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2024-02-06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一个留守儿童对应的就是一个家庭,孩子的身心发育是否健康成长直接导致他的一生,导致一个家庭是否和谐幸福美满。家庭的稳定才能促使国家安康平安。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健全人格

在2009河北省儿童抽样调查的50794名儿童中,有7146名留守儿童,占14%,其中,单亲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5270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73.7%;父母均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有1876人,占留守儿童人数的26.3%,占总抽样本儿童的3.7%。按照此比例分析,全省约有170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其中父母均在外务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有45万。在农业人口占70%以上的河北省,这个数字说明,留守儿童绝对数大,但由于不太集中,问题并不是很突出。同时,调查结果显示,留守率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即地方经济越发达,留守率就越低,地方经济越欠发达,留守率就越高。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的产生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个方面。一方面,家庭的贫困,使孩子的父母不得不走出农村到城市务工;另一方面,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制以及社会对“农民工”不公平的待遇,使广大农民没有办法及能力带着孩子一起走进城市。具体情况如下:

1.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一般都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的工作,他们在工作之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自己的孩子。

2.农民工的工资和福利水平无法与城市工人相比,差距很大。以他们的工资收入水平很难支撑一个家庭在城市的生活。

3.由于户籍的限制,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的学校上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即使有学校接收,其父母也很难承受高额的费用。而城市中那些面向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基本上都是民间兴办的,其教学质量不仅无法和城市学校相比,也无法和农村学校相比。

留守意味着孩子缺乏基本的亲情和父母完整的爱,缺乏完整家庭带来的温馨和幸福,因此这些孩子在人格健全方面较之普通孩子为欠缺。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较为偏激,易猜测,孤独,内向,缺乏自信,容易悲伤等等。健全人格对个体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生存本钱,有了健全的人格,才有正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等,才能受到尊重和礼遇,才会有知心的朋友,才会有自豪的人生感叹,才会不寂寞不孤独,才会有良好的人缘。

每个人是社会的细胞,人和人联合,共处,共同打造家庭、单位、团体,所有的人,在世上生存,这就是人的社会,人的团体,人的联合体。假如每个人都有健全的人格,那么社会会多么健康,积极向上,活跃而文明,没有违法,没有罪恶,没有黑暗。健全的人格会促进社会健康快速的发展。健全的人格会带来震撼,心灵的敬畏与崇拜。比如,我国伟大的总理周恩來同志,他以充沛的精力,精明的政治头脑,爱民的心,伟大的人格,为祖国为人民尽心竭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深受百姓的爱戴与后人的追悼,联合国也降半旗致哀!总理走了,人们怀念他,怀念的不是地位,不是容貌,而是那颗火红的心,那巨大的灵魂,那震撼人的人格力量!人格健全的员工会有更大的可能给单位带来好的效益,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因为健全的人格就意味着更强的沟通、交际、理解和办事的能力。就教师来讲,健全人格的意义会更大,拥有健全人格的教师会把健全人格的力量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学生一生都会受其影响。承德市检察院检察长李永志在2008年探母校时说过“如果一个单位因为你的到来而焕然一新,因为你的出现而大有改观,那你是了不起的!”而这就要求人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

家庭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最基础的生存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而我们所说的留守儿童恰恰缺失就是这个关键的温情。

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刻不容缓,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从人格培养的角度出发,建议家长能够尽量就近找工作

经常保持与孩子的联系,以便于和孩子沟通交流,可采用电话书信视频等方式。让孩子感受亲情的温暖和呵护。

二、学校要充分利用当地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学生的心理教育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机会,通过实行教师与留守学生一对一帮扶措施,让留守学生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有条件的地方要建立课后活动中心、心理辅导中心。教师应加大对走读留守学生的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特别是班主任教师要做好留守儿童的第二任父母的重任。尽量弥补孩子心灵上情感的缺失。

三、社会也应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动员社会各界人士,献一份爱心,尽一份义务,伸出友爱之手,争当留守儿童的“代管家长”,使留守儿童既能得到有效的学习引导,也能得到生活上的温暖,解决留守儿童的情感缺失。在社区或留守儿童生活区内设立爱心帮扶箱,即孩子可以把自己的心愿以字面形式放入帮助箱中。让有能力有爱心的朋友帮其实现。

