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

2023-09-19

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第1篇

《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相较于会计的基础类知识,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如何使学生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相对容易地理解并掌握较为复杂的核算流程与步骤, 如何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上下功夫, 是成本会计教学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2 成本会计教学的特点

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涉及大量的、各式各样的表单和成本核算流程, 需要教学者引导学生理解核算原理, 掌握各类公式, 填写各种核算表格, 把握整体的核算流程。尤其是各种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 如果没有教师手把手地演示, 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 很难快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和具体的核算方法。

3 成本会计教学中通常存在的问题

方式上, 传统的成本会计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板书或PPT演示, 来讲解成本的各种核算方法。但是由于成本核算的过程较为复杂, 尤其是各种要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制造费用的归集与分配、损失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等核算涉及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费用分配表, 对于初学者来说, 迫切需要手把手的指导来帮助他们学会计算数据并填制这些表单。而传统的黑板教学或PPT课件教学方式, 很容易让学生因为距离感而走神或注意力不集中, 并且教师讲完一遍以后, 很难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及时理解并消化吸收。同时, 课堂时间有限, 教师精力有限, 很难做到亲自手把手教会每个学生去如何核算。

模式上, 成本会计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教师课堂上统一讲解知识点和核算方法及步骤, 然后给学生布置相关作业,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并在下节课做出答疑和重点指导。这种模式的即时性不强, 学生当时产生的疑惑和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后作业中去发现找到, 并等到下一次课上再解决, 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这种模式缺乏互动性, 每次都是单向传输, 难以将学生的问题彻底解决;同时, 这种模式会占据大量宝贵而有限的课堂时间, 拖延整个教学任务的进度。

内容上, 大多的成本会计教材中, 由于要先讲涉及各种要素的归集与分配的基础性理论, 使教材中的很多案例相对分散和碎片化, 和企业的成本核算实际有脱节, 这就使学生在学习时“见木而不见林”, 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企业整个成本核算的流程与实质。很多学生一学期学习完毕后, 拿到一套完整资料仍不会独立进行成本核算的原因大多如此。

4 成本会计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

如何解决上述的成本会计教学中通常存在的问题, 使课堂教学变得高效起来, 让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学习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吸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 还需从以下所述的几个方面来着眼。在方式上, 拉近师生的“距离”, 不要采用或不要整堂课都采用板书或PPT课件的方式来讲课;在模式上, 使学生在课前就能在教师指导下提前学习到相关内容, 带着问题进课堂, 课后也能随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回顾重点内容;在内容上, 为学生提供较为完整的企业模拟案例来集中教材上的碎片化的分散案例。

5 成本会计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信息化手段依托

以上关于成本会计教学高效课堂建设的重点, 需要依托现代信息化手段来从整体上进行实现。

目前市面上有各种教育类网络互动平台可供教师选用, 如“职教云”+“云课堂”, “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 这里以“职教云”+“云课堂”为例。对于原理和公式这类教学内容来说, 可以用PPT录屏方式做成有声视频;而对于较为复杂的各类费用分配表的填制和具体核算方法流程的讲解则可通过手机定点录制等方法制作成视频, 然后将这些视频资源配合其他各类教学资源通过“职教云”平台上传至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配备情况和习惯, 或是使用电脑登录“职教云”, 或是使用手机打开“云课堂”APP, 均可以在线观看教师上传的所有教学资源。

如此, 在课前, 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任务, 学生提前通过学习教师上传的教学视频并结合教材来有效地预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直接面对电脑或手机观看清晰的视频, 拉近了教学的物理“距离”, 不容易分散注意力;视频上教师亲自示范的各种分配表单的具体填制过程和核算思路, 达成了对每个学生的“手把手”的教学。在这个提前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会有收获, 同时也会有疑问产生。在课堂上, 教师不再重复详细讲授基本的原理和公式, 而是将重点和精髓再次点出并加以强调。学生课前学习时产生的疑问既可以提前在线提出, 也可以当堂提出, 师生之间可以一对一或一对多或多对多地直接讨论交流或在线讨论交流。这样一来, 课堂上就可以减少大量的基本知识讲授时间, 而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更加高效的课堂互动、答疑、讨论和答疑讨论之后立即进行的实践活动 (即本堂课涉及的教学内容的案例实际操作核算) , 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当堂的学习内容, 从而实现课堂时间的高效利用。在课后, 学生遇到记忆不清或需要查缺补漏的情况, 仍然可以随时通过电脑或手机观看相关教学视频, 并结合其他辅助资料进行复习巩固, 而不会因为教师不在身边无法及时提问而错过最佳问题解决时间从而影响学习效率或学习积极性。整个流程如下图所示:

可见, 要想达到课堂上的高效, 就必须联动课前和课后的活动, 并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把基础性知识讲授这部分教学内容从课堂时间中剥离出来, 把核心重点内容制成可随时、反复观看的教学视频, 来寻求更高的教学效率和更好的教学效果。

6 信息化教学注意事项

信息化教学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方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熟悉。但是在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 在课前发布的任务应具有可执行性, 不要发布过难的要求完成的课前任务;第二, 注意通过网络平台监控学生课前和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 督促他们按时完成相应任务, 这点非常重要, 否则整个信息化教学流程会流于形式, 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第三, 实行初期, 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节奏, 教师一定要注意全盘把控整个流程的节奏, 引导学生逐渐适应, 养成好习惯。

7 成本会计教学课堂内容的效率优化

前面提到成本会计教材上的案例大多较为零散碎片化, 与企业实际核算的联系不够紧密, 致使学生难以独立核算企业成本, 因此需要较为完整的企业模拟案例来集中这些分散的案例。但与此同时, 教学又必须从最基本的原理、公式、表单打基础。从这点考虑, 可以为整个学期设计一个完整核算的企业模拟案例并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随时查看, 在学期初带领学生认识该案例, 然后在日常教学中每讲到一部分内容, 就在课堂实践环节对该案例的相对应部分进行核算, 到学期末, 该企业案例也随之完成。由此, 学生不仅在平时从基本原理学起, 打下了牢固的理论基础, 同时又能从一个完整的企业模拟案例中把握到企业成本核算的整体全局, “见木又见林”。

摘要:《成本会计》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相较于会计的基础类知识, 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使学生在课堂的有效时间内相对容易地理解并掌握较为复杂的核算流程与步骤, 提高课堂效率, 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信息化,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 张道玲.高职教育转型升级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4 (7) .

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第2篇

1.1 会计信息化

会计信息化是指利用会计软件、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会计相关信息进行处理、传输及应用等, 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全面、及时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信息资源的开放起到了促进作用, 使企业的会计信息变得更加透明, 可以通过网络获取相关企业会计信息。同时, 会计信息化的到来也促进会计领域的改革, 随时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核算会计正逐步被机器智能所取代, 因此, 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需要深思, 培养适应时代、适应社会的会计人才。

1.2 管理会计

会计包括两大分支, 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管理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与会计、管理学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管理会计属于经营管理型会计, 对所获取的财务资料、非财务资料、内部资料、外部资料等, 采取一定的模型或方法, 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预测、分析、预算、评价等, 辅助企业领导作出相关决策。管理会计的有效开展可以指导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预测和决策提供相关信息、有效评价员工的工作业绩和企业的竞争能力等, 不断提升企业的价值。

2 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2.1 会计信息化影响会计的核算方法

随着会计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现在大部分企业已由传统的手工账转变为财务软件做账, 这样不仅能减轻会计人员工作强度, 提高工作效率, 还能使大量的核算工作自动化。例如, 传统的手工账我们需要根据记账凭证逐笔登记账簿, 期末编制报表时更是繁琐, 但是会计信息化可以使用会计软件根据记账凭证直接登账, 报表也可以自动生成。因此,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的核算方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而在这一影响下, 企业的财务工作变得更有效率, 核算更准确。

2.2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要求更高

会计信息化条件下, 企业的大量会计核算工作逐步被机器智能所取代, 因此, 会计信息化对会计人员要求更高, 会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会计理论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能够对企业的经营作出预测、分析、预算、参与决策等。目前, 许多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还仍停留在核算会计阶段, 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信息化时代, 会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核算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还需要具有先进的理念, 对企业生产经营具有一定的管控能力。

