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咨询工作创新范文

2024-06-12

工程咨询工作创新范文第1篇

摘要: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大环境下,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我国以及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文章对我国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进行了探讨.以期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低碳经济;金融工程;创新

低碳经济是能够最大限度降低高碳能源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降低能耗、排放、污染来提高能源利用率,通过清洁能源结构、市场机制以及相关的法律体系保护全球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当前,受国际金融、全球气象变化的影响,改变经济模式、优化产业结构已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任务,在此背景下研究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低碳经济与金融工程创新

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采用新能源开发、制度创新、技术进步、产业转型等手段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的经济模式,其核心是人类发展观念的转变与能源技术、制度的创新。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发展低碳经济是节能环保和经济振兴的共同需要,是加快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低碳經济的发展需要碳金融的支持。碳金融指的是《京都议定书》等国际公约催生、衍生出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碳金融工程逐渐渗透到碳市场的每个环节,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创新。在金融工程创新积极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同时,低碳经济开辟了金融业的新领域,通过资金支持促进了金融业的创新。

二、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

1.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创新面临的机遇

首先,低碳经济是经济危机后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能源产业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极可能由此引发第四次产业革命,麦肯锡公司曾指出能源效率投资将收获17%以上的内部收益;其次,低碳经济理念推动了金融工程的创新,2003年建立的赤道原则为商业银行制定了统一的社会责任标准与环境责任标准,成为银行业的行业规范,仅在我国CDM项目的数量就超过了600个,极大的促进了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再次,实体经济的转变将产生有益的影响,排放温室气体的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代价,通过加收温室气体排放关税、提供贸易便利待遇等措施控制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目前已有多家风险投资基金对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进行投资,加强了碳信用管理并获得了良好的回报。

2.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创新面临的挑战

受经济发展理念落后和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我国的能源利用率低,而且碳排放仍然处于增长当中;受资金实力、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短时期内难以改变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对能源与资源的需求量大、依赖度高,而产业竞争力差、附加值低;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我国的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进程必然会极大的增加碳排放,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更是让我国面临不断加大的国际压力。

3.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创新的策略

首先,坚持赤道原则,结合我国国情,加快采纳、执行赤道原则的进程;其次,建立碳交易市场,在借鉴国际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划分并确定其排放总量,采用招标、行政分配或者是拍卖等方法确定初始配额的分配,在保证公平性的同时提高效率,根据碳排放治理成本设定排放权初始价格,并建立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再次,完善环保标准,强化金融政策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并加强金融监管的力度,运用财税杠杆提高金融工程创新的效率;最后,创新碳金融产品,开展绿色信贷、低碳信用卡、碳排放信用、能效融资、清洁发展机制和碳金融衍生产品。

其次,建立与低碳经济配套的、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以降低风险识别和执法的难度。虽然我国制定了鼓励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的法规和政策,但配套的细则和低碳经济的运行体系、考核体系、管理体系、分类标准尚未建立,因此必须完善配套体系,提高执法力度和效率。

再次,建立完善的融资机制,以准确评定节能环保项目的环保标准、风险评级,合理控制回报,细化并落实相关经济政策。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还比较分散,并且没有碳证券、碳基金等碳金融衍生品和利益补偿机制,国内的碳排放交易价格也远远低于国家市场价格。

最后,制定有效的财税条件手段和综合配套政策,以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控制银行信贷风险,激发金融机构、企业单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

三、总结

综上所述,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深刻认识到低碳经济与碳金融工程的含义,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采取有效的创新策略,才能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宁:低碳经济下金融工程的创新【J】财经界(学术版),2010,(07)

【2】谢清河:发展低碳经济与金融创新的互动效应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06)

【5】谢清河: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创新问题研究【J】.南方金融.2010.(05)

工程咨询工作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策略

前言

农业机械化是一个国家农业全面现代化的基础保证,作为农业先进科技应用推广的重要载体。农机工程科技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传统耕作力式下的农业生产成本,又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土地产出率,并从某种程度上改变我国的农机科技创新的体系建设与发展中的不足,从而提高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

1.全国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施一批水利、农机、现代种业等工程,将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社会化服务。”可见,农机工程在推动农业机械化和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所起到的关键作用。

2.农机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量科学技术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第一生产力作用,它将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活动相结合,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为农村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必要的产品加工技术或重要手段。我国农业正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时期,土地流转的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以及新型农业生产组织和农业生产模式大规模涌现,农机工程与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其发展意义重大。

二、我国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中的不足之处

据资料显示,在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方面,我国基本实现了主要生产过程的全程机械化,综合机械化率已达到60%至63%,但是仍然存在着主导产品技术水平不高和许多环节的短板等问题。农机产业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异。

