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舞蹈创编分析论文范文

2024-02-03

儿童舞蹈创编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舞蹈是幼儿的必修课,也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们能在未来学前儿童教学中运用所学的舞蹈知识对幼儿进行美育教育,从而全面培养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创编技能,这对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事业,创造性地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是十分有益的,也是必要的。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学前儿童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展开论述,并从几方面剖析了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提升途径,希望进一步提高幼儿舞蹈教师的创编能力。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舞蹈;创编教学;能力培养

舞蹈不仅能够发展幼儿的体能,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韵律感,更有利于幼儿心灵的开发和审美熏陶、集体主义观念的培养,有着其他任何艺术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和价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所学的各种舞蹈知识、技能转化为一种能通过舞蹈对儿童身心进行美的耕耘、美的培养、美的熏陶的能力。作为一名未来的幼儿教师,不仅要掌握相当程度的幼儿舞蹈的创、编的知识和技能,还应有丰富的舞蹈专业语汇,同时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因此,在学前教育专业舞蹈教学过程中,从培养目标和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应以基础形体训练、民族民间舞蹈为主线,幼儿舞蹈组合、创编为主体,即分阶段、多方式、有重点地进行教育、引导、实践,注重理论与技能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幼儿舞蹈创编能力的定义

何为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幼儿舞蹈创编能力就是教师在原有的舞蹈基础知识及技巧之外,广泛的涉猎诸如音乐、美术、文学及心理学等一系列与舞蹈相关的知识,汲取创编幼儿舞蹈的基础材料,不断提高创造力增强舞蹈内涵,编创出有自己特色、有深刻内涵和教育意义的幼儿舞蹈的能力。编舞老师需要有舞蹈基础素养,通过对生活、生命的深入感知,将感受通过一个个舞蹈动作进行体现,使得舞蹈教师可以通过肢体动作来吸引儿童,让儿童乐于学习舞蹈,這才称得上创编出一个优秀的幼儿舞蹈作品。幼儿舞蹈创编教师在掌握一班舞蹈创编的基础模式之外,更要深刻体悟幼儿舞蹈的特质,才能使得舞蹈作品适合幼儿这一年龄段学生。由此可见,幼儿舞蹈创编只有真正源于儿童生活,才能切实符合吸引儿童。

二、怎样才能具备幼儿舞蹈编创能力

要想具有幼儿舞蹈编创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在具备较好舞蹈功底的同时,深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中多多观察、体验生活的点点滴滴,从而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出更多的舞蹈动作来塑造更多的舞蹈形象。表演者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吸引幼儿,感染幼儿,才能够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此外,要创造出优质的幼儿舞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还要了解舞蹈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更要了解幼儿舞蹈的特点。只有具备了对这两点的了解,并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才能是编创的舞蹈具有童心童趣的特点。因此,在编创舞蹈的过程中要多多实践。

三、学前儿童的体形和心理特征分析

任何一个阶段的舞蹈创编教学都要根据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设置,因此,在对舞蹈动作进行创编之前,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学生的体形和心理进行分析。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和心理学的分类,通常将学前儿童的年龄定义在0岁至6岁之间,也就是说,在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之间的儿童都视为学前儿童。就目前学前儿童的体形特点来看,普遍存在着脑袋大、四肢短,且腹部特别突出的特点,这种特点导致了学前儿童的平衡感和控制能力较差,对于一些舞蹈动作做起来存在一些难度。因此,教师在进行舞蹈创编的时候,一定要将此项因素充分考虑,尽可能编制出一些适合儿童的舞蹈动作,避免出现对平衡性和控制能力要求较高的动作。

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提升途径

(一)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

幼儿舞蹈最突出的特点充满童真童趣,编创幼儿舞蹈时要抓住儿童的身心特点,以儿童的视角观察社会和生活,关注儿童的感受,展现出他们内心的赤诚和纯朴,不要生搬硬套将成人舞蹈的表现方式嫁接在孩子身上。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并掌握幼儿舞蹈的审美特色,懂得如何利用舞蹈促进幼儿身体生理机能的健康发育和内心世界的良好发展。为激发学生对舞蹈编创的兴趣,可以带领学生鉴赏一些优秀儿童舞蹈作品的视频,加深对理论概念和舞蹈元素的理解。

(二)选好舞蹈背景音乐

幼儿舞蹈教师在进行音乐的选择时,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筛选,要选择学生喜爱的类型,并且还要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最重要的是幼儿能够快速理解。幼儿舞蹈教师在播放相关音乐时,幼儿可以跟着音乐节奏自发舞动,幼儿如果能够充分理解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学好舞蹈,并且还可以增加学习兴趣。例如:幼儿舞蹈教师借助音乐《小手小脚动起来》,进行舞蹈创编,由于音乐本身节奏明快,并且形象鲜明,幼儿理解起来相对容易。因而幼儿可以一边唱歌,一边跳舞,这样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精巧选择题材与主题

题材和主题的选择要符合儿童年龄的特点,有一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除了动作和音乐外,优秀的舞蹈作品往往主题鲜明,题材充满童趣,构思巧妙独特。幼儿舞蹈题材主要有:现实题材,直接反映少儿的精神风貌和思想道德;寓言题材,以拟人、夸张的手段表现动植物等事物的外形和性格特点,以阐明某个道理;历史题材,对历史人物和事件加以概括表现,有启迪和教育意义。怎样为最佳选材,需要创编者必须从“童心”出发,并以舞蹈的方式去观察生活、体验日常生活的事件,时刻汲取生活的“营养”,找准最具表现力的题材,提炼深化主题,创编思路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四)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创编课程教学

首先,要加强学前儿童舞蹈基础的训练;舞蹈基础是任何一种舞蹈的基本功,是一项最基本的训练课程,经过长期的舞蹈基础训练,不仅能够锻炼儿童的平衡能力和控制能力,而且还能够发展儿童自身的协调能力。其次,要压缩民族民间舞课程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儿童的接受能力将各个民族的舞蹈压缩、整合、编排,突出各个民族舞的特点表现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对不同类型舞蹈的表达能力。最后,要注重儿童舞蹈与创编能力的学习与培养,此项内容是学前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探索儿童舞蹈的编舞规律,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儿童“技能开发”到“智力开发”的转换。

(五)教学方式多样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理论先行,理论指导教学,精确讲授,以练习突出理论的实践性,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将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充分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师可以以小组教学的学习方式来进行,首先要学生们按照相同的人数分为几个小组,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讲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并对其中的舞蹈动作进行分析、总结,最后将所学到内容做出来,从而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舞蹈的创编能力。在学生进行实际创编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次次实践中,掌握舞蹈创编的规律和技巧,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廖海云.论幼师学生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6(08).

