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工具创新范文

2024-05-15

金融工具创新范文第1篇

一、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

创新金融工具最主要涉及到的就是资本市场的工具创新和货币工具的创新,而相对于其他的金融工具创新使用和相应的结算工具也同属于创新金融工具。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分配资本、投资、运营相关的相关活动。在这些活动落实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金融工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金融工具具体主要包括的内容是企业债券、国库券还有股票期货等。针对一般企业来讲,这些金融工具的创新运用影响深远,更为关键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改革企业金融体制也逐渐成为一大趋势。

二、金融工具创新的手段分析

金融工具在整个金融管理的过程中所应用的范围比较广泛,我们可以应用在金融管理活动中、管理体制制定活动中、清算活动中以及支付活动中等等,也正是因为金融工具的应用比较广泛,因此,针对于金融工具的创新可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也比较多,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创新工作的开展。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离不开工作人员,针对于金融工具的创新也是一样。若想保证金融工具创新工作的开展,就要实现相对应的高技能的金融人才的引进,借助于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实现更良好的金融创新活动的开展,促进企业金融活动的发展和提升。

三、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会计的影响研究

(一)计量基础方面

财务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等这方面的内容,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只要是该企业处于运营的状态,那么该企业的计量基础就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成本。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是存在一定的弊端的,我们在进行会计计量计算的时候,所依靠的所有的数据都是已经产生的,或者是已经完成的交易数据,而那些还没有完成的交易数据就不再相对应的计量范围之内。这样的情况下,所计算出来的结果其实具备很大的局限性,而采用这样的计量手段对企业进行计量的时候,针对各项评估工作的开展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而如今在实现了金融工具创新的情况下,我们可以不断地创新,我们的金融工具可以尽可能地改善和解决这一问题,针对于计量工作的开展,不仅要落实在已经完成的交易和成本上,还有覆盖正在进行的交易以及未来将要进行的交易,采用动态分析的方法全面地分析企业目前各项运营所带来的成本消耗,这样一来,便可以保证计量工作的全面性,进而降低因计量工作不全面而为企业带来的风险和危险,保证企业的安全发展。

(二)改变原有的观念

目前,虽然我们已经对金融工具进行了创新,但是很多财会人员在进行相对应的工作的开展的时候,还是停留在原有的金融工具的基础上,针对于创新部分的内容没有应用到淋漓尽致。也就是说,金融工具的创新只是一个表面工作,并没有完完全全地落实到我们日常的每一项财务管理工作中,这样一来,不仅会加大金融工作的复杂度,同时也没有充分的利用创新后的金融工具,进而使得企业原本说存在的一些金融问题依旧存在,而若想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变,我们就要求相对应的管理人员一定要实现员工的工作观念的转变,转变传统的金融工具下员工的陈旧的工作观念为创新后的金融工具观念,将创新后的金融工具应用完全,从而实现金融管理工作质量的提升。

结束语:

我们可以了解到,目前我们已经对金融工具实现创新,但是很多企业针对金融工具的使用还是停留在原来的阶段,并没有实现创新金融工具的完全运用。本文结合了目前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以及金融工具创新的方法和手段,探讨了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希望在本文相对应的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的帮助下,可以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目前金融工具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寻找改善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进而为我国金融管理工作的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的金融工具已经发生了变化,传统的金融环境下所使用的金融工具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代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金融工具的使用必须进行创新。接下来,本文将结合金融工具的发展现状以及金融工具创新的手段,探讨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工具,财务会计,创新

参考文献

[1] 侯初君.金融工具创新对财务会计的影响分析[J].金融经济,2019(16):234-235.

[2] 刘超.略论金融工具创新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20):224.

金融工具创新范文第2篇

从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来看, 每一样创新金融工具的产生都离不开硬性市场需求, 特别是在保险市场发展当中, 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强, 才使得金融工具的创新数量自21世纪以来明显增长。当前随着我国保险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业内发展体系较为健全, 当前保险金融工具的创新改进更加具有针对性, 通过满足不同收入人群、不同层次的客户需要, 金融工具产品进行了不同方向的改进, 在满足庞大的国内保险需求同时, 金融工具的实用性大大增强, 使得一部分运用创新保险金融工具的保险企业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然而, 由于我国保险业起步较晚, 从总体上来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保险业金融工具仍存在技术上的差距, 同时我国保险市场的发展仍存在较多的发展难题, 这就要求我国保险业应当重视金融工具的创新升级, 从而提高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水平。

二、保险业金融工具创新改革的必要性

(一) 健全金融工具体系建设, 增强行业服务水平

我国保险业随着多年来的发展, 业务范围已发展较广, 同时面对的服务群体也较为复杂, 未来保险业的发展一定要更加的多元化、层次化, 通过分析不同人群的保险需求, 不断完善金融工具体系, 以应对更加复杂的保险需求。当前国内保险行业除了需要不相同的群体保险服务, 多数保险公司已将服务内容拓展到了金融领域, 因此每当新型保险金融工具发布都能募集大朗的资金, 这些资金能够帮助保险企业进行更加高效的投资, 产生更加丰厚的收益。因此, 保险业应当积极创造全新的金融工具, 以此有效提升企业本身的市场竞争力与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