1.从行业角度分析。农机行业一些大企业有很大的规模化发展空间。而小企业而需要在细节与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

2.从产品角度分析。出现了低端产品产能过剩,中高端产品缺产出量不足的现象。如在一些主要农业机械产品中,如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产品技术上有待改进,特别是在大型化、精准复合作业、智能化等方面。

3.从全程机械化方面分析。在作业前端育苗以及种子处理方面能力不足,在粮食收获后处理环节。粮食损失、质量保证、统筹管理等方面还没有系统有效的解决方案。

4.从生产过程中的角度分析。与土壤、水源、生态环境、生物质再利用、农机农艺融合等相关的生产过程与环节需要进一步的分析和改善。

5.从经济作物生产方面分析。随着劳动力的不断减少,经济作物的生产面临困境,如甘蔗、棉花、土豆、蔬菜、牧草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生产急需突破和解决。

三、提升农业机械科技水平的措施与方法

1.“互联网+”农业生产模式创新

基于以上问题和矛盾,农业机械技术和农机企业发展模式必须进行深刻变革,将现代农业生产提上发展日程,有计划地推进“互联网+现代农机”产业化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为基础,融合大数据、云平台、互联网、3S技术、自动控制等技术,形成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时代将会到来。

2.科技创新提升农机供给侧能力和水平

(1)坚持农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是农业装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在我国农业大发展、大变革的前题条件下,农机行业必须站在为农业服务的角度。主动思考,主动与国家农业发展方向融合,有效支持和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2)国家提出的“农业装备制造的2025”战略,对农业装备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基于此,我国农机行业不能再是单一的“卖产品、卖服务”,而是“提供解决方案”,即为农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不同作物、不同规模、不同农业生产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解决方案。为此,各农机单位应因地制宜地为农业生产机械化全程业务发展提出解决方案。在此指导基础上,坚持科技创新,提升农机供给侧能力和其水平的提高。

(3)在主要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方面。提供玉米、小麦、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从耕、种、管、收全过程的成套装备和解决方案。

(4)在粮食安全和粮食品质方面。进行粮食烘干和贮藏装备的研究与应用,并应用“互联网+高效烘干”,使作物烘干、储运、管理实现自动化、智能化,打造农机工程发展新模式。

3.加强农机工程科技创新的人员培育

充分发挥各地区农机学会、科技组织的智慧和技术优势,将一些可利用的农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服务各区域的经济转型和发展。做好学会、科学普及和国际交流等方面工作安排,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水平,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提供成长的平台,以期更好的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四、总结

工程咨询工作创新范文第3篇

2017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再次强调要加强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 大学生公寓规模日益扩大、住宿条件日臻完善, 大学生的课余时间, 除了在图书馆外更多的都是在寝室内度过, 学生公寓日益成为大学生课外学习、生活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场所。将学生党建工作阵地转移到大学生公寓就成为了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 抓好大学生党员这个“关键少数”, 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拓展公寓育人功能的一个有效措施。

二、新时代大学生党建进公寓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一) 大学生党建进公寓保障机制不完善

在大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工作中, 高校并没有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制度化的运作机制, 各高校各具特色, 同时在保障方式和方法上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高校在学生公寓建设“党员之家”“党员工作站”“党员活动室”等党支部固定活动场所, 开展相关的党建工作, 使得支部工作在学生公寓能够有个规范活动场所, 但是由于公寓可供分配的公共资源有限, 能够建设的固定场所太少, 很难达到支部使用所需量。再如, 大多数高校学生党员管理还是以院系党组织的纵向管理为主, 而学生公寓住宿往往又是跨院系混合住宿, 所以在公寓进行党员管理及支部工作时, 较难集中统筹管理与考核, 影响党建进公寓的管理实效性。总体而言, 高校党建进公寓的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不足, 能够提供的人力, 物力, 财力保障不足, 各项保障机制不完善。

(二) 大学生党建进公寓工作机制不健全

工作机制是指能够将工作环节中各部分有机联系起来的工作程序和保证有效运行的规则制度。大学生党建进公寓的工作中涉及到学校党委, 学生工作处, 二级院系及后勤等多个部门的工作协调, 涉及到教师, 学生, 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相互作用, 也涉及到在学生中进行党的思想建设, 组织建设, 制度建设等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而目前各高校针对党建进公寓的能够协调各部门的明确的规章制度很少, 在党建进公寓的工作中能够保证各工作环节有效运转的机制还不健全, 工作内容和形式也相对比较单一, 活动创新还缺少活力。

