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范文

2023-12-26

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范文第1篇

试题一 根据下面这首小诗的诗意,展开想象,从周围环境、花的性格、全诗寓意等方面着手,将该诗改成一扁短文。不要超过250字。(’98上海高考试卷)

春水(之一) 冰心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例文● 春天悄悄地来到这一片花园中,花园顿时热闹起来。小巧的紫罗兰张开了淡紫色的脸庞,一颗颗晶莹剔透的露珠轻轻地挂在碧绿的草丛中……好一派欣欣向荣的春景!墙角有一朵绽放的玫瑰,火红的花瓣,娇嫩的脸庞。它正扭动着纤细的腰肢,向周围的一切炫耀,“看我多娇美!我挺拔地屹立于矮矮的小草之上,火红的衣裙比紫罗兰绚丽。我是春的使者,是大自然中最娇艳的花朵。”一阵春风拂过墙角,春天幽幽地发出一声叹息:“唉!可怜的孤芳自赏的花儿,你只是墙角的一朵小花而已,天地并不只局限于这一片墙角,你眼中的世界大小了!” [提示] 小作文必须仔细审题并严格按要求答题(尽管其它题目的解答也必须如此),因为题目的要求往往规定了文章思路的走向。 本文较好地体现了命题的要求。先点面结合描绘春天的花园,写墙角之花的环境,然后写墙角之花这个主体——玫愧,最后借“春天”之口道出全诗的寓意,可谓层次井然。 试题二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以《无限风光尽被占》为题。展开想象,写一个200字左右的蜜蜂采蜜的情景片断。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例文● 无限风光尽被占 春姑娘给大地披上了绿装之后,又用她神奇的画笔给花草树木染上不同的颜色,五彩缤纷的。晨眠初露,成群结队的蜜蜂,便出现在百花丛中,开始了一天紧张的劳作。它们一会儿在这边山坡粉红的桃树林里飞舞,一会儿又到那边白雪般的梨树园里嘤嗡;一会儿在大片的紫云英上面轻拂,一会儿又到黄灿灿的油菜花田里喧闹。在无限的春光里,哪里有花香,哪里就有蜜蜂的身影。它们在忙什么?你看,那油菜花上的小蜜蜂,扇着双翅,转着大眼睛,张开口器,踢腾着六只小腿,在忙着采花蜜呢! [提示] 本文紧扣题中“无限风光”先写春光,也为蜜蜂的活动设置了一个背景。写蜜蜂采蜜,既有“画”(蜂群)上的描绘,也有“点”(小蜜蜂)的刻画。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最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 如何在培养和检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方画确立一个可资操作操作的方法,近年的高考试卷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1994年作国高考卷第21题句子的续写、1998年全国高考第33卷比喻句的续写,这些题目既有一定的限制,便于检测评改,又给了考主创造发挥的余地,能从一定的程度上反映考生的知识积累和语言水平。那么可不可能把这种检测形式进一步扩大,在小作文上有所运用呢,我觉得是可能的。请看下画这个试题。 试题三 看下列材料后写一段议论文字,中心是“只有广泛地学习才能有所成就”。字数在250左右。契柯夫和客人谈话,听到有趣的谚语,总是要求对方再说一遍,然后拿出小本子把它记下来。 男儿须读五车书。(杜甫《题柏学士茅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魏书》) ⑤李时珍到35岁时,读了古代医药书800多种,单摘下的笔记就装了好几个柜子。

要求:选择材料,将上面材料中无用的打“×”。 使用材料要有一定的顺序。 凡是引用上面的名言至句,均不得用”××说“的格式。 凡是引用上面的事例,均不得照抄原文,要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适当改变文字表述,字数可增减。 “广泛的学习吸收,能使自己充买起来,更好地成长”,把这个道理用比喻加以表述,写入文中。

●例文● 学习要广泛涉猎,才能有所成就。首先我们必须利用书本,好学者往往是博览群书之人,“诗圣”杜甫就曾发出“男儿须读五车书’’的感叹。李时珍35岁时就有了好几柜子的读书笔记,那是从800多种医书中摘来的。他正是从广博的古代典籍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终于写成了医药学宝典《本草纲目》。我们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要从大千世界中挖掘宝藏,使它们成为自己的财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出自《论语》的名言,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柯夫与客人聊天,常迫不及待地要求人家把有趣的谚语重复一遍,记在自己的本子上。正是这种向生活学习,向众人学习的精神,使他成为语言巨匠。浩瀚的大海,需要小河大江汇入;稚嫩的幼苗,植根系于深广的土地,才能得到充足的养料,最终成为参天大树。 [提示] 该题一方面检查了学生选择安排材料的能力,另一方面突出检测学主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如何把两种材料类型(书本和实践)连接起来,需要过渡;引用材料不能用“××说”表达,需要句式变换:把直说理的句子改成比喻句 ,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想象能力。 这种有限制的命题形式,行文是否符合要求,阅读者能很快地看出,因此,写作时应仔细揣测命题要求和命题意图,做到既遵命作文,又各施才华。 大作文 综观20年的作文命题,命题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建素质等。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年),《习惯》(1988年),《尝试》(1994年),《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1998年)。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如“玫瑰花”的议题”(1990年),《近墨者黑/近墨者看未必黑》(1991年),“鸟的评说”材料作文(1995年),“助人力乐”和”悄悄走开”的材料作文(1997年)。 人与自然。《给<光明日>编揖部的信》(1985年).《树木.森林.气候》(1986年),“新树皮”和“老树皮”的话题(1993年)。 读书与成才。《读<画蛋>有感受》(1980年)谈成才和基础的关系,如何写好作文(1984年)。 高考作文的命题在内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偶然性,无规律可寻。

