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中德育探究论文范文

2024-07-15

数学中德育探究论文范文第1篇

1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重要意义

1.1 这有利于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大学生的德育教育绝不仅仅是政治课的事, 而应该体现在所有大学课程当中。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 这充分说明了德育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容相辅相成, 形成合力, 与学校乃至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 使德育无处不在, 才能真正取得很好的效果[1]。高等数学是自然科学, 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 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因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 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相应能力的过程中应该始终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充分发挥数学的德育功能。

1.2 这有利于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有些人认为,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入德育内容, 会挤占授课时间, 影响数学知识的传授, 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实际上只要我们采用正确的途径和方式将德育内容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 完全可以使两者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比较枯燥抽象, 相当多的学生为此学习积极性不高。通过增加德育内容可以使高等数学课变得生动鲜活, 富于人文色彩,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增加德育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 积极进取的精神,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增加德育内容可以使学生学会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 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通过增加德育内容可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刻苦钻研的精神, 敢于在学习上攻坚克难。因此,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完全有助于提高高等数学的课堂教学效果。

2 德育内容渗透到高等数学教学中的途径和方式

2.1 通过前辈数学家的事迹培养坚强意志, 树立崇高理想

德育的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 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2]。数学史是数学家的奋斗拼搏史, 展示着数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数学每前进一步, 都充满艰难险阻, 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 甚至甘冒生命的代价而百折不回。一部数学发展史, 是人类追求真理, 求实、创新的生动写照。在高等数学教学中适当介绍一些数学家的事迹, 是非常必要的。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 可才华横溢, 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 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著名德国数学家希伯索斯发现了无理数, 为了坚持这一发现而被抛尸大海;阿基米德因醉心数学研究而被乱兵所杀。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 向学生生动地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的崇高思想和光辉业绩, 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而且能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培养坚强的意志与毅力, 树立振兴中华、开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和为科学献身的伟大志向。

2.2 利用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高等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的出现和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数学中许多概念都是从客观现实中抽象出来的。如法则、公式、定理、公理许多都是按照“由特殊到一般, 再由一般到特殊”或遵循“从实践中来, 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规律而产生、推导和应用的。正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再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认识论观点。如通过讲解极限的概念, 反映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讲解导数与微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反映事物间存在的联系转化的观点;通过讲解求导运算与求不定积分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反映了对立统一的观点;数学问题的解决, 总是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或熟知的问题, 或者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等, 这就是数学中的矛盾转化原理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 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实践与认识、对立与统一间的辩证关系, 使学生受到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3]。

2.3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认真的作风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思维高度抽象的学科, 数学中一些概念的界定、法则的运用、结果的验证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和规定, 稍有疏忽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前功尽弃。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 数学教师首先要有严谨、负责的态度, 时时给学生做出严谨求实的表率。进行概念教学时要运用数学语言完整、精练地叙述;对公式所起的作用, 要讲得确切;在板演过程中要有条有理, 推理要步步有根据;书写要规范, 语言要精确。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科学态度, 对学生严格要求, 从小事抓起。不合格的作业, 一定要令其重作, 哪怕只是一个错字、一个小数点也要强调订正。要严肃地指出, 在实际工作中点滴差错都有可能造成很大损失。从而一点一滴培养学生精益求精, 实事求是, 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

2.4 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德育影响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 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寓德育于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关键是教师。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深远意义, 明确自己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真正将每节课的德育目标落到实处。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 所以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 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如在课堂活动中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无形中给学生以感染, 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敬业精神、教师的高尚品德、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等都会起到“身教重于言传”的教育效果。教师以自己的言行鼓舞、鞭策学生, 势必与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交相呼应, 起到强化其效果的作用, 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使学生的品德得到培养性格得到完善。“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 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 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数学教师应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新一代为已任, 准确把握大学生所思、所求、所感、所爱, 有的放矢地教育, 才能收到实效[4]。

3 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组织实施

一些数学教师认为德育内容是“计划外”任务, 可有可无。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各个高校的数学系部或数学教研室在制定授课计划时必须加入德育内容, 使其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系部或数学教研室也应将德育内容列为教研活动的常规项目, 经常组织教师深入研究德育渗透的内容、目标、途径和方式。在课堂上, 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落实德育目标。

在课后, 数学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 摸清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动态, 从而及时更新调整德育内容, 使其与时俱进。只有这样, 渗透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才会被大学生主动接受。

总之, 我们要在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素质, 为社会主义事业造就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要:加强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 寓德育于学科教育之中, 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在高等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的必要性, 指出德育内容与高等数学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 并说明具体的组织实施办法。

关键词:高等数学,德育,大学生,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05-01-19.

