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网络构建论文范文

2024-01-02

企业网络构建论文范文第1篇

1 企业信息网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隐患

1.1 w in d o ws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

企业信息网络当中, 绝大部分主机中运行的操作系统都是基于windows系列, 由于Windows系统的复杂性, 以及系统的生存周期比较短, 系统中存在大量已知和未知的漏洞。一些国际上的安全组织已经公示了大量的安全漏洞, 其中一些漏洞可以导致入侵者获得管理员的权限, 而另一些漏洞则可以被用来实施拒绝服务攻击。例如Windows所采用的存储数据库和加密机制可导致一系列安全隐患:windows NT把用户信息和加密口令保存于NTRegistry的SAM文件即安全账户管理 (security Accounts Management) 数据库中, 由于采用的算法的原因, NT口令比较脆弱, 容易被破解。另外网络上存在各种破解口令以及漏洞扫描的黑客工具, 黑客可以利用这些工具发现漏洞而破解一个或多个超级账户的口令, 并且对NT域中所有主机进行破坏活动, 这样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的信息安全, 甚者会给企业带来巨额的经济损失。

1.2 路由器及交换机等设备的安全隐患

路由器是企业网络的核心部件, 企业信息网络与外界的数据交换都必须经过路由器, 它的安全将直接影响整个网络的安全。路由器在缺省情况下只使用简单的口令验证用户身份, 并且在远程TELNET登录时以明文传输口令, 一旦口令泄密, 路由器将失去所有的保护能力。同时, 路由器口令的弱点是没有计数器功能, 所以每个人都可以不限次数地尝试登录口令, 在口令字典等工具的帮助下很容易破解登录口令。每个管理员个可能使用相同的口令, 路由器对于谁曾经作过什么修改没有跟踪审计的能力。

1.3 网络病毒和恶意代码的袭击

与前几年病毒和恶意代码传播情况相比, 如今的病毒和恶意代码的传播能力与感染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其破坏能力也在快速增强, 所造成的损失也在以几何级数上升。当年的“熊猫烧香”病毒就使很多企业闻风丧胆。在日常办公和处理业务中E-mail、Web、压缩文件、上传下载信息等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这些途径也正是各种病毒的最好载体, 使得它们的寄宿和传播变得更加容易。目前, 全世界发现的病毒已经远远超过数十万种, 这些病毒会对重要的主机或服务器进行攻击诸于类似的SYN FLOOD攻击, 或放置逻辑炸弹, 有着不可估量的破坏力。如何防范各种类型的病毒和恶意程序, 是任何一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挑战。

2 企业信息化网络安全保障的体系

2.1 利用先进网络安全技术

2.1.1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一般分为两类:网络级防火墙和应用级防火墙。网络级防火墙防止整个网络出现外来非法入侵;应用级防火墙是从应用程序来进行接人控制, 通常使用应用网关或代理服务器来区分各种应用。目前防火墙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有:屏蔽路由技术、基于代理技术、包过滤技术、动态防火墙技术、DMZ模型。

2.1.2 虚拟专用网

虚拟专用网 (Virtual Private Network.VPN) 是企业网在因特网等公共网络上的延伸, 通过一个私有的通道在公共网络上创建一个私有的连接。因此, 从本质上说VPN是一个虚拟通道, 它可用来连接两个专用网。通过可靠的加密技术方法保证其他安全性。并且是作为一个公共网络的一部分存在的。

2.1.3 加密技术

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 由于信息在传输过程中有可能遭到窃听而失去机密性, 因此交易双方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把重要的数据变为乱码 (加密) 传送到目的地后再用相同或不同的手段还原, 保证了网络数据的机密性, 这种技术手段称为加密技术。在安全保密中, 可通过适当的密钥加密技术和管理机制来保证网络的信息通讯安全。加密技术的应用是多方面的, 但最为广泛的还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电子商务要求顾客可以在网上进行各种商务活动, 不必担心自己的信用卡会被人盗用。

2.2 采用严格访问控制措施

访问控制是网络安全防范和保护的主要策略, 它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非法访问, 使非权限的网络访问受到限制, 只允许有访问权限的用户获得网络资源。首先是要进行身份验证。身份识别是用户向系统出示自己身份证明的过程, 身份认证是系统查核用户身份证明的过程。这两项工作统称为身份验证, 这是判明和确认通信双方真实身份的两个重要环节, 用户名和口令的识别与验证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此外还有数字证书、动态口令、智能卡、生物识别等多种认证方式。目前, 基于PKI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 技术体系的身份认证系统能够为企业的敏感通信和交易提供一套信息安全保障, 包括保密性、完整性、真实性和不可否认。确保企业信息资源的访问得到正式的授权, 验证资源访问者的合法身份, 将风险进一步细化, 尽可能地减轻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

2.3 部署入侵检测系统

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对网络传输进行即时监视, 在发现可疑传输时发出警报或者采取主动反应措施的网络安全设备。它与其他网络安全设备的不同之处在于,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 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 是为了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在中小型企业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中记录相关记录, 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检测并且按照规则识别出任何不符合规则的活动, 能够限制这些活动, 保护网络系统的安全。

总之, 中小型企业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需要综合多个方面的因素和利用防火墙技术、网络加密技术、身份认证技术、防病毒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等网络安全技术, 而且需要仔细考虑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安全需求, 认真部署和严格管理, 才能建立中小型企业网络安全的防御系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自己的信息系统和企业内部的局域网络, 以充分利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来提高办公效率和扩展自身业务, 开展电子商务。但随之而来的各种网络内外的威胁也逐渐增加, 网络安全建设对于保持企业网络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本文将阐述企业在内外部网络环境如何来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安全保障体系。

关键词:网络安全,信息,企业,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 郭启全.网络信息安全学科建设与发展[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03 (3) .

[2] 闫宏生.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护[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 王静燕, 高伟.企业网络安全系统的设计[J].科技信息, 2009, 17.

