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范文

2023-09-20

生态园林范文第1篇

摘要:生态农业观光园既具有丰富的景观观赏和游憩活动内容,又有特殊的生产特性。分析了其与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传统农业观光园等的关系,结合观光农业的本质深入研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并总结了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园;观光农业;本质;特征

中图分类:F323.2 文献标识码:A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策划、规划、设计、建设、经营和管理等都需要一系列的理论来指导,目前相关的规划理论和方法研究还不完善。鉴于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能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共同发展,本文通过探析其本质和特征,为进一步研究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为我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提供指导。

一、观光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基于观光农业发展而成的,深入认识观光农业有助于更好的探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和特征。

自观光农业的概念提出以来,与之相关的名词很多,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农业、农村观光、休闲农场、民俗风情游等。但到目前各个学者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而持有不同的见解,各个名称之间由于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也不能完全等同,因此还是没有统一的定义。比如乡村旅游,欧洲联盟(Eu)和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1994)将定义为:在乡村开展的旅游活动。其中“乡村性、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和独特卖点。乡村旅游是基于乡村地区,具有乡村特点、经营规模小、空间开阔和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可见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更加注重的是乡村的农业文化生活环境,以乡村生活为基础,辅以一定的农事生产等休闲活动,而观光农业则以农业生产为载体进行休闲游赏。旅游农业是一类服务性产业,是产生盈利的商业性活动。在游客参与农业旅游的过程中,会产生住宿、吃饭、游乐、购物等消费。与观光农业相比,其生态性与教育性的内容要薄弱些。

观光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两方面的结合,两者缺一不可,具有两方面的特征。它以开发农业资源为前提,以农事活动为基础,与旅游相结合,融农业生产、展示、经营、旅游观光、休闲活动于一体,既不同于传统农业,也不同于传统旅游业。对农业而言,在农业产值之外又增加了一个旅游产值,它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形态。对旅游业而言,它与农业联系在一起,是旅游活动向农业领域的拓展,丰富扩大了旅游活动的内容和范围。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观光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在欧洲,已经历了19世纪30年代的萌芽期、20世纪中期的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后步入发展的成熟期,并走上了规范化发展轨道。

我国灿烂的农耕文明和丰富的农业资源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另外随着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意愿渐强,形成了巨大的客源市场和旅游需求,这些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观光园这种综合园区模式的发展。我国台湾地区的观光农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展到现在,已经处于普及和提高阶段,观光农业的管理体制已相当健全。大陆地区的观光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体上经历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四个阶段。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从休闲功能上看,从简单的“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市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从经营规模上看,由一家一户一园的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现今,我国农业部的相关信息显示,我国观光农业进入了快速发展、规范提升的新阶段。

在发展过程中,针对观光农业的园区出现了许多相关的名称,如“观光农业园”、“农业观光旅游园”、“农业生态休闲园”、“农业旅游区”等,没有统一的定论。其实,无论什么样的称谓,就其本质来看基本上都是一致的,都是农业产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园区模式。本文把这类园区统一称之为“生态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前又加了“生态”两字,这里的“生态”一词是作为形容词,即“生态的”来运用的,是想突显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特性,将生态思想引入农业观光园中,表达的是“符合生态性的”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的意思。

三、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

生态农业观光园由于产业的特殊性无论是在选址,还是在园区内容上都具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通过与城市用地、城市绿地、城市公园、郊野公园、传统农业观光园等关系的辨析,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农业观光园的本质。

(一)关于几个关系的辨析

1.与城市用地的关系

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 137-90)中的分类,水域和其他用地(E)是位于城市的建设用地之外的区域,它包含了水域、耕地、菜地、灌溉水田、其他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村镇建设用地等内容,这些用地往往是农业观光园之所在。

依据《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GB/T50280-98)中对于城市规划区和市域的界定,水域和其他用地(E)一部分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另一部分则位于城市规划区外,在整个市域范围内。这个区域是城市与乡村过渡和交错的地带,既不同于典型的城市,又不同于典型的农村。针对这个地带的命名,有“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乡村边缘带”、“郊区”、“城市边缘带”等。

2.与城市绿地的关系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以绿地的功能和用途作为分类的依据,对于城市绿地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然而在每个小类的详细内容中,并没有提到农业观光园的名称,没有直接明确其归属。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结合关于“其他绿地”的阐述,根据农业观光园产生的背景和自身所提供的观光、游憩、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综合来看,农业观光园的性质更接近城市绿地的“其他绿地”的类型。

因此,如果农业观光园的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则可以把农业观光园归属为“其他绿地”一类,旨在和城市建设用地内的其他绿地共同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充分发挥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特性,同时也反过来促进了观光园和周边环境的生态建设,易于形成更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如果位于城市规划用地之外,根据现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针对城市规划区以外的大环境绿地规划作为市域绿地规划一说,那农业观光园则属于市域绿地的范畴。这里的市域绿地是与“城市绿地”相并列的概念。

3.与观光农业的关系

观光农业与农业观光园关系紧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发展。一般来讲,观光农业包含有生产、示范和观光旅游三个主要元素,并多以生产为

基础,集示范、观光旅游、科技培训于一体。依据本身的资源不同和发展的侧重点,产生了各种类型的观光农业园。

一方面,观光农业的迅速发展为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提供了可能。观光农业是农业观光园发展的根本,它带来了独具特色的农业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景观,这也是农业观光园的魅力所在。

另一方面,农业观光园的存在促进了农业观光的综合发展和科学发展。农业观光园是推动观光农业发展的一种综合开发方式,是观光农业发展的载体,也是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所在。通过农业观光园科学的规划、经营、管理,合理调整观光农业的结构和规模,在满足市场化需求的同时,促进观光产业的良性发展。

4.与传统农业观光园的关系

生态农业观光园与传统农业观光园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园区的各项建设无论景观规划布局,还是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的开发利用以及休闲活动的展开都融合了生态意识。

通过生态学原理的指导,在结合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创造的人工环境,可以为观光农业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与传统农业观光园相比,资源基础已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游憩活动的内容是围绕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生态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展开的生态旅游。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为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为主要资源基础。

