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感体验范文

2023-12-07

注重情感体验范文第1篇

针对如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文教学中的多种具体问题, 结合课改精神,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下, 就如何进行作文教学工作, 谈谈本人一些粗浅的认识和看法。

1 激发情感——做好写作的准备

作文要有感而发, 切忌无病呻吟。为了做到这一点, 教师应该做好激发学生情感的工作, 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人是有感情的动物, 每个学生也都是有感情的, 学生写作时之所以会写不出真情实感、无病呻吟, 主要是他们的情感没有被激发起来。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在进行作文教学时, 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 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教学时尽量少写命题作文, 一般我们给他们划定一个作文范围即可, 不要限制得太死, 让学生有自由选择和充分发挥的余地。平时作文练习时, 我们可以常用学生身边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为材料, 要求学生写自己的看法、意见、心得、感受等。这样一来, 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自己融入到作文的情景之中, 将写作变成记录自己是感受, 他们自然就会有话说, 有话写, 学生就能在自我发现的过程激发自己的写作欲望, 变外加的“要我写”为“我要写”, 变写作负担为写作乐趣。

为了让学生的写作能够有真情实感, 老师同时要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 重视学生的情感, 尊重学生的情感, 做到师生之间能够有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让学生能够“心有戚戚焉”。和学生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在课堂上集体交流, 也可以课后单独交流, 还可以在作文批阅时借助评语进行交流。本人有一个习惯, 在给学生的习作写批语时, 都坚持做到情真意切, 从来不写泛泛而谈的批语。窃以为, 作文批语, 至少可以起到两个作用:对习作进行客观的评价, 此其一;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此其二。曾经有一学生, 在自己作文的字里行间中流露了生活中的苦恼。本人察觉以后, 就以评语的形式, 用了大量的篇幅, 耐心的为他分析面临的困境, 并为他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办法。不久, 学生就在我的帮助下走出了困境, 精神面貌有了根本的改观, 同时, 他对作文的热情也被激发起来了。

2 加强鼓励——创作不竭的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只有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教学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让学生产生兴趣,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充满信心。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教育和赏识教育。现在的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 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 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 挖掘出他们不竭的创作动力。学生的每一篇作文, 不管成功与否, 都是他们苦心经营的结果, 他们劳动的付出都渴望得到承认, 因此要善待学生的劳动成果。作文讲评中, 要针对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 从字的书写、词语的运用、语言讲究、行文布局、表达技法、写作态度甚至一点微小的进步中找出闪光点, 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我的一名学生, 他性格内向, 以前写作文应付了事, 字迹不清, 语言不通。有一次, 我让他写自己对班内同学打架及自己对这件事的反感, 他详细地谈出自己的感受, 很有真情实感。抓住这一点, 我在班内对他进行了表扬, 特别是他为班集体着想的美好心灵, 没等我说完, 班内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的肯定和同学们的鼓励, 让他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以后, 在不断的鼓励下, 他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现在, 他已在学校的刊物上发表了两篇作文。

3 注重积累——拓宽写作的天地

要写好作文, 学生心中首先要有东西可写。很多学生觉得作文无话可写, 关键就是他们平时缺少积累。积累对于学生写作来说, 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平时积累做到“心中有丘壑”, 写作时才能“文思如泉涌”。这里的“积累”除了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的积淀外, 侧重指课外文学作品的阅读拓展和相应练笔。依据长期的教学实践, 本人以为, 学生写作材料的积累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首先, 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写日志的习惯, 文章不论长短, 内容范围不做任何限制, 让学生每天对自己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进行记载。天长日久, 就可以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同时每日都动笔, 也是对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重要的锻炼。对于学生的日记, 老师应该适时的进行检查, 不要看内容, 主要看是否写了。其次, 老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带学生到外面去参观、访问, 特别的对一些有重要意义的场所。在参观访问的过程中, 要耐心的给学生讲解他们不懂的问题, 都让学生提问, 让学生去从现实中体验生活, 增强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和了解, 提高他们的领悟能力。再次, 老师要督促学生多阅读。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书读的多了, 文章自然就写得好了。对于重要的书籍和文章, 要多读, 反复读。此所谓“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每个人的直接经验是很有限的, 更多的是通过读书, 去体会和领悟别人的经验和感受, 从而达到感同身受。作文素材的积累对于任何一个初学写作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老师一定要在这个方面对学生多指导。