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范文第2篇

1、人生哲理,如冷热、远近、曲伸等;

2、为人处世,如宽容、帮助、表现自我等;

3、读书做人,如成熟、情操、品位等。

4、人生观、价值观,如生命、奉献、幸福等;

5、人际关系,如和谐平等、交流互助等;

6、人与自然,如环保、自然对人的启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

7、人格精神,如爱心、自信、自强、追求、奉献、坚强、诚实等;

8、人文关怀,如老人、残疾人、乞丐、农民工等;

9、学会认识,如认识自己、自然、人生、社会等;

10、教育成长,如文明、律己、尊重、执着、兴趣、习惯、方法等

11、理性分析,如感性和理性、人性、理智、自我等;

12、传统美德,如礼貌、孝顺、谦逊等;

13、现实生活,如贫富、生存、奋斗、坚持等;

14、道德法律,如公德、反腐倡廉、平等等;

15、集体观念,如团结、合作等;

16、心理健康,如自卑、承受力、孤独等;

17、情感关怀,如亲情、友情等;

18、科学思维,如辩证、发展、创新等

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范文第3篇

高考的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为高等学校选拔出优秀学生,使他们得到进一步的深造和发展。高考试题作为人材选拔的一种手段,又具有知识面覆盖广、层次深、能力标准要求高的特点。因此,中学历史教学,即要注意全面教授历史基础知识,又要加强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就以年高考历史试卷的试题来看,它的突出特点是,测试目标明确、导向正确。总体上看多数试题难、中、易比例合理,创意新颖,表述比较规范、准确。题目有较好的区分度,测试目标已形成明显层次。年高考历史试题稳中有

变,但在考查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其学科能力没有变,并有所加强。

纵观年高考历史试题变化,大约有以下几点:

⒈题目的整体难度比年略有提高,一些题的答案并非很难,但考生是要有一定的综合归纳分析问题的水平才能写出正确的答案。如选择题,除了继续加强考查考生的重要史实记忆、理解外,大大增加了对《考试说明》中⒍⒎⒏能力的考查。选择题的干扰项出得也非常成功,其间大多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出错误的地方。填空题灵活新颖,把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巧妙地结合起来。

⒉古今历史出题的比例有变化,中国近现代史的题目比例增大,中国古代史的题目比例减少。并体现出“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内容寓于知识能力的考查之中。”

⒊材料解析题目有变化。如第题,让考生根据所列出的中国古代史有关南唐的三段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南

唐烈祖李昪的治国方针,措施和后果,要求考生写出字左右的短文。这道材料题,既检验了考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又考综合、归纳、分析能力,同时也考出了考生的写作水平,可谓一箭三雕。材料题要求学生要有历史感,在阅读史料的基础上去归纳提炼材料的有效信息,抓事物的本质,深化历史思维,做到论从史出。此外,还要有把历史材料与科学的历史概念相联系的能力,有把历史材料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特征相联系的能力,有把握历史材料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联系的能力,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⒋问答题显示出历史学科的系列化和阶段性的特点。要求考生把握历史问题的系列化和阶段化的变化,使答案得到宏观的控制,又从微观上掌握具体史实加以阐述。

基于以上变化的特点,中学历史教学必须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高三年级,如何适应改革势头如此迅猛的高考,

除夯实基础知识,注重各种能力训练之外,研究高考试题,“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进而改进教学复习环节,不失为提高历史成绩的一条路径。

年高考历史复习的对策:

⒈要突破思维的定势。这主要是“教材的相对稳定性和高考要求学生突破因教材的“超稳定”而形成的某些思维定势,以新的视角思路、观察思考问题和解析问题,如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年的题,都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材并非“绝对权威”,突破某些方面的思维定势,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学会独立地思考问题,已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提示和示范。

⒉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的复习。近两年的高考历史试题,较大地提高了历史学科能力考察的层次,着力加强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降低了“再认、再现重要历史事实”的题量和分值,于是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掌握历史

基础知识已经不太重要,重要的只是提高能力这是错误的。这里有个对知识与能力的辩证关系的认识问题,也有个对历史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问题。就能力与知识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运用,二者不能分割开来。忽视知识片面强调能力,能力将成为一座沙丘之塔;忽视能力片面强调知识,知识只能是一堆待工之料。事实上,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必须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作基础,即使是解答那些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分析性的历史问答题,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有关的历史知识,其答案充其量也只是一副没有血肉的骨骼。就历史基础知识的内涵而言,我们绝不能将其简单地理解为时间、地点、人名、数据等只需记忆的“死知识”。历史基础知识,还应包括教材涉及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历史事件及其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在内。只有准确理解、深刻挖掘其内涵,才能