可以说,随着整个社会生态意识不断的加强,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传统农业观光园发展的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5.与城市公园的关系

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公园被定义是“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休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

生态农业观光园具备城市公园的一些休闲功能,比如供公众游览、提供休闲活动、开展科普活动等,然而农业观光园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具有了城市公园所不具有的生产功能,提供给公众一个不同于城市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游憩活动的体验,吸引他们到城市的外围休闲观光,扩大了城市居民的旅游范围。

6.与郊野公园的关系

就我国的郊野公园发展历史来看,香港发展最早。《港澳大百科全书》中将郊野公园定义为:远离市中心区的郊野山林绿化地带,开辟郊野公园之目的是为广大市民提供一个回归和欣赏大自然的广阔天地和游玩的好去处。在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将郊野公园归属为其他绿地。

就提供的功能而言,生态农业观光园相同郊野公园比,在部分功能上有一定的共性,多以自然景观为主,提供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生态环境保护等功能。然而农业观光园由于其产业的特殊性,具备一定的生产功能,这在郊野公园里不一定具备。郊野公园在满足休闲游憩功能的同时,更多强调的是对自然风景资源的保护,保护公共风景资源免受开发建设的破坏,阻止城市建成区的无序蔓延。

就用地性质而言,《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将郊野公园归属为其他绿地,明确了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规划区之内,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农业观光园的用地一般是在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可延伸到市域的范围,比郊野公园的发展空间更大。即使是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根据两者的发展背景、方向和内容的差别,也不能简单等同起来。

通过以上几个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农业观光园一般建于自然环境较优越的城市外围,位于城市建设用地之外,那里较容易与园外的山体、林地、农田、江河、湖泊等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一个农业观光园的组成离不开优美的景观环境、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丰富的游憩活动三大要素。其本质具体反映在以下方面。

(二)良好的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生态特性反映在将生态思想引入园区的各项建设中,充分结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农业资源、景观资源和游憩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布局和建设,促进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建立在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拥有良好的生态农业资源环境基础上。其次是注重构建园区内各生物要素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使园内和园外区域生态环境衔接和共同发展,形成稳定、良好的生态环境系统。同时在规划时体现一定的生态意识,园区内功能的组成、空间的布局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符合生态系统的要求。采用生态设计的手法和理念,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景点设施的营建,要以保护自然景观资源的本色、减少对自然生态过程的破坏为前提。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强调生态农业模式的运用,并且园区的经营管理和游客的观光行为都贯穿了一定的生态保护意识。

深圳青青世界是深圳第一家以精制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观光度假胜地,选址在深圳市南山区月亮湾大南山,沿等高线呈长带状分布。基地内山坡陡峭、森林茂密、溪涧纵横,现场情况复杂。阳光、松林、石景、溪流构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园区规划时融入了生态理念,充分结合现状,精心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背山面海、地形丰富、绿意盎然的优美生态环境。园内活动既考虑生产、观光和休闲度假之间的分割,又注重融合,最终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生态农业生产活动、生态旅游活动三者合为一体,实现了园区的多样性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三)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离开了农业或者仅仅将农业作为点缀都会偏离观光农业真正的本质。生态农业观光园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功能,体现农业生产特点,因此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是非常重要的。

农业资源的开发除了保留一部分传统农业的生产景观外,同时注重生态农业资源和生态农产品的开发,这种资源综合利用的生态农业模式强化了生产过程中的生态性。南京市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区实行立体综合配套开发,有数千亩山林、竹海、果园、茶园、菜园、花园。园内农业系统可划分为5个内在结构,即传统种植业、果品种植业、茶业种植业、苗木花卉种植业和蔬菜种植业。有学者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对这5个机构进行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实施梅茶间作、桃茶间作和梨茶间作主体栽培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使系统总初级生产量(GP)增加,土地净生产率提高,经济效益指标较高;而传统种植业小麦、水稻由于缺乏以上优势,故其经济效益各项指标得分甚低。几年来,傅家边农业科技园实施推广了“梅茶间作”、“茶果间作”和“果牧间作”等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农业高度产业化和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不仅优化了园区生态环境,还给园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四)丰富的游憩活动

游憩功能是农业观光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它体现了农业观光园的观光休闲的需求。一种游憩资源通过广度和深度的挖掘,形态越多,游客的选择性更大,其可能发展的游憩机会也越多。通过多种游憩资源的综合开发运用,就会形成多样化的游憩机会。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游憩资源极其丰富,除了具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外,还有能反映

出园区生产特性的生产资源。这些资源通过一定的挖掘、创新和组合,据游客的不同需求提供各种消遣的机会,形成丰富的游憩活动。

一般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游憩活动类型大致有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娱乐型、教育学习型、住宿餐饮型五类。观光型活动项目以欣赏、游览活动为主,园内的各种自然山水景色、田园风光、农业生产景观、农业设施展览、文化艺术展示等都可发展成观光游憩项目。参与体验型的活动项目是园区最有特色也是最有吸引力的项目,激发了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根据体验项目内容的不同一般又包括农业生产体验型、民俗文化体验型、民间手工艺制作型。休闲娱乐型活动项目包括放风筝、散步、品茗、对弈、野餐、各种拓展活动、水上娱乐等,充分让人放松身心地进行各种活动。在教育学习类型的活动中,游客可以进行辨认动植物、制作标本、了解昆虫习性、摄影艺术、户外写生等多种活动,学习属于大自然的珍贵知识。台湾香格里拉休闲农场的教育活动就有专门的农场课程教学内容,针对小学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学习计划。住宿餐饮这类项目活动主要是为了满足游客的就餐和住宿需求。无论何种形式的就餐和住宿方式,都应以不破坏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前提,并教导游客具备生态意识,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丰富多样的游憩活动在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的同时,还为园区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生态农业观光园特征围绕其本质展开,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一)园区的生态性

