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2024-03-19

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一、陕北民歌的合唱形态

这几年, 我们国家大力弘扬和保护地方文化, 陕北民歌, 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与改编。对于陕北民歌来讲, 它也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 陕北当地的一批作曲家开始对陕北民歌进行一个大的改造, 比如脍炙人口的歌曲《绣荷包》、《三十里铺》等作品被改编成合唱形式。这些歌曲作为新的表演内容登上舞台, 引起了巨大反响。这一时期, 曲作家们对陕北民歌大多只进行了简单的改动, 并未改变原来歌曲的韵调, 也没有涉及西洋乐器的使用。同节奏织体、五声性和声以及对位旋律的改编方式几乎出现在这个时期所有的作品中, 此外, 独声领唱、声部拆分以及声部轮唱也成为陕北民歌中常用的演唱方式。作品整体都比较质朴清新, 适合于广大人民进行演唱。以五声线性旋律为主要部分, 陕北民歌的原始风貌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保留。

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创作出一部具有史诗意义的剧作《东方红》, 它的开场歌曲就是沿用陕北民歌的曲调。这一时期, 陕北民歌大多以零散合唱的形式为主, 作品内容积极向上, 但对于西洋乐的接受程度要比之前高, 对于西洋乐器的加入也有了新的思路, 特别是和声的编排方式与西方传统音乐作曲方式越来越靠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 我国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对陕西民歌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对多首陕西民歌进行了合唱的改编。各地的音乐学院也不断兴起, 致力于陕北民歌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 陕北民歌的新的合唱作品也不断出现。比如在《陕北民歌十二首》中, 合唱几乎是无伴奏的, 这些作品中多种调性连接到一起、结构微调、节奏织体与和声联合使用, 陕北民歌在作曲家的有益尝试中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这一时期的陕北民歌作品与之前相比, 编创的方式更加多样, 且受西方音乐影响巨大。

21世纪, 作曲家开始寻找陕北民歌新的改编方式, 他们尝试打破陕北民歌原来的调式风格, 并且在改编中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操作的熟练度。半音化的和声在许多作品中都出现过。比如《泪蛋蛋抛在沙蒿林》这首民歌在50至52小节中就使用了这种半音化的和声, 这使作品呈现出层次。另外, 不对称的节奏织体手法的使用, 也使作品更加具有特色。比如在《万一月坦见罢到如今》这部作品重的34至36节中, 将男生声部三四相对, 充分体现出音乐的相对变化性。随着时代发展, 如今的陕北民歌已不局限于原来的素材, 加入了其它民歌特色的素材, 创作手法也越来越多样和新颖, 比如陕北信天游的著名曲目《蓝花花》, 就改变了原曲的加变宫的六声调式, 采用主调织体的方式。作曲家采用混声四个声声部, 来和领唱声部形成模仿复调、对比的编写方式。只有这样, 领唱和合唱声部之间才能相互衬托, 呈现出一种协调的状态。全曲在合唱编配上运用不同的方式来体现音乐的变化, 使整体的合唱效果丰满。

二、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

1、极具感染力的形象与画面

陕北民歌的类型多种多样, 有采石歌、吆牛歌、挑担歌、赶脚歌、信天游等叙事类型的歌曲, 也有秧歌、船曲、灯曲、迎亲歌、酒曲、祈雨曲、神官曲等描写风俗类型的歌曲, 还有榆林小曲、二人台、道情、碗碗腔、洛川套曲等地方特色的歌曲。陕北歌曲通过简单的生活风情的描写, 用细致的笔触将一幅幅逼真的画面展示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通过聆听陕北民歌, 可以直接地感受到黄土高原广阔的自然风貌和社会生活, 体会出作者的内心世界。

陕北民歌是通过具体的形象和画面来传递美感。许多陕北民歌歌名就很有意思, 让人一听就产生丰富的联想, 并在人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画面。比如《纺线线》、《担上扁担向前看》、《夫妻逗趣》、《挂红灯》、《摘黄瓜》、《打锣锣》、《二郎妹子推炒面》等等都直接揭示了人物和事物的具体形象。另外, 我们可以在民歌歌词内容中感受到北方农村独有的景色和世态人情。“听见哥哥唱着来, 热身子扑在冷窗台, 听见哥哥的脚步响, 一舌头舔烂两块窗, 狗娃子一咬鞋底子响, 毛眼眼等在窗棂上, 太阳落黄昏, 家里点着灯, 手摇纺车哝哝吟, 一更又一更。”“日落西山羊上圈, 干妹子还在脑畔上站。”这首民歌就写出了大门边瞭望远方的妹妹, 在期盼着哥哥的归来。当然这首陕北民歌中有的不止于此, 还有山坡上放羊的五哥、上坟路上的寡妇、在墓前抹泪的老汉、扰乱别人的媒婆子等等。陕北民歌, 不仅向我们展示典型的北方人物, 还展示了沟梁坡洼、沙蒿蒿林、黄河风沙等北方风物, 折射出出陕北高原独特的人文光彩。