(三) 大学生公寓育人功能发挥不充分

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有利的促进了高校办学活力的提高, 但高校作为一个育人单位, 需要在校园的方方面面渗透育人理念, 需要在教学, 管理, 服务的各个环节中都体现育人功能, 后勤社会化改革实现了后勤服务系统与学校行政系统的规范分离, 使得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一个重要场所---学生公寓成为了物业公司的主战场, 而由于社会市场经济的作用, 公寓管理服务人员的普遍文化水平和受教育程度不高, 再加上工作人员流动较快, 所以育人功能很难得到充分发挥。

(四) 大学生党建进公寓中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大学生党建进公寓大学生党员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够。一是由于近年来, 学生党支部中缺少专业指导老师, 学生支委工作责任心参差不齐, 导致“三会一课”、组织生活等党的工作落实不到位, 大学生党员规范性教育跟不上党员发展的速度, 再加上95后, 00后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自我管理能力不强, 自律意识不足, 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不足, 学生党员的榜样示范作用在也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 传统的公寓管理过程中主要是辅导员和后勤管理人员为主导, 扮演着教育管理者的角色, 而学生往往是被教育和从属的地位, 很多时候大学生逐渐趋于成熟的心理和独立自主的意识往往在这种不平等的角色关系中被忽略, 所以在公寓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们很少有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 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没有, 所以学生在宿舍管理服务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够很好的发挥出来。

三、基于大学生公寓“党员活动室”的高校党建创新机制探究

各高校在开展党建进公寓的工作中, 首先要确保公寓中的党建基地的建设, 例如公寓“党员活动室”的建设, 接下来要使公寓党员活动室成为大学生党员政治生活的规范场所, 大学生党员理论学习的重要课堂, 大学生党员身份认同的心灵港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坚实堡垒,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创新工作。

(一) 增强公寓党建思想认同, 加强公寓党建激励机制建设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 高校各级领导应该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 认识到党建进公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全局的角度理顺公寓党建各部门关系, 创建激励机制,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以各公寓楼的“党员活动室”为辐射点, 推进公寓党建更好的前进, 完善, 拓展。加强激励机制的建立, 明确后勤部门及二级学院在公寓党建中各自的分工职责, 对于参与公寓党建的后勤管理服务人员以及学院辅导员或教师明确工作任务, 并给予适量工作补贴, 同时对于工作优秀的非党员工作人员, 可以优先考虑发展党员。公寓住宿设置方面可以分学院集中住宿, 以专业或年级分楼层分片区住宿, 强化学院党委对公寓学生的集中管理与教育。对于公寓中的学生党员, 在公寓公共区域集中建立党员形象示范栏, 将党员个人照片、姓名、班级、宿舍等信息公示, 取代通常在公寓各宿舍门上粘贴党员宿舍等挂牌形式, 增强党员身份认同, 增强学生党员在公寓时学习生活时的先进性模范性作用的发挥。

(二) 探索公寓党建工作机制, 创新公寓“党员活动室”职能

在公寓党建的基础保障建立起来后, 以公寓“党员活动室”为公寓党建工作基地, 以大学生党建工作内容及工作评比考核为核心, 以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学生党员、后勤公寓物业管理人员及公寓党建指导老师为工作主体, 建立公寓党建工作机制。首先, 各党支部根据支部实际情况, 固定在党员活动室开展“三会一课”的时间、内容, 确保各学生党支部的日常党建工作及“三会一课”等工作有效落实。其次, 定期邀请后勤、学工、二级学院等相关领导参加学生公寓党建工作例会, 交流思想, 提高认识, 解决问题, 温暖队伍, 提高学生党建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后, 重点落实党员结对帮扶及公寓自我管理服务。为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和日常行为养成, 学院给大学生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制定了学业后进生、少数民族学生、建档立卡学生、及重点关注学生的帮扶制度, 并做好相应的帮扶记录;给每个学生党员制定了党员积分卡, 每学期对党员完成的思想政治学习情况, 结对帮扶情况, 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情况进行评分考核工作, 考核情况会在“党员活动室”里设置专栏进行公示。学院通过给学生党员, 入党积极分子, 派任务, 压担子, 让他们协助辅导员在学生学习, 生活, 思想及心理方面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发挥朋辈效应, 让同学们同成长同进步, 更好的发挥学生中的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 以公寓党建文化活动为载体, 创新公寓文化育人新途径

