话场”。其中包括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自我、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多层对话。如,在讲评话题作文“团队精神”时,我将学生写得具有闪光点的论据、结论、论证过程、好的事实论据全部收集起来,打在投影上给全班同学看和读。

结论好。我想如果每个人都本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远离埋怨、自私,那么团队精神就得以实现,同时团队会越来越团结,越来越强大。社会是如此,国家更是如此。(成曦)

论证好。团队的成败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不要因为自己努力过,却没有得到最热烈的掌声而抱怨。团队的成功就是我们的成功,人们在为团队的代表欢呼,也是在对团队祝贺,在为我们每个为团队付出的人喝彩。(王炜慧)

像邱少云、董存瑞等虽然成了个人英雄,但我认为,他们所作的一切反而是团队精神的最高体现,正因为他们把团队的利益放在首位,正因为他们想保证团队的成功,才义无反顾地用生命铺平了团队前进的道路。(陆昱鸣)

奥尔德林的任务是在月球表面着陆后对登月舱进行调试,避免登月舱无法重新飞入太空。如果奥尔德林放下手中的任务而抢着去当登月第一人的话,也许这场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就要变成悲剧了。(陆昱鸣)

全班学生都受到了启发,这几位学生也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对写作有了信心。此外,我还在投影上打出推荐大家去读的几个同学的文章,来激发大家课后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对话,学生在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对教师、同学的文本进行独立地反思,从而产生自己创造性的认识。

同时,讲评作文也不能把本班学生的病句逻辑毛病当作范例当作靶子,这样不利于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还容易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即使是发现了作文抄袭现象,也不在课堂上点名批评,而是课后找学生单独交流。我通常都是拿其他班的病例或报纸等媒体上出现的病例作为问题作文进行修改和指导。因为对话的前提首先是尊重与平等,只有让学生有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点拨与指导。

总之,从《新课标》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来看,应该让对话走进写作教学,对话不仅是写作教学的一种形式,而且应该成为写作教学的目的。让对话促进表达与交流,使写作真正成为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

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兴宁市黄槐中学

曾新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行中学语文教材选录了许多经典名篇,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委婉,无一不是精辟之作。这些名篇佳作,以简洁明了的词语表现丰富多彩世界、深邃幽远的意境,能使学生产生无限遐想,获得美的享受。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好经典诗词这一文化载体,提高学生审美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完善学生人格。经笔者多年的探索发现,将音乐、舞蹈、绘画等美学形式与诗词教学灵活地结合在一起,能好更地发挥古诗词的美育功效。

一、吟咏诵唱,体会音乐美

古诗词特别注重押韵、对仗,读来琅琅上口,具有音乐美。古诗词教学,要让学生明白其音乐之美来源于平仄的搭配、节奏的停连、韵律的悠扬。因为押韵能形成声音的回环往复,产生复沓美;声调的平仄搭配,以及双声、叠韵、叠字、叠句也能使得其更具和谐美。教师在教学古诗词时应注意朗读指导:

首先教会学生揣摩朗读节奏:从形式上看,四言的古诗词常采用

二、二节奏;五言的常采用

二、三节奏或

二、

二、一节奏;六言的常采用

二、

二、二节奏;七言的常采用

二、

二、三节奏或

二、

二、

二、一节奏,这是按音节单位来划分的,例如,四言句为两个音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五言句为3个音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或“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言句为4个音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等。现在,我们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是有规律可循的,但无定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词的朗读节奏比较灵活,所以要灵活处理,才会有更好的朗读效果。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引导学生正确诵读古诗词,实际上就是引导他们理解古诗词的特殊音律和内涵。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的音乐美,也能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其次,在揣摩节奏的基础上,应分析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同时,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找诗词创作的背景,体味诗人的情感起伏。这样,就能读出诗词的不同韵味。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读来铿锵有力;如李煜的《虞美人》读来哀婉、悲慨;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读来豪气冲天、气壮山河等。我们甚至可以将舞蹈、歌曲等结合起来表演,如李煜的《虞美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等的教学中,与邓丽君唱的《虞美人》,王菲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结合起来进行。这样的教学,学生会乐在其中,觉得很享受。古诗词的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叩击他们的心灵,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学的效果。