3 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管理会计的生命力主要表现为实践经验, 管理会计人员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还需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能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然而,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管理会计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 过度重视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 而忽略了实践教学, 没有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这种脱离社会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对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严重阻碍了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学生只会书本知识、只会理论知识, 面对企业实际问题时缺少分析和解决能力。

3.2 传统的教学方法

目前, 大部分高校的管理会计教学方法仍是以教师讲授占主导, 基本的讲课思路均是首先讲解基本理论知识, 其次讲解课本例题, 再找一道类似的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最后归纳总结、布置作业, 而很少采取实际案例教学、学生自主课堂讨论等方法。长期以来, 学生会丧失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养成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管理会计人才的培养, 其学生只是关注理论知识的学习,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及发展。

3.3 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

目前, 许多高校在管理会计教学时过于注重书本理论教学, 而忽视了将管理会计与企业实际相联系, 采用企业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教学。管理会计中存在许多抽象模型, 其看起来比较复杂, 不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且需要注意的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许多管理会计的数学模型是不切实际的。例如, 管理会计中说企业可以采取高低点法、回归分析法等对混合成本进行分解, 大部分企业采用回归分析法, 因为其是最准确的分析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 企业管理会计人员经常以积累的经验代替模型, 并且越是简单的方法越容易被企业采用, 从而导致理论与实际脱节。

4 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教学改革策略

4.1 调整教学目标

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 高校要想培养社会所需管理会计人才, 就必须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要充分认识管理会计人才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 改变以往传统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融合的教育理念融入课堂。同时, 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让学生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 能够对社会需求有个清晰的认识, 从而提高其竞争能力。

4.2 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系统考评等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完善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首先, 案例教学。管理会计可以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教学过程, 最好在知识点讲解之前就给出企业实际案例, 引发学生思考,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其次, 实践教学。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以下两部分, 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 校内实践学校可以通过建立管理会计实训室、模拟企业经营等形式实现。校外实践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最后, 系统考评。合理的考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因此, 改变传统的期末考试作为唯一的学生考评方式, 建立系统考评方式, 将案例教学考评、实践教学考评与期末考评有机结合, 从而更加全面、公平的评价每一位学生。

4.3 开设管理会计实践课

高校可以通过开设模拟企业经营等管理会计实践课程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相联系。在模拟企业经营过程中, 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履行不同的职责, 直接的参与到模拟企业经营的各个过程,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其预测、控制、参与决策、评价等能力。管理会计的预测职能, 是指管理会计人才通过其所掌握的各种信息, 例如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等, 运用相关模型和经验, 对企业未来的成本、销售、资金等作出合理的预测和推断;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 是指管理会计人才通过设定目标、制定规范、职权划分等方式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进而实现其经营目标;管理会计的参与决策职能, 是指管理会计人才通过对相关信息和资料的分析、比较和预算, 从而辅助企业的决策者筛选出合适、可行的经营方案;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 是指管理会计人才根据企业的业绩报告, 将企业预算与实际数据进行比较, 分析差异的产生相关责任人及原因, 并以此作为企业考核考评的一项重要指标。

管理会计人才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因此, 高校应积极进行管理会计教学改革, 不断完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 在人才培养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 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摘要:随着互联网信息化的高速发展, 大量的核算会计将会逐步被机器智能所取代, 而管理会计的人才培养越发重要, 因此, 本文通过分析信息化对传统会计的影响、管理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而提出信息化条件下管理会计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会计,改革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第3篇

本文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会计信息化教学, 这种新型的教学体系的目前发展形势以及针对信息化教学做出的一些改进措施。

2 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在现代的会计行业里, 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使用是当前主要发展趋势, 它是指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重点就在于用它来取代传统的教学法, 通过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体系, 及时有效地共享信息资源。

3 对当前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教学现状的分析

3.1 对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理念了解不透彻

一些中职学校的老师对于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的理念还存在着误解, 因为他们只是将这种结合方式看作一种教学工具, 仅仅将它看作会计处理的一种新形式与新方法。老师们虽然意识到了这种新结合的前景很美好, 但还是不能充分利用其创新性和可塑性。对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狭隘认知, 致使我国大部分中职学校的老师缺乏对于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这种教学活动充分利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相关课程在学校的排课量较少, 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时间就减少了。其次是中职学校对该课程的相关体系还不够完善, 例如没有让学生灵活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最后, 我国中职学校关于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相关课程的师资力量也不够强大, 从而也会降低教授效率和教授质量。