[2] 王颖, 俞树彪.关于高校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7 (9) .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数学中德育探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小学思品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对于培养小学生的道德观念、思想行为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了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以求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德育;渗透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是从属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体系范畴;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等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不可偏重和忽视任何一方面,尤其是德育,因为素质教育最关键的就是思想品德教育。众所周知,良好观念、思想、行为举止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的,因此,德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从小学阶段抓起,小学阶段的孩子所见所闻少,接触社会与自然也少,在这个阶段,加强德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小学阶段开设思想品德课程主要是帮助孩子们正确认识社会和自然,从而养成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为以后的学习、做人、生活与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重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向,起着主导作用;同时,德育教育也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更是值得我们思想品德教师进一步探究的课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进行如下阐述,以期对推进德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榜样激励或以身作则,指导良好行为养成

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因此,我们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思品教材或历史人物事迹,选择一些典型的英雄人物为榜样,利用他们良好的品德、思想,行为去激励教育和感化学生,这也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作为榜样的人物可以是历史伟人、民族英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各方面杰出的人物,也可以是全国十佳少年和本校或本班的优秀学生等等。只要我们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榜样把道德观点和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激励学生仿效榜样去认识和处理问题,爱憎分明,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所以,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要把我国中小学榜样教育上提倡的“学英雄、见行动”这条宝贵经验,切实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来。除此之外,我们教师还要以身作则,细节导行。小学生除了模仿能力强,塑性也非常强。老师又往往是孩子心目中的神,老师的一举一动,自然就成了他们有意或无意中模仿的对象。老师的行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道德认知。轻轻的一声“谢谢”,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向学生说“谢谢”,老师可以特意向学生借书、借笔时说,你们帮我捡起吹落在地的纸张时说,学生为班级做了好事时也替全班同学说……久而久之,你会发现孩子们之间说“谢谢”也多了。礼貌用语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运用起来却总不是那么顺利。教孩子们懂礼貌,不是光靠老师教会礼貌用语就大功告成了。

二、营造良好的适合磨练学生意志的德育氛围

德育教育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首先,我们教师要实施爱的教育,要注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放下架子,融入到班集体中,与孩子们平等地交流。鼓励学生自由向老师提问,教师也可自由向学生提问。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教师不应唯有苛责,还可给予宽容和理解,并引导其走出困境。注重小学生的心灵成长,即使是小学生也有自尊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给予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会真正尊敬教师。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从而有利于开展德育教学。

实施爱的教育的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意志力比较薄弱,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坚持性和受挫能力较差,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所以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意志磨练特别重要。要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要对学生进行意志知识的教育,从小事做起,严格要求。在意志培养工作中,给学生以相应的有关意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懂得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就能针对自己意志方面的缺点,严格要求自己,锻炼自己,收到较好的增强意志力的效果。学生有了相关的意志知识后,还要训练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克服学习,生活中的每一个小困难都当成“千锤百炼”磨练意志的考验。

三.组织开展实践活动,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德育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社会实践中,思品课的教学要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而且大都是留守儿童,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意识。

四、结语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思品课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主要课程,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正确思想观念和塑造美好的心灵的主渠道。思品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如组织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活动、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并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与学生更好地互动,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孙淑珍.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之我见[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6)

[2] 薛小辉.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1(24)

数学中德育探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音乐是人类历史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音乐不分国界,是人类进行情感交流的一种独特的语言。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音乐教育表面上是教授学生音乐艺术,实际上也能向学生传达音乐中蕴含的思想与感情。不论是一首歌还是没有歌词的曲子,都带着丰富的情感。在音乐教育中,向学生传达乐曲的内涵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品味,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是一门不可或缺的学科。本文主要围绕着如何把德育教育渗透进音乐教育中,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丰富德育教育