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为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基础。在高三历史第一轮的复习中,首先强调学生读目录、读课文、读地图、插图、读年表、读习题,然后教师重点讲线索、讲阶段特征、讲结构、讲历史概念,并以近年高考题中的典型试题做示范、让学生学着去分析、去挖掘、去整理;才能收到一定的成效。

⒊要大力加强学科能力的训练。

①选择题

年、年、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幅度提高了选择题的难度,强化了它的历史思维能力的测试功能,并在题干和题枝的考查上,摆脱了教材原文的束缚,将历史思维能力的考察提高到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如出现了历史材料题,要求准确理解或表述历史概念题、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目的和结果题、归纳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相同点的题等。

年高考历史试题在选择题上的这一显著特点,向我们展示了高考命题改

革的又一思路——尽可能地发掘占试卷总分的选择题的测试功能。为适应这一变化,我们的备考复习在抓好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必须强化选择题的历史学科能力的训练。具体做法:一是深化教材的重点知识。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起因、性质、特点、实质、意义和历史概念的内涵,要深入发展,力求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表述。二是强化历史思维能力的训练。要精心编写和选择一批能力要求高的训练题,并通过这些训练题的检验和评讲,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准确表述历史概念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三是加强解题技巧的探索和总结。尤其是要加强解答多项选择题的技巧研究,初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的解答选择题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②历史材料题

自年,高考历史试卷第一次推出了

史料分析题至今有年,历史材料题的多测试功能,正在波及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入发掘,显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

要想充分发掘历史材料题测试功能,应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训练:第一,透彻理解史料。要密切结合史料所产生的历史背景或史料所涉及的重大事件的社会历史条件等,全面准确地把握史料的内容和主旨,力求在读懂史料这个关键性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过关,从而能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去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第二,变换题型提问。精选若干有训练价值的重要史料,采取史料相同而题型设计不同或设问角度不同的方式,进行同材异问的训练。通过反复的练习和比较,力求掌握住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特点和解答不同题型的材料试题的思维方法与技巧。第三,获取和处理信息。由于高考历史的材料解析题的命题技巧日益成熟,其设问已彻底摆脱教材,考查的完全是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在加强材料试题尤其是材料

解析题训练时,必须大力加强从提供的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发掘信息、提炼信息归纳信息、辨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训练,尤其要注意加强提取有效信息并准确运用有效信息解答高难度问题的能力培养。这是一种十分艰难的训练,它要求学生依据材料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分析和结论。

③问答题

问答题对学生能力的考察更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它注重对学生历史材料、历史知识、历史事件的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答案源于教材,但又高出教材,即要求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观点概括分析和说明。这就要求:第一,教师的教学思想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第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与高考的要求相适应。备课时,主要备易产生思维活动突破之处,备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比较、论证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和引导,逐步形成这些能力。

课堂上,尽量增加学生的活动量,特别是拿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让学生分析,当堂评讲,使学生受到启发。第三,注重讲、练、评结合。即在讲的基础之上,给学生一定的练习时间。(讲评时,先让学生分析,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情况,讲思路、方法以及技巧和能力。当然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同学要鼓励,要求答案是开放型的)。

⒋学习要注意借助相关学科知识。虽然各学科自成体系,但却又彼此相连。近年来,历史考察向语文、地理、政治等学科渗透,成为高考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学生必须能将文史哲地等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为此,关于地理方面,我国历代疆域、重要古城,著名古战场、重大工程和当今各省区划分及简称,世界各国位置及首都等应存有活地图。关于政治方面,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等概念,法律常识,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

史、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前进,必然和偶然、本质和现象、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等基本原因和基本观点,必须熟知,并善于结合具体事例加以阐释运用。关于语文方面,要具备语法、古汉语、小论文写作等基础。总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⒌结合教学和测试讲评,加强审题和解题指导。高考的各类题型,都有一个审题问题。学生在审题中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现象。消灭或减少审题上的失误,是比较常见的训练。因此,在平时讲课、训练和测试讲评中,有意识地加强审题指导养成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非常重要。历史评讲首先要遵循及时性原则、普遍性原则、鼓励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及启发性原则。然后,应做到:第一,将本次考试测验的试卷及答案发给学生,使学生查找、分析自己出错的地方及原因,以解决一般知识性的问题。第二,教师及时对本次考试作简单概述,对试题的评价,答题中存在的

问题,得分情况等作一些介绍,使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己在这次考试中所处的位置。第三,重点讲评,这是讲评课的重点所在。主要讲共同存在的问题,考查知识的范围,考查的能力层次,讲理论与知识的欠缺处、答题的思路、解题的方法;评出错的原因、出题者的意图;评一题多问、多题一思。帮助、启发学生找差距,培养他们的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重点讲评后进行小结,指出应注意掌握的方法和技巧,以指导今后的学习同时,针对试卷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缺陷,布置适量的练习,进行校正、补遗,巩固讲评的效果。第五,针对个别学生还要进行面评和学法指导。