生态农业观光园与传统农业观光园之间最显著差别就是具有生态特性。生态农业观光园以生态农业景观、生态农产品的生产开发为资源基础,无论从园区的规划设计还是经营管理直至游客的观光行为都贯穿了生态保护意识。

(二)产业的特殊性

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基础,因此受农业产业的影响较大,反映在生产性、季节性和地域性三方面。

农业产业资源包括种植果蔬、经济作物、农作物和养殖牲畜、禽类以及生产加工农副产品等产业内容,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绿色食品,同时也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具备生产性,这也是生态农业观光园最独特的性质所在。

农业资源的生产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因此农业观光园的景观和旅游活动的展开受季节性影响较大。通常夏秋两季瓜果成熟的时节,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采摘购物,体验丰收的喜悦,而其他季节相对人会少些。因此,农业观光园农业资源的开发要考虑季节性的特点,合理安排农业资源,呈现四季不同的景观,满足不同季节观赏和活动的需求。

同时,农业资源受不同地域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比较大,动植物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而且地域差别越大,农业资源的差别就越明显,具有不可替换性。

(三)功能的复合型

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具有农业和旅游业的双重产业属性,融生产、观光、体验、休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内容包括农业观光、农事劳作、果蔬采摘品尝、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休闲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文化娱乐等,使游客能体验多功能复合型的多种活动。

(四)区位的复杂性

生态农业观光园所处的区位一般是位于城市的建设用地之外,这个区域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地带,区位情况比较复杂。可凭借其独特的区位、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可以获得城市方面的科技、资金、客源等市场优势的支持,农村方面的自然环境、乡土文化的孕育,为农业观光园的发展带来诸多契机。

(五)受政策和市场的影响性大

观光农业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农村和农民状况的改善。近十几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方针,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资,大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受这些政策的影响和财政的支持,农业观光园迅速发展。同时农业观光园在经营上受市场的影响也比较大。游客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导向都会影响产业结构、农产品的引进开发和旅游活动项目的设置。因此根据相关政策和市场前景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经营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能促进农业观光园的良性发展。

五、结语

通过分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本质和特征,可以看出一个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组成离不开优美的景观环境、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丰富的游憩活动三大要素,既具有丰富的景观观赏和游憩活动内容,又有其特殊的生产特性。其本质和特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依据这三方面所作的景观规划、产业规划和游憩规划则构成了农业观光园的核心规划。

生态园林范文第2篇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增长,生活物资不断丰富,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不仅仅表现在自身的追求,体现在对周围环境的要求,城镇园林建设也受到广大群众的关注,我国各级政府也在紧张展开城镇园林建设的工作。通过分析我国城镇园林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得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探讨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城镇园林建设;现状;发展趋势

[

传统园林的发展在我国起源很早,但现代园林在我国却尚未成熟;我国开始大力推广城镇园林建设,可以有效提高人居住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的视觉审美,城镇园林与经济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我国园林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园林占据了世界三大园林发源地之一的位置,由此可见,我国园林发展起源是很早的。“宥”在三千年前出现人们的视野中,那时候园林总是代表着人的思想感情,成为人的思想寄托;著名的国画是由山水构成,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营造出一种园林气息。现在的城镇规划中强调的是设施建设,园林建设被遗忘了。但人们居住注重的是舒适程度,不仅在设施建设中表现出来,在机械化时代更应该注重人的超乎物资的精神需要,例如,审美的追求使人心情愉快,贴近自然的环境让人感到温暖而舒适。

园林绿化可以美化城市、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现有的环境。因为人们意识到园林绿化有着重大的功能,所以,我国城镇园林建设开始被重视。理论体系不够成熟使城镇园林建设没有明确的方向,从而导致园林建设工作不能顺利展开,抑制了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园林建设是集自然、生活、艺术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工作,这就要求园林建设相关部门配备专门的人才。而城镇在园林建设工作中也没有健全的政策体制,不设立专门的机制保障和管理机构,这就让城镇园林建设缺乏主动性。园林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但当初期建设工作完成后就让其自生自灭,没有对园林进行管理和养护,园林植物都是具有生命的,它需要管理和养护,不能忽略养护的重要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绝大多数城镇将环境规划忽略。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增长,城镇布局混乱,工业居住教育商业错综杂乱,没有明显的区分,土地被大量浪费。工业生产总会让环境面临污染的局面,从而使居民的健康受到威胁。城镇环境遭遇严峻的挑战,环保工作刻不容缓。

二、城镇园林建设的价值

城镇园林建设是保护环境、改善城镇生态平衡、缓解人与自然矛盾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1.创造生态价值

城镇园林建设可以很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的身体健康,例如,因为臭氧层的空洞使阳光中的紫外线直接照射在人的身体表面,众所周知,如果长期遭受紫外线的辐射,患皮肤癌的几率也就大大增加了。然而树的顶冠和枝叶可以遮挡太阳的直射,而且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人类呼吸提供更新鲜的氧气;园林植物可以加速空气的对流,在空气对流中就可以把一些不利于人的健康的物质带在高空中散开和稀释。植物可还可以削减噪声对人的危害,它可以降低噪声在空气中的分贝。

2.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城镇园林建设不仅是城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供人欣赏,让人们休息,而且还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场地,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去探索科学的奥秘,不再是从课本中学习理论知识,更应该走出去增加自己的阅历,这是课本无法给的知识。园林绿地还是疏散和避难场地的选择,当城镇发生地震或者火灾时,人们可以选择逃到园林绿地上,因为园林绿地没有高大的建筑物,不用担心有石头掉落给人们生命带来危害,而且城镇园林没有太多的设备,不会阻碍人们在慌乱中逃生。其次,在城镇园林建设中不仅可以栽培景观植物,还可以种植经济作物,例如,水果和蔬菜,在深圳的公路上我们可以随处可见龙眼和荔枝,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深圳有一个荔枝园,它不仅给人们提供修身养性的场所,还给当地带来了经济利益。最后,土地的高效利用也为经济带来效益。

