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范文

2024-08-03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范文第1篇

一、明确高效课堂教学目标

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是: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把课堂还给学生,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效益。

高效课堂教学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 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幸福奠定坚实基础。高效课堂就是进一步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环境, 努力达到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制定高效课堂教学实施相关策略

(一) 成立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领导小组

成立由校长任组长, 教学副校长任副组长, 各职能处室、级部主任为组员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领导小组。

(二) 制定高效课堂教学操作基本要求

倡导“三自”——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交流。

鼓励“三动”——动脑、动口、动手。

实现“三会”——学会、会学、会用。

发展“三维”——认知、情感、技能。

建立“六让、四不、四看”的课堂评价体制。六让:问题让学生提出;时间让学生占用;过程让学生参与;知识让学生获取;方法让学生归纳;规律让学生发现。四不:新课学生不预习不讲;绝大多数学生都会的不讲;不急于下学生争论问题的结论;学生说错了不批评。四看:看教师能否设计高效优质的“导学案”;看学生学习的激情能否被教师调动;看学生互帮互学是否认真;看课堂检测效果是否达标。

(三) 学校尝试构建“三四五六”的课堂教学改革

“三四五六”即课堂教学渗透“三主”理念, 课堂操作体现四个模块、实施五个课型、落实六个环节。

“三”即“三主”,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体验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改革理念,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四”即课堂四大模块。包括“学、讲、练、评”四大模块, 其各模块所占时间比例要因课而宜、因生而宜。

“五”即课堂五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自习课。

“六”即课堂教学六环节。包括情境导入、明晰目标;学案导航、自主学习;互助合作、释疑解难, 展示交流、点拨提升;当堂训练、达标测评;盘点收获、反思提高六个环节。

(四) 建设学习小组

建设学习小组的几个环节:小组分组、组长选拔、组长 (学习小组长和学科小组长) 管理、小组激励。

分组: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 把全班学生按A/B/C三层合理搭配, 保证各小组有各学科优秀学生。根据本班学生人数, 每6人或8人为一个小组, 做到优势与劣势的整合。

组长选拔: (1) 组长要有较强的责任心; (2) 组长成绩比较优秀; (3) 组长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管理能力; (4) 组长与组员共同商量, 给本组起一个积极上进的名字。

组长管理:组长要善于发现表现优点、发现同学的不足, 能提出建议和要求;组长能评价小组中的同学 (点评、抽查、评比排序) ;组长能积极主动参与并调动组员合作学习, 更要协助老师落实小组学习任务, 起到组织和监督的作用。

小组激励: (1) 奖励分为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 (2) 每天结束时由小组长对当天小组学习情况作出点评, 好的提出表扬, 差的提出要求; (3) 每周班会时间进行周小结。由班主任对本周学习情况作出小结, 评出2个优秀组长、组员和优秀合作小组报政教处进行表彰 (每周之星) 及2个落后合作组, 并由组长写出300字的情况说明, 并保证下周要有进步; (4) 级部学月总结表彰。每月要评选优秀小组长、小老师、组员和优秀合作小组, 并进行表彰; (5) 学校总结表彰。每次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结束后, 核算出优胜的擂台赛小组并进行表彰。

学习小组建设:为了最大程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组内每个成员都给分配担任一个具体的合作角色。方法一:将小组分为讨论的组织者、记录员、资料员、发言代表等, 一定时间后, 角色互换, 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方法二:依据学科将小组成员分为不同的学科小组长, 在上某学科时, 班级课代表做好发言记录。该小组学科小组长也要组织、记录等, 组长监督并协调。小组学科小组长将记录结果上报班级课代表, 班级课代表核实记录情况, 并上报当天班级值日员, 做好统计。可采用计分升级的形式, 调动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人在活动中做到:会自主学习、会倾听、会表达、会讨论、会组织。保证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他个人对小组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 课堂教学改革要取得实效, 决非一日之功, 需要我们进行持之以恒的探索。我们通过“观念转变”、“教师自愿摸索”、“学校制定课堂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全面推行”、“专家指导”等步骤, 在全校范围内推行高效课堂教学, 通过老师们的大胆实践, 我校的课堂文化特色初步显现,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摘要:本文就学校在教师观念的转变、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堂标准的制定及评价等方面进行的探索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教学,高效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主编:方国才,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范文第2篇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知识型教学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必须要切实结合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论文立足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0.31.066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摆在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并得到了高度的重视。鉴于此,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和优化,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在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全力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中生物教学特点分析

