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工业园范文

2024-07-12

产业转移工业园范文第1篇

一、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1、郴州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郴州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总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GDP由1949年的1.01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10.3亿元,2009年达到84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60年来增长69.4倍,年均增长7.3%。从各产业看,2009年第

一、

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1949年的143.5倍、6391倍和1683倍,年均增长3.9%、13.1%和8.7%;分别是1978年的34.8倍、94.2倍和114.7倍,年均分别增长5.2%、11.3%和10.2%。

经济结构呈现新格局。三次产业比重由一产业占绝大比例逐步向

二、三产业倾斜。1949年建国之初,郴州三次产业比例为75.0:6.5:18.5,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郴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

30.3:43.2:26.5,2009年产业结构进一步转变为15.7:50.0:34.3。六十年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4.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3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8.0个百分点。工业化水平由1978年的25.9%提高2009年的45.9%,三十年提高20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8年郴州被批准成为改革开放过渡实验区后,郴州市各级认真贯彻实施开放兴郴战略,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对外开放的政策和措施,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大力开拓国外市场,积极为本市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攀亲结友搭建平台,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资本雄厚、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大集团来郴和相关企业共同发展,先后引进了华润电力、三九南开、青岛啤酒、云锡矿业等一批境内外大企业(公司),中国五矿、西部矿业、华信有色、上海杉杉、深圳中邦等战略投资者也纷纷落户郴州,增强了郴州的经济竞争力。郴州企业和郴州产品逐步走向世界。郴州建成了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全省第一个对外开放二类公路口岸,并被批准为全国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城市。

2、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现状。2009年,郴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即GDP)为843.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8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增加值419.9亿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314.6亿元,增长14%。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19059元,比上年增长16%。全市三次产业比重为13.3:50.1:36.6。全部工业增加值387.4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1.1亿元,增长24.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园区工业增加值49.2亿元,增长12.1%,高技术工业增加值4.2亿元,增长36.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2.5%,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127.2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9%,比上年提高2.5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9.9亿元,增长19.3%。财政总收入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27元,增长9.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519元,增长10.2%。

3、郴州承接产业转移情况。郴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施开放带动首选战略,大胆先行先试,大力招商引资,加快对接珠三角,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较快发展。2009年,全市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1个,同比增长29.79%;实际到位外资4.65亿美元,同比增长19.19%,完成全年任务101.07%;实施内联引资项目767个,实

际到位内资156.7亿元,同比增长13.91%,完成全年任务的106.97%;加工贸易备案企业27家,其中外资14家、内资13家,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过千万美元的企业 4家(华录数码、俊丰印染、成城金属、金旺实业)。

2009年,全市出口加工贸易完成进出口总额1.28亿美元,同比增长88.71 %,总量占全市进出口总额的23.2%,加工贸易总量居全省第二位,进出口增加绝对额居全省第一位,出口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全年完成标准厂房建设投资20.34亿元,建成167.63万平方米,当年出租率达62.5%。据统计,各县市区共安排财政资金投入6.69亿元,银行贷款及社会融资4.81亿元,完成标准厂房建设96.1万平方米。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郴州出口加工区)已建设21.52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3万平方米的外来员工公寓。市经济开发区建设2.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科技总部基地均已动工。

二、郴州承接产业转移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政策优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2008年9月把郴州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试点,支持郴州先行先试。为进一步推动湘南开放开发,2009年2月19日,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副省长甘霖在郴州组织召开现场办公会,要求大力支持郴州承接产业转移试点工作,省委、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若干优惠政策,确保先行先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先后出台了《郴州市关于加快承接沿海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意见》、《郴州市加快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加工贸易发展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市财政连续两年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同时,加强了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建设。按照“建设1个国家级重点承接产业园(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2个重点承接试点县(宜章县、桂阳县)、3个重点承接工业小区(石盖塘工业小区、良田工业小区、华塘工业小区)”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郴州海关建设,市长向力力特意从市长专项资金中挤出600万元用于海关建设,加快了郴州海关建设的进程。2009年4月16日郴州海关正式开关,这为郴州外贸出口提供了更为快捷、便利的通道。申报的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获国务院批准。争取了省政府将全省唯一的供港澳农产品集中验放场定在郴州建设,推进了湘南国际物流园建设,郴州二类公路口岸车检场、国际快件中心建设已全部完成。大大提高郴州乃至湖南的对外开放程度和水平,郴州已成为全国内陆省份中对外开放平台最齐全、功能最完备的市州之一。

