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堂论文范文

2023-09-16

网络课堂论文范文第1篇

【内容提要】构建网络文化与发展网络文化已然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文章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数次调研的基础上,以云南网络媒体为考察对象,在剖析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云南省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同时就云南网络文化的未来发展路径提出对策与建议,认为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是当下云南省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路径。文章力图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网络文化   网络媒体

前言

网络文化(关于什么是网络文化,目前并没有定论。一般来说,网络文化是指以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在网络空间形成的包括文化活动、文化方式、文化产品及文化观念等的集合。网络文化是现实社会文化的延伸)作为一种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新兴文化,对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产生着巨大的渗透力和冲击力。网络文化不仅改變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也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毫无疑问,构建网络文化、监管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当下全民关注的热点所在。如何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同样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重要命题。

云南省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的大省,其网络文化的发展刻不容缓。如何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视野、更有效的措施,推动网络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而为加快推进云南作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辐射中心提供更为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是目前云南网络文化建设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本文正是在对云南省多家网络媒体的数次调研的基础上,探索西部非发达省份网络文化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云南网络文化发展现状

作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持者与管理者,云南省委省政府能够从宏观上为网络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方向性的引导及政策性的支持,注重网络文化建设阵地和网络文化建设平台的打造。各市地州的网络媒体有效形成合力,在正面宣传、引导舆论、服务云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网络文化产业的发展,能够较好地贯彻“互联网+”,加快传统文化产业与网络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提高网络文化创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打造一批以先进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网络文化产业。如云南省成立的“玉溪双创中心启迪众创园”,以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形成知识、信息、人才、资金等资源共有共享的创新空间。其中,该众创园中的2-5号楼以网络安全、信息产业为主,重点引入如奇虎360集团、中航信息、启迪数字学院、美亚柏科等成熟企业入驻,通过信息化手段,以“园区运营”为中心构建一体化解决方案,从品牌建设、服务质量及入驻体验等方面,打造信息安全园区的典范,建立省级网络安全培训示范基地。与此同时,云南省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产业迅速崛起,大大增强了网络文化产业的综合实力。

此外,云南网络媒体有意识参与并构建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高水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公共文化产品。灵活运用网络短视频、网络直播、H5微刊、网络微电影、网络表情包、数据新闻等传播网络文化,强调优质内容的生产与前沿技术的更新。总的来说,云南省新媒体发展势头迅猛,相关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较快。

二、云南推动网络文化发展的成效与不足

云南省在推动网络文化发展方面进行了系列举措,取得了不少成效,但也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其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以网络文化节大力促进网络文化建设。

目前云南省已经成功举办过数次“昆明网络文化节”。该文化节由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委网信办指导,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网络文化节以繁荣网络文化为契机,通过举办一系列网络活动,对精品网络文艺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并通过推行网络文学大赛,形成一定的品牌效应。此前,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主办的“滇云网络文学大赛”曾入选全国首批网络社会组织品牌项目;而由掌上春城手机客户端承办的首届昆明网络文化节之“文明城市·我为昆明代言”活动,也曾获得“年度传播力奖”;第四届滇云网络文学大赛,利用互联网平台挖掘和培养文学新人,催生原创网络文学精品,打造具有昆滇特色的网络文学,为推动网络文化繁荣兴盛贡献力量①。

第二,在网络文化提升、网络空间治理方面重点抓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作为网络世界的中坚力量,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云南网络媒体针对这一年轻群体的特点,开展精彩的网络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甚至邀请网络红人现身说法,对青少年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曾开展“网络游戏类”的“好网民”主题课堂宣讲活动。早几年“蓝鲸”(Blue Whale)死亡游戏通过互联网在青少年中传播的时候,云南有关部门就第一时间通过加强预警处置方案而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些均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网络文化素养,从而推进整个网络文化空间的治理。

第三,把繁荣网络文化与城市信息交流等有机结合。

云南网络媒体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主线,深挖云南自然秉赋、人文特色,聚集昆明网络资源、发挥网络传播优势,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接地气、网民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网络品牌活动。而玉溪高古楼网站定位明确,其发展目标之一就是打造“专业、实用、真实、温暖”的网上玉溪城市信息交流平台。与此同时,高古楼网站还与玉溪红塔分局合作开设了“玉溪市公安局红塔分局高古楼网站警务室”。此外,还有“古楼交警”“古楼消防”等诸多合作板块,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2017年,为配合昆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结合城市形象宣传和整顿旅游市场秩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网络系列活动,如举办了“爱我昆明,大家e起来”为主题的网络文化活动;针对“脱贫攻坚”工作组织策划了“互联网+扶贫”系列活动等。事实证明,网络媒体在提升自身专业性、实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服务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文化建设。

云南省网络文化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其发展的不足也较为明显,主要体现在:

第一,网络文化空间良莠不齐,网络意识形态的把控有待加强。

推动网络文化多元化是繁荣和发展网络文化的应有之义。互联网语境下信息发布的便捷性在带来多元化可能的同时,也使得网络文化空间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云南网络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低俗化现象,涉及色情、欺诈、暴力等不良有害信息在网络上传播、扩散,对社会稳定、人民群众利益等产生消极影响。部分网络文化作品存在伦理道德失范的现象,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有待加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把好信息发布的政治关、政策关、导向关、事实关,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净化网络环境,仍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云南网络媒体建设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难题。

第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网络技术相对滞后。

尽管部分网络媒体具有差异化发展意识,如“无线昆明”专注走视频化直播道路。但总的来说,云南网络媒体同质化倾向仍比较严重。尽管有意识关注网络技术前沿,但受制于网络技术人才匮乏等因素,当下云南网络媒体在技术层面仍相对滞后,尤其是可视化技术开发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仍有待提高。仍有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从事违反法律及有悖道德的网络不法活动。

除却创新乏力外,部分网络媒体管理者和从业者对互联网思维更多止步于口头认识层面,互联网的实践应用技能仍有待提升;网络文化作品更多时候处于单向度传播状态,与网民互动意识不够,互动效果欠佳,互动技巧有待加强等。

三、云南网络文化发展路径探寻

不管是云南网络文化的发展,还是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网络文化的发展,乃至全国网络文化的发展,都要以新时代的眼光、战略性的思维,来看待这一新媒体语境下的全民话题。网络文化的建设,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管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和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绝不可因噎废食、坐失良机。

第一,打造优质的网络文化团队,坚持人才引进与自身造血并重。

这首先涉及的是队伍建设问题。发展网络文化,离不开网络文化从业者媒介素养的提升。云南属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非发达省份,相比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人才引进问题尤为严峻。当下云南网络文化人才短缺现象较为严重,既有创意、懂技术又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尤其缺乏。对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来说,优质团队的打造既要依靠引进人才,又要注重对原有从业者的培训与充电,强调从业者自身的造血功能。此外,优化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从政策、环境等方面为网络文化人才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使得有经验、有水平的高端网络人才,乐意投身并持之以恒地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

第二,调动各级网络文化组织的积极性,加强网络媒体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网络文化的迅猛发展,网络文化建设迫切需要一个非政府性的行业组织,以便更好地落实行业规范、制定行业守则,引导各从事网络文化信息服务的运营机构和服务机构。昆明市网络文化协会自成立以来,在整合全市乃至全省网络文化建设力量和网络资源,繁荣网络文化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各级网络文化协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仍有待提高,网络媒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仍有待加强。

通过网络文化组织的桥梁作用,团结和组织在滇网络媒体、网络文化企业及网络知名人士,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网络文化活动,有效整合网络文化资源,搭建会员间互惠共赢的平台,不断增强吸引力,拓展参与面,为全省网络文化凝聚正能量。