2、丰富的色彩美感

陕北民歌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展现出丰富的色彩。正如当今的文学, 因为具有地方色彩, 从而更容易为世界所接受。陕北民歌的审美特征是用斑斓的色彩来描写事物的外貌, 通过写貌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运用色彩语言来描写当地的自然景色、特色花卉、植物, 并由色彩自由联想, 展示出当地百姓的独特审美情趣。如“红格丹丹裤裤绿格铮铮鞋, 脑畔上招手场窑则里来”、“满天乌云起遍地刮黑风, 黑冬腊月下大雪来了蒋匪军”、“霜打过的糜子灰塌塌, 出远门的哥哥你快回来吧”、“白马青鬃四银蹄, 想死想活不能提”、“黄黄的甜瓜香又脆”哥哥和我再亲上一个嘴”、“紫皮山药红皮蒜, 喝下这六杯你算好汉”、“大豆开花粉粉白, 想亲亲想得我哭呀哭起来”。这些色彩, 或是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 或是烘托一定的氛围来表达人民大众的情绪。红色象征着人们渴盼富贵、喜庆、欢乐的愿望。黑色则给人一种恐怖的气氛。黄色则是一种明朗的色彩, 白色则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 人们通过对色彩的体察, 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 从而直接影响人们对于歌曲的欣赏。

3、具有地域特色的审美表达

艺术来源于生活, 陕北民歌也要与陕北的地域特点、陕北别样的生活联系到一起。陕北民歌是广大陕北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在音乐语言形式的真实反映。陕北民歌是在特定的生活背景下, 以音乐和演唱的形式, 来揭示特定的时代内涵, 并展现一定的审美意蕴。在广袤质朴的黄土地, 生活着这样一群勤劳善良的人们, 还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动植物。独特的高原气候使得陕北的饮食文化、衣着服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另外, 在婚丧嫁娶、祈雨、抗灾、秋收、恋爱、乞讨等方面也有区别于他地的独特之处。这些最平常的生活状态构成了了陕北人的喜怒哀乐。当然,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人创作的产物, 展示出的也是陕北人民生活中最真实的状态。我们通过欣赏陕北民歌, 可以感受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可以间接去感悟人性。如“长长的杂面软软的糕, 一辈子也忘不了妹妹的好”、“镰刀弯弯割黑豆, 你是哥哥的连心肉”、“羊肉丁丁活潦饭, 边吃边想胡盘算”、“阳畔上圪针背畔上艾, 年轻轻就把良心卖”,

陕北民歌, 特别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民歌, 更能显示出了人伦的亲切和人情的温暖。与其他地域的民歌相比, 陕北民歌的审美表达更直接, 也更富有地方色彩。

陕北民歌之所以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陕北方言的运用。陕北的地方方言土色土香, 生动有趣, 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陕北民歌中叠字重字运用特别多。如“白格生生脸蛋碎格纷纷牙, 亲口口说下些恼话话”、“白格生生脸脸太阳晒、巧格灵灵手手掏苦菜”等等, 这些口语化的表达, 富有生活气息, 也充满生机勃勃的活力。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词语, 有的甚至是调侃的话语, 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 也更利于拉近听者与歌曲的距离。在陕北民歌中, 还有一种常用的表现方式, 即反复咏唱。反复咏唱可以加深听众对于民歌的印象, 烘托出一定的气氛。另外, 也有助于增强民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听众可以在反复的吟咏中感受到演唱者抒发的感情。

三、结论

陕北民歌, 是陕北人民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的艺术形式, 它的合唱形态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发展过程, 形式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新。但它的审美特征却是陕北民歌所单独具有的, 陕北民歌通过极具感染力的形象、丰富的色彩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表达方式, 来展现它独有的艺术魅力。

摘要:陕北民歌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亮眼的一道风景线。陕北民歌不同于一般的地方小曲, 在我国民歌文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陕北民歌是一种具有黄土高原地方特色、凝聚着陕北人民的的情感和智慧的产物。陕北民歌在黄土高原的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 形成了一种豪放不拘的唱腔风格。近几年, 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到陕北民歌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陕北民歌也由此得到传播和发展。本文通过对陕北民歌的合唱形态、陕北民歌的发展状况以及陕北民歌审美特征的介绍, 揭示出陕北民歌独有的特点。并借此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投入到陕北民歌的研究与创新中来。

关键词:合唱形态,审美特征

参考文献

[1] 程亮.陕北民歌合唱形态及其审美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2] 徐珊珊.陕北民歌音乐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 2013.

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1 当前群众合唱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群众合唱艺术活动愈加受到广大群众的青睐。合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充实着人们的精神生活, 并给人们带来许多欢喜和快乐。但是, 在群众合唱艺术活动蓬勃发展的同时, 我们也应当看到其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1.1 合唱团队的组建管理较随意

1.1.1 组织结构不合理

群众合唱多是自发组织的民间团队, 组建者借用社区、机关单位或者培训机构的场地进行合唱训练。个别合唱团可以获得某单位赞助, 活动场地由单位提供, 活动经费相对充足, 可以聘请专业教师, 演出交流活动的机会相对多一些, 但大部分群众团队依靠收取团费来运转, 活动经费非常紧张, 组织者凭借对合唱的热爱请指挥教师义务排练, 甚至自掏腰包赞助团里搞活动。这种运营模式, 从长期来看肯定是不健康的。

