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范文

2023-09-20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际经济贸易;国际经济战略;发展;谈判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促使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在经济一体化大背景下业带来我国国际经济的飞速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与挑战。如何在全球一体化下制定我国的国际经济战略,优先考虑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坚定不移的重要课题。因此,要结合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1.新兴经济力量发展迅速

世界经济中三股力量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3左右,它们分别是美国、日本、欧洲等。但是这三股力量进入21世纪后,其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在缓慢的状态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国内需求不足、人口老龄化加剧、经济增长无核心化等,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发达国家,也无形中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影响。相对世界上其他的新兴力量,其经济增长也出现了令人惊讶的速度,据不完全统计,在若干年之后两者之间的经济力量会出现相对持平的态势。

2.多边贸易体系谈判进展缓慢

当代世界贸易以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态势发展的时候,出现了新型的贸易保护,至此贸易保护主义换了一种形式更加盛行。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为上述的问题组织了多次的贸易谈判,但是由于国家之间的诉求点是不一样的,也没有最终的达成。多方国家在很多问题上不能达到一致,致使贸易谈判一直处于僵局。但是在这种局面下仍未组织贸易自由化、全球化的进程。

3.双边、区域自由贸易相对活跃

实现贸易自由化可以通过双边、区域经济合作等措施来实现。双边区域经济合作主要从科博登条约逐渐开始在国际蔓延的。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近些年,随着多边贸易发展进展缓慢的情况下,各国采取了新的途径来解决上述难题。即双边区域经济合作。这种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

二、国际经济贸易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我们既要认识到它的积极的一面,又要认识到它消极的一面。只有充分考虑到其两面性,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1.有利方面

(1)有利于引进外贸投资。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离不开外贸投资,外贸投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促进了我国经济贸易的发展。由于我国的现在国情,还不是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所有提升的空间还很大。外资的引入既能使我国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更加的深入,又能在外资的支持下,促进我国经济发生跨越的发展。

(2)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在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同台竞技,一个国家在本区域强大,不代表在世界舞台上强大。因此要想在世界舞台上竞争取胜,就得要重组和优化产业结构,使其更加完整、合理。在分工协作上要更贴合实际,从自身的角度上进一步细化。我国的企业也要及时转型升级,利用好转型升级的节点,将自己做大做强,在世界的舞台上取胜。

(3)有利于我国外贸发展。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东风下,使我国的外贸发生了质的飞越。摒弃了以往的低级的,没有附加值的困局,开始转向高级的、高附加值的新阶段。这种模式的转变促使外国资本的引入,使得我国企业间的资本流动速度加快,更有效的与国际市场的衔接,合作变得更加顺畅。

2.不利方面

(1)资金问题。资金是国与国之间进行贸易活动的原动力,随着国际经济贸易总量的增加,在资金方面也给我国企业带来了严重的考验,资金缺口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虽然可以通过外资渠道解决一部分,但这对于我国企业来讲,仍然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再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如经济危机、金融风暴等,使得整个外部经济发展的走势前景不明朗。我国在这种环境下,其在国际投资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有所下滑。但是,在面对风险的同时,也充满了机会。一些新兴的国家和地区大力引进外贸投资,无形中对我国的资金引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资金问题时困扰我国对外贸易事业的发展的一大难题。

(2)经济波动带来的冲击。经济波动一直伴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自由化,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的影响通过国际市场环境传递到我国的经济市场中。由于我国还处于发展中时期,经济制度、经济结构还不能不好的匹配。当国外经济波动传导到国内市场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应对措施如果不及时跟进,就会出现难以预想的风险,甚至是经济危机。因此,国际市场经济波动对我国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3)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受阻。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会把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到一个国际舞台上,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国际经济贸易市场中通用的一种做法就是企业之间拼的产品的科技含量、生产效率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一直以来都是诟病。一些发达国家的企业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全自动化的生产线等在世界竞争的舞台上称王称霸,其竞争力是很多企业不发匹敌的。而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世界市场范围内还是与那些企业有很大差距的。在世界走势来讲,我国要积极寻求信息密集型产业,与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相匹配。

三、国际经济贸易发展背景下我国国际经济战略的制定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我国的外贸易体制也在逐年调整。根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下,我国要根据现有的国情,制定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1.提高出口贸易结构和方式

国家需要对出口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转变对外贸易方式,将对外贸易从数量取胜转变为质量技术取胜;对技术密集型产品在税收上应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促进其较快发展等。

2.实行战略性贸易政策

国家应该鼓励扶持科研机构、企业以及相关高校对高科技研究力度,同时建立高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力培养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除此之外,还应该合理利用研发补贴政策,注重对研发条件的支持。

3.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服务贸易是国际贸易的兵家必争之地,很多国家已经将其放到了战略地位。服务贸易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参与竞争的国家的战略布局,更能体现出来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现代化水平。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水平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竞争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因此,我国要把新兴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战略的地位,为在国际竞争中增加筹码。一是政府要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在提高基础设施的规模基础上,在增加人、财、物的投入,为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创造有利条件。二是通过激励措施来提高其服务管理水平、人力资源的开发标准以及劳动人员素质质量,最终实现改善服务质量,优化服务贸易出口结构。

4.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发展水平和结构的优化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贸易的走向。我国要考虑大的国际背景下根据现有的国情调整相应的产业结构,制定适合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国际化产业结构,以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经济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化带来了很大的动力,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投身国际发展的浪潮,积极练就内功,推进国内产业升级改造,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引进外资,与外资企业深度合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在政策制定上占有一定的主导权,形成良好的国际贸易循环。

参考文献:

[1]徐万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中国的国际竞争力[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2]邹志强.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对中国与新兴国家合作的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4(04)

[3]张岸元.国际经济环境及我国的对外经济战略[J].中国经贸导刊, 2012(19)