企业网络构建论文范文第2篇

据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 截至2017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7.72亿, 普及率已经达到了55.8%, 与2016年相比其增长率达5.6%。网络公关俨然成为当今企业发展首要关注的问题。

网络公关也称线上公关或e公关, 是组织借助互联网进行传播沟通活动, 以达到维护和改善组织形象、提升品牌知名度的目的。网络传播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有机地结合起来, 利用网络将信息以文字、声音、图片或视频等多元形式向公众传播, 给予阅读者听觉、视觉等感官刺激, 激发读者兴趣, 从而促进信息更加广泛的传播。

但是企业在网络公共关系的构建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 网络本身存在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公关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网络信息发布者处于隐蔽的地位, 且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制度, 使得网络信息质量无法保障, 公众无法衡量信息的准确性。由于网络传播的高速性, 在没有确认信息准确的前提下公众大范围的转发, 增加了信息的不可靠程度。2011年, 一则来自“摩根大通投资经理任颜乐”的微博言论在网上大肆传播, 其矛头直指拉手网, 并指出中国团购存在诸多问题。虽然后来被证明这则信息虚假, 但也对拉手网IPO之路造成了阻碍。

其次, 企业对网络公关的认知度不足, 对公关的认知存在误解和偏差。企业缺少真正的公关人才, 对于建立长期的公关团队的意识薄弱, 执行力弱, 无法形成完善的网络公关体系, 这些都使得企业无法利用网络的优势进行强有力的公关策略。“3.15”晚会“饿了么”黑作坊被曝光, 让人惊奇的是其后一位微博认证了的饿了么员工发布的内容“对不起, 今天忘记给央X续费了”的挑衅行为, 这一举动受到公众的反感与批评, 被认为是“不道歉不认错、没诚意”的行为, 失去了公众的信任。

另外, 企业在发生危机事件时, 快速反应能力弱。企业往往在没有充分了解民意的情况下, 单纯的根据经验或想象做出决策, 这种缺少有效调研的决策往往过于片面从而无法形成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

那么, 企业应该如何利用网络的优势构建现代公共关系呢?笔者针对企业在网络公关构建路径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1) 加强网络公关意识, 借助网络传播信息

企业应加强网络公共关系构建的必要性, 建立完善的网络传播体系, 借助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 及时向公众传播企业的最新情况, 与公众进行双向沟通, 维系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的良好形象。2016年新世相发布了一篇“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的文章, 借助两微的广泛传播对新世相和航空管家地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2) 重视社会公益

企业若能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 在公众中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 有利于良好企业形象的塑造。因此, 重视社会公益对于企业公关的构建将大有裨益。汶川大地震发生后, 王老吉向灾区无偿捐献1亿人民币, 这一举动不仅提高了王老吉产品的销量, 增强了公众对王老吉企业强烈认同感, 同时也增强了王老吉内部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依赖感。

(3) 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良好的社会舆论对企业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应时刻关注公众的舆论焦点, 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时, 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无论是在日常对于社会公众关系的维系还是危机公关的处理上, 都应保持信息能够快速传播, 保障企业与公众的双向交流。企业公共关系并不等同于危机公关, 企业公关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如海尔就注重通过社交平台维系与社会公众和内部员工的关系, 加强与公众的交流, 在微博的活跃程度较高。

(4) 建立健全网络危机应对方案

企业危机具有突发性、变化性、严重性、影响性和余波性等特点。企业在长期发展中, 不可避免地遇到危机问题, 此时企业应立即反应, 执行危机处理方案。公关理论中著名的“黄金4小时”说的就是企业面对危机时应遵循及时性原则。企业应查清事实, 充分利用门户网站, 向公众说明事实真相,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数据。当然, 如果是企业自身的失误, 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 将危机事件造成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如果一味否认将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就是因为企业一味隐藏在面对自己的过失, 企图掩盖事实真相。

(5) 相关部门建立健全监督体制

企业良好的网络公共关系是建立在健康的网络环境基础之上的, 这就需要企业与政府共同努力, 建立完善的网络监督机制, 最大程度的保障网络信息的准确程度。同时, 网络公关行业建立有效的契约, 保证企业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和全面性, 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有效防范恶意传播虚假信息。总之, 良好的网络环境的构建需要公关人的共同努力。

摘要:公共关系是企业营销的重要一环, 企业公共关系的成功构建, 不仅能够团结内部员工, 更能加强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的关系, 对企业形象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网络背景下, “网络+公关”成为新趋势, 网络公关借助网络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多样性等优势成为公关新模式, 但网络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快速性和信息真实度的不可知性, 使网络公关进入“瓶颈期”。本文将针对企业在网络公关构建中的困境及路径进行研究, 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公共关系,网络公关,信息传播

参考文献

[1] 黄迎新, 窦佳乐.网络公关异化的产生、危害与监管[J].湖北社会科学, 2017 (10) .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18年1月) .[EB/OL].中国网信网, 2018-01-31.

企业网络构建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理论,将现代计算机技术与英语语言学课程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改变传统单一的语言学课程教学手段的建议,即在局域网下建立语言学教学平台。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局域网 教学手段 课程平台 教学改革

一、引言

语言学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人类语言研究的丰富成果,提高其对语言的社会、人文、经济、科技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认识。语言学课程的任务是“描述语言事实,寻找并解释语言发展的规律,发展语言学理论,总结语言研究方法,并将其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研究和其他领域。”但是根据全国范围内英语系开设语言学课程的具体情况调查,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并未达到大纲的要求。如何进行有效的课程教学,这些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语言学课程教学平台的构建

(一)语言学课程课堂教学现状

课程教学是语言学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但是从目前的语言学教学现状来看,现行教学方法仍以讲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呈单向传递式分布,师生之间难以达到教学互动。如图1:

图1

课程讲授以教师为中心,可以使教学内容条理化、系统化,对于理论性强的语言学课程来说是必需的,但是,讲授法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从上图可以看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接受者,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二)理论基础

在局域网下根据语言学课程特点建立教学平台,是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建构主义理论出发的。其代表人物罗杰斯提出教育的价值不仅仅在满足学生认知上的需要,而且要注意和重视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情感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是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主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焦虑和自信心的树立。动机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包括学习者的需要、好奇、态度、兴趣和意志等。焦虑与动机相结合,影响语言的输入,可能是学习过程中最妨碍学习者的一种情感因素。适当的焦虑可以形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过多的焦虑则会阻碍学生思维活动的正常进行,影响对知识的汲取从而延缓了学生学习的进步。自信心体现出学生的自我评价。

同时,教学平台的建设符合建构主义的思想。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学习中的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交流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一句话“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具体设计示例

进行语言学课程教学平台的设计时,应遵循以学科特点为指导,以课程内容为基础,并兼顾学生的学习心理的原则。教学平台的设计可分为教师和学生两个接口。教师接口主要是用于对学生的监督和管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追踪和记录,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态度和能力的变化,并对学生的参与情况、练习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和评价。学生接口可分为学习指导区、资源区、讨论区、试题区、查询区和娱乐区。

学习指导区首先应包括对语言学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安排、教学评估方法的介绍以及每一阶段学习的目标、要求和任务。这样学生才能有的放矢,方便其交流信息,并为相互评估做准备。

