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

2023-09-22

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1篇

一、世界范围内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去年以来,数字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了普及和推广阶段,尤其是2018年,这一年数字经济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国际各方面组织也开始关注数字经济的发展情况。国际组织也通过多种方式在世界各地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年内,世界各国会从不同层面,加强数字经济的建设,如从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促进地区之间数字经济共同体的发展。

国际组织自2018年以来,不断聚焦数字经济。G20峰会,2018年在阿根廷召开时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探讨。此次探讨关注了五个方面:新工业革命、数字经济测度、数字经济工作技能、缩小性别数字化鸿沟和数字政府。2018年5月,欧洲联盟也关注了数字经济的情况,主要是从整个欧洲联盟的角度探讨数字化与其社会发展的关系。同年11月,亚太组织也第一次关注了数字经济,并对其进行了探讨。在以后的几年中,国际各组织仍然会持续关注数字经济,并适时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较快发展,我国成为欧洲各国关注的对象,成为数字经济聚焦的中心之一。

二、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情况

在我国,数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数字经济的发展。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几年中,我国会对数字经济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并也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以及北上广地区经济发展较快,数字经济发展也较迅速,其他地区相对来说要落后一些。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数字经济会不会拉大地区经济的差距,还是一个潜在的问题。

2018年9月,我国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9个部门包括我国发布了《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稳定并扩大就业的指导意见》。随后,各地方政府部门也出台了相应的措施。数字经济在我国已经蓬勃开展。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智能化技术的运用,这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因此,各地方政府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也把数字经济的发展作为重要发展方向,并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了较大的倾斜。数字经济因此发展较快,在其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方面均出现明显的提升。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如5G技术的运用、光纤产品的升级等,数字经济也会加快其发展步伐。同时,也有可能会增强其竞争能力,并产生激烈的竞争。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薄弱的地区,如何在5G时代,更好地发展数字经济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数字经济的产业化发展

数字经济的发展仍以传统行业为主,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上智能化的技术,形成新的产业。在数字经济中计算机行业可以为传统行业发力,为其增添飞翔的翅膀。现在智能化技术的运用,形成了互联网+的无限动力,不断推动产业升级、转型,为经济发展插上飞翔的翅膀。在国外,智能化技术与工业正密切融合,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以德国西门子为代表的国际大型企业以智能化为引擎,使产品推陈出新,引领产品升级。在汽车行业,智能技术也得到了推广,智能汽车已在多次的实验中,取得了成功,逐渐走向市场。智能汽车的发展,有更大的市场,有更广阔的空间。在这些领域的引领下,其他行业的智能化,也在逐渐发展起来。智能产品成为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将会为数字经济带来更大的活力。

智慧交通,已被许多城市广泛运用。它可以有效地运用在公共交通系统,查询APP公交,可以清楚知道某些公交路线,更能明确地知道某辆公交车距离自己所在站点的距离,能够更精准地乘车。也可以运用在整个市区交通上,可以有效地缓解堵车压力,让每一位出行者,根据市区交通情况,智慧选择出行路线和出行时间。

现在智能技术已被充分运用在网购、物流方面。在我国网上购物已成为一种大的潮流,甚至成为年轻人购物的首选,实体店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威胁,有的甚至会退出实体经营模式。通过物流,运用货物,可以清楚地查到货物流动的位置,及时了解货物运送的时间,运送的距离等。物流也因此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智能化也因此推动着消费的潮流,消费经济也成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对于年轻人尤其如此。当然,消费经济所带来的问题,也值得关注。但从正面来看,消费经济将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四、数字经济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数字经济不断发展,为社会带来了繁荣,但数字经济发展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持续快速稳定发展。

(一)需要加强知识的学习与更新

数字经济的发展,既需要传统产业的背景,也需要智能化的背景,只有两者紧密融合,才能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多年来,一直提倡各个行业的交叉,各个学科的交叉,如今,数字经济就是行业的交叉与融合。

(二)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

数字经济在我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我国在这方面也一定会取得较丰硕的成果。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不断的发展,具有一些专利性的产品。在今后的发展,应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数字经济发展中研发的成果,也需要把知识产权保护列入制度之中,以此加强对我国企业的保护,加强对发明者的保护与尊重。同时,这也有利于我国对外合作的延续与发展。

(三)加强数字经济的科学研究

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发展,但也给经济研究带来了新的课题,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数字统计?如何评估数字经济?如何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等都成为经济研究需要重要考量的内容。只有做好科学研究,才能进一步预测数字经济发展的趋势,为我国经济发展定位提供理论支持,为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摘要: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它在世界各地也在不断发展之中,我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较快,已在较多行业展开,应更好促进智能化与产业化的融合,应更好地对数字经济进入研究。

关键词:数字经济,智能化,产业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丁苗.经济管理现代化和经济管理发展新趋势[J].经营管理信息版,2018(12):156.

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2篇

为抢占海洋开发主动权,全面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去年6月30日,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对蓝色经济区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发展重点等方面作出明确安排。根据这一部署,山东省30多个省直部门历时一年,编制完成15.9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和6.4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组成的半岛蓝色经济区总体规划纲要,同时完成26个专项规划。规划主体区确定为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六市以及滨州的无棣县和沾化县所辖陆域,共涉及51个县市区,联动区包括规划主体范围之外的省内几大区域。

根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以3000多公里海岸线为主轴,突出做大做强海洋经济这一主线,坚持交通同网、市场同体、环境同治、产业联动、信息共享,将7市51个县市区设定为主体区,与其他市县区组成联动区,互促互动,联动发展,从而实现陆域与海域的统一大布局。

在半岛蓝色经济区空间布局上,山东提出构建“三带三区”总体发展框架,即在16万平方公里海域上,由近及远形成海岸、近海、远海三条开发保护带,此举相当于将山东的陆域面积扩展了一倍,既可承载养殖捕捞、远洋渔业、海洋食品等海洋经济第一产业,也可承载造船、海洋新能源、生物产业、海洋工程、环保产业、海洋化工等海洋经济第二产业,更可承载旅游、物流、海洋信息产业等海洋经济第三产业。