作者简介:熊麒(1993- ),男,湖北省大悟县人,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文第2篇

摘 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目前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文章在分析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应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对学生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激发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学习的潜能,将理论学习和现实问题分析紧密结合,以不断提高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高校;教学改革;路径

一、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一)知识体系结构固化,教学内容抽象且更新慢

长期以来,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和教材体例基本固定,尽管目前高校使用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版本众多,也进行了创新尝试,但主要内容、知识点和框架结构大同小异,没有明显区别。如现有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是由两部分构成,教材的前部分是以《资本论》为主要内容依托的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后部分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所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也即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分析。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内容关联度较小,缺乏基本逻辑关系支撑,不能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样,前后两部分内容相对独立,在课堂教学中很难连贯性展开,知识的传授上明显有割裂现象。同时,学生们普遍反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内容过于抽象,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如在讲授商品二因素之一的价值属性时,由于其比较抽象,学生对其概念难以理解,这就直接影响到后面章节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甚至于影响到整个课程内容体系的理解。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普遍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认为不好学、学不好,这就自然影响到课程讲授的质量。应当看到,当今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已经与马克思经济学产生之初的发展阶段有了明显且巨大的差别,政治经济学理论也有了巨大发展,因此,需要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吸收到现有教材中,使得马克思经济学更好地分析和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现实,从而增强说服力。遗憾的是,现有教材的知识更新较慢,不能反映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面貌,也不能反映出政治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现有的内容相对陈旧,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增加了课堂教学难度。

(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缺乏创新

目前,政治经济学课堂教学经常是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这种“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思维定式,很难主动学习,也不能拓宽知识面,更不能创造创新性学习。尽管多媒体教学已经在课堂教学中广为采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教学方式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但在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课件,从而忽略教材使用,造成一些课程内容不能深化教学。毕竟,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工具,只是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而且由于师生之间主要通过多媒体形式展开教学活动,使得师生之间注意力大都集中在课件而不是教材,彼此间的交流和互动逐步减少。学生大多不认真读教材,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往往止于表面,缺乏深入。此外,部分教师备课不充分,过多依赖多媒体课件,授课形式单一,教师讲课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也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经过多年的学习,大学生群体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独立的思考能力,他们渴望在更高层次水平上学习,而不是简单地学习教材中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在教学中注重内容传授的全面和准确,更要适度增加内容深度和广度,特别是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显然,现有的教学模式还不能充分满足,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学生学习热情不高

由于在高中学习阶段,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文科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已经有所了解,又因为在高中阶段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作为政治课的一部分内容来讲授的,这使得学生们误认为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政治课程,造成对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积极性较低,忽视甚至于轻视这门课程的学习。而目前,大学的本科教学无论是思想教育的公共课还是经济类专业课中又再次讲授政治经济学理论,与高中相比,这种重复教学内容也会导致学生厌学,积极性不高。同时,政治经济学本身理论性较强,一些理论观点、基本概念和分析过程又比较抽象和晦涩难懂,从而也使得学生对这一理论不够重视,认为其只是抽象的理论,和现实世界相距太远,更缺乏实用性,对其就业没有直接的帮助。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西方经济学已经成为“显学”,大量的西方经济课程和教材引进到课堂教学,相关的课程被大量开设,课时量也相应增加,而政治经济学教学课时却不断被挤压,面临日益减少的局面。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的大行其道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政治经济学教学,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地位日益边缘化和不被重视,这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时间投入。以上的各种原因使得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经济学的学习,直接导致学生上课出勤率低,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只是应付考试,教学效果差。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路径

基于上述政治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我们应当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理论成果引入日常教学中,除此之外,还需要转变大学生对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错误认识,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造性思维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材知识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马克思经济学是科学的理论,它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本质分析,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机制的深刻理解,都已为实践所证实。当然,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马克思经济学也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也要与时俱进。其体系、内容和结构也要随着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而调整和优化,在教学中应强调反映资本主义生产实质及其发展规律的重点内容,突出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讲授;加强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内容和运行机制讲解,并将其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既要突出二者相同之处,也要强调二者的差异。既要分析市场经济一般规律和特征,也要剖析市场经济运行的特殊性,注重市场经济一般性和特殊性关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体系,因此,必须吸收理论研究最新成果,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同时,通过不断引入经济理论研究的新观点、新思想来丰富教学内容,特别要借鉴吸收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以加强其对现实问题的阐释力。持续地更新教学内容,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也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政治经济学的学习意义

首先要通过教学使学生充分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重点、理论意义以及对经济建设实践的指导作用。要让学生认识到,尽管社会时代在变迁,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点、本质没有改变,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没有改变,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基本条件和内在要求没有改变,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内容分析并没有过时,相反,这一理论却有强大的生命力。要通过大量事例实例来论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力和解释力,以消除大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认识和偏见,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和兴趣。必须强调,政治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分析是科学的,也是经得起推敲的。同样,这些基本理论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也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具有同等学术地位和价值,也能指导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

(三)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加强创新思维训练

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创造性思维训练,促进学生主动深入思考,将所学理论用以分析和解释现实问题,就必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大量运用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将理论联系实际,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要多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说明和阐述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抽象概念和抽象理论。通过案例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思辨能力,提高实际问题分析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中要更多地激发学生的思考主动性,教师不能仅仅利用理论解释所列举的案例,而是要引导启发学生发散思考、深入思考。

2.善于启发教学。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主导,而学生是主体,因此,要充分引导和发挥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所学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多种问题或疑问,以吸引学生思考和回答。

3.讨论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提倡学生多多思考和多多发问,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甚至否定经济学中的部分观点和思想,发表和阐述自己的不同见解,以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来思考现有理论的优点与不足。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宽容的态度,要努力保护和鼓励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积极性,借此来启发和调动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积极思考和善于思考,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主动思考习惯就会养成。

4.社会实践教学。经济学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需要将课堂所学理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效果,增加课程吸引力。如通过到企业学习参观、利用假期参加社会生产实践等形式来体验经济学理论的现实解释力。

总之,要改变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学的不利现状,既需要在传授内容上不断更新,与时俱进,增强现有理论活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分析能力,同时,更要求教师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听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们相信,通过多方努力和改进,政治经济学课程一定会受到大学生欢迎,并成为他们喜爱的课程。

参考文献:

[1]乔榛,高文敏.政治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出路[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9,(11).