当然, 作文教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学问, 是一项很专业课题, 需要我们所有的同行为之共同努力。我们任重而道远。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文教学的成功与否, 直接决定语文教学的成败。然而, 现今的作文教学举步维艰, 学生写作能力日趋地下, 前景不容乐观。本文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依据, 对作文教学发表一些看法, 权当抛砖引玉。

注重情感体验范文第2篇

摘要:在新时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完善的知识体系、较高的技能水平,还需要拥有良好的情感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在充分认识情感教育重要性以及必要性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教材内容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在充满情感教育内涵的语文课堂活动中逐步提高,使学生的人格修养更为完善,促使语文课堂活动的开展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高中语文;情感体检;教学策略

引言

立德树人教育的宏观框架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以及社会实践等方面的内容,而情感教育又是贯穿于整个框架的脉络主线。语文这门学科不但具有良好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元素,为情感教育的落实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其对事物的情感认知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价值取向以及生活阅历等要素有针对性地渗透情感教育,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立德树人教育中的联系作用,进而高效实现高中语文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一、情感教学的基本概述

情感教育本质上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知教育的补充。通过认知强化情感,导致知识分子和理性理解受过教育的人,通过相互强化的情感体验,促进思想作为学习阅读语言的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是有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新教育模式。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通常应用于阅读模块、诗歌、研讨会、小说和写作,使教师在正式讲座中引导学生积极情绪,充分发挥情感适应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共享,突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年龄、接受能力为情感教学基础,深入发现教材

二、高中语文情感体验教学策略

(一)通过诵读强化学生情感体验

诵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诵读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赏析文本奠定基础。通过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文本体验,增强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应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经典朗诵录音或视频,为感受文本蕴含的情感创设氛围。在此基础上再深入诵读,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针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词句进行前期指导,让学生在诵读中特别留意这些重点词句在文中的用意和作用,并体验语句的轻重缓急、情感变化。诵读方式方法要丰富多样,如单独朗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形式。无论采用哪种诵读方式,都必须要将体验作为诵读的主要目标。

例如,学习《相信未来》这篇文章时,教师在诵读前要和学生一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目的,同时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学生通过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环境从而在诵读过程中结合个人的情感理解,从情感体验的角度出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在诵读时将其表现出来。

(二)结合社会时事热点,让课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有效衔接

处于高中学习阶段的学生需对社会时事热点加以关注,这既是高考语文的指向性要求,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要求之一。得益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丰富,耗费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等也越来越小,高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语文课本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所学的语文知识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历史与现实的一脉相承。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的社会时事热点,并在引导学生对社会实事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渗透品德教育。

例如,教师教学《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文时,可以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播放一些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更加深入地了解伟大的党,使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能获得积极正向的教育,使学生的精神和文化在语文知识的浸染下受到陶冶。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吸引学生情感的注意力

当今教育部门持续改革中,情感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学是语言教师帮助学生构建性格和道德的基础。随着社会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高中教师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会如何情感学习,如何构建学生的情感。为了实现学生的情感教学,语言教师可以在许多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扩大教科书中没有的知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并使学生参与语言教学。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多情感表达,促进男女生的充分福利,使教学更加有趣。例如,教师在讲授《激素》教程时,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的优势,调动学生情绪,优化课文色彩,促进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和情感体验。通过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审美兴趣,使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追求理想意识,促进情感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四)开展生活化教学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言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积极教学,有助于情感教育的实现。这样,考虑到情感教育目标,教师就可以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体验,同时拓展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使高中文学专业的情感教育具有意义。同时,课馀时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认真对待日常生活中包含的语言知识,同时收集情感元素,以微妙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情感感受。

例如,在解读《情景》文章时,可以指示学生从作者的角度思考他们所做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和祖母之间传递的情感。此外,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可以给学生分配不适当的课外学习困难任务,认真听取父母和祖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意见,详细记录历史,同时鼓励学生从老年人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状况,认真思考老年人的形成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这样,通过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改善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从而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样,教师在解释“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课程时,也可以在哲学上使学生思考“爱”的本质,建立在各种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生活情感,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结束语

作为语言培训活动的一部分,将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习,以满足“伟人”哲学的学习需求,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有助于语言教学的健康发展,对学生审美价值观的逐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选.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情感体验[J].新课程研究,2020(01):124-125.

[2]穆念锋.论情感体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语文天地,2019(19):88-89.

[3]丁琳慧.论高中语文教学的情感体验[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1):120-122.

