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

2023-09-2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1篇

新媒体的内涵。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移动通信等新技术为基础, 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等新的传播手段和媒体形态。就目前发展现状而言, 按照出现先后的顺序:报纸、广播和电视被成为传统媒体, 互联网和手机则被成为新媒体。尤其是进入Web2.0时代, 新媒体成为主流媒体, 掌握着越来也重要的话语权, 由此带来新的思维成为主流思维。新媒体有多种形态, 按照技术的范畴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互联网新媒体、手机新媒体和数字电视新媒体。

二、新媒体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影响

(一) 新媒体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内在联系

1. 新媒体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载体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的培育多事借助传统的媒体渠道报纸、广播、电视等, 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 使受众在接受媒体传达的社会信息的同时, 接受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学校, 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上是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形式进行的。毋庸置疑, 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主要是采用“填鸭式”教学、“你说我听”受众处于被动的、从属的、被灌输的思维模式中, 缺乏对受众主体意识的重视, 欠缺交流与互动, 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 其影响力逐渐凸显出来, 成为超过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的新信息传播媒介, 在潜移默化中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随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得到了更新和扩展。新媒体通过新兴的技术和手段, 不仅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现实空间引向虚拟空间, 并且变得更为多元、丰满、立体, 实现教育资源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实现共享。因此, 在新媒体环境下, 受教育者可以拥有更多的主动性和自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染性得到渗透。

2.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新媒体发展的引领和指导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信息传播的方式, 新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平台让受众的生活变得更加自由、开放的同时增加了信息内容传播的复杂性, 信息发布与传播者的素质良莠不齐, 造成信息传播的内容很难界定与甄别, 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和谐社会环境, 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生活、思维方式, 慢慢渗透到人们的价值取向中, 给社会生态环境的稳定带来困扰。

(二) 新媒体给社会主义核新价值观建设带来的机遇

1. 以新媒体为载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 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多采用理论式、灌输式, 相对有限的资源和枯燥单一的说教, 这种单板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被大学生们所接受和认可, 流于形式、收效甚微, 重阻碍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但是在新媒体的迅速普及和发展,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等已经与传统的生活、思维形态发生颠覆性的转变。大学生可以更便捷、高效地获得国内外的信息, 而且愿意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找自身的存在感, 这有力的扩展了大学生信息获取的媒介, 也为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2. 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交流平台

如今, 新媒体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诸多层面, 新媒体自身所具有的无限性特征, 无穷无尽地提供将各种信息和资源, 纵横交错地覆盖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 相比较于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 信息资源匮乏, 更新进程滞后, 说服性和感染力绵薄, 效果不佳。而新媒体内容丰富而广泛, 多元而及时,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从而打破了传统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短缺, 内容陈旧枯燥的局面, 在资源质量和数量上实现了跨越。同时, 大学生可以利用数字终端建构新的交流平台表, 达自身的观点偏好或者利益诉求, 从而增加了大学生核心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及时性和自主性。

3. 新媒体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作为新媒体, 通过数字化将信息资源与媒体资源连接起来, 突破了传统媒体的的多种因素束缚, 使得信息传播呈现出双向性、互动性, 不需要再拘泥与时空的界限, 使得信息的发布与获得的效率明显提高, 改变了传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抽象、晦涩、落后的模式。因此, 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资源更多的大学生愿意接受, 拥有相对较高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拓展了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三) 新媒体发展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带来的挑战

1. 扩大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对信息甄别的难度

科技的日新月异将我们带到新媒体时代的今天, 每个大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传播参与的主体, 可以通过简单易行的方式接收和发布信息, 参与的门槛低, 信息呈现出“爆炸”的状态。一方面, 大大增加了信息传播的途径和渠道, 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另一方面, 面对无限海量信息的包围, 信息质量的质量良莠不齐, 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影响着整个校园的氛围, 加之对于信息接受具有盲目性, 对信息的甄受到客观环境和主观能力制约、知行能力发展不均衡, 可能不足以支撑其能够准确判断和选择, 造成大学生思想和认知的迷失、混乱。

2. 弱化了大学生核心价值观主流文化的话语权

在传统媒体信息传播中, 即使彼此存在文化差异和价值观的不同, 影响和冲击不会波及到整个校园。

尤其伴随着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 高校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理念受到强烈碰撞。在个性化和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时代, 每一个信息的发布者或者信息的接收者反映的多是个人的价值理念, 信息的真伪、主旋律与否, 甚至谣言和反动言论极速扩散。直接导致主流文化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话语权削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和支配地位被大大降低。由于大学生年龄和阅历因素的制约, 价值观仍然处于培养阶段, 因此很容易在其中随波逐流, 在视听混乱的情形中容易被干扰和牵制。