[2]刘耀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J].经济研究导刊,2013,(6).

[3]赵英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

发展,2010,(6).

[4]刘晔.探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方法创新[J].全

国商情,2011,(16).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文第3篇

摘 要:以往对国际贸易和投资理论的分析大多是基于宏观角度进行的,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这种分析角度在解释当代一些实际问题时,难免会存在偏差,而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微观角度来进行分析更具有现实意义,因为通过这种分析可以揭示外国竞争对本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和竞争机制,着眼于产业底层,这样分析起来更有力度。本文将从产业经济学理论的角度,从微观层面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直接投资

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而进行的,按照要素划分的国际竞争和国际分工认为,不同国家在生产要素上的禀赋是不同的,也正是这种差异性才有了国际贸易及国际贸易纠纷的出现。资本雄厚的国家(比如欧美国家)主要以出口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原材料和劳动力富足的国家则主要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为主,但事实上美国这个资本雄厚的国家也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中国这个劳动力富足的国家也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这一现象冲击了旧有理论,同时也催生了基于产业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的诞生。本文将以此为例,从而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相关现象的存在。

一、公司成本效益构成分析

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如果他们主要以经营海外市场为主,那么他们有三种经营途径可以选择:第一,是将生产环节放在国内,然后将产品在国外进行销售,这就是出口;第二,将生产放在本国,同时还在海外建设新公司来负责销售产品,这就是直接的国外投资;第三,跟国外某公司签定特许权合约,授权这家公司在海外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就是特许权贸易。一家公司选择出口时,它的成本除了管理成本、研发成本、宣传成本外这些固定成本外,还需要承担关税和运费。在海外直接投资办厂虽然能够节省运费和关税,但会产生更多的成本,比如信息成本、政策性成本。一个公司是选择出口还是国外直接投资,主要是衡量哪种方式能够产生更大的利润,是商品资本流动还是货币资本国际流动成本较高是决定选择出口还是直接投资的根源。对于一些比较重、体积大、单位售价低的产品,比如矿石、原油等这些产品不管哪种运输方式,其运输成本都比较高,就不适合出口而更适合直接海外投资;对于一些单位售价内关税比较高的产品,比如烟酒、化妆品等,这些也不适宜出口而适合直接投资。中国为了吸引外资而采取的优惠政策,就是为了能使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成本降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少生产经营科技产品的公司都实施了海外直接投资进行全球化运营,以追求利润最大化。

二、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经济学理论指出,市场结构包括企业的规模及分布、壁垒和进入条件,产品差异及企业成本结构和政府管制的程度,用于衡量市场结构的因素有市场集中度、进入和推出壁垒及产品差异化程度,这些因素是决定直接投资和贸易流的动力。当国内经营一家工厂的固定成本越来越大时,就会出现公司级别的规模经济,导致公司的经营决策向海外直接投资倾斜,又由于有工厂这一级别的规模经济存在,这又会使得决策向出口倾斜。对小国经济而言,企业出口的规模经济意义重大,只有通过出口才能有机会获得经济性强大的规模生产,若在国内市场中大规模出现规模工厂,那么出口就要比直接海外投资更有优势。其次,产业经济学中,将产品差异与规模经济糅合在一起来分析企业在国际经济中的的作用,产品差异化更倾向于对单种产品进行多样化生产,规模经济则倾向于在某个国家进行多样化产品生产,并在各个国家各个公司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贸易。因此可以说,规模经济和产品差别化的结合是鼓励国际贸易,但并不鼓励外国直接投资。

三、交易成本是贸易和投资的决定因素

交易成本理论是产业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在国际产业经济学有着广泛的应用,主要用于解释特许权贸易和垂直一体化投资活动的现象。在上文中,我们就有提到过,特许权贸易是一个企业将特许权授权给国外的公司,让国外公司在该国市场上生产并销售该产品,这个企业按照销售情况的一定比例来计提特许权费用。特许权贸易,它的优势是能够让该企业不需要为进入到国外市场支付较高的费用,能够提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但在实际操作上,获得特许权是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从而增加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其次,跨国公司时常会面临一些国际贸易纠纷,为了在这些贸易纠纷中能够占据优势,就有了跨国公司垂直一体化投资的出现,利用垂直一体化方式来组织生产,可以对交易成本进行讨价还价,从而获得交易成本优势。

四、市场绩效、汇率波动分析

长期以来,人们在分析产业园经济绩效的过程中,习惯于局限在国内经济范围内进行分析,而忽略了国际经济关系,在实际中,投资流和贸易都会对国内市场绩效产生影响,其影响途径有两个方面:第一,通过进出口、投资流和贸易对国内市场产生绩效影响;第二,通过汇率的波动来影响国内的价格以及国内市场绩效。我们假设有存在美国和英国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在美国市场上进行古诺寡头竞争,两者都在常数的平均与边际成本的条件下各自在国内生产该产品,美企的产品用美元标价,英企的产品用英镑标价,汇率指的就是用一美与阿奴可以购得的英镑数量,如果能购的英镑数量越多,那就意味着英镑对美元贬值,当用美元等价物进行边际成本衡量时,汇率的增加的就意味着美元的升值,如果英国企业的产品用美元来标价,边际成本越低,其产出就会随利润的变大而变大。如果英国企业在产出占主导地位,美元的升值会使得美国的均衡价格下降,其所表现出的另一个现象就是美国在均衡价格方面下降程度要比美元升值幅度小。