注重情感体验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了声乐演唱中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情感体验在声乐歌唱中的作用和运用三个方面的问题,歌唱家在演唱时只有充分运用好情感体验,才能演绎出美妙动听的音乐作品。

关键词:情感体验 声乐演唱 作用 运用

声乐艺术是人类运用美妙的声音塑造出一种可供听众发挥极大想象力的艺术形象,歌唱家通过融合了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达作曲家的思想情感。如果在声乐演唱中不能够把人们生活中最深刻、最真挚和最细腻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来,再动听的声音也是索然无味的。优美动听的声乐作品需要演唱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与表达,尤其那些抒情浓厚的声乐作品,需要歌唱者把其中蕴含着的细腻情味给演绎出来。中国很多歌唱家在演唱一首首动听的民族民间歌曲时,都把各个民族不同的思想情感和韵味充分表现了出来,所以才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广泛喜爱。如宋祖英演唱的《小河淌水》、李娜演唱的《青藏高原》、布仁巴雅尔演唱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等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感染着无数观众,所以情感体验在声乐作品演唱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一名优秀的歌唱家应该从心理素质、文化修养、形体语言等几个方面,较好地进行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一、声乐演唱中的情感体验的获得和表达

声乐演唱是最善于表达情感的艺术,演唱时发乎于声而及于情,演唱者通过一个“情”字把听众带进了一个心灵情感世界。要想运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声乐演唱打动听众,作为演唱者就必须分析歌曲产生的背景,了解作曲家的情感世界,运用自己独特的演唱魅力和情感,表达出声乐作品中作词者的思想情感,让观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因此,情感获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演唱者从各个方面深入研究歌曲本身,当然也需要演唱者本人丰富的音乐知识和阅历,也需要对歌曲音乐深刻理解和把握,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情感。

首先要研究声乐作品的创作背景。因为音乐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精华的凝练为典型,具有着广阔的社会时代背景。例如,在演唱歌剧《洪湖赤卫队》很多插曲时,就需要了解当时复杂的社会斗争形势,《没有眼泪没有悲伤》《看天下劳苦人民都解放》是韩英在国民党地牢中和母亲两段生死离别的演唱,唱词非常感人,饱含着韩英书记对党的无限忠诚,对战友们的无限思念,对劳苦大众的无限热爱之情,也饱含着对母亲的无限留恋和无法报答养育之恩的痛苦心情。在演唱《洪湖水,浪打浪》这首歌曲时又要表现出赤卫队打胜仗之后的喜悦之情。作为演唱者要深入理解作品创作时代背景和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用饱含深情的演唱把歌曲中的真挚情感表达出来,用质朴的艺术手法渲染剧中人物细腻而复杂的心理,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

其次,要从作品本身歌词和旋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歌曲是通过旋律对思想感情内容进行造型的,通过旋律的速度、力度、强弱把握,快速旋律节奏能够充分展现热烈欢快、活泼愉悦的情感,例如歌剧《白毛女》中的《十里飘雪》刻画了杨白劳一生的苦难遭遇。歌词是声乐作品意境的载体,它直观表达出词作者的情感,歌唱者深入理解体会歌词的思想内涵是情感体验激发的关键,演唱者通过歌词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总之,声乐作品中的歌词与旋律是相辅相成的,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准确表现出作品本身的情感,才能真正获得情感体验。

最后是情感的表达与共鸣。演唱者对歌曲本身创作背景、旋律和歌词全部理解和掌握之后,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演唱技巧将声乐作品的情感和文化内涵表达出来,演唱者运用熟练的演唱技巧把歌曲中所蕴含的浓郁情感表现出来,就会给听众以听觉上的美感,才能从心灵上感染和打动听众,才能演绎出感人肺腑的艺术篇章,体现声乐演唱艺术的魅力和真正价值。