3. 凸显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创新性的必要

传统环境下的价值观培育与当下时代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不同, 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生了根本性的比变化, 造成高校大学生思维、生活、学习方式的改变, 然而这些变化都不存在预见性, 远远超越了高校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控制的可能。新媒体时代, 课堂和教师早已不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渠道, 传统课堂中给予学生的价值观培育学习领域局限性已经暴露:教育内容陈旧晦涩、枯燥单一, 资源匮乏已经不能满足伴随着新媒体一起成长的大学生群体。他们渴望更多的渠道和平台, 获取更具有时效性、丰富的资源, 强烈好奇的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自我潜能和挑战权威意识的逐渐觉醒。因此,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寻求的工作创新的着眼点, 与大学生具备的新媒介素养相匹配。

三、新媒体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一) 坚持马克思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党的指导思想以来, 就始终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因而, 不论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还是新媒体时代, 马克思主义都应该放在意识形态的主导位置。由于大学生群体鲜明个性, 新媒体时代以来, 高校成为受其影响较为严重的领域:各种态度、立场、观点差异迥然, 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造成混沌杂状况, 难以厘清纷繁复杂的状况。因此,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尊重意识形态发展的客观原则和方法规范,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高校的长远建设和发展。

(二) 提升大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和媒介素养

网络言论自由和新媒体多样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信息的泛滥。信息的质量良莠不齐, 大学生缺乏对信息的有效认知和辨别, 容易被不良信息影响, 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容易被左右。对于这样的情情状, 必须运用核心主义价值观引导互联网舆情的导向, 推动网络不良情形趋于良性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全面提高对与新媒体运用的基础上, 强化对新媒体的监管措施, 将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有效阵地, 积极促进大学生对于信息分别能力和甄选能力的培养, 夯实作为新一代国家建设者的媒介素养, 在青春中传递更多正能量。

(三) 营造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媒介生态环境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 在“大数据”时代只有紧跟步伐, 才可能适时生存。尤其在高校中多元化价值观念, 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 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 只有占据有效的话语权才能及时准确的把控事物发展的趋势。因此, 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 高校监管者包括教师首先应明确在大学生中间传递信息时所必须引导和坚持, 娴熟掌握新媒体的运用手段, 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包括现实和虚拟环境下, 因势利导地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广泛的、深刻的、直接的传递给大学生, 并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反馈, 保证在高校中有畅通的渠道倾听最真诚的声音。只有每个人都做到坚决抵制不良信息和消极观念的传播, 自觉维护社会主流价值观, 给予主流价值观更多的助力和关怀, 营造和谐的媒介生态环境。

(四) 建构和完善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的新模式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和平台, 不再拘泥于教室和课堂, 信息的来源也不再受到时间、地点的约束。因此, 在进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将社会的大环境与校园的小环境融合, 丰富校园新媒体文化活动方式, 增加吸引吸引力, 提高大学生对校园文化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坚持做到主导与多样性相结合、外推与内隐相结合、严肃与通俗相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培育和践行既需要良好的形式来承载, 又要做到不流于形式, 使高校真正成为新媒体发展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的新的阵地。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 人类迎来了互联网Web2.0时代的到来。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的新媒体的发展, 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的渠道和重要平台。对新媒体的认知应采用辩证的、理性的态度:既要充分肯定新媒体作为重要媒介在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的机遇, 也要清楚的认识到运用新媒体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挑战。本文通过剖析对新媒体下大学生各方面发生的变化, 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 以期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5-5.

[2] 赵敏.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道德教育创新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2:67.

[3] 谢守成, 高尚.网络语言的流行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7 (11) :130

[4] 宋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现状与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11) :56.

[5] 唐平秋, 卢尚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8 (4) :73.

[6] 盛建军, 何昌茂.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观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6 (04) :57.

[7] 张雷.传播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9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2篇

一、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 社会目标, 培养优秀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社会目标, 主要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属性决定, 充分展现出教育活动的政治性及服务性。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 高职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至高职院校的教育活动中, 将通过思想引领、理论宣传、精神凝聚促进社会稳定, 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社会文化思潮的主要发源地, 是社会风气的风向标, 针对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创新, 将有助于社会思想多元化的发展, 为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明确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有利于培养青年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 弘扬与发展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 学校目标, 提高教育效率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学校教育目标设定, 是由高职社会地位而决定, 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成为社会主义发展事业的关键力量。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事业具有四个方面功能, 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及文化传承与创新。构建有效的高等职业教育课堂, 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至教育教学相结合, 提高高职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路径保持一致。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繁荣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 正确发展、内涵发展以及和谐发展, 建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及教学机制, 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健康成长及发展。

(三) 个人目标, 促进师生发展

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人目标, 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决定, 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教师及学生树立远大抱负、提高综合素质等。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才能被高职院校的广大师生认同与接受,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价值, 为社会主义的发挥在那事业培养出素质全面, 且理想信念坚定的现代化人才。首先,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将帮助教师及学生坚定理想信念, 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将有效的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 加快我国先进文化的创新的步伐。

二、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

(一) 科学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坚持科学教育的原则, 确保教育教学形式与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首先, 科学精神是当代价值观的核心元素, 也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的。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需尊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兴趣爱好, 选择适合的文化学习方式教育模式, 最大程度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教育价值。其次,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将接触到丰富多样的信息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确保遵循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组织具有针对性及趣味性的教育活动。