特点一:问题性。在高中生物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状态,如学习的积极性、思维的活跃性等,均与课堂学习结果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要注重问题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并借助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完成生物知识学习,并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点二:研究性。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鉴于生物的学科特点,以及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切实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的探究性学习中,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特点三:实验性。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鉴于生物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在实验学习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探究生物知识等,进而全面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现状

具体来说,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理念落后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理念,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具体来说,集中体现在:

第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并未得以扭转,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第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当前生物课堂教学中,依然采用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以至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吃不饱、消化不了”的现象。第三,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依然采用“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单纯地进行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严重制约了高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二)教学模式单一

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应试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依然采用“满堂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如同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接受知识灌输。如此一来,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沉闷、学生学习效果不佳。同时,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常常重视题海战术的模式,致使学生学习负担比较重、学习效果不佳[2]。

(三)忽视实验教学

在当前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并未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或者受到生物课时有限、实验教学资源有限等因素的影响,常常是采用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仅仅是要求学生对实验的过程、实验的结果进行记忆,根本无法实现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应用价值。

(四)教学评价模式落后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价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教师调整和优化教学计划的重要依据。而在传统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以考试作为评价形式、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以至于课堂评价模式落后,严重制约了生物课堂教学质量[3]。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优化策略分析

(一)生物教学优化原则分析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全面素质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在优化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时候,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生物知识掌握情况,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知识与能力相统一的目的。据此,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将生物知识教学与学生思维、生物综合能力培养进行综合性关注,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師生共同发展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成长,还要在教学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在师生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完成师生共同进步。

第三,差异效益性原则。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个体特征、学习态度等,改变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标准,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针对性的生物课堂教学[4]。

(二)生物教学优化策略

1.转变教学理念,重塑师生角色

在新课程标准下,鉴于传统教学理念陈旧、落后的现状,教师必须要完成教学理念的转变,并实现师生角色的重塑,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一,从课堂的管理者转变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管理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和思考,进而完成知识的探究性学习。

第二,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的这一角色出现了转变,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借助多种教学方式以促进知识的学习。

此外,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还必须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以促使每一个学生均可得到有效的发展。

2.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生物课堂中单一的、落后的课堂教学手段,不断实现高中生物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鉴于生物知识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为了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生物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充分借助情境教学模式,结合生物知识、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给学生创设一个科学的、有效的教学情境,进而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习兴趣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生活化教学:在“课程即生活,生活即课堂”的教学理念下,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寻求生物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等,全面实现高中生物的生活化教学。同时,在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充分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并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实现了核心素养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信息技术教学:鉴于高中生物知识的抽象性、复杂性,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大的难度。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借助图片、视频等形式,对生物知识进行转化,使其直观、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探究教学:鉴于新课程标准下的人才培养特点,教师应改变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充分借助问题导向、合作探究、任务驱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在参与的过程中积极开拓思维,完成生物综合能力的培养。

3.重视生物实验教学

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并在日常的生物课堂教学中加大实验教学的比重,并优化实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生物实验学习中。通过高中生物实验,让学生感受生物知识的本质规律,发现生物知识和生成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学校应充分结合生物教学的需求,适当增加生物教学的课时,给生物实验教学提供一定的课时保障。

最后,为了最大限度满足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需求,学校还必须与教育部门进行联系,不断增加实验教学的投资力度,给学生提供生物实验室,增添实验仪器和设备等,以保障生物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4.健全生物教学评价机制

在新课程背景下,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评价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鉴于此,教师必须更新和优化教学评价模式,提升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教学评价标准上来说,应从传统的成绩评价发展为包括成绩、学习态度、能力获得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教学评价体系;从教学评价形式上来说,应从传统的教师评价形式逐渐转变为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形式,使得教学评价形式更加科学。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传统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暴露,根本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鉴于此,教师必修要紧紧围绕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原则,转变教学理念、重塑师生角色,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手段,重视生物实验教学、健全教学评价等,进而全面提升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安晶晶.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9(34):58.