(二) 有效降低经营风险

无论哪种形式的投资都具有风险性。客观上来看, 保险业相较传统行业其投资风险系数偏高, 通过创新改良现有的金融工具, 保险企业能够将经营风险有效转移至金融市场当中, 有效规避了经营与投资中产生的风险, 变相提高了保险企业本身的风险抵抗力。

(三) 提高金融市场整体建设速率

保险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发展有效填补了国内保险市场的服务空缺, 健全了我国保险业行业体系建设, 同时金融工具的不断调整改良也会帮助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更加稳定、高效。金融工具本身就具有较强的自我改善能力, 每当一样全新的金融工具投入到市场中, 工具本身就能依据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的价值, 从而帮助整个金融市场获得更加高速的发展。

三、我国保险金融工具创新改进方略

(一) 完善产品体系

保险业自我国诞生出至今发展时间较短, 尤其是在21世纪初, 行业本身经历了长期的粗放发展阶段, 多数企业片面追求市场盈利, 本身没有针对未来发展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制定完善的产品体系,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尤其是保险业本身发展越来越专业化, 多数企业因此遇到了发展阻碍, 甚至威胁到了企业的生存, 同时也对整个保险业发展造成了影响。故而保险企业在当代发展中应当积极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制定合理发展规划, 通过对保险工具进行创新, 来完善企业内部的产品体系, 从而开拓发展市场, 挖掘更多的服务需求, 提高企业的保险服务专业程度, 从而在实现企业盈利的同时帮助整个保险业获得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 政府发挥本身的督导作用

保险行业相较其他行业对市场秩序有着更高的要求, 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会使不道德竞争的出现频率增高, 导致规范经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不仅会影响到整个保险业的未来发展, 同时也会损害到人民群众的财产与权益。因此保险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改革必须依靠政府的引导, 通过制定完善的发展规划、制定相关法律, 同时加强对保险行业监察力度, 以此来规范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 杜绝商业违规操作与违法现象, 提高保险人员的法律意识, 在保护民众权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帮助保险业营造更好的商业发展环境。

(三) 营造多元化发展格局

在当今金融市场环境中, 保险业若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打开视角, 不能故步自封, 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格局中, 应当通过持续性的产业格局调整, 通过金融工具的创新改变来营造多元化发展格局。这就需要政府、企业与相关机构履行好自己的职能, 通过对资本市场进行详细的分析, 从而确定主体本身的位置, 逐渐扩增保险业务范围, 并最终实现与国际接轨。遵循多元化的发展思路, 金融工具的创新才能确定更加明确的目标, 创造出的产品才能更加精准化的符合市场需要, 满足日益增长的保险需求。

(四) 规范金融市场

保险产业本身脱胎于金融市场, 是随着金融不断发展而诞生的次级产业。金融市场的规范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保险行业的发展高度。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仍然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现象, 不仅影响了保险行业的发展道路, 同时对我国商业整个发展都造成了阻碍。故而金融行业本身应当借助政府、工会、其他社会机构的力量来形成统一的发展规范, 从而保证商业环境的健康, 使保险行业的发展有其底线, 能够使金融工具的创新改良活动更加高效且稳定, 为保险行业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地基。

(五) 提高与其他行业的联系性

众所周知, 保险行业因其本身的行业运作特性不仅与金融产业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 与其他传统行业的联系性也较高。随着保险产业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 当前金融产业的保险需求已基本得到满足, 保险行业若想获取更好更快的发展, 应将与其他产业的联系作为金融工具创新的基点, 通过挖掘传统行业的保险需求来开拓保险市场, 今日我们市面上厂家爱你的金融工具往往都与其他产业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这也是保险金融工具创新的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之一。通过行业联系诞生的创新金融工具, 本身就具备更强的风险抵抗性, 不仅创新的基点更多, 其发展潜力也更大。

四、结语

综合来说,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应当明白, 尽管自21世纪以来我国保险行业获得了长久的进步然而由于起步时间较短, 发展环境较为恶劣, 因此当前我国保险金融工具相比世界上主流保险金融工具仍有明显的差距。只有通过政府的引导, 行业的规范发展, 立足于社会需求, 金融工具的创新才能更加高效具有较强操作性, 我国的保险产业才能缺德更加健康持久的发展。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随着世界金融体系不断加以完善, 金融工具的改革创新速度明显加快。在国际保险业的发展模式不断改进的背景下, 我国保险市场自21世纪以来也历经了多次改革, 不仅出现了全新的保险产品, 同时涌现出了多种优秀的金融工具。本文以国内保险业金融工具应用情况作为切入点, 通过分析保险金融工具改革创新的意义, 来阐述工具开发方向以及改革措施。

关键词:金融工具,改革创新,保险市场

参考文献

[1] 许闲.中国保险市场金融工具创新的现状与发展[J].南方金融, 2009 (4) .