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范文第4篇

由此可观,高考作文的两个着重点:时事新闻,影响深远意义深刻类的;人类优良品质,体现人文情怀,弘扬美德。 从广西卷作文,可以看出高考作文的特点: 关注现实,深度开掘真生活

英国诗人雪莱说:“人,就是生活;我们所感受的一切,即为宇宙。生活和宇宙是神奇的。然而,对万物的熟视无睹,犹如一层薄薄的雾,遮蔽了我们,使我们看不到自身的神奇。我们活下来了,可在生活中,我们失却了对生活的领悟。”如果考生平时做到了细心关注自己的生活舞台,那么在高考考场上就不会失却“对生活的领悟”,而“用心体悟生活”“倾力融入生活”对考生的作文写作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题,绝大多数是关注现实生活的,如2011年高考北京卷的师生有关“世乒赛”对话的材料作文,重庆卷的“情有独钟”的话题作文,浙江卷的“我的时间”的命题作文。对此,考生完全可以从生活的内容、范围、本质诸方面去真切感受,深度挖掘,进而再现生活,感悟生活,最终提升高考作文创新表达的成功境界。 用心体悟生活——储足能量

用心体悟生活,是考生在用心感受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本质的一种间接而概括的理性认识,它为考场作文储备更多能量。这种对生活的深入思考、用心体悟,可以是自然景物,可以是身边琐事,可以是社会问题,可以是人生哲理,也可以是某种情感体验等。

作文就是要求考生把在现实生活中积累的深切感悟,上升为理性认识,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考生要想写出见解独到、立意深刻、富有哲理的佳作,就要深入地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哲理与艺术,储足写作能量,从而使考场作文得心应手。 技法破解

一、深入思考生活,提升作文立意水平。

若想提升作文立意的水平,就要深入地思考现实生活、自然现象,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我们先看看下面这个生活场景: 在公园等公共场所,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精神矍铄的老人用清水在地上写毛笔字。过往的行人,有的驻足观看,有的则在回首之时露出赞叹的目光。而写字的人,大多旁若无人,挥毫泼“水”,点折撇捺,或娟秀,或狂放,或遒劲有力,或飘逸洒脱,风格各异,都颇具功底,有些字甚至可以与书法名家之作媲美。但这些字一般保留的时间都不长,往往后面还在写,前面的已经了无痕迹了。有人感叹说:“那可真是一字千金啊,写在这地上,太阳一晒就消失了,真是可惜。” 对于这个现实生活情景,考生应该作何思考,写入作文时又该怎样使立意深刻呢?考生如果从表层现象思考,可能会认为那些老者是业余书法爱好者,退休之后以此来消磨时光,颐养天年。可是,考生如果能够深入思考下去,就会有新的理解、深的感悟:老人用清水写字,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书法的体现,更是一种生活境界的体现,他们的人生可谓是一种难得的“清水人生”。这样思考和感悟生活,作文的立意水平必然比仅仅通过表面的简单思考、肤浅认识来立意的作文水平要高得多。

【最佳范例】(2010年高考湖南卷满分作文) 早

今天又是以凛冽的寒风奏响黎明的。 我蜷缩在暖暖的被窝中,丝毫不用担心迟到的事,因为妈妈总会在每天太阳升起的同一时间将我唤醒。

客厅里只有指针在吃力地轮回转动,这样的回声在这个寒冷的早晨会持续多久呢?

我是醒着的,但我已熟悉了妈妈那低低的呼唤。我就以这样的期待守候着。

“时间快到了吧?”但天色依旧黑沉沉的。又过了一会儿,我开始躺得有些不安稳了,可窗外那漆黑的幕布给了我足够的安慰。“也许,时间还早吧!”我没有再多去想,被窝还是暖暖的,连房间里的空气也是暖暖的。

我又有些耐不住了,今天的时间怎么像是停滞了一般,早晨的呼唤在这黑雾中酝酿,迟迟不来。

忽然,细碎的脚步声打破了这片沉寂。是她,我故意闭上眼睛。她进来了,她的呼吸是断断续续的,她来到了我的身旁,可这样之后又是一片寂静,我屏住呼吸想听到这期盼已久的呼唤。

果然,一会儿就有呼唤,声音是那样熟悉,温柔地流淌在这个早晨的空气中。这一声低浅的呼唤拂去了我所有的睡意,我兴奋极了。好想再多听几遍,我假装还在沉睡,妈妈一边呼唤着一边用她粗糙的手指轻轻摸着我额前的头发。 我睁开眼睛,她怎么如此憔悴,她的脸没有声音那般温柔,她见我醒来脸上又洋溢起温暖的笑容。

我起床后,她仍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用棉袄半裹着身体,在她身旁有一只怀表,那是她与爸爸的定情信物。她在这里等待了多久我不知道,但饭桌上的早餐已经备好,我的棉袄已经放在我的书包旁边,房间里有一种感动在蔓延。 我轻轻合上门,推开那隔开冰雪的大门,惊讶地站在门口许久,天空中的雪花在我的眼泪中融化了——一夜的大雪为何却躲在门旁几米远的地方?门前为何有一条延伸的小路?在这条小路上载着一位母亲暖暖的爱。