[2]宋婵娟.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9(29):65.

[3]邵俊玲.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设计[J].学周刊,2019(30):69.

[4]陶晓英.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19(26):63.

作者简介:杜军(1980.2— ),男,汉族,甘肃礼县人,中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生物課教学。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范文第3篇

1 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缺失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许多教师在设计小说课堂教学时, 或固守传统、亦步亦趋、按部就班, 或刻意标新立异、盲目冒进、不切实际, 使得小说的课堂教学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1.1 传统的框架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 但有部分教师仍然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禁锢, 降低了小说教学在培养学生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功效。钱先生说, 捧起一篇小说, 不用自己的兴趣去触摸它、感受它, 而是习惯性地执意去概括, 往往还是套用现成的公式去概括所谓的主题, 那么这种人已经与文学无缘了。翻开教师们的小说教学设计记录, 有多少能跳出“主题”的圈子。如有位教师在教授《变形记》时, 这样执教:

首先该教师介绍作者, 之后该教师以问题“主人公格里高尔变形引起了周围哪些变化?”为核心带领学生研习文本。简单了解课文后, 教师又以问题“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是什么?即卡夫卡写了格里高尔突然变成甲虫这一事件有何用意?”为重点展开了教学。

学生甲:“是为了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 应该少一点冷漠, 多一些真情。”

教师环顾了一下教室, 继续说:“有人认为卡夫卡通过《变形记》表达人类对诗意的生活, 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执著追求。同学们想:‘格里高尔是否认为他的家是他精神的依托’?”

学生:不认为。

教师:“这个看似和睦安宁的家, 对格里高尔来讲, 只是吃饭睡觉的窝, 心灵得不到安抚, 精神得不到寄托, 大难临头, 躲之唯恐不及。没有了一个温馨安全的精神家园, 就是死也无妨, 这就是格里高尔之所以平和安详就死的最根本的原因。

从执教过程中, 我们看到:学生对《变形记》这篇小说的主题是认识理解的, 但教师却用已经设定好的主题去诱导学生向其靠拢, 将学生引入了“歧途”, 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而整个教学陷入了僵化境地。

这里并不是排斥在小说阅读教学中对主题进行探讨, 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学生实际, 学生看不懂的小说, 我们才可以把主题当做教学重点内容来设计并进行教学, 而不是套路化地对所有小说都进行所谓的“主题—人物—环境”模式的教学。

1.2 小说教学内容的空洞化

新课程标准主张, 语文教育要打破学科本位,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与社会实践相联系。这可以说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对传统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乃至颠覆, 但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却误解、滥用了这一主张, 使得教学走向“泛化”, 使得教学内容空洞化。

1.3 小说教学内容出现“异化”

有些教师, 漠视文学教育的内在规律, 一味在课堂设计上故弄玄虚:或者生硬地以今训古, 或者随意进行新解、异解, 或者任意肢解重组作品, 或者简单地将文学作品还原为生活的真实展开教学。如某教师这样执教《祝福》:

一上课, 教师满脸严肃, 煞有介事地说:“昨天晚上, 在一个古镇的郊外, 公安人员发现了一具无名女尸, 年龄大约四五十岁, 身上未见刀枪痕迹。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及凶手, 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进行调查, 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就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调查的案情。接下来几个学生先后发言, 诉说祥林嫂的不幸身世, 最后共同认定杀害他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 还有鲁镇的人。下课前, 教师赞扬这几个同学办案神速准确, 有侦破天才, 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

这哪里是小说阅读教学?这简直是语文教学的灾难!