三、城镇园林建设的对策

城镇的绿化特点与地方实际相融合,因地制宜,可以有效缓解以上问题的加剧。以科学的园林绿化建设理论为依据,设计科学的城镇园林计划,同时应该完善对应的政策机制,配备专门的技术人员学习最新的管理理论,在后期城镇园林建设竣工后,加强园林养护工作,呈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繁荣景象。

1.健全体制,设立专门的人员管理

园林绿化系统在园林建设中担任指导作用,它是一个纲领性文件。绿化系统是结合城镇远近建设特色来编制的,城镇本身具有的自然条件、历史文化都不应该浪费,它可以帮助确认城镇的园林建设方向。建立健全对应政策,提高对技术体系的管理,可以让城镇园林建设的管理更加规范化;伴随城镇绿地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政策和体制应该全方位同步,做到在建设工作中有法可依,同时体制也在与时俱进,让城镇园林建设走在时代化的前沿,再配备专门的园林绿化管理人员对完成的绿化植物进行管理,让它蓬勃生长,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2.以人为本,结合当地特色优势

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画面,使城镇适合每个人的居住。城镇建设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城镇园林绿化工作的负责人,在城镇园林建设中应尽可能地考虑居住者在生活和休闲上的追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园路小型的绿地广场等多种多样的渠道来增进居民和自然的感情;因为园路和广场可以让人感觉心情愉快,性情得到陶冶,心灵得到慰藉。每个城镇都有它自己的自然特色美景和代表的人文故事。因此,在城镇园林建设的工作中,可依靠其自身的自然地貌,与现代化相结合,打造出既有当地特色,又不失现代风情的园林。

四、城镇园林建设的发展趋势

城镇园林建设也被列为城镇建设工作之一,城镇建设不再是单单指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也包括城镇的植物品种,以及植物覆盖率。

1.全方位地绿化,多视角增加美感

经济的发展让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也更高了,城镇绿化工作不应该停留在绿地系统的层面上,我们应该注入新的潮流元素让城镇园林建设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园林的建设离不开自然,一切自然美都是最原始、最纯真的美。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这样才能将自然美的一面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就使我们在园林建设中不要违背自然规律,减少污染,清新空气,这是园林建设的原则。在立体空间上我们可以运用垂直绿化,这就使得绿化是多空间的,垂直与平面相交叉,墙面、屋顶……全面绿化园林,绿化本来就是一门艺术,垂直绿化能提高建筑物的艺术美感,节约土地利用空闲的空间,使得墙面与土坡不再单调,充满生机,绿化还有降温净气的作用,在全球变暖的气候以及空气严重被污染的环境中更应该展开城镇园林绿化的建设工作,让人们生活在一个更健康、更适宜的环境中。

2.因地制宜,生物品种多样化

专家曾说过,不同的城镇地理环境使得其也就不同,历史文化的影响下让经济发展出现差异。城镇园林建设应该结合自身的地理环境、人文特色,展现属于自己城镇的园林特点。品种的多样化可以为遗传库、生态平衡提供有利的参考价值,植物类型多样为动物的食物来源打下基础,以及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选择,使得动物可以在众多植物中选择最为合适的栖息地,有利于动物繁殖,以及土壤营养循环使用,增加物种的多样性。

城镇居民对他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有着高要求,这就意味着城镇园林建设刻不容缓,城镇园林建设表现的是不同人的不同设计理念,在设计理念的实施前都应该考虑当地的环境气候,它可以调节人的心身健康,也给城镇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城镇园林建设的进行应该有目标、有计划,并且应该走向国际化,与国际最前沿的设计理念结合,这样我国的园林建设会呈现高层次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汪晓燕.城镇园林规划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城市经济,2011(14):32-33.

[2]王光华,刘晓明,李梅丹.我国城镇园林标准建设概况研究[J].中国园林,2014(2):78-81.

[3]廖伟国,杨世翠.城镇园林绿化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绿色科技,2014(8):162-164.

生态园林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通过对园林铺装的功能性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性设计的分析,探讨园林铺装设计的表现要素,提出园林铺装设计存在的不足及建议,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园林铺装;功能性设计;人性化设计;要素;建议

Landscape Design Analysis of pavement

Cai Li-ping

(Yu Linda Ming Green Technology Co., Ltd Yulin Shanxi 719000)

【Key words】Garden pavement;Functional design;Humanized design;Elements;Suggestions

园林铺装包括园路、广场、活动场地、建筑地坪等,用各种地面材料铺砌而成。其不仅具有组织交通和引导游览的功能,还创造优美的地面景观,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休息、活动场地,给人以美的享受。当然,铺装作为园林的一个要素,它的表现形式必然要受到总体设计的影响,需要与总体设计风格一致。本文通过对园林铺装的功能性设计、人性化设计、生态性设计的分析,探讨园林铺装设计的表现要素,提出园林铺装设计存在的不足及建议,与同行共同探讨。

1. 园林铺装的功能性设计

功能性是园林景观设计一个十分重要的指导原则,设计时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一个成功的园林设计往往是以满足功能性为主导,做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1 意境与主题的体现。

良好的景观铺装对空间往往能起到烘托、补充或诠释主题的增彩作用,利用铺装图案强化意境,这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手法之一。此类铺装使用文字、图形、特殊符号等来传达空间主题,加深意境,在一些纪念性、知识性和导向性空间比较常见。

1.2 视线引导的体现。

园林铺装利用其视觉效果,引导游人的视线。在园林设计中,经常采用直线形的线条铺装引导游人前进;在需要游人驻足停留的场所,则采用无方向性或稳定性的铺装;当需要游人关注某一重要的景点之时,则采用聚向景点方向的走向的铺装。

1.3 空间分割的体现。

园林铺装通过材料或样式的变化形成空间界线,在人的心理上产生不同效果,达到空间分隔及功能变化的效果。两个不同功能的活动空间采用不同的铺装材料,或者使用同一种材料采用不同的铺装样式实现空间分割。此外,通过铺装线条的变化,可以强化空间感,比如用平行于视平线的线条强调的深度,用垂直于视平线的线条强调铺装面宽度,合理利用这一功能可以在视觉上调整空间大小,起到使小空间变大,窄路变宽等效果。