四、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责任,发挥其作用

加快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本地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就近务工,做到“挣钱养家”两不误,从而减少留守学生,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列入议事日程,除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以外,更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制定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措施。同时,政府部门还应加强宣传,对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他们的家庭教育观念,让农民工家长掌握与孩子交流沟通及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不仅是个教育问题,也是关系社会稳定乃至几代人的成长问题。为此,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及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心重视,形成合力,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来抓。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儿童美术教育的研究一直都存在, 但是对于其与心智之间的关系, 最早应起源于罗恩菲尔德的著作《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 其中作者认为儿童的美术能力与智力、认知力同步, 只是在10岁之前的, 因此我们要特别注重儿童心理的发展。

二、家庭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1、和谐家庭的重要性

对于而教育来说环境至关重要, 甚至可以说是环境的教育, 而对于儿童美术教育来说也同样是环境的教育。环境对儿童教育始于儿童的年龄是成反比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受的影响坏越来越小, 所以最初的环境自然落在了家庭的影响中,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 一个和谐的家庭会使儿童在成长得过程中, 形成活泼、自信的性格, 反之则会影响其心智的健康成长。而对于心智是否健康可以通过绘画可以反映出来, 一个健康心智的儿童会有画面饱满, 色彩鲜艳, 用笔鉴定自信的作品, 而反之则不尽如意。所以一个和谐充满爱的家庭对儿童心智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2、家长正确的认识

在儿童的成长最初,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程度, 直接影响着儿童对于美术的接受以及理解。因此家长要正确的认识美术教育, 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首先要知道其不是仅仅使儿童掌握一门技术, 美术教育是对儿童潜能的开发, 不要以追求功利为目的, 不可以作品来判断儿童的学习成果, 这样也会造成儿童对于美术教育的目的扭曲。再加之社会中一些以功利为目的机构的快速发展, 只是一味以技术训练为基础的, 这样不但没有帮助儿童心智的成长, 反而伤害了心理的发展, 所以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要形成正确的认识。

三、体制教育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1、学校环境的影响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学校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认识程度也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学校也忽视了其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甚至重视科学学科的发展, 美术课程被排挤在教育课程的重视之外。因此, 对于如何纠正美术教育的观念, 提高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也是迫在眉睫的。要使学校以及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通过美术教育的学习创作, 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技能, 也可以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挖掘创造力, 扩展视野。所以, 要提高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2、教师对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在家以外教师也是对儿童美术素养形成的重要影响着, 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方面专业和认识都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不仅要精通专业知识, 也要善于了解儿童心理发展, 做到心智和素养的同步教育。

教师要站在儿童自身发展的角度, 了解儿童需求, 正确引导其正确发展。要根据自身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引导儿童学习美术, 使儿童有自主意识, 调动其主动性, 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引导者”而不是“教授者”。要尽量避免自身的观点出发, 要做到因材施教。

四、社会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教师都是社会环境中的一员, 所以社会环境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教育本身就是在社会环境中分化出来的, 所以任何教育都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 同样的儿童美术教育也是在这个大环境中存在的, 儿童的生活环境也是包含在社会之中的一部分, 也正是儿童各方面得以发展的重要场所,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在社会环境中得以生存, 而这是不可分割的。

总之在当今社会的改革下, 儿童美术教育逐渐被重视,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技能的学习掌握, 更重要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素养教育, 是为了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创造力的开发, 情操的陶冶, 以及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而且美术文化的学习对于地方性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其可以挖掘本地特色文化, 发展本地艺术以及与社会一切因素相结合, 增强审美意识, 因此, 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儿童美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摘要:儿童美术教育的形成发展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是必不可分的, 儿童的心智反映之初, 是有绘画体现出来的,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心智发展是同步的, 因此儿童心智的发展受来源于家庭的, 所以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因素的最初也受到家庭的影响。而家长的爱正是儿童美术教育的基础, 家长对儿童美术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才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条件。再次学校、教师、社会也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外在环境,儿童美术,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教程与解析[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1996.

[2] 吴隆荣.造型与教育——美术教育之理论及其实践[M].千华图书出版社, 1985.