这种“怪异”的小说教学, 如何能引导学生透过作品认识社会、认识历史、认识人性呢?如何能引导学生感悟人生、感悟个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纷繁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呢?这种教学, 与文学教育的目的无疑是越走越远了。

2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小说创新教学策略的探索

在小说课堂教学中, 教师必须借助教和学的方式, 在有限的时间内把作品的内涵和艺术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 以更大程度地贯彻新课程理念。

2.1 对待教学理论闹中应静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展开与深入, 一套又一套的小说阅读教学理论应运而生。有以叙述学为基础建构出来的小说阅读教学理论, 也有以美学、结构主义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小说阅读教学理论, 五花八门, 炙手可热, 方兴未艾。为小说创新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撑。然而具体到教学中, 有些理论却又往往因为缺乏可操作性而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因而, 必须冷静理智地加以区别对待这些表面热闹的理论。

2.2 把握教学内容精中入深

所谓语文教学内容, 是教学层面的概念。“从教的方面说, 主要指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 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更换;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 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王荣生教授指出, 教材内容是教学内容的一个成分, 但不是全部。教材内容不能替代教学内容也不能自动转化为教学内容。因此, 在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时, 就必须坚持精中入深的原则。提纲挈领, 精选教材内容;精耕细作, 精读精彩文本;深入浅出, 精练精巧问题。

2.3 设计教学过程稳中求新

对传统教学进行全盘否定或全盘吸收都是片面的, 必须合理“拿来”, 有所扬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 稳步改革, 有所创新。同时以学生的实际为向导。根据调查显示, 我们的中学生, 由于长期在“人物”“情节”套路式的教学模式下熏陶, 以致形成了以“故事”和“人物”为基本阅读图式来阅读小说文本的惯性。他们对于那些与传统写实主义小说风格迥异的现代小说“读不出味道”, 甚至“读不懂”。尤其是其中的意识流小说, 他们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因此, 要摆脱灌输等方式进行现代小说教学, 以构建阅读新图式。根据研究显示, 目前我们中学生需要迫切构建的阅读新图式主要有以下几个:象征、荒诞、反讽、写意、心理等。

3 结语

进行小说阅读教学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探索, 须从文本和学生两方面出发去研究。着眼于小说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 从长远审视小说文本, 立足新课程、吃透教材, 了解掌握学生实际, 并在此基础上有创造性地设计小说阅读教学。对于各种各样的小说阅读教学理论学说, 应当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只有这样, 小说阅读教学才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 让学生“喜欢”, 小说阅读教学目标也才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小说教学的现状调研结果, 总结高中小说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从实践上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对待教学理论闹中应静, 把握教学内容精中入深, 设计教学过程稳中求新。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范文第4篇

现代的教学观是能用发展变化的、全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 对具体教材、学生进行具体的分析, 严格按照认识规律和学习规律办事。采用启发式的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现代学生观认为, 在教师的心目中, 学生应是学习的主体, 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体, 是具有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人, 同时也是有潜力的、稚嫩的、不成熟的人。

在过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我们往往将思想政治课当作为一门知识课,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 重视基本概念、原理、观点和现成结论的灌输, 忽视实践性和实际运用。因此, 思想政治课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前瞻性的眼光对待政治课教学。当前应转变的教育观主要是: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转变;由封闭式教学观向开放式教学观转变;由专才教育观向通才教育观转变。教师不能再以“讲得详不详, 对不对”为教学导向, 也不能单纯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否为唯一的考核标准, 而应该认真严肃的追问自己:政治课使学生受益的是什么?学习政治课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些概念、原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独立见解和批判能力等等。

2 从生活走向教学, 从教学走向世界——树立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观

人文素质在中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表现为学习、理解、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道德理论体系, 从而对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实践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一个人如果对社会所倡导和推行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缺乏了解, 对自身的行为和道德没有充分的认识, 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行为和习惯。因此, 新课程改革下的政治课应加强以知识技能性为基础, 以思想道德性为主导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修养。