第三,坚持正确政治导向,网络文化建设与监管齐抓。

建管并举是发展和繁荣网络文化的重要举措。中央提出了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四个坚持”的重要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正确的舆论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一手抓建设、一手抓管理。方向是网络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无论是新闻网站、政府网站, 还是商业网站、专业文化类网站等,都应该努力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努力使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云南网络媒体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主流网络媒体如云南网等的监管,加强其主流意识形态引导作用;另一方面,对私营网络媒体公司如“猪八戒网”等的監管也不能松懈。协调中央驻滇媒体、省级媒体、城市新闻媒体网站联盟等众多资源,在复杂多元的网络传播语境和格局中,认真研究网络时代文化工作的新常态,做到坚守和创新并举。

毫无疑问,互联网已经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汇聚的平台,成为人们思想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反映最明显、最集中的领域。借助互联网, 文化可以实现裂变式的高速传播, 极大地拓展影响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才能更好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结语

网络文化在观念、方式、手段等各个方面给新媒体语境下的社会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为文化市场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壮大、文化消费的拓展等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发展与繁荣网络文化,我们不仅要增强创新意识、变革意识,还要调动和发挥互联网思维, 创造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产品,提供优质便捷的网络文化服务。通过打造影响广泛的网络文化平台,催生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生态,促进网络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正视民族地区当下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服务网民为中心,大力提升网络文化作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引导,让网络空间始终充满正能量。网络文化建设是一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崭新事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投身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各民族地区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也要善于借鉴其他省份,尤其是互联网发达省份的网络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大力建设和弘扬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文化建设能够更好地参与和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之中。

【基金项目:本文受到了2019年度云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资助】

注释:

①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参考文献:

[1]新华通讯社课题组.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要论[M].新华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学习出版社,2018年5月版.

[3]徐强.增强中国网络文化软实力[J].红旗文稿,2018(01):24-26.

[4]胡钰.提升网络文化品位的着力点[J].人民论坛,2018(02):129-130.

[5]张泽一.低俗文化与网络意识形态治理[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6(01):96-102.

[6]丁柏铨.心态文化引导:新闻媒体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使命[J].新闻与写作,2017(02):59-63.

[7]胡正荣.共享共责的网络传播:新时代、新格局、新责任[J].新闻与写作,2018(01):33-35.

[8]林进桃.民族地区网络正面宣传路径探析——基于云南省网络媒体的思考[J].新闻论坛,2019(01):68-71.

(本文的调研受到云南省委网信办社会工作处领导老师的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林进桃,博士,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网络课堂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网络舆情作为一种重要的舆情形式,以网络为平台反应了民众对社会形势和社会事件的态度和意见。随着互联网的高度发展,网络舆情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日益明显,因此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分析了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舆情方面的应用,以某一社会热点事件为例,进行了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通过研究发现了舆情信息并提出了舆情管理建议。

〔关键词〕网络舆情;民众;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Social Network)的概念由英国人类学家布朗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研究社会结构时首次提出,从此社会网络分析法逐渐发展起来[1]。社会网络分析法主要是通过研究由行动者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的网络,得出关于这个网络属性和特点的结论。经过70多年的发展,社会网络分析法走向成熟。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在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成果。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在网络舆情中,行为者即网民也构成了社会网络,互联网上的交流取代传统的社会网络中的关系成为连接行为者的纽带。因此,社会网络分析也可以用于网络舆情的研究。

在Web 2.0时代,网上信息源已经不单单是大众传媒和各类官方网站,普通网民在网上不再是简单地作为信息受众通过浏览器阅读信息,他们同时也是发布信息的信息源。2012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增长速度更加趋于平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88亿,手机首次超越台式计算机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2]。借助移动终端和个人计算机,网民通过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站可以更加简便、自由、随时随地在网上发布各种消息,并发表个人的言论、情感、意见等等,网络舆情正变得越来越复杂,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3]。网民不但通过互联网曝光一些热点事件,为加强对政府的舆论监督起到推动作用;同时也有相当数量的网民通过互联网造谣传谣,对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分析至关重要。

1社会网络分析法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1.1网络舆情及其特点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3],网络舆情就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RSS)。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作为一种新兴传播载体,已经成为民众表达舆情的重要窗口,网络舆情的特点与网络传播方式的特征息息相关。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生在网络空间内,带有深刻的网络技术特性,发生快、扩散快、强度大,多数人倾向于在网络中表达内隐在心中的情绪,偏激的声音容易占据主导地位;

(2)网络群体围绕某一话题进行讨论并因此而出现的社会矛盾、突发事件、恶意煽动、个人情绪等是网络舆情生成;

(3)网络舆情是网民流露出来的态度,而不是有形的文字、声音、符号,对网络舆情更重要的是对态度和取向的分析,要关注整体而非特例。

(4)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另外,网络舆情与国家安全也紧密相关。网络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我国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西方国家利用网络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夺战日趋激烈。二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段,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利用网络串联、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得多,也隐蔽得多。三是通过网络,西方的观念、生活方式可以便捷地渗透进来。因此,加强网络舆情的研究和管理引导是十分必要的。

1.2.1社会网络分析及其特点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一般是研究组织中诸如咨询、信任、友谊、情报、沟通和工作流程等关系的网络, 以解释组织内部的决策、沟通和组织冲突等问题。在社会科学中,以社会行为者之间信息互动为基础的社会性研究方法被称为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个体及将个体联系起来的关系,力求揭示这些关系的模式,并通过对关系模式的分析来获得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群体的结构、功能和内涵。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社会结构研究的一种独特方法,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5]:

(1)它关注于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关系分析,而不是根据这些单位的内在属性(或本质)对其进行归类。

(2)它把结构看作是网络间的网络,这些网络可以归属于具体的群体。也可不属于具体群体。它并不假定有严格界限的群体一定是形成结构的阻碍。

(3)其分析方法直接涉及的是一定的社会结构的关系性质,目的在于补充——有时甚至是取代——主流的统计方法,这类方法要求的是独立的分析单位。

1.2.2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向

社会网络分析一般分为3个研究方向:

(1)动态分级。研究社会网络的动态变化,并根据结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网络中的结点进行动态的等级划分。

(2)角色评价。依据社会网络分析理论,网络中的每个结点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角色评价就是着重研究网络中的结点对网络的结构、动态变化等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3)专家和社群的发现。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社会网络中结点之间的关系,发现其中潜在的“意见领袖”和社区。“意见领袖”是在社会网络中占有核心位置的结点,他能够影响网络中的其他结点对事件的看法,社群则是有相互联系紧密的结点组成。

1.2.3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概念

社会网络分析着眼于对关系和联系的考察。它的基本研究要素包括点和线,“点”代表社会网络中的行为者,“线”代表社会网络中行为者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分析,必须要满足两个要素,一是存在参与主体,二是参与主体之间存在联系,即要求必然存在某种现实的需求引导参与主体之间发生联系。社会网络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相关概念[6]:

(1)无向图与有向图:无向图是指节点之间的连线是没有方向的,连线仅仅表示节点之间联系的有无;有向图中,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节点关系的方向性,如网络论坛中网民之间的回复关系、组织结构中的任务指派和汇报关系等等。

(2)无权图与有权图:权重表示的是节点之间连线强度,根据图中是否考虑各条边的权重,可以将它分为有权图和无权图。如果将有权图的各边权值都设为1,有权图就称为无权图,无权图中权值仅表示节点之间连线是否存在。

1.3社会网络分析在网络舆情方面的应用

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向:一是对网络传播的信息内容进行研究,发现重要舆情内容;二是对网络中结点构成的网络结构进行研究,发现该网络的特征。因此,如果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领域,将有助于实现系统化分析,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得到网络舆情分析结论,进而有效地协助相关部门监控、管理互联网用户的上网行为、维护互联网舆论氛围的健康,及时地控制和规范网络信息的传播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2方法及步骤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实证研究,其通用的研究方法和步骤一般为:选择研究对象、收集数据、数据分析、评估改善。在数据分析时一般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定性分析来提出评估改善措施。根据社会网络分析和网络舆情的特点,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具体实施方法和步骤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如图1所示。