[2] 崔晓华.我国保险业竞争力问题探讨[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5.

[3] 杨昕.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及其会计风险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

[4] 傅黎瑶.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中国寿险业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 2008.

金融工具创新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计量;改进建议

一、金融危机后需要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反思

2008年秋季以来,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肆虐全球。金融危机的诱因是衍生金融产品及其过度杠杆化,而制造和炒作这些金融衍生产品的证券公司则被认为是罪魁祸首,贝尔斯登和莱曼兄弟这些在华尔街多年的世界超级投资银行在自己一手制造的危机中玩火自焚,率先倒下;参与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机构无一幸免,损失惨重,大量倒闭。衍生金融工具何以导致了这场全球性金融危机?留给世人不尽的反思。

衍生金融工具是从传统金融工具中派生出来的一种金融交易工具国际互换衍生协会对其是这样描述的:衍生性金融工具是有关交易者转移风险而互换现金流量的双边合约,合约到期时,交易者应付对方的金额由商品、证券指数的价格来决定。互换交易、远期交易、利率上限、利率下限等都由双方协议确定。期货和认股权证则是在交易所交易的标准衍生工具。它具有以下特征:一是波动性,其价值随着标的价值的变动而变动;二是杠杆性,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交纳合同所载的全部金额,只需交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进行交易。由此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创新的金融工具越来越复杂,使用者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功能而追求投机获利,这使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越来越高。

二、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现状

以前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仅在表外披露,并未纳入表内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在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第22号、23号、24号和37号明确规定了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具体处理,将其纳入了表内核算。根据现行会计准则的规定,衍生金融工具可划分为三类进行核算,即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的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负债和套期工具。交易性金融资产或负债为除以下之外的衍生金融工具:第一,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第二,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第三,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挂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前两类在取得时以公允价值作为取得成本,第三类即属于套期保值的衍生金融工具满足条件的运用准则规定的套期会计方法进行处理。企业应该按照公允价值对金融资产进行后续计量,且不扣除将来处置该金融资产时可能的交易费用。但是,下列情况除外:一是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款项,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按其摊余成本计量;二是在活跃市场没有报价其公允价值不可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以及与该权益工具挂钩的并需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应当按成本计量。当合同的权益或义务终止或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规定时进行终止确认。

三、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处理方法利弊分析

从现阶段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在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上实现了重大改革。首先,突破了传统的会计要素定义,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其次,发展了会计的计量基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基础;而且,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再次确认的会计确认方法,这对更准确地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对企业的经营成果也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将其纳入表内核算是一种必然趋势;二是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与市场密切相关极具波动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不能真实计量其价值,用公允价值计量更具相关性;三是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某一时期进行交易,合约标的在合约签订后交易发生之前所发生的价格变化对于企业财务状况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再确认也是保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和客观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这些方面的突破,使我国会计核算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然而,衍生金融工具的处理方法也好似一把双刃剑,虽然现有方法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不少困难。

(一)公允价值的确认方面

公允价值是在公开活跃市场上买卖双方在自愿平等原则上的交易价格,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金融市场还不够健全,有很大一部分的金融工具的价值都不能从活跃市场上取得。会计准则又规定对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企业应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然而,在我国独立的评价机构尚不健全,该类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而且即使是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工具,由于我国金融市场的监管不力,再加上信息的非对称性和道德风险等因素,其价值也不一定公允。

(二)混合计量基础的矛盾

将衍生金融工具纳入报表核算后,表内核算项目既有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数据,又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数据。这造成在计量口径上不一致,其经济意义也不一样,影响了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纳入同一报表内势必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三)确认时点的选择

具体包括初始确认时点的选择和再次确认时点的选择。衍生金融工具是在未来时点发生的交易事项,在签订合约时不需要或仅需要少量净投资,但又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较大影响。如在签订合约时予以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是否交易具有很大的不确定,但它又对未来有很大的影响,如果合同到期再次确认不能反映企业存在的风险及收益,不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决策。再者,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波动频繁而且剧烈,何时进行再确认才能反映其真实情况也较难确定。

金融工具创新范文第4篇

摘 要: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就是为了规避投资风险,其在企业投资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审计是一项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做好相应的审计工作对于防范金融工具风险来说意义重大。本文针对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人员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审计风险 控制 跨期交易

衍生金融工具利弊兼具,在对其进行分析时,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应当通过辩证角度对其在市场发挥出的作用进行分析。通过对其的合理应用,可以增加交易量,并且具有无限派生能力,可以合成新衍生品,应用起来十分灵活,但是,人们也不得忽略其本身存在的高风险特征。因此,应当做好对衍生金融工具监管分析工作。

1 衍生金融工具的特点

1.1 跨期交易

衍生金融工具在时态上是未来的,交易双方通过对汇率、理论、金融工具价格的具体变动情况进行预测,实现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依据制定的条件,完成交易,或者选择是否进行交易的合约。该交易方式与传统的定期交易相比,衍生金融工具都是在未来某个时间完成相应的交易,在时间性上属于未来。因此,从合同签订到合同最终履行,金融工具的实际价格有可能会发生巨大变动。