[3] 李英姬.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历史演变研究[D].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2009, (10) .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给大家推荐的文章,是教师职业精神讨论中的四篇,年龄段的划分不一定科学,它只能说明教师中的四种现实状况和观点,这个年龄段的教师不一定都是这种现实,其他年龄段的教师可能是这种现实。这些体会我们或许都有过或许有过一种或几种。

第一位教师是在懵懂中学习,文中说:我 开始尝试着改变教育的方式,让爱充满课堂。他们不是我的学生,而是我的朋友。我们的对话是民主而平等的,交流是真诚而炽热的。我不再是强势的老师,而学生 也就会在被尊重中,主动理会我的要求。原来当我满怀爱的时侯,教育就变得那么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我开始明白,不是自己不爱学生,而是在很多情况下,我不 知道何时去爱,不懂得怎样去爱。也许,不断学习就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真谛。

第二位教师是在忙碌中立业,文中说:曾经忙于工作对工作充满激情;曾经忙于学习多次自费到外地听课,自费订阅了十余种教育教学杂志,每种杂志都认认真真地阅读,记了五大本读书笔记;曾经忙于写作。这是一种真正的忙。这种忙,让我充实,让我快乐,让我幸福!今 天这忙的背后,明显缺少了当初的激情,什么事都没做,总是感到很累。所以什么事都在做,什么事都在应付,就这样庸庸碌碌地走在教育的路上,我已丢失了当初 对教育的那份梦想。梦想,应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行李。不管在教育的路上,我们的行走是多么的孤单,但真正能拯救我们的,唯有那烈火般燃烧的梦想! 让我们带上梦想,让我们重新忙起来吧!让我们真正忙起来吧!

第三位教师是在激情中绽放,文中说:不太赞同将老师比作蜡烛,因为那种感觉有些悲情。激情地生活,激情地工作,热爱事业,热爱学生,用你对事业和生活的激情让学生感到生活是一种快乐,学习是一种幸福。老师职业就是一种激情四溢的事业!做老师真好!

第 四位教师是在积淀中思索,文中说:师道如水。水滋润万物却有不求回报的德与仁,所以教师无私;水随曲随直,奔赴百丈深渊,却有毫不退缩的义和勇,所以教师 无畏;师道如水,润万物而无形、无声,所以教师无痕;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以做教师无悔。无私、无畏、无痕、无悔是水的精神,更是老师崇高职业精神的形象 写照。

从这些体会中,我们看到:教学要讲究点技巧,但其作用有限,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我完善。不能把教育与生活割裂开,这样教师才能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否则教育的幸福既是虚幻的也是低层次的。怎样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呢?

李镇西教师说:教师的幸福来源于(1) 享受职业。如果你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有两个办法可以选择——要么改变职业,要么改变职业心态。面对教育的现状,有的老师常常怨言满腹。其实抱怨是改变现 状的第一步,因为不满现状,我们往往才着手改变它。但是当一个老师只停留在抱怨阶段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时,抱怨的意义就变了。在这种时候,抱怨中既有真实的 不满,也有掩饰自己的作用。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时,我们可以改变心态。对一些优秀老师的赞美,往往用“呕心沥血”、“牺牲精神”,我认为这种赞美并没有理 解优秀教师的情怀,照世俗的眼光看他们的确是作出了一种牺牲,但这种牺牲在他们那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幸福,是一种陶醉。(2) 赢得尊严。教育首先是一种职业,不当作谋生的职业,教师吃什么?我们应该对自己的要求再高一些,就是不要“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饭碗,而应该作为事业来 追求。教师要有一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也就是“赢得尊严”。一个教师,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赖,是一种尊严,教学得到表彰或取得成绩 这是一种成功,也是种尊

严,作典型发言,发表了文章或出版了专著,更是觉得有尊严。(3) 学生爱戴。学生爱戴是教师最大的幸福,这种幸福超越了任何来自领导的表扬和奖励。学生私下的议论中把教师分为两类:用心的教师和不用心的教师。用心的教师 热情、亲切、活跃、真诚、谆谆教诲、循循善诱。不用心的教师上起课来完全是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看起来对教学兴味索然,对学生麻木不仁。要获得学生衷心爱 戴的老师虽然各不相同,但却有着若干共同特征:A.能欣赏学生特殊天赋、才能和潜力,经常鼓励学生。B.能使教材变得妙趣横生。C.能认真倾听学生的倾诉。D.真正以教学为乐的教师,因为这些教师精力充沛、热情高昂、情绪饱满、神采飞扬。由于被学生爱戴,教师经常被学生感染和感动,所以就会有幸福感。(4)同行敬佩。工作成绩突出,能使得同行敬佩;教育教学方法独到、新颖、创新能使同行敬佩。经常读书学习,能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指导,也能使同行敬佩;能欣赏同事的长处,和同事关系和谐也能赢得敬佩。(5) 超越自己。超越自己能让我们不落伍。现在中学生的三大弊病是:撒谎、早恋、厌学。我们很难用传统的权威和说教去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 力,超越自己,适应新变化。超越自已,我们能获得成就感,进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老师:第一个班:搞未来班是综合素质提高的实验;第二个班:对班级集体主义 教育进行探索;第三个班: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探索;第四个班:进行班级民主化管理的经验。