2.1数据采集

本文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的研究对象是网络中的行为者,因此需要从互联网获取关于行为者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信息作为关系数据。主要方法是选定某一社会热门事件或话题,从微博、博客、网络论坛中获取相关的博文、主题帖等等,根据网民之间通过发言和回复形成的交流关系,建立关于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数据。行为者之间每交流一次,则权值为“1”,交流次数越多则权值越高。这样行为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可以用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每个节点代表了行为者即网民,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网民之间的交流关系,连线的权值表示网民之间交流的次数。

2.2数据存储

按照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数据录入方式将关系数据进行存储。根据网民之间互相交流的情况,建立关系矩阵A(i,j)。矩阵元素ai,j代表的是第i个节点与第j个节点的连线即行为者i与行为者j的关系,ai,j的值即连线权值表示两个行为者之间的交流次数,值为0则表示这两个行为者之间没有交流,值为1表示有过一次交流。然后将节点的编号和关系矩阵保存为社会网络分析软件的存储格式。多数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均能对矩阵进行处理,如Ucinet和Pajek。例如Pajek可以通过特定的数据格式将关系数据存储为文本文档。

2.3数据分析

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以得到所研究网络的特征,通过软件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发掘网络舆情信息,提出舆情研究建议。本文所选取的分析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7]:

2.3.1度

度是复杂网络节点的属性中最简单但也是最重要的性质。一个节点i的度k定义为与它相连的节点的数目,对于有向图,一个节点的度可分为入度和出度两类。节点i的入度定义为指向节点i的节点的数目,出度为被节点i指向的节点的数目。出度和入度之和即位该节点的总的度。因此,从直观上来看,一个节点的度越大就意味着这个节点越重要,在社会网络中意味着这个节点所代表的行为者与其他行为者的联系比较多。

2.3.2密度

密度是社会网络分析中的常用指标,在无向网络中,指的是网络节点间实际连线的数量与可能存在的连线最大数量之间的比值,表达式为2l/[n(n-1)],其中,l为实际存在的连线数量,n为节点数量。在有向网络中的表达式为l/[n(n-1)]。密度越大,表明网络中节点之间连线越多,行为者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信息交流更为流畅;密度越低,则表明节点之间连线较少,行为者联系不多,情感支持少。

2.3.3聚类系数

网络中的一个节点i有k条边将它和其它节点相连,这ki个节点就是节点i的邻居。显然,在这ki个节点之间最多可能有ki(ki-1)/2条边。而这ki个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和总的可能存在的边数E(i)和总的可能存在的边数ki(ki-1)/2之比就定义为节点i的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s)CC1(i),即:

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CC就是所有节点i的聚类系数的平均值。即

其中,N为整个网络的节点数。很明显,CC1≤1。当且仅当网络是全局耦合的时候,即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都直接相连时,CC1=1。

2.3.4直径

网络中两个节点i和j之间的距离dij定义为连接着两个节点的最短路径上的边数,而网络中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叫做复杂网络的直径D。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直径较短的网络,行为者之间易建立联系,舆情传播较快。

选定分析指标后,具体的数据分析工作要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来实现。近年来,由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快速发展,社会网络分析软件也在不断升级,如Ucinet、Pajek、NetMiner等软件,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和良好的可视化效果,极大地便利了分析工作。其中,Ucinet、Pajek是最常用的社会网络分析软件。

2.4分析结论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计算出以上指标的数值后,能够得到所研究的舆情网络的信息,从而明确应对方法,采取科学合理的舆情管理手段对数据来源网站进行管理。

3实证研究及分析——从人社部拟延迟退休事件谈起网络论坛是网络舆情传播的重要途径和平台,网民通过在论坛中的发帖与回复能够建立联系,随着留言网民的不断增加,关系网络逐渐形成,网民之间的关系的发展便能够反映网络舆情的发展。

2012年上半年,关于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研究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再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该话题在多个网络论坛中受到网民热议。本文选取了某网络社区中题为“延迟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题帖及其相关回复作为研究对象,时间跨度为主题帖发表的2012年6月11日至2012年6月14日,共有35人参与留言回复,使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Pajek进行分析。

3.1数据收集与存储

首先对所有参与该主题帖的35名网民按照Pajek数据格式进行编号,并建立关系矩阵。为最大程度保证网民隐私,将网民的论坛昵称更改。网民编号如表1所示:表1网民编号

1…………将数据输入Pajek软件绘制关系网络图,可以直观的表达关系矩阵和关系数据,如图2所示。11图1Pajek绘制的关系网络图11

所有节点中,度值最高的是“小熊猫”和“秋水伊人”,度值分别为24和17。这说明,这两个人在整个网络中是最为活跃的,他们的发言内容容易引起其他人的关注和评论,在整个网络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需要舆情管理者重点关注。

3.2.2网络密度分析

通过Pajek中Info/Network/General命令,可以计算出网络的密度。整个网络密度为0.05,表明网络中网民之间的关系处于十分松散的状态,没有形成较为紧密的联系。但是,整个事态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事件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参与的网民数量会不断增大,作为网络舆情主体的网民之间的关系会变得越来越密切,网民可能会掀起讨论热潮。这需要舆情管理者密切关注舆情发展动态,加强监督管理。

3.2.3聚类系数分析

利用Pajek中的Net/Vector/Clustering Coefficients/CC1菜单命令,计算出了网络中的各节点聚类系数的数值,如表3所示:

经过计算得到,整个网络的聚类系数为0.256,属于偏低水平。说明网络中行为者交流对象之间的交流较少,没有形成长期稳定的联系,这与密度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同时也说明在主题帖发表初期,参与者相互之间交流不会很多,随着事件发展和时间推移,参与者针对该主题进行广泛交流后,网络的聚类系数可能变大。

从表3可知,“tse09”、“sjj”、“deldas”的聚类系数达到了最大值1,在这3个行为者及其交流对象形成的局部网络中,相互之间的意见交流比较多。他们之间联系紧密,有更多直接的交流,对网络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引导舆情走向,需要舆情管理者重点关注。

3.2.4直径分析

利用Pajek中的Net/Paths between 2 vertices/Distribution of Distances/From All Vertices的菜单命令,计算得到网络的平均直径为2.68,数值较小,说明行为者之间建立关系比较容易,舆情易在整个网络中传播。管理者需要快速、合理地对网络进行管理,防止事态扩大对社会造成不利影响。

3.3分析结论

经过对研究对象“延迟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题帖及其相关回复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该网络中,“小熊猫”与“秋水伊人”是网络中的舆情意见领袖,他们的言论获得较多的评论回复。由于处于主题帖发布初期,参与评论回复的行为者较少,相互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聚类系数处于比较低的水平。但是,由于事件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相应的网络舆情也会不断发展,参与到该主题帖中的行为者之间联系会越来越密切,舆情会加速传播,因此需要管理者密切关注,防止发生影响社会安定的网络事件发生。

4结束语

本文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实证研究进行的探讨,并以某网络社区中题为“延迟退休你怎么看”的主题帖及其相关回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以度、密度、聚类系数和直径作为分析指标,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该研究对象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从中发掘出网络的特点和网络中重要的行为者;针对网络舆情的特点提出了舆情管理的建议,有助于正确把握网络舆情的发展,从而科学合理地引导、管理各种网络舆情传播平台,促进和谐社会构建工作的开展。

通过本文的实证研究及分析能发现,社会网络分析不仅可以应用于网络舆情研究,还可以应用于图书情报学科的其他领域:如文献引用分析、知识管理和组织学习、人际网络等方面。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对相关数据进行定量计算,结合图书情报学的定性分析,能够推动有效地推动图书情报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裴雷,马费成.社会网络分析在情报学中的应用和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6,26(6):40-45.