1.1.2 人员构成不合理

在众多群众合唱团中, 人员构成问题尤其突出。主要表现为:老龄化问题和性别比例失调问题。绝大部分团员都是来自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离退人员, 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消遣时光。合唱团的团员的平均年龄普遍过高, 这从根本上制约和影响了群众合唱艺术的持久性和高水平发展。另外, 声部比例的失调也是影响群众合唱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女多男少的问题非常明显, 常常是一个团里50多名女声却只有10几名男声, 导致男女声部比严重失调, 一些优秀的混声群众合唱作品因为声部不全不得不舍弃或改编, 时间长了将造成群众合唱团艺术展现及水平提高上的“营养缺失”。可以说性别比例之间的失衡己成为摆在群众合唱教育者面前的棘手问题。有趣的是, 有的合唱团在招收团员时, 明确要求女学员报考的条件是带一名男学员。

1.1.3 人员流动性大

群众合唱团人员构成形式直接导致各团团员流动性与不稳定性极强。团员会因为各种原因, 出勤率非常低, 导致指挥经常性地重复劳动, 教学效率很低。演出前的排练, 团员会相对重视一些, 尽量保证出勤, 但在日常排练时, 许多团员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学习劲头和团队组织意识不强, 使得所学知识不够系统全面、没有连续性, 合唱水平提升较慢。另外, 一个团员“身兼数职”、跨团演唱、频繁换团等问题也非常突出, 常常是今天在这个团, 明天就跑到那个团, 人员的不稳定性也破坏了所在团的声部比例, 严重影响合唱团队的整体演唱水平。

1.2 合唱理念太陈旧

合唱艺术传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从19世纪末至今大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时间。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30, 40年代的抗战歌曲、50年代建国初的革命歌曲和60, 70年代的政治歌曲等一系列合唱歌曲的发展, 都给人们留下了一些错误的合唱理念。

1.2.1 对合唱声音的认识

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合唱就是很多人一起唱, 要唱得整齐、洪亮。于是, 许多人心里对合唱的理解还是大音量、大齐唱的错误观点。观看群众合唱比赛, 只注重精神面貌、声音是否整齐等表象问题, 导致许多群众合唱一直在“大声喊”, 而不是有气息地控制音乐, 有默契、有配合地表现音乐。我们要改变传统印象中对合唱的错误理解, 整齐、音量和团队气质等因素固然重要, 但合唱的本质问题更应引起大家注意。如:音准、节奏、呼吸、共鸣、语言、层次、内涵、音乐性等要素都是检验合唱团队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群众合唱在选择曲目时就应适当地演唱一些艺术歌曲, 或者是经典民歌改编成的艺术性较高的作品, 从而感受合唱艺术的独特魅力。

1.2.2 对合唱指挥的认识

由于各种形式、层次的合唱展演比赛中, 大量临时包装上台的指挥对合唱艺术的扭曲诠释, 导致许多人对合唱指挥这一重要的角色的误解。经常看到一些“指挥”与音乐毫无关系的挥手、打反拍子、音乐结束指挥还在打拍, “指挥”与合唱团员没有默契、配合可言, 合唱团员也根本不理会指挥在干什么, 就更谈不上什么音乐处理了。

1.2.3 参加合唱团的动机

许多参加群众合唱的人, 并不了解合唱艺术, 也不喜欢合唱艺术, 他们参加合唱的动机可能是消遣时光、凑热闹、上台展示自己的歌喉等等, 如此的动机参加排练其排练效果可想一般。

1.3 合唱队员基础差

我国的音乐文化整体基础非常薄弱, 合唱艺术对每一名团员基础的要求都非常高,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并努力提高。

1.3.1 音乐基础知识薄弱

当下, 许多合唱团员使用的都还是简谱, 而不是国际通用的五线谱, 这是国内合唱普遍存在的问题, 中国合唱协会副理事长, 著名合唱指挥, 中国音乐学院吴灵芬教授7月在绍兴参加了第六届世界合唱比赛的评委工作期间, 给著名指挥家郑小瑛写的关于中国合唱事业发展的信中就提出这一问题。音乐作为一门国际化的语言, 如果我们不普及就无法与国际接轨。必须推广运用五线谱进行合唱, 提高合唱水平。更有许多合唱团的团员甚至不识简谱, 完全依靠指挥、声部长一句句的教唱, 就更谈不上变化音了。音准问题是音乐的基础, 目前群众合唱团提高水平的首要困难是音准。

部分合唱团团员的演唱水平有待提高, 演唱状态要统一, 就必须明确统一的目标, 向相同的方向努力。运用正确的歌唱气息, 放下喉咙, 共鸣饱满集中, 清晰的语言等方面应通过指导教师的引导形成共识, 课下不断练习, 提高个体的演唱水平。

1.3.2 没有合唱基本常识

合唱艺术与独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合唱艺术有其自身的艺术个性, 我们必须意识到, 并遵循其自身的艺术规律来训练合唱。如:声音追求和谐统一、音色寻求共性、音量必须均衡;各队员间必须互相配合、声部间彼此关注衬托、强调音乐的整体效果等等, 合唱艺术不仅仅是“唱”的艺术还包括视觉的展示, 即舞台演出效果;听觉的艺术, 即声部间的配合协调等, 我们训练合唱时应遵循合唱的特有规律, 不可照搬声乐教学的思路, 这样才有利于合唱事业的正常发展。

2 对群众合唱事业发展几点建议

分析群众合唱存在的问题, 我们应该提高对合唱训练的认识, 引导群众合唱正确的演唱理念, 走出群众合唱训练中存在的误区, 加强专业教师的介入, 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 构建合唱团间彼此交流的平台切实提高群众合唱的水平。