二、情感体验在声乐歌唱中的作用

首先,情感体验有助于把握歌曲的思想感情。情感是声乐作品的灵魂所在,听众虽然听不懂世界各民族的语言,但是能从声乐演唱中感受到真挚的情感表达,这是因为人类的情感是相同的,声乐演唱者真情流露就是对乐声的充分理解和把握,抓住歌曲的思想内涵和所蕴含的真挚感情,寻找到贯穿于歌曲的情感线索,这就要求歌唱者要具有分析作品的能力、良好的文化修养和感悟能力,充分调动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欣赏欲望,这样才能打动和感染观众。其次,情感体验有助于音色的表现力。演唱者通常运用美妙的音色、丰富的表情和姿态语言来增加对声乐作品情感的体现和表达,音色不同演唱效果也就不同,带给听众的感受也会大相径庭,所以音色在歌曲演唱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歌者运用丰富的情感展现音色的魅力,通过美妙动听的声音和精湛演唱技巧,增加音色的表现力。例如在演唱《牧羊曲》这样的抒情性很浓厚的声乐作品时,就需要运用清脆甜美的声音,演唱过程中,根据感情的变化不断调节音色,给观众一种柔美的感受。如演唱《黄河怨》时要注意舒缓、低沉、悠扬的旋律节奏转换,给人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变化。第三情感体验有助于呼吸的控制和恰当运用动作演绎作品的思想情感。演唱者运用较为真挚的情感向听众传递歌曲中丰富的信息,通过表情、动作和呼吸等来表现歌曲中情感变化。例如演唱一首欢快愉悦的歌曲,演唱者脸上荡漾着喜悦的表情,可以让听众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喜悦情感。还有恰当适宜的动作也会影响演唱效果。总之,情感体验有助于加强歌唱表现力,准确把握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歌唱风格和审美情趣,有助于思想情感的表达。

三、情感体验在声乐演唱中的运用

歌唱者通过一定的表演技巧、声音力度、演唱速度、声音色彩等声音语言,运用曾经体验的情感将歌曲中的形象表达出来,让观众也体验到这种情感,以期引起观众的共鸣。那么如何在声乐演唱中运用好这种情感体验,就值得歌唱者们在艺术实践中进行研究与探索了。

首先,歌唱者们要汲取社会生活源泉中丰富营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只有对现实生活进行充分的体验、提炼、概括与加工,才能创作出感人至深的音乐作品。只有汲取丰富的现实生活营养才能创作出充满生活气息的、观众喜爱的艺术作品。例如对草原有着眷恋情深的席慕蓉曾经写下了《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著名草原歌唱家布仁巴雅尔也是一位生长在草原的蒙古族汉子,他通过自己对草原质朴的爱,深情地演绎了这首歌,感动过无数人对草原的向往和深情,这是因为他们从草原牧民那儿汲取了现实生活的营养。如今在这个商业化的时代,很多艺术家放弃了艺术操守,很难创作出《山路十八弯》《青藏高原》《喀什噶尔女郎》这样优秀的民族歌曲。

其次,在演唱之前要深刻体悟声乐作品中的思想与情感内涵。声乐作品中的思想情感是无声与静止的,需要通过演唱者把无声的音符转化成有声有情的音乐形象才能感染观众,这就需要歌唱家的二度创作,歌唱家在忠于原作基础上进行自己独具匠心的艺术处理与加工,在全面理解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创作时代背景和作曲家的思想感情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想象力和思想情感表现,深层次地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和意境,准确生动地再现音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特点。例如齐豫演唱的歌曲《橄榄树》,歌唱家不仅拥有精湛的演唱技巧和良好的艺术修养,更重要的是他深刻理解声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并通过自身丰富的情感体验来进一步挖掘作品更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他的演唱呈现给听众一种淡淡的忧伤和缕缕乡愁。要想深刻理解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就需要歌唱者重视对歌词的理解,对作曲家创作风格、创作特征、创作背景和时代特征的理解,还能够准确表现作品的速度、力度、节拍以及表情记号等。例如在演唱王志信改编的歌曲《兰花花》时,通过歌曲中的力度、速度以及表情术语的变化,通过旋律的变化、节奏的律动、曲调的结构、调式的转换上,表现兰花花强烈愤懑的心情和向命运抗争的决心,把兰花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和对幸福的追求充分表达出来。

第三,要不断提升歌唱者的综合素质。大力提升歌唱者的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有助于情感体验的在歌唱中的运用,在艺术创作与艺术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个人的思想修养、知识修养和情感修养。思想修养与歌唱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是紧密相连的,先进的、进步的世界观可以提高演唱者的艺术品位和格调,激发健康演唱感情。丰富歌唱者的知识修养,包括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艺术理论方面的知识修养和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修养等。培养歌唱者的情感修养,包括喜、怒、哀、乐等心理活动,升华歌唱者的日常情感,健康完善的审美情感才能打动听众。不断加强歌唱者的艺术实践提高演唱表达能力,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恰当运用共鸣腔体,在歌唱过程中充分发挥各个共鸣腔体的作用,合理调节共鸣的比例,这样才能获得圆润、动听、悦耳的声音,才能使声音在音量、音质、音色及声音的穿透力等方面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四、结语