[2]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网[DB/OL].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7/t2012071932230.html,2011-07-19.

[3]董亚倩,邓尚民.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网络舆情主体挖掘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1,(6):45-49.

[4]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7-49.

[5]社会网络分析——MBA智库百科[DB/OL].http:∥wiki.mbalib.com/wiki/%E7%A4%BE%E4%BC%9A%E7%BD%91%E7%BB%9C%E5%88%86%E6%9E%90.

[6]李长岭,纪雪梅,支岭.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企业内部知识传播效率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10):56-61.

[7]刘军.社会网络分析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7-39.

(本文责任编辑:马卓)

网络课堂论文范文第3篇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是指构建于互联网及其技术基础上的新一代会计信息系统,通过覆盖全球的互联网和企业内联网将企业各职能部门、总部与异地分支机构、商业合作伙伴、社会管理部门以及其他所有社会组织或个体紧密联结,使会计信息的采集、传递、存储、加工、检索、输出、呈报等活动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网络会计‘破除了时空障碍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作用半径,实现了企业财务与业务、供应链合作企业、社会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大幅提高财务核算和管理效能,有效降低全社会会计信息交流与获取的成本。但是,与封闭式单机和局域网会计信息系统相比,其风险更高,更容易出现信息泄密,或系统遭受攻击而失效,导致组织业务中断、瘫痪,使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因此,采取有效防护措施,保证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正确、可靠、连续地运行,是网络时代保护企业利益安全的重要方面。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从结构上可划分为人力和技术两大子系统,如图2所示。只有两大子系统均处于正常状态,整个系统才能正常运行。人力子系统的安全属于内部控制研究范畴,本文讨论的安全专指技术子系统的安全,指通过各种管理、技术的控制措施,使系统硬件、软件及其中的数据资源受到保护,不因偶然或恶意的行为和事件遭到破坏、更改、泄露,系统连续、可靠、正常地运行。具体地,可能导致系统出现安全问题的因素有以下方面。

(一)系统技术缺陷 数据信息以比特流的形式经由网络交换,通信线路和设备若屏蔽不善,将存在严重的电磁泄露,攻击者可通过辐射感应接收窃取企业的机密信息。现代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应用软件规模日益庞大、功能日趋复杂,在开发过程中不可能对其进行全面测试,软件中必然存在设计错误(Bug)和漏洞,甚至故意留下的后门(Backdoor),软件质量缺陷为外部攻击提供了可趁之机。Internet的前身ARPANet应军事、科研和教学的需要而兴起,起初无任何商业用途的设想,用户有严格的准入控制,作为网络核心的TCP/IP协议设计时完全没有考虑商业公共网下必须的安全机制,数据以明文方式传递,其机密性、完整性、真实性都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微电子设备精密而复杂,也极易发生故障,如硬盘故障、内存芯片、板卡老化、线路截断等。

(二)自然或人为灾害 灾害包括火、水、地震、雷击等。机房火灾能使计算机、通信设备、软件、数据彻底摧毁,造成不可估量的拟失。如果受到水浸,电缆和电器电子设备会因绝缘性能下降而烧毁。雷击产生的强电流,是烧毁电子设备或器件的常见原因。

(三)企业内部其他部门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会计信息系统日益与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其他子系统紧密集成。除了会计人员,其他部门人员也可以通过内联网Intranet接触或进入会计信息系统,这为其他内部人员滥用、越权访问提供了可能。

(四)异地分支机构 首先,总部和异地分支机构通过互联网处理、传递、分发财务信息,信息容易遭受攻击。其次,相比主机终端计算模式,C/S、B/S模式下服务器和客户端数据一致性很难保证,需要更严格的数据核对、平衡检查和冲正机制。此外,由于异地访问入口的开放,若访问控制失当,就容易发生远程滥用和越权访问,如数据非法下载、调阅,输出。也有可能发生公网计算机假冒分支机构的客户机,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中心数据库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

(五)供应链上合作企业 来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威胁包括套取企业产品报价,虚假的定单或交易请求;合作企业信息系统中的错误和安全事件通过网络波及扩延;合作企业非法侵入企业内联网,以剽窃财务数据和知识产权、破坏交易或系统正常运作。

(六)社会管理部门 网络对会计最直接的影响体现在财务报告由纸面向网络形式的迅速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政府指定网站或者自己的门户站点,强制或自愿披露会计信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各方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和社会部门直接连通,引入了新的安全风险。

(七)外部公网的恶意攻击 互联网上的黑客攻击愈演愈烈,已成为影响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Internet上关于黑客技术、工具的网站数以千计,即使是非计算机专业人员,掌握黑客软件、攻击工具的使用方法也并非难事,这客观上助长了黑客攻击行为的泛滥。黑客攻击往往针对系统的技术或管理漏洞发起,通过扫描、入侵、病毒或木马、欺骗、服务中断、窃听、篡改、假冒、恶意抵赖等方式攻击系统实体安全和信息安全。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包含两个部分,——是系统实体安全,即保护软、硬件安全,保障系统各部件机能正常,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二是系统中信息和数据的安全,包括静态存储和动态传输的安全。因此,应采取以下技术措施强化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提高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一)容灾技术 容灾指计算机网络系统在遭遇自然灾害、战争、电力中断、设备故障等不可抗拒的灾难和意外时,仍能保证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系统能从灾害的破坏中迅速恢复正常运行,从而保证企业关键业务的连续性。容灾包括数据容灾和应用容灾两个层级。前者通过设计并实施充分的数据备份方案来保证,如本地或异地保存的磁带、磁盘、光盘冷备份,异地热备份数据中心,活动互援备份。后者在数据容灾的基础上,异地建立一套完整的与本地生产系统相当的备份系统。当灾难破坏主生产系统时,远程备份系统迅速接管业务,提供不间断的应用服务。容灾系统的关键在于数据同步复制技术。

(二)容错系统 容错系统包含额外的硬件、软件、电源部件或错误处理模块作为系统的后援,防止因各种故障、错误导致系统运行中断。如在系统里增设内存、CPU、磁盘存储设备的冗余,通过特别设计的自检查、诊断功能模块,在系统硬件发生故障时,自动切换至备份硬件。常用的技术手段有磁盘镜像、RAID、双机热备份、额外的通信设备和线路。

(三)网络攻击和恶意代码防护 防止黑客攻击首先要及时下载和安装系统补丁,堵住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服务软件的漏洞。其次要熟悉黑客攻击的原理和一般过程,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护网络安全。如关闭不需要的端口,关闭

FTP匿名访问、WEB服务器的文件夹浏览;在路由器前组织TCP拦截对付拒绝服务攻击,严格程序数组边界检查防止缓冲区溢出攻击,抛弃以IP地址为基础的信任策略,不允许使用R类远程调用命令,以防范IP欺骗。恶意代码是一种具有破坏力的程序,它通常附着在另一段正常程序之上,随同寄生程序一同被运行,通过盗窃、修改、删除被染计算机的数据而威胁系统的安全。防范恶意代码首先须修补系统漏洞,及时升级和打补丁。其次是安装性能优良的杀毒和防黑软件,定期升级病毒库,定期整机扫描杀毒,此外,加强对网络使用的控制以减少感染病毒的机会,如禁止访问有安全风险的站点,不下载安装未经认证的程序,不打开不明邮件的附件等。