2、区域优势。郴州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地处湘、粤、赣三省交接之处,东界江西赣州,南邻广东韶关,西接湖南永州,北连湖南衡阳、株洲,素有湖南的“南大门”、粤、港、澳“后花园”之美誉。北瞻衡岳之秀,南直五岭之冲,自古以来为中原通往华南沿海的“咽喉”。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文人毓秀之所”。靠近沿海,是与粤、港、澳对接的前沿阵地,毗邻江西,是红色老区的摇篮。郴州是“泛珠三角”的门户,位于“珠三角”向“泛珠三角”扩散的过渡区域,并处于重要的交通枢纽位置,无论是南下北上,还是东进西出,郴州都是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中转站和汇集点。

3、交通优势。郴州交通便捷,历来被称为“楚粤之孔道”,目前已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高等级公路、省道横卧东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格局。国家交通“大动脉”京广电气化铁路、武广高速客运专线,公路107国道、106国道纵穿郴州南北,为南来北往的人流、物流提供了畅通的渠道。武广高铁的贯通,更使郴州便捷的交通如虎添翼,北上武汉,南下广州,可以朝发午返,实现了武汉、长沙、郴州、广州生活圈的大连接。省道1806线、1803线和郴资桂、桂嘉高等级公路贯通东西,东连江西、西接广西,从而构成了“六纵三横”的主骨架路网结构,正在建设的厦蓉高速、岳汝高速再为郴州的便利交通锦上添花。

4、资源优势。郴州资源丰富,素有“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南方重点林区”、“湖南能源基地”之称,系联合国农工发“小水电”基地。全市已探明各种金属矿物7类70多种,有色金属储量占湖南全省总储量的三分之二。其中钨、铋、钼储量居全国第一,锡、锌储量居全国第三位、第四位。柿竹园多金属矿被誉为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此外,区内石墨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一半以上,煤炭储量8.12亿吨,占全省储量的四分之一。全市水能资源丰富,水能理论蕴藏量237.1万千瓦,可开发量166.1万千瓦,其中农村水电可开发量105.7万千瓦。全市人平可开发量365瓦,为全省人平194瓦的1.88倍,为全国人平303瓦的1.2倍。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9.1%,是华南地区天然的绿色宝库。宜章县莽山10万亩原始次森林是中国南北动植物的汇集地,被誉为“第二西双版纳”,现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郴州旅游资源尤为丰富,集奇、险、秀、美、幽于一体,汇山、水、洞、穴、热于一市,有“天下第十八福地”苏仙岭、“世界洞穴奇观”万华岩、蓄水82亿立方米的“南国洞庭”东江湖、“中国生态旅游第一漂”东江漂流等。

(二)制约因素

1、经济增长不集约,发展后劲不强。虽然全市结构趋于改善,但仍处于低层次、低水平发展状态,经济增长模式仍属于传统的粗放型。从规模以上工业结构看, 2009年,高耗能工业增加值增长19.1 %,化工工业增长32.1%,造纸工业增长44.7%,资源型工业增长36.0%。虽然技术含量高,产品竞争力强的高技术工业增加值增长36.9%,装备制造工业增长43.3 %,其中电子信息工业增幅也达到39.4%。但高耗能工业占规模工业比重仍高达52.3%,而高技术工业占比重仅1.4%,装备制造工业占比重也只有

4.9%,比重明显偏小。从投资结构看,内涵性投资增长,外延式投资趋于下降。2009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改建和技术改造投资169.63亿元,增长122.8%,增幅比城镇投资高2.8个百分点;新建和扩建投资分别增长195.8%和164.1%。传统产业仍占主要地位。郴州市传统的矿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经济增长和税收增长的主动力。据统计,全市矿产品工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超过24.2%,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6%。这种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大,对环境影响大,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同时还容易受政策及价格因素影响。