而传统课程存在着“学科与生活的隔离, 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弊端。新课程改革则及时地提出了:“教科书不等于课程,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的新理念。《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就是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也就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 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 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让师生共同走出教材、走出课堂, 走向生活、走向世界。让教师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生存, 学会做人, 而关注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所以一名优秀的政治教师, 不仅能够出色地教授规定的内容, 而且能够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丰富和调整教学内容, 将课程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3 师生共进, 主动创新——提升课堂效率观

首先,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领路人。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怎样教, 教得怎么样, 而新课程的实施则强调学生怎样学, 学得怎样, 教师不再纯粹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的水桶, 更重要的是一个帮助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因此, 有人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得越少越好。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并不否定教师讲授的重要作用。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对于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理论知识, 不可能全部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讨论或者搜集资料, 否则将浪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恰当的讲授, 生动的举例, 就会在启发学生的同时, 带来事半功倍的好效果。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思考不能割裂开来, 二者必须有机结合。

其次, 学生活动也不可一发不可收拾。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 就是突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变革。但是, 很多教师将其片面化, 认为一节课当中活动越多越好, 导致课堂活动泛滥。可以肯定的是, 新课程强调在课程实施过程注重学生参与, 开展必要的学生活动, 但更强调活动教学只是对学科教学的辅助。高中生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 思维逐渐趋于深刻。因此, 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 就不应该是为了让学生开心而设计几个小品或笑话。更应该做的是:让学生轻松的同时, 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 体会过程与方法, 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 立足现实, 放眼未来——探求和谐创新观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新课程改革下的显著标志, 那么应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去创新呢?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认识新课程改革, 要辩证地认识旧课程与新课程的关系, 不能把旧课程看得一无是处。新课程改革总是在旧课程基础上的调整和改进, 决不是在全盘否定旧课程以后重新建立一套同以往的课程没有任何联系的所谓新体系。所以说, 没有继承或不去继承, 创新是无法实现的。

走进新课程后所面临的第一现实问题是教学评估创新问题。由于目前各校仍然以考试成绩作为对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主要依据, 便使得教改可能会穿新鞋走老路。其次, 根据新课程要求, 政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促进者。教师要真正上好一堂课, 在课堂上一方面教师要对每位学生进行提问, 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讨论和交流。如何发挥每位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能追求实效?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新课程理念创新下进行探索式创新, 使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走出一条理念加实际的创新之路。

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前提, 而将新型的教育观念内化为自觉教育行为, 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如何直面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勇于变革旧理念和旧模式, 接受并实践新课程, 这需要勇气和决心, 需要我们每一位政治教师的探索与实践。

摘要:高中新课改已全面推行。在诸多改革因素中, 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构建是一个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没有观念上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不构建起新型的教育观念,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现代化。面对教学实际, 我们应重塑教学观和学生观, 走科学与人文交融的课程, 定位课堂效率, 走新型的创新教育之路。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观科学与人文,课堂效率创新

参考文献

[1] 庄汝刚.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范文第5篇

一、以专业能力为基础

英语作为一门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学科, 它有它自己的词汇、语音和语法规则。只有对这些知识掌握牢固, 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熟练程度, 才能比较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口笔头交流。换言之, 也就是在语言知识的学习和积累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前提下, 才能真正形成我们所谓的语言能力。英语有大量的词汇、复杂的语言规则和时态变化, 如果我们没有弄懂这些东西, 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写出一篇符合文法的文章, 那简直是天方夜谭。我们强调能力, 但更要注重基础。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英语教育, 可谓是英语学习基础的基础。虽然我们国家现在正式从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课, 但由于合格的师资不足, 资金不到位、配套的评价考核机制缺乏等原因, 小学英语课在许多学校可谓形同虚设, 名不符实;英语课不是让学生上自习就是被其它课挤占。即使有老师上, 也由于考核不到位, 教师责任心不强, 班级过大等, 教学效果也极差。所以说初中英语基本上是我国英语教育的启蒙教育, 其目的应是学习一些基本知识和培养一些基本技能,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而不应是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听读与说写的平衡