(四)访问控制 访问控制通常有三层,一是入网访问控制,对任一试图进入系统的用户进行基于账号+口令的身份验证,控制其是否有权接人,这是系统安全防护的第——道防线。保持该项控制有效的关键在于合理设置、保护用户口令。密码长度应大于6字符,字母、数字和其他字符混合使用,避免使用英文单词、用户个人信息(如姓名、生日、电活、身份证号码等),强制定期更改密码。启用账户锁定防止非法猜测口令,控制用户访问时间、站点、次数。特别地,要限制对口令文件的读取访问。二是权限访问控制,为每一用户分配合理、适当的访问权限,明确界定用户对包括目录、文件和设备在内的系统资源拥有的权限,如读、写、建立、删除、更改等。三是属性访问控制,面向系统资源设置屈性,进…步控制用户对文件或设备等资源的访问,使所有用户皆不得超越属性所指定的权限范围操作资源。

(五)防火墙 防火墙是架构在本地网络与外界网络之间的通信控制设施,对双向的访问数据流实施逐一检查,允许符合企业安全政策的访问,拦截可能危害企业网络安全的访问,从而对企业内部网上敏感数据资源或服务加以保护。它能隔离外网安个风险,防止其向内蔓延,也能对内外网间的访问、通信进行安个审计。实施防火墙可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网络的安全,应用时需对企业内网的主机、服务、资源进行详尽的敏感度和保护必要性分析,正确划分资源保护和开放的边界,据此定义访问控制表。

(六)密码技术在财务信息发送网络之前,使用密码技术进行加密处理,将明文切换为杂乱无章的密文,接收方须经解密后才能阅读到原始信息内容。加密和解密都在密钥(——组秘密信息)的控制下方能正确完成。虽然网络黑客或其他恶意攻击者可以通过窃听截获数据报文,但由于没有解密所需的密钥,无法恢复明文而不能读懂乱码背后的真实信息。

(七)CA和数字证书验证远程通信方人员、主机的真实性,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接受网上交易的一个先决条件、在网络环境下,CA认证中心及数字证书为解决身份真实性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机制。数字证书分为企业、个人、服务器、支付网关等类型,其上列示持有人的基本信息、CA统一分配的公信息。CA以数字证书为载体,授予用户可合法使用的公、私钥组,构筑起网络交易安全的基础。

(八)数字签名这是一种在功能和效果上与手写签字、传统印鉴等同的巧妙的防伪技术。在电子单证、凭证、发票等数据报文交换之前,发送方使用其私密保存的私钥,生成与报文信息内容紧密相关、定长的秘密字串,并将其附在报文的末尾一同发出。此秘密字串即数字签名,不可仿造,且便于收方验证。基于数字签名,收方使用发送者的公钥和约定的报文摘要算法,可便利地验证数据报文是否真正来自交易方,传递过程中是否被非法篡改。数字签名既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可抵御恶意抵赖而保证网络数据的不可否认性。

(九)入侵检测和应急响应机制 以上几种安全防护技术,可以预防大多数的不安全事件,但不能阻止所有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利用新发现的系统漏洞、新攻击手段的入侵事件。网络安全是个动态的改进过程,将防护、检测和响应综合成一循环体,才是更完整的安全策略。在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安装适当的入侵检测系统IDS,通过对用户行为、系统资源状态变更的监视,可及时发现入侵事件和系统新的威胁、弱点,识别防火墙等防护设施不能识别的攻击(如来自企业内部的攻击),向系统管理员发出安全告警。一旦检测到入侵事件,立即启动紧急响应和恢复处理机制,响应机制明确规定应对入侵的程序和措施,如切断网络连接、记录事件、报警、恢复系统等。

(编辑 熊年春)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网络课堂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形态的日益更新,给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在论述高校网络舆情内涵、特点、成因、形成与演化规律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从学校整体、学生工作管理、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提出了关于构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思考。

关键词 新媒体 校园网络舆情 监测 引导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媒体传播形态与传播格局不断发生变化、日益更新,引领社会步入一个以“微传播”为典型特质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P.Goldmark)率先提出的,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具有信息承载海量化、信息传播碎片化、传播环境虚拟化特征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也即数字化媒体。相比较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的显著优势在于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具冲击力和震撼力、传播范围更广泛。新媒体的兴起,对于高校学生群体与高校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重大影响,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积极开展高校网络舆情研究工作,加强新媒体时代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完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一项关系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研究课题。

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概述

高校校园网络舆情是指以在校大学生为主的群体对自己关心或与自己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特别是校园公共事务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有明显倾向性的综合的情绪、态度和意见,主要通过校园新闻网、学生网站、论坛、博客、QQ、MSN、微博、微信、SNS社交网站等载体形成舆论场。

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虚拟性、多元性、匿名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征外,还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内容具有复杂性,由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群体接受信息的渠道较之以往更广、内容更多、体量更大,同时网络信息更新与传递的速度又比传统媒介快,信息纷繁复杂;二是形成具有即时性,网络打破了时空界限,对于各种新闻事件、突发事件,网络媒体往往会第一时间进行发布,网民在浏览网站后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发表评论,而大学生群体往往对于社会热点、时事新闻更具有敏感性,因此使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更迅速快捷;三是影响具有辐射性,大学生作为网络主体力量,年龄、经历及生活习惯趋同,彼此之间价值观更容易达成一致,对于很多问题的看法、意见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情感立场也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以点带面,以片带群,范围逐步向外辐射,影响逐步扩大;四是渗透具有交互性,互联网作为一个虚拟的公共空间,网民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与表达意识,任何人都可以对某个问题或事件自由发表个人看法与观点,并形成强烈的互动;五是发展具有难控性,由于高校校园网络是一个高度开放、自由的公共领域,网络舆论的内容牵涉各个方面,主题较为分散,没有明确导向性,各种道德观念与价值观念并存,真假难辨,无法做到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舆情传播具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一旦甄别有误,会造成有失偏颇、失真乃至失控的发展态势,对高校网络安全与稳定带来威胁。

2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形成与演化

2.1 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从校园网络舆情生成的外部因素看,主要是社会环境的催化,因某些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社会现象的产生,引发了在校大学生出于普通公民意识、青年自我意识对校园以外的广义上的社会表示关注,发表观点,成为了校园网络舆情产生的源头;从内部结构来说,主要是学生群体在信息交互过程中的数量与强度的耦合,①从人数到意见不断聚集,推动了舆情的发展;从传播介质来看,主要是基于网络媒体形态的多元发展,目前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传播形态广被大学生接受。

2.2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

网络舆情是由一定数量的网民围绕某一主题与他人互动交往从而形成一个网络群体,这些群体成员基于不同的目的,以网络聚集的方式传播信息、制造舆论、促发社会行动的传播过程。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也如此,高校学生群体在舆情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同时扮演着多重角色,既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主体,又是校园网络舆情的客体,同时还是校园网络舆情的中介者,他们不同角色的参与使校园网络舆情产生了“滚雪球”效应。从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流程来说,一般先从对于某个特定问题的初步关注与微弱表达开始,通过博客的记事、聊天室的即时滚动、论坛的跟帖排列、微博的记录转发、即时通信的快速交流、SNS的好友添加等渠道与方式不断放大事件,扩大传播,强化关注,在参与人数与参与强度达到一定量后,各种意见在公共空间较量、修正、融合,趋向思想一致、指向明确,从而形成校园网络舆情。如图1所示。