作为一位声乐工作者不但要担负起声乐教学任务,还要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进行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工作,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对于传统民族音乐的继承和民族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声情并茂的演唱和情景交融的舞台表演,才能真正感染听众,引起他们强烈的感情共鸣。作为一名合格的声乐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让学生弄清楚情与声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声音技巧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声乐演唱时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启迪,从而能够准确、科学地、创造性地演唱一首声乐作品。

注重情感体验范文第4篇

1 创设情境, 触发体验

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文章的作者对话的过程, 且作者的表情达意是在特定环境中感物触怀的某种体验, 读者只有用自己的体验去触摸作者的体验, 才能去掉隔膜, 较为准确地理解文章的意义。俗语说:“身临其境, 才知其中滋味”。在课堂上, 教师要想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 必须根据课文内容, 创设适当的情境, 触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参与到课堂中, 与课文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例如:在教学《春酒》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在导入时, 我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交流:外出的亲人每次离开家乡的时候, 行囊中一般都会带哪些故乡的特产呢?根据这个话题,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同学说, 带的是故乡的腊肉;有的说带的是故乡的粑粑……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谈话:这些东西都寄托了他们怎样的情感?学生大部分都能想到——思乡之情。在此体验的基础上, 再深入学习《春酒》, 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思乡之情。

又如, 在教学《秋天》一课时, 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秋天的美, 从认知上营造秋天的氛围, 感知秋天的美好, 然后再走进课文。通过比较对照, 学生不仅深刻地感受到秋天的美, 也学会了如何去描绘秋天的景色, 掌握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2 借助多媒体课件, 冲击感官, 激活体验

由于多种原因, 教材中所选的一些课文与我们的学生的实际生活有一定的差距。学生没有这样的体验, 学起来就很难把握课文的情感。久而久之, 学生就会觉得学习索然无味。遇到这种情况, 要想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借助多媒体课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如, 在教学《黄河颂》一课时, 由于黄河离我们比较遥远, 学生没有真正见过气势雄伟、汹涌澎湃的黄河。所以, 要想让学生的脑海里展现出活生生的画面, 进而读出诗歌的情感, 那就很难了。于是, 我借助多媒体课件, 将黄河的视频资料展示给学生。这样, 学生就能真切地看到滚滚的黄河水, 听到惊涛拍岸的巨响。在营造了身临其境的感受之后, 再让学生读诗歌, 不用教师过多的指导, 学生就能很快地读出黄河的雄伟气势。

又如, 在教学《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时,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那奇形怪状的枯枝, 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一句话所蕴含的情感, 我也借助多媒体课件, 投影出胡杨林枯死的图片, 将无形的文字描述转换成有形的视觉冲击, 让枯死的胡杨林自己说话, 以此来弥补学生对表象认识的不足。看到此情此景, 没有一个学生不为之动容, 不需教师多讲, 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句子背后所包含的情感。

3 重视朗读, 反复品味, 调动体验

朱自清说:“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通过阅读课文, 能领会其中丰富的情感, 捕捉细腻的情趣, 产生“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情感共鸣。在朗读的过程中, 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文中的情与物融为一体, 用自己的声音表达出来。情感来了, 体验自然就来了。在教学《安塞腰鼓》一文时, 由于该文语句节奏鲜明、气势恢宏, 文章艺术性很强, 如果没有阅读体会, 学生很难把握课文的情感。所以, 我将大量时间放在朗读上, 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兴趣, 我采用多种朗读教学方式, 如听录音读, 教师范读, 学生朗读。经过反复的朗读训练, 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语言节奏以及情感的起伏跌宕, 读起来有声有色、兴致盎然, 体验自然也就读出来了。