这 些体会都是反思的结果,在写作中升华。反思,是指与书籍、与同事、与专家、与自我保持对话关系,从而洞察反省自己对教育的理解,自己的现状不断地进行修 正。只有这样,教师工作才会具有创造性,才会不断地超越自我,专业化水平才会不断地提高,才会真正体会到一个教师的职业愉悦,享受到真正的幸福。

当 教师自己无力促成这种反思的话,则可能会依靠外在的启蒙介入,而外在力量的介入往往会对教师原有的日常教育生活构成冲击,有的教师可能会倾向于抱怨,拒绝 改变。但是不断地接受这种有益介入的教师,则可能促成真正的反思,进而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从而获得真正的专业化发展。我们将要进行的教师培训中,既 有全省统一要求的内容,也有学校自己安排的内容。这次培训给大家集中提供了反思的时间,主要目的是对日常教育生活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要尽量写出来,形成文 字。这样有利于大家的真正提高。所以这次培训的主题词应是反思、写作。

教师幸福感的丧失是由于厌倦感的滋生,而厌倦感的滋生,主要源于两点,远离学生,拒绝变化。

远离学生,是指教师和学生心灵距离在拉大。本来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但因为感情的隔膜,学生在我们眼前成了物,是分数、是试卷、是学习和考试的机器!“目中无人”的教育,怎么可能会有幸福感?

拒绝变化,指的是一切都喜欢按经验办事,总希望以不变应万变或者说总希望学生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学生,学生的变化折射的是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不愿跟上社会和时代的变化的老师,面对前所未有的教育难题,很容易束手无策。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大学语文是大学公共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高校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大学语文相比其他高校公共基础课程而言,受重视程度长期偏低,课程发展面临巨大困境。在这其中,民办应用型本科学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特殊性,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对课程困境及成因进行分析,结合授课教师自身实践探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应用型高校;困境;发展;改革

一、大學语文面临的困境与成因

笔者在一所民办应用型高校担任大学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几年教学观察与调查发现:大学语文课程相较于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程,其受重视程度与受欢迎程度要低很多,教学效果也常常不尽如人意。作为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大学语文近几年在各高校的学科地位起起落落,状况令人堪忧。在种种困境之下,大学语文不但难以大展拳脚,甚至很有可能倒退。

(一)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困境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函,建议各地教委、部属高校“结合本地区、学校实际,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接到通知后,多所高校马上采取行动,把大学语文列为除中文系以外的学生必修课。而在2013前后,陆续有高校将大学语文改成选修课。[1]从国家鼎力支持的必修课变为门可罗雀的选修课,反映出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需求降低,其主要原因是课程设置偏差,这个原因也加剧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轻视,进而使课程处境愈加尴尬。

首先大学语文课要承载的教学目标与配套的课时相比过于宽泛,从基础的语言运用训练,到传统的文学鉴赏和文化常识,再到思维能力训练,乃至中华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这样极为崇高的教学目标都担负在一门课程上,会使课程目标非常混乱,且在短少的课时内完成是不现实的。

其次从课时设置来说,大学英语开设4个学期,每周4课时,思政类课程开设3个学期,而大学语文仅为大一年级非汉语专业学生开设1个学期,每周2课时,总共仅为32~34课时。过少的课时量要完成单纯的语言训练都有困难,更不用说多目标教学。之所减少课时量,主要和大学语文的应用性弱有关。传统的大学语文与高等数学相比,和商科、理工科学生的专业课程衔接不上;与计算机科学相比,和专业必须技能基本没有关联,实践性弱;和大学英语相比,应用范围也很小;和思政类课程还有大学体育这样教育部权威支持的课程相比也极为弱势,难以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

再次,在我校主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中,仅有大学语文为非考试类课程。没有期中测试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在学期末只需完成一篇随堂小论文即可获得期末成绩,小论文与平时教学内容关联并不紧密。对学生而言“不费吹灰之力”的课程必然不会用心去学。

最后,同为大学基础课程,大学语文真正缺少的是一个“变现”的社会环境。没有大学英语四六级这样的等级证书保驾护航,没有计算机设计这样的高校竞赛锦上添花,大学语文似乎成为了一门仅能陶冶情操的课程。