[2]刘宽宏.浅议如何指导幼师学生进行幼儿舞蹈创编[J].学前教育研究,2016(09).

[3]喻力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舞蹈教学能力的培养[J].舞蹈研究,2015(04).

[4]黄娟莉.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中强化实用性能力的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4.

儿童舞蹈创编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伴随舞蹈节目的增多和舞蹈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舞蹈进入到寻常百姓的家里, 不仅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 还让他们的精神有了新的慰藉, 舞蹈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当中的一部分。

二、舞蹈专项创编应具备的素质

1、舞蹈专项创编应具备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

作为一部舞蹈的导演, 专项创编既要组织又要起到带头的作用, 专项创编不仅仅要思考和创作一个舞蹈, 还要组织演员排练舞蹈, 带领大家进入到想象的空间, 最后通过舞台展现给大家一部部感人至深的舞蹈作品。这样的工作性质就决定了舞蹈专项创编一定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 当然专业的舞蹈知识也是必须具备和最应该掌握的。只有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专业的舞蹈知识和谐统一发展, 才能使人更好的把握和驾驭一部舞蹈作品, 使之游刃有余。舞蹈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的个性表现手法和特定的演绎方式, 各种舞蹈语汇的结合把舞蹈语言展现的淋漓尽致, 抒发了生活情感, 揭示了事物最纯真的一面, 因此, 若想成长为一名好的舞蹈专项创编一定要具备完备的文化艺术修养。把这些直接用于舞蹈的创作之中。专项创编采用专业技能和独特的创造性的方法来思考自己的舞蹈形式, 使得舞蹈上升到另外一个层次, 这是作为舞蹈专项创编的必备基础。

2、舞蹈专项创编应具备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

好的舞蹈作品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引起观众心的思考, 这与专项创编丰富的生活积累和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专项创编融入生活, 用热爱生活的眼睛去观察这多彩的世界, 寻找生活的灵感, 创作舞蹈形象, 通过演员感情的渲染, 把好看的舞蹈呈现给大家。生活中的形象和舞蹈元素相结合, 使得人物形象更鲜明, 情感更强烈, 更能够很好地表达人物各种特性, 突出舞蹈主题。创作舞蹈的过程就是专项创编发现美、产生美、把生活中积累的美创造并连接在一起的过程。为了舞蹈的创作, 舞蹈专项创编的眼睛要更善于发现美,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生活积累一定要是自己的亲身体会, 有感而发, 这样的美才是最真切的。当然, 专项创编也可以从电脑, 书籍, 或其他能传递信息的事物上产生启发, 不论亲身体会还是间接接触, 专项创编都要把生活作为自己的老师, 感恩生活, 热爱生活, 从生活中汲取精华, 并得到自己想要的创作灵感。如果一部舞蹈的创作基调就是真实的情感, 那么他展现的画面定能打动观众, 若想得到真实的感情, 就必须专项创编深入生活, 积累生活, 舞蹈的写实性, 使得舞蹈作品反映的都是实在的, 真切的, 引人深思的, 更容易把观众打动, 引起大家的共鸣。

3、舞蹈专项创编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任何专业都需要参与, 所以你工作时心理素质的好坏决定了你工作的优劣。对于舞蹈专项创编而言, 不仅要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同时也让自己创作的舞蹈是积极的。因为消极的心理只会让你像井底之蛙一样, 失去许多与美接触的机会。不健康的心理, 要及时从思想中剔除, 遏制它的蔓延, 在思想的源头就让它夭折。舞蹈专项创编要学会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因为他的作品是给人们一种精神的慰藉, 所以专项创编要有一颗平常心, 调节好自己的思想和心灵, 把最美的作品绽放给大家。

三、舞蹈专项创编创作思维与结构

1、舞蹈创作中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的概述

1) 舞蹈调度体现创作思想

舞蹈创作手法将体现在舞蹈创作过程之中, 从创作伊始的构思与选材, 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再到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的运用;舞蹈创作手法可谓是延伸到了创作过程的方方面面, 并从整体上协助专项创编来完善作品, 对舞蹈创作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并且舞蹈也是舞蹈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舞蹈演员将希望、价值、观念、愿望, 内心意识和精神状态通过舞蹈这种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形成一种行为艺术的语言。

2) 舞蹈调度丰富舞蹈表现

舞蹈专项创编能更真实, 贴切的将舞蹈所要表达的内容, 背景及风格特点无误差的传达出来。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是舞蹈创作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贯穿中心思想的链接符号。观众在未知的情况下需要通过舞蹈语言来分辨作品内容和风格特征的所在。并且这两个核心部分的编排在现今的舞台表演舞台表现力中, 是一种必用的舞台表现力手段, 在体态律动、节奏乐队和歌舞剧表演中起着主导的作用, 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编排的学习水平成果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舞台表现力质量, 所以必须熟悉掌握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编排技能, 才能在实际舞台表现力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利用, 发挥出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编排所具有的实际价值和艺术价值。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在开放的文化环境下有效开展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编排教育还需要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提升表演者的运用能力。

2、如何有效实现舞蹈调度

1) 根据具体的舞蹈主题选择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

舞蹈是一种视觉艺术, 它通过作品直观的表现形式反应出作品的内涵。创作一个完整的舞蹈作品要有起承转合层次清晰的画面、要有丰富的舞蹈语汇来表现, 并从整体艺术效应上反复审视纵观全局, 从各个方面都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 形成自己的特点。在情节、情绪起伏发展的节奏变化中去掀起舞蹈的高潮。

2) 探索有效的融合方式

舞蹈重视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的内涵的结合, 所折射出的一种文化性的内涵就涉及到了很多信仰、生产生活方式、民族历史、审美情趣、道德伦理等等一些内容, 因此说, 舞蹈就是一种现实的反映。因此说, 要保证舞蹈队形变化与空间调度的内涵在这个多元文化与社会中生存与发展, 就必须植根于一种民族文化—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

四、结论

针对当下舞蹈专项创编的特殊性, 本文认为对舞蹈专项创编的素质和能力的研究十分重要, 在研究的过程中, 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得出自己的见解, 并在总结中发现自己研究的不足之处, 从而对舞蹈专项创编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新的观点, 而自己则可以在研究中对舞蹈专项创编的素质和能力有一个更加具体的了解, 为以后提供帮助和参考。

摘要:舞蹈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一门综合表演艺术, 灯光、音响和肢体动作所带来的无言的美贯穿着舞蹈的本身, 演员情感的流露撼动我们的内心, 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冲击和无限的遐想。舞蹈专项创编是一部舞蹈形成的核心, 他所具备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就是素质和能力。本文对舞蹈专项创编的素质和能力从多方面进行了研究, 进而对舞蹈专项创编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舞蹈表演,现代舞,专项创编能力

参考文献

[1] 沈虹宇.关于舞蹈专项创编能力的探讨[J].群文天地.2012, (14) .