早晨的寒风丝毫侵入不了我那颗暖暖的心,回头,楼上那盏熟悉的灯火融化了这个早晨的冰雪。

【成功揭秘】这篇考场佳作以时空串线、环环相扣的层进式叙事结构,以三个特定场景——卧室、客厅、门外的自然转换,描述了妈妈早起为“我”操心的真实故事:为我扫雪,为我做早餐,唤我起床。这些本是些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小事,考生却巧妙地将它们融入这短短的文章里,生动地表达“我”对妈妈早起早为、关爱自己的无限感激之情,立意层次得以提升,令人感佩。

二、用心体悟生活,不断“看到”“悟出”。

(一)“看到”。是指考生看到现实生活的一个侧面,再现原汁原味的现实生活。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看到”的本质就是关注、发现。如2010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绿色生活”,考生首先要关注生活,知道什么是“绿色生活”,了解“绿色生活”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不仅可以直接去写“绿色”的东西,也可以从侧面写起,写对“绿色”的追求,还可以从“低碳生活”中一些细节的改变写起,从自身写起,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从而“以小见大”,再现“我”的绿色生活。 【最佳范例】(2010年高考江苏卷满分作文) 绿色生活

蜗居一隅,剥落的朱红,凌乱的书架„„这一切,与理想中的绿色生活太不相称了。

今天,你是否还在为日益暴涨的房价而殚精竭虑?是否还在为明天的落脚点而愁肠百结?是否还在为身居蜗壳而怨天尤人?你终日仰望头顶的那一片绿,却发现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陷于名利中,一身污浊„„你的书架蒙了尘,你的心灵落了灰。

生活本绿色,菩提本无树,又何苦惹尘埃?

可我还是瞥见了你的满架藏书和藏书后面的那盆文竹。它透过几千年厚重的书本,青翠欲滴。你摸摸那青翠的文竹,眼里有我读不懂的深意,说,何不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来泡一杯宜人的春色?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茶源于尘土,却化于流水。这杯中的茶,如竹叶纷纷,翩然而下;如御风群舞,绿波荡漾。此时捧起,雾色弥漫,影影绰绰。这已不是墙上的画、书上的诗,而是胸中的万千气象,是锦绣河山浓缩于身体里的悠然体会。

你呷一口茶,望向窗外,发现绿竟有如此丰富的层次和差别,鹅黄浅嫩,苍翠葱郁,青碧墨黛,展现你所能想象到的每种绿。在这时,每棵树,每株草,每片叶,都是一种独立的绿,绿到你自身也要幻变成一片叶,一片匍匐在万绿丛中的叶。 你收起目光,看了我一眼,似有深意。你说,阿拉伯人品茶有三道,一道苦若生命,二道甜若爱情,三道淡似微风。而佛门悟道有三个阶段:看破、放下、自在。其实,无论是茶,是诗,还是禅,都使人回归到至纯至简、至明至净的境界,从而过一种绿色的生活。你再呷一口茶,不再言语。 好,我知道了。现在,什么也不要说,让我们端坐下来,坐成道,坐成神,坐成佛,看这文竹长久地绿下去,看我们的心灵空灵到最佳境界,让我们拂去尘埃,清扫花径。 行走于尘世,有人低头捡拾别人遗落的钱币,埋头刨尘埃里的富贵;亦有人向往绿色生活,他们抬眼揣测云的心思,聆听天边的落雨,观察直入天际的大树,他们全长着富有哲理的眼睛。

绿色生活,先是“静”,再是“净”,最后是“境”。 简单而闲适,人因对绿色生活的追求而得以荫庇在美的浓荫下。

【成功揭秘】这篇文章从“蜗居”写起,从“暴涨的房价”写起,但这只是文章的引子。随后,作者巧妙地从心灵生活的层面切入题旨,以诗意的笔调、堪称隽永老辣的语句,以青翠的文竹、饱含禅意的茶道为叙写、思索、抒情的对象,让我们感受到一种高境界的“绿色生活”。不热爱生活,不关注生活,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

(二)“悟出”。就是考生在描写现实生活的同时,应将自己的深入思考、独到感悟渗透于字里行间,揭示生活中蕴涵的丰富哲理。“悟出”虽然来自于“人人心中皆有”的普通事物,但因为凝聚着作者自己独特的发现、理解和感受,就于平凡中显出不平凡,是他人所不能产生的精神产物。我们发现,2010年高考广东卷的一篇满分作文《与你为邻》就突出了考生感悟生活与人生这一大亮点,颇具玩味,值得借鉴。 【最佳范例】(2010年高考广东卷满分作文) 与你为邻