教学的基础就是要深入地理解教材的内容,要把音乐教学和德育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就要发掘出教材中隐含的德育因素。翻阅音乐教学课本,很容易发现,几乎每一首乐曲都有精神层面的内涵,例如爱国精神、思念家乡的情感以及呼吁保护环境等,每一首乐曲都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所以,音乐教师在进行教學的过程中要基于课本,但又要高于课本,要理解音乐这门学科的特性,要深入分析出乐曲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影片以及这首乐曲的背景故事进行教学,充分向学生展示出这首乐曲体现出的精神,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这首乐曲想要表达的内涵。这样才能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改善音乐教育环境,创造德育教育

近年来,随着全球流行音乐市场的飞速发展,流行音乐占据了人类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流行音乐主导了学生的音乐品味,流行音乐的盛行对中学的音乐教育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信息传播水平十分高的现代社会,想要完全的把流行音乐和音乐教学分隔开,几乎是不可能的,反而会起到反效果。我们不能完全否定流行音乐,认为流行音乐都会对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不利的影响。相反,我们要准确分析流行音乐的利弊,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流行音乐,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有选择性地对流行音乐进行欣赏,这样才能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德育教育环境。

首先,音乐教师对音乐教材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要向学生传达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形象,培养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更好地理解课本的内容。被编入音乐教材的乐曲都是编书者精挑细选的,但是,如何进行教学就是教师的责任。对一些不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乐曲,可以通过与流行音乐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比如,在教授戏曲的时候,可以结合一些引用了戏曲元素的流行歌曲作为课前导入,如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等。在课堂中,用一些学生熟悉的歌曲引起他们对戏曲的兴趣,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流行音乐中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起到德育教育的作用。由于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兴趣较高,通过流行音乐进行德育教育还能收获比理论教学更好的成效。例如Beyond的《真的爱你》,就以朗朗上口的旋律和饱含真情的歌词,表达了孩子对于母亲把自己养育成人的感激和深深的爱;还有《北京欢迎你》这首歌表达了中国人的爱国精神以及热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类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并不少,这就要求音乐教师正确地选择好的流行音乐作品,并对其进行正确的解读,把该作品的积极意义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中真正学到东西,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加强德育教育

首先,音乐教师发掘对音乐有兴趣的学生组建合唱团、乐队或者舞蹈队等,还可以举办音乐晚会。这些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在提高自身音乐水平的同时,还能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感受到团结协作共同为班集体取得荣誉的快乐。另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拜访敬老院、孤儿院等地,让学生为孤寡老人表演,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向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加强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把德育教育渗透在音乐教学的方方面面。在课堂上要深入挖掘音乐课本的内涵,利用流行音乐、相关的影片或者是音乐的创作背景结合课本的内容,更好地向学生传递乐曲所体现的精神和情感;在课外时间中,教师可以通过组建合唱团,为敬老院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音乐,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和道德修养。总之,音乐教学在德育教育中十分重要,教师要把音乐教学和德育教育良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音乐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帮助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晓婷.浅谈职高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学习:中,2015(07).

数学中德育探究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 提高德育实效性,需要对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重新审视。就词源本身和现实德育问题来考察,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均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这是导致德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德育原本就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学科教学应将德育“体现”出来,而不是“渗透”或“融入”进去。

关 键 词 德育;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德育融入;德育体现

作者简介 刘慧,首都师范大学儿童生命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初等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泽龙,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德育实效性问题一直是教育关注的重点。笔者认为,要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关系的定位与理解,需要重新审视。

一、对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理性审视

目前,德育与学科教学的关系主要表述为“渗透”或“融入”。“渗透”与“融入”的本意何在?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问题有哪些呢?

(一)“渗透”与“融入”意在两物之交融

“渗透”一词产生于近现代,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出现。古代一般都将“渗”和“漉”连在一起表达意思。《说文》曰:“渗,下漉也。”[1]370“渗”指液体向下滴流。而“透”作为动词,有两层意思:一是取跳跃之意。《说文新附》曰:“透,跳也。”[1]347二是取穿过、透过之意。《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中有“渐渐透出”,这里“透”即为渐渐穿过的意思。《汉语大辞典》中“渗透”被解释为: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从某一方面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科技上,将“渗透”定义为:当利用半透膜把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隔开时,浓度较低的溶液中的溶剂(如水)自动地透过半透膜流向浓度较高的溶液,直到化学位平衡为止的现象。它强调的是不同的物体交融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见,“渗”是指某一事物从一个区域范围向另外一个区域范围慢慢进入,而在此之前,后面的区域范围并没有这一事物。“透”是指某一事物穿过或跳过一个区域范围进入另一区域范围。“渗”“透”意思接近,两者连在一起使用,意在强调两种不同事物通过运动而交融。