[2] 郭鹏洋.舞蹈专项创编的基本素养与能力浅析[J].东京文学.2010, (4) .

儿童舞蹈创编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阐述了通过创设情境教学氛围,强化课堂教学训练,培养幼师生具有丰富的舞蹈知识和技能,把握舞蹈不同的风格特色,增强舞蹈表现能力,能从不断积累的舞蹈素材中,从实际体验中,提高幼师生的舞蹈创编能力的教学理念。这是幼师生的职业需求,更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幼师生 舞蹈教学 创编能力 舞蹈创编教学

培养幼师生具有一定的舞蹈教学能力和舞蹈创编能力是师范学校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幼师专业舞蹈教学必须遵循幼儿师范学校舞蹈教学大纲,从学生的职业需求和实际能力出发,既要有科学性,又要能体现师范教育的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从教能力。

幼师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往往依赖性较强,普遍感到学跳舞简单,但要自己进行舞蹈创作,则觉得非常困难,甚至不知从何入手。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显得至关重要。同时,这不仅是现代幼儿教育对幼师生提出的要求,也是师范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其身心健康地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丰富舞蹈知识和技能,积累舞蹈素材,全面提高专业修养 幼师专业的舞蹈教学与艺术院校培养舞蹈演员的教学不同,它不强调高难度、高技巧的技能训练,而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舞蹈的基础理论知识与舞蹈的基本技能,为今后能够用舞蹈对幼儿进行身心健康教育打下基础。这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舞蹈创编提供了前提条件。舞蹈教学应根据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 和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实行阶梯式教学。 在教学中,低年级主要以芭蕾基训为教学重点,融入外国代表性舞蹈,着重解决学生的体态问题,培养学生模仿力以及动作的准确性、规范性,并学习一些基本的舞蹈理论知识。中年级以中国古典舞、身韵和民族民间舞蹈为教学重点,着重培养学生舞蹈能力,掌握技能技巧,感受不同民间舞的风格特点,并积累舞蹈素材。高年级增设现代舞和排练课,目的在于开拓眼界、扩大知识面、全面提高专业修养与能力。

二、创设情境教学氛围,把握舞蹈风格,增强舞蹈表现能力 舞蹈是一种以肢体语言为主要表现手段的艺术,它主要以动作来表现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每种舞蹈都有它典型的动作特征,就象新疆舞的移颈、绕腕,蒙古舞的动肩、马步,傣族舞的三道弯一样,掌握每一种舞蹈不同的风格特色是积累创编素材的重要因素。

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提示的方法,为学生学习舞蹈动作创设一定的情境。比如:学习中国古典舞“晃手”时,提示学生意想有“美丽的天空”、“河水由近及远流淌”„„“小晃手”意想“心里美滋滋的”等等。又比如:学习蒙古族民间舞蹈肩、臂、腕组合动作时,要求学生把“大掖步双手柔腕”动作意想成“美丽的大草原无边无际”的情境,把“平步大柔臂”动作意想成“鹰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把“硬肩、柔肩”动作意想成“勤劳的蒙古族人民辛勤地劳动,建设美丽的家园”„„这样就把组合中的动作与一定的情境结合起来,像画面一样,叙事性地表达出来,每个动作表达不同的意境,使动作富有生命力与情感。情境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舞蹈语汇,快速地记忆舞蹈动作,了解不同舞蹈的风格特征,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更好地表现作品丰富的内涵,这对提高学生的舞蹈创编能力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强化课堂教学训练,勤于舞蹈实践,切实提高舞蹈创编能力

舞蹈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只有强化实践环节,才能不断提高创编能力。幼师学生学习舞蹈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就是能够把所学的舞蹈基本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的创作和教学中。学生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民族民间舞的学习,各种不同舞蹈风格的把握,能够从不断积累的舞蹈素材中,从实际体验中去寻找最佳表达自己情感的动作语言,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舞蹈创编能力的目的。课堂教学训练是对学生进行舞蹈创编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1、欣赏排练解放创新思想

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舞蹈技能后,开设一些优秀作品赏析课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不同类型的优秀舞蹈作品,引导他们在欣赏之余,从节目创意、表达主题、表现形式、队形安排乃至主题动作和音乐特点上去分析和鉴赏,从中学习到平时教学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同时,适当排练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作品,使学生通过直接感受和体验,完成一些课堂组合以外的成品舞。这在解放创作意识和开拓想象空间上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排练著名编导张继刚的作品《女儿河》,让学生眼界大开。这是一部生动且富有情趣的舞蹈作品,队形的变化与展开犹如画面一样,动作设计自然巧妙,将取自安徽花鼓灯“风摆柳”的主题动作运用得出神入画。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任何民间舞蹈语汇都能成为舞蹈作品的素材。

2、以点带面提高创编能力

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意识。如:学生学习舞蹈创编的初级阶段,在舞蹈组合中有对称动作,教师交给学生一边动作,让学生尝试自己完成对称动作,以增强他们的空间意识。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与能力的提高,即可以把组合分解成短句,只教会学生舞蹈短句,然后让学生把短句进行整合、排上队形,或者再进一步把短句进行拆解、重组、发展,也可以改变节奏重新编排,使组合更加舞蹈化。当学生具有了一定的舞蹈创编基础后,还能进一步要求学生把学习的民间舞素材,提取其典型的动作语汇,经过加工,编成幼儿舞蹈律动和舞蹈作品。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编舞蹈的方式还有多种多样。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教师都应该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多给学生机会,培养她们的自信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

幼师的舞蹈教学,最终是要为幼儿教育服务的。科学、合理地进行幼师舞蹈培训,培养多元化、有能力的幼儿教师,是每位幼师舞蹈教学工作者奋斗的目标。幼师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更是师范学校舞蹈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滕 跃

浅谈幼师生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 《黑龙江教育》1997.3. 戴巧玲

幼师学生舞蹈创、编、导能力培养浅谈 《学前教育研究》1999.4. 刘丽菊

浅谈师范专业舞蹈创编教学 《辽宁师专学报》2001.4. 虞德华

谈师范学生舞蹈创编能力的培养 《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2. 尹 焱 浅谈幼师生幼儿歌舞创编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5. 张 凌

师范生舞蹈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辽宁师专学报》2003.3. 陆永红

培养幼儿创编舞蹈能力的策略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12. 吕 婷

儿童舞蹈创编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儿童舞蹈的特点选材广泛、富有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结构严谨、富有兴趣,语言简洁,富有内涵。选材与主题、构思与设计是儿童舞蹈的创编的两大主要部分,创作者在创编舞蹈时要注意符合儿童心理生理特点,体现少儿舞蹈的独特风格与多样化。