二、读诗作画 ,享受画面美

人们常有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并不怎么被人注意或早已习以为常的景象,一旦通过画家或诗人的笔墨再现时,往往令人惊叹和神往。如倪瓒的山水画,有的只不过是几处疏林,三两处平坡;米芾的烟雨图,也无非是树林拱卫的几处山头而已。然而,画家们正是通过他们的细心观察、挖掘和精心裁剪,才使人们发现并感受到平远开阔,或烟雨濛濛之美景。

诗亦然。一个平淡无奇的野店,一旦通过“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早行》)的佳句再现出来,就使读者进入一种寂寥而又清新的意境。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学生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模糊的。

教师可以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中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教学时,教师可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那“绿树”、“青山”、“村舍”、“场圃”以简笔画勾勒出来,便能构成一幅简单明了而又意蕴丰富的山野村舍风景画。又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寥寥几笔便可勾勒出一幅奇特壮丽而迷人的塞外风光图。

三、启发想象,领悟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历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人往往只截取几个最感人的情景或景物,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词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美。

如教学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时,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启发学生结合山水画的意境进行想象:隐蔽沉静的野草生长在涧水边,岸上茂密的树林里黄鹂在啼鸣;傍晚,带雨的春潮流水更急,无人问津的野渡小舟自然摆横。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享受到恬淡幽静的意境。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把“天”和“月”都人格化,既问天,又问月。教学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会进入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

四、仔细咀嚼,品味情感美

中国每位伟大的诗人,他们都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写诗,并终生追寻。从《诗经》开始,就有一个传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你内心之中要有真正的感动,才会通

过诗句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古诗词的教学可结合作者的生活、写作背景进行品悟。

如教学《饮酒》(结庐在人境),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生平,清楚他是“吾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而辞官。当学生吟诵、咀嚼“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时就能理解诗人不像一般的隐士标榜“出世”。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原因在于他无求名逐利之心。正所谓“心静,境自静”。作者曾亲自参加农业劳动,也特别喜爱傲霜的菊花。所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佳句。诗人在东篱旁盛开的菊花丛中劳作,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此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面对着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象,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的意趣,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诗歌中那个悠然望南山的人和那翩然归林的鸟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学生在这样细细的品味之中,不知不觉就会与诗人产生心灵共鸣,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又如:教学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很容易联想到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会联想到秋思之祖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样反复吟诵,不断咀嚼,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作者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时,一路上极为矛盾复杂的心情。

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仔细咀嚼诗歌内容,通过审美体验,从而真正体悟诗人的情感。

美在,古诗词中无处不在。审美教育能使语文古诗词教学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清新优美,鸢飞鱼跃般的生动活泼,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诗词的美育功效,以灵活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古诗词教学

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在当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被列为小学主要的国家课程之一,这既为语文作文教学工作带来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带着综合实践活动这一课程理念审视当前作文教学,我们发现现行作文教学的症结在于封闭。整个写作过程都在课堂内进行:教师命题,学生闭门造车。综合实践活动恰恰可以纠正作文教学封闭的弊端,弥补作前素材搜集与情感体验的不足,有助于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如何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这是值得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课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教学共同点

1.教育目标相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总目标是: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品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由此可见,两者的教育目标都是围绕着知识的获得、态度的形成、能力的具备、行为的影响四个方面提出的。

2.教育内容相近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主要围绕三条线索进行:即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虽然它的具体内容因地方、学校的差

异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而不同,但是其主要内容除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指定领域外,还包括大量非指定领域,如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等。

而作文写作则是以本来面目——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叶圣陶曾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对认真练习写作是有妨碍的。”学生写作的过程,是从客观外界汲取必要的素材,经过头脑中的加工制作,再运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的过程。离开了“生活”这个最基本的素材源,所有作文便只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不难看出,两者在研究领域都不是按照既定内容去生搬硬套,都围绕学生生活实际展开,都具有开放性。

3.教育理念相通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直接体验,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和社会,以综合教育思想、实践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为教育理念。

从作文教学的主体上来看,写作中所反映的真情实感必须是少年儿童亲身去积极参与的,才会有所体会。写作的目的旨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体验与实践密不可分。