五、国际贸易对国内市场绩效的影响分析

当国外的供应商参与到本国市场竞争来时,本国产品在外国产品的冲击下,竞争力必然会有所下降,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提升利润额,那么主导性厂商将价格控制在编辑成本以上的能力就会被追随性厂商扩张产量的行为给限制住,而那些可以在其他市场完成生产力转移的各国外供应商就会全部变成这种带有追随性质的厂商。

六、结束语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形成,我国已成为世界产业分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参与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选择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还是取决于如何优化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成本和收益的权衡、市场结构的评估及相关贸易及市场绩效的考虑,因此,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来分析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有着现实指导意义。(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文静.产业经济视角下的国家贸易与直接投资分析[J].全国商情,2014(07):28

[2] 刘楠.国际贸易和直接投——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分析[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5(07):15

[3] 施华裙.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基于产业经济学的分析[J].中国商贸,2013(12):21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文第4篇

一、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自由化原则要求各国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应当逐步降低关税,取消非关税壁垒,为外国资本、技术和服务提供市场准入;应当逐步扩大外国资本的准入;应当逐步开放本国资本市场,允许资本自由流动。经济自由化原则的经济学基础是大卫李嘉图在国际贸易领域提出的“比较利益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且得出国际贸易将提高各国的福利水平这一重要结论。

二、经济公正化原则:经济公正化原则有四重内涵:其一,一般

-1-

情形下,要求各国在管制国际经济交往时应当符合“非歧视”的要求。

一方面要求各国要平等对待外国人,给予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最

惠国待遇”,另一方面还要求一国应平等对待本国人与外国人,给予

外国货物、资本和服务“国民待遇”。其二,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

济活动中,对他国政府和企业的扭曲自由经济的措施采取对应措施,

例如允许一国针对他国企业的倾销行为或他国政府的补贴行为征收

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等。其三,允许一国在管制跨国经济活动中,针

对危及本国根本利益的事项,临时采取一些限制经济自由交往的措

施,例如WTO协定中关于保障措施的规定,关于一般例外和安全例

外的规定等。其四,由于历史上西方列强对殖民地国家的侵略和掠夺,

由于各国现实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在经济上的巨大差异,要求发达国家在管制跨国经济交往中,单方地

给予发展中国家更为优惠的措施,例如发达国家单方面给予发展中国

家的“普惠制待遇”。

三、经济便利化原则: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运输与通讯方

式的不断改善,随着关税壁垒的大幅度消除,国际经贸的快速发展对

各国经济管理便利化形成日益强烈的诉求。经济便利化与自由化既有

联系,又有所区别。经济便利化不仅要求在执行非关税措施时程序应

简化和协调,不应有过多的文件要求;而且各国有关涉外经济管理的

各种程序应当具有透明度,政府应当采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设备,政

府各部门之间应当有效配合。

-2-

综上而言,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正成为三股重

要的潮流,推动和指导各国的跨国经济管理行为。之所以将上述三项

原则确定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上述三项原则是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蓬勃发展为背景所提出

的。虽然存在种种质疑和批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势不可挡,这

已无庸置疑。20世纪90年代的10年间,全球GDP的年均增长率仅

为2.3%,而全球贸易额年增长率却达到7%,货物贸易于服务贸易总

额已达到全球GDP总额的29%。与此同时,跨国直接投资迅猛增长,

从1990年的2,060亿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2,700万亿美元。据

统计,在2001年,全球6.3万家跨国公司,其年销售额超过14万亿

美元,几乎控制了近50%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

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经济自由化、经济一体化和经济便利化

正是在这样的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中提出的,旨在协调各国外经贸管理

行为,使其顺乎经济全球花的发展潮流。

二、上述三项基本原则体现了国际经济交往的内在诉求。部门法

学基本原则的提出,应当从其调整对象出发,应当体现其所调整的社

会关系的本质诉求。平等、公平、意思自治、诚实信用以及公序良俗

之所以成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根本缘由在于它们都体现了平等主体

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本质,是市民社会健康运作的内在诉求。

经济的本质是无国界的,经济全球化要求各国管制跨国经济交往的行

为必须在维护基本的经济公证的基础上,促进经济自由而便捷地开

-3-

展。由此,经济自由化原则、经济公证化原则和经济便利化原则应运

而生。

三、上述三项原则是真正从法的价值层面提出的法律原则。我认

为部门法学的基本原则必须从法价值学的层面来概括,才能真正发挥

对具体规范的统率和指导作用。部门法学在逻辑体系上总是从调整对

象中汲取其价值层面的精神实质,并将其法律化为法律的基本原则,

再由这些基本原则来统率具体的法律规范。以目前最为成熟的部门法

学——民商法为例,前述平等、公正、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

俗等基本原则,其实都是自由、正义、效率等法价值在部门法学的具

体体现。将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确立为国际经济法

学的基本原则,其实也正是自由、正义和效率这三个层面的法价值诉

求在这一学科的体现。

学者在研究WTO规律时,提出将非歧视、互惠、最惠国待遇、

国民待遇、市场准入、关税减让、取消数量限制、公平贸易、透明度

等作为WTO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其实均可以经过整合,

纳入贸易自由化、贸易公正化和贸易便利化的框架之中。

之所以没有将经济主权原则作为国际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但这并

不是说经济主权无关紧要,也不等于我们主张在国际经济管理中放弃

经济主权。毋庸置疑,经济主权始终是国际经济交往的重要基石。我

认为,经济公正化原则中已经从另一个视角体现了经济主权原则的要

求。经济公正化原则允许各国为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和本国根本的经济

-4-

利益,采取管制甚至限制跨国经济活动的措施。这本身就是承认一国

对涉外经济管理的自主权,也是一国经济主权的重要体现,同时还要

求主权对跨国经济活动的限制必须符合经济公正化这一目标。可见,

经济主权渗透在经济公正化原则当中,作为一个“安全阀”确保国际

经济交往朝着互利的方向发展。

一言以蔽之,经济自由化、经济公正化和经济便利化,在全球经

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中,将国际经济交往的本质诉求从法价值层面进行

了抽象和概括,理当成为指导国际经济法学科发展的基本原则。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文第5篇