2、产业结构不优化,资源利用不高。2009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中三次产业比重为13.3:50.1:36.6,虽然同比

二、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但远不及沿海发达地区2008年水平,2008年东莞三次产业比重为0.3:52.8:46.9,深圳三次产业比重为0.1:48.9:51.0,珠海三次产业比重为0.4:52.8:46.8,与他们比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新产品产值仅占9.0%;在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出口交货值仅占5.4%。从承接产业转移主要平台的开发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18.0%)来看,园区工业企业对全市工业生产的贡献并不是很大。从利用外资方面来看,2009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为4.65亿美元,而沿海的东莞、深圳、珠海2008年则分别为24.

47、40.30、103.44亿美元,郴州2009年仅为东莞2008年的15.9%,深圳2008年的9.7%,珠海2008年的3.8%。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郴州的产业结构尚处于亟待优化升级之际。作为以资源性生产为主的工业企业,资源的利用率并不高,单位GDP耗能为1.5263吨标准煤/万元,比全国和全省分别高0.6、0.3个百分点。

3、经济发展不均衡,县域经济不强。从各县市区的情况来看,各地的经济发展很不均衡。从总量上看,经济相对较发达的郴(北湖、苏仙)、资、桂总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9.0%,经济总量却占全市经济总量的60.7%;经济欠发达的汝城、桂东、安仁总人口占全市人口20.1%,经济总量仅占全市经济总量的

7.3%。从人均水平来看,经济强县的北湖、苏仙、资兴、永兴四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为全市平均水平的216.7%、159.3%、182.6%、103.8%,而作为国家级贫困县的汝城、

桂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却分别仅为全市平均水平的30.7%、30.9%,明显处于落后状态。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北湖、苏仙、资兴、桂阳、永兴均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522元、1328元、1221元、453元、11元,汝城、桂东、安仁则明显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4135元、5192元、2622元。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来看,经济发展较强的北湖、苏仙、资兴、永兴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788元、2447元、1564元、1516元,而经济相对落后的汝城、桂东、安仁分别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618元、2517元、2468元。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县域经济的竞争力不强,对承接产业转移吸引力不大。

4、体制机制不灵活,龙头企业不多。近些年来,虽然各级党委、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政策措施,但与沿海地区相比,全市的体制机制仍然存在差距,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仍然有待进一步改善与加强。部分经济领域存在市场竞争的不公,个别地区社会治安留有隐患,少数政府部门服务意识滞后,使得全市体制机制不灵活,难以吸引外资企业的落户。目前,进驻郴州境内的大型龙头企业仍然是屈指可数,特别是国际知名企业,国内百强企业对郴州的投资力度不大。

三、承接产业转移促进郴州区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1、加强基础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一是要用活政策。要在用足用好现有省政府赋予郴州先行先试的优惠政策的同时,努力推动政策创新,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充分利用政策,大力深化各项制度改革,理顺管理体制,用政策吸引沿海优质产业的进驻,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政策保证。二是要搭建平台。工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加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发展工业园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共享基础设施、集中治理污染、集约利用土地。要通过搞好园区规划,扩展园区功能,建好标准厂房,引进优质企业,建好配套设施,优化园区服务等一系列途径,发挥开发园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筑巢引凤”作用。三是要发展交通。郴州目前的交通网络较为发达,高速、高铁、国道、省道纵横交错,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交通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打好全市交通大会战,构建便捷通畅、安全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全市物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四是要优化环境。实施行政执法责任制,减少多头检查,严禁重复检查,严禁卡、索、拿、要,严禁以权谋私。依法保护投资企业的生产、经营、生活秩序,严厉打击搅乱企业发展的不法行为,优化企业发展的空间与环境。