(二) 系统性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是一项较为复杂化的系统性工程, 其中涉及高职院校的众多方面, 包含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网络文化、制度文化等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坚持整体性的基本原则,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进行整体分析, 确保价值观践行培育活动, 将有层次、有针对性的进行。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相关的工作机制, 推动高等职业教育,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工作协调发展, 出台相应的政策制度及考核模式, 最大限度调动学生以及教师的热情与兴趣。

三、高职院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一) 浓厚培育的社会环境, 形成社会合力

高等职业教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浓厚培育的社会环境, 形成社会合力。首先, 应构筑社会化路径网络, 借助政策、制度、法律、舆论、教育等方式, 对社会中的行文及现象进行规范, 形成社会化的教育培育合力。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加大对重点主体与载体的建设。在大众传媒发展速度较快的背景下, 应积极规范网络环境, 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及价值观念树立, 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第三,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积极拓展社会基层社区空间, 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吸收, 提供实践的环境与机会。通过社区志愿活动, 实现教育“内外于心, 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最后,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需要实现校内路径与社会路径的有效对接, 高校充分借助社会中丰富的资源, 拓展校园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寻求社会力量对教育工作的支持, 实现校园教育与社会力量的对接。

(二) 丰富培育的生活色彩, 回归学生生活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提高价值观培育内容的生活性, 教育教学活动回归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活。首先,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应渗透至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生活的对接, 实现教育教学的“三个贴近”, 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的有效践行, 需坚持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基本要求。其次,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应坚持大学生学习内容与人才需求的一致性, 确保教育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生活, 以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通过激发当代青年大学生, 在价值观层面的情感共鸣, 确保学生对当代核心价值观形成精神认同, 实现文化自觉。

(三) 提升培育的文化价值, 促进文化自信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路径选择, 应坚持提高当代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文化价值。首先, 当代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 源自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因此, 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需要高职院校坚持弘扬与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坚持继承与创新统一, 历史与时代统一的原则。其次, 高职院校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支撑, 引导建立积极的文化心态, 引领社会的发展思潮及端正社会心态。具体要求高职院校,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及示范作用, 借助文化活动及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此同时, 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核价值观的常态化教育机制, 重视精品文化课程打造, 以精品文化效应引领学生的文化能力建设。

四、结语

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 社会文化呈现出多元、开放、碎片化的特征, 网络环境及网络内容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学习及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 高职院校应注重对于学生精神及道德修养的培养。我国当代核心价值观是我党最新的理论成果, 将其结合至高校的教育活动中, 将有利于培养当代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 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及文化自信。通过高等职业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事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 文化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高等职业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 深刻影响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本文将简要论述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与基本原则, 并分析高职院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路径。通过本文的分析及研究, 旨在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升, 使高职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素养。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路径

参考文献

[1] 覃轶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路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4 (08) :109-111.

[2] 赵伟.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根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索[J].社会主义研究, 2014 (05) :36-4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3篇

一、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虽然在我国孩子们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环境中, 但是如果只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 当今时代的很多家长在对孩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 却只是停留在机械式地灌输和背诵上, 很少在实践中去运用到传统文化的精华。虽然大多数孩子对一些经典文章段落朗朗上口, 但是没有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理解, 在日常生活中也不知道何时何地以及如何去运用, 这也是我国大多数家庭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现如今, 我国不少家长不注意自身学习新知识新理念, 家庭教育的方式完完全全地依赖于自己的兴致, 心情好的时候就对孩子百般喜爱, 心情不好了就把负面情绪发泄给孩子。孩子的很多品格与素养, 在家长随心所欲的消极影响下逐步形成。因此, 只是凭着美好的愿望和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家庭教育效果。

二、我国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根本所在, 因此家庭教育所体现出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唯有通过每个家庭传统而又现代的家庭教育才能促使全社会更好地发展。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融洽, 社会才能和谐稳固;反之, 也只有社会长期维持和谐稳定才能让千万个家庭幸福得以实现。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课堂, 更是每个人出生之后第一个被给予学习机会的场所。在家庭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心灵逐步敞开, 一些生活习惯开始形成, 理性意识开始觉醒, 好与坏的品格也初具雏形。家庭教育可以强化新一代公民的道德信念, 让他们成为沉稳有担当的公民。家庭是塑造一个人性格和品行的第一所至关重要的学校。正是在家庭中, 每个人受到或好或坏的道德熏陶, 家长的素质决定孩子的素质。陈鹤琴认为, “小孩子生来大概都是好的, 但是到了后来, 或者是好, 或者是坏, 都是因为环境的关系。环境好, 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 小孩子就容易变坏。”[2]在家庭里生活的孩子, 能有足够的世界和机会接受长辈教育和家庭规矩的熏陶, 吸收传统文化中正确的价值观。在家庭中传授的价值观往往是从家礼教育开始的, 孩子只有通过家礼的约束和规范, 才能有恰当的行为,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家长通过家庭教育把社会公认的正确价值观念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而不是通过教学的形式传递给孩子, 所以, 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价值观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家庭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主要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式, 我国主要以三者相结合的方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 家庭教育是孩子最早接触并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式, 把握好下一代的家庭教育是未来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接受更深层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基础。家庭是由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的建立而产生的社会生活基本单位形式。