1.2 杠杆效应

衍生金融工具自身具有以小博大杠杆性,在进行具体交易时,只需要支付少量保证金便可以签订大额合约,也可以更换为不同各类型的金融工具[1]。企业在进行实际交易过程中,如果持有承担一项金融负债或一项金融资产时,在适当时间点,实现最佳交易,这样就可以使企业通过交易,获取最初投资数倍的利润,但是,若运作出现问题,也会导致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1.3 不确定、高风险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金融衍生工具管理指南》中明确指出,金融衍生工具在其具有市场、信贷、流动、操作、法律方面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都是以交易合约或买卖契约作为基础,在完成相应的合同签订后,对买卖双方在进行交易过程中具有的义务以及权利进行确定,但是,实际交易的发生则要在将来的某一个时间点完成,这也就使金融衍生工具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特点。

2 衍生金融工具审计工作面临的挑战

2.1 衍生金融工具特征具有特殊性

从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来看,一些衍生金融工具与传统会计确认和计量标准之间存在的差距较大,因此,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无法在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明确披露。这一情况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审计人员在设计财务报表过程中的工作难度[2]。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重视金融企业提供的信息内容,列出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事项,针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较多的企业,为了确保审计作业的顺利进行,以及最终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应当对其这一部分企业进行审查,并且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应当做好相关明细表内容的登记,对每一项业务的具体发生时间、计价货币、金额、货币、盈亏等情况进行明确,并且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由此可见,在具體审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内容较多,这也就增加了审计人员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工作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困难性,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2.2 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审计的依据难度大

在时间上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未来性,而在空间上具有广泛性,在盈亏上则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也正是因为衍生金融工具具有以上几项特点,从而对传统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较大冲击。从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计量、披露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的问题都较为严重,在实际作业期间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面临的困难较大,因此,难以准确确认。例如,应当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标准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在什么时间开始确认衍生金融工具,又在什么时间终止;企业在什么时候应当对金融资产出转让为交易,什么时候又应当确认为低抵押借款交易等,各项内容都是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作业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的内容,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各项内容都无法在现有会计准则下确认,因此,在具体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也就无法依据相应的依据,开展相应的审计工作,这也就增加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难度,导致工作的开展会面临各种困难[3]。

2.3 审计衍生金融工具的技术存在问题

近几年,国际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国际金融创新浪潮得到了快速发展,衍生金融工具在现代经济领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衍生金融工具本身复杂,审计人员在具体工作中,难以通过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把握,这也将会对审计衍生金融工具工作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此外,衍生金融工具在具体创新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标准,具有较强的一定的随机性,因此,专家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应当依据金额、时间、杠杆比率等多项内容,完成对金融工具的合理设计,进而满足客户的具体需求,达到保值、避免风险的目的。但是,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特别注意的是,金融工具的衍生创新给相应的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开展带来了一定挑战,现阶段,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以及相应的审计程度,都无法使审计作业过程中涉及到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解决,这也就增加了在具体交易过程中的风险,加大了审计风险。

3 控制衍生金融工具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3.1 强化单位内控制度与内容体系

衍生金融工具需要载体的承载,而金融机构就是这个载体,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不强是致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主要因素,可见,在进行设计作业时,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加强对审计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审计人员应当明确,接受设计的单位内部是否具有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程序,例如,是否具有完整的风险控制体系,是否对存在的风险进行了合理检测,风险检测包裹的出具是否及时,是否妥善处理存在的各项风险,操作人员的各项业务是否熟练,交易管理人员,以及相应的风险控制人员是否明确各自的工作,以及在实际作业过程中,是否对每一笔衍生金融工具发生的交易行为进行准确记录等,从而保证审计单位在实际作业中,衍生金融交易期间出现的风险都能够得到合理控制。

3.2 优化审计程序,合理应用审计措施

在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审计时,要充分考虑其本身具有的特点,审计人员在具体审计期间,要以依据实际情况,不断对审计程序进行优化,对合理的设计措施进行应用。第一,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对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加以明确。审计人员在工作中,要先对被审计单位中相关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信息资料内容进行收集,收集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企业章程、合同、董事会记录等,明确发生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都是在经过企业中的高层领导审批后进行的。第二,依据国家相关政策,对交易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并且要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涉及到的各项工作人员的具体分工内容进行明确。第三,确定企业是够构建了风险控制体系[4]。同时,还要制定相应的审计计划,对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出具设计报告。

3.3 提升审计人员综合能力,使其可以适应工作需求

衍生金融工具是一项金融创新,在新市场结构中势必会出现与传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的不同类型风险,因此,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对设计思路进行创新,通过合理的方式,对现代金融风险进行合理审计。同时,审计人员在具体作业过程中,应当提高自身对衍生金融工具认识,通过对其特征、类型、交易过程各项内容分析,对衍生金融工具行业能够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从而对交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项风险进行预测,使审计效率和审计效果都能够得到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延伸金融工具自身存在的风险就较大,相应的审计工作也存在一定风险。在具体风险控制过程中,作为审计人员应当将导向作为审计思路,不断对审计模式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对衍生金融工具交易过程中存在风险的合理审计。

参考文献

[1] 张浩一.基于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J].中外企业家,2017(18).