2. 园林铺装的人性化设计

色彩、形状、创意及质感等为园林铺装的关键点,如何带动人的情绪、体现人性化也是园林铺装设计的主要目的。人们总在期待人性化舒适度不断提高,期待着充满个性、亲切而令人愉快的道路空间。那种由绿篱、街道树和人行道铺装等形成的道路空间有着令人不禁想上去走一走的的情趣,它不但丰富了我们所居住城市的表情,也立体地表现了生话、文化和历史。作为道路空间构成要素之基础的路面铺装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值得探讨。以人为本的人行道空间,是在结合考虑功能方面的体感性、弹性及对不同气候的适应性等特点的同时兼顾材料的质感、色彩等美感特性以及与环境协调等因素情况下营造出来的。为行人使用的道路和广场的铺装与汽车道路的铺装有很大的不同,不能仅仅以它的机能和耐用性来决定。因为它还包含了诸如安乐、平静、情趣等带动行人走路情绪的各种因素。

2.1 人性化的铺装形态。

园林铺装中的人性化可以表现在铺装形态赋予人的不同感受上。在平面的构成要素中有点、线(直线、折线、曲线)和形(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椭圆和不规则图形)之分。铺装若能给步行赋与节奏感那将是大受欢迎的。广场上的线形不但能给人以安定感,同一波形曲线的反复使用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指向作用,会给人安静而有条理的感觉,最单纯的节奏就是不断重复。折线显示动态美,沿着道路轴线弯曲线会让你感觉到一种缓慢的节奏,比如沿道路轴线等间隔重复出现的线、四边形及其他图案。在广场上横向或纵向反复出现相同形状的图案、花纹时也会产生节奏感和条理感。与轴线有45度俯角的方格和对称会带给你有条不紊、整齐、动态的感觉。

2.2 人性化的铺装尺度。

园林铺装的人性化设计上需考虑整体园林景观的意境和主题。在明确需要给游人带来什么样的情感和美景的指导下,合理地布置不同质感的铺装材料的尺度搭配。例如小尺寸稠密铺装会给人机理细腻的质感。当然,在考虑尺度搭配的时候也要一并考虑不同的铺装材料本身常规性的尺度问题。园林铺装的人性化,就是要让游人用眼睛边走边看脚下的铺装,用心边走边感受脚下铺装内在的意境,园林的含韵尽在其中,达到人、景融合的效果。

2.3 园路的人性化设计。

园路的交通功能从属于游览的要求,虽然也利于人流疏导,但并不是以取得捷径为准则的。园路与景石、植物、湖岸、建筑相搭配,受环境气氛的感染,“出人意外、入人意中”。现代化的城市中,笔直宽阔的道路上车水马龙,与林立的高楼大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产生紧张的压抑感,而看似随意的园林小道反而使人有贴近自然的感觉,让人们从烦燥、紧张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因此,园路的设计宜充满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 园林铺装的生态性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态型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方向,园林铺装的生态性问题逐渐受到业内人士的重视。传统的铺装材料已经逐渐被多种多样与自然结合的现代材料所取代。例如木栈道、草绳钩边,以及其他木质铺装等,停车场的生态型植草砖铺装等等都渗透着铺装的生态性和与人的亲和性。采取生态型较好的铺装还能很好的调节地面温度,有效地缓解“热岛效应”。

4. 园林铺装设计的表现要素

4.1 铺装的尺度。

铺装图案的不同尺度会产生不一样的空间效果。形体较大、较开展则会使空间产生一种宽敞的尺度感,而较小、紧缩的形状,则使空间具有压缩感和私密感。通过不同尺寸的图案以及合理采用与周围不同色彩、质感的材料,能影响空间的比例关系,可构造出与环境相协调的布局。通常大尺寸的花岗岩、抛光砖等材料适宜大空间,而中、小尺寸的地砖和小尺寸的马赛克,更适用于一些中小型空间。就形式意义而言,尺寸的大与小在美感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并非越大越好。有时小尺寸材料铺装形成的肌理效果或拼缝图案往往能产生出较好的形式趣味,或者利用小尺寸的铺装材料组合而成大的图案,也可以与大空间取得比例上的协调。

4.2 铺装的色彩。

铺装的色彩要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铺装的色彩在园林中是衬托景点的背景,所以要与周围环境的色调相协调。色彩过于鲜亮,可能喧宾夺主,甚至造成园林景观的杂乱无章。色彩的选择还要充分考虑人的心理感受。色彩具有鲜明的个性,暖色调热烈,冷色调优雅,明色调轻快,暗色调宁静。色彩的应用应追求统一中求变化,铺装的色彩要与整个园林景观相协调。园林艺术用视觉上的冷暖节奏变化以及轻重缓急节奏变化,打破色彩千篇一律的沉闷感,做到稳重而不沉闷,鲜明而不俗气。例如在儿童游乐场,可使用色彩鲜艳的铺装,造成活泼、明快的气氛;在安静休息区域,可采用色彩柔和素淡的铺装,营造安宁、平静的气氛;在纪念场地等肃穆的场所,宜配合使用沉稳的色调,营造庄重的气氛。

4.3 铺装的图案。

园林铺装可以多种多样的纹样形式来衬托和美化环境,增加园林的景致。纹样起着装饰作用,不同的纹样给人们不一样的心理感受。采用砖铺设成为直线或者平行线的路面具有增强地面设计效果的作用,另外,一些规则的形式会产生静态感,暗示着一个静止空间的出现,如正方形、矩形铺装,三角形和其他一些不规则图案的组合则具有较强的动感。园林中比较常用的还有一种效仿自然的不规则铺装,如乱石纹、冰裂纹等,可以使人联想到乡间、荒野,给人以朴素自然的感觉。