(一) 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千多年绵延不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中华民族的优势所在, 早已深刻地烙在我们每个人心中,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而其中更包含着很多关于家庭教育方面的精髓, 这些精髓以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智慧, 存在于每个人的家庭生活中, 这也体现出中华民族精神财富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4]在家庭中, 家长应向孩子讲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 继承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传统, 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加强孩子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和道德资源, 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绵不绝的源泉。这些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所特有的精神世界,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集中的体现。

(二) 良好的家庭氛围陶冶正确的价值观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家庭教育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 以人的思想和性格培养为核心, 培养对家庭、社会、国家有积极促进作用的好公民, 让每个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建立起积极向上的性格。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 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4]家长要首先积极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意识, 提高自身的教育素质, 才能成为尽责合格的父母。只有自身先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这样才有利于引导孩子向善, 有利于纠正孩子各种不良行为, 同时营造出相互尊重、团结向上的家庭氛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从牙牙学语起就开始接受家教, 有什么样的家教, 就有什么样的孩子。[1]要从青少年开始, 家长以身作则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扩散到生活中的每一处, 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格和心态, 并在未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家庭教育中

家庭是构成整个国家、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但家庭教育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父母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把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传给孩子, 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认识, 良好的家风对于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 千千万万个家庭的教育成功是全社会和谐的强大保障。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 最深刻、最长久的力量就是全民全社会所公认的核心价值观。而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 必须融入社会生活, 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4]所以,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融入家庭教育中, 作为家长特别是父母, 要把美好的思想道德观念传递给孩子, 引导他们成为热爱党和国家的有用之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家庭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 使孩子从精神思想到实际行动切实做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例扣子, 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 父母明确自身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责任, 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 引导其主动加入学校、社区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活动中, 从中达到学习的最大化作用。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而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并且伴随着也发生了变化。对我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和作用进行阐述, 并以此分析得出我国家庭教育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家庭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6][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

[2] 陈鹤琴.家庭教育 (第二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3] 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家庭文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N].人民日报, 2016-12-13 (1)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4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涵养,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 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开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 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富滋养

历经千年的中华文明, 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影响着历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早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灵魂和基因, 根植在国民内心深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必须充分汲取千年文化的精髓, 让它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不然将丧失生命力和影响力。“国无德不兴, 人无德不立”。经过历史和现实证明,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 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 等同于躯壳, 是站不起来的, 没有了文化传统, 没有了根, 等同于断送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告诉我们中国要发展成为怎样的国家、怎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从国家的角度, 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的角度看, 要自由、平等、公正、法制, 从人民的角度来说, 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诚意正心、治国平天下这些都是中国古代历代遵循的治国安邦的理论。“以天下为己任”这种责任理念, 将小我的个人、小家与国家、社会、民族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每个个体有多重身份多重责任。可以这样理解, 格物致知、修身、诚意正心是自我对个人层面的要求, 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 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体现。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仁义礼智信”的学习和推崇, 这些思想和理念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深刻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继承和发展乃至升华。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促进, 高度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和影响, 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升华, 前者是后者的丰富涵养和源泉。第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理论基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历史朝代的变迁逐渐沉淀而传承下来的, 它以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早已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家道伦常之中, 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取代的地位;第二,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能够增强国家对公民的精神引领力, 提升国民对文化的自觉和自信,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过程;另外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也是国民在学习理解过程中逐步推进的, 学习的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第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价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是高度统一的, 传统文化并不只是存在于古典书籍、文物、制度中, 在我们当今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渗透并存在着, 影响着现代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态度。二者同步推进、融合, 具有高度契合性。

二、高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研究

高校大学生是国家的脊梁, 是中国的未来, 面对多元化的社会环境, 多元文化的冲击, 高校必须高度站位, 带领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学习, 并自觉践行我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亦是高校的义务, 传承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且责无旁贷, 急需快速构建合理的教育格局, 发挥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提高民族凝聚力。

(一) 高校完善课程教育体制机制, 巩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果

通过传统教学方式, 利用线上课堂科学系统的将传统文化进行讲授, 利用线下课堂转化和落实传统线上教学的实践平台, 两个课堂的指导思想和课程标准要高度统一, 教学内容要有呼应和衔接。为了能更加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 设置相关必修学分或选修学分, 丰富传统文化内容, 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量, 拓宽学生的可选择度。也可以结合高校各自特点, 开发与本学校相关的传统文化项目或课程, 在大学设立的第二课堂, 可以和学生社团联合开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活动并建立机制。建立多媒体教育平台, 扩充教育资源,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载体, 通过网络学习、专题培训、沙龙、讲座、经典研讨等形式学习。其次, 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贯穿实践在社会中才能使其真正落地生根。引导大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社会实践计划, 引导实践活动的有序进行, 重视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有反思和收获。高校在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社会实践中要给予资金支持和教师力量补充, 最大空间的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力量发挥出来, 从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高校结合线上的网络平台与线下的实体场所, 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环境