[2] 刘芳,王莹,李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司支付的审计费用更高吗?[J].当代财经,2017(10).

[3] 於莹.衍生金融工具的审计评价及其风险防范——基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J].中国商贸,2013(9).

[4] 徐红梅.新会计准则下的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审计风险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6(6).

金融工具创新范文第5篇

摘要:作为规避风险和投机套利的工具,衍生金融工具为金融机构、非金融性公司、企业和投资者进行保值、风险管理、资产组合管理提供了有效工具,同时,它以小博大的特性及在市场博弈中所表现出的较强的获利能力使其成为部分投资者投机获利的最佳选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国家对衍生金融工具限制的逐步放开,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发展,其将成为企业理财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征、避险功能的分析,论述了企业选择和应用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控制策略。

关键词:衍生金融工具; 风险控制; 理财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特征

(一) 金融期货的风险特征。金融期货是一种完全不同于金融现货的交易方式,两相比较,前者具有独特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其中,交易保证金是金融期货投资者获取收益或承担损失的杠杆。从交易结果上来看,交易保证金既不限制收益,又不限制风险,合同持有者最终究竟是受益还是受损,关键取决于其对市场价格走势的判断是否正确。当然,有时即使判断正确,也有可能在短期的逆势中因支付不起保证金而被迫平仓受损。

由于金融期货主要是在场内交易的,各交易所完善的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和数量限额制度,使得金融期货交易的信用风险和流动风险相对较小。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手不能履行合同而形成的风险,若金融期货交易在交易所内进行,则每一个交易者最终都将和清算所进行结算,这样,清算所实际上承担全部可能违约的责任,在此情况下,即使有一部分交易者违约,对其他的交易者也不会产生影响。至于流动风险,在正常的交易过程中也是基本上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确保交易对象的流动性。

(二) 金融期权的风险特征。期权是一种不对称的合同,所谓不对称是针对期权所特有的风险和收益机制而言的。正因为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称,所以期权的风险要分买卖双方来进行识别。在期权交易中,合同买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有上限的(最大损失为期权费),而其获利的可能是无限;与买方相反,合同卖方所承担的风险是无限的,而其获利的却是有上限的(最大收益为期权费)。因此,从表面上看,期权交易对合同买方是有利的,因为合同购买者可以根据现货市场的价格来决定是否履行合同,从而既可得到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好处,又可避免市场价格波动可能带来的损失,最大的代价只是付出一笔期权费。但是,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获取收益的概率也是极不对称的,通常卖方获利的概率要大于买方,期权交易的首要风险是市场风险,而且在市场风险方面,合同卖方承担的风险要大于合同买方。不过,期权市场中的四种期权工具可以进一步降低交易者的市场风险,这四种期权工具是买入看涨期权、卖出看涨期权、买入看跌期权、卖出看跌期权,它们提供给那些刚做卖出或买入的一方,在发现价格波动不利于自己时做出反向对冲来弥补损失。一般来说,在行情看涨时,采取买入看涨期权或卖出看跌期权的做法,而在行情看跌时,则采取卖出看涨期权或买入看跌期权的做法。此外,就市场风险而言,合同买者支付的期权费的大小也是衡量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 金融互换的风险特征。互换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按共同商定的条件,在约定的时间内交换一系列支付款项的金融交易。互换主要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都蕴涵着远期合同交易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互换只是将远期合同的限定范围放大而已。然而,互换又具有其本身特有的功能,它的产生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回避因利率、汇率变动可能造成的风险损失;通过利率和货币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冲破当事人之间因资本市场、货币市场的差异以及各国外汇管制法规所造成的壁垒以开拓更为广阔的筹资途径。这些背景对于互换的风险识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与金融期货和期权不同,互换在业务发生时就对交易双方都有利,即合同双方都可以通过互换来降低筹资成本、转移价格风险、调整资产和负债的货币结构等。但这并非意味着互换没有风险。互换不仅伴随着风险而产生,而且这类交易在风险上还具有独特之处,互换涉及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等,其中兑换风险、差额风险和替代风险则是互换交易所特有的风险。(1)市场风险在互换中主要是指由于利率、汇率变化而给互换交易者造成的损失。互换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在市场风险方面是有区别的,就利率互换而言,由于互换的只是根据名义本金计算出来的利息支付,而本金并不参加互换,所以市场风险不是很大,远比金融期货和期权要小。而在货币互换中,由于本金要交换,因此交换的资金比利率互换交换的资金量要大得多,所以市场风险也就更大,当某一方换出的货币在将来汇率下跌时就有承担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损失,所以,交易的关键在于交易者对未来汇率走势的判断上。(2)在信用风险方面,由于互换交易主要是在场外进行的,所以此类风险较大。就利率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担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将视现行市场利率的水平而定。就货币互换而言,当交易的一方违约时,交易的另一方将承受比利率互换更大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的程度视现行市场汇率水平而定。(3)在流动风险方面,由于早期的互换合同是无法转让的,所以此类风险也较大,但是,近年来,随着互换业务的迅速发展,很多商业银行也参与到互换交易中来,并在交易中扮演了类似期货交易所和期权交易所的角色,从而使得互换合同的流动性有所增强。而且国际互换交易协会和英国银行家协会共同推出了标准化的互换合同,使得互换合同可以在二级市场上流通转让,从而大大降低了互换的流动风险。