(一) 听、说、读、写相辅相承

听、说、读、写既是英语学习的方式, 也是英语学习所培养的技能。结合新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能力的理念和目前我国的评价方式及考试制度, 我赞同听、读为先, 说、写跟上的教学策略。新课程改革提倡“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可一些老师却片面理解这一观念, 认为初中学生学英语就是抓听说。其负面影响就是他们认为只要学生听得懂, 说得出, 就是英语学得好, 其实则不然。我们许多老师发现虽然现在不少的学生听说能力较以往要好些, 可落实到笔头上就差得惊人, 结果到了初二便产生严重的分化, 不少的学生更是一筹莫展。这可以说是过分强调听说而忽视读写的必然结果。

(二) 缺乏语言环境, 过分注意说的能力, 弊大于利

在中国, 英语的学习缺乏像在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那样的语言环境。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集中和依赖于课堂教学, 如果课堂上学生只是听听、说说、演演, 单词不记不写, 句型不操练, 其结果只能是捡些英语的“只鳞片爪”。相反, 如果我们充分尊重我国国情, 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实际, 加强读写教学, 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认知规律基础上, 大量阅读英语文章, 同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必要的笔头训练, 如造句、翻译、作文等, 教学效果定然更佳。汉语是我们的母语, 其学习和运用的机会是英语无法比拟的, 可我们的教学不是听、说、读、写并重且课堂教学以读写为主吗?

(三) 以阅读为突破口, 提高语言的复现率

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 阅读在我们整个的学习、工作中是大量的, 即使对于从事于大中小学外语教学的教师来说, 也概莫例外。对于一般人来说, 使用英语的最主要方式就更是读, 他们不可能整天和别人用英语交流。再且, 就语言学习的规律而言, 输入 (听、读) 是输出的前提, 只有大量的可理解性的输入才可有产生出理想的输出 (即语言的说、写等产出性技能) 。而读与听相比, 则更加灵活、方便。学生广泛大量的阅读各种英语报刊、杂志, 必然可收到积累知识、扩大词汇、提高能力的学习效果。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毕业的课外阅读量为15万字。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四) 以写为载体, 加强语言正确性和准确性训练

在交际教学法盛行的今天, 听说备受关注, 读写却有被忽略的危险。一些人认为交际能力就是一个简单的听和说, 听说能力较弱, 交际能力就较弱, 但实际上, 我们写信、我们发E-mail, 难道不是交际吗?我们读书看报, 不也是与作者交流?所以我们绝对不能把交际能力局限于听说, 甚至仅仅是读的能力。交际能力应该是广义的, 而不是狭义的。现行的《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地把“写”列入了英语语言技能的目标中, 它注重培养中学生在书面上运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只有通过各种写的形式进行语言的操练, 才能更好地提高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也才能更加深刻理解和掌握认知规律, 培养自学能力。

三、正确认识“以人为本”

现在很时髦的提法就是以“学生为中心”, 认为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试想对于这些连英语的皮毛都尚未闹懂且情绪极易波动的初中学生来说, 他们知道教学的重难点吗, 掌握得了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吗?懂得英语学习的规律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课堂的主动权便无庸置疑的属于外语教师, 是外语教师来安排和调节课堂教学活动, 监控教学过程。但事实上教学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 认为课堂上组织更多的活动, 即任务, 便是尊重了学生“主体”。于是不管是否需要, 不管什么课, 堂堂课都开展活动, 热热闹闹, 至于结果却不甚考究。结果我们发现许多课堂上, 知识未得到落实, 学习任务被压在了课后。表面上学生获得了自主地位, 实际却丧失了求知的权利和错过了学习机会。这既加重了学生负担, 变相增加了学习难度, 降低了学习效果, 造成费力不讨好的局面。因此, “以人为本”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同义语, 尊重学生并不等于把课堂控制权交给学生, 更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其学习的可持续发展为本, 归根结底要落实到课堂上学有所得, 打牢“双基”, 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厚实的基础, 离开了这一点, 就是对“以人为本”的理念的误解。

参考文献

[1] 刘道义等.新高中英语教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23-125.