以公寓党建文化活动为载体将大学生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公寓党建工作和公寓管理服务之中, 与塑造优良学风, 和谐公寓文化结合, 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关心集体, 具有高尚道德情操, 具有良好生活习惯, 具有文明举止言谈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优秀青年。以公寓党员活动室为创新基地, 通过鼓励学生党支部开展党团知识竞赛活动, 开展学习型宿舍创建活动, 读书交流活动, 公寓楼层文化创建活动, 舍情民意调研活动, 公寓楼管维修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类融知识性, 趣味性, 艺术性, 生活性为一体的活动, 加强同学们对于公寓的家园集体情感认同, 使同学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我素质和能力, 从点滴的小事中, 加强社会公德、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培养, 营造公寓内以礼相待, 以情化人的良好育人氛围, 推动学生党建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

摘要:大学生党建进公寓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延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域, 拓展公寓育人功能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结合西安石油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公寓“党员活动室”工作实践, 分析了新时代党建进公寓的现状及面对的挑战, 探究了高校党建进公寓机制创新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公寓党建,公寓“党员活动室”,机制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红昌.高校党建工作进公寓的路径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2016 (4) :35-39.

[2] 王蕊, 解娜.基于“学生党员工作站”的高校学生公寓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8 (3) :1-3.

工程咨询工作创新范文第4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试验;新型抗渗仪;创新

土木工程材料课程作为高等院校“大土木”环境下土木工程、房屋建筑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课及专业课,在整个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1]。其课程特点实践性强、知识体系分散[2];内容繁杂、学时相对偏少[3]。尤其是土木工程材料试验,它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4-5],既能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加深课堂分散知识体系印象,充分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区别和联系,熟悉试验的目的和意义,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兴趣。

传统土木工程材料试验教学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按照教师的指令一步一步地操作,试验结束后撰写并提交试验报告[6]。学生虽动手做了试验,但独立思考不够,积极主动性发挥不出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7]。教师必须创新思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理解土木工程材料学科的基本思维方法,掌握分析手段,提高试验技能和综合能力[8]。科技创新分为原始创新和跟踪创新两种,技术上的属于技术创新,学术上的是知识创新,建设上的是工程创新[9-11]。不少高校教学计划中土

木工程材料课程理论学时较多,试验学时相对偏少,如何在有限的学时下合理安排试验内容,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值得思考。文章以水泥混凝土抗滲试验为例,针对现有水泥混凝土抗渗仪的缺点,提出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试验机理,通过相应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重点阐述了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试验与创新。

一、研究背景

抗渗混凝土广泛使用在水工、水下、水中、地下和其它有抗渗要求的土木工程中(如大坝混凝土、隧道支护混凝土,等等)。根据规范GB—T50082—2009《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采用HP-4.0抗渗仪进行水泥混凝土抗渗试验,这一传统方法沿用至今。长期实践表明:传统方法检测混凝土抗渗性能实现难度大,耗时长,成功率不高。如何准确判定水泥混凝土抗渗性能仍是一大难题,也成为了试验检测仪器设备、手段及相应理论滞后于工程应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混凝土抗渗性能的研究有多种试验方法,其中以传统水压力试验法为主,分为稳定流动法(constant flow method)、渗透深度法(depth of penetration method)和抗渗标号法[12-13]。R.P.Khatri and V.Sirivivatnanon 在研究中建立了稳定流动法与渗透深度法之间的联系,给出了两种研究方法的选择标准。究竟采用哪种试验方法,取决于混凝土的28d抗压强度F28C与龄期T之间的关系:

2.3(T)2+1.1(F28c)2>10 400时,采用渗透深度法;

2.3(T)2+1.1(F28c)2<10 400时,采用稳定流动法。

中国试验方法现行标准中采用抗渗标号法,即采用现有抗渗仪进行抗渗试验。该方法是渗透深度法的一种特例,特点是比稳定流动法和渗透深度法简单,适用于工程,但对于科学研究,该方法的研究数据太少[12]。中国现有抗渗试验规范颁布超过20年,存在诸多弊端。在大众创新时代,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需与时俱进,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如何试验与创新是相关教师和学生的新课题。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的研制及其试验研究项目,试图采用独特思维和技术路线来诠释创新。

二、现有抗渗仪及其试验机理

(一)现有抗渗仪概况

按照规范[14]现有抗渗仪由套模(又称“机架试模”)6个、台面、支架、加压系统、储水罐和压力控制系统等组成,利用密闭容器内压强处处相等的原理进行工作,如图1。

(二)现有抗渗仪试验机理

按照规范[15]现有抗渗仪试验机理为:抗渗试件以6个为一组(直径和高度均为150 mm的圆柱体试件),试件成型后24 h拆模,一般标准养护至28 d龄期进行抗渗试验。试件养护至试验前一天取出,表面晾干后在其侧面涂一层熔化的密封材料(一般为工业石蜡),随即将试件压入经烘箱预热过的试件套中,稍微冷却后即可解除压力,连同试件套装在抗渗仪上进行试验,如图2。