4.4 铺装质感。

铺装质感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材料的质地给人们传输各种感受。在进行铺装设计的时候,我们要充分考虑空间的大小。大空间要做的粗犷些,应该选用质地粗大、厚实,线条较为明显的材料,因为粗糙往往使人感到稳重、沉重、开朗;另外,在烈日下面,粗糙的铺装可以较好的吸收光线,不显得耀眼。小空间则应该采用较细小、圆滑、精细的材料,细致感给人轻巧、精致、柔和的感觉。因此,大面积的铺装宜选用粗质感的铺装材料,细微处、重点之处宜选用细质感的材料。在大都市里,公园是人们放松心情的理想园地,经过了一天的繁忙之后,人们开始向往自然朴实的生活。麻面石料和灰色仿花岗岩铺面的园林小径,追求的是一种粗犷、稳定的感觉,而卵石的小道则让人感到舒畅、亲切。不同的素材创造了不同的美的效应。不同质地的材料在同一景观中出现,必须注意其调和性,恰当地运用相似及对比原理,组成统一和谐的园林铺装景观。在一片茂盛的植物组团中,一条蜿蜒的灰色防花岗岩小道向前延伸,并在期间点缀黄色,周边配以八角金盘和蕨类植物,石的坚硬和花草的柔软形成对比。让人感到亲切而舒畅。

5. 园林铺装设计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5.1 尽管设计人员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但是由于园林是一个动态的环境,人的活动或多或少会对它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难免会出现设计与施工相脱节的现象,有的管理与养护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景观效果尽如人意。园林铺装设计中较常出现的问题有以下方面:

(1)铺装设计大多只注重功能性,而忽略了艺术性,影响了整体景观效果。

(2)材料的选择未充分考虑其耐久性,多处出现了木质材料腐蚀或发生虫蛀的现象。

(3)运用大理石、花岗岩的数量过多,给人感觉冰冷而生硬,显得很不自然。

(4)一些部位的铺装缺乏过渡,没有很好的衔接,施工细节处理不当,影响景观效果。

(5)硬质铺装过多,对周围地区的温度和湿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高温季节。

(6)设计图形尺度与人眼观察尺度不吻合,影响视觉形成从设计图上看十分合适而施工后却显鳖脚。

5.2 所以在铺装设计时要求设计者有一定施工实践经验基础,在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方面要有前瞻性,展现了现代化城市的园林风格,在园林景观铺装设计方面表现手法丰富、大气、充分体现时代气息,使园林铺装设计功能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创造优美的地面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增强了园林艺术的效果。

6. 结语

园林景观铺装的设计在营造空间的整体形象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在进行园林景观铺装设计时,应注意遵循一些原则,既满足功能要求,又富于艺术性,还要体现生态性,同时更加人性化,给人以美好的感受,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生态园林范文第4篇

一、园林植物与植物生态学的概念及作用

园林植物通常指的就是适用于园林绿化的植物, 它包含的种类有很多, 不仅含有木本和草本的植物, 还包含很多适用于园林、绿地等的防护植物与经济植物。就针对城市园林建设的植物来说, 其发挥的作用也是丰富的, 不仅可以进行水源涵养、水土保持, 还可以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园林植物作为园林建设的重要材料, 园林植物的合理配置, 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园林绿化观赏及艺术水平的高低。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城市园林的建设, 城市园林的建设离不开园林植物的合理分配。

园林植物配置应遵循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确立生态园林的概念。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植物是否能够适应某一环境, 还有环境对植物的影响, 就是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还研究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 有效的与植物生态学进行结合, 不仅能促进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 还能够有效地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1]。

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方法

就目前我国的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来说, 存在着很多问题与弊端。在进行园林建设中, 采用的植物比较单一, 某一城市往往那个出现被一种植物占据的情况, 在城市中见到的植物种类稀少。城市园林建设中, 通常都是引进外来的品种, 不能发现自己城市的特色植物。还存在这城市园林建设千篇一律的现象, 感觉某一城市的园林建设配置好, 就盲目地学习, 不能够考虑到自身城市的情况, 不能够从生态的角度出发, 进行植物的配置与选择。

在进行城市园林植物配置时, 不仅要采用科学的分配方式, 还要讲究艺术效果, 建设出优美的景观, 使园林植物的配置完整的与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的效益进行结合。

(一) 科学配置、因地制宜适地适生

在进行城市园林配置时, 要采用科学的方式, 根据植物的特性与生存条件, 结合环境需求, 进行植物配置。针对不同的环境条件, 进行不同植物的栽植。在一些环境污染严重的地方, 栽植一些吸收污染物强的植物。在一些医疗卫生场所, 在这一些具备杀菌疗养的植物。在一些含有粉尘较多的地方, 栽植一些叶子密集, 叶子表面面积大的树种, 这样能够有效地吸收颗粒型的粉尘, 减少污染。对于一些沿海城市来说, 其地理环境多风, 呈碱性, 所以要配置一些防风、耐碱的植物。在我国西北的一些城市, 风沙情况比较严重, 可以配置一些胡杨树, 抵御风沙, 防范水土流失[2]。

(二) 重视植物的多样性

我国很多自然群落都不是由单一的植物组成的, 而是很多种类的植物一起构成的。重视植物的多样性, 能有效地促进植物群落向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发展, 这样既能进行生态的建设, 还能具备一定得修复能力。在进行城市园林建设的过程中, 要以生态为基础, 有效的结合美观, 两者进行融合。植物的多样性, 本身就会产生一定得美观效果, 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多种植物混搭在一起进行种植, 不同种类的植物划分不同的区域, 维持植物的稳定生长, 进行合理的布局规划。在进行植物配置时, 还要考虑到环境文化的问题, 尽量配置很多符合环境文化的植物, 同时也要重视植物的多样性[3]。

除此之外, 还要注重构建植物群落、积极应用本地特色植物。通过本地特色植物, 有效的将当地文化进行传播, 构建丰富的植物群落, 有利于城市园林的稳定发展。采取正确科学的生态植物配置方法, 有效的进行城市生态文明的建设。

结语:总而言之, 在进行城市园林的建设过程中, 进行植物的配置时, 既要遵循生态需求, 又要设计出美感, 既要有一定得观赏价值, 又要能够促进生态文明。科学的配置植物, 将植物配置在自身特点有关的区域, 对所在区域进行环境的改善, 促进整个城市的生态改善。通过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配置, 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能力, 提高整个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结合国家要求, 发展卫生城市。