2.1 正确认识合唱艺术

正确认识合唱艺术, 包括歌唱方面、音乐表现方面、作品选择方面、指挥与团员配合方面、声部间的协调统一等等全面的认识。需要通过指挥老师的排练授课与团员长期的多方面积累学习, 在大量的实践演唱中获得。如对合唱声音形象与合唱声音形象的关系, 不仅是背下来更要认识到、体会到、区分开。群众合唱团的选歌也是一个大学问, 全国的群众合唱水平参差不齐, 而优秀的作品适合群众合唱演唱的作品少之又少, 笔者建议, 群众合唱选唱歌曲首先要有时代感。脱离一直生活在过去的旧歌中选唱一些主题、旋律都受欢迎的“新”歌, 调动团圆的演唱积极性。如:脍炙人口的歌曲《天路》就非常受团员欢迎。其次, 对部分难度较大的作品, 可以由指挥老师改编后演唱, 不同的合唱团水平、构成不尽相同, 而先进大部分作品是为专业合唱团创编的不一定适合群众合唱团演唱, 我们可以简化和声难度, 以适合本团演唱水平的“自编作品”高水平演唱。合唱作品的创新, 将有力的推动合唱艺术的根本性发展。

2.2 聘请专业合唱指挥参与群众合唱

专业指挥与专业教师的介入是保障群众合唱艺术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大部分群众合唱团员并不了解合唱, 而有的指挥也不是专业出身, 大家对指挥的理解只停留在打拍子的认识上, 对合唱艺术更是知之甚少。各地区都有专业的指导教师, 部分有眼见的教师也已经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加入到指导群众合唱的行列, 一名专业的指挥可以辐射很大的教学面, 影响一个合唱团、数个合唱团甚至一个城市。专业教师的指导, 群众合唱艺术才能不走、少走弯路, 逐渐向更高的水平发展、进步。

2.3 重视队员的基础能力训练

提高群众合唱的水平一定要从队员基础开始训练, 如音准问题、气息问题、咬字问题等等, 看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非常困难。对基础知识的训练应该渗透在日常排练课程中, 作为一项常规训练, 基础练习是每次排练时都要检查、练习的内容。在团员入团考试时、年度考核时都应强调团员的基础素质, 音是否准、节奏如何、气息是否正确、声音位置如何等等, 都要规范标准, 切忌不关正确与否的唱大歌、喊大歌。

2.4 构建交流演出的平台提高群众合唱水平

对群众合唱艺术而言, 若只是一味长期排练, 而不参加丰富多彩的演出及实践, 缺乏合唱团队之间的交流、沟通, 团员就会失去训练的动力, 合唱团内部也少了一股凝聚力, 如同没风的日子放风筝缺少原动力, 越飞越低, 没有生机, 最终停滞不前并且失去生命力。适当的参加舞台实践是群众合唱的原动力, 是群众合唱发展的重要环节。当前, 各级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舞台交流、展现对于进一步推进群众合唱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他们为群众合唱团体提供了更多的展示机会。各地区、社区间不定期举办的群众合唱比赛、演出等为群众合唱事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动力。通过各团队间的比赛、演出、交流, 可以促进合唱团内部的凝聚力, 加强团员的学习动力;可以通过舞台实践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总结演唱经验, 提高演唱水平;使合唱队伍较为详细具体的了解自己团队的实际水平与其他团队之间的差距;可以学习借鉴其他团队中优秀、有效的排练方法及表现形式。构建合唱团间的交流演出的平台, 为广大团员提供实践的舞台, 是群众合唱艺术健康发展的物质保证, 将伴随群众合唱艺术一起成长, 我们应大力提倡。

群众合唱艺术的健康发展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 构建和谐社会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影响群众合唱的因素也非常复杂我们一定要正视当前群众合唱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 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 为我们的群众合唱这种音乐艺术更快、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摘要:在群众合唱快速发展的同时, 人员年龄及性别构成不均衡、群众合唱理念意识不强、合唱基础薄弱等问题也成为了阻碍群众合唱艺术向更高水平发展的瓶颈。为推动群众合唱艺术活动的健康蓬勃发展, 我们要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保障群众合唱艺术更快、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群众合唱,合唱理念,基础知识,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从音.合唱艺术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07 (5.)

[2] 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6 (2.)

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课程: 音乐 年级: 高一

【教学内容】

合唱与指挥的基本常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合唱指挥知识。

2.使学生初步了解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的指挥法,掌握知识和技能。 3.使学生感受齐唱与合唱的区别。

4.使学生感受二声部小合唱的音响效果。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四二拍子和四三拍子的指挥法,掌握知识和技能。 2﹑感受二声部小合唱的音响效果。

【教具】投影仪、钢琴、

【课的类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

讲述法﹑直观法﹑启发联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远古开始,人们就喜欢在狩猎与农桑之余聚在一起唱歌,以表达各种不同的情绪,这就是人类早期的歌唱。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寻找一些与原来旋律不同,但又协和而又动听的音乐,这就形成了合唱的雏形。通过人们长期的实践与发展,使合唱形式得以发展和完善。合唱艺术形式的形成与发展,为人声的表现开拓了广阔的天地,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人声的艺术表现力,它是声乐艺术中最高的表现形式。