资源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语言学教程中较次要的部分,如可以介绍语言学基本概念、术语和重要人物,介绍现代语言学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引进新的研究成果,或可提供国内外相关语言学网站和期刊,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讨论区不仅是有效实现师生、生生互动的区域而且是学生专业学习和师生思想交流的园地。教师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从而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也可以自行讨论语言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向老师询问。

试题区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试题量和难易度、主观和客观、知识和能力等进行分级、建立多元化的测试资料题库,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或需要主动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做出抉择。

查询区主要用于学生查询自己该课程的学习过程、得到的评价(学生、老师、计算机的评价),测试结果。而娱乐区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轻松一下,缓解压力。

(四)应用价值

建立基于局域网的教学平台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内容之一。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充分利用,将计算机和通信技术提供的文字、图表、动画、影像、数据和英语语言学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更自然的人机界面,可以由教师结合所学课型,在学生面前真实而生动地展现英语语言学课程背景和环境。

首先,变传统的单向形的知识传递为启发、发现、探究的教学,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平台”的教学模式:

图2

教学平台连接了教学任务的实施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扩展了教和学的空间,形成了一个动态系统。从图3教学平台使用效果图可以看出教学平台这一辅助教学手段,可以改变现行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互动效果。

图3

其次,使语言学充满趣味,简单易学。语言学中语音学、音位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部分。音位、音位变体更是学生难以掌握的。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教学平台的优势。教师利用电脑技术设计一个动态的发音器官图像,这个图像可以通过小幅度地变化口型,如[a:]音,口型的变化可以发出多个[a:] ,隐藏在这些[a:]音后的就是音位。这样的讲解就化抽象为形象,充满趣味,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计算机辅助语言学课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观念的转变。语言学课程理论复杂,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育理论知识和心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是教学目标。随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要求、态度和能力的变化。应积极了解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学会利用其先进性辅助教学手段和机制。

2. 教师角色的定位。教学平台的使用不等于教师就是“放映员”,教师要尽量扮演协作学生学习伙伴的角色,降低权威性,当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出现歧义或任务遇到困难不能进行时教要适时地进行引导。

3. 教学平台的角色。教学平台只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使用的教学手段,起辅助性作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应对其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使用,不能滥用网上资源,一味追求视觉的华丽与变化的效果或娱乐性。

4. 评估方法的转变。教学平台的使用势必改变过去“一卷定终身”的做法,形成新的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5.课件的制作。语言学是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应尽可能地使用形象的素材将抽象的原理简单化。

四、结语

信息技术和教育相结合是现代高等教育的特征和发展趋势,设计教学平台与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相比较又前进了一步,具有灵活的课程经营模式,能有效地组织学生,突破了传统课堂的概念,是师生协作的平台,互动的评价体系,详尽的信息回馈工具。但也应对其有明确的定位,要清醒地意识到计算机本身的局限性和不足。只有教师和学生对这种辅助教学手段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合理利用发挥它的优势,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自主、理性的学习者。

[ 参 考 文 献 ]

[1] 刘丰.语言学在英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J].煤炭高等教育,2002,(6):83.

[2] 潘之欣.关于高校英语专业“语言学导论”类课程设置的调查[J].外语界,2002,(1):47-49.

[3] 黄浦全,王本陆.现代教学论课程(修订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

[5] 王德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9,(12):1.

[责任编辑:陶 然]

企业网络构建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面向高校场域、基于危机情境、立足媒介视角以及聚集应对策略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是当前网络舆情相关四大热点。在技术进步与事件驱动等因素推动的新时代背景下,相关研究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继续拓展:基于多元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分析、全媒体视域下网络舆情引导创新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专业化指向和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的创新格局分析等等。

关键词:网络舆情;舆情引导;研究热点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互联网普及率已达到70.4%,较2016年底提升了17.2个百分点。[1]2016年4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在2019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舆论支持。”可以看出,网络生态治理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网络舆情引导已经成为党和国家思想建设的重要举措。目前网络舆情引导相关的研究文献比较丰富,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与趋势的梳理既有助于了解网络舆情引导的理论总结,又有利于指导舆情引导实践。本文运用CiteSpace这一文献计量软件对网络舆情引导文献相关机构、关键词和作者等进行挖掘分析。通过关键词词频统计和聚类分析总结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热点话题,基于时间分区图谱和关键词年份演进统计来了解网络舆情引导的研究趋势。

一、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历时态

网络舆情引导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即网络舆情引导主体、网络舆情引导客体、网络舆情引导环境及网络舆情引导载体,这四个部分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网络舆情引导的四个要素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特点,每个要素有着不同的组成部分。网络舆情引导主体是指依据网络舆情健康发展的要求,对网络舆情客体进行有计划、有目的引导的组织和个体,这其中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机构等;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指的是引导主体实施引导的对象;网络舆情引导环境就是开展网络舆情引导所涉及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群体环境、文化生活环境及网络媒介环境;网络舆情引导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网络舆情引导内容的媒介,其作用是促进引导主体和引导客体之间的有效互动。以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数据来源,设定检索条件为“主题=网络舆情引导”,共检索出文献1518篇,其發文分布量的年度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由图可见,网络舆情引导相关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2005年至2008年是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萌芽期,相关研究的发文数量较少。2008年至2015年,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平台逐渐成为舆情发生的主要空间,因此这一时期为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发展期,相关文献数量在整体上大幅度增加,研究视角和内容也逐渐丰富。2015年至今,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进入繁盛期,成为舆情研究中的热点领域,发文数量稳定在一个相对较多的区间内。

二、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聚类结构:主体、事件、平台、策略

研究热点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一研究领域内的研究人员高度关注的研究主题,关键词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高频次出现的关键词常常被用来确定一个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即反应出当前该话题的冷热度,又指明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通过统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中的关键词频次排名前40名统计如表1所示,其中网络舆情、引导、高校、舆情引导和舆论引导是出现频次前五的关键词。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些关键词中,网络舆情、引导、舆情引导、舆论引导等词都具有总括性,为主题词或检索词,不能代表当前研究中的热点问题,应作为干扰性予以排除。余下的关键词从整体上可以形成四个聚类中心,分别为:

聚类一:舆情引导和管理策略。典型关键词有“引导机制”“引导策略”“引导对策”“网络舆情管理”“对策”“策略”等。有计划、有策略的舆情引导方式能够使舆论正向发展。作为舆情引导者来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做好舆情管理工作,及时跟踪舆情的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引导内容和方式,才能提升舆情引导效果、实现引导目的。