试验从水压为0.1 MPa开始,以后每隔8 h增加水压0.1 MPa,并且随时观察试件端面的渗水情况。当6个试件中有3个试件端面呈现渗水现象时,即可停止试验,记录当时的水压。试验过程中,如发现水从试件周边(试件与机架试模之间的密封带)渗出,则应停止试验,重新密封。混凝土的抗渗标号以每组6个试件出现渗水时的最大压力计算。

(三)现有抗渗仪及抗渗试验弊端

现有抗渗仪检测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实现难度大、耗时长、成功率不高。具体而言,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试验程序复杂,密封困难。预制混凝土试件压入机架试模后,需进行密封,密封之前需要将混凝土试件、机架试模等预热,将工业石蜡加热至50~60℃熔化成液态,再将其滴入混凝土试件和机架试模中间的空隙区域,试图让石蜡冷却凝固后密封空隙,该程序大大增加了时间和资金成本。

(2)试验结果误差大。不能保证试件与机架试模之间完全密封,致使试验时压力水可能从试件与机架试模之间的密封区域空隙渗出。事实上,在试模中制作水泥混凝土的试件还需经过适当加热试件、工业石蜡等环节,谨慎操作也难以保证绝对成功。水泥混凝土抗渗试模,如图3。

(3)观察渗水路径比较困难(试验时不排除水直接沿密封带上升至试件顶面,或从薄弱混凝土层渗透至试件表面的虚假渗透现象)。大多数情况仅仅从试件端面观察渗水情况。有时需将试件从机架试模中取出,用压力机将试件均匀劈成两半之后才能觀察压力水的渗透路径,操作难度大。加压渗水试验时,理想密封状态,如图4(1);密封失效时,渗水沿着密封区域渗漏,如图4(2);部分密封失效,渗水通过密封通道在端部沿着混凝土薄弱区域渗水,如图4(3)。

三、新型水泥混凝土研制及其试验原理

(一)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研制思路

基于现有水泥混凝土抗渗仪的种种弊端,新型抗渗仪拟取消机架试模,省略密封环节,以方便观察渗水路径。

怎么样实现比较大胆而创新的设想?结合土木工程材料本科课程、现有抗渗仪的机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长期构思并多次绘制草图,经过不断修改、完善,拟定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水泥混凝土抗渗仪及试验机理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混凝土试件尺寸,在其中心部位预埋引压管,采用上下颠倒的方式将混凝土试件插入试验台中。

(二)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试验流程

具体流程为:制造扩大头和预埋引压管;用螺栓组装扩大头和预埋引压管,如图5(1)、5(2);将组装后的预埋引压管和混凝土试模上的钢片螺栓连接,如图5(3);浇筑混凝土(预埋引压管直接浇筑在混凝土中);养护28 d后将试件上下颠倒安装在试验台桌上;灌水加压;观察渗水路径。其中,扩大头上口为直径60 mm、高20 mm的喇叭口,下口与预埋引压管同径。上口扩大到60 mm目的是增加压力水渗透面积,高度20 mm目的是在浇筑混凝土之间浇筑一层同配比水泥砂浆作为临时模板,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水泥浆进入预埋引压管,如图5(4);灌水加压前将预留水管与预埋引压管接通,加压后压力水将从预埋引压管的扩大头渗透,从而可以任意从混凝土的上端面、侧面薄弱的地点渗透出来,如图5(5)。

(三)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试验机理

新型混凝土抗渗仪加压后,压力水自扩大头开始,从混凝土中任意薄弱环节渗透,直至流出混凝土上端面或侧面中的任意面;因预埋引压管和混凝土已牢固浇筑,紧密连接,压力水不会从引压管和混凝土之间的空隙渗透。

新型抗渗仪拟采用试件直径和高均为300 mm的圆柱体,从扩大头到混凝土的任意表面的距离最短为150 mm,基本满足规范[15]对最短渗水路径150 mm的要求。实际工作中水泥混凝土结构层抗渗相对于抗渗试件来讲是无限大的,客观上将试件尺寸从150 mm加大到300 mm与实际工程更为接近。试验效果有待于后续研究工作的进展及成果评定。