3.2 教师的教学方法还不够精致

会计不同于其他学科, 它是一门既需要看重理论又必须重视实践的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需要教授学生专业知识, 也要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方面的探索。这一要求同样也适用于会计信息化教学中, 但是由于我国许多中职学校对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的教学理念的了解不透彻, 导致了我国中职学校这方面的教学过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由于教学活动的单调乏味和教学方法的不完善, 导致学生对该课程只有一个短浅的认识, 由于学生在理论教学中没有充分了解一些具体的理论知识, 所以他们在实践中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 没有充分地将理论付诸实践。

3.3 理论知识与实践脱节

向上文提到的那样, 会计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因此只有将理论结合实践, 才能够真正实现教学的最初目的。要想达到此目标, 就需要学校在排课时能给予学生更好的机会去实践, 去锻炼, 真正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由于种种现实条件的不足和或缺, 目前在实现此目标时就出现了一些问题。首先, 学校忽视了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教学的重要性, 大部分学校在实际情况中供学生实践的机会微乎其微。其次, 一些学校只是告诉学生要去实践, 但忽略了教给学生应该如何实践, 这就导致实践即使教授了专业知识, 但学生也不能灵活应用, 不能完全地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当中去。

4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改进方法

4.1 及时改正不适合现状的教学方式

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 中职学校的教师们首先要转变他们的固有观念, 不仅要把最专业的知识详细明确地教授给学生, 还要告诉他们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必须将理论付诸实践, 要想达到此目标, 就需要老师能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要充分重视该学科。第二, 要做到重视, 就需要加大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程的排课量。最后, 学校应该增大对这方面教学的投资。

4.2 优化教学资源

当前这个时代, 需要用新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去支撑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过程, 这是完成教学的首要要求。要做到这点, 就需要学校优化教学资源。首先, 中职学校要加强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程的师资力量, 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 该课程需要更完备的理论知识和更充分的实践机会, 这就对教室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吸引一批优秀的教师, 另一方面也要对优秀教师进行更专业的培训, 优中选优。其次, 前面提到该课程的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 所以在教学时教室应该提前准备好相关课程的内容, 并充分发挥想象, 尽可能使教授的知识有创新性

4.3 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念

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实践教学能保证中职学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 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怎样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呢?首先, 要加大学校对这方面的投资建设,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实践的环境。其次, 教师要提前做好实践的安排, 确保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重。最后, 学校要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寻找合适的企业, 为他们提供一个真正的可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最终达到把所学理论付诸行动的目的。

5 结语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飞速进步, 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工作将会越来越被重视。因此, 我们需要做好中职学校关于会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的课程的教学工作, 不断完善教学观念, 对教学资源进行优化和改进, 完全彻底地实行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观念, 从而为我国未来的发展培养人才。

摘要:受信息化发展的影响, 各行各业都广泛运用信息技术。使用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各行业的工作效率, 而且对工作质量的提高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促进了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因此, 在这种信息化而非传统化的影响下, 对中职会计的教学理念也有了新的转变。在信息化的影响下, 中职会计教学要以“互联网+”为基础, 将传统教学法转化为信息化教学法, 充分利用各式各样的信息化教学方法来促进我国中职会计信息化的教学事业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会计,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刘祥瑞.基于“互联网+”时代中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研究[J].财会学习.2017 (10) .