规划提出,按照“突出重点、凸显特色,接长短板、拉长链条,提升素质、拓展空间”的思路,重点选择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效应大的产业,以科技研发为先导,实施集中突破,着力在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制造业、海洋能源矿产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业、海洋文化旅游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生态环保产业八个方面形成产业优势。这八大产业,体现了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产业引领发展的方向,在“蓝色产业体系”的框架之下,拓展经济区发展新空间。

青岛市响应省的号召,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和实施“海上山东”建设战略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海洋开发与管理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科研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做好“海”的文章。 加大海洋规划立法,坚持依法管理,建立规范的海洋开发新秩序。我市始终把规范海洋资源开发作为海洋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坚持开发与管理并重,科学

配置海域资源,严厉打击非法围填海、非法采砂和海域污染等违法行为,依法维护了海洋开发秩序。近年来,我市编制完成了《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制定实施了《青岛市海洋经济“十一五”发展规划》、《青岛市海域使用管理条例》以及海岸带规划、海洋渔业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同时,切实抓好海域使用管理“三项制度”的落实,大力推行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海域使用权属管理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目前,海域使用登记率、确权率和年审率均达到99.8%以上。我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海域使用管理示范区、中国海监执法示范单位,2006年,我市被评为全国海域使用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海洋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全国海洋执法先进单位、全国科技兴海先进单位,并被授予“全国海洋综合管理特等奖”。

突出港口龙头地位,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努力构建海洋产业新体系。一是突出港口发展。青岛港是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港口西移和区港联动的顺利实施,为青岛港口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拉动了西海岸迅速腾飞。目前,青岛港与世界上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5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2006年总吞吐量突破2.24亿吨,集装箱突破770万标准箱,集装箱、原油、矿石的吞吐量均位居全国前三位,成为中国综合功能最强的亿吨大港。二是深度开发滨海旅游。青岛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滨海旅游资源品位和知名度较高,秀丽的山海风光、迥异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浑然一体的“山海城”旅游景观。我市抓住承办奥帆赛的历史性机遇,确立了“帆船之都、度假天堂”的城市形象定位,突出“山、海、城”特色,将旅游重点从海岸推向海上,给滨海旅游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加快现代渔业发展。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大力开展原良种繁育、工厂化养殖、健康生态养殖、深海抗风浪网箱养殖、虾池立体养殖海参等现代高效渔业建设,积极引进外资,不断提高海产品的外向度和精深加工能力,加粗延伸海产品产业化链条,提高其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有效地提升了海产品产业化的整体水平。2006年完成水产品产量125万吨、产值89.5亿元。水产品出口创汇13.24亿美元,占全省40%,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四是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海洋新材料等产业发展迅速,2006年实现产值超过155亿元。青岛已成为海洋船舶工业的重要集聚地,北海船厂西迁及中船重工海西湾修造船基地和配套项目进展顺利,韩国现代造船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已经启动,船舶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我市还被确定为国家级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城市和产业化基地,年海水利用量为8.85亿立方米,日均242万立方米,海水利用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先进水平。去年10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海洋局专门在青岛召开全国海水利用现场会推广了经验。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增创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海洋科研是青岛的一大优势,在最近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把打造国家海洋科研中心列入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目标,为海洋科研增添了新的动力。“十五”以来,我市分别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0%、91%的海洋科研项目,争取各类科研资金达6.8亿元。近三年来,市政府共投资2400万元,重点扶持中科院海洋所、水科院黄海所、中国海洋大学、省海水养殖研究所等科研单位联合建设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每年7000多万的科技三项经费有近50%用于海洋科研开发、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每年约7000万元的海域使用金,主要用于海洋科技、海洋开发与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目前,全市拥有海洋药物、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化制品企业100多家,海洋活性物质及新材料等企业近百家,已经初步形成集群效应。加强海洋环境保护,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市深入开展海洋环境综合整治,加强近岸海域环境监测,定期发布《青岛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以

控制污染物排海总量为目标,严格实施海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有效遏制了海洋环境污染,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良性循环。近几年,投资6.6亿元实施了前海一线截污整治工程,拆除了区域内全部鲍参池等养殖设施,恢复了海域的自然面貌;投资1700多万元,组织开展了对胶州湾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建设了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结合奥帆赛筹备工作,积极建设国家级海洋环境监控区,重点加强海洋水文、水质和海域赤潮监控预报,维护良好的海洋生态环境。

青岛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一)加强海洋管理,努力构建海洋管理新秩序。严格执行《青岛市海洋功能区划》,认真落实海域使用审批程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搞好海洋环境监测,严格控制陆源污染排放,搞好胶州湾综合整治,加快海洋资源自然保护区建设,确保依法用海、科学用海、节约用海、集约用海,逐步建立起规范、科学、高效的海洋管理新体系。

(二)突出发展重点,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突出发展临港工业,大力发展滨海旅游,深度开发现代渔业,积极拓展海洋服务业,争取到2010年二三产业占海洋经济的比重达到85%。港口方面,加快建设前湾港深水泊位,在有条件的港湾规划建设港口集群,构筑功能多元化的综合性大青岛港,努力构建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临港产业方面,统筹配置产业项目,使专业产业园区和复合型临海经济带交相呼应,协调发展。旅游方面,继续抓好主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培育度假旅游、观光旅游、海上旅游、文化旅游、商务节会旅游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海洋渔业方面,以现代高效渔业为目标,加快建设水产原良种培育体系、水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深水网箱和工厂化养殖基地、休闲渔业示范区及渔业物流与贸易中心。

(三)实施科技创新,增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驻青海洋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优势,加快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研中心,构建海洋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对重大科技兴海项目的扶持力度,争取在海洋生物技术、海洋工程技术、船舶制造技术、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化工技术等方面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成果,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加快国家深海潜水基地建设,加速特种海洋新材料研究、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研究、海水种苗繁育技术研究,争取尽快实现新突破;积极推进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项目。

二十一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谁掌握了海洋,谁就掌握了未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的剧增,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三大世界难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发展海洋经济,顺应了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代表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方向,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是关乎世界经济重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2003年国务院引发了新中国第一部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这些年历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培育海洋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的势头,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日俱增。前年四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山东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特别是特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我国区域经济目标战略的新的拓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山东省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诸多优势,实现蓝色经济发展战略取得了重要的