新型抗渗仪取消机架试模,可从混凝土上端面和侧面轻松观察渗水路径,能够实现除底面外的全方位、多角度观测渗水路径。

四、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申报

基于该项目的独特创意,项目经过小组评审、学院评审,在校级和省级层层筛选下,脱颖而出。目前已经获批四川农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四川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的获批为后续研制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条件。

(一)项目技术路线

(二)项目进展及后续工作

目前项目进展:完成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201610223488.3)和发明专利(专利申请号201620299957.5)申请,与北京蓝航智晟试验仪器有限公司签订生产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的合作协议。四川农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制定了采购新型抗渗仪计划,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预计在2016年底投入试验。

后续研究工作:待样机生产制造成功,按照计划进行新型和现有水泥混凝土抗渗仪对比试验,(拟采用在建的国道G213线汶川县境内映秀至汶川的福堂隧道二次衬砌C30抗渗混凝土,随机抽样各不少于50组;现有抗渗仪1组6个试件,新型抗渗仪1组3个试件)。后续将对抗渗机理进行理论分析,利用Pfc等软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二者的相似性、差异性及新型抗渗仪的可行性。把试验的重点放在新型抗渗仪的可操作性上,把分析的重点放在新型抗渗仪的可行性上。

(三)項目的特色与创新

从技术创新方面来看,无需密封,能顺畅观察渗水路径,试验简单方便;预埋引压管,压力水从混凝土试件中部向四周薄弱区域自由渗透,满足现有规范要求的现有抗渗仪基本尺寸150 mm;取消机架试模,无四周侧限附加压力限制。

从方法创新方面来看,拟进行新型和现有抗渗仪的对比试验,采用理论公式计算、数值模拟等理论分析方法,多角度多方法论证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的可行性。

五、讨论

教师和学生应熟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及其试验基本内容,达到融会贯通。熟悉土木工程材料规范、标准,充分了解规范的本质及缺陷,是研制新型抗渗仪、进行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

从一个普通抗渗试验入手思考现有抗渗仪的局限,联想到研制新型抗渗仪。这种修改和联想创新,远比某一具体试验及试验仪器本身重要得多,也是重要发明创造的基础。

六、结语

如何搞好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试验、如何创新,是学者们长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水泥混凝土抗渗试验仪创新研制,得出如下结论。

(1)土木工程材料课程试验大多是常规试验,通过现有水泥混凝土抗渗仪及相应试验发现弊端,开启教师和学生改进思路,进而激发创新兴趣。

(2)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研制一波三折,但思路新颖,克服了现有抗渗仪密封困难、易从密封区域渗水、不易成功等缺点,通过在混凝土试件内部预埋引压管、取消机架试模等改进措施观察渗水路径更直观,试验更简单。

(3)现有和新型水泥混凝土抗渗仪后续对比试验(拟对比二者试验流程、渗水路径、试验结果吻合度)有序开展,理论分析思路明确,技术路线方案可行,研究结果值得期待。

(4)拟通过公式计算、数值分析等理论分析论证现有与新型抗渗仪试验的抗渗机理,完善新型抗渗仪试验的理论基础。

新型抗渗仪研制及其试验研究,研制思路和技术路线值得延伸和推广,值得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及其它课程新型试验仪的研制及改进借鉴,也为土木工程其它专业课程的创新提供了有益参考。

参考文献:

[1]聂忆华,曹国娥,等.土木工程材料课程“学促教”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价[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6):108-112.

[2]尹健,李益进.建筑材料教学改革实践[J].株洲工学院学报,2014,9(5):47-49.

[3]王信刚,胡明玉,丁成平.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和效果评价[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2):60-63.

[4]李雅文,张云华.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试验室规划建设探讨[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218-220.

[5]李雯霞.建筑材料课程建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59-60.

[6]陈红光,刘东.建筑材料试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科技教育,2010(7):175-176.

[7]李雅文,张云华.高职院校建筑材料试验室规划建设探讨[J].试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218-220.

[8]陈兵,吴雪萍,王菁.特色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6):156-157.

[9] 沈珠江. 采百家之长、酿百花之蜜——岩土工程研究中如何创新[J]. 岩土工程学报,2005, 27(3): 365–367.

[10]岩土工程要注重创新和规划——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J].岩土工程界, 2002, 5(8): 7–8.

[11]刘汉龙.岩土工程技术创新方法与实践[J].岩土工程学报,2013, 35(1): 34–58.

[12]杨成,谢和平等.混凝土抗渗性能研究的现状与进展[J]. 混凝土,2003, 160(2): 7–11.

[13]R.P.Khatri and V.Sirivivatnanon.Methods forthe Determinationof Water Permeabilityof Concrete.ACIMaterialsJournal,Vol.94,No.3.May-june.1997.p257-261.