单位商品价值量=价值总额/产品总额

总资本/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C+V 商品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W=C+V+M 新价值/工人劳动创造新价值=可变资本(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V+M 或商品价值-不变资本,(C+V+M)-C 全部预付资本G=C+V 剩余价值=新价值-可变资本V+M)-V,M=W-(C+V)=VM 剩余价值率=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M/V 利润率=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P’=M/(C+V) 利润P=(C+V)P‘

利润量=剩余价值量P=M 工作日=必要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劳动力日价值/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劳动日-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V/M 剩余劳动时间=每个工人每天创造剩余价值/工人每小时创造新价值=劳动日-必要劳动时间=M‘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概念及公式

一、对资本的分类:(根据划分依据、目的内容对象不同加以区分) 1.根据是否履行职能作用 所有权资本(非职能资本):借贷资本、股份资本、土地

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均只获得 平均利润)

产业资本:根据循环中职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其中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统称流通资本。生产资本比流通资本重要。 生产资本:根据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一经投入,逐步收回。

流动资本:一经投入,全部收回。

○1借贷资本、股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均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总结: ○2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的获利水平通常等于平均利润;

○3借贷资本、股份资本的获利水平通常低于平均利润;

○4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是超过平均利润以外的超额利润。

2.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找剩余价值的源泉) 3.根据资本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分为:股份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

二、价值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2)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3)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1(1)(2)(3)均为违背价值规律;

○2价格变动均要以价值为基础;

○3整个社会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一致;

○4改变的只是价格表现形式。

三、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形式:

(1)超额利润 (部门内进行)(2)平均利润 (部门间竞争)(3)垄断利润 (凭借垄断地位)

四、计算公式: (1)货币流通规律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2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3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4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C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没有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都有 。

基本实现条件是实现条件中长度最短的,其他实现条件左边都是c + v + m。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剩余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巧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课本第284页的一大堆公式有规律可寻,凡是有三角符号的都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大于号)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例:2004年7月《马政》的其中一题多项选择题:

3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包括( )

A.Ⅰ(v+m)=Ⅱc

B.Ⅰ(v+△v+ )=Ⅱ(c+△c)

C.Ⅰ(c+v+m)= Ⅰc+Ⅱc

D.Ⅰ(c+v+m)= Ⅰ(c+△c)+Ⅱ(c+△c)

E. Ⅱ(c+v+m)= Ⅰ(v+△v+ )+Ⅱ(v+△v+ )

政治背得快背得牢

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有:利润,平均利润,商业利润,银行利润,股息,利息,农业利润,资本主义地租。

2.揭示阶级剥削范畴有:相对剩余价值,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揭示单个资本家对本企业职工进行剥削的范畴有:绝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揭示三大阶级相互关系的范畴有:资本主义地租,

3.掩盖资本主义剥削范畴的有: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资本主义工资的表现形式。

4.高于平均利润的有:农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垄断利润。

与平均利润相当的有:产业利润,商业利益,银行利润,农业资本家所得的利润。

低于平均利润的有:借贷股息,

资本主义地租与平均利润不可比

5.商品的内在矛盾有:价值与生产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6.衡量商品价值的外在尺度是货币,内在尺度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c——不变资本

2、v——可变资本

3、m——剩余价值

4、w——商品

5、G——货币

6、Pm——生产资料

7、A——劳动力

8、C / V——资本有机构成

9、G`=G+△G(增殖额即剩余价值)

10、P——利润

11、 P ̄——平均利润

12、P ̄’——平均利润率

13、p`——利润率

14、w`——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15、K——成本=C+V

16、生产价格=K+ P ̄

17、商品价值=C+V+M 其中C是旧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V+M是新创造的价值。 平均利润=企业利润+利息

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 0<利息率>平均利润率 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 剩余价值率=m/v

利润率=m/c+v

巧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 (1)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巧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公式:课本第284页的一大堆公式有规律可寻,凡是有三角符号的都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有>(大于号)是指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一、对资本的分类:(根据划分依据、目的内容对象不同加以区分)

1.根据是否履行职能作用

所有权资本(非职能资本):借贷资本、股份资本、土地

职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均只获得平均利润)

产业资本:根据循环中职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其中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统称流通资本。生产资本比流通资本重要。

生产资本:根据不同部分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一经投入,逐步收回。

流动资本:一经投入,全部收回。

○1借贷资本、股份资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农业资本均来自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总结: ○2产业资本、商业资本、银行资本的获利水平通常等于平均利润;

○3借贷资本、股份资本的获利水平通常低于平均利润;

○4土地所有者获得的是超过平均利润以外的超额利润。

2.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作用不同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找剩余价值的源泉)

3.根据资本的社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分为:股份资本、国家垄断资本、国际垄断资本

二、价值规律的不同表现形式:

(1)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价格围绕价值波动;

(2)在自由竞争条件下,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波动;

(3)在垄断条件下,价格围绕垄断价格波动;

○1(1)(2)(3)均为违背价值规律;

○2价格变动均要以价值为基础;

○3整个社会的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一致;

○4改变的只是价格表现形式。

三、资本家所获取的利润形式:

(1)超额利润 (部门内进行)(2)平均利润 (部门间竞争)(3)垄断利润 (凭借垄断地位)