聚类二:高等院校及其相关人群。高等院校是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集聚地,他们头脑敏锐,反应迅速。所以,高校网络舆情,自然成为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重点之一。典型关键词有“高校”“大学生”“高校网络舆情”“高职院校”“辅导员”“高校学生”等。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已经成为他们信息获取、情感宣泄和思想碰撞的主要场所。同时,由于大学生处于成长阶段,认识水平和人生阅历尚未成熟,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不能用理性思维对信息进行甄别。因此,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聚集地,应以网络舆情引导为手段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打造意识形态阵地。

聚类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典型关键词有“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重大疫情”等。互联网时代,公众了解社会问题的渠道愈渐丰富,因此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关注程度也与日俱增。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突发事件过程中的网络舆情引导至关重要。适当的舆情引导将会促进问题解决,稳定民心,反之则会加剧问题的严重程度,导致发生危害社会事件。

聚类四:网络舆情传播平台。典型关键词有“新媒体”“大数据”“微博”“新媒体时代” “自媒体时代”“政务微博”“主流媒体”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存在明显差别的新兴媒体逐渐出现,成为网络舆情的传播媒介。全球资源共存共享于网络空间之中,使这些新兴媒体产生了广泛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征。舆情在这些媒介中传播非常迅速,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来保证其及时引导、良性发展。

从对上述四个聚类中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其与上文中提到的网络舆情引导的四个构成要素呈现出一一对应的关系:即在网络舆论引导主体这一要素中,研究的热点为引导主体对舆论进行引导和管理的策略;高等院校及其相关人群是研究者在网络舆论引导客体这一要素中重点关注的场域和群体;在所有对舆情引导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中,有重大突发事件发生的社会情境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在网络舆论引导载体这一要素中,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与新媒体平台相关的舆情引导媒介。

在Citespace软件中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可以体现不同词之间的联系程度。关键词聚类分析是在对关键词进行图谱绘制的基础上进行的聚类分析,选择“Clustering”,得到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见图2),其中,模块值Modularity Q=0.4797,其结果是显著的。

三、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热点议题

通过高频关键词与其共现聚类分布对网络舆情引导的研究热点进行提取,可以发现网络舆情引导的热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规律性探讨与策略拟定、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社会危机场域网络舆情引导以及网络舆情引导的技术范畴。

(一)基于网络舆情内涵规律分析的引导策略

如何有效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是营造清朗网络的必由之路。有学者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内涵与传播过程、助推因素来思考引导策略[2],也有学者通过对网络舆情的特征和类型分析来提出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3]同时,也有人提出要在对网络信息从传播特点的深入分析中探索可持续的引导策略,在对信息传播主题的深入研究中探寻合理的引导策略,在对不同媒体相互影响和互动规律的分析中寻找和尝试有效的引导策略[4]。

对于网络舆情引导的具体策略也形成了一些共识。首先,抢占主动权,占领舆论高地。姜胜洪认为要及时捕捉舆情热点,增强有关舆情的预见性,争取舆论引导“第一落脚点”,并提出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引导力策略。[5]同时,要遵循“黄金四小时”法则,及时回应、优先利用新媒体、绝对一个声音说话与第三方专家论证等。[6]其次,要通过建构引导机制管控舆情,要构建网络舆情协同疏解机制[7],建立辟谣机制、预警机制、自净机制与监督机制。[8]再次,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舆情,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善用法律手段实施监管,畅通民众利益表达渠道与规范网络政治参与者行为。[9]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网络舆情演变过程中会出现“塔西佗陷阱”,要通过汇集民意凝聚民心、树立正确的应对理念、培养专业人才、加强执行力度和强化法规意识等五方面来应对。[10]

(二)化解高校舆情引导三重困境的机制构建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力量。网络舆情潛移默化地影响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态度、行为准则、思维模式和价值判断,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网络舆情引导面临着三重困境,即网络舆情环境困境、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困境和大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困境。

要做好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就要做好机制建设。意识形态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包括价值导向机制、内容优化机制、媒介融合机制和管控保障机制。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建设要把握针对性与实效性相结合的原则、疏导与防堵相结合的原则以及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原则。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要从“内”约束力和“外”约束力两方面着手,增强“内”约束力要打造高校网络思政工程,建设专业舆情引导队伍,培养青年学生理性思维。塑造“外”约束力要完善网络舆情信息搜集机制,发挥校方媒体舆论导向作用,构建透明网络舆情交互平台。除此之外,要将传统舆情管理工作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紧密结合,应用信息化技术加强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为开辟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新领域,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奠定基础。[11]

(三)聚焦危机场域舆情引导的具化研究

近年来,互联网成为突发事件危机信息传播的最重要渠道之一,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应对成为公共管理、新闻传播和社会学等学科的重要议题。在突发事件的危机情境下,网络舆情存在两面性,健康的网络舆论能够发挥积极作用,有利于化解突发事件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而脱序的网络舆论对突发事件的负面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不利于对突发事件的解决,甚至引发次生问题。[1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是一门“大学问”,从协商民主的视角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是为提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导控效率,重视民情民意,构建理性网络环境及和谐社会氛围。[1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信息传播及时、公开与透明的原则,坚持全方位、区分化与人性化管控的原则,坚持主流媒体引导与自媒体传播相结合的原则。[14]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具有很多常见问题,比如舆情回应不利引发次生危机,对网络舆情复杂性认识不足,对网络舆情回应缺乏实事求是。[15]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与健全舆情应对机制,推进互联网立法工作,发挥权威媒体和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提升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16]而对于危机情境下的次生危机引发的衍生舆情,要构建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加强信息搜集与研判,并完善应急与保障机制。[17]未来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与治理要从五方面创新,包括思路创新、模式创新、手段创新、政府信息供给决策创新和效果评价创新。[18]

(四)立足技术与规约创新的平台迭变

传媒大师麦克卢汉说过,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媒介生态环境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异军突起,重塑了社会的舆论生态,宣告了“微时代”的悄然到来。新媒体已经成为大传播格局中的主力,网络信息传播具有信息源头不确定性、信息流向无序性、信息传播快捷性、信息流通海量性、主体成员复杂性等特点[19],这些特点也为网络舆情管控带来了一些难题,比如增大了数据收集工作的难度,加大了信息分析和处理工作的难度。[20]

适应新媒体时代是提升网络舆情引导力的关键,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挑战与机遇,转变网络舆情引导思路,舆情引导主体由人工型向智能型转变,舆情引导对象从热点型向利己型转变,舆情引导内容从单一型向多维型转变,舆情引导方式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舆情引导效果由模糊型向精准型转变。[21]要建立网络舆情的收集与分析平台,形成网络舆情主动引导发布机制,建设高层次的网络舆情人才队伍,建立网络舆情的预警与危机处置机制。除此之外,作为网络舆情引导主力的领导干部存在媒体素养缺乏、不懂得如何利用好新媒体的问题,这一问题会导致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力的缺失。因此,领导干部要提升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力,同新闻媒体和网民打交道,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迎接新媒体、融入新媒体,增强对新媒体工作者的了解,提升对网络舆情发展规律的认识,才能提升网络舆情引导能力。[22]