(四) 金融远期合约的风险特征。远期合约在风险与收益的设计上类似于金融互换。它是在合约签订时就确定未来交易的日期、价格,这就意味着既避免了未来价格不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风险,也失去了有利于自己变动而带来的利益。因此,远期合约的价格风险较小。但由于远期合约是由交易双方直接商定的,是一对一的预约交易,不仅流动性极差,而且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企业内部控制策略

(一) 建立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管理体系

作为交易主体的企业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风险管理,是整个金融衍生工具风险管理的基础,因为只有有效地限制了微观上的风险,才有可能有效地防止宏观上震荡。企业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首先要建立起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

1. 建立自上而下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企业的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管理系统包括高层和基层两个层次。(1)董事会及高层管理人员。董事会和高层管理人员是企业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高级管理层,他们在风险管理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高级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就是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企业风险管理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级管理层。(2)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工作日益重要,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必要的。衍生金融产品投资的风险,是传统的风险管理办法所无法承担的。衍生投资的巨额亏损失败血案已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设置这样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独立性,即它被授权在监督、控制企业风险中能不受干扰地依制度办事。风险管理部门应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具体操作部门完全分开,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要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所从事的所有衍生金融工具业务。同时,企业应有足够的激励机制吸引和稳定能胜任这项工作的专业人才。(3)其他部门。交易部,是指企业从事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操作的前线部门,也是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交易部的风险管理责任有:遵守企业风险管理的各项规定,制定本部门投资策略及风险管理的各项办法,及时传递交易的有关信息,按时制作并传递部门投资及风险分析报告,配合其他部门的风险管理工作。结算部,与交易部是相互独立的两个部门,人员不能重合,结算工作一般由会计部门处理,结算部门应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的有关规定运作。财务部,根据企业财务状况的总体分析,从部门的角度提出对企业风险承受能力的意见,并在税收、会计处理上做出适应金融衍生工具业务特性的相应安排。稽核部,对业务部门如财务部、结算部、交易部、风险管理部的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核查,对企业衍生金融工具的业务制度及执行情况进行核查,提出有关结论和改进意见,是企业内部稽核制度的执行部门。法律部,对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有关法律问题提供意见。信息部,保证业务操作中信息资源传递的畅通、准确、及时。

2. 确立合理的风险管理过程。(1)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度量。应该以整个企业为基础把所有的交易业务和交易业务的风险尽可能地全面地进行度量。企业应保证管理层在综合的基础上对企业风险暴露状况做出估计。风险度量及风险度量的处理过程应十分明确,能正确地反映投资企业所面临的多种类型的风险,投资企业中所有层次的有关人员都应懂得风险度量的标准,而且这种度量标准应能为限制和监督各种承担风险的业务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框架。一个积极参与衍生金融工具和其他交易工具活动的投资企业应至少每天监督一次信用风险、交易头寸和市场变化情况。(2)风险限额。由整个投资企业的总风险限额和具体业务活动风险承担指导方针组成的健全的系统是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系统应对投资企业承受的风险设置界限,还应确保那些超出某一预定水平的头寸将及时受到管理层的注意。这一限额体系应与投资企业总的风险管理工作相一致,并与资金实力相一致。企业在进行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时,对不同投资组合所面临的各项风险不仅要制定总风险额,还要制定分项投资的风险限额,这些限额应与投资企业的总体风险度量方法相一致,并尽可能完全与企业范围内其他业务活动中发生的同类风险综合起来。企业所能承受总风险的底线受该企业经济实力、高层管理者的风险偏好、衍生金融产品品种等因素的影响。如果风险限额被超过了,应告知高层并必须得到被授权的管理人员的许可。这些超额头寸对企业的总体风险承担情况的影响应立即加以研究。在实际工作中,常用的风险限额有以下几种:第一,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名义头寸、合约头寸或总头寸限额是最基本、最简单的风险限额方法。它们提供衍生金融工具业务活动量的信息,但不反映价格敏感性和波幅,对于即时的市场风险暴露情况也提供很少的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参与者不能把这些限额作为所使用的唯一的限额工具。第二,止损限额。这种限额是用于避免在某一头寸达到特定水平时的可能损失的限制性指标。在具体操作中,当这些限额到达时,须采取行动或者将其变现或对其进行套期。第三,缺口或到期阶段限额。这种限额是通过控制在一定时期到期或重新定价的衍生金融工具的数量或金额来控制损失的限制性指标。这种限制对利率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比较有用。与名义限额和止损限额类似,缺口限额作为其他限额的补充时较为有效,但单独使用时则不够理想,因为它不能合理地代表特定头寸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第四,VAR限额。所谓VAR限额就是风险价值限额,这种限额能有效地反映特定的衍生金融工具组合可能给予企业带来的市场风险。在设定这种限额时,管理人员先计算头寸的当期市价,然后用统计模型来估计这种金融衍生工具给定的市场因素变化时可能造成的损失。(3)资讯系统。一个准确、信息量大而及时性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对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审慎运作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相应地,管理信息系统的质量是决定风险管理处理过程中整体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应监视风险,并将风险度量情况报告给高级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在交易商的日常运作中,至少每日应将风险暴露情况以及损益情况报告给监督这些业务的管理人员。具体的讲,管理信息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提供即时准确和有意义的资料给各阶层的管理及有关人员;保持资料的完整和可靠;提供早期警告讯号。高级管理人员须每天在适当时间审阅和了解机构的交易损益额、未平仓净额、未平仓总额。(4)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各部门在职能上有分工,做到既互相监督又互相补充、支持,使机构风险管理工作稳健地进行;内部审计指机构的稽核部门对其他部门及有关制度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