进展,文登南海新区作为山东打造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九大核心区之一,先行一步,掌握先机,抓住了发展蓝色经济的主动权,发展海洋经济打造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研讨,不懈的探索,找出一条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

围绕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的发展,我想提出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要统筹海陆的发展,蓝色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与海洋经济的不同之处在于,打破了海是海、陆是陆的传统观念,不是单纯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而是把海域、陆域作为整体建设,强调技术、产业、土地、海域的优化配置。统筹推进海陆经济的发展,找准突破口,找准思路,重视统筹海陆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海陆产业对接,联动发展,积极引导海洋产业链向内陆的延伸。海洋产业与临港产业、设海产业互为延伸。

二是要统筹产业的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对沿海经济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是产业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沿海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较小,这启示我们必须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文登南海新区的规划标准非常高、度假服务业可以为制造业提供支撑,产业区域制造业可以有益推动度假区服务业的繁荣,但是我们要看到,要真正的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健康的发展。必须提高项目进区的门槛,多发展一些新能源、环保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的服务业,加快发展海洋产业,全面提高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和高效利用水平。这些工作南海新区正在做,一定要把握原则,坚持做下去,形成规模,形成拉动。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是崛起的关键。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业的同时,沿海地区要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厂化的养殖、水产、毛皮动物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抓住开发用工需求量,抓住就业机会多,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四是要统筹生态发展,生态保护是蓝色经济区的命脉,命脉不在,一切无从谈起,保护和开发相结合,成为蓝色经济区重要建设,在开发建设过程中,要牢固的树立环境优先、有序发展的理念。把林地、湿地、海洋、沙滩作为宝贵资源保护,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突出中集约用海用地,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投资程度,保护与开发要统筹规强海资源的建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的保护双赢。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业的同时,沿海地区要依托自身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工厂化的养殖、水产、毛皮动物养殖等高附加值产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统一规范的城乡人力资源市场,抓住开发用工需求量,抓住就业机会多,加大转移农村劳动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3篇

2012-2016年中国氯丁橡胶产业调研与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重点产品包括丁基橡胶、溴化丁基橡胶、卤化丁基橡胶、氯丁橡胶、丁腈橡胶、氢化丁腈橡胶、二元乙丙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溶聚丁苯橡胶、丙烯酸酯橡胶、氯化聚乙烯橡胶、氯磺化聚乙烯橡胶、稀土异戊橡胶、稀土顺丁橡胶、异戊橡胶、聚硫橡胶、聚氨酯热塑性弹性体、聚脲弹性体、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聚烯烃类热塑性弹性体、液体硅橡胶、空间级硅橡胶、氟橡胶、间位芳纶、对位芳纶、对位芳纶复合基材等。

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4篇

(1)个人化阶段。个人化阶段是指公司处于初创期,人员较少,由公司的大头行使管理和指挥权,其他员工都是执行层。企业文化就是老板文化,老板会为了公司的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各种事情大包大揽,集权十分明显,在管理人员培养上极为欠缺。即便如此,大头可能也制定了许多的制度,但是执行起来会因为大头的多变而泡汤。

(2)分片化阶段。如果企业挺过个人化阶段,那么企业在规模、产品上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时,老板会把公司分成几片(不同的车间),委托最亲近的人去管理,极大地放权使大头拜托了零碎事情的烦恼,抽身出来处理例外事情、重要的事情。这时,工作的重任都落在了各片的管理者,其相当于个人化阶段的老板角色,每个人领导一个事业部,大事小事都得管。这种局面最后会产生互相的竞争,比个三六九等,他们之间的关系会逐渐变得不好起来。

(3)职能化阶段。分片化导致片区管理者的权利过分膨胀,又由于他们的能力差异明显,最终表现为各个经营单位效益不同,或者同类产品在不同片的质量、效率等存在明显区别。内部管理、标准也不统一,对整个企业文化的形成也是十分不利的。当老板看到这个问题时,必然会想到建立部门,权利上提,统一标准,加强部门管理,弱化片区领导的管理权利,也有利条线专业化发展。此时的矛盾就在于如何收权,如何放权,如何理顺流程,这些是大头比较头疼的问题,如果能够妥善解决,则必然会加强管理的规范化,企业就会形成正规军,也便于扩张和壮大。当然,管理是需要成本的,这个成本是以牺牲效率为前提的,以前,人少,大头可以直接管到片区,但是现在人多了,增加了职能部室,就必然增加了沟通环节,降低了效率。如果再回到以效率为先的作坊模式进行经营,那么企业就不会做大;要做大,就必然会出现职能部室的专业化发展。

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5篇

[摘要]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泛北部湾具有地理位置优越、面临市场广阔、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对外交往历史悠久以及对外交通条件好等五大优势,加强该次区域经济合作,实施生产力的南向互利合作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则是这种互利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深层动力。

[关键词]生产力互利合作;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扩张

[作者简介54]高剑平,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基地,教授,哲学博士,经济学博士后,广西南宁 530006

全球化和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基本趋势。一方面,为了获取全球比较利益和规模利益,要素流动、生产组织、贸易市场等日益全球化;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过程的深入,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理相邻的不同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取向相对一体化,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寻求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从而推动各成员国经济的共同繁荣。这些已经成为世界上多数国家的一项重要政策选择。

在2006年首届环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上,广西首次提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构想;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一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和2007年1月召开的第十次中国与东盟领导人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又提出“积极探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可行性”。这说明,加强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实施生产力发展的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已经成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位于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具有地理位置优越、面临市场广阔、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性强、对外交往历史悠久以及对外交通条件好等五大优势,是实施我国生产力南向互利合作战略最重要的基地。发挥广西区位优势,培育广西连接两大市场的生产力基础,不仅可以为广西乃至全中国企业走向东南亚铺平道路,也可以为东南亚企业进入中国架起海陆桥梁。

一、生产力互利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后发优势:泛北部湾次区域拥有丰富的资源、广阔的市场