四、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拓展

通过对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进展与热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现有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内容十分丰富,未来的研究将会继续沿着已有的热点话题展开。但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环境的不断变化,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聚焦点和理论视角仍有很大延伸空间。

其一,理论视角的创新。在现有的网络舆情引导相关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是在传播学中认知较为普遍的议程设置理论、两级传播理论、拟态环境理论和把关人理论等,也有少数研究者利用数学、物理学中的复杂网络理论、耗散结构理论、混沌理论构建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模型,分析网络舆情从无序的混沌状态转变为有序的新状态的过程,例如张义庭、谢威等利用熵理论构建了网络舆情五力模型。[23]

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的理论拓展空间非常宽广,从宏观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大局着眼,应该继续深化引入传播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也可以利用理工科方法进行分析和构建综合性话题,在后续的相关研究中,还可以引入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融合的理论进行分析,多角度地解读和呈现相关社会现象和案例。比如传播学中的情境式危机传播理论,社会学中的加值理论、场域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双向对称理论,心理学中的框架理论以及经济学中的理性人假说等。其次,必须注重整体性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力求避免碎片化、孤立性研究。诸如热点与非热点关联性考察、学校与社会的统筹性观照、网络舆情与普通社会舆情的联系与区别、正面舆情与负面舆情的转化演变等等。

可以从网络舆情的基本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前瞻性理论探讨。针对网络舆情的随机性特点,应该更加深入研究对于网络舆情的全天候发现、跟踪、甄别、反应等理论设计和技术建设,这样就可以站稳网络舆情引导的主动地位,更加及时地规避负面舆情,利用正面舆情;针对网络舆情的个性化特点,就应该从法制建设和社会伦理理论等方面进行常抓不懈的教育宣传,在全社会形成科学、正确的网络行为规范,用法制和道德的共性要求规约个性差异;利用虚实相生理论来对应网络舆情的虚拟性特点,网络看似虚幻,其实根植于人的实体,实际上完全可以寻虚而实,个人必须对网络言论负责,也无法逃避网络犯错的责任。

其二,研究对象的丰富。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对象的丰富主要体现在对已有研究对象的关联性延展方面。比如,高校舆情引导研究是目前网络舆情引导研究者寻找研究对象的一个重点场域。在这一场域中,大学生群体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但高校网络舆情结构复杂,除学生网民这个网络空间中最有活力的群体外,高校网络舆情还涉及教职工、学生家长等社会各个层面。目前的研究过多地关注于学生网络舆情,却忽略了实时监控管理机制的建立和意见领袖的培养。近几年,基于高校辅导员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涌现,具有良好的发展应用前景。辅导员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棒”,又是高校学生管理的“一线人员”,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情况更加了解,也更能够发挥思想引领的作用。徐彬等对智媒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重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24]未来的研究可以将重点放在高校辅导员或者网络意见领袖等多元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上,探究更为具体、更具操作化的精细化网络舆情引导策略分析,强化舆情实时监控、走向控制和引导联动机制,以多主体的协同配合支持问题的解决。网络舆情引导的客体还覆盖了非常丰富的群体,具有代表性的网络舆情引导环境和对象还有医院与患者及医疗工作者(如李文亮事件)、企业与消费者(如特斯拉事件)、司法系统与司法参与者及司法事件关注者(如孙小果案)等。据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即时通信的网民使用率为99.2%,短视频的网民使用率为88.3%,网络直播的网民使用率为62.4%。说明目前我国网络的使用率已经非常高,信息传播的渠道也已非常广泛,不仅是年轻的知识分子群体,整个社会群体都能够成为网络舆情的参与者。因此,舆情引导研究应该关注到更加广泛的群体,对尽可能多的网络舆论引导情境和客体进行聚焦性的分析,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策略和管理机制。

网络舆情引导研究对象的进一步丰富作为此类研究的发展方向,还需要注意主从、先后等方面的问题。不能把对象当作一个个静止的、彼此孤立的存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对于对象的研究取舍,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把握。首先,对象群体在网络舆情发生中的主次作用,一般来说,社会地位高的对象具有引领作用,比如知名学者、企业家、文化名人等等;其次,要从舆情发生过程出发,把握好引发舆情的源头性群体,比如青年学生、特殊事件的当事人等等。这类研究对象的优先性对于网络舆情引导具有导向性作用。

其三,研究領域的拓展。现阶段的网络舆情引导研究主要聚焦于归纳舆论引导主体在某一特定的舆论环境下、针对目标引导客体已采取的引导行为,分析引导过程,并对下一阶段或同类型舆情的引导提出策略性的建议。其实,网络舆情引导研究所涉及的领域还可以进一步拓宽。

第一,对现有网络舆情引导效果的评价和分析。如何寻找合适的维度来对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进行评价,或者寻找可测算的指标进行量化配比来构建网络舆情引导力计算模型,是现有研究中比较空白的领域,值得后续研究者进一步探索。与传统的舆情引导效果分析不同,网络舆情引导力的评价和测算应立足于目前线上平台所呈现的符号与后台数据的基础之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飞速发展,技术赋能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的效果。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海量数据的作用,对网络舆情中的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研判舆情动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舆情引导,为网络舆情引导效果研究提供了数据与技术基础。因此,将这些技术与网络舆情引导融合,最终赋能网络舆情引导效果,也是提升网络舆情引导研究理论对实践指导作用的重要探索方向。

第二,对未来网络舆情的预测性探讨。未来舆情可以从正负两个方面统筹。从正面舆情来说,预先把握即将到来的某种类型的舆情状况,便于形成共识、顺应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形成社会合力;对于负面舆情的提前干预,有利于舆情引导,防患于未然,防重于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网络舆情管控,有利于各部门提前做好疏导、堵截等方面的准备,防止负面舆情泛滥。

第三,要特别重视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会基础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研究。针对网络媒体的特点,结合特定时期的社会情势,从人的心理态度出发,深入揭示网络舆情发生的原理机制,有利于预见网络舆情发挥趋势,有利于引导网络舆情。这正是因果原理在网络舆情引导领域的科学运用。比如,网络的自媒体特点、网络的瞬间传播速度、网络的虚拟性、人的好奇与猎奇心理、人的跟风助威心态、有些人的泄私愤需求等等,都是导致网络舆情蓄势喷发的主要诱因。对这些因素的深入研究,有利于深化对网络舆情引导理论的思考,有利于对网络舆情热点进行有效管控,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

网络舆情热点引导研究是政治、管理、经济、社会等各个学科领域的重点研究范畴,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良好的社会效益。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网络舆情热点引导研究是一个伴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长期性课题。对此进行学术性、前瞻性探讨,既有理论意义,也有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2/P020210203334633480104.pdf:17.