[14]JG/T 249-2009,混凝土抗渗仪[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15]GBJ 82-1985,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试验方法[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5.

(編輯 梁远华)

工程咨询工作创新范文第5篇

创新实践课程学习报告

在创新实践课程的学习以及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了解了什么是创造性思维以及学会了多种创造技法。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将来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内容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卓别林为此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和拉提琴或弹钢琴相似,思考也是需要每天练习的。”因此,我们可以运用心理上的“自我调解”,有意识地从几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所以我们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来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

培养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

发展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青年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培养强烈的求知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的起源乃是人类对自然界和人类自己所有存在的惊奇。他们认为:积极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在人们感到“惊奇’ 时,在情感上燃烧起来对这个问题追根究底的强烈的探索兴趣时开始的。因此要激发自己创造性学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一个人,只有当他对学习的心理状态,总处于“跃跃欲试”阶段的时候,他才能使自己的学习过程变成一个积极主动“上下求索”的过程。这样的学习,就不仅能获得现有的知

杨从梅 5120142012 工商1403 识和技能,而且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创造技法在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直接影响设计方案的构思。创造技法的种类多达数百种,有如头脑风暴法、列举法、设问法、 综摄法( 类比法)、组合法、 等值变换法、专利创造法等,应用后往往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其中最常用效果也是最好的有三种,分别为以下三种:

一、头脑风暴法

“ 头脑风暴法”是由现代 创造学的创始人、美国学者阿历克斯·奥斯本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最初用于广告设计,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头脑风暴法的原理与原则

一、原理 头脑风暴法的原理是通过强化信息刺激,促使思维者展开想象,引起思维扩散。在短期内产生大量设想,并进一步诱发创造性设想。

二、列举法

列举法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罗列研究对象有关方面的各种性质,进而诱发创造性设想的创造技法。

三、设问法

设问法是通过多角度提出问题,从问题中寻找思路,进而作出选择并深入开发创造性设想的一种创造技法。

由于有时候用撑衣杆晾晒衣物时容易掉落,所以在学习当中,我就利用设问法,将撑衣杆进行改进,从而使利用撑衣杆进行晾晒衣物时使衣物百分百不会掉落。 首先我提出问题:是什么使衣物容易掉落?是撑衣杆的哪个结构造成衣物掉落等诸多问题,然后仔细研究,发现是撑衣杆的支撑点不稳,总是支撑不好,容易使衣物从侧边滑落,于是我就找来胶水铁丝等用品,将撑衣杆进行了改进,稳定支撑点,也就是说固定撑起衣物的那个点。

感谢老师的悉心指导及对我创新思维的启发,对于培养创新思维来说这门课程是至关重要的,有利于对同学们的创新观念进行进一步的培养。

工程咨询工作创新范文第6篇

[摘 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创业,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成为了整个社会以及各大高校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现状入手,探究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 公共管理视域;大学生创业教育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发生了新变化,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了主流形式,加强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成为政府和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我国各行业各领域都经受着严峻考验,社会对于人才质量的要求也愈发严格,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大学生创业教育方面有了一定的探索和实践,因此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其中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可忽略的,其中包括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没有统一界定的概念、缺乏理论基础研究以及创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等[1]。公共管理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可进行深层次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设计内容较广,其中包括管理理论研究、管理机制、目标管理、基础保障、人员调配、实施措施、监督反馈等。虽我国政府已经相继出台大量政策法规以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不断以高校创业教育实践为依托加强理论研究和目标管理,但是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方面的认知依旧不具备深入性和全面性,其研究和实践大多停留于微观层面,匮乏系统性的、宏观性的研究成果[2]。而在社會监督管理方面,尚未形成对于创业教育管理的系统、科学督导模式,有效监督缺失,实质性评价也存在不足,这些都使得创业实践的实效性不强。

公共管理视角下,探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体系的深入发展是促进其发展、推动创业带动就业的有益策略,管理体系的高效稳定是保证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效的关键。若想将创业教育管理的功能作用充分发挥,必须实现以下几点:①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②加强管理团队建设。③整合创业管理资源。④保证人员分工明确。⑤保证组织顺畅运转和监督及时反馈。⑥构建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层次不深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热门话题,因此大多高校都将“就业率”的提升作为了创业教育的重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将教育作为为社会经济服务的一个要素。当然,创业教育在“就业难”背景下出现和兴起,也确实缓解了部分毕业生就业压力,但是从教育角度上说,教育服务于就业,教学质量服务于就业率是对于教育初心的丢失,直接将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这是不可取的[3]。教书育人是教育最根本的属性,而创业教育最根本属性就是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前提,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将大学生培养成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独立、思维创新的新式人才,帮助其实现个人价值以及社会价值。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形式化严重