狭义地讲,泛北部湾次区域包括中国环北部湾地区省份与海上东盟6国。广义地讲,泛北部湾次区域则包括中国环北部湾省份与整个东盟10国(本文取广义)。东盟10国拥有极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广阔的潜在市场;东南亚是世界著名的富矿带,锡、锰、铬、镍、玉石等居世界前列。铅、锌、石油、天然气、煤、磷酸盐等矿产资源也占有重要地位;东盟年产稻米一亿多吨,泰国和越南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的大米出口国;东盟热带经济作物丰富,盛产咖啡、香料、橡胶、棕榈油、热带水果等;东盟木材积蓄量248亿立方米,年产原木约3亿立方米,其中柚木的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东南亚的近海渔业资源也非常丰富,已经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捕鱼区。东南亚国家中的新加坡、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属于中等收入国家。随着中国—东盟各国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和购买力不断增强,将会形成一个新兴的、充满巨大潜力和活力的市场。

2002年11月,《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它的面积约1400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18亿,近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2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经济区①。这是继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后的又一世界重要的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其主要内容有:货物贸易关税的减让;逐步取消非关税壁垒,简化和协调关税程序;采取有效的贸易便捷化措施,简化海关程序和制定相互认证安排;逐步实现涵盖众多部门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对东盟新成员国给予特殊和差别待遇及灵活性;扩大中国与东盟在金融、旅游、投资、农业、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产业合作、知识产权、环境保护、林业及产品、能源及次区域开发等领域的合作。

2003年10月1日,中泰两国在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率先实施了水果和蔬菜产品的零关税,迈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实质性的第一步。2004年1月1日,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中国对来自东盟的500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降税。同时,中国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与东盟签署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联合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这些是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重要保障。2005年7月20日起,中国与东盟将正式开始对双方约7000种产品相互削减关税,其中大部分产品逐步取消关税,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中国与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等6国将于2010年建成自由贸易区(FTA),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4个东盟新成员则可享受五年过渡期的优惠待遇。

2004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59亿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1304亿美元,2010年双边贸易额将突破2000亿美元。

通过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加强广西生产力基础,发挥出广西北部湾的区位优势,将中国与东南亚两大市场融合在一起,那将是一个拥有不同消费结构、消费层次,对高、中、低档各种商品都有巨大需求的广阔市场。实施生产力发展南向互利合作战略,可以使中国一东盟各方获得共赢,它将为中国一东盟两大经济区生产力的发展开拓出更大的上升空间。

(二)生产力南向发展: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的现实可行性

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的东南亚经济产业链条即所谓的“雁行模式”,已经在上个世纪末断裂。这意味着日本在东亚区域分工中的头雁作用已经丧失。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原尾随日本的东南亚诸国,正改变策略,尾随当今的中国。目前形成了整个东亚范围的对话与合作即“10+3”、东盟自身10国的发展与合作、东盟分别与中日韩的合作(即三个“10+1”)、中日韩三国间的对话与合作等四个轮子并行运转的东亚合作格局。在三个“10+1”中,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合作渠道是目前公认的最现实的合作机制。已经签订的《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3年10月,我国与东盟开始建立面向繁荣与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标志着双方关系迈上了新的台阶;我国同时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增进了相互之间的信任,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政治法律基础。这也为巩固我国的周边环境、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然而,令人更为欣喜的是,泛北部湾次区域内的贸易正在发生转变,

从原来的以资源禀赋为基础的贸易格局转变为以规模经济和产业内贸易为基础这二者并重的新贸易格局。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次区域内生产网络正在形成,为实施生产力南向发展奠定了坚定而扎实的基础。

高度重视泛北部湾次区域的经济合作,将促进中国与东南亚两大经济区在经贸、科技、社会各领域的密切合作,推动中国与东南亚两大市场的融合,从而创造出广西乃至华南、西南地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重大机遇,将为我国西部提速,东部扩展,东西互动,拉动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二、资本扩张:泛北部湾生产力互利合作的理论基础与深层动力

一切社会都存在着利益的驱动,在市场经济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追求自身利益表现为两种形态——消费形态与资本扩张形态。它们决定着人们处置剩余劳动的方式。当人们把几乎全部的剩余劳动都投入到消费之中,那么社会生产系统将会处于持续的简单再生产状态。而当人们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现实的物质生产过程中,必然造成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张。于是,社会经济系统便会以不可遏止的力量将所有资源不断吸收到资本的漩涡中运转,推动着社会经济无休止地扩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组织社会生产、迫使工人生产剩余价值并进行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分配的社会关系,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资本就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建构力量。资本的逻辑构成了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关系结构。形成了现代社会。资本的增值于是产生了一个不断扩张的社会结构。

在西方流行的经济学看来,资本被理解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投入到经济生产过程中与劳动和土地相并列的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人工制品的资本与劳动、土地相结合,组成自变量,决定了产品的产量。由此形成了生产函数。西方经济学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得到了资本的价格。

不论资本如何定义,其公认特征是资本的扩张性。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这种扩张本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理论说明:剩余价值一旦转化为资本,投入到社会经济系统内部而使其自身得到增值,从而使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不断扩张。西方经济学外在地描述了资本的扩张现象:厂商追求利润,使经济体系不断扩张。

这种扩张意志通过两个方向上表达自身:一是在空间中进行的量的不断扩张,不断把尚未资本化的资源卷入到资本化的漩涡中,由此产生了经济全球化运动;二是在生产力的质上的扩张,不断迫使经济系统进行科学技术创新,以开辟新的市场,开辟新的资源流通渠道。

(一)空间扩张:经济全球化运动

在市场竞争压力下,追求最大利润的资本将会产生出两个方向上的运动:一是原有市场内企业不断联合兼并而走向垄断,二是向国外寻求新的空间。由此而产生的结果,是垄断集团向国际市场的扩张。随着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必然把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未资本化的资源——包括处于处女态、封闭态与闲置态的资源,吸收到国际性资源流通网络中,实现资本化,进行全球性资源配置。由此形成经济全球化。通过全球化,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范围越来越广,经济系统越来越成为全球性市场经济网络系统。