2.3 高校网络舆情的演化

舆情的演化具有生命周期,它是一个开始、发展、高峰和衰没的波动过程,②因此根据这个演化规律,校园网络舆情从产生到消解,也同样经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即网络话题初步产生阶段,引发在校大学生个体或部分人先行关注,在网络上表达观点。聚焦阶段:即由少部分人转为多数人关注话题阶段,对话题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并进行深入讨论,通过发帖、灌水、加精、置顶、跟帖、回帖、转帖等方式进行话题传播。放大阶段:即舆论在互动中趋同并产生主导性舆论阶段,随着话题讨论的不断深入,话题背后隐性信息的不断挖掘,不同声音在网络空间中产生交互、共振,最终强势声音成为主导,占据“舆论领袖”的地位,从而对整个网络舆情产生绝对性影响。消褪阶段:即网络舆情逐步消解阶段,由之前的高密度关注转化为平缓趋势,校园网络舆情一旦形成后,网上线下会进行介入和引导,对于敏感话题还原真相,或给予合理解释,引导网络舆论压力的缓解与释放,并且根据心理发展规律,人对于新生事物的关注会经历发生、发展、消失的心理活动过程,因此在校园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对于某个话题的关注、猎奇、热衷心理也会逐步趋向理智、平静、淡化。

3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的现状分析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稳定的主要是学生工作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负责,而校园文化与舆情建设管理主要由宣传部负责,另外学生安全保卫问题则主要是保卫处负责。因此可以看到,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与诸多部门相关,但每一个部门独立负责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内容,主司自己部门的一块工作。根据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认为校园网络舆情应该由学校各个部门联手管理与引导的有47%,认为学生网民应该自觉参与维护校园网络舆情的占32%,认为应该由网络“意见领袖”引导舆情走势的占21%。在与被调查高校的访谈中,也了解到目前各高校舆情监管工作主要负责部门也各不一样,有的归口两办(党办、校办),有的归口宣传部,有的归口网络中心。因此,对于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主体,究竟应该是由谁来承担,认识模糊,这也导致了校园网络舆情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真空地带,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不够及时有效。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完善。由于网络传播的快速、迅捷与广泛,网络舆情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与积聚效应,对大学生的网络舆情认知和关注产生着重要影响。调查显示,78%的学生表示门户网站、官方网站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参考价值,一半以上的学生对校园BBS、同学微博、人人网等发布或转载的信息表示具有可信度,对于校园发生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62%的学生认为“会认真分析,形成自己观点并发表”,27%的学生表示“强调自己的基本权益和利益诉求”,11%的学生表示“会顶贴,转载,让更多人关注”。可见,网络舆情对大学生群体的渗透无处不在,关乎大学生切身利益的话题会直接引发校园网络舆情的形成。对于论坛版块的管理员,持“是版规的执行人员、信息传播的把关人”与“一定程度上是该版块的言论权威”观点的各占一半。对于“校园网络实名制”的看法,多数学生支持,认为有利于制止不良、失实言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最好不要实施,增加顾虑,阻碍发言积极性”。因此,就目前来看,校园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对于舆情的监管没有形成相应的规范的制度,学生对校园网络舆情应有的基本制度认识不清。

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时效不突显。在接受问卷调查的高校中,大部分高校对网络舆情采用的是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的方式,信息的传递渠道单一。问卷调查中,对于获悉校园信息的主渠道中,学生的选择依次为辅导员通知(班会、易班、飞信)、班长通知(当面、易班、飞信)、学校网站(公告、通知)、校园宣传栏与海报、网上话题讨论(班级QQ群、BBS论坛等)。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辅导员与班委的信息出处代表官方性质,而且更直接、更具有信服力与针对性。所以这两支力量也成为日常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主要依托队伍,发现、排查网络舆情危机的苗头也主要依靠他们。但是,这两支队伍力量毕竟有限,在日常网络舆情以外,一旦发生紧急突发事件,引发不可预控的网络舆情危机时,高校在应对处理的时效上无法赶上网络舆情发展的速度,表现出滞后性或慢一拍,从发现危机到危机公关再到启动应急预案、化解危机整个响应过程速度较为缓慢,这样往往会错过第一时间改变舆情发展态势的良好时机,给解决网络舆情危机增加难度。

4 关于构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长效机制的对策思考

构建联动协调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保障。目前很多高校从加强舆情监控的统一组织领导角度考虑,采取某一职能部门主管的方式。这种方式确实有利于加强领导,但在处理复杂或突发舆情事件时,不能高效、快速地应对。因此,要建立一支党委领导下分工明确、管理科学的以党办、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网络中心、武保处为主导,以二级学院、与网络舆情信息反映的问题相关的职能部处(教务处、资产管理处、后勤中心、团委等)为协作,以辅导员、学生党员、班团干部、网络“意见领袖”为中坚力量的舆情掌控队伍,建立科学、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层级工作体系。尤其在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时,各个部门应通力合作,形成联动,相互协调,整合资源,快速响应,化解危机。

构建监测研判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前提。学校应建立实时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密切关注校内重点网站、重点论坛以及博客、QQ群、易班、微博等言论。一要重视网络舆情的采集,建立网络信息员制度,未雨绸缪,通过“校—二级学院—班(系)”三级舆情收集机制,做到舆情随时上报,保证舆情渠道的畅通,并且聘请专家一起分析研讨当前学校舆情的发展态势,提供相应指导意见或者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二要确立学校党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主体地位,由校党委牵头成立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由相关部门组织、熟悉学生管理工作、精通网络技术、政治意识强的网络舆情监测队伍,并从物质、制度、资金上给予支持,确保这支队伍的监测工作正常开展。三要加强筛查过滤,切实提高舆情信息的敏感性,仔细排查,认真分析,科学梳理,对于不利于校园和社会稳定的负面、虚假舆情,果断、及时上报,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准确掌握信息源,同时通过技术创新研发网络舆情信息实时监测与跟踪软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③④

构建宣传教育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根本。要充分占领网络宣传与教育阵地,把握互联网的优势,结合互联网传播特点,突出互联网的教育功能,通过易班等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主题活动,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的重要阵地,成为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师生沟通交流的桥梁和获取知识信息的宝库。

构建引导干预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关键。对于校园网络舆情,要加强关注,及时回应,积极引导,尤其大学生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社会深刻转型、思想日益多元、技术不断变革、各种社会心理问题不断涌现的宏观形势,容易受到冲击和影响。而从来大学生都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想,最容易将各种新思想转化为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群体。因此要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干预。一要加强网络教育工作的力度,发挥党团组织、教师教育在网络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积极传播健康信息,自觉抵制有害信息。二要努力扩大校园网络覆盖,积极建设学校网络主流文化,在保持网络建设思想性和知识性的同时,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需求,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三要建立专业化的网络政工队伍,组建一支由学校领导负责、专兼职相结合、师生相结合、网络监管和网络评论相结合的“三结合”队伍,密切关注校园网络热点和动态,及时发现具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做好预防、引导和介入工作,引导应遵循及时、正面、委婉的原则,干预应遵循真诚、谨慎、耐心的原则,将可能产生的校园网络舆情危机化解于萌芽之中,预防出现“羊群效应”。

构建分析甄别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重点。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要不断提高信息辨识、分析和甄别能力。网络作为一个开放、自由的虚拟平台,信息交流与传播不受时空限制,每天海量的信息在不断出现、不断更新。这当中,按照信息的效能可分为能为学生所用的有效信息,没有价值的垃圾信息,还有侵蚀学生思想的有害信息;按照信息的属性有正面信息,也有负面信息;根据信息的内容看,有真实信息与失实信息。因此网络空间的信息是个复杂体,多元而综合。大学生群体应该具有为自己传播的信息负责任的态度和精神,在自助表达各种利益诉求、进行网络议论和网络评判时,掌握好度量,把握好分寸。在面对各种可能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利益危害的信息时,要学会用理性来甄别、判断和分析,加强在网络使用过程中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营造共建共享的网络精神家园。