2、构筑产业集群,提高配套能力。积极构筑产业集群是节约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和拓展企业创新与发展空间、增强产业竞争力、提高区域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依托传统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发展配套及相关产业,结合各地的资源、环境、区域优势,形成区域品牌,培育多种模式的产业集群。进一步强化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的措施。要依托工业园区、骨干企业,发展协作配套企业,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发展功能。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投入,培养、发掘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人才培训,充分发挥人才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构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中的生力军作用。

3、转变政府职能,改善服务质量。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努力提高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质量。一要提搞行政效能。要以开展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活动为契机,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善政府的纵横向权力结构,把握好上下级政府分权和集权的度,从法律、组织、风险等方面约束和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以高质量的品牌和人性化的服务,实现政府职能真正从管理向服务的转变。二要加大财政投入。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的建设,积极筹措资金,按要求落实好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同时要制定激励措施,重奖产业发展的领头人和对承接产业转移有功的单位和个人。三要简化办事程序。要对承接产业转移实行“保姆式”服务各种模式,对进驻企业的审批登

记,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从快、从简办理,对产品的物流、出口通关等方面要限时办理。四要加大金融支持。各金融部门要改进对转移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信用贷款。要建立健全银企会商制度,完善多层次融资结构,培育资本市场,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提供及时周到的融资服务。

产业转移工业园范文第2篇

——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应坚持承接创新、优化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产业结构优化是改变粗放、单

一、离散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能否升级,更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互动过程,而且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收其技术、资金、人力等先进生产要素,促使县域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和集聚科技创新能量,并辐射到各个领域,全面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县域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结合起来,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尽可能占据产业价 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促进特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升级。

当前,县域经济大多表现为资源型经济,产业规模有限,特色产业、优势项目的生产能力远远达不到最优规模,市场力量分散,只能依靠资源优势来赢取自己的经济优势,重复建设和价格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县域优势产业不应仅仅满足对转移产业的承接,防止一哄而起和简单模仿,结构趋同,相互间产生恶性竞争。而应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转移工业园范文第3篇

——县域承接产业转移应坚持承接创新、优化升级

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凸显出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判断国际国内经济形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产业结构优化是改变粗放、单

一、离散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所在,产业结构能否升级,更直接关系到经济能否保持稳定、持续的增长。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不仅是产业调整的互动过程,而且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吸收其技术、资金、人力等先进生产要素,促使县域原有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从而形成巨大的产业集群和集聚科技创新能量,并辐射到各个领域,全面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在县域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要与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结合起来,通过引进资金和技术,实现自主创新,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尽可能占据产业价 值链分工的高端环节,促进特色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技术升级。

当前,县域经济大多表现为资源型经济,产业规模有限,特色产业、优势项目的生产能力远远达不到最优规模,市场力量分散,只能依靠资源优势来赢取自己的经济优势,重复建设和价格恶性竞争时有发生,阻碍产业结构的调整。因此,县域优势产业不应仅仅满足对转移产业的承接,防止一哄而起和简单模仿,结构趋同,相互间产生恶性竞争。而应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通过产业转移带来的资本和技术,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壮大具有自身特色的主导产业集群,提高优势产业的竞争力。

产业转移工业园范文第4篇

[摘 要]本文以理论探讨和实践列举的方法,说明了产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产业转移的发生具有经济发展中的必然性。珠三角由于其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外向型的特点,近几年产业转移来得很快很猛。就是说珠三角要“腾笼换鸟”。腾出土地等重要而紧缺的资源,换上高产出的“鸟”。 这“鸟”一是高端制造业,二是高端服务业。而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珠三角将以服务业之重来代替制造业之强,转向新型的产业结构社会。

[关键词]产业转移;物流产业;珠三角;发展趋势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主要是通过资本的区域流动和区域投资实现的。产业转移的原动力是资本追逐更大利润的本性。产业转移的输出方,一般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各类成本(人工和土地)较高;而产业转移的输入方,一般是经济次发达地区,各类成本(人工和土地)较低。因此相同的投资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产业转移促进了输出方和输入方经济结构的大调整,出现了新的经济格局。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近几十年中,产业转移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它不仅改变了第一、二、三产业内部的组织,还创造了第一、二、三产业群的关系的新格局。