二﹑授新课

(一)合唱

1、合唱的种类

①同声合唱由同类人声组合而成,它包括三种形:女生合唱、男声合唱、童声合唱。

②混声合唱由男声、女生或童声混合组织而成。女高(Soprano)S、女低(Alto)A

男高(Tenore)T、男低(Bass)B

2、合唱队声部及特征

第一女高音——声音明亮、轻盈、柔和,常担任主旋律。

第二女高音——声音有力、宽广、圆润。

第一女低音——声音充沛、坚实、热情、稳健。

第二女低音——声音浓厚、温和、结实。

第一男高音——声音柔和、明朗、清晰。

第二男高音——声音结实、充沛、有威力。

第一男低音——声音有力、刚健、饱满、响亮。

第二男低音——声音坚实、有力、宽厚。

倍男低音声部——比男低音低一个八度。

3合唱队型排列

T1 T2 B2 B1 S2 S1 A1 A2

指 挥

4、合唱的统一

合唱的统一包括姿势、呼吸、音量、音色、起声、共鸣、咬字吐字。合唱的统一要求,是合唱的主要特征之一,其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完美的艺术表现,只有做到合唱各要素的高度统一,才能使合唱音响达到强而不炸,轻而不虚、高而不挤,低而不压,快而不乱,慢而不断,这也是检验合唱队水平的一个主要标准。

5、色调

色调是由音乐的力度、音色和速度这三个要素构成。一般来说,力度的强弱、音色的浓淡和速度的快慢是同步的。力度渐强,往往伴随着加速和紧张的情绪;力度减弱,大多伴随着减速和轻松的情绪。因此,在进行色调处理时,通常把力度作为变化的主要因素,运用对比的法则进行力度变化的设计与处理。

(二)指挥

1、指挥姿势的基本常识 ①站立

身体稳直,挺胸收腹,双肩放平,保持自然和放松。指挥时身体可稍倾向于合唱队员便于交流。双脚的位置应能适应身体的重心交替置于双脚或转移于左右脚之间,可以站的像“稍息”一样的姿势并与双肩基本对齐,左脚稍前一些。划拍时两脚不能躬腿或一起一躬,上下摇动。

②双手

双手的运动是指挥工作的核心。双手包括手指、手掌、手腕、小臂、肘腕、大臂等部分,双手在运动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提起双手准备指挥时,肩关节应保持松弛状态,大臂可以稍稍离开身躯一些,肘腕的位置在身体的前侧方。高度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手掌向下,腕关节部下垂,手指自然地呈弧形微微弯曲如握小皮球,或类似钢琴演奏的姿势。

③眼睛和面部表情

眼睛是与队员交流的“窗口”,指挥者必须用眼睛集中队员们的注意力,启发队员们艺术创造的愿望,鼓舞情绪。指挥者要学会用眼睛来“讲话”、“传情”。面部表情反映指挥者自己的艺术情感和精神状态,并能带动队员的演唱情绪。

2、指挥的基本图示

单拍子(一拍子、二拍子和三拍子) 复拍子(四拍子、六拍子)

上例图示为基本图示,但不是僵死的框框,它随音乐内容而会有所变化和发展。指挥者首先应掌握好基本图示。然后要注意将旋律的起伏结合歌词的逻辑重音在手上表达出来,并随着旋律的线条将指挥动作歌唱化,这样将会帮助合唱队员们更加生动地演唱。

三、发声训练

5 4

2 ︱1—

En

3、音准训练

1 2

3 4 ︱ 5 4

3 2

︱1—

︱ U

四、作品训练

1、难点训练

①四分、八分休止符。 ②附点节奏的训练

2、作品的处理及情感要求

五、作业

1、预习二部合唱作品: ①《大海啊故乡》

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流行合唱的背景

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 流行合唱起源于欧洲, 随后在美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许多著名的艺术家以及演唱家在实践的过程之中站在不同的角度采取不同的方法去诠释流行合唱, 因此在实践的过程之中形成了许多的风格以及流派。随着人类文明进程的不断加快, 各种媒介方式变得越来越多元, 各地区以及国家在文化交流以及合作的过程之中, 利用媒介将不同的音乐形式推向世界以及不同的阶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流行合唱开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以及壮大[1]。

在20世纪之前, 不同流派的合唱并不存在本质的区别, 但是, 在众多的合唱形式之中, 流行合唱的形式较为特殊, 即同时有许多特殊的技巧, 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 流行合唱与美声合唱开始出现了许多的分歧, 作为流行合唱之中的重要工具, 话筒不仅能够促进声音的有效传播, 还能够降低对旋律声线的要求, 演唱者只要能够掌握流行合唱的相关技巧, 就能够对不同的歌曲进行相关的诠释以及演唱[2]。

与其他国家相比,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才出现了流行合唱法则, 另外许多的音乐家也站在时代发展的角度, 对流行合唱的技巧以及相关要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研究框架[3]。

2、流行合唱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之中, 流行合唱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追捧。作为一种重要的歌曲表现形式, 流行合唱的基本手法较为多元, 其中主要包括曲式结构、音调的布局、节奏的安排以及调式调性的处理。与其他的歌唱形式相比, 流行合唱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流行合唱的歌词较为通俗和生活化, 作为歌曲和旋律的结合体, 歌词加强歌唱者与听众之间交流的有效桥梁, 大部分的流行合唱中所涉及的歌词通俗性以及生活性比较强, 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欣赏者的注意力, 并引起相关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共鸣。其次是旋律的自由性和平稳性, 要想更好的表达歌词的具体内容, 在流行合唱之中歌唱者必须要注重旋律的准确把握, 只有真正的将流行歌曲流行旋律相结合, 才能够保障流行合唱真正的实现与听众之间的互动和共鸣。最后, 大部分的流行合唱带有许多朗朗上口且自然随性的音调, 同时歌曲的旋律能够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 因此能够带给听众许多新鲜的感受, 对于流行合唱的旋律来说主要以音调上的流行性以及节奏的流行性为主, 真正实现歌曲节奏的灵活化以及自由化[4]。