构建自我管理机制,是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工作的延展。一要培养校园网络舆情的“意见领袖”,根据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常有少数人是消息和影响的重要来源,这部分人频繁接触媒体,比一般人更留心媒体信息,对有关事情有更多的了解,他们在一些网民中发表一些信息和表达看法,能影响普通人,这些人就是“舆论领袖”。⑤通过培植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情“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论坛、SNS社交网络、易班、QQ群等的网络舆论号召力与感染力,来引导舆情走向,密切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发展动态,参与网络讨论和交流,实现大学生网民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二要借助学生骨干的力量,尤其是学生党员、班团干部,发挥学生骨干的旗帜和引领作用,相比较辅导员,学生骨干来自学生群体,对身边同学的思想往往更了解、更贴近,对网络舆情的关注更直接、更即时,而且能得到广大学生群体的信任与认可,是校园里的标杆性人物。通过学生骨干在日常生活与网络空间的双重辐射力和影响力,带动其他学生正确认识、参与网络舆情,弘扬主流思想,推动网络舆情向良性态势发展,维护校园网络和安全与和谐,形成良好的校园舆情氛围,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网络课堂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从教育对象的心理特征、课堂教学与管理的策略、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提问等三个方面对高效率的数学教学作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管理与教学优化

新课标的颁发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发展要求教育的价值取向作相应的调整。数学教育者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对象作更全面的了解,对教育过程和数学学科特点作更深入的分析,才有利于调动教学中不同方面的积极因素,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能力。

1 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与高效教学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智力活动,以及推动和调控这种智力活动的动力因素来完成的。简单地说,学习除了智力活动,还必须有心理因素的介入,才能有效进行。这种心理因素可以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引导和推动智力活动的作用,并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增减其智力能量。它的功能大致有以下三种。(1)激励功能。它起着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集中,努力程度加强,以一种内驱力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状态之中,整个学习活动得以展开并持久地进行下去。(2)选择功能。它决定了学生对学习的反应倾向。如学习过程回避什么,喜欢什么,厌恶什么。(3)调控功能。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根据学习目标的具体要求,调控学习的行为。如注意什么,忽视什么,强化什么行为,制止什么行为。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活学生潜在的积极心理因素,影响着学生学习的效果,决定着我们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1)教学内容要体现知识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2)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合理设置一些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期待、困惑、愤悱的心理状态,才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热情。(3)教学评价中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4)教学辅导中帮助学生科学归因。

2 数学课堂的教学管理及优化的策略

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主要是依靠课堂教学的高效来完成。对课堂管理策略的研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良好的数学课堂管理应包括以下四个策略:(1)数学问题、方法与思想的准备?这包括多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多方面分析学生的思维,预设多样的问题情境和考虑可能的异常情况。(2)课堂意外情形的及时处理?课堂的全部过程都应该在教师的控制中,任何问题的发生都要有及时的应对措施,不能漠视和拖延。(3)适当的课堂容量和教学进度?保持一定的容量和进度不仅仅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从课堂管理策略来看也非常必需。(4)积极的交流与良性互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调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要素之一。只有当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互动起来,学生对课堂的破坏性行为将大为减少,建设性行为相应增加。

任何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不能到处套用,不同的内容,不同的对象,就应采取不同的形式,呈现不同的教学结构。但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的创设,仍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第一,“问题”原则。“问题”是点燃思维运动的火花,是认知结构得以不断发展的源泉。就学习任务所提出的问题要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提问的方式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语言要有情趣,内容要有较丰富的直观背景,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发现过程的参与原则。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去探索数学概念的形成,定理、公式、法则的发现过程。教师应精心设疑,置疑,适时调控,让学生处在猜想、类比、推测和解答的思维活动中。

第三,归纳原则。整理归纳是知识反思内化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各知识要点,并揭示它们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与其他知识的相互关系和结构上的统一性,特别要揭示出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第四,变式训练原则。为了提高训练效率,必须防止机械模仿,可采取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方式开阔学生的思路。变式练习的思维要求是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维强度。

第五,反馈原则。数学教学是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对这个过程的控制,主要依据和学生的信息的联系。教师要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采取观察、提问、练习、测验等手段,检查和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差距,灵活及时调整教学环节。

3 数学课堂的高效提问

3.1 提问的意义

提问本身不是目的,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必然为教学目标服务。(1)提问能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了解学生对所学任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任务;(2)提问能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集中精神,积极应用思维的技能去解决问题;(3)提问能保持教师的注意力。(4)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即教师依赖提问使学生理解问题及相关的所有要素,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问题,使学生趋向于真正的理解。

高效的提问要求学生在每个问题上都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解,教师以各种不同的提问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

3.2 高效的提问机制

首先,课堂上的提问应该是开放的。提问要注意两个条件:(1)范围。(2)目的性。在高效的提问中,教师应寻求开放式问题与详细的、理由充足的回答之间的平衡。(下转第94页)(上接第74页)其次,用提问的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使得问题的类型和提问的顺序成为我们在教学中考虑的重要因素。根据布鲁纳的认知规律,知识的掌握包括:(1)辨别发现;(2)比较联系;(3)解释综合;(4)应用实践;(5)整合小结(评价)这五个过程,这也是学生思维由低到高的发展顺序。

最后,对提问本身的要求。(1)提问题时态度应当积极或中立,应避免提问过程中的消极因素影响学生。(2)不要让学生逃避提问,要让学生明白说“我不知道”是不可接受的,不能作为不参与课堂和不努力学习的借口。(3)不使用鼓励尝试的问题。一是课堂中的尝试学习,会使成绩差的学生的“缺乏计划、无组织、没有因果逻辑感和学习中的马马虎虎的态度”的特点得到了强化;二是课堂时间有限,而尝试学习是一个较大的学习过程,容易使教学重点淡化,目标模糊。课堂尝试的学习过程只会使学生对问题悬而不决,降低教学效率。

网络课堂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网络课堂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了教学形式方法,拓展了自主学习内容。文章通过网络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当前大学生网络课堂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提出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效果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课堂;教学模式

网络课堂学习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促进了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发展。随着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运用与深入发展,传统的教育活动和教育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革,教育现代化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重要战略主题。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该规划进一步落实了党和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工作部署[1],也提出了新的建设要求:利用成熟的技术和平台,促进在线学习空间的建设和应用,构建丰富多彩的网络课堂,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提高教育的高速和高质量发展[2]。

一、网络课堂的概念

网络课堂是依托现代化信息技术,基于网络的在线远程互动教学课堂。网络课堂的核心是要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协同浏览,它要求學校和网络课堂平台有相同的教学诉求和目标,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够协调配合,从而提升教学过程的便捷度和教育质量。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相比有其显著的特点:学生范围大、教学资源多、教学成本低、授课方式丰富[3]等,它突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使教与学都变得更加高效和多样[4]。大学生使用网络课堂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任课教师、学习时间等[5],通过网络课堂进行系统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二、当前大学生网络课堂学习现状分析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网络课堂学习现状,研究者设计了网络调查问卷表,以若干高校不同年级、专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网上调查。共有4000位大学生参与调查,其中有效问卷3840份,有效率为96%。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中,大一学生占8.85%,大二学生占25.42%,大三学生占28.23%,大四学生占17.71%,研究生占19.79%;男生占52.08%,女生占47.92%。网络问卷调查基本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一)大学生网络课堂的学习情况

据调查可知,在对网络课堂的了解程度上,58.64%的学生表示对网络课堂了解较少,41.36%的学生对网络课堂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使用网络课堂平台类型方面,29.50%的学生使用过尔雅在线学习,33.50%的学生使用慕课进行网络学习,61.50%的学生使用过其他网页或软件进行网络在线学习;在网络课堂学习目的方面,66.15%的学生表示使用网络课堂学习是为了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33.85%的学生则是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网络课堂学习次数方面,42.71%的学生每周会进行1—2次的学习,11.98%的学生每周会学习3—4次,只有7.81%的学生每天都会使用网络课堂进行学习,还有37.50%的学生表示几乎没有使用过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二)大学生对教师网络教学的评价情况