(二)学生的困境

除了上面提到的大学语文因为约束力不强、应用性弱而得不到学生重视外,初高中语文以记忆性知识为主,应试为目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几乎耗尽了学生对经典文学和主流文化的耐心,学生兴趣多被形态多样的网络文学和影视剧等通俗文化所吸引。只要教材内容与初高中有重合,或带有强烈主流思想意识,学生就立刻嗤之以鼻,不愿进学,课上的抬头率就成了大问题。外加大学生处于自尊进一步成型阶段,而中国学生性格相对较为内敛,对发言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也缺少参与积极性,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

(三)授课教师的困境

一般大学语文授课教师来自本校汉语专业,老师们在各自的学科领域有所专长。这本是好事,但是面对非汉语专业的学生和偏重语言训练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学思路延续自身学科培养思路,或者仿照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就不可能兼顾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并且受教师考评机制的影响,授课教师更愿意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进行研究。另外80~100人的大班教学增加了教师课堂管理和作业管理的难度,难以兼顾学生的学习水平和个性需求。

二、大学语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个目标

要对大学语文进行改革,使之重新焕发生机,就要明确大学语文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对大学语文开设的目的和意义作了这样的描述:“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能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

大学语文最基础的语言能力培养与应用型人才素质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因此这应该作为大学语文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大学语文又超越了单纯的专业技能培养,这就是人文性和综合性。人文性体现在高校教育中就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培养的不是生产机器,而是有更高的人文素养的人。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某一领域的专家,更需要能继承,能创新的通人。因此,大学语文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可以拟定以下培养目标:

(一)语言目标

这是大学语文最重要并且最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基础工具,很多国人重视外语练习,却有母语不需要练习的思维定势。其實任何语言水平都是不进则退的。国人往往因为处于母语环境中而产生母语无需练习的误解,虽然在母语环境看似有大量的语言运用机会,实则大多都处于中低级交流水平,不会涉及到高级的词汇和文化背景。除非进行刻意练习,不然难以达到高水平交流能力。

语言交流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渠道,应试语文教育往往偏重输入练习,即听和读;对输出练习特别是口语练习较少。在大学实现全面的语言能力培养有利于实现专业技能培养目标。我校理工专业的学院领导已经意识到大学语文能够为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打下语言基础,于2015年主动要求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希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规范写作和口语水平。同时我校部分外语老师也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外语学习能力低下的表象在外语,而根基在汉语,良好的汉语能力是学习外语的基础。

大学语文也能为学生今后谋求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早在2003年劳动部职鉴中心就授权华美杰尔编制、推广和实施ZHC,即职业汉语能力测试。拥有熟练的文书写作和自如得体的谈吐能力,无异于为进入注重交际能力的单位加成。许多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作用与意义,自觉地将培养学生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为训练目标之一。

大学生仅获得一般层面上的语言沟通能力是绝对不够的,大学语文课要让学生有终身学习语文的理念,不断地自我继续教育。教育部的有关人士也提出:语文最重要的教育,除了表达之外就是阅读,一个社会要形成阅读的风气,一个民族要形成阅读经典的风气,这个民族才有希望、有发展。[3]

(二)思维目标

这是大学语文教育中一项重要目标。思辨能力是中国大学教育的弱项,一般学生面对海量信息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不强,容易盲从某些偏激的社会言论,出现不恰当的言行,这就是缺乏理性思维的表现。马克思认为“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工具”,思辨能力与语言目标能够互相促进。应用型人才需要理解理论知识并外化为专业技能,在专业技能实践中需要升华理论知识,引领创新。这些实践和思考过程和规范的语言组织是互相促进的。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议论性文体具有文史哲合一的特点,在文学中带有思考,在思考中组织语言。因此对逻辑思维的训练能够推动语言能力发展,也有助于大学生正确面对和处理知识信息。

(三)审美目标

审美是个性化、多元化的,在大众传媒大行其道的今天,大学生对艺术的审美过于趋同,过分集中于商业流行文化,对经典美学作品了解偏少,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必然需要被提升。大学语文选择与音乐、美术、建筑等相关艺术欣赏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这样的课程引起了艺术学院各专业学生的共鸣。审美能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艺术审美,更重要的是道德审美,人格审美。全面的审美意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情感目标

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在教学中进行情感培养,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有助于实现学习目标和教师课堂管理。尤其是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单纯说教会引起学生反感,只有与道德目标建立了正面的情感联系之后,学生才可能有意识地培养道德习惯,进而成就道德目标。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还需要学会自己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冲突,大学语文可以通过各种文学作品的启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五)文化目标

该目标需要与情感目标相联系。通过建立学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来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实现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不至于让传统文化湮没在大众文化的物质化中。