你,我的同桌,我最好的朋友。

此前,我从来没觉得我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我们一起生活在这个高楼林立的繁华城市里,一起在公交站台等车,一起在绿茵场上驰骋,一起倾听拉拉队女生的尖叫,一起讨论巴萨VS国米;一起研究编程算法,一起约好报考深大计算机专业,一起梦想着有一天我们共同开发的网站像You Tube那样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你高大健硕,眉宇间透出一股俊秀,班上的女生悄悄给你取了个外号——“小柏原崇”,而我却只得了个“许三多”的美称,说实在的,我还真有点嫉妒。你的学习成绩虽然在班上不是最好的,但在球队,你是最好的,教练经常拿你当做榜样来训斥其他队员,用他带着方言的普通话说:“要想踢比赛,首先学习成绩要好,进入大学里,会有更多的比赛机会。”末了总不忘补上一句:“像某某同学那样,踢球学习两不误。”

我最忘不了的是去年那件让我烦恼的事,我生病了,尿血,是你旷课把我送到深圳友谊医院的结石科去的。当时数学课正上到复数这一章节,是期末考试的重点和难点。每天下课之后你都会来到医院看我,把你做好的课堂笔记给我看,第一次翻开笔记的时候我很感动,从没见你这么认真地做过笔记,几乎是把一节课上老师所说的每个字都记录了下来„„ 直到高考前那最紧张的一个月,你却忽然说你要回安徽老家。按规定,考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你说会放弃报考深大,因为深大在老家的招生人数较少,另外安徽的学习环境,使用教材与深圳不同,犹豫再三,还是决定放弃。 今天,我们会同时走进考场,为自己的明天书写一份答卷,不同的是,我在深圳,而你在老家。

我知道,在深圳还有很多很多像你一样的同学,他们的父母,和所有深圳人一样,用自己辛勤的汗水推动着城市发展,他们同样拥有这个城市的光荣与梦想,彼此为邻,相互依存。然而他们却要比我们承受的更多,不情愿却又不得不成为“高考移民”的一员,并为此放弃心仪的学校,使梦想走得更远„„

我祝福你,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

【成功揭秘】这篇充满浓郁抒情色彩的叙事散文,考生从多角度抒写了对现实生活里的人、物、事的真实感触、独特感悟,动人心魄。文末“我知道„„使梦想走得更远”一段,作者由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感受,升华为一种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悟,引发人们对“我的朋友,我们的邻居,那些千千万万的农民工和他们的孩子们”的生存环境让人感到忧虑这一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故而使本文在立意上具有相当的高度,启人心智。

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范文第5篇

⒈《______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⒉《______,我永远的天空》

⒊《都是______惹的祸》

⒋《笑傲______》

⒌《生活需要______》

⒍《何以解忧,惟有______》

⒎《假如我是______》

⒏《告诉你,我很______》

⒐《我眼中的______》

⒑《生活需要______》

⒒《______在我的身边》

⒓《______也是一种美》

⒔《______是最美的行囊》

⒕《与______同行》

⒖《______伴我成长》

⒗《______三步曲》

⒘《______和我有个约会》

⒙《我发现______》

⒚《真想做个______》

⒛《世上只有______》

21.《我______故我在》

22.《永远的______》

23.《______,我恨你》

24.《______,做我自己》

25.《______的风波》

26.《我和______的距离》

27.《______着并快乐着》

28.《给自己找个________》

29.《永远说________》

30.《那一次,我________》

31.《________不同情眼泪》

32.《带上________上路》

33.《我与________面对面》

34.《________是一盏明灯》

35.《那段________的日子》

36.《一个________的心灵独白》

37.《________,让我欢喜让我忧》 38.《爱上________》 39.《欣赏________》 40.《我眼里的________》 41.《那—那—那—》

42.《想起________》 43.《________—的遐想》 44.《第一次________》 45.《给心情涂上________》 46. 《人生路上________多》 47.《________,我的最爱》 48.《________的故事》

49. 《________是一种养分》 50.《那年,我________》 51.《和________赛跑》

52.《我________,我________》 53.《有________才有远方》 54.《________在,梦就在》

55.《还有多少________可以重来》 56.《明天,我________》 57.《我的________我做主》 58.《________,是这样炼成的》 59.《不想________》

60. 《将________进行到底》 61.《人生没有________》 62.《________是一瞬间的事》 63.《有一种________叫成功》 64.《________伴我少年行》 65.《带上________上路》 66.《________是一首歌》

67.《________是一种美丽的痛》 68.《________的回忆》

69.《有________陪伴的日子》 70.《________,没有什么不可以》 71.《与________一起走过》

72.《________,让我欢喜让我忧》 73.《拒绝________》

74.《让________为________着色》 75.《我________故我在》 76.《________,妙不可言》 77.《读懂________》 78.《我总是________》

79.《________一族的幸福生活》 80.《________拍卖会》

81.《________永不下岗》

82.《那次,我与________擦肩而过》 83.《________在我胸》 84.《________是一种牵挂》 85.《________带给我的快乐》 86.《________也是一种享受》 87.《________让我如此美丽》

88.《________,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89.《最近比较________》 90.《将________进行到底》 91.《________,我的最爱》 92.《下辈子我做________》 93.《谁都可以________》 94.《________是金》

95.《拿什么拯救你,我的________》 96.《怎一个“____”字了得》 97.《________拍卖会》 98.《留些______给自己取暖》 99.《敬畏________》