营造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部设施环境。如在学生组织的活动地点、走廊橱窗、图书馆等校园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 充分融入传统文化的元素, 作为日常耳濡目染的文化环境。此外, 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 从大学生的日常关注点入手, 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通过海报校报、LED投屏、广播站, 以及班级微信、QQ群等校园网络平台逐渐渗透。分享发布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文章、心得读书、品茶、艺术赏析等活动, 吸引学生自发性地关注传统文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融入高校办学宗旨和目标中, 融合校风、学风、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等, 不断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和内容, 努力营造学习和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氛围, 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 高校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责任体系

构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责任体系, 必须要培育好三个主体。第一, 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设计者、统筹者。顶层设计需要整体规划, 统筹兼顾, 有组织有计划逐步进行;第二, 明确高校的所有教职工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只有参与者, 没有旁观者, 各级党员干部、思想政治课教师、辅导员等要努力提高理论和综合素养,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完善自身, 在教学、科研、学生服务和行政管理等各个环节中要全方位覆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高校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模范作用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示范者是高校教师群体, 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弘扬我国传统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 必须自身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具备国学经典素养, 作为专业的任课教师必须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并且自身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理论联系实际, 用生活的语言传承文化经典, 另外, 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要表现出良好的文化素养, 要树立榜样发挥引领作用。摒弃冷冰冰的单向传授知识方式, 要与学生们站在一起, 共同学习、思考乃至共同践行。高校要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文化素养、与党同心同德的教师队伍, 当好精神导师, 发挥出知行统一、引领风尚的表率作用, 给予大学生精神食粮, 做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承担起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职责使命。

摘要: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 外来文化与多元思潮的巨大冲击, 使大学生出现了诚信缺失、道德滑坡与价值迷茫的问题, 而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责任, 必须做好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使命。本文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并尝试分析高校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路径

参考文献

[1] 徐春喜, 郭凤志.文化价值观共识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7 (8) :146-149.

[2] 龙屏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 2018, 5 (29) :259-260.

[3]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 2018-07-12 (6) .

[4] 吴春彦.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之道[J]人民论坛, 2018 (19) :130-131.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5篇

一、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一) 外来价值观遭到冲击

在全球化背景下, 经济交流日益加深的同时, 思想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密切。西方一些价值观念的涌入, 渗透和冲击着我国的传统价值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价值观的渗入, 并通过互联网和大众传媒迅速传播, 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产生了很大影响, 一些不良价值观念渗透到其日常行为和认知当中, 循环往复, 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二) 民族道德观念有待提高

当代一些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 以自我为中心。在个人利益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 在“自我意识”支配下选择维护个人利益, 同时也损害了他人与社会利益, 严重背离了社会道德发展要求。此外, 在西方思潮影响下, 一些大学生的认知偏颇, 崇洋媚外, 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的, 不加以辨别地全部为我所用, 并且过分追求自由, 导致我国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容乐观, 知与行相分离, 社会整体思想观念与道德修养亟待提高。

(三) 价值观教育机制不健全

由于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而新的工作体系尚未形成, 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白时期和空白地带。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表现为目标过高、过度强调知识教育、理论与实际的脱离, 明显不利于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不利于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传统价值观的空白, 在个人、社会和国家三大层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有效避免了传统价值观的弊端, 有利于大学生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个人层面出发, 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二、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要求

(一) 爱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必须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作为当代大学生, 要让爱国主义成为努力奋斗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力量。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 民族的希望, 不仅要具有爱国精神, 还要理性爱国。只有理性爱国才能合理地表达爱国的情感, 将爱国情感转化为实践动力, 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因此, 当代大学生不仅要有爱国情感, 还需要有更高的爱国行为, 从自身做起,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

(二) 敬业

敬业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的态度。作为大学生要知道, 不论以后从事何种职业, 在哪个领域, 敬业精神是十分重要的, 它能帮助我们在自己的职业中获得成功, 实现价值。以教师为例, 教师具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 对敬业的践行有更特殊的意义和要求, 因此, 教师要深刻理解并践行“教书”和“育人”的双重任务, 敬业应当成为教师非常重要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 具有敬业精神的教师甘愿默默耕耘于三尺讲台, 在平凡工作岗位上取得不平凡的成就。

(三) 诚信

诚信即待人处事讲信誉, 言必信、行必果, 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 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诚, 侧重于真诚、真实的内在修养;信, 侧重于一诺千金的做事风格。诚信就是要知行统一、表里如一。作为高素质人群的大学生, 立身处世当以诚信为本, 要坚持诚信待人、诚信处事, 将诚信作为自身成长的一面镜子, 时刻反思自己。

(四) 友善

友善即与人为善, 和睦友好。要求大学生善待他人、社会、自然。友善有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有利于维护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树立友善价值观, 从个人层面来讲, 能够帮助大学生从积极的角度看待他人、尊重他人。在群体层面, 友善价值观能够让大学生在群体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友善作为公民应当坚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化解社会矛盾、营造社会和谐的实践中具有重要作用。