四、计算公式:

(1)货币流通规律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数量 X 物价水平)/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当货币充当支付手段后,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到其支付总额-延期支付总额-相互抵消支付总额)/单位货币流通速度

(2)率

剩余价值率:衡量资本剥削劳动的程度 揭示资本家的剥削

m’= m/v = 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利润率:衡量资本增值程度 掩盖资本家的剥削 p’= m/(c+v)

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成正比

○2利润率与c/v(资本有机构成)成反比

○3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4利润率与不变资本的节省程度成正比

年剩余价值率:衡量一年中预付可变资本的增值程度

M’=年剩余价值量/可变资本=m’v n/v=m’n

年利润率:衡量一年中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p’=M/(c+v) 利息率=利息/借贷资本 衡量借贷资本的增值程度

银行利润率=银行利润/自有资本 衡量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的增值程度

平均利润率:取决于各部门利润率 社会预付资本在各部门中所占比例

(3)剩余价值形式公式:

超额剩余价值 = 商品社会价值商品个别价格

生产价格 = 生产成本 + 平均利润

股票价格 = 股息 / 利率 土地价格 = 地租 / 利率

(4)地租

级差地租 = 劣等土地农产品的社会价格社会生产价格

(5)资本理论

资本周转次数n = 1年 / 周转一次花费时间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 使用年限 折旧率 = 折旧费 / 固定资本原值

预付资本总周转(平均周转)= (1年中固定资本周转的总价值+1年中流动资本周转的总价值)/全部预付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

○1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m) = II c

具体实现条件: I(c + v + m) = I c + II c

II(c + v + m) = II(v + m) + I(v + m)

○2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首先追加生产资料 I(v + m)>II c I(c + v + m)>I c + II c 追加消费资料 II(c + m – m / x)>I(v + m / x) II(c + v + m)>II(v + m / x) + I(v + m / x)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

基本条件: I(v + v + m / x) = II(c + c)

具体实现条件:I(c + v + m) = I(c + c) + II(c + c) 基本原则:

a.总量不变,II(c + v + m) = I(v + v + m / x) + I(v + v + m / x) b. m m / x

c. 遇到c加 c; 遇到v加 v。

总结:

实现条件都是“=”,前提条件都是“〉”。

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没有 ,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都有 。

国际政治经济学范文第6篇

摘要:在我国经济学教育中存在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要理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应当从开设这两门课程的目的出发,界定二者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而解决影响这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主要认识问题,以明确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并且在坚持同时开设这两门课程的前提下,采取理顺二者之间关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

在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大问题莫过于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主要专业基础课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学生最大的困惑莫过于为什么要同时开设这两门课程。自从西方经济学由被批判的对象转变为与政治经济学并列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以后,关于二者的关系,即以谁为主的讨论或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但直到现在,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主要原因,在于讨论或争论中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混淆了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个概念或术语的内涵和外延。以及我国高校课程设置所赋予的这两门课程的特殊含义与教学内容。二是混淆了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同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在我国高校经济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当以谁为主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三是脱离了我国高校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既定教学目的。本文从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出发,界定二者的教学内容,进而分析当前要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以确定二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对如何理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提出具体的建议。

一、从教学目的看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

讨论问题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统一论域。“无论是在马克思的著作中,还是在西方经济学著作中,都曾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作为通用词使用过”,这确实是事实;“西方经济学”并“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这种说法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在我国改革开放前,这两个概念实际上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政治经济学特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简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特指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不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改革开放后,在学术界,政治经济学概念的使用领域已更加宽泛,西方经济学概念在使用过程中也往往不再被赋予“资产阶级”这一限定。就学术领域而言,这两种倾向本身是无可非议的。需要强调的是,从课程设置的目的看,我国高校课程体系中这两门课程的实际内容并没有因此而发生实质性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后,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即,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这里所说教学目的没有变,是相对于原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资本主义部分而言的,不涉及关于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否应当设置社会主义部分及是否应当附加其他目的的问题)。需要变化的只是过去那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态度和脱离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现实的教学方法。其次,改革开放后,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目的虽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为了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而开设这门课程,但相对于过去的“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批判”课程而言,其讲授的内容基本上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仍旧是通常所说的微观和宏观两大部分。其原因在于,将西方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分析方法,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及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尽管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或教科书中仍然称其为资产阶级经济学,有的则回避其阶级属性问题,有的甚至公开宣称并论证这门课程是没有阶级性的,但其讲授的内容并没有也不可能因此而产生差别(是否有批判的内容,不是这门课程本身内容上的差异)。

二、要处理好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从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的看,要理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必须解决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两门课程之间是否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

洪银兴老师曾指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偏重研究经济关系,西方经济学偏重研究经济变量。这两个方面对现实的经济分析都是需要的,而且由于各自处于不同的分析层面上,也不是对立的。”因此,对于“学习经济学的学生来说,都是需要掌握的”。这就是说,从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不同的功能看,二者之间并不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我们强调开设这两门课程的目的不同,也就是为了说明它们之间实际上不存在以谁为主的问题。同时,从课程设置的角度看,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某一门或某一些课程更为重要一些,如专业基础课比专业课更重要一些,但这不是以谁为主的问题。何况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学类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是同一层次的两门专业基础课,以谁为主更无从说起。否则,在逻辑上就说不通为什么要同时开设这两门专业基础课。当然,如果像刘国光老师那样,认为这种“双轨制”的课程设置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并主张“只能有一门基础经济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另当别论。因为,在此前提下讨论以谁为主的问题,至少不存在逻辑上的问题。不过,我们认为,所谓“双轨制”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并不存在。因为,从马克思和西方经济学者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同目的或角度看,开设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并不存在雷同之处,因而其教学内容也不应存在相互重复的问题,而且在我们的课程体系中也不存在与这两门专业基础课相平行的两组专业课。提出这两门课程应当以谁为主的问题,实际上是以这两门课程之间存在矛盾或对立为出发点。洪银兴老师指出,所谓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改革”,讲西方经济学就是“要使中国走向资本主义”,这种矛盾实际上只是一个“假象”而已。从开设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的目的看,这种矛盾确实不存在。从逻辑上讲,如果真的存在这种矛盾,那么,所要讨论的也就不是以谁为主的问题,而是将其中哪一门课程停开的问题。所以,我们并不否认在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方面,存在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是以西方经济学为主导的问题,但在高校经济学类专业的课程设置问题上,在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却不存在以哪一门课程为主的问题。