从词源上来看,按照《说文》的解释,“融”本义为冰雪等化为水(如“消融”),引申指蒸汽升腾。“融”又引申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如“水乳交融”。[1]629“入”本义为进来、进去之意。《说文》曰:入,内也。根据百度百科的解释,“融入”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意是融合,混入、混合。一是指有形物质的彼此融合,或者一种物质融入另一种物质。二是指非物质形态的融合,如一个人或群组从思想上和形式上融入了另一个群组,成为一个更大的群组。在用于人的范畴时,更多的是指精神层级的融合和接纳。由此来看,“融”本身有两种涵义:一是指同一事物不同形态之间的变化,二是指不同事物合为一体。而“融入”一词的基本涵义则完全倾向于后者,即有形的或无形的两者的融合和彼此接纳。

(二)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

将“渗透”与德育相连,形成了“德育渗透”之说。对德育渗透的界定,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如“所谓渗透性,是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面灌输而言的,是指结合教学、管理等业务工作一道进行并贯穿和渗透其中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途径和原则”[2],如“德育渗透是指将德育目标通过各种途径,依据德育与其它领域的联系,运用各种手段与措施以不易察觉、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德育内容缓慢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3],等等。据此理解,德育和学科教学是两种不同的事物,渗透是德育进入学科教学原则、方式、途径。

德育融入是另一种对德育与学科教学关系的理解。如,高校学科德育渗透要把德育目标融入教学目标,要把德育内容融入教学内容,要把德育过程融入教学过程,要把德育方法融入教学方法,要把德育评价融入教学评价中去[4]。在中小学,德育融入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最具代表性的比喻是“盐说”,即将德育与学科教学视为“盐与汤”的关系,将德育比喻成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盐,将学科教学比喻成汤。在日常生活中,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不能单独使用,融在汤菜中,方显汤菜之美味、盐之价值。由此来启示教师,要将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这样教学才有意义。“德育是盐,教学为汤”这一比喻还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了两件事。

由此可见,无论是德育渗透,还是德育融入,都是将德育与学科教学看成两件事,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德育并不在学科教学之中,学科教学本身也没有德育之意。德育渗透与德育融入的实质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二分”。

(三)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之危害

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二分”带来教师认识上与行动上的误区,是学校德育实效难以真正提高的症结所在。因为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二分”的,学科教学失去了德育之魂而降为单纯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因为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二分”的,一些教师心中、眼中只有教材、考试、分数,而没有了学生、生命、成长。

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导致教师难以从源头上认识学科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不自觉地将德育与学科教学分离开来。但为了完成三维课程目标,教师还不得不在学科教学中生硬地“加入”德育内容,生搬硬套、牵强附会、流于形式等现象广泛存在。从表面上看,教学中是有了德育,但实质还是一种“无教育的教学”。因为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二元的存在,一些教师对德育也难免不抱着可做可不做的态度。面对繁重的学科教学任务,教师已然没有精力再去思考和实施德育渗透。教师会主观认为,自己只要搞好自己教学就可以了。

可见,由于在根源上将德育与学科教学“二分”,所以造成现实中无论是采用“渗透”还是“融入”的方式,都无法真正解决好两者的关系。德育依旧是德育,学科教学依旧是学科教学,育人与教书仍在两个维度下各自为战,德育与学科教学难以逃脱“两张皮”的命运。

二、学科德育是德育与学科教学的“一体共在”

赫尔巴特早就表达过“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也没有无教育的教学”,麦克莱伦也曾说过,没有道德性的“教”(如训练、灌输、建立条件反射等)是“教”的“赝品”,有道德性的“教”才是“教”的真品。可见,德育与学科教学是“一体共在”的,而非外在生生“渗透”进去。