关键词:儿童舞蹈 创作特点 选材 主题

儿童歌舞艺术所反映的是少年儿童在成长不同阶段所经历的周围环境以及身边的社会行为,一支好的舞蹈作品对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影响至关重要,这是全面提高其艺术素养、培养其艺术鉴赏和表演能力的重要方法。儿童歌舞在表演中处处闪耀着儿童的特殊心理特征,透射着非常出色的童趣性、童知性和童乐性的完美统一。

一、儿童舞蹈的特点

儿童舞蹈的最显著特点即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创作者不能认为将一个成人舞蹈简化动作、使含义变浅显之后就变身为儿童舞蹈。儿童舞蹈的创作必须根据创作对象实际年龄来进行,关键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充分感悟并进行提炼,让舞蹈中充满少年儿童的特点和情趣。

1.选材广泛,原料丰富。

儿童舞蹈虽然受众年龄低,但其选材和原料非常广泛。题材丰富的优秀作品都有着丰富的教育功能和娱乐作用,衡量一部儿童舞蹈成功与否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看孩子们自己是否愿意参加到表演中。如果一个舞蹈不能使孩子们兴奋,没有兴趣加入其中,那就失去了对他们的教育作用。

2.结构严谨,饶有兴趣。

儿童舞蹈想要抓住儿童的兴趣,在内核上就要格外重视:作品结构上必须短小精悍,可以融合舞蹈、演唱、游戏等多种舞台艺术表演形式融于一体。创作者寻找到让作品内容自然流露,让少儿观众的天性得以自然表达的手法,来充分表达艺术美的内核。所以儿童舞蹈的创作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不能压抑孩子天真活泼的天性,让他们饶有兴趣地表演自己无拘无束的生活。

3.语言精炼,表达内涵。

儿童舞蹈语言应该简洁,不能像大人舞蹈一样复杂多样。要求孩子像成人一样跳舞,展现复杂的技术动作是不可能的,复杂的舞蹈组合孩子也难以记住,在舞台上难免会表现不佳。儿童舞蹈动作要显示儿童的形态和神态,从简单中表现童真和童趣,展现他们的心灵世界、生活情趣。

二、儿童舞蹈的选材与表达中心

一个舞蹈作品是否成功,要依赖主题的选定。只有好的选材才是好舞蹈的根基,也才能更好的表达主题,否则会使舞蹈表现大打折扣,对观众产生负面影响。只有找到儿童身心特点,以贴近于儿童年龄的独特观察角度去留心真实生活,才能提炼出充满健康元素、符合少年理解能力的舞蹈。

1.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少年儿童的生活无忧无虑充满了乐观精神,儿童舞蹈主题也应是健康积极向上的,要符合其年龄和心里特征。创作者需要从现实生活中广泛提炼元素、加工出以无忧无虑,真实自然为核心的舞蹈,来反映少年儿童真实自然生活学习主题,此外,还要再自然的基础上注意扩展其深度,引导儿童健康成长。

2.题材从生活中来

对于创作者来说,少年儿童日常生活中的一颦一笑,打闹玩耍……只要细心发现和发掘,都能变成具有鲜明特征的舞蹈材料。只要站在儿童角度,发掘童心,就能挖掘和发现好的题材。只要以儿童的视角和抓住喜玩、新奇、爱热闹的年龄特征为基础进行的选材,就能在舞蹈中很容易唤起儿童的情绪共鸣和观赏兴趣。

3.从校园生活学习中选材

校园是少年儿童成长和学习和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儿童最为熟悉和喜爱的,在以校园学习和生活的舞蹈选材中,反映知识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方面。除知识学习外,校园生活和课外活动也是选材的另一方面,。

4.从文化民俗中选材

社会生活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地方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活动也是儿童舞蹈选材的又一重要方面。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众多,地区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为儿童舞蹈的创编选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三、儿童舞蹈创编要避免的问题

1.儿童舞蹈成人化的问题

儿童舞蹈“成人化”就是缺乏儿童艺术创作的真实,在选材,编舞上充满了成人化的要素。儿童歌舞创作,必须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选择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创作者必须放低身段,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世界,学着用儿童的眼睛去看生活,体会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动作表达生活。

2.少儿舞蹈的技巧

少儿舞蹈具有特殊的形态和表达形式,应有基本的舞蹈基础的支撑,只有处理好基础性要求,再根据少儿的特点来开辟门路,才能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从事少儿舞蹈教育,就要摆脱成人世界的影响,在观察中学习运用少儿的思想、看周边的社会、看他人的生活。

3.反映儿童成长面貌

每一代的少年儿童都有其独特的成长特点,这不是一成不变的,儿童舞蹈创作不应是墨守陈规,以固定的角度观察,而是应该大力提倡富有时代特点的题材,编出有新时期儿童新的精神面貌的舞蹈。创作者必须努力用客观角度去观察现实,描绘儿童的生活,体现他们天真活泼、聪明机智、开朗大方等风采。

四、儿童舞蹈创编的重要元素

创作元素是舞蹈作品成功的关键。舞蹈的姿态、配乐、服饰、道具灯光等元素应统一结合,并建立在儿童年龄特点上。

1.舞蹈姿态

舞蹈姿态是舞蹈具体表现载体,舞蹈的内涵必须通过舞者的在舞台上通过一连串具体动作来表现。儿童舞蹈的动作不能盲目仿照大人,舞蹈编排上采取具有天真、单纯、活泼等特点。

2.配乐

儿童舞蹈配乐是与舞蹈姿态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紧密相连,只有融为一体,才是一个完整的作品,最终赢得儿童的喜爱,儿童舞蹈音乐必须注意,要在表达情绪和烘托气氛上与舞蹈同步,并在关键时刻提升作品情感。

3.舞美

舞美在整个舞蹈主题的带动下参与舞蹈的演出和效果的表达,对舞蹈主题有着说明和烘托作用,能够有效增强和扩充舞蹈的表现力。

4.服饰

服饰是最直观呈现给观众的部分,儿童服装的设计要突出儿童的特点,不能暗色,而要以鲜艳明亮的颜色为主,在设计上要新奇巧妙,突出舞蹈主题。

儿童处在一个人开始接触人生与社会的时期,每一个舞蹈创作者都要真诚地为儿童创作,反映他们真实的世界。儿童舞蹈创作者要运用流畅的舞蹈语言、轻快的节奏和多样化舞蹈形式来丰富内容,提升内涵,只有在此基础上,以鲜明的选材、巧妙设计和精心构思后产生的舞蹈作品,才能真正得到儿童青睐。

参考文献:

[1]孙志红.浅谈儿童舞蹈的创编和教学方法[J].美与时代,2004,(12).