这样看来,它们的教育理念也是吻合的。此外还有都注重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性,都注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作文教学整合的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介入作文教学,虽然很好地解决了材料问题,在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提高思维品质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对学生要求较高,一些语文学困生较难适应,而且学生选择主题的情况更加繁杂,作文专题指导显得尤为不易。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与作文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因此,如何科学合理进行整合将是重中之重。我们认为不妨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是提高认识,找准切入点。

全面领会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精髓,认真学习新课程中的相关内容,在新课程的改革过程中找准切入点,使综合实践活动融入作文教学工作中。

其次是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主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体现以生为本,在物资资源、人力资源、文化资源上做好调研。

为了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我们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给作文的命题注入源头活水。比如:要训练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们可以在写作之前,甚至提前一个月开展各种形式活泼的实践活动。如:寻访家乡文明、寻找身边“雷峰”、走进传统节日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在学校里举行,也可以在校外举行,可以由班主任组织,也可以由同学自己组织,当学生有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时,再让学生写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我想对于中高年级的同学来说,老师不必再加以指导,大部分学生都会妙笔生花,源源道来了。对于低年级小朋友,可以让他们先说再写,进行交流,我想他们也一定能写出一点东西来。再如请学生、队员关注街头、电视、报纸上的广告,然后组织学习,一节很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我与广告亲密接触》也可让学生受益匪浅。

当然,为了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我们不能要求每次活动都要写作文,不能只为了写作文而开展活动,而应在平时积极地,有目的地开展学生有兴趣的实践活动。活动的日益丰富,学生的生活也就多彩起来,那么在众多的活动中选择一次自己喜欢的也并非难事了,所谓水到渠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不会没有话写的。

最后,评价多元化。

叶圣陶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传统式作文批改的弊病:“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

作文批改一直在改革,从老师的精批细改,到老师批,学生改,发展到同学之间互批,互改,和自批自改,以及以上几种方法同时使用,这一连串的改革,很明显地体现了作文批改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但是这种改革,步子太小,速度太慢,并且过多的修改容易搓伤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那么有没有既能提高作文能力,又能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呢?有!那就是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来进行,把讲评作文,批改作文演变成作文欣赏,展示学生才华的综合实践活动。如:可以让学生分小组从本次作文中选出若干优美词句,并感情朗读,分小组进行比赛;也可以分小组寻找别组的错别字、病句,

争做啄木鸟医生;还可以把本组的佳作配乐朗诵,编成作文选。如果是童话、幻想故事,那就开展一次自编自演的短剧比赛,可以个人,也可以小组合作,学生在演自己的故事,讲自己的故事中学会了修改,锻炼了能力,达到一举两得的目的。

命题、指导、评讲、批改是作文教学的四个环节,但这四个环节不是孤立的分割的,而是一个相互联系、紧密结合的整体。

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给初中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 要给学生发现美的眼睛,首先得教会学生观察生活,只有通过观察才会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深入的思考。 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观察观察再观察”。 通过对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和善于观察的能力。 这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在《教学与发展》一书中认为: “教会学生认识世界, 就一定要教会他们观察周围事物和现象所独有的特征。 ”当然,教会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得有一个过程, 非一两次训练就能教会的。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只有目的明确了,学生才会在身边的众多事物中进行选择,有的放矢地把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对象上。 反之,盲目的观察,结果将会是东张西望,收获甚微。 第二,观察前做好相关的知识准备。 例如:在命题作文的写作之前,老师提前一周让学生对将要写作的对象进行观察,如果是动物,老师就对其外形、生活习性和可爱之处进行介绍;如果是植物,老师就对其形态、品种、生活规律向学生做些介绍。 ……知识准备得充分,对观察对象的感知就越精确, 观察的收获也就越大。 第三,老师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较系统地集体观察,并鼓励学生交流各自观察所得。 第四,让学生拟出题目和观察提纲后,在正式作文之前独立地观察,争取有与众不同的体会。 这样,学生在写作时就有话可说了。