通过全球化过程,那些在原来市场体系中沉积的不能流通的新增资本,一下子打开了流通的渠道,重新获得了生机。因此,全球化是解决资本体系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全球化过程是发达国家用自己的技术优势与市场优势,从发展中国家赚取巨额利润的过程,必然受到各种政治的、文化的和经济的力量的反抗与阻碍,招致各种“反全球化运动”,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矛盾冲突与国际政治经济事件。

一旦全球化过程达到它的目标状态——全球资源全部实现资本化之时,或者资本的全球化过程遇到的障碍越来越大之时,新增资本便失去了通过全球扩张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这些矛盾便会激化。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内部矛盾的一系列理论预言,将会比今天更充分地表现为活生生的社会现实。

(二)科技创新:经济扩张质的表现

新增资本不仅通过全球化过程横向开拓新的市场,而且还会在质上寻求新的出路——这就是科技创新,它在原来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出拥有新质的经济。

首先是因为它创造的新产品与产业能够开辟出新的市场。例如,电视广播的出现,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移动电话的问世,都开辟了前所未有的新型市场,那些被困的过剩资本逐渐找到了出路,同时自然界更多的资源被圈人到资本化的漩涡中。于是,社会经济扩张了,变得层次越来越高,越来越庞大。

其次是一旦某一科技创新获得成功,将会吸收传统产业中的各种生产要素,导致落后产业面临瓦解—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被困于落后产业中的生产要素将会被释放出来,经过改造与转型,又被重新吸收到科技创新产业中,并且获得新的价值——超过它们在旧产业体系中的价值。这个过程被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称之为“创新一毁灭过程”。于是,旧的社会产业体系被提升为新的产业体系。这既是质上的经济扩张,也同时实现了量上的经济扩张。因此,科技创新所获得的经济扩张,是最有效率、最有前途的高质量经济扩张。

(三)资本扩张:全球化过程与科技创新过程的统一

现实的经济扩张过程,是全球化化过程和科技创新过程的辩证统一。

首先,科技创新必然会生成和诱导全球化过程:由科技创新产生的技术势差,是推动全球化经济运动的动力源,它产生了新产业从产权国向全球推进与扩张的波浪。其次,全球化必然会诱导科技创新:因为全球领域中的激烈的国际竞争,迫使各个企业进行科技创新。从中国手机市场可以看出,全球各大厂家,如摩托罗拉、爱立信、诺基亚等等,为了抢占中国市场。纷纷进行研究和开发,以生产具有市场优势的产品。发展中国家为了提高向发达国家的出口创汇能力,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地供应原材料与初级产品,而是努力进行科技创新,以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

因此,全球化与科技革命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全球性经济扩张过程。这是资本的经济扩张力的最宏大的表现,它造就了近代以来世界经济运动的主要潮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与曲折,但是,人类要解决经济生活基本矛盾的巨大力量,驱使着这些矛盾总要得到某种形式的解决,而解决的方式则总是进—步的经济扩张。当代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利用资源的资本化力量,来实现经济发展的伟大历史使命。

在中国参与和推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参与的第一个区域一体化的建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一体化的区域,并且由此可以推动东亚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实施,不仅将促使中国一东盟两大经济区的共同发展,而且将进一步充实和丰

富中国—东盟合作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新的增长极,从而促进东亚整体合作的深入发展。因此,资本扩张则是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动力与理论基础。

三、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生产力互利发展与区域内资本扩张

中国与东盟国家要么陆上相连,要么海洋邻接,在空间上连为一个整体,同处于太平洋西岸,是太平洋经济圈和印度洋经济圈的结合部。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战略的适时提出,为区域内产业结构重组、生产力空间布局、区域内资本扩张提供诸多便利的条件。

(一)地缘临近:具备合作的便利性

首先说广西。广西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区位优势。广西有8个边境县、市与越南广宁、谅山、高平3个边境省接壤,边境线长637公里。双边沿陆地边境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它们是东兴—芒街、凭祥一同登、友谊关一友谊关、水口—驮隆、龙邦一茶岭。此外,还有7个国家二类口岸和25个边境贸易互市及沿海有4个贸易码头。广西与越南的进出口贸易逐年上升,越南已连续7年成为广西对东盟贸易的第一大伙伴国。

一年一度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对广西对越南乃至对东盟国家都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里,广西扮演的角色是一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双向交流的桥梁。广西成为中国与越南之间的桥梁是毋庸讳言的。东盟国家中最有条件利用博览会平台的就是越南。地缘上的接近、文化传统上的许多相同之处、交通的便捷、经济的互补、甚至广西壮族与越南京族语言上的相似等多种原因,使得越南参加博览会。十分便利。越南既可来南宁推销产品,增加出口,又可来南宁招商引资,引进技术。

同时,广西也将成为中国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桥梁。老挝、柬埔寨、泰国等国通过中国南宁的货物进出口也变得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广西与东盟国家的商品中的桥梁作用将变得更加明显。

其次说云南。云南涉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及“两廊一圈”中的西廊,即“昆明—河内一海防”经济走廊。“昆明—河内一海防”经济廊内有着10多个大大小小的口岸,其中河口与老街、天宝与清水河、金水河与马鹿塘是经济走廊内三对国家级的口岸。

近10多年来,云南与周边国家都十分重视边境口岸的建设与发展,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发展生产、经营、基础设施,推动了口岸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使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单一通道功能发展为综合型多功能的,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货物过境运输、免税仓库、免税商店、展览会、交易会、生产企业、进出口商品加工、国内外公司办事处,口岸集市、基础设施投资、服务、旅游、酒店、娱乐文化等各行各业在口岸得到迅速发展。

再次说广东与海南。广东与海南主要涉及“环北部湾经济圈”经济合作。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的海口、洋浦、八所、三亚港,都是北部湾区域内的海上交通要道,对“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建设将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中国—东盟双方经济合作的推进,各项交通基础设施将得到不断完善,合作将日趋紧密,“泛北部湾”的地缘邻近性将进一步凸显,陆海通道将更为便捷,为双方合作奠定扎实牢固的基础。