(一)学科中蕴含德育

学科中蕴含德育元素,“文以载道”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如,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在描述恩师给予无私的关爱和真诚的鼓励的同时,还从侧面反映了藤野先生作为一名教师高尚的师德。又如,在高中数学数列一章的教学中,可以介绍数学家高斯小时候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事例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再如,音乐教材中《黄河大合唱》《保卫黄河》等催人向上的歌曲,不仅从正面介绍歌曲内容可以鼓舞人的斗志,向人传递热爱祖国的信念,而且从侧面介绍作者生平也是一次德育机会。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可见,德育不是学科教学的“身外之物”,而是其本身的“应有之物”。

(二)德育应在学科教学中“体现”出来

既然德育是学科教学“应有之物”,那么学科教学中就应该将德育“体现”出来。何谓“体现”?回到词源来看,“体”本义指身体,引申指手脚、四肢,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中的“四体”即指人的两手两足。“体”用作动词,表示亲身体验、实行,如成语“身体力行”[5]。“现”在古代写作“见”,本义为显现、出现、实现的意思。“现”作动词时又有显露、表现之意。“体现”,谓本性表现于外,引申为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体现”比喻某一种事物自身内的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种契机下显现出来的一种状态。

由此看来,所谓学科教学中体现德育,就是使学科本身所具有的德育之本性、德育之元素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显现出来。可以说,德育体现是对学科德育的真正回归和践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形式上的渗透或融入。

三、德育体现如何在学科教学实现

学科德育是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学科中所蕴含的德育资源,通过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挖掘出来,自然地体现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并促使学生感悟,从而实现其育人功能。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德育体现?这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处在主体地位,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其教育智慧“挖掘”“呈现”“促悟”。

(一)教师要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挖掘”出来

在教学中,学科中的德育与学科的关系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显性存在的关系,通常称之为显性德育;二是蕴含在学科中的隐性关系,通常称之为隐性德育。前者可以通过学科内容的知识点直接反映出来,后者一般不直接与学科知识点挂钩,而是蕴含于学科教学的组织形式、知识价值观中。这就需要教师有强烈的德育意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智慧运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手段,将其挖掘出来。朱小蔓教授曾从学科分类角度,将不同学科内容、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教学方式等所蕴含的道德资源做了归纳与总结。[6]

(二)教师要在学科教学中将德育“呈现”出来

仅仅将德育内容“挖掘”出来,还不足以使学科德育在教学中体现出来。“挖掘”之于“体现”少了一个环节,即“呈现”。也就是说,教师在将学科德育的内容“挖掘”出来之后,还要使其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呈现”或“表现”出来。学科德育不止是“挖到”,更是使之“现出”。也就是说,学科德育体现,首先强调的是回到学科本身挖掘德育元素,是一种内涵式德育;同时,还应注重将所挖掘出来的学科本有的德育显现、实现出来,是一种过程式德育。

这是学科德育的核心环节。教师在这里需从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三个环节上入手,依据德育目标和内容,结合各学科的课程标准,根据年级要求和学科自身特点将德育元素有层次、有侧重点、有系列地体现出来,并贯穿教学始终。

(三)教师要在学科德育过程中使学生“感悟”

德育落脚于学生,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德育,并将道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或激发、促进了学生德性的成长,才可以说学科德育真正体现出来了,这样的德育才具有实效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发学生的理性思考和感性体验,让学生做一个道德判断的主体,促使学生悟出德育的真谛,即“促悟”。怎样才能“促悟”呢?在这里,教师可以从理性和感性两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课堂与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借鉴苏格拉底的“助产术”和学生进行一些交流和对话,引发学生对课本上问题进行理性的道德思考,在思考之后加以判断,悟出相应的道德,做出相应的选择;另一方面,学校和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躬行实践”,在活动中去细心感受和体会自然万物的运行规律,并尊重学生的体验和情感状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自我空间,让学生在真诚谈论的道德问题上进行一种自发、自觉的道德学习,从而在感性层面上悟出道德。

总之,德育并不是从外界渗透进学科教学之中,而是原本就存在于各学科之中。德育与各学科教学是“一体共在”的,教师教学不但要关注学科知识本身,更要关注德育内容,尤其是潜在的德育内容,要积极主动深入挖掘、分析德育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使之“体现”出来。学科教学不能没有德育,学科教学只有体现了德育,才可能说真正完成了自身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张章.说文解字: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2]刘德仿,袁洪志,李军.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J].中国高教研究,2000(10):49-50.