1 经济发展中产业转移发生的必然性

早在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经济学家配第和美国的经济学家克拉克就发现了经济发展中产业转移的现象,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工业)移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继续增长,劳动力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服务业)移动。俄罗斯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通过研究发现,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国民收入在第一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逐渐上升,而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基本保持不变。而我们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实践中看到了,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业)对于第二产业(制造业)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步提高。

以香港这一高度发展的商业社会为例,其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第二产业的比重:第二产业(制造业、建筑业)仅占13%,而第三产业占到87%左右。

香港这种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比例关系在发达国家成为普遍现象。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日本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从1980年的29%下降到1998年的24%,美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则从22%下降到18%;而同期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明显上升的。美国的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从64%上升到72%;高收入国家由59%上升为65%。日本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百分比则从1980年的54%上升到1998年的61%。

日本在“二战”后,出现了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20世纪60年代,日本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创造了10年的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以上的全球经济发展史上罕见现象。20世纪70年代,日本将其发展主导产业定为汽车和电器机械这种“知识密集型”产业,而将重化工业进行了海外转移。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经济重点逐渐由制造业向非制造业转移,促进以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创造性知识密集型”的产业政策。

与此同时,亚洲成为接受日本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战场,表现出三大产业的梯度转移的典型性。首先接受产业转移的地区是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促使了这些地区经济的急速增长。80年代初,中国大陆的开放,珠三角作为桥头堡,首先打开了中国的经济窗口。此后,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发展,被称为“世界工厂”。目前,曾在发达国家出现的问题,在珠三角已逐步显露出来: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造成制造成本的上涨,第三次的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已摆在我们面前。

各国的经济实践,都证明了经济发展中产业转移发生的必然性。

2 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现状

关于珠三角的产业转移问题,早在十几年前,我们就有预料。但在近一两年,才真实地让我们感到早在日本的所谓“产业空洞”现象已经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东莞为例,最近一年多有近2000家鞋企倒闭,东莞的其他企业也面临着和鞋厂相同的命运,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外向化、轻型化、低端化等,使东莞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拐点。

另一个GDP列为广东省第三名的佛山市(2007年,超过3500亿元),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数百家陶瓷企业倒闭。不过佛山市政府早在2007年上半年,就已经决定将佛山的数百家陶瓷企业分为四类,保留一批、提升一批、转移一批、关闭一批。将佛山变为佛山陶瓷的总部基地,集中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陶瓷生产的上下游产业,而将大多数建陶企业的生产基地迁出佛山。

东莞、佛山的现象,使一些人惶恐,认为珠三角不行了。其实我们仔细分析看到,这正是经济发展中发生的产业转移现象。只不过由于珠三角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外向型的特点,来得更快更猛罢了。

广东省政府,已经对珠三角的产业转移进行了战略安排。第一步是将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轻化型产业向广东本省的东、西、北部转移,并已经给予广东省第一批示范型产业转移工业园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肇庆大旺)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工业园竞争性扶持资金各5亿元。第二步是向泛珠三角进行产业转移。如佛山的几大名牌陶瓷企业(东鹏、新中陶、马可波罗等)已经向江西、湖南等地投资近200亿元,建设近20个生产基地,200多条生产线。东莞市也在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并加强了资源整合力度,继续保持综合竞争的能力。 在分析了产业转移的对象、产业转移的方向及解决产业转移带来的种种问题的一系列政策和对策问题之后,我们将重点研究本次产业转移后的珠三角产业发展问题。

3 珠三角物流业发展趋势的分析

产业转移对于珠三角来说就是“腾笼换鸟”。腾出土地等重要而紧缺的资源,换上高产出的“鸟”。 这“鸟”是什么?“鸟”在哪里?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和珠三角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鸟”一是高端制造业,二是高端服务业。而现代物流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