(二)政治经济学教学是否应当赋予双重目的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本来应当只有一个目的:“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即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及其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但改革开放以来,这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赋予了双重目

的或“承担着双重任务”。然而,正是这种双重目的不可避免地导致政治经济学教学陷于顾此失彼的两难困境。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难以理顺的重要原因之一,正是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赋予了双重目的或任务。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双重目的是导致两门课程以谁为主问题产生的根源。从逻辑上讲,如果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其内容不存在雷同之处,所谓以谁为主的问题是不会产生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被赋予了双重目的后,导致这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内容事实上出现了雷同之处,所谓以谁为主的问题也就应运而生。第二,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双重目的必然导致学生产生“到底应当听谁的”等困惑。政治经济学课程被赋予双重目的后,必然出现两门课程争讲同一个问题的局面,即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讲市场经济如何运行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无论教师的主观愿望或其在教学中的自我感觉如何,学生面对两门不同名称的课程讲授同一问题的感受必然是无所适从。当我们讨论“以谁为主”时,学生考虑的则是“我们到底应当听谁的”。因为,如果某一门课的任课教师或某一权威人士宣称应当听从其中某一门课程,那么学生的正常思维就是:既然如此,何必还要开另外一门课程呢?第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双重目的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的重要内因之一。尽管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的原因有很多,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角度看,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双重目的正是其中的重要内因之一。有人认为,这种内因主要源于“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解中”的“三种不良倾向”,即“附加的理解”、“教条的理解”和“曲解”,其后果之一就是有人“滥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名义,以马克思主义的某个局部性结论来反对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文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同时认为,“滥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名义”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实际上不讲或少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别人不让我们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在课程设置上取消政治经济学课程或压缩其课时,这是外因;我们自己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实际上不讲或少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内因。

在我国,政治经济学无论是作为公共政治理论课开设,还是作为经济学类的专业基础课开设,都是一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正如陈承明老师所说,“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有其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现实作用。”也就是说,开设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要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因此,不管主观愿望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赋予政治经济学以双重目的,其结果必然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也就是说,是我们自己在客观上助长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因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被边缘化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开设没有必然联系。

(三)西方经济学是否比政治经济学更加联系实际

改革开放前,政治经济学教学的最大问题是脱离实际,即脱离当代资本主义的现实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及其运动规律。因此,改革开放后,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改革出现了一种偏差:似乎政治经济学只有去讲市场经济如何运行、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发挥作用等现实问题,才称得上是理论联系实际。于是,政治经济学教学就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名义下被赋予了双重目的。陈承明老师指出,在我国,存在着将政治经济学原理和西方经济学原理奉为“圣经”的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并认为,现在“人们克服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教条,又导致了对西方经济学的教条”。笔者认为,确实存在这两种形式的教条主义,即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教学中都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然而,目前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教条主义倾向事实上并没有完全克服。丁堡骏老师指出了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不仅不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反而硬要加进一些名为‘市场经济学’、实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内容,并在批‘左’的旗帜下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横加指责和批判。”因此,政治经济学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并不是要脱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去讲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去分析当代资本主义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如,现在讲经济危机,不仅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说明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还要分析二战结束以后出现的危机、“滞胀”及最近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实际上,西方经济学也并非天然地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应当运用基本原理与方法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经济中的现实问题,特别是像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这样的热点问题。所不同的是,其分析现实问题所运用的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是西方经济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

(四)西方经济学是否比政治经济学更有用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社会上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观念,即学习西方经济学比学习政治经济学的作用更大,甚至认为学习政治经济学毫无用处。这确实是导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面对这种错误观念,我们不应采用改变教学内容的办法来证明政治经济学教学也是有用的。因为,这种办法不仅违背了我国开设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目的,而且在客观上也默认了上述错误观念的实质,即混淆了课程的有用性与实用性这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可否认,在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讲授有限资源如何有效配置及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西方经济学,比政治经济学课程更具实用性。但这并不能说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功能或作用比政治经济学要大。因为一门课程的功能或作用,是由该课程所属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与这门课程是否具有实用性毫无关系。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显然比国际贸易理论课程更实用,难道因此就说国际贸易理论课程不重要吗?西方经济学本身也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其实用性不仅不如国际贸易实务,而且也不如国际贸易理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师也没有必要去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态度去对待政治经济学课程。

(五)是否有必要和怎样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

马克思当年批判庸俗经济学的原因是庸俗化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不研究“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而“只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从是否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角度看,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也基本上还是“在表面的联系内兜圈子”,即只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庸俗性和辩护性是完全必要的。不过,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联系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运行及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而是为了

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必然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马克思虽然也研究了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问题,但他关注的“主要不是关于市场经济如何运转”,而是“强调这种运转不是永恒的,不是人类本性中内在的,而是由特定的历史环境所创造出来的,是特殊的社会组织的一种产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既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另外,马克思也不否认资产阶级政府通过采取干预手段能使经济危机得以缓和,但他“不赞成这种危机调节机制能永远运作下去”,资本主义制度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可见,马克思所批判的并不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市场经济如何运行这一问题的研究本身,而是他们将这些理论“宣布为永恒的真理”的态度或伎俩;也不是他们对政府应当如何发挥作用问题的研究本身,而是他们认为政府干预可以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从而使资本主义制度万世千秋的错误观念。所以,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应当像马克思当年那样对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进行批判,即批判他们对“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的蓄意掩盖,批判他们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成或宣扬为“天然合理的”和“永恒的”,以及将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如何运行的理论“宣布为永恒的真理”的态度,而不应去批判其关于市场经济如何运转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本身。