所以,我们认为,要解决学生写作难的问题,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是必须的途径。

2鼓励学生细心思考生活

要培养并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定要鼓励学生思考生活。 学生观察所得的材料要有一个思考的过程,不能兼收并蓄, 不能“捡到栏里就是菜”。 要抓住生活中有意义的东西来提取写作素材。 因此,学生对观察所得的材料必须有一个去粗取精的思维过程。 如何思考生活,并做到仔细,学生是茫然的。 这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才能让其学会。 只有细心思考生活才能精心选材,才能立意新颖积极,才能写出个人的真情实感。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积累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观察时必须伴随着思考,注意捕捉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不能把观察停留在感性阶段, 一定要促使学生把观察的材料加以消化吸收,并整理升华为写作素材。 这对学生整个智力的发展和未来的人生有着重要的意义。

3教会学生及时记录生活

作文的写作过程同时伴随的是五官开放的过程。 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光凭看和思是不够的,好的作文功底是用长期练出来的。 老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写随笔,要让学生养成写随笔的习惯,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随笔记录下来。 这样,既可以积累作文材料,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习惯。 笔者的学生中,有位女同学在她日记中写道:“感谢老师每周要我写两篇200子左右的随笔,随笔写得多了,作文的素材也丰富了,我过去老怕写作文,现在写作文时轻松多了,我的习作《青橘早落》还能在《读写舫》上发表了。 看来, 我要当生活的有心人, 详实记录生活中点滴的美。 ”

养成写随笔的习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第一,老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初中生成熟得比较早,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他们难免会与父母、老师有些小摩擦,他们也渴望被人理解。 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记录自己的困惑或舒心,反映自己的成长点滴。第二,要让学生持之以恒。初中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不是很强,加之,大部分学生恐惧作文,哪怕是片段作文或随笔。 如果要让其养成主动写随笔的好习惯,老师就要把写随笔当作一个固定的作业来抓,要及时作好监督和评价。 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有两篇随笔,每周检查一次,对写得出色的应在班上口头表扬,那些写出了真情实感,题材新颖的应在班上发表。 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作文的快乐,从而迸发出更大的作文热情。 老师要引导他们写真实、动人、新颖的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兴趣提高了,习惯也就自然养成了。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作为中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鼓励学生细心思考生活,教会学生及时记录生活。 这样才能为学生真正架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 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作文是一种综合的语文能力,让学生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写作,就是语文教学的巨大成功!

摘要:现在的初中生写作文,往往会有这种困惑:一提到写作文,他们就感到苦恼,觉得脑子一片空白,无东西可写。即使写几句也是脱离生活实际,东抄西袭或者生拉硬套一些个别读物上的东西凑数,作文内容更是假、空、淡,读来无味。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生活面很窄,每天基本上是上学、放学、做功课、吃饭、睡觉,好像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入文。其实,现实生活是学生作文最重要的材料来源之一。

作文指导与作文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一、营造作文氛围, 让学生自主写作

如何把学生视为“苦差”的作文, 变为他们的“乐事”, 使学生下笔有神, 乐写善写作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学生营造自主作文的氛围, 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使作文真正成为学生“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需要”, 使作文教学“绿意盎然”, 充满生机活力, 让学生在快乐中作文, 在作文中享受快乐。教师让学生留心生活, 主动和他们一起写日记、随笔, 却从不对其进行检查, 让他们充分信任教师, 更让他们找到了用语言记录生活的办法, 形成了个人的写作小档案, 形成了爱好动手写东西的良好习惯。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写作。如教学《背影》后, 训练学生写《自己的父母》, 可以罗列以下问题, 挖掘写作素材:父母吻过你吗?拥抱过你吗?父母巧妙地向你打听过隐私吗?父母最开心的一次是什么?父母最苦恼的是什么?父母生过病吗?父母对待他们的父母怎样?父母打过你吗?原因是什么?父母有什么好习惯和爱好呢?母亲化妆吗?父亲抽烟、喝酒吗?父母关爱他人吗?父母会理财吗?父母相互关爱吗?等等。这样, 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父母, 发现父母生活的丰富多采, 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会写出许多关于父母亲情的佳作。对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予以尊重, 不能以己律人。要把写作课堂的每一分钟还给学生, 尽可能提供表达和交流的情景, 让学生在具体氛围下尽情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走进“广阔空间”。学生除感受校园生活外, 还要走向大自然, 深入社会中, 回归家庭里, 去观察体验, 增加人生阅历, 拓宽写作空间。让学生走进阅览室, 亲近报刊、名著, 扩大视野, 增长见识, 丰富素养, 为提升写作能力奠基。三是让学生发散思维, 从不同角度立意选材, 以避免雷同, 使文章新颖独特。