三、大学生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不是嘴上功夫, 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全体公民的事, 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是我们的责任更是义务。大学生应从自身做起, 从小事做起, 让优秀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第一, 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 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 处理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旋律与其他多样化价值观的关系, 用包容的眼光来看待多样化的价值观, 使其成为核心价值观这个主旋律得以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壤。

第二, 理论联系实际。当代大学生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注重在现实生活中付诸实践。既要有远大的追求, 又要脚踏实地, 勿以善小而不为。“知”与“行”统一, 既要有远大认识, 又要付诸实,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

第三, 用联系与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针对于某一群体和某个特殊领域, 要在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 发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运用到大学生自身身心培养, 运用到与他人、社会关系的调节上, 运用到实际生活工作的行动中, 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摘要: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形成时期, 肩负着促进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面对世界范围内价值观的摩擦碰撞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变的新特点, 如何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道德修养和价值观念,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尹旭.《论语》与个人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J].西部学刊, 2018 (11) :43-45.

[2] 翟永全, 廖嘉滨, 叶佩珏.谈大学生如何基于个人层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才智, 2018 (23) :116.

[3] 王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督徒个人层面的实践和运用[J].天风, 2018 (02) :7-8.

[4] 王振.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时代要求——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 31 (05) :4-7.

[5] 赵琪伟.新时期社科组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N].陇南日报, 2018-12-20 (004) .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文第6篇

一、胡杨精神的内涵

“艰苦奋斗”是对老一辈塔大人在沙漠腹地创建学校艰辛过程的总体概括。1958年为积极响应国家屯垦戍边的号召, 加快边疆发展和建设的需要, 当时的新疆各项事业对人才的需求非常之迫切, 尤其是新疆南疆的农垦事业, 更是人才奇缺, 在此背景下, 新中国的开国将领之一王震将军, 高瞻远瞩, 积极主导并亲自主持一定要在南疆大地上建立自己的人才培养基地。所以, 塔里木大学 (原名塔里木河农业大学) 由此诞生。学校矗立于中国西北边陲, 紧靠中国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 气候条件极端恶劣, 风沙肆虐是常态, 缺粮少水是平常, 成立之初, 全校上下只有十几位教师, 500多名学生, 即便如此, 也没有吓倒这些怀揣着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师生们。全校师生不怕艰难困苦, 立志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起一座真正的沙漠学府。传承南泥湾精神的优良传统,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一方面, 开荒种地收获粮食, 和泥打丕盖起校舍, 保证基本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 砍树编筐做教具, 田间地头写文章, 保证基本的教学需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实现了基本物质的自给自足, 履行了半耕半读的育人职责, 为当时当地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成为塔里木大学办学的基石。

“扎根边疆”是对选择新疆、留守新疆尤其是南疆的所有塔大学子们的真实人生写照。从建校之初的十几位教师, 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有了近百位教师积极响应祖国号召, 抱持支援边疆、开发西北的雄心壮志开到学校, 把青春和一生都奉献给了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 再到改革开放后, 来自全国各地的几百位学业有成的毕业生选择来到新疆, 来到南疆, 甚至也有海外学者选择来到这边, 毕业的学生中留校的, 留疆的就更多了。据不完全统计, “塔里木大学建校六十年来, 共培养了6万多名毕业生, 其中85%在新疆就业, 68.5%留在南疆, 内地生源中有52%以上留在新疆工作”[3]切实做到了为新疆尤其南疆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了人才支撑。“扎根边疆”也成为塔里木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精神内涵。

“自强不息”是一代又一代的塔大人始终不渝的精神追寻。任何事业的成功, 成绩的取得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而塔里木大学的办学发展之路也一样经历了几多坎坷, 1958年建校, 1960年学校更名, 由原来的塔里木河农业大学更名为塔里木河农垦大学, 1969年学校因为某些原因被解散, 1975年才恢复办学资格。20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 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春风也吹到了新疆。2003年学校申报首批4个硕士点成功, 2006年又新增加2个硕士点, 2007年学校在本科教学评估中取得优秀的好成绩。从2008年到2018年十年时间, 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立足南疆, 面向兵团、服务新疆, 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新时代戍边人。

“甘于奉献”是对培育新时代戍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塔大人的一生是甘于奉献的一生。从建校之初到风风雨雨六十年, 一代代塔大人始终坚守在这里, 直面清贫, 直面严寒酷暑, 直面风沙肆虐, 默默无闻,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胡杨一样的品质和内涵, 展示着南疆人所独有的人格秉性, 不仅自己留守在祖国的边疆稳定重镇, 而且也培育了一个个接班人继续留守在这里, 为“为兴疆固边服务, 为国家献身戍边”绝不是口号, 而是他们人生最真实的写照。“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不仅仅老一辈戍边人是这样做了, 新一代戍边人也将继续传承和发扬这种优良的道德品质, 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在推进新疆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下, 始终不忘奉献精神, 始终牢记职责使命, 培育更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胡杨精神作为塔里木大学兴校办学育人精神的总体概况, 是南疆的地域性文化, 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精神实质上是相互契合的, 在实践中更是相互印证的。