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第4篇

一、“互联网+”环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环境对会计行业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首先,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满足了不同类型客户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 各个部门以及与企业有财务关系的各个主体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各不相同, 这就给会计部门造成了一定的工作困难, 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在“互联网+”背景下, 财务管理人员利用智能信息化的方式, 按照用户需求从企业财务信息库中筛选出符合用户要求的财务信息, 大大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工作效率。

其次, 互联网对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当前会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已经从以往的核算为主转变为现在的管理为主。会计管理工作主要面对企业内部进行, 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会计工作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会计工作人员可以随时为用户提供需要的会计信息。另外, “互联网+”背景下, 大数据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会计人员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最后将分析结果与企业整体的运营情况相结合, 为企业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可以有效增强决策的正确性, 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不符

长期以来, 会计的培养目标都是使会计人员具备丰富的会计理论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能力, 会计学习的课程内容也大多是财务会计方面的。但是,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计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以往的会计人员培养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会计市场对会计人员的要求。当前, 企业要求会计工作人员不仅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还应当使用先进的信息化工具来完成报表制作、财务数据分析等工作, 同时还应当具备向领导者提供财务决策支持的能力。

(二) 课程设计不合理

当前, 会计专业的科目主要包括会计基础、初级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高职计算机基础、用友软件、涉外会计实务等。虽然课程种类比较丰富, 但是由于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提高, 会计人员还需要具备财务决策支持能力, 而当前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对这一方面涉及较少。另外, 随着计算机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完善速度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 课程内容有待改进。除此之外, 大数据技术在会计行业的应用程度不断提高, 而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中与大数据相关的内容较少, 完全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专业人才的要求。

(三) 教学方式落后

当前, 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比较落后, 大多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内容比较少, 而且教学手段比较单一。虽然当前很多高职教师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也应用了一些多媒体的教学手段, 但是其本质仍旧是向学生灌输一些书本内容, 师生之间的互动很少, 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另外, 这种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很低, 也就难以激发其在学习时的积极主动性, 而且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接受效果不好, 长此以往下去, 会打击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 造成一种恶性循环, 最终使其对学习失去兴趣, 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四) 实践学习机会较少

优秀的会计人才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应当具备高水平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 高职院校在会计信息化的教学过程中, 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 忽略了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这就导致许多会计专业学生虽然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 但是在实践操作时却能力不足, 频频出错。另外, 会计专业的工作性质, 导致大部分企业更愿意聘用具有丰富经验的会计人才, 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较少, 这也是导致其实践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一) 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社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在不断提高, 高职院校想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 应当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 这样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满足会计市场需求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在“互联网+”背景下, 高职院校在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时, 除了要加强对其专业知识的传授外, 还应当加强对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方面的培养, 这样才能满足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

(二) 调整课程内容, 适应当前需求

为了满足当前会计市场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要求, 会计专业除了要学习会计基础、成本会计、涉外会计实务等基础的专业课程外, 还应当增加与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相关的一些课程内容, 使得课程内容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另外, 对于一些知识信息更新比较快的行业, 教师除了要讲授课本内容外, 还应当及时收集相关资料, 对教材内容进行人为拓展, 保证其能够跟上会计行业发展速度。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会计行业的发展状态, 清楚会计行业对会计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

(三) 改善教学方式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改善会计信息化的教学方式, 创新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样才能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提高教学质量。在“互联网+”背景下, 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互联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改善以往的教学方式。高职院校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建立会计信息化教学平台, 平台与学校的教学资源库相连, 学生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在教学资源库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还可以在平台上与其他学生以及授课教师进行信息互动, 针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学习。另外, 教学平台可以打破时间和地点的局限性, 使得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 因此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 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

为了提高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并且增强其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 高职院校应当采取措施, 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 这样使其在日后参加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的适应工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高校可以以互联网为依托, 建立会计信息化交流平台, 然后低价甚至免费为一些缺乏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小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服务。让这些公司提供相关的财务数据, 然后让会计专业的学生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践操作, 当然, 整个过程需要专业教师进行指导, 并且学生工作完成后, 教师需要对其提供的财务报表以及财务分析报告等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审核不仅能够让教师发现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同时也是对合作企业负责的一种表现。另外, 学校还可以寻找相关企业进行合作, 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会计信息化实践学习, 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 还能让学生提前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具体的认识, 并且让其在此过程中了解企业对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各方面要求, 学生还可以据此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为其以后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四、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 各行各业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比较大的改变, 会计行业也是如此。因此, 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时, 应当根据当前会计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来设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 然后通过调整课程内容、改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学习机会等方式来促进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另外, 高职院校应当积极运用互联网丰富的教学资源以及先进的互联网信息技术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以此来达到增强教学质量, 培养出优秀的会计信息化人才的目的。

摘要:会计信息化将会计工作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有效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 同时也为会计管理决策能力以及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会计信息化是高职院校相关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 为了提高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水平, 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来支持会计信息化教学。本文阐述了“互联网+”环境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在“互联网+”背景下促进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会计信息化,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 朱姝.“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财会信息化教学探究[J].纳税, 2018 (23) .