不过,大学语文对人文主义培养不宜将目标定得太高,更主要的还是强调学生个人践行的问题,从自己做起。杭州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何二元倾向于把中西方人文主义结合起来:对自己有人文追求,对别人有人文关怀。[4]

三、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个方向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教学中多个角色互相配合才能取得效果。根据制定好的教学目标,突出大学语文的应用性,融合人文性,学校、教师和学生三者各司其职,打通多渠道学习沟通的方式。

(一)培养专任教师,提升教师素养

大学语文教学质量高低与任课教师素质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建立专任教师队伍,进行教学培训很重要。在课程条件限制下,课上最重要的不是给学生灌输多少知识,而是提升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获得学习方法。这对教师收集教学资料,改进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开发新课程等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课堂活动不能局限于教师讲授和板书,要以图文、音画等形式调动学生感官;学生训练有时需要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参与感,这就要求教师有多方面的知识储备。我们课堂管理不是简单维持纪律,而要带动学生学习节奏,带领他们有方向地思考。

(二)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根据笔者与同事调查不同教师任教的大学语文班级发现,学生对大学语文的正面评价主要有:内容有趣,氛围轻松,发言机会多。负面评价主要有:内容深奥,流于说教,老师一言堂。因此在可能的条件下增加课时,进行小班化教学或是大班分组,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足够的表达机会。改变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不拘泥于知识点分析与记忆,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为主线,引导学生从现实角度进行思考。以多种课堂活动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合作解决问题,培养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特别是大班教学中,学生之间可以互相督促,分享思考过程。根据学生能力差異进行模块化教学,用多样化的实践或作业在阅读、写作和口语表达等方面做不同的强化提升。

(三)丰富网络教学,提供多元化学习方式

课堂时间有限,必须留给有效的师生互动,在线上提供配套课程和学习资源,如一些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和观看的学习材料,推荐书目和相关网课链接等。学生课后在线上可以多次反复观看教学视频,实现自主学习,自由学习,公平学习。在课上有针对性地向教师提问,做到有效学习。部分写作任务和知识点自测也可以在线上完成,便于教师批改。在线上教学环节中,需要学校和教师在系统上配合监督学生学习情况,把学生学习情况纳入考核范围。[5]

(四)建立健全的考评机制

传统的40%平时表现加60%期末考试的考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动态监控学生学习过程的需求了。大学语文注重平时积累和训练,可以根据需要适当提升平时成绩的比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可调整为平时60%,期末40%,将考查多集中于平时多样化的学生训练。期末考核不拘泥于考卷形式,可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展现语言能力。[6]训练和考核也可与校园活动互相衔接,如新闻采编,校园朗诵、演讲和辩论赛,社团话剧表演等。在多样的实践与探索中,学生更能够自觉自愿地提高语文素养。

综上,在改革中找准改革目标是关键,大学语文的改革既要突出人才培养中的应用性特色,也要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人文特性。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学校和教师互相配合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和社会。大学语文的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但使大学语文重新立足于高校依然需要我们长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孔悦.大学语文现状:91所高校仅3成将其设为必修课[EB/OL].人民网,2013-11-25.

[2]陈小亮.语文能力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并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尝试[J].文学教育,2017,1(17):45-47.

[3]牛竞凡.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看大学语文教学改革[J].云梦学刊,2011,32(4):106-109.

[4]何二元.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讲课[J].大学语文研究,2016.4.

[5]山笑珂.翻转课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影响与创新[J].语文建设,2016,29(003):5-6.

[6]李艳丽,陈方红.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与教学改革[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4,33(3):67-69.

[7]彭国亮.网络环境视野下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08):55-56.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人格教育的意义进行简要分析,并以此为背景提出在高中语文教育过程中实现人格教育的有效措施和策略。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高中生的人格教育和思想培养做出积极的贡献,并为学者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语文:挫折:人格

文献标识码:A

1.人格教育的意义

1.1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高中生正处于从中学生转向大学生的过渡期,因此其自身就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体现。每一个高中生都在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成为未来的社会成员,对于学生自身来说就需要具备较为完善的社会人格,并加强自身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体现。良好的人格是高中生踏人社会的必要基础和条件内容之一,只有具备完善的人格和思想意识,才能够在社会上受到别人的尊重,才能够在未来的发展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更加适应当前的社会。

1.2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格取向

在当前的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知识内容透漏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个性美感,学生在进行语文课本学习的过程中就能够加强对此类情感内容的感知,其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形成完善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还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高中生自身具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和思维高度,其会在自身理想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人生具有更加完善的规划。高中语文教师在此过程中,要逐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格教育,以此来帮助学生向着更加健康和乐观的方向进行发展,以此来促进健全入格魅力的体现。