(二)产业合作:增强互利共赢效应

中国—东盟双方在经济合作各方面都存在者很强的互补性,而在产业结构和经济技术水平方面,互补性更强,有利于加强技术协作,互相开拓市场。一方面,有利于区域内产业转移与承接,新加坡、中国香港和广东、马来西亚等产业发达地区正处于加快产业转移速度,提升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而中国广西、云南、越南、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融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过程中。这样可以充分发挥相互之间的特色优势,实现产业的迅速转移和承接,进而达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分工,实现生产力互利发展和利益共赢。另一方面,在一些传统的合作领域,如旅游、贸易与物流、矿产与能源、海洋产业、海洋开发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各方依然具有很强的产业合作与开发空间。

从次区域的合作层面看,由于我国珠江三角洲、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已经形成了发达的产业优势,与广西、云南以及越南的产业互补明显,因此,“泛北部湾次区域”内将出现三级产业分工梯队。第一阶梯是珠三角、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第二阶梯是我国广西、云南、海南;第三阶梯是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等东盟国家。珠三角的电子产品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家用电器、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竞争力,比较优势明显,呈现出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态势。

(三)要素流通:投资贸易便利通畅

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各方正在优先制定便利化措施,相互简化出入境手续,推进一站式通关,降低并统一区域内与货物贸易相关的通关、检验检疫、运输、仓储等收费标准,建立健全区域内银行间跨国结算机制,促进区域内人员、货物、资本等要素的快速便捷流动。

2008年2月21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将广西沿海地区作为一个经济区来统筹开放开发,并建设成为“重要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区”,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创造条件。为此,广西方面确立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

近期目标有以下六项:(1)实现货物通关便利化;(2)实现人员签证手续简化和通关便利化;(3)实现交通基础设施的基本对接,增加互相之间的航空、海港的航线、航班,形成海、陆、空交通枢纽的雏形;(4)实现降税计划目标;(5)建立常规化、有效的协调机制;(6)实现北部湾新区的率先发展。

这些措施必将加快要素流通,便于投资贸易,促进区域内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便于区域内资本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以建立经济特区为契机,实现率先发展。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突破。20世纪90年代,以浦东新区开放开发为契机。上海经济迅速发展,带动了长三角经济圈。到20世纪末,我国沿海形成了以“两角”即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主导的发展格局。

进入21世纪,我国沿海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征,形成“两湾”新格局。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将带动环渤海地区和辽东南地区的发展,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将带动我国广西、海南、粤西地区乃至带动云南、贵州的开放开发,并促使我国沿海开放开发格局逐步从东南沿海向沿海整体方向的转变,使我国改革开放的战略更为深入、全面和协调。“两湾”新格局的营造及其形成,实际上是运用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指导实践的继续。但是,从资本扩张的角度观察,这里面呈现出两个新转变:

1、第一个转变:我国对外开放的方式从当初的“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转

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方式主要是“引进来”,即引进外资、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等。上个世纪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都是属于“引进来”阶段。此阶段,主要是营造一种氛围,让外部资本(外国资本及我国港澳台资本)能够比较好的进入我国,寻找价值和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的增殖和扩张,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向前发展。但随着对外开放的目标指向的转变,“走出去”变得越来越重要。国家提出了对外开放的“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走出去,积极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合作,走向国际市场,拓展海外基地,包括拓展海外市场,建立生产基地,扩大海外投资,开拓能源基地,扩大资源合作等等。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以后都是属于“走出去”阶段。此阶段,我国自身的资本发展不仅有了巨大的量的积累,而且有了质的飞跃:诞生并成长出一大批有相当实力的企业,外汇储备也有了飞速的增长。这就需要国家导引方向,为这些资本寻求出路,需要营造另外一种氛围,让国内的这些资本进行增殖和扩张,因此,“走出去”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概念的提出,为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找到了准确、合适的定位,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拓展了巨大的空间。

2、第二个转变:我国对外开放的途径从经贸关系和经贸、产业领域的开放,向积极参与和推进区域一体化转变。我国对外开放以来,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改革开放之初为第一阶段,主要体现在经贸关系的开放上,以吸引外资,扩大贸易为主要目的。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02年为第二阶段,随着我国的进出口总额和外资吸引量的迅速提高,吸引外资全球最多,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三,于是逐步对经贸和产业领域开放。加入WTO以后,经贸和产业领域的开放成为主要途径,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经贸领域包括服务贸易都已经基本开放,产业领域也已经基本开放,投资领域除个别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基础领域外,也基本开放。以2002年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启动为标志,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第三阶段,主要呈现为推动区域一体化,并且将成为我国下一步对外开放的主要途径和方式。除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外,中国还启动了与俄罗斯、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等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中国与南非、中国与巴西、中国与澳大利亚及中日韩等自由贸易区的谈判也在酝酿或者进行之中。显然,参与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是下一步对外开放的趋势,也是未来相当一段时期的重点。区域一体化是对外开放层次更高,合作更深的形式,使中国经济更加全面的与世界融为一体,从而在更大范围、更广阔的空间实现要素市场流动和资源配置。那些原来在国内市场体系中沉积的不能流通的新增资本一下子打开了流通的渠道。通过区域一体化找到了扩张的土壤与空间而重新获得了生机。因此,区域一体化是解决国内资本体系诸多矛盾的重要途径。同时,通过区域一体化,让这些国内资本与国际资本同台竞技,摸爬滚打,全面博弈,一较高低,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获得锤炼,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张、发展和壮大。

泛北部湾次区域经济合作,就是主动运用马克思资本扩张理论的实践成果。划定宏观经济区域,精心营造,让资本等发展经济的关键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由于资本的本性,它会带来横向扩张——全球化及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它自身发展经济的质的扩张——科技创新,从而带来生产力的互利发展,带来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乃各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经济发展观的哲学沉思[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2]古小松,2007泛北部湾合作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侯振宇,扬鹏,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概览(东盟篇)[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古小松,广西参与北部湾经济圈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5]万辅彬,中越两国建立“两库一圈”相关专题研究[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

[6]高剑平,东靠西联,南向发展——论广西在中越“两廊一圈”中的战略定位[J】,学术论坛,2005,(11)

[责任编辑:罗运责]

工业经济的发展范文第6篇

在新的理念背景之下,绿色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的逐步推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脚步在逐步加快。在目前的绿色经济体系发展与构建的过程中,还需要相关人员加以继续深入的研究。相关人员应该在明确绿色经济理念含义的基础上,清楚绿色经济发挥的价值作用,提出明确的绿色经济发展路径,以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