(二) 强化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内部控制策略

1. 市场风险的内部控制。市场风险是衍生金融工具的一种主要风险,其内部控制可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是计算风险敞口头寸,即市场价值。敞口头寸的大小决定需对该头寸可能遭受的潜在损失进行评估的次数。对于交易商(Dealers)来说,每天至少应评估一次;对于套期保值者(Hedgers)来说,一个月或一季度评估一次即可;第二步是确定交易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交易者的资信,计算其总敞口额度。确定下来后,若交易者超出额度交易,则可对超额部分采取对冲措施或要求其重组敞口头寸;第三步是严格交易程序。交易所应制订高效的信息系统,将稽核人员与交易人员独立开来进行审计。对衍生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模型进行定期检查,保证新开发的衍生工具品种只有在完全并入管理系统后才能运用;第四步是进行“压力测试”。模拟在市场崩溃或流动性极差引发价格剧烈震荡的情况下,交易者的承受能力。测试在极端情况下,敞口头寸所发生的变化,对冲还能否实现以及寻求防范或弥补的措施。同时,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风险的管理除了和其他资产的风险管理一样,对市场价格(如汇率、利率、证券行情等)有良好的判断能力外,还应注重对产品的特性加以了解,开发出合适的管理软件由专家实施管理。

2. 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信用风险存在于一切交易中,场外衍生产品交易最为严重。信用风险的内部控制措施主要有:(1)信用额度。信用额度是对单一信用风险敞口设定信用额度,以控制信用风险的集中度,这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事前控制的主要方法之一。在设定信用限额时,应仔细分项以下信用额度的影响因素:一是外界评级(如标准普尔、穆迪公司)的评级结果;二是交易时间的长短。时间越长,额度越小;三是金融衍生工具价格的变动。价格变动越大信用风险也就越高。如在利率互换中,如互换期间利率上升,则支付固定利息的一方将受益。但由于对方支付浮动利息的成本增加,相应所承担的信用风险也会增大;四是第三者保证和抵押品可减少信用风险。一般抵押品(现金除外)价值作一定的折扣后确定交易额,折扣比例视抵押品不同而有差异。(2)运用信用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金融衍生工具是参与方允许将信用风险进行剥离和转移的契约或协议,其实质是将信用风险与标的金融资产的其他风险分离,并转移给其他机构或个人。对于单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购买信用期权来转移风险,对于来自多个现金流的信用风险,则可以利用互换产品来转移风险,信用远期和期货可以用来对冲信用风险。(3)在金融衍生工具交易中使用净额轧差协议来减少信用风险。净额轧差协议就是当交易双方有两个或多个交易时,这些交易的盈亏可以相互抵消的协议。根据美联储的估计,该协议会使金融衍生工具信用风险减少40%—60%。

3. 流动性风险的内部控制。流动性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二是资金短缺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的有效措施是实行多元化投资。在多元化投资组合中,每种投资都要有一定的额度限制,保证部分投资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以应付不时之需。如可将部分资金投到货币市场上,一旦期货或期权市场出现不利变动,需补充资金时,可立即将货币市场工具变现。对于资金流量也要实行多元化管理,避免各种货币、产品在某一时期集中支付。同时也可实行内部使用资金收费的方法以促使各方关心资金的使用成本。

4. 法律风险的内部控制。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企业应加强对法律风险的评估工作,认真分析金融衍生工具合约的合法性,严格审查内部授权文件,分析有关国家法律性制度在金融衍生工具合约方面的相关规定、分析由于这些规定给交易造成的影响、分析有关国家的破产法律、分析金融衍生交易担保文件的效力问题、关注有关国家法律变更对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高音.衍生金融工具风险与会计对策[J].市场周刊,2005,(10).