二、读写结合, 提高作文教学效果

读写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是, 读为基础, 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读为基础是:要求学生大量地的进行阅读和精读, 扎扎实实地读好范文, 不仅要领会文章写什么, 怎么写, 而且要有所感。对重点章段, 要逐词 (重点词) 、逐句、逐层领会作者的遣词、炼句、谋篇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语文教材的课文多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入选新教材的课文则更具“人文气息”和“时代精神”, 更贴近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阅读这些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这些佳作也是学生进行写作时可供借鉴、模仿的优秀范例。从课文中学学习写文章开头和结尾。一个好的开头, 就预示着一篇成功的习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并借鉴课文中好的开头结尾方式。开头方式如:环境渲染式、开门见山式、回忆式、总起式等;结尾方式如:总结性结尾、抒情性结尾、点题性结尾、照应性结尾、含蓄性结尾等, 只要老师们加以点拨, 并能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到习作中, 久而久之, 学生作文的开头结尾一定会大有长进。学习课文的结构方式。教材中有许多常见的段式结构和文章结构, 要特别注意发现和掌握这些规律, 进行写作训练, 从而寻找到写作方法, 引导学生在作文时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常见的结构方式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等等, 教师要善于总结和点拨。在课文教学中进行作文训练。在语文教学中, 其实已经在进行着作文仿写指导, 许多语文活动都可以归纳到作文指导的范围内, 比如语文课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词语的选择和替换, 句子和段落的仿写和续写,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练习;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手法, 句子、文章的表达方式等等, 这都是在有意无意地进行着作文指导。同时, 更重要的是语文教师要把这些活动做到长期化、系统化, 并且能够不断学习, 不断完善。

三、实践练笔, 多给学生展示习作的机会

作文教学是语文学科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既要提倡学生自由表达, 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又要讲究方法、技巧的训练。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除了强化课堂计划内定性作文 (教学计划内规定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外, 还必须抓好学生的课外练笔, 提倡写随意文, 其形式包括日记、周记、评论、读书笔记以及信函等等。这是学生写作上自由耕耘的一块园地, 让他们写自己的话, 写实在的话, 见什么写什么, 干什么写什么, 读什么写什么, 想什么写什么。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每人每周写作的最低量度。有了量度要求, 便于教师全面总结, 可起到督促检查作用。办报。这里包括学生的手抄报、学校和班级办的油印小报、黑板报、墙报等等。这项活动的作用, 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文及其他学科基础知识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智力, 训练学生的编辑、排版、写作、绘画、书法等多种技能。举办征文比赛。举行各种各样的征文比赛, 征文比赛的结果公布, 发奖品, 同时择优发表在校刊《校园优秀作文选》上。举行演讲比赛。充分利用学校组织的演讲活动, 在班内或全校开展演讲活动, 锻炼学生说的能力。举行丰富多彩的课前2分钟活动。课前两分钟, 由学生主持, 开展成语接龙, 绕口令, 猜谜语, 讲故事, 脑筋急转弯, 即兴演讲等活动, 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提高作文能力。发表欲, 是学生共有的心理。学生总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绩展示给大家。即使是差生, 表现也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事情。班上朗读, 这是口头发表。还要做好精彩的课前三分钟演讲, 训练内容有: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交流的内容要体现出是自己最满意的一次演讲。每节课训练1人, 轮流演讲, 要求人人能上台表演。通过演讲,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 作文水平提高了。给了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 我发现学生都能积极、主动的练笔, 作文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班级里形成了一种喜欢作文的氛围。

摘要:初中作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让写作成为生活的需要, 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从而促进做人与作文的同步发展。教师要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依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按照作文教学的特征, 实施科学教学。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中小学美育教育论文范文下一篇: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