[2]王莹,牛小牧.谈幼儿舞蹈的创编[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报, 2001,(04).

[3]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幼儿师范学校教科书舞蹈全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5]徐碧辉.美育:一种生命和情感教育[J].哲学研究,1996,(12).

[6]张宗灿.幼儿舞蹈教学指导[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0.

儿童舞蹈创编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详细阐述了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和框架。基于高职教育的特性,以创新的视角提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构的思路和方法,并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设计“课证融通”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之上,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细致展示了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体系建构过程。

[关    键   词]  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

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X证书制度,此项制度意在完善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为突破职业教育发展瓶颈提供了可能性。1+X是新的高职教育学业证书制度,由高职教育传统证书制度向1+X证书制度的过渡,使得教学成果评价由单一维度转变为包含学校教育的普遍性和不同行业、企业要求的特殊性在内的多重维度。此次证书制度的迭代升级必将对高职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1+X证书制度实施至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如何在高职院校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如何实现专业与证书的融通等。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次研究将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探究1+X证书制度下“课证融通”的建构方案。

一、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框架

探讨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构问题,首要任务便是明确1+X证书制度的基本内涵以及梳理“1”与“X”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一)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内涵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具有显著的学校与社会的跨界特征,其具体表现在“产教”“校企”“工学”等方面,双方要素以对立统一的方式呈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指出,1+X证书制度是“学历证书+若干技能等级证书”的制度,该制度将学历教育与社会用人需求相结合,不仅服务于高职院校教育,也是企业行业的用人标准,因此1+X证书制度不仅是高职教育制度,也是就业导向制度。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1+X”并不是一张证书,“1”与“X”的存在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独立之处在于“1”与“X”的发证主体不同,“1”即学历证书,由学校授予,证明学生完成在校期间的专业课程学习,具备专业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能;“X”即技能等级证书,由具备资质的培训机构认证,其精准体现行业的人才标准和诉求,两者培养原则、标准与规范有所不同,证书所具备的社会公信力也各有差异。联系之处则在于,在校内推广“X”,在体现行业技术标准的同时,还应紧紧围绕“1”,满足高职院校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不能脱离学校教育。

(二)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

构建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首先应当对制度中的“1”和“X”两个要素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充分剖析。

首先横向分析,“1”和“X”的区别在于:含义不同,“1”代指学历证书,“X”代指技能等级证书;维度不同,“1”代表一个行业,“X”则代表行业所需要的某种技能;定、变量不同,针对某一行业,学生在校期间只能具备一个“1”,却可以同时获得多个“X”。其次纵向分析,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1993年编制的《教育法导读》中明确指出,学历证书是院校对完成一定阶段性学习任务的受教育者所颁发的文凭,其中包括毕业证书、结业证书、肄业证书三类。与此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技能等级证书属于培训证书,反映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通过上述分析,可以构建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框架,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发现,1+X证书制度使高职院校教育因素多元化。“1”与“X”的结合,可以为同一级别不同类型的技能等级证书组合,也可以是同一类型不同级别的技能等级证书组合。丰富多样的组合方式,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需求合理安排和自由组合在校学习。

二、高职教育1+X證书制度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本次研究在德国双元制和加拿大CBE的基础上,参考现有学术研究成果和改革经验,从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两个层面提出了关于高职教育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的思路。

(一)课程结构

职业教育课程一般设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高职院校原有课程结构体系一般呈现“单进程”学习顺序,具体表现为:“(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到“专业综合技能课程”。本次研究借鉴刘炜杰关于1+X证书制度的研究成果,建构“多层次”的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学生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后,搭配若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综合技能课程。GGJC代表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ZY1、ZY2是指以所学专业中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2为例;ZY1Z1、ZY1Z2、ZY1Z3分别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1中的专业综合技能1、2、3;ZY2Z1、ZY2Z2、ZY2Z3则分别代表专业基础理论课程2中的专业综合技能1、2、3。其中,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与专业综合技能课程中相对应的某部分课程,可以组成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内容。

课程结构体系的“多进程”性体现在,例如:学生通过GGJC、ZY1、ZY1Z1便可组合获得“学历证书+技能等级证书”,如若获得ZY1Z2便可获得第二张技能等级证书,以此类推便形成了多元化、组合式的课程结构,同时将理论教学与职业技能相渗透。

(二)人才培养

借鉴姚文斌关于浙江技术职业学院课程变革的研究,分析职业教育特性,把握人才培养目的,建立“课证融通”的人才培养。如图3所示。

1.基础:工作过程分析

依照实际工作过程设计学习内容。建立理论知识、技能与未来职业的联系,以具有代表性、凸显职业特色的工作岗位承载教学活动,增强学习的情景带入体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未来职业的向往。岗位选取要兼具代表性、通用性和时代性,既凸显行业特色,又符合学校实际与地区经济发展。

2.主线:递进的职业能力

課程体系的设置必须紧扣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技能培训融入理论学习应当贯彻由简入繁、由易到难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由基础能力、专项能力到综合能力的职业能力体系框架。

3.手段:职业标准融通

职业标准是指依据不同职业类型的特性,根据不同活动内容的特点,对从业人员提出规范性的能力要求,是评价、获取职业资格的主要依据。认真分析现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要求,将其渗透至教学内容之中,将职业标准与课程评价体系相结合。在整体课程中,树立职业道德意识、安全意识、从业意识,切实贯彻职业标准。

4.途径:产学结合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最终面向行业、企业,落实于具体的岗位工作之中。因此,1+X证书制度的“课证融通”课程设置应由学校与企业合作完成,在行业、企业专家密切参与下进行课程体系建构和课程设计,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满足企业岗位的真实需求。

三、学前教育学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

通过对1+X证书制度、高等职业教育及院校等因素的全面分析,我们旨在建立以1+X证书制度为背景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实情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学前教育的特点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我国教育体系框架的基石,在具有教育普遍特性的同时,因其受教育人群的特殊性,赋予了学前教育独特的属性。

1.保教结合特性

学龄前儿童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和意识建构的初始阶段。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发育两部分。生理上,学龄前儿童骨骼硬化并未完成,骨骼坚固性差,易受损、变形。同时,肌肉力量、耐力远低于其他成长时期,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仍处于发育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心理上,由于他们年龄小,生活经验匮乏,自我控制、生活自理、独立活动能力不足,致使其心理呈现依赖性,需要依托成年人进一步体会、感悟生活与社会。因此,学前教育需要从保育、教育双重角度开展。