一般而言, 采用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的方式常常较为曲折含蓄, 教师要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使学生进入情境, 亦即进入作者所描述的意境当中去体验, 把作者所摹状的内容再现眼前, 反复玩味, 用心体察, 这样才能触摸到作者的情意脉络, 深切体会到作品中的情致意趣。如在教学《秋天》时,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体会下列文字: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的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让学生重点品读“飘”、“饱食”、“稻香”、“肥硕”、“栖息”等词。通过这一教学活动, 拓展思维, 调动体验, 展开想象, 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秋天的丰收美景图, 充分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4 以情激情, 激发体验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毕竟是一群未成年的孩子, 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经历和认知水平, 有些情感体验是他们难以自发产生的。而作为教师的我们相对来说更容易把握课文内容, 达成相应的体验。这时, 教师就可以很好地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了, 以自己的体验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借助以下手段来传达出自己的体验:饱含情感的语言, 抑扬顿挫的语调。这样, 让学生随着教师的情感暗示, 慢慢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中, 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但文章的基本情感是相通的。如, 在教学《社戏》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真的, 一直到现在, 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我用回味、留恋的语调发问:“那夜的豆并不好吃, 那夜的戏也并不好看, 但作者为什么还这么说呢?”这样, 通过教师的语言激励和情感激励, 拓展学生的思路, 产生思想碰撞, 达成情感体验。

除了教师的引导、暗示之外, 学生之间的交流也能很好地开启他们的思维之窗, 拓宽他们的视野, 进一步激活他们的体验, 从而全面地体会文章或句子的情感。通过相互交流, 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获得多层次的阅读体验, 进而发散思维, 提出新问题, 通过发扬团队精神, 进行探究性学习。

摘要:“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这是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创设情境、利用课件、重视品读以及情感激励四个方面阐述了语文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语文课堂,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3 (8) :9~15.

[2] 倪文锦.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注重情感体验范文第5篇

一、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是参与情感体验的前提

情感体验指的是由欣赏作品、演唱作品或者演奏作品所引发的一系列情感反应, 是在音乐审美感受基础上的认知升华[1]。音乐欣赏中是一种善于表现情感的艺术, 欣赏者需要置身于其中, 通过情感与音乐的有效融合, 实现情感交互、交融, 实现个人情感与音乐共声息, 犹如一股清泉自由流淌, 感受音乐美、体会音乐美, 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2]。

音乐作品是人们欣赏、审美的对象, 也是创设音乐作品, 表达音乐作品思想情感的重要方式。音乐创作中多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出来, 主要表现为张弛有力, 力度强弱以及速度快慢等等, 以节奏作为骨架发展成为旋律线, 这种结构称之为音乐作品的物理结构。音乐欣赏中需要了解音乐作品的物理结构形式, 将理性知识融入到感性体验当中, 在音乐欣赏中和音乐创作者融为一体。

以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例, 需要全面了解全曲由奏鸣曲式的呈式部、展开部与再现部的结构等, 进而把握“草台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式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3]。在掌握音乐作品结构形式的基础上, 更加准确的倾听音乐, 完整的认识音乐。

二、把握音乐音响的整体情绪是获得情感体验的关键

音乐具有丰富的魅力, 人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能够随着音律的波动, 心情随之荡漾, 音乐之所以具有迷人的魅力, 正因为其包含着人们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 属于人们精神的产物。在音乐欣赏中, 需要全面把握音乐音响的整体情绪, 进而真正投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深刻体会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感内涵, 感受音乐欣赏与音乐体验的意义。

比如《黄河大合唱》歌词刻画了游击队健儿端起土枪洋炮, 挥动大刀长矛, 在青纱帐里、万山丛中, 为保卫黄河, 保卫全中国的场景。齐唱中可以借助卡农的歌唱手法, 通过歌声此起彼伏的荡漾, 增强音乐的音响效果, 营造较大的气势氛围, 展现出民族团队与共同努力的场景。

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 根据其节奏的快慢、韵律的发展等等, 会给人以不同的音乐欣赏感受。喜悦的音乐节奏则会相对比较欢快, 节奏明快、句法短促、向上跳跃的运动形态。而怒则包含激动、愤怒等等, 在音乐中常用强有力的节奏予以表现, 形成一定紧张的氛围[4]。比如在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引子部分则采用小调、急板予以表现, 这段序奏曲从弱拍到强拍的力度变化, 像是一种号召性的惊心动魄的音调, 醒狮般的吼鸣似乎在发出警告。而“哀”则表现为悲哀和伤感的情绪, 音乐节奏相对比较缓慢, 音调低沉。比如欣赏柴可夫斯基的《第六悲枪交响曲》中序奏中, 沉重、哀叹的音调则呈现出一位历尽坎坷的人物形象。