绿色经济的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长期战略目标之一。绿色经济的理念不仅是新时期的经济发展重要理论成果之一,还是会影响到我国经济长久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能够深刻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格局。我国的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小,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在新理念背景下,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加以研究,具有现实价值。

一、绿色经济发展概念

提到绿色经济的理念,其词源的产生比较明晰,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英国。英国的经济学家皮尔斯发明了绿色经济这一词汇。在其关于绿色经济的蓝皮书之中,皮尔斯详细介绍了绿色经济的概念。总的来说,绿色经济需要一个经济发展单位依托自身所具有的自然生态条件,在评估生态循环周期与构成要素的情况下,开展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此种经济模式应该是经济性与生态性的集合体。在绿色经济发展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其的破坏是同时进行的,并且破坏的幅度不会高出自然生态循环的速率,实现人类社会的经济进步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和谐。经济发展的方式具有多样性,绿色经济发展是众多发展模式中的一种,其不具有最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的属性,但是其是最具有环境友好性的发展模式。在绿色经济的发展模式之下,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将不再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造成过大的压力,避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持续采用。近几十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已经遭受了相当程度的破坏。人类居住和生活环境的破坏不能够依靠经济的发展来抵偿,对此,发展绿色经济是我国目前的可靠战略选择。

二、绿色经济发展的价值

(一)绿色经济发展促进技术的升级

绿色经济的发展为市场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大市场,其市场规模足够引起相关企业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兴趣。大规模的市场需求是绿色经济企业的发展原始动力,也是绿色经济企业推动其技术升级的最重要激励。绿色经济可以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路径选择被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利用高科学技术水平来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这类绿色经济的发展路径可以实现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对平均资源消耗量较少,同时单位产出比较多的产业进行投资,实现产业的升级。第二种是实现对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已有的传统产业链基础之上,减少传统产业制造过程对资源的消耗量,将环保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绿色经济的发展不论是依托高新技术产业的,还是依托传统产业的,其都不能够与绿色技术相分离,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前提。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单位基于绿色经济要求而建立关于消耗量过大的能源资源的替代工程,对不利于环境保护的材料进行替代寻找的工作,提高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减少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绿色经济的发展不只是需要相关单位提高对特定内容的利用能力的提升,而是要求相关单位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构筑完善的全方位绿色科学技术支持体系。因此,绿色经济的发展会创造有良好经济吸引力的绿色市场,会推动相关单位进行绿色技术的升级,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进步,支持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绿色经济发展促进产业链整合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单位在整个产业链条上提升其绿色技术的应用水平,提高整个行业的绿色水平。也就是说,绿色经济的发展会促使相关单位进行绿色经济企业产业链条上的整合。绿色经济的产业链要求能够实现对能源、资源等消耗品的减少使用和循环性的使用,实现对有限资源的综合性利用。绿色经济的发展能够助推企业进行产业技术方面的变革,改变其技术与绿色经济的契合程度,推动自身的技术水平朝绿色技术方向进步,实现产业技术的革新与结构上的改进。绿色经济促进下的产业链的整合能够使得传统产业突破自身的业务边界,实现绿色产业链条的延伸和绿色经济产业技术领域上的扩展。绿色经济的发展帮助不同的产业链条上的单位进行绿色技术领域的交流,实现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产业链的整合,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率,进而促进对资源的节约,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绿色经济发展促进市场专业化

在绿色经济的不断发展中,绿色经济的参与企业会根据市场的需求而进行专门化的生产。绿色企业的专门生产行为需要其将主要的资源应用在该特定行业之中,集中于主要业务内容的生产。而对于资源的回收处理等工序可以借助市场竞争行为来进行专业化的处理,促进专业市场的出现和成熟。在市场主体进行绿色经济内容的活动时,其也可以将不可持续资源的替代工作,资源的高水平利用工作以及能源的分层级使用等工作等依托其他市场主体来进行。实现绿色经济条件下的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充分合作,实现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绿色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主体的绿色经营能力的增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绿色经济的发展会促进市场专业化的同时,会促进绿色经济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绿色经济事业提供持续性的支持。绿色经济活动的专业性越强,其技术的提高效率就越好,相关主体的绿色经营能力就会越得到提高,综合言之,绿色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可以促进市场主体根据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而实现技术的革新,扩大市场主体的范围,进而实现绿色经济市场的专业化。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来自传统产业的消极影响

绿色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传统产业同样是我国的经济主要发展动力之一。在过去,传统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价值,不但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同时促进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但是随着绿色理念的崛起,传统产业面临发展转型难题。在我国科技水平尚不高的年代,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我国主动承接世界经济产能的转移,使得不少公司将主要的生产基地移户中国,有效帮助中国实现了产业基础性升级。但是此种经济策略的采用,使得中国牺牲了大量的环境利益,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事业的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环境污染等问题对民众生活的影响开始显现,并且逐步扩大化。此种以传统产业经济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效应过高,已经不适應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现实需求情况。而且随着我国经济阶段性转型工作的开展,传统产业的发展应该适应转型的需求,但是目前很多传统产业的发展依旧对绿色经济的要求以背离。工作人员在发展绿色经济产业的同时,应该充分注意传统产业的消极影响,避免其对绿色经济的效果造成削弱。

(二)对绿色能源的使用率不高

虽然绿色经济的发展已经经历了一个阶段,但是其发展程度尚不及预期。关于绿色经济产业的内容,其很多表现还不足以支撑整个绿色经济行业的自我更新与持续进步。尤其是绿色能源行业,各相关行业对绿色能源的使用率普遍不高,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尚需要被加大投入与政策上的倾斜。经济的发展与维持需要使用能源,其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要素。许多能源在被应用过程中因为分解不够充分等问题会导致大量有害物质的产生,危害人类安全与环境保护。对此,经济的绿色转型需要相关单位对能源产业加以持续性的研究,减少能源消耗过程中伴随而生的有害物质的产生。绿色能源也可以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良好传统替代型能源而被使用。但是由于行业发展的限制与价格高企等原因,绿色能源的价格曲线尚没有与传统能源的价格曲线相交叉,因此,经济发展中的绿色能源使用率不高。相关人员应该着力提高民众对绿色能源的认识,使社会大众与主要企业意识到绿色能源对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对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绿色能源的价格水平需要被继续改善。