[2] 杨梅, 张广旭.“互联网+”引发的高职院校会计信息化改革研究[J].中国市场, 2018 (11) .

[3] 陆培中, 朱静毅.“互联网+”背景下高职会计课堂教学信息化实践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8 (2) .

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第5篇

一、基础会计教学现状分析

现阶段, 基础会计教学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 学生刚入学对会计整体的认知度不高, 专业知识掌握不牢固, 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 且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参加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在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 学生对网络技术的青睐度较高, 对教师的讲解兴趣不大。结合学生这一特点, 教师可以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 基础会计是学生入学后第一学期开设专业必修课, 也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然而很多学生新生报到后要进行入学教育和军体训练, 一般情况下是在国庆假期之后开课, 这对基础会计教学的课时有一定影响, 教师需在有限时间内去安排课程进度, 在讲授基本原理以及核算方法、操作技能等方面, 缺少充足的时间, 缺少对学生操作能力的充分引导;对于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 在学习基础会计相关知识时会感到很难理解, 知识比较抽象, 很难以他们的阅历能够充分的理解, 而且该课程对实践要求很高, 基础较差的同学往往只会“形”而不懂“实”。在传统的基础教学课堂中, 很多实操都是以教师的示范操作为主, 学生容易错过或者忘记, 回头想认真学的时候却只能问教师, 在原理讲解上教师无法拓展知识, 对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十分不利。因此, 在基础会计教学中采用现代信息化手段, 不仅能最大程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性, 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提升, 总体能更好地实现基础会计教学的价值[1]。

二、基础会计教学信息化手段应用和反思

(一) 选择适合基础会计教学的信息化资源

基础会计是财经类学生入门的基础课程, 其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 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虽然对于一些基础理论, 教材内容相对比较易懂, 所阐述的内容难度也相对不高, 在有的网站上也可以在线学习, 但是对于专业知识匮乏的学生来讲, 其很难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 也无法充分的学以致用。教师在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时, 所选择的教学资源需要符合教学要求,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 创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为基础会计教学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针对以上问题, 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不断丰富基础会计教学的信息化资源:

首先, 为学生创建适合专业发展的教育资源。针对入学不久的学生, 其对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的经济情况以及企业需求等方面的了解不多, 对于社会企业职能部门设置、管理经营理念、内部管理结构以及发展情况的认知几乎为零。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社会经济市场以及企业发展经营过程有一个基础性的认识, 通过应用信息化资源来使学生直观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 充分发挥教育优势, 与当地发展较好的企业联系, 并进行实地考察, 将职工工作情况拍摄成视频, 并委派教师进行市场调研, 记录实践整个过程, 之后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制作成为视频或者微课, 丰富教学资源, 开展认知教育[2]。

其次, 为学生创建适合课堂实践的教育资源。教师应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并将抽象性、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视频、图片、动画等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 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教学素材, 建立教学资源库;创建实训项目信息化资源, 打乱传统基础会计教材的内容, 引入项目化教学, 将信息化教学资源分为职业能力共同需求模块和小型工业企业模拟账务处理模块。其中, 职业能力共同需求模块主要包含了借贷记账法及其应用, 这一组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是所有从事会计行业者必须掌握的, 然而这一块内容对大一新生来说是陌生和抽象的, 这需要教师做出企业资金运动走向、建立与如今大学生创业有关的学习项目, 制作每一个知识点的微课小视频课程资源, 让学生能从身边的事件去认知会计、分知识点反复观看小视频, 不断的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小型工业企业模拟账务处理模块是以一家小型工业企业的完整账目处理为实训项目, 贯穿了从建账到编制凭证到登记账簿到对账结账出具会计报表这一整个账务处理流程, 让学生真实的体验在企业中做账的全部流程, 这需要教师拍摄大量的操作视频和讲解视频, 供学生课中课后观看学习。