[2]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3 (1) :1.

新课程下高中化学教学范文第6篇

美国著名学者科克伦、德鲁特等人认为, 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主体 (即学生) 在认知和理解学科以及教学知识过程中的主动性。鉴于此, 科克伦等人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概念, 即学科教学认知 (P e d a g o g i c a lC o n t e n t Knowing, 简称PCKg) 。具体说来, 学科教学认知包括四个方面的知识:学科内容知识、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和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关于学生的知识主要包括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策略、年龄和发展程度、态度、动机以及他们对所学学科拥有的前概念;关于学习情境的知识主要指教师对形成教与学过程的社会、政治、文化等外在环境的理解。

PCKg强调了认知和理解作为主动的过程在进行有效教学的各方面的重要性。德鲁特等学者建构了如下学科教学认知的发展模型:如图1所示。

图中的四个圆及圆外的箭头代表个体对这四种成分的理解过程, 图中心扩展的椭圆及椭圆外的箭头表示随着四种知识的不断综合和扩展, 个体学科教学认知水平得到不断地提升。重叠部分意在说明, 构成PCKg的四种成分是相互关联、整合在一起的一个融合体。

在新的教学形势下, 知识不是通过传授或移植得到的, 而是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下,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和工具, 通过积极的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笔者从事高中化学教学多年, 在新课程教学的几年中不断摸索与研究, 体会到教师应从传统角色中解脱出来, 根据化学这门实验科学的特点, 在特定教学情境中应不断将诸方面知识进行整合、创新、探究、再整合, 才能促进学生在特定学习情境中建构最有效的理解模式。因此, 教学中很有必要建构PCKg模型, 实现学生在化学中的最有效学习。

科克伦等学者建构的PCKg模型向我们广大教师指明了教学前景中的方向。笔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尝试建立起如下三个发展新转向。

1 教师应从“外铄”到“生长”

众多的研究与实践已经证明, PCKg的形成是一种动态的建构过程, 它需要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自主建构, 要求教师主体发展必须由“外铄”转向“生长”, 即教师专业发展由外部力量培养向主体发展方向转变。在这种理念下, 实现教师是“反思者”、“研究者”、“自我更新者”的角色转换。

首先, 教师应是一个反思者。反思是教学实践的重要内涵。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反思, 检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促进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例如《化学2》专题1中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中, 笔者做了一个教学实验, 在两个教学班中, 一个班先学元素周期表再学元素周期律 (老教材) , 另一个班先学元素周期律再学元素周期表 (新课程) , 然后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应变性, 从中进行教学反思。和学生一起探讨随原子核外电子排呈周期性变化使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元素的性质等呈周期性变化, 学生体会了研究化学问题成就感。通过对比, 在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下使教师的教学认知 (PCKg) 水平得到提升, 同时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的知识更扎实。

其次, 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 更应该是学科的研究者, 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 什么都懂的传统师者形象。教师只有在“参与”行动中才能不断获取实践反思能力。对于化学基本理论在具体化学情境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学会研究理论, 并将理论能运用于实践问题中。有机推断、无机推断、化学计算一直是众多学生难以攻克的堡垒, 教师要不断研究此类模块的教学教法, 善于和学生一起找“题眼”, 研究题干, 学会推理, 学会总结, 最后摘得累累硕果。

最后, 教师还是自我更新者。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中, 教师的自我更新意识尤其显得重要。教师应能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不断地实践、学习、反思, 对自己的教学状态与学生的学习状态做出诊断和评价。只有教师本人才能成为教学发展的积极建构者, 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2 教学应从“知识”到“认知”