不同的音乐音响结构, 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 在曲调方面, 大调式的音乐具有强劲, 气势磅礴的特点, 以《歌唱祖国》为例, 力度浑厚, 歌声嘹亮, 展现出庄严、雄伟的气势。而小调式的音乐则具有柔和、暗淡的特点, 比如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中, 则具有回忆、沉思的特点, 能够使音乐欣赏者能够跟随着音乐一同进入沉思中, 感受音乐的整体情绪, 把握音乐的情感内涵。

三、丰富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是情感体验的基础

丰富的文化修养有助于音乐欣赏的情感体验。音乐中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 深刻和细致地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 是音乐欣赏中情感体验的基本要求。但是这种情感内涵通常与音乐之外的相关因素密切相关。比如乐曲中所产生的社会环境, 作曲家的个人人生阅历等等, 均影响着音乐的内涵。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需要深入了解作曲家思想内涵、情感抒发特点的基础上, 从哲学、心理学以及艺术学等方面, 透过音乐作品深层次领会其中的情感内涵, 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欣赏中国民间乐曲《江河水》中, 如果仅仅从乐曲的音调、节奏以及旋律等方面进行倾听, 则难以感受其中的情感内涵。但是如果在全面了解历史发展背景, 明确知晓中国劳动妇女深受盘剥、欺压的境遇的基础上, 分析音乐、欣赏音乐, 则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音乐中的情感内涵与思想精华。文化艺术修养能够直接影响音乐欣赏者的欣赏能力、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等, 具体醍醐音乐的深层次内涵。

同时, 丰富的人生阅历也能够提升音乐欣赏者的个人欣赏能力, 音乐作品与生活息息相关, 将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音乐欣赏活动中, 能够通过适当的联想等方式, 唤起音乐欣赏者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四、结束语

音乐欣赏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对音乐进行聆听, 从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 精神的愉悦, 获得理性的满足。音乐欣赏活动中以一定的音乐审美为对象, 能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美的感受与鉴赏。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 需要深入感受音乐中的情绪变化, 积极投入音乐活动中, 感受音乐世界的美妙。

摘要:针对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进行分析, 从了解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是参与情感体验的前提, 把握音乐音响的整体情绪是获得情感体验的关键以及丰富的文化修养与人生阅历是情感体验的基础三个方面分析, 以期能够更加深入的体会音乐, 感受音乐之美。

关键词:音乐欣赏,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 梁子贞.浅析大学生音乐欣赏教育——从《指环王》的音乐谈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J].电影评介, 2011, 16 (18) :71-72.

[2] 牛焘.运用情感想象, 理解音乐之美——谈高中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J].黄河之声, 2012, 02 (15) :112-113.

[3] 方建军.谈音乐欣赏教学中的体验策略——以《沃尔塔瓦河》教学活动为例[J].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2, 02 (14) :122-124.

注重情感体验范文第6篇

一、艺术设计的含义

所谓艺术设计, 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 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 还具有实用功能。除了实用功能外, 艺术设计中的美学更是使得任何元素, 任何形式都存在着某种视觉联系。我们看一棵树, 一个房子时, 一开始被他的外形所吸引。之后又会被它周围的元素所影响, 带动我们的视野去感知周围的环境。

元素与元素之间往往会有某种联系, 除了物理位置的联系外, 还存在着情感上的联系。例如, 放在同一个桌面上的杯子, 有玻璃杯, 瓷杯, 塑料杯。选择哪一个器皿来饮茶, 也是取决于用户的情感化需求的。情感化可以让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元素, 联系起来。这也是艺术设计的奥秘所在[1]。

二、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体验

i Phone的从圆角到圆角, 圆角曲线的设计以及在设计最初阶段也同“无边泳池”这个意向相关联。所有的细节设计都遵循着不能让用户分心。用户体验一词也随着数字化产品的流行而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体验也称之为情感化体验。将事物的逻辑设计得更加高效与简洁, 以至于让用户操作起来更加有效率。但是如果界面不具有美感, 那么其良好的产品也会第一眼让我们忽略其中的逻辑与细节。我想这也是i Phone从圆角到圆角, 不断追求细节品质的逻辑。设计就像是一把钥匙, 打开虚拟世界, 进入到现实的世界, 从而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2]。