再次, 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信息资源。在基础会计教学中, 需结合学生学习情况,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应精心设计信息化资源,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特别是在讲授专业相关知识时, 需合理利用信息化资源,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平台查找相关学习资料, 巩固所学知识, 提升学习效果。

(二) 为学生构建虚拟企业情境

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有效应用, 增进了师生交流, 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 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拓展学生创新性思维方式,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良好教学情境, 结合知识结构,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 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例如:在讲解会计要素、会计平衡公式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播放视频课件, 让学生能够初步的认识企业生产运行情况, 了解企业的厂房设置、外观、办公情况、机器设备情况、生产线以及材料库存情况等, 使学生能够对企业有所了解。以此为基础, 可以将会计科目、要素和账户内容的理论知识转变成为具体内容, 使学生能够理解基础会计概念。在讲解经济业务核算时, 教师可以播放企业生产和营销环节的过程, 当生产材料进入仓库后是怎样进行质量验收的, 如何办理生产车间用料手续, 在生产加工时有哪些环节, 产品销售有哪些环节等。学生通过观看视频, 仿佛进入到企业中, 了解内部框架以及企业的岗位设置和权利划分, 掌握业务流程, 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从而提升学习积极性, 掌握财务核算技能[4]。

(三) 合理利用信息网络工具, 提升信息化教学有效性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已日益普及, 各种聊天软件为人们的沟通带来了便利, 网络资源成为了学生拓展知识和获取资源的主要渠道。教师应合理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 引入蓝墨云班课或超星学习通等学习APP,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例如:在讲解会计凭证相关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单据资料上传到学习APP中, 让学生提前预习, 并要求学生查阅网络资料主动预习。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写好的凭证上传到学习APP中, 同学们可以互相查看所写的凭证, 并且互相挑错互相评分, 在互评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也与学生保持互动, 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引导学生在所学知识点和技能点上,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提升教学效果[5]。

综上所述, 信息化手段在基础会计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丰富教学资源, 为学生提供学习创新思路,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加强学生的实践训练和合作学习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从而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 促进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在各行各业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 在教育中应用信息化手段, 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有效性。在基础会计教学中应用信息化手段, 获取优质资源,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全面提升基础会计教学质量。本文对基础会计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并提出信息化教学的思路以及具体实施措施, 旨在提升教学有效性, 为学生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奠定基础。

关键词:信息化手段,基础会计,教学,反思

参考文献

[1] 曾雪凌子, 续静.移动信息化教学在《基础会计》的应用研究——以学习通软件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18 (48) :277-278.

[2] 童春香.中职基础会计《原始凭证》信息化教学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 2018 (27) :231+233.

[3] 王哲敏.会计信息化背景下的《基础会计》课程教学[J].中国国际财经 (中英文) , 2018 (7) .

[4] 李建红.基础会计优质教学资源开发研究[J].职教通讯, 2017 (24) :78-80.

会计信息化教学范文第6篇

1.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各高校关于会计信息化的课程设置更新速度较慢, 已跟不上社会实践的发展速度。在课程设置方面, 高校鲜少设计将信息化运用于会计的课程, 或会计审计与信息化结合一体的课程, 只是单纯教学会计软件的操作过程, 使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而在会计信息化课程方面, 以《会计信息系统》为例, 课程过分强调理论学习, 而忽视实践操作, 使得学生不能完全理解系统流程和用所学知识自行设计软件。

1.2 专业师资力量匮乏

会计信息化作为会计与计算机的边缘学科, 各高校都很容易忽视对这种交叉学科师资力量的培养。目前高校会计信息化的教师来源主要有三类:第一种是会计专业的老师, 往往对会计业务处理很熟悉, 但没有完全理解软件操作的过程和设计理念;第二种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 这种教师对软件研发、数据库等非常熟悉, 但对会计知识所知甚少, 因此无法利用计算机作为辅助工具重点讲解会计业务处理过程;第三种则是应对时代发展而生的复合型人才, 例如本科会计, 研究生计算机, 这种人才比较适合从事会计信息化教学工作, 但人数及其匮乏。

1.3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会计信息化在当代高校的课程占比不高, 而大学生一般比较注重短期利益, 因此学生都更愿意在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纳入注册会计师考试的科目投入精力, 而忽视会计信息化这门宣扬先进理念提高长期利益的课程。