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在现如今仍未得到充分重视,管理机制发展并不完善。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新兴课程体系,因此部分高校尚未建立起相关师资团队以及创业教育管理部门,一些高校甚至根本没有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自主创业成为了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实践指导、创业教育根本无从谈起[4]。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与社会衔接度不高

大学生创业同社会诸多要素紧密相连,直接关系到创业的成功与否,社会因素极为复杂,其中的经济、地理、文化、政治以及风俗等多要素都会对创业大学生造成极大影响。高校大学生以个人意愿为参考进行创业行动,高校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无缝对接,让大学顺利完成将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在实现自我理想的同时为社会创造价值[5]。人是社会化的人,高校毕业生创业也是实现学生向社会人转化的关键时期,需要获得国家和政策的支持、社会对其的认可以及家人亲友的鼓励,这一过程极为复杂,需要达到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学生个人心理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大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充足的实践锻炼,还需要具备良好心态。

(四)缺乏专业创业教育管理人员

高校担任创业教育管理的多为教务处老师、创业课教师或者就业管理人员、政府事业单位人员等,这样的师资团队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人员单一、创业教育能力不强且经验欠缺、岗位不稳定、人员数量较少等弊端。欧美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人员与高校学生间的比例约为1:38,而我国却低至1:350,这组数据足以说明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人员严重缺乏[6]。社会和院校对于创业教师认可度不高直接导致创业教育质量低下,进而造成了大学生创业的高失败率。除此之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管理人员同创业教育实际脱节的现象较为明显,优秀创业人员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指导自然效果更佳,但是学生却缺乏和这类人员接触的机会,政策制定人员同教育实际脱轨也造成管理政策的偏颇,加大了学生创业困难度[7]。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进行创业的基础,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创业意识以及创业知识等是创业课程的主要教授内容,也是创业大学生必备的素质。高校要以自身教学实际为基础,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托,在与专业实践结合之上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增设与创业相关的必修及选修课程,其中注意与专业学科特点的结合,将创业理论与专业课程充分融合,帮助学生培养起创业精神和创新思维,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进行专门选修课程的增设[8]。

(二)构建社会支持体系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新时期,给大学生的创业带来了极佳机遇,但也使其面临巨大挑战。经济融合、思想多元使得极端个人主义以及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弥漫,如何树立起良好社会风气,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职业观和价值观是整个社会以及各大高校都应思考的问题,社会支持体系的有效建立对于这一问题有积极意义。政府各部门要承担起完善该体系的重责,帮助实现高校教育与社会环境的良好衔接。

(三)组建优秀教师团队

1.加强对于现有教师资源的培训,提升教师在创业指导上的专业能力。国家和政府要从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等层面进行教师创业教育能力培训课程的开设,高校要多为一线指导教师创造学习机会,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專业课程的参与,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2.加大专业人才招聘力度,提升对于该职业的认可度和经济福利,吸引具有专业创业能力的人员进入学校任教,同时加强校企联合,让学生和教师在实践中提升创业能力。
结语

高校必须以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实施高效创业教育管理,不断探索培养人才的新模式、新方法,做到路径的多层次、多样化,进而使得人才满足社会需求,实现个人理想。就具体措施如而言,社会和高校要认清创业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构建社会支持体系、组建优秀教师团队等方面实施创业教育管理,为社会输送更多创新型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凤涛,杨孝文,杜春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改革路径探讨[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28(08):130-132.

[2]刘建霞.河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设路径探究——以河北美术学院为例[J].科技风,2019(07):31+33.

[3]王英全,焦立涛,赵玉福.传媒文化产业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发展路径探究——以山东省高校多媒体专业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03):126-128.

[4]蔡新海,潘庆先,贺毅.地方性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现路径——以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为例[J].文教资料,2019(03):163-164+189.

[5]刘婷婷.就业视域下普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分析——以黑龙江省某普通院校商务英语专业为例[J].才智,2018(07):63-64.

[6]向长胜.大学生创业法律风险防范能力提升及其教育路径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18(16):41-43.

[7]刘少渝.中医药院校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及教育路径研究——以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例[J].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5(03):117-121.

[8]冯庆媛,王娟.基于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创业素养培育路径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J].科教导刊(下旬),2018(05):171-172.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7

[作者简介]

张军龙,学历:本科,研究方向:MPA公共管理。

上一篇:歌唱祖国欣赏教案范文下一篇:工厂节能降耗方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