2.启蒙特性

学前教育的启蒙特性主要表现为教育作用的启蒙性和教育内容的启蒙性。教育作用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其生理、心智、个性仍然处于萌芽阶段,学前教育作用的启蒙性便是诱发、引导、放大儿童对于外界事物的好奇、疑惑。教学内容方面,学前教育不以传授系统知识为主要目标,要求学前教育要与儿童的现实发展相联系,激发其主动探索身边事物的欲望,突出启蒙特性。学前教育要适时而教、因势利导,促使其茁壮成长。

3.直接经验特性

学龄前儿童认知发展呈现水平较低、知识匮乏等特点,因此其认识事物主要是通过感官和动作等途径,与周围生活环境中的事物建立直接联系,获取直接经验。同时,儿童思维方式为具体形象思维,只有切实接触到事物,进行感知和操作,儿童才能理解它们。所以,学前教育阶段要帮助儿童获得直接经验,呈现直接经验特点。

(二)学前教育学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方法

1.物化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开发培训教材和训练题库

系统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统计所涉及的主要岗位特性和行业职业能力要求,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现有的课程科目和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学前教育专业划分为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开发相关能力的训练题库、培训教材和计划,对应能力发展需求搭建更为专业的舞蹈室、画室、琴房、实训室、活动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基础平台,夯实学生专业基本功,为全面实现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建构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分解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结构,确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

(1)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分解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能力结构进行分解,明确将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初级保育员/育婴员等级证书、母婴护理/幼儿照护等应知内容作为知识学习目标;钢琴等级证书、舞蹈等级证书、绘画等级证书等应知内容作为能力培养目标。将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并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在校三年期间,能力呈现层层递进的趋势。如表1所示。

在能力培养方面。基础理论能力要求具备扎实的学前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妥善安排儿童在园一日活动的能力;开展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游戏活动的能力;参与教育机构民主管理和评估儿童发展的能力。专业艺术能力要求具备绘画与执教绘画的能力;钢琴弹奏、舞蹈编排的能力;引导儿童实现伴唱的能力。

在实施时间、途径和课程方面。第一学年,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制定就业规划的初级阶段。此阶段,学生主要依托院校建立的体验式课堂进行工学结合的体验式实习。通过基础学习与训练课程,实现对专业艺术能力和基础理论能力的掌握。第一学年是毕业学生胜任首岗工作的必要时期。第二学年,是学生深化理论知识与技能,将所学所知初步付诸实际,建立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拓展自我理论、技能体系,完善自身职业规划的中级阶段。此阶段,学生通过校企合作间的顶岗实习和安排在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拓展课程,增强就业竞争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工作岗位和多工作任务。第三学年,是学生强化岗位胜任能力的主要时期。以就业实习为途径,依托校企合作的综合实习和学校的毕业论文(设计),将学生专业理论与技能进一步升华,从而达到学前教育行业、企业的用人要求。

(2)确定课程体系建构目标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行业的发展需求,研究者实地走访具有代表性的幼儿园、托儿所和早教机构,真实了解用人单位对于学前教育从业者的专业诉求,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教育教学情况,整理出不同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证书,如表2所示。

以学前教育专业能力分解和职业岗位所需的技能等级证书,确立本次研究的课程体系目标。

3.建立学前教育专业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

登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江苏省教育厅门户网站以及中国舞蹈家协会网站。分析幼儿照护等级证书(初级)、保育员/育婴员(初级)、钢琴/绘画/舞蹈(三级)等相关证书的相关政策、考评内容和考评办法,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和学前教育专业各个科目教学大纲内容,将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与专业课程按照内容交叉程度进行逐一配对,力求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以“课证融通”的方式,建立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如文末图4所示。

4.构建1+X证书制度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

参考技能等级证书考评要求,调整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评价的传统方式,建构支持1+X证书制度的评价机制,具体内容如下:(1)明确幼儿园、托儿所、早教机构等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能力需求,以保育员、育婴员等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办法为准则,评价课堂教学过程性学习效果和结果性成绩。(2)以“课证融通”为基础,促使以证代考。建立以理论知识结果性考试为辅,实践动手能力的过程性考核为主的考评体系。突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性,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3)建立课程考试与行业认证相融合的评价机制。引入学前教育机构的优秀从业人员和行业专家,使其直接参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加大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力度,将具体岗位的从业标准引入教学评价过程中。

四、结语

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建构起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沟通桥梁,是推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建立复合型、技能型、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新举措。精准分析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进而通过“课证融通”的课程建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职业资格要求,从而反映岗位要求,最终落实于行业企业要求,实现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1”与“X”的课程建构。

参考文献:

[1]来建良,屠立,杜红文,等.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5):123-126.

[2]刘炜杰.1+X证书制度下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研究[J].课程教学,2019(7):47-53.

[3]杜怡萍,李海东,詹斌.从课证共生共长谈1+X证书制度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4):9-14.

[4]刘根.高职会计专业“课证融通”模式研究[J].商业会计,2019(3):121-122.

[5]韩绪鹏,李道霖.论构建课证融通高职课程标准之必要性[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6-37.

[6]彭元.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6-49.

[7]楊秀英,李兵.我国高职教育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8(35):8-11.

编辑 郭小琴

儿童舞蹈创编分析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裕容龄身为封建王朝的格格,因机缘巧合,在年幼时学习了日本与西方的舞蹈,在归国后又研究了中国舞蹈。清宫期间,她结合了中西方舞蹈各自的特点,创编现今还能查阅到的舞蹈作品。民国时期,她重新完善并演出了这些舞蹈,使这些舞蹈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之中,让她在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上留下一抹不可或缺的划痕。本文从裕容龄学习国外舞蹈文化和其对中国晚清及民国初期舞蹈发展交流的影响两个方面作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分析裕容龄对近现代舞蹈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舞蹈  裕容龄  晚清民初

一、裕容龄的生平梗概

裕容龄,1882年生于天津,满族正白旗汉军旗人,在中国近现代的舞蹈史中被誉为--学习西方舞蹈、引进并在宫廷实施的第一人,因在家中排行老五而被叫做五姑娘。自幼具有艺术天赋,1895年随其父亲裕庚担任驻日本公使期间开始学习日本舞蹈,并学习了英文、日文、音乐、插花艺术等。1899年,17岁的裕容龄因其父亲裕庚调往法国任职而同往法国,期间师从伊莎多拉·邓肯学习现代舞蹈3年,1902年又师从法国歌剧院著名教授那夫尼学习芭蕾舞。

1903年回国,入清宫并担任御前女官。期间,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古典乐舞,特别是对清代宫廷乐舞的研究,掌握了许多中国戏曲舞蹈,编创了《扇子舞》《菩萨舞》《剑舞》等许多舞蹈,并亲自在宫中表演。1907年出清宫。