通过调查可知,35.27%的学生认为,在网络课堂学习中,教师讲授的内容丰富且易于接受,但也有64.73%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的内容相对乏味并且理解难度大;39.71%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在网络教学中操作比较熟练,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60.29%的学生表示,任课教师在网络课堂教学过程中未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操作比较生疏,影响了教学效果;73.68%的学生认为在使用网络课堂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线下和线上共同的指导与监控,只有26.32%的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教师的指导,他们可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81.15%的学生认为使用网络课堂学习时教师的实时追踪非常重要,18.85%的学生认为教师的实时追踪可有可无。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在对教师的网络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多数学生认为任课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对学生认真负责,教学态度认真,但依然有学生认为部分教师的网络课堂教学效果不好,主要有三个原因:(1)部分任课教师的教学内容较匮乏,丰富性和难易程度都有待进一步完善。(2)部分任课教师的网络教学经验与技术相对欠缺,不能在网络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主导优势。(3)大部分学生习惯于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他们的实时指导与监控,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这就使得自律性相对较差的学生学习效率有所降低。

(三)大学生对网络课堂平台的认同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14.66%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平台提供的课程设计多样且丰富,79.56%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平台的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5.78%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平台的课程设计相对较难;41.88%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平台提供的学习满足不了自己的学习需求,58.12%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平台基本满足了自己的学习需要;78.12%的学生使用的网络课堂平台是免费的或付费较少的,21.88%的学生使用的是付费的网络课堂平台;79.06%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平台需要具备完备的反馈功能,20.94%的学生认为反馈功能对于网络课堂平台不重要;18.23%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69.79%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学习的效果有限,还有11.98%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学习的成效较差;56.25%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学习实用性强且便捷好用,34.90%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实用性比较一般,8.85%的学生认为网络课堂的学习不实用;82.81%的学生表示会继续使用网络课堂进行学习,17.19%的学生认为不会再使用网络课堂进行学习。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在肯定网络课堂平台优点的基础上,也指出了其一些有待改进完善的地方:(1)网络课堂平台应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考量课程的难易程度,对于像数学这类学科的课程设计要使其更加利于学生理解接受。(2)网络课堂平台应具备完善的考核评价功能和监控反馈功能,使学生能及时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做恰当的调整,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学习需求。

三、提升大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效果的对策建议

(一)学生层面

1.增强对网络课堂的认知,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情况的实际调查及有关资料可知,目前还存在部分学生对网络课堂的认知较少,还没有形成科学有效的网络课堂学习思维等问题。当前,“互联网+”已逐步渗透到学习生活中的各个领域,这促使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仅用传统的课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所以建议大学生在享用网络信息化便利的同时,要更多地关注新型学习方式,形成信息化学习思维,利用网络扩宽自己的学习途径,及时更新信息观念,增强对网络课堂的认知,树立正确积极的学习动机,增加在网络课程平台学习的时间与次数,充分利用网络课堂带来的学习便利和知识风暴。

2.制定科学的学习方式,加强学习中的自我督促。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学习方式存在差异,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更为丰富,可选择性更强,它不仅有专业的学科知识,还有各种人文知识、职业技能、等级考试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所以,大学生要立足自身需求,在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之前,依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加强对自身学习的督促,以便能够提高学习质量,实现学习目标。

(二)教师层面

1.拓展教学内容的丰富度,完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重要环节,而“教什么”則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网络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打破了对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师与学生分离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上,所以对教学内容的丰富度有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课堂的任课教师不能照搬硬套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要更新课程设计思路,依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特点,采用符合网络授课的教学方式。

2.提升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加强指导服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课堂的盛行要求教师要具备更全面、完善的现代信息技术,以便于更好地完成网络教学工作。面对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除了需要掌握所教课程的相关知识外,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网络课堂运行能力、网络课堂掌控能力和网络课堂的交流互动能力等,努力做到在网络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尽快使学生适应网络课堂学习模式。教师还需要积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升应用网络课堂平台进行教学改革的技能和水平,在研究自身如何“教”的基础上更多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以便更好地为学生网络课堂学习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三)网络课堂平台层面

1.加大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完善教学模式。在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网络课堂的发展势不可挡,但这不意味着要单一发展网络课堂,而摒弃了传统课堂的授课方式。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正视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的优缺点,使其能够相互结合,发挥出最大效果。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在教学环节、方法和步骤上都有不同之处[6],网络课堂不仅对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有要求,还对其计算机操作水平有较高的要求,以达到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实现。由于网络课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实时沟通交流,它讲授的内容更多的是理论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实践指导,所以建议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在讲授内容上能够科学合理地分配,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努力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机结合,恰当地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到更多更有用的知识。

2.完善网络课堂监控反馈功能,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网络课堂的监控反馈功能对大学生的学习成效具有较大的影响,多数学生表示网络课堂平台的监控反馈功能能够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的开展,所以完善网络课堂的监控反馈功能至关重要。监控反馈功能应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1)应对学习者的学习时间进行实时记录,当前的网络课堂既包含在线直播教学,也包括教师提前录制好教学视频,学生自由把握时间进行学习,所以对于后者,要更加严格地记录学习时间,记录学生的实际学习时间是否与课程的教学时间相符,并及时反馈给教师,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2)要记录学生的交互情况,包括对问题的讨论和回答问题情况等,该功能一方面可以记录学生的具体学习过程与相关信息,还可以分析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关注最多的知识点是哪些,及时把数据提供给系统,便于系统将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利于教师更好地优化课堂,进一步提高学生网络课堂的学习效果。

(四)学校层面

1.健全学校网络课堂建设机制,提高网络课堂实效。当前多数高校都已具备了完备的校园网络,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利用校园网快速地获得想要的网络资源。当前大学生使用的网络课堂学习平台多数都是来源于学校提供的免费课堂,所以高校要结合自身发展和教师、学生的诉求,引入适合本校使用的网络平台,在引入过程中要制定高标准,严格按照国家政策、法规规定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网络课堂,并着力建设适合学校教学实际需要的网络课堂平台,拓展学生的学习途径。

2.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网络课堂教学,丰富网络课程资源。优质的网络课堂平台是网络教学的基础,而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要有懂技术、负责任的教师,所以学校要制定相应的对策,鼓励优秀教师积极参与到网络课堂教学中,对参与网络教学的教师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和奖励,选择出一批学习能力强、专业素质高的优秀教师到网络课堂的一线,保障网络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学校还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创造良好的教师学习环境,并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情况纳入教师专业技术的考核范畴之内,激励教师积极提升自身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认真投入网络课堂教学,不断丰富网络课程教学资源。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网络课堂学习,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当前多数高校都具备了开展网络课堂教学的能力,在课程选择上也给予了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所以大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需要选择是否进行网络课堂的学习。但是,学校也要积极开展网络课堂学习的宣讲,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并喜欢上网络课堂学习;制定相关奖励制度,对那些积极参与到网络课堂学习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学分认定,给能够顺利完成网络课程学习的学生颁发相关的认定证书。总之,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网络课堂学习中去,并给予相应支持。在网络课堂学习中,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知识,也需要能够熟练地应用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学校要加强对学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和进行自主学习的指导,以便形成优良的网络课堂学习文化,进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陈琳,杨英,华璐璐.“十三五”开局之年以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新发展——2016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十大热点新闻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7,(02):69-75.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EB/OL].(2016-06-07)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3]王卉.大学生网络学习效果提升策略分析[J].赤子,2017,(01):88.

[4]党鑫.网络课堂合理使用问题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5.

[5]刘岩.基于网络课程对推进教育模式改革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2018,(17):65-67.

[6]王博瑶,刘晓芳,周波,邱喜龙,牛亚利.基于高校“网络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些認识[J].教育教学论坛,2018,(05):189-190.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network classroom;teaching model

上一篇:银行贷款论文范文下一篇:电信企业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