(一) 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一致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上的价值追求, 最真切地体现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壮志, 用40年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回答了我们将要建成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中国的整体样貌。“艰苦奋斗、扎根边疆”就是一代代塔大人积极响应国家的边疆发展战略, 从遥远的内地, 不畏艰辛, 来到这里, 建设这里, 培育更多的人才留在这里, 为祖国的发展, 为新疆的建设, 为南疆的繁荣, 在做出自己的贡献, 内在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相契合。

(二) 与维护南疆地区社会和谐、长治久安的目标相一致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反映人们对美好国家、美好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现代化, 是否和谐稳定又充满活力的重要标志。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融合且并存杂居的地区, 又是一个多面临近国界的地区, 南疆更是一个少数民族比汉族还多的地区, 国界线也是很长的地区, 如何做好这个地区的社会稳定工作, 民族和睦相处的工作, 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塔里木大学的身上, 作为南疆人才的蓄水池, 培养“扎根边疆, 甘于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 一方面不断增加本地区汉族人口的规模, 均衡民族的成分, 另一方面培育出政治立场坚定, 爱党爱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能够留得住, 下得去, 还能干得好, 能吃苦, 能战斗。所以两者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上是一致的。

(三) 与培育新时代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相一致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的价值追求, 是从每个公民的个体层面, 从自身的角色定位上, 来讲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中, 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这其中包括, 个体在家庭中、职业中、社会公共领域中, 以及自身的各种道德规范, 品行要求。“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甘于奉献”的胡杨精神也同样是对每一个公民个体道德品质在职业、家庭、个人发展中的高度概括, 另类解读。没有“艰苦奋斗”, 没有“自强不息”, 职业不可能发展的好, 个体人生价值也不会创造的大, 家庭生活也不会美满幸福, 更不可能为国家、社会做出突出贡献。反之, “甘于奉献”的人, “艰苦奋斗”的人, “自强不息”的人, 可以在任何艰难险阻中存活下来, 成长起来, 为家庭谋幸福, 为国家谋发展, 为社会谋贡献。所以, 胡杨精神的高贵品格, 所培养的人也同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要求培育的公民是内在地保持一致的, 都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将胡杨精神融入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中

(一) 推进各类高等院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内部创新

推进各类高等院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内部创新, 就是将胡杨精神融入各类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融入大学生课外实践的全过程, 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1. 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 将胡杨精神融入价值观教学体系。任何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都离不开专业的设置, 课程的安排, 教材的选取, 在这一系列工程中, 课程和教材又是其中最重要的载体和工具, 为更好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在价值观的融合教育中就必须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特点的学生, 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使价值观融合教育的课程设计与现有教材内容相一致。

其次, 将胡杨精神融入全学科教学过程.不仅要在传统的高校思政理论课上融入胡杨精神的内容, 而且要在其他各门学科中融入胡杨精神的内容。学科有不同, 但培养德智体美劳的学生目标是一致的, 只有在各学科中都倡导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才能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

最后, 创新教学方法.胡杨精神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上, 要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各个器官都调动起来, 充分利用情景体验, 历史场景模拟, 物品、遗址展示, 历史人物现场访谈等各种方法, 切实让学生了解胡杨精神的内涵, 发展历程, 重要性及当代意义。

2. 丰富大学生课外实践

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内部创新, 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 学生在课堂上学, 更重要的是把所学、所知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工作中, 所以胡杨精神的融合教育, 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 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中, 去体悟去传承胡杨精神的伟大和意义。比如, 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承胡杨精神”为主题的话剧演出, 就像中国科协从2010年开始联合11部委和很多高校共同实施的“老科学家的故事”的科学精神原创话剧展演活动, 演讲活动, 知识竞赛等。可以利用周末、假期带领学生参观主题展览、拜访榜样人物、开展主题调研等。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周边的中小学校、社区、乡村、工厂等开展“胡杨精神”的宣讲活动, 等等, 用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学习、践行胡杨精神。

3. 推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方面要注重加强高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为价值观融合教育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深入挖掘现有文化资源, 如校史、胡杨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在学习校史、胡杨精神的过程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入心、入脑、入行。另一方面,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因人制宜, 结合塔里木大学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学生特点, 强化在校所有人员对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性的认同。如, 带领学生参观校史馆、三五九旅纪念馆, 了解胡杨精神孕育的历史, 传承的精神内涵;讲“胡杨”故事, 寻“胡杨”人;在校园内合适位置设置雕塑、文化石、标语、典型人物事迹、学校历史等, 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广大师生, 帮助大家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承胡杨精神, 不忘使命担当。

(二) 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外部创新

新时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一方面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主渠道, 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学校之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这个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和社会。学校教育是系统规范的显性教育;家庭和社会教育则是零散无序的隐性教育。从教育的整体效果上看, 两者都不可或缺, 而“隐形教育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不易有被灌输和被强制感, 不易引起逆反心理, 往往取得较好的德育效果。”[4]