1.4 传统会计思维的局限性

传统会计思维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 而这种思维的转变又不是只靠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目前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仍然停留在只要求操作会计软件的层面上, 培养方式也停滞不前。但是会计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是能够运用会计知识对会计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 使会计信息创造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而由于教师在教学方面思维的局限性, 使得学生只会操作一种或几种会计软件如ERP, 而对会计软件各个流程的理念不清晰,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不会举一反三。

2 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

2.1 树立会计信息化的观念

在企业实现信息化, 构建有效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过程中, 会计人员应根据企业资源提出科学先进的管理思想。另外, 现阶段的会计人员不仅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 更应该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他们应当专注于如何利用会计信息为管理决策服务。会计信息化使得会计的管理职能有了发挥的舞台, 因此, 在会计信息化背景下, 财会人员应继续深入对会计职能的理解。

2.2 构建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不断发展, 未来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开发工作应该不再由计算机人员担任, 而会计人员应该逐渐地成为构建会计信息系统的主力军, 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拥有更加完备的信息技术和会计信息系统构建能力。此外, 随着企业会计信息化的发展, 会计人员还应该承担起会计软件日常有效维护的责任, 使得会计信息系统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并长期可靠运行。

2.3 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球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会计信息系统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对其的依赖也日益加深。因此会计信息系统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尤其是在这个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复杂的经济环境下, 会计人才必须具有主动的学习能力, 积极学习更新知识, 完善知识储备, 满足信息时代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会计人员还必须保持一定的创新能力, 懂得获取新知识的途径, 并运用所学知识更新和维护会计信息系统, 才能维持竞争优势, 使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保持活力。

3 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对策建议

3.1 营造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

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通力合作, 财政部或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文件完善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方面的法律法规, 促进良性循环发展, 并将信息化水平纳入企业考核标准中, 加强企业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同时, 各教育机构也应当在学历教育、继续教育等加大会计信息化的比重, 出版业注重会计信息化书籍的出版以加强理论研究。此外, 在市场发挥其不可取代作用的同时, 政府的导向作用也将对社会重视会计信息化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

3.2 加强专业师资力量队伍建设

会计信息化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 对教师的知识面要求很广,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会计业务知识理论, 还要具备熟练的计算机信息操作技术。高素质的专业师资力量是推进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关键, 而目前具有复合型教育背景的师资力量极其匮乏。高校也对改革师资力量有不少举措, 例如博士后培养机制, 会计专业将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引入做博士后或计算机专业将会计专业毕业的博士引入做博士后。还可以引入经验丰富的企业实践人才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 将企业会计信息化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引入学校做课题, 加深对会计信息化的理解。

3.3 重新构建会计教育课程

高校应结合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目标, 根据会计信息化对财会人员的要求, 并遵循针对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打破传统课程之间的界限, 实现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优化和衔接, 以信息化为核心, 重新打造一套严谨科学的教学体系。此外, 还可以专门针对计算机学生开设会计专业课程或建立双学位班, 引导其向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 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后备人才。

3.4 建立学历教育、在岗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长期会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目前学历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两个阶段, 本科教育主要为会计信息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研究生教育则注重应用实践性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又分为全日制和在职学习, 针对全日制学习模式, 高校可以在引导学生往会计信息化方向发展的同时, 加大实践学习的比重。针对在职学习者, 他们一般具有丰富的工作经历, 高校可以专门提供会计信息化课程以帮助其会计信息化理论学习的深造。

结束语

会计信息化是当代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 而会计信息化人才又是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基石。在目前国家会计信息化的建设途中, 急需大批优质的会计信息化人才。但我们相信, 随着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社会氛围的营造, 专业师资力量的不断加强, 会计教育课程的重新构建, 并最终建立学历教育、在岗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长期会计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将得到有效缓解。

摘要:会计信息化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 而会计信息化人才则是发展的关键, 从事会计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是承担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任务的主力军, 本文从高校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出发, 讨论了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目标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高等院校,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振武.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7) :95-98.

上一篇:春节拜年祝福语范文下一篇:学校后勤管理制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