高考作文命题设计范文第6篇

1.观点型命题作文命题就是我们文章要表达的观点,如《今年花胜去年红》《人生处处是考场》《必须跨过这道坎》《创新需要坚持不懈》。

2.论题型命题作文命题提供的是一个观点所属的范围,具体的观点需要我们对论题进行分析和切割,如北京卷的《说“安”》《谈意气》《对春夜喜雨的不同评论》《论科学家的创新与创造》《酸甜苦辣说高考》。 3.寓意型命题作文命题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水》。 4.关系型命题作文命题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如《人与路》《树木·森林·气候》《一步与一生》。

三、命题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1、比喻象征题目的审题——探究寓意法

【题目特点】——这类题目一般说题目本身不是论点、论题,而是要求在把握命题寓意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找本质上相类似的生活现象,确定论点,展开议论。 【探究寓意法】——探究其比喻义或象征义的方法。

(1)寓意性的命题作文,当然可以写它的本义,但一般不是“就事论事”地写它的本义,而是重点写出它的寓意,即便你的作文要从其本义入手,但最终还得要写出它的寓意,这样才会使主题得到开掘。

(2)寓意性的命题作文题往往是一种具体事物,因此,它的寓意就有一种开放性的特点。这就要求作者捕捉到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作文。否则,就难以把作文写得情文并茂。 【具体步骤】(1)正确理解题目的字面意义,(2)联想,无论什么题目、材料,归根结底都是写人,写人的价值、感情,因此,人是本体,题目是喻体。这是大方向、大思路。联想就是找出题目与人的内在联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首先分析题目的特性、特征,其次找出与人在哪些地方。 【典例精选】

“与你为邻”——“你”可以有形也可无形,可具象也可抽象,可以以书为邻,可以与“他”为邻,可与信仰为邻。

“难题”——可指学习上遇到的难题,可指人生中遇到的难题,可指一个具体的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之是指不易解决的或解答的问题。含义广泛。

“找回童年”——童年字典义指儿童时期,幼年。由提示语得知,童年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百无禁忌的象征,令人神往。

“早”——字典义有:

1、早晨,

2、表示事情的发生离现在已有一段时间,

3、时间在先的,

4、比一定的时间靠前,

5、问候的话。由此我们可以展开联想:从时间的角度看,想到早读、早练、早起上班-------,想到勤奋、刻苦、责任------;想到“一日之计在于晨”,想到早准备、早打算------,从问候语看,想到祝愿、和谐、友爱-------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比喻性极强,仰望星空是人生理想希望目标,脚踏实地是达到理想的路径。特别要讨论两者的关系。

“绿色生活”——即低碳环保的生活;绿色生活即充满活力、生命力旺盛的生活;绿色生活即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生活。绿色的比喻特点鲜明。

“肩膀”(06辽宁卷)——肩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担当、承受;是用来承担什么的?——责任、勇气等。

1 “必须跨过这道坎”(07上海卷)——“坎”,其寓意(比喻义)为“成长、发展、前进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困难、矛盾和不合。如家庭变故、升学挫折、心理失衡等”。

“提篮春光看妈妈”(07安徽卷)——“春光”比喻(象征)“希望”“真诚的心”“浓浓的爱”等。

【类题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天,公司总经理叮嘱全体员工:“谁也不要走进8楼那个没挂牌的房间。”但他没解释为什么。在这家效益不错的公司里,员工们都习惯了服从,大家牢牢记住了领导的吩咐,谁也不去那个房间。一个月后,公司又招聘了一批年轻人,同样的话,总经理又向新员工重复了一遍。而有个年轻人偏偏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同事们纷纷劝他,冒这个险干吗,不听总经理的话有什么好果子吃?而小伙子执意要去看个究竟,他轻轻地叩门,没有人应声。他随手一推,门开了,不大的房间中只有一张桌子,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这张条子给总经理。”小伙子很失望,但既然做了,就做到底,他拿着纸条去了总经理办公室。当他从总经理办公室出来时,不但没有被解雇,反而被任命为销售经理。

请以“虚掩着的门”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命题作文题“虚掩着的门”是一个偏正式短语,“门”是中心词,它的本义是指房屋、车辆等的出入口,它的比喻义(寓意)是指人生、事业等的出入口。“虚掩着”是修饰语,点明了“门”的特点——只要去推,便可打开。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本义实指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一个意象、一个道具、一个细节等,由此来生发出为文、为事、为人之道,最后文章的中心可能还要升华到“门”的比喻义、象征义、双关义上。如果你的写作选择了比喻义的“门”,那么这扇“虚掩着的门”在文中就可以作为主旨的凝结点——知识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的人去推开;生活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能体味爱心,而又能付出爱心”的人去推开;事业的大门是虚掩着的,只等“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的人去推开等等。

2、增补信息法

有一些命题作文题比较宽泛,有时让人摸不着边际,可以采用“增补信息法”,即在理解命题作文题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在题目的前或后或中间加上限制词,增补新的信息或新的因素,从而达到缩小外延、化大为小、明确范围、方便入题旨的目的。