1. 大力夯实家庭教育的基础

众所周知, 个人是一个社会最小的单位, 家庭是一个社会最小的组织, 个人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庭的教育,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离不开家庭成员间的互相影响, 尤其是父母的言行举止的示范作用。充分调动家庭教育在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性作用, 是推进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大学生最亲近的家长, 如果能够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 点滴相处中注重引导, 教育成长期的孩子, 正确价值观的养成和树立就会更加顺利, 更加坚固。反过来, 这些在家庭中树立起的核心价值观又可以进一步和学校里面的理论学习互相印证, 互相融合, 不仅能够得到大学生的认同, 也避免了大学生反感的空洞的理论说教。只有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火热的日常生活中体悟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 才能反哺学校教育的不足。

2. 积极发挥社会舆论的引导性作用

当前,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不容辜负的美好时代。同时这又是一个全世界各种思潮、理论、价值观越发庞杂、混乱的时代。该如何保持头脑清醒, 保证价值观方向不走偏, 就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所在。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 只要我们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我们的发展就不会停滞, 我们的改革方向就不会走偏, 我们的年轻人就不会价值观混乱, 在具体措施上就是, 一方面把我们已取得的成就用新颖独特的手段方法宣传出去, 另一方面, 把最新的最好的理论要义如胡杨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合进当前各种有代表性有吸引力的文化产业中去。让更多年轻人在玩乐中就可以感受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

3. 紧跟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方针的创新步伐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 塔里木大学也将继续秉承胡杨精神的传统,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 继往开来, 紧跟党和国家教育改革创新步伐,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 为党和国家培育更多“艰苦奋斗、扎根边疆、自强不息、甘于奉献”的“小胡杨”。

(三) 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信息化

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 信息化网络化已经遍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目前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1亿人, 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人, 20-29岁的青少年网民占到整个网民的30.4%”.[6]这些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的过程中, 难免会遭遇网上繁杂的各种信息, 多元的价值思想, 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空前巨大。传承胡杨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拓展网络信息传播渠道, 占领网络阵地, 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信息化。

搭建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信息化时代必须高度重视互联网的作用, 发挥好其快捷的传播功能, 以互联网为载体, 搭建多元化的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的宣传、学习、信息传播平台, 除做好学校的官方网站、公众号的运营和管理外, 还可以尽可能设立其他如微博、博客、论坛、qq空间、专题抖音视频集等专题模块, 甚至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某些板块的建设和管理, 这样可以使得学校网站本身更具吸引力, 更具活力, 更容易被新时代年轻人所接受, 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 进一步强化胡杨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学习。多角度、全方位、有点有面, 立足自身资源, 也充分借鉴吸收其他高校的有效措施和方法。如“中南大学在学校网站长期开展的点赞‘身边人物与故事’活动;清华大学的‘学生红色网站’、南昌大学的‘红土地’、井冈山大学的‘红色摇篮’等网站”创建自己独具特色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如“胡杨人”、“胡杨故事”、“红色人物”、“胡杨精神我知道”、“胡杨歌曲大传唱”等。

2. 开发文化创新型产品。

新生代的大学生接触信息多且广, 学习适应新生事物能力强, 但喜新厌旧的速度也快, 伴随快餐文化、碎片化信息而成长的这代大学生, 要抓住他们的心理需求, 尤其是价值观的需求, 着实不容易, 这就要求高校在传播和弘扬胡杨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中, 必须创新文化产品, 打造一些现时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系列产业。例如, 利用网络游戏、漫画、动画电视电影、口袋书、微信小程序等, 有针对性地传播核心价值观。所以, 才要不断开发创新胡杨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文化产品。

3. 加强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给我们开展胡杨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也带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 我们要不断加强网络文化传播的监管, 发挥其优点和长处, 弥补其缺点和不足。首先,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网络监管中心, 组建专门队伍, 时刻关注网络动态, 及时进行网络监控和舆情引导, 构建从学校到学院到班级各个层级的网络安全体系。其次,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 班级微博、qq群, 博客, 微信朋友群等, 及时推送正能量信息,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删除整顿低俗有害网络文化内容。最后, 学校在推进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过程中要制定大学生网上行为规范, 引导大学生合法、文明、规范使用各类电子工具, 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 积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四、结语

综上, 将胡杨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可行的, 也是艰难的, 它是一项涉及多方面资源整合的复杂工程, 又是一项需要坚持不懈努力的长期工程, 更是一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铸魂工程。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尤其是不断拓展中华民族优秀的时代精神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育, 发挥其对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引领作用, 将是我们今后不断努力的研究所在。

摘要:阐述胡杨精神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一致性, 提出在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内部创新、外部创新以及推动高校核心价值观融合教育的信息化三个方面, 将“胡杨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中。

关键词:胡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融合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亮, 王磊, 白灵, 马红霞, 李旻宇.胡杨文化探讨[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3 (01) .

[2] 杨斌, 王小雪.论用胡杨精神育人和为兴疆固边服务[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3 (10) .

[3] 薪火相传一甲子沙漠学府育人[2018-11-04]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11/04/c_129985603.htm

[4] 许泓.浅析美国德育教育及其启示[J].嘉兴高等教育专科学校学报, 2000 (4) :33-35.

上一篇:物业督导月度工作计划范文下一篇:关系数据库范文