二、流行合唱的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剧, 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元和频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流行合唱在内容以及形式上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点对促进流行合唱的快速繁荣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流行合唱发展逐渐世界化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之中, 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与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多。作为我国文化交流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行合唱以及其他艺术表现形式在实现发展的过程之中开始带有较为明显的国际化特色。比如许多的流行歌曲之中带有一定的英文标识以及英文单词, 因此在进行歌曲合唱的过程之中, 歌唱者必须要了解这些英文单词的实际内涵, 以此来保障合唱情绪的有效抒发。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 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 以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核心, 为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 其中流行合唱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开始呈现着世界化的发展趋势, 创作者在构造旋律以及选择歌词时, 也开始站在国际化的视野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及把控, 通过这种形式来促进我国文化以及其他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

2、流行合唱的发展逐渐民族化

尽管全球化趋势的加剧能够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以及文化资源的共享, 但是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 我国除了需要积极地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之外, 还需要立足于我国本土文化, 不断地发挥我国民族文化的作用以及价值。因此为了实现我国文化的繁荣发展, 我国许多的流行合唱开始将各个民族的文化以及风土人情与歌词创作和歌曲内容相结合, 保障所创造出来的流行合唱作品既能够符合各民族的文化发展特色, 还能够真正地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利用。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不同民族在长期生活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创作出了许多的优秀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交流的重要资源, 也是流行合唱在创作过程之中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基础。在促进文化发展的过程之中, 我国艺术界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相关要求, 真正地将流行合唱与民族发展相结合, 并融入许多带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 积极地实现流行合唱歌曲的有效创作, 不断丰富流行合唱的艺术表现形式, 真正实现流行合唱的民族化发展以及运作。

3、流行合唱的作品专业化有待提升

与其他的合唱形式相比, 流行合唱的整个创作模式以及表现形式较为自由和多元, 因此极易被社会公众所接受和认可, 但是要想真正的实现自身的高层次发展, 并为社会公众带来更多的高雅文化体验, 对于流行合唱来说, 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专业化和艺术性。结合本文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 流行合唱在发展的过程之中过于注重通俗和自由, 难以根据艺术创作的实践要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准, 因此要想真正地保障流行合唱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获得更多的优势, 并真正的经受住历史和人民的考验, 对于创作者以及歌唱者来说必须要积极地借鉴其他合唱表现形式的优秀做法, 从整体上促进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摘要:作为我国合唱表现形式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分支, 流行合唱在我国艺术领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流行合唱的身影。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精神文化享受, 比如在我国北京举办的中国青年歌手大赛已经将流行合唱作为一个重要的评比项目, 尽管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我国的起步较晚, 发展历史较短, 但是仍然拥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并且在我国也获得了社会不同阶层的认可和喜欢。本文站在宏观发展的角度, 立足于流行合唱的演进发展, 结合艺术形式发展的具体规律, 深入探讨流行合唱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以期为推动我国流行合唱的繁荣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流行合唱,演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贤纯.流行合唱在我国的发展以及演进历程[M].艺术分析与研究, 2013.

[2] 张志勇.如何积极推动我国流行合唱的快速发展[J].教材教法研究, 2009, (24) :106.

[3] 黄燕云.流行合唱的具体技巧以及教材设计和研究[D].教育科学研究, 2009.

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一、简叙合唱艺术的起源

合唱艺术起源于15世纪前后的欧洲教堂,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新的演唱形式, 是一门独立系统的学科。2013年5月, 《三联周刊》评选出世界十大著名合唱团:美国的:“罗伯特肖圣乐合唱团” (1948年成立) 、俄罗斯的“亚历山大罗夫红旗歌舞团合唱团” (1928年成立) 等。在我国, 合唱大致分为专业性合唱和非专业性合唱, 前者一般指各大音乐学院和专业的演出团体的合唱, 以艺术歌曲或者专业声乐曲、无伴奏合唱曲为主。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合唱团也突破了以往的约束, 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获得社会的认可。2010年, 上海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学生自发成立了一个由社会各界的合唱爱好者组成的业余合唱团--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该团长期致力于团对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合唱曲的尝试, 大胆创新, 活力四射。其演译的《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在那里了》、《春节自救指南》等, 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 好评如潮, 颠覆了许多人对合唱的固有的认知。以社会责任为己任, 是合唱肩负的特有的责任也是魅力所在。非专业合唱团则以民歌、群众歌曲、革命歌曲和通俗歌曲改编为主。如《我的祖国》、《鼓浪屿之波》等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名曲。