[2]魏淑艳,唐荣呈.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助推因素与引导策略分析[J].理论月刊,2014,(10):116-121.

[3]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引导策略研究[J].理论导刊,2012,(1):23-25.

[4]孔金英.关于网络舆情引导策略问题的思考[J].河北学刊,2013,(4):118-120.

[5]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4):34-36.

[6]刘毅,李桂凤.新媒体时代网络突发事件的传播及舆情引导[J].社会科学论坛,2014,(12):245-249.

[7]李翠敏.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协同疏解研究——以“长生疫苗事件”为例[J].情报杂志,2018,(11):110-115.

[8]雷跃捷,李汇群.媒体融合时代舆论引导方式变革的新动向——基于微信朋友圈转发“人贩子一律死刑”言论引发的舆情分析[J].新闻记者,2015,(8):54-59.

[9]肖文涛,范达超.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24-28.

[10]李枫,刘福媚.网络舆情视阈下的塔西佗陷阱及其引导策略[J].出版广角,2018,(23):72-74.

[11]王海涛,等.通过信息技术提高高校网络舆情引导能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S1):18-23.

[12]唐庆鹏.论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引导:理性审视、现实困境与政策趋向[J].电子政务,2015,(2):46-53.

[13]张玉亮,路瑶.协商民主视角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导控目标及实现策略[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0):28-33.

[14]赵林云.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的基本原则[J].人民论坛,2020,(27):116-117.

[15]郭慧,雷智博.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舆论引导策略新格局[J].行政管理改革,2019,(2):70-75.

[16]吴洋.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大学问”[J].人民论坛,2019,(10):122-123.

[17]李晚莲.衍生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研究[J].理论探讨,2015,(6):149-152.

[18]齐佳音,方滨兴.重大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及治理研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20,(3):5-13.

[19]宋振文.新媒體:公共危机舆情管理的机遇与挑战[J].学术论坛,2011,(12):196.

[20]崔智慧.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分析及引导策略[J].青年记者,2015,(5):70.

[21]韦文杰,王茼萱.新媒体舆情引导机制的变革与重构[J].编辑学刊,2016,(1):59-62.

[22]郑万军.政府治理现代化与领导干部网络舆情引导力[J].理论视野,2016,(8):41-45.

[23]张义庭,谢威.基于熵理论的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五力模型构建[J].情报杂志,2021,(11):21-22.

[24]徐彬.智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育路径研究[J].传媒论坛,2021,(4):79-80.

(责任编辑 许小华)

企业网络构建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军事物资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安全性是衡量物资保障系统高效与否的重要指标,高效的物资保障系统对遂行现代化后勤保障任务、提高后勤保障能力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通过分析我军物资仓储系统的信息化要求,旨在为其提供一个经济、安全且易于实现的信息网络构建方案,并简要分析了该方案的可行性。

关键词:信息网络;VPN;保障

Key words: information network; VPN; to ensure

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伴随着蓬勃发展的新军事变革,这为军事物流带来了新的挑战。军事后勤的竞争已经从原来物流设施水平的竞争转向了信息管理能力和信息技术的竞争。如果没有军事物流的信息化就谈不上后勤保障需求的快速响应,就会在军事后勤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军物流供应也正向着网络化与信息化发展,以满足遂行现代化后勤保障任务的要求。军事物流运送的是物资,但同时伴随的是信息的传递。为实现保障物资能及时、准确的供应到需求部队,就需要一个强大的信息网络来支撑。即要求物资保障部门、战略仓库与物资需求部队间的信息能够快速获取、快速加工处理、快速传递共享。VPN是建立在公共网络上的一种具有安全性、独占性、可管理性和自成一体的专用逻辑网络,利用该网络,可以在广域网环境下传递各种信息数据,在局域网环境下应用包括分布式OA、分布式ERP、分布式CRM、分布式财务管理、分布式物流管理等多种功能。

1现状分析

我军在仓储信息化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物资计量信息化、库区报警系统自动化、物资收发自动化、查库到位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局域网实现信息化管理。但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在信息资源的共享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如信息主干道仍然不能完全把所有局域网的信息在安全保密的条件下进行传输,主要原因是过去开发的软件系统功能单一、兼容性差、集成度低,尚未形成统一的技术体制,无法在多项业务环节内进行数据相互操作和信息共享。

我军军事物资仓储系统的信息化需求主要如下:系统的安全性是整个方案核心需求;远程链接仓储信息系统以了解物资库存情况、发布需求信息、接受信息反馈、保障物资的跟踪;对军事物资信息网进行有效的控制,优化工作的网络环境;供应或需求部队能较为便捷地使用信息化系统;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维护网络、调配物资时能便捷、高效的集中管理;在实现信息中心与各仓库及物资运输部门之间的资源共享同时,还需要实现各战区之间不同编制的后勤部门的网络互联;为需求部队提供全面的用户管理、访问控制、远程视频会议、远程视频监控、单次登录、目录服务、CA证书、网上结算支付等配套技术服务;对于仓储系统最底层信息化需要标准的编码、协议、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要有一些信息服务平台的要求,包括运营的平台、开发的平台、服务的平台;可以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包括信息管理和数据库挖掘等。

我军战略仓库比较分散,为使仓库与物资供应调控部门的信息互联,通常可租用DDN专线或建立VPN。后者较前者成本低,搭建周期短,且在安全的情况下更方便外部成员访问内部网络。然而,目前我国针对VPN带宽优化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在使用VPN时,通常只停留在一条通道中的有限使用带宽控管,当某些VPN用户使用需要大量带宽的VoIP应用或ERP联机时,相对剩下的可用带宽就会产生严重不足的情况。对此,就需要运用VPN QOS功能,用负载均衡的技术将所有的流量分配到各自的通道上,即对各VPN经行应用设定,设置最高可使用带宽,以防止某些VPN应用大量占用单一VPN通道整体带宽,全面保障每项VPN应用可使用的带宽,解决单一VPN通道下,VPN应用带宽分配不均的问题。