三、社会生活中的情感化设计

1、情感化设计中的共享经济

1978年由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和伊利诺伊大学社会学教授琼・斯潘思提出。共享经济, 一般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 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我所理解的其特点是, 共享物质资源, 精神资源, 从而共同获得经济利益。现在比较流行的共享单车, 就是通过互联网作为媒介来实现的, 通过这个平台, 人们可以交换物品使用。2016年底, 社会的情感需求让共享单车在社会中大肆流行了起来, 一夜之间, 各种颜色的共享单车似乎挤满了各大城市的路边。因为低碳出行的理念迎合了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满足了现代社会中的情感化需求。10分钟的路程, 步行可以解决, 但是到了20分钟以上的距离, 共享单车的出行就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或者是早上赶着去挤地铁的上班族, 在城市交通拥挤的时间段, 或者是路段交通工具的匮乏, 共享单车的设计就迎合了大众的情感需求。而其中所带来的社会变化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效率会高于私用自行车, 短距离出行, 共享单车的使用效率远大于私家车或者是出租车[3]。

2017年初, 共享单车的泛滥却是再次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占用公共道路, 阻碍行人街道。各地政府对共享单车乱停乱放、占用城市公共空间的问题开始进行调研和整治。这让我想起来哲学里的一句话:量化引起质变。量的积累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潜在的影响过程, 但是引起质变的度一定要把控好。现在路面上的共享单车已经是灾区一片。不断的量化, 没有把握好市场需求的那个度, 最终可能会反其道而行之。

2、情感化设计对未来设计的影响

情感一直是人类心理学中没有被充分研究的一部分。西北大学心理学系的教授安德鲁・奥托尼 (Andrew Ortony) 和威廉・雷蒙尔 (William Revelle) 等研究发现, 人类的大脑活动分为三个层次:先天的部门, 被称为本能层次;控制身体日常行为的运作部分, 被称为行为层次;还有大脑的思考部分, 被称为反思层次。每一个层次在人的整体机能中起不同的作用。每一个层次都要求不同的设计风格。这三个层次更是让我联想到马斯洛需求理论。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而艺术设计中的情感化设计更是人类对于情感需求的体现。

情感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设计在每个层次的需求也不大一样。外观要素构成第一印象形成的基础。当我们着重于某个产品的外观、触感等。行为层次与产品的使用及体验相关。体验本身包含了很多方面:功能、性能及可用性。而当我们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感到迷惑活着沮丧时, 或产生负面情绪。同时满足了使用中为用户带来乐趣, 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比如, 在看家具设计展的过程中就有这样的体验。一个折叠凳很轻便, 占用空间也小。方便移动又可以当作储存箱。功能很齐全, 几乎满足了日常生活对一件小型家具的需求。而另一个小凳子很笨重, 根本搬不动, 占地方, 只满足了凳子的基本需求。特意停留在原地观察了一下。模仿动物可爱造型的笨重凳子反而比功能齐全的折叠凳更加吸引消费者前来询问和购买。从我从事设计者的角度看这两个作品时, 折叠凳的概念是吸引了我, 但是真正勾起我的购买欲望的还是那个可爱生动的小动物凳子。

在产品设计中, 有吸引力的东西更能勾起人们的购买欲望, 有吸引力的产品除了在外观设计外, 例如颜色, 形态, 外观设计, 功能等方面, 最不可忽略的是其内在的情感需求与体验。但是不容忽略的是每一种产品迎合着不同的用户, 能够满足广泛需求的和喜好的是设计各式各样的产品。伴随着情感化设计的发展, IP知识产权在商业竞争中越来越大。IP所指的含义, 已经超越了知识产权的原始词义范畴, 已经成为了一种复杂的文化经济产业模式。整个文化产业, 影视业、游戏业、出版业等都在热火朝天的炒作IP。电影, 电视剧作为最大的传播媒体, 其所影响的文化也是巨大的, 人物所赋予的情感化设计往往能带动其文化礼品的发展, IP时代的到来也间接的反应了情感化设计必然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促进。全新的经济模式正在悄然影响着我们的社会。

摘要:艺术设计一般分为: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艺美术设计、服装设计、工业设计、染织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等。艺术设计早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相当重要组成部分。从共享汽车到共享单车……共享的背后, 其实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的转变。设计逐渐转向的是另一种全新的情感化体验。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主要谈论什么是艺术设计, 产品设计中的情感化体验, 以及社会生活中的情感化设计。

关键词:艺术设计,共享经济,情感化体验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 名词解释.

[2] 《艺术与视知觉》, 鲁道夫·阿恩海姆.

上一篇:辞退书怎么写范文下一篇:值周情况通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