摘要:随着习近平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 国家越来越重视生态建设, 积极的鼓励我国大中小城市建设成文明卫生城市。为了建设成为卫生文明城市, 响应生态文明建设的号召, 我国大多数城市开始对城市园林进行规划建设, 通过建设更多的城市园林植物, 来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就目前我国的城市园林中, 大量的植入可以观赏的绿色植物, 这些景观植物不仅能供城市居民进行观赏, 还起到了净化城市空气、减少城市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 促进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所以, 在园林建设的过程中, 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配置方法, 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 为建设成为文明的生态城市做出巨大的贡献。本文将结合城市园林植物的概念及作用, 提出合理有效的园林植物配置的生态方法。

关键词:城市园林,植物配置,生态方法,园林植物

参考文献

[1] 于晓森.浅谈植物生态学原理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河北林业, 2017 (1) :38-39.

[2] 王广军.城市生态园林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外企业家, 2013 (9) :90-92.

生态园林范文第5篇

城市水体景观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总体设计关系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涵品质,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在长期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设计手法和工艺,实质上都是尽可能的实现城市水体景观的形式和功能两者的统一。据此本文就从设计的角度对生态工程设计方法在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分析。

在城市的总体结构设计中,城市水体景观是重要的一项设计内容,它一般是分布在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内,一方面是城市内涵品质的重要构成要素,另一方面也是提升城市外在形象的关键。结合当前城市水体景观设计的现状来看,在这方面工作上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缺少设计的创新、设计整体性的混乱、忽视了人们的审美体验等等,生态工程设计法可以从生态环保的角度入手,以新的设计思维和手法来提升水体景观的观赏性和艺术性,这与当前人们所关注的生态环保生活理念相吻合的。

当前城市水体景观设计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于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重视度不断提升,水体景观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设计中还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具体如下:

1.设计存在盲目性

我国的城市水体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快节奏,在对城市面貌的建设塑造上更多关注的是时间成本而忽视了对建设设计的质量,而且一些设计者对于我国传统的艺术设计体系没有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对于其中的内涵把握不准,在设计中假山假水设施够多,盲目的一味复古,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此外,近些年来,对于国外先进设计理念也过于全盘借鉴,例如欧式风格、西洋水景等等,这些景观固然有很高的观赏性,但是,却彰显不出城市自身所具有的风格和特点。

2.水体景观的尺度把握欠合理

水体景观作为现代城市装饰的一部分,如果整体设计和建设的尺寸较大的话,就会给观赏者带来一种辽阔的感觉,景观设置过于分散,会有一种空洞的感觉,视觉效果也就大大下降,例如最常见的面积较大的水池,除了重要节日外,基本上不会有喷泉现象,整个水面平静无奇,人们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整个水体景观的可赏性也就大大下降,因此,对于水体景观的尺度大小把握也要有所针对性。

3.缺少主次,亮点不突出

现代一些城市的景观设计往往采用的是点线面形式,这样会使得水体景观在形式上过于平淡无奇,而且还会导致城市整体形象难以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原因是因为设计人员对于水体景观的整体设计思路把握不准,在设计方案的主题不是很明确,主次要点不清晰,逻辑顺序也过于混乱,一些景观是为了设计而设计,没有真正考虑到景观所带来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生态工程法在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生态工程法是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的设计理念,具有绿色、节能、环保的特点,主要是通过生态化手段和方法来提高城市水体景观的整体观赏性。

1.空间取向

在现代城市的整体结构设计中,水体景观是关键内容之一,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需要把握空间定位的正确使用,并且这也会体现在一些物质形态对人类的影响方面。例如,在城市的某一个特定地方会把水体景观作为一种标志物,这就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水体景观形成一种辐射离心力,进而形成一种具有消极性的空间。

2.优化效应

优化效应的一个最明显特点就是主要意象景观,其他不重要的都是为主题的意象所服务的。在景观设计中,对于多种水体的组合应用,需要先对单个的水体景观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其中的各个元素进行合理搭配,同时还要按照水体景观规划的主要特征以及人们的生活行为来确定出水体景观的重要和次要之分。此外,对于周围的建筑,那些已经形成为空间中心的水体就要保证其和周围环境的相协调,并将其作为重点来对待。

3.可识别性

人们对于环境的识别性是人们最为基本的一种本能,而且还属于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人们对于水体景观的可识别性判别可以依据多种不同的线索来确定,基于这方面特性,在进行水体景观设计时就要遵循两个要点:一是在视觉上的秩序性,二是在统一大环境下的个性化彰显。在视觉上的有序化可以给人一种和谐有序的感受,而在一个统一的大环境下,突出个性可以使人们感受到普遍中的特殊,可以直接第一眼看到特殊景观。

4.生态工程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水体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做好环境的设计工作,注重给人们提供一个生态绿色化生活环境。通过水体景观来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并且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对城市的传统文化起到发扬和传承作用,使其可以在新时期成为城市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生态工程的应用对于城市水体景观的改善是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

总结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在给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水体景观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设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城市的外在形象和内涵品质,从现阶段城市水体景观的设计现状来看,提高城市水体景观的综合观赏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融合,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是具有时代发展特性的,对于设计人员来说,在综合城市发展实际状况的基础上,需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对水体景观的具体设计采用多种方法,保证其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不和谐,可以给人带来一种心理上的体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城市的内涵和特点,最终起到促进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作用。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生态园林范文第6篇

摘要:住宅区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是衡量居住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住宅区是市民使用最多的室外活动空间,它对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增进居民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为更好地满足居民对高质量居住环境的要求,做好住宅区绿化规划设计是关键,运用生态学原理、园林艺术设计及美学原理进行科学的设计,着重注意生态及景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才能使城市住宅区绿化工作再上新台阶。目前,我国很多城市住宅区普遍存在绿化面积小,植物种类单一,配置不合理,绿地景观效果差等现象。笔者从生态设计和景观设计来探讨城市住宅区绿化规划设计的新思路。