[3]陈发军.课堂德育渗透机制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4]曹明,吴恒仲.高校学科德育渗透应注重五个“融入”[J].教育探索,2012(11):128-129.

[5]张章.说文解字:上[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66.

[6]朱小蔓.对策与建议:2005—2006年度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分析[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52.

责任编辑/刘 烨

数学中德育探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引领学校德育发展,应具体落实到关于如各学科教学中。在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大背景下,中学音乐课堂在教育观念、教材编撰、德育方法的运用上处处体现了德育渗透迹象,但所取得的成效不明显。因此,应以明确认识中学音乐课堂德育目标、努力营造中学音乐课堂德育环境、充分挖掘中学音乐教材德育材料、灵活运用中学音乐课堂德育方法等方面加以优化。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渗透;中学音乐课堂

[基金项目]2019年度湖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非遗’视角下少数民族音乐与高校课堂教学研究—以《音乐治疗》课程为例”(G31946)

[作者简介]李傲翼(1990—),女,湖南娄底人,韩国龙仁大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治疗研究。

一、前言

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广泛推进素质教育和价值观教育、倡导综合育人成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学科德育成为教育研究的热点问题。“学科德育的基本理念是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要参与到德育工作当中,而不是将德育工作视为德育课或德育教师的专属任务”[1]。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文化历史内涵丰富。它以独特的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音乐课堂,是立德树人在音乐教学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对中学音乐教师提出的要求。

音乐与德育有机结合是当前专家学者的关注热点之一,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音乐德育功能的论证及如何实现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对中学音乐课堂具体实现德育途径的研究则相对为少。本论文针对中学音乐教学中贯彻落实德育不到位、缺乏优化实现对策等问题,提出要进一步明确德育的重要性,探索新型对策。本文尝试为实现音乐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提供理论支撑,对促进发展中学课堂德育渗透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同时也期待通过促进中学音乐教学的全面发展,落实国家提倡的“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立德树人”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现状

(一)中学音乐课程教育观念的转变

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华全国音乐工作者协会的创立揭开了音乐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开端。1956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第一套完整的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草案)》。这部大纲在总结苏联音乐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音乐发展和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要重视音乐的德育功能。不过,从实践中来看,德育在中学课堂中常处于从属地位。

党的十八大指出,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在某种程度上讲,立德树人是对“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一种积极回应。为了进一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国家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方案(2018—2022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中包括了教育现代化的十大重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是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育人工程的实施重点。这是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同时也是新时期教育观、学校发展观以及人才培养观的新理念,“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成为中学德育的新目标。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作为音乐课程的基本要求。课标作为音乐学科运行的准绳,明确课程性质,向一线中学音乐教师提出教学目标不仅是技法上的学习,更是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在“立德树人”思想下,中学音乐教育目标转向德育是宏观性的、指导性的。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三方面。这与传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虽有契合之处,但在目标层次上高于三维目标。传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能直观反映出设计德育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新的音乐核心素养概括性较强,德育目标不明,造成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失去具体抓手,容易将教学目标与德育目标生硬结合,导致目标虚化。在课程目标的设计上,对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学音乐教材德育内容的体现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应具有多重途径,就普通中学教育来说,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是最主要的渗透形式之一,教材内容也反映了音乐教育德育渗透的基本状况。以湘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版《音乐鉴赏》为例,德育渗透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选用《我爱你,中国》《黄河大合唱》《松花江上》《祖国颂》等作品,挖掘作品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思想,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不断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

教材中《梨园百花》这一板块,不仅选取了《海岛冰轮初转腾》《迎来春色换人间》等京剧选段,还有《路遇》《心知傍晚的和风》《锣鼓喧天齐把道喊》等地方戏曲选段。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的学习不仅能引导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更能引导学生感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

树立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与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生活的向往。教材选用了《少女的祈祷》《牧歌》《祖国颂》《祝酒歌》等经典曲目来让学生感悟优美、壮美、崇高美、欢乐美、悲剧美等,从多重美中获得情感和情操的体验。