1912年,担任中华民国北京总统府的女礼官,多次公开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中的舞蹈表演。1937年,在北京教授舞蹈课。1949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的文史馆馆员及政协委员,期间多次与人谈论清宫的宫廷舞蹈。1973年去世。

二、学习国外的现代舞蹈及文化

裕容龄自幼具有学习舞蹈、音乐、语言及其它艺术的天赋,在日本学习了日本的舞蹈、在法国师从现代舞大师邓肯学习现代舞、师从那夫尼教授学习芭蕾舞,先后学习了多种舞蹈。

(一)学习日本舞蹈及多种文化

1895年,裕容龄父亲裕庚担任驻日本公使,期间参加许多社会高层间的社交宴请和聚会,舞蹈因具有助兴、礼节性交往、政治交流、推广文化艺术等功能在此类宴会频频出现。正如其姐裕德龄的描述:“那些舞蹈是多么令人赏心悦目啊!他们的礼节是多么高贵而优雅!一切都叫人难以忘怀,舒缓的点头和弯腰、特别的吸气声、女士们鸟一样的啾啾声、靴子在地板上的嗒嗒声。还有那些华丽的礼服”。从点头与弯腰两个动词来看,这种舞蹈应该是带有社交礼仪功能的一类,表明当时的达官贵人们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同年,13岁的裕容龄因倾倒一位日本舞伎的表演,她偷偷地向使馆处的日本女仆请教并学习,并掌握日本舞蹈的技巧与韵侓。一天,日本宫内大臣的太太突然造访,裕容龄偷偷换上和服并表演日本古典舞《鹤龟舞》,获得客人的赞赏。年幼的裕容龄在家中身着日本和服、为日本人表演日本舞蹈,对此行为裕容龄的家人非常生气。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乐舞艺人社会地位一直不高,据《中国乐妓史》记载“乐妓的低贱地位有其先天的原因,便是乐籍、乐户制度的形成”。裕容龄身为清代格格,是不能随意抛头露面的,更别说穿上他国的服饰、为外国人起舞;另一方面是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条约,身为清朝驻日本大使的女儿却为日本宫内大臣起舞实在是不妥,像是一种献媚的举动。

由于裕容龄对学习舞蹈的坚持和决心,最后裕容龄父母只能妥协,并且裕容龄父母还请有名的日本老师来教授裕容龄学习日本舞蹈,但同时也定下了学习舞蹈只能用于消遣、不能登臺表现、不能抛头露面的规矩。期间,裕容龄还学习了日文、英文、外交礼节、插花艺术等。

(二)在法国巴黎学习现代舞和芭蕾舞

1899年,裕容龄随家人到法国,在巴黎这个作为当时集文化与艺术一体,拥有高度发展前景的艺术中心,遇见了现代舞的开创者伊莎多拉·邓肯,并师从邓肯学习现代舞。邓肯与裕容龄一见如故,并声称“这个中国的姑娘具有非凡的舞蹈天才,我白教她也愿意”。

“受到古希腊艺术影响,创立一种与古典芭蕾舞相对立的自由舞蹈,其特点是动作自由、形式自由”,这是《辞海》中对于邓肯的释义。她是西方现代舞的开山者,其一生所追求的表演精神就是对自然追溯和对古希腊精神的再复活。邓肯的舞蹈冲破传统芭蕾舞的束缚,摒弃了传统芭蕾的舞蹈裙和足尖鞋,用肢体语言模拟自然,从而寻找古希腊自由的文化精神。同时,邓肯认为“女性的身体是时代美的博物馆”,这不被当时的贵族所接受。这种对固态文化思维的打破与重塑的思想对于容龄来说是一种革新,对后期容龄的舞蹈编创起到了较大的影响。

裕容龄姐妹在跟随邓肯学习现代舞的三年中,舞蹈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1902年,年仅20岁的裕容龄就在巴黎歌剧院登台演出《希腊舞》《玫瑰和蝴蝶》。表演《玫瑰和蝴蝶》时,她用一顶小帽子遮住头发、一双裤袜套在脚上,在舞台上寻求真我、自由自在,用肢体语言表演了现代舞,获得了东方“蝴蝶舞后”的美名。同年,裕容龄还进入了巴黎国立音乐舞蹈学院,在学院里系统学习了音乐和芭蕾。

在法国的近四年时间,裕容龄学会了两种不同的舞蹈类型,一个是当时西方的代表性舞蹈芭蕾,另一个是邓肯冲破旧思维的现代舞。这些都为她后来回到中国,并从事舞蹈相关的一些艺术活动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三、对晚清与民国时期的舞蹈发展交流的影响

1903年冬天,裕容龄随家人回到中国,随后与其姐裕德龄被召入宫,成为清延的御前女官。慈禧得知裕容龄精通西方舞蹈艺术,指派裕容龄研究中国舞蹈。当时清朝最为盛行的表演形式是戏曲表演。除了高度发展的戏曲,清朝宫廷里还存在着两类礼仪宴乐舞蹈:一种是用于祭祀的“佾舞”,分文舞和武舞两种;另一种是沿袭继承了宋代宫廷乐舞的“队舞”。裕容龄在作为清廷御前女官的这一期间,学习了许多中国舞蹈相关的知识,引进西方舞蹈艺术,通过与国外舞蹈艺术的融合,编创了一些新的舞蹈表演形式,在中国的近代舞蹈艺术发展上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晚清时期

到清朝时期,戏曲逐渐替代了以前不同朝代的乐舞。清朝的戏曲在继承古代乐舞的基础上,吸收了各地的民族民间艺术,是一种集唱、念、作、打为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其中就包含了许多舞蹈类的肢体动作,因而,舞蹈只能算是戏曲的依附品。青衣、花旦、老生、小生、武生、丑生,这些戏曲角色成了清朝戏曲的主要表演者。《慈禧太后私生活回忆录:我在太后身边的两年》《清宫琐记》和《德龄公主回忆录》中均有相关记载。清宫中还保留着祭祀的“佾舞”和继承了宋代宫廷乐舞的“队舞”。清朝最高统治者信仰藏传佛教,每逢典礼、节日,清宫都表演节目,以宫内戏班“南府”表演固定节目为主,如高腔,有时也从宫外找人来表演京戏。据载,慈禧喜欢戏曲与舞蹈,慈禧希望宫内有人研究舞蹈,因裕容龄精通西方舞蹈,慈禧便让其去研究学习中国的舞蹈。①