[2]李霞.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分析[J].经济师,2005,(8).

[3]张爱侠.我国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控制研究[J].特区经济,2006,(1).

责任编辑 王友海

金融工具创新范文第6篇

一、新会计准则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损益的影响

(一)金融资产、负债重分类带来的影响

资产负债分类的不同及分类的变更直接影响损益的计算。比如对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应以摊余成本计算,一旦该分类资产部分出售或重分类的金额较大,剩余部分重分类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重分类日的公允价值结转,剩余部分的摊余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需计入资本公积,直至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或发生减值时转出才能计入当期损益。

(二)金融工具以公允价值计价带来的影响

在利率和汇率波动日益加大的形势下,金融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波动对当期损益影响也增大。比如长期资产的账面价值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减计至未来现金流的折现金额,由于近期债券市场利率的下降,银行可出售类债券价值也相应下降。

(三)金融资产风险确认带来的影响

银行业金融机构一般将所有信贷资产分为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估值方法测算减值:单项金额重大的运用现金流折现模型单项评估,非重大的贷款运用迁徙模型,根据风险特征划分不同资产组合进行评估。在新准则下比较优质的资产采用折现法在报表中会表现得较为有利,而质量差的资产则必须提取更高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将对当年损益产生影响。

(四)金融资产减值确认带来的影响

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项目从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存货、应收账款扩大到在建工程、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项目。如固定资产除按规定计提折旧外还应以预计可收回金额为基础计提减值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装修费用,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五)衍生金融工具表内核算带来的影响

衍生金融工具从表外移到表内反映,可能给报表数据带来较大的波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较小,但可以预期,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衍生金融工具对损益的影响将不容忽视。

(六)会计信息披露程度加大带来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强调信息的全面性,特别注重对风险的披露,包括对金融工具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披露,规定要对金融资产、负债做期限分析,判断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明确银行应当披露所面临的各类市场风险的风险价值或敏感性分析及其选用的主要参数与假设,分析其对当期损益产生的影响,从而反映对损益的潜在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执行中的难点

(一)商业银行的财务数据波动性增大

新会计准则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金融工具,及时确认金融工具市场价值的变动,交易性金融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权益,并且要求除交易性资产外其他各类金融资产均要在资产负债表日进行减值测试,从而使财务报告波动性增大,为分析财务运行趋势带来难度。

(二)商业银行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较差

公允价值计量的一般方法有:市价法、估价技术法等。市价法要求具备成熟的市场,存在活跃、公平的交易市场。但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工具交易市场还不完善,其价格信息也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公允价值。估价技术法需要在选择和运用估值技术的过程中使用相当比例的人为判断,而使用不同的假设会产生不同的公允价值估计结果,从而降低了公允价值的可靠性和不同企业间会计信息数据的可比性。

(三)商业银行的会计操作难度加大

在贷款、债券资产等业务核算中要频繁使用实际利率法。对于固定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确定实际利率相对容易,但对于浮动利率的贷款和债券资产,频繁进行实际利率的计算和调整,需要付出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而且,由于实际利率的计算要基于对未来现金流量的判断,如何确保数据的可得性和准确性也是一个难点。

(四)商业银行的职业道德风险增加

新会计准则基本是原则导向的,而且很多规定非常复杂,大量业务需要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判断,在准备金计提、公允价值的使用等方面都赋予了商业银行较大的判断空间和自主权。损益波动的真实性或合理性上可能存在人为判断因素,增加了职业道德风险。

三、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

要组织全方位、各层次的培训工作,强化对新准则的学习,保证财会部门及相关部门员工熟悉新准则,理解新准则与旧准则的差异以及对业务的实质影响,掌握新准则对业务操作的要求,提高商业银行从业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二)建立风险控制

要加强对银行的金融资产、负债公允价值的核算,及时监测利率、汇率、价格等指标的影响因素,合理计提各项减值准备,真实反映经营风险。

(三)调整信息系统

要按照新准则要求调整信息管理系统,保证管理决策支持信息与会计报告信息之间的可比性,在对自身业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新准则的核算要求分别从确认、计量和披露环节结合具体业务内容加以明确界定,制定具体指引;建立确定公允价值的方法和系统,对于活跃市场的报价进行信息收集,如有必要,建立相关计量模型;收集列报和披露方面的信息。

(四)完善协调机制

实施新准则需要采集的信息量多,信息涉及的业务面也非常广,大部分信息需要业务部门提供,因此,需要将新准则的要求融入日常业务管理中,明确部门分工,加强部门协调。同时要坚持审慎的会计原则,按照财政部出台的新准则应用指南的要求,规范会计核算,从制度上保证其持续健康发展,迎接新准则带来的挑战。

(责任编辑 耿 欣)

上一篇:加强服务意识范文下一篇:军人先进事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