(三)中学音乐课程德育方法的运用

音乐教育是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中学音乐教学课堂中德育也是占了很大的比重。在现在的中学音乐课堂中,德育方法过于单一、陈旧。德育方法指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一定内在联系的活动方式与手段的组合。这个定义的重点信息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德育方法包括德育具体活动方式与德育过程中所需的工具两方面;其次,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

传统的音乐课堂中,德育方法主要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来实现,受到欣赏课特点和规律的制约。在欣赏课中以灌输和说教为主,这种教学过分知识化、理论化,没有体现出音乐学科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这种传授式的教学方法,最大的弊端是以教师为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脱离学生认知能力和水平,使得德育变成了单向的灌输活动。这样的课堂中缺少了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甚至导致学生对德育产生抵触情绪。

教师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主要通过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能力来实现。在审美过程中,让学生知美丑、辨善恶,以此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追求真善美,成为有道德、有情趣的人。音乐学科德育是在音乐教学和音乐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因此,音乐学科德育应该发挥音乐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比如体验性、实践性、语言性和探究性的等教学法。

三、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化对策

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在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坚持以美育德、音乐育人。针对中学音乐课堂德育渗透现状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认识中学音乐课堂德育目标

《新课程标准》的颁行使得音乐核心素养成为音乐科中承担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基点和抓手。但因音乐核心素养的宏观性与指导性让教师难以理解把握,加深了对立德树人目标的理解难度。从课程总体来看,明确核心素养中的德育因素成为制定德育目标的基础。

较于三维目标,音乐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宏观性与概括性。大部分教师受传统三维目标的影响,并不能正确认识到音乐核心素养与德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在制定德育目标时倾向于将核心素养中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分裂开来,寻找德育元素。音乐核心素养是综合性的、无法分割的,艺术表现是基础,审美与文化等方面都要以艺术表现为载体。在依据核心素养制定德育目标时,应放弃传统的目标割裂意识,要将核心素养看成一個整体,德育目标则融合于这个整体的各个方面,而不是单独的落实和实现。德育目标可以融合在认知和辨识音乐风格中、集体表演活动的协作中、审美感知的培养中以及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中。

音乐是一门人文性较强的学科,小到认识传统乐器,大到无数脍炙人口的歌曲,都包含了优秀文化和道德的淬炼,本身就是进行德育的好素材。在教师备课时,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是重要设计内容。清晰明确的德育目标有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检验教学效果。德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落实,真正做到行之有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向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努力营造中学音乐课堂德育环境

创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既要抓好音乐课堂的软环境改善,也要追求音乐课堂的硬件设施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认知规律,努力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是对于学生最本质的人生教育。

中学生处于身心发育最快的青春期,容易接受新事物,对一些生活化、娱乐化的音乐更感兴趣。根据中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拓展能够与课内学习内容匹配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流行音乐进行赏析,展开德育融合。例如,在对《我爱你,中国》进行学习时,可以选择王力宏的《龙的传人》进行拓展赏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情怀。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要以身作则,在师生交往中言传身教,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

在保证音乐教育的正确导向,坚持以优秀作品陶冶情操的基础上,也需要改善音乐课堂的硬件设施。如,建设多媒体音乐教室,做到声、色、光、影四位一体,让学生从多重角度感受音乐。也可建设专门的音乐课堂,通过进行音乐化的设计布局,让学生置身于音乐的环境中,从美育出发,促进德育建设,做到以美育人,音乐育人。

(三)充分挖掘中学音乐教材德育材料

中学音乐教材以育人立德为目标,选择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及导向性强的作品。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德育元素,是优化音乐教育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历史故事。大部分优秀的音乐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人文知识。在音乐鉴赏课中,要善于打开思路,进一步挖掘隐藏在音乐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如,高中音乐鉴赏中的《松花江上》,歌词“九一八,九一八……”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还包含着悲怆的历史。在赏析这首作品时,配合讲述“九一八”的历史,让学生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其次,要善于挖掘音乐作品后的音乐家的故事。优秀的音乐作品能陶冶情操,优秀音乐家的故事也富含正确价值观。在学习一首新的音乐作品时,根据学生成长期的特点,利用音乐家励志进取的故事,更有效地增强思想感染力。