(三)绿色经济产业创新性不够

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核心驱动力。在发展绿色经济产业时,相关单位提升其产业的创新性非常重要。而目前就我国的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情况而言,我国的绿色产业创新性尚需加强。在绿色经济发展中,我国很多关键性设施都依赖国际供应商,国内的绿色经济产品的生产也需要依赖国际上的部件供应。因此,我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状况需要改善,需要提高其关键部件等的自我供应能力。在提高国内绿色经济产品供应能力的情况下,我国的绿色经济产业发展水平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提升利润获得能力,减少成本支出。

四、绿色经济发展的路径

(一)制定并落实绿色经济的约束机制

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相关单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感受到充分的激励,同时也需要相关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根据世界各国的绿色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世界各国都根据其本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制定了相应的绿色经济行业目标和行业标准,像是污染排放的标准和资源回收的指标等。各国的相关机构往往根据自己国家的绿色经济发展现实而制定了有利于本国绿色经济事业发展的目标导向的机制。对于在一般的企业经营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等,相关单位应该根据绿色经济发展的理念而制定专门的固体废弃物回收指标,明确绿色经济企業在经营中应该保证的废弃物产量。政府应该对资源的循环使用和回收工作提供充分的政策方面的支持。例如,政府可以提高对于回收利用工业生产中的废弃物的资金支持比例,提高资源回收行业的经济利润获取水平,进而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出台专门的规定将部分行业的资源利用与回收的标准确定下来,提高部分绿色企业经营时的对资源回收与利用的技术与资金方面的支出。我国提出了双碳的目标,在这一目标机制的约束下,应该明确提出不同的市场主体的碳排放标准,提高企业对于产出产品的循环利用水平,以促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

(二)坚持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高新技术

绿色经济发展所带动的绿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一般就有较为明显的正外部性。这些具有良好外部效应的绿色经济技术在短时间内可能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不能带来市场主体的经营利润的上升,但是可能导致市场主体经营成本的增加。但是,为了提高绿色经济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应该坚持提高绿色经济中高新技术水平的策略。为此,相关机构应该在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中为绿色企业的投资与研发行为提供充足的政策方面的支持。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和引导相关企业进行绿色技术的研究,在综合考察不同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科研投入状况的基础上推动不同市场主体之间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实现主体共同工作基础上的绿色技术水平的提高。国家应该构筑一个有利于绿色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法律体系,提高对绿色技术进行侵权活动的成本,减少相关主体进行绿色技术维权的资金和时间上的损耗,从国家的政策层面促进绿色技术的发展。除了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研发之外,国家应该投入力量建造专门的绿色技术研发中心,根据绿色经济的现实发展需要和发展方面对绿色技术进行有针对性的资金投入与研究,为绿色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方面的基础性支持。

(三)延长绿色经济主体产品可使用性

相关主体在进行绿色经济活动之时,应该延长绿色经济主体产品的可使用性,创新绿色技术,改进其绿色经济的商业模式。相关企业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可以针对自身产品中所具有的不可持续性资源进行材料选择上的替代,减少企业的生产活动带给环境的不良影响。相关主体可以从材料的原始选择、企业主要产品的设计与生产的全领域渗透绿色经济的理念,针对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材料进行开发工作,保证材料的使用不会造成环境的破坏或者尽量减少其对环境的破坏。在具体的产品生产过程中,相关主体也应该减少过度的生产环节的资源消耗,减少包装环节对环境的破坏,尽量提高产品经济性的同时,保持产品的环境友好特性。绿色经济的发展要求相关企业建立一个从产品的设计、原料的选择、产品的生产、资源的回收等全部领域都可以实现绿色经济模式要求的全新商业模式,在这一模式的作用下,绿色经济可以实现较为良好的运行。

(四)优化并且变革传统产业结构的形态

作为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良好路径选择,我国应该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良好的优化并且不断变革,使之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从而依靠绿色经济技术的发展而提升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在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我国的传统产业发展受到限制,对此,我国的传统产业管理者应该提高其绿色经济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占比,减少在传统产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有害物质数量,促进行业内部绿色能源利用比例得到充分提高。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在推进绿色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观念,首先,绿色经济的发展与传统经济的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就是需要创新理念与技术等的带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依旧是创新性。绿色经济的本来内涵就蕴含着绿色创新的概念。相关人员为了能够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应该大力支持我国的资源再生等行业进行不断的产品与服务的创新。相关企业可以和国内外的主要企业进行合作,在内外交流充分的基础上实现对绿色经济产业的良好推动。

(五)积极宣传绿色经济重要性以形成氛围

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良好发展,相关单位应该向企业宣传绿色经济产业发展的良好前景,这是推动绿色产业出现并扩张的重要可实现路径之一。企业的绿色发展理念得到充分的树立,可以让其发展过程中的绿色技术应用水平得到提高,进而实现我国经济体系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绿色经济要素的充分渗透。同时,相关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产业内容时,应该与其他行业同仁积极沟通,实现彼此绿色经营理念与实际情况的充分交流,提高其对绿色经济的认识水平,进而促进我国绿色经济行业得以快速发展。就绿色产业企业主体而言,其应该提高对绿色能源的利用与重视的程度,在充分了解传统能源产品弊端的基础上,实现对新能源的有效利用。企业应该在其内部树立绿色经济重要性意识,提高员工对绿色经济的了解水平,激发员工发展绿色经济的责任感,进而实现企业绿色经济内容的发展程度得到显著提高。

五、结语

综上,为了实现我国的绿色经济事业的发展,应该明确绿色经济的内涵,了解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切实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我国应该在绿色经济事业推进中,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并且为企业主体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促进绿色大市场的形成,进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作者单位:新疆科技学院)

基金项目: 《库尔勒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基于主成分、熵值分析法》(2020PT015)。

上一篇:七一课程材料范文下一篇:团员评议表的个人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