2方案描述

在战区内拥有多個仓库,随着战区内部资源的共享需求日益增加,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保证信息资料的保密性,传统的租用ISP VPN专线导致日常的网络费用投入和管理成本的不断增加,无疑已经不适宜军队后勤信息化发展。可以借鉴地方企业所采用Billion BiGuard IPSec VPN系列产品以及Billion BiGuard SSL VPN系列产品来代替ISP专线,以解决日益凸显的网络需求。IPSec VPN主要提供点到点的安全加密隧道连接解决方案,通过IPSec VPN构建隧道,可以实现2个局域网的透明访问,适用于各战区之间的信息网络互联。而SSL VPN主要提供端到端的移动办公安全连接方案,除总部采用一台设备外,用户端无需硬件设备,只用浏览器即可完成对总部信息系统的访问,适用与物资配送部队或野外作业人员对军事物资信息的实时查询,同时,也为不同的访问用户提供不同的接入权限,以保证信息共享时的安全性。所以,搭建军事物资仓储信息网络需要采用IPSec VPN与SSL VPN相融合的方式。

各军事物资仓库通过建立基于互联网的ERP、物流管理等信息系统,通过VPN的方式,连接到军事物资调配中心网关,在各仓库及物资保障部队的路由器上修改默认路由,指向VPN隧道,同时要求调配中心的网关支持VPN Hub的功能。让所有流量默认都是进入VPN隧道,从而做到各单位访问物资调配中心服务器,都是经过总部网关上的统一出口转发。由物资调配中心负责汇总需求信息、集中部署保障任务。除了提供部队实时需求的物流信息外,通过数据了解与监控各战区物资保障任务的开展状况,也能分析出保障行动上的存在问题,以便及时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对于该网络的加密,可以选择使用VPN设备中提供的多种加密算法,如DES、AES、TPCI等。

基于VPN技术的军事物资仓储信息系统包含多个子网(如各战区的军事物资储备网络、部队需求信息网络、保障单位力量现状信息网络),它们虽处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但都归属于一个管理域,相互之间通过其管理控制范围之外的基础设施相互连接。同时,VPN可以跨越多个主机通信网络构建,所以,当所有的服务提供者都明确的支持有此产生的分布式VPN环境时,这种应用方式的健壮性可以达到最高。组网方案如图1:

依托该信息网络,实现了军事物资信息网络的整体互联,使各战区分散的仓库联接到整体的LAN中,满足与军事物资储备整体网络实时互联互通的要求,信息中心可以对每个实体仓库的基本信息进行查询,包括实体仓库的座落位置、人员情况、业务水平、物资种类、设备状况等,并根据全部实体仓库的业务总况,掌握物资储存的分布状况;各实体仓库还能应用仓库管理系统对本仓库的日常活动和业务工作进行管理,如出入库业务、财务核算、报表制作等,并能实现与军事物资调配中心数据同步,使单个仓库的运行始终在中心系统的总体监督和管理下,从而保证各军事物资仓库系统总体运行状况良好。同时,可以实现各个点的VPN互联,构建出完整的基础信息网络平台,并可根据权限的设定和网络拓扑的需要分别设定接入节点和权限控制,增强内部基础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军事物资仓储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可以集中在数据中心的一台大型主机系统上,也可分布在不同战区服务器的多个数据处理中心。选择何种数据处理和分布结构,应该取决于信息系统的计算结构、体系结构、我军后勤保障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

3可行性分析

基于VPN技术的军事仓储信息网络的搭建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搭建的成本较低。企业不必租用专线建设专网,不必大量的网络维护人员和设备投资。VPN在设备的使用量及广域网络的频宽使用上,均比专线式的架构节省,故能使网络的总成本降低。由于不需要在客户端安装VPN设备,就无需进行维护,同时,单一VPN系统能够支持几千个用户使用,简化了系统的运营工作,降低了系统运作成本。

(2)网络扩展性强。VPN的架构有弹性,当有必要将网络扩充或是变更网络架构时,不需对每个客户的客户端设备进行安装调试,当新的功能需要增加时,只需对位于POP点的VPN业务设备进行升级。设备为多WAN端口,可预留WAN端口为将来信息网络规模扩张时使用提供新机器接口。

(3)网络管理方便。设备提供命令行接口脚本,Telnet和基于Modem的管理,通过集中管理终端,无需增加太多的网络设备及物理线路,只需通过互联网的路径进入网络,便可对多台设备进行分组与配置管理、安全管理、性能与状态监视、设备安全状态报告、响应与控制等。

(4)网络安全性较高。VPN技术采用专用的网络加密和通信协议,可以使军事物资信息管理中心在公共网络上建立虚拟的加密信道,以满足各部门间信息较高的实时性、交互性和安全性。保证账号不会意外泄露、计算机不会被非法使用、不会受到恶意的网络攻击,等等。

基于VPN技术的军事物资仓储系统对军事物流的战略影响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加强信息共享。对军事物资的库存信息和在进行物资保障行动中的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处理、查询等活动,以达到增强军事物流系统的透明度、加快物流运作速度、降低物流成本等目的。二是提供全程跟踪服务。通过运输管理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为客户提供全程货物跟踪、库存状态查询、订单跟踪服务。三是提高保障效率。该网络将以需求保障为驱动,重新配置保障资源,并强调配送的灵活性和保障网络对需求的响应。使整个后勤保障网中的关系基于协作,以此加强对保障任务的感知和协调。四是提供决策支持。在营运数据库基础上建立数据仓库,通过应用数据挖掘等技术,为管理决策层提供有力的运作分析数据,为企业有效的经营决策提供依据。五是提高后勤保障网络的健壮性。在提高信息网络的畅通性和安全性的同时,旨在加強信息网络的容错和纠错能力,以提高保障任务的效能效益。

VPN组网方案,为军事物资仓储任务提供安全、稳定、高速的联网环境,轻松架设物资调配中心与战略仓库及需求部队间的信息桥梁,使之彼此紧密联系、实时互通,对军事物资保障任务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Cisco Systems. Cisco Networking Academy Program[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杨彦彬,冯久超. 基于VPN技术的组网方案探讨[J]. 计算机科学,2008(9):110-113.