【典例精选】2008年高考作文(湖北卷):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自选角度,以“举手投足之间”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定立意,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举手投足之间”是一个偏正结构的短语,题目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在审题时,可以先把它当成是半命题作文,运用“增补信息法”,增补新的信息,将短语补充成一个句子,在补充完善中确定中心论点。比如“透过举手投足之间进行思考”“体味举手投足之间的感情”“举手投足之间,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举手投足之间,反映一个人的品质和学问”“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甚至可以改写一个民族的历史”等等。然后取其一点入题。

2 【类题训练】 题目:担当,在词典里的意思是“接受并负起责任”。担当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行动。担当可以为自己、他人,也可以为国家、民族„„你对“担当”有着怎样的体验或感悟,请以“担当”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 运用“增补信息法”补充成分,一是可以补充宾语,回答出“担当”的对象,如“担当责任”“担当义务”“担当道义”等;二是可以补充主语,回答谁“担当”,如“我担当责任”“每个人担当义务”“教师担当道义”等。这样选择其中自己最熟悉而又理解最深的一点去写即可。

3、明确重心法

所谓“重心”是指命题作文题目中最能体现题旨的关键字词,也就是写作的重点。偏正结构的题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考生在审题时要重点对表修饰或限制的“偏”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立意不走偏。

【典例精选】 2007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与感受,以“诗意地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注:(1)注意题目中的“地”字。(2)不得抄袭。 【审题指导】“诗意地生活”其表意重心在“诗意”上,所以审题时就要紧扣“诗意”二字,“诗意”是什么?“诗意”不仅是诗情画意,更是一种心灵的和谐,是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是一种乐观豁达的精神等。那么,“诗意地生活”就是用一种超越物质的心态或乐观豁达的精神去面对生活。如果考生眼睛只盯着中心词“生活”,而没有仔细思考修饰语(重心)“诗意”的含义,立意就会走偏。

【类题训练】题目:以“世界因你而精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本题是一句完整的句子,有三个因素“世界”“精彩”“你”,那么哪个是审题立意的重心呢?句子主干是“世界精彩”,状语是“因你”,我们说题目的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分,也就是说审题立意的重心在“因你”上,认真审题后发现,这里的“你”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既可以指某个人,也可以指一个群体。行文的重点应是“你”,如我的人生(世界)因母亲(你)而精彩,社会(世界)因你(助人为乐者、富有爱心者、默默耕耘者等)而精彩,我的世界因你(李白、苏轼、李清照等)而精彩等。从以上几个立意看,出彩点在于“你”这个“偏”的部分。

4、以问领想法

“以问领想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以问领想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题目:《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以问领想法”,例如:“自然”指什么?“自然”不仅指大自然,还有“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等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此题可通过“以问领想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自问: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 3 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自问: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自问: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自问: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以问领想法”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如此例。

5、化意为象法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典例精选】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题目:“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1)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2)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3)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 “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考验”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考验”是个抽象的概念,我们可运用“化意为象法”,将“考验”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例如:苏武牧羊是考验;司马迁受宫刑是考验;屈原终不屈于浑浊的现实,自身选择高洁,是考验;邓小平三起三落是考验,我们高考是考验等。从这些形象的事例中,我们得出中心:“人要经受得起各种考验,考验是对人的毅力、人格、精神的检验,是我们成功的通行证。”“化意为象法”采用的是一种先发散后聚合的思维过程。

6、一分为二法

“一分为二法”是辩证法的一种,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分析研究问题,既要看到它的这一个方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个方面;既要看到正面,又要看到反面。只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问题,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这就是“一分为二法”。

【典例精选】 2008年高考作文(江苏卷)题目:有些人只是在童年有过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保持好奇心。质疑、发现、智慧、高尚、惊喜、欢乐、烦恼、平庸„„这中间的每一个词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样跟在好奇心的后面。请以“好奇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 对“好奇心”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好奇心”的正面,又要看到“好奇心”的反面。例如:是好奇心,让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是好奇心,让爱迪生不懈探索点亮世界的灯芯;是好奇心,让“嫦娥一号”遨游太空等。这是“好奇心”的正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好奇心,让鲁迅笔下的那些“竭力伸长脖子”的看客丧失人格,甚至丧失了民族意识;是好奇心,让哥伦布打开了欧洲通往美洲的航路,人类的杀戮从此更疯狂等。这是“好奇心”的反面:让人平庸,甚至酿成人类悲剧。综合立意:好奇心是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人类世界或个人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世界或个人蒙上一层阴影,我们要学会使用这把双刃剑,趋利避害。

4 【类题训练】题目:请以“弯曲”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审题指导】对“弯曲”这个题目,我们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进行分析:既要看到“弯曲”的正面,又要看到“弯曲”的反面。一方面,人生道路是弯曲的,人的处世态度也要“能屈能伸”,典型的例子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忍胯下之辱等;另一方面,有的“弯曲”不可取,如卑躬屈膝、奴颜婢膝、溜须拍马等,这时,我们要像方孝孺、李白、屈原等一样正直。这样我们的思维才具有思辨性,深刻性。

上一篇:管理岗位竞聘方案范文下一篇:高炉事故应急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