任何一门学科都具备着自己特有而广泛的知识面, 化学作为自然学科中的分支在生命科学等众多领域中都渗透着化学研究。高中化学担负着传播基础化学知识, 发掘和培养化学科研后备人才的重任。高中化学重要内容是基础化学理论和基础元素化学, 其特点是知识点多且较散, 整个知识体系呈螺旋形上升, 有些内容又很抽象。如果教师基于将知识传授于学生, “为了教而教”, 那么真的成了教书匠。“教是为了不教, 学是为了会学”。PCKg模型不单单是知识的新形式, 而是使我们在教学中逐渐由注重学科知识转向对教学有效性、高效性的重视, 把学科知识通过动态的认知而成为学生的知识。

例如, 在《化学1》专题2中氯气的性质教学中, 如果教师停留在对氯气性质的罗列并让学生记住及能书写化学方程式的话, 那是一种应试教学。我们可将以问题的形式提出, 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或者教师与学生合作实验 (氯气是污染物, 不宜学生分组实验) , 由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自己讨论小结氯气的性质, 合作探究氯水的性质。教学思路图如下:如图2所示。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把传统的知识掌握转化为对知识的认知。

又比如学习次氯酸的漂白性时, 为了区分是氯气的漂白性还是次氯酸的漂白性时, 把实验改成实验设计, 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是次氯酸的漂白性而不是氯气的漂白性, 讨论出方案后, 然后动手做实验证明。我们要从“知识”转向“认知”, 将静态教学转向动态教学, 使教学带有明显的个体性、情境性和建构性的特征。

3 教学应从“分散”到“整合”

目前我们教师对学科教学认知 (PCKg) 的研究还很薄弱, PCKg的发展应成为教师日常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要建构学科教学认知关键在教师。在学校教育情境中, 教师要对构成PCKg的四种要素理解并整合, 包括教学方法、师生互动、评价过程以及课堂活动在内的教学的重组, 提升学生对化学的认知水平,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高中化学从面上看知识点较散, 如果教师能将“分散”的化学知识利用特定的学习情境完成知识的“整合”, 那么学生获得的将是活的知识。

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在新课程中并没有一挖到底, 而是很有梯度, 从高一婉延至高三, 在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中, 可以先设计一些常见化学方程式分析氧化还原情况, 作为理解和回忆, 再归纳相应知识点和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判断依据)

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如图3所示。

然后回顾较为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常见氧化剂:O2、C l2、浓H2S O4、H N O3、K M n O4、F e C l3等。

常见还原剂:金属单质Al、Zn、Fe以及C、H2、C O等。

通过常见氧化剂与还原剂的举例, 自然进入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比较教学:

(1)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2) 根据金属活动顺序表; (3) 根据非金属活动顺序表; (4) 根据反应条件 (以HCl+KMnO4/MnO2为例) ; (5) 根据同一反应物在产物中的价态 (以Fe+Cl2/S为例) ; (6) 根据浓度为依据 (浓稀HNO3为例) ; (7) 根据原电池反应; (8) 根据电解池离子放电顺序。

最后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 守恒律—原子、电子转移、电荷守恒; (2) 先后律; (3) 强弱律—强制弱; (4) 歧化律—处于中间价态的元素同时升降; (5) 归中律—高价+低价→中间价。

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巩固, 再加上一些恰当的练习, 那么使学生在理解认知氧化还原模块中达到了整合。

一切教学研究都来源于实践, 作为中学化学教师必须努力在实践中建构与完善自身的学科教学认知 (PCKg) , 不断学习中学化学教学法, 研究中学化学教学独特的规律, 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或许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教授舒尔曼的一句话会对我们的教学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我理解, 所以我教, 我教了, 所以我理解。”

摘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这几年中, 教师在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改变教育教学理念时, 往往忽视教师自身学科教学认知 (PCKg) 发展方向及在课堂上教师的学科教学认知如何被应用。笔者主要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建构PCKg模型, 教师在教学中实现“外铄”到“生长”、从“知识”到“认知”、从“分散”到“整合”三大转向, 而使学生主体得到最有效学习。

关键词:建构,学科教学认知,PCKg,知识,教学情境

参考文献

[1] 冯茁.教师专业发展新转向[J].外国教育, 2006 (12) .

上一篇:学雷锋月主题活动总结范文下一篇:学科质量分析报告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