2.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策略

2.1通过文學形象分析,进行人格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能够对学生产生影响和促进的文学教育形象,例如,“卧薪尝胆”的勾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这些人物对于学生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意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此类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总结,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基础,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例如,教师在进行《离骚》等相关文章的讲解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对于文章大意进行重点分析,加强词汇和语言的理解与掌握。之后就是对文章的主题内容进行深化探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体会屈原自身体现出的爱国精神与情怀,并在此过程中加强屈原对祖国一片忠诚之心的体会。并理解其对人民的深情热爱,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对奸人的极端愤恨的人格魅力。

2.2教师自身要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

教师是当前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引导者。由于高中生自身性格发展和思维意识较不完善,因此其在生活过程中会下意识的对榜样型人物进行模仿,这就导致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自身人格魅力的养成,并以此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影响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交流来对自身语文知识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提升,在生活过程中,教师要体现出自身积极向上、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同时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出自身的爱岗敬业的态度。由于教师自身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之一,教师自身的优秀人格塑造,也能够帮助学生加强对于自身、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喜爱,以此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进行人格教育

小组合作的方式主要是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充分展现自我的平台,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此平台上充分的进行自我展现,并逐渐了解自我存在的价值。同时,教师通过此平台的建设还能够平等的为学生提供各种表现自己的机会,帮助学生正确的对自身进行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在进行问题的独立思考过程中,能够有效加强自身与他人之间的思维交流与沟通,这不仅有意识的对学生的独立性进行了培养,也教会了学生如何进行倾听与学习。这样,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感染,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同伴直接人格的熏陶与感染。渐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人格塑造,以此来帮助学生向着更加健康和乐观的方向进行发展,以此来促进健全人格魅力的体现。

3.结语

在高中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人格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良好性格和品德的养成,帮助学生正确树立自身远大理想和实际抱负,以此为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社会传播正能量。为此,相关的教育工作者要在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进行人格教育内容的传播,加强对相关理念的理解和掌握,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各种高质量、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乐,浅论高中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渗透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 鲍丽芳,高中语文人格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3]龙雨,人文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吕蕾,出生年月:1981年12月22日,性别:女,籍贯:河北顺平,最高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新课改。

儿童人格培养美术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职高生正处在从个体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一段时期, 是个体一生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期。处于青年初期的学生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我开始进行较清晰和深入地思考,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开始形成, 并关注自己的未来。这一时期也是个性的定型期和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阶段。这意味着这一时期的生活经历与环境教育都对职高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 职高生生活环境与教育是否恰当, 直接关系到职高生良好道德人格品质的形成。适当的道德人格教育可以促进职高生良好道德人格品质的形成, 不适当的环境影响与教育, 则会导致职高生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 乃至变态人格的形成。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 在职高生这一时期, 出现情绪不稳定、嫉妒、自私、自卑、自大、脾气暴躁、叛逆、攻击性行为等不良心理与行为问题。而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主要是不当的教育与环境影响造成的。对于这些不良的心理与行为, 如果我们不及时纠正, 则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人格健康与发展。所以, 从消极方面来说, 道德人格教育有助于解决职高生成长过程中存在某些不健康的心理与行为。

从积极方面来说, 道德人格教育有利于职高生良好道德人格品质的形成与发展。职高生阶段, 他们的知识经验不足, 生理和心理处于发展时期。但是, 他们具有良好的进取心态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些良好的心态和发展潜力的形成与发展, 不仅依赖于所处的社会环境条件, 而且需要个人良好的道德人格品质。不同国家关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表明, 上进心、求知欲和持久性等等非智力因素或道德人格特征对于智力发展有积极的意义。但我国传统教育并未能很好地处理智力与非智力的辨证关系, 在职高生阶段, 忽略了学生非智力因素或道德人格品质的发展, 导致学生自主学习性下降、厌恶学习和看书, 因而阻碍了他们智力的发展、潜力的发挥。由于道德人格教育发生的潜在性, 并没有使学校看到它产生的直接效益, 但是它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动机和健康的人格, 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智力的发展, 并在最大限度上促进职高生潜力的发挥。

2 职高生道德人格的缺失

2.1 信仰存在感性的认识, 道德价值取向多元性

职高生作为接受一定程度文化教育的群体, 是未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自身的道德水平对未来社会与国家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 社会规范与价值体系已经开始内化, 具备了一定的道德品质, 但是由于受教育程度有限及对社会主义初步了解, 部分学生意识不到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使得他们的理想信仰存在着感性、模糊的认识。