然而,虽然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没有必要去批判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关于市场经济如何运转及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作用的理论本身,但这并不是指我们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应当无条件地接受这些理论或将其作为教条。关于这一问题,不仅西方经济学者内部存在着分歧,我国理论界也同样存在着分歧。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任课教师或教材编写者可以而且也有必要介绍西方经济学者之间的分歧、国内外理论学者之间的分歧以及国内理论学者之间的分歧;既可以表明和论证自己的观点,也可以对自己不赞同的西方经济学者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进行学术性批判。但从政治经济学课程特殊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看,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没有必要进行这种可能导致“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的学术性批判。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是否也有必要对其庸俗性和辩护性进行批判呢?从原则上讲,这种批判也是必要的。但应牢记,进行这种批判并不是现在开设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目的。如果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每一个具体内容,我们都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原理去逐一批判,那么,在政治经济学教学中出现的因双重目的而顾此失彼的后果,也可能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出现。这就是说,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也要防止“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因此,本文认为,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导言部分中,应专设一节讲解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及其与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在这一部分,可以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庸俗性和辩护性进行总体性批判,然后告诫学生在即将讲解的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具体内容时,均以此为既定前提,一般不再一一进行具体的批判(这不是指前面所说的学术性批判)。当然,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课程中某些相关的问题,如,如何理解均衡价格论与劳动价值论的关系、生产要素的均衡价格理论与剩余价值理论之间的关系等,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任课教师也应当给予正面回答。

三、理顺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具体措施

以上分析说明,在我国,从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看,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或以谁为主的关系,即“两者关心的主题不在同一平面上,不具有替代性”,“可保持一定的共处关系”。但在教学实践中,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却没有理顺,并事实上成为我国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怎样才能理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呢?本文认为,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坚持对经济学类各专业本科生同时开设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

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经济学类四个专业的主要课程均将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排在最前面。尽管我们可以对这种安排提出异议,并在学术上展开讨论或争论,但在这种安排没有改变之前,教育主管部门应明确要求各高校的经济学各专业都不得以任何理由停开其中某一门课程,即使有些学校已经用“经济学原理”或“微宏观经济学”名称取代了“西方经济学”,也不能因此而停开政治经济学课程。

(二)坚持将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讲授

政治经济学必须放弃目前事实上被赋予的讲授市场经济如何运行及政府如何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第二目的或任务,应当坚持讲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身的内容,以从根本上杜绝两门课程争讲同一问题的状况。因为,不管教师的主观愿望或具体理由如何,两门课程讲授相同内容都是违背教学规律的,也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

(三)在政治经济学中剔除所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就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将原来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程,并将原政治经济学中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分解出来,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程(现已被“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所取代)讲授;在20世纪90年代末的又一次改革中,由于“缺乏能够独立承担‘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教学的师资”,曾一度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又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门课程,但此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仍然不包括所谓的社会主义部分;在新世纪进行的再一次改革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被合并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笔者认为,这种将社会主义部分从作为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剔出的改革,是完全正确的。因为,所谓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所讲授的内容,实际上并不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之后产生的社会主义,而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而这种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用邓小平的话说还是一种“事实上不够格”的社会主义。因此,在政治经济学两大部分之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逻辑与历史的错位。然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目前依然在作为经济学类专业基础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存在的所谓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也应当将其剔除,从而更加充分地体现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课程的特征。另外,既然公共政治理论课已经包含有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内容,如果继续

对经济学类专业的学生讲授所谓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也会导致两者教学内容的重复。

(四)规范研究生教育中政治经济学学科专业研究方向的设置

导致学生以致青年教师难以理解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课程之间关系的另一个原因,是在我国经济学研究生教育中,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个学科专业所包含的内容实际上往往是交叉的。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育委员会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同属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两个二级学科。这本来在形式上与本科课程设置中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门课程是相一致的,但从一些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所设置的专业方向看,人们很难将其与西方经济学专业区分开。如,在某些高校政治经济学专业名下设置的研究方向有:“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研究”等,甚至还有“西方经济学前沿问题研究”等。这也难怪有学生经常产生疑问:政治经济学专业与西方经济学专业到底有什么区别?因此,有关方面应明确规定政治经济学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或将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名称改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举办有关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师资培训班

要从根本上解决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关键在于教师。目前,在承担这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陈承明老师所说的“盲目‘反对’”和“盲目‘拥护’”这样两种倾向,即“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反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不懂西方经济学的人反对西方经济学”;“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人拥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不懂西方经济学的人拥护西方经济学。”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些知名高校几乎每年都要分别举办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师资培训班,这对消除“盲目‘拥护”’倾向、提高两门课程的教学质量,确实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这种各自为政的师资培训班,对消除“盲目‘反对’”的倾向,使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正确理解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却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在继续分别举办两门课程的师资培训班的同时,应举办有关两门课程之间关系的师资培训班,将分别承担这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讲解或讨论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举办这样的师资培训班,有利于促进承担这两门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之间的沟通,消除相互之间的误解,从而为从根本上理顺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奠定基础。此外,本文所讨论的是在我国高校经济学类专业课程设置中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这两门课程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之间的关系。作为教师,在这种讨论中,应当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即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仅仅从纯学术的角度考虑问题;应当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这两门课程而不仅仅是其中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杜磊)

上一篇:组长任职报告范文下一篇:中专生学年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