企业网络构建论文范文第6篇

【摘 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是财经类高校的通用目标,现代教育技术被作为目标具体化及实现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新型的财经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提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提升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

【关键词】教育技术 财经院校 实验教学

一、引言

教育部在《教高[2005]1号文件》中提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高[2005]1号文件》中多次提到高等学校要重视实践教学。并强调高等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财经类教学中的基本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其表现在现代教学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从传授知识转向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重大转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广泛应用,无疑给教育带来新的活力,现代教育技术的表现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四个特点是:

(一)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媒体教学,强调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媒体组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粉笔加黑板的课堂教学,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图文并茂、视听组合的教学环境,教学手段呈立体多元组合形式,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视觉、听觉、思维被激活,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处于最优状态,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佳。同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所具有的信息的快捷性、媒体多维化、信息集成化和交互性特征,为财经类实验教学构建情景式的教学课堂、仿真教学环境、模拟角色实训等多种教学方法。

(二)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改变了教育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的范围与途径,极大地提高了人们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财经类实验室的特征是以计算机作为实验的主要工具,加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共同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具有激发创造性的学习环境。在这种新的教学环境中,强化了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意义建构的主动者。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官的综合功能,增强课堂的生机和活力。

(三)教学内容的丰富性

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显著。财经类实验教学除需要传统的多媒体课件,电子教学素材库等元素外,还需要以计算机为硬件支撑的专业应用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分析系统等软件平台、仿真、模拟教学平台。教学中需要用传统的通过手工传递、计算、保存方式来完成对经济业务或管理流程的处理等;需要借助计算机流媒体辅助实验教学讲解实验流程、工作原理等;需要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和通讯技术,模拟实验的各种场景、环境、流程和业务;需要用专业的数据库软件构建实验数据,模拟实验等;以上内容都需要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

(四)教学的开放性、时效性

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突破了时空限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差异,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独立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交互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互相交流,实现自由讨论式的协同学习。财经类实验教学由于课程特点,课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学生须要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大量的学习材料和教学案例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开放的教学资源、开放的教学环境、开放的实验工具、开放的教学氛围无疑给财经类实验教学插上了隐形的翅膀。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财经类实验教学,使学科课堂教学更加丰满,使学习变得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形式、它改变了师生的时空结构、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它促成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实现,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模式是:

(一)演示教学模式

演示教学模式是指利用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及网络技术将教学内容有机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通过投影、教学软件演示、课件、视频文件、录播软件、专业应用软件等载体配合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演示教学模式既能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挥,弥补了传统教学中感性认识和手段的不足,又能促进知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媒体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具体、抽象的感知中轻松而高效地理解概念、掌握知识。

(二)互动教学模式

互动教学模式是指通过信息技术搭建互联课堂、互联校园、互联学习进行系统学习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帮助老师走出教科书的限制,把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应用注入到具体的学习和授课之中,学生利用互动平台实时发问并提交信息,教师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提升,互动教学使教学惬意和活力四溢。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者的引导者、组织者,互动教学手段让知识在惬意间随心而出师、随念而至徒。

(三)虚拟实验室教学模式

虚拟实验室指用虚拟技术虚拟真实场景、虚拟情境,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虚拟现实与多媒体技术,融合多种软、硬件设置,对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真实的模拟仿真,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体验现实需求。在这种学习模式中,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虚拟实验教学对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锻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其他教学环节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作用。

(四)网上教学模式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网上教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最有具影响的学习形式。这种形式的教学是以网络技术为依托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学习,使学习可以习在课外,学在课内。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知识整合、资源整合、媒体整合,将三种组合并关联,通过编写教学课件、创设学习情境、教学设计等,以任务驱动让学生则通过浏览器以主动探索的方式学习,在与外界交互的活动中来获得与建构新的知识。这种超越现实时间,生动地展示认知对象,拓宽学习活动范围,使学生占有的时空不断扩大。

四、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室大多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硬件平台,以应用系统、专业软件、数据库等建设实验教学环境,以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等为主要手段开展是以实验教学,按学校定位及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现代教育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有:

(一)基于媒体技术的教学设计

对于流程类、原理类、验证类的基础操作型实验,教师常采用PPT、动画设计、视频文件、计算机流媒体、教学软件等进行教学演示和模拟,如真实再现企业生产制造流程、企业运营管理、银行业务流程等,以增加学生对内容的感性认识。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文件等,因具有直观性和实用性,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学习的热情。现代的媒体教学手段,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多种媒体技术认知工具的混合应用,如实验教学软件、专业仿真平台、课程教学平台的集合。因具有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特点,极大地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传统媒体技术多用于讲授法,现代媒体技术多用于演示法,两种方法能够让学生反复学习,反复实验,无形中扩大了一堂课的教学时间。而基于媒体和软件的教学设计,通过过程、模拟、细化知识注重基于理解的教学活动、基于建构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基于互动平台的教学设计

对于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研讨、设计的教学活动。基于WEB搭建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问题,主动学习,同时通过划分小组,让学习者开展协作学习、自主性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培育,课堂外督促形成,以个体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为支架,优势互补协作共赢。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学生学在课外、习在课内,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互动平台构建了一个无距离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实现知识的系统升华。

(三)基于情境、虚拟场景的教学设计

随着虚拟技术的发展,虚拟现实的仿真度很高,使得财经类实验教学常常使用虚拟实验室开展教学活动,如创设虚拟情景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在虚拟的情景中进行了个性化学习,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如,综合会计实验,采用分组模拟多家企业集团会计业务,并通过角色模拟进行审计、会计分析、会计决策及会计预测等方面的实训,运用企业虚拟仿真会计模拟实验软件,创设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真实的会计世界,在明确的任务和目标下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综合运用知识训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思考和分析实际工作需要,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基于网络资源应用的教学设计

“网上学习”已成为教育发展极为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以学生为中心,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研究性、综合性和开发性实验教学,把实验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使实验课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以具体项目群为载体,学生根据兴趣自由选择实验项目,明确的目标、明确结果,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完成相关专题的检索,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选修相关课程,掌握该领域解决问题的先进方法和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适合的学习策略制定实验项目实施方案,通过浏览网络资源,在线学习与交流,在线讲堂、在线辅导等方式获得知识。网上学习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时空限制,使教学内容更加专业,教育过程更加开放,教学组织更加灵活、知识积累更加有效和迅速。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彻底打破了教师、课本、学生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的教育资源,音、色、画、视、信息技术集为一体,使知识可视化、数据可视化、效果可视化,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提高了学生专业综合应该能力。现代教育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开放、融洽、协作学习环境,有效地促进学习者思维能力的发展,体现了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开发的价值与前景,在培养个性发展、促进创造能力、实现教育最终目标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世清,刘家勋. 教育信息技术实用教程(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M]. 电子工业出版社.

[2]西尔斯,里奇. 教育技术,领域的定义和范畴[M]. AECT,1994.

[3]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架[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0(12):191-193.

[4]李艳. 迈向知识结构新纪——第十四届全球华人教育教育应用大会综述[J]. 远程教育杂志, 2010(4):62-68.

上一篇:汽车营销服务论文范文下一篇:中国旅游文化的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