市场经济带来好的精神食粮, 也会带来坏的精神食粮。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思潮的变化使得部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追求越来越实用化和功利化。通过在2008年10月9日对某职业高中的职高生的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 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 55%以上的学生选择“为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 在对“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有40%的学生选择“为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35%的学生选择“为社会多做贡献”, 20%的学生选择“实现自己的理想, 实现自我价值”。而在入党的动机一栏中, 有近30%的学生入党的动机带有功利性倾向。从以上数据, 我们不难发现, 当代职高生道德品质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自立、竞争、公平等时代意识明显增强, 但同时又注重现实, 讲求实际, 崇尚自我,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向。

2.2 道德情感淡漠, 责任意识弱化

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道德人格内容的满堂灌, 但学生却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 对道德人格内容没有吸收并内化, 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教育的失败, 这就必然会出现一些职高生在选择行为时对道德抱无所谓的态度, 缺乏相应的道德情感。首先, 对不道德的行为缺乏厌恶、憎恨感, 有些同学看见罪犯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时, 似乎没看见一样, 没有“该出手的出手”;其次, 对道德榜样行为缺乏敬佩、仰慕之情。职高生道德情感淡漠, 必然会引起行为上的不负责任, 即责任意识弱化。强烈的责任意识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 培养职高生的责任意识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轻视的影响。但是由于职高生自身意识发展水平的局限, 以及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他们缺乏苦干的精神, 重视自我需要, 自我发展, 忽视社会需求, 冷落他人。

2.3 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脱离, 道德行为的双重性

目前在高中阶段, 很少有人去思考人生的精神问题, 道德人格修养似乎变的无关紧要了, 人的良知、情操、人格日益贬值和失落。这种对于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 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以及善恶不分、邪正混杂的生活状态导致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困惑和迷茫, 最终的结果, 只能是导致青少年学生言行脱离。他们心里知道应该怎样做, 但在实际上却没有那样做, 认知与行动相分离。调查数据显示, 85%的学生崇尚无偿奉献, 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93%以上的有助人为乐的行为, 85%的学生认为应遵守社会公德, 职业道德, 家庭美德。他们表示愿意无偿献血, 做义务劳动等社会公益活动;信奉在社会交往, 经济交往中应人人平等, 讲究诚信;提倡孝敬父母, 尊敬师长。但问及在今后工作生活中你是否行贿, 20%的学生选择“肯定不会”,75%的选择“看情况而定”或“说不准”,还有不到5%的学生认为“肯定会做”。这就是能遵守基本道德规范, 但存在诸多的困惑, 导致其道德判断的偏颇, 出现道德行为的双重性的表现。

3 职高生道德人格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主观努力——道德人格自律

尚志。孟子说“志”即是“仁义而已矣”。职高生要想进行自我道德人格修养, 首先是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目标, 严于律己, 确立正确的道德修养态度。这个道德理想目标就是“道”, 立志就是“志道”。孔子说“志于道, 据于德, 依于人, 游于艺”。儒家哲人认为凡人皆应尚志, 尚志不在于求荣华富贵, 不在于锦衣美食, 而在于得道, 体现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意义, 其价值高于对物质生活的享受, 高于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也高于自己的生命。志于道, 至于仁义, 是对社会大众的要求, 或贫或富、或年长或年幼, 只要尚志, 努力从事于道, 就可以成为道德人格修养方面的圣贤, 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3.2 客观影响与教育——教育环境的整治和优化

家庭对职高生道德人格的培育有很大影响。职高生在独立生活之前, 在多数时间是与父母生活在一起, 因此, 家庭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深深烙印在职高生的心灵上, 都会影响他们个体未来的生活, 塑造着个体的道德人格。一般来说, 人的社会化过程可以明显地分为两个领域:一是接受家庭教育的熏陶;一是接受社会的教育 (包括学校教育和舆论引导) 和约束。

摘要:职高生的道德人格教育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困惑和价值失落, 是建立和谐社会比不可少的一部分。本文从信仰的感性认识、道德情感的淡漠和道德认知与行为的脱离的角度分析职高生道德人格缺失的现状, 并建议从主观努力和客观教育两方面培养职高生的道德人格。

关键词:职高生,道德,人格,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 姚新中.道德研究与伦理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2] 白生中.浅谈教师高尚道德人格所起的教育作用[J].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2.

上一篇:课程整合高职土木工程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信息质量内部控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