珠三角发展物流业的条件是得天独厚的。其一,硬件条件过硬。珠三角拥有世界上能力最强的国际港口群,香港、深圳、广州三港2007年已实现超5000万TEU的吞吐量;有以香港为首的五大国际机场群,2007年吞吐量已突破500万吨;高速公路和城际轻轨形成一小时快速交通圈。其二,物流服务具有相当的经验。珠三角是中国物流业启动最早的地区,并与国际接轨,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已经实施运行了相当时间。其三,良好的经济依托。2008年广东省的GDP实现35696亿元,已于2007年超过台湾成为中国的第一经济大省,表明珠三角拥有良好的经济腹地。此轮产业转移与升级,将使该地区经济总量获得大幅增长。如东莞的石龙镇经过几年的产业转移和产业调整,现在以电子数码、食品医药为支柱的产业已经初具规模,“寸土寸金”的土地发挥出了极大的经济效益,仅2007年,石龙镇就完成了近40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达到120多亿元,创造了平均每平方公里土地,生产总值近4亿元的经济奇迹。

在新的形势下,珠三角的物流业应如何发展呢?

一是, 继续扩大物流产业。第一,继续扩大物流产业的类别。目前,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企业内部物流向外部释放,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第五方物流甚至第六方物流都在出现和发展。另外如港口物流、航空物流、铁路和公路物流、邮政速递等专业物流也在急速发展。随着物流对象的细划,各种农产品、各种工业品物流的专业物流组织也在成长,使物流产业集群不断扩大。第二,进一步扩大物流企业的规模。近十几年来我国物流企业物流的规模在发展中壮大,至2007年我国规模在10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有几十家。珠三角如广东南粤、山东宝供物流等。但与那些超级物流大鳄——跨国物流公司比,我们的规模还太小。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是增强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我们对本土物流企业的希望。

二是, 创新物流模式。物流服务在由企业内部向外部转移的专业化、社会化的过程中,其服务的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开始是部分物流活动的外包,物流是执行式的;而后是集成化一体化的外包,物流是优化式的;现在是供应链的整体设计和重塑,物流是创新式的。随着物流服务的内容、方法和理念的变化,将会对物流及其服务的产业运行模式甚至整体产业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是, 提髙服务质量。物流服务质量是指满足客户需求的程度。在产业转移中,被服务客户的需求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制造地点的搬迁,造成物流链条的拉长;生产方式的变化,要求物流模式的变化。物流企业要站在客户的角度,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拓展自己业务的深度和广度,以求得自身的发展。提高物流服务质量,是珠三角物流业继续大发展的基础和特色,也是提高其竞争力的手段。

四是, 整合物流资源。一提到发展物流业,珠三角每个城市都跃跃欲试,都要开发海港和空港的资源。而海港和空港的分工协作、竞争合作是珠三角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如珠三角的五大空港中的珠海和澳门港显出弱势,2006年10月,香港与珠海机场开始合作并取得了极好的效果。仅用一年时间,珠海机场的客运量、货运量以及航空交通量均创下新高,各项均有超过25%的增长,同比上升了36%、31%和26%。两机场在能力和约束条件上实现了互补,将增加双港的发展后劲。海港发展也基于此,香港定位于高端服务,与珠三角各港口差别定位。各城市由于各自的基础产业能力和自然约束条件的不同,要在物流发展上打出各自的特色。如原来制造业发达的城市适于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配送、供应链服务管理的物流业;而海港空港具有优势的城市则应发展相应专业化物流产业。资源的整合和合理利用,可以使珠三角获得减少内耗、整体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的效果。

总之,在产业转移中,流通服务产业将进一步增强其在整个GDP中的比重,珠三角将以服务业之重来代替制造业之强,转向新型的产业结构社会。珠三角物流业因此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成为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胡鞍钢 .日本正经历产业升级不是产业空洞化[N]. 经济参考报,2003-01-22 .