关键词:住宅区 园林 规划

一、住宅区园林景观的效益

1.经济效益。加快住宅建设,不仅是解决人民住房问题的需要,也是开拓住宅市场、形成消费热点、培植国民经济增长点的需要。好的住区环境有助于提高住区的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速度与入住率,提升开发利润。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良好的社区内外环境已成为房产市场中的有利因素。

2.景观环境效益。由于地处住宅区内,小区园林景观以其自然、宁静的环境而成为那些钢筋水泥丛林的金融办公环境的缓冲器。亲近、宜人的居住环境是城市人内在的需求。环境是人创造的,又反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理和和为。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理、心理以及精神生活。良好的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可以给居民以美好的感受。

3.生态效益。城市住宅区本身就是一个完善的生态系统,住宅区园林景观是住区构成要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对住宅区以及整个城市带来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愈来愈渴望找到一个舒适健康的良好的居住环境。近几年一些“绿色小区”、“生态小区”不断涌现,“生态”二字成了房地产的一大卖点,这充分反映了人们对住宅区生态环境的需求。

4.社会效益。住宅区园林景观环境既可以向住户提供开放的公共活动场地,也可以满足住户个人的私密空间需求。住宅区园林景观不仅可以通过美好的环境吸引住户走出家门,为住户提供与自然界万物的交往空间,还可以就近为住户提供面积充足、设施齐备的软质和硬质活动场地,使之加入公共活动的行列,提供住户之间人与人的交往场所,同时增强居民的家园归属感,提高生活文化品位,进而从精神上创造和谐融洽的社区环境。

二、优秀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四大要素

1.以迂回的设计增强空间层次感。优质住宅小区的规划与一般的城市规划是截然不同的。从密度方面讲,内地由于人口密集,社区发展并非相等于西方国家的规划密度标准,但仍然可以在多方面做到几乎相等的规划价值。这些规划价值包括清新的空气,没有罪案的街道,高素质的室外空间和环境,及居民对本身居住生活小区的认同感、自豪感。对此,社区规划设计应尽量采用次城区或郊区的规划手法,区内主干道采取迂回而不是打格子形式,为路面景观提供变化及惊喜。区内小路则以幽径为主,以减低汽车流量、噪音及保持空气清新。建筑设计方面,着重空间层次,令生活小区具备其特有个性,居民也因此对其生活小区具有特色而感到骄傲和认同。

2.采取封闭式保证居民的居住生活优越感。封闭式小区当然重要考虑的是安全因素。此外加以封闭的另一原因是为了尽量避免小区内提供的绿化及园林环境、休憩及居民会所等设施被外来居民占用或破坏。

3.注重不同社会阶层居民融合混居。在西方社会,利用土地规划法规去隔离不同社会阶层为常见的政策,故此西方规划法规连每个居住小区的住宅模式也作限定,主要目的还是将人口按社会财富阶层而做出分隔。但西方认为此种规划概念会为社会带来分化,造成不同阶层之怨恨或不和,甚至引致社会动荡不安。目前内地所见到的社区社群的规划,同小区内有各种户型住宅,最大的住宅单位面积可以是最小单位的10倍,这种形式发展与中国古乡镇发展形式相类似。居民阶层分布方面,有出入名贵汽车的富豪名士,也有依靠公用交通工具早出晚归的小康之家,这规划模式令不同阶层及财富家庭在生活中可交流认识,富家子弟也可与其他普通小孩同环境下长大,令社会纵有财富不均现象,也不致于造成社会动荡不安。

4.规划和设计模式注意承接传统文化。中国的建筑设计文化与艺术明显受儒家思想影响,中国历来之建筑物都是工整严肃,讲究对称、有条理,因此中国的建筑设计及规划布局,都有明文规则,有凡事可预见之安全感,但缺少未可预见之惊喜。中国的园林设计有完全不同的概念,其概念源于道家思想。所以,中国园林为不工整的、不对称的、随意的,及完全不可预见的。

三、注意事项

1.注重景观和空间的完整性,合理安排公共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为满足居民生活基本所需而配建的,但若设置不当,将会给居民带来不便或不同程度地影响居民正常的居住与生活。现在的住宅小区临路的通常建成首层为商业用房的商住楼,本来商业网点对小区来说是需要的,但由于售出后大多数没有作统一要求,于是,本来是高雅的商住小区变成小贩成群的杂市区;小区设公厕是为了服务大众,但建成后没有做好管理,并且规划时将公厕刚好设在上风位,造成对住宅区的不良影响。公建的布置一般应与住宅独立开来,或在临小区入口处设一综合楼以解决管理及使用上的要求;或在小区观景绝佳之处设一小区会所以求配套设施与环境共存。

2.注意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不注重户外空间,特别是宅间庭院的完整性,是目前居住区规划中经常忽略的问题,如用自行车棚、变电室等小建筑塞满了宅间庭院,既影响住户,尤其是老人、儿童户外活动,又使空间面貌极不美观。因而,宜将车棚等小建筑结合住宅或公建安排,或利用地下室或组织在楼内或附帖于楼侧设置,以及力求管线地下埋设等,以保持户外适宜的活动空间及良好景观。从国内房地产界开发的趋势来看,空间环境设计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而景观设计又是环境设计中重要的一环。其实,这个时候已经无法做好统一的景观设计了——建筑吹箫,景观打锣,充其量叫做有设计的绿化而已。

参考文献:

[1]王立红.绿色住宅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7.

[2]吴人韦.城市绿地的分类[J].中国园林,1999,15(66):59-63.

[3]徐永荣.城市园林植物配置中的生态学原则[J].广东园林,1997(4):8-11.

[4]欧静.生态园林的植物配置[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1(3):20-30.

[5]张吉祥.居住区绿地种植设计[M].北京:中国工业建筑出版社,2002:5-35.

[6]何平,彭重华.居住区绿化植物配置及其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1-15.

上一篇:幼儿环保时装秀范文下一篇:隆胸手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