二、民族唱法的发展进程简叙

我国民族唱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春秋时期, 中国古代声乐理论认为“善歌者, 必先调其气”, “气为声之本, 气乃声之帅”。古代“余音绕梁”的故事间接的反应了歌者的演唱水平。由此可见气息在演唱中的重要作用。近现代直至新中国成立后, 民族唱法不断改进, 吸收结合了西方美声唱法的呼吸方式, 扬长避短, 弥补了民族唱法的不足, 进一步的完善了行腔吐字和归音, 形成了现在比较科学的一套气息训练体系。早期的民族唱法声音特点是真声多, 气息足, 音色铿锵有力但是个别吐字不够圆润。而且歌声中的戏曲成分较多, 早期的戏曲歌曲在旋律上多相同之处。中期, 以金铁霖教授为代表, 对民族唱法加以改革。广义的声乐概念可以是包括民歌在内的戏曲、曲艺、评弹、数来宝、二人转等都可以算入声乐的范围。狭义的声乐则指中国特有的民族唱法, 区别美声唱法和通俗唱法。近年来, 还有一种唱法叫做“原生态”唱法, 本文暂不做讨论。合唱做为一种新的演出形式从这时期开始就和中国民歌密切结合在一起, 在时代的浪潮中独树一帜, 焕发出勃勃生机。《合唱与指挥》作为一门新课程也被纳入到音乐专业的学科体系中来。民歌合唱做为合唱指挥与民族声乐交叉学科, 既有民歌的地域性, 民族风味, 又有合唱的共性审美。比如根据新疆民歌改编的《阿拉木汗》, 云南民歌合唱《半个月亮爬上来》陕西民歌合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等等。在合唱中, 先不谈是什么唱法, 只要是对作品有利的, 表达作品情感的, 我们就可以用。比如曲谱1这条练声曲, 我们带着哼鸣的感觉去唱。

三、当前普通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 教学受众音乐知识基础不一。普通高校开设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是作为选修课程的, 来学习的都是非音乐专业的, 与专业音乐类院校相比, 无论是生源的专业质量还是教育目的都大不相同。专业类音乐院校主要以培养专业艺术型人才为目的, 而普通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个人情操, 加强学生审美能力为主, 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自己本专业学习的扩展和提高。学生基础良莠不齐, 影响了学生学习合唱的兴趣, 教学效果不理想。 (2) 教学方式和内容过于传统。艺术既要有历史的积淀才显得弥足珍贵, 也需要紧跟时代潮流, 创新求变, 方能吸引观众。合唱作为一门音乐艺术课程, 同样需要与时俱进的。尤其在非音乐专业院校, 该课程的教学的方式还是沿用传统的“唱唱挥挥”的比较多, 没有多少改变, 曲目陈旧, 甚至有的不合时宜。这让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必然会感到教学节奏缓慢, 教学内容枯燥沉闷, 毫无新意。特别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 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 外面的世界太精彩, 而课堂教学的世界太无奈, 吸引力有限, 合唱的德育美育功能也就无从谈起。

四、改进高校《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措施

(1) 主观上重视《合唱与指挥》课程

一门课程的开设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专家论证的, 《合唱与指挥》课程虽然不像《音乐鉴赏》、《视唱练耳》等课程一样, 对教学硬件, 如钢琴, 音响等必需必备, 但是因为硬件设备、师资力量、生源质量、学习氛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学曲谱1校也缺乏配套的硬件设施, 开设出来的效果不太理想, 不尽人意。建议加大对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资金投入, 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 建设一个到2个标准的音乐教室。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好马配好鞍”, 音乐是视听的艺术, 没有好的视听设备, 改进教学效果就比较困难, 从而提高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

(2) 客观上创新《合唱与指挥》的教学改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要培养学生对合唱课的兴趣。网络时代, 音乐的媒介多种多样, 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的娱乐节目, 通过互联网微信等新媒体, 让学生充分投入到合唱中来。比如我们在准备民歌合唱曲的时候, 在课堂上也可以借鉴中央电视台制作的一些优秀的精品节目, 比如《中国民歌大会》、《中国好声音》、《民歌中国》等。这些优秀的节目运用了中国最优质的资源制作, 选取的也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歌。比以往的听听看看的上课形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毕竟, 现在媒体多种多样, 单一的教学形式应该要紧跟时代, 相应改变。在合唱曲风格演绎上也可以结合多种音乐风格, 拉丁舞、爵士舞、摇滚风都可以做一些尝试。

(3) 改进《合唱与指挥》课程的考核方式

《合唱与指挥》课程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以撰写论文为主, 这样有个弊端, 即有部分学生不会通过思考, 不会真实的去查找资料书籍来完成论文, 而是在网络百度复制一篇。这样的考核方式无疑是没有发挥到考核的目的的。另外一种常用的考核方式是让学生在考核时, 就现场播放的一首音乐作品来进行点评。比如音乐作品的风格、音乐作品表达的主要内容、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情绪等。这种考核方式的优点是课堂完成考核, 真实性高。但是弊端是学生听熟悉的曲子就很容易回答。听不熟悉的曲子就很难回答完整, 个别学生内向的有可能会比较排斥这种考核方式, 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我们建议, 教师可以尝试出统一的试卷来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该试卷包括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合唱与指挥题。

这合唱与指挥题有点类似英语试卷中的听力题目一样, 同学们就现场播放的音乐作品答题。试卷的难度要控制好, 结合所学知识, 做到难易适中。

五、结语

把民族唱法融入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中去, 是对高校声乐教学的一次有利尝试, 一种教学方式的创新。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 只要是对教育教学有帮助的, 我们都尽力去尝试去探索。“艺术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高校音乐艺术素质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和音乐实践活动相结合, 实践出真知, 从而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沉浸到音乐教学中去, 提高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在非音乐专业普通高校开设《合唱与指挥》选修课程是响应国家教育部对素质教育的号召, 是提高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新途径。本文通过对《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以民族唱法为例, 探讨在该课程教学中融入民族唱法并且结合地方民歌的可行性, 认为既可创新《合唱与指挥》课程的教学改革, 又具有很好的德育美育的功能。

关键词:合唱与指挥,优化,民族唱法,教学

参考文献

[1] 郭超.普通高校合唱教学的现状与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s1) :56-57.