[收稿日期]2009-02-16

[基金项目]北师大珠海分校重点基金课题(z06004)

[作者简介]钱东人(1949—),黑龙江哈尔滨人,北师大珠海分校物流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采购管理、流通管理。

产业转移工业园范文第5篇

建设XX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促进XX加速崛起的战略举措,对于加快东部沿海产业向中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XX区是承接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转移的重要战场。在当前经济危机尚未见底,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情况下,如何把握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结合XX经济开发区发展的阶段特征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优势,抓住机遇,以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为主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基地是非常必要的。

XX经济开发区是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并经国家发改委审核确认的省级开发区。总体规划“一区四园”,面积57平方公里。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其核心园,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紧抓产业转移的机遇,XX经济开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泛长三角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园平台优势,坚持产业承接和区域布局优化相结合,做长产业链,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努力打造产业合理分工、资源优化配置、区域特色显著的循环经济产业转移基地。2008年,XX开发区获得全国1436个省级开发区中的“投资环境竞争力百强”、“发展循环经济竞争力百强”称号,被评为“安徽省循环经济模范工业园”,获得XX市开发区综合评价二等奖等。2009年初,又荣获“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称号。

区域规划“优”。在区域规划方面,XX循环经济产业园由新加坡裕廊国际设计完成。第一部分为产业定位研究,第二部分为概念性总体规划,第三部分为道路基础设施规划,第四部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新加坡裕廊国际帮助园区研究并破解了四个科学难题。一是竖向标高和土方平衡问题,采用大型梯田式开发方式,不同地块等高线不等,既使园区形成了错落有致的美观架构,又使每平方公里的开发成本至少节约150万元以上;二是压力流与重力流平衡点问题。通过对1万多个坐标点的计算,合理安排了不同地块的高差和坡比,使自来水能自流进去,使污水能自流出来,最大限度地减少提升泵站,尽可能多地节约园区和企业的运行成本;三是功能分区合理划分问题。以每条产业链作为一个功能分区,根据不同产业链上项目的多少确定不同的用地面积,根据产业集聚对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声学环境、光学环境、地质环境、交通环境的不同要求,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分区的各自方位;四是产业园与外界共生关系问题。通过衔接好与XX石化上下游产品产业链的循环关系,与XX市和安徽省产业发展导向关联关系,以及供电、供水、排水、道路交通等互通关系,使XX循环经济产业园能够精确地融入当地,并形成合理的共生关系,充分体现“以山为尊,以水为重,以史为根,以人为本”的和谐思想。

为拓展新的发展空间,XX区拟在海口镇沿江规划建设15平方公里的综合性新区——海口临港生态工业园,现已完成7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编制和评审,3平方公里的起步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已修订完成,正按规划程序审批,同时结合XX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机遇,年内将启动起步

1区建设。

招商引资“特”。根据新加坡裕廊规划编制的六大产业链(轻烃产业链、高分子产业链、氰化工产业链、合成气产业链、生物工程和医药产业链、精细化工产业链),同时抓住中石化8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的落户机遇,委托有资质的科研院校围绕石化扩能下游产品编制招商项目,选准承接的重点产业和承接点,采用“填空式”招商方式,按照环保“三同时”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效率要求,注重优化经济结构和项目的自主创新能力,引进一批支撑性强、拉动力大的企业,做到早签约、早开工,达到引进一个、带动一批、辐射一片的效果。此外,XX经济开发区充分利用中博会、XX(上海)石油化工项目专题推介会、第五届黄梅戏艺术节、世博会等各类投资贸易活动平台,建立与拟承接的企业“一对一”联系机制,主动加强与长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集团的联系,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动企业到XX经济开发区投资发展。

基础设施“全”。园区“九通一平”工作强力推进,二期、三期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工,四期工程已于2008年6月份正式启动,即将全面建成。园区主干道香樟大道、丹桂大道、香椿路、女贞路全面建成,环城西路建成通车,广玉兰路、银杏大道正在建设,开发区整体路网框架正在拉开,雏形初现。水、电等配套工程同步跟进,自来水管网改造已完成,增压泵房已建成并运行;