裕容龄虽在日本、法国学习西方舞蹈多年,但回国后作为宫廷女官以及研究中国舞蹈者,她学习了大量的中国戏曲、中华传说与传统,将西方舞蹈、中国舞蹈与传说或传统相互融合,迎合当时清朝宫廷的需要,创编了许多舞蹈。比较典型的舞蹈曲目有:带有宗教色彩的《观音舞》、结合戏曲舞蹈的《剑舞》、结合中国民间舞如“高翘”“秧歌”和日本古典舞《鹤黾舞》元素的《扇子舞》、融合戏曲元素和仕女图的《如意舞》以及依照中国传统中元节爱放荷(河)灯的故事而诞生的《荷花仙子舞》等。慈禧晚年常扮成观音菩萨,身边站着太监和宫女扮演的金童玉女。裕容龄以此为灵感,通过参照佛教中的观音塑像,编排了《观音舞》,又称《菩萨舞》。在《菩萨舞》中,裕容龄扮观音菩萨,坐于莲花台上,一手立于胸前作揖,一手两指相掐做佛手状,托于立掌之下,神情虔诚。这是一个充满庄严、肃穆,带有宗教色彩的舞蹈。《剑舞》是裕容龄现存的、能一窥当年她舞姿的唯一视频资料。受当时戏曲舞蹈的影响,《剑舞》中服饰类似于今天戏曲中花衫的扮相,裕容龄头戴珠冠、身披短穗披肩、手持带穗的剑、挽剑绕花、脚走戏曲的台步(圆场),走台步时重心偏前,带了点芭蕾的味道。相比从前朝代表演剑舞的“摇人目睛,如水涣日,如水观星”(明 宋存标《舞剑赋》),在翻飞的穗花中,裕容龄的剑舞显得更加柔美、灵巧、自由和随心。

慈禧太后作为当时清宫的最高统治者,清宫的一切都围绕着慈禧服务。为了给慈禧太后解闷,裕容龄做了一个“舞蹈专场”表演。节目内容有《西班牙舞蹈》《希腊舞》和中国古典舞《如意舞》。在《如意舞》中,裕容龄身着红色蟒袍、手拿“如意”、配合中国民间音乐、舞步轻盈优雅。在专场演出中,伴奏乐队有袁世凯的西洋乐队,也有清宫太监的中国乐队;演出的服装有从西方带回的、含西方文化及韵味的服装,也有专门订制的、带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服装;演出内容有国外的、充满野性和自由风尚的文化体现,也有表现中华传统的、留存于血脉之中含蓄和内敛之美,这是一场中國文化与外国文化艺术的交织和融合,有冲突、更有融合。

与后来充满革新、开放之风的民国初期相比,此时的清宫对裕容龄带回的舞蹈艺术,感到既疑惑又好奇。慈禧询问“跳舞是什么”?在慈禧的留声机音乐伴奏下,裕容龄姐妹向慈禧表演了华尔兹和国外其他舞蹈,皇后、宫眷们观看后,非常感兴趣。慈禧认为西方的交际舞虽好看,但终归不合中国礼数,清朝历史学家蔡东藩记录了当时清朝官员因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男女授受不亲”的思想,对于西方人的舞蹈持有“并非自己眷属,乃一男一女,可以对舞,抱腰握手,非常媟亵(轻薄)”②的看法。由此可见,这种理念已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因此,在保守、封闭的清宫内对于此类交谊舞的接受程度还是很低。

裕容龄进入清宫,不仅带回了西方的舞蹈和国外的文化,还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创编了新的舞蹈作品,在清宫封闭和保守的固有思维上拉开了一条缝隙,西方的舞蹈慢慢在中国宫廷里开始流行起来。

(二)民国初期

裕容龄于1907年离开清宫再未回宫,1911年发生辛亥革命,保守封闭的清朝灭亡了,民国的建立使多种思想并存,社会的风气转为开放引进、向外学习,人们开始崇尚自由与平等。民国期间,裕容龄担任了中华民国及北洋政府的女典礼官。后嫁给唐宝潮将军,因熟悉中外社交礼仪与中西舞蹈而成为社交名媛,多次参加赈灾筹款的义演活动,完善了此前在清宫所编创的舞蹈曲目,对一些当时以慈禧为主要观者的作品进行调整修改,以适应社会发展与公演的需要。多次参加义演的曲目有《观音舞》《蝴蝶舞》(原名《扇子舞》)《如意舞》《荷花龙舟会之荷花仙子舞》等多个舞蹈,将中外舞蹈融合的艺术成果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对中外文化的融合成果进行了推广、传播。

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被西方的资本主思潮所冲击。多元的思想与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使中国的舞蹈焕发了新的生命力,同时西方社交礼仪性的舞蹈也逐渐在人群中流行起来,以男女对舞为形式的交谊舞在民国时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上海滩开始出现夜总会、舞厅等专门供人们跳舞的地方。裕容龄作为女礼官,懂舞蹈、会表演舞蹈、懂日文和英文、知晓西方文化与礼节,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交谊舞在中国的发展。国外专业的艺术演出团体也开始进入中国进行商业表演,民国时期的舞蹈教育及培训也逐步走向专业化,193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裕容龄曾以教授舞蹈课为生。学习西方现代舞蹈第一人——裕容龄在中西舞蹈融合、西方舞蹈艺术的传播、中西文化的传承、促进舞蹈培训与交流等方面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对民国时期舞蹈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力。

四、结语

裕容龄是中国学习西方现代舞蹈的第一人,她在日本、法国学习舞蹈多年,先后师从邓肯和那夫尼,在法国登台公演了《希腊舞》《玫瑰和蝴蝶》优秀剧目。回到故土时,她又将中西文化舞蹈的技术相结合,编创了许多优秀曲目,如《观音舞》《剑舞》《扇子舞》《如意舞》《荷花仙子舞》等,并将西方的舞蹈引进。再到推崇开放和自由的民国初期,她在义演中改编并完善此前在宫中编排的剧目,使得这些作品在后世依然可以寻到踪迹。裕容龄作为一个经历了从晚清到民国初期的舞蹈家,她在近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西文化交流与传播上都留下了不可或缺的一笔,让我们看到了舞蹈在时间长河中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修君鉴今著.中国乐妓史[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杜,2003:76.

[2]德龄公主.德龄公主回忆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2.

[3]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增补修订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刘青弋.裕容龄:身体的自由和束缚的博弈[J].当代舞蹈艺术研究,2017(02):117.

[5]德龄公主.我在慈禧身边的两年[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6.

[6]尤川.裕容龄:学习西方舞蹈第一人[J].文史博览,2006(09):40.

[7]蔡东藩.慈禧太后[M].北京:现代出版社,2018.

上一篇:科技发展战略转变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现代哲学思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