[2] 贺翔.合唱练习在高校和声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音乐大观, 2013 (3) .

[3] 王益莹.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合唱教学[J].学子:理论版, 2015 (20) .

合唱与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实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学的核心理念,因此在小学音乐课上,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演唱技巧与乐理知识,还要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提升审美能力,对艺术产生正确认知。而合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强学生自信心,也能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形成合作意识,从而提升整体素质。基于此本文将结合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探寻提高音乐素养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音乐;音乐素养;合唱教学

引言

所谓音乐素养是指学生在掌握乐理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欣赏和感悟音乐情感的能力,而合唱是小学音乐教育中最容易产生情感体验的一个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了表现、创造乐曲的自由平台,因此在合唱教学中要将培养音乐素养作为主要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科学性的教学目标,激发大家的合唱兴趣、学习合唱技巧,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激发合唱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合唱是最常见的教学模式,通过合唱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同时也能强化他们对音乐的认知。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合唱兴趣出发,增添趣味课上活动,根据对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的了解创设教学背景,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对合唱活动产生期待,用心感受歌曲的节奏,尝试去识谱、辨声,提升学习效率,进而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

例如学习花城版《梅花鹿》一课,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猜谜的方式导入课程:“身穿梅花袍,头上顶双角,窜山又越岭,全身都是宝——打一动物。”并在PPT上展示梅花鹿的图片,激发学习兴趣,再播放合唱的视频,让学生对合唱产生期待感。

二、强化乐理知识

音乐与其他学科不同,不可以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方法,也不能讓学生死记硬背,要在正式授课之前教会他们本节课相应的乐理知识,给他们提供没有附点的乐谱,通过自己打节奏的方式读歌词,然后再出示带有附点的乐谱,再次读歌词,从两次读歌词中找出区别,从而掌握音乐中强弱记号、力度记号与切分记号,通过理解学习要比听教师的讲解去记忆更加高效,能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让抽象的乐理知识有画面、有声音,让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

三、增加合唱训练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素养,教师首先需要增加课上的合唱训练,让大家能够把握各个声部之间音准和节奏的区别,明白只有与其他人的声音相互配合才能呈现出完美表演的道理。在学习一首新歌曲时,先让大家熟悉歌曲旋律,再增加视唱训练,以此来提升音准,然后要让他们掌握节拍规律,通过自己打节拍的方式把握歌曲的节奏,只有每名同学的节奏一致才能呈现出完美的合唱,因此在进行节拍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保证不会出现因为某名同学抢拍或掉队影响合唱效果的情况。

只有通过大量上述的合唱训练,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有基本的认知,从而能够欣赏其他歌曲的旋律,提升审美能力,领悟到歌曲中旋律、节奏与声音各种不同形态的美。此外学生也能在接触新音乐后自然哼唱旋律,强化对词曲意境的理解能力,由此会形成用不同发声方式表达音乐情感的能力,从而在各个声部之间自然转换,强化合唱的整体感知,以此来提升全班同学的音乐素养,为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丰富发声方法

合唱教学目的分为感受作品内涵和抒发个人情感两部分,在大量练习后能够在不同作品中被声音所感染,从而获得情感体验,提升音乐素养。因此为了能让学生对其他音乐作品产生情感的共鸣,需要教师在合唱教学中着重进行发声训练,教给他们科学的发声技巧,让他们在演唱过程中能够控制自己的气息,在合唱中创造出更好的声音效果。也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对音乐情感的感悟能力,以此来让合唱表演更具感染力。

小学时期必须要掌握的发声技巧有呼吸和共鸣两种,其中呼吸是唱歌的基础,小学生的声音处在发育时期,所以经常出现气不足和气息不够的情况,会对合唱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教会他们用胸部控制气息,使用“闻香”和喊口令的方法,先深吸气,然后再将手放腹部感受膨胀动作,发出口令声音,寻找正确位置反复练习,声音自然变得有力又灵活。共鸣则是要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提高声音共鸣位置,例如在学习《小兔子乖乖》一课时为了升高学生的发声位置,亲自示范哼鸣法,将上下牙打开,合闭双唇体会口腔的膨胀感,发出高位声音。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要求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组织多样性的合唱活动,让学生在训练过程逐渐掌握乐理知识,并且能够在大量训练后提升自身的音乐审美能力。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重点讲解合唱的发声技巧,让他们能领悟各个声部抒发的感情,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化,在音乐水平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增强音乐鉴赏能力,以此来提升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妍.合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探究与实践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02:190-191.

[2]武磊.谈小学合唱教学中审美情趣培养的途径[J].才智,2019,09:112.

[3]丁梦娇.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黄河之声,2019,09:99.

上一篇:税收和财政政策论文范文下一篇:社会转型经济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