3.5万伏变电所建成供电,11万伏变电所年内将建成并投入使用;电信、移动、网通布线工程同步实施。污水处理厂采取BOT方式,现已建成并试运行;12.8KM的外排污管网铺设即将全面完成;低压蒸汽管廊局部建成,7月2日正式通汽,承接产业转移的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思想观念“新”。思路决定出路。XX经济开发区勇于突破思想观念上的桎梏和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在逆境中抓住发展机遇、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扩展发展空间、增强发展后劲。随着XX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的加速推进,XX市化学工业区已开始筹建,并确定XX循环经济产业园作为其起步区,纳入其总体规划。因此,XX开发区在发展思路上及时转变,提出了“依托石化求发展,支持石化大发展;围绕石化做文章,谱写共赢大文章”新发展思路,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维护实体经济的基本利益,形成与XX石化、XX市化学工业区(筹)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服务水平“好”。XX经济开发区牢牢把握住“科学发展”和“愚公移山”两条主线,吃苦在前,工作靠前,迎难而上,奋力拼搏,把解放思想真正转化到具体实践,体现到工作实效上。

在融资渠道上,XX经济开发区积极利用各种有利政策,抢占承接产业转移先机。如及时将《中央和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政策措施文件汇编》送到各企业手中,指导企业掌握并用足用好政策;积极参与并组织企业申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以奖代补资金;鼓励企业产业升级、创业投资和高技术企业发展;积极与金融机构联系,加强银政、银企对接,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业务创新,及时满足转移企业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对牵动性强的重大转移项目,开辟信贷支持“绿色通道”;积极帮助和指导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对鼓励类产业以工业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质押贷款等。2008年园区为企业申报并争取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和贷款贴息800万元,2009年获得165万元,有7

个基建项目顺利进入安徽省城乡建设重点项目库,顺利使用开行贷款8500万元,并继续申报2个项目,继续争取开行贷款5000万元。

在项目建设上,建立重大招商项目协调制度,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转移项目落户等问题;对“861”等省、市重大项目实行分级跟踪负责,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及时帮助解决;全力支持XX石化800万吨扩能项目建设,加强与XX石化和XX化学工业区(筹)的联系,安排人员专职对接XX市炼化一体办,负责协调和联络有关石化扩能下游产品项目编制和招商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快速推进项目建设,统筹做好项目签约、立项、报批、建设、投产各个环节的协调服务工作,能同时进行的尽可能同时进行,能同步推进的尽可能同步推进,做到环环紧扣,有序推进,力求做到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实现四高指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经济危机的逆境下,XX开发区投产企业没有一家停产裁员,在建项目没有一个停工待建,园区重大项目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企业投产率均处于全市领先水平。

在自主创新上,继续与高校合作,提高产学研层次水平,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企业与省以及长三角地区高校、科研院所通过联合开发、委托开发、共建经济实体等形式,促进科技与经济互动融合,为企业提供强大科技支撑;鼓励并扶持园区企业申请高科技企业,储备自主创新项目。

产业转移工业园范文第6篇

1、承接产业转移应遵循“由上而下”和“由下而上”的原则。“由上而下”是指中西部各地区的产业转移一定要有领导有步骤的按计划进行。“由下而上”是指本地区下面的各市或自治州如何选择承接的产业、如何在产业转移中竞争由自己决定,将在产业承接中产生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万一发生纠纷或与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不协调,可以有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的专门领导小组进行有效协调。“由上而下”强调统一规划和原则性,“由下而上”注重自主性和灵活性,两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产业转移。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经济实力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成为本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最大障碍。中西部地区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应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建设资金;二是加大自身融资力度,吸引本地区及外地民间资本参与。

3、提高地区产业承接能力。中西部地区如何做好产业承接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各级各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在项目报批、用地、供电、融资、收费减免、招工等方面为推进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争取金融部门支持,加强政银合作,充分发挥本地区产业转移相关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为产业转入企业提供高效金融服务;加快人力资源培养力度,同时实施人才引进计划, 出台优惠政策引进管理和技术人才,为产业转入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持;积极借鉴产业转移工业园发展模式,培育产业链,引导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

上一篇:常用英文单词表范文下一篇:倡议书创先争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