最后,努力将音乐作品与其相关文化要素相融合。教材中很多音乐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形式,还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文化要素,让学生感受我国文化的魅力,提升艺术素养,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灵活运用中学音乐课堂德育方法

传统音乐课堂中,一般以教师为主,运用语言方式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传播思想观念式。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尊重与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育的必然趋势,也是成功实施德育的前提。教师需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主导角色,转变为组织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音乐课堂中,教师不应是学术的权威,学生也不应是教师思想、情感的复制品。音乐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情感意识,可从多方面去理解认识。

《新課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等,鼓励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音乐作品所蕴含的历史故事、自主学习音乐作品中的思想内涵、采用小组交流扩展音乐作品相关的文化要素,呈现出异彩纷呈的“课堂生态美”。教学中一味地灌输德育,恐会适得其反。引导学生在音乐实践中主动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德育渗透的价值[2]。

四、结语

将德育贯彻落实至中学音乐课堂是个纷繁浩大的工程,也是立德树人在中学音乐学科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一项重要而特殊的教育任务。从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材分析、德育方法方面讨论中学音乐课堂的德育渗透,仅仅是立足于教学层面,德育的贯彻落实还需要相关的标准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总目标。

参考文献

[1]叶飞.学科德育的实践意蕴及其实现途径[J].课程·教材· 教法,2009,29(08):48-51+56.

[2]顾明远.《现代德育论》序[J].基础教育论坛,2018,(30):63.

Research on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in Middle School Music Classroo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LI Ao-yi, TAN Zhou-ting

(School of Arts,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gtan, Hunan 411201, China)

Key words: cultivating people with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infiltration; middle school music classroom

数学中德育探究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体育课中要重视德育教育,而且要把德育教育贯穿整个课堂之中,即在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中分别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 准备部分 基本部分 结束部分

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因此,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体育课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开始部分的德育教育

开始部分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关系到一节体育课的成功与否。例如,上课铃响后,教师吹哨集合,有些同学整队集合不迅速,表现的懒懒散散,漫不经心;有些同学说笑打闹;有的同学不穿运动鞋。以上各种现象教师如不及时教育纠正,势必会影响以后的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这一阶段的德育教育应从学生的组织纪律入手,严格执行课堂常规和考勤制度,渗透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使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为体育课的正常进行作好思想准备。

二、准备部分的德育教育

准备部分一般以列队形、基本体操、走和跑等素质练习为主。这部分的德育教育应以严格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为主,使学生思想身体迅速进入工作状态,从而达到动作准确、协调一致。例如,学生在练习基本体操,走和跑时,可以用榜样教育法,讲述解放军训练的情况,并让学生回想电视上见过的三军仪仗队、国旗班的军容军纪,使学生懂得每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对集体主义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并且用表扬激励法实事求是地表扬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树立正气,为课的正常进行做好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

三、基本部分的德育教育

基本部分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中心部分。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所要过到的德育目的都要在这一部分体现。所以,教师要根据基本教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例如,足、篮、排等球类项目,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的作风和团结友爱的精神;中长跑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克服困难的品质;跳跃、攀爬、技巧、体操器械动作培养学生勇敢的精神和机智果断的品质。

由于学生身体、心理等方面素质各不相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想行为和拼搏精神,教师要及时地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用他们的实际表现做正面典型,来鼓励其他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些学生存有胆怯、怕苦、害羞等畏难情绪。教师在教学中要耐心仔细地去辅导帮助他们;用英雄人物和体坛名将的事迹鼓舞他们,对他们取得的进步及时予以肯定、表扬,使他们克服畏难情绪,积极活动。进而,培养他们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对于这时学生中出现的不良思想行为和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教师要及时地教育或批评,使学生明白是与非,改正错误纠正不良的思想倾向,促进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部分的德育教育

课后小结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好机会,教师应根据教学情况,对做出成绩的进行表扬,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批评纠正,使学生提高认识改正错误。送还器材时教育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和互相帮助使学生形成热爱集体,爱护公物的思想。

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贯穿始终,除结合教材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德育教育外,还应把握住解决突发事件的机会及时地发扬先进思想行为,遏制了不良倾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避免冗长的说教,发挥体育课生动、具体的长处,采取多种形式,形象、活泼地渗透德育教育。

上一篇:放生池园林